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建构游戏戏可以发展幼儿哪些物理方面的知识

浅议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2 三亿文库
浅议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2
浅议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
【摘要】本文就幼儿园如何创设富含游戏性因素的环境展开具体阐述,从物理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三个方面简述了幼儿园所存在的一般问题及其对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实现的影响,试图提出几点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实现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环境;创设
随着新世纪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五部分提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同时“纲要”还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创造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幼儿园必须为幼儿们创造一个适宜他们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游戏环境,即为幼儿开设一个富含游戏性因素的幼儿园环境。 一、创设富含游戏性因素的物理环境 幼儿园物理环境主要为幼儿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背景,为幼儿在学习、生活和各种日常活动造成一种具体、形象、直观的感官刺激。而富含游戏性的幼儿园物理环境主要是指在幼儿园户内和户外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对空间的设计和安排以及游戏设备和材料的投放而形成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 那如何才能使幼儿园环境富含游戏性呢?物理环境的创设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空间设计要安全舒适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幼儿园物理环境必须将安全性作为首要原则。安全的环境不仅是对幼儿人身生命的基本保障,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在安全舒适、意外事故问题极少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全然乐在其中,不再担心自身受到伤害。教师才能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才能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对幼儿游戏与学习活动的观察、指导;才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与技能来研究幼儿发展的规律、规划幼儿发展的进程、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设置与分布要形式多样、相互协调
环境的创设是蕴含着教育意义与价值的,同样,活动区域的设置则寄托了教育者对幼儿学习和行为发展的教育目的与期望。幼儿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区域,往往由其兴趣和活动目的所驱使,并能反映出幼儿相应行为的发展水平。而环境的布置对幼儿的选择会起到暗示与调节的作用。 活动区域的设置,第一要体现多样性。一方面,幼儿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是丰富多样的,对游戏活动类型的偏好和选择必然存在差异性,活动区域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在幼儿园一日常规安排中,包含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等不同形式的组织形式。所以,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区域设置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规划,保证不同形式的活动能够得以开展。 第二,要注意不同活动区域之间的相互协调。不同种类的活动其性质也往往不同。如教室内区域分布中,阅读、听故事、绘画、手工等静态性活动需要一个安静的、相对隔离的空间。而玩沙、玩水、唱歌、角色扮演等活动区一般则会比较混乱、吵闹。所以在进行活动区域布置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类型区域之间的互不干扰,在差别较大的活动区域之间设置过度区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三)要丰富多彩、方便取放的游戏材料投放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感官刺激,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发展需要以游戏材料的操作为实现途径。因此,要使的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生成和建构自己的经验,给他们提供数量丰富、种类多样的游戏材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首先,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可以保证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和使用,进而开展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获得不同的游戏性体验。其次,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刺激幼儿对环境进行积极地、主动地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还可以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和提高创造力与想象力。 游戏材料在讲求丰富多样的同时还要做到取用方便。如果幼儿不能自由选择、自主取用游戏材料,那么再多再好的游戏材料对于幼儿也只是一种摆设,而毫无意义。在谈到幼儿学习行为的游戏性特征时,特别提到“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核心”,而主动性、独立性是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对游戏材料的自由选择、自主取用是对幼儿主动性与独立性培养的一种强化。因此,游戏材料应该要做到“分门别类”,将相同的材料、物品放到同一个地方;材料名称、种类要标识清晰、易懂,符合不同年龄幼儿的辨识水平;存放材料的容器应该放到幼儿能够够到的地方,并最好采用透明容器,以方便幼儿辨认、取用等。 二、建立健全的制度环境 在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安全舒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物理 2
环境之外,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持也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因素。合理而有效地制度既是对教师基本权利的保证,也是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除了国家教育法、劳动法等相关文件中明文规定的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之外,笔者认为幼儿园自身还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相关的制度与规则,具体包括:教职员工的配备、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师的进修培训计划等。 (一)灵活多样的教职员工配备方式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实现的影响因素中,师生比例是制约教学游戏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传统教学中的集体教学形式不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无法体现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学游戏化要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应以个别化、小组化的形式进行。而合理的师生比例成为保障小组化、个别化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显然,当前幼儿园中一对多的师生比例配置是不合理的。另外,当前幼儿园教育中,要求教师固定配班,这必然导致其流动性不强,幼儿往往只熟悉,了解自己班上的教师。这大大降低了幼儿与成人的交流机会,不利于幼儿人际交往等社会性特征的发展。 两位老师在一日常规活动中是流动的,可以随时辗转于各教室内,根据配班教师需要提供教学帮助,临时代替配班教师处理各种应急事务和突发性事件等。协调员的存在,第一,可以让教师从紧张的教学工作得到暂时的解放,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的思考。第二,还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效果。第三,还可以增加幼儿与成人的接触和交流机会,丰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刺激因素。最重要的是,协调员的存在可以保证幼儿园主要教学活动时段有三名教师在场。保育员取消后,原先的清洁、卫生工作可以代之以全园共用几名清洁工的方式来解决。 (二)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曾有学者在关于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中提到,幼儿园教师待遇偏低,劳动付出后没有等值的回报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实问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特点是:时间长、内容琐碎、任务繁杂、对象特殊等。而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却相对低于付出相同或者更少劳动时间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私立幼儿园教师待遇又相对低于公办幼儿园教师待遇。根据格伦迪和鲁宾逊的观点: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推动力,一是来自系统的推动力,包括社会和学校等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体自身的推动力。而教师的福利待遇就会直接影响教师个体自身的推动力,即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职业奉献精神等。教学游戏化的实现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规划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开展游戏性教学活动和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记录、评估、反馈等。如果没有福利待遇等物质条件的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就会降低,对自身劳动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就会较低,也就谈不上奉献精神了。在实地调查中,本人试着向几位幼儿园教师展示了几节比较优秀的,组织比较成功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视频,几位幼儿园教师都发出了不约而同的感叹: 3
“这个需要教师花费几天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非常多的材料和素材。如果作为观摩课偶尔上一两次的话还可以,如果要是天天上这种课,那还不得累死。”从几位老师的话语中那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辛苦,但也同样能够感受到奉献精神的缺失。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用外在的物质条件来唤起教师内在的动力,使其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饱含崇高的奉献精神,相信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进程也会向成功的彼岸迈进一步。 (三)为教师参加进修与培训提供条件 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在幼儿园规章制度中申明:幼儿园会为幼儿教师创造进修与专业学习的机会,提供相应的资金、材料、设备等物质条件,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教师进修和培训可以分为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如学期开学初和结束时的定期培训,利用周末和其余假期进行的轮流培训。还可以分为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如暑期集中培训班等短期培训和攻读学位与考取相关技能证书的长期培训等。 三、构建富含游戏精神的人文环境 目前在幼儿园中,教师组织的幼儿游戏通常会呈现出幼儿的游戏是遵照教师的意志进行。我们不难看到,在教师指导幼儿的游戏时:“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声音与动作时常会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幼儿的游戏,到底是为了满足幼儿自我探究与成长而游戏,还是为了满足成年人的意愿而游戏?”如果幼儿园游戏不能给幼儿提供完全自由、自主的环境、氛围、权利,那么游戏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教师高控制的游戏是不是会剥夺幼儿自主参与游戏的权利,是否给幼儿的快乐带来一定的阴影?游戏应当是快乐的,游戏的精神应当是自由、自主、快乐、宣泄,而非束缚、控制。 游戏的精神是一种尊重童年成长的精神,缺少了游戏精神的幼儿园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对幼儿自然成长的扭曲,教师应当认识游戏的重要性,在幼儿园中为幼儿建构富含游戏精神的人文环境,让幼儿在与教师、与其他伙伴的自由互动、游戏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一)师幼互动下的人文环境建设 “一日活动皆课程”,而游戏又是其中最有价值的课程,游戏是幼儿获得自主、独立、想象与创造的重要途径。游戏中的人文环境建设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整体中,环境是相互的,在幼儿园中于幼儿而言,教师就是幼儿的主要环境。健康、和谐的幼儿园人文环境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富有游戏性的师幼互动下的人文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教师的关爱,避免因师幼关系的紧张而引发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有利于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幼儿一日生活中,与教师相处的时间较长,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健全的人格与稳定的情绪同样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素养,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有利于幼儿成长、发展 4
的人文环境,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生活与游戏材料、保持一颗童心,与幼儿进行游戏化互动,建构起正确的游戏化精神,为幼儿的教育保驾护航。 幼儿园中的游戏精神人文环境的建设与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专业技能发展等有重要的关系,当教师无法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对幼儿造成的影响时,教师就不会去观察、分析环境给幼儿带来的影响,也就无法做到优化幼儿园中的游戏化人文环境。在互动中,教师要注意给幼儿自由与空间、尊重幼儿内在的需要与自身的成长与游戏愿望,让幼儿在游戏化的互动环境中获得自主发现与尝试的机会,真正做到环境促进幼儿成长,而非说教引导幼儿认知。 (二)教育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建设 要使幼儿在幼儿园中感受到整体游戏化氛围,就需要幼儿园所有教育者达成一定的游戏精神认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和谐,这样一来,才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幼儿教育氛围,使幼儿在教育环境中产生安全、温馨的正面感受。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要积极参与到幼儿园整体的环境建设中去,为幼儿园的发展出谋划策,并集思广益,为幼儿的成长环境的优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想法、力量,而领导者更应当以服务的精神面对幼儿与教师,积极采纳合理的意见与建议,在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并形成良性的循环。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更能主动地表达、表现自我。这正是幼儿园支持游戏精神的表现,只有在良好的人际交往、模仿感受环境中,幼儿的自我才能够更真实地表现与表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用心灵去体会孩子最细微的精神需要。”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而环境中最核心的就是健康的人际交往认识,这正是幼儿“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幼儿园要做到从管理层面出发,影响一线教师,而后在从一线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反馈中完成新的理念获取,以此形成良好的循环,建立富有游戏精神的人文环境。引导幼儿形成“谦让”“理解”“分享”“努力”??等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曾令格.幼儿教育教学环境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孙秋玲.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几点做法[J].山东教育.、于虹.培养幼儿节奏感 促进身心协调发展[J].福建艺术.2009.03
4、王亚萌.浅议学前儿童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河南教育.2010.(08) 5、陈燕.浅谈幼儿游戏化的培养 [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6、陈永媛.现代阅读[J]. 湖北省襄阳市襄樊学院音乐学院.、陈淑珍.幼儿期教育浅析[J].教育教学研究.、黄静.幼儿的训练初探[J].新课程.2010.06 9、陈清华.如何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J].内蒙古教育.2009.(14)
联系客服:cand57</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HTTP Error 503. The service is unavailable.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的创设 | 青岛学前教育网 | 青岛幼教网
&&&&教育教学&&&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的创设&&正文
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的创设
时间: 11:30:44&&&&&来源:学前教育频道&&&&&作者:李 杏&&
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的创设
广东省军区幼儿园&& 李 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试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建构区的创设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开放的建构环境,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全面的提高和身心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建构区,才能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呢?我园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以预先制定的《我园活动室建构区创设第一阶段行动方案》为指导思想,通过自查、观察、测量等多种方式,对全园大班、中班、小班十个班级的建构区进行实践和尝试活动,从中得出以下经验:
一、建构区的定义以及特点
教师在创设每一个区域前,必须了解该区域的性质、特点以及育儿功能的方向,这是前提也是基础。
幼儿园里,建构区是幼儿园活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一个游戏环境。所谓建构游戏,从广义上讲是指儿童操作各种建构材料,来建构物体的一种游戏。它是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融合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为一体。建构游戏的材料包括:吉姆、积塑、胶花、花片等专门的结构材料;沙、石、水、土、雪等自然材料的结构材料;以及瓶子、挂历、纸盒等废旧物品和半成品的结构材料。
狭义上讲,建构游戏是幼儿以积木为物质基础开展的象征性的建构活动。因此,“象征性”和“建构性”就构成了建构游戏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构成单元,也成为建构游戏区别于其他游戏活动的特点。这种象征性的建构游戏要求幼儿:①理解积木以及其建构物作为“符号”的象征意义;②利用积木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一定的媒介物表现出现;③区分“实际的自我”和“象征的自我”;④表现和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或游戏“情节”以及其前后联系。“建构性”是积木游戏活动的最基本特点之一。从幼儿积木建构技能的发展来看,它可分为7个阶段:非建构活动——堆高、平铺和重复——架空——围合——模式——表征——为游戏而建构,它们发展的过程正是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幼儿园建构区的教育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认为“通过积木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数学、建构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建构区里,幼儿通过游戏不仅在学习和掌握建构技能,而且也在发现自我、发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社会性交往技能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建构自己独特的认知活动结构。幼儿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体验、想象、幻想和现实生活在建构游戏中交互作用而获得了协调和整合。
(一)建构活动能帮助幼儿建立数的概念
积木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形状的再现,“使幼儿学习数学的理想材料,积木建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建构关于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理想”。在日常区域活动中,幼儿在选择、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其中包括空间、数量关系、形状、长度、面积、体积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以及数量比较等相联系,如幼儿在搭建“房子”的时候,通过观察积木形状,触觉感知积木形状,并根据各积木的互补特性,组合成别具风格的“房子”;在围合“停车场”时,能直接、具体的知觉和体验“里面”和“外面”,“前面”和“后面”等空间关系的区别。
(二)建构活动能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进行积木游戏时往往会出现各种“意外”或“状况”。当他们发现问题所在时,会根据自己已有的建构知识和经验,通过不断的摆弄、操作和比较,最后调整出最适合的方案,如在积木建构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面临积木数量不足的状况,他们会从四周搜寻其他相似的辅助材料作为替代品;当他们发现圆形的积木不能静止地停留在某一位置时,会利用两个方形或三角形分别置于两侧以阻挡它移动等。在幼儿不断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发散性思维。
(三)建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积木是一种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玩具,它的突出特点是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建构活动,而在每一次的创造性活动中,幼儿的创新意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广州”,幼儿利用积塑片通过插接或拼插建构出各种美丽的花朵,利用各种饮料瓶通过剪、贴等方法创造出形状各异的飞禽走兽和常见的建筑物,放置在用积木堆建起来的的“高楼”四周,“迷你小广州”顿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经过幼儿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幼儿的思维驰骋活跃,创新能力在瞬间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建构活动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积木活动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其教育价值在于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周围社会环境和生活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社会生活规则和社会性交往技能等,如理解人的活动与其相关系,学会分享和合作,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幼儿在搭建大型积木时,对幼儿间的合作性程度要求很高,材料数量的限制和材料的拿取也需要幼儿彼此间更多的互动,因此在活动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如分享、合作、协商等能力也较多的得到发展,此外,他们还会 “创造出一套用以约束自己行为和适应游戏角色身份的规则”,在同伴和自己需求之间找到给予和索取的平衡点。
(五)建构活动能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在建构活动中,幼儿不停地进行的动作(堆、放、握、挖、拼插、整理等)提供了发展感知觉技能的机会,如手眼协调、平衡性等,同时也发展了身体各部分的大小肌肉群,锻炼了动作的精确性和灵敏性,培养其控制能力。如在建构活动中,幼儿为了将积木从架子上取下来要伸出胳膊,同时为了不让自己搭的积木倒塌,他们还要轻轻的踮起脚尖搬运积木,最后还要练习用手轻轻的放在顶尖位置上,以上的动作都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建构区的创设
蒙台梭利主张:让儿童在适宜的环境里从事愉快的活动,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才能使儿童达到“正常化”。因此,为幼儿开展建构游戏创设符合教育要求的合理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符合教育要求的合理的环境,我认为建构区创设应该从空间布局、材料、墙面等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空间布局
1.保持适宜的空间密度
创设活动室时,要注意适当的空间密度,避免过分拥挤的状况。空间密度通常是指在一个既定的环境中每一个幼儿可以使用的空间的大小。每一个幼儿所占用的空间的大小可以作为室内环境拥挤程度的指标。适当的空间密度区能引起幼儿丰富的交往行为,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积极的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史密斯和科纳利(Smith﹠Connolly,1980)研究表明,在每个儿童的活动空间(不包括家具所占的面积)大于或等于25平方英尺(约2.3平方米)时,空间密度对儿童的社会性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当每个儿童的活动空间从25平方英尺降为15平方英尺(约1.4平方米)时,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根据“空间密度为2.32平方米是有效的可用空间”为前提,根据本班幼儿身高的实际情况进行创设活动区域。
具体的做法有两种:①在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活动空间的面积。②在活动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幼儿人数。每个区组适当减少人数可以提高幼儿区角游戏的质量。非特(Fitt,S,1974)发现,将活动室分隔成每组5~9个幼儿的几个大区域中活动的幼儿,会出现较多的大肌肉活动,会产生较多的嚷声和吵闹;如果将活动室分成每组只容纳2~3个儿童的小活动区,幼儿就会安静的从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在区角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的减少人数以提高幼儿的有效利用空间。以下是我园各班建构区空间密度统计表,由统计表显示,我园小班建构区的空间密度在1.7~1.9平方米之间,中班在1.8~2.2平方米之间,大班基本能在2.2~2.5平方米之间,活动环境较宽敞,保证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表一&& 各班建构区空间密度统计表
(注:空间密度=可利用空间/进区人数)
2.遵循互不干扰原则
创设活动区时应该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功能、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这样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区域的重要功能,也会促进相邻区域之间产生积极互动。建构区属于相对喧闹、操作性较强的区域,它为儿童提供激发其产生社会性交往、互动的小组游戏的空间,因此,必须与相对安静、操作性较低的区域(如阅读区等)分开,减少儿童在游戏中受到干扰和经验方面的冲突。另外,角色游戏区的幼儿也可能需要用积木,因此可以把积木区设置在角色游戏区相邻的地方,“让幼儿有可能同时使用两区域而不受其他区域幼儿活动的影响”,以促进这两个区域的幼儿合作开展象征性游戏。下图为我园小二班活动室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建构区属于活动性较大的区域,与角色区毗邻比较适合,建构区中建构物搭建后很容易演变成为角色游戏,也证明了与角色区毗邻的有效性。
图一&& 小二班活动室平面图
3.空间位置要合理
建构区应该避开临近大门或是厕所进出口这些人来人往的地方,使得幼儿能够不受干扰的全身心进行建构活动,同时也能够避免幼儿的建构物被来来往往的其他幼儿所碰倒。此外,教师在创设活动区上,应该注意区内幼儿的活动是否处于自己视线范围内,以确保幼儿的安全和给与必要的指导。
(二)材料
材料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重要物质支柱,它“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了幼儿园与环境的兴趣、构思、联想和行为,由于各种材料的本质特性,是幼儿通过与其操作,发挥出幼儿的各种探索行为与环境之间互为推进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区域中所提供操作材料是指具有操作性的材料,可供幼儿实际摆弄或意向性的摆弄。幼儿能否有效的与环境互动,关键是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进行投放。我认为建构区材料的投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建构材料
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必须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明确把握当前现阶段所开展的主题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投放,即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要紧紧的围绕当前的培养目标。如小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有趣的马路》中,教师锁定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练习搭建、叠高、围拢等动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构建能力。教师更多的是提供一些大型泡沫积木、小型木质积木、纸盒玩具(如汽车、楼房、红绿灯)、纸板、椰奶瓶等。幼儿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慢慢的学会利用这些材料搭建楼房、街道、马路、大桥、围墙等简单的造型。
2.投放的建构材料要动态生成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区域材料也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应呈一种动态变化过程。当幼儿对当前提供的材料已经基本掌握其不同的操作方法,对材料已经不再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应考虑及时更换新的操作材料,以增加其难度和趣味性。此外,当主题更换时,建构区的材料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以支持当前主题的开展。如大班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桥》中,幼儿已能利用材料搭建出各式各样的桥,然而在偶然的一次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将桥的其中一根支柱拿掉后,车子会自动往下滑,再拿掉一根,车子滑得更快一些了。教师能抓住这个机遇,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如长短不等的光滑和粗糙的纸板)供幼儿探索,以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
3.投放的建构材料应层次不一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动区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投放建构材料时,应该考虑幼儿在发展水平上能力的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
(1)幼儿的年龄阶段性导致其发展水平能力的纵向差异性。教师在投放建构材料时应体现年龄阶梯,从本班幼儿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出发来决定建构区的教育内容,这就要求建构区的材料要因班而异。真正对幼儿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其难度在小、中、大班的分布应是呈螺旋型连续上升状态的,这样才能满足不同阶段幼儿发展的需要。如小班适合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建构能力增强,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应多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索和自主发展的需要。
(2)同一年龄层次的不同幼儿在理解、操作、表达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导致其能力的横向差异性。教师在投放材料时绝不能忽视这一点,切莫“一刀切”,而应该通过观察、评估、分析当前每一个幼儿, 的发展现状,为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这样既能满足一般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又能照顾到那些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幼儿的发展需要,使他们都能在区域活动中探索与自己兴趣相适应的材料。如大班幼儿在建构区里搭建各式各样的桥,如果桥面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厚厚的纸板,也有薄薄的一层纸,各种能力的幼儿就可以进行选择,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4.尽量多投放废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实行以物代物
精美的成品材料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但我们更应该注意材料本身是否有促幼儿学习、探索等活动的价值,绝不能仅观其外表。一般来说,精美的成品材料规格精致、目标明确,能使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容易达到和检验自己的游戏结果,往往束缚幼儿的想象和创意。Wardle(1997)曾解释到:年幼的儿童需要有各种机会去创造、想象和建构他们的现实,去控制他们的世界。这种将儿童思想运用到游戏经历中的活动,对于发展健康的自尊以及奠定学习基础是一种有意义的经历,这种信念十分重要。儿童的经历越来越受到成人的控制(计划、电视和录像节目,高结构性的教育经历),我们就比以往更需要提供简单、低结构性的玩具供幼儿玩耍。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强调的不是让幼儿学习规定的操作程序,而是让幼儿主动摆弄材料去尝试不同的游戏程序和玩法。生活中一些其貌不扬的废旧、低结构材料恰恰符合这一点,它比许多精美的成品玩具更能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想象,更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而来的椰奶瓶、月饼盒、牙膏盒、纸筒、汽水瓶、易拉罐等等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东西都成为幼儿手中爱不释手的建构原材料。通过幼儿的巧手与创意能制作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新玩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感触到了各种材料的特性,更多的了解各种材料的功能,而且还能进一步发挥幼儿的主动探索性和创造性。
(三)墙面环境
教育学家马拉古奇说过:“学前学校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作用,利用墙壁的空间暂时或者永久的展示幼儿的生活。”因此,建构区内的墙面布置除了要美观化、儿童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能与当前的主题内容相结合,发挥其操作性和教育性的功能,体现教师与幼儿“相互说话”的一面。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空间布局上看,我园教师在设置建构区时能有意识的按照方案中所提的三项设区原则(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原则、空间密度的适宜性原则,相互协调和互不干扰与原则)进行创设,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从材料上看,各班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并没有及时的调整而显得差强人意,主要体现在:
(一)本班建构取材料的层次性不足。教师提供的材料时能注意到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能提供适宜于本班幼儿的建构取材料,但没有考虑到本班幼儿能力的横向差异性,所提供的材料基本是“一刀切”。
(二)废旧材料较少,创造性不足。各班的建构区里绝大部分的材料过于现成,过于精美,废旧的材料偏少,难以引发幼儿进行再创造。&&& (三)墙面的功能没有达到它预期的教育效果。墙面主要的功能是操作性和教育性,从大部分班级的建构区墙面上看,美观性占据了很大的空间。
从以上看,我园的建构区创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中,我们仍需要朝着建构区材料的投放以及区域墙面的创设进行不断研究和实践,希望能创设出适宜幼儿活动的理想建构区域。
六、精选案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物理知识建构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