古往至今各大自古忠臣多逆子

中国古代6大忠臣,你知道几个?
中国古代6大忠臣,你知道几个?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既有忠臣也有奸臣,下面我们例举一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6位忠臣,看看你知道几个?第一:忠臣比干。20岁辅佐帝乙,后又辅佐帝辛,从政四十余年,他主张轻徭薄赋,发展农业,富国强兵。后被暴君帝辛挖心而死。其故事流传至今。被后世称为“国神比干”。第二: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姬发伐纣。辅助周王室建立并完善众多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第三: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忠臣。辅佐吴王阖闾法制,任贤能,发展军事。后又辅佐吴王夫差,击败徐、鲁、齐国,是吴国成为诸侯一霸。第四:诸葛亮。刘备账下谋臣、军师。辅佐刘备取荆州,入川蜀,夺汉中。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刘禅。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的统一大业,多次北伐,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狄仁杰。武则天的肱骨之臣,他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第六:岳飞,抗金名将,身先士卒,抵抗外族侵略,后被秦桧所害,但其精忠报国的故事足以让其名垂青史,万世受后人敬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作者最新文章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0|
上传日期: 06:32:5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关注微信公众号要评论请先&或者&
2、林则徐 [清] 中国古代十大忠臣,南粤先贤()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鼓东街(今属福州市鼓楼区)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二十六日。父林宾日,字孟养,号旸谷,教书为业;母陈帙,做针线、剪纸花,以助家用。林则徐4岁随父入塾启蒙,少年擅文名。嘉庆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读于鳌峰书院,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参加会试落选,为谋生计,先后到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和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衙门工作。在巡抚衙门4年,“尽识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益以经世自励”。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成进士,选庶吉士,嘉庆十九年(1814年)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上 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在京前后凡十年,悉心研究经世之学,“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四月,外放浙江杭嘉湖道。到任后,兴利除弊,官声甚好。次年七月,闻父病,辞官返里。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赴京补官,仍发浙江以道员补用。八月授江南淮海道,十二月抵任。未及一月,升江苏按察使。道光三年(1823年)夏秋,江苏大雨成灾,沿江田庐被淹,松江百姓聚众告灾,汹汹将变,巡抚韩文绮调兵准备镇压。林则徐力陈不可,亲赴灾区慰问,采取劝平粜、禁屯积、减缓田赋、赈济饥民等措施,使灾区民众心悦诚服。道光四年(1824年)正月,林则徐以按察使署布政使,为解决洪水灾害,建议疏浚三江水道。同年八月,离按察使任,准备履勘水利工地,获悉母卒,回籍奔丧。服丧期间,因江南高家堰决口,造成严重灾害,曾素服到工地督修,事毕又回籍守制。
&道光七年(1827年)五月,清廷任命林则徐为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不久,调江宁布政使。尚未赴任,闻父卒,南归奔丧。守制期间,关心家乡水利,倡议重浚福州西湖,并代闽浙总督孙尔准、福建巡抚韩克钧撰《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等告示。
&道光十年(1830年)闰四月,林则徐到京候缺,常与魏源、龚自珍、黄爵滋等人相过从。六月授湖北布政使,十一月调河南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又调江宁布政使。“一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绶,疆臣重其才,皆倾心下之,……一时贤名满天下”。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抵任后,破除情面,积极整顿河工积弊,亲自查验用以堵口的料垛,发现-舞弊行为,立即严办。清宣宗曾表扬说:“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六月到任。在任5年,两度署理两江总督。其间,解决漕务、盐政、钱币等棘手问题,并对之进行改革,采取“损上益下”措施,力图做到“利国便民”。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江苏又风雨成灾,收成无望,百姓生活极其困苦。林则徐不顾“报秋灾不出九月”的定例,于十一月间两次上疏,坚请缓征当年漕赋。指出:“民惟邦本”,“有可暂纾民力之处,总求恩出自上。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皇帝勉允所请,江苏百姓“皆嗟叹聚泣,庆更生”。抚苏期间,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先后疏浚浏河、白茆等一系列河道。江苏在道光十四、十五两年(年),虽遇大雨、干旱,农作物仍获丰收。为推广种植双季稻,林则徐在署园内亲自种试验田。为解决当时“银昂钱贱”问题,深入访查,指出“鸦片0”是导致纹银外流的根本原因,要解决“银昂钱贱”、“商民交困”的问题,必须严禁鸦片,对鸦片贩子“加倍重惩”。还主张自铸银币,以抑制洋钱流通,并即付诸实行。林则徐抚苏政绩卓著,因此有人比之为古代的稷、契,称其“雅化流三吴”。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三月到任。当时,鸦片0已成为朝野关注的大问题,官吏中也形成主张“弛禁”和“严禁”两派。次年(1838年)闰四月,“严禁派”官员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请“先重治吸食”。林则徐支持,提出“禁烟六策”加以补充,随后在湖广地区开展禁烟,很快便收缴烟枪数千杆,烟土、烟膏2万余两。为促使皇帝早下禁烟决心,林则徐在一份奏折中指出:“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疏上,皇帝召之晋京,经多次接谈,便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颁给钦差大臣关防,命其驰赴广东“查办海口事件”。
&林则徐深知,禁烟妨碍中外鸦片商贩和依靠鸦片肥私的中国官员的利益,阻力极大,“此役乃蹈汤火”。但“冀为中原除此巨患”,不顾个-福荣辱,毅然南行,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二十五日到达广州。
&一到广州,林则徐立即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等人会商;发布《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札各学教官严查生员有无吸烟、造册互保》和《查禁营兵吸食鸦片条规》等文告;传讯十三洋行商人,责令转交限令外商缴烟的谕帖。为杜绝外商观望,林则徐在谕帖中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同时还“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以便及时了解“夷情”,“定控制之方”。
&缴烟工作遭到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Elliot)的抵抗。义律一面令英商交出少量鸦片以应付,一面包庇已被通缉的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LancelotDent)逃跑。林则徐截回逃犯,下令封舱,暂停贸易,并派兵包围广州英国商馆,撤退在馆工作的华工,迫使义律交出全部鸦片。从四月二十二日(公历6月3日)起,林则徐把收缴来的鸦片2万余箱,除留八箱样土外,全部在虎门海滩上公开销毁。这一壮举,显示了中华民族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意志。
&外商交出大部分烟土后,林则徐下令开舱,恢复贸易;同时责令外商出具今后“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甘结。各国商人纷纷具结、进口贸易,而义律却竭力阻止英商具结,使中英贸易无法进行。五月二十七日(7月7日),英国水手在九龙附近尖沙村酗酒行凶,棍毙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义律交出凶手,按中国律例惩治,义律拒不交出,蓄意侵犯中国司法主权。于是林则徐又下令停止对退到澳门的英国人供应食物,把他们驱逐出澳门。
&从禁烟运动一开始,义律就积极煽动英国政府对华用兵,发动侵华战争。林则徐对此早有提防,到广州后就大力整顿广东水师,亲自察看海口,购买西方洋炮加强虎门炮台防御。在广东民众积极参加-商馆、处决烟贩的斗争中,林则徐看到“民心可信”,“民力可用”,又在渔民、疍户中招募水勇,教以夜袭火攻之法;并准许沿海居民团练自卫,自保身家。因此,当七月二十七日义律率兵船2艘、商船3艘在九龙海面挑衅时,清水师立即奋起将其击退;九月二十八至十月初八日,英船在穿鼻洋面和官涌山一带又连续7次向清军开炮挑衅,结果也全部被击退。
&同年十月十六日,林则徐向皇帝奏报穿鼻、官涌各役战况,并提出:对各国商人应取“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区别对待;对愿意具结的英商,也应准其进口贸易。皇帝昧于形势,不但不采纳该意见,还下令,立即停止对英国贸易,将“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林则徐不得已,只好在十二月初一宣布断绝英船进口,停止中英贸易。
&道光二十年(1840年)初,英国政府决定对华发动侵略战争。这时林则徐已就任两广总督,在获知英军将滋扰中国沿海的消息后,曾先后5次奏请敕下筹防,又飞咨各省督抚请及时防范。五月底,大队英船抵粤,鸦片战争正式开始。因广东防守严密,英国公使乔治·懿律(GeorgeElliot)除留数船-广东海口外,率大队英船北侵。六月初四日,进犯厦门,被击退;初八日,陷浙江定海。从此,国内投降派群起攻击林则徐“惹祸”,皇帝也改变对英抵抗态度。七月,英船驶抵天津大沽,皇帝命直隶总督琦善同懿律谈判,以重治林则徐、邓廷桢和赔偿烟价为条件,换取英军南下。接着,又连旨斥责林则徐、邓廷桢办理不善,将2人交部议处。
&林则徐一心为民除害,早把自身祸福置于度外。在遭受投降派围攻、皇帝斥责的严峻时刻,仍在广东坚持抗英,先后督师击败英军于关闸和龙穴。八月,上疏自请治罪,对所谓“战争起于禁烟”的谰言进行驳斥,还密陈抗英不能中止,指出:“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即恐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更不可不虑。”但皇帝却斥之为“无理、可恶”,“一片胡言”!
&九月初八日,清廷将林则徐、邓廷桢同时革职,留粤听候查问差委。十一月,琦善抵粤,与英国代表和谈。琦善为讨好侵略者,“一切力反前任所为”。林则徐不满琦善投降媚外,同邓廷桢一道积极筹议战守。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琦善私自将香港让与英国,林则徐“闻而发指,劝怡良实奏”,琦善被革职拿问。二月,由于英国侵略者贪得无厌,既索偿烟价,又请给码头,清廷-对英宣战。英军破虎门,进泊省河,广州告急,林则徐自雇水勇千人协防。三月,靖逆将军奕山到广州主持战事,林则徐剀切上防御粤省六条,奕山不听。二十五日(4月16日),皇帝以四品卿衔,命林则徐到浙江听候谕旨。
&四月二十一日,林则徐抵达宁波,积极协助镇海炮局研铸新炮,改进炮台和防御工事。岂料此时朝廷又把四月初一至初七日奕山在广州战败的责任归咎于林则徐,革去林则徐的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赎罪。赴戍途中,因黄河决口,林则徐又奉命改赴开封祥符工地效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河工告竣,仍远戍伊犁。清廷对林则徐的不公正处分,激起许多人的愤慨,纷纷写信、赋诗对林则徐进行慰问。林则徐在黄河边上与王鼎告别时,悲愤地吟道:“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仍不忘制止英国的侵略!
&经过长途跋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林则徐来到伊犁,立即带病研究新疆史地,探求防边实边之策,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开垦阿齐乌苏荒地,并捐资承修龙口水渠工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冬,经布彦泰推荐,奉旨履勘南疆荒地,先后到库车、阿克苏、乌什、和阗、喀什噶尔等处勘察,行程3万里。所至倡修水利,推广坎井和纺车;从实边出发,建议把垦地分给回民耕种,将屯兵改为操防,为开发边疆、保卫边疆作出贡献。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底,清廷命林则徐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补。十一月,又以三品卿衔命其署理陕甘总督。第二年三月,实授陕西巡抚,仍留甘肃负责处理青海藏族-叛乱和人民起义事件,到七月始赴陕抚之任。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林则徐升任云贵总督。当时,云南“回汉互斗”、聚众抗官的事件屡出,原地方当局严厉镇压也未能平息。林则徐对民众抗官实行镇压,对回汉纠纷采取“但分良莠,不分回汉”的策略,暂时平息-,制止冲突,因此得到皇帝嘉奖。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春,林则徐在整顿云南矿务时,主张“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成则加奖,歇亦不追”,促进当地矿业生产的发展。七月,因病请求开缺,九月离滇回闽。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林则徐回到福州。目睹家乡鸦片泛滥,民不聊生,心情十分沉重。其时,英国驻福州领事违反协议,把2名英国传教士引入城内,住进乌石山神光寺,闽浙总督刘韵珂等人十分迁就,舆论大哗。林则徐联络绅民倡议驱逐。还带病视察闽江海口,防备英船前来挑衅。此事引起刘韵珂等人不满,本拟劾其破坏“和局”,只因清廷拟起用林则徐才不得不中止。家居期间,人们“方以西洋为忧”,而林则徐根据自己在新疆的实地考察,以及当时沙俄诱迫清廷开放伊犁、塔城的事实,敏锐地指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九月,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在广西起义,清廷以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命其速赴广西履任。十月初二日,林则徐抱病从福州出发,十九日(11月22日)病逝于广东普宁县驿馆。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是清末杰出的政治家、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生平喜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已辑为《林则徐集》。
相关文物·景点
澳门林则徐纪念馆  澳门
林则徐税务告示碑  江苏泰州海陵
伊宁林则徐纪念馆  新疆伊犁伊宁市
林则徐祠堂  福建福州鼓楼区
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福建福州鼓楼区
林则徐墓  福建福州鼓楼区
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广东东莞
经历历史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 (公元1840年--公元1842年)
相关人物:
关天培 () 鸦片战争中中国抗英将领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 清朝皇帝
邓廷桢 ()
3、海瑞 [明] 中国古代十大忠臣,海南四大才子,南粤先贤()
海 瑞 (),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明朝政治家、著名清官。琼山人,回族。4岁丧父,靠母亲抚教成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考中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海瑞被选授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上任后,制定教约十六条,要求学生认真遵守。由于教育成绩突出,受到副提督朱衡的器重,被召掌管书院。他主张维护师道尊严。有一次,提学御史视察学府,各学官皆伏跪迎接,唯海瑞作拱手礼说:“若至台院,当以属官礼见,此堂乃师长教士子之地,不当屈体。”海瑞以维护师者尊严抗礼不屈出了名,被称方“笔架博士”。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海瑞因教绩显著被擢为浙江淳安知县。上任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压抑豪强,清丈土地,打击那些“埋没真心,不惜廉耻,多方掊克,以充囊橐,盈余民生民之膏,填奚谷壑之欲”者。而海瑞为一县之长,则廉洁俭朴,为其母亲作寿,仅买两斤肉而已。
&海瑞执法公正,明断是非,为世人所称道。淳安县村民胡胜祖与邵时重因山地而起纠纷,不久胡因病死亡。胡的两个兄弟抬尸到县衙告邵为争地打死胡,要求海瑞惩办凶手。海瑞派县丞主持验尸,尸体留有伤痕和血迹,可邵时重只承认有争执而始终否认伤人。海瑞亲自对案情调查研究并对尸体复验,发现尸骨上的血迹“活而不凝”,他用水洗,用瓦刮,详细检验伤痕,终于弄清伪造的血迹和伤痕,明断了案情,依-处胡胜荣兄弟诬告罪行。海瑞巧断疑案,明察秋毫,由此遐迩闻名。邻近的桐庐、建德、道安等县,凡经知县、知府、巡按御史审而未结的大案,常请海瑞会审或合审。几年中,海瑞平反了一批冤案。
&明朝中后期,官吏腐败,凡京官过境,县里都要送“常规银”。一般官员经过送二三十两,巡按御史要送一二百两,巡抚出巡则送银多达三四百两。海瑞上 书巡按御史崔栋,要求废除“常规银”。经海瑞力争,崔栋只好批示:淳安地瘠民穷,准予酌情办理。有人劝海瑞随波逐流,不然会招致祸患,海瑞无所畏惧。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公子经过淳安,仗势欺人,嫌驿站的马骑不称心而-驿吏,将其倒挂树上。海瑞得知后,借总督巡查时再三布告,要求地方不要铺张浪费,把胡公子所带几千两银子充公交国库,并写信说明情由连人带行李送交胡宗宪,胡宗宪气得说不出话来,但怕事情闹大,只好忍气吞声作罢。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升任嘉兴通判。权相严嵩的亲党鄢懋卿对海瑞一直心怀怨恨,指使其党羽巡盐御史袁淳弹劾海瑞,海瑞改兴国知县。不久,严嵩一伙被弹劾革职,正直的海瑞始被重用。
&明世宗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从嘉靖二十年(1541)起,20多年不理朝政,民不聊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十月,海瑞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即著名的《治安疏》),触怒皇帝,刑部判处死刑关进牢狱。但嘉靖皇帝一直未批下死刑令。第二年,嘉靖皇帝驾崩,穆宗继位,海瑞获释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后又改任数职。隆庆三年(1569)六月,调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及广德州。时逢江南水灾,庄稼被淹,海瑞招募数十万民工趁冬闲疏浚太湖通海的吴淞江,一个月完工。接着又发起治理白茆河,对发展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在治水过程中,海瑞注意多方筹集费用,尽量不加重人民的负担,百姓很为感激。同时,海瑞实行丈田均税,压抑豪强政策,勒令地主退回侵吞的农民田地,违者严加处治。原任内阁首辅徐阶的三个儿子,一贯在江南乡里横行,抗命不从,海瑞予以严正治罪。面对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海瑞,地方官吏和大地主只好忍痛退田,有的则逃往他方。
&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最重要的举措是在历史上较早地实行“一条鞭法”。万历九年(1581),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法”,便是在总结海瑞等人的经验后发展的。海瑞只任9个月巡抚,便被政敌排挤,被迫告养归家。但在任上,政令严明,打击豪强,禁绝-,贯彻“一条鞭法”,获得老百姓的敬仰。离任时,百姓沿路相送,很多人还在家里供奉海瑞的画像,焚香膜拜。
&隆庆四年(1570)春,调任总督南京粮储,未及到任已被革职,被迫辞职回故乡琼山闲居。他一边授徒讲学维持生计,一边整理自己多年的文章、奏疏、函牍,编成《备忘集》,还参与地方治河修渠,在市郊滨涯村挖水井一口,供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
&明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死。万历十二年(1584)十二月,经广东巡抚邓栋再次向神宗皇帝推举获准,初吏部拟让海瑞补通政司左通政缺,神宗以为大材小用,而予官复前职。次年一月,升任南京吏部右待郎。因尚书未到任而代理吏部尚书之职,时年72岁。
&明万历十四年(1586)二月,升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因吏治腐败,海瑞上疏万历皇帝说明治安之要,在于使官吏清廉,严刑惩处-污吏,以正世道。南京直隶提学御史房寰贪赃枉法而惧怕揭发,上疏弹劾海瑞,当时吏部诸寿贤、顾允成、彭遵古等人抗疏劾寰,揭发其奸邪,极力举荐海瑞,使海瑞免遭其害。明万历十五年农历十月十四日(日),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终年74岁。临终前三天,兵部送来的薪俸多出七钱银子,他还算清退回。病危之际,没有一句话谈及身后事。病逝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看望、清点遗物,只有银子十多两、几件破旧的衣袍、一床粗麻蚊帐、一个破箱笼以及绫绸、麻布各一匹。
&得悉海瑞病逝的消息后,南京百姓闭市数天以悼念。朝廷追赠海瑞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并派其同乡许子伟护送灵柩回海南。灵柩离开南京时,老百姓沿 路哭送。
&海瑞葬于海口市滨涯村,墓地正面有神宗皇帝的御制碑,墓道两边有明代的石翁仲、石羊、石马、石狮等及纪念亭、纪念馆各一座。“文革”中,海瑞墓被砸,文物被盗。1988年,海口市政府拨款修葺一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辟为海口市旅游点。
&
相关影视: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2007年 黄志忠 饰 海瑞
4、诸葛亮 [三国] 孔明(181~234)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隐居于南阳城外卧龙岗。三顾茅庐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引《襄阳记》)
&《隆中对》 诸葛亮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0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后母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率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怎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全力,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普洱茶“茶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不得不说诸葛亮(孔明)对茶文化的贡献。孔明率军南征到云南地区,将士们遇到大山中的瘴气中毒染病。一日,诸葛亮梦见白发老人托梦,顿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茶到病除,士气大振。为了答谢白发老人托梦之恩,更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在征战结束后,诸葛亮在当地大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种茶成林,并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在云南古茶区,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农历7月23日孔明诞辰日,当地人都要举办“茶祖会”,纪念孔明带来茶种,带来健康,带来先进文化的贤德。
&北伐
&诸葛亮北伐示意图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交战,被诸葛亮大败逃回,蜀军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送女人用的头巾发饰给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由于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之后代
&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史-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 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了,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那么,诸葛亮是否有直系后代传承至今呢?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
&诸葛亮年表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六年 189 9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二年 195 15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襄阳刘表,定居在襄阳城外20里的草庐,开始了躬耕生活。因为东汉实行郡县制,隆中当时属于南阳郡,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躬耕于南阳”,而非现在的南阳,现在的南阳当时叫做宛城。
&建安四年 199 19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十二年 207 27 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诸葛亮首战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刘禅叫诸葛亮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兴二年 224 44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三年 225 45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五年 227 47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七年 229 49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八年 230 50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九年 231 51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十一年 233 53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十二年 234 54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当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演义动画》诸葛亮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陆定一等。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肯定诸葛亮才智的同时,曾试图分析诸葛亮统一中国失败原因,针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荆州、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魏的总战略,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0,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治国成就
&KOEI《三国志11》老年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0,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艺术造诣
&书法篇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墨迹拓本(传)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 “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 《中兴书目》记载:“ 《琴经》一卷, 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 《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 。” 《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 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 鬲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文学作品
&《前出师表》
&《前出师表》(传为岳飞所书)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0犯科及为(wéi)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 )补阙(通“缺”)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háng zhèn )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通“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0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音“生”)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相关文物·景点
诸葛武侯祠  湖北仙桃
白帝城武侯祠  重庆奉节
岐山武侯祠  陕西宝鸡岐山
祁山武侯祠  甘肃省陇南礼县
勉县武侯祠  陕西汉中勉县
武侯墓  陕西汉中勉县
保山武侯祠  云南保山隆阳区
成都武侯祠  四川成都武侯
隆中武侯祠  湖北襄阳市襄城区
南阳武侯祠  河南南阳卧龙区
古隆中  湖北襄阳市襄城区
五丈原诸葛亮庙  陕西宝鸡岐山
诸葛亮广场  湖北襄阳市樊城区
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碑刻  河南周口项城市
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山东临沂沂南县
诸葛亮故里  山东临沂沂南县
诸葛亮文化旅游区  山东临沂沂南县
人物关系:
父亲:
诸葛珪 (?~187)
儿子:
诸葛瞻 (227~263)
孙子:
诸葛尚
兄弟:
诸葛瑾 (174~241) 蜀汉三诸葛
侄子:
诸葛恪 (203~253) 东吴四友
侄孙:
诸葛建 (?~253)
诸葛融 (?~253)
侄孙:
诸葛攀
丈夫:
黄月英
公公:
黄承彦
经历历史事件:
六出祁山 (公元228年--公元234年)
相关人物:
赵云 (?~229)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姜维 (202~264) 三国时蜀汉大将军
马谡 (190~228)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司马懿 (179~251) 十七史百将传,司马八达
张郃 (?~231) 十七史百将传
汉中之战 (公元217年--公元219年)
相关人物:
刘备 (161~223)
曹操 (155~220) 曹孟德
张飞 (?~221) 蜀汉五虎大将,十七史百将传,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马超 (176~222) 中国古代十大勇将,蜀汉五虎大将,成都武侯祠文臣廊14武将
赵云 (?~229)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相关人物:
周瑜 (175~210) 中国古代十大儒将,十七史百将传
曹操 (155~220) 曹孟德
刘备 (161~223)
孙权 (182~252) 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
鲁肃 (172~217) 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
相关成语:
【初出茅庐】
相关人物:
诸葛亮 (181~234) 孔明
刘备 (161~223)
关羽 (162~220) 蜀汉五虎大将,十七史百将传,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张飞 (?~221) 蜀汉五虎大将,十七史百将传,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赵云 (?~229)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不知所云】
相关人物:
诸葛亮 (181~234) 孔明
蜀汉后主刘禅 (207~271) 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
相关影视:
电视剧《武神赵子龙》 2016年 杨玏 饰 诸葛亮
电视剧《军师联盟》 2016年 王洛勇 饰 诸葛亮
电视剧《三国演义》 1994年 唐国强 饰 诸葛亮
电视剧《三国》 2010年 陆毅 饰 诸葛亮
作品目录:
·《出师表》
5、魏征魏徵 [唐]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古代十大谋士(580~643)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10-11]
&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12-13]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
&犯颜直谏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太子千牛-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徵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徵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徵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21-22] 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
&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文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贞观十二年(638),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李世民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魏徵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下车,不是亲王所应当受的礼。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现在,又违背了国法。”李世民说:“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李世民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 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30-31]
&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
&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谏,让李世民要善始善终。
&贞观十六年(642年),后来皇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魏徵自称有病推辞,李世民下诏回答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
&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开始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的。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历史评价
&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②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③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④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长孙皇后: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权德舆: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词,上裨大化,无疆之祚,实兆于斯。
&独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
&刘素:魏徵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魏徵画像
&魏徵画像
&刘昫等《旧唐书》:①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②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朏,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③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李世民用之,子孙长世。
&宋祁等《新唐书》: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始,徵之谏,累数十余万言,至君子小人,未尝不反复为帝言之,以佞邪之乱忠也。久犹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自古所叹云。唐柳芳称“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为三代遗直”。谅哉!谟之论议挺挺,有祖风烈,《诗》所谓“是以似之”者欤!
&赵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赵顼: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康熙帝: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李光地:立言最要谨慎。魏郑公、颜鲁公,为人忠亮节义如此。鲁公为文,往往杂于浮屠之说;郑公作《李密墓志》,感密旧恩,犹之可也,更称赞畅素,极其推高,岂非失言。
&赵翼: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徵。
人物关系:
儿子:
魏叔瑜
经历历史事件: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
相关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唐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李建成 (589~626) 隐太子
李元吉 (603~626) 巢刺王
唐高祖李渊 (566~635) 唐朝皇帝
尉迟恭 (585~658) 尉迟敬德
瓦岗寨起义 (公元611年--公元618年)
相关人物:
翟让 (?~617)
李密 (581~618)
李勣 (594~669) 徐茂公
秦琼 (?~638)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徐勣
相关影视: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 2014年 李光复 饰 魏征
电视剧《贞观长歌》 2007年 董子武 饰 魏征
作品目录: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述怀(出关)》·《暮秋言怀》·《赋西汉》·《永和》·《雍和》·《舒和》·《寿和》·《大明舞》·《大成舞》·《大基舞》·《长发舞》·《雍和》·《肃和》·《永和》·《舒和》·《雍和》·《肃和》·《黑帝羽音》
6、寇准 [宋] 中国古代十大忠臣,中国古代十大名相,渭南三贤(961~1023)
寇凖(961年—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邦。寇凖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
&步入仕途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19岁的寇凖考中进士。宋太宗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教寇凖增报年龄,寇凖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后来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凖则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寇凖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凖说:“希望把二府的-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来,寇凖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凖可用。当即任命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寇凖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
&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凖了,寇凖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
&劝帝立储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宋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宋太祖驾崩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宋太宗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宋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宋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宋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
&寇凖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宋太宗。宋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凖看过伤情后,深情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京?”宋太宗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接着宋太宗便向寇凖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凖已猜到宋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
&寇凖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宋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寇凖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后立为皇太子。
&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凖:“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凖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宋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凖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凖。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凖。
&&
&澶渊退敌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寇凖任尚书工部侍郎,宋真宗很早就想让寇凖做宰相,(只是)担心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
&辽国乘宋主新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
&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俘宋并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还。
&咸平六年(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副都部署王继忠又被俘降辽。这两次战争极大地震惊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边境告急文书频传,说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了。这年六月,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凖为相。毕士安说:“寇凖天资忠义,能断大事;志身殉国,秉道嫉邪。眼下北强入侵,只有寇凖可以御敌保国。”八月,寇凖与毕士安同日拜相。
&景德元年(1004年),寇凖以集贤殿大学士的官职排在毕士安(参知政事)之下。
&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辽军由威虏军攻定州,被宋兵阻击,便把兵锋转向东南。当辽军南下。“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他们主张用躲避辽国的办法,应付辽国的入侵。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凖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当宋真宗问他们的意见时,王钦若、陈尧叟二人正好在场。寇凖心里明白,迁都之议就是他们提出的,但他却假装不知,对宋真宗说:“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
&寇凖的意见终于阻止了妥协派逃跑避敌的主张。为了消除王钦若对宋真宗的影响,寇凖把他从宋真宗身边调到天雄军前线去防辽兵。
&寇凖派探子到前线侦察情况,根据对敌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他指出:“目前敌人已至深州、祁州以东,我方大军在定州及威虏等地,东路别无驻军。应一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派孙全照指挥,遇敌掩杀;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这样就可以振奋军威,安定人心,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并可与刑州和沼州的军事据点构成犄角之势,以便攻守。万一敌骑南下攻人贝州,即应增援定州,向东北进攻,牵制敌人后方,使敌兵不敢纵深作战。”同时寇凖特别强调指出: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宋真宗必须渡过黄河,亲临前线。
&寇凖一方面同妥协派斗争,一方面积极备战。他派人到河北把农民中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发展民兵队伍,并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寇凖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交给河北转运使,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
&十月,辽兵攻下祁州,向东南推进,经贝州,直扑澶州城下。这样一来,不仅河北大片领土陷入敌手,而且仅隔一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辽国骑兵的威胁之下。事实摆在面前,只有坚决抗敌才是惟一的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但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有不少人对抗敌没有信心,甚至当时的宰相毕士安也以自己抱病在身,以及太白星白天出现对大臣不祥为借口,不愿随驾北征,并对寇凖促使宋真宗亲征说三道四。
&在寇凖的督促下,宋真宗让雍王留守京师,自己起驾北上。当车驾缓慢行至韦城时,辽军日益迫近的消息雪片似地从前方飞来。臣僚中又有人劝真宗到金陵躲避敌锋,于是真宗又动摇起来。寇凖十分懂得把握军心民心和“取威决胜”的军事法则。他提醒真宗在大敌压境,四方危机的情况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三寇凖明确指出,进则士气备增,退则万众瓦解。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支持寇凖的意见。宋真宗车驾终于北行到达澶州。北宋时,黄河还是从澶州流过的,将澶州城一分为二。
&辽军已抵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过河,只愿驻扎在南城。寇凖力请渡河,真宗犹豫不决。寇凖对高琼说:“太尉承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报答吗?”高琼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殉国。”于是寇凖与高琼商议了一番,便一同去见宋真宗。寇凖对宋真宗说:“陛下如果认为我刚才的话不足凭信,可以问问高琼。”没等真宗开口,高琼便说:“寇凖的话不无道理。随军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他们不会愿意抛弃家中老小随您迁都而只身逃往江南的。”接着高琼便请宋真宗立即动身渡河。枢密院事冯拯在一旁呵责高琼对宋真宗鲁莽。高琼愤怒地驳斥道:“你冯拯只因为会写文章,官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向我挑衅,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写一首诗使敌人撤退呢?”高琼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渡过浮桥时高琼简直是在驱赶卫士前进。当真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回南城行宫,把寇凖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宋真宗几次派人探视寇凖的举动。寇凖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寇凖胸有成竹,使宋真宗不再恐慌。
&自从辽国大举入侵之后,各地军民英勇抗敌。辽军虽然号称20万,却是孤军深入,供给线长,粮草不继。十月以后,辽-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尤其是真宗亲临北城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极大地动摇了契丹军心。因此辽国太后萧绰及大丞相耶律隆运估计在战场上捞不到什么便宜,便转而向北宋议和,企图从谈判桌上获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好处。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抗敌的决心。差不多在他离京亲征的同时,宋朝的议和使节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军营。曹利用当时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在辽宋对垒的过程中,曹利用总是往来于两军之间。辽圣宗和萧太后也通过前一年望都之战中俘虏的宋将王继忠和曹利用联系。契丹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宋方的条件是,只要辽国退兵可以每年给辽一些银、绢,但不答应领土要求。谈判在两军对峙中进行。最后终于按宋方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剩下的问题就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曹利用临行前请示宋真宗,真宗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曹利用从真宗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凖叫住。寇凖叮咛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30万。否则,你就不必再来见我,那时我要砍你的头!”
&寇凖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主战派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之,以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凖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凖在这班人的毁谤下,-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
&蒙冤遭贬
&澶渊之盟固然值得称道,在这次战争中,宋军也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寇凖对北宋王朝功重如山,宋真宗对寇凖十分敬重,引起妥协派官僚的嫉恨。
&王钦若这个曾被寇凖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凖更是恨之入骨。一回到东宫,王钦若就开始对寇凖施展阴谋。在一次退朝之后,他乘机对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凖,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宋真宗点头肯定。王钦若说:“我想不到陛下竟有这样的看法。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说寇凖有功。”宋真宗一愣,问他原故。王钦若说:“《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王钦若见宋真宗不高兴,接着说:“陛下听说过-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从此,宋真宗对寇凖就冷淡起来。
&寇凖做宰相,选拔人才不讲门第,喜欢进用出身贫寒而有真才的人。御史台是专门批评朝政得失的机构,每当御史台-有缺额时,他就让平时具有批评精神的人去担任。这样一来,他就更成为王钦若等人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忠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