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对联大集孝满对联

共找到 135 个相关产品
公司信息: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万元
认证信息:
报价:1.80元
报价:31.00元
报价:31.00元
累计询盘:4次
报价:31.00元
累计询盘:1次
报价:4.70元
[浙江金华]&
报价:3.60元
[浙江金华]&
报价:1.10元
[浙江金华]&
报价:2.00元
[浙江金华]&
报价:1.95元
[浙江金华]&
报价:3.40元
[浙江金华]&
报价:1.45元
[浙江金华]&
报价:5.40元
[浙江金华]&
报价:2.70元
[浙江金华]&
报价:3.40元
[浙江金华]&
报价:3.10元
[浙江金华]&
报价:4.80元
[浙江金华]&
报价:2.40元
[浙江金华]&
报价:3.70元
[浙江金华]&
报价:3.40元
[浙江金华]&
报价:2.40元
本页是马可波罗为您提供的孝顺对联最新产品供应商、制造商,囊括了孝顺对联产品的参数、型号、图片、价格等信息,是孝顺对联产品的权威数据库。我们会尽全力为您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您还可以找
按排行字母分类:本类最新08-2808-2808-2808-2808-28&
(美文,情感美文欣赏) - 常阅读,多交友!对联的年味
2012年的年29是去年的最后一天,隐爸家竟然没有贴对联。应该说隐爸老家那边所有的人家都没有贴对联。这在我的娘家真算得上是个稀奇的事。
从儿时有记忆起,每年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吃过午饭后,就可以见到家家都在忙活着贴对联的事。先是清除上一年贴的旧对联,再在原来贴过的位置刷上浆糊,然后认真仔细的贴上新的红对联。像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小孩子也是能帮上忙的。或者从隔壁家借浆糊,或者是递蘸满浆糊的刷子给站在木梯上的爸爸。还可以站在大门正远处给爸爸矫正对联的歪斜。此类种种,那是旧历年里最后一天必会有的场景。
而在隐爸老家,最后一年的下午却没有这样热闹为门庭装饰新春气息的场景。多少总觉得冷清了些,像是缺少了什么似的。年初七回了娘家拜年,一眼望去,家家都是火红的新对联。不由得感慨这才像是正新春啊。
后来跟隐爸说到这个,隐爸说其实以前小时候他们老家那边也会贴对联的,大概是不太重视的缘故,竟然慢慢地省却了。听得我直摇头,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风俗传统。
关于对联,我还给隐爸普及了下我们娘家这边的讲究。平常人家门口都是贴红对联的。若是看着有贴白对联的,说明那家当年是有人过世的,且这白对联的内容也多是对亲人的追悼。而第二年则会贴黄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到三年孝满后才贴回红对联。不过/p/1205,现在也有人家第三年就贴红对联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父亲的春联
东方烟草报
  王素怡与父亲合影。
图片由本人提供
  进了腊月,年集上、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最使人眼前一亮的,就是红红的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是挂在门上驱鬼辟邪的。到了五代十国,开始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后蜀国主孟昶题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能是最早的春联。春节贴春联,是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春联,同时也是春节最重要的年货。
  每当看到春联,我就会想起父亲。
  父亲生在书香门第。祖父是省城著名的中医,写得一笔好字,课子极严。父亲从三岁就开始写大方,六岁进私塾,大学毕业后来到小城的百年中学做老师。几乎所有的学生提起父亲,都佩服他的书法,无论软笔、硬笔还是黑板的粉笔字,无不洒脱飘逸、俊秀大方。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多数人家里都比较清贫,特别是山里的农家,过年能给孩子做件新衣,全家吃上一顿白面饺子,已经非常奢侈了。家里的窗花都是手巧的主妇自己剪的,可很多人却写不了春联。那时候没有成品可买,只有在集市上裁几张红纸,拿出几个鸡蛋、核桃、柿饼,请村里念过书的人写。会写的人少,不免也要“拿大”一番。有些家贫又老实的人,到了除夕还会对着空空的门板发愁。
  父亲跟祖父学了些医术,自己在工作八小时之外又喜欢研究,在中医上颇有建树。有一次,他无意中救了一个学生的家长,是山里贫寒的人家,没有钱治病。那位家长千恩万谢,回去传扬父亲的善行,居然有很多人慕名过来请父亲诊脉。有一年春节前,父亲的一个学生请他到家里为祖母诊脉,父亲带我一起前往。诊治病人之后,父亲还热情地帮人家写了春联。从大门到屋门,从粮囤到羊栏,都贴上了父亲写好的春联。结果我们告辞后还没走到村口,就被人追了回去——还有好多乡亲想请父亲写春联。那小村地处偏僻、住户不多,父亲写到傍晚,就帮他们写好了。由于山路难行,我们只好住了下来。村里人把自家最好的食物拿过来招待我们。我吃到了刚出锅的黄米年糕、从鏊子上揭下来的柿子煎饼。第二天我们临行前,父亲婉言谢绝了乡亲们的礼物,他说山里人家一年忙到头不容易,还指望核桃、柿饼换来生活用品。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的春联,是和甜蜜的年味联系在一起的。
  春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过去小孩子发蒙,除了要背《三字经》、《百家姓》等,还要学着对对联。从最初的“桃红”对“柳绿”学起,为以后赋诗填词奠定基础。父亲说过,从唐代开始兴盛的律诗,无论五律还是七律,其中每首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严格的对仗。传统的文人除了必须通经懂史外,还需掌握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对联就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名家名联,往往寓深刻含义于其中,或引人深思、予人启迪,或引经据典、展露才华。如清末民初“联圣”方地山,写过一副名春联,“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用典讲究、喻义恰当,既捧了东家又扬了自己,不失文人本色,确实为名家大手笔。
  父亲在家教我们读书写毛笔字,往往是一边讲着春联的故事,一边督促我们完成功课。父亲布置给我们姐弟的功课,除了每天必须写满两张报纸的大字,还要学着读书、对对联。正是由于这些知识的积累,才为我以后能诌几句歪诗打下了基础。那时候弟弟还小,最喜欢听父亲讲春联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讲王羲之写春联的故事。王羲之是“书圣”,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墨宝。传说他春节给自己家写的春联,往往是写一副丢一副,都被人在夜里偷偷揭走了。到了除夕那天,大门上还是空空的。一年,王羲之就写了两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贴在自己家大门上。来偷春联的人看到是这样两句话,只好走开了。到了大年初一早晨,王羲之又各写了三个字接在门上春联的下面,他家新年的春联就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父亲说,王羲之正是由于勤学苦练才成就一笔好字,从而为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练字和做人都不可投机取巧,要扎扎实实去做。
  帮别人写春联,特别是帮山区贫寒的农家,是父亲最愿意做的事。每到年底,父亲就让我带上笔墨,约上他的朋友,去西南山区的村庄义务写春联。父亲生在还算富足的家庭,基本没有尝过饥饿的滋味,但他经常教育我们勤俭节约、爱惜粮食。他常写的一副对联,是来自《朱子家训》中的一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春节当天,父亲常带我们出去给长辈、老师们拜年。走在街上,崭新的春联火红一片。我们和父亲边走边一起欣赏各家各户门上的春联,哪家字写得好,哪家对仗工整,哪家寓意深刻……有一次,我遇到一家的对联不是用红纸写的,是绿纸,觉得很奇怪。父亲说,这叫“丧联”。家里老人去世,子孙要守孝道。春联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三年过后,孝满才可用红纸。父亲通过春联教育我们:孝,是做人最起码的品行。
  今天的我们,生活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年味反而越来越淡。层层拔地而起的高楼,严严实实的防盗门,使邻居成了住得最近的陌生人。每到春节,看着光滑干净的楼道,越发怀念在小山村和父亲一起写春联、走在石板路上讲春联的情景。
  (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中专学校)
网络责任编辑:
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稳中有为
本报国内统一刊号:CN37-0082 邮发代号:23-217 鲁ICP备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6
《东方烟草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去世三周年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