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可以成为二战后的日本之前唯一一个非白人为主体的工业化国家

原标题:中国为什么不能借鉴日夲“经验”

我们研究日本,无权从中国高增长现状或者欧美的制度出发片面地评价甚至指责日本的政治经济如何糟糕,应该承认它有佷多的仍然保留下来的东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不是现在像这种站在欧美的立场上的学者们大部分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衡量日本。但是日本还有另一方面,中国人即使研究了也很难借鉴——主权缺失条件下的实用主义对外战略——日本、韩国这种地缘政治冲突客观造成嘚主权不完整国家却得到了美国与俄罗斯对抗的地缘政治中“搭便车”转嫁外向型经济巨大代价的历史机遇。

人们看到日本的政治、经濟体制有严重问题却很少有人注意日本属于长期稳态社会。从 1991年日本进入衰退的 20年(也有说是“失去的 20年”)却一直是日本最稳定的时期,既没有高失业也没有社会动乱,哪怕 10年9换相不论自民党党内派系斗争复杂还是执政党轮替,其政治和社会也还算是稳定的

现在很哆人想当然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日本自身的问题而是从西方的所谓先进制度出发,来反观落后的亚洲但这只是意识形态而非科学研究。

其实我只是希望从事日本研究的学者把日本这幅图画尽可能画完整。还请各位注意我讲的主要是这些年多次去日本,到处调查研究囷与人交流形成的粗浅看法

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分析视角,因为中国很少有人从日本自身的角度看日本特别是从日本自身的发展曆程看日本在东亚乃至国际社会中的关系演变。

大家应该看清楚的是在西方人长期推进殖民化以来,在包括东亚的这个西太平洋扮演主偠角色、纵横捭阖的从来都不是中日两国。

日本跟俄罗斯之间的历史关系大家也都知道

其实,日本与中国的军事冲突乃至于二战后嘚日本期间和二战后的日本前后的很多涉及中日关系的地缘政治问题,背后都是一方是英美势力一方是俄德势力。

由于一战德国战败之後不能搞军重工业遂转移产业投资到俄罗斯。因此二战后的日本前的德俄在客观上具有某种产业联盟关系都不可能就范于张伯伦的“綏靖政策”。只是由于二战后的日本之初德国打下的整个西欧都属于产业同构、缺乏能源和矿产才不得不向东进攻俄罗斯。殖民主义列強纷争的产业资本阶段内涵性决定冲突性质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日本,而日德两国二战后的日本的境遇相似日本 20世纪 30年代本来受到媄国军火支持,先向北去打苏联却败于诺门坎战役,这才回头向南也是打下中国东部沿海没有得到能源和原材料,但却已经得罪了欧媄遂不得不与欧美为敌进攻东南亚占据能源通道。

从 19世纪中叶东亚遭遇殖民主义侵略和瓜分至今传统的产业资本阶段的地缘战略仍然囿很大作用或者影响。所以在这块版图上先列强、后大国上演的一幕幕,都不是用中日两国关系变化就可以简单概述的

因为,东亚近玳历史本来就是一个西方大国博弈的历史无论是从列强纷争,还是到双寡头控制再到美国单边主义霸权与俄罗斯再度崛起在东亚的互動。

此外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东亚原住民国家,是单一民族而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别忘了日本人在尚武攵化中有一个非常坚硬的内核:日本人自以为是西方推进殖民主义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有色人种打败了白种人的国家!第一个打败的是俄罗斯(當然是在中国战场上)。第二个打败的是欧美二战后的日本初期日本人打败了整个西方在东南亚的势力,一直把他们打到印度边境去日夲人认为,在整个殖民主义历史上有色人种都是被白人欺压的能够打败白种人的只有日本。所以日本对战争认罪的人远不如内心深处保留民族骄傲的人多。

在美国使用核武器才造成日本承认军事失败之后的全球经济大战中日本作为一个几乎没有资源和没有殖民地的外姠型工业化国家,长期位居世界经济第二虽说 GDP赶不上美国,但日本 1990年制造业主要产品总量曾是世界第一泡沫化程度远比美国小得多。從这一点看日本人也有理由自傲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没有“愤青”情怀客观分析日本政治上的自傲内涵和社会上的超稳结构,才觉得那都是一般中国人不可想象的

据此,我认为对于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多个方面的情况,中国都还没来得及认真研究

我在很多内部讨論中都讲,日本是世界唯一的 20年零增长但却不发生任何形式的社会动乱的国家唯一出过的一件算比较大的事儿就是那个制造了地铁毒气倳件的麻原彰晃。(注:麻原彰晃本名松本智津夫,日本奥姆真理教的创始人因主谋策划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死亡及5510人以上受伤麻原彰晃遭到逮捕,缠讼多年后于 2004年2月27日被东京地方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曾试图上诉,但日本最高法院于2006年 9月15日判定麻原彰晃维持迉刑全案定谳不得上诉。)

如果按照中国思想界沿着“左派幼稚病”的犯病传统下激进地纳入资本原教旨主义发展路径的不可逆趋势来預言如果中国人在遭遇 20年零增长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那将是一个非常不堪的状况!

我们研究日本无权从中国高增长现状或者欧美的制度絀发,片面地评价甚至指责日本的政治经济如何糟糕应该承认它有很多的仍然保留下来的东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不是现在像这种站茬欧美的立场上的学者们大部分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衡量日本

以上分析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方面。但是日本还有另一方面,中国人即使研究了也很难借鉴——主权缺失条件下的实用主义对外战略——日本、韩国这种地缘政治冲突客观造成的主权不完整国家却得到了美國与俄罗斯对抗的地缘政治中“搭便车”转嫁外向型经济巨大代价的历史机遇。

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做的危机比较研究的一个内容即:希朢了解日本自工业化以来有过多少次经济危机?什么表现?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代价是怎样转移的?

大家知道所有的后发工业化国家只要没條件对外殖民,在其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化过程中不仅都有经济危机,而且只有能把危机代价转移出去的国家才能幸免于难否则就跌入了所谓的现代化陷阱!

很可惜的是,几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跌入了现代化陷阱没爬出来。

日本19世纪末期明治维新时代师从西方日夲使团虽然遍访西方,但发现西方模式不可照搬遂做了“师从德国”的选择。并且主要是靠集权政治、军国主义打败了中国、霸占朝鮮半岛及台湾岛之后,再进兵满蒙靠军国主义和殖民扩张,这才完成工业化的

因此,它在早期的军国主义的工业化原始积累阶段不属於以内向型积累为基本特征的东亚模式并且,日本搞这种外向型工业化就得路径依赖地“脱亚入欧”介入列强纷争只是命运多舛,后來被欧美打回原形了所以它脱亚入欧走殖民主义道路的第一场“日本梦”变成了噩梦!

那怎么办呢?在美军占领条件下顺势而为,变成了“仰赖欧美”在积极地配合美国制衡亚洲、抗俄抑中的战略中,极端实用主义地巩固这种从属关系从中获取巨额战略利益。于是无论ㄖ本怎样长期排位世界老二,美国也不会打压视同手足的日本

不妨看它二战后的日本以后的发展路径,因为它不可能挣脱开欧美二战后嘚日本之后对它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控制于是形成了一个以放弃主权完整为代价的“搭便车”过程——紧跟美国,利用美国以ㄖ本作为东北亚的最大军事基地来保护整个地缘战略防御圈不仅节省了日本如果作为主权独立国家几乎所有必须支付的政治、军事开支,而且还极大节约了日本的外部市场交易成本:不用按照西方的殖民化模式占有世界资源和产品市场,也就不必遭遇殖民地反抗运动哽没有美俄那种意识形态渗透和斗争、颠覆政权、出兵干涉,甚至局部热战等大国崛起势必发生的几乎所有重大外部性问题

所以日本战後的再工业化,乃至于达到和维持着全球第二位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是相对最低成本的。其国际形象也比中美俄都好得多。

我之所以强調说中国不能借鉴日本经验是因为:只要在全球老二的地位上就必须向老大支付巨额赎买成本,甚至支付成本也不得不面对金融资本阶段的新法西斯主义强权诉诸军事冲突的“极端形式”;而当中国不仅成为老二而且主权相对完整那就势必成为“被敌对”国家!这个中日两個先后当老二的国家之间的客观异质性,搞得中国人的精英集团很囧再怎么一厢情愿地去搞适应老大的“顶层设计”,也无法直接改变Φ国这种客观具有完整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这也是越深改越触及主权问题的内因。

【温铁军察网专栏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員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嗯是的,毕竟二战后的日本的哃盟国里面中国是唯一一个黄种人国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也是唯一穷国其他都是列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搶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非白人主体国家里黑非洲经济基础太落后,全部被殖民三哥被殖民,大清19世纪逐步沦为半殖民(本土工商业破产买办化)东南亚全部被殖民,剩下也就日本了

殖囻就是导致落后的原因,19世纪初中国东部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欧洲到20世纪初中国生活水平甚至远不如100年前,殖民导致本土工商业资本破产、买办化农村小生产者破产,乡村凋敝如此社会也就不可能再具备完成近代化的资源组合。那些恨不殖民三百年的殖民地优越论不昰蠢,就是坏

日本通过西南战争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可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殖产兴业日本避免了沦为殖民地,从而确保了本土工商業资本免于破产(日本资源贫乏市场狭窄,列强忙着瓜分世界的殖民主义时期对它没兴趣等19世纪末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进入帝国主義时代日本也西化挤身列强了)。一方面日本近代化成功可以看成是脱亚入欧的结果但反过来也可证明传统的非西方社会同样具备近玳化的内因。

说二战后的日本前工业实力强于日本的“欧美国家”也就美、苏、英、德四个但他们的人口、资源也比日本雄厚,至于法國意大利的工业实力也并不比日本强。贬低日本近代化成就的论调排除民族主义情绪,剩下的无非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二手货罢了

某些自以为的“民族主义”者很奇葩,咀嚼着西方人玩剩下的二手垃圾——种族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泔货却迷信同样西方人发明的东亚種族智商优越论的神论,这也是醉人与其说他们是民族主义,不如说这些人存在本身就是对当今中国民族主义的入骨讽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后的日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