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投稿360u盘小助手手上看到了一些投稿的,但投了稿子后就石沉大海了,也没有接到来信的回复。那以后这些稿子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我的投稿体会
                    我的投稿体会
                余继聪
  现在要发表文章很不容易了,就是我们本地的报刊也常常一两年不发我一次文章,全国的不少纯文学期刊特别是散文杂志逐渐停刊,或者改版为通俗期刊,报纸的编辑我几乎都不认识。
  我是西部云南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不是一方文坛的诸侯,更不是文坛名将、霸主,人缘不广,没有贾平凹、余秋雨之名流大儒的人缘,文章又写得极其一般,根本不可以与人家同日而语,想发表当然就更难,大多数投稿几乎都石沉大海。
  写散文和投稿将近二十年了,我最敬佩的是《北京文学》和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雨花》杂志的编辑。这大概是我接触过的目前中国做事情最认真的纯文学杂志、做人最认真的编辑,他们对编辑工作的认真负责令我感动不已。我根本不认识这两家杂志的编辑,《北京文学》却两次选用过我的散文,《雨花》杂志连续三年发表过我的文章。而且《北京文学》的编辑都曾经在我的文章通过终审后、编发以前打电话告诉我这个好消息,让我感到很温暖。《北京文学》每期只发表一两篇散文,很难发表的。《雨花》杂志的编辑,我至今不知道他是谁,却很感激他,被他感动,我的投稿,他都用《雨花》杂志社的信笺纸用很漂亮的书法字手写给我回复,或者随退稿来信,指出我的稿件故事性不强,不适合《雨花》发表,建议投稿给散文期刊,或者告诉我文稿留用了。看着他们的认真回信,无论文稿是否留用,我都很感动。我估计,在这个年代,还能认真花时间回信,舍得花时间回信和退稿,舍得倒贴邮票钱给作者退稿的杂志社大概全中国仅《雨花》一家了。
  我投稿,原来十多年坚持打印投稿,但是杂志几乎都不用,现在懒得投稿了,有人到我博客来约稿,或者直接来下载,就发几篇,不发表,我也无所谓。偶尔有合适的好散文,我还是认真打出来,邮寄《北京文学》或者《雨花》,邮寄出去,我知道发表的可能性极低,也不作非分之想,也就忘记了,发表出来,就当是意外收获。
  现在的杂志,几乎都有电子信箱,但是几乎都无人看电子信箱。《北京文学》就是根本不从电子信箱里选用稿件,要投稿,得工工整整打印出来邮寄。我很少通过电子信箱投稿。据说《散文》等杂志是要投稿给熟悉的编辑的私人信箱,才能发表,但是我根本不认识他们。
  我大学时代投稿,那时昆明还很少有电脑,我更不可能有电脑打文章,我的文章都是手写稿,很乱,我的字写的很差,又不知道用复写纸多印几份,不知道复印几份,也没钱复印。我那时真的是初生牛犊不畏虎,或者说因为无知,所以胆大,不知天高地厚,盲目自信甚至自负,稿子都是直接邮寄给《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北京的大刊名刊,每一次的寄出,或者泥牛入海,或者等待煎熬。稿件投出去后,总是急欲发表,每天都眼巴巴等待着编辑来信或者邮寄来发表的样刊,当然,我等来的只有失望。
  大学期间,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师大图书馆的报刊室,我喜欢看《散文选刊》《散文》《人民文学》等杂志,翻到觉得自己可以投散文稿的杂志,我就认真地把编辑部的地址抄在我的笔记本上,那个笔记本,是我作为优秀团干部,师大发给我的奖品,我一直保留到现在。我几乎每天下午下课后,都匆匆赶往报刊室,去看杂志上的散文,也经常根据所选编文章的风格来猜测编辑的喜好,根据他们的喜好,看自己的文章风格是否与编辑的喜好吻合,看自己可不可以给该杂志投稿。一直到现在,我拿到一本有散文栏的杂志,还是会研究它的栏目风格,抄下它的编辑部地址。
  有一次忽然看见师大期刊室里《延安文学》杂志上印得有举办“延安文艺杯”全国散文大奖赛的启事,联系人是《延安文学》杂志副主编史小溪,于是在那年的雨季,在阴雨绵绵的师大旧教室,我写成了稚嫩的第一篇文学作品《童年》,砰砰心跳着投进了师大的绿色邮筒,邮寄给史小溪老师,然后眼巴巴急切等待回音。我注定与文学有缘,与散文有缘,西部散文名家史小溪老师竟然很快给我回信了,回信热情洋溢地可定了我稚嫩的文章的优点,说我的经历和感受与他青年时期极其相似,说会帮我推荐发表和评奖。我很感动,幸福得几乎流泪,从此与他频繁书信往来。史小溪老师在来信中细致耐心地帮我修改稿件,或者指点我修改稿件,或者指导我如何读书和写好散文,也同时教我做人。这样的来信,每一封有时竟然达到七八页。我把他的来信,印得有宝塔山形象的《延安文学》杂志社的信笺纸小心地装订成册,一直珍藏至今,时不时还会于深夜的灯下或者周末雨声阳光里翻寻出来,回忆自己美好的大学时代,温暖自己。
  最早是在《中国化工报》、《中国环境报》、陕西《延安文学》和山东《邹城报》发表了散文随笔,那些文字很弱,都是得力于我文学的启蒙老师、《延安文学》常务副主编史小溪老师的推荐。虽然文章写得很不好,但是能够与刘心武的文章一起发表在《中国化工报》,能够发表在儒家亚圣孟子老家的《邹城报》上,我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还是委实高兴了一段时间,并且因此坚定了当散文家的梦想。
  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家乡楚雄来,那时楚雄还是很少见手机和电脑,我写好散文,就请字写得比我好的学生用三四份复写纸垫在稿纸下边,帮我誊抄,这样每篇文章可以复写出三四份,但是底下第三四份往往已经模糊不清。这一段时间,由于经历了数十百次投稿石沉大海的打击和绝望,我已经有自知之明,不敢再给北京的大报刊和其他地方的大报刊投稿。
  我的逐渐出成绩,是从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华散文》投稿,从认识主编刘会军(今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老师开始的。这对我的写作来说,是一个巨大转折或者说契机,我的写作路不再那么艰难了,或者说由逆境进入略微有点顺的顺境了。给《中华散文》杂志投稿,都是打印稿,它有电子信箱,但是也需打印投稿。刘会军老师是个很好的人,很愿意培养默默无闻的青年、业余作者。
  我也是机缘巧合,才认识刘会军老师的。是因为看见史小溪老师的散文集里介绍,他曾经在《中华散文》发表过文章,我问他杂志地址,他说好像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具体地址记不清。我从书架上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儒林外史》,学生送给我的,发黄的一本老书,繁体字的,1958年11月北京第1版,1981年5月湖北第6次印刷,当时是2001年秋天,这本书出版出来,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时我不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地址是否发生了变化,就按这个地址给《中华散文》杂志投稿,请街边的文印店用电脑打印的打印稿。幸运的是几十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搬迁,但是我那时文章写得太差,之后我直接投稿给主编丛培香和另外几位副主编、编辑收,都未能发表。
 2002年春季的一天,我课间突然发现我教的一个学生杨世福在看《中华散文》杂志,我借过来一翻阅,果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杂志,而且地址也就是学生送给我的那本《儒林外史》上印刷的地址,邮编100705,北京朝内大街166号。真的是机缘巧合,我问杨世福哪里来的《中华散文》杂志,他说他爹和他都爱读这本杂志,连续订阅了三年了。那个周末,我坐班车去永仁县看妻子和小孩,一路上都在看这两期《中华散文》。
  2002年5月份,我在电话里跟史小溪老师讲起此事,问他认不认识《中华散文》杂志的编辑,认不认识主编丛培香,他说不认识主编,但是认识副主编刘会军,刘会军老师即将于5月份接任主编(这就是我与《中华散文》杂志有缘),我于是请史小溪老师帮我推荐一下稿件,他说可以。
  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帮我推荐,就很快直接给刘会军老师投稿了,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说我就是史小溪老师推荐的那个云南人。2002年第11期《中华散文》杂志发表了我的散文《因为有爱》,从此我与刘会军老师成为了好朋友,能够成为业内名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大领导刘会军老师的好朋友,我感到很荣幸,很幸福。我们从此经常电话往来,他问我对杂志的建议,我坦诚地给他提过许多建议。从那时一直到2006年底,他的职务变动,《中华散文》杂志彻底大变脸,变成了今天花里胡哨的《我的故事》,其间,我总共8次在《中华散文》杂志发表文章,2005年发表了2次,为第2期和第8期,2006年发表过3次,是第4期、第7期和第12期;文章连续三年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选编出版的“21世纪年度散文选”,即《2004散文》《2005散文》《2006散文》。2006年第12期《中华散文》刚好是最后关门的一期,有我的散文《妈妈的味道》和舒婷的一篇散文,第二年,舒婷也以《妈妈的味道》为题目发表了一篇散文,发表在《十月》杂志,从题目、全文第一段和整篇文章的构思来看,很明显受到了我的文章的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选编出版的“21世纪年度散文选”,从《2003散文》到《2008散文》,我都认真翻阅过几遍,很少有云南作家的作品入选,连续三年入选的,大概只有我。我很自豪,很感恩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华散文》杂志社。
  回头去想,我当初根本不敢想,我能够认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领导,并且成为朋友。我第一次给刘会军老师打电话,就发觉他很亲切慈祥,不是冷若冰霜的口气,我一下子就觉得他可亲。这大概就是我与他、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散文》有缘。文学是需要缘分的,想当作家,要看你与文学是否有缘,有的人投了几十年的稿,从来就发表不了,或者上不了大刊名刊,大概就是他们与文学无缘。
  我写好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急于投稿,急欲发表,热血沸腾地写完,马上去打印店打印出来,终于投进邮局的邮箱,砰砰激动着、热血沸腾着的心才忽然平静下来。这样的投稿,由于缺乏必要的沉淀和认真的修改、推敲,不是思想浮浅、缺乏深度,就是文字不流畅,缺乏文采,甚至还有错别字和病句,几乎都石沉大海。
  我在2003年以前,一直怯于用电脑打文章,2003年7月写的文章《炊烟的味道》,还是请街边的打印店打的。后来不知道是谁说,都什么年代了,还不用电脑打文章,不用,电脑就是一坨废铁嘛。这是因为我告诉他们,家里几年前就已经花了将近八千元买了一台清华同方电脑,这笔钱等于我当时一两年的工资总收入。他们劝我说,赶快用电脑自己打吧,就算用拼音慢慢拼,也比拿出去请人打要好,而且慢慢就会快起来的。我禁不住劝说和批评,终于在这年秋天开始用电脑,像老牛爬坡一样慢慢打散文。
  2003年秋天,我学会了发电子邮件。我们学校里经常可以看见《中国教育报》,我看见它有电子信箱,就把《炊烟的味道》发给了《中国教育报》的电子信箱。我没敢抱什么幻想和希望,只是想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学会了用电子信箱发电子邮件,之后我就完全忘记了。其后,我把此文打印出来,邮寄给了北京的《人民文学》《十月》,天津的《散文》月刊,西安的《美文》,河北邢台的《散文百家》,辽宁大连的《海燕都市美文》等散文期刊,结果至今都毫无音讯。
  2004年2月底或者是3月初,忽然收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报编辑部张旦昕教授来信,他告诉我,他在2月1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读了我的文章《炊烟的味道》,很喜欢,他打印了下来,同来信一起给我邮寄来,还有他的名片。他打印下来的《中国教育报》的配图很漂亮,北方的斜顶小屋,覆盖满白雪,高高凸起的烟囱里,炊烟袅袅。我根本不知道此文发表了,真的是喜出望外。这就是我通过电子信箱投稿成功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通过电子信箱投稿成功发表的不多几篇文章之一。当年之内,此文就被《青年文摘》《读者》《散文选刊》《中华文摘》《辽宁日报》等报刊竞相选载,至今已经被28家以上公开出版的刊物选载。
  《北京文学》的编辑和《中华散文》主编刘会军老师告诉我,因为电子邮件投稿很容易,所以许多作者把很稚嫩的文章、没有认真修改的劣质文章大量投进杂志的电子信箱,所以杂志一般不从电子信箱里选用稿件,打印的文稿,因为要花费打印费和邮寄费,所以作者一般都总会认真修改几遍。我知道这一点,之后这些年就一直坚持给喜欢的、合适的几家杂志投打印稿,除了《中华散文》《北京文学》,还有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民族文学》杂志,江苏省作协主办的《雨花》杂志。
  近年来,有的原创散文杂志选稿面越来越狭窄,刊物办得越来越差,随便翻阅一两年的杂志,或者随便翻阅几期,甚至只需翻阅目录,就可以发觉,这些杂志看来看去就是那几个人的文章,偶尔会编发一两个陌生名字作者的清新作品,也改变不了它们总体风格单一、死气沉沉、半死不活的样子,我订阅了十多年这样的杂志,对散文和这些原创散文期刊不可谓不痴情,但是它们办得令我越来越失望,这几年我只是到报刊亭随便翻阅一下了,有的散文刊物的编辑和有的综合性文学刊物的散文编辑思想腐败,有的多选用人情稿,熟人稿件,有的男编辑甚至要求女作者与他发生暧昧关系。这是我近年来对文学期刊越来越失望和很少给杂志投稿的主要原因。到如今,我还一直订阅的杂志只有《散文选刊》,还坚持到图书馆翻阅的只有《北京文学》《人民文学》《雨花》等少数期刊了。
  随着娱乐方式的复杂多样化,随着传媒渠道的多样化,纯文学期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读者越来越少,还能够坚持读文学作品的,除了作者、教师,主要就是学生了。可是如今的编辑队伍,很令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失望。
  像我的散文《收藏阳光》等等,深受全国各省市大中学师生的喜爱,几乎被大半个中国的学校用于初高中的各种语文考试卷,包括各省高三年级的高考模拟考试卷,但是虽然我曾经多次把此文投稿给天津、陕西、河北、辽宁、北京和其他省市的报刊,都不入编辑的法眼。
  我这样的草根作者,业余作者,全寄宿制民族高中的教师,工作异常忙碌,苦不堪言,还得挤榨出时间阅读和写作,很不容易,要写好文章就更不容易,写出好文章,要想发表,更不容易,按史小溪老师的说法,我们这些不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不在报社、杂志社、文联、作家协会工作的人,业余作者,可以说是文学的“圈外人”,发表文章当然很不容易。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掌握的刊物,无法交换着发表稿子,无法“换工抓脊背”。没有办法,前几年,我经常违背投稿的游戏规则,经常是一稿多投,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不是余光中、余秋雨、贾平凹,文章写得再好,能够发表的几率也几乎为零,何况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文章写得上不得台面,就是这样一稿多投,也经常是统统石沉大海。文稿打印出来以后,我一般是复印十多份,分国家级、省级、州市级三个梯级的杂志同时投稿,或者分几次投稿,国家级报刊投稿两三个月后,如果无回音,再投稿给省级刊物,依此类推。由于西部州市县中学教师工资极低,打印费和邮寄费相对很高,我打印文章,每页纸四周的边距都设置得很小,行间距也很小,字号都用小四号字。这样每页可以打印更多的字,每张纸都是两面复印,邮寄的时候,就可以减少邮资。但是,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每页上字排印得密密麻麻,编辑看着不好看,修改也不容易,估计这样正好使得编辑更容易看不中我的稿子。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Hi,这是的腾讯微博,立即登录并收听,别错过TA的精彩内容!
在他的广播中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ll修复小助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