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凌叔华 古韵的《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或者其他小说集散文集的电子版

凌叔华创作历程及作品风格探析--《青年作家》2015年06期
凌叔华创作历程及作品风格探析
【摘要】:凌叔华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当年有"闺秀派"的美誉。她的作品不多,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独特的地位。她既具有古典大家闺秀的风度,也具有现代知识女性的气质,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语言,构筑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显示了她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写作功底。本文围绕凌叔华不同时期出版的五部作品——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散文集《爱山庐梦影》,对她的创作历程及作品风格进行探索和分析。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207.42【正文快照】:
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文坛上,呈现出一片喧嚣与繁盛的景象。不同的流派风起云涌,风格各异的作家前仆后继。活跃的女作家不下数十位,冰心、庐隐、苏雪林、林徽因等均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在这样的文学队伍中,作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凌叔华当年仅以薄薄一册短篇小说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学勇;[J];新文学史料;2001年01期
朱晶;[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袁仕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胡冰冰;;[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崔荣;;[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冯慧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陈建军;;[J];新文学史料;2011年03期
张景兰;;[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舒乙;;[J];新文学史料;1990年04期
李新平;[J];河南电大;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红萍;[N];中国妇女报;2004年
傅光明;[N];中国邮政报;2003年
郑实;[N];中国邮政报;2003年
欧阳德彬;[N];深圳特区报;2011年
陈漱渝;[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现代文学馆;[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吴作桥;[N];文艺报;2001年
文洁若;[N];中华读书报;2008年
傅小平;[N];文学报;2008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王苗;[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泰瑞;[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张(韦华);[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鹿婕;[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庄兰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晓娟;[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刘静;[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楼月红;[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姜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张萱;[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雅萍;[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王刚;[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冯慧敏;[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中国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原名凌瑞棠,笔名素心、叔华( SUHOA)等。原籍广东番禹,生于北京。1922年入燕京大学外语系读书,1925年发表小说《酒后》成名。主要在《现代评论》、《新月》、《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后结集为《花之寺》、《女人》、《小孩》、《小哥儿俩》等。1929年后,在武汉大学、燕京大学任教多年。
  1947年出国,与丈夫陈源(陈西滢)旅居法、英、美、新加坡、加拿大诸国,研究自幼喜爱的中外绘画。1955年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教中国近、现代文学,热心从事中外文化的交流工作。196O年出版自选集《凌叔华短篇小说选》,游记、评论集《爱山庐梦影》,又写有不少独幕剧。曾应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之聘,开设中国文学与书画的专题讲座,用英文介绍中国的艺术、文物和庭园,在外国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有较大影响。1972年后数次回中国观光。去世前定居英国。
  著作书目:
  《花之寺》(短篇小说集)1928,新月
  《女人》(短篇小说集)1930,商务
  《小孩》(短篇小说集)1930,商务
  《小哥儿俩》(短篇小说集)1935,良友
  《凌叔华短篇小说选》196O,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
  《爱山庐梦影》(游记、评论集)1960,马来亚青年书局
  《凌叔华选集》1979,香港文学研究社
  《凌叔华散文选集》1986,百花凌叔华的《小哥儿俩》 
  凌叔华简介  原名凌瑞唐,笔名瑞棠、素心、素华等。日出生于北京,原籍广东番禺。从七八岁起,就从师学画。1909年,随父亲凌福彭赴日本京都。1919年,进天津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入燕京大学。1924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同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1926年,与陈源(西滢)结婚。1927年,在燕京大学任教。1928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花之寺》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1929年,随丈夫到武汉大学,与袁昌英、苏雪林并称为“珞珈三杰”。1930年,短篇小说集《女人》和《小孩》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应约主编《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同年,《小该》改名《小哥儿俩》,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印行。1938年初,随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191?9年底,北上奔母丧,后留居北平,执教于燕京大学。1941年底,离开北平。1942年初,抵达乐山。1947年,定居英国。1953年,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 Ancient Melodies)由英国荷盖斯出版社出版。1956年,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1968年,执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同年,文集《爱山庐梦影》由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出版。1969年,返回英国。1989年,回到中国。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1930年,凌叔华的短篇小说集《女人》和《小孩》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小孩》改名《小哥儿俩》,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印行。1945年,《小哥儿俩》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再版。凌叔华曾请朱光潜写过一篇序文,但未用。《小哥儿俩》出版之前的1935年9月,凌叔华写过一篇自序。全文如下:  这本小书先是专打算收集小孩子的作品的。集了九篇,大约自民国十五年起至本年止,差不多近十年的工作了。排印以后,编辑者说这本书篇幅少些,希望我添上几篇;这是后面几篇附加的原因。那是另一类的东西,骤然加入,好像一个小孩子穿了双大人拖鞋,非常不衬,但为书局打算,这也说不得了。  书里的小人儿都是常在我心窝上的安琪儿,有两三个可以说是我追忆儿时的写意画。我有个毛病,无论什么时候,说到幼年时代的事,觉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记起自己穿木屐走路时掉了几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诉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麻烦。怀恋着童年的美梦,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这几篇作品的写作,在自己是一种愉快。如这本小书能引起几个读者重温理一下旧梦,作者也就得到很大的酬报了。  湖北教育出版社的新版以《小哥儿俩》初版为底本,保留《小哥儿俩》、《搬家》、《小蛤蟆》、《凤凰》、《弟弟》、《小英》、《千代子》、《开瑟琳》和《生日》等9篇“小孩子的作品”,删去《倪云林》、《写信》、《无聊》和《异国》等4篇“另一类的东西”,加入童话《红了的冬青》和《小床与水塔》、《一件喜事》、《一个故事》、《八月节》、《阿昭》、《中国儿女》等6篇以儿童为主角或以儿童视角来叙事的作品,仍旧沿用这个影响很大而且为一般读者所熟悉的书名。  凌叔华之所以把其作品里的“小人儿”看作是她“心窝上的安琪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她曾在1939年发表的演讲《在文学里的儿童》中说:“我自己大约属于偏爱儿童的那一种人,长大成人后,我的兴趣常常与儿童很近。在玩艺店里或摊子上,我看了要买,买了又看,常站上一两个钟头。一堆小孩子在那里玩笑,我虽不能参加,但是在旁守着,向来没感乏味儿。”(《文学集林》1940年1月第4辑)还说她写作儿童小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工作。正因为凌叔华偏爱儿童,有与儿童相近的兴趣,所以她的笔触能够深入到儿童的心灵世界,写出大乖、二乖、枝儿、“弟弟”、小英、干代子、开瑟琳、晶子等众多个性鲜明,年龄与其思想、行为、心理大体相称的“小人儿”来。如果说叶圣陶、张天翼等人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观察儿童生活的结果”(惕即茅盾《再谈儿童文学》,《文学》月刊日第6卷第1号)的话,那么,凌叔华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是用心感受儿童生活的结晶。  《中国儿女》是凌叔华仅有的一部中篇小说,创作于抗战中期。这部小说与凌叔华此前的作品相比,在题材上有较大变化,标志着作者已将视线由“高门巨族”的深深庭院投向窗外血与火的苦难世界。抗战爆发以后,凌叔华关注国家的前途,更关心儿童的命运,并为此做了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成立,凌叔华被聘为名誉理事。同年S月18日为国际儿童亲善节,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邀集武汉地区的5岁至14岁中外儿童约一百八十人,在海军青年会举行庆祝大会。大会由凌叔华主持并致欢迎词,她呼吁与会同志“勿忘怀现在受难之中国儿童”,“此后多做救济中国难童工作”(《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会务简讯》,《世界政治》半月刊日第3卷第2期)。针对大量无辜儿童被日军战机炸死炸伤的惨状,凌叔华写过一篇题为《为接近战区及被轰炸区域的儿童说的话》的文章,希望“把接近战地以及有被轰炸危险的城市或村镇中的儿童尽量收集,尽力把他们移送较为安全的地带”,“最好能教养他们,使其在抗战岁月中,身心仍得良善发育,为国家制造一些未来的良善有用的国民,使他们成功我们复兴的一批台柱子”(《新民族》周刊日第2卷第18期)。1942年,她曾购买近千元床桌罩等手工艺品,寄往美国,请胡适帮忙出售,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内地战时儿童保育院。凌叔华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儿童倾注了爱心,也寄予了厚望。在《中国儿女》这部小说中,她借建国、徐廉、宛英等几个“中国儿女”,表达了自己抗战救亡的爱国热情,同时把复兴国家的希望放在他们这些未来的“台柱子”身上。  《阿昭》原载《燕大月刊》日第1卷第4期,目录页署名凌叔华女士,内页标题下署名叔华,文末说明是“录一九二四年旧作”。凌叔华的小说多以女性和儿童为主角,这篇小说则运用儿童视角,集中“回忆”了“我童年最感兴味的一个人”,一个厨师,一个“三十来岁”的男性。这在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中也可算是“另类”。《阿昭》是凌叔华的一篇佚文,在已经出版的各种作品集中都未见收录。  凌叔华既是作家,也是画家。总体来看,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情节比较单一,结构比较单纯,具有一种“写意画”的特点。正如朱光潜所说的:“作者写小说像她写画一样,轻描淡写,着墨不多,而传出来的意味很隽永。”(《论自然画与人物画――凌叔华作(小哥儿俩)序》,《天下周刊》日创刊号)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木兰百花园”
更多关于“凌叔华的《小哥儿俩》”的相关文章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7凌叔华[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凌叔华[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凌瑞棠,笔名素心、叔华(SUHOA)等。原籍广东番禺,生于北京。1922年入燕京大学外语系读书,1925年发表小说《酒后》成名。主要在《现代评论》、《新月》、《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后结集为《花之寺》、《女人》、《小孩》、《小哥儿俩》等。《绣枕》等小说表现旧家庭中婉顺女性的苦闷、心理笔法细腻、秀逸,有揭露旧礼教的意义。她还擅长写儿童情态。1929年后,在武汉大学、燕京大学任教多年。& &&&&1947年出国,与丈夫陈源(陈西滢)旅居法、英、美、新加坡、加拿大诸国,研究自幼喜爱的中外绘画,1955年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教中国近、现代文学、热心从事中外文化的交流工作。1960年出版自选集《凌叔华短篇小说集》,游记、评论集《爱山庐梦影》,又写有不少独幕剧。曾应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之聘,开设中国文学与书画的专题讲座,用英文介绍中国的艺术、文物和庭园,在外国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有较大影响。1972年后数次回中国观光,表现出对祖国河山和文化的挚爱与眷恋。去世前定居英国。& [著作书目]& 花之寺(短篇小说集)1928,新月& 女人(短篇小说集)1930,商务& 小孩(短篇小说集)1930,商务& 小哥儿俩(短篇小说集)1935,良友& 凌叔华短篇小说选&1960,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 爱山庐梦影(游记、评论集)1960,马来亚青年书局& 凌叔华选集&1979,香港文学研究社& 凌叔华散文选集&1986,百花& [研究资料书目]& 庐隐、冯沅君、绿漪、凌叔华作品欣赏(卢启元、徐志超)1988,广西教育出版社&&&&&&&&&&&&&&&&&&&&&&&&&&&&&&&&&&&&&&&&&&&&&&&&&&&&&&&&&&&&(吴福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凌叔华 花之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