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照堂书法字画作品多少钱字画一平尺是多大,怎么鉴定,去

《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回展暨学术论坛》将于2017年7月1日下午2:19分在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举办,展览正在紧张有序的筹备中,巡展由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为学术支持,王冬龄教授、邱振中教授、徐利明教授出任学术主持,十余家书画媒体作为学术观察单位,邀请全国百余位书法博士及博士生参展,涵盖国内所有招收书法博士的知名院校,其中近40位担任书法专业的硕、博士生导师,近20位博士后,他们在全国各高校书法专业任教或在科研院所、艺术杂志从事相关工作,或精研创作,或擅长书学研究,可以说是当代书坛最中坚的群体力量,肩负着书法未来发展之重任。此次展览是博士书家精英群体的又一次集体亮相,希望全国的博士书家通过雅集,形成合力,在书坛繁荣的形势下致力于更好地承续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书法学科建设,引导书法发展方向,提升书法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力,这是本次展览与学术论坛的主旨所在。

诚邀届时莅临展览,共襄盛举!

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

博士,宁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大学书法研究中心主任,宁夏书法家协会理事,宁夏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夏文史馆研究员。甘肃张芝书法院特聘教授,江苏刘海粟美术馆特聘教授。

书法创作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书法展览并获奖:

2015年7月书法作品被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创办的“张海书法艺术馆”永久收藏

2015年9月书法作品被甘肃“张芝书法院”永久收藏

2016年1月书法作品被刘海粟美术馆永久收藏。

2016年5月书法作品被西南大学博物馆永久收藏

总计完成百余万字学术成果,已出版学术著作三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13篇),参与完成国家社科课题两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艺术课题三项。参与2016年度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书法文化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文化自觉与当前文艺存在的问题》被2013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文摘》第四期转载。

所撰写的文艺评论、书法论文多次在全国获奖,主要奖项:

2006年获得中宣部和中国文联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理论奖提名奖,

2009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3年获宁夏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政府奖),

2014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最高奖,

2015年获宁夏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政府奖),

目前正在负责《宁夏书法史》的撰写工作。

请将手机横向欣赏↓↓↓

我的书法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技进道的过程。开始的意识之中仅仅是把字写好。记得未上小学之前,我在村上的小学看到很多学生用粗麻纸写字,通常先由老师写好范本,学生摹写。有时还要在行间空白处填写小楷。大概在高中阶段,我的语文老师李赤先生请了陕西横山县一位姓安的书法家来学校作讲座。这应该算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书法,认识书法家。安老师的字点燃了同学们的书法兴趣,学校还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就我个人而言,对待安老师的书法,更多地停留在字的层面,就觉得他的字很好看,结构匀称,笔画饱满,忍不住想多看几眼。高中时期语文老师对我的字也多次表扬,经常让我给学校写板报。后来上了大学,我才逐渐明白学习书法应该临帖。于是开始学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但对于临帖的方法目的意义一知半解,只是照猫画虎,囫囵吞枣。当时我是班上的书法学习组长,经常参与学校的书法展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以后,一直保持写字的爱好,可是进步并不大。很想请教有名气的书法家,又拜师无门,曾经有过被拒之门外的经历。书法上停滞不前意欲突破,工作上重复单调亟需摆脱。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使我重新规划人生的方向,决定把书法考研作为突破口。经过三年努力,2002年如愿以偿考取了西南师范大学“书法教育与实践”研究生。西南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点由徐无闻、荀运昌、秦效侃等几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创建,尤其是徐先生将学问、诗文、书法、篆刻溶于一炉,集文学、小学、史学、金石学于一身,淹贯众有,以学养艺,以德育人,在学界享有盛誉。徐先生虽英年早逝,然桃李满天下,其学术思想传承有序,美名远播。我有幸进入西南师大,感受名师风范,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境遇,也使我的书法从此实现了由技进道的转折和跨越。

我从事书法研究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阮元书法品评标准》。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当时在南京艺术学院攻读(书法)博士的曹建老师给我量身制定的论文题目。曹老师十分重视研究生的论文写作,经常给研究生创造撰写论文的条件。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评价书法的标准,他长期研究清代书法,研究阮元应该早就纳入他的研究计划之中。我的第一篇论文写作颇不寻常,写作之前先进行校勘,将《历代书法论文选》所辑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与丛书集成本一一作了校对,找出两种版本的差异。记得第一稿写成交给老师,他进行了批阅,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修改后又将第二稿交给老师,过了几天老师打电话要我去取论文。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老师建议我彻底放弃已经写成的论文,重起炉灶。他给我推荐了三篇范文,有徐无闻先生的文章和他自己的文章,希望我精读,悉心体味其中奥妙。我一边读一边问自己,这几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我体会到了老师们的各有高招,徐无闻先生考辨精详,如数家珍,既把问题说得很清楚,又让人体会到他的文章中有一种当代学人少有的“儒雅”之气。也就是说徐先生的论文有文化底蕴,他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弥漫在字里行间,连每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曹老师论文论点鲜明,层层推进,扣题紧密,无懈可击,同时追求文字的精简严谨。一番体会过后,我开始重新动笔,第三次交给老师,终于赢得老师的充分肯定。我终于成功迈出书法研究的第一步。我的论文《阮元书法品评标准》不仅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书法研究》,还领到杂志社的稿费,而且荣获第二届兰亭理论提名奖。正所谓功到自然成。有了重要的学术成果,研究生期间我获得“华藏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诸多荣誉。我的第一篇论文主要采纳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重考证,重实例。所谓例不十,论不立。后来我由明清转向宋代书学观念研究得益于尹旭先生的影响。

尹旭先生是宁夏书法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在当代书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宁夏社科院准备给他举办个人学术研讨会,邀请一批学者参加并提交论文,我也是其中之一。我读了尹旭先生的所有文章和著作,他对宋代书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宋代。我研究宋代书法写的第一篇论文是《宋人胸次论》,这篇文章写成于2006年,一直放在书房。2009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荣获二等奖,2010年正式发表。宋人学术重论,阐发一己之意;而清人学术重史,字字讲出处,事事有来历。兼采宋人和清人学术之长,摒弃其短,史论结合,是我所追求的学术态度。

清代刘熙载说:“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文与人者。”一代学术也同样塑造一代书法,宋代理学对宋代书法的影响甚大。北宋理学发生期,思想极其活跃,学术界出现了涑学、蜀学、新学、洛学、关学,新旧激荡,汹涌彭拜,书法史上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尚意书派。学术的繁荣推动书法的振兴,理学与书法上演了学术与艺术的大合奏。进入南宋,理学中的其他各派偃旗息鼓,只有程朱学说一枝独秀,学术僵化与书法衰落又不约而同。理学对于宋代书法的影响毋庸置疑,理学与尚意书风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2011年我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跟随钟明善先生攻读(艺术哲学)博士学位。由于前期对宋代书学有了一些积累,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为《宋代心画书学观念研究》。我从《四库全书》中搜集了 147 种宋人文献,对宋代心画书学观念作专题研究。在宋代心画书学观念的研究中,我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性,相较于以前的成果,更为系统、更为深入。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1)全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明线是宋代心画观念的发展变化,一条暗线是理学思想的起伏变化。本文研究心画意在深入揭示其在宋代兴起的理学思想根源,能够将宋代心画观念放在理学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研究。(2)对宋代心画书学观念从北宋重视对为人的考察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士人们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同时指出了南宋心画书学观念义理有余而实践不足的问题。(3)研究宋代心画书学观念不是把它作为静止的僵死的东西,而是能够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揭示心画观念在宋代约三百年间的前后演变过程。

撰写博士论文,标志着我在书学研究领域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的内心有很多感想。其一,我对自己有很高期许。我在心中一直叩问自己,“我的论文新在何处?”我始终希望我的博士研究成果能增添一点新意。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妄想;不存妄想,何谈创新?很多重大成果都从妄想开始。我的“创新”之意,直至今日,有增无减。另一方面我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当中一直心怀余悸。这主要来自个人学术修养的欠缺和思想的拙劣。我曾经有“披星戴月”“忧心如焚”的写作经历。不免有“赶”的嫌疑,贻人以“快”的话柄。虽不免粗陋,亦有了一二可观之处。其二,博士论文用心良苦。对于胸藏万汇,吐纳古今的学术大师,著书立说或许是谈笑之间的事情。譬如我辈如瘦人负千金重担,又有穿败衣行荆棘丛中,百感掣肘。我经历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痛楚,在甄别材料时,遇到取舍不定的困惑,每一节每一章的标题设置,再三思量,费尽周折。有时独坐半日,难寻一字,与苦吟诗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涩与艰难相仿佛。偶尔也有文思泉涌,用笔如飞的敏捷,大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和欢畅。正所谓“晨昏忧乐每相亲”。宋代大儒张载“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二程批评这种治学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和之气”。然而“苦心”而成的学问必有不朽之功。我的著作虽不敢比肩前贤,亦乃“苦心极力”所成。我的博士论文从篇幅来看,这是迄今我所完成的最长的一本学术著作,从质量上看,这也是我从事学术研究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论著,堪称我个人的一项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

理学名师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在我学书的道路上,有两位老师改变了命运。我一直难以忘怀。我求学路上遇到的第一位恩师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李赤先生。我常常想,如果没有李赤先生,我的人生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我的精神状态发生巨变是在高三那一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从随波逐流到自强自信,从沉沦懒散到奋起直追,从迷失方向到清醒坚定,完全是李赤老师启迪栽培的结果。先生的人格峻伟,思想卓越,总能发他人所未发。他始终充满斗争精神,与世俗抗争,与成见抗争,与命运抗争,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显示出独立不群的风骨。我就是在这种精神激励下,脱颖而出,上了大学,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时至今日,一想到李赤老师,我的心中立刻充满无穷的力量。

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二位恩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周永健先生。忝列先生门墙,得先生教化是我的荣幸。先生儒释道通观,于佛学体悟尤深。他认为,舍佛学而为艺、论艺,虽可以世间聪辩成一规模,但终归无法表里观照,还是小家偏局。他说:“只有人品不断走向崇高,方有人生境界的升华;只有心性由净而慧的修正,方有心神的清灵,也才有艺术中清气的溢出。这清做之不来,逼之不出,简言之,它是真、善、美、慧作用于人的品、格、气、质在艺术中的物化。”应该说他的思想之中除了有传统儒家的成分,更有佛家心性论的底蕴。他独特书法观映照下的书法创作亦别具一格。黄惇评其书说:“其书《泰山金刚经》去霸悍而获静穆,化拙重至清刚,非浓也,乃淡也,此真通佛理也。”先生的理论与创作相生相发,兼容并擅。他身兼数职,尽管担任重庆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但作为西南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他几乎每周坚持与研究生见面,亲自指导学生的理论与创作实践。先生人品、学问、书法理论与创作有口皆碑,惠我独深,贶我独厚,令人心生敬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古文修养,并世难有其匹。他的理论文章言简意赅,文采飞扬,一气呵成,了无挂碍。他在《风幡琴指辨》中说:“尽人力,合因缘,因势成事。而成专善,世之小才,悟止于此;握枢机,达万物,循道而图,以就大业,世之大才,驻能于斯。然心无所累,才无所羁,廓然虚空,内外无别,概起大慧,化入通域,虽东坡之才不必仰视,佛佗之慧可以齐观。如斯,则人天化一,殊异同归。天地之动可以共振,日月之明可以同辉。盖朽与不朽,在慧与不慧;力巨微,在通与不通;高与不高,不必齐肩衡嵩;清与不清,何须幽林净泉。一瞬可证永恒,一物可通大千,秋毫之末,与泰山同形,寸心之微,可接广宇。”由于其杰出的锤词炼句能力,无论遇到何种艺术问题,一经先生阐发,学生豁然开悟,并被其语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先生之言,穿天透地,历久弥新,至今令人神往。先生善于说理辩难,无论贵贱贤愚,一接以诚。我于书学能有今日,先生功莫大焉。当得受我三拜,足一生之想。

分享才有价值 ,分享给朋友们吧!

艺术家 ? 拍 卖 ? 画 廊 ? 收藏家 ? 艺术机构 ? 资讯交流平台

每日分享艺术收藏海量资讯

欢迎关注、欢迎投稿、欢迎合作

业务/监督:(徐先生)

编辑部:扬州市文昌西路525号报业传媒集团大厦12楼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字画一平尺是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