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门收购国外优秀建筑设计文化历史建筑的爱好者吗?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2014〕54号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
历史建筑保护意见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见
  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建筑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到2017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建立保护范围明确、标志说明清晰、记录档案完善、经费保障有力、管理机构健全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和管理机制,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历史建筑实现全面有效保护。
  (二)基本原则。
  ──依法保护。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制化建设,依法保护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特色、传统风貌和现状条件,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传承利用。在传承优秀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塑造特色风貌等重要价值的基础上,鼓励科学利用历史建筑,提高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水平,积极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和传统村落,实现“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良性循环。
  ──严格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规划统筹,完善保护体系,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设立保护标志,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制订科学的保护利用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扎实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二、主要工作
  (一)合理确定历史建筑范围。按照“应保尽保、能保则保”的要求,对于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且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能够反映地方发展历程、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能够反映地域建筑文化特点、艺术特色、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与重要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历史人物有关、具有纪念意义,以及其他能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等,均可按规定程序认定为历史建筑。
  (二)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在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框架下,成立省、市、县级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设立由规划、建筑、文化、历史、土地、社会、经济和法律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库,负责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的有关咨询、审议和评定等工作,并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制订专家委员会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
  (三)全面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各地级以上市、县(市)政府负责开展本地区历史建筑普查和建档工作,全面摸清历史建筑类型、数量、分布、质量和保护状况等情况。做好图片影像资料留存和重要建筑测绘工作,对历史建筑座落位置、始建年代、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内容进行详细造册登记,并建立历史建筑信息管理系统。鼓励建筑产权人、使用人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按照历史建筑认定标准,向城乡规划和文物主管部门申报、推荐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或提供有关保护线索。对于有价值的保护线索,城乡规划、文物主管部门应及时予以现场保护并组织专家核实。2014年,各地要全面启动并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工作。
  (四)加快建立历史建筑名录。各地级以上市、县(市)政府在全面普查和接受申报的基础上,认真组织专家委员会论证,分批次依法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其中,对保护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报请省政府核定后,公布为广东省历史建筑。对已经纳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会同文物、房产管理部门,在征询公众和利害相关人意见的基础上,划定历史建筑的核心保护范围,根据保护需要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管制措施,建立记录档案,并将具体保护要求书面告知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历史建筑为国有的,其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历史建筑为非国有的,其产权人和实际使用人为共同保护责任人;历史建筑所有人不明确、国有历史建筑无使用人或者使用人不明确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部门、房产管理部门指定保护责任人。房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在房屋权属档案中标明纳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的相关信息。房屋征收部门在征收房屋前,应当向城乡规划、文物、房产等相关部门确认征收范围内历史建筑保护信息,并严格按照保护要求进行房屋征收。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不得擅自调整或撤销,因情况发生变化确需进行调整或撤销的,由建筑保护责任人或相关机构、部门提出申请,按原审批程序报批后向社会公布。经省政府核定的历史建筑,市、县级政府应统一设置“广东省历史建筑”标志牌,有关设置要求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文化厅制订。2014年底前,各地须公布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2017年底前,基本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五)强化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按照统筹兼顾、综合保护的原则,结合保护历史文化环境和传承发扬文化遗产,将历史建筑保护纳入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多层次保护体系。各地在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时应当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按照城市“紫线”管理要求制订和落实规划管制措施;将历史建筑空间格局、景观形态、建筑样式等能较完整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具有一定规模但尚未达到历史文化街区标准或者尚未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作为历史风貌区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明确历史建筑保护的具体要求和控制指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定规划条件或者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在附图、附件中载明有关保护要求。制定村庄规划时,应对保护历史建筑、传统格局和风貌,以及与乡村风俗、节庆等活动密切关联的特定建筑和场所等作出规定。
  (六)及时开展历史建筑抢救性保护。在城乡建设特别是旧城镇、旧村庄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对列入拆除、改建或改造利用范围的历史建筑,应开展调查统计,并提请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论证。建设项目涉及需抢救和保护历史建筑的,须制订保护利用方案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文物管理部门审批。各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会同文物、国土管理部门从“三旧”改造的图库中选取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块,提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并将其纳入相应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方案和规划,实施主动保护。对具有保护价值而尚未纳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实行预保护制度,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部门结合实际确定预保护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2个月),在预保护期内停止对该建筑的一切改造、拆除和可能造成损坏的建设活动。对经现场调查和专家审查达到历史建筑标准的,应将其纳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实施管理。因实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制度或建筑预保护制度对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依法予以补偿。
  (七)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修缮维护。要根据不同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制订修缮维护分类技术规范,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根据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需要,及时提供保护、修缮维护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发现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保护责任人未及时修缮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督促保护责任人履行修缮义务;保护责任人之间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可以委托有关单位代为修缮,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当地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助;保护责任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当地政府应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必要时代为修缮。历史建筑的修缮维护除日常保养和不涉及破坏历史信息、风貌特色的轻微修缮外,应委托专业的设计、施工单位实施,并按照经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要求进行施工。修缮维护历史建筑应严格遵守国家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八)鼓励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坚持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历史文化并重,妥善处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不断提高历史建筑科学利用水平。将历史建筑修缮维护与危旧房改造相结合,将拆除不协调建筑与整治景观风貌相结合,鼓励历史建筑产权人和使用人对历史建筑进行适度、合理的功能利用,切实提高历史建筑科学利用水平。支持利用历史建筑开展与保护历史建筑相适应的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文化研究、开办展馆和博物馆以及其他形式的特色经营活动。通过设立标志牌、专门解说或印发手册等措施,不断完善历史建筑解说系统。鼓励各地选择试点,出台有关历史建筑保育和活化利用办法,实行功能置换、兼容使用、容积率奖励、开发权转移、减免费用等鼓励性措施。支持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收购历史建筑,并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符合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要求的单位和个人,在不违反保护规划和相关管制要求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九)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各地级以上市要结合历史建筑普查,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将有重要价值的村落纳入传统村落名录,切实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要将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严格落实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的相关要求,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重点修复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并制订具体操作规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历史建筑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城乡规划、文物、房产管理部门要积极履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责任,城市管理、建设、国土、工商、公安消防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和监督指导,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会同省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及时制订历史建筑保护的配套政策法规,完善历史建筑认定、保护规划实施、日常巡查、现场保护、监督管理、公众参与、资金保障、激励和补偿等体制机制。鼓励有立法权的城市积极推动本地区历史建筑保护的专项立法工作,不断提高依法保护历史建筑的水平。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的补助资金,用于研究编制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标准和技术指引、研发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抢救具有重大意义的濒危历史建筑等。省、市、县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从财政资金中预算安排,在文化专项经费、城市更新改造等土地收益和国有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收益中提取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历史建筑的普查、名录制定、标志牌制作和设置、保护规划编制、技术研究、修缮维护和补助、档案管理等相关工作。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历史建筑保护基金或以捐赠等形式资助历史建筑保护。
  (三)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列入城乡规划督察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规划监督。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市、县级政府应充实历史建筑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对违反历史建筑保护相关规定以及因工作不力造成历史建筑损毁、灭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强化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大力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提升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良好氛围。以逐步扩大结对服务覆盖面为目标,结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活动,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历史建筑保护专业人才,鼓励有志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文保专家、考古学家和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推动保护工作全面有效开展。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郊区)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心城区)
在中国,上海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上海这个地区才开始现代城市化发展,并因重要的港口地位而逐渐发展成为远东国际化都市。进入二十世纪,上海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同时,不忘历史文化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历史文脉的保护力度和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目前上海的城市格局可谓一部上海近现代发展的动态历史教科书。
上海市现有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城市历史文物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力度,市政府前后公布了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共632处、2138幢、总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包括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规划部门经多年测绘鉴定,经市政府批准已确定了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中心城12片27平方公里,郊区32片14平方公里。此外,144条道路和街巷被列为风貌保护道路,其中64条风貌保护道路为永不拓宽道路。1996年,在郊区内确定4个历史文化名镇,其中枫泾镇和朱家角镇还分别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986年,上海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1991年,上海市政府就颁布了《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政府法令,在随后的11年时间中,指导和规范着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历史传承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2002年7月,上海市人大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由政府规章上升为地方法规,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该条例规定,受保护的范围从单个历史建筑或建筑群,扩展至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建筑的时间标准也由原规定的1949年以前,扩展至建成使用30年以上的建筑;并进行细致的分类保护。2007年,上海市政府还颁布了《中心城风貌保护道路规划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保护的法律体系。
2005年,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上海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由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下设由市规划局、市房地资源局和市文管委共同组成的办公室,并建立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管理专家特别论证制度,设立市、区两级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共同加强保护管理。此外,上海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规定,以及文物建筑及优秀历史建筑的技术管理规定和规划控制要求,为保护工作提供项目审批和规划管理的依据。
以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上海的城市风貌保护强调了整体保护。以区域风貌保护为核心,对每一地块的建筑密度、建筑沿街高度与尺度、建筑后退红线、街道空间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和分地块规划图则,表达方式直观明了,便利了日常规划管理。同时,从规划上,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所有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将建筑分为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应当拆除建筑和其它建筑五类,将每一幢建筑的保护、保留、改造与拆除的规划要求加以明确,力求整体风貌达到最大程度保护。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旧区改造工作的深入,规划部门努力寻求城市发展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的平衡,保护工作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多元化的保护模式。既有市区政府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目标控制和监督,又有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适当的经济和法律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部门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保护管理经验和保护修缮技术,对部分保护项目通过国际招标,邀请国外专业机构参与规划和设计,吸引国外著名企业参与保护建筑项目的运作。通过多层次的保护试点,积极探索研究规划实施的方法与举措,健全完善保护整治的政策与机制,积极推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途径。
日,市政府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上海分中心举行上海开展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在拍外滩和外滩源的时候去了几次图书馆,看了不少建筑和与这些建筑有关的历史的书。后来外滩的东西整理好了,便又跳出一个问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建筑,为什么不把他们拍一拍呢?
这样就在网上搜到一篇《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名单,这份名单市政府是分四次发布的,于是我根据名单花了一年的时间把他们拍了一遍。
&1&&在发布的名单中,崇明区有一处,因为离得远,还没去,留以后补上。
&2&&有的地方去拍的时候正在维修或其他原因没拍成,也留待以后补上,但不多,大概不满十处。
&3&&没有拍到的地方我会注明,方便其他有兴趣的爱好者去补拍。
&4&&照片按区,区下面的路顺序发。
&5&&在黄浦和南市合并后,现在卢湾也合并进了黄浦,但发照片还是按老的行政区。
&6&&的马路不是正南正北,而且一条路有时穿过几个行政区域,所以发的照片在区域划分上不是很严格的,好在这样的不严格并不影响对这些建筑的欣赏。
&7&&宗教建筑和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来发。
&8&&整个文章的篇幅实在太长,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就按徐汇篇,黄浦篇这样的划分来发,形式上喜欢满汉全席的可以把这些篇幅收起来一起读。
安第纳公寓(安亭路81弄)风格联立式花园住宅
安第纳公寓(安亭路81弄)&
花园住宅(安亭路46号)典型风格
花园住宅(安亭路46号)&
花园住宅(安亭路46号)&
花园住宅(安亭路46号)&
金司林公寓(安亭路43号)新古典主义特征,乔治时期风格。
金司林公寓(安亭路43号)&
棉花酒吧(安亭路130号)
棉花酒吧(安亭路130号)&
花园住宅(路284号)
民居风格的花园住宅,驻沪领事馆曾在此办公.
花园住宅(路284号)
巨泼来斯公寓(路233号)
以前路以海军将领巨泼来斯命名,称巨泼来斯路,该公寓因路得名,称巨泼来斯公寓。&这所公寓为中西合璧式样,简化的古典式风格。
吴国桢住宅(路201号)
最后一任国民政府市长吴国桢曾将此地选作他的官邸,并根据他本人的审美情趣亲自设计,使这一花园住宅无论是居所房屋、家具设置还是庭院布局都充分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并一直完好地保留至今。
花园住宅(宝庆路20号)&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花园住宅(宝庆路20号)文艺复兴特征,折衷主义风格&。
周宗良住宅(宝庆路3号)
周宗良是&&滩赫赫有名的颜料大王。他先后任多家德商洋行买办长达35年,由此成了国内可数的富豪之一。建筑风格为&&地域内现代式微型花园洋房,花园住宅由多幢建筑组合而成,屋前有一5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并栽植各类名贵树木。1948年6月,周宗良去&&,1957年病逝。
赛华公寓(&&路179号)
屋檐下部和建筑底层部分有丰富的装饰艺术派(Art&Deco)特征的几何图案装饰,楼梯的铁花栏杆装饰图案也有典型的装饰艺术派特征,从而整座建筑装饰艺术派风格强烈。装饰艺术派风格产生于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在欧美尤其是在&&一些&&市流行,&&与欧美一些&&市几乎同时开始流行这一建筑新时尚。赛华公寓落成后即成为&&最时髦的公寓之一。
善钟里(&&路113弄)新式里弄
善钟里(路113弄)&
中央储备银行(&&路100弄10号)
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细部的装饰纹样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室内天穹绘有精美图案,复古韵味十足。
中央储备银行(路100弄10号)&
杜月笙公馆(东湖路70号)
当杜月笙准备搬进新公馆居住时,恰逢八一三抗战爆发,所以这幢新公馆杜月笙一天也没有住过。 抗战胜利后,东湖路杜公馆一度被国民党军统占用,后来杜月笙索性把这幢房屋以60万美元卖给&&新闻处,直至后来用作&&领事馆。
杜月笙公馆(东湖路70号)
花园住宅(东湖路17号)西式联立式花园住宅&
花园住宅(东湖路17号)&
爱庐(路9号)
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时,一时找不到满意的住宅。两人来往宁沪两地,&&又无固定住所,常在饭店临时留宿。结婚次年,宋美龄长兄宋子文终于觅到原法租界贾尔业爱路(今路9号)一幢花园洋房,主人正要出售,就买下送给妹妹宋美龄,以后蒋介石与宋美龄到&&较多居住于此,成为蒋介石的&&官邸,蒋介石十分喜爱这座&&式花园洋房。
蒋介石把&&观音桥的牯岭别墅称为“美庐”,把&&西子湖的别墅称为“澄庐”,而这里的花园洋房却称为“爱庐”,可见他对此处更是一片深情。
爱庐(路9号)&
花园住宅(路5号)
花园住宅(路5号)&
花园住宅(路5号)&
宋子文路住宅(路11号)
宋子文于1912年在&&教会学校——&&&&大学大学班(先入少年班读书)毕业,后赴&&进哈佛大学求学,1915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到&&大学听课,攻读经济博士学位。1923年孙&&在&&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后,宋子文被任命为大本营秘书,深为孙&&器重。1925年宋子文作为见证人,在孙&&的遗嘱上签字,被世人瞩目。
“文革”中林彪和江青到&&来曾住此宅,为此作过改建。现在南立面统长的敞廊和二楼露廊与原来的建筑风格不吻合的痕迹十分明显,东侧开间也是后来扩建的,立面门窗和阳台栏杆等建筑细部也都作了改动,惟有房屋基本轮廓还在。
宋子文路住宅(路11号)&
宋子文路住宅(路11号)&
席家花园(路1号)
清朝康熙年间,&&东山有一户席姓人家,靠经营丝绸而成为当地最知名的富商。后来,席家后代到&&经商,他们大多从事金融业。其中,席德茂曾任&&汇丰银行买办,席德懿官至国民党中央银行行长。这座1913年建造的欧式花园别墅就是席德懿的私人住宅。
席家花园(路1号)&
白崇禧路住宅(路150号)
这里是国民党参谋部总长、著名桂系将领、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的寓所,因为墙面灰白,主人姓白,故又被称为“白公馆”。
整幢建筑属&&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典雅稳重。所谓&&古典主义建筑是指17~18世纪欧州宫廷、府邸、官方建筑中的一种建筑风格,起源于&&。
1948年,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离开&&前夕在此居住。
白崇禧路住宅(路150号)&
白崇禧路住宅(路150号)&
&丁贵堂住宅(路45号)
洋房由邬达克洋行设计,原系海关税务司官邸,后来由海关副总税务司丁贵堂居住,因此又称丁贵堂住宅。它是一幢十分华贵的&&式花园洋房。
丁贵堂,字荣阶,清光绪十七年即日生于&&省县。
1912年春,考入奉天政法学堂,后转考&&税务专门学校,于1916年3月毕业。同年7月,被派往&&海关任见习生,次年8月升任办。1934年4月至1935年2月任总税务司署总务科税务司(相当于秘书长)。1935年春,改派为欧美关政特派员,9月返国后复任总税务司署汉文科税务司。1943年2月抵达&&,1943年3月,出任总税务司署总务科税务司。6月,总税务司梅乐和辞职后,他被委派为代理总税务司,此乃关员首次执掌海关领权。
1949年,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海关总署副署长、海关管理局局长,参与主持人民海关的建设。由于他熟悉海关事务,毛泽东直呼他为“丁海关”。
丁贵堂住宅(路45号)&
丁贵堂住宅(路45号)&
丁贵堂住宅(路45号)&
丁贵堂住宅(路45号)&
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住宅(路79号)
建筑原来是法租界公董局总董的官邸。这幢花园住宅,外形带有18世纪&&城堡样式,是&&盛期文艺复兴式住宅的典型实例,又且受古典主义影响,所以也有折衷主义风格的影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在此花园住宅里办公,作为亚太地区第一任办公地址。
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住宅(路79号)&
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住宅(路79号)&
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住宅(路79号)&
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住宅(路79号)&
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住宅(路79号)&
海关俱乐部(路9弄3号)
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5月),&&人鲁宾·赫德来&&,就任&&江海关税务司,兼管长江各口关务。在沪任职期间,建立了海关关署,招募了一批西籍高级职员,同时在海关关署附近,毕勋路(今路)9弄3号,建造了这幢海关关署俱乐部(俗称小木楼),为现存&&最老的木结构独立式花园洋房之一。
海关俱乐部(路9弄3号)
犹太医院(路83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太多数英籍塞法迪犹商被作为敌侨拘禁。&&俄犹正式接管圣裔社医院,并迁往毕勋路(今路).改名为“&&犹太医院”医院所在的房产原属天主教会,后来被&&外交使团占用。1942年因战争而空关.犹太社匠化钱租下.改建成医院。
犹太医院(路83号)&
犹太俱乐部和花园住宅(路20号)
1932年1月&&犹太俱乐部开始筹建,是年8月在此开放。创始人是俄籍犹太厂商布洛赫,也是俱乐部的终身理事长。俱乐部每周举行晚会,设有文学小组,每周有“星期四”聚会。
两座建筑整体风格有&&小住宅特色,局部带有&&风格。
犹太俱乐部和花园住宅(路20号)&
犹太俱乐部和花园住宅(路20号)&
犹太俱乐部和花园住宅(路20号)&
犹太俱乐部和花园住宅(路20号)&
花园住宅(路152-158号)&
花园住宅(路152-158号)&
花园住宅(路152-158号)&
黑石公寓(复兴中路1331号)公寓为折衷主义风格。北立面采用左右对称构图,横五段竖三段划分,并使用曲面,具有巴征。挑出的大门廊使用简化的石雕斯双柱支撑,并带有丰富的古典主义装饰。露台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组成,立面中部也采用了弧形线,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南立面中间顶部有扁圆形立体花饰,显示了巴风格。
黑石公寓(复兴中路1331号)&
黑石公寓(复兴中路1331号)&
克莱门公寓(复兴中路1363弄)
克莱门公寓建筑造型上最大特点即是精致的砖工。室内部分装修如楼梯栏杆、门扇等处己具有现代装饰艺术派风格的特征。
克莱门是一位&&人。民国初,他在法商电车公司任大班,后来有个&&人任副手,将他排挤出电车公司。他看到外来人住房需求增加,便在戏院对面建出租房,以后又在复兴中路兴建这五幢西式楼房,取名克莱门。
克莱门公寓(复兴中路1363弄)&
克莱门公寓(复兴中路1363弄)&
麦琪公寓(复兴西路24号)&
麦琪公寓(复兴西路24号)&
玫瑰别墅(复兴西路44弄)
玫瑰别墅的主人,乃是曾风云&&滩的绝色佳人、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先生的二夫人蓝妮女士。弄堂很短。两边的房子倒是干净而雅致,
之所以称作“玫瑰别墅”是因为当初这条弄堂在建造时,弄堂口的地面上砌有“玫瑰”两个字样。
现在其中的一幢归还给了孙&&的孙女。孙小姐大多数时候在&&,有时回&&就住在这里。
卫乐精舍(复兴西路34号)
卫乐精舍是一幢现代点式高层建筑,十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附带电梯,每户有专门的保姆间,可见当时&&滩的社会潮流。
卫乐精舍与自由公寓,麦琪公寓,首长公寓并称&&滩四大老公寓.
卫乐精舍(复兴西路34号)&
修道院公寓(复兴西路62号)
建筑外观和室内装修均为&&式风格。立面除筒瓦坡顶、券齿线脚,螺旋形柱外,还采用拱券窗洞、弧形断檐山花、铸铁窗栅等。建筑内分隔变化较大,但是&&风格装修包括绞绳形式柱,铁花格栅、木门等,均保存完好。
修道院公寓其实与修道院无关,仅取同名而已。公寓原为&&商人密丰绒线厂厂主的住宅。
修道院公寓(复兴西路62号)&
修道院公寓(复兴西路62号)&
伊丽莎白公寓(复兴中路1327号)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该公寓居住的几乎都是外侨,有公司经理、副董事、销售员、秘书等等,分别来自&&、&&、&&、奥国等不同的国家。
伊丽莎白公寓(复兴中路1327号)&
&&乡村花园住宅(复兴西路193号)
具有&&建筑特点的花园住宅。建筑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砌筑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现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
1999年&&女王贝娅特丽克丝访问&&市房地产科学院,并在此召开座谈会。
乡村花园住宅(复兴西路193号)&
乡村花园住宅(复兴西路193号)&
乡村花园住宅(复兴西路193号)&
乡村花园住宅(复兴西路193号)&
乡村花园住宅(复兴西路193号)&
胡慧琪旧居(路259号)&
这里是杜月笙的藏娇之处。“金丝雀”&真名胡慧琪,是会乐里含香家的红人,叫作“含香老五”。这个含香老五虽是青楼里的风尘女子,她举止高雅,谈吐不俗,风度气派可以乱真大家闺秀。含香老五是&&人,即便是到了十里洋场大&&,她脚上也永远是一双绣花鞋,从来不穿西洋高跟鞋。慕名而来的名流络绎不绝。上世纪30年代初,含香老五做了杜月笙的“小”。实际上她心底是瞧不起杜的,和他在一起只是为了谋生,因此每当别人和她谈论杜月笙,她总是很少搭腔。路上的房子是含香老五自己选的,因为要摆脱妓女身份,她坚决选择了当时还算偏僻并且也没有其它“小公馆”的路。房子搞定后,杜月笙还为她买了车子。含香老五在这儿住了20年,直到1951年才去了&&。
花园里弄住宅(路210弄2-14号)
&&兴业银行的董事长叶景葵的公馆就是路210弄14号。叶公馆隔壁的一幢4层现代式楼房就是鼎鼎的合众图书馆。这名银行大亨收藏了不少珍贵稿本、批校本、古今刻木和抄本。1939年,叶景葵与张元济、陈叔通等人一起办了合众图书馆,以保存抗战时期各方的藏书不至流散。作为合众图书馆的董事,叶景葵将其收藏的全都手稿捐赠给合众图书馆。
叶景葵当年是一名进士,但他放弃入翰林之选,自愿赴&&入&&巡抚赵尔巽幕下,掌理财政、商矿、教育&&文案。是公司历史上的第一位董事长。
合众图书馆开馆后,很快成了继东方图书馆之后又一个&&文人据点,钱钟书、马叙伦、冯其庸等海上名儒都经常来馆里看书。解放前夕,已列入战犯名单的胡适在到&&的前夕也在图书馆住了十多天,在炮火声中继续他的《水经注》考证,然后才抱着大宗“郦卷”登上“威尔逊总统号”前往美利坚。
花园里弄住宅(路210弄2-14号)&
裕华新村(路182弄)&
裕华新村(路182弄)&
裕华新村(路182弄)
阿麦伦公寓(路14号)&
方建,建成公寓(路78弄1-3号)
这里发生过的一个悲剧.1968年11月的一个深夜,著名演员上官云珠,从这个公寓的四楼的窗口纵身跳下。
文革开始她已经确认患有癌症。跳楼自杀的前一天,再次被专案组提审。对审讯人员的威逼,上官云珠无话可说,审讯人员一阵猛扇耳光,拳打脚踢,折磨了她两个多小时后,把她踢出门外,并下最后通牒第二天必须交代,否则后果自负。
没有第二天,这天凌晨,身心极度疲惫、万念俱灰的上官云珠跳楼自杀。
方建,建成公寓(路78弄1-3号)&
励家花园(路63号)
这种&&风格的小洋楼仅有两座,一栋是在武康路上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在的390号,另一栋便是此处,是毛人凤为他的小老婆建的私宅。
目前的路63号外人很难随意进入,我们只能在沿街观察这栋&&的稀有建筑。
荣德生旧居(路18弄20号)
这是过去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荣德生的旧居,抗日战争爆发后,荣家在&&等地的工厂已全部毁于日寇的炮火,库房中只剩26万石未及加工的小麦。荣氏全靠六小姐荣漱仁的夫家杨通谊各方疏通,费尽周折把小麦运到&&租界,才在租界里安定下来。由于当时兄长荣宗敬已病逝,经济上不宽裕,在法租界这条僻静的弄堂里,建了这幢楼房。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荣德生一直蛰居&&,编写《乐农自订行年纪要》,过寓公生活。
荣德生旧居(路18弄20号)&
百代唱片厂红楼(&&路811号)
19世纪末,&&百代唱片公司&&登陆沪上,带来了新鲜时尚的留声机,其后,&&百代公司在&&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1921年,东方百代购下地皮设立唱片制造公司,建起&&第一座录音棚从此开创了唱片生产历史。
以前这栋楼并非红色,而是外墙水泥呈灰色,但一眼看去就很大气。
百代唱片厂红楼(路811号)&
百代唱片厂红楼(路811号)&
百代唱片厂红楼(路811号)&
贝当花园(&&路700号)属于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特征的公寓住宅
贝当花园(路700号)&
毕卡第公寓(&&路534号)
因&&路曾以一战中法军总司令贝当的名字叫做“贝当路”。毕卡迪是当时&&最富裕的一个省,所以房屋开发商以该省的省名给这座公寓楼起名字。
毕卡迪公寓是当年&&商人开办的万国储蓄会的产业。清朝末年,有个叫盘滕的&&人跑到&&来淘金,因为没有多大的本钱,就想到一个投机的法子。他办了个小额储蓄会,用开奖来吸引储户。发财后,&&的逸园跑狗场、回力球场等博彩业都有万国储蓄会的股份。储蓄会还进军房地产,延&&路的万国储蓄会大楼、淮海中路的培文公寓、&&公寓、淮海公寓都是储蓄会的产业,其中毕卡迪公寓规模最为宏大。
毕卡第公寓(路534号)&
林巧稚住宅(路9弄4号)&
公寓(路303号)装饰艺术派风格&
公寓(路303号)&
会斯乐,乔治公寓(&&路311-331号)
公寓当时设计按照业主的要求,专供简单家庭和单身独居住户,类似今天的酒店式公寓。公寓是我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继1941年完成美琪大戏院后的第一个项目整体属现代派公寓,西方装饰艺术风格。
会斯乐,乔治公寓(路311-331号)&
凯文公寓(&&路525号)
凯文公寓原为俄国公主Olga&Gregorievna&Ogneff在&&期间的府邸。
凯文公寓(路525号)&
丽波花园(路300弄1-8号)
美童公学(路10号)&
美童公学(路10号)&
铜像是旅居&&的俄国侨民为纪念逝世100周年而集资建造的日军占领&&后,铜像于1944年11月被拆除。抗战胜利后,俄国侨&&文化界进步人士于日在原址重立了铜像,该像由前苏联雕塑家马尼泽尔创作。1966年,铜像在“文革”肆虐中再一次被毁,有人看见一些人用绳子拖着铜像沿着路往&&走去。这一次甚至连碑体也未能幸免。1987年8月,在逝世150周年的时候,铜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
&&的纪念像有过许多,像铜像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建了拆,拆了建,也只有这一座。
锦隆洋行大股东,贺子珍别墅(&&路262号)
从建筑与花园的规模、建筑布局与风格特征以及花园与街道的空间关系看,它都属于近代&&年代繁荣时期典型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折射出当时富裕阶层优裕的生活方式。
解放后贺子珍一直住在这里。
大胜胡同(&&路225-289号)
其中,&&路263号是原系&&神父德拉蒙德的住宅,因&&称里弄为胡同,故取名为大胜胡同。在&&近万弄堂中,叫“胡同”的仅10处左右,大胜胡同是最早之一,引人注目。
大胜胡同(路225-289号)
丁香花园(&&路849号)
丁香花园,这是&&滩第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也是&&百年来最负盛名、保存最为完好的花园洋房之一。
丁香花园的主人是晚清赫赫有名的李鸿章,李鸿章时任&&巡抚,其宠妾丁香埋怨沪埠官宅喧嚣,李遂斥巨资,特聘&&建筑师来沪设计营造此园,又在园内遍植丁香,并以“丁香”命名此园。
李鸿章死后其儿子李经迈住在这里,李经迈死后其子李国超无意在沪久留,去&&买了一处偌大的旧王府宅院,装修成中西合璧的风格。李国超是独子,在&&住了一段时间,就率全家出国了,最后在&&去世。他的后代现在联合国国际救助中心担任要职,很少回到&&来。
丁香花园(路849号)&
丁香花园(路849号)&
丁香花园(路849号)
丁香花园(路849号)&
范园(&&路1220弄)
按照现在的门牌。在2号住过中孚银行创始人孙仲立;在6号住过阜丰面粉厂总经理孙伯群;8号住过&&实业银行董事长李馥荪。而10号的主人,就是今天要说的,&&&&正金银行买办、实业家叶铭斋。
范园10号是一栋三层洋楼。
陡峭的坡顶是&&风格的,宽大的平台却是&&风格的,栏杆的纹饰又是俄式的。融汇了当年建筑设计的潮流。
叶铭斋很有钱,家里的文物古董数也数不清。以至有一天佣人要找块石头压咸菜,一时找不到干净的,看见边上有块石头挺重,就拿来压咸菜。到取咸菜时,才发现那石头竟然是清代帝的玉玺。
解放&&的炮声渐近。叶铭斋离开大陆,乘国民党海岸巡逻艇民进号走。刚出吴淞口,船莫名其妙就沉了。
范园的主人是张幼仪。
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徐志摩就提出离婚时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1954年与与医生苏某成婚。苏医生曾留学&&,在&&行医,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康桥、&&&&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居住,1988年病死于&&,是诗人情感生活中,活得最长的人。
范园(路1220弄)&
复旦公学,李鸿章祠堂(&&路1626号)
1904年,也就是李鸿章逝世后的次年,清廷批准&&士绅的奏请,划法华乡海格路(今&&路)22亩地为之建公祠。盛宣怀等筹集12万两银子代为兴建。
1912年,复旦校友于右任、邵力子晋见大总统孙&&,获其竭力支持,指拨李鸿章祠堂为校舍。1913年首届校董会成立时,孙&&出任校董,这在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后来复旦公学分为大学部和中学部。1923年,大学部迁入江湾新校址,中学部仍留在原地。
复旦公学,李鸿章祠堂(路1626号)&
郭棣活住宅(&&路893号)
建筑原郭棣活私宅,住宅具有现代式建筑风格,在建筑外貌处理上刻意追求新潮的几何造型,平面为不对称布局,形体凹凸交错。
郭棣活,祖籍&&&&县(今&&市)。1904年生于&&&&市,是著名的&&集团郭家的第二代传人。
海格大楼(&&路370号)
海格公寓(Haig&Court),是几个英商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发起由英、美旅沪侨民等多人出资共同购地建房自住的:如公寓的第82号室连同第39号车间是英商协和洋行的,81室是美商&&电话公司的,12号是英侨鲁宾生的等等。
海格园(&&路1006号)
二零零九年大年初一。我从&&赴&&,去见已有三十七年未见的生父薛浩伟。屈指算来,我的生父也有八十三岁的高龄了。
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到生父在&&华园(旧称海格园)&……这是言慧珠的儿子在一篇文章中开头的几句话。
言慧珠买这幢洋楼只用去了八千元,豪华装修却用去了一万五。&
海格园(路1006号)
孙家花园(&&路831号)
孙家花园,位于&&路831号,建于1918年。建筑属于具有&&式建筑风格的三层花园住宅,有相当宽敞的独立花园。
孙家花园原是当年&&阜丰面粉厂创办人“面粉大王”孙多森、孙多鑫兄弟住宅。
孙氏家族是&&寿州()望族,孙多森的叔祖父孙家鼎当年是前清时的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后为光绪皇帝的老师。孙多森的外祖父是李鸿章的大哥,晚清时期的湖广总督李瀚章。
孙家花园(&&路831号)
花园住宅(路1110弄)
花园住宅(路1110弄)&
花园住宅(路1120弄)
花园住宅(路1120弄)&
花园住宅(路1120弄)&
学校(路643号)&
学校(路643号)&
枕流公寓(&&路731号)
这里原来是晚清李鸿章的一处住宅。 枕流公寓还曾住过一些名人,其中有一代明星“金嗓子”周璇。
解放后,枕流公寓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和表演艺术家们的寓所,像文汇报的总编辑徐铸成、著名导演朱端钧、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等都在这里住过。
枕流公寓(路731号)&
枕流公寓(路731号)&
枕流公寓(路731号)&
花园住宅(路889号)&
蔡元培故居(路303弄)&
住宅(华亭路71弄)
住宅(华亭路71弄)&
住宅(华亭路74号)&
住宅(华亭路74号)
住宅(华亭路74号)&
住宅(华亭路84号)&
住宅(华亭路84号)&
住宅(华亭路84号)&
15&&淮海路
中央银行俱乐部(淮&&路338号)
这是一幢国内属非常罕见的&&南方庄园式古典花园洋房。由哈沙德洋行美籍建筑师哈沙德设计。当时哈沙德设计的代表作品有&&分公司欣厦(七重天)、国际饭店邻侧西侨青年会(今&&市体育委员会办公厅)、人寿保险公司(今饭店)、新广大戏院等著名近代优秀建筑。
中央银行俱乐部(淮路338号)&
中央银行俱乐部(淮路338号)&
恩派亚大楼(淮海中路号)
建筑形象的最大特征是连续带形窗所形成的强烈的水平线条,以及与水平带形窗形成强烈对比的垂直装饰线,加上由中央向两侧跌落的形体,装饰艺术派风格十分强烈。&
恩派亚大楼(淮海中路号)&
法公董局(淮海中路375号)
这是一座二层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中轴对称,红色砖墙,横向感强烈。中路凸出,入口设拱门,两颗巨大的方柱构成竖向感。高出楼体的部分形成巨大的中轴。屋顶上开老虎窗。建筑原为&&公学,后来在这里设立&&福煦兵营。
法公董局(淮海中路375号)&
&&领事馆(淮海中路1431号)
&&风格的花园住宅。&&风格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红瓦缓坡顶,出檐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建筑朝向花园的一面有半圆形封闭式门廊,落地长窗将室内与室外花园连成一体。门廊上面是二楼的半圆形露台。建筑室内装修考究。
该建筑原为巴赛住宅,后为&&和&&驻沪领事馆,现为&&驻沪总领事官邸。
领事馆(淮海中路1431号)&
飞龙大楼(淮海中路538-544号)&
飞龙大楼(淮海中路538-544号)&
飞霞别墅(淮海中路584号)&
飞霞别墅(淮海中路584号)&
盖司康公寓(淮海中路1202号)
20世纪30年代,由万国储蓄会投建,&&著名法商建筑师事务所赉安公司设计。赉安的作品大多属装饰艺术派风格,但更着重表现建筑体量上的横竖线条的构图,手法简洁,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建筑倾向。大楼以外国储蓄会大班盖司康的名字命名。盖司康大楼是赉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盖司康公寓(淮海中路1202号)&
盖司康公寓(淮海中路1202号)&
国泰大戏院(淮海中路870号)
国泰大戏院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
国泰公寓(淮海中路816弄)&
国泰公寓(淮海中路816弄)&
何应钦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634号)
住宅是一幢中西结合的平房,四坡顶的屋面,红色的平瓦,白粉墙面,木结构的窗框,普通杉木门樘。环建筑的西南侧有敞廊,方柱支撑。室内南北两部分有错层,北部底层局部架空,较有特色。屋内装饰很简洁,普通企口地板,白色墙壁,四周一圈画镜线,顶上用花线接成的白炽灯泡。
抗战胜利后,何应钦担任&&行营主任、行政院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职,他来&&时就居住于此。
何应钦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634号)&
何应钦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634号)&
亨利公寓(淮海中路号)
虹桥疗养院(淮海中路966号)
这幢四层楼房形式语言比较复杂,虽然很难将其与某种历史风格对号入座,但其端庄的立面、精美的装饰和优良的建造品质使其价值赫然显现。即有&&&&女王时代建筑风格的遗韵,但其房子的顶部造型又是源自&&传统的双折屋面孟莎式屋顶。
这栋楼房早期的主人是&&侨民约瑟夫兄弟(Joseph&Bros)。1938年以为肺结核病人提供治疗、修养服务而闻名沪上的虹桥疗养院由路迁入此处。1949年出张澜曾在此养病。
鸿英图书馆&(淮海中路1413号)
此独立住宅的窗户形式自由,利用钢筋砼框架得到更高的层高和更宽敞的空间,建筑的布局和样式都在逐渐地体现出更现代更自由的特征,但也保留了若干象征性的元素作为装饰,方形窗口上的半圆形券,弧形窗口上的券心石装饰。
鸿英图书馆为黄炎培等人于1924年发起创立的甲子社所属的专门收集历史人文资料的编辑部。1932年由实业家叶鸿英捐资建造。
叶鸿英(),名逵,&&人,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名誉顾问、&&城厢总工程局议董、&&县总商会会董等职,热心地方公益,致力慈善事业,是沪上巨商。
鸿英图书馆&(淮海中路1413号)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796号)&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796号)&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796号)&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110号)&
建筑二层,南立面原为二层廊道,带有巴式、双壁柱等装饰。部分立面为清水红砖墙,窗檐和窗台出装饰为水刷石制作。该建筑原为亨利地产公司老板的住宅,五十年代前苏联驻沪商务代办处曾设于此。  
80年代的时候,把客人安排在那里,是一种特权。东湖宾馆的斜对面,伟达饭店,很&&的。饭店开电梯的工人都会讲几国文字。
当年张爱玲的母亲从&&回来住那里,张爱玲亦是喜欢,跟着去住,不愿意回到父亲的老宅,结果与后母吵起来,被关了半年,以致后来写出无数伤痕文学。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110号)&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110号)&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110号)&&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414弄)&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414弄)&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414弄)&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754弄)&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754弄)&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754弄)&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754弄)&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754弄)&
花园住宅(淮海中路1823号)
康绥公寓(淮海中路468-494号)
其实,&&是全球同&&等量的两大ART-DECO建筑艺术的中心。其数量、风格远超&&等城市。
就康绥公寓来讲,它的外立面采用了当时非常前卫的现代主义简洁风格,以至很多人误以为康绥公寓是70年代的产物。
康绥公寓的设计师相当低调隐藏地处理了三根线条美的整体和谐美,需要非常用心观察,才能看清公寓北侧立面楼梯外墙也是整体和局部三线条的完美结合。而内部户型格局又是三段式分布,门套踢脚线画镜线乃至天花顶角线等,简洁、精炼!那些细节又和当时的ARTDECO风格互融合。
同时,精简掉消防梯设计,是在&&留学的设计师奚一项深得包豪斯学派精髓的创造。
康绥公寓(淮海中路468-494号)&
康绥公寓(淮海中路468-494号)&
公寓(淮海中路号)
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公寓住宅。四层板式建筑,墙面为浅褐色面砖,竖向窗间和阳台浅灰色饰带。
1941年,&&市伪市长周佛海到&&后,物色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演员,在公寓金屋藏娇。此事后被周的老婆杨淑慧发觉,惹出了一起沸沸扬扬的桃色风波。
领事馆(淮海中路1469号)&
大楼(淮海中路号)
公寓共8层,其形状从它的西侧看,如同一艘昂首的战舰。这座大楼,是&&最早的外廊式公寓。80多年前,凭着它的高度,它的古典风格和外墙颜色,在当年的&&滩也是别有特色的。
大楼是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的地产公司投建的,整个建筑是&&文艺复兴风格。它咖啡色(黄褐色)的外立面更使整个建筑洋溢着&&式的浪漫和优雅。
20世纪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和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就曾住在武康大楼。著名的电影演员孙道临也曾住过武康大楼。
大楼(淮海中路号)&
大楼(淮海中路号)&
潘兴公寓(淮海中路1706号)&
培文公寓(淮海中路449-479号)&
培文公寓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被蒋介石的连襟,任中华民国政府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的孔祥熙买得。
孔祥熙在&&的房产还有&&路公寓、诺曼第公寓、迦陵大楼和虹桥路的几幢花园洋房。
培文公寓(淮海中路449-479号)&
上方花园(淮海中路1285号)&
上方花园(淮海中路1285号)&
上方花园(淮海中路1285号)
上方花园(淮海中路1285号)&
&&海新村(淮海中路号)
这类建筑是&&典型的、中产阶层首选的“新里”住宅。
原民主建国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陈铭珊曾于1942年入住&&新村19号,当时三楼是杨恺(曾任&&副市长)母亲的家。抗日战争期间,陈、杨两家冒着生命危险联手为新四军输送药品,竭尽所能为抗战服务。
尚贤坊(淮海中路350弄)
尚贤坊原是&&天主教会产业,有外籍学术团体尚贤堂故名。尚贤堂不是单纯的一座教堂,其英文意为“国际学会”,这学会既信仰耶稣,又尊崇孔子,故中文称“尚贤”。1897年由&&长老会教士李佳白得到李鸿章、翁同龢及英、美公使支持后在&&建立,后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1903年在&&重建。
尚贤坊是郁达夫和王映霞第一次相遇的地方,也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开始。郁达夫曾说过:“我的心被她搅乱了,此事当竭力地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1926年年底,王映霞随孙百刚夫妇从&&到&&,一起住在尚贤坊40号。孙住在一座石库门房子的前楼,经常有文化人到他家聚会。日,郁达夫与王映霞订婚,孙荃遂告与郁达夫分居。此后,孙荃携子女回&&郁家与郁母同居,与儿女们相依为命,守斋吃素,诵佛念经,直到1978年去世。
郁达夫邂逅王映霞后,一见倾心,立刻坠入情网,不能自拔。郁达夫一见倾心,遂求再见、三见,于是上演了现代文坛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传奇。
日,郁达夫和王映霞在&&聚丰园餐厅正式宴客订婚,次年2月在&&结婚。
但最后两人在南洋恶脸相向,郁达夫推出《毁家诗纪》详细叙说王映霞与许绍棣的“热恋情事”,而王映霞也以《一封长信的开始》和《请看事实》相对应。在报纸的推波助澜之下,一对“富春江上神仙侣”终于覆水难收,以“协议离婚”分道扬镳。王映霞从星洲孤身回国,郁达夫则携带儿子郁飞继续在南洋飘泊,直到1945年被&&宪兵秘密杀害。王映霞后嫁于华中航业局经理钟贤道,据传当时婚礼极尽铺张奢华。2000年12月,王映霞去世。
盛宣怀住宅(淮海中路1517号)
该住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德籍商人哇吸出资建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业主回国,易主盛宣怀。1916年盛宣怀病逝后由其子盛重颐继承。再后来,又成了蒋介石的大将陈调元和“北洋之虎”段祺瑞的住宅。抗战中还被&&人占据了几年,并把偌大的花园“砍”去一半,建造了现在的&&新村。抗战胜利后,盛重颐设法收回房子,不久因生意失败只得将其卖给了荣德生家族。
盛宣怀,&&武进人,清末洋务运动领袖人物,1916年病逝。
民国之后,袁世凯将这座房屋封存了起来,于是盛家便住到吴江路斜桥弄去了。而淮海中路这幢被封存的房子,1929年国民政府以侵吞公款罪将盛宣怀的遗产悉数没收。后来,此屋由&&省主席陈调元居住。
1933年春,段祺瑞带着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在国民党军统的精心安排下,乘火车离开了&&,蒋介石亲自到&&火车站迎接。段祺瑞到&&,就住进了原先盛家的这一处大宅院。
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爱颐是位很有个性的现代女性。其父盛宣怀去世后,他的哥哥盛恩颐(世称盛老四)继承了其父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的职位。其时宋子文刚刚回国,在汉冶萍公司任英文秘书,遂得以时常出入盛府,久而久之,与七小姐相识并相爱。宋子文为七小姐美丽和高雅的气质所倾倒,主动担任了七小姐的英文教师,很快赢得了七小姐的倾心。可是当时两家地位和环境悬殊太大,七小姐的母亲庄夫人硬是不允这门婚事。时值孙&&先生在&&发动革命,一封封电报急催宋子文南下,宋子文无奈,只得暂与七小姐分别。临走前他把七小姐和八小姐(盛方颐)约到&&,手里拿着3张船票,劝两位小姐随他同去参加革命。两位小姐年纪还轻,平时深居高墙大院不谙世事,没有答应。
但七小姐表示,等他革命,回沪可成婚,临走还送他一大把金叶子(金质的树叶)作为路费。
谁知革命后,宋子文竟带了夫人张乐怡回到&&,七小姐为此大病一场,到32岁,才与他母亲娘家的内侄庄铸九结婚。
抗战胜利后,盛家兄弟姐妹常在盛重颐的淮海路大宅院里聚会。有一次七小姐接到盛重颐电话前去串门,谁知宋子文居然也在场,七小姐见此情景一下子愣住了,方才知道这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会见”,心中十分不快,只跟他们草草应酬了几句。大家请她一起共进晚宴,她推说:“不行,我丈夫在等我。”便拂袖而去,弄得宋子文好生尴尬。
盛宣怀旧居(淮海中路1517号)&
宋庆龄住宅(淮海中路1843号)
这幢洋房建于1920年,曾多次易主,原是来华经营内河航运的&&籍船主鲍尔的别墅,后转让给&&医生菲尔西里。1929年又为工商界人士朱博泉购得。抗战胜利后,朱博泉被控有附逆之嫌疑,财产为国民政府没收,此房先由蒋纬国居住,后又为中央信托局招待所。直到1948年3月,宋庆龄才办完手续迁入居住。
孙&&病故后,1945年抗战胜利,宋庆龄自&&返沪,将&&华侨赠送给孙&&的&&路7号住宅慷慨交给国民政府,准备开辟“国父纪念馆”,另租赁了路(今路)45号房屋居住。
宋庆龄在&&一直没有一所固定的像样的寓所,对此,当时的舆论与一部分国民党人士颇有意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1948年蒋介石下了手谕,国民政府行政院将林森中路1803号(今淮海中路1843号)宅邸,连同房屋产权一并划给宋庆龄。此后,这里成为宋庆龄长期居住的地方,直至1981年5月逝世,长达30余年。她称自己去&&是“上班”,到&&寓所是“回家”。
宋庆龄住宅(淮海中路1843号)&&
宋庆龄住宅(淮海中路1843号)&&
宋庆龄住宅(淮海中路1843号)&&
宋庆龄住宅(淮海中路1843号)&&
&&公寓(淮海中路622号)
淮海中路622弄的&&公寓是唐瑛的住所.当时有“南唐北陆”的说法,指的是&&的唐瑛和&&的陆小曼二位名媛,&他们也是好朋友,&一同上台演出昆曲,&票友是令人羡艳的。
唐瑛的父亲是沪上留德名医,兄长腴庐是宋子文最亲信的秘书,平时和宋形影相随。
席德俊花园别墅(淮海中路1131号南楼)&
该宅1926年建造。建筑风格属&&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主人聘请沪上大有名气的&&建筑师事务所——贝克洋行设计。该事务所在&&设计项目有:华俄道胜银行、&&领事馆、&&花园总会、&&邮局、毕勋路(路)20号住宅等,闻名遐迩。其中1904年设计的&&花园总会(即&&总会),是&&第一幢&&风格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解放后,该宅曾一度作过&&领事馆。
住宅的主人就是出身沪上银行世家、汇丰银行第三任买办、&&洞庭山人席正甫(年)之孙席德俊——汇丰银行第五任(年)买办,他的父亲席裕成是第四任汇丰银行买办(年)。汇丰银行的买办由席家几代世袭也是一件咄咄怪事。
席氏家族在&&金融界的地位和影响早已形成,席正甫的第三个儿子席德辉充任了大清银行的协理;第五子席聚星和次子席友于先后出任汉口大清银行经理和&&大清银行协理;曾孙席德懋后来出任中央银行业务局局长;胞侄席锡藩是利银行的买办,后为华俄道胜银行买办;其三弟席缙华是有利银行的买办,席缙华的女婿叶明斋又是正金银行的买办;华比银行和三菱银行的买办胡寄梅父子又都是席家的亲戚;老沙逊洋行买办沈吉成的女婿王宪臣又是席正甫的儿女亲家。
席德俊花园别墅(淮海中路1131号南楼)&
席德俊花园别墅(淮海中路1131号南楼)&
席德俊花园别墅(淮海中路1131号南楼)&
霞飞坊(淮海中路927号)&
霞飞坊5号曾是进步人士杨杏佛的住宅,33号曾住有剧作家陈西禾,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住在42号,徐悲鸿1937年也曾在霞飞坊居住过,其时他42岁。淮海坊3号,作家夏丏尊从年一直居住于此。除此以外,从开明书店迁来的还有叶圣陶、金仲华、索非、唐锡光。萧军、萧红到&&后也迁至霞飞路上的霞飞坊。20世纪30年代末,巴金住在霞飞坊59号。1936年底许广平携子周海婴来此居住64号,直至1948年离开去&&
霞飞坊(淮海中路927号)&
新康花园(淮海中路1273弄)
新康花园(淮海中路1273弄)&
新康花园(淮海中路1273弄)&
逸村(淮海中路1610弄)
对蒋经国来说,&&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少年时代,他在这里曾受到他的“&&姆妈”陈洁如的照料,在南市万竹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浦东中学,并在那里踏上赴&&&&大学深造的征途……
光阴荏苒,1948年7月,当蒋经国重返&&时已身居&&市经济管制督导副专员要职,是炙手可热的钦差大臣。他携妻蒋方良,子女孝文、孝章,一同住进了当时市国民政府安排的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逸村2号的一幢花园住宅内。 蒋经国当时把此住宅底层客厅布置得极其简单,面南墙上悬挂着其父全身照片,中间放一只似大餐桌形的长台,桌上放着茶具,四周置有圆凳,几只半新不旧的沙发散放在沿墙周围。一楼靠东侧的一间是他随从人员的办公室,厨房和餐厅都设在底层的后部,底层中部为楼梯间。拾级而上,二楼是蒋经国夫妇的卧室。
逸村(淮海中路1610弄)&
逸村(淮海中路1610弄)
逸村(淮海中路1610弄)
永业大楼,杨氏公寓(淮海中路481号)
又斯登公寓(淮海中路2068号)
愉园(淮海中路1350弄)
据《&&滩》1989年第七期杂志介绍,前&&市副市长潘汉年曾居住在愉园5号,并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愉园(淮海中路1350弄)&
愉园(淮海中路1350弄)&
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淮海中路渔阳里)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独秀遭北洋政府搜捕。日,陈独秀由&&来沪,先在好友图书馆的汪原放处住了一阵子,4月搬到了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
此时进出这里听课的有肖劲光、柯庆施、罗亦农、任弼时等。
1920年2月下旬至4月下旬,陈望道翻译完成《共产党宣言》,时年29岁。
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淮海中路渔阳里)&
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淮海中路渔阳里)
中南新村(淮海中路1670号)&
中南新村(淮海中路1670号)&
住宅(淮海中路号)&
住宅(淮海中路号)&
住宅(淮海中路号)
住宅(淮海中路1818号)
住宅(淮海中路1818号)&
住宅(淮海中路1818号)&
住宅(淮海中路1897号)
建于1923年,带有&&建筑风格的花园式住宅。建筑形体较为舒展开敞,南立面构图基本对称,底层有半圆拱券敞廊,上部为露台,有铸铁棚架,具有&&建筑风格特色。而两端底层窗户采用了“帕拉蒂母题”图案。所谓“帕拉蒂母题”,是一种立面处理方式,具体为将一个方形开间洞口分为中间宽、两边窄的中对称的三间,中开间上架拱券,两边开间立柱架设平梁处理。有的梁上墙面开设圆形窗洞。
警察局路分局(淮海中路235号)
16&建国西路
&&太子公寓(建国西路39)
&&太子公寓(道斐南公寓&)建于1935年,由赉安洋行设计,层层出挑的水台板成为建筑形体的主要特征。建筑简洁无装饰墙面,对雨水平线条的强调和局部构件如转角钢窗的运用,充分显示了现代建筑风格。
公寓建国西路&&路西侧,是&&最佳的地段好,环境好,房型好的公寓大楼,九层楼高仅住十八家,每套住房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这栋房子几十年来一直是&&市公安局的办公楼。突然有一天公安局搬出去了,开始了神秘的装修,不久传出消息原来市里的一些官员看中了这栋房子要占为己有。改造到一半,陈良宇案件败露了,这下是骑虎难下,工程无法停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完工花了一年多时间,内部是如何的现代化装修我们无从得知。东面的礼堂和车库被拆掉,建造了一排别墅并专门设计建造了三千平方米的观景花园。
这次是集体性“公权私用”,人多力量大,法不治众。
花园住宅(建国西路598号)&
贾馨园住宅(建国西路388号)
原来房子主人的祖辈在台经营糖业发家。现在房子主人是女性企业家贾信园女士,从&&来沪经商,并在1999年2月倡办饿一份文艺气氛十分浓郁的刊物,曰《大雅》。《大雅》十本完全介绍宣传古典戏曲、文学。艺术方向的杂志。刊登京剧。评弹、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文稿。贾女士是一位“以商养文”有远见的企业家。
建业里(建国西路440,456,496弄)
&&的石库门建筑分早期型和后期型两种,最早的石库门建筑,蜕化自的传统民居,中轴对称,封闭性强,正门入口是5米多的高墙,门镶在围墙中间,正对大门的是客堂,客堂里可举行聚会、喜庆、宴请等礼仪活动。紧接着的是楼梯间,两侧是厢房,厢房多作书房、卧室或起居室,通过楼梯可直上二楼,二楼仍有厢房和过道。客堂、厢房、楼梯间为早期石库门的正屋,正屋后为附屋,附屋多为厨房或贮藏室,宽度齐正屋,间隔着一个长天井,天井可为附屋起补光和通风的作用,取水的水井也开在长天井里。
后期石库门建筑,在空间上进行了压缩,打破了原来的中轴对称,很少设置厢房,门也常开在一侧,宽度、进深都减少了,高度却有所增加,出现3层楼的样式。建业里便是后期型石库门的代表。中间有一条总弄,通向一片供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
&&殖民地壁板外墙式花园住宅(建国西路398号)
这中住宅的风格起源于&&在&&洲的最初殖民地——&&,为了抵御&&大陆的寒冷气候,在整幢房屋外再钉上一条条横向木板,并且用木材塑造当时&&的古典主义和帕拉蒂奥形式,这种风格被称为“殖民地壁板外墙式”,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20年代在&&盛行。
而在&&近代花园洋房中,墙面属于这样处理的较为稀少。
汪精卫住宅(建国西路620,622号)
这是一栋四层楼的花园洋房,整个建筑是&&青年派的样式格,这在&&似乎是不太多见的——折线形的屋顶,顶部半圆形的大窗楣连带着下方微拱的阳台,有&&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整栋建筑的外观尚好还能看得出原来的建筑风貌。  
和隔壁的622号相同,这两栋楼都曾经是机关的幼儿园。不同的是,622现在还是,但620的这栋已经成为了住宅。要是老人家没有记错的话,当年陈毅和曾庆红的孩子都曾在这里入幼,而曾庆红的母亲也一直在幼儿园的工作。&
汪精卫住宅(建国西路620,622号)
懿园(建国西路506弄)
懿园(建国西路506弄)&
花园住宅(路889号)
路889号所在的花园洋房,共有9幢,成为一处建筑群体,在20世纪20年代末,由亚细亚火油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为其外资高级职员寓所。
住宅带有&&双连式花园洋房。南立面底层为券廊,二层设大阳台,两侧作双坡三角形山墙,与四坡屋顶连接。山墙立面呈现木构架外露,屋顶中间有棚式老虎窗。墙外二层以上拉毛水泥贴面,底层砖石砌筑。木门窗带有窗套,立面对称,屋顶上带有多支烟囱。西侧另设入口,架一小亭,用古典柱式支撑,青石踏步,红砖砌护栏,有&&建筑风格韵味,外观小巧、别致。
花园住宅(路889号)&
花园住宅(路889号)&
花园住宅(路889号)&
花园住宅(路889号)&
景华新村(路870号)
景华新村地基是原&&鄞县周鸿荪私产,清末民初周湘云建了私家花园——学圃,园内建筑为西式,花草佳种极多。
周湘云家族原居&&,曾祖是当地名医。鸦片战争后,周湘云父辈三兄弟从&&到&&滩淘金。周湘云父亲周莲塘起先在老牌的沙逊洋行当职员。周莲塘靠房地产在十年间他就成了“海上闻人”。
周莲塘去世时,大儿子周湘云只有13岁。周湘云虽年幼,但颇能子承父业,也是靠房地产更是锦上添花。到周湘云1943年去世时,他在公共租界工部局纳税人的名册上排名第五,同时其弟还拥有&&“一号”汽车牌照达40年之久。
周湘云是房地产大老板,因结交名流成了著名的收藏家,他收藏古物书画,请赵叔儒为“掌门人”,藏品以青铜器及书画为最精。
周湘云兄弟叫周昌善,虽也是腰缠万贯却一生不娶,最喜欢养狗养猫和汽车,尤其精于养鸽,是鸽子界的老一辈。万贯家产在狗,猫,汽车和鸽子上挥霍一空。八十年代初他回&&从政府那里得到九十多万的退赔款,可是到85年他去世时他的保险箱里只有几张旧报纸和一把剪刀了。
景华新村(路870号)&
刘鸿生,刘吉生花园住宅(路675-681号)
该建筑沪上著名&&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
刘氏花园住宅建于1931年,是一幢宏伟庄重的仿&&古典&&式的建筑。此住宅具有宫殿气派,形制和柱式都称得上典范。它是按照&&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设计的,故也被称作“爱神花园”。
刘吉生,清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的11月生于&&定海,&&&&大学肆业,是旧&&著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的胞弟。以刘鸿生为首的刘氏企业集团和荣氏棉纺集团、郭氏&&集团、简氏南洋烟草集团,被称为旧&&也是旧工商界的“四大天王”。刘鸿生人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
刘鸿生,刘吉生花园住宅(路675-681)号&
刘鸿生,刘吉生花园住宅(路675-681)号&
乡村式花园住宅(路852号)
&&乡村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1930年建造。共8幢,分列弄道两侧。假三层,黄色糙面水泥砂浆墙面,楼前有小庭院。部分山墙露木构架,设高烟囱;部分入口作拱券形雨棚。
乡村式花园住宅(路852号)&
乡村式花园住宅(路852号)&
乡村式花园住宅(路852号)&&
英式双毗连花园住宅。砖木结构,1930年建造。共12幢,沿路排列,南面设大花院,北面有小院。单体为假三层,红瓦坡顶,三角形山墙露木构架。
花园住宅(路1号)
花园住宅(路1号)
花园住宅(路205号)
淞沪警备区司令部(龙华路2591号)
淞沪警备区司令部(龙华路2591号)&
淞沪警备区司令部(龙华路2591号)
淞沪警备区司令部(龙华路2591号)&
淞沪警备区司令部(龙华路2591号)&
淞沪警备区司令部(龙华路2591号)&
淞沪警备区司令部(龙华路2591号)&
淞沪警备区司令部(龙华路2591号)
龙华机场候机楼(龙华西路1号)&
龙华机场候机楼(龙华西路1号)&
&&特别市市政府(路48号)
民国16年(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蒋介石在&&成立国民政府,将&&辟为特别市。5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国民党元老黄郛为&&特别市市长。7月7日,&&特别市政府正式组建成立,选定交通路(今路48号)沪海道尹公署旧址为市政府办公楼;是日,黄郛在公署礼堂举行市长就职典礼。
日,蒋介石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宣布“下野”,桂系控制&&。日,黄郛请辞&&特别市市长之职。9月16日,张定璠继任&&特别市市长。民国19年(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后,桂系在&&失势,市长由张群接替。
特别市市政府(路48号)-1
特别市市政府(路48号)-1
并立别墅(路50,56,64弄)
并立别墅(路50,56,64弄)&
狄百克洋行别墅(&&路160号)
今&&路160号的&&宾馆,是旧&&最豪华的花园洋房,当时&&人称为“马歇尔公馆”,因为1945年冬至1947年春,&&的马歇尔将军作为总统杜鲁门的特使,下榻在此处调解国共两党和谈,直至失败回国。追根寻迹,这幢豪宅原是&&律师狄百克的私人花园别墅,称狄百克花园,是狄百克于1928年仿照&&路易十四皇宫建筑设计建造,1941年被岑德广购下,是一幢完整的&&晚期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
日,国共两党和谈破裂。日,马歇尔悄然离开。马氏回国后出任&&国务卿。1959年10月在&&病故。
狄百克洋行别墅(路160号)&
狄百克洋行别墅(路160号)&
狄百克洋行别墅(路160号)&
狄百克洋行别墅(路160号)&
狄百克洋行别墅(路160号)&
住宅(路3号)
住宅(路3号)
住宅(路3号)&
23&天平路&
花园住宅(天平路40号)
巨福()公寓(南路176号)&
朱敏堂旧居(南路151号)&
朱敏堂旧居(南路151号)&&
波丽花园(吴兴路87号)
这座住宅为现代主义建筑,它摆脱了古典主义建筑严谨的法则和繁复的装饰束缚,注重使用功能合理,平面布局自由,外形追求立体效果。
波丽花园(吴兴路87号)&
领事馆(吴兴路96号)&
花园住宅(吴兴路83号)
典型的&&式花园住宅。建筑三层,砖木结构,双坡顶,坡缓,烟囱形体简洁。洋房现在的主人对建筑进行了修整,外墙面为水泥泥浆毛面粉刷,外刷淡黄色涂料,螺旋形窗间柱,花铁栏栅,墙上点缀有花饰。
该建筑为曾任&&伟纶纱厂董事长的吴坤生及历任中华第一针织厂总经理、伟纶纱厂常务董事、&&申新九厂厂长、&&棉纺织工业公司副经理的吴中一住宅,著名实业家、工商界爱国人士荣鸿仁、胡文炳、刘靖基均在此居住过,荣鸿仁系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宗敬之子,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弟弟。
26&&五原路
来斯南村(五原路205弄2-6号)
外侨公寓(五原路289弄1-2,3-4号)&
外侨公寓(五原路289弄1-2,3-4号)&
外侨公寓(五原路289弄1-2,3-4号)&
张故居(五原路288弄3号)&
张故居(五原路288弄3号)&
福利会(五原路314号)
福利会(五原路314号)&
自由公寓(五原路258号)&
自由公寓(五原路258号)&
巴金旧居(武康路113号)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寓所。1923年建,假3层,混合结构,是&&独立式花园别墅。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有200平方米的花园绿地。20世纪50年代初曾为苏联驻&&总领事馆商务代表处。
从1955年入住至今,巴金一直自己支付这里高昂的房租,不要国家的任何补助与津贴,甚至不拿国家的“薪水”,他的生活全部依靠个人的写作收入。
巴金旧居(武康路113号)&
花园住宅(武康2号)&
黄兴故居(武康路393号)
20世纪初仿古典式并带有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建筑。 
孙&&与黄兴是公认的中华民国开国二杰,都受到民众普遍敬崇。1916年10月黄兴在这幢寓所内病逝,年仅42岁。黄兴和廖淡如生有三男二女,自参加革命后,黄兴常年在外奔波,一家多次遭到清朝政府追缉,黄夫人曾七次易名、迁徙避难,生活十分艰辛。
黄兴故居(武康路393号)&
黄兴故居(武康路393号)&
公寓(武康路240,242,246号)
&&公寓的西方现代派建筑的特征很明显。淡黄色大楼的主体是锐角形,使沿街的立面看起来,既简洁又有明快的流线感,方形的窗户旁镶嵌着小圆形的窗洞,方窗与圆窗并排规则地排列着,设计者大胆玩着几何游戏,即便用现在的眼光看,这造型独特的&&,也算是颇前卫的建筑作品。如此一幢普通的住宅公寓,为什么有这么出挑的外观设计呢?原来,&&公寓在最初落成的时候,正是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在&&的办公地点,公和洋行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大也最重要的设计机构,它亲自设计了&&,以及周边武康路、复兴西路、&&路上好几处别墅。&&近代建筑史中更有影响的一批作品,也都出自公和洋行的手笔,外滩的汇丰银行、海关大楼、沙逊大厦。
罗密欧阳台
密丹公寓(武康路115号)&&
唐绍仪,颜福庆故居(武康路40弄)
武康路40弄1号1930年建成时是银行产业,1933年是中华民国驻&&公使的寓所,以后又是民国初期风云人物唐绍仪的旧居。
唐绍仪是曾留学&&&&大学的毕业生,1895年回国。辛亥革命时期,他以袁世凯全权代表身份参加在&&举行的南北议和。1912年3月出任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第一任内阁总理,同年加入同盟会。后因不满袁世凯专横而辞职。“八。一三”战火后,他出于安全考虑,他从大西路(今&&西路)避居到租界内,住进了这幢具有浓郁&&式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内。日,乔装后的国民党军统人员假借品评一只宋代青瓷花瓶为名,来到他家,投其所好,请他品评珍贵文物。就在唐绍仪将注意力集中在他所嗜好的青花瓷时,暗杀人员在此伺机拔出藏在盒内的砍刀活活地将他劈死。这成为当时&&滩以至全国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唐案”十分扑朔迷离,谜屋始终是个谜,至今,在近十几年内,民国史学家们又在探索唐之“死因”。
花园住宅具有典型&&风格,它是著名的由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设。
唐绍仪,颜福庆故居(武康路40弄)&
唐绍仪,颜福庆故居(武康路40弄)&
武康路376弄&
武康路376弄&
武康路376弄&
武康路376弄&&
总领事官邸(武康路390号)
原&&领事官宅。平缓四坡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人站在敞廊下,唯一的感觉就是“别有洞天”。这样的&&式建筑风格在&&已经濒临绝种。1930年代的&&,是花园洋房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在住宅建筑上又追求不同的风格表现,&&风格也应运而生。它主要指模仿&&、&&、&&南部等地区风格而建的洋房。
总领事官邸(武康路390号)&
总领事官邸(武康路390号)&
总领事官邸(武康路390号)&
正广和洋行大班花园别墅(武康路99号)
正广和洋行总部在&&&&,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开始在&&、&&、&&和&&等地开设分公司。在华公司取名广和洋行,总部开始设在&&,1937年迁到&&&&路44号,在华公司更名为正广和洋行。
&&商人自然对&&乡村别墅式花园情有独钟,&&的家完全按&&乡村别墅式花园式样建造。1937年正广和洋行在&&路44号建造&&总部,其楼房样式也与这栋洋房一样同属&&乡村式建筑。
20世纪50年代,这幢武康路99号花园住宅即成为刘靖基住宅。
刘靖基,1902年生,&&&&人。早年就读于&&省立第二工业专科学校,1919年后在&&苏纶纱厂、&&宝成纱厂任职员、经营部主任和&&裕靖棉纺厂经理。1930年,与他人合办&&大成纱厂,并任经理和常务董事。1938年,在&&公共租界创办安达纱厂,任董事兼总经理。1942年,任&&棉纺同业公会收花处常务理事和总经理。抗战胜利后,任&&水泥厂副董事长、董事长,&&纱厂常务董事和全国纺织业联合会常务理事。1946年任&&市商事,1948年任常务理事,并任市参议员。1949年初,准备在&&发展,受到中爱国进步人士的启发,毅然回国。
东正教堂(路55号)
利霍诺斯是俄国著名的建筑师和画家,他亲自为大教堂设计。教堂平面外形基本呈方形,内部大厅呈十字形,室内四壁简朴,雕刻也少,但是布满&&教堂内常用的油彩画条装饰。建筑造型古朴完整,外形线条简洁,半圆的水泥黄沙粉刷墙体似多面体交错重叠在一起,充满活力,富于变化。最为突出的是教堂穹顶,由一大五小葱头形圆穹顶组成,外壳为涂上孔雀蓝的铜皮,顶尖和顶上十字架涂贴金色,具有浓厚的&&教堂特征。
东正教堂(路55号)&
三鑫公司(路82号)
原建于1932年,由当时&&著名设计师拉法尔设计,风格中西合壁,是三四十年代&&帮会首领黄金荣,杜月笙合办公司的办公地。馆内装饰一派江浙士绅风格,展示着上世纪30年代的各类财务票据、地契等一系列旧&&金融生活的藏品,还有美女香烟广告,老式照相机、电影放映机甚至瓦斯热水炉等真品古董家具。
三鑫公司(路82号)&
29&徐家汇源&
徐光启墓(路17号)
徐光启墓(路17号)&
徐光启墓(路17号)&
徐光启墓(路17号)
徐汇公学(虹桥路6号)
前身是创办于清代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的徐汇公学。公学最初叫圣依纳爵公学,原因是徐家汇天主堂就叫圣依纳爵堂,公学是徐家汇天主堂办的教会学校。天主教堂传教士晁德在临近的“光启社”设立难童收容所,选择聪明的难童上读经班,后来扩充后成立学校,因天主教堂尊圣依纳爵为主保,故命名学校为圣依纳爵公学。
徐汇公学初期办学的宗旨是培养神职人员,开设国文、法文。在第一批12名学生中有个&&丹徒12岁儿童马相伯,他特别聪明,同治元年,即1862年入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小修院,先后学习拉丁文、法文、&&文,专研神学、哲学、数学,8年后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同治十一年、1872年回到徐汇公学任校长。光绪七年、1881年受清政府之聘,出任清政府驻&&公使参赞。退隐后仍然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在变法热潮感召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徐家汇天文台内创办震旦学院。由于马相伯的缘故,徐汇公学的毕业生可直升震旦学院。
徐家汇藏书楼(漕溪北路80号)
徐家汇藏书楼,又叫天主教藏书楼、汇堂石室,今称&&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算得上是&&最早的宗教图书馆。
鸦片战争后,&&耶稣会教士南格禄携带一批传教图书和其他西学著作乘&&的“安娜号”机帆船从&&来到&&,先在横塘落脚,光年间,1847年阴历三月,南格禄派梅德尔司铎在徐家汇原小教堂旁建教堂,并在徐光启墓地北侧内院盖了3间小屋,作为天主教耶稣会教士从本国带来的西文典籍的藏书室,主要为教士提供阅览。十年、1860年为拓展书库,在肇嘉浜河畔馆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成一幢2层楼的藏书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定名为徐家汇藏书楼,是&&近代图书馆的雏形。它比1910年建成的徐家汇大教堂还早几年。
徐家汇藏书楼(漕溪北路80号)&
徐家汇大修道院(漕溪北路336号)
徐家汇圣母院(漕溪北路201号)
1860年郎主教聚集有志精修的贞女在横塘成立献堂会。后迁居徐家汇圣母院(进圣母院有两道门,一道门进入拯亡会修女的会院,另一道门进入献堂修女会的会院)。1867年郎主教从&&拯亡会修女来培养她们。献堂会过的是团体生活,受的培育按拯亡会修女的生活方式,但她们不发三愿,只能称作贞女团体。她们主要协助堂口神父管理圣堂、照顾神父、在每个堂口管理一座小学、给教友讲授要理知识。1869年圣母圣诞日初学院开幕礼,已有33人入会。通过四年的学习后,在日的圣母圣诞日第一批三位修女宣誓献身教会,修女除了穿一身黑色衣裙外,有一个戴圣牌的礼仪。1950年11月龚品梅主教任命修女自己管理修会。
徐家汇天主教堂(蒲西路158号)
徐家汇天主堂又叫圣依纳爵堂、&&主教座堂。  
天主教是在明末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和帮助下传人上&&区的。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年徐光启邀请&&传教士郭居静来到&&传教,建&&第一座教堂,徐的亲友200余人入教。崇祯间,潘国光购买老城厢豫园世春堂旧址建立&&第一座公众教堂。1641年徐光启的第四个孙女资助建造了老城厢安仁里的敬一堂。
徐家汇天主堂始建于清光绪间1906年,是&&最大的天主堂。宣统间1910年建成新大堂,称“圣依纳爵堂”,原来的旧教堂改奉“无原罪始胎圣母”为主保,称“无原罪始胎堂”。在的天主教历史上徐家汇天主堂是有过重要地位的,它是&&天主教的中心。
徐家汇大教堂由陶特凡建筑师设计,&&&&建筑公司用了6年时间建成,砖木结构,日举行落成典礼,是典型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
徐家汇天主教堂(蒲西路158号)
徐家汇天主教堂(蒲西路158号)
徐家汇天主教堂(蒲西路158号)
徐家汇天主教堂(蒲西路158号)
徐家汇观象台
&&古典式花园住宅(&&路130号)
具有巴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三层&,南立面对称,构图呈横三段、竖三段,带有&&文艺复兴风格特征。弧形山墙、&山墙上有丰富的曲线雕刻、上方券心石上的雕刻头像以及常用的曲线形阳台、局部的椭圆雕刻图案和栏杆上的石制花坛使整个建筑呈现强烈的巴风格。
据说,原房主是个&&籍犹太人,早年他带了一点小钱来到东方,很快成为富商。当时&,一些富有的英籍商人喜在繁华的英租界做生意,在安静的法租界造屋居住,这个犹太商人便在环境优美但地价昂贵的&&路和华亭路的拐角处&,建造了这幢漂亮的花园住宅。
花园住宅(路135-149号)&
花园住宅(路151-157号)&
花园住宅(路151-157号)&
31&&医学院路
国立医学院(医学院路138号)
国立医学院是历史上唯一的国立医学院;由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独立建校而成。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由国立中央大学1927年在创办,是国立大学所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初名国立第四大学医学院,1928年2月改名为国立大学医学院,1928年5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独立为国立医学院。大陆易帜后,于1952年去“国立”二字,改名为第一医学院,1985年升格为大学,改成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复旦大学,保留医学院名称。现在名为复旦大学医学院。&
国立医学院(医学院路138号)&
国立&&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院路136号)
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多层建筑,由建筑公司设计。
1927年,具有民族自尊感的颜福庆、乐文照、高镜朗、赵运文等医学界人士,决心创办一所由人自办自教的、为人服务的医学院。筹建初期,经费困难。1931年,颜庆福设法向社会筹集资金。1934年,因法租界工部局百般刁难,仅在枫林桥购地一百亩。1935年校舍动工,1936年9月校舍落成,基础医学院各科迁入上课。觅址造校舍耗资一百万元,但政府只拨十六万元,幸得,民族资本家刘鸿生、项松茂、叶子横及史量才资助,同时,&&洛式基金会及犹太商人也提供了资金。1937年4月,举行校舍落成典礼。
国立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院路136号)&
国立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院路136号)
国立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院路136号)&
32&&永福路
领事馆(永福路151号)
领事馆(永福路151号)&
领事馆(永福路151号)&
领事馆(永福路151号)&
花园住宅(永福路1号)&
花园住宅(永福路1号)&
花园住宅(永福路52号)&
宋子文住宅(路501号)
宋子文住宅(路501号)-2&
法式花园住宅(路571号)&
花园住宅(路630号)
混合式花园住宅。这是一幢风格混杂的建筑,底层起居室大面积窗洞及入口门洞均采用&&哥特式建筑的平尖券。二楼卧室阳台后的门窗洞采用帕拉第奥式构图,而粗短柱又带有“新&&风”风格的意味。
花园住宅(路630号)&
花园住宅(路630号)&
孔祥熙住宅(路383号)
孔氏住宅是一幢比较完整的混合式花园洋房,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范文照于1935年设计。范氏1922年毕业于&&&&大学,1927年创办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1928年任&&建筑师学会会长。
孔祥熙,字庸之,号子渊,光绪八年,即1882年的9月10日生于&&&&县西郊程家庄孔宅,为孔子第75代裔孙。孔祥熙6岁丧母,其父以后未再娶。1901年孔祥熙赴&&欧&&大学读书,1905年再入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矿物学专业。1909年学成回国,他谢绝了清政府邮传部等处聘任的官位,表示要学习欧&&精神,到穷乡僻壤的地方——自己的老家&&县办学,创立了“铭贤学校”,曾一度名扬四海。随后孔祥熙进入商界,其间他参加民主政治活动,曾与一名姓韩的女子结婚,婚后韩不幸病故。孔祥熙得知孙&&正在&&从事革命活动,就毅然到&&,见到了孙&&和宋耀如,得到了宋耀如赏识。在此前的一次留美同学会上,孔祥熙曾见到过宋耀如的大女儿宋霭龄。这次孔祥熙被邀到宋耀如家里作客,又见到宋霭龄,两人均信仰基督教,在&&受教育,同样崇拜孙&&,可谓情投意合,不久结成伉俪。在&&时宋霭龄把大妹宋庆龄介绍给孙&&做秘书,嗣后孙&&与宋庆龄结婚。1927年宋霭龄又撮合小妹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就此形成牢不可破的裙带关系。
罗玉君故居(路555号)
&&风格在路555号被诠释得更为充分,它的外墙铺满了黑色的砾石,而其他的部份都是红色的。红色的四坡转折的屋顶,屋檐下和墙面上装饰着红砖,半露的木结构,鹅蛋形的窗框,木头的百叶阳台门,还有阳台上漆成红色的铸铁栏杆,上面的花纹弯曲成常春藤叶子的形状,妖媚极了。简单的红黑组合在今天看来依旧很酷。
荣智勋,鲁义士洋行住宅(路389号)&
荣智勋,鲁义士洋行住宅(路389号)&
田汉旧居(路371号)&
田汉旧居(路371号)&
现代式花园住宅(路527弄)&
新村(路580号)&
新村(路580号)&
新村(路580号)&
新村(路580号)&
住宅(路495弄)&
住宅(路495弄)
雷米坊(路109,175弄)
雷米坊(路109,175弄)&
雷米坊(路109,175弄)&
雷米坊(路109,175弄)&
雷米坊(路109,175弄)&
35&&余庆路
花园住宅(余庆路146弄11号)
陶行知住宅(余庆路146弄13号)&
现代式花园住宅(余庆路190号)&
别墅建筑面积2700多平方米,整个花园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除了主楼外另外还有3幢洋房和一些附属建筑。别墅底层朝南有宽大的敞廊,面朝大花园。
原主人邵式军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生,祖籍&&,世代官宦人家。父亲邵恒生有六子一女,大哥邵洵美是闻名&&滩的新潮诗人,母亲盛樨蕙是盛宣怀的四小姐。邵式军排行老五,是盛宣怀的外孙。邵式军本人复旦大学肄业,在大学读书时认识了老同盟会员蒋百器的女儿蒋冬荣,他们冲破种种阻力结婚成家。就是这桩婚事使邵式军一生在时事转换、社会圈子的进进出出中跌宕起伏,悲欢哀乐、阴差阳错,都和他的妻子关联在一起。
陈毅任&&市市长时住这里。
&&领事馆(&&路319号11号楼)
&&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由法商远东土地信托公司投资建造,建筑坡顶较大,有双坡及棚屋形老虎窗。立面底层为红色清水砖墙,白色圆灰勾缝。二层及老虎窗有黑色半露木构架。局部屋顶及墙面有砖工精美的红砖烟囱,整体建筑呈现出明显的&&乡村别墅风格。
院内有二幢建筑。解放前,其中一幢是&&领事馆,另一幢是&&领事的官邸。
领事馆(路319号11号楼)&
领事馆(路319号11号楼)
领事馆(路319号11号楼)&
领事馆(路319号11号楼)&
领事馆(路319号11号楼)&
领事馆(路319号11号楼)&
领事馆(路319号11号楼)&
宋子文住宅(路145号)
宋子文住宅(路145号)&
宋子文住宅(路145号)&
花园住宅(路265号)&
霖生医院旧址(&&路190号)
牛惠霖(),&&&&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学医学部毕业后,赴&&&&大学深造,获医学博士学位,为&&皇家外科学会会员,并领有皇家内科学会开业证书,任&&医院主任医师。在&&路自设霖生医院。时&&驻&&总督重病,电请该国政府派良医救治,&&卫生部电复嘱请牛惠霖往诊,不愈,此事轰动&&,传为佳话。民国12年,&&关东地震,红十字会派理事长庄得之及医务长牛惠霖组织救护队东渡救助,获“&&赤十字会纪念勋章”。
牛氏医术高超。民国16年、21年红军将领陈赓腿部负重伤两次秘密来沪就医,均由牛惠霖与其弟骨科专家牛惠生精心治愈。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牛氏与宋庆龄、何香凝等组织战地救护工作。
牛氏曾任红十字会总医院院长兼红十字会时疫医院、&&路时疫医院院长,&&&&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第五届会长,并在重要医疗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