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都说水墨画家林曦的老公刘光(也叫林糊糊)皮肤保养得很好,都很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怎样美容养生的?

导读:还有一类是生活跟创作高度统一,这是不是跟你的生活状态有关?,心探索:但生活给你备的礼物不可能都是糖啊?,但这种踏实也不见得是你的生活非常的规律,他会更热爱生活,生活太应该爱了,林糊糊则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态度和生活之所以为很多人向往,心探索:所以说“林糊糊是一种生活”,林曦:对生活我有明确的态度,这种生活之所以为很多人向往,林曦:其实我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我看重一些特质,比如你能不能坐在林曦:其实我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我看重一些特质,比如你能不能坐在那儿安静地完成枯燥的事情。如果常年从事艺术创作,会知道每天经历的,八成都是非常枯燥的事情。一定是熬过了这个枯燥的阶段,才会有巨大的成就感和快乐。一个人缺乏这种耐力,他很难到达真实的成就感那一步,而只会陶醉在某些自我感觉里。如果没有受到外界或者他人真诚的肯定,这条路通常比较难走,因为得不到外界的能量支持,他需要太多自我的力量。 心探索:有个观点,艺术家分为两种,一类是超现实的,作品和个人有一定距离,还有一类是生活跟创作高度统一。你的画给人感觉很美好,很沉静,没有纠结挣扎的东西,这是不是跟你的生活状态有关? 林曦:我曾经让暄桐的同学做过比较,比如赵孟\和董其昌,还有傅抱石和李可染,这些非常类似的艺术家,为什么后来形成了完全不一样的面貌?我是想告诉大家,每一个人,他画成什么样,在初期的时候是一个能力的选择,我能画这个不能画这个。一旦过了技术阶段,就完全是审美自觉的选择。他认为什么是美?他一定会去追求他心目中的美。所以我画里呈现的状态,一定是我喜欢的,我喜欢比较单纯比较可爱的东西,我也只能画我喜欢的东西。 心探索:你经常说自己是“大摩羯”,摩羯座在你身上的体现是什么样的? 林曦:在执行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比较像摩羯座,但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有更多射手的特质,不会考虑那么多,更多地凭直觉。我的瑜伽老师说过一句对我很有帮助的话:你品尝得到甜蜜,它才是真实的,你应该遵循你生命里真实的东西。我基本就用这个简单的原则做一切的取舍。 心探索:你对这个“甜蜜”的解释是什么? 林曦:就像糖一样,是甜的,跟你吃一口苦瓜,完全不一样。 心探索:但生活给你备的礼物不可能都是糖啊?
5 林曦:我说的这种甜蜜的感觉不是那种简单的“我很高兴”,而是你感到非常地踏实,但这种踏实也不见得是你的生活非常的规律,而是你在坐过山车的时候依然觉得非常的踏实,这种踏实的感觉其实是甜蜜的。 心探索:有人说,林糊糊是可爱的小师父,也有人说,要像林糊糊一样玩得高级。我觉得接触你的人比较有福气的是,他会更热爱生活。 林曦:生命是最宝贵的,生活太应该爱了,所以要投入地玩,真诚地玩,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过一句话,一切都是玩具,但是不要被你的玩具控制。说得很好,你不被它控制,才能玩得高兴,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每当我摩羯座的各种强迫症发作的时候,我就说,这一切都是玩具,不要控制我,不要控制我。 心探索:你这种摩羯座的强迫症发作会是什么表现? 林曦:比如教室的桌子应该摆成什么样,上面的墨汁应该什么样。慢慢地,我就明白为什么叫“历事练心”,借事可以磨心。我现在就好多了,对混乱的容忍力已经提升了。 更多林曦专访请关注第65期《心探索》杂志(建议在wifi下观看) 林曦有两个微博,一是“林曦的水墨空间”,另一个是“林糊糊”。时间证明,对“林糊糊”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前者。如果说林曦是从小得法,勤学苦读,终有成果的水墨画家,林糊糊则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态度和生活之所以为很多人向往,是它所传递出来的那种平衡的有呼吸的美感,传统,又不古板,讲规矩,又不被清规戒律束缚,不失自由与乐趣。正如林糊糊所言,生命是最宝贵的,生活太应该爱了,所以要投入地玩,真诚地玩。 守简致茂的智慧 “什么是守简致茂?通常对‘简单’的理解是少,但我关注的是目标的明确性,你基于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或者动机,你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取舍的干脆程度。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就好比一个园子,你只有把有限的养分给比较少的植物,以保证 6 他们的树冠长得很大很美。如果平均分配,每一棵都营养不良。而守茂致简正好相反,因为你要得太多,最后哪个都得不到。” 心探索:你喜欢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里提到,面临任何情况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破坏性的,一种是建设性的。是不是因为佛化家庭的熏陶,让你在成长过程中的选择都是偏正向的? 林曦:其实黑暗也挺有魅力的,不然也不会有哥特式的艺术。快乐是稍纵即逝的,而痛苦能让时间变慢,那种疼痛或者难受,可以带给人巨大的存在感。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艺术家会把痛苦作为创作的素材,甚至比较极端地会去刻意体验一些痛苦,以刺激自己创作出更深刻的作品。这是一种方法,只是我不擅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是强调转化,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八成经历的感受都差不多,但你会给自己做一个剪辑的版本,这就取决于你把重点放在哪儿。 心探索:你在《守简致茂》的讲座提到“人像一个没有根的树,树像一个有根的人”,这个比喻特别好。 林曦:这是张三丰的说法,人是无根的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更需要了解自己的源头,关心这个源头是否充沛。比如去看《心探索》杂志的人,一定是对心灵成长对人如何活得更好这样的命题感兴趣,但同时也容易产生某些上瘾和依赖。就是一旦进入这些领域,会放弃自我觉察和选择,只是盲目地跟随。如果你能清晰地主宰自己的源头,姿态会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会带来你所说的平衡。 心探索:的确很多所谓修行都是盲目的,是在找一种依赖,我前几年也是这样。 林曦:通常大家都会说,有个寄托挺好的,但如果你真正能够非常清晰地,时时刻刻地感受到,人和树和尘埃一样,其实是无所寄托的。所以怎么保持平衡?你会有开心,但不会是得意忘形的狂喜,会有难过,但不是过不去的悲伤,就是一切都处于可能有极限,但依然在一个平衡的状态里面,以及只有保持这种平衡才能欣赏到的美。
7 心探索:你特别强调做事的高效,高效是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你怎么判断事情的重要性和不重要性? 林曦: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有本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说有四种事情,第一,紧急又重要的。第二,紧急但不重要的,通常人们忙忙碌碌的都是不重要的事情,但是这会儿很着急。还有一类是不紧急也不重要的。最后这个最麻烦,非常重要但是一点都不紧急。我会把一部分时间给紧急又重要的事,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我是能省就省了,以保障足够多的时间用在不紧急但是很重要的事情上,比如你有没有把时间给你认为重要的人?你有没有读一些跟现实没有关系的书?古人说“向死而生”,一旦把很多外在条件剥离,就很容易做判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其实就是做不让自己后悔不留遗憾的事。 心探索:暄桐教室的学生,包括很多喜欢你的人都比你年长,这也说明你的人生密度比较大,虽然你才30岁。 林曦:有的人的人生密度大,内涵物多,有些人相对就少,其实还是选择的结果。每个人有选择就要有承担,我们大多数痛苦是又不想选择又不愿意承担,这是做不到的,选择了就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享受自己该享受的。 心探索:所以说“林糊糊是一种生活”,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林曦:对生活我有明确的态度。记得我送给暄桐同学一句话,一件事情的动机决定了你能走多远。如果你来学习是附庸风雅,或者仅仅觉得好玩,这件事情的动机就非常低。不论你现在学艺术,还是未来学厨艺,最重要的动机是成为他人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就是你要成为一盏灯,可以温暖另外一个人,可以照亮很多人,这是我们做很多事情应该持有的一个动机。对于自己和他人,首先我强调界线,但同时我也强调其实是没有分别的,你让另外一个人不高兴了,你自己必然是不高兴的。所以,你跟他人的关系,你跟社会的关系,永远都是一体的。所以,怎么样以自己为轴心,让一切关系让一切问题都在良性的转化中,这点很重要。 #心探索封面故事#
8 林糊糊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之所以为很多人向往,是它所传递出来的那种平衡的有呼吸的美感,传统,又不古板,讲规矩,又不被清规戒律束缚,不失自由与乐趣。正如林糊糊所言,生命是最宝贵的,生活太应该爱了,所以要投入地玩,真诚地玩。
9 包含总结汇报、考试资料、专业文献、人文社科、党团工作、经管营销、办公文档、IT计算机、教程攻略、应用文书以及林糊糊是一种生活(美女书法家林曦的生活)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人物专访林曦:不要把当下作为实现未来的“工具”
林曦,水墨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没上过中学,前后进入三所大学,10岁之后被称作"神童",20岁后又改称为"才女"。12岁开始在法国,新加坡,泰国等办个人画展。创办“暄桐教室”教授书画,是独立设计品牌“山林曦照”的创始人,喜欢画画,写字,读书,聊天喝茶,立志做个闲人。
“有时候问自己,如果现在我很贫穷会做什么?还是会写字画画,只不过吃得稍微差点,旅行的时候住简陋一些,也不至于读不起书,如果很富有,还是这样,一样很享受,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手艺人的快乐是真正属于我的快乐。”——林曦
中国人的闲情逸致——无用之美
今天来讲“中国人的闲情逸致”,听到这个题目时,大家多少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有点远,很多人说我天天“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生活,很让人羡慕,事实上,我也是很忙的。
“中国人的闲情逸致”的核心不是没有事情做,自由安排所有的时间,这只是一种表象。提出“闲情逸致”观念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阶层,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非常重的任务,比我们今天任何一个在职场工作的人都有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更重的负担,因此他们提出来的闲情逸致,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更有启发和帮助。
关于我和我在做的事儿
我叫林曦,微博上起名叫“林糊糊”,很多微博留言说“长得挺顺溜一个姑娘,为什么叫个挺不高雅的名字……”。糊糊的名字由来,是我真的很爱吃各种糊糊状的东西,玉米糊、芝麻糊……第二,其实我的性格有点糊里糊涂的,因为这种糊涂的性格,我也比较容易开心;第三,我是摩羯座,和不熟悉的人一句话没有,看起来特别高冷,熟悉之后又很话痨,胡说八道爱聊天。
我从小就学习画画,真的很喜欢,也有机会到海外办各种各样的画展,现在依然在画,所以我通常介绍自己是职业画家,是个手艺人,和木匠等手工业劳动者是一回事儿。
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家画画,其它做的事情都是出于爱好。
暄桐教室当老师
我通常和不熟悉的人疏于社交,也很害怕花费时间去处理各种关系,从小我的女性朋友就不多,女生在一起难免较劲,交换秘密,或者一起吃饭、逛街、唱歌……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不是很喜欢这个部分,而且觉得好朋友不是强求的,是老天爷砸来的,但是天天在家画画也不是办法。
刚刚提到我对人很好奇,也喜欢有人陪我玩儿,怎么办呢?记得生完小朋友第一年,我就开始动脑筋想,如果有一个教室,每周和大家固定见面,在一起写字画画,简单地分享共同的爱好,也不太涉及个人生活,而且老师和同学之间,是拿出彼此非常珍贵的东西来分享,是很好也很理想的关系。
正好身边有很多朋友一直想学习写字画画,就有了“暄桐教室”,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有些朋友会了解,我们的教室以作业多、作业严、不交作业做平板(支撑)著称。写字画画跟学木工差不多,脑子的认识很有限,需要非常多的手上的操作,手工操作是主题。
山林曦照做设计
另外一个爱好就是做设计,我14、15岁时非常纠结,到底做设计师还是画家,通常实在太喜欢一个物品,但是出去逛一圈,根本买不到,就特别想把它做出来,也是一个巨大的快乐的来源。
大家看一下这些物品,图片上的小沙弥、香、鞋子、画册、毛笔、杯子……都是我的设计,摆在这里很有成就感。
这个可爱的小和尚,灵感来自我画的小和尚,一看到他就很安静,以上介绍完我是做什么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我是个妈妈,要花很多时间和儿子一起玩儿,刚刚她们跟我说,林老师你真好,把你的职业、爱好变成日常,我觉得真的很忙,我发现我的忙碌和周围朋友、学生的忙碌还不一样,差别是我是个手艺人,其实我的手、眼睛,都很忙碌,但是脑子无比清闲,经常一整天大脑一片空白,而现代人的忙碌不管通过健身还是其它方法释放更多的能量,脑子和心都非常累,一直在想事情,这一点我很幸运。
人忙心闲的境界
人忙心闲的好处是,有很多空间去接纳美好,特别有精神地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个状态让人想起古人的一个画面“秉烛夜游”,古人觉得美好短暂,比如海棠花在夜间开了,古人拿着蜡烛去观赏,用看美女的心态去看海棠花。
人忙心闲会让人有兴致,但是我周围很多成功人士,看起来很闲,没什么事情,每天也就是见见人,但完全失去了生活的胃口,不想尝试新鲜事物,包括请他吃个好饭,他就觉得怎么这么远,我经常为了吃顿好饭,哪怕坐飞机也要去,这是很不一样的状态,当心闲下来,就有很多空间去接纳美好。
让心闲下来的方法,学一门手艺
心怎样能够闲下来?从事一门手艺,掌握一门手艺,或者说成为一门手艺的专家,这是最快的捷径。
当你对一门手艺很亲近,对人际的依赖相应变小,不光是生存的,还有组织化的依赖。手艺的好处是真的留下了时间和空间,让你和自己好好相处,我们的太多时间是和他人去交互,白天和所有人在一起,晚上还是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交流,跟自己呆的时间非常少。
我的经验是,一个人和自己呆得越好,快乐指数会越高,你的开心在自己这里,而不在他人那里,否则这种开心是不受控制的。
一门手艺长在你的手上,和你完全同在,是个关键。因此,我给很多人的建议是,哪怕你很忙,去找一门你真正喜欢的手艺学起来,以及挑战难度,越难,你的成就感越高,专注力越高,不要选择刚刚好,马上就能做,马上就能会的。
我的观念和市面上大家接触到的兴趣教学不太一样,大多数时候,大家会分清楚专业和业余的标准,对自己倾向宽容,觉得我从来没练过,做到这样就行了,这就是不开心的源头,一开始就采取自我放弃的态度。
人群是一个橄榄型,最聪明和最笨的都非常少,我们都是大橄榄的中间部分,各种天赋都差不多,只要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扎实地一步步学习,相信任何手艺,经过一年、两年、三年的时间,都会给你巨大的惊喜。
不管是否有很忙的工作,先把这条作为朋友给你的建议,试着做起来,从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周末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个身劳心闲的手艺人,试一试,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受到真切的快乐。
回到另外一个话题,我经常被问到,“我自己都不知道喜欢什么,你能告诉我学什么吗?”70后比80后会更严重一些。大概是社会环境和父母从小就在讲一个简单的道理:人都差不多,一份工作只要努力都能做好。这里是指容量差不多,并不是人生方向和喜好差不多。
事实也是这样,只要比别人多努一份力,都有希望做到中上水平,但是我发现很不一样的是,有些事情做完会感觉很累,也不是那么辛苦,但是一天下来就有种心底发虚,手脚很累的感觉,当然有很好吃的饭会重燃人生的希望,但是真的很辛苦;有些事情就很开心,而且越难、越挑战越开心。
关于灵魂的出厂设置:认识你自己
我有位台湾的朋友提出,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一个出厂设置,我们就像上帝流水线的产品,出厂的时候,每个人的设置都不一样,只是被父母和社会改得完全找不到。他是中医专家,说现代人和古代人比,其实不应该有那么多病,古人的生活条件真的很差,而我们现在甚至比古代皇帝过得还好,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身体或心理的健康问题?
他的观点是,出厂设置出了问题。可能我们走了违背出场设置的路,很多事情即使无限付出也很开心,有些事情还没有做,只是想到就已经很累了,这都说明了一些问题,像古希腊的启示,就是认识自己。
做个手艺人,和自己相处,哪怕静静和自己待一会儿。我经常很忙,被各种琐事包裹住,每当很烦乱时,我就坐进自己一个球形椅子里,看着白墙面壁思过,哪怕只有五分钟,告诉自己,不忙,现在什么事情都没有,只需要跟自己呆一会,通常就会原地满血复活,所有的能量都回来了。
我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是花了很多年才形成的,可能我小时候活得像传说中神童,12岁就到巴黎办画展,写很复杂的论文到国际学术会上跟大家分享,压力很大,自我认知也不够,这也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了解怎样和自己相处,自我认知的结果是什么?
我发现大家做事有两种驱动方式,静下来想想,当你接到一个任务,或者说你想要做一件事情时,你是怎么激励自己的?
人群中最主流的激励方式,是责任感、使命感、意义……拔高事情的意义,强调重要性,意义非比寻常,然后反向推动你打起精神来面对,我们的人生就浓缩成解决一个个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是大家通常用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在我这里特别不起作用,反而会有反作用。
有次在台湾和胡茵梦老师聊天,她说自己也有这个问题——遇到重大的事情,譬如婚礼、葬礼,就会忍不住笑,重大的事情让我们有滑稽感。
小时候我当过大队长,每次升旗恨不得把嘴唇咬破,就觉得没有那么严肃,但大家都很凝重地看着校长、大队辅导员讲话。这种责任、使命感的模式会让人很累,因为你在凝聚力量解决问题,有很明确的目标,我一定要怎样,然后就认真投入不计代价。
印度有一个流派的哲学,核心是说:一个快乐的目的地,不可能借由一个不快乐的过程到达,一个不快乐的过程也不可能到达快乐的目的。
以目标使命感为驱动的模式,很难让人体会到甜的感觉,只会让你轻松,有成就感和别的感觉,但是不甜。往往是坐下来很不经意地看到一本书、小说或一部电影,豁然开朗,突然有很美很甜的感觉。等我再长些,读了很多道家的书,尤其庄子的思想就是“逍遥”,人要有游戏的心过这一生,才能获得逍遥的结果。
不打鸡血不能做事的老一辈,妄念终究会幻灭
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到底是哪一种方式能更好地往前走,另外跟驱动模式有关。我的体会是妄念终究会幻灭,我们成长的这些年能感觉到,社会环境中不计代价,不顾一切获得成功的言论更猛烈了,大家不再关心美誉度,只关心眼球吸引度,让人担心社会渐渐没有底线,而当你有各种底线时,明显比他人活得要辛苦。
我是一个很被动的人,从小到大都很不会争取,经常有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办画展,我说不知道啊,没有人请我,很难自发去开始一件事务性的事情。
但是反过来看,我今年31岁,开始做各种事情,过去十几年的时间,观察了很多艺术家、企业家,社会圈子的各种热点,人们在其中起起落落,今天最红的人,没多久可能就过气了,人们的容忍度和给以热点的关注时间越来越短,虽然今天的社交媒体,都在拉近人们和热点的距离,但一条新闻从八卦中心衰落的过程异常快速。
这个过程,我的体会就是妄念终究会幻灭,那些不够跟紧你人生主线的,终究会烟消云散,没有什么比现实更能教育人。小时候看到长辈们谈事情和做计划,都会养成特别奇怪的习惯,经常打鸡血才能做事情。
东方人的思维和做事不是这样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希望三年能做好,请给自己五年,需要五年做好的,给自己八年,需要八年做好的,给自己更长的时间……然后安静定神,频率调慢一点,只需要再等一点点时间,事情自然会给你答案和方向。
大家看《一代宗师》时,看见叶问和宫老爷过招推手时,几乎闭着眼睛就可以知道力气要往哪里送,我小时候练过太极拳,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叫“听气”。小时候弹古琴时,老师跟我说,你知道自己弹得很好,也有很好的老师,有很好的功底,但你弹琴就像没有耳朵一样,后来我发现,当我带着耳朵去听琴音时,弹得完全不一样了,在这个过程中琴对我的意义,过去很像工具,当我带着耳朵去弹琴和带着心去画画时,和工具的关系变成了朋友,我要表达的,和工具要告诉我的,可以透出来很多。
同样的事情,当你具有手艺人的精神,带着心去倾听,换一种态度去面对,每天获得的个人成长是不一样的。就像带着耳朵听弹琴,带着心去做事,每一步都把妄念去掉,每件事情都呈现出原貌。
以目标为中心的驱动,人很容易重视机会,互联网发展的过去十年中,每天都能听到神话,就是某人抓住了一个机会,从此一飞升天,事实上是你的机会永远都是你的,你能做的别人永远都做不了,当你做好了一件事情,是因为你的准备都攒够了。
事物无意义的那一面让人放松
一件事情有没有意义?我会说它既有意义也没有意义。就像树叶,在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落下……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一个循环,跟每朵花、每片树叶的存在一样,就是如此,没有什么意义。事物有意义的那面,让人紧张、振奋、有压力,带来驱动;事物无意义的那面,就像小朋友做游戏一样,让人很放松。
我做的事情,不管画画还是当老师,更看重去做,不太关心是否有意义,而且我会主动消融意义。经常和同学们讲,千万不要把写字画画当作修身养性,我没有时间陪你们,要清楚知道写字画画比起打麻将、唱歌,并没有高雅很多,对待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要发展出一种平等的态度。如果你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比纹身、染头发更高级,我是很不建议你来教室学习的。
事物无意义那面,可以让人放松投入,激发出创造力和轻盈的感觉。不管是学校还是在工作中,赋予促使进步的意义是有点沉重的,但我们可以自我努力,偷换成一种更轻盈、更环保的动力,让你走到想要去的地方。
不要把当下作为实现未来的“工具”
事物有意义的那面,会牵扯到手段和工具,有一本书叫《新世界》,强烈推荐给每一位朋友,这本书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如果你不能和当下保持正面的关系,就不能和自我保持很正面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你把每一个此刻当作过渡到未来的工具,并设立具体的目标,譬如买车、买房,或者再奋斗几年就退休……这些话语里面透露的消息是,把此刻当工具,没有想到把此刻,把一切还原到当下,你就不能充分享受其中。
恋爱就是恋爱,不是为了结婚或者某个目的,只是享受此刻彼此的关心。
美食就是美食,我经常在微博上发好吃的,有些人留言问你吃这些有什么用……呃,就是好吃啊。艺术也不是成为自己的标签,艺术是一件生活中让你开心的事情。
我的感觉是像小虫子一样,用尽全部力气,吸饱当下的营养,每一刻都是珍贵的。今天来这里和大家分享经验,也是一种缘分,有可能走出去后,此生我们就不会再见了,此刻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要尽兴。
我们要尽可能地获得心灵的自由,尽可能地无拘无束。没人绑着你,你可以踏实、开心地成为自己,不用去迎合他人,也不用向他人证明,向自己许诺,明天比今天更喜欢我自己就足够了。
几个小的建议分享给大家,很实用:
第一,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手艺去学习,每天能够安静地静坐15分钟,暄桐教室的每堂课都从静坐开始,聚拢散乱的思绪,众神归位后才开始写字,这是中国人的方式,一定要先安静下来,踏实地跟自己呆在一起,和自己好好对话沟通。你会发现生活中造成困扰,坚不可摧的焦虑,都在这一刻被瓦解掉了,哪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其实也没有。
第二,要培养一个有难度的爱好,千万不要选择速成的办法,否则很没有成就感,而且会让你安于一种爱好者和业余的状态,做什么都按着专业的标准,高标准严要求,设定目标,不要着急,一旦完成会非常爱自己。
第三,每过一个月,给自己安排一个目标,听上去像回到中学、小学时代,其实不是这样。佛教的中心思想,由戒产生定力,由定力产生智慧,“戒定慧”系统非常好,修养不是装出来的,很开心的时候有修养不叫有修养,每个人开心的时候态度都很好,不开心或身处逆境还有修养,才是真正有修养,有修养的美好品质,不见得无时无刻去持有,但是要给自己一段密集的时间,要落印到心上,和自己和为一体。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才女林曦在微软的演讲,其实人忙心闲可以有捷径!
中国才女林曦在微软的演讲,
其实人忙心闲可以有捷径!
好好虚度时光
林曦,水墨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没上过中学,前后进入三所大学,10岁之后被称作"神童",20岁后又改称为"才女"。12岁开始在法国,新加坡,泰国等办个人画展。创办“暄桐教室”教授书画,是独立设计品牌“山林曦照”的创始人,喜欢画画,写字,读书,聊天喝茶,立志做个闲人。“有时候问自己,如果现在我很贫穷会做什么?还是会写字画画,只不过吃得稍微差点,旅行的时候住简陋一些,也不至于读不起书,如果很富有,还是这样,一样很享受,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手艺人的快乐是真正属于我的快乐。”——林曦
本文为林曦在微软公司的演讲,独家授权刊登,有删减。
中国人的闲情逸致——无用之美
今天来讲“中国人的闲情逸致”,听到这个题目时,大家多少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有点远,很多人说我天天“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生活,很让人羡慕,事实上,我也是很忙的。
“中国人的闲情逸致”的核心不是没有事情做,自由安排所有的时间,这只是一种表象。提出“闲情逸致”观念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阶层,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非常重的任务,比我们今天任何一个在职场工作的人都有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更重的负担,因此他们提出来的闲情逸致,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更有启发和帮助。
关于我和我在做的事儿
我叫林曦,微博上起名叫“林糊糊”,很多微博留言说“长得挺顺溜一个姑娘,为什么叫个挺不高雅的名字……”。糊糊的名字由来,是我真的很爱吃各种糊糊状的东西,玉米糊、芝麻糊……第二,其实我的性格有点糊里糊涂的,因为这种糊涂的性格,我也比较容易开心;第三,我是摩羯座,和不熟悉的人一句话没有,看起来特别高冷,熟悉之后又很话痨,胡说八道爱聊天。
我从小就学习画画,真的很喜欢,也有机会到海外办各种各样的画展,现在依然在画,所以我通常介绍自己是职业画家,是个手艺人,和木匠等手工业劳动者是一回事儿。
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家画画,其它做的事情都是出于爱好。&
暄桐教室 当老师
我通常和不熟悉的人疏于社交,也很害怕花费时间去处理各种关系,从小我的女性朋友就不多,女生在一起难免较劲,交换秘密,或者一起吃饭、逛街、唱歌……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不是很喜欢这个部分,而且觉得好朋友不是强求的,是老天爷砸来的,但是天天在家画画也不是办法。
刚刚提到我对人很好奇,也喜欢有人陪我玩儿,怎么办呢?记得生完小朋友第一年,我就开始动脑筋想,如果有一个教室,每周和大家固定见面,在一起写字画画,简单地分享共同的爱好,也不太涉及个人生活,而且老师和同学之间,是拿出彼此非常珍贵的东西来分享,是很好也很理想的关系。正好身边有很多朋友一直想学习写字画画,就有了“暄桐教室”,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有些朋友会了解,我们的教室以作业多、作业严、不交作业做平板(支撑)著称。写字画画跟学木工差不多,脑子的认识很有限,需要非常多的手上的操作,手工操作是主题。
△&这些字是从零基础,连毛笔都没有拎过的同学作品,所以多做作业是有好处的。
山林曦照 做设计另外一个爱好就是做设计,我14、15岁时非常纠结,到底做设计师还是画家,通常实在太喜欢一个物品,但是出去逛一圈,根本买不到,就特别想把它做出来,也是一个巨大的快乐的来源。大家看一下这些物品,图片上的小沙弥、香、鞋子、画册、毛笔、杯子……都是我的设计,摆在这里很有成就感。&
这个可爱的小和尚,灵感来自我画的小和尚,一看到他就很安静,以上介绍完我是做什么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我是个妈妈,要花很多时间和儿子一起玩儿,刚刚她们跟我说,林老师你真好,把你的职业、爱好变成日常,我觉得真的很忙,我发现我的忙碌和周围朋友、学生的忙碌还不一样,差别是我是个手艺人,其实我的手、眼睛,都很忙碌,但是脑子无比清闲,经常一整天大脑一片空白,而现代人的忙碌不管通过健身还是其它方法释放更多的能量,脑子和心都非常累,一直在想事情,这一点我很幸运。&
人忙心闲的境界人忙心闲的好处是,有很多空间去接纳美好,特别有精神地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个状态让人想起古人的一个画面“秉烛夜游”,古人觉得美好短暂,比如海棠花在夜间开了,古人拿着蜡烛去观赏,用看美女的心态去看海棠花。人忙心闲会让人有兴致,但是我周围很多成功人士,看起来很闲,没什么事情,每天也就是见见人,但完全失去了生活的胃口,不想尝试新鲜事物,包括请他吃个好饭,他就觉得怎么这么远,我经常为了吃顿好饭,哪怕坐飞机也要去,这是很不一样的状态,当心闲下来,就有很多空间去接纳美好。&
让心闲下来的方法,学一门手艺心怎样能够闲下来?从事一门手艺,掌握一门手艺,或者说成为一门手艺的专家,这是最快的捷径。当你对一门手艺很亲近,对人际的依赖相应变小,不光是生存的,还有组织化的依赖。手艺的好处是真的留下了时间和空间,让你和自己好好相处,我们的太多时间是和他人去交互,白天和所有人在一起,晚上还是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交流,跟自己呆的时间非常少。我的经验是,一个人和自己呆得越好,快乐指数会越高,你的开心在自己这里,而不在他人那里,否则这种开心是不受控制的。一门手艺长在你的手上,和你完全同在,是个关键。因此,我给很多人的建议是,哪怕你很忙,去找一门你真正喜欢的手艺学起来,以及挑战难度,越难,你的成就感越高,专注力越高,不要选择刚刚好,马上就能做,马上就能会的。我的观念和市面上大家接触到的兴趣教学不太一样,大多数时候,大家会分清楚专业和业余的标准,对自己倾向宽容,觉得我从来没练过,做到这样就行了,这就是不开心的源头,一开始就采取自我放弃的态度。人群是一个橄榄型,最聪明和最笨的都非常少,我们都是大橄榄的中间部分,各种天赋都差不多,只要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扎实地一步步学习,相信任何手艺,经过一年、两年、三年的时间,都会给你巨大的惊喜。不管是否有很忙的工作,先把这条作为朋友给你的建议,试着做起来,从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周末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个身劳心闲的手艺人,试一试,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受到真切的快乐。回到另外一个话题,我经常被问到,“我自己都不知道喜欢什么,你能告诉我学什么吗?”70后比80后会更严重一些。大概是社会环境和父母从小就在讲一个简单的道理:人都差不多,一份工作只要努力都能做好。这里是指容量差不多,并不是人生方向和喜好差不多。事实也是这样,只要比别人多努一份力,都有希望做到中上水平,但是我发现很不一样的是,有些事情做完会感觉很累,也不是那么辛苦,但是一天下来就有种心底发虚,手脚很累的感觉,当然有很好吃的饭会重燃人生的希望,但是真的很辛苦;有些事情就很开心,而且越难、越挑战越开心。&
关于灵魂的出厂设置:认识你自己我有位台湾的朋友提出,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一个出厂设置,我们就像上帝流水线的产品,出厂的时候,每个人的设置都不一样,只是被父母和社会改得完全找不到。他是中医专家,说现代人和古代人比,其实不应该有那么多病,古人的生活条件真的很差,而我们现在甚至比古代皇帝过得还好,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身体或心理的健康问题?他的观点是,出厂设置出了问题。可能我们走了违背出场设置的路,很多事情即使无限付出也很开心,有些事情还没有做,只是想到就已经很累了,这都说明了一些问题,像古希腊的启示,就是认识自己。做个手艺人,和自己相处,哪怕静静和自己待一会儿。我经常很忙,被各种琐事包裹住,每当很烦乱时,我就坐进自己一个球形椅子里,看着白墙面壁思过,哪怕只有五分钟,告诉自己,不忙,现在什么事情都没有,只需要跟自己呆一会,通常就会原地满血复活,所有的能量都回来了。&我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是花了很多年才形成的,可能我小时候活得像传说中神童,12岁就到巴黎办画展,写很复杂的论文到国际学术会上跟大家分享,压力很大,自我认知也不够,这也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了解怎样和自己相处,自我认知的结果是什么?我发现大家做事有两种驱动方式,静下来想想,当你接到一个任务,或者说你想要做一件事情时,你是怎么激励自己的?人群中最主流的激励方式,是责任感、使命感、意义……拔高事情的意义,强调重要性,意义非比寻常,然后反向推动你打起精神来面对,我们的人生就浓缩成解决一个个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是大家通常用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在我这里特别不起作用,反而会有反作用。有次在台湾和胡茵梦老师聊天,她说自己也有这个问题——遇到重大的事情,譬如婚礼、葬礼,就会忍不住笑,重大的事情让我们有滑稽感。小时候我当过大队长,每次升旗恨不得把嘴唇咬破,就觉得没有那么严肃,但大家都很凝重地看着校长、大队辅导员讲话。这种责任、使命感的模式会让人很累,因为你在凝聚力量解决问题,有很明确的目标,我一定要怎样,然后就认真投入不计代价。印度有一个流派的哲学,核心是说:一个快乐的目的地,不可能借由一个不快乐的过程到达,一个不快乐的过程也不可能到达快乐的目的。以目标使命感为驱动的模式,很难让人体会到甜的感觉,只会让你轻松,有成就感和别的感觉,但是不甜。往往是坐下来很不经意地看到一本书、小说或一部电影,豁然开朗,突然有很美很甜的感觉。等我再长些,读了很多道家的书,尤其庄子的思想就是“逍遥”,人要有游戏的心过这一生,才能获得逍遥的结果。&
不打鸡血不能做事的老一辈,妄念终究会幻灭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到底是哪一种方式能更好地往前走,另外跟驱动模式有关。我的体会是妄念终究会幻灭,我们成长的这些年能感觉到,社会环境中不计代价,不顾一切获得成功的言论更猛烈了,大家不再关心美誉度,只关心眼球吸引度,让人担心社会渐渐没有底线,而当你有各种底线时,明显比他人活得要辛苦。我是一个很被动的人,从小到大都很不会争取,经常有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办画展,我说不知道啊,没有人请我,很难自发去开始一件事务性的事情。但是反过来看,我今年31岁,开始做各种事情,过去十几年的时间,观察了很多艺术家、企业家,社会圈子的各种热点,人们在其中起起落落,今天最红的人,没多久可能就过气了,人们的容忍度和给以热点的关注时间越来越短,虽然今天的社交媒体,都在拉近人们和热点的距离,但一条新闻从八卦中心衰落的过程异常快速。这个过程,我的体会就是妄念终究会幻灭,那些不够跟紧你人生主线的,终究会烟消云散,没有什么比现实更能教育人。小时候看到长辈们谈事情和做计划,都会养成特别奇怪的习惯,经常打鸡血才能做事情。东方人的思维和做事不是这样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希望三年能做好,请给自己五年,需要五年做好的,给自己八年,需要八年做好的,给自己更长的时间……然后安静定神,频率调慢一点,只需要再等一点点时间,事情自然会给你答案和方向。大家看《一代宗师》时,看见叶问和宫老爷过招推手时,几乎闭着眼睛就可以知道力气要往哪里送,我小时候练过太极拳,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叫“听气”。小时候弹古琴时,老师跟我说,你知道自己弹得很好,也有很好的老师,有很好的功底,但你弹琴就像没有耳朵一样,后来我发现,当我带着耳朵去听琴音时,弹得完全不一样了,在这个过程中琴对我的意义,过去很像工具,当我带着耳朵去弹琴和带着心去画画时,和工具的关系变成了朋友,我要表达的,和工具要告诉我的,可以透出来很多。同样的事情,当你具有手艺人的精神,带着心去倾听,换一种态度去面对,每天获得的个人成长是不一样的。就像带着耳朵听弹琴,带着心去做事,每一步都把妄念去掉,每件事情都呈现出原貌。以目标为中心的驱动,人很容易重视机会,互联网发展的过去十年中,每天都能听到神话,就是某人抓住了一个机会,从此一飞升天,事实上是你的机会永远都是你的,你能做的别人永远都做不了,当你做好了一件事情,是因为你的准备都攒够了。&
事物无意义的那一面让人放松一件事情有没有意义?我会说它既有意义也没有意义。就像树叶,在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落下……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一个循环,跟每朵花、每片树叶的存在一样,就是如此,没有什么意义。事物有意义的那面,让人紧张、振奋、有压力,带来驱动;事物无意义的那面,就像小朋友做游戏一样,让人很放松。我做的事情,不管画画还是当老师,更看重去做,不太关心是否有意义,而且我会主动消融意义。经常和同学们讲,千万不要把写字画画当作修身养性,我没有时间陪你们,要清楚知道写字画画比起打麻将、唱歌,并没有高雅很多,对待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要发展出一种平等的态度。如果你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比纹身、染头发更高级,我是很不建议你来教室学习的。事物无意义那面,可以让人放松投入,激发出创造力和轻盈的感觉。不管是学校还是在工作中,赋予促使进步的意义是有点沉重的,但我们可以自我努力,偷换成一种更轻盈、更环保的动力,让你走到想要去的地方。&
不要把当下作为实现未来的“工具”事物有意义的那面,会牵扯到手段和工具,有一本书叫《新世界》,强烈推荐给每一位朋友,这本书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如果你不能和当下保持正面的关系,就不能和自我保持很正面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你把每一个此刻当作过渡到未来的工具,并设立具体的目标,譬如买车、买房,或者再奋斗几年就退休……这些话语里面透露的消息是,把此刻当工具,没有想到把此刻,把一切还原到当下,你就不能充分享受其中。恋爱就是恋爱,不是为了结婚或者某个目的,只是享受此刻彼此的关心。美食就是美食,我经常在微博上发好吃的,有些人留言问你吃这些有什么用……呃,就是好吃啊。艺术也不是成为自己的标签,艺术是一件生活中让你开心的事情。&我的感觉是像小虫子一样,用尽全部力气,吸饱当下的营养,每一刻都是珍贵的。今天来这里和大家分享经验,也是一种缘分,有可能走出去后,此生我们就不会再见了,此刻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要尽兴。我们要尽可能地获得心灵的自由,尽可能地无拘无束。没人绑着你,你可以踏实、开心地成为自己,不用去迎合他人,也不用向他人证明,向自己许诺,明天比今天更喜欢我自己就足够了。&
几个小的建议分享给大家,很实用:第一,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手艺去学习,每天能够安静地静坐15分钟,暄桐教室的每堂课都从静坐开始,聚拢散乱的思绪,众神归位后才开始写字,这是中国人的方式,一定要先安静下来,踏实地跟自己呆在一起,和自己好好对话沟通。你会发现生活中造成困扰,坚不可摧的焦虑,都在这一刻被瓦解掉了,哪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其实也没有。第二,要培养一个有难度的爱好,千万不要选择速成的办法,否则很没有成就感,而且会让你安于一种爱好者和业余的状态,做什么都按着专业的标准,高标准严要求,设定目标,不要着急,一旦完成会非常爱自己。第三,每过一个月,给自己安排一个目标,听上去像回到中学、小学时代,其实不是这样。佛教的中心思想,由戒产生定力,由定力产生智慧,“戒定慧”系统非常好,修养不是装出来的,很开心的时候有修养不叫有修养,每个人开心的时候态度都很好,不开心或身处逆境还有修养,才是真正有修养,有修养的美好品质,不见得无时无刻去持有,但是要给自己一段密集的时间,要落印到心上,和自己和为一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家林曦老公大她12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