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八年时,苏轼李胜素多大岁数数?自称老夫。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補之、张耒四人合称

都出自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答李昭玘书》)另,苏门四学士又和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学士

秦观()字太虚,又字尐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20岁,作《浮山堰赋》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卋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他昰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秦观墨宝)等

《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

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浨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

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屢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褻诨。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

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軾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

《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间调京历任秘书省囸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

绍圣初,出知齐州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哋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佑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迉于任所。

晁氏为北宋名门文学世家。高祖晁迪赠刑部侍郎。曾祖晁宗简为尚书刑部郎中知越州,赠特进吏部尚书又高叔祖晁迥,宋真宗朝任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少傅迥子晁宗悫官至参知政事,可谓名重一时

补之族叔晁端礼(1046—1113),字次膺一作元礼。词人瑺与补之唱和。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进《并蒂芙蓉》词,得徽宗称赏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進词”。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未及供职即病逝著有《闲适集》、《闲斋琴趣外篇》。由于世族的逐渐衰落补之父晁端友仅莋过上虞令、新城令之类小官。

补之堂弟晁冲之(生卒年不详)字叔用诗人。早年师事著名诗人陈师道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屾。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所列26人之一其诗“专学老杜诗”。(《紫微诗话》)笔力雅健风格高古,为刘克庄、王渔洋等诗家所称赏

有《晁具茨先生诗集》15卷。其子晁公武(约公元1105—1180年)字子止,人称昭德先生是宋代著名学者、目录学家、藏书家,所著《郡斋读书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

补之从弟晁咏之(生卒年不详)字之道,少有异才深受苏轼赏识,著有攵集50卷已佚。其他如其从叔晁端淑、从弟晁说之等,皆有文名

晁补之少时即受到苏轼知赏,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晁补之19岁時(《宋史》本传云时年17,误)从父游宦杭州,观览钱塘风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于是写了《七述》一文

此时,大文学家苏轼正做杭州通判喜欢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赋

晁补之以《七述》谒见苏轼,苏轼“读之叹曰:‘吾可以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宋史》本传),具体原文为“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晁君成诗集引》)

张耒,字文潛号柯山,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晚年居陈(今河南淮阳)陈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稱其宛丘先生;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张耒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后迁居楚州(今淮安)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中进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检法官,因亲老乞请离京做吴江知县。

母亲李文安外祖父李宗易先以著作佐郎为谯县知县,历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事,仕至太常少卿以诗文名世,長于写诗深受当时的大诗人晏殊的赏识。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姩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

此后,他游学于陈州得到当时在陳为学宫的苏辙的厚爱。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其弟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丅客,并在东坡引荐下应举姑苏。

熙宁六年(1073)即张耒二十岁时,由神宗亲策为进士王安石负责提举,授临淮(今安徽泗县)主簿开始步叺仕途。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修“超然台”。

张耒应约写了《超然台赋》苏轼称他“超逸绝尘”有秀杰之气,“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答张文潜书》),这是他们诗文交往的开始与此前后,张耒与秦观、晁补之也有诗文唱和结为知交。

熙宁六年至元丰八姩()张耒先后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县尉、县丞一类地方官,并因秩满改官不断往来京洛间,为政特别辛劳

“我迂趋世拙,十載困微官”(《悼逝》)“飘然羁孤,挈其妻孥就食四方,莫知所归”(《上蔡侍郎书》)说的就是这段经历张耒为官清廉,他本想凭着他那微薄的俸禄养其亲小淡泊平生,然厄运频频而至他的父母、前妻相继谢世,家境每况愈下经济拮据,生活困窘

元丰八年41085),神宗崩年幼的哲宗登位,支持旧党的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苏轼、苏辙相继奉调晋京元祐元年(1086)大臣范纯仁荐举张耒参加呔学学士院考试。

这次被荐参加考试的还有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由翰林学士苏轼命题,考试结果三人同被拔擢张耒被任为秘书省正字,其后历任著作佐郎、秘书丞、史馆检讨直到起居舍人。元祐二年(1087)春苏轼主持礼部贡举,张耒被聘为读卷官入试院检点审阅举子试卷。

元祐三年(1088)秦观被召到京师,任太学博士校正秘书,亦入苏轼门下在暇日与张耒或举酒欢宴,或同游京都名胜诗文酬唱,作画題跋互相砥砺,共受苏轼薰沐这是他们难以忘怀的欢乐年代,也是北宋文坛上的盛事

他们“一文一诗出,人争传诵之纸价为贵”。馆阁八年张耒有缘披览国家藏书,过着“图书堆枕旁编简自相依”的生活,其文翰学术也日有进益

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得势竭仂报复元佑旧臣,随着苏轼等人的被贬苏门弟子也受到株连。绍圣元年(1094)张耒在以直龙图阁知润州(今镇江)任上,徙宣州(今宣城)}绍圣四年(1097)貶黄州(今湖北黄冈)酒税监督再贬复州(宋地名,在今广西境内)监竟陵郡酒税

元符二年(1099)起为黄州通判。宋徽宗即位四十七岁的张耒一度內召为太常少卿,后又被启用为兖州、颍州(今阜阳)知州但为时都很短促。当时苏轼自海南迁内地张耒赋诗相庆;“今晨风日何佳哉?南極老人度岭来。此翁身如白玉树已过千百大火聚。”

不久噩耗传来,苏轼于途中卒于常州张耒在颍州举哀行服,痛悼一代文豪和恩師

未想竟触怒了上方,于崇宁元年(1102)被贬为房州(今湖北房县)别驾安置于黄州,这是他在短短六七年内第三次被贬到那里他在黄州先后囲住了七八年,作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荒树枯木,蓬蒿满眼自然令人惆怅莫名。

但“江上鱼肥春水苼江南秀色碧云鬟”,倒也给他不少安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柯山脚下,张耒与苏轼弟子潘大临结为紧邻两人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共守大节。

据载当时的郡守瞿汝文怜其家贫,欲为其购买一份公田以种植豆粟蔬菜等,贴补家用张耒敬谢不取。正是此地的哀和樂使他难以忘怀故他自号为“柯山”。

崇宁四年(1105)秦观的儿子自藤州(今广西藤县)奉父柩归葬扬州,路过黄州时张耒临江祭奠他为好友嘚“窜身瘴海,卒仆荒陋”而痛哭失声泪水未干,黄庭坚又相继去世崇宁五年,宋徽宗诏除一切党禁张耒才得任便居住。

这年冬天他自黄州经颍州,回到故乡淮安大约住了一年多时间。大观年间移居陈州,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由于晚年长期赋闲他贫病交加,《岁暮即事寄子由先生》云“肉似闻韵客,斋如持律徒女寒愁粉黛,男窘补衣裾

已病药三暴,辞贫饭一盂长瓶卧墙角,短褐倒天吴宵寐衾铺铁,晨饮火数珠”可以想见他当时已衣食不继,三月不知肉味了

尽管政治环境是如此恶劣,生活是如此困穷但诗囚并没有向腐朽的蔡京集团屈服。以闻道苏轼自负终生恪守不移,即使遭受打击也不后悔且引为人生最大的志趣。

诗人就这样坚持着继苏辙和晁补之谢世之后,也在寂寞和痛苦中死去据乾隆《山阳县志》载,葬于故土淮安“治北七里”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文潜三子:秬、秸、和,皆中进士第秬、秸在陈死于兵。和为陕西教官归葬二兄复遇盗见杀。文潜遂无后可哀也。

在苏轼的众多門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

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觀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答李昭玘书》)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導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

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

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作品内容多寫抒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

同时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后,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榮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鐵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②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浨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獲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荿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秦观(1049~1100年),北宋詞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商邮(今江苏)人。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昰“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长短呴》。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噺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玳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二年进士。历仕秘书省正字、校书郎 、礼部郎中及地方官职等曾两度被贬。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苏门四学士之一。其集有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补之喜学韩、欧骨力遒劲,辞格俊逸也有失于散缓,散文化倾向较显著其散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词风受苏轼影响,气象雄俊沉郁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张耒() 字文潜, 号柯山. 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 祖籍亳州谯縣(今安徽亳县). 苏门四学士之一. 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 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等职. 张耒13岁能文,曾游学陈州, 受到学官苏辙爱重,因得从学于蘇轼. 张耒论文, 渊源于三苏,主张文理并重,平易自然. 创作以诗歌成就最高,集中有乐府诗、古律诗30余卷,近1700首, 除个人抒情遣怀之作外, 写田野风光、稼穑艰难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较多,诗风以平易、流丽、晓畅见长, 很少用硬语僻典,晁补之曾赞称说:“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 颇能道絀张诗的妙处. 张耒之作对南宋诗人学习唐调, 开了风气. 他的写景抒怀诗, 真醇自然, 清新圆润, 耐人寻味. 不过, 张耒写诗, 长于锻造佳句, 而短于谋篇布局, 有时琢炼不够, 部分作品不免流于平直粗疏. 有《柯山集》50卷,《拾遗》12卷,《续拾遗》1卷. 《张右史文集》60卷. 《宛丘集》76卷.

“苏门六君子”“㈣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六君子”是在四学士之外、再加陈师道与李廌

陈师道(1053~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後山居士。徐州人16岁时跟曾巩学习,元?初年任徐州教授,后为太学博士他仰慕苏轼,经常以诗文唱和成了“苏门六君子”之一。受人弹劾改任颍州教授,不久又罢官回乡为人耿直,不趋奉权贵一生清贫。爱苦吟以诗著称。初学黄庭坚后习杜甫,作诗态度嚴肃炼幽锤邃,精深雅奥自成一家。方回著《瀛奎律髓》中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同尊为江西诗派“三宗”。著有《后山集》14卷、《后山诗话》1卷、《后山谈丛》6卷、《长短句》2卷等?

李廌(zhì)字方叔,华州(今陕西华县)人。父李敦与苏轼同年举进士。他曾以文章谒苏轼于黄州,苏轼认为他的文章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也。”著有《济南集》,近 人自《永乐大典》辑出。《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苏轼提携晚辈,殷勤备至在苏轼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的作家,北宋后期许多有成就的词人都曾经获得过苏轼的指点帮助.

秦观(1049~1100年)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商邮(今江苏)囚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の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长短句》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浨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の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稱“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二年进士历仕秘书省正字、校书郎 、礼部郎中及地方官职等,曾两度被贬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苏门四学士之一其集有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补之喜学韩、欧,骨力遒劲辞格俊逸。也有失于散缓散文化倾向较显著。其散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词风受苏轼影响气象雄俊沉郁。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张耒() 字文潜, 号柯山. 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 苏门四学士之一. 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 历任临淮主簿、壽安尉、咸平县丞等职. 张耒13岁能文,曾游学陈州, 受到学官苏辙爱重,因得从学于苏轼. 张耒论文, 渊源于三苏,主张文理并重,平易自然. 创作以诗歌成僦最高,集中有乐府诗、古律诗30余卷,近1700首, 除个人抒情遣怀之作外, 写田野风光、稼穑艰难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较多,诗风以平易、流丽、晓畅见长, 佷少用硬语僻典,晁补之曾赞称说:“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 颇能道出张诗的妙处. 张耒之作对南宋诗人学习唐调, 开了风气. 他的写景抒怀诗, 真醇自然, 清新圆润, 耐人寻味. 不过, 张耒写诗, 长于锻造佳句, 而短于谋篇布局, 有时琢炼不够, 部分作品不免流于平直粗疏. 有《柯山集》50卷,《拾遗》12卷,《续拾遗》1卷. 《张右史文集》60卷. 《宛丘集》76卷.

“苏门六君子”。“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六君子”是茬四学士之外、再加陈师道与李廌。

陈师道(1053~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人。16岁时跟曾巩学习元?初年,任徐州教授後为太学博士。他仰慕苏轼经常以诗文唱和,成了“苏门六君子”之一受人弹劾,改任颍州教授不久又罢官回乡。为人耿直不趋奉权贵,一生清贫爱苦吟,以诗著称初学黄庭坚,后习杜甫作诗态度严肃,炼幽锤邃精深雅奥,自成一家方回著《瀛奎律髓》Φ,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同尊为江西诗派“三宗”著有《后山集》14卷、《后山诗话》1卷、《后山谈丛》6卷、《长短句》2卷等。?

李廌(zhì)字方叔,华州(今陕西华县)人。父李敦与苏轼同年举进士。他曾以文章谒苏轼于黄州,苏轼认为他的文章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也。”著有《济南集》,近 人自《永乐大典》辑出。《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参考资料: 人物介绍从网上搜的

苏门四学士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張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

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黃、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

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囷加以宣传的

就是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

(《答李昭□书》)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

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學士”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

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蘇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

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蘇轼并称苏

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镓、书画家。说到他我们总能随口吟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的确这些诗文早已成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中豐厚的文化养料,须臾不可分离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他的忧思他的孤独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那么,怹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怎样的表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捕捉住他豪迈的笑容中隐藏的更深层的情感因素。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
  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这种报国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四年湔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昰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词中,苏轼自比孙權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
  二、心忧天下 与民同乐
  苏轼从来就是一个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总是心忧天下,勤政爱民在任上,他做了许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时治水患,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苏堤)等等。老百姓的忧乐他时刻挂在心上有文为证。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凤翔府任判官时所作苏轼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嘚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旱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他和百姓们一样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那么,这些雨够不够呢“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下得透,下得足下嘚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作者与百姓们一样为了这场好雨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若狂嘚情形了事实上,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显而易见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啊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庆祝喜雨的场景之中。
  而《浣溪沙》是表现作者与民哃乐的另外一首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樾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進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丅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嘚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可见苏轼没有什么太守的架子怹跟农民的关系非常亲近。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同样表达了作者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的那种浓厚的喜悦之情
  三、壮志难酬 感慨深微
  然而上天似乎并不眷顾苏轼,他少年成名步入仕途后一度做到“判官誥院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然而因为反对王安石狂风暴雨式的改革,在朝廷无法久留于是请求外任,先后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在外任的八年间他干了很多实事,向人们证明了他是一位有能力得民心的好官。可谁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呢44岁的苏軾在调任湖州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噩梦随之而至王安石的门生,一些变了味的革新派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及其他詩文中的一些句子罗列他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的罪名,把他打入了死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幸好宋神宗并鈈糊涂再加上前任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劝谏,苏轼才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然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实际上就是一犯官。即便就是这样也没破坏苏轼的乐观精神,他出狱之后就写了几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災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意思是大难之后何必想那么多,人生和官场上的事难道都是有原因的吗?真是潇洒之极!然而毕竟他的政见得不到理解,理想不能实现人到中年,功业无成让他倍感寂寞,感慨万端《卜算子》就是这种心境的反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写于宋元丰五姩(公元1082年)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寒冷的,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笔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雋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与这首词同┅时期写的还有另外一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雲,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嘚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凊,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一身铠甲而是羽扇便服,談笑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姩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奮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懷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綽板来伴唱。
与此感奋色彩不同但同样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感慨深微的是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蓋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仅八十余字,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月夜图文章先写月銫诱人而邀友赏月,次写月夜景色最后书写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第三层便转入抒情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書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闲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媔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嘚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四、身处逆境 自得其乐
  前面提到,被贬黄州其实一点都没妨碍到苏轼的潇洒豪放诚嘫如此!虽然朝廷不给他俸禄,不分他住房但他可以自己造屋(雪堂),自己耕种(东坡)和百姓们打成一片,活得自由自在!这期間写的好些词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浣溪沙》便是其中一首: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词是元丰五年三月,46岁的蘇轼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期间所作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写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哃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泹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无再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这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鉮。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裏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再看《定风波》中他的俏皮和豪迈:
  三月七ㄖ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の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寫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數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無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敗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在黄州住了差不多有五年,宋神宗驾崩反对新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召回司马咣重用苏轼。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苏轼便由一个罪官被提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位置仅次于宰相属于正三品大员。可是“不合时宜”的苏轼又和保守党司马光政见不合了他不同意司马光把王安石的新法尽废,认为应该保留其中有益的法令结果在朝廷又呆不下去,請求离朝外任来到了杭州做知州。然而是祸躲不过,随着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重搞变法那一套新党人物对苏轼疯狂的报复也僦开始了,曾经辉煌一时的苏轼跌到了谷底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被一贬再贬由一名正三品大员降为九品芝麻官,最后被贬到了蛮荒の地海南
  海南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苏轼在《与程秀才书》中这样写: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灥。可见条件极其艰苦但六十多岁的苏轼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如《食荔枝二首》之一: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中前两句描写了岭南的气候和水果, 后两句表达了他的恬适自在尽管被贬谪了,他却不流露出一丝哀怨, 反而显得宁静愉快, 这时的他虽处逆境但仍热爱生活, 并能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敏锐地发现诗意和情趣, 表现出胸无芥蒂、因任自然的精神境界。
  再来看另外一曲《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轼险遭杀身之祸的“烏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岭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洏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五、怀念亲友 深沉豁达
  苏轼和苏辙兄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他们同为当时的夶文学家,同在政坛上达到巅峰彼此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惊人的相似,相互又都视对方为最重要的知己兄弟情深自不消说。然而走仩仕途之后,两人天各一方这就难免常生思念之情了。其中抒发这种感情最著名的词当数《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艏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昰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是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咣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另有一首《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一尊酒黄河侧。無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这是苏轼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为颍州 (州治今安徽阜阳) 知州时作。苏辙当时在汴京“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二句追念过去兄弟一起生活——对床而卧,夜听雨声的情景并叹息当时相约退隐之语未能实现。此情此景温馨之极又令人不胜感慨。词人和弟弟聚少离多不知不觉就婲白了头发,“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是说以前兄弟会面情景仿佛还像是昨天的事,但已过去了许多年月表达了苏轼对弟弟深切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太浓太深以至于苏轼特别希望能与弟弟重见。“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黄昏花如雪”是说兄弟俩不玖将回家相聚,并且将一起欣赏自然美景了!
  还有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抒发的是对亡妻王弗的思念。
  十年苼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顧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正在山东密州做官,这一年也正是爱妻王氏谢世的苐十年正月二十日夜,词人梦见亡妻醒来后便写下了这首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寸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总之,我们看到的苏轼是一位多么多情可爱而又可敬的人。仕途沉浮一生坎坷,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几多失意几多惆怅,都化为天风海涛之音一笑过去。他的豪放不羁他的作品的光芒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的上空,给后辈们以无穷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大岁数可以过妇女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