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有废明帝意想换太子得不到支持 结果走出了一步什么臭棋

当前位置: >
温峤成功“骗婚”娶表妹 表妹将计就计钓金龟婿
13:43:5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
导语:温峤为了把表妹骗到手,费尽心思挖了一个温柔&陷阱&,自以为得意。其实他偷偷摸摸的一举一动,表妹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暗自发笑装傻。...
温峤为了把表妹骗到手,费尽心思挖了一个温柔“陷阱”,自以为得意。其实他偷偷摸摸的一举一动,表妹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暗自发笑装傻。然后心甘情愿地跳到“陷阱”里,等着他一起进来。
究竟是谁骗谁?已经分不清了。说明恋爱中的男女,是最会骗人也是最容易被骗的。
温峤“骗”到了表妹
温峤的妻子去世得早。他有个堂姑刘氏,因为战乱和家人失散,和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儿相依为命。堂姑亲人不多,就拜托温峤说:你在外面见多识广,平时多留意留意,如果遇到合适的就介绍给我女儿。
温峤说:现在兵荒马乱,好男人不好找啊。像我这样的,你看怎么样呢?
堂姑说:我们后半生能够平平安安地活着,就算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敢奢望找到你这样出色的人呢?
过了几天,温峤告诉堂姑:我已经替你物色到人家了,门第还算可以,他的名声职位也不比我差。
当晚行礼后,新娘拨开团扇,一看新郎就是温峤自己。拍掌大笑着说:我早就怀疑是你,果然不出我所料!
新娘是怎么知道的呢?原来温峤此前送给堂姑一个玉镜台,作为聘礼。温峤任刘琨的参军,这个玉镜台就是与匈奴作战缴获的战利品,一般人都不会有的。
堂姑和表妹看温峤含含糊糊,云山雾罩,猜到他可能是动了坏心思。于是看着他在面前蹦蹦跳跳,不去戳穿他罢了。
因为表妹内心愿意以身相许,巴不得假戏真做,水到渠成。
江南名士很欣赏他
温峤是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曹魏名臣温恢的曾孙,司徒温羡的侄子,货真价实的”高干子弟”。他聪明敏捷,长相俊秀,风度翩翩,不仅是才华出众的美男子,而且从小就以孝顺出名。
17岁的时候,他就闻名乡里,政府请他出来做官。他后来到了洛阳,担任司隶校尉属下的都官从事,类似于到京城的纪委上班,主要任务是监察百官。他在任时有个“上头条”的大新闻,就是弹劾了大名士庾敳(音ái)。
庾敳个子不高,按照现在的算法不足一米七,还是啤酒肚,属于“矮矬”一类。但在当时却是许多女孩心中的男神,因为他气度不凡,博学多才。
王衍非常看重弟弟王澄和王敦,曾经把天下男人排了座次,那就是:阿平(王澄字平子)第一,子嵩(庾敳的字)第二,处仲(王敦的字)第三。
庾敳出身于庾家大族,声望极高。但他最大的爱好是钱,贪污受贿,家中有巨额财产。不过也有人认为,庾敳这样作践自己,败坏名声,只是为了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所以对他有个评价:“长于自藏。”
司马越的心腹刘舆(刘琨哥哥)很看不惯这种贪官污吏,但庾敳从来不问政事,找不到把柄。刘舆建议司马越问他借钱,像他这个吝啬鬼肯定拒绝,可趁机查办他。于是在一次宴会上,司马越对庾敳说:听说你生财有道,我想向你借一千万钱应急,你看怎么样啊?
庾敳正喝得醉醺醺的,一听差点呛到,头巾都掉到了桌子上。庾敳手也没动,直接晃着脑袋挑起头巾戴上,坐直了说:我家财产两千万,想要多少,随便拿。
刘舆这才佩服他。司马越听了也哈哈大笑,说: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温峤却也是不放过,上表弹劾他的贪污,一时传遍洛阳,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庾敳听说了他的“壮举”,一点都不生气,后来逢人就说:温峤是栋梁之才啊。
刘琨在并州时,温峤任他的参军,为他出谋划策,深受器重。司马睿坐镇东南后,317年,刘琨派他到建康劝说司马睿即帝位。
温峤的母亲崔氏担心他的安危,拉住他不肯他远行。温峤想到国家危难,执意要去南方。和母亲拉扯中,衣服都被拽破。没想到的是,两人一别成了永诀。后来,崔氏在北方病死,温峤因为战乱,再也没有办法回家葬她,悔恨痛哭。
这就是“温峤绝裾”的故事。当时注重孝道,他这种做法受到很多人的批评。
当时南方名士相聚,评论南渡中一流的时候,温峤都特别紧张,担心自己排不上一流。但因为这件事,他始终被评为二流中的拔尖。
温峤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辞。王导、周顗、庾亮等一批名士都欣赏他的才华,争着和他交朋友。
温峤从此留在江南,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30岁。
他和成了好朋友
后来,温峤担任王导的长史,由于表现突出,又担任中庶子,相当于太子的侍从。深得太子司马绍器重,类似于司马睿和王导关系,两人称为“布衣之交”
王敦谋反时,朝廷军队节节败退,司马绍怒火中烧,要亲自领兵出战。温峤死死地拦着马,说: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取胜的人往往不是凭借武力。殿下身为一国储君,怎么能够以身犯险而置天下于不顾呢?
司马绍这才作罢。晋明帝即位后,任命温峤为侍中,不久又改任中书令,参与机要。王敦觉得他是个人才,放在朝廷不放心,于是要求朝廷任命温峤为自己的左司马。朝廷拗不过他,温峤就进了王敦的阵营。
要废黜司马绍时,王敦到处宣传太子是如何的不孝,但他一直离建康很远,又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所以他自己也心虚,说完之后,都要加上一个尾巴:温峤也这么说的。
有一次他正说着,温峤正好进来了,王敦就问:太子为人怎么样?
温峤答:我是小人物,不敢揣测的所作所为。
王敦觉得太丢人,还不甘心,声色俱厉地质问温峤:太子是不是不孝顺?
温峤正色回答:太子懂得治国之道,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就是大孝。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
王敦无奈,不敢作出废黜太子的决定。
王导也不主张换太子
不仅温峤不支持,王导也不支持他换太子。
王敦攻陷建康后,责怪王导说:当年我就说,不要立,他不好控制,应当立一个年龄小的,这样我们可以主持朝政。要不是我有军队,王氏肯定遭到灭顶之灾了。你现在难道还想立一个贤明的太子吗?
王导坚决不同意。因为当温峤反对换太子时,朝中大臣一致附和,王导看出了人心向背,知道单靠王家根本无力做出这样的惊天举动,只能选择忍耐。
想换太子得不到支持,极为恼恨又无可奈何。结果走出了一步臭棋。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温峤成功&骗婚&娶表妹 表妹将计就计钓金龟婿
温峤成功&骗婚&娶表妹 表妹将计就计钓金龟婿
  这就是“温峤绝裾”的故事。当时注重孝道,他这种做法受到很多人的批评。  当时南方名士相聚,评论南渡中一流人物的时候,温峤都特别紧张,担心自己排不上一流。但因为这件事,他始终被评为二流人物中的拔尖。  温峤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辞。王导、周顗、庾亮等一批名士都欣赏他的才华,争着和他交朋友。  温峤从此留在江南,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30岁。  他和太子成了好朋友  后来,温峤担任王导的长史,由于表现突出,又担任太子中庶子,相当于太子的侍从。深得太子司马绍器重,类似于司马睿和王导关系,两人称为“布衣之交”  王敦谋反时,朝廷军队节节败退,司马绍,要亲自领兵出战。温峤死死地拦着马,说: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取胜的人往往不是凭借武力。殿下身为一国储君,怎么能够以身犯险而置天下于不顾呢?  司马绍这才作罢。晋明帝即位后,任命温峤为侍中,不久又改任中书令,参与机要。王敦觉得他是个人才,放在朝廷不放心,于是要求朝廷任命温峤为自己的左司马。朝廷拗不过他,温峤就进了王敦的阵营。  要废黜司马绍时,王敦到处宣传太子是如何的不孝,但他一直离建康很远,又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所以他自己也心虚,说完之后,都要加上一个尾巴:温峤也这么说的。  有一次他正说着,温峤正好进来了,王敦就问:太子为人怎么样?  温峤答:我是小人物,不敢揣测君子的。  王敦觉得太丢人,还不甘心,地质问温峤:太子是不是不孝顺?  温峤正色回答:太子懂得治国之道,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就是大孝。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  王敦无奈,不敢作出废黜太子的决定。  王导也不主张换太子  不仅温峤不支持,王导也不支持他换太子。  王敦攻陷建康后,责怪王导说:当年我就说,不要立司马睿,他不好控制,应当立一个年龄小的,这样我们可以主持朝政。要不是我有军队,肯定遭到灭顶之灾了。你现在难道还想立一个贤明的太子吗?  王导坚决不同意。因为当温峤反对换太子时,朝中大臣一致附和,王导看出了人心向背,知道单靠王家根本无力做出这样的惊天举动,只能选择忍耐。  王敦想换太子得不到支持,极为恼恨又无可奈何。结果走出了一步臭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2/2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日),崇祯皇帝在统御天下十七年
  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就此终结。随后,满清
  他和康熙皇帝一样爱微服私访,但是目的却各不相同,康熙皇帝是为了更好的体察明清
  酒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组成部分,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先民就已会酿酒。汉末三国,
  在封建社会时期,作为一国之君的君王,其权利是非常高的,基本上是吃穿不愁,极尽
  晚晴名臣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度游走于最高决策圈,康有为被重任,便是他推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个惊人相似的规律,那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一个朝代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皇帝可谓是呼风唤雨的牛人,权力之大,令人乍舌,故诗经有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秦琼的地位一直高于尉迟恭,但是在正史中,秦琼地位远远不及尉迟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戎马一生,
  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始终是个谜,各种说法褒贬不一,各执一词。接下来为大家详细
  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有着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他爱上了一个寡妇,但终生没有迎娶入宫
  中国历史上古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留下很多文物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活化石。但很多
  袁崇焕的死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而且最广泛的认知是他死得太冤了,可谓是史上死得最
  慈禧爱美尽人皆知。她老人家晚年虽然对火车,汽车之类洋玩意相当抵触,但却对照相
  曹操被扣上&恶贼&、&小人&的帽子,原因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曹操杀义父吕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因此,在考古发掘时,很多古人的陪葬品令专家也是一头雾
  自古以来,太监的地位都很低贱,很多人甚至都不将他们当做人来看待。就算是那些伴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既有英雄壮士的慷慨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而有
  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有很多,他的起义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只不过他很好地顺应了这个大
  自古以来厚葬是主流,这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统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打仗那都是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胜败,国家的存亡,那都是靠军人在
  科举,在各朝各代中存在了1300多年的时间,一直是十年寒窗的书生们心中最神圣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水浒传,相信中国人知道水浒传最多的应该就是,所谓的水浒108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意思是有个一技之长傍身,走到哪里都有饭吃,不会挨
  清代有一本笔记叫做《啸虹笔记》,里面记载了很多有趣的历史事件,今天笔者就和大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登基称帝。从隋朝灭亡和历代的经验中总结出教训,就是国家
  根据史书记载。一般皇上驾崩之后,都会有几个妃子去陪葬,但实际上根据时代的不同
  张仪来到楚国手头紧,随从感觉没前途想要离开,于是张仪就到楚怀王那里去骗生活费
  通常来说,事情发生得愈早,给人们的印象愈模糊。上个月的事总不如本月的清晰,童
  明朝皇帝得到鸦片这样的春药,当然是乐不可支。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在宫中试验
  潘金莲是个可怜的女人,只要想想那么楚楚动人的一个人,先是被张大户纠缠住不放,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孔颖达,一个摒弃各种偏见,融合南北文化的大家,时代更迭迅速,那孔颖达是哪个朝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广川郡即现在的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是西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东晋名将温峤-高山兰
&&&&&&& &温峤(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名将,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曹魏名臣温恢的曾孙,西晋司徒温羡之侄。东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温峤17岁出仕,由司隶都官从事累迁至潞县县令。后任刘琨的参军,积功至司空府左长史。317年,温峤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从此历任显职,并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曾任江州太守,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苏峻之乱平定后,温峤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后赠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温峤“博学能属文”,《隋&经籍志》有《温峤集》十卷。&&&&&&&& 温峤聪明敏捷,凤仪俊美,自幼便以孝悌著称,十七岁时,州郡都来征辟,温峤皆辞而不受。后担任司隶校尉属下的都官从事,监察百官。名士庾敳搜刮民财,温峤上表弹劾,京师为之震动。不久,温峤被举为秀才、灼然,被辟为司徒府东阁祭酒,又补任上党郡潞县县令。&&&&&&& 306年(光熙元年),刘琨出镇并州,并任命温峤为参军。在并州,温峤历任从事中郎、上党郡太守,加建威将军,督护前锋军事,在与石勒的战争中屡建战功。315年(建兴三年),刘琨任司空,升温峤为右司马。其时,并州残破,烽烟四起,周围有石勒、刘聪等强敌,温峤作为刘琨的谋主,深受器重。南下江东&&&&&&& 316年(建兴四年),西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南迁。317年(建武元年),司马睿称晋王,刘琨以温峤为左长史,派其到建康劝进。临行之前,刘琨对温峤道:“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河朔,使卿延誉江南。”温峤欣然受命。&&&&&& 同年六月,温峤到达建康,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辞。满朝为之瞩目,司马睿也对他非常器重。王导、周顗、谢鲲、庾亮、桓彝等名士都欣赏温峤的才学与能力,争相与之交往。当时,东晋刚刚建立,制度尚不完善,温峤为此深为忧虑,直到与王导交谈后才高兴地说:“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复何虑!”晋元帝加封温峤为散骑常侍,温峤以母丧为由,不肯接受官职,并要求北归。三司、八坐等官员认为温峤不能因个人私事丢下朝廷复国大业。温峤无奈,只好接受任命。辅佐太子&&&&&&&& 此后,温峤担任骠骑将军王导的长史,又迁任太子中庶子。温峤在东宫期间,数次上表规谏,又献《侍臣箴》,深得太子司马绍器重,引为布衣之交。&&&&&& 322年(永昌元年)正月,王敦以诛杀刘隗、刁协的名义起兵,进逼京师。温峤得知后对仆射周顗道:“大将军王敦这么做似乎有一定原因,应当不算过分吧?”却被周顗严词责备。&&&&&&&&& 三月,朝廷军队尽皆败归,司马绍打算亲自领兵出战。温峤拦马进谏:“臣听说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取胜的人往往不是凭借武力。殿下身为一国储君怎能以身犯险而置天下于不顾。”司马绍这才作罢。同月,王敦攻破建康,见司马绍果敢勇毅,深得拥戴,欲以不孝之罪废黜太子。王敦大会百官,声色俱厉的质问温峤:“太子有何德行?”温峤正色回答:“探讨高深的治国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依照礼义看来,这就是孝。”大臣们尽皆赞同,王敦阴谋未能得逞。
&平定王敦&&&&&&&& 同年十一月,晋元帝去世,司马绍即位,即晋明帝。晋明帝即位后,任命温峤为侍中,不久又改任中书令,参与机要。王敦大为不满,要求朝廷任命温峤为自己的左司马。温峤假意勤勉恭敬,为王敦出谋划策,又与其心腹钱凤交好,逐渐取得王敦的信任。&&&&&&&&&&&& 324年(太宁二年)六月,守备京师的丹阳尹出缺,温峤对王敦说:“丹杨尹掌管京师,如朝廷之喉舌,任职的人一定得文武兼备,你应该亲自选择才行,要是让朝廷任命,怕不好控制。”王敦很赞同,问温峤谁可担当此任,温峤说:“我认为钱凤可以任用。”钱凤反过来又推荐温峤,温峤假意推辞,王敦不听,上表让温峤补了丹杨尹之职。温峤还是担心钱凤一旦明白过来会阻挠,就在王敦为他举行的饯别宴会上,起来敬酒,来到钱凤席前,钱凤还未来得及饮,温峤假装酒醉,用手把他的头巾打落,怒形于色说:“你钱凤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我温太真敬酒你竟敢不接受!”王敦真当温峤醉了,于是把他们劝解开去,临走时,握手话别,痛哭流涕,出了大门又进来,反复几次,然后才上路。等他起行后,钱凤进来对王敦说:“温峤和朝廷关系密切,和庾亮是至交,恐怕难以信任。”王敦说:“温太真昨天是醉了,和你产生了一点小冲突,怎么能就因这点小事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呢。”就这样钱凤未能得逞。温峤以计回到京师后,向皇帝汇报了王敦将要叛乱的情况,请朝廷要有应变的准备。&&&&&&& 同月,王敦得知温峤背叛,大为恼怒,于是以诛杀温峤等奸臣的名义再次起兵,并扬言要亲自拔掉温峤的舌头。晋明帝遂封温峤为中垒将军、持节、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抵抗王敦。七月,王敦军队到达秦淮河南岸,温峤认为军力不足,援军未到,命令烧毁朱雀桥以阻敌军。两军隔河对峙,温峤亲自率军渡河奇袭,大败王含(王敦族兄),又命刘遐击败钱凤。不久,王敦病亡。&&&&&&& 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下诏将王敦的党羽革职除名,僚属予以禁锢。温峤认为,对陆玩、刘胤、郭璞这样被迫跟从王敦的人应该宽宥,司马绍采纳了温峤的意见。同年十月,温峤封建宁县公,赏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 325年(太宁三年),晋明帝病逝,温峤与司徒王导、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尚书令卞壸等人受诏辅国。因皇帝司马衍年幼,由庾亮执政。庾亮非常忌惮征西将军陶侃,于是以温峤为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出镇武昌,防范陶侃。温峤在武昌期间,政绩显著,并要求移镇,辞去刺史职务,朝廷没有同意。
&&&&&& 苏峻、祖约之乱,又称苏峻之乱,是东晋成帝年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叛乱,爆发于咸和二年(327年),由历阳内史苏峻发起,联结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进攻建康。于次年攻破建康执掌朝政,庾亮则与江州刺史温峤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建立讨伐军反抗苏峻,同时三吴地区亦有义兵起兵。乱事于咸和四年(329年)随苏峻于前一年战死和余众陆续被消灭而结束。&&&&&& 苏峻(?—328),长广郡掖县(今属山东)人,仕郡为主簿。永嘉之乱,他结垒于本县,后率所部数百家泛海南行,至于广陵(今江苏扬州)。王敦叛乱前夕,苏峻先后为东晋淮陵内史和兰陵相。&&&&&&&& 祖约(?—330),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之弟,为成皋令,随逖过江南来。太兴三年(321年),祖逖死,祖约以侍中出代逖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继统其部曲。苏峻、祖约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统流民之帅。&&&&&&&&& 苏峻、祖约之乱种因于王敦叛乱中晋明帝引流民帅入卫京师之事。原来,晋琅邪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司马睿)进驻建康后,对于率众南来的流民帅深怀疑忌,一般都使停留于淮河南北,不使过江。祖逖虽率流民过江至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但不得久驻,即北返中原。苏峻率众至广陵,旋亦奉命至淮北作战。王敦起兵东下,击溃东晋所倚重的分别自淮阴、合肥入卫的刘隗、戴渊军。晋明帝无兵对付王敦,于太宁二年(323年)接受郗鉴、桓等人建议,引江淮流民帅刘遐、苏峻等入卫京师,卒得弭平内乱。&&&&&&& 在王敦之乱中,苏峻在王敦太宁二年(324年)进攻建康时曾出兵帮助朝廷军抗击王敦。故此战后因功升任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加散骑常侍,并封邵陵公。苏峻因有功于国,渐渐拥有很高威望,而且有精兵万人,武器亦精良,是江北一个强的军事力量。但苏峻却因而骄纵,更加收纳亡命之徒和隐匿逃亡的罪犯。其中于咸和元年(326年)时,中书令庾亮诛除了意图作乱的南顿王司马宗,其党羽卞咸的哥哥卞阐逃亡到苏峻处,庾亮虽然命苏峻送还卞阐,但苏峻竟没有听命。庾亮因而认定苏峻是一个祸患,终有一日会引发祸乱。&&&&&&& 另一方面,祖约亦曾参与讨伐王敦,并镇守寿春,防卫北方。但祖约因为认为自己名气和资历都不在郗鉴和卞壸之后,却未能成为明帝所命的辅政大臣而一直耿耿于怀,更认为是庾亮篡改遗诏的结果。咸和元年(326年)后赵石聪进攻寿春,祖约多次向朝廷求援但都不获派兵支援;及后石聪被苏峻所派的韩晃击退后,朝廷却在打算修筑涂塘作防御用。祖约因而觉得是朝廷放弃了他,十分愤恨,更有怨言。征召致叛&&&&&&&& 咸和二年(327年),为解决苏峻的隐忧,庾亮决心征苏峻入朝,认为即使真的将他逼反,也是小祸;反而数年后才让他作乱,那苏峻力量会发展到强得难以压制。但当时朝中众人都不同意庾亮,光禄大夫卞壸反对声音最强,认为不能操之过急。与庾亮关系良好的温峤亦多次写信劝止庾亮,但庾亮都不听。苏峻听闻庾亮的打算,于是派司马何仍向庾亮转述自己不愿入朝任职的意愿,但庾亮拒绝,更命监淮北军事的郭默为后将军、领屯骑校尉;弟弟庾冰为吴国内史,用以防备苏峻。&&&&&&&&&& 随后朝廷便下诏要召苏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并将兵众交给其弟苏逸统领。苏峻及后上表要求让他改镇青州一荒郡,但庾亮不准。苏峻知道不能改变,但担心庾亮这次其实是要加害他,在赴召的犹豫间,参军任让建议苏峻起兵。同时阜陵县令匡术亦劝苏峻起兵,苏峻于是不应命。&&&&&&&& 苏峻亦知祖约怨恨朝廷,于是派参军徐会去推崇祖约,并请他与他联手讨伐庾亮。祖约知道后十分高兴,谯国内史桓宣知道劝阻,但祖约不听,及后便派侄儿祖涣和女婿许柳与苏峻会合,正式起兵。朝廷抵抗&&&&&&&& 温峤知道苏峻不应命后,便立即打算率兵入卫建康,同时三吴亦有义兵;但庾亮都不许,更答复温峤不要赴京。后任命卞壸为尚书令、领右卫将军,会稽内史王舒行扬州刺史事,吴兴太守虞潭督三吴等诸郡军事;以防备苏峻。尚书左仆射孔坦和司徒司马陶回向司徒王导建策,建议在苏峻未来到以前阻截阜陵并守当利口,令苏峻军不能渡江,并可借朝廷兵多而一战决胜。又言即使苏峻不进攻,守军亦能进逼历阳,但一旦苏峻先到,人心就会惊慌,难以与苏峻抗衡,请求把握时机。王导虽然同意,但决策的庾亮不接纳。不久苏峻将领韩晃和张健攻陷姑孰并夺取当地盐米,庾亮才后悔。&&&&&&&& 随苏峻军逼近,京师戒严,庾亮假节都督征讨诸军事,庾亮弟庾翼白衣领数百人守石头城,又命左卫将军赵胤为历阳太守,又命左将军司马流守慈湖,用以对抗。另一方面宣城内史桓彝亦领兵反抗苏峻,在芜湖击败苏峻别军并进据芜湖。徐州刺史郗鉴亦打算领兵南归保卫建康,但庾亮以防备北方为由不允许。&&&&&&&&& 温峤于次年进屯寻阳,但司马流在慈湖被韩晃击败被杀,桓彝随后亦于芜湖被韩晃击败,退守广德。苏峻则进一步逼近建康,抵御的军队多次都战败。咸和三年(328年)二月,苏峻即将到蒋陵覆舟山, 陶回预料苏峻将绕过重兵驻守的石头城,于是向庾亮建议派伏兵在小丹杨南道伏击苏峻军,但庾亮不听从。及后苏峻果然绕经小丹杨道进攻,更在其间迷路,靠一个当地人作向导才得以继续前进,期间军队无阵形可言。庾亮知道后又后悔。卞壸随后加都亮大桁东诸军事,与侍中钟雅领郭默和赵胤等与苏峻在西陵大战,但卞壸大败。后苏峻攻青溪,卞壸再率军拒击,但不能抵抗,卞壸力战而死。守云龙门的丹杨尹羊曼后与黄门侍郎周导和庐江太守陶瞻抵抗苏峻,但都战死。庾亮则领兵在宣阳门准备抵抗,但士卒尚未成阵就已弃甲逃走,庾亮不能战斗,唯有与三位弟弟和其他兵众出奔温峤驻守的寻阳。苏峻入台&&&&&&& 苏峻因庾亮失败而成功攻入建康,王导与光禄大夫陆晔、荀嵩等官员都在正殿守护晋成帝,令攻进来的苏峻不敢上殿。但苏峻都在后宫抢掠,表现残酷而极为凶暴,又驱役百官,要他们负担登蒋山,亦裸剥士女,令他们被逼以草席或泥土蔽体,哀号之声震动全城。另尽掠库存的二十万匹布,五十斤金银,亿万钱和数万匹绢布。苏峻及后让自己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许柳为丹杨尹,马雄为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以王导德高望重,仍然让他官居原职而排在自己前面。叛将路永、匡术劝杀尽王导等大臣,苏峻敬重王导,没有同意。前一年被免职和降爵为弋阳王的司马羕向苏峻称述其功,令苏峻让他官复原职,并恢复西阳王爵。同时亦派兵攻吴国,吴国内史庾冰失利,逃亡会稽。苏峻于是派侍中蔡谟上任吴国内史。讨伐军起&&&&&&&&& 庾亮到寻阳后,宣太后诏,命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加郗鉴司空。温峤以苏峻未平而不接受,同时打算起兵讨伐苏峻,又分兵给庾亮。庾亮和温峤本来互推为盟主而大家都推让不受,后因温充推荐征西大将军陶侃而决定二人共推之,并派督护王愆期到荆州通知陶侃。起初陶侃因自己没有被任命为辅政大臣的愤怨而拒绝,后虽在温峤多番劝请下答应,并宣布苏峻和祖约的罪状以及派龚登领兵与温峤会合,但不久即追还龚登并反悔。温峤唯有再度写信游说并以其子陶瞻之死刺激陶侃,最终才令陶侃感悟,自领兵温峤会合。而徐州刺史郗鉴所在的广陵粮少城孤,邻近北方外族政权,故此士民都无坚定守戍的意志。但郗鉴收到升任司空的诏书后即流涕誓师,要起兵讨伐苏峻,将士都争相要求参与。&&&&&&& 陶侃到寻阳后,众人都称陶侃要杀庾亮以谢天下,庾亮感到害怕于是前去见侃并引咎自责,表现最终令陶侃释怀,反更欣赏庾亮,讨伐军于是齐心要进攻建康,平灭苏峻,西军遂起兵。同时王导以太后密令要三吴吏士起义兵援救建康,会稽内史王舒于是命早前逃亡到当地的庾冰行奋武将军,领兵一渡浙江,吴兴太守虞潭、吴国内史蔡谟和前义兴太守顾众都举兵向应。至此三吴的东军亦起兵。两军对抗&&&&&&& 苏峻知道陶侃领导的西军起兵后,听从参军贾宁的计谋,由姑孰退守石头,分兵对抗西军各部。而东军则派管商、张健和弘徽等拒战,与虞潭互有胜负,相持不下。同时苏峻亦逼成帝迁到石头城。毛宝及后领兵袭击迎纳苏峻米粮的祖约司马桓抚,夺取全部米粮,令祖约更加缺粮。郗鉴随后率众渡江与陶侃在茄子浦会合。及后就与陶侃以水军直指石头城。苏峻当时见在查浦的陶侃军和沙门浦的温峤军兵士众多,显得畏惧。但另一方面,在广德的桓彝显得孤立无援,周边郡县都向苏峻投降,但桓彝坚决不降,后被韩晃击败并围困,最终城陷被俘杀。&&&&&&& 东军方面,苏峻初曾赦庾亮诸弟以取悦众心,但仍派张健、管商、弘徽等人进攻。起初虽有小胜,但后来庾冰与顾飏皆被张健击败,令吴郡郡城被张健所掠。顾众与虞潭后亦被管商击败,分守吴兴及柴辟。后虞潭再于吴兴战败,吴兴郡的东迁、余杭和武康都因其军败退而被苏峻军抢掠。虞潭派往吴县的督护沈伊亦败于管商。抵抗形势很不明朗。&&&&&&& 而一众西路讨伐军逼近石头城时就打算作一次决定性战役,但陶侃认为苏峻兵强难以争锋,打算行持久战并以智谋击败他。后因多次交战都无大成果,更筑白石垒固守,由庾亮领二千守军据守。不久苏峻以万人来攻,但都不能攻破。陶侃于是命郗鉴和郭默还驻京口,建大业、曲阿和庱亭三垒分散苏峻军力。祖约则派遗祖涣和桓抚攻打在马头山的桓宣,毛宝领兵救援并成功击败对手,令桓宣解困并投归温峤。及后毛宝又于东关与祖约作战,攻破合肥戍。&&&&&&& 此时,祖约诸将暗中勾结后赵,作为内应。后赵于是派石聪和石堪渡过淮河进攻祖约守的寿春。祖约被后赵军击败,逃奔历阳,而赵军则虏胁寿春二万多户人北归。苏峻心腹路永、匡术和贾宁知道祖约兵败后都感到害怕,于是劝苏峻尽诛大臣,改立腹心。但苏峻敬重王导,不肯接受。路永等因而对苏峻离心,反令王导有机可乘,派参军袁耽诱使路永归顺。王导及后试图救出成帝投奔义军,但因守备森严而失败,王导于是带二子与路永逃到白石。&&&&&& 讨伐军与苏峻军相持不下,而苏峻分遣诸将四出攻掠,令群情恐惧。但温峤始终无法击溃苏峻军,反倒兵粮食尽,唯有向陶侃借粮。但此举令陶侃十分不满,更声言要退回荆州。温峤便以汉光武帝在昆阳之战和曹操于官渡之战中以寡敌众作例子,认为都是因义而胜。又说苏峻因小胜而骄,一次挑战就可一鼓而擒之。又称如今犹如骑虎,不能中途下来,若陶侃逆众意返回荆州,人们会失望丧气,以至兵败,那不义之名就会在陶侃身上。后毛宝亦劝陶侃留下,更以夺敌粮为约,若失败陶侃才走。陶侃于是分粮给温峤。毛宝最终成功烧毁苏峻在句容和湖孰的积粮,令苏峻军缺粮,亦解决了陶侃离开的危机。&&&&&&&& 不久,苏峻派韩晃和张健攻郭默守的大业垒,当时大业垒正缺水,人都被逼饮用粪水。面对如此困境,郭默畏惧而偷偷出走,只留兵守卫。在京口的郗鉴军听闻作为京口屏障的大业垒被攻打都很惊慌,郗鉴则力排退守广陵的意见。同时陶侃正打算营救大业垒,但长史殷羡认为陶侃的水军不孰悉步战,一旦营救失败就会令讨伐军陷于劣势,反建议陶侃直接攻击石头城,让韩晃等自动退还以援救石头城。陶侃听从并率水军向石头进攻,庾亮、温峤和赵胤亦领一万步兵由白石南上,向苏峻军挑战。苏峻领八千人抵抗,又派儿子苏硕和匡孝进逼赵胤并击败他。苏峻劳军后在醉意间见赵胤撤走,说:“孝能破贼,我更不如邪!”于是留下部众,自领数骑向北突围,但不成功。在回白木陂途中马匹停滞前,被陶侃部将彭世和李千等以矛投掷,于是坠马被杀。苏峻死后讨伐军军心大振,而苏峻军溃散,任让于是立苏逸为主,闭城自守。韩晃则取石头,管商和弘徽攻庱亭垒,但被击败,管商向庾亮投降。&&&&& 温峤于苏峻死后设立行台,命全国二千石以下故吏到台。强弩之末&&&&&&& 咸和四年(329年)正月,陆晔和尚书左仆射陆玩游说匡术以苑城归附,匡术答应,附侃于是命毛宝和邓岳守城。而右卫将军刘超和侍中钟雅则与建康令管斾等密谋带晋成帝投奔西军,但计谋败露,苏逸于是派任让领兵入宫收捕刘超和钟雅。此时成帝抱着二人哭着说:“还我侍中、右卫!”但任让还是带走并杀害二人。&&&&&&&& 赵胤在另一方面派甘苗攻击在历阳的祖约,祖约于是乘夜带左右数百人北逃到后赵,而牵腾及后便开城门投降。&&&&&& 二月,讨伐军进攻石头城,建成长史滕含大败苏逸,苏硕则领数百骁勇渡过秦淮河与讨伐军作战,但被温峤所杀。韩晃等怕,打算投奔曲阿的张健,但因门狭而令人们不能冲出,更加变成人踏人,死者上万计。苏逸在战后领一万多人经延陵湖入吴兴,在溧阳被王允之击败被捕,后被杀。滕含部将曹据在攻破石头城后抱成帝上温峤的船,让群臣朝见。同时杀投靠苏峻的西阳王司马羕、彭城王司马雄等人,亦杀任让。&&&&&&&&& 在曲阿的张健疑弘徽有貮心,将他杀死,自己亦带领水军到吴兴,并与王允之交战,被击破。张健随后与韩晃、马雄等向故鄣前进,郗鉴于是派参军李闳追击,两军在平陵山相遇,李闳击败并斩杀众人。苏峻之乱至此正式完结。&&&&&&&&&&&&&在平定苏峻之乱期间,陶侃虽然是盟主,但是实际谋划安排都依靠温峤。329年(咸和四年)三月,温峤被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官散骑常侍,进爵始安郡公,食邑三千户。王导想奖赏决战前投奔朝廷的路永等人,在温峤的坚决反对下,王导只得做罢。逝世&&&&&&&& 苏峻之乱平定后,朝廷打算让温峤留在朝中辅政。温峤认为王导是先帝所任命的人选,于是要求返回江州。此时的京师方经战乱,残破不堪,物资缺乏,温峤留下部分物资后方才返回武昌。同年四月,温峤路过牛渚矶,听闻水下多怪物,便命人点燃犀角下水照看。当夜,温峤中风,回到武昌后没有几天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二岁。江州百姓听到温峤去世的消息,无不相对而泣。晋成帝下诏追赠温峤为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轶事典故温公却扇&&&&
&&&&&& 温峤的妻子去世得早。他有个堂姑刘氏,因为战乱和家人失散,和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儿相依为命。堂姑亲人不多,就拜托温峤说:你在外面见多识广,平时多留意留意,如果遇到合适的就介绍给我女儿。
&&&&&& 温峤说:现在兵荒马乱,好男人不好找啊。像我这样的,你看怎么样呢?
&&&&& 堂姑说:我们后半生能够平平安安地活着,就算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敢奢望找到你这样出色的人呢?
&&&&&& 过了几天,温峤告诉堂姑:我已经替你物色到人家了,门第还算可以,他的名声职位也不比我差。
&&&&&&& 当晚结婚行礼后,新娘拨开团扇,一看新郎就是温峤自己。拍掌大笑着说:我早就怀疑是你,果然不出我所料!
&&&&&& 新娘是怎么知道的呢?原来温峤此前送给堂姑一个玉镜台,作为聘礼。温峤任刘琨的参军,这个玉镜台就是与匈奴作战缴获的战利品,一般人都不会有的。
&&&&&& 堂姑和表妹看温峤含含糊糊,云山雾罩,猜到他可能是动了坏心思。于是看着他在面前蹦蹦跳跳,不去戳穿他罢了。
&&&&&&&& 因为表妹内心愿意以身相许,巴不得假戏真做,水到渠成。
&&&&&&& 元代关汉卿的《温太真玉镜台》,明代朱鼎的《玉镜台记》,京剧中的《玉镜台》都取材于温公却扇的故事,只是情节做了不少改动。温公喜慢语&&&&& 温峤喜欢说些轻慢放肆的话,卞壸以礼法之士自居。两人有次在庾亮处,互相抨击。温峤说话粗俗不堪,庾亮慢吞吞的说:“太真整天出言不俗。”卿可赎我&&&&&& 温峤官位不高时,经常和扬州淮中一带的商人赌博,而且常常赌输。有次输得很惨,赌完回不了家。他和庾亮关系很好,便站在船上大声喊庾亮:“卿可赎我!”庾亮立刻送去赎金,温峤才得以脱身。这样的事发生过很多次。即席用谋&&&&& 温峤被任命为丹阳尹后,担心钱凤会阻挠,便在王敦为他饯别时,故意到钱凤面前敬酒。钱凤动作稍微迟缓,温峤便装醉击落钱凤的头巾,变色道:“钱凤是什么东西,温太真行酒,胆敢不喝?”王敦以为温峤真的醉了,忙出言劝解。温峤出发后,钱凤对王敦说:“温峤和朝廷关系密切,而且和庾亮交好,恐怕难以信任。”王敦说:“太真昨天喝醉了,对你稍有失敬,你怎么能马上就这样诋毁他呢!”无过雷池一步&&&&&&& 庾亮想削除苏峻的兵权,征召他为大司农。苏峻便与祖约举兵造反,温峤得知后,打算入京护卫都城。庾亮写信给温峤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犀照牛渚&&&&&& 温峤返回武昌,途经牛渚矶,见水深不可测,传说水中有许多怪物。温峤点燃犀牛角来照看,看见水下灯火通明,水怪奇形怪状,有乘马车的有穿红衣的。当夜,温峤梦到一个人愤怒的对他说“我和你幽明有别,各不相扰,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没多久,温峤就去世了。
江南名士很欣赏他
温峤是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曹魏名臣温恢的曾孙,西晋司徒温羡的侄子,货真价实的”高干子弟”。他聪明敏捷,长相俊秀,风度翩翩,不仅是才华出众的美男子,而且从小就以孝顺出名。
17岁的时候,他就闻名乡里,政府请他出来做官。他后来到了洛阳,担任司隶校尉属下的都官从事,类似于到京城的纪委上班,主要任务是监察百官。他在任时有个“上头条”的大新闻,就是弹劾了大名士庾敳(音&i)。
庾敳个子不高,按照现在的算法不足一米七,还是啤酒肚,属于“矮矬”一类。但在当时却是许多女孩心中的男神,因为他气度不凡,博学多才。
王衍非常看重弟弟王澄和王敦,曾经把天下男人排了座次,那就是:阿平(王澄字平子)第一,子嵩(庾敳的字)第二,处仲(王敦的字)第三。
庾敳出身于庾家大族,声望极高。但他最大的爱好是钱,贪污受贿,家中有巨额财产。不过也有人认为,庾敳这样作践自己,败坏名声,只是为了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所以对他有个评价:“长于自藏。”
司马越的心腹刘舆(刘琨哥哥)很看不惯这种贪官污吏,但庾敳从来不问政事,找不到把柄。刘舆建议司马越问他借钱,像他这个吝啬鬼肯定拒绝,可趁机查办他。于是在一次宴会上,司马越对庾敳说:听说你生财有道,我想向你借一千万钱应急,你看怎么样啊?
庾敳正喝得醉醺醺的,一听差点呛到,头巾都掉到了桌子上。庾敳手也没动,直接晃着脑袋挑起头巾戴上,坐直了说:我家财产两千万,想要多少,随便拿。
刘舆这才佩服他。司马越听了也哈哈大笑,说: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温峤却也是不放过,上表弹劾他的贪污,一时传遍洛阳,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庾敳听说了他的“壮举”,一点都不生气,后来逢人就说:温峤是栋梁之才啊。
刘琨在并州时,温峤任他的参军,为他出谋划策,深受器重。司马睿坐镇东南后,317年,刘琨派他到建康劝说司马睿即帝位。
温峤的母亲崔氏担心他的安危,拉住他不肯他远行。温峤想到国家危难,执意要去南方。和母亲拉扯中,衣服都被拽破。没想到的是,两人一别成了永诀。后来,崔氏在北方病死,温峤因为战乱,再也没有办法回家葬她,悔恨痛哭。
这就是“温峤绝裾”的故事。当时注重孝道,他这种做法受到很多人的批评。
当时南方名士相聚,评论南渡中一流人物的时候,温峤都特别紧张,担心自己排不上一流。但因为这件事,他始终被评为二流人物中的拔尖。
温峤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辞。王导、周顗、庾亮等一批名士都欣赏他的才华,争着和他交朋友。
温峤从此留在江南,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30岁。
他和太子成了好朋友
后来,温峤担任王导的长史,由于表现突出,又担任太子中庶子,相当于太子的侍从。深得太子司马绍器重,类似于司马睿和王导关系,两人称为“布衣之交”
王敦谋反时,朝廷军队节节败退,司马绍怒火中烧,要亲自领兵出战。温峤死死地拦着马,说: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取胜的人往往不是凭借武力。殿下身为一国储君,怎么能够以身犯险而置天下于不顾呢?
司马绍这才作罢。晋明帝即位后,任命温峤为侍中,不久又改任中书令,参与机要。王敦觉得他是个人才,放在朝廷不放心,于是要求朝廷任命温峤为自己的左司马。朝廷拗不过他,温峤就进了王敦的阵营。
要废黜司马绍时,王敦到处宣传太子是如何的不孝,但他一直离建康很远,又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所以他自己也心虚,说完之后,都要加上一个尾巴:温峤也这么说的。
有一次他正说着,温峤正好进来了,王敦就问:太子为人怎么样?
温峤答:我是小人物,不敢揣测君子的所作所为。
王敦觉得太丢人,还不甘心,声色俱厉地质问温峤:太子是不是不孝顺?
温峤正色回答:太子懂得治国之道,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就是大孝。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
王敦无奈,不敢作出废黜太子的决定。
王导也不主张换太子
不仅温峤不支持,王导也不支持他换太子。
王敦攻陷建康后,责怪王导说:当年我就说,不要立司马睿,他不好控制,应当立一个年龄小的,这样我们可以主持朝政。要不是我有军队,王氏肯定遭到灭顶之灾了。你现在难道还想立一个贤明的太子吗?
王导坚决不同意。因为当温峤反对换太子时,朝中大臣一致附和,王导看出了人心向背,知道单靠王家根本无力做出这样的惊天举动,只能选择忍耐。
王敦想换太子得不到支持,极为恼恨又无可奈何。结果走出了一步臭棋。
墓葬&&&&&&& 温峤墓位于南京北郊郭家山西南麓,是一座大型单室穹窿顶砖构墓葬。墓葬发现于2001年2月中旬,墓葬由斜坡墓道、封门墙、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甬道内设一道木门,砖室全长7.49米。墓葬尽管早年被盗,但仍出土金、琥珀、铜、铁、石、瓷、陶等质地文物80余件。最为珍贵的是墓室前部发现的一块近方形砖质墓志。墓志隶书,竖行左读,凡10行104字。录文并标点如下:&&&&&&&& 祖济南太守恭,字仲让,夫人太原郭氏。父河东太守襜,字少卿,夫人颍川陈氏,夫人清河崔氏。使持节、侍中、大将军、始安忠武公、并州太原祁县都乡仁义里温峤,字泰真,年四二,夫人高平李氏,夫人琅琊王氏,夫人庐江何氏。息放之,字弘祖。息式之,字穆祖。息女胆。息女光。&&&&&& 温峤墓是迄今为止南京地区发现的墓主身份明确、地位最高的东晋勋臣墓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敦之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