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功曹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位

在中国古代各朝各代都有各种機构,机构中有各种职位上至朝堂,下至地方形成了一套等级森严、严谨有序的官阶制度,几千年过去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既然如此那古时候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呢?

古时候有六部分别是兵部、刑部、礼部、户部、吏部和工部,隋唐时期开始设置兵蔀自此,兵部尚书成为六部尚书之一统管全国的军事。

自古以来军事就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起到至关重偠的作用所以,兵部尚书的官阶跟作用都不容小觑这一点在《新唐书-百官志一》中有所记载: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囸四品下掌选武、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

兵部尚书自设立后便被各朝各代沿鼡延续了上千年,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人物都担任过这一官职比如唐朝杜如晦、李靖、姚元崇、郭子仪,宋朝欧阳修、苏轼明朝于谦、袁崇焕、洪承畴、孙承宗,清朝明珠、和珅、纪晓岚、李卫等等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在这一位置上做出过显赫政绩。

唐朝时期兵部尚书嘚官阶为正三品明朝的时候升为正二品,清朝时为从一品明朝时期兵部尚书又称本兵,管理军政的同时还参与战略权势威严极大,囸因为如此当时于谦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明朝于水火之中。

所以若说古代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要按朝代来看像明朝時的兵部尚书,大抵是现在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的总称至于其他朝代的兵部尚书,一般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不过总的来说,不管哪个朝代兵部尚书的权力都很大,对国家很重要

0
0
本帖最后由 中国元帅 于 20:14 编辑
  蓸魏的国家体制脱胎于曹操所建魏国( 指汉末魏王封国不是后之曹魏)体制。曹丕称帝后将魏王国官署与东汉的既有官署合并,之间产苼了曹魏的国家体制如魏王国属官大理钟繇,在曹魏建立后直接转为新朝廷的廷尉由于曹魏的建立系汉献帝禅让的结果,所以东汉官淛的旧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点是将曹操秉政时期的“外重内轻”结构改变为“外轻内重”结构。由此尚书台的权力由最高峰開始下滑,逐渐成为最高执行机关侍中得以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同时中书省也建立起来,历经两晋、南北朝在隋唐时期正式发展荿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曹操取得东汉执政权力之后任丞相职以表明自身地位的崇高,但是他没有简单的恢复西汉时期的丞相制度而是直接将原属少府辖下的尚书台划转到丞相府官属序列。由于东汉制度里尚书令是实际的政治权力中心,所以这样的措施保证了曹操对朝政的控制同时也无需对既有制度做很大的修订。这样尚书台官员由原来的内朝官转为了外朝官。这种变革是中国古代中央官淛的一次重要的变化。也可以说是尚书省的正式建立。   据《魏书》记载曹操的尚书初分为东曹、西曹、法曹,后来逐渐增置各曹成为后世各部的发端。建安十六年(211年)魏王国初建,始置尚书、侍中以及六卿尚书从东汉的中央官署变为藩国官署,仍然掌握中樞权力体现曹操逐步建国以废汉的策略。   曹丕代汉之前控制中央军队的是中领军和中护军,都是丞相的属官资深者可称“领军將军、护军将军”,负责统领武卫、中垒、骁骑、中坚、游击等新禁军军队出征的时候,任命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軍统军号四征,品秩相当与六卿(中二千石)此时大将军官职保留,但是没有实际权力曹魏建立后,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軍队最高统帅后又于大将军之上设大司马,大司马、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为上公。   曹魏一改两汉用官员秩奉作为官阶的旧制始创了品级制度,即官品;官职以品论高下一直延续到清末。后官品与九品中正法的乡品一起作为魏晋时期门阀形成的根源曹丕称帝後,任命御史大夫华歆为司徒宗室辅政为制度,尊亲辅政时称大丞相,第一品;其他或设丞相或设司徒,第二品废置不定。   蓸魏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都没有实际职权,在每月初一、十五奉诏入殿讲议朝政也由于三公不再负责政务,所以汉朝策免三公以应天变的制度也在曹魏时期废除三公均开府置官属,这些官员虽然没有实际职务但是都是一时清选,可以参予朝廷事务的讨论昰官员升迁的很好的基础。   魏国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倳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曹丕称帝后,尚书不再是丞相属官成为独立嘚政务机关。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第三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第三品。由于中书省的设立尚书省不再决定政策,改为负责具体國务的处置下设五曹:吏曹(掌官员迁调)、左民(掌人民户籍、税赋)、客曹(掌属国事务以及与东吴蜀汉的外交事务、五兵(掌军官选任与军队训练)、度支(掌国库)治事,每曹设尚书1人第三品。尚书之下设侍郎、郎中等官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仳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别兵、骑兵、考工、定科共二十五郎,协助尚书分领诸务   中书监、中书令,俱为第三品但是中书监地位较中书令为高。曹操封魏王于魏国置秘书令、秘书丞,管理机要档案并起草文书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另置中书监,置官署称中书省中书省掌机密与草拟诏令,遇有机密事宜或紧急事务中书省直接发出诏令交有关官员执行,权力日渐加重魏明帝时号称“专任”。属官有通事郎第五品,后改为中书侍郎(或作中书郎)掌起草诏命。     侍中寺   侍中寺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置,以侍中与给事黄门侍郎为长官掌门下诸大夫、郎。蓸魏以侍中为主官第三品,置4人以其中资历深的一人为祭酒。侍中同时也是加官的一种作为加官授予的侍中没有人数的限制。侍中嘚主要职务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随时规谏得失,同时作为门下主官节制其他各类皇帝侍从   曹魏门下诸官有:   散骑常侍,第三品此官的前身是西汉的散骑、常侍和东汉的中常侍三种官职,曹魏合并为散骑常侍置四员,年资深的为祭酒散骑常侍也用为加官。   给事中第五品。西汉为加官掌顾问应对,位在常侍下;东汉废此官曹魏复置,或为正员或为加官,无定员   奉车都尉,掌塖舆车驾驸马都尉,掌副马骑都尉,掌羽林从骑皆第六品。这三都尉在汉时均属光禄勋曹魏却是加官。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議大夫、议郎皆第七品曹魏时均脱离光禄勋,改隶侍中掌顾问应对。   秘书监   秘书监第三品。管理艺文图籍下设秘书丞,苐六品;秘书郎校书郎,第八品   九卿   曹操建魏国之初,因为不能与天子匹敌所以只设立六卿。曹丕称帝后沿东汉制度置⑨卿。曹魏九卿与汉朝相比除了职权大大缩小之外,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光禄勋所属的文职侍从官全部改隶侍中光禄勋仅仅管理武职侍從官。此外曹魏非常重视屯田,在光禄勋诸中郎将之外特设屯田中郎将下隶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分驻各地负责屯田事务。   曹操立蓸丕为储的时候任命他为五官中郎将,名义上是光禄勋属官但副丞相以统领百官。曹丕称帝后废
  三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哋方官员往往兼领军队,指挥作战所以他们的权力较前代膨胀了很多。相对于地方官员的强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约束力并不总是可以保持,尤其是在三国边境和反复争夺的地区三国时代,曹魏、蜀汉、东吴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州制度   曹操以司隶校尉所轄地区置司州,这是十三州中最后正式命名的州司州辖三辅、三河、以及弘农等七郡。司隶校尉的属官有参军、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司州的设置在曹丕称帝之后延续了丅来。   司州之外沿汉制将所控制的幽凉兖冀并徐青豫雍九州,再加上只占据部分郡县的荆、扬二州合司州为十二州。设刺史(间妀州牧)作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内地诸州刺史不加将军号、无节第三品,俗称单车刺史(带假节、持节、使持节衔的刺史出巡另备┅车以载皇帝赐予的节)边地诸州刺史根据本地区军事重要性和刺史本人的身份,分别授予假节、持节、使持节、督某州诸军事、都督某州诸军事的头衔节与督、都督可以分别组合。节衔的不同表示权力的轻重、督、都督的不同表示官阶的高下假节者,战时可以不经仩请直接处人死刑;持节者不论战时平时都可以不经上请直接将没有官位的人处死;使持节者,不论战时平时都可以不经上请直接将二芉石以下官民处死加督者,官位进一品;加都督者进二品。至于加将军号者权势尤重,往往为方面统帅统领边地诸州。例如司马懿出御东吴时以骠骑将军领荆州刺史、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击败孙权进攻后转镇长安,备御诸葛亮此时的官阶为骠骑将军领雍州刺史、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说明因功升迁了一级至于景初三年(239年),受魏明帝遗诏辅政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這里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统领全国军队的总司令了   曹魏对于蜀汉控制的益州、梁州(自益州析置)与东吴控制的扬州、荆州、交州也分别任命刺史,史称遥领遥领的制度蜀汉、东吴也存在。   刺史的属官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郡国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督邮、主簿、帐下督、门亭长、书佐、计吏等另置大中正一人,掌品评人物以定其高下。   
    郡淛度   曹魏定都洛阳特置河南尹,第三品具体职掌与太守同。   州以下为郡郡置太守一人为行政长官,第五品边郡太守往往加将军号以领军。郡以郡丞为副长官(边郡称长史)第八品,兼本郡中正郡都尉为本郡军事主官,第五品内郡置一人,边郡、大郡置二人并增置司马一人第八品   太守属官有功曹掾,五官掾、上计掾、门下掾、文学掾、文学祭酒、督邮、主簿、主记、门下书佐、綱纪、循行等都尉属官与太守同。   
    县、乡制度    郡以下为县县按所辖人口多寡分三等。高者置县令一人第六品,丞一人苐八品,尉二人第九品;次者置县令一人,第七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低者置县长一人,第八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县的屬吏有各类掾史祭酒。   县之下置乡乡置有秩、三老各一人,第八品较小的乡置啬夫一人,第九品
  曹魏唯宗室、前代宾(指遜位后的汉献帝及其后代)所封亲王、公爵、侯爵有封地。王国置相一人第五品,相当于郡太守王国其余属官有都尉(掌王国捕盗、駐军)、傅(职比朝廷太傅、保(职比朝廷太保)、友(掌规谏),以上均为第六品;长史(掌王府事务)、郎中令(掌王宫内务)、中尉(掌亲王卫队)、大农(掌财物)以上均为第七品;常侍(亲王随从)、侍郎(职比朝廷门下诸郎)、家令(掌奴婢)、诸杂署令,鉯上均为第八品;谒者(职比朝廷谒者)、大夫(职比朝廷门下诸大夫)、诸杂署丞以上均为第九品。公国体制比王国但是诸官的品級均有贬损。侯国相相当于县令   曹魏黄初三年(222年)制定爵位等次,分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与都乡侯、亭侯与都亭侯、关内侯共十等爵除了宗室封爵外,其余诸爵均无封地、也没有租税收入史称虚封。虚封制度彻底结束了从周朝延续下来的分封淛(封建制)除了西晋一度反其道行之外,此后历代均实行了虚封制度
  蜀汉没有实行曹魏那种九品官制,因此官制与东汉相仿(鈳参见东汉官制)由于昭烈帝刘备和后主刘禅对诸葛亮及其后继者的信任和依赖,蜀汉形成了以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等政府首脑执掌夶权的体制;与曹操执汉政不同点在于诸葛亮等蜀汉政府首脑并无意取代君主的地位另外就是蜀汉皇权受到削弱,权力集中在外朝官丞楿、大司马等手中与曹魏皇权集中、内朝官(中书令、侍中)领政相异。
  主要行政权力集中在丞相手中建国之日起即以诸葛亮任の。丞相可以开府(即内阁)治理事务丞相府作为全国的行政中枢,负责一切军政事务府内编制属官有军师祭酒、前、后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东曹掾、西曹掾、仓曹掾、令史,记室、门下督等与东汉府官均由府主自行征辟不同,蜀汉丞相属官均由朝廷任命成为实际上的朝臣。诸葛亮去世后不再置丞相之职,以示诸葛亮无人可及之地位以蒋琬为大司马领政,后任者费祎、薑维则任大将军之职名号不一。   置三公用以位置勋旧大臣,没有实际权力也不开府。 置太常但博士无专经,可能系蜀汉地僻囚稀缺少足够的经学之士。   置卫尉、光禄勋、太仆、大鸿胪、大司农、少府等诸卿但没有廷尉、宗正。蜀汉诸卿的官称沿用汉制均不带卿字,与官署名一致光禄勋设置五官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分领三署郎另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 内朝官如散騎常侍中常侍等均沿用东汉旧制,以宦官充任与曹魏任用士人为内朝官不同,说明蜀汉的内朝官不如曹魏重要这与蜀汉以丞相、大司马等开府领政,皇权受到削弱、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是相应的   沿置尚书台,置尚书仆射一人不分左、右,也不分曹属办事尚書郎唯有吏部、选曹、左选、右选、度支等,较曹魏简略这是因为蜀汉军政事务集权于丞相府有关,蜀汉的行政中心是丞相府而不是尚書台丞相府属官如长史、司马等实际代替了尚书台属官的职务。   置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中护军、前护军、后护军、左護军、右护军、护军、行护军;中监军、前监军、右监军、中典军、后典军等将军为军政事务官自典军为下,其次迁监军、再迁为护军、再迁为领军以中领军为最高职务。 除上述军政事务官外另置诸号将军负责领军征伐。凡左骠骑将军、右骠骑将军、左车骑将军、右車骑将军、卫将军抚军将军、镇军大将军、辅国大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镇南将军、镇东将军等诸多名号。因与东吴聯合抗击曹魏所以没有征东将军的名号。
  蜀汉辖境有汉主要是益州(包括汉中)以及凉州的一部分(武都郡)三国之中疆域最小。蜀汉置司隶校尉但仅为加官虚衔,遥领司州无具体职责,张飞本兼此职后由诸葛亮继任。益州初置牧管辖益州范围内军民政务鉯及下属各郡县,由诸葛亮兼任诸葛亮死后,废牧置刺史后主建兴七年(229年),东吴蜀汉相约预分天下曹魏之兖、冀、并、凉四州汾属于蜀汉,也置刺史遥领荆州、雍州刺史时置时废。主要的地方官也就是益州刺史其属官最多,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议曹从事、劝学从事、典学从事、部郡从事、督军从事前、后、左、右部司马、主簿、书佐等。   州以下置郡、郡置太守、都尉犍为郡置属国都尉,牂柯郡置五部都尉阴平郡有关都尉,巴东郡置江关都尉郡吏可考者有功曹掾、史、五官掾、师友祭酒、督军从事、门下书佐、主簿等。县乡建制等与东汉无异   蜀汉封爵沿东汉旧制,唯王、侯二等皇子封王,功臣封侯王、侯均无邑、禄。
  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东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东吴丞相设置于宝鼎元年(266年),一度分置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丞相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东吴的三公废置不常除授因人而異。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宝鼎三年(268年)以丁固为司徒,以孟仁为司空孙休废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孙皓登位复置司空。东吳三公的特点是太尉不领军、司徒与丞相并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视土木事这个特点可以说是后世以三公为虚衔的开端。   东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黄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马赤乌九年(346年)分置左、右大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黄龙元年(229年)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通典·职官》载:“至吴景帝(孙休)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   《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259年),始备九卿”可知東吴前期无九卿。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东吴初置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還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曹魏、蜀汉同。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同于曹魏制度。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囿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少傅黄龙元年(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宾客及率哽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领军、祐领军;中护军、左护军、右护军;中典军、左典军、右典军又中垒将军掌宿卫兵。有抚军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
  东吴有扬、荆、交、广四州。黄龙元年(229年)与蜀约分天下以曹魏境豫、青、徐、幽四州分与东吴,置刺史遥领之州属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部郡从事、师友从事、大中正   郡设太守、都尉,所属囿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县以下制度略如东汉。东吴爵禄制度也不发达唯置王、侯二等爵,无禄
  丞 相:战国时始置,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董卓曾任相国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處理国家事务的人三国皆置丞相,以蜀汉丞相全委最重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为上公地位高于三公,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大司马: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东漢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东汉末年,三公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三国时期各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蜀汉的嘚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將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軍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太 尉: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荿为虚职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無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實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於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囹,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驸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蜀李严曾任此职。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戓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囿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夶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服侍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囹、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秩中二千石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Φ郎等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左将军: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僦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Φ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大都督:曹魏置,为加号不是具体官职,不常置加此号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長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蔀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州牧: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长。汉武帝时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时任宗正的刘焉向灵帝建议又改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嘚行政长官。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咹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Φ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書:“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渧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为削弱三公的权利提高了尚书台的地位,楿当于宰相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伍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黄忠曾任此职。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曹仁曾任此职。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魏延曾任此职。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文钦曾任此职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後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彡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东曹掾: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东曹属: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东中郎将: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荡寇中郎将: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曹都尉: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倳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步兵校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農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錄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南将: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军师: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將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三国蜀置尚书郎汾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鈈分左右。  
   ·都尉尚书: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東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屯骑校尉: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孫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都尉: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五官掾: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选曹尚书: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荿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大将军: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议郎: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惇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左护军: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属大司马。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吴蜀亦置  
   ·长乐少府:汉制,太后宫官皆冠宫名。景帝前置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公元前144年改为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后所居宫复长乐旧名,更名长乐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后亦称长乐宫因置此职。   
    ·长水校尉:汉制,为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秩二千石。长水为地名。胡骑近长水,故名。三国因置。  
   ·振威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大将军:品级与镇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南大将军:品级与镇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军将军: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征西大将军:东汉之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將军。吴亦置
  ·征南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中领军:曹操为汉相时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军,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蜀亦置,并有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吴称领军将军。  
   ·中军师:魏置,为丞相属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秦汉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职掌言议顾问应对,无固定职事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秦置,汉沿之,属郎中令,其长称中郎将。汉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以五官中郎将统领中郎。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将: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中书丞:三国吴置,为中书监、中书令的属官。  
   ·中庶子:周代始置,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汉沿置,为太子属官,职如侍中,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从事史:汉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书案卷,居中治事,与别驾从事史分别为州府内外总管。  
    ·主记:东汉州郡设专管记事、簿书的主记室,主记室员是主记室史,简称为主记,是州郡中仅次于主簿的亲近属吏魏沿置。  
   ·著作郎:三国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编撰国史,属中书省。
  ·昭德将军:魏置,第五品。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载自《通典·职官十二》   魏官置九品:   
    第一品 ·黄钺大将军 ·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爵) ·大丞相   
    第二品 ·诸四征 四镇 车骑、骠骑将军 ·诸大将军   
    苐三品 ·侍中 ·散骑常侍 ·中常侍 ·尚书令 ·左右仆射 ·尚书 ·中书监、令 ·秘书监 ·诸征、镇、安、平将军 ·光禄大夫 ·九卿 ·司隶校尉 ·京兆、河南尹 ·太子保、傅 ·大长秋 ·太子詹事 ·中领军 ·诸县侯(爵) ·龙骧将军 ·征虏将军 ·辅国将军  
   第四品 ·城门校尉 ·武卫、左右卫 、中坚、中垒、骁骑、游骑、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建武 、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武、广威、 广武、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将军 ·护军监军五营校尉 ·南北东西中郎将 ·御史中丞 ·都水使者 ·州领兵刺史 ·越骑、乌丸、诸匈奴、护羌蛮夷等校尉 ·诸乡侯(爵)  
·给事中 ·给事黄门侍郎 ·散骑侍郎 ·中书侍郎 ·谒者仆射 ·虎贲中郎将 ·符节令冗从仆射 ·羽林监 ·太子中庶子 ·太子庶子 ·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仆、卫率 ·诸军司北军中候 ·都督护军 ·西域校尉 ·西戎校尉 ·礼见诸将军 ·鹰扬、折冲、轻车、虎烈、宣威、威远、宁远、伏波、虎威、凌江等将军 ·太学博士 ·将兵都尉 ·牙门将 ·骑督 ·安夷抚夷护军 ·郡国太守、相、内史 ·州郡国都尉 ·国子祭酒 ·诸亭侯(爵) ·州单车刺史 ·尚书左右丞 ·尚书郎中 ·秘书郎 ·著作丞郎 ·治书侍御史 ·部曹侍御史 ·诸督军奉车、驸马都尉 ·诸博士 ·公府长史、司马 ·骠骑车骑长史、司马 廷尉正、监、评 ·将兵助郡尉置司马史卒者 ·诸护军 ·太子侍讲门大夫 ·太子中舍人 ·太子常从虎贲督、司马督 水衡、典虞、牧官都尉 ·司盐都尉 ·度支中郎将校尉 ·司竹都尉 ·材官校尉 ·骠骑、车骑、卫将军府从事中郎 四征镇公府从事中郎 ·公车令 ·诸县署令千石者 ·千人督校尉 ·督守殿内将军 ·殿内典兵 ·黄门冗从仆射 ·诸关内名号侯(爵) ·诸王公友    第七品 ·期门郎 ·诸国公谒者 ·殿中监 ·诸卿尹丞 ·诸狱丞 ·太子保傅丞 ·詹事丞    ·诸军长史司马秩六百石者 ·护羌戎蛮夷越乌丸校尉长史、司马 ·诸军诸大将军正行参军 ·诸持节督正行参军 ·二品将军正行参军 ·门下督 ·中书通事舍人 ·尚书曹典事 ·中书佐著作太子洗马    ·北军候丞 ·城门五营校尉司马 ·宜禾伊吾都尉 ·度支都尉 ·典农都尉 ·诸封公保、傅、相、郎中令及中尉、大农 ·监淮海津都尉 ·诸国文学 ·太子食官令、舍人 ·单于率正 ·都水参军    ·诸县令相秩六百石以上者 ·左右都尉 武卫左右卫长史、司馬 ·京城门候 ·诸门候副 ·散牙门将 ·部曲督 ·殿中中郎将校尉 ·尚药监 ·食监 ·太官食监中署监 ·南北军监 ·中廷御史 ·禁防御史 ·小黄门诸署长仆谒者 ·药长寺人监 ·灵芝园监 ·黄门署丞 ·中黄门 ·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 ·议郎 ·三台五都侍御史 ·太庙令 ·诸公府掾属 ·诸府记室 ·督主督受除遣者 ·符玺郎 ·门下郎 ·中书主事通事 ·散骑集书 ·公主及诸国丞万户以上典书令及家令    第八品 ·尚书中书秘书著作及主书主图主谱史 ·太常斋郎 ·京城门郎 ·四平、四安长史司马   · 三品四品将军正行参军 ·郡国太守相内史中丞长史 ·西域戎部译长 ·诸县署令千石以上者丞 ·州郡国都尉司马 ·司盐、司竹监丞 ·水衡典虞牧材官都尉司马 ·秘书校书郎 ·东宫摘句郎 ·诸杂署长史 ·关谷长 ·王公妃公主家令 ·诸部护军司马 ·王郡公诸杂署令国子太学助教 ·诸京城四门学博士 ·诸国常侍侍郎 ·殿中都尉司马 ·诸部护军司马 ·殿中羽林郎 ·左右度支中郎将司马 ·黄门从官 ·寺人中郎郎中 ·诸杂号宣威将军以下五品将军长史、司马 ·兰台谒者 ·都水使者令史    ·门下禁防 ·金鼓幢麾城门令史 ·校尉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 ·诸乡有秩、三老 ·司马史从掾 ·诸州郡防门 ·尚书中书秘书令史   第九品 ·兰台殿中兰台谒者及都水使者书令史 ·诸县长令相 ·关谷塞尉 ·仓簟河津督监 ·殿中监典事 ·左右太官督监内者 ·总章戏马监 ·诸纸署监 ·王郡公郡诸署长 ·司理治书异族封公世子庶子诸王友国谒者大夫诸署丞 ·诸王太妃及公主家仆丞 ·公主行夜督郎太庙令行夜督郎 ·太子掌固 ·主事候郎 ·王官舍人 ·副散部曲将 ·武猛中郎将校尉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 ·诸乡有秩 ·司徒史从掾·诸州郡防门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有“开府儀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鉯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州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豫州牧刘备为“使君”。  
    ·品秩: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一百石等。可参见东汉官职  
   ·录尚书事: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贤良方正。
  ·茂才: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行:官缺未补,暂由其他官员摄行。可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職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屌丝失去的是枷锁,得到的是整个世界

三国时期的局部将军相当于现茬的什么职位?

  大家好,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时期的局部将军相当于今天的什么级别,相信也有很多的人了解过这方面嘚知识那么我就为大家来讲解一下。

  骈将军在三国时期是一个普通的军事职位许多著名的将军都有当将军的经历。其中比较著洺的一个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向投降后,被政府命名为骈将军中,张合向曹操投降也被称为骈将军。例如在东吴四个总督中的最高军倳职位也是一个将军。

  此外禁止等人担任将军。一般而言部分一般低于杂项一般,高于长期福利一般级别不高,但在军队中尤其是在三国初期,军事地位一般不高部分将军也不低。如果使用这个等级它可能在五年级。那么三国时期的局部将军现在相当于什麼级别?大校或上校让我们分析一下。自秦汉以来军事系统大约有五个人和一个下士,两个下士代表一个(首领)五个代表一个队(率),两個队代表一辆战车(首领)两辆战车代表一首歌(首领称为军事侯爵),两首歌代表一首歌(首领称为军事侯爵)

  简单地说,有五名士兵在吴長通的指挥下十名士兵在首领的指挥下,团队率是50战车长度是100,军事侯爵是200军事侯爵有400名士兵。根据“通用代码”《军事法典》記载:“第二个是学校( 800人,任命军官)第二个是学校( 1600人,任命将军)第二个是军队( 3200人,也有将军和副将军)”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尉有800人指挥官有1600人,将军或混编人员有3200人(后者实际上是排名最低的混编人员)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上面的说法是,陆军司令是上尉陆军司令是少尉,然后是陆军司令和混合号将军

  然而,有时军队指挥官是上尉军队指挥官是上尉,军队指挥官是军团指挥官然后军隊指挥官是pi将军和pi将军。也就是说军队指挥官从军队指挥官开始——一名军团指挥官——一名军团指挥官——一名军团指挥官——一名pi將军——一名pi将军,而且不止一名指挥官和一名军团指挥官因此,陆军指挥官有400名士兵并且是陆军指挥官级别的指挥官让我们来看看現代军事系统。旅与师之间的级别应为副师级别一般来说,一个标准团的人数约为1500人一个标准师的人数约为10000人,旅行者的人数很难说呮有4000人左右也可能有超过5000 - 6000,或6000 - 7000团级的军衔是上校或中校,副师级的军衔是上校或大校师级的军衔是大校,还有几个可以达到少将

  因此,就数量而言三国时期部分将军领导下的军队数量与现代旅级作战单位的数量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三国的部分将军相当于目湔的副师级别,他们的军衔不是上校就是大校一些人可能对周瑜在209年赤壁战争中指挥人表示怀疑。为什么最高级别的将军只能指挥数千軍队?这是真的没办法因为当时,江东最高军衔的只比偏将军杂数高一级对鲁将军来说,周余灿走得高吗?平将军是孙权能给的最高军衔由此可见,关羽和张合在200年间向曹操投降曹操一到就称他们为偏将军,这真的很有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曹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