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郡李文定郡是那古代那个时期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羌 去 何 处?冯骥才(1)羌,一个古老的字,一个古老民族的族姓,早已渐渐变得很陌生了,最近却频频出现于报端。这因为,它处在惊天动地的汶川大地震的中心。(2)这个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衍生过不少民族的羌,曾经为中华文明史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如今只有三十万人,散布在北川一带白云迷漫的高山深谷中。他们居住的山寨被称做“云朵上的村寨”。然而这次他们主要聚居的阿坝州汶川、茂县、理县和绵阳的北川,都成了大灾难中悲剧的主角;除去一千余羌民远居贵州省铜仁地区之外,其他所有羌民几乎全是灾民。(3)古老的民族总是在文化上显示它的魅力与神秘。羌族的人虽少,但在民俗节日、口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服装饮食以及民居建筑方面有自己完整而独特的一套。他们悠长而幽怨的羌笛声令人想起唐代的古诗;他们神奇的索桥与碉楼,都与久远的传说紧紧相伴;他们的羌绣浓重而华美,他们的羊皮鼓舞蹈雄劲又豪壮,他们的释比戏《羌戈大战》和民俗节日“瓦尔俄足节”带着文化活化石的意味……而这些都与他们长久以来置身其中的美丽的山水树石融合成一个文化的整体了。(4)在这次探望震毁的北川县城的路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飞石,树木东捣西歪,羌族唯一的自治县的“首府”——北川已然化为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5)二十多天钱北川县城就已经封城了。城内了无人迹,连鸟儿的影子也不见。全然一座死城。(6)站在县城前的山坡高处,那位偶然侥幸活下来的北川县文化局长,手指着县城中央堆积近百米的滑落的山体说,多年来专心从事羌文化研究的六位文化馆馆员、十余位正在举行诗歌朗诵的“禹风诗社”的诗人、数百件珍贵的羌文化文物、大量田野考察而尚未整理好的宝贵资料,全部埋葬其中。(7)我的心陡然变得很冲动。志愿研究民族民间文化的学者本来就少而又少,但这一次,这些第一线的羌文化专家的罹难,几乎是全军覆没呀。(8)我们专家调查小组的一行人,站成一排,朝着那个巨大的百米“坟墓”,肃立默哀。为同行,为同志,为死难的羌民族及其消亡的文化。(9)大地震遇难的羌民共三万,占民族总数的十分之一。(10)在擂鼓镇、板凳桥以及绵阳内外各地灾民安置点走一走,更是忧虑重重。这里的灾民世代都居住在大山里边,但如今村寨多已震毁。这些羌民日后还会重返家园吗:如果不行,必须迁徙。积淀了上千年的村寨文化不注定要瓦解么?(11)在久远的传衍中,这个山地民族的自然崇拜和生活文化都与他们相濡以沫的山川紧切相关。文化构成的元素都是在形成过程中特定的,很难替换。他们如何在全新的环境找回历史的生态与文化的灵魂:如果找不回来,那些歌舞音乐不就徒具形骸,只剩下旅游化的表演了?(12)不管怎么说,这次地震对羌族文化都是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它使羌族的文化大伤元气。这是不能回避的。这样全面颠覆性的破坏对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13)可是,总不能坐待一个古老的兄弟民族的文化在眼前渐渐消失。马上要做的是对羌族聚居地的文化受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于地质和环境安全受损的村寨,经过重新修建后,应同意原住民回迁,总要保留一些原生态的村落,还有一件事非做不可的,就是将散落各处的羌族文化资料汇编为文献,为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建立可以传之后世的文化档案。易地重建羌民聚居地时,必须注意注入羌族文化的特性元素。(14)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做了这些就够了吗?想到震前的昨天灿烂又迷人的羌文化,我的心变得悲哀和茫然。(15)恍惚中好像看到一个穿着羌服的老者正在离去的背影。如果朝他大呼一声,他会无限美好地回转过身来吗?小题1:根据⑴—⑶段内容,分条概括羌民族的特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作者说:“我的心变得悲哀和茫然。”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分析这样说的理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文章结尾段别具特色,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及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请探究“羌去何处?”这个标题蕴含了哪几层深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历史悠久、人口稀少、居住高山深谷、文化独具魅力与神秘(对1点1分,4点全对3分)。小题2:第一线的羌文化研究学者几乎全军覆没;世代居住的村寨多已震毁,很难找回历史的生态和文化的灵魂;羌文化在此次地震中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或:地震的破坏对于羌文化遗产的保护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3分)。小题3:运用想象、比喻、拟人手法,化虚为实(1分),把受地震破坏的羌族文化比喻为一个老者离去的背影,借此表达对羌族文化受破坏的惋惜之感(1分),既隐含了作者对保护羌文化遗产深深的担忧之情(1分),又表示了对修复羌文化遗产的期待(1分)。(共4分)小题4:羌民族遭受巨大灾难后,如何重建家园、重返家园;羌文化遭到毁坏后,如何将其修复、整理、保护和传承下去;表达了作者对羌民生活、羌文化保护传承深深的思考和担忧之情(答对1点2分,全对4分)。小题1:无小题2:无小题3:无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李泽厚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儒家的“出世”和道家的“入世”互相补充协调。B.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C.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D.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E.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是(&&&)&&(3分)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B.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C.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衡小题3: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4分)小题4:&根据文意,儒道是如何“互补”的?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要概括。(4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中庸”辨义“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义”、“礼”、“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日《人民日报》)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走中间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小题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o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o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o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小题1: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o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B.是为了说明《小雅o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o月出》。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C.人们总是殚精竭虑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D.不仅仅是《诗经》,很多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去找史铁生陈村
  ①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②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⑤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   ⑥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⑦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⑧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取材于陈村的同名散文)1.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⑦段,作者插入对史铁生妻子陈希米的笑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去找史铁生”有哪几层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文后各题。(19分)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③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④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o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武王是西伯昌的儿子。②太公:即姜太公姜尚。③严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享年40岁。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④傥:假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小题2: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3分)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便征讨纣王,又认为周伐纣是不仁之举,后来便“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0分)(1)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2分)&&&&&&&&&&&&&&&&&&&&&&&&&&&&&&&&&&&&&&&&&&&&&&&&&&&&&&&&&&&&&&&&(2)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3分)&&&&&&&&&&&&&&&&&&&&&&&&&&&&&&&&&&&&&&&&&&&&&&&&&&&&&&&&&&&&&&&&(3)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2分)&&&&&&&&&&&&&&&&&&&&&&&&&&&&&&&&&&&&&&&&&&&&&&&&&&&&&&&&&&&&&&&&(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3分)&&&&&&&&&&&&&&&&&&&&&&&&&&&&&&&&&&&&&&&&&&&&&&&&&&&&&&&&&&&&&&&&
阅读文本,完成文后各题。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创新李默然处于民族动荡变革历史时期的话剧人,是寻找救国拯民的先行者行列中的一个群体。当年留日学生想用话剧宣传救国救民进步思想,成立了春柳社,改编了《汤姆叔叔的小木屋》,名《黑奴吁天录》。在上海又出现了“春阳社”,演出了同一剧目。由此,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外来的剧种——新剧。经过一段时间,洪深先生以“话剧”为之命名。进而,伴随时代的发展,人民的需求,在一个泱泱戏剧大国,形成了一个不分地域、独具特色的全国性大剧种。有人发问:“中国话剧,有什么值得继承的?”我以为有三点尤为重要的经验值得重视,这就是“与民族同心”、“与时代同步”和“与观众共同创作”。走过的历史证明,话剧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就是“与民族同心”。话剧的强项,是反映现实生活迅速。历史证明,在抵御外患、反帝反封建、创立新中国、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话剧皆是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中创作、演出的。为此,它贴近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得到了人民的认同。田汉同志说过:“我们的话剧,跟中国人表达自己民族民主要求紧密相关……它的一般的特点是追求思想性的倾向较强,它的情绪常常是健康的,战斗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话剧人要时刻倾听民族呼声,才能创造出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胡锦涛同志在八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要踏准时代的鼓点。这就是说,我们要时刻倾听时代的呼唤。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真正挺起胸、昂起头的伟大时代;我们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话剧特有的艺术魅力,讴歌时代的英雄业绩,颂扬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鞭挞一切丑恶的现象,批评一切不良习俗,这是话剧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和社会责任。而以“搞笑”为宗旨,挖空心思在人民群众中找“笑料”“说事儿”是不可取的。未来的百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时期,生动的人与事会层出不穷,我们必须遵照党和人民的希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优秀的话剧精品,回应时代的召唤。大家都知道,话剧艺术始终是在与广大观众互动中完善自己的创造工作的。千百场的演出,有千百次的新鲜感,恰是来自于广大观众的反馈。观众的喜怒哀乐是鉴定我们演出的试金石。如果我们愿意尊重这个话剧艺术的优势,我们就应该从“小我”的自我欣赏和陶醉中走出来,从创作演出的出发点到归宿,始终把广大观众放在心上。特别是对两亿工人、九亿农民以及其他各阶层群体,切不可冷漠,更不能不屑一顾,关起门来搞什么试验探索。话剧百年,值得人们向其致敬,正是因为它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审美要求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基础。我们应该认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统领我们未来话剧的创作和发展。我们有能力使一个外来剧种在神州大地上生根,而又经过话剧人的努力使其具有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一部《茶馆》演遍许多国家,得到世人的认同和赞赏,这充分证明我们既不“数典忘祖”,也不“拒绝先进”。我们始终继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吸纳全世界先进演剧理念。我相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选自《光明日报》日)5.下列关于中国话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话剧曾经承当了宣传救国救民思想的使命。B.中国话剧始终是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中创作、演出的,所以得到了人民的认同。C.中国话剧只能讴歌时代的英雄业绩,颂扬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鞭挞一切丑恶的现象,批评一切不良习俗。D.中国话剧在经历一个世纪的发展后,已经具有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6.下列各项叙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话剧在我国是不同于地方戏剧的一个不分地域、独具特色的全国性大剧种。B.话剧追求思想性的倾向较强,情绪常常是健康的,战斗的。C.话剧的演出过程常常是完善自己的的过程。D.话剧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从外国引进的戏剧形式。7.下列对原文的推断和想象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的时代,话剧人有着新的历史的使命和社会责任。B.以“搞笑”为宗旨的话剧必将遭到所有人的鄙弃。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剧就是话剧精品。D.一部戏剧创作应当把各个阶层的观众放在心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我第一次感情生命,那是十年前的一个冬天。许多人,从那间屋里接出了妈妈,我拉开车门,连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巾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服。我叫了一声“妈一一”那声音在风中抖动一下,旋即撕扯断了,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在寒风中我茫然了,一个面对的真实的残酷令我僵硬,尽管我来时原本是知道的。人的生命竟如此难以把握,昨天晚上,妈妈还对我说,“待我出院要买一盆大朵的黄菊花”。只过了一夜,妈妈就走了,走得急切仓促,生命原本那样没有耐性,匆匆滑落像一颗飘落红尘的尘埃。我木然地坐在汽车里,妈妈在汽车后备箱里颠簸,我的心骤然荒凉而麻木,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窗外的世界依然精彩,依然喧哗,依然热闹,天还蓝,太阳还灿烂,它们对一个突然离去的人完全无动于衷,街上的人流五颜六色,他们大步流星地向前奔着,他们在奔钱、奔名、奔利、奔一切可以抓到手的好东西。车流在呜叫中涌动,无论是奔驰、宝马、桑塔纳、夏利还是“小面”,它们急赤白脸地向前冲着,像是争先恐后地抢一张巨额彩票。这时,我对众生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悲悯,悟得原来大家在同一人生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是达官显贵,有人是平民百姓,彼此的不同仅在于角色的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可怜可叹的演员,在生命的过程中充满了同样的焦虑、痛苦与渴求。人们手里抓着、肩上扛着、头上顶着、腰上拽着各种装满财富的布袋,他们上气不接下气地往前奔着,沉重而辛苦却一刻也不肯放松。更令人惊异的是大家奔向的目标是共同的也是惟一的,终点一到所有的装满金银财宝的布袋都统统地掉下了。人们不同的主要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各自不同的感受。年轻人由于人生的终点于他们遥远而飘渺,他们以为拥有的是生命的永恒。中年人辛苦奔劳、野心冲动,生活把他们历练得粗砺而务实。老年人因已看到了不远的地方就是归宿,他们或悲哀或恐惧或无奈,当然也有人能超越红尘而归于平淡自然。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从我们拥有生命那一刻起,我们的十指无论怎样拼命地靠拢,怎样小心翼翼,水还是一点一滴地渗漏,这是挡不住的丧失。生命又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究竟它有多少?没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都在一天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生命是不确定的,我们惟有分分秒秒地把握,把每一个日子都当成一个快乐而充实的节日。人生有不同的地段,青春正如王府井大街这块黄金地段,不仅要开拓,同时也要学会节俭含蓄。青春是经不起挥霍的,它不仅太少太贵而且又薄又脆。青春是回眸醉心的一瞬。中年的发展基础是稳定,中年的大禁在于夸张生命,中年的市场时而会出现假冒青春的品牌,这不仅滑稽而且悲哀。中年的品牌,品质只能是中年。中年的误区是比较,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重要的是建设内心的自信凝重与安详。中年的明智在于干自己想干的,干自己能干的,只要干得好,干什么都好。人生最难耐的是老年,一个女人从姑娘到媳妇到老太太,这意味着一个女人的路已走到尽头。男人也是如此。不过一个女人的老年比男人的老年要好过得多,当女人退回到家庭的王国,她会依然自信与快乐。而男人往往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太看重社会舞台。这时一种可怕的心理补偿及返老还童的心态油然产生,如果这种心态过于强烈,就不仅荒唐而且有损健康,“冬行春令实属不祥”,优雅庄严的老化是老年自爱的选择。老年人你们手捧的水及银行里的储蓄都所剩不多,你要节俭生命开支,要小心翼翼关照自己的身体,要尽力收敛你的阳光,让它尽量温暖自己,惟恐不及,能够健康、自理、自得其乐的老人是幸福的。老年人最富裕的就是时间,让日子悠悠地过吧,慢慢地会澄清出一种醇香,岁月筛下的是生命的真情,这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生命的全景图,清新明朗。所有的秘密都已揭开,所有的乌云密布的日子都已云淡风清。小题1:揣摩第二段中的两个细节,然后加以分析。(6分)①"我拉开车门,连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巾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服。"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②"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为什么要加上"机械而利索"这样的形容词?小题2:请分析下面两个比喻所表达的意思。(4分)①"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②"生命又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小题3:请分析下面两句话的潜台词(6分)①"他们以为拥有的是生命的永恒"②"冬行春令实属不祥"小题4: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生命三个阶段所应持的态度的看法(6分)青年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年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年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巧 合聂烈①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 张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张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张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张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教师的张老师还是知道的。张老师象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②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张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张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③并非没有一点难处。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张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但一想到因自己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张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张老师动了一番脑筋。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即便如此,张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到那天,把课私下调到一二节先上掉,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④重阳节如期而至,张老师依计而行。下午四点多钟,张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张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张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没有人出头收人情钱,找人代礼都困难。⑤张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张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的电话。校长哼了几声后便走到门外。再进来的时候,校长一把拉着张老师走出了饭店。⑥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张老师,而张老师最难找。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张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心中一热,可两眼犯难。张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⑦张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张老师敬酒。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张老师敬酒。张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⑧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张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张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张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选自《微型小说选刊》小题1:小说以“巧合”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小题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意味?(4分)小题3:小说结尾处,张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6分)小题4: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按时看日出的人王开岭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受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摘自《中国青年》小题1:“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4分)小题2: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小题3: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案:查办C.吏人诣阙请留之诣:到……去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小题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去烽燧,除候望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④⑤D.③⑤⑥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也。太祖为司空,辟,末至。魏国既建,出为雍州刺史。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拢扰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体课,使治屋宅,作水碓①,民。遂安。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麴演各逯故太守,举兵以应之。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帝忧之,乃召邹岐,以既代之。遣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继其后。既至金城,欲渡河,诸将守以为“兵少道险,未可深入声等锋还士奔&&&戴余同乃送入”。既曰:“今武威危急,赴之宜速。”遂渡河。贼七千余骑逆拒军于鹯阴口,既扬声军由鹯阴,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已据武威,曜乃至,儒等犹未达。既劳赐将士,欲进军击胡。诸将皆曰:“士卒疲倦,虏众气锐,难与争锋。”既日:“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若虏见兵合,退依深山,追之则道险穷饿,兵还则出侯寇抄。如此,兵不得解。”遂前军显美。胡骑数千,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既夜藏精卒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阳退。胡果争奔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豌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余落降。其后西平麴光等杀其郡守,诸将欲击之,既日:“唯光等造反,郡人未必悉同。若便以军临之,吏民羌胡必谓国家不别是非,更使皆相持著,此为虎傅翼也。”乃檄告渝诸羌:为光等所诖②误者原之;能斩贼帅送首者当加封赏。于是光部党斩送光首,其余成安堵如故。既临:州十余年,政惠著闻。黄初四年薨。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注】①水碓(dud:古代用水力舂米的设备。②诖(guà):欺。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拒:抵御。B.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潜:潜伏。C.敕使阳退阳:假装。D.郡人未必悉同悉:全,都。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既采取的巩固边防的措施的一项是&&& (&&&&&& )①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②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③黄华、鞠演各逐放大守,举兵以应之④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⑤遂上疏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⑥乃檄告渝诸羌:为光等所诖误者原之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既在太祖做司空的时候,曾征召他做官,但他没有去。魏国建立后,去征讨张鲁,太祖移民充实河北地区,人民恐惧骚动,扰攘不安,张既采取措施,给予安抚,民心安定。B.当时,由于凉州、卢水一带的羌族部落纷纷反叛,致使河西一带遭到严重骚扰,文帝十分担忧。于是便召来邹岐替代张既的现有职务,而让张既专门统军平定叛乱。C.酒泉郡的苏衡谋反,同时串通羌族的豪强邻戴等少数民族一万多人马攻打边境各县,张既同夏侯儒带领军队前往迎击,大败敌人,致使苏衡、邻戴等头目投降。D.张既在少数民族聚居且没有完全归化、动乱频仍的地方任职二十多年,其间他因地制宜实施了许多好的政策,效果显著,影响广泛。黄初四年去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缔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免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肠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畜二十余万斛。太祖下令曰:“河东太守杜畿,孔子所谓‘禹,吾无间然矣’。增秩中二千石”。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征为尚书。帝征吴,以畿为尚书仆射,统留事。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帝为之流涕,诏曰:“昔冥勤其官而水死,稷勤百谷而山死。故尚书仆射,于孟津试船,遂至覆没,忠之至也。朕甚愍焉。”追赠太仆,谥曰戴侯。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持节,领西平太守领:统领B.增秩中二千石秩:俸禄C.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大义:重要的原则D.下逮鸡肠犬豕,皆有章程章程:规章条理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杜畿“得人心”的一组是(&&&&)①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免之②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③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④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⑤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⑥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A.①②⑥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④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畿少年孤苦,以孝闻名。二十岁时担任郡的功曹,并暂时署理郑县县令的事务,亲临监狱断案,虽然年少但断案干净利落,很为郡中之人称奇。B.杜畿在河东太守任上,为政宽缓,与民休息,特别对下属县的孝子、贞妇、顺孙,采取优抚政策,免除他们的徭役赋税,并时常慰问他们,因此深得百姓拥戴。C.由于杜畿的精心治理,河东百姓家家丰衣足食,太祖征敌,军粮完全仰仗河东提供,在剿灭叛贼后,军粮尚有二十余万斛结余,为此,杜畿深得太祖赏识。D.文帝时,杜畿担任尚书及尚书仆射等职,对文帝也忠心耿耿。因替文帝制作御船,在试船时不幸落水而死,文帝为之十分感动,追赠他为太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张骞使西域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时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1)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2)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弥、于田。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注释:扜(yū)弥:我国古代西域国名。古址在今新疆于田县。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注中国注:流入,灌入B.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经历C.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田:种植D.殊无报胡之心报:报答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②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③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 ④然骞持汉节不失&&&&&⑤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⑥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宛帮助张骞,主要是看中汉朝的财物;张骞为取得大宛的支持,也作以相应的许诺。B.先前匈奴降者都说月氏人时常仇恨匈奴,却无人与他们共击匈奴,当时汉朝正打算灭掉匈奴,听了这些话就想派使者和月氏国相通。这便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缘由。C.张骞由于个人的人格魅力,得到西域官民的尊敬和信任,因而成为中、西(西域)友好合作的使者。D.本文记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历尽艰险,两次被匈奴单于扣留,最终与胡妻及堂邑父都死在塞外,尸体被运回大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诩年十二,能通鬣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惰府,拜郎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公卿议者成同.诩闻之,乃说李惰曰:“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①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弃之非计。”惰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一诩曰:“今凉土扰动,人情不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②,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③,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惰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絷,乃以诩为朝歌长。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逆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埏④缝其裾为帜,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成称神明。后羌寇武都,诩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词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威,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临终,谓其子恭日:。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节选自《后汉书o虞傅盖臧列传》)注:①贲、育:贲,孟贲;育,夏育。二人都是秦武王时的壮士。②四府,四大官府;九卿:九类官员。③冗官:无固定职事的散官。④采艇:通“彩线”。小题1:下面各旬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辟太尉李惰府辟:征召B.微子之言,几败国事微:如果没有C.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卒:突然D.诩为飨会,悉贳其罪贳:惩治小题2:下列各句能具体表现出虞诩的“将才”的一组是&&&&&&&(&&&)①案法平允,务存宽恕&&&②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③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④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⑤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埏缝其裾为帜⑥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A.①③⑤B.②④⑥C.④⑤⑥D.③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大将军邓骘因为怕耗费军饷想要放弃凉州,虞诩知道后,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放弃凉州后三辅将妻成为边塞,一则皇室园陵也将暴露在外了,二则尚有守城之勇的凉州百姓被弃置不用,将使局势发生动荡。B.虞诩到朝歌县做长官,能够因势利导,招募游手好闲之人做壮士,并派遣会缝纫的贫民为反贼作标有记号的衣裳,反贼出入市里的时候便捕捉。反贼害怕,认为有神灵相助。C.羌人入俊,虞诩以武都太守的身份率兵抵挡,因敌众我寡,于是审时度势,采用增灶法成功地抑制住了敌人的追兵。D.虞诩一生刚正不屈,忠心于国,所以在朝歌长任上杀掉数百名叛贼,也是忠于职守的行为,问心无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二十四诗品①小序清o杨廷芝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此诗品所以作也。予总观统论,默会深思,窃以为兼体用,该内外,故以雄浑先之。有不可以迹象求者,则曰冲淡。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不沉著,不高古,则虽冲淡纤&,犹非妙品。出之典雅,加以洗炼,劲健不过乎质,绮丽不过乎文,无往不归于自然。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豪放无边,则空天而廓宇。品亦妙矣,品妙而斯为极品。夫品固出于性情,而妙尤发于精神,缜密则宜重宜严,疏野则亦松亦活,清奇而不至于凝滞,委曲而不容以径直,要之无非实境也。境值天下之变,不妨极于悲慨,境处天下之赜 ,亦有以拟诸形容。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飘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如。旷观天地之宽,达识古今之变;无美不臻,而复以流动终焉。品斯妙极,品斯神化矣。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品之伦次定,品之节序全,有品&&&,亦于言而可以知其志。诗之不可以无品也如是夫!【注】①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论家、诗人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②赜:深奥,奥妙。小题1: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日纤——诗的品格若是以“纤 ”为特色,则诗中描写的景象和色彩就非常突出。B.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如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诗歌之品就属“含蓄”,其妙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古今风流。C.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只有超越前人,不受前人的束缚,才能使诗的品格到达超然肆意又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佳境。D.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小题2:根据“小序”所言,下面对唐诗之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自然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清奇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冲淡D.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绮丽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李文定公迪罢陕西都转运使还朝,是时真宗方议东封西祀,修太平事业。知秦州曾玮奏羌人潜谋入寇,请大益兵为备。上大怒,以为玮虚张虏势,恐惧朝廷,以求益兵。以迪新自陕西还,召见,示以玮奏,问其虚实,欲斩玮以戒妄言者。文定从容奏曰:“玮武人,远在边鄙,不知朝廷事体,辄有奏陈,不足深罪。臣前任陕西,观边将才略,无能出玮之右者,他日必能为国家建功立事。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上意稍解,迪因奏曰:“玮良将,必不妄言,所请之兵,亦不可不少副其请。臣观陛下意,但不欲从郑州门出兵耳。秦之旁郡兵数为小册,常置囊囊中以自随,今未敢以进。”上曰:“趣取之。”迪取于橐囊以进,上指曰:“以某州某州兵若干戍秦州,卿即传诏于枢密院发之。”既而虏果大入寇,玮迎击大破之,遂开山外之地。奏到,上喜谓迪曰:“山外之捷,卿之功也。”及上将立章献后,迪为翰林学士,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由是章献深衔之。周怀政之诛,上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为参知政事,候上怒稍息,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悟,由是独诛怀政等,而东官不动摇,迪之力也。及为相,时真宗已不豫,丁谓与迪同奏事退,既下殿,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因更相论奏,诏:人俱罢相,迪知郓州。明日,谓复留为相。迪至郓且半岁,真宗晏驾,迪贬衡州团练副使,谓使侍禁王仲宣押迪如衡州,仲宣至郓州,见通判以下而不见迪,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仲宣凌侮迫胁无不至,人往见迪者,辄籍其名;或馈之食,留至臭腐,弃哿不与。迪客邓余怒曰:“竖子欲杀我公以媚丁谓邪?邓余不畏死,汝杀我公,我必杀汝!”从迪至衡州,不离左右。仲宣颇惮之,迪由是得全。至衡州岁馀,除秘书监、知舒州。章献太后上仙,时迪以尚书左右丞知河阳。上即位,召诣京师,加资政殿大学士,数日,复为相。迪自以受不世之遏,尽。辅佐,知无不为。吕夷简忌之,潜短之于上。岁余,罢相出知菜州。迪谓人曰:“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 碌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辄有奏陈,不足深罪 罪:责怪,怪罪B.由是章献深衔之 衔:记住C.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 矫:伪造,假托D.竖子欲杀我公以媚丁谓邪 媚:献媚,讨好小题2:下列句子中,表现李迪“忠直善谏”的一组是(3分) ①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 ②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③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④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 ⑤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 ⑥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璟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A.①②③B.①②⑥C.①③⑤D.②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州知州曹玮上奏说羌人暗中谋划入侵内地,请求朝廷增派军队,预作防备。宋真宗非常生气,李迪当即指出曹玮不会谎报军情,劝皇帝满足曹玮的要求。B.宋真宗想要立章献皇后,担任翰林学士的李迪多次上书劝阻,理由是章献皇后出身于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家,不能够母仪天下。C.丁谓派为王仲宣押送李迪到衡州去,仲宣想置李迪于死地,李迪的门客邓余非常气愤,一路跟随李迪前往衡州,李迪因此得以保全。D.李迪重新为相后,尽心辅佐皇帝。但是后来又被罢免了相位,贬出了京城。他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感叹自己缺少知人之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数十日。诩乃令军中,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太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是时,长吏听百姓谪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因以聚敛。诩上疏曰:“元年以来,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而三公、刺史少所举奏。永平、章和中,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于是诏书下诩章,切责州郡。谪罚输赎自此而止。宁阳主簿诉其县令之枉,积六七岁不省。主薄乃上书曰:“臣章百上,终不见省,臣岂可北诣单于以告怨乎?”帝大怒,持章示尚书,尚书遂劾以大逆。诩驳之曰:“主簿所讼,百上不达,是有司之过。愚蠢之人,不足多诛。”帝纳诩言,笞之而已。诩因谓诸尚书曰:“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发刻肌,诣阚告诉,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闻者皆惭。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选自《后汉书》有删节)[注]蠲,juin(书)免除。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戒不虞虞:预料B.贸易衣服,回转数周贸:变更C.积六七岁不省省:审察D.断发刻肌,诣阙告诉告诉:说给人听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虞诩“将帅之略”和“刚正之性”的一组是A.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谪罚吏人至数千万B.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州及郡县皆坐免黜C.乃令军中,潜发小弩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D.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诩孝敬奉养祖母.被县里推举为顺孙。国相认为他是非凡出众的人打算任用他为吏,而他却因为要奉养祖母拒绝了。B.虞诩有将帅之略,被调任为武都太守。在作战中,他指挥若定,用增灶示强、巧用弓弩、易服回转、伏兵掩击等方式迷惑并打败羌人。C.虞诩为“义钱”之事上疏皇帝,陈述了贪官污吏的罪行以及百姓遭受的痛苦,建议废除“义钱”。皇帝采纳后,“义钱”制度从此停止。D.虞诩认为宁阳县主簿上告该县县令受冤一事虽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对这样愚蠢的人,没必要杀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它包含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三者是个统一体。  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权利公平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包括每个人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利,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公平地享有对高级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过程公平体现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它不仅包含诸如“教师能公平地对待学生”这样主观方面的公平,而且还涵盖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有形投入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公平。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的平等。从实质上说,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达到同样的发展程度以示平等,而是在教育结果上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需求的人才类型;不是人简单的、某一方面素质的平等发展,而是综合个性的全面发展;不是统一标准、千人一面,而是在具备了基本的知识、能力、道德素质的基础上,个性潜力得以正确对待与评价,并得以充分挖掘。因此,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一种实质性的公平,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由于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供给量严重不足,这已上升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一种资源性和体制性障碍。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可以统一起来,具体表现为,教育质量涵盖并体现在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三种状态中,三种公平的实现反过来又能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我们把这种命题关系称之为“有质量的教育公平”。&&&&&&&&&&&&&&&&&&&&&&&&&(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有删改)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教育公平”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表现。B.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个统一体,它们也是教育公平的组成部分。C.体现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受教育权利公平,是每个人享有的最基本的教育公平。D.能在教育结果上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需求的人才类型是实质性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其中一项内容是让每个人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B.因为教育过程公平既包含主观方面的公平,又包含客观因素的公平,所以它体现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C.教育结果公平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的平等,其衡量标准是“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D.“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指的是让教育质量涵盖教育公平,让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二者是有机的整体。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训俭示康①司马光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昔正考父(章)粥③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⑤,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注释】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③正考父(章)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章),稠粥。粥,稀粥。&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以为病病:疾病B.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非:不对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丰: 丰收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达:显达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以侈自败者多矣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用“古人”与“今人”对“俭”不同态度的对比,目的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作者的观点。B.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C.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D.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时期各州郡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