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安事变张学良被利用,为什么有人说张学良是千古罪人?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在线观看 - 搜狐视频
:西安事变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
西安事变剧情介绍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张、杨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十余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任正副委员长,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16日,南京政府下令讨伐张、杨,并任何应钦为总司令。亲日派汪精卫、何应钦企图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和日本妥协。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22日,宋美龄、宋子文与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飞往西安谈判。经周恩来等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斗争,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中国共产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暂时没有相关视频 !
共0条 影评
西安事变 影评
西安事变 评论()
请选择您要查看的院线
感谢您的评论!
您可能喜欢
电影排行榜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说”真相
[摘要]很明显,不论事实真相如何,张学良更乐于把西安事变看成是自己个人的作为。他是否真的相信共产党是这场事变的幕后主导,怕是要打一个问号。作者:杨奎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今年是西安事变78周年,在此推荐杨奎松先生的著作集《革命》,为您揭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及其晚年忏悔真相。杨奎松著作集:《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文摘自《革命》中的《张学良忏悔了吗?——对〈西安事变忏悔录〉的文本考察》及《西安事变新探》,杨奎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7月。严格地说,不论蒋介石如何希望与要求,对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张后来虽然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写共产党,其内心深处未必相信共产党起了主要作用。他在文中强调了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强调他所具有的强烈民族感情;第二是强调他对东北军负有难以解脱的特殊责任及其由此而摆脱不掉的良心谴责;第三是强调国民党勇于内斗怯于外斗,蒋介石及南京中央对他抗日的愿望和内心的苦衷缺乏理解;第四才是说明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宣传与统战对他和东北军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其所谈之多方面原因,却不得不把整篇回忆的将近半数篇幅用来谈论共产党,其作文时心态失衡,因而有“我没法写”之慨叹,可想而知。比较一下张恢复自由后对事变原因的讲法,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当年动笔之后,为什么会感到极度困惑。因为,在恢复自由后,张虽不止一次地谈论西安事变,却几乎只是突出强调他的民族情感、对东北军的责任和他与蒋在安内攘外政策上的严重分歧,对中共的影响几乎不复有任何具体之谈论。很明显,不论事实的真相如何,他更乐于把西安事变看成是自己个人的作为。他是否真的相信共产党是这场事变的幕后主导,包括他是否真的强烈地怀疑:“小小的张学良,安能造此?此其天乎!此其天乎!”怕是要打一个问号的。1991年,一位美国记者非常直率地就张发动西安事变一事问他说:“假如时光能倒流,您还会如此做吗?”张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还是一样那么做。我是军人需负责任,我做的事我负责,没什么后悔的。假使事是如此,我还是那么做,别说软禁五十年,枪毙了,我都不在乎。”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从这种明显桀傲不驯的言辞中无论如何再也找不到那个诚惶诚恐,怨天尤人,反复自责的张学良了。事实上,如果我们了解当年张学良被押上军事法庭时的态度,就应该可以了解这大概是张内心一贯的想法。当年,张送蒋回京,“负荆请罪”,但却只是承认有对领袖不恭之罪,惟独不承认自己的主张有错。他坚持:“我们的主张我不觉得是错误的”。虽然过了半个多世纪,他依旧还是这种态度。其所谓“主张”是什么?就是“安内攘外”,还是“攘外安内”。也即是张再三说明的,他与蒋之间那个“宛若仇雠”的“政见之争”。既然“宛若仇雠”,又是关系国家命运和抗日与否的重大“政见之争”,张坚持其主张不错,绝不后悔,甚至声称如时光倒流也“还是一样那么做”,不以为罪,反以为功,其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论张学良入党问题之谜能否彻底揭开,我都不认为“历史即将改写”的说法可以成立。这是因为,即使中共中央具体实施了吸收张学良入党的行动,张学良也得知了这一决定,它也不能改变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实质。即张学良至多不过是一个所谓的“特殊党员”,而非一般意义的共产党员。换言之,两者无论就政治标准、思想意识、组织关系,还是就相互地位而言,其实与决定吸收张学良入党前,都没有也不可能有重要的改变。事实上,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依旧采取的是毛泽东2月间“依据实力原则”提出的,一旦双方共同行动,“国防政府首席及抗日联军总司令可推张汉卿担任”的方针,公开奉行以张为首的政策。在整个西安事变策划和实行的过程中,张学良也依旧是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的意志行事,并不受中共中央的指挥。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事变结束,张学良被囚之后,尽管身陷囹圄,命运未卜,他第一位考虑的仍旧是东北军的前途问题,生恐东北军继续与红军保持统战关系,会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故他明确建议蒋介石把东北军尽快调离陕甘地区,脱离中共与红军。由上不难了解,不论是从中共中央的角度,还是从张学良的角度,张学良入党与否,都不可能改变这一时期双方关系的本质。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greg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张学良乳名“小六子” 曾推沈鸿烈为青岛市长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眼中也有一百个张学良。他是给父亲带来祥瑞的“小六子”,是将士眼中年轻有为的少帅,是在国难面前敢“兵谏”蒋介石的爱国将领,也是错误判断局势丢掉东三省的决策者……而这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他36岁之前。就像张学良自己所说:“我的事情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
  随着电视剧《少帅》的热播,我们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他短暂而精彩的一生!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为您梳理少帅张学良的传奇一生。饰演张学良的文章说:“少帅这一生实在太苦了”。其实,张学良这一生岂止只有苦?
  “小六子”变身少帅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日出生在省海城县一个叫张家窝堡的小村庄。他父亲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张学良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再加上当时张作霖又打了胜仗,便为张学良取乳名叫“双喜”,后改称“小六子”。张学良为什么叫小六子?据说,张作霖在张学良小时候带着他去寺庙,师父说出庙门有喊什么声音的,以此作为他的乳名,就能逢凶化吉。当时头一个听到有人喊小六子,所以张学良就改乳名为“小六子”。
  这位奉系军阀首领却不想儿子只会打仗,张学良从七八岁时,便在多位名儒教导下系统学习经史典籍,还写得一手好字,十五六岁时又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年纪轻轻便成为既会开汽车、驾飞机、说英语,又会“之乎者也”的全才。
  1920年,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即在他父亲的军队中任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从很多史料中可以看出,张学良是有军事天赋的。陈锋在《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一书中有这样几件事: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张学良任东路军第二梯队司令。在唐家铺,直系军队骑兵袭击张学良的司令部,随从建议立即撤退,他说:“战事危急,我能动乎?宁死于此,亦不能动。”他亲登房头,指挥不足200人的卫队和幕僚迎击。主帅坚定,人人奋战,终于击退了来犯之敌……当他们撤到山海关,直系军队已追击上来,张学良临危不惧,带领第三混成旅,遏止了直军的进攻,双方终于议和,从而保全了东北。
  1924年9月,张作霖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张学良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在山海关一带作战。用了一个多月,就攻破山海关,取得胜利。
  一次次实战,张学良用自己的勇气和机智告诉奉系将领们,他绝不是个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富家子弟,甚至比他们更有军事头脑。1926年12月,张学良晋升为上将。从此,人们不再叫他“小六子”,而是少帅!
  皇姑屯事件,一生转折点
  生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又生在那样一个可以影响时代的家庭中,张学良自然明白自己的使命、父亲的使命,也清楚使命背后隐藏的危险。但当这个年仅27岁的少帅还在努力做事想为父亲分忧时,日,父亲的死讯突然传来……
  看这个日期不用再多解释,这就是皇姑屯事件。当时,蒋介石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向张作霖发起“第二次北伐”,张作霖失败决定暂回东北。而关东军,看到张作霖已无利用之处,一直想争取的铁路权也到不了手,才策划了这起“刺杀行动”。根据范小方在《军政名人的最后岁月》中的介绍,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
  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至附近的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置的炸弹炸翻,张作霖被抛出车厢外,臂断肢折,昏死过去。随从人员温守善及同车返奉的张作霖的三儿子张学曾,急忙赶来,抱住张作霖,坐进临时找来的一辆汽车,飞快驶往大帅府。进帅府后,张作霖已奄奄一息,他喃喃说道:“我受伤太重……恐怕不行了!告诉小六子,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叫小六子赶快回沈阳。”说完,就气绝身亡。此时张学良正在保定前线指挥战事,得知父亲惨死的消息后,他化装成士兵回到沈阳。
  张学良自然明白“以国家为重”的意思,更何况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于是,日,张学良正式昭告天下:“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27岁,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
  蒋介石这样赢得张学良支持
  手握30万东北军,海军、空军实力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谁都觊觎着这块大肥肉。1930年4月,蒋介石北伐,与冯玉祥、阎锡山形成对峙,一场大战在中原大地上爆发了,史称“蒋冯阎大战”。他们三个想打就打呗,可到最后,全国的眼睛又集中到了张学良的身上,因为这三方都想赢得张学良的支持。换句话说,谁赢得了张学良的支持,谁就赢得了这场战争!为了争取到张学良,这三个人可是煞费苦心,不仅派出了重量级人物前去游说,还使出了各种招数。还是看程亚娟在《中原大战张学良登政治巅峰》的精彩描述吧:
  在争取张学良的工作中,蒋介石的招数比阎锡山、冯玉祥更胜一筹。他除了采取物质收买外,还派遣与张学良关系甚笃的张群、吴铁成、方本仁等追着张学良打麻将,从沈阳打到葫芦岛,又从葫芦岛打到北戴河。本来,张学良强调,咱们打的是“卫生麻将”,不谈国事。但张群几个人却在嘻嘻哈哈中打起了“政治麻将”。出了一张九万,就说,这是蒋总司令给你的;出了个一饼,就说,这是阎锡山给你的,画饼充饥。
  最后,张学良对蒋介石松口称,如果蒋军能将济南攻下,东北军即可出兵。蒋介石为了这个承诺竟然倾尽全力向济南进攻。结果济南拿下来了,张学良也出兵了。但他出得很“巧妙”:日,张学良发出“巧电”,明确表示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出兵华北,武装调停中原大战。
  持续半年多的战争,由于张学良的介入而迅速平息,实现了和平,中外为之赞叹不已。
  为什么张学良最终会选择蒋介石?其实这个答案他内心早就有了:“反蒋的北事联盟只是一个不稳定的松散联盟,即使打败南京政府,日后各派系的纷争也在所难免。这样,混乱纷争的局面还要延长。蒋介石虽不完全可靠,但较之北方这些乌合之众,尚略胜一筹。故为整个大局着想,必须早日息争议和,从速实现国家统一。”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的政治生涯达到最辉煌的顶点,不仅成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蒋介石还以对等的身份欢迎他。二人结拜为把兄弟,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和宋霭龄、宋美龄也结拜为干姐妹。
  是否下达过“不抵抗”命令
  1931年,张学良30岁整。日本占领东三省的想法仍然存在,并且在这一年的9月18日,将其变成现实。方法是:侵略!而面对这次日本关东军的行动,张学良却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在中国新闻网有一篇文章《张学良为啥说是日本人毁了他的一生》,其中这样描述道:
  “这支兵力强大、粮饷充足、装备精良的东北军,愣让只有自己兵力1/10的小日本打得个七零八落。尤其是驻扎在北大营的张学良最精锐部队――东北陆军独立第七旅,万把人,步枪、机枪、大炮一应俱全,战斗力最强,号称东北军的‘王牌’,‘事变’当夜,让五六百人的日军追着打得丢盔卸甲。有的连队虽进入了战斗岗位,可是一道道不抵抗的命令,让官兵又回到了床上。日本兵冲进营房,中国兵赤手空拳,有的夺门而走,有的越窗而逃。最可怜的是来不及逃跑躲到床下的,几乎全部被日本兵用机枪扫射而死。”“事变”第二天,日军侵占了整个沈阳;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倍多的东三省全部沦陷!
  对于这件事,张学良后来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坦言:“我自己承认‘九一八’事变就是我判断错误……我认为日本不会打的。我认为日本是挑衅,找点麻烦,可以多要点好处哇。我是这么个判断。”
  1936年,他把天捅了个窟窿
  民盟中央委员张冠生在《张学良: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一文中说:“张学良生涯里,有三个“三六”。一个是‘一九三六’,他在这一年发动西安事变,挟蒋抗日,‘把天捅了个窟窿’。另一个‘三六’,划开他一生两段。他在回忆录中说:‘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第三个‘三六’,伴随他的赵一荻当年三十六岁。”“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政策让张学良失去了东三省,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继续向华北进军时,张学良又得到蒋介石的命令:率10万东北军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后来,张学良见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想法,他的内心受到冲击。他是如何一次次劝说蒋介石的?按照《军政名人的最后岁月》中的介绍可以简单梳理如下:
  日,张学良要求联合起来,共同抗日。蒋介石骂他“中了共产党的骗术”,并宣称:“剿尽‘共匪’之前,决不轻言抗日。”
  10月31日,蒋介石在洛阳举行50大寿庆典,张学良再度进谏并质问:“共产党与日寇,究竟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蒋介石呵斥他“一派胡言”,并拂袖而去。
  11月下旬,张学良回到西安后,给蒋介石写了一封《请缨抗敌书》,蒋介石回他六个字:“时机尚未成熟。”
  12月3日,张学良亲自驾机到洛阳,向蒋介石面日愿望,气愤地说:“你要是不改变主意,坚持内战,我们东北军没法带下去了,学良无能,只好请委员长亲自出马说服大家了。”
  12月4日,蒋介石来到西安。12月7日,张学良前往华清池见蒋介石:“学良已数日难眠,以为当前国策 ,应当放弃‘剿共’,枪口对外,否则,我们将成千古罪人!”蒋介石勃然大怒:“共产党的毒你中得太多了,不要再讲了,我不愿听!”后来,杨虎城也去做了委婉劝说,也被蒋介石所拒绝。
  12月12日晨5点许,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
  时局得到了扭转,他的人生也就此彻底扭转,此后留给他的只有漫长的囚禁岁月。[编辑:夜楼]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揭秘西安事变留下的悬案 张学良为什么没被处死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内。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共产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一二?九运动: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中共确立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日,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1936年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两广事变:两广事变,又称六一事变或西南事变。日,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发出通电。痛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对中国土地的践踏,决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复失地。6月2日,致电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请求准许粤桂部队北上。然而不久后广东将领、飞行员纷纷向南京政府投诚,并对两广所谓的“北上抗日”说加以抨击。“南天王”陈济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对蒋中正表态归顺。
  由于,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尤其是兵不血刃,便使当时叛逆性最强、实力最大而位居国内半独立的诸省之首―粤桂湘三省伏首听命),蒋中正(即蒋介石)便将预备征讨两广的中央师悉数北调,用来剿共,并准备将张学良的部队调离。然而也因蒋中正的过分自信,仅带少数文武飞往西安,结果西安事变时所有人都被扣留(因为当时论“造反”实力,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简直无法和两广部队相比。)
  因此,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因为两广事变的危机安然度过,西安事变在1936年的西安“非爆发不可”。
  东北军剿共遭遇失败:日,蒋中正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日,东北军在榆林桥战役中,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
  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精锐部队,装备精良的109师孤军挺进陕北的吴起镇的方向,以往能征善战的师长牛元峰严重低估红军的作战能力,对红军的机动作战的能力估计不足,部队刚走到直罗镇,原以为离中央红军还很远,在布置完侦查岗哨以后,就安心睡觉,没想到红军用一夜时间即快速赶到,并在直罗镇罗织了一个包围圈,与22日凌晨拂晓突然发起进攻,毫无防备的东北军立刻被冲散,牛元峰从睡梦中醒来时,看见漫山遍野已全是红军。牛元峰逃跑,但无法逃出红军的包围圈,在绝望的境地,他掏出手枪让副将打死自己,牛元峰被副将枪毙后,副将亦被红军俘虏。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师的士兵。
  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共产党的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
  张学良与中共的秘密接触: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了和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接触。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同机的还有王以哲、刘鼎。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中国工农红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形成了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张学良向红军提供了大量的过冬棉花,药品、新鲜食物等物资,解决了红军过冬的燃眉之急。另外,当时邓小平病重,生命垂危,无药可医,也是张学良的援助救了他的性命。张学良不但接受并积极学习共产主义思想,还向第三国际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但由于张学良的父亲有杀共历史,入党申请被拒绝。
  蒋介石撤销张学良职务:日,蒋介石抵达西安,给张学良造成良好的政变条件。张学良正犹豫不决之时,蒋介石召见邵力子及十七路军、东北军军师长以上官员,造成张、杨的恐慌,张学良出于公心,屡次向蒋介石提意见,遭拒绝。蒋介石后来又召见邵力子,让他通知大公报社可以发表对张、杨的弹劾,并撤销职务,引起社会各界不满。张杨由此发动西安事变。
(责任编辑:HB001)
读书精品推荐
特色: 品牌: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连载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西安事变结束后蒋介石最感激何人?
  
08:40  深圳新闻网    【字号:  】
  可是“兵谏”最终还是发生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南京方面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是在事变发生的当天下午三点钟。这消息来自于驻守潼关的七十九师师长陈安宝,他来的电报上说:“西安发生兵变,委员长消息不明。”这短短的十三个字,足以使整个中国惊愕了。时在上海的宋美龄在接到孔祥熙的电话后,是星夜赶回南京的。她到官邸后就找戴笠了解情况,而此时的戴笠对“西安事变”一无所知。戴笠接到西安方面确切消息,已是事变后的第二天了。电报是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江雄风在潜逃的路上用西北区掌握的其它秘密电台发来的,内容大意是:张、杨叛变,校长被扣,生死难料。过后,任凭戴笠如何向这秘密电台连续不停地呼叫,对方没有了回答。戴笠于是猜测江雄风的处境相当危险,并由此推断西安的形势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当蒋介石被张、杨所扣的消息被戴笠证实后,顿时整个南京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和考试院长戴季陶等人,主张立即成立“讨逆军总司令部”,调动军队向西安发动进攻。但宋美龄和宋子文等蒋介石的亲属们,认为强硬激烈的军事行动会给蒋介石的生命带来难以预料的威胁,所以反对采用武力而谋求和平解决。
  面对如此对立的局面,向来冷静精明的戴笠也变得六神无主了,从心眼里感到了恐惧和担忧。这期间,戴笠每天都去晋见宋美龄和宋子文,了解与西安之间的联络和谈判的进展情况,并逐日与驻守在甘肃天水的胡宗南联系,分析以及掌握西安的形势。当戴笠得知宋美龄和宋子文准备飞赴西安与张、杨谈判时,非常想一同前往。但由于他的特务处始终是蒋介石的御用工具,曾得罪过东北军和西北军里不少的人,此次前去无异于自动上门送死。可戴笠心里更清楚的是,这次未能事先洞察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阴谋酿成如此大祸,无论蒋介石在事变之后是死还是生他都难逃渎职之罪。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冒死一搏,也许这样才更会有生的希望。也就在戴笠犹豫时,得知情况的胡宗南给他来了电话。胡宗南说:“这次事变能否和平解决底牌握在校长的手里,而不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这次事变的目的,无非是逼校长抗日洗雪亡国亡家之耻。如校长有不测,那么国家必乱,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初衷也就不能实现,反而要成千古罪人。以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聪明,断然不会出此下策,因此校长也绝不会有生命危险。既然校长不亡,哪有学生先亡的道理?你此次去西安不但没有生命危险,相反却有勤王保驾之功,此是千载难逢的建功机会,得之终身受用,失之却难逃杀身之祸。”胡宗南的这番话,使戴笠茅塞顿开,坚定了他去西安的决心。可戴笠的决心遭到了宋美龄的反对,她担心戴笠去了许多事情会更难办。后来是宋子文出面,说戴笠与张学良私交甚好,好些别人做不了的事他能做到。宋美龄听宋子文这么一说,加上戴笠决意去西安表现得十分诚恳,也就不再反对了。
来源: 新浪读书  编辑: 潘东
         2                 
【】【】【】【】
中国民间婚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学良西安事变真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