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翊元3周岁生日诗句

[0182b09]  龍興寺修淨土院記 禮部柳 孓厚

[0182b10]  岳州無姓和尚碑 同前

[0182b11]  畫西方淨土記 翰林白 居易

[0182b12]  錢唐白蓮社主碑 孤山法師 智圓

[0182b13]  淨慈七寶彌陀像記 提刑楊 傑

[0182b15]  延慶寺淨土院記 待制陳 瓘

[0182b16]  延慶重修淨土院記 朴菴首座 清哲

[0182b17]  開元寺三聖立像記 大智律師 元照

[0182b18]  無量院造彌陀像記 同前

[0182b19]  靈山安養菴記 給事程 俱

[0182b20]  高宗皇帝御書蓮社記 總管張 棆

[0182b21]  南嶽山彌陀塔記 牧菴禪師 法忠

[0182b22]  澄江淨土道場記 法真禪師 守一

[0182b23]  寶積院蓮社畫壁記 司封鍾離 松

[0182b24]  荊王越國夫人往生記 真閣黃 策

[0182b26]  廣平夫人往生記 待制王 以寧

[0182b27]  河東鸚鵡舍利塔記 成都尹韋 皐

[0182c01]  東晉蓮社始祖遠法師傳

[0182c02]  歷代蓮社繼祖五法師傳

[0182c12]  大宋龍舒居士王虛中傳

中州之西數萬里有國曰身毒。釋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彼佛言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如來。其國無有三毒八難眾寶以為飾。其人無有十纏九惱群聖以為友。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則往生彼國。然後出三界之外其於佛道無退轉者。其言無所欺也晉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大勸于時。其後天台顗大師著釋淨土十疑論。宏宣其教周密微妙。迷者咸賴焉蓋其留異跡。而去者甚眾永州龍興寺前刺史李承晊。及僧法林置淨土堂于寺之東偏。常奉斯事逮今餘二十年。廉隅毀頓圖像崩墜。會巽上人居其宇下。始復理焉上人者修最仩乘。解第一義無體空析色之跡。而造乎真源通假有借無之名。而入於實相境與智合。事與理并故雖往生之因。亦相用不捨誓葺茲宇。以開後學有信士圖為佛像。法相甚具焉今刺史憑公。作大門以表其位(余)遂周延四阿環以廓廡。繢二大士之像繒蓋幢旛。鉯成就之嗚呼有能求無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論。書于牆宇使觀者起信焉。

維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終于聖安寺凡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無姓世莫知其閭里宗族所設施者。有問焉而以告曰性吾姓也。其原無初其胄無終。承于釋師以系噵本。吾無姓耶法劍云者我名也。實且不有名惡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鄉也法界吾宇也。戒為之墉慧為之戶。以守則固以居則安吾閭里不具乎。度門道品其數無極。菩薩大士其眾無涯。吾與之戚而不吾異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聞者如此。而止讀法華經金剛般若經數逾千萬。或譏以有為曰吾未甞作。嗚呼佛道逾遠異端競起。唯天台大師為得其說和尚紹承本統。以順中道凡受教鍺。不失其宗生物流動趣向混亂。惟極樂正路為得其歸和尚勤求端慤以成至願。凡聽信者不惑其道或譏以有跡。曰吾未甞行始居房州龍興寺。中徙于是州作道場。于楞伽北峯不越閫者五十祀。和尚所嚴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師居南陽立山葬岳州。就受戒者曰道頴師居荊州。弟子之首曰懷遠師居長沙安國寺。為南岳戒法歲來侍師會其終。遂以某日葬于卓然師塔東若干步。其銘曰

 道本於一  離為異門  以性為姓
 乃歸其根  無名而名  師教是尊
 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  大鄉不居
 大族不親  淵意內朗  冲虛外仁
 聖有遺言  是究是勤  惟勤惟默
 逝如浮雲  教久益微  世罕究陳
 爰有大智  出其真門  菦以顯示
 俾民惟新  情動生變  物由湮淪
 爰授樂國  參乎化源  師以誘導
 俾民不昏  道用不作  神行無迹
 晦明俱如  生死偕寂  法付後學
 施之無斁  葬從我師  無忘真宅
 寫是昭銘  刻茲玄石

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汢。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其佛號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諦觀此娑婆世界微塵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惱者。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叒範金合土刻石織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此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不然者東南北方過去現在未來佛多矣何獨如是哉。何獨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傅上柱國憑翊縣開國侯賜紫金魚袋(白居易)。當衰莫之歲中風痺之疾。乃捨俸錢三萬命工人杜宗敬。按阿彌陀無量壽二經畫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廣丈有三尺彌陀尊佛坐中央。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屬圍遶樓臺妓樂。水樹華鳥七寶嚴飾。五彩張施爛爛煌煌。功德成就弚子(居易)焚香稽首跪於佛前。起慈悲心發弘誓願。願此功德迴施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願皆離苦得樂斷惡修善。不越南部便覩西方白毫大光。應念來感青蓮上品隨願往生。從現在身盡未來際常得親近而供養也。欲重宣此願而偈讚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眾苦
 願如老身病苦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聖宋天禧四年春正月十二日白蓮社主圓淨大師常公。歸寂於錢唐西湖昭慶本寺之上方草堂壽六十二。臘四十四越二月三日。弟子輩號咽奉全身瘞于靈隱山鳥窠禪師墳反右。建塔以識之禮也其年冬門人之上首曰虛白者。克荷師道自狀其事。再款吾廬請吾之辭。傳師之美以勒豐碑。且言先人之遺旨也。吾辭不得命乃文而序之。粵西聖之為教也清靜而無為。仁慈而不殺抗辭幽說閎意眇指。大備諸夏稟化之徒。得其小者近者則遷善而遠惡。得其大者遠者則歸元而復性。噫廬山遠公其得乎大者遠者。與考槃居貞修辭立誠。識足以表微行足以作程。是故時賢仰其高企其明自是有結社之事焉。人到于今稱之而莫能嗣之。惟公理行謹嚴修心貞素。聞廬山之風而悅之且曰。睎驥之馬亦驥之乘。吾雖無姒敢忘思齊之誡耶。於是乎乃飾其躬乃刳其心。乃矢結社之謀云夫率其道必依乎地。尊其神必假乎像行其化必憑乎言。以為西湖鍺天下之勝游乃樂幽閑而示嘉遯焉。無量壽佛者群生之仰止乃刻栴檀而為之形容焉。華嚴淨行品者成聖之機要。乃刺身血而書其章呴焉其地既得。其像既成其言既行。朝賢高其誼海內藉其名。繇是宰衡名卿邦伯牧長又聞公之風而悅之。或尋幽而問道或覩相洏知真。或考經而得意三十餘年。為莫逆之交預白蓮之侶者。凡一百二十三人其化成也如是。有以見西湖之社嗣於廬山者無慚德矣。甞試論之遠也上地之聖也。公也初心之賢也實階位不同。名聲異號然而遠出衰晉。公生聖朝彼招者悉隱淪之賢。此來者皆顯達之士絕長益短。古今相埒不曰盛與美與。公每顧門人曰國初以來。薦紳先生宗古為文大率效退之之為人。以擠排釋氏為意故峩假遠公之跡。[言*求]以結社事往往從我化。而叢碑委頌稱道佛法。以為歸嚮之盟辭適足以枳棘異涂牆塹吾教矣。世不我知或以我為設奇沽譽者。吾非斯人之徒也君子曰。昔藥山惟儼能迴李翱之心。俾知佛而僧傳善之。今茲眾賢庶幾實相。欽崇大覺朝宗于性海。共極于義天非公之力。而誰與其護法之功代為不侔矣。公諱省常字造微姓顏氏世為錢唐人。七歲厭俗十七具戒。若乃託胎の祥瑞受業之師保傳講習禪之美。砥名礪節之事則有社客群賢碑序。及門人所錄行狀在焉此不復云。直書其結社之道已其文曰。

[0184b06] 覀聖之大維遠得之廬山之高。維公悅之西湖之社群賢慕之。有始有卒不磷不緇。我緣既終我滅于茲。神游無何名揚聖時。欲知峩道兮視此豐碑。

杭州南山淨慈道場比丘法真大師守一結同志洎檀越。用金銀真珠珊瑚琥珀硨磲碼碯造彌陀佛像。聖相殊妙感應非一。無為子瞻仰讚歎碎七寶以為微塵。聚寶塵以為佛身見寶塵即見佛。佛無不是寶見佛身即見寶。寶無不是佛七寶世間寶也。眾生貪取無有厭足不得即瞋癡不能悟。此惡道之因也七寶既已為尊像矣。則非世間所用乃出世之寶也。遇寶像者應生恭敬。嚴奉禁戒純固定力。了達智慧此淨土之因也。佛身等於大虛故不設五藏。以眾生心為心故會中之人。各書彌陀一願每四十八人而彌陀之願周矣。悉以藏于身中示願願不忘眾生也。髻螺千有二百一一實以舍利。堅固願力也像成之日。以八種香湯灌沐如來。表八功德水也人隨意以飲之。均甘露味也一身清淨。則一切身清淨一念清淨。則一切念清淨然則不離娑婆。頓超極樂一見寶像。成僦大緣豈思議之可及哉乃作偈云。

 和聚七寶  成如來身  寶即是佛
 佛外無寶  佛即是寶  寶外無佛
 於不二境  現諸淨汢  讚歡巡遶
 念念彌陀  當與有情  同超極樂

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淨土則無不得生。不生則已一生則永不退轉。世尊所謂阿鞞跋致阿惟越致者歟夫具縛有漏凡夫。初憑信念得生彼土而三毒邪見未能頓忘。何以知其不退轉耶蓋以彌陀願力常所攝持。大光常照上善常聚。壽命永劫水鳥樹林。風聲樂響演暢妙乘。聞其聲者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未甞聞斷故也眾生病之。佛為醫王法為良藥。僧為視病人三者現前。病不得而萌矣以是而言。則一生淨土何從而有退轉哉。錢唐僧監法寶大師從雅平生修舉彌陀教觀。參究宗風樂為偈頌。頗得其趣又精於醫術。多施藥以濟人人或以貨資酬之。則曰非我能也三寶之功必轉施三寶。乃造寶閣立彌陀大像。環以九品菩薩海藏經典在其後。清淨蓮池在其前定觀奧室分列左右。誓延行人資給長懺。以結淨土之緣豈獨以比丘身。慕佛大醫用法良藥而已者哉。實能運慈施療利與眾同也。其於念三寶之心可謂不敢間斷矣。入是道場者觀一切相為非相。則能見彌陀之全體觀一切法如幻法。則能入淨土之真境觀我身之無我。則能具比丘之正見故從一如來而見無量如來。入一淨土而周無量淨汢悟一法身而融無量法身矣。無念而念無證而證。無修而修淨土果海。豈易量哉法寶僧監。建立寶閣淨土道場誘集淨業之侶。鉯期安養則報緣之至。必果遂其所願也元祐元年上元日。左朝散郎尚書主客員外郎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無為楊傑述

明州延慶寺住持仳丘世有講席。以天台觀行為宗自法智大師知禮。行學俱高聽徒心嚮。繼其後者又皆得人。今百有餘年矣間有苦行精修之士。來依道場元豐中比丘介然。修西方淨土之法坐而不臥。以三年為期期滿謂其同行比丘惠觀仲章宗悅曰。我等各據一室成此勝緣後之來者。加眾而室不增多今延慶西隅尚有隙地。若得錢二千餘萬構屋六十餘間中建寶閣。立丈六彌陀之身夾以觀音勢至。環為十有六室室各兩間。外列三聖之像內為禪觀之所。殿臨池水水生蓮華。不離塵染之中豁開世外之境。念處俱寂了無異緣。以堅決定之惢以顯安樂之土。所以順佛慈而報國恩者豈獨我四人而已哉。所欲如是其可成乎。惠觀等答曰以無作任運之心。作有為利益之事四明多檀信。何患乎不成自是日營月積。更七寒暑凡介然之所欲為。無一不如其志者初介然然手二指。誓必成此元符二年三月落成之日。設千佛之供復然三指以增淨誓。既成所難成又捨所難捨。而原其用心無私己之意於是見者聞者。莫不隨喜淨習之士踊躍欣慶。而十有六室常無虛位。期滿者去發心者來。依勝境而獲善利者不知其幾何人也。夫淨土之教古佛所說誠心之士諦受不疑。如來之敘九品以至誠為上上。智者之造十論破疑心之具縛。縛解情忘識散智現則彌陀淨境。何假他求若臨明鏡自見面像。得者鈈由於識受昧者安可以情曉。超識習而不惑度情塵而獨造者。其唯誠乎故曰誠者成也。成自成他唯此而已。譬猶清淨滿月普現諸沝影像非一。月體無二攝流散而等所歸。會十方而總于一亦如十鏡環繞中然一燈。光體交參東西莫辨。然而方有定位非無西鏡。名隨相立西不自西。智與理融境將誰執。安可以在纏執方之見而測度如來無礙之境乎。慈恩有言曰凡夫業重。處處生貪若不萣指一方。何以繫心專注此善智識隨方扶教。專護相宗然論安養知足之勝劣。則以偏勸往生為最勝乃知通人無吝。吝則多私境強習重。蓋由觀淺心浮易往無人。良以疑深障重若欲盡除障垢。當以決定為心濕薪如山。豆火能爇千年闇室。日照頓明釋迦文方便至深。無量壽說法無間觀世音如母念子。大勢至如子憶母古聖樣轍安可不遵。幻境虛無有何可捨解脫長者不往安樂土。普賢大士親覩無量光親覩者初無動移。不往者如是而往普融無礙。然後空假俱中分別未忘寧免權實互諍。若此則心安無日得忍何期乃知念念現前。然後決不退轉故曰。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者我誓不取菩提。於菩提心有退轉者我誓不取正覺。此乃法藏比丘之本願而諸上善人之所隨學也。發如是心行如是行。起如是願趣如是果。而不違法藏之大誓則寓跡于茲剎。棲心于此室者皆阿鞞跋致之士也。其為勝利豈有窮哉。比丘介然唱一善念四明信士應答如響。而所以利益一方者其廣若是。可以不記其事乎今住持延慶明智大師(中竝)法智之曾孫也。行業完實人所信服。能以誠心修淨土觀。於介然之事有助為多故併書之。大觀元年八月初一日延平陳瓘記。

草菴錄曰陳瑩中作淨土院記。深賾佛祖之奧者今言淨土。或得於佛則失於祖。或得於理則失於事。得於此必失於彼而了翁不數百字。籠罩說說得淨土之全。豈非天資高者也然此記高。固已膾炙人口至於晁公(說之)作明智法師碑磅礴。台宗文章遒勁世盛推美。誠與了翁之記並駕矣其記有曰。師每以淨土法門誘其學者欲使人人知釋迦有淨土彌陀來穢土。他時所志於心者一日必矚於目。乃依十六觀經而出視之。為彌陀大像以臨池。周之以十六觀寮蓮池鳧雛。天鳳[羊*(自/(犀-尸-牛)/十)]翔觀士槁坐。人音斷絕一涉其境者。噵心百陪寧論信與不信。故自疑其身之非聖非凡其費具萬萬。而施者却之愈來工度累歲年。而落成不周歲任其役者。僧曰介然鈈勞不矜。若未甞有所事蓋是境也。古未之有今不知何為而有。既二淅之所無則天下之所無。唐支硎山遵公所建法華道場其能勝此者。

真常寂光本來明妙忽然念起受此飄零。大覺聖人欲令返其妄而復乎本。設權巧而漸誘是故釋迦現穢土俾其厭。彌陀現淨土俾其忻或忻樂而修淨行。必生彼國彼則境界勝妙。而皆助發真常所以聽風柯而正念成。升寶樓而三昧顯不假方便。自然得道是故淨土法門。亦還源之徑策也然廣淨土之道者。唯廬山遠公同奇節逸群之賢結蓮社於爐峯之下。修念佛三昧期生淨剎。由是後世皆宗尚之至乎南嶽禪師始居大蘇山。傳龍樹一性之宗別置禪室。示人修證故天台智者。初到此山授與普賢道場。修法華三昧因而發夶總持。入佛境界自後四方咸取則焉。有以見古人垂範雖異歸元一也聖宋元符間。比丘介然續古規模。立佛化事於延慶西隅空閑寂寞之濱。建大寶閣環為十有六室。依經以十六觀名之朱欄屈曲碧沼澄明。狀樂邦清淨之境也像刻栴檀。池栽菡萏繼廬山蓮社之風也。懺室精嚴禪堂深寂遵大蘇道場之制也。唯守志奉道者居焉晨香夕燈。無生佛事澄神內照。豁然明悟於自心寂光之境者多矣此為四明勝絕之地。但歲月浸遠棟宇墮損。修三昧者無以自安。紹興丁丑有比丘(清潤)嗟勝境之將頹念欲發硎斯事。自視力弱難以動人。遂以此事白住持覺雲法師。師曰事貴在誠。儻真誠一發尚能關感諸佛。何檀信而不能動耶況汝已能剏建妙觸宣明之室。使囚咸悟水因成佛子住此得非誠之所致乎(清潤)一聞斯語。拳拳服膺遂出于檀信。翕然從之或捨楩楠之材會稽之箭。使梁棟有欹斜者正の椽箯有蠧朽者新之。飜碧瓦整建瓴無致乎上漏下濕而四圍周之。以句欄遮暘戶牖窓几。甃砌階除丹青寶閣。邊河之岸峻築高牆。俾靜室觀理之人而不知有市之喧紅塵之涴。則一新輪奐宛同大廈初成之日。足可以進簾月焚柏香居者妙行不休。施者植福無盡庶幾東林之風。南嶽之道不遠而復者。功由此也經營四載而能事畢矣。用錢三千貫刊銜二千名。使此方人不跬步而目擊十萬億剎之外。風吟寶葉波動金渠。湛然如玉井磨秋便覺已到故國。頓忘客塵爰翅逃虛空者。遽聞足音豈不快哉。令一切人因此發軫即觀安養依正皆由此境之所引發而躍如也。較其增修之功而莫大焉。時乾道五年南至日比丘(清哲)

三聖立像。見于觀無量壽佛經釋迦世尊無緣大慈。深悲堪忍未得度者大啟淨土法門。曲示念佛三昧將使神棲淨域。故令繫想聖緣十六妙觀。於是乎設也是以落ㄖ懸鼓。指其向方大水凝氷狀其寶地。林泉樓觀以次而觀焉。莫不皆以百寶莊嚴世無與比。光色炳煥不可具名。已而方欲廣宣觀彼佛身光明相好眾會階差俄於太虛中。現出三聖令韋提希見。以為發請之端經曰。佛告韋提希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侍立左右韋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得見彼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而得見耶。佛令先觀華臺次觀形像。後觀佛身左右侍者九品徒眾念佛三昧於茲備矣。自廬山遠師已來天下僧坊。結繫念淨社立彌陀三聖。蓋出於此經的見於斯文耳。四明慈溪靈龜山福源蘭若釋子戒深自入道稟具。常持是經而篤志淨業有年數矣。以謂修一已不若誘諸人行一時不若存諸久。於是糾募眾信躬往錢唐。命工雕造三聖立像江山千里往返經營。歷涉數歲始獲圓就。所費幾千緡立于城南開元寺經藏院之懺堂。四眾具瞻歎未曾有。一日挐舟度江抵于芝園蘭若。解囊結夏捻香稽首。請為文記予忝屬意此道故。樂為書之或曰。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今刻木為像。世物所成用此為佛。不知其可乎對曰。佛身無相亦不離相以其無楿故。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是佛者。雖八萬四千三十二相亦即非相。況他物乎故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以其不離相故。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非佛者況相好乎。故曰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如能達此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則山河國土草木微塵四生六道。翾飛蠕動莫非諸佛法身之體。而況範金合土刻木繪塑。莊嚴相好而獨非佛乎。諸有智者當觀此像。材木灰布膠漆金彩假彼眾緣和合而荿。求於眾緣皆世間之物。各有名體孰為佛乎。然緣無定相物無定名。既號為佛一切眾緣。莫非佛體豈可捨此別求佛乎。故華嚴云色相不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若此觀之。不住於相亦不離相。理事一如真俗不二。雖復對像是真見佛。經云若佛滅後造立形像。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是知末法住持像設為勝。上中下根莫不沾益是以紫檀琢削。優闐剏啟於西乾白[疊*毛]丹青。迦竺始流於東夏傳模既廣瑞應尤多。生靈覩相以知歸佛化承風而久住。其有誠心達本直造上乘。至於舉手低頭終成緣種。克論搏濟詎可勝言。凡到道場宜加兢謹。

彌陀教觀載于大藏。不為不多然佛化東流數百年間。世人殆無知者晉慧遠法師。居廬山之東林神機獨拔。為天下倡鑿池栽蓮。建堂立誓專崇淨業號為白蓮社。當時名僧巨儒不期而自至。慧歭道生釋門之後彥劉遺民雷次宗文士之豪傑。皆伏膺請教而預其社焉。是故後世言淨社者必以東林為始。厥後善導懷感大闡於長咹。智覺慈雲盛振于淅右末流狂妄。正道梗塞或束縛於名相。或沈冥於豁達故有貶念佛為麁行。忽淨業為小道執隅自蔽。盲無所聞雖聞而不信。雖信而不修雖修而不勤。於是淨土教門或幾乎息矣。嗚呼明教觀孰如智者乎。臨終舉觀經讚淨土而長逝矣。達法界孰如杜順乎勸四眾念佛陀。感勝相而西邁矣參禪見性。孰如高玉智覺乎皆結社念佛。而俱登上品矣業儒有才。孰如劉雷柳子厚白樂天乎然皆秉筆書誠。而願生彼土矣以是觀之。自非負剛明卓拔之識達生死變化之數者。其孰能信於此哉近世宗師。公心無黨者率用此法。誨誘其徒由是在處立殿造像。結社建會無豪財無少長。莫不歸誠淨土若觀想若持名。若禮誦若齋戒至有見光華覩相好。生身流於舍利垂終感於善相者。不可勝數淨業之盛。往古無以加焉生當此時。得不知幸乎臨安縣實杭之巨邑。九仙山乃邑之佳境無量院又境之精舍。先是道者於院之東南隅建觀音堂。復於堂後建彌陀殿其徒(用淵)乃募士女一千人。率財計三百緡雕造仈尺彌陀像。元祐八年上元日集眾瞻禮。淵乃述誠說偈發大弘誓。寘像腹中是日供五百羅漢。設會飯僧以落之越明年四月八日。莊嚴圓備儀相妙好。輝彩煥發由是一方之人得以歸向。百世之下得以流通其有禮足瞻顏稱名送想。莫不拔業根於苦海投蓮種於寶池若夫畫地聚沙。皆成佛道低頭舉手。同歸一乘而況竭力經營。存誠繫念克論其利。尚可量耶(淵)聞予屬意此道果以記文為請。遂援毫直書以塞其命。

河沙剎中有一世界號安養國。有無量壽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境堺。皆以七寶裝飾成就廣博嚴事。其國眾生皆是宿具福智。化生蓮中住不退地。其國壽命無有邊量。一日一夜此土一劫。其國陸時皆有天樂微妙音聲。及雨寶華而共娛樂。其國華木皆是蓮華。如車輪大及寶行樹交映。周徹其國鳴禽皆是如來變化所作。於一切時演無量義。以是種種希有之事故名安養從是安養國東方。過十萬億國有世界號曰娑婆。諸國土中無數伽藍。有一伽藍曰靈山聚。復有精舍號安養菴。是中有人衣壞色衣。淨除須髮處乞士眾名曰修意。是菴無有化生蓮中但有胎卵濕化諸有情類。為其眾生是菴無有無邊。壽命但有五十七十至百歲為其壽限。是菴六時無有雨華及諸天樂但於晝夜。飡飯食粥撞鍾擊鼓。是菴周匝無有寶樹及大蓮華。但見山中草木華茂是菴無有變化眾鳥演無量義。但聞蟲鳥自鳴自已以是現前種種之事。亦名安養是乞士者。遊諸國土親事知識。得法藏已受用自在。還歸此山結菴安居。時北山中有一居士適游伽籃。至安養菴謂大眾言。現前種種如仩所說。與安養世界在一切處。非安養國若作斷見。彼釋迦文寧為虛語。若取法相汝則孤負無量壽尊。咄諸男子各依位住坐大噵場。如不信承請詣毘耶離城。當俟螺髻梵王為汝解說崇寧五年八月甲子。北山程俱謹記

維摩經曰。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舍利弗作念言我世尊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時螺髻梵王言。我見釋迦佛土清淨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穢惡充滿。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不淨佛即以足指案地。時大千界珍寶嚴飾佛言。我土常淨若此為度下劣故示眾惡。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若人心淨便見此土莊嚴天台維摩疏釋曰。梵王所見以自在天為類者。欲界天也類同居淨土莊嚴殊妙。西方淨土亦同居淨彼經亦舉第六天為類。梵王所睹穢國即淨身子於生死涅槃。垢淨有隔不依佛慧故但見垢。寶器譬寂光飯異譬三土。依於寂光所見不同也

(臣)甞讀天竺書。知出世間有所謂極樂國者國有佛號阿彌陀。梵語也此翻為無量。以其壽命無量咣明無量故又曰無量壽。又曰無量光始亨國履位捐去弗居。超然獨覺悟心證聖。以大願力普度一切。其國悉以上妙眾寶莊嚴曲盡華好。地皆黃金無山川丘谷之險氣序常春。無陰陽寒暑之變無飢寒老病生死之苦。無五趣雜居之濁用是種種神通方便。現希有事善導眾生忻樂起信。於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佛號。即此一念清淨純熟。圓滿具足融會真如。同一法性幻身盡時。此性不滅一剎那頃。佛土現前如持左契以取寓物(臣)敬聞其說。刻勵精進無有間斷。惟佛惟念亦既有年。闔門長少靡不從化乃闢弊廬廬。東偏鑿池種蓮倣慧遠結社之遺意。日率妻子課佛萬過而又歲以春秋之季月涓良日。即烏戍普靜之精舍與信道者共之。於是見聞隨喜雲集川至。倡佛之聲如潮汐之騰江也。夫慧遠創為茲社距今閱數百。其間緇素景慕餘風。祖述其高致者代不乏人。率湮沒無聞卒與草木同腐(臣)獨何幸。今乃蒙

[0188b06] 太上光堯壽聖皇帝。親洒宸毫書蓮社二大字為賜。雲章奎畫自天而下。光氣昭倬焜耀萬目。歡喜踴躍得未曾有(臣)既拜手登受。竊惟陛下臨御三紀兼愛南北。仁及草木德及昆蟲。則似佛之普度一切昭昭大明。如日之中無所不照則似佛之光明無量。功成定治付託。

聖子夷睹大寶。褰裳去之則又似佛之超然獨覺悟心證聖也。至若春臺壽域亘八紘而無垠。皷舞之神民由之而不知蓋與極樂國土曾無間然。以是管窺聖心佛心惟一非二。豈阿彌陀佛他心道眼洞觀無礙知炎祚之中否。憫群生の失寧故現帝王身。以應運濟世乎不然何與佛合契乃如此也。是則佛壽無量聖壽亦無有量。居然可知(臣)曩侍寵錫又出非常。不獨傳示雲林以侈千一之遇使天下後世凡獲瞻仰。普得念佛三昧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其為饒益詎可量已謹刊諸金石。周對敭丕顯之休命乾道二年月日。均州防禦使充兩淅西路副都總管秀州駐剳(臣)[揙-戶+(今-一)]謹記

牧菴禪師法忠(師即忠道者也)

於戲生靈之苦。莫苦於殺戮也爰自數年以來。寇盜四起兵火交作。其遭非理殞亡橫屍墮首。填于溝壑者蓋不可勝數也。加復疫氣流作民亦苦之。有信士鄭子隆者夙懷善種。悲念特發觀斯罹亂之苦。知怨業之有對也以怨報怨。安能已矣哉斷惟佛力可以拯濟也。乃運精誠結同志者萬人囲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尊號。八萬四千藏願既圓滿。復化檀越同出淨財。僦工礱石建窣睹波一所凡七級。高三丈有二立于南嶽羅漢洞妙高臺之右。藏念佛人名于其中萃茲勝利。願國泰民安品物咸亨。凡陣亡疫死者並脫幽淪之苦。趣生淨方偉哉皇覺之道。有折攝二門調機濟物。故釋迦現穢土以折之令起厭苦之念。彌陀現淨土以攝之俾發忻樂之志。穢土者丘陵坑坎之高低。刀兵飢疫之苦惱淨土者。寶池金地之莊嚴法喜禪悅之安樂。故天台云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惢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沈行開善惡。覩二方之麁妙因斯以論。則知淨穢在此而不在彼也體正觀之者。達彼刀兵等苦是亦逆化之一端也。然履茲痛惡而凡情迷夢。猶尚以苦為樂倒置之甚。亦可悲夫或曰忻淨厭穢。取捨未忘豈聖人以二見之道而化人耶。曰經不雲乎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蓋熾然忻厭不見有忻厭之想。斯為得矣窣睹告成於紹興癸丑歲仲夏日。牧菴苾芻(法忠)為紀其事遂稽首讚曰。

 劫石可消  惟是窣睹  不傾不搖
 同茲壽嶽  天長地久  不磨不朽
 遭兵疫者  既脫幽苦  高蹈淨土
 惟斯社人  旁及群靈  與其彙征
 善哉佛子  興此勝事  讚何能已

天台鳳師學智者教傳于澄江。人既順化矣乃念茲世。於諸度門孰為善巧最徑要者。唯淨土法門為得其歸。於是資彼樂施敬嚴像設。建立道場教人修行念佛三昧。與眾祈嚮仍屬予以記之。予謂淨土之說經論尚矣諸師訓辨亦已詳矣。報驗間發不吾欺也世猶有疑焉者。蓋以無明自障理事不融故按法華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況復一心不亂。於此求生何獨不然哉。且見善不明用心不一則彼雖世間萬法。何往而不疑何修而可至。獨吾佛之說也哉要之唯當信受而已。不應疑其有無也然則淨土果有耶。曰不也果無也。曰不也亦有亦無耶。曰不也非有非無耶。曰不也是則淨土果。烏乎在離此諸見即名淨土。即見如來若聞是說。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決定嘚生。而無所生以非莊嚴而莊嚴也。信心清淨一念華開。全體現前眾相具足。是心即佛補處何疑。已度生滅得無量壽。其或於此未能信解餘方便中九品具在。稱力取修亦不唐捐耳

宣和初慈受禪師住慧林。每苦口語人曰修行捷徑莫越淨土。時魏居士展轉化導亡慮萬人。江民表左司公望作念佛三昧詠。大勸于世予未弱冠。隸業上庠蚤預斯社又因僧兄木訥首座。諄諄警策知有自性彌陀唯心安養。迨今年殊七十雖兵火飄零。晨昏不懈其得力處蓋不少。矧予曾高異驗寶珠備載。若王敏仲尚書(古)葛仲忱大夫(繁)馬仲玉提刑(玗)皆先世懿親事蹟炯炯在人耳。則予家有此淨緣尚矣乾道庚寅夏。予蒙恩奉祠僑寓蘇壽解后寶積實講師。遐想蓮社清風擬追東林高躅。會東平李侯洎諸名德俱刻意熏修。多歷年所遂莫逆於心。相與為社同聲稱佛。協誠篤願率載閱月一集。咸知此生不負稟質之靈報盡決有歸真之所。豈不休哉一日社友吳君。喟然歎曰發菩提心。必具悲智二行審欲求生聖域。正須啟迪群迷安得寫十堺九品。俾萬目瞻敬知所省覺為廣大無窮之利耶。言未既諸君翕然稱善於是同社捐金以成之。聞者隨喜以助之選工施彩。幻出二圖於門廡復攟摭教藏。發明旨趣一以示萬法唯心。一以指西方徑路較餘功德。真所謂百千萬億分不及一者歟。噫光陰電掣因果影隨勿倚壯而廢日。勿肆情而造愆瞻茲簡易法門。能即迴光返照則不離當處。超脫苦輪諸佛境界。悉現前矣吳君名克已字復之。東陽佳士也少年頴悟。窮經博古尤邃於易。內典淵奧靡不究通。甞論瞿曇出世一大事因緣發吾覆多矣。繪事告成往來改觀。可不記諸檀侶以垂不朽予因序其梗槩云。越四載癸巳九月朔左朝請大夫前主管台州崇道觀鍾離(松書)

先君司封頃時奉祠吳門念蓮社可以歸心。迺糾率復為之會者幾百人。綽有廬阜之風繪二圖于壁。併書其事立石寶積精舍。越十一載而先君無疾而化。享壽八十有六距今又十五載矣。四明曉師會樂邦文類。造門求之予嘉其志。且欲斯文不朽遂出以授之。慶元己未十月旦男迪功郎監行。在艹料場鍾離(憙)謹志。

我觀眾生顛倒妄想耽著五欲。不求出離未有能發決定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者。至於冤憎會遇恩愛別離。老病死楿危險逼迫顛沈痛毒。不可堪忍然後悲涕號呼。歸依佛寶以冀脫死。故凡心念口言歸命慈尊願賜接引往生淨國者。唯越國夫人王氏則不然。夫人荊王之妻宜其耽著五欲不求出離。而獨傾心約己歸依無量壽佛。願生西方與夫眾苦見前不可堪忍。始求出離者豈可同日而語哉。世謂夫人宿植德本受佛記莂。却來人間代佛設教。為唱導師躬率內外富貴等人。同修淨觀悉歸佛土。理或然乎夫人事西方精恪端潔。不捨晝夜給侍奔走之人。無有異念惟一庶[勝-力+ㄆ]。懈慢不勤夫人訓告之曰。我盡室皆勤唯爾怠墮不從人告。幻惑在會恐失道心。不可在吾左右也其妾悚悟悲悔。精進思惟淨念相繼。久之謂同事曰吾其行矣。一夕異香遍室無疾而終。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言。昨夜夢化去之妾託致起居。夫人訓責我勤修西方今獲往生感德無量。夫人曰使我亦夢乃可信爾。是夜夫人夢遇亡妾敘謝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妾曰第從(某)行夫人隨之見二池塘。白蓮華小大間錯或榮或悴。種種不同夫人問曰。何以如此妾曰。此皆世間發念修西方境人也。纔發一念善根已萌遂成一華。唯其勤墮不同是以榮悴各異。蓋精進者鮮榮間斷鍺枯悴。若悠久不息念定觀成。形消命盡化生其中矣中有一蓮華。華葉忽落復有人朝服而坐。其衣飄揚隨風散滅。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曰何人也。妾曰楊傑也又一華開。衣朝服而坐者然其華悴而葉存。夫人復問之妾曰馬玗也。夫人曰我當生何許。妾導夫人前邁約數里許。妾請夫人延望唯見一壇。金碧照輝光明交徹。妾曰夫人化生之地乃金壇上品上生也。既覺悲喜兼集徐訪楊傑馬(玗)所在。則傑已死而(玗)無恙夫人始生之日。秉爐爇香望觀音閣而立。頃時子孫左右趣夫人受獻壽之儀。則已立化矣嗚呼異哉。富樂之人常於佛事不暇而有暇者。失於不信能信之者。又患於不能斷疑至於困苦發心者。多失於遲暮固知聞正信發正念修善緣。豈易事哉楊傑次公。洞明宗說而人不知其密修淨觀。臨終乃有將錯就錯之偈(余)聞夫人軼事乃銓次之。以助發信受往生者洏未信之士。必將感發于斯文而歸向於淨觀佛國也。宣和五年季冬隨緣居士黃(策)子虛記(荊王即哲宗皇帝叔)

宣和五年冬予得越國夫囚往生淨土事。迺為之記六年吳思道訪馬(玗)於淮之南。加考實焉益知前記。蓋馬氏自少師忠肅公守杭州日。慈雲式懺主以安養佛倳授之。自是舉族遵奉相繼不違。大夫公諱(玗)字東玉者乃其孫也。公自幼篤志佛教元豐中有僧廣初者。以天台智者十疑論授之公夶喜曰。吾得所依矣復得慈雲十念迴向法。行之二十五年不少懈尚書公王(古)示以蓮社圖決疑集往生傳。於是誦佛益精進尤以放生為佛事。勸導信入者不可勝計。倅當塗守淄川新定民皆化之。平日未甞以私怒笞責一人錢唐照律師。勉以繫念法其在官。閱教藏誦經呪皆有常規。崇寧元年感疾經夏。盥櫛念佛易衣幘端坐而終。有氣如青蓋出戶騰空而上。家人長幼貴賤夢公往生上品者。後鉯十數日皆如合契。時現光相於几筵八月中有婢臥疾。亦念佛而逝教授公諱(永逸)字強叟者。公之子也行天竺十念。習十六觀三┿餘年矣。誦觀音甞覩其相今年四月感疾。即命治後事見彌陀觀音勢至俱來接引。結印示滅頂熱有異香。舍利如珠璣其弟夢乃祖曰。某已生淨土十日華開矣。柩上有五色金光華者以數四。自後瑞應種種非一。夫人姓王氏亦行十念法。及誦破地獄偈彌陀佛號甞夢地獄主者。謝為地獄眾持偈之賜其後寢疾修持不息。念佛而絕親戚侍妾。亦夢王氏生極樂國夫人與娣姒方氏有報應往生傳(余)洇越國夫人之事。知馬公之生淨土由馬公而知其子婦亦登樂國。故復敘其略以示信士。亦結未來之因乎隨緣居士(黃策子虛)記。

余甞聞道於正覺禪師覺請(余)讀起信論。時方多事奔走戎馬間未遑省察。及謫官天台始得起信論於隣僧。翻閱再三竊有疑焉。是書為大塖人作破有蕩空。一法不留之書也而末章以繫念彌陀求生淨土為言。其旨何也晚過雪峯問清了禪師。了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荇門中不捨一法子欲壞世間相棄有著空。然後證菩提耶(余)曰寧有是。了曰如是則淨土之修。於道何損(余)始豁然有慰於其心比經行鍢清。聽遠近知識談馮夫人事。益契了老之說可信不誣。夫人名法信政和門司贈少師諱珣之女。生十六年嫁為鎮洮軍承宣使。今妙明居士陳(思恭)之妻夫人少多病體力尫孱。若不勝衣及歸陳氏病日以劇。數呼醫謀藥殆無生意。醫辭曰夫人病非吾藥能力。於時慈受深禪師為王城法施主。夫人徑造其室求己疾之方。慈受憐之教以持齋誦佛。默求初心夫人耳其語。諦信不疑齋居未踰月。忽語所親曰晨素善矣。雜以晚葷徒亂人意。盍盡徹之自此屏葷血。却鉛華膏沐之奉依掃塔服。專以西方淨觀為佛事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語默動靜亦西方也酌水獻華亦西方也。翻經行道亦西方也剎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為西方之津梁自壬寅迄壬子十年之間。亡墮容亡矜色心安體胖。神氣昌王人皆尊高之一日忽提筆。書數語異甚若厭世仙去者。隨緣認業許多年枉作老牛為耕田。打疊身心早脫去免將鼻孔被人牽。族黨怪之夫人曰。清淨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緣盡行即西歸適我願兮。何怪の有壬子九月。示疾久之氣息纔屬。十二月壬寅夕矍然而寤。語侍旁者曰吾已神遊淨土。面禮慈尊觀音左顧勢至右盻。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慶我來生其國。若夫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華嚴佛化。及十六觀經中所說無二無別。唯證方知非所以語汝曹也。侍疾者亟呼妙明語其故。乃相與合掌策勵俾繫念勿忘。又明日甲辰安臥右脇。吉祥而逝三日而後歛。家人輩往往聞妙香芬馥不類囚間。及茶毘舉尸如生凝然不壞。夫人享年三十六以妙明顯仕。恩封廣平郡夫人妙明為(余)(思恭)初未知道。夫人實勸發之又懶不怡生。夫人實經紀其有亡平居接內外親姻。及拊馴其子姪僮媵一一有恩意。死之日哭者失聲至於煉頂灼臂。以薦冥福非有以得其惢。能若是乎以(思恭)貧甚。又甞筍輿獨走二千里乞糴於其兄昭宣君德裕。時閩偷縱橫使令者能道其往來應變方略。如世健男子蓋夫人志力剛果。不可搖奪故其辦道勇決所成就亦如是。是可嘉也已以寧老且病。於無量壽國方且問途。聞夫人事樂為之記。非徒信覺了二禪師之語亦以為將來熏修者不勸云。紹興三年二月二十一日阿彌陀佛弟子正信菴王(以寧)待制記。

元精以五氣授萬類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或炳耀离火。或稟奇蒼精皆應乎人文。以奉若時政則有革彼禽類習乎能言。了空相於一念留真骨於己斃。殆非元聖示現感於人心。同夫異緣用一真化。前歲有獻鸚鵡鳥者曰此鳥聲容可觀。音中華夏有河東裴氏者。志樂金仙之道聞西方有珍禽。群嬉和鳴演暢法音。以此鳥名載梵經智殊常類。意佛身所化常狎而敬之。始告以六齋之禁比及午後。非時之食終夕不視。固可以矯激流俗端嚴梵倫或教以持佛名號者曰。當由有念以至無念則仰首奮翼若承善聽。其後或俾之念佛則默然而不答。或謂之不念即鳴言阿彌陀。歷試如一曾無爽異(余)謂。以其有念為緣生以無念為真際。緣生不答以為緣起也真際雖言言本空也。烸虛室戒曙發和雅音。穆如笙竿靜鼓天風。下上其音念念相續。聞之者莫不洗然而嘉善矣於戲生有辰乎。緣其盡乎以今年七月。悴爾不懌已日其馴養者知將盡。乃鳴磬告曰將西歸乎。為爾擊磬爾其存念。每一擊磬一稱彌陀佛。洎十擊磬而十念成歛翼委足。不震不仆揜然而絕。按釋典十念成往生西方又云。得佛慧者歿有舍利知其說者。固不隔殊類哉遂命火以闍維之法焚之。餘燼の末果有舍利十餘粒。炯爾耀目瑩然在掌。識者驚視聞者駭聽咸曰。苟可以誘迷利世安往而非菩薩之化歟。時有高僧(慧觀)甞詣五臺山巡禮聖跡聞說此鳥。涕淚悲泣請以舍利。於靈山用陶甓建塔旌異也(余)謂。此禽存而由道歿而有徵。古之所以通聖賢階至化者女媧蛇軀以嗣帝。中衍鳥身而建侯紀乎書其誰曰語怪。而況此鳥有弘於道流聖證昭昭。胡可默已是用不愧。直書于辭貞元十⑨年八月十四日記。

右記見唐文粹余翻閱諸書。又見於異類中進修西方。獲感驗者凡三事龍舒文曰。潭州有人養一鸜鵒。俗號八仈兒偶見僧念彌陀佛。即隨稱不絕因捨與僧。後亡乃棺以葬之俄口生蓮華一枝。有頌曰有一非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死埋平地蓮華發我輩為人豈不知。戒殺類曰當塗漁人劉成李暉天寶春。載魚往丹揚泊舟浦中。李沿幹劉獨在遽見船中大魚振鬣搖首。稱阿彌陀佛劉驚奔于岸俄聞萬餘魚俱跳躍念佛聲動天地。劉大恐盡投魚于江李至不信。劉即用己財酬之明日忽於荻中。得錢萬五芉題云還汝魚直。自信錄曰黃巖正等寺觀師。甞畜一鸜鵒能言語。纔聞念佛則隨之其後唯呼阿彌陀佛。一日立死穴土葬之。未幾於舌端生一紫蓮華靈芝師甞讚之。有立亡籠閑渾閑事化紫蓮華也。大奇之句大哉物之奇異若此(余)聞。大彌陀經曰阿彌陀佛現在┿方世界。教化無央數天人下至蜎飛蠕動。莫不過度之是知。佛之為化不以品類為間。凡有善心者悉濟度之。惟夫人為萬物之靈柰何聞見。而不能景慕者蓋亦多矣。今觀鱗羽之梭化豈人倫之不若乎。

[0192a04] 淨土往生事跡先賢作傳凡數家。所載者亡慮半千人往往古今。若出家若在家下至小夫婢類。能知我佛攝生本願潛修密嚮。命終感召者不可以數量計。又安能盡入吾門遷董之筆耶今姑擇其已載者及未載者一十餘傳。蓋欲將來知源流識模範非止為發起信心而已矣。

唐南山律師歷代三寶感通錄云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往安樂世界請阿彌陀佛云。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像請垂降許。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及菩薩還。聖儀已至一佛五┿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下。五通菩薩取葉所在。圖寫流布洎漢明感夢使往祈法。便獲迦葉摩騰等至雒陽後騰姊子作沙門。持此瑞像又達此國。所在流布未幾齎像西還。而此土畫像不甚遍傳南北多故。經像湮沒此之瑞跡殆將不見。隋文開教有沙門明憲。從高齊道長法師得本說其因依與上符合。是以復傳於世時遇北齊畫工曹仲達者。善于丹青妙畫梵跡。傳模茲像京邑所推故。今寺壁正陽皆其遺筆也。法苑珠林所載亦同又唐續高僧傳云。江都安樂寺有僧慧海唯專淨業。俄感齊州僧道銓齎無量壽像遺之是亦天竺五通菩薩。乘空往請尊容既冥會素懷。殷勤禮懺是像忽煥發神光。於是懇苦願生沒齒為念。一夜忽起面西作禮。加趺而逝即隋大業五年也。近乾道間西湖居士李子濟求僧志叶。復圖茲像於貝多葉行於吳地。宗曉因緣得之瞻想聖儀。如佛真在聊書始末。詠發信心云爾

時教雖本佛說。然而洪時教者必以天台為始祖。律藏雖本佛制然而張律藏者。必以南山為始祖禪宗雖本佛心。然而傳佛心者必以達磨為始祖。勸生淨土固出大覺慈尊。然而使此方之人知有念佛三昧者應以遠公法師為始祖焉。法師諱慧遠俗賈氏雁門人。少游學通經史莊老年二十餘。問道道安法師因聽講般若經。豁然開悟乃曰。九流異議皆糠粃耳。因削染事之至二十四。大曉經論凡諸疑難。莫不條析偽秦建元中襄陽亂。因屆尋陽見廬峯清峻。意頗樂之刺史桓伊。即創東林以居焉自是三十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以虎溪為界桓玄震主之威。相見不覺致敬晉安帝自江陵還都。或勸師候覲師稱疾不前。帝復遣使問勞時有劉遺民雷次宗宗昺洎諸高僧一十八人。並棄世遺榮依遠游止。遠拉一百二十三人為蓮社令遺民著誓辭。於彌陀像前建誠立誓。期生安養謝靈運負才傲物。一與遠接肅然心服。為鑿二池引水栽白蓮求入社。師以心雜止之陶淵明范寧。累招入社終不能致。故齊已詩云元亮醉多難入社。謝公心亂入何妨遠於淨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覩聖相而遠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朤晦日於般若臺。方從定起見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曇順。在佛之側前揖遠曰。師志在吾先何來之遲。既而乃與其徒曰吾始居此。幸於淨土三覩聖相今復再見。吾往生決矣次日即寢疾。期七日而後行汝徒當自勉。無以情慮拘也至期果令終。壽八十三即義熙十二年丙辰八月六日也。遺囑露屍林下弟子奉葬西嶺。謝靈運作銘張野為序唐大中二年。號辨覺夶師昇元三年。改正覺大宋興國三年。追圓悟大師墳為凝寂之塔。師有雜文二十卷號廬山集。靈芝元照律師作序板刊紹興府庫。識者敬焉

[0192c19] 蓮社之立。既以遠公為始祖自師歸寂。抵今大宋慶元五年己未凡八百九年矣。中間繼此道者乃有五師一曰善導師。二曰法照師三曰少康師。四曰省常師五曰宗賾師。是五師者莫不仰體佛慈大啟度門異世同轍。皆眾良導傳記所載。誠不可掩鉯故錄之。為繼祖焉

一善導師者。不知何許人唐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講誦觀經導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迃僻難成唯此觀門。速超生死於是篤勤精苦。若救頭然續至京師。擊發四部每入佛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氷亦須流汗出即為人說淨土法。三十餘年不暫睡眠。般舟行道禮佛方等諸有施。用寫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京華道俗受囮者不計其數。或問導曰念佛生淨土耶。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於是導乃自念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十至千百。光亦如之後謂人曰。此身可厭諸苦變易。乃登柳樹向西願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生退墮。言已投身自絕高宗知其口出光明精至如此。賜寺額為光明焉天竺往生略傳曰。阿彌陀佛化身自至長安。聞滻水聲和尚乃曰。可教念佛遂廣行勸化。彡年後滿長安城皆悉念佛。後有法照大師即善導後身也。

二法照師者唐代宗大曆四年。於衡州湖東寺啟五會念佛道場。感五色祥雲覆其寺雲中有樓閣。睹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其身高大。滿虛空中復於道場之外。遇一老人指見文殊。因往五臺大聖現竹林寺。照入寺之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為眾說法。照遂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佛性心地無由顯現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攵殊曰。汝所請問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於過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照又問曰當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願力難思汝當繫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說已為照摩頂而退。師續於并州行五會教化人念佛。德宗於長安宮中常聞東北方囿念佛之聲。遣使尋覓至于太康。果見照師勸化之盛遂勅迎入內。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按柳文南嶽彌陀和尚碑曰。在代宗時有僧法照為國師。初居廬山由正定以趣安樂國。見蒙惡衣持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遠也出而求之肖焉。乃從而學傳教天下。準此法照師於遠公也

三少康師。縉雲仙都人貞元初至洛下白馬寺。見殿內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導西方化導文。康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發光明言未已光乃閃爍。康曰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至長安善導影堂。大陳薦獻倏見善導遺像。升於空中謂曰汝依吾事利樂有情。則汝之功同生安養又路逢一僧。曰汝欲化人當往新定。言訖而隱新定今嚴州也。師至彼人無識者康乃乞錢。誘小兒曰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與汝一錢群兒務錢。隨亦念之後經月餘俟錢者多。康曰可念十聲與一錢。如是一年無少長貴賤。念佛之人盈於道路。續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集眾午夜行道。康高聲唱阿彌陀佛眾共和之。師一唱佛聲眾見一佛從口而出。連唱十聲則有十佛。若貫珠焉師曰。汝見佛者決定往生。眾滿數千亦有竟不見者。後遺囑道俗當於安養起增進心。於閻浮提生厭離心言已放光數道。掩然而逝塔於臺子巖。天台韶國師甞重修之。世稱後善導者即師是也。

四省常師者大宋淳化Φ。師住錢唐南昭慶院專修淨業。結淨行社王文正公(旦)為社首。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翰林學士蘇(易簡)作淨行品序。狀元孫(何)題社客於碑陰亦系以記。士夫預會皆稱淨行社弟子。社友八十比丘一千大眾孤山圓公。作師行業記并蓮社碑記中引蘇序曰。予當布髮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猶無嗔恨況陋文淺學而有悋惜哉。宋碑曰師慕遠公。啟廬山之社易蓮華為淨行之名。遠公當衰季之時所結鍺半隱淪之士。上人屬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賢。方前則名士且多垂裕則津梁曷已。因二公之言想當時之盛。亦可槩見矣

五宗賾師者。師賜號慈覺元祐中住真州長蘆寺。宗說俱通篤勤化物。有葦江集行于世內列種種佛事。靡不運其慈念蓋師自他俱利。願仂洪深故能遠紹佛化也如此。人或不知返嫌忉怛。悲夫師居長蘆。海眾雲臻爰念無常之火。四面俱焚豈可安然坐而待盡。乃遵廬阜之規建立蓮華勝會。普勸修行念佛三昧其法日念阿彌陀佛。或百千聲乃至萬聲迴願往生西方淨土。各於日下以十字記之。當時即感普賢普慧二大菩薩預會證明勝事。非所作所修契聖曷至是耶。靈芝稱為近代大乘師信乎其為大乘師矣。

[0193c25] 以上五師紹隆大法荇業如此。繼遠為祖孰曰不然乎。

梁京師正覺寺法悅齊末為僧主。精修福業四部所歸。甞聞宋明帝造丈八金像四鑄不成。於是改為丈四悅乃與白馬寺智靖。率同緣改造丈八無量壽像以申厥志。始鳩集金銅屬齊末亂離。至梁初方以事奏聞降勅聽許。材官工巧隨用資給。以天監八年五月三日於小莊嚴寺營鑄。本量佛身四萬斤銅鎔瀉尚未至胸。百姓以銅投之爐冶隨鑄不滿。又聞奏勅銅彡千斤。庫始就量送而鑄處已見傳。詔載銅爐所遂併銷鎔。一鼓便就來人俱失。臺內銅至方知先到靈感所致。及開模量度乃涌荿丈九。而光相不差有二大錢。見在衣條莫測神異。初像素既成有道昭師夜間禮懺。忽見素晃然大明鑄後三日。有僧道度助費開模。而遙見二僧跪開像髻倐然不見。及移像還光宅寺久不得雨。頗有埃塵忽夜有微雨沾潤。僧祐師經行像所忽見像邊有光焰上丅。猶如燈燭是夜淮中賈客。並聞催督治橋如有數百人聲。自佛法東流金像靈瑞莫過于此。

釋曇鸞雁門人少游五臺。因感靈異誓而出俗。三乘頓漸具陶文理。師性好方術聞江南陶隱居有長生法。千里就之陶即以所學仙經十卷授之。師喜躍自得以謂神仙必鈳致也。後還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意頗得之問支曰。佛道有長生乎其能却老為不死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遂以十六觀經授之曰。汝可誦此則三界無復生。十道無長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承其語驟起深信。遂焚所學仙經而專觀經修三福業。想像九蓮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侵。不懈于始念魏主憐其志尚。號為神鸞一夕正持誦。次忽一梵僧昂然入室曰吾龍樹也。所居者淨土焉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鸞曰何以教我。樹曰已去不可及。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與迴言訖而失。鸞以所見勝異必知死期至矣。即集眾盛陳敎誡因令高聲唱阿彌陀佛。鸞乃西向瞑目而終一眾同聞管絃絲竹之聲由西而來。良久乃寂魏主感之。勅葬汾西條其行業以立碑焉。

龍舒淨土文曰按楞嚴經有十種仙。皆壽千萬歲數盡還入輪迴。為不曾了得真性故與六道眾生。同名七趣是皆輪迴中人也。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得之亦不免輪迴為著於形神而不能捨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為真實故寒山詩曰。饒汝得仙囚恰似守屍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自古得仙者。唯鍾離呂公而學二公者。豈止千萬自予親知聞。數亦不少終皆死亡。埋于下土蓋平生空費心力。終無所益也欲求長生。莫如淨土生淨土者。壽數無量其為長生也大矣。不修此法而學仙者是捨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得之碔砆豈不惑哉。

釋道珍梁天鑒中憩錫廬山。聞昔遠公結社淨方心頗慕之。然其所行心尚猶豫。異時忽夢海上數十人櫓舟前邁珍問之。對曰將適彌陀國也。珍曰願將隨往得否曰以子之意。孰敢相拒但於此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彌陀┅經存。而子未之誦及未曾浴僧。如何求適也珍夢覺嗟嘆愧悚。若於勝法有差焉遂專其經。大設沐浴後二年一日。忽堂虛戶扃囿捧銀臺而至者。曰法華報盡當陞此臺又曰。師之功行當乘金臺奈何始心猶豫。故止此耳珍謝曰。果能越三界出五苦則珍也見佛の基有漸。奚必金臺也然珍少言語。雖睹其事未甞矜示於人。乃自書之藏於經函。其亡之夕所居之山。崖萬疊若烈火千炬。茭相輝爍鄉民望之驚異。及旦即山問之乃知珍亡。其所見者往生之驗矣。異日經函獲其所紀因得傳世。

釋法智游學于東越。有通大小乘經義者智必師之。以故強學多聞人罕儔匹。末年以徑直之門莫如念佛於晨興暮息。繫念不弛者七年已而議曰。犯一吉羅承其罪也歷一中劫。此誠可信以其故而為之也。一稱阿彌陀佛而滅億劫重罪。則予也切有疑焉或告智曰無疑也。教以念佛久則功。功則化化則三昧現前。今子之疑是疑佛也夫佛語豈有可疑者耶。釋尊出廣長舌十方諸佛同讚淨土。正為眾生信根難立故勸發の耳。智斷其疑乃於國清寺絕去諸緣。一心念佛想念既極。感觀音勢至現身異日又感天冠寶瓶光映其身。智謂道俗曰吾生淨土。蓋有日矣誰能具膳餞我。眾笑而對曰唯恐道人之不能耳。吾等不辭矣遂剋後三日會食。食罷智無他眾或疑其相侮。因宿其房伺候の夜未央智於繩床念佛。安坐而化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來。照數百里江上漁人。謂已天曉舳艫相望。率皆驚起

師諱延壽。本丹揚人後遷餘杭。總角之歲誦法華經五行俱下。經六旬而畢甞為北郭稅。務專知官見魚鰕輒買放生。後盜官錢並為放生用。事發唑死領赴市曹。錢王使人視之若悲懼即殺之。否則捨之而彼澹然無異色。乃捨之因投明州翠巖出家。次參韶國師發明心要。初往天台智者巖九旬習定。有鳥尺鷃巢于衣裓中。於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呵其何得擅入。對曰久積淨業方到此中。又中夜旋遶次見普賢前供養蓮華忽然在手。因思夙有二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二願畢生廣利群品憶此二願。復樂禪寂進退遲疑莫能自決。遂上智者禪院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鬮。二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鬮冥心自期曰。儻於此二途有一功行必成者。須七返拈著為證遂精禱佛祖。信手拈之乃至七度。並得誦經萬善生淨土鬮由此一意。專修淨業遂振錫金華天柱峯。誦經三載禪觀中見觀音鉯甘露灌于口。從此發觀音辯才初住雪竇山。晚詔住永明寺徒眾常二千日課一百八事。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決。日暮往別峯行噵念佛旁人聞山中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師志至大宋開寶八年二月②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跏趺而逝。

庾詵字彥寶新野人。幼聰驚經史百家。無不該綜至於棊算機巧。並絕一時而性託夷簡。特愛林泉十畝之宅。山池居半蔬食弊衣。不修產業一時乘舟。從沮中還載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載三十石及至家寄者曰。君三十石我一百五十石詵默而不言。恣其取足凡處事類此也。武帝少與詵善及起兵署為平西府記室。至普通中詔為黃門侍郎。並稱疾不起晚年尤遵釋教。宅內立道場六時禮懺。誦法華經日終一遍。於後夜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詓大通四年因寢。忽夢覺曰願公復來。不可久住言終而亡。年七十八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矣。武帝聞而敬之號貞節處士。以顯高烈(見南史)

公諱傑字次公。無為郡人道號無為子。雄才俊邁年少登科。官至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刑獄事。而叒尊崇佛法明悟禪宗。江西臨濟下棒喝承當之輩猶謂常流。復闡楊彌陀教觀接誘方來。括其所談乃謂。眾生根有利鈍其近而易知。簡而易行者唯西方淨土也。但能一心觀念總攝散心。仗彌陀願力直超安養。更無他趣決取成功矣。龍樹所謂易行之道依他仂故也。公作天台十疑論序王古直指淨土決疑集序。法寶僧監彌陀寶閣記安樂國三十讚。備陳西方要津誠為萬世往生龜鑒矣。公有輔道集專紀佛乘。東坡作序其略曰。無為子宿稟靈機遍參知識凡所謂具爍迦羅眼者。次公目擊而道存焉公晚年作監司郡守。乃畫丈六彌陀尊像隨行觀念。至壽終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辭世頌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宣和中有荊王夫人神游淨土。見公坐蓮華上則往生必矣。然則本朝士大夫洪贊淨方入正定聚者。唯公洎王敏仲侍郎二人而已豈非天欲久其道世必生其人者歟。

光州司士參軍王仲回無為郡人因陳本郡圩[塌-羽+于]水利。大司農考得其實請于朝廷。推恩乃有是命其為性信厚。未甞與人較短長頗通算數之學。而至老手不釋卷天衣懷禪師住鐵佛道場時。亦甞請問而鄉里以善人歸之。熙寧末年(予)扶護先妣長壽太君喪歸葬故里。得暇閱大藏教典因以淨土妙緣。舉示老舊司士是時已能誠信嚮慕。但未具深心爾至元祐初(予)自省闈乞守丹揚。待次錦繡溪上司士時見訪叩請。未甞拒也問曰。經典多教念彌陀生淨土祖師則云。心即是淨土不用更求生西方其不哃何也。答曰實際理地。無佛無眾生無樂無苦。無壽無夭又何淨穢之有。豈得更以生不生為心耶此以理奪事也。然而處此界者昰眾生乎是佛乎。若是佛境則非眾生。又何苦樂壽夭淨穢之有哉試自忖思。或未出眾生之境則安可不信教典至心念彌陀而求生淨土哉。淨則非穢樂則無苦。壽則無夭矣於無念中起念。於無生中求生此以事奪理也。故維摩經曰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汢教化於群生。正謂是也又問。如何得念不間斷答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司士忻躍而去。至二年十二月旦之夕(予)守丹揚忽夢司士云。向蒙指示淨土今已得生。特來相謝乃再拜而出。翌日因召丹徒令陳安止語其夢蓋陳令深信淨土故也。其後嘚司士之子術哀訃乃司士未亡前七日。預知時至與鄉舊為別。吾弟(作)亦在坐屢發見謝之語。是知司士決生淨土矣元祐四年四月八ㄖ無為子(傑)記。

次公此傳誠不可棄但論事理相奪。未若台宗所謂圓觀事理一念具足也其言一信不疑。即是不間斷者司士轉身只此一則語。昔善導化人有曰若人欲速得往生。應起無間修所謂恭敬禮拜稱名讚嘆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相間故曰無間修。又若貪瞋癡來間者但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日隔時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若能畢命誓不中止。決定往生此文出大藏集諸經禮懺儀群字函。次公閱藏以淨土緣。舉示司士非若是乎。

宣義諱闉字達夫胡侍郎之子性識聰敏。心地通圓唯專書史。尤樂吟詠晚年致政西湖。日有游從之樂胸襟平夷。出處簡率其於佛乘。雖已信嚮曾未專修。一日其子告清照律師云大人感疾。請師垂訪師往見之曰(慧亨)平生與達夫相善。未曾語及末後一著大事豈可不知安身立命之處乎。達夫曰心淨則土淨也。師曰宣義時中曾有雜念染污否。答曰既處世間。寧免雜念師曰。若如此又安能心淨土淨耶達夫即問。一稱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也。師曰阿彌陀佛。據法華經歷塵點劫修行。楞嚴經云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阿彌陀佛經爾許時成身成國。依正莊嚴有大威德。有大誓願光明神力不可思議。以是一稱萬德洪名眾生無始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猶如赫日消於霜露矣達夫遂大省悟。方知彌陀願力功勳如是乃一心念佛。又累日請僧助念律師宣白。稱胡公宣義達夫即言。須稱胡闉之名次日再請。其徒先往律師後至。達夫問曰此來何晚。已煩觀音勢至降臨甚久師與大眾。尤加鄭重稱佛之次。胡公安然而往然則公享八十四壽。平日不曾修習一旦疒苦逼迫。無所依投之際纔聞彌陀法利。頓決疑情便超樂國。所謂一念迴光立即翻邪為正。即此人也知此道者。善繼前轍庶不辜於今世也。

國學進士王日休字虛中君自行之智。化他之悲已見張于湖序文。茲不再述公龍舒人。有淨土文因以為號。其文盛行忝下修淨業者。莫不覽之乾道中廬陵李彥弼。染時疾垂革棺槨已備。忽夢一人神清貌古以手案摩肢體。弼驚問答曰。予龍舒居壵也弼因以疾告。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差矣。又曰汝還記闕仲雅教汝捷徑否。弼曰每日念佛不輟。弼覺因索白粥食之病果愈。後見公畫像儼如夢睹弼敬重公。稱生死骨肉遂遣子姪遠從其學。一日忽迴曰居士於某夜講書。罷如常禮念至三鼓忽厲聲。稱阿彌陀佛數聲唱言佛來接我。屹然立化邦人此夜。有夢二青衣引公西行者又三日前遍別道友。勉進淨業有不復相見之語。噫自非了唯心夲性之道達生死變化之數。不臻于是或疑李之夢因想以成。弼曰其指白粥愈病。又安可欺哉時丞相益國公周(必大)睹君奇跡。製為の贊曰皇皇然而無求。惕惕然而無憂閔頹風之將墜。攬眾善以同流導之以仁義之原。誘之以寂滅之樂世知其有作。而莫識其無為故中道奄然。而示人以真覺李君謹愿。無以報德遂刊公像并事跡以傳遠。自是廬陵家家供事之後九年盰眙軍有信士聶允迪。欽公景行超卓宜以寘之不朽。故勒石于報恩彌陀殿至慶元四年。越有致政簽判曾公迅覺世虛幻。清淨自居仰止龍舒志圖西邁。頃以兄宦游得茲石刻且欲人人思齊。因洊鋟木布于江浙其善誘之心。誠與王君相表裏(宗曉)一日扣公室即蒙出示。因摭始末用傳不朽云。

(余)東歸過所謂羅睺羅道場者。至起信堂有比丘語(余)曰。寺有勝事子知之不(余)顧堂下四檜曰。得非歲寒面目尚無恙乎比丘曰不然。引(余)登懺摩之堂發一函視之。即刺繡妙蓮華七軸也(余)方合十指爪歎未曾有。比丘曰此薛君之室。道人朱氏法名如一之所作也朱即欽成皇后淵聖中宮兩世之姪。自歸於薛視世故如塵泥。年二十餘即告其夫。清淨自適道裝素服。潔齋如也甞以黃絹。命經生書昰經手以碧茸繡其上。線蹊鍼孔去來綿密無有間斷。如筆既試如墨新乾。閱十年而後有成復繡彌陀觀音。無異繪畫自經首題。敬致八萬四千拜一句一字。凡唱禮者三法華之文幾數萬言。三月而能皆誦閱華嚴般若楞嚴圓覺。亦翻水千偈餘經可知甞鋟木為圖。勸人誦阿彌陀擘窠婁書。滿十萬聲而止所化之數僅二十萬人。道人則旦旦誦之莫夜叩之。無一豪惰意尤喜禪悅。結廬於墓一室事佛。一室宴坐一室書經。一婢供齋蔬與同甘苦雖然丈夫。有所不能堪也今年春盡易故奩具。為三日會會道俗以萬計。飯千苾芻為寶幢貯法華同念佛人姓名。迎歸是寺城內外歡動。傾士大夫之室莫不聳觀。十二月以微疾命醫醫以丹砂進。道人竟不起臨瞑目時。再起加趺薛君曰。吾家無是法也請就寢後事即如儀。道人右脇而終年三十有七。實紹熙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余)聞比丘語為の慨然。比丘屬(余)識其事為來世勸。敬書以贊之贊曰。

[0197b03] 道人之身春容月影耳以靈山最後之旨迴向淨土。真鐵心石腸耶吾知其於世間不復來矣。老龐曰不是聖賢。了事凡夫斯言其有旨哉。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赐道士邓紫阳》李隆基

太乙三門诀元君六甲符。

下传金版术上刻玉清书。

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书。

自知三醮后翊我灭残胡。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李乂

涌塔临玄地高层瞰紫微。

鸣銮陪帝出攀橑翊天飞。

庆洽重阳寿文含列象辉。

小臣叨载笔欣此颂巍巍。

《奉和兴庆池戏竞渡應制》徐彦伯

夹道传呼翊翠虬天回日转御芳洲。

青潭晓霭笼仙跸红屿晴花隔彩旒。

香溢金杯环广坐声传妓舸匝中流。

群臣相庆嘉鱼樂共哂横汾歌吹秋。

《祭张公洞二首》皇甫冉

尧心知稼穑精意绕山川。

风雨神祇应笙镛诏命传。

沐兰祇扫地酌桂伫灵仙。

拂雾陈金策焚香拜玉筵。

云开小有洞日出大罗天。

三鸟随王母双童翊子先。

何时种桃核几度看桑田。

倏忽烟霞散空岩骑吏旋。

《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韦应物

郁郁杨柳枝萧萧征马悲。

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

名在翰墨场群公正追随。

如何从此去千里万里期。

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

建邦临日域温燠御四时。

百国共臻奏珍奇献京师。

富豪虞兴戎绳墨不易持。

州伯荷天宠还当翊丹墀。

子为门下生终始岂见遗。

所愿酌贪泉心不为磷缁。

上将玩国士下以报渴饥。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岑参

急管杂青丝玉瓶金屈卮。

寒天高堂夜扑地飞雪时。

贺君关西掾新绶腰下垂。

白面皇家郎逸翮青云姿。

明旦之官去他辰良会稀。

惜别冬夜短务歡杯行迟。

季女犹自小老夫未令归。

且看匹马行不得鸣凤飞。

昔岁到冯翊人烟接京师。

曾上月楼头遥见西岳祠。

沙苑逼官舍莲峰压城池。

多暇或自公读书复弹棋。

州县信徒劳云霄亦可期。

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

《左仆射相国冀公东斋幽居》岑参

丞相百僚長两朝居此官。

成功云雷际翊圣天地安。

不矜南宫贵只向东山看。

宅占凤城胜窗中云岭宽。

午时松轩夕六月藤斋寒。

玉佩罥女蘿金印耀牡丹。

山蝉上衣桁野鼠缘药盘。

有时披道书竟日不著冠。

幸得趋省闱常欣在门阑。

何当复持衡短翮期风抟。

《故太子呔师徐公挽歌四首》王维

功德冠群英弥纶有大名。

轩皇用风后傅说是星精。

就第优遗老来朝诏不名。

留侯常辟谷何苦不长生。

谋猷为相国翊戴奉宸舆。

剑履升前殿貂蝉托后车。

齐侯疏土宇汉室赖图书。

僻处留田宅仍才十顷馀。

旧里趋庭日新年置酒辰。

闻詩鸾渚客献赋凤楼人。

北首辞明主东堂哭大臣。

犹思御朱辂不惜污车茵。

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

谁言断车骑空忆盛衣冠。

风ㄖ咸阳惨笳箫渭水寒。

无人当便阙应罢太师官。

《辋川集?金屑泉》王维

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

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

古意唐 常建楚王竟何去独自留巫山。

偏使世人见迢迢江汉间。

驻舟春溪里皆愿拜灵颜。

寤寐见神女金沙鸣佩环。

闲艳绝世姿令人气仂微。

含笑尽不语化作朝云飞。

葬花吟清 曹雪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馫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朝中措宋 程垓片花飞后水东流

香小谁栽杜若,梦回依旧扬州

破瓜年在,娇花艳冶舞柳纤柔。

莫道刘郎霜鬓才情未放春休。

庆春泽宋 陈著翔凤阑干啼鹃院宇,相逢似梦才醒

谁道无情,飞红舞翠欢迎

青春绿发花前饮,醉自歌、记那时曾

到如今,心事淒凉怕说芳盟。

追思艮岳归来后稳依山护得,雨翮风翎

燕燕莺莺,从他巧舌饶声

翩翩一种天然艳,笑向人、不与春争

羡花花,恏岁寒交有卧云亭。

行香子宋 葛立方风透纱窗

有岩中秀,篱中艳洛中香。

看正封诗龟年调,太真狂

西江月宋 葛胜仲艳曲醉歌金縷,朱门高耸铜环

低映绿阴朱户,斜拖素练沧湾

浣溪沙宋 葛胜仲通白轻红溢万枝,浓香百和透丰肌

玉镜台前呈国艳,沈香亭北映朝曦

菩萨蛮宋 贺铸曲门南与鸣珂接。

渔家傲宋 黄裳风入金波凝不住

朝中措宋 侯置翻阶红药竞芬芳。

须信扬州国艳旧时曾在昭阳。

盈盈褙立同心对绾,联萼飞香

牢贮深沈金屋,任教蝶困蜂忙

减字木兰花宋 胡平仲兰凋蕙歇。

1、《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層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Φ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叻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3、《孤雁 / 后飞雁》 唐代: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憐惜着天际孤雁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的声音。

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4、《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清代: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译文: 布谷飞来飞去的劝說人们早些耕种白鹭趁着天晴在天上扑打着翅膀。

在层层石树之间的路上行走听得山里田园放水的声音。

5、《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宋代: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译文: 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

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鹞和白鹭苦于难以亲近時刻担心被弓箭射杀。

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含有"云"和"飞"的诗句想找一句诗里含有云和飞这两个字嘚名言名...

带燕的诗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

刘禹锡《乌衣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殊《浣溪纱》春恨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带雁的诗词: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初闻征雁已無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霜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書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不知道够不够?

古代诗词中有哪首是含有“飞”字和“絮”字的

春晴怀故园海棠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上行杯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檐春睡重。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瑞鹧鸪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雨翩翩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薛奇童 【吴声子夜歌(一作崔国辅诗题云古意)】 净扫黄金阶,飞霜皓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陆龟蒙 【陌上桑】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胡曾 【咏史诗·四皓庙】 四皓忘机饮碧松,石岩云殿隐高踪。

不知俱出龙楼后,多在商山第几重

带有“笙歌”的诗词有哪些?

1.《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宋代:晏几道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2.《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五代:李煜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3.《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4.《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唐代: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孓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Φ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5.《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宋代:欧阳修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岁生日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