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娱乐】——封神榜万仙阵里的仙位封号都是什么?有人知道的请说一下...?

刚来这里原来大家这么热情好玩小白要发问了  一直以来都认为封神封的是有功的  最近看FBB的封神榜隐约发现都是坏的上的  那还有什么意思了  还斗什么汗  大大说一说  我承认自己是小白  有人说  上了封神法力就被 限制了  天地每56亿年是有一次大劫,鸿均就会出来叫五大圣人签定封神,福缘浅薄  都需上封神才不会灰飞  而大法力者就可不上封神  任何人只要不是圣人,遇劫就会灰飞,上了封神就不会灰飞而重开仙班成神  但是就会被 限制,法力大减  叫你在56亿年的监狱长而不能出监狱看你要吗  子牙那个坏蛋师弟也被封神了呢!  姜子牙的老婆还被封了“扫帚星”呢~  还是想不明白啊  大家指点一下啊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diweidi
  我觉的封神榜主要是体现了一种大慈悲精神
  上封神榜的都是死人。所谓应劫嘛。向杨戬、哪吒父子四人、韦护、雷震子其人牛气冲天,他们就不用上封神榜了。  所以上,对修道人来说,上封神榜是坏事,但对凡人来说, 上封神榜就是好事啦!
  神和仙是不一样的,成神要去肉神,仙就不用  肉身成圣的只有二郎真君等少数几个,其他人全部挂了  破&十绝阵?&的那几个师傅有差不多一多半最后是给废了道行  末了入了佛教避劫,最终成佛      入了封神榜当然不好啦,看了书你就知道,  所有老师都让自己的徒弟不要掺和争斗,因为谁都有可能上榜    (个人认为,这是部道教小说,所以注重肉身修行,  认为死掉成神不好,  这一点从战斗模式为无休止的祭法器这一点也看得出来.  实际上成神也挺爽的嘛)  
  上了封神榜是好事,就是公务员待遇,金饭碗,大家打破了头都要争着进去呢    
  封神榜上就是公务员,看你是想混还是想干
  弱弱的问一下上了封神榜是好事還是壞事?
  当公务员是好事么?
  怎么都没说清楚啊  详细点的说啊  偶还要和别人辩论的  拜托了兄弟
  看级别.上榜后级别上升了就是好,反之就是坏.比如金灵圣母原来是通天四大弟子之一,仙班首脑,上榜后沦为普通神魁,实际就是下降了,因此不好.相反伯邑考原来只是凡人,现在一举而成帝君,实际提高了,就是好.
  死了的人中牛B的就上封神榜,一般的灰飞
  看下《佛本是道》开头转的帖子吧,应该就明白了。  节选了部分:
历史上的商周之战本是朝代更替之战,封神演义中却有了一个更深层广阔的背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十二弟子因一千五百年未曾斩却三尸,犯了杀戒(三尸是道家认为人体内兴风作浪的作崇之神共有三个),要完成这场劫数才能继续修行,返本还元(修仙是不容易的),又赶上周室当兴,商汤气数将尽,三教(阐教,截教,人道)共谈,编成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根行深厚,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还归人道,继续轮回。元始天尊派姜子牙兴周灭商主持封神榜,恰逢纣王得罪了女娲娘娘,九尾狐奉女娲娘娘之命迷惑纣王,断送商朝江山,最终成了导火索,于是一场牵涉了天、地、人三界,汇集了三教九流的大战就此展开了!    
首先要明白一点,对于修道之人,不管是阐教还是截教没有人愿意上那封神榜,因为仙和神级别是不一样的,神都要各归其位做自己的公务(想下凡是不容易的),而仙却逍遥自在,闲游三山五岳,上天入地无所束缚,而且从《西游记》中来看,玉帝只能随意调动天上有神职的人,对于仙,虽然也名义上归玉帝管,但玉帝基本上请不动(元始天尊、东华帝君、镇元大仙肯定不买他帐),要不然孙悟空也断不会那么嚣张(这是道教中的权力分布问题),对于凡人来说上那榜也未必是坏事(只羡鸳鸯不羡仙者除外),如纣王、马氏之类算便宜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马元(《封神演义》人物)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封神演义》人物
(《封神演义》人物)
马元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受申公豹之邀相助殷洪征讨西岐,被文殊广法天尊设计擒获,因“封神榜”上无名,后成马元尊王佛。
马元人物设定
骷髅山白骨洞一气仙,脑后生有骨爪。受申公豹之邀相助殷洪征讨西岐,被文殊广法天尊设计擒获,因“封神榜”上无名,而被西方教下准提道人带往西方,一气仙马元被算计后成马元尊王佛。
马元出场回合
久炼紫真宫,暴虐无端性更残。五厌贪痴成恶孽,三花善果属欺谩。
帝业桑林晚,军威瑞雪寒。堪叹马元成佛去,西岐犹自怯心剜。
马元抵武荣这口刀不住,真若山崩地裂,渐渐筋力难支。马元默念咒,道声:“疾!”忽脑后伸出一只手来,五个指头好似五个斗大冬瓜,把武荣抓在空中,望下一摔,一脚躧住大腿,两只手端定一只腿,一撕两块,血滴滴取出心来,对定子牙、众周将、门人,“?国喳?国喳”,嚼在肚里;大呼曰:“姜尚,捉住你也是这样为例!”
马元仗剑,又来搦战。土行孙大呼曰:“马元少待行恶,吾来也!”抡开大棍,就打马元一棍。马元及至看时,是一个矮子。马元笑而问曰:“你来做甚么?”土行者曰:“特来拿你。”又是一棍打来。马元大怒:“好孽障!”绰步撩衣,把剑往下就劈,土行孙身子伶俐,展动棍就势已钻在马元身后,拎着铁棍把马元的大腿连腰,打了七八棍;把马元打得骨软筋酥,招架着实费力。怎禁得土行孙在穴道上打。马元急了,念动真言,伸出那一只神手,抓着土行孙,望下一摔。马元不知土行孙有地行道术,摔在地下,就不见了。马元曰:“想是摔狠了,怎么这厮连影儿也不见了?”正是:
马元不识地行妙,尚将双眼使模糊。
且说劝防,脸上被一石头,只打的金光乱冒,“哎呀”一声,把脸一抹,大骂:“是何人暗算打我?”只见杨戬纵马舞刀,直取马元。马元仗剑来战杨戬。杨戬刀势疾如飞电,马元架不住三尖刀,只得又念真言,复现那一只神手,将杨戬抓在空中,往下一摔,也象撕武荣一般,把杨戬心肺取将出来,血滴滴吃了
马元出营,见子牙怒起,大叫:“姜尚不要走!吾来了!”绰步上前,仗剑来取。子牙手中剑急架相还。步兽相交,未及数合,子牙拨骑就走。
话说马元追赶子牙,赶了多时,不能赶上。马元自思:“他骑四不相,我倒跟着他跑?今日不赶他,明日再做区处。”子牙见马元不赶,勒回坐骑,大呼曰:“马元!你敢来这平坦之地与我战三合,吾定擒你!”马元笑曰:“料你有何力量,敢禁我来不赶?”随绰开大步来追。子牙又战三四合,拨骑又走。马元见如此光景,心下大怒,“你敢以诱敌之法惑我!”咬牙切齿赶来,“我今日拿不着你,势不回军!便赶上玉虚宫,也擒了你来。”只管往下赶来。看看至晚,见前面一座山,转过山坡,就不见了子牙。
话说马元赶子牙,来至一座高山,又不见了子牙,跑的力尽筋酥;天色又晚了,腿又酸了,马元只得倚松靠石,少憩片时,喘息静坐,存气定神,待明日回营,再做道理。
马元抬头观看,见山顶上姜子牙同着武王在马上传杯,两边将校一片大叫:“今夜马元已落圈套,死无葬身之地!”马元听得大怒,跃身而起,提剑赶上山来。及至山上来看,见火把一晃,不见了子牙。马元睁睛四下里看时,只见山下四面八方,围住山脚,只叫:“不要走了马元!”马元大怒,又赶下山来,又不见了。把马元往来,跑上跑下两头赶,只赶到天明。把马元跑了一夜,甚是艰难辛苦,肚中又饿了;深恨子牙,咬牙切齿,恨不能即时拿子牙方消其恨。自思:“自回营,破了西岐再处。”马元离了高山,往前才走,只听的山凹里有人声唤叫:“疼杀我了!”其声甚是凄楚。马元听得有人声叫喊,急转下山坡,见茂草中睡着一个女子。马元问曰:“你是甚人,在此叫喊?”那女子曰:“老师救命!”马元曰:“你是何人?叫我怎样救你?”妇人答曰:“我是民妇,因回家看亲,中途偶得心气疼,命在旦夕,望老师或在近村人家讨些热汤,搭救残喘,胜造七级浮屠。倘得重生,恩同再造。”马元曰:“小娘子,此处那里去寻热汤?你终是一死,不若我反化你一斋,实是一举两得。”女子曰:“若救我全生,理当一斋。”马元曰:“不是如此说。我因赶姜子牙,杀了一夜,肚中其实饿了。量你也难活,不若做个人情,化你与我贫道吃了罢。”女人曰:“老师不可说戏话。岂有吃人的理?”马元饿急了,那里由分说?赶上去一脚,踏住女人胸膛,一脚踏住女人大腿,把剑割开衣服,现出肚皮。马元忙将剑从肚脐内刺将进去。一腔热血滚将出来。马元用手抄着血,连吃了几口;在女人肚里去摸心吃。左摸右摸捞不着,两只手在肚子里摸,只是一腔热血,并无五脏。马元看了,沉思疑惑。正在那里捞,
话说马元见文殊广法天尊仗剑而来,忙将双手掣出肚皮,不意肚皮竟长完了,把手长在里面,欲待下女人身子,两只脚也长在女人身上。马元无法可施,莫能挣扎。马元蹲在一堆儿,只叫“老师饶命!:
”准提道人向前,摩顶受记曰:“道友可惜五行修炼,枉费功夫!不如随我上西方:八德池边,谈讲三乘大法;七宝林下,任你自在逍遥。”马元连声喏喏。准提谢了广法天尊,又将打神鞭交与广法天尊带与子牙,准提同马元回西方。不表。
.封神演义【古典小说】.[引用日期]封神榜里的人参果我不知道怎么使用,请懂的人给我一个答案.谢谢了!
<img onerror="imgDelByClass('comimg_box');" class="piczoom mpic" alt="
是练级加经验的药。下线后在各个职业的练丹师那里领取丹药后在 配合人身果就是1。75倍经验了但单是仙丹就只有1。5倍哈////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可从我的共享资料里下载,不需要分数,里面有两个模拟器,我比较喜欢用Pnester1.20.exe这个,还有70来个FC游戏,当然也包括封神榜,解压缩后那个网页是...
我们网吧玩传奇的现在有10多个都跑去玩封神榜了,呵呵反正公测期间不收费。
个人感觉,金山的封神榜基本上就是封神版的传奇,三种职业都差不多,也是2D风格的网游,对...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看神魔剧《封神榜》。但那个时候,由于年纪小文化水平不够,没有读原著。最近,新版电视剧《封神榜》又出来了引起了不少的话题,现在我正在看原著...
把人参果带在包里就可以,然后你照常去开始修炼就可以了,下线没事不过再炼丹或是停止修炼人参果的作用就没了
答: 有没有看封神榜的封神榜2里你都喜欢谁呀?
答: 朋友相处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朋友出去玩,AA制最好。如果不是,自己要抢先付钱,不要斤斤计较。你就是不坐船也要抢先付钱才对。
意欲取之,必先予之。其实朋友只是...
答: 变身后跟人组队蹭经验的人,就是大家说的兔子。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鲜为人知的秘密——解密菩
一.菩提祖师既是准提道人,接引道人就是如来佛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二书,有着重大的联系。有些联系已经得到了大众的公认,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其实就是《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而接引道人就是如来佛。
要证明这一点,并不难。《西游记》第一回中对菩提祖师的描述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而《封神演义》中第六十一回中对准提道人的描述是: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全诗中只有第一句的三个字不一样,其余都一样。可见,二者是同一个人。
《西游记》第七回中,赤脚大仙向如来佛献上交梨火枣,“诗曰: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而在《封神演义》中,第七十八回对接引道人的描述是“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全诗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见,二者也是同一人。
要知道,《西》在《封神》之前,许仲琳是看过《西游记》的,而且他非常了解《西》,他多次引用《西》中的诗词,比如,《西》第一回描写花果山的诗词,就被他引用到《封神》里第四十三回里去描写金鳌岛,哪咤上天后描写的那段诗词与悟空上天描写的那一段是一样的。《西》中二十八回有“回顾仙山两泪垂,对山凄惨更伤悲。”《封》中第五十二回有“回首青山两泪垂,三军凄惨更堪悲。”许仲琳能够如此化用《西》中的诗句,而且化用的如此之好,可见他对《西》是十分了解的。许仲琳生于约1567年,而吴承恩生于1506年,比吴小60余岁,二书的成书时间也相差在半个世纪左右。
二.菩提祖师与如来佛之间的分歧矛盾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作者,为什么都要在书中讲述这两个人物呢?他们的讲述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有,而且是万分巨大的含义。这就要从这两个人物的分歧说起。
菩提祖师在赶孙悟空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又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很值得我们体味。要知道——吴承恩写这几句话的时候,绝对不会是随便说说,他有他必然的道理。菩提祖师知道孙悟空此去一定会惹祸。但奇怪的是,不许孙悟空说出自己是他的师父。如果说出来,一定将他怎样怎样处置。菩提祖师为什么要说这些话。他在忌讳谁?
毫无疑问,是在忌讳如来佛。如果如来都不值得他忌讳,只怕没人值得他忌讳了。但他是怕如来佛吗?当然不是。很简单的原因——菩提祖师的言外之意是:如果孙悟空不说自己的师父是谁,那么谁都无法知道,包括如来佛。可见菩提祖师的本领不在如来之下。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不是如来不知道菩提祖师是孙悟空的师父,而是虽然知道但是不能说破。那么,这就更有意思了,更说明了菩提祖师和如来佛之间,存在着某种甚为严重的分歧和矛盾。
菩提祖师与如来佛之间是有分歧的。但是,我们不要以凡人之心度仙佛之腹,吴承恩也没有那么浅薄——让一个厉害无比的祖师和厉害的如来佛之间去产生分歧和矛盾,祖师与如来不像世人一样争名夺利,不需要买房买车,他们的分歧矛盾——说到底是思想的分歧和矛盾。而作者之所以创造这个思想的分歧矛盾,是有他的深远含义的。
三.准提道人与接引道人之间的分歧矛盾
如果我们能从《西》的描述中想到这些,那么,《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当然也能,而且比我们想的更深刻,更透彻。他不仅读懂了《西》中的这些玄关,更是把菩提祖师和如来佛——在《封》中叫“准提道人”和“接引道人”,他用情节和对话,放大和揭示了这种矛盾所在。
在第六十五回,广成子去西方借青莲宝色旗,先见到接引道人,可接引道人却说“贫道西方乃清静无为,与贵道不同。以花开见我,我见其人乃莲花之像,非东南两度之客,此旗恐惹红尘,不敢从命。”拒绝了广成子的请求。甚至都不委婉一点儿。广成子又给他讲道理借旗,可接引道人死活不借,又说“道人言虽有理,只是青莲宝色旗染不得红尘,奈何!奈何。”这时准提道人走来,准提先对广成子说“道兄此来,欲借青莲宝色旗,西岐山破殷郊,若论起来,此宝借不得。”这不仅是他的真实看法,也为顾全接引道人的脸面。他接着说“如今不同,亦自有说。”接着对接引道人说了一番话,其中打动接引道人的关键一句话是“不若借东南大教兼行吾道,有何不可。“接引道人这才肯借旗。这是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分歧的一个表现。
再有一个表现,就是第七十八回,破诛仙阵的时候,准提道人来请接引道人去破诛仙阵,说那诛仙阵“非四人不能破,如今有了三位。(可见他已经把他自己算进去了。管你接引道人怎么看待我。)还少一位,贫道特来请道兄走一遭,以完善果。”准提是个热心肠,而且天真浪漫,不仅觉得自己该去,觉得你接引道人也该去。可接引道人却说“但我自未曾离清净之乡,恐不谙红尘之事,有误所委,反为不美。”准提道人接着又请驾:“道兄,我与你俱是自在无为,岂有不能破那有像之阵!道兄不必推辞,须当同往。”这才足踏祥光与准提来破阵。这是分歧的又一个表现。
还有,准提道人很热心,来收服孔宣的时候,是不请自来的,他觉得孔宣与西方有缘,自己也有收服的那本事,就来了。而那接引道人。则是不闻不问。请他还不来呢,不请他就更不关他什么事了。这是两者的区别,一个热心,一个漠不关心。
然而,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心胸气量去揣度这些神仙的心胸气量,许仲琳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制造这些情节和对话,并不是要制造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的矛盾,他与吴承恩一样,是要揭示两种思想之间的矛盾,这两种思想,互相接近,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共同执掌西方教——这便是接近的有力说明,但这接近的两个思想,却又有着必然的矛盾分歧。
那么,菩提祖师或说准提道人,如来佛或说接引道人,他们代表的是哪两种思想呢?
四.菩提祖师、准提道人代表的是‘慈’。如来佛、接引道人代表的是‘善’
如题。何以见得?为什么说菩提祖师代表的是‘慈‘?从两个作者对菩提,准提的理解一致就可以看出,或者说许仲琳认可吴承恩的讲法,说菩提是“全气全神万万慈。”一个‘慈’字道出了无限奥秘。而如来佛、接引道人为什么代表‘善‘呢?这个例子就太多了。最好的例子就是,佛以及他的亿万子弟最常讲的就是“善哉、善哉“,自然是代表‘善’的。当然,这是从表象来看。
如果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那么,就更是如此了。我们从菩提祖师或说准提道人、如来或说接引道人的行为方式,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已经对这个字的意义有着无比深刻的诠释。‘慈善’二字经常被合用,但却应该分开来看待。‘慈’的底下是‘心’字,那是因为‘慈’这件事,是发于‘心’的,更多的表现在心灵深处,‘善’底下是‘口’字,那是因为‘善’这件事发于口,而又因为‘出家人不打诳语、言而有信’,所以,‘善’同时也是要践于行的。所以,‘慈善’一词,‘慈’在前而‘善’在后,那是因为,人首先是心里想,然后是嘴上说,最后再付之行为。
‘慈’和‘善’的区别,也是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的区别,也是准提道人与接引道人的区别。再联想到他们之间的对话和行为,这种区别就十分了然了。准提道人因为他代表的是‘慈’,所以他说话行事总是发于慈悲心肠,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不管如来佛是否认同。而接引道人就不同了,因为他代表的是‘善’,所以他就必须考虑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带来的后果。
就拿借青莲宝色旗对付殷郊这件事来说,倘若广成子借旗是去对付殷郊,接引道人一口就答应下来,那么,这就违背‘善’的本义了,接引道人就会面临世人的质问——你不是说你西方清静无为救众生吗?怎么现在要去对付殷郊?而准提道人则给他了个台阶下,并给他打了个圆场“借东南大教兼行吾道”——意思是,我们不是去管闲事去杀人,是去做善事传善道去了,接引道人这才肯去。准确地说应该是——许仲琳才允许接引道人答应。如果准提不这样说,接引道人是不会去的。之前广成子讲再多的话都没用,正是因为广成子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没有认识到接引道人代表的是‘善’。至于准提道人请接引道人去破诛仙阵那番话,更是这样的道理。接引道人推脱说“恐不谙红尘之事”。请问,接引道人何等修为,怎么会不谙红尘之事?他可是看破了红尘的。直到准提道人说出“我与你俱是自在无为,岂有不能破那有像之阵!道兄不必推辞,须当同往。”接引道人这才肯去。准确地说——是许仲琳才让接引道人去。许仲琳如此讲说,正是要表达出‘善’与‘慈’的区别。
‘慈’发于心,几乎是无所顾忌的,而‘善’则必须顾及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对世人产生的影响。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但二者的共同愿望,都是为了众生好。
五.《西游记》中‘慈’与‘善’的对决
《西游记》中,‘慈’与‘善’的代表菩提祖师和如来佛没有碰过面,也没有说过话。但是他们的两个徒弟却是经常碰面对话,而且还演绎出无数的‘慈’与‘善’的对决。那便是菩提祖师的徒弟‘孙悟空’与如来佛的徒弟‘唐僧’。‘唐僧’的前身是如来佛的弟子金蝉子,这辈子也仍旧是他的徒弟。吴承恩正是让这两个人物,来进行‘慈’与‘善’的较量。
师徒二人进行‘慈、善’较量的例子很多,最经典的例子,便是三打白骨精。
故事情节大家都熟悉,这里就不多说了。孙悟空前后打死一家三口,打死那姑娘的时候,唐僧就怒不可遏,念了紧箍咒,尽管吴承恩已经交代——唐僧看到那女子拿的饭食都变成了青蛙蛤蟆,‘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还是要念紧箍咒,并且教训他“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你回去罢,我不要你做徒弟。”孙悟空跪地求饶,才没赶他走。这是‘慈’与‘善’的第一轮较量。
孙悟空认得她是妖怪,是妖怪就该打死,他心里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无所顾忌。他是‘慈’的,但这种方式却为‘善’的唐僧所不容,因为唐僧不是火眼金睛,你认得他是妖怪,我不认得,你觉得打死了妖怪,可我觉得你打死的是凡人。——谁知道你孙猴子是不是在骗我,手痒痒了想杀人,打死了这么一个女菩萨。唐僧他要顾及他的言行对世人造成的影响,也就是顾及世人对他的看法,如果小说中的唐僧也有火眼金睛认得那女子是妖怪,则或许不必顾及,但他没有,他必须顾及,准确地说——是吴承恩要顾及。
‘慈’与‘善’的第二轮和第三轮较量,即打死那个老太太和老头儿,师徒二人更是矛盾很大,后来终于把孙悟空赶走了。‘善’在某些重大问题面前,是万万容不下‘慈’的。
如此一来,就很明显了。为什么《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与如来佛虽然没见过面,但《封神演义》中二人却共同执掌西方教。许仲琳读懂了吴承恩的寓意,他也明白‘善’是容不下‘慈’的,所以他让西方教有两个教主,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后来到《西游记》中所描述的神佛时代,西方教只有一个教主如来佛了。因为‘善’是容不下‘慈’的。要知道,虽然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要晚成书于《西游记》,但《封神》所描述的年代却在《西》之前。
‘慈’不仅有时候不为‘善’所容,更不为世人所容。因为‘善’考虑对世人的影响,顾及世人的看法和想法,但是‘慈’却不。比如说孙悟空打死那几个强盗,凭良心说,那些强盗整天杀人越货,不杀死他们,他们不知要害多少人。所以孙悟空毫不犹豫地都打死了,但是搁在唐僧这儿就行不通,“他虽是剪径的强盗,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的脱身?”唐僧这番话,或者说吴承恩这番话的言外之意,那就是:在这山野没人知道的地方,打死也就打死了,可要是人多的地方,你也这么做事情,世人怎么能容?
所以,这个世界上,‘善’要比‘慈’行得通。但‘慈’又是‘善’的基础,二者相互扶持,才可以‘取来真经’,造福众生。所以,这‘慈、善’二字,他们的相辅相成和矛盾分歧,是一部大学问。
菩提祖师、准提道人是‘慈’的代表,如来佛、接引道人是‘善’的代表,我认为,这便是两位作者的真实寓意。
《西游记》和《封神榜》,有着无穷多的思想和哲学,它们的作者吴承恩和许仲琳,其实都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了不起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只是,一般的世人看到的往往只是故事本身,不会去思考故事背后、作者心里那些思想哲学,好在,世人皆有慧根,他们在隐隐之中也应该可以感觉得到吧!
在此书中,也有这两个人物,善魔正等,慈魔正觉,正等与正觉这两个名字取自佛教语‘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此书描写的神话时代要比《封神》早许多,所以,在此书中,善魔正等、慈魔正觉可理解为如来佛、菩提祖师的前身。
仙魔神佛固虚幻,真实存在的,只是人类以及他们的思想‘慈、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神榜万仙阵是哪一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