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响马系统俱乐部到底是玩的地方还是做改装的?不知道有没有在他们做做过改装的兄弟出来介绍哈?

沸腾十五年
《沸腾十五年》覆雨翻云的中国网事; 荡气回肠的产业传奇;虚拟世界的真实讲述;万象网络的还原走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4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条形码: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正文语种:中文
《沸腾十五年》记录了一群在中国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他们是中国互联网自1995年兴起到波澜壮阔历史中的弄潮儿和财富新贵的代表,他们用互联网创造和推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并改写了自己的财富路径。除了作为一个支柱产业而崛起之外,不妨把中国互联网的成功看作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下自我意识觉醒的一次大的提升,一次全民自发的集体性的自我赶超,一次从下到上、由民众自觉自发的创富运动。它让一代人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用世界通行的商业语言进行沟通。1995年1月,中国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
这之后的15年间,中国互联网业产生了近40家海外上市公司,其中超过15家公司达到过10亿美元市值的高位。一浪又一浪的产业变革冲击着从业者的内心,也冲刷出一幕幕的创业悲喜剧。
中信出版社、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签约作家,英鹏兰德公司执行董事,互联网老兵群创始人,曾任IT第一中文网站天极网创始人和总编辑等职,归属中国互联网创业第一代,记者生涯中曾任《电脑报》新闻中心主任和《知识经济》副总编等职,是中国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之一。过去数年随妻女栖居盐湖城, 现旅居深圳,致力于中国互联网史和中国高科技史的梳理和写作,著有《马化腾的腾讯帝国》(合著)、《柳传志管理日志》、《大企业病》等
林军和他撰写的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书,脉络清晰、生动鲜明地把这样一大批创业者的形象和他们的动人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值得一读。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胡启恒
林军和他的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著作用足够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是完全有可能遵从不作恶的基本道德底线,做最好的自己的。
  &&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李开复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窄带互联网的建设(能上网)、宽带互联网的建设(更快上网)和目前的互联网大规模应用创新(更好上网)。幸运的是,我都作为一分子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而更宽广的路才刚刚开始。可贵的是, 林军先生在他的书中用他的笔和心记录下这一切。
  &&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 田溯宁
读林军的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书,就像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卓越网创始人、金山公司副董事长 雷军
林军对互联网这个行业的观察和记录超过12年,写这本书的时间超过3年,用这么长的时间做这样一件有功德的事情,难能可贵。林军和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书值得期待。
  &&松禾资本董事长 罗飞
身为互联网投资领域的先驱之一,我一向认为,中国有朝一日必将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市场,如今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林军这本书记述了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历史,描摹出一群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生动地再现了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若想了解中国互联网的过去与未来,林军这本书不容错过。
  &&《零重力》作者、美国畅销书作家、风险投资人 史蒂夫&哈蒙
前言 要改变世界 先改变自己
1995 商业元年
宁波电信员工丁磊开除了自己
中学教师马云和中国黄页
田溯宁和丁健 把Internet带回家
Sprint将北京上海节点的工程转包给亚信
承建Chinanet 亚信四处开花
神秘的讯业金网
清华研究生主席万平国创办中网
另一个学生会主席张树新
中兴发给钱 张树新唱戏
中国电信里的那些年轻人
1996 海归归来
因为陈章良,张朝阳回到中国
内心张扬的ISI首席代表
22万美金催生了搜狐
张朝阳也不知爱特信做什么好
靠股东贷款挽救了搜狐
明星销售张朝阳
王志东一年之内三进硅谷
冯波和王志东签定了融资代理合同
1997 大门打开
Chinabyte的诞生惊动中南海
默多克希望进入中国
邓文迪主义
Chinabyte船长宫玉国
刘长乐和默多克对等控制凤凰卫视
麦戈文给了天极网500万美金
天极和Chinabyte合并前后
新华社与中华网
《大连金州没有眼泪》
中文网站第一编辑陈彤
1998 极客当道
那些玩个人主页的玩主们
丁磊在社区收获创业伙伴
网易的免费服务
中文免费电子邮局163.net
润讯工程师马化腾
技术天才张志东
市场奇才曾李青
腾讯的创始人们
从OICQ到QQ
MIH接过IDG和盈科的枪
周鸿t 在方正的日子
中国黑客今安在
1999 狂欢开始了
福州人王峻涛雪夜进京
综艺股份捡了大便宜
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助推8848
等待批文8848错过了时间窗口
天使薛蛮子
8848CEO谭智
海虹 5?19第一牛股
在希望软件公司的日子
联众三人行
聂马也在联众下棋
谢文做了比好买卖
中华网和香港商人叶克勇
那些张朝阳的同学们
李彦宏也回来了
陈天桥与朱骏
2000 泡沫四溢
周凯旋高调登场
163.Net和TOM跨媒体平台
詹宏志来去匆匆
柳传志借互联网全身而退
更加奇怪的FM365
雷军说服金山联想一起投卓越
富华大厦 陈一舟 王树彤
8848对卓越的启示
1块钱的《大话西游》
网上精品店 陈年
2001 大转折
网易假帐风波
丁磊停牌后得遇段永平
网易靠短信得以翻身
从天夏到《大话西游》
精灵和大话西游系列
青鸟偷袭搜狐
张朝阳管理董事会
那些搜狐董事们
王志东沉没
1998年9月开始的那段姻缘
四通利方VS华渊 貌合神离
沙正治来去匆匆
王志东复位
新浪上市模式
摩根斯坦利
2002 新上山下乡运动
天使欧阳旭
大觉寺不欢而散
小区域独家代理
微软 CNNIC
周鸿t和经销商将心比心
李彦宏对决董事会 力推竞价排名
代理《传奇》 陈天桥空手套白狼
决裂育碧 占领网吧
盛大上下游通吃
盛大对决Wemade
周云帆杨宁兄弟情深
ChinaRen三人团队
创办空中网
军人后代王雷雷
2003 更上层楼
非典让阿里巴巴世人皆知
杭州四个非典个案中阿里有其一
湖畔花园 18罗汉
拿到投资后马云也发蒙
遵义会议与整风运动
Ebay买单 邵亦波成功套现6个亿
好运气总是伴随易趣
携程和沈南鹏的完美亮相
连环创业家季琦
梁建章其人
IDG章苏阳看中了携程团队
北大学生会副主席下海当了书商
咸鸦蛋带来了妻子和投资
2004 新一浪
微软中国总裁唐骏空降盛大
软银用4000万美金买了盛大25%股份
逆流上市 盛大大显雄风
陈天桥其人
盛大向左 九城向右
魔兽世界成全九城
最拉风的富豪 朱骏
巨人也想进网游业
《征途》挖来盛大《英雄时代》团队
史玉柱亲自主抓创意策划
《征途》的那些创新
腾讯2004年香港上市
移动QQ和Avata
2005 草根冲击波
宋柯借李宇春玩数字音乐
许晓峰 用基金的方式做数字音乐
清华辍学博士刘晓松
A8 数字音乐先行者
数字音乐群英会
博客方兴东 因微软封杀而生
孙坚华和王俊秀
猛小蛇与木子美
土豆王微和56的周娟
三个搜狐男人 一台视频创业戏
百度IPO高开 李彦宏泪流满面
牛卡计划拒绝Google
2006 短兵相接
雅虎曾经领先但很快落后
野蛮人周鸿t
杨致远与马云
淘宝 倒立者赢
淘宝能 雅虎中国为什么不能?
谷歌三巨头
谷歌无奈2006
百度最懂中文?
反迅雷联盟
邹胜龙的美国往事
海龟互联网创业第三代
下载市场迅雷后来居上
从三代到迅雷
2007 大开大合
广告顽童江南春
发现分众模式
与聚众上演生死时速
朱海龙和好耶
华友和光线先合后分
陈天桥转身 盛大王者归来
网络游戏上市第二浪
史玉柱向左 马云向右
2008 峰回路转
小马云和刘健 引领SNS东学西渐第一波
Myspace和他的信徒
Facebook的中国版本
史玉柱入主51
当51山寨QQ
天涯构建开放平台
响马与西祠的故事
从榕树下到起点文学
2009 春去春又来
3G带来新机会
可怕的腾讯
新华山论剑
那些看不见的手
互联网是改革开放下半场
后记 我想我找到了一生的事业
本书记录了一群在中国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他们是在中国互联网自1995年兴起的波澜壮阔中的弄潮儿:马化腾、丁磊、张朝阳、马云、陈天桥、李彦宏、史玉柱、江南春、田溯宁、张树新、王志东、王峻涛、雷军、周鸿棉&&这些人的名字直至今天依旧如雷贯耳,他们的故事恒久流传。
还有一些正在创造历史的人,或没来得及被我发现,或历史还没来得及给他们展现的机会,因此没有被收录到本书之中,但这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丰富程度和可信程度。
这个用互联网创造自己和推动这个国家历史的群体主要由三类人组成:海归(从海外归来的创业者)、本土技术爱好者(本书中的特定称谓为&极客&)和商业价值发现者(简称&商人&)。
他们中当头的海归当属1994就回来的田溯宁、丁健和1995年回来的张朝阳,他们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海归第一代。第二代互联网海归则多是在1999年回国,以创办百度的李彦宏和chinaRen的三兄弟&&陈一舟、周云帆和杨宁为其中的标志性人物。第三代的代表当属创办迅雷的邹胜龙和程浩,他们在2002年前后回国创业。
走下飞机舷梯,张朝阳感到一阵寒意,他想不到11月初的北京会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张朝阳拎起两个手提箱向机场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触摸到的中国互联网事业。刚刚前一天是日,张朝阳31岁的生日。尽管想来不大可能,但张朝阳坚持认为,他回国创业的第一天,即日,北京是下着雪的。也许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张朝阳的回忆如此寒冷。
1995年12月,田溯宁坐在北京丽都饭店门前的台阶上,漫无目的地翻着《新闻周刊》,内心非常沮丧。从美国来的几个朋友邀请田溯宁到丽都饭店参加一个圣诞晚会,但当田溯宁走进饭店时,却被保安给拦住了&&因为只有外国人和持有外国护照的人才能够进去参加这个晚会。那是田溯宁最沮丧的时刻之一。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有着这样那样对未来生活的没把握,但田溯宁、张朝阳们还是回来了,他们回来的理由只有一个&&在美国虽然拿着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国创业,是美国式的教育让田溯宁、张朝阳更加内省,更加尊重内心力量的召唤。
他们中的另一人种是极客,在本书的1998年那一章,我主要讲述极客当道的故事,在其他的章节中,我也不惜篇幅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当时他们中最出名的那个叫王志东,这个生于广东虎门的20世纪60年代的人最传奇的地方不是他曾经创办过三家公司&&中文之星、四通利方和新浪网,而是其每次离开时都借助公众力量为自己的江湖名声正名。前两次,他把源代码交出,挥手离去,不带走一丝云彩,第三次,他用鱼死网破式的决裂告诉大家,其实他不想走。王志东是个爱惜自己名声甚于一切的人。所以,即便他已经远离这个行业的中心地位,但在我们记忆深处有他卓绝的地位,无他,这是国人很早就自我意识觉醒并付诸实践的一个。
参与和推动互联网创业的第三种人是商人,尽管这些商人在当时甚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商人都并不出色,但这不影响他们在今天的巨大成功。今天他们中最有名的那个叫马云,他甚至成为21世纪最初10年里中国最知名的商人,有关他的传记读物以打计算,媒体上关于他的文章连篇累牍,很大程度上他是作为一个励志偶像一样被制造着。而之所以被大众热捧,在于,其本身就是一个先改变自己,继而改变世界的有为青年。
1995 商业元年
1995年1月,中国电信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在北京、上海开通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本只是中美之间部长级会谈中关于加强两国相互开放的一种交代而已,在1995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大新闻,更无法称之为事件,但在一部中国互联网史中,这一事件却成为中国互联网诸多事件的开端,成为一个历史时刻。也因此,1995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
在此之前,中国曾经与Internet有两次互联。
日,经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许榕生研究员的推动,中科院高能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成为我国部分连入互联网的第一根专线。说是部分,是基于以下承诺:中国专线只能进入美国能源科学网,并且不得在网上散布病毒和用于军事及商业目的,中方必须签字后才能使用。
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主持开发设计的,当时的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NCFC工程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从这一天起,中国开始了以一个国家的身份进入互联网的接入时期。
不论许榕生所推动的中科院高能所的专线还是由钱华林主导的NCFC工程接入,都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它们服务的科学家和教授等中国的科技、教育界的精英阶层,这些人有如火种,照耀了夜空,但终未成燎原中国之势。
而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的开通,此举有如打开了大众对互联网无比渴望的黑匣子,提供了一条公众对互联网进行连接的有效路径。
1995年,也是电信改革大幕正式开启的一年。这一年,成立两年的联通借着&中中外&模式成功获得了上到政府、下到投资人的一致认可,就连联通的对手中国电信的主管部门领导&&当时的邮电部部长吴基传也出来表态认为这是一种创新。这一年,电子工业部旗下的另一家运营商吉通先于中国电信为大众提供电子邮件方面的应用。对手的出现,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电信对互联网、对数据通信业务的重视和推动。
1995年3月,中国电信虽然没有从邮电部分拆出来,但邮电部为中国电信独立申请了商标,这相当于为其准备了准生证。而电信内部,特别是地方电信内新成立的数据分局里,不乏对互联网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先于他们的系统和组织活动了起来,他们中的李黎军、谢峰、张静君以中国互联网的推手的身份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留名,他们所在的城市&&李黎军所在的深圳、谢峰所在的杭州、张静君所在的广州不仅在早期都曾领一时风气之先,直到现在在互联网大浪中也保持着领先地位。
1995年是中国创业浪潮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前后下海的人被称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波创业者,相对于改革开放第一波创业主要是因为&无路可走&和第二波受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鼓励的创业者来说,这一波创业者大多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和社会关系积累,他们也很自然地会去尝试互联网这个全新的领域。大学英语老师马云、宁波电信员工丁磊都是这一年决定离开公职准备闯一闯的;而先富起来的张树新、万平国等人也开始折腾起lsP(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生意。
1995年,也是全球互联网商业发韧之年。这一年网景公司上市,打开了人们关于互联网公司的种种商业想象;这一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 95,提供了极客们利用和研究底层技术平台的可能。
中国用Internet连接并追赶世界的脚步从一开始就不曾落后。
宁波电信员工丁磊开除了自己
没有比抉择更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和前程了。
1995年4月,宁波青年丁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大的抉择:决定离开宁波电信局。此时,他才年满24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宁波电信局工作还不到两年时间。大家都觉得他头脑发热、疯了,这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当然还有他的同事和领导。
1993年9月,丁磊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丁磊日后靠互联网成为中国首富,又有技术背景,被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学计算机的,其实不然。上大学时,父母担心计算机的长期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不支持丁磊学计算机,丁磊因此选择了通信专业。
丁磊本科就读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在全国来说,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理工科学校。但对很多浙江人来说,这所学校远在四川,与浙江相距较远,而且四川的天气湿冷潮湿,也让很多浙江人受不了。丁磊自嘲之所以选择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是没有办法,因为自己想去的浙江大学,录取分数要高出他成绩很多,他的一位同学是以比他高考成绩高出100分的成绩才被浙大录取的。
祸福相倚,由于考分不是很高,又要上自己心爱的专业,因此丁磊去了对他来说遥远的成都,不过,由此也给了年轻的丁磊游走中国西南的机会。这个浙江青年也许是中国互联网业内游历地方最多的CEO,他生在浙江,求学在四川,创业在广东,在北京完成历练,东西南北均有涉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应该是丁磊日后成功的关键所在。
每年,毕业分配到宁波电信局的都是和丁磊一样各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各个天资聪慧,但在电信局的体系、在整个电信体系还没有开始启动改革步伐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工作量并不饱和,事情都有专门的外包公司解决,效率很低。这让喜欢自己在Unix系统下自己动手,写点小软件的丁磊很不习惯。一开始,丁磊也没感觉到哪里不对,他只是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完美,这让他无法找到自我。
丁磊从小就非常喜欢无线电,读初一时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丁磊当然也很喜欢计算机,电子或者与电相关的学科都是丁磊感兴趣的东西,他也喜欢动手做东西,他是个标准的技术爱好者,在本书中,类似丁磊这样的技术爱好者,我们有个特定的称谓&&极客。
丁磊学的是无线电,又在电信局工作,自然接触到很多的&火腿&(HAM)爱好者。所谓&火腿&,就是一群自己搭建相互沟通通路的无线电爱好者。
中国最早的无线电爱好者大多也在玩一个新奇的通信网络,这就是CFido。一个偶然的机会,丁磊知道了CFido,而在CFido最早的玩家孟超的帮助下,丁磊在宁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电子布告栏)站台。
CFido即中国Fido网,Fido网就是当时的BBS站台通过电话线路连接起来的网络,网络之间互相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转信件,它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基于TCP/IP协议的Intemet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以理解为Intemet在中国开通之前技术爱好者自行搭建的一个替代性的通信网络。Fido是Fido网创始人的宠物&&一只小狗的名字。
CFido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一年,在北京定居的台湾人罗依开通了&长城&站,这是Fido在内地的第一个站台。罗依被公认为中国CFido第一人,后来出任CFido中国区的首任总协调入。1992年11月,北京的罗依建设的&长城&站和汕头黄耀浩建立的&手拉手&(后来改名PCUG)站成为国内按照FidoNet体系建立的最早的BBS交换系统,由此形成CFido。
CFido让丁磊乐此不疲,他在这上面形成自己的圈子,他们相互交换最新写的小软件,交换自己的加密解密心得,交换自己对程序人生的感悟,富有才华、兴趣广泛的丁磊得到了足够多的认可。不过,在获取短暂的认可之后,丁磊冒出了离开宁波电信局的念头,这个念头从心头一旦冒出,就怎么也装不回去了。
这个时候,广州的&新月&站上的诸多站友对丁磊说:广州自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发展很快;而且临近香港,人的思想意识都比内地开放,你到广州来的话,一定能很好地实现自我。广州&新月&站也是CFido站上当时最活跃的站台之一,&新月&站台的创办人袁鉴和站友郭耀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黑客,他们一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网络安全公司之一的天网。
1995年在广东和新月齐名的是深圳一个叫PonySoR的站台,PonySoR的创办人名叫马化腾,Pony正是马化腾的英文名。1995年4月,马化腾架设起CFido历史上最豪华的四线站台。
丁磊下定决心去广州,于是向宁波电信局提出辞职,电信局领导说:&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大学生辞职的,你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你怎么能够辞职?&
丁磊和单位好说歹说,单位最后同意,要辞职也可以,必须交10 000元的培养费。丁磊没有这笔钱,他不想交,也交不起。
磨到最后,丁磊决定一走了之,他跟领导说,我明天不来上班了。第二天,丁磊真没上班,他提着个箱子去了广州。十几天后宁波电信局出了个文件,说丁磊旷工两个多星期,被除名了。两年后的1997年5月,丁磊创办了网易。8年后的2003年,丁磊成为中国首富。
大学教师马云和中国黄页
同是在1995年4月,另一个浙江人也因为互联网开除了自己,今天的他也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领袖之一,这个浙江人叫马云。
日,马云出生在杭州,父母是半文盲。马云英文很好,但数学不行,高考考过三次,最后上了杭州师范学院。考上大学,只论英语,马云从此如鱼得水,很快当选校学生会主席,随后当选杭州市学联主席。1988年毕业后,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并成立了海博翻译社。&&
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里写道:我们出发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日,星期三,那一天,我在重庆学田湾里的住处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如石破天惊。
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成为一名独立写作者,回归到中国科技产经观察者的角色中去。这一天,是我30周岁的生日,三十而立,我需要做一些什么,为自己做一些什么,让我更好地找回自我。
做完这个决定后,我惊讶地发现,我在重庆的这家计算机媒体集团竟然工作了将近10年的时间。1997年夏,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的我,凭借着大学时代办学生刊物的经历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成为一名《电脑报》的编辑。那时的我,意气风发,虽然是编辑,但主动承担起记者的采访工作,不为其他,只是想更近距离地观察这个行业所发生的新闻,和由这些新闻沉淀下来的历史。我由此采访了丁磊、张朝阳、张树新等互联网最早的一批创业者,成为中国最早报道互联网产业的那三五个记者中的一个。
1999年,在中国互联网第一波起浪的开始,我被调任至《电脑报》旗下的互联网公司天极网做内容主编,之后担任这家公司的总编辑和副总裁,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早的一批从业者。再之后的故事是,我转到了《知识经济》,它同是电脑报社全资投资的一本科技财经类杂志,在2003年之后,我成为这本杂志的常务副总编辑,我希望它能成为科技产经第一刊,并为之付出过超出常人想象的努力。
此时,一个具体的问题出现了,从2002年秋天起,我的妻子在美国开始攻读她在机器人方面的博士学位,由此在年的4年时间内,我穿梭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奔波忙碌,同时随着对杂志的投资停止,我不得不主导做起了诸多短线的项目,这些短线项目越做越多,甚至偏离了主业。逐渐的,我发现,这本杂志已经与我最开始的设想&&科技产经第一刊&&有了距离,甚至可以说遥远了,而对于这本杂志的掌控,已经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中了。这让我心有不甘,力有不逮,很受煎熬。 &
书评:中国互联网史:千呼万唤始出来
林军:《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
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定价:59.00元
经济观察网 书评人 杨吉 下一本书会是什么?2005年,当我与方兴东合作完成了《21世纪的书:信息时代商业思想10&10阅读》后,我问方兴东。当时,这位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博客教父回答我说,准备梳理互联网十年史吧!
我知道方兴东的这个构想由来已久。早在2000年的时候,他就曾表示想写一本《中国互联网史记》,力争2004年底完工,希望可以在&互联网十年&(2005年)上有所展现。但后来由于被运营博客中国分散了很多精力,该计划不得不一再推延。原本以为2005年重启创作会是一个不错的时机,一方面我和方兴东刚刚出版了新书,兴趣正浓、意犹未尽;另一方面,梳理中国互联网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要有3到5年的持久战心理,粗略一算或许还能赶上2009年中国互联网十五年的纪念。
尽管听起来似乎很美,但无奈最后还是因为彼此时间安排无法一致而再次导致写作的搁浅。而最近一次得知方兴东与《中国互联网史》的消息,也已经是2年前了。2007年9月,方兴东携其互联网实验室正式对外宣布启动《中国互联网史》项目,他说,该书将展现一批批互联网科学先驱、决策人物、创业领袖、投资家以及富有远见的思想启蒙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创业和这些企业的创新为结点,第一次系统梳理中国互联网十多年发展历程的风风雨雨。同时,对于互联网创业、企业和产业等各个层面,及互联网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该书也将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论述。
据报道,《中国互联网史》的创作会陆续展开,届时除了方兴东、王俊秀外,还有姜奇平、吴伯凡、胡泳、刘韧、段永朝等在内的国内知名互联网人士也都会加入写作队伍中。然而,就是这样一本万众瞩目、令人期待的作品总是&犹抱琵琶全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2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是未能一睹为快,看的也就是以互联网实验室名义出版的《第三浪:互联网未来与中国转型》&&它应当算是《中国互联网史》的阶段性产物或半成品,该书除了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侧重于提出&第三次浪潮&的概念。在方兴东看来,中国互联网的十五年历经前商业化期()、商业开拓期()、第一次浪潮()、互联网寒冬()、第二次浪潮()、第二次调整()以及第以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Web 2.0为内核的正在酝酿之中的第三次热潮(2009)。不难发现,基本3年一个阶段,趋势波动振荡向上,而这正是方兴东等人原本要在《中国互联网史》中所归纳、总结的观点。
不论方兴东的历史划分是否准确,至少他作出了一种有益的探索。我始终认为,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到第十五个年头的时候,应该有人去整理、去还原、去发现、去反思。因为当下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商业资本层面的泛庸俗化、泛娱乐化的理解上,而对其在社会影响、变革力量和历史意义存在着严重低估,所以,只有通过像《中国互联网史》一类的书写和重现,才有可能把互联网在中国的意义全方位展现出来。而这,事实上正是我之前对方兴东雄心勃勃的写作翘首以盼的根本缘由。
如今,终于有人率先走了出现,为我们奉上了他的&中国互联网史&。之所以称是&他的&,而不是&我的&、&你的&或者&方兴东等人的&,而是因为我比较认可罗伯特&埃文斯所说的&凡事都有三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事实真相。没有人撒谎,只是回忆不同而已&。在《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中,林军就是按照自己的&回忆&来展开的。例如,他的中国互联网十五年是以人物为线索,将每一年的几个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贯穿起来,构成一整年的主题,像1995年是&互联网商业元年&,因为宁波电信员工丁磊开除了自己,下海经商了;大学教师马云也&不务正业&,开始推销起中国黄页了;还有清华研究生沙龙主席万平国创办中网,学生会主席张树新成立了&瀛海威&,等等。林军还是遵从着传统的&产业路线&的叙事框架,将中国互联网十五年的回顾主要定位于&产业故事会&,而放弃了从技术、产业、资本、文化、社会、生活、思想等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系统阐述。当然,林军这样的考虑也在情理之中,要知道&面面俱到&有时候就是&面面不到&,倘若最后沦为是一部没有立场、没有观点、资料堆砌、浅尝辄止式的互联网史,其写作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因为这些信息,在今天google或百度一下,我们全都知道!
不过要指出的是,林军对于《沸腾十五年》还是有所聚焦和寄予的。正如他在前言中写道:&本书记录了一群在中国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我试图给这些人作一个集体画像:他们有的是60年代人,也有的是70年代人,其中还有一小部分是80年代人。他们都有一个被公众自觉不自觉遗忘的共同属性,那就是:这些人有着比起其他人更加强大的和自信的内心世界,他们都志向高远、目标远大,希望改变自我的同时,改变世界。&在林军看来,正是互联网赋予了很多人创造财富、实现价值的机会,也正是互联网挟带着资本的力量推动着科技中国、现代中国的迅速崛起。而在整一个过程中,人是当然的主语,不管他们是海归,还是极客,抑或是商人,这三类人在一起共同缔造着各自人生和国家命运的传奇、复兴。
过去的十五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亲历过风风雨雨,经受过起起落落,最后还是以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笑到了现在。那些在美国、香港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除了向世界证明中国科技力量的同时,也在给这个行业以足够的信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十五年,中国互联网所能缔造的财富传奇只会比上一个十五年多得多,同时,它会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提供更多产业升级的契机,要确信,这个行业已被认为是为数不多的能产生世界级中国大公司的行业之一。
林军坦言,他希望通过本书的写作能让我们清晰见证我们这个中国、这个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重大社会变革。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中国的互联网将会继续谱写一种气势恢宏、激荡人心的光荣与梦想。这种笃信,林军不仅如此,方兴东以及后来的书写中国互联网历史的人亦如此。(作者:杨吉)
不读《沸腾十五年》,枉为IT人
一、沸腾之前,沸腾之后&
&&& 认识林校,是从老兵群开始。那个时候的老兵群,还只是依托于免费论坛的一个小论坛。而林校的《中国互联网史》(《沸腾十五年》原定书名)业已经开始开始策划、成稿。在后来的老兵群中,以及在杭州组织的互联网老兵聚会中,和林校有过面对面的几次交流,大致了解了林校对《沸腾十五年》一书的一些出发点和创作思路,便愈是有些期待。
&&&前些天,群里已经有同学们喊已经收到书并开始阅读,这让我原本就按耐不住的心里更加躁动,对《沸腾》的期待便如暴风雨前夜的西湖水一样,表面的波澜不惊下暗潮涌动。还好,当当网的配送速度还算是迅速,周末订的书,周一下午便已经送到。&
&&&二、《沸腾十五年》
&&&书刚一寄过来,便迫不及待的拆开先睹为快。在《沸腾十五年》中,林校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的十五年间各路英雄好汉写个通透。这让我这个自认为互联网从业者的人也深感惭愧: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内幕和人物,自己竟然在此之前一无所知。如年中国互联网的开端,丁磊与马云的激情出场;年人们对互联网愈加成熟的认识与操作;年的网络泡沫人们的惶恐,和那帮对互联网始终不渝的喜爱折腾的极客们&&阅读这本书,就仿佛我们正随着这群我们熟悉而陌生的人,一起回顾他们那激情澎湃的岁月。我们应该庆幸现在有了《沸腾》这样一本书,让我们可以回顾中国互联网的诞生、发展和成长,也能够从中感受波澜壮阔十五年间中国互联网的巨大变化。
&&&书中所涉及到的人和物,以时间为主线串通在一起,组成了波澜壮阔的互联网编年史,林校的描写脉络清晰、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挖掘深而广。林校写成本书用时三年、采访人无数,走遍中国,所经历的困难和艰辛也足够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沸腾》中应该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书中出现的关系错综复杂的关于人与物的线索。同样她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出现的一些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可能是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有一些话在书中并没有描写的很是详尽,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稍微用心一些,便能读出更加深刻的东西,关于我们的命运、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敬爱的国家。这丝毫不影响《沸腾》它必将成为一本经典好书。
《沸腾》之前,我们还没有一本书能够完整的记录中国互联网走过的足迹;《沸腾》之后,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追随着《沸腾》续写这其中的故事,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三、不读《沸腾》,枉为人&&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关于互联网史、关于中国互联网志的重要文献,很多内容更是我第一次阅读到,足够多的事实与材料,让你阅读起来一定捧不惜手,大呼过瘾。厚达页的《沸腾》,没有花俏的华而不实,整本书的沉实就如踏实的林校般每一页都不可或缺,每一页都是一个重要的足迹,每一页都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与现实。诚如林校在书中所说: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或者是从事互联网、电信、媒体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我希望你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个产业是怎么诞生、发展乃至长大的,这个产业中最优秀的公司是怎么做起来的,这个产业的领袖是怎么催生出来的,他们又是拥有怎么样丰盈内心世界的一群人&;
&如果你对互联网了解不多或者只是一个希望多了解互联网的人,你更多是一个对中国命运走向关心,对中国未来趋势有所判断的有识人士的话,我希望本书能帮你更好地解读处于变化的世界和正在一天天走向强大的祖国&;
&如果你不是很关心互联网,也暂时不想去创业,你对外部的世界也无暇或者不需要去关注的话,那么,我希望本书能帮助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你能更好地建立起对自我的认知,读出你自己的潜力和前程,和我们的这个国家一起成长和进步,这和你的未来休戚相关,也是本书最希翼达到的目的&。
老兵群真是一个好地方。老兵们每天天马行空式的漫聊,聊出了非常多非常好的创意和思路。我们就如互联网上的蚂蚁雄兵,虽然我们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但一旦成雄兵,那一定能翻云覆雨,改写历史。
最后,借用《沸腾》中的一句话送给所有热爱并执著于互联网的人:不要嫌晚,只要你信仰互联网,任何时候进场都不算晚。
1995互联网商业元年
1995年1月,中国电信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在北京、上海开通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本只是中美之间部长级会谈中关于加强两国相互开放的一种交代而已,在1995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大新闻,更无法称之为事件,但在一部中国互联网史中,这一事件却成为中国互联网诸多事件的开端,成为一个历史时刻。也因此,1995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
在此之前,中国曾经与Internet有两次互联。
日,经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许榕生研究员的推动,中科院高能所租用AT&T公司①的国际卫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国SLAC②国家实验室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成为我国部分连入互联网的第一根专线。说是部分,是基于以下承诺:中国专线只能进入美国能源科学网,并且不得在网上散布病毒和用于军事及商业目的,中方必须签字后才能使用。
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主持开发设计的,当时的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NCFC工程③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从这一天起,中国开始了以一个国家的身份进入互联网的接入时期。
不论许榕生所推动的中科院高能所的专线还是由钱华林主导的NCFC工程接入,都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它们服务的科学家和教授等中国的科技、教育界的精英阶层,这些人有如火种,照耀了夜空,但终未成燎原中国之势。
而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的开通,此举有如打开了大众对互联网无比渴望的黑匣子,提供了一条公众对互联网进行连接的有效路径。
1995年,也是电信改革大幕正式开启的一年。这一年,成立两年的联通借着&中中外&模式成功获得了上到政府、下到投资人的一致认可,就连联通的对手中国电信的主管部门领导&当时的邮电部部长吴基传也出来表态认为这是一种创新。这一年,电子工业部旗下的另一家运营商吉通先于中国电信为大众提供电子邮件方面的应用。对手的出现,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电信对互联网、对数据通信业务的重视和推动。
1995年3月,中国电信虽然没有从邮电部分拆出来,但邮电部为中国电信独立申请了商标,这相当于为其准备了准生证。而电信内部,特别是地方电信内新成立的数据分局里,不乏对互联网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先于他们的系统和组织活动了起来,他们中的李黎军、谢峰、张静君以中国互联网的推手的身份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留名,他们所在的城市&李黎军所在的深圳、谢峰所在的杭州、张静君所在的广州不仅在早期都曾领一时风气之先,直到现在在互联网大浪中也保持着领先地位。
1995年是中国创业浪潮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前后下海的人被称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波创业者,相对于改革开放第一波创业主要是因为&无路可走&和第二波受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鼓励的创业者来说,这一波创业者大多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和社会关系积累,他们也很自然地会去尝试互联网这个全新的领域。大学英语老师马云、宁波电信员工丁磊都是这一年决定离开公职准备闯一闯的;而先富起来的张树新、万平国等人也开始折腾起ISP(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生意。
1995年,也是全球互联网商业发韧之年。这一年网景公司上市,打开了人们关于互联网公司的种种商业想象;这一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95,提供了极客们利用和研究底层技术平台的可能。
中国用Internet连接并追赶世界的脚步从一开始就不曾落后。
宁波电信员工丁磊开除了自己
没有比抉择更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和前程了。
1995年4月,宁波青年丁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大的抉择:决定离开宁波电信局。此时,他才年满24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宁波电信局工作还不到两年时间。大家都觉得他头脑发热、疯了,这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当然还有他的同事和领导。
1993年9月,丁磊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丁磊日后靠互联网成为中国首富,又有技术背景,被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学计算机的,其实不然。上大学时,父母担心计算机的长期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不支持丁磊学计算机,丁磊因此选择了通信专业。
丁磊本科就读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在全国来说,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理工科学校。但对很多浙江人来说,这所学校远在四川,与浙江相距较远,而且四川的天气湿冷潮湿,也让很多浙江人受不了。丁磊自嘲之所以选择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是没有办法,因为自己想去的浙江大学,录取分数要高出他成绩很多,他的一位同学是以比他高考成绩高出100分的成绩才被浙大录取的。
祸福相倚,由于考分不是很高,又要上自己心爱的专业,因此丁磊去了对他来说遥远的成都,不过,由此也给了年轻的丁磊游走中国西南的机会。这个浙江青年也许是中国互联网业内游历地方最多的CEO,他生在浙江,求学在四川,创业在广东,在北京完成历练,东西南北均有涉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应该是丁磊日后成功的关键所在。
每年,毕业分配到宁波电信局的都是和丁磊一样各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各个天资聪慧,但在电信局的体系、在整个电信体系还没有开始启动改革步伐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工作量并不饱和,事情都有专门的外包公司解决,效率很低。这让喜欢自己在Unix系统①下自己动手,写点小软件的丁磊很不习惯。一开始,丁磊也没感觉到哪里不对,他只是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完美,这让他无法找到自我。
丁磊从小就非常喜欢无线电,读初一时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丁磊当然也很喜欢计算机,电子或者与电相关的学科都是丁磊感兴趣的东西,他也喜欢动手做东西,他是个标准的技术爱好者,在本书中,类似丁磊这样的技术爱好者,我们有个特定的称谓&极客。
丁磊学的是无线电,又在电信局工作,自然接触到很多的&火腿&(HAM)爱好者。所谓&火腿&,就是一群自己搭建相互沟通通路的无线电爱好者。
中国最早的无线电爱好者大多也在玩一个新奇的通信网络,这就是CFido。一个偶然的机会,丁磊知道了CFido,而在CFido最早的玩家孟超的帮助下,丁磊在宁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电子布告栏)站台。
CFido即中国Fido网②,Fido网就是当时的BBS站台通过电话线路连接起来的网络,网络之间互相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转信件,它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以理解为Internet在中国开通之前技术爱好者自行搭建的一个替代性的通信网络。Fido是Fido网创始人的宠物&一只小狗的名字。
CFido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一年,在北京定居的台湾人罗依开通了&长城&站,这是Fido在内地的第一个站台。罗依被公认为中国CFido第一人,后来出任CFido中国区的首任总协调人。1992年11月,北京的罗依建设的&长城&站和汕头黄耀浩建立的&手拉手&(后来改名PCUG)站成为国内按照FidoNet体系建立的最早的BBS交换系统,由此形成CFido。
CFido让丁磊乐此不疲,他在这上面形成自己的圈子,他们相互交换最新写的小软件,交换自己的加密解密心得,交换自己对程序人生的感悟,富有才华、兴趣广泛的丁磊得到了足够多的认可。不过,在获取短暂的认可之后,丁磊冒出了离开宁波电信局的念头,这个念头从心头一旦冒出,就怎么也装不回去了。
这个时候,广州的&新月&站上的诸多站友对丁磊说:广州自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发展很快;而且临近香港,人的思想意识都比内地开放,你到广州来的话,一定能很好地实现自我。广州&新月&站也是CFido站上当时最活跃的站台之一,&新月&站台的创办人袁鉴和站友郭耀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黑客,他们一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网络安全公司之一的天网。
1995年在广东和新月齐名的是深圳一个叫PonySoft的站台,PonySoft的创办人名叫马化腾,Pony正是马化腾的英文名。1995年4月,马化腾架设起CFido历史上最豪华的四线①站台。
丁磊下定决心去广州,于是向宁波电信局提出辞职,电信局领导说:&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大学生辞职的,你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你怎么能够辞职?&
丁磊和单位好说歹说,单位最后同意,要辞职也可以,必须交10000元的培养费。丁磊没有这笔钱,他不想交,也交不起。
磨到最后,丁磊决定一走了之,他跟领导说,我明天不来上班了。第二天,丁磊真没上班,他提着个箱子去了广州。十几天后宁波电信局出了个文件,说丁磊旷工两个多星期,被除名了。两年后的1997年5月,丁磊创办了网易。8年后的2003年,丁磊成为中国首富。
田溯宁和丁健把Internet带回家
丁磊所参与的CFido只是个Internet的替代品,马云所做的Internet生意一开始也不是一个纯互联网生意,在商业模式上也更多只是利用杭州没有开通互联网先做圈地运动。这怪不得两位日后成为中国互联网领袖的大人物,1995年的中国互联网,还处于边建设边开发的草莽期,这一年互联网业最重要的人物当属亚信的田溯宁和丁健。田溯宁和丁健与极客丁磊和商人马云不一样,他们有着另一重身份&海归。海归、极客、商人成为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中的三大特色群体,他们共同成就了中国互联网波澜壮阔的画卷。
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发轫与1994年10月的一个越洋电话有关,电话的这端是先期回到中国负责前期业务拓展的丁健,电话的那端是在美国达拉斯(Dallas)某医院等待女儿诞生的田溯宁。电话的内容是丁健给田溯宁通报他们最终很意外地接下了世界三大电信设备运营商之一Sprint承建的中国电信北京、上海两个节点的分包单。
名字对一个人多少是有暗示作用的,寄托了父辈的期望。田溯宁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记住列宁格勒(现今称&圣彼得堡&)&,这与他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生相互呼应。田溯宁的父亲田裕剑和母亲刘恕都是留学苏联的生物学学生,他们于1954年在列宁格勒的林业技术学院初次见面,并最终相恋。田溯宁的父母为其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看到或想到儿子都能想起那一段快乐的时光。1960年,田溯宁的父母回到国内,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担任研究员的工作,并于1961年在北京结婚;两年后的1963年,田溯宁出生,因父母都随即前往位于甘肃兰州的研究所工作,田溯宁不得不被送到沈阳和外公外婆一起居住。
田溯宁在辽宁大学就读本科,这和他童年在沈阳长大有关,专业是和父母一样的生物学;在辽宁大学,田溯宁收获了爱情,他与辽宁大学生物系一位名叫孔琴的女同学于1987年结婚。
田溯宁本科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读研究生,田溯宁本就是中科院子弟,这顺理成章,再后来,田溯宁选择了出国,这也理所当然。田溯宁研究生班里30个人中,有25个选择了出国,清一色在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完成更高等级的学业。1988年,田溯宁作为1/25,漂洋过海前往美国的得州理工大学。
在得州理工大学,田溯宁没有选择读生物学,而是读起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学位,田溯宁建立起中国生态学家海外俱乐部,最多的时候这个俱乐部聚集了大约300多人,1990年年初这个俱乐部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环保方面问题的书籍。这个俱乐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第一个环保组织,如今已将根据地安置回中国内地。这个环保组织后来演变成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目前是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非政府环保组织。
田溯宁第一次创业与其学的环境保护有关。根据田溯宁的回忆,在一次赴环境保护专业会议的途中,田溯宁遇到一位北美草原分类协会的会长。聊天时田溯宁得知他开发了一个软件,可以进行支票扫描,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下飞机时,两个人创业的思路已经成型了。随后两人合伙成立了BusinessInformationSystem(BIS)公司,这个会长拿出20万美元作为注册资金,双方各占50%的股份,田溯宁负责市场营销和公司管理,对方负责技术。半年之后,公司做不下去了。这时,公司账面上还剩下16万美元。按照法律,虽然田溯宁当初没有投入一分钱,但由于拥有这家公司一半的股权,最后还拿回8万美元。这样的故事,对当时的田溯宁和很多中国人来说都很惊奇,田溯宁一下子对合伙人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也让田溯宁有了超过寻常人的合作精神。
田溯宁从一个环保主义者转变为一个互联网的信徒缘于一次去听戈尔(当时还是参议员,后来才是美国副总统)的演讲。田溯宁本来是想听环保主义者戈尔讲环保的,可戈尔通篇讲的是一个新奇的名词&信息高速公路。田溯宁知道戈尔的父亲完成了州际高速公路的法案立法,现在他的儿子谈的是另一种形态的高速公路&信息超级高速公路。田溯宁曾用过得州理工大学的网络,但是戈尔形容的网络是他完全没有想过的。戈尔说,信息超级高速公路如果成为一个国家的政策,将可以改变整个国家。田溯宁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缩短中美两国差距的良好机遇,于是他把自己的未来调整为帮助中国建立起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愿景中去,田溯宁为此写了一篇长文《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发表在1993年的《光明日报》上,这是中国最早介绍这方面的文章。
现在这个想法看起来很正常:互联网将会改变整个世界,如果我们中国抓住这个机会,我们的国家将由此获取与世界同步的机会。然而在1993年田溯宁着眼于互联网时,没有人能确定互联网可以就此延续下去。
要知道田溯宁做的事有多么不可能,可以想想看当时甚至都还没有网景和雅虎①。在那时,只有少数人拥有调制解调器②,如果有的话,传输速率也都不会超过2400bps③。网景的联合创办人马克&安卓森(MarcAndreessen)曾经撰写过一个到现在都还非常著名的Mosaic浏览器,但是他在一次访问中说:&这份工作很有趣,但是没有人把它当做一回事。&那时大多数人认为互联网是&一项娱乐&一项提供给笨蛋、科学家和打字员的娱乐&。在美国,互联网也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想法。而在1993年的中国,甚至未曾接入Internet,希望用一个绝大部分人都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去实现所谓的赶超世界先进脚步的梦想,看上去那是近乎愚蠢的行为。可今天我们回头来看,是我们错了。
像一个先知一样,田溯宁很早预见了互联网的潜在可能,他不断地写信给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告诉他们这项科技能够彻底地改变中国。田溯宁决定说服他的合作伙伴和他一起回国,当然还有他的家人。
为了这次回国,田溯宁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他专注于世界科技与经济,更深入地学习关于Internet的知识,并分析他在中国所能从事的科技产业。田溯宁在美国大学校园BBS的环境讨论分区之外,还附加了一个讨论区,专门讨论中国信息科技业界的前途。这个讨论区,第一个登录的人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丁健。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丁健和田溯宁在网上一交谈,就知道他们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人,关心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甚至包括对于科技与企业家精神的兴趣,都极为相似,他们两人也最终一同成为亚信最重要的两个创办者。
丁健的英文名字是James,这个名字是1988年到美国念书时取的。丁健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计算机科学学生,在北京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一个朋友鼓励丁健申请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同时靠着他的计算机经验,在学校的计算机研究室找到了一个系统管理者的工作。当时IBM捐赠了一些网络卡和系统软件给学校,著名的局域网软件提供商Novell也捐赠了一些操作系统,但是没有人知道怎么使用它们。丁健读完使用手册后,在1989年装设完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第一套局域网络。关于丁健天才的故事很多,其中一个是他在北京大学上学时经常逃课,线性代数课从来没上过,只是考试前三天把教科书上的题目全部做了一遍,期末考试时就拿了满分。田溯宁也对丁健的智商表示叹服:亚信刚刚成立时,由于资金有限而请不起律师,丁健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把法律的基本知识全部掌握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亚信的法律问题都是由他出面负责。
在1990年加州大学硕士毕业之前,丁健将整个校园网络连接上了Internet。随后,他在位于达拉斯的得州大学担任系统分析师的工作,在这里,他第一次真正见到田溯宁,两个人相见恨晚,很快就讨论关于合伙开设公司的构想。
田溯宁是一个超级鼓动能手,他外表憨厚,面相老实,给人很真诚的感觉,而又口吐莲花,视国家兴亡为己任,这让他很有鼓动力。有一个在坊间流传很广的段子:车子在大路上前进,突然遇到一个大坑,按田溯宁的性格就会鼓动整个车队的斗志,大声喊&没有退路,冲!&而丁健则会停下来,看是否能够绕道或者铺路过去。这样行事截然不同但内心无比接近的两个人联起手来,他们计划开创一番新事业,至少在当时,他们雄心勃勃。
田溯宁从未忘记他要返回中国的目标,虽然他还没有找出跃过这片海洋的方法。他和丁健一起思考对策,&我们要如何将这项科技带回家&。回到得州后,田溯宁和丁健从路伯克市(Lubbock)搬到了达拉斯的明天大道,在那里他们创立了企业发展国际公司(BusinessDevelopmentInternational,简称BDI)。公司的宗旨是:串联全中国。听上去很宏大,但这最后也成为了现实。
这家公司是一个叫刘耀伦的华人投资的,刘耀伦在美国做房地产,是美国最成功的中国商人之一,也是华人圈子里的热心人士之一,他给田溯宁、丁健投资的故事颇为经典:一次三个人一起吃饭,饭后田溯宁和丁健抢着买单,博得刘耀伦的好感,从而获取50万元美元的投资,并约定做非房地产之外的其他业务。
1996海归归来
1996年的中国充满了激扬文字。这一年5月,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的政治评论著作一面市就引发热浪,首版发行5万册,只用了20多天就一售而空,这本书的5位作者张藏藏、宋强、乔边、古清生、汤正宇都是大学毕业没多久,30岁左右的文化青年。该书最重要的观点,是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提出质疑,并猛烈批判中国国内的崇美思想,进而大胆地为中国的崛起而呐喊。这本书迅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也邀请作者进行沟通,这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一年的7月,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胡泳受海南出版社委托挑选外版书。在版权公司密密麻麻的巨大书架前,胡泳不经意间抽出了一本黑白封面的书。这本书是美国未来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媒体室的主任尼葛洛庞蒂(NicholasNegroponte)写的《数字化生存》,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图书排行榜上连续几周都是第一。一翻之下,胡泳立即建议海南出版社出版此书,之后胡泳和妻子范海燕只花了2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翻译工作,并交给了海南出版社进行出版。这本书在日后也成为年度畅销书。
学习、追赶甚至超越美国,一直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众最重要、最强烈、最质朴的情感,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但在互联网之前,我们更多的只是一种徒劳式的呐喊和掩耳式的自欺,理由无他,我们实在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我们又不愿意因为直视这种现实而丧失一个国家和民族应有的自信。但互联网不同,从这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太平洋彼岸开始落地、开始商业化、开始展现其迷人魅力的时候,对应的,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1992年之后的又一个黄金盛年。进一步打开国门的中国人由于一开始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落后太多,因此能以更开放更从容的心态迎接这一场由开放和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互联网冲击波。
与此同时,我们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期盼的海归归来的希冀成为了事实,这批生在中国、学在美国的人,兼容东西方文化,打通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竞合的绿色通路。互联网在美国的每一个细小的创新,在太平洋的西岸,都会有人进行学习、借鉴甚至模仿和跟随。这在之后甚至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成功路径:用最快的速度学习美国最成功的商业模式,然后迅速本土化,赢得用户,获取收入,然后再到美国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后再进行发展,甚至形成自己特有的创新。这种立足本土,对接美国式的造富运动由此产生了足够多的阳光富豪和知识英雄,并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互联网创新中国的内在推动。
海归群体和具有海外视野的本土创业者成为中国互联网早期创业者的生力军,他们所带来的变化和推动还在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一开始就接近硅谷模式,靠出售梦想获取风险投资(VC),争取用户,构建收费模式,进而形成正向赢利,进行资本运作。
在这一年中,我们重点讲述了从美国回来的海归张朝阳和中关村标志性人物王志东的故事:这一年,王志东参与创办的四通利方和冯波服务的罗伯森&斯蒂文森公司签订了国际融资服务合同,王志东由此在美国留学生冯波的帮助下开启了新浪成长之路。同是这一年,已经回国一个年头的张朝阳开始拿着他的商业计划书穿梭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寻求那些可能给他钱的人。
这两个人,张朝阳是海归的符号,王志东是具有海外视野的本土创新派代表,他们两人的故事在之后的5年内不断成为媒体报章关注的焦点,虽然之后路径不一,也没能一直站在中国互联网这个大舞台的最中心地位,但在当时,这两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堪称一时瑜亮。
因为陈章良,张朝阳回到中国
走下飞机舷梯,张朝阳感到一阵寒意,他想不到11月初的北京会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张朝阳拎起两个手提箱向机场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触摸到的中国互联网事业。这一天是日,而前一天就是张朝阳31岁的生日。
尽管想来不大可能,但张朝阳坚持认为,他回国创业的第一天,即日,北京是下着雪的。也许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张朝阳的回忆如此寒冷。
张朝阳是个文学青年,此时的他仍保留着阅读小说的习惯,他最喜爱的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类似这样能展示自己纯情一面的小说。张朝阳曾骑着自行车去看后者书中写过的永定河。之后张朝阳的敏感、自省,他的英雄主义情结都能从中找到根源。
正是这份过分的自省让张朝阳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人。
1981年,17岁的张朝阳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他的理想是做一个陈景润式的人物,关在只有一盏小煤油灯的屋子里解数学题,一整天只吃一个冷馒头。1986年,22岁的张朝阳考取了李政道奖学金,可以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读物理,但却突然间发现自己没有了目标。东游西荡地混完了在清华的最后一年后,他来到美国。
到美国后,张朝阳变得非常反叛,开始恣意地、甚至有些放肆地享受他的青春。他在银行里从没有存款,但他要买车,而且一定得是敞篷车,开车路过商店时会来个急停调头,进去买一副墨镜戴上。穿衣服一定要穿POLO,甚至他还梳过Ponytail(马尾)。1993年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毕业,留校做博士后,继续狂放不羁。
1995年7月,张朝阳以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的身份出国后第二次回到中国,前一次是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务长,这一次则是陪着校长回国的。张朝阳安排了校长与当时国务院总理朱F基的见面,也陪着那位校长去了北大,接待人是陈章良,彼时陈章良刚被提拔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那年陈章良34岁,张朝阳31岁。
陈章良34岁当上北京大学副校长这件事对张朝阳的触动很大。回到美国后,张朝阳就决定三个月后一定要回到中国。回国后亲眼见到国内的景象,再加之访问了许多朋友,张朝阳发现一个在中国生活的人是多么幸福。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非常充实。而在美国的华人则是不在主流文化圈子里的一群人,跟社会几乎没有太多关系,只是麻木地生活在另一种意义上的世外桃源里。
这一次,和之前很多次的选择一样,张朝阳同样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知道的是,他要回中国去。回国做什么,他也并不知道。
张朝阳在1995年回国时选择了做互联网,原因无他,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正好有这样一份能帮助他尽快回到中国的工作而已,当然,这份工作所在的互联网行业对张朝阳也颇有吸引力。
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学院所加入的实验室的导师虽然是学校的副校长、一名物理学家,但他本科专业是学计算机的,因此他要求他的研究生、博士生对计算机必须要精通,否则他就根本不会让你毕业。对于张朝阳来说,在实验室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因祸得福的是,当别人还在华尔街、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张朝阳却有这样一种闲情逸致在网上漫游,而这一玩就转眼到了1994年。
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张朝阳于是就想搞一个&ChinaOnline&(中国在线)公司。Ridingthewavesofourtimes,oneisthecomingofageoftheinformationsuperhighway,anotheristhemergenceofChinaasaglobalpower.(顺应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两个潮流,一是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另一个是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崛起。)这两句英文被张朝阳写在了他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中国在线&的封面上。
那个时候张朝阳并不知道自己的创业能够做什么,并且在中国也没有任何资源。当时张朝阳拿这个商业计划书和系里懂计算机的人进行探讨,由于没有谈出个结果,只好暂时搁置在一边。但张朝阳一位叫GarryMuller的美国朋友,却跟家人要了些钱,成立了一个网络公司。一年后的1995年,他的公司已发展为拥有20多人的公司,并在完成了第一次融资100万美元之后,把这个公司变成了欧洲在线ISI公司。为了专门研究新兴市场的信息,他需要有人帮他在中国工作,张朝阳成了合适的人选。
由于张朝阳当时急于回到中国,虽然那份工作的工资不高,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之前,张朝阳决定帮Garry做。就这样,张朝阳回到了国内。
靠股东贷款挽救了搜狐
尼葛洛庞蒂的访华让张朝阳一下子获取了注意力,也由此吸纳了诸多人才的加盟。不过,张朝阳面临的具体问题是他所创办的爱特信公司账上现金已经消耗殆尽,需要进行第二轮融资。
如果说第一次融资的股东多少是基于对张朝阳个人的信任以及私交的话,那么第二次融资则再也没有这样的情感因素帮忙。对于张朝阳来讲,这次融资的过程几经起伏,长达半年的融资经历令他刻骨铭心。
在张朝阳的印象中,当时的美国人对中国十分陌生,几乎没有投资人愿意听他的计划。事实上,那个时候能够找到一个愿意接见这个中国创业者的投资人都很困难。
在罗伯特和尼葛洛庞蒂的引荐下,张朝阳自费前去美国加州见那些亿万富豪。他先在加州的一个小旅馆住下,用绿卡租了辆车,然后用了两天时间不停地打电话与几位可能改变他的公司命运的人约定见面时间。
日让张朝阳终生难忘,他至今为自己在这一天表现出来的能力而骄傲&在这一天中他马不停蹄地见了4位风险投资人。
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张朝阳应该在早上9点先去见英特尔投资公司的人,接着是12点与世纪投资的负责人会谈,下午3点是软银,下午5点则是后来给王志东投资的亿万富翁罗伯森&斯蒂文森。前三位投资人都在硅谷附近,而最后一位则在旧金山。
为了充分利用分分秒秒,头一天晚上张朝阳利用雅虎地图已经把路线搞清楚,准备第二天飞车前去会见这4位超级富翁。
谁知道第一个会面就被推后了半个小时,虽然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面,但当会面结束时,已经中午12点了。张朝阳匆匆在麦当劳买了食物然后一边开车一边吃地赶往世纪投资。
当张朝阳见完前三位投资人的时候,时间已经晚了,再加之那天赶上旧金山的地铁罢工,所有的车都在地面上爬行,严重的堵车迫使张朝阳勉强开下高速公路。到了距离罗伯森&斯蒂文森还有7个街区的时候,他将车弃置在一个停车场后提着笔记本电脑飞奔着跑到了见面地点,他到的时候,罗伯森&斯蒂文森已经等了他将近一个半小时。还好,双方谈得不错,罗伯森&斯蒂文森表示出很强的投资意向(但最后并没有投资搜狐,倒是后来投资了四通利方,成就了新浪)。
张朝阳那天见的4拨投资人,最后实际投资给钱的只有一家,那就是英特尔投资公司。即便英特尔投资公司,也给的并不利索。英特尔投资公司对张朝阳进行了前后长达6个月的问题&审问&,平均每天6个问题。有一天晚上英特尔投资公司的投资人打长途电话过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张朝阳当时在发烧,但是生怕投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最后不再投资,所以不敢说自己在发烧,只能咬牙回答他的问题。
1998年到2000年上半年,英特尔投资公司的投资关注方向是软件市场,目的是为了促进硬件的销售。&而要去了解一个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其中的一两家企业。&在这个阶段,英特尔投资的洪恩、速达、适普等都是软件企业。
搜狐所代表的门户网站,最初并没有进入英特尔投资的视野。英特尔总部投资部曾流传一份投资建议书,但他们最后没有投,而他们错过的这家公司叫雅虎。1997年中国互联网官方出了一个调查,称阻碍中国人上网的第一大原因是中文网页的缺乏。英特尔因此认为投资像搜狐这样的公司可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这又能带动电脑和服务器的销售,于是,搜狐成为英特尔的投资对象。
英特尔的投资对搜狐至关重要。英特尔本身也是中国互联网广告业的大金主。中国的网络广告起源于1997年3月,当时灵智大洋互动媒介部经理吕勇代表IBM在ChinaByte上投放了一个banner广告,几乎在同时,英特尔也为其新出品的奔腾处理器在ChinaByte上试水网络广告,这一单同样来自吕勇。
第一个Flash广告也来自英特尔,同样是吕勇的杰作,当时设计的是一个礼花的动态广告,点击下就会爆炸,以此比喻奔腾处理器强大的多媒体处理能力,但当时有不少人是晚上上网,于是那些天,在一些上网用户聚集多的小区里,经常响声一片,因此投放了两天后被投诉而拿了下来,但对客户来说,效果还是起到了。吕勇后来去了&好耶&当首席运营官,这位说话慢条斯理,喜欢食辣的中国网络广告第一人目前依旧是中国网络广告圈内的重量级人物之一。
今天看来,张朝阳选择从海外融资的行为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很重要的举动,他至今认为这给中国互联网行业起了启蒙的作用,他自己甚至用了&前所未有&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个事情的重大意义。在融资的那段日子里,张朝阳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那间办公室兼卧室的桌子上、地上,或坐、或躺、或趴着写他的商业计划书。
张朝阳认为,他那份完备的商业计划书在当时具有空前的前瞻性,例如他预言了一个商业网站应该是资讯和导航,也形容了门户的特征是信息的集合者而不是制造者,甚至还描述出了广告收入的曲线,以及对页面点击率与广告之间成长关系的算法、收入模式等。不过,这更多是他的自说自话,谁也不曾看到这份商业计划书。
在张朝阳写这份商业计划书的时候,他还没有一笔网络广告收入,到了1997年11月,第一笔融资来的钱几乎快花光了。那时,他甚至到了把最早进入公司的两名员工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问他们当月的工资迟一个月发可不可以的地步,因为他那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交房租。
张朝阳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向董事会求救,最终董事会为张朝阳提供了一笔10万美元的&乔治贷款&,让张朝阳用这笔钱先&度日&,把公司继续经营下去。而这笔贷款张朝阳日后需要用利息和股权去偿还。
这笔&乔治贷款&到位后,使爱特信又撑到了1998年3月。当年4月,爱特信公司获得第二笔风险投资,投资者包括英特尔、道琼斯、晨兴、IDG等,共220多万美元,爱特信也由此更名为更响亮的搜狐公司。
王志东一年之内三进硅谷
搜狐肯定不是中国第一家被风险投资青睐的高科技公司,在张朝阳拿到钱之前,边晓春和&前导&就曾经拿到过IDG的投资。搜狐也不是第一家被风险投资青睐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亚信早在1993年就拿到了刘耀伦给的50万美元,虽然亚信的总部是在美国注册的。
单从在中国注册的互联网公司里论,张朝阳也不是第一家主动与风险投资牵手的互联网公司,王志东的四通利方1996年1月正式聘请冯波所在的公司为其融资,而张朝阳的融资之路是从1996年7月开始的。如果要给张朝阳的风险投资之路找个第一的话,那就是张朝阳的公司是中国土地上注册在中国、第一个完全靠风险投资催生起来、同时广为中国人所知的互联网公司。
是王志东还是张朝阳?这样的问题在1996年之后成为报纸、电视最热衷讨论的话题,这样的两个人,其实截然不同,但互联网的大浪把他们淘成了公众人物和产业偶像。
张朝阳和王志东,就其经历来说,足够可以成为公众人物。1981年,陕西青年张朝阳考进清华大学;1984年,来自广东虎门的王志东考入北京大学。不论是北大清华,还是清华北大,谁在前面,都不会影响这两所比邻而居的高等学府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最高学府的崇高地位。
清华毕业的张朝阳,很快出了国,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读物理,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的地位和清华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也是那个时候中国老百姓知之不多的美国名校之一。
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学生王志东,没毕业就已经在中关村里小有名气,他穿梭在北大清华旁的各个电脑城里,给这些练摊的大小业主们写工具软件,顺便做着加密解密的活儿。王志东有多受欢迎?那就是不断地有人找他开公司,请他以技术入股。到1994年四通利方成立之前,王志东已经参与创办过两家软件公司,此外还有在北京大学创办的校办企业方正集团里工作的经历,他被许多媒体称呼为软件天才、新一代程序员的领袖人物。
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四通利方的创办在中关村历史上都是有其卓绝地位的。这是因为,这家公司一开始就有着相对清晰的产权结构,按照双方的约定,四通集团投入500万港元,占据70%的股份,王志东和他的创业团队占据30%的股份。王志东领导的技术团队很快写出了RichWin这样的中文平台,风靡一时。
不过,到了1995年,王志东的烦恼也来了。他发现,微软等海外强敌进入中国的速度和力度都比他想象得快和大,而四通集团给予他支持的强度却不如他一开始设想得那么大,两相消弭,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参与创办的四通利方的未来将不那么明晰,而这个时候,四通集团投入的500万港元已经花得差不多了,王志东必须去找钱。
按照很多媒体的报道,这个时候王志东想到去硅谷取经,于是,也就有了王志东在1995年三进硅谷的故事。其实不然,这三次硅谷之行,每一次都是王志东的对手公司安排的,一次是IBM(当时要推lotus软件,中文名&莲花&),一次是惠普,另一次是微软。对手邀请王志东和其他中国软件的同行到美国参观学习访问,更多是希望能参与到即将开放的中国软件大市场中的市场蛋糕分配中来。
王志东乐得其所,他正想到他从北京大学读书时代起就无比崇拜和向往的硅谷去看一看,学习怎么样引进硅谷式的创新机制,以便让自己的四通利方能成长成一个像微软一样的大公司。
1995年7月,王志东来到硅谷,正好赶在全球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网景上市前夕,那时到处都在讲述网景的故事。王志东听完网景的故事后立马醒了过来,这就是他想要的四通利方的成长轨迹。当王志东打听到是摩根斯坦利给网景做的融资时,他四处向朋友打听,看怎么能让摩根斯坦利来给他投资。最后找到的朋友是王志东在四通利方的创业伙伴严援朝的多年老相识,他一听就乐了,对王志东说:&你要找摩根,还嫌早了一点。不如先给你找个小点儿的吧。&
话是这么说,但摩根斯坦利一位高级别的合伙人还是抽出一个小时专门和王志东进行了会谈,谈完王志东才反应过来,人家不是对自己有兴趣,而是对中国市场有兴趣。不过,就是在这次会谈中,王志东知道了什么是风险投资,怎么在中国做市场,怎么到美国上市。也就是在这次会谈中,王志东开始朦朦胧胧地接受四通利方不是一家中国软件公司,而是一家全球软件公司,只是其总部设立在中国而已的概念,这让王志东从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土创业者开始逐步蜕变成具有海外视野的本土创业者。
王志东还知道了,投资是分层次和级别的,产业资本和风险资本的钱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次会谈,王志东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得找个人帮他找钱,他毕竟不是张朝阳,没有在美国生活过,也没有相关的人脉,对资本运作方面的知识也不具备,还有一点,他的英语不如张朝阳那么流畅,沟通起来有障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志东认识了时任罗伯森&斯蒂文森公司的中国投资部主管冯波。
1997大门洞开
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1997年,一家网站,也是中文世界中第一家商业ICP①&ChinaByte被不断提及,这家网站的诞生甚至惊动了中南海。这家公司先后出现的4个股东:新闻集团、IDG、人民日报社和电脑报社,都在未来的时间内或多或少左右和影响着中国互联网在新媒体方向上的尝试和实践。参与ChinaByte诞生、壮大、转身的那些人也值得铭记:他们中有默多克、邓文迪,有熊晓鸽、周全,有陈宗周、李志高、黎和生,有多佛、施朗然、李映红,有朱新民、谷嘉旺、张德华,当然还有北大毕业的宫玉国,宫玉国在很长时间内是这家公司的&船长&。
不过,比起人民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上更加积极,也更加主动。这缘于新华社在香港分支机构更加国际化,也缘于新华社所在的金融信息服务领域比起前两家来说,更早开放,与道琼斯和路透社这样的海外金融信息巨头的竞合也相对充分,由此有更大的外部推动力,而不是被动地向前走。由新华社香港分社推动创办的中华网超越人民日报社参股的ChinaByte,也抢在中央电视台占10%股份的凤凰卫视之前,在日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虽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在默多克、麦戈文等高歌猛进,刘长乐、陈宗周、宫玉国闻鸡起舞的同时,两家成为中国最具民间号召力、在今天成为民众心中最受欢迎的媒体也在1997年埋下了他们成长的种子,一家是一纸风行的《南方周末》,另一家是今天一呼百应的新浪网。
而连接这两家媒体的是一个人和他的一个帖子,这个人就是老榕。1997年11月初,其在四通利方论坛(新浪网的前身)上发表了著名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而这篇文章的编辑,四通利方的陈彤和《南方周末》的吕祥、李戎都由此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留名,特别是在新媒体历史中有着卓而不群的地位。
陈彤的价值在于,他营造了一个肆意表达而又不失分寸的表达空间&四通利方论坛。自由而不过界,张扬而又有所克制,随意而又有约束的法则,这是四通利方论坛能从1996年坚持到今天的安身立命所在,也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一定的新媒体特征,使之具备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不会因过分的棱角外露而半途夭折。陈彤身体力行地为四通利方论坛确立的这些准则其实和1997年前后的《南方周末》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这应该也是为什么《南方周末》的编辑吕祥和李戎会发现并将《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多次传播的原因所在吧。
默多克希望进入中国
ChinaByte投入不小,一开始就在北京外经贸信息咨询大楼这样的豪华写字楼里办公。北京CBD地标嘉里中心建好,ChinaByte首批入驻,ChinaByte的员工一直都是在北京最贵的写字楼里工作,写字楼每平方米的租金都是以美元计算。ChinaByte的员工一边工作,一边喝着最好的咖啡和茶,他们桌上放的餐巾纸是最高级的那种,地上的地毯也很舒服,可以光着脚在上面走来走去。ChinaByte给编辑的薪水也很高,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业界的最高标准。ChinaByte是一家给稿费的网站,每日更新,有大量的原创内容,当时的稿费就能给到每千字80~120元,而且支付得很及时。因此很多人给他们写稿子,ChinaByte变得很有影响力,也做了很多观念的启蒙。
宫玉国出身传统媒体,主编刘琪也是个资深媒体人,因此,他们把传统媒体的规范带到ChinaByte。在ChinaByte,有编辑方针、编辑手册,校对要仔细到标点符号。每次发稿前,刘琪都要将稿件送宫玉国审阅,宫玉国签完字才能上网。
ChinaByte花的是新闻集团的钱,新闻集团给ChinaByte作价540万美元,对应首轮投资合资公司270万美元,占50%的股份。270万美元花完之后新闻集团给ChinaByte借款,前前后后又借了200多万美元的无息借款。之所以没有像瀛海威一样债转股,是因为需要遵守当时外资不能控股的规定,在合作协议里,也明确规定,默多克是技术投资,无权过问内容。对一个做垂直内容的ICP来说,这笔钱不算少。
ChinaByte的结局的确很可惜,它和瀛海威一样,是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之一,的高级副总裁冯钰、鲨威的两位创始人都出自ChinaByte;刘琪是中国公认的网络营销研究的先行者,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边城浪子&高大勇是中国第一代个人主页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中国闪客运动的核心力量之一;还有张路,曾任《互联网周刊》副总编辑和《创业邦》的副总编辑,也是黑板报网站的创办者,1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互联网观察的第一线,最近在做一个本地生活社区。
但ChinaByte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其多折的命运,它更多是默多克敲开中国媒体市场的一个桥头堡而已。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默多克其人,他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报业乃至传媒老板,20世纪50年代初,默多克从临死的父亲手里继承了一家澳大利亚的地方性报纸,在此后短短的几十年里,他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和亚洲多个地方纵横驰骋,或收购兼并,或从头做起,建起了一个拥有多家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出版公司的庞大的全球性媒体帝国。默多克的个子不高,只有一米六出头,但接触过他的人都会为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强烈的进取气息和力量而备受压迫:他在专注时左眼会很具有威胁性地眯起来,像瞄准谁发射前那样;他在搪塞支吾时有咬紧牙齿的习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都流露出他很强悍的一面。如果把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从而成就大事的人称做枭雄的话,那么,默多克当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传媒枭雄。
关于默多克,一个广为中国人传颂的段子是,1997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F基出访澳大利亚前,接见了默多克。会面期间,朱F基还一度让默多克相当尴尬。&我听说你为了在美国经营电视台还加入了美国国籍,&朱F基说,&那你想不想也为了在中国经营电视事业而成为中国公民呢?&默多克闻听面露苦相。不过他很快地随着被朱F基逗笑的在场人士大笑起来。两年后的1999年6月,默多克以近70岁的高龄,毅然和共同生活了30年的妻子离婚,娶了不到30岁的中国女子邓文迪,成为一名中国女婿,这一举动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上至中南海、下到街头中国人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默多克在努力修复着他和中国的关系。
ChinaByte老兵宫玉国
新闻集团对华办事处两任首席代表的更替,也在很大程度上对ChinaByte的命运进行了变更。1998年之前,ChinaByte更多是依靠着外方的先期投资款在运营,中方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1998年之后,随着施朗然接替多佛执掌新闻集团对华业务,以及张震中等具有华人背景的高管进入新闻集团中国区的决策层,中方话语权开始大了起来。任命施朗然这样的中国通,请张震中这样具有华人背景的经理人参与新闻集团中国区业务的管理,以及邀请黄福盛这样具有华人背景的人来担任ChinaByte的第三任总经理都可以看做是ChinaByte本土化的系列举措之一。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动是在1999年扶正中方负责人宫玉国,任命宫玉国为ChinaByte第四任总经理,也是唯一的一任内地出身的总经理。
不过,到了1999年,ChinaByte和宫玉国都失去了重新寻回行业内领导地位的可能,互联网的一年等于其他行业的7年,从1997年的领跑,到1998年被赶上,再到1999年的落后,ChinaByte很是可惜。其中最为可惜的是错失了1998年世界杯带来的商业机会。
1998年世界杯前夜,1996年从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回到中关村,被王志东请到四通利方论坛担任负责人的汪延到ChinaByte找宫玉国,商讨联手做一些事情,两个人将共同的对手定为国中网,他们谈得非常好,最后商定ChinaByte上的资讯,汪延可以拿到四通利方论坛,四通利方论坛有什么好帖子,ChinaByte也可以做导引,转到四通利方论坛讨论。
最后,世界杯网站评比,四通利方第一,ChinaByte第二,他们一起打败了国中网。虽然ChinaByte落后了,但ChinaByte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1998年世界杯之后,四通利方的王志东意识到在中国做互联网可能有大机会,开始对网站进行投资。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是中国互联网从IT领域走向全社会的转折时期。世界杯后,ChinaByte本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将其世界杯网站变成一个体育网站,但ChinaByte没有做。看到这个机会的王志东把新浪做成了中文第一门户网站,而国中网所在的中华网也借此加大对网络广告市场的力度,并抢先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
看到体育网站潜力的还有一个叫戴福瑞的美国人,时任新闻集团和ChinaByte商务拓展经理。1998年世界杯后不久,戴福瑞和马来西亚的道格拉斯(DouglasKhoo)等人创办鲨威体育论坛,并选择了从北大一毕业就连人带公司一起兜售给ChinaByte做搜索客的庄辰超任CTO,这家三个人联合创办的公司两年后卖给TOM集团,团队遂告解散。2005年,三人再次聚首,共同创立了旅游搜索引擎&去哪儿&,公司的中文名字也十分地道&蛇猴龙(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名字包含了三人的属相。由于道格拉斯创立的另外一家公司也获得了融资,于是他的精力主要放在那里,所以目前主要由戴福瑞和庄辰超负责&去哪儿&的运作。
但即便如此,宫玉国主政ChinaByte的那两年仍是ChinaByte发展最顺的两年,纠正了前任关于电子商务的路径,收缩了诸如娱乐和搜索等业务,重新回到ICP的路上来。2000年,ChinaByte的网络广告收入达到80万美元,而那一年,ChinaByte的整个运营费用只有100万美元,收支平衡在望。
但终究是势比人强。日,默多克获得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中国各大媒体都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一新闻。新华社在报道中指出,江泽民&对世界媒体巨头鲁伯特&默多克先生近两年来为客观地介绍中国、加强同中国在新闻业务方面的合作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这标志着默多克和新闻集团进入中国获得官方的肯定和认可。再之后,默多克让自己的小儿子杰智来到中国,负责星空卫视业务。新闻集团中国区的业务重点也从ChinaByte逐步转移到星空卫视业务上,ChinaByte被逐步边缘化。更致命的是,《人民日报》本身也开始自己做网站,成立人民网,ChinaByte的金字招牌PDN(PeopleDailyNetwork)开始名存实亡。
为避免ChinaByte被边缘化,宫玉国想了很多办法。1999年3月,他拿着第三方给他们的估价报告,飞到上海找到上海老八股之一的爱使股份,将ChinaByte作价5000万美元,占爱使50%的股份,重组爱使。但这一方案没有得到新闻集团中国区相关人士的认可。两个月后,中国股市上演波澜壮阔的&5&19行情&,宫玉国和ChinaByte只是看客。
大连金州没有眼泪
在默多克、麦戈文等高歌猛进,刘长乐、陈宗周、宫玉国闻鸡起舞的同时,两家成为中国最具民间号召力、最受欢迎的媒体也在1997年因为互联网埋下了他们成长的种子,一家是一纸风行的《南方周末》,另一家是今天一呼百应的新浪网。
而连接这两家媒体的是一个人和他的一个帖子,这个人就是老榕。1997年11月初,他在四通利方论坛上发表了著名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这个帖子详细讲述了老榕带着儿子小榕从福州千里奔赴大连,用细腻和富有深情的文字,记录了目睹一场中国足球历史上惨痛失败后小榕和当场观众们对中国足球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但又不离不弃的言与行。①
这个帖子发表的第二天,被当时的&体育沙龙&版版主冠以编者按,在论坛置顶。那时候,四通利方没有新闻,没有网刊,只有容许300个帖子的BBS。
一则让我们落泪的帖子
9月中旬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的预选赛开始以来,在&体育沙龙&的版主NelsonDon和Gooooooal的带动下,我们和许多网友、版主一起努力,把赛场实况搬上了网。借这个机会,我们感谢所有参加实况转播的人,同时也感谢所有鼓励和支持过我们的网上观众。
10月31日,自从那场球赛结束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兴趣继续在网上搞直播,再也不想听任何人提起中国足球,甚至几天过去了,我们中没人愿意去&体育沙龙&的直播室清理那些过了时的网页,那里的时间依然静止在31日的傍晚&&
然而两天前,当我们从睡梦中醒来,&体育沙龙&中的一则署名&老榕&的帖子却让我们每个人的眼眶红润了。没有想到,时至此刻不过48小时,这则帖子已经在我们的论坛中被阅读了两万多次,同时传遍了互联网。
为了不让这个感人的故事随着成百上千过了时的老帖子一齐被删掉,我们把它转贴在这里。四通利方&体育沙龙&1997年11月/richtalk/special.html。
两周以后,这个帖子的主人老榕照例买回当时每期必看的《南方周末》。赫然发现,自己的那篇文字全部刊登在上面。占据了体育版的整版。当时体育版编辑李戎,亲自在上面写了一段编者按,大意是,他的邮箱,收到了60多份这篇文章,要求他们转载,为了不影响当时还在比赛的中国足球队,他们克制着,直到11月14日,中国队踢完了所有没有意义的比赛之后,才刊发出来。这应该是中国的报纸第一次登载署名的ID不可考①的文章。
《南方周末》信息时代版的编辑吕祥也在《10月31日:大连金州的网上泪》的评论里写到:读罢这则帖子,编者同所有关心中国足球的网民一样,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样一则帖子,当然救不了颓败的中国足球,但它能够给予我们的,却似乎比足球更多。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可以贴帖子的地方多如牛毛。借助电脑网络这一廉价而高效的传播平台,人们可以把自身对生活的种种感受和理解张贴上网,让更多的人去分享、共叹或共鸣。熟悉互联网的人们都知道,网上讨论区充斥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琐碎、无聊而且浅薄的感叹和议论,而如老榕这样的即便从文学角度来看也堪称佳作的帖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老榕的帖子始于哪一家BBS或网站,现在已经无从查考,而且这一点也确实不重要了。只要作者不要求相关的权益,任何一条信息,哪怕只是个喷嚏,从上网的那一刻起,就立即成为全球的财富,其覆盖的广度和传播的速度是任何传统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经由互联网上的反复辗转,老榕的帖子又被载上多家传统的媒介,其中包括《成都商报》、《中国足球报》和本期的《南方周末》。数字空间再返回我们的模拟世界,老榕在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面前的苍凉的悲哀,似乎又陡增了一些&时尚&的感觉。由老榕这么一则帖子的空间转换,可以说,网上传播的时代已在中文世界露出了端倪。感谢福州的老榕,以及他那刚要醒事的孩子,还感谢那些把老榕的帖子转给编者的网民们。当然,还要感谢那些为建网而辛勤工作的人们。
事情好像才开始。两周后,《南方周末》刊登了这样的文章:《足球不幸球迷幸&致老榕和他的孩子》,作者李公明。
我不是球迷,但老榕的帖子(11月14日本版)使我感动不已,使我平生第一次写下了关于中国足球的这点文字。过去人们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含泪读完老榕的帖子,我头脑里冒出来的一句话就是:&足球不幸球迷幸&。
有人会问:中国足球不幸,中国的球迷何幸之有?我想,在这样一种功利滔滔、性灵枯乏、情感虚假的岁月里,能产生老榕这样的文字、产生老榕和他的孩子的那种情感,这不是天大的幸事吗?
在远离了那种史诗性的、充满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岁月以后,在被暴风雨荡涤的英雄情怀已日渐消失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在人群中感受到同一种炽热的情感、呼唤着同一种声音、流淌着同一行滚烫的热泪&没有了集会中的狂欢和悲歌,哪里还有狂飙为我从天降?!
只有足球,中国的足球!那个令我们哭、令我们笑、令我们在可怕的冷静中领略可怕揪心之痛的中国足球,只有它可以让我们重温炽热的情感、刺痛麻木的心灵,让我们在网络上&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我想,老榕的这张帖子已足以令当今书坊上那无数莺歌式散文羞愧无地。我还想到,它完全够条件成为我们语文教材中的一页:它叙事清晰、条理分明、文字朴素、感情真挚动人;更重要的是,它连接着两代人滚烫的心!但假如我是中学教员,我又会对它既爱又怕,怕的是我在教这一课时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响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