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教育网那儿有写对联的

趣联趣事【界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562贴子:
趣联趣事收藏
前言  在对联创作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对联,并且有很多对联又与名人轶事有关。由趣联而引出了很多趣事。但是,有一些有趣的对联并非一人一时所作,是经过“千人之手,万人之口”,经过千百年时间,千千万万人的辛勤劳动而形成的。为了增加对联的趣味性,在传说中,人们常常把妙联与名人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些趣联故事。下面摘录的一些趣联故事,有的是实有其人其事,有的是人们的传说,因此,不一定真实。甚至有同一对联与不同的名人联系起来的情况。例如,“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有人传说是梁启超对张之洞联。而“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与上一联只是几字之差,有人传说是孙中山对张之洞联。由此可见,趣联故事有不少来源于民间传说,其联固然真实,其事未必真实。  
一、 苏东坡大家风范妙联百出  苏东坡(),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正如向楚撰四川眉山三苏祠联所说:“北宋文章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贡献都很大,可谓一代豪杰。在对联上,他也有很多佳作,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对联故事,现略介绍几例于此。  相传苏东坡年青时自负其才,且酷爱读书,有一次,他自撰了一副春联,并书于大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此联虽然表明自己爱读书的思想,但联中“识遍”与“读尽”,未免口气太大。有一天来了一个老者,一边拿出几本书,一边对他说:“听说你要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今天特来请教。”苏东坡接过书一看,顿时就愣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者微微笑了笑,飘然而逝。苏东坡大受启迪,才知道人世间的学问是无止境的,于是将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一代才女,受家庭影响也酷爱文学。兄妹常常练习对对子。有一次,苏东坡去看望妹妹,兄妹俩在月光下对饮交谈,苏东坡想考一考妹妹的水平,便给妹妹出了一个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此上联难度较大,“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都是词牌、曲牌名,引用这些词牌、曲牌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清新的句子,对起来当然不易了。但是,多才多艺的苏小妹却应声而答:“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骄。”  她也用引用的方法,用“虞美人”、“红绣鞋”、“步步骄”等词牌、曲牌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清新的句子来作答。她的对句让大文豪苏东坡也大为叹服。  苏小妹也向哥哥出了一个题。她拿出一个对联让东坡填字:“轻风_细柳,淡月_梅花。”苏东坡想了想,填出了“摇”、“映”两个字。她摇了摇头,说“俗”。苏东坡又填了“舞”、“隐”两个字。她只是说:“有点意思了。不过,不是最好的。”苏东坡很不服气,问道:“依你该用哪两个字更好?”她回答说:“你用‘扶’、‘失’两个字来试一试呢?”苏东坡把这两个字填进去之后,略一思考,不得不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由于苏小妹是女中豪杰,找意中人也特别地重视对方的才华。凡是来提亲的人,她都必须要读一读对方的诗词,通过她的考试。有一次,有人给她介绍了方若虚。但是,她读了方若虚的诗以后很不满意,便提笔在诗稿上批了一联:“笔底文才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一看,这让方若虚太没面子了,于是提笔在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对联变为:“笔底文才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再有一次,苏小妹提出要让哥哥对一个有趣的对联,并说如果他能对出来的话,她甘愿受罚。苏东坡想,对对联有什么难的,就说:“好吧,看来你输定了。”没想到苏小妹随口念出了上联:“三光日月星。”  此联一出,苏东坡大吃一惊,这个上联的难度太大了,简直就是一个绝对!因为“三光”就包括“日月星”,且前面是数字“三”。这个“三”一定要用数字来对,而且不能再是“三”了。这样,无论是比三大的数字还是比三小的数字,对起来都不行。因为“三光”下面包括了“日月星”三样具体的事物。用其它数字来对,下面要么少于三个事物,要么多于三个事物,文字要么少于三字,要么多于三字,这不是明显的对不起吗?不过,大文豪怎么会怕这个对联呢,只见他摇头晃脑了一会儿,不紧不慢地对道:“四诗风雅颂。”  苏小妹听了连连称“好好好!妙妙妙!”因为对的下联属对工整,并完全是按上联的结构来构成语句的。妙就妙在苏东坡用的是数字“四”,却只用了“风雅颂”三个字就概括了。因为《诗经》包括的三个部分“风、雅、颂”中,“雅”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大雅”和“小雅”,所以常常又称为“四诗”。苏东坡用他渊博的学识和敏捷的思维,巧对了妹妹出的“绝对”,显示了他的大家风范。  苏东坡不仅常常与妹妹联对赛才,也常常与几个好友饮酒联对寻乐。黄庭坚、佛印等人就常与东坡赛对。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常常与好友佛印一起游览山山水水,同时也一起诗词唱和,当然也少不了玩玩“对对子”的游戏。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出去泛舟游春,苏东坡看到河岸上有一群规模宏大的佛寺群,有感于怀,当即吟出了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吟出上联之后,捻着胡须沉吟,就是对不出下联来。因为此上联用了“万、千、百、十”四个数字,下联要对上这些数字实在是不容易的。正在沉吟的时候,他们的船穿过一道桥,佛印心中灵机一动,随口吟道:“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苏东坡听了,点了点头,赞叹说:“对得妙,对得妙。”此联运用了数字“一、二、三、四”四个数字,对上联的四个数字,并且结合当前的情景,可谓妙绝。  二人正陶醉在对对子的乐趣中,苏东坡偶一抬头,发现河边上一只狗正在有滋有味地啃着一块骨头,灵机一动,决定取笑一下他的和尚朋友。于是,他对佛印说:“上一联对得不错,可否再对一联?”佛印当然没有不同意的。于是苏东坡趁着酒兴,指着那条狗,随口吟出一句上联:“狗啃河上骨。”  佛印一听,就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了。因为“狗啃河上骨”,也可以谐音为“狗啃河上(和尚)骨”。他佛印就是一个和尚,这不是明摆着在取笑他吗?不过,佛印也是一个饱学之士,不是那么好取笑的。只见他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把手里题有苏东坡的诗句的扇子扔进水中,同时随口吟出了下联:“水流东坡诗。”  其实,佛印的对句也是用了谐音的手法。对句也可以谐音为“水流东坡诗(尸)”。一报还一报,两不相亏。苏东坡听了,略一点头,与佛印相视而笑。大家都心照不宣。  过了不久,苏东坡去拜访佛印,刚进门,一股酒气就扑面而来,而且酒气中还夹杂着浓烈的鱼腥味。苏东坡知道,佛印这个酒肉和尚又在吃鱼喝酒了。佛印是一个对清规戒律一概置之不理的荤和尚,常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因此苏东坡对他的吃鱼喝酒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平时吃肉喝酒都是两个人痛痛快快地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为什么今天明明他刚刚喝过酒吃过鱼,却一点都不露声色呢?苏东坡不停地左右巡视,企图发现一点线索,可是佛印却正襟危坐,一点都不理睬。苏东坡知道了,这个荤和尚又在玩什么鬼把戏了。他左看右看,一间屋子里空荡荡的,什么地方也藏不下酒和鱼呀?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疑点:屋子里放着一个大大的罄,那罄里面说不定就藏着东西呢!  寒暄过后,苏东坡不动声色地说道:“今天来打扰你,别无他事,只是别人叫我对一个对子,我想了半天对不出来,特来请教。”佛印也是一个聪明人,他想,哪有苏东坡都对不出来的对子呢,肯定是这家伙又出什么鬼主意了。但他也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只好答道:“愿闻其详。”苏东坡于是念出了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听了觉得实在是奇怪,这是大户人家十分常用的一副对联嘛,每年不见十次都要见八次的,就连小孩子都会对出来,怎么会对不出来呢。于是他脱口而出,说出了下联:“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一听,太高兴了:他居然落进了我的陷井!于是乐呵呵地说:“‘积善人家庆有余’。不错,‘积善人家庆有余’,哦,我还不知道‘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呢!既然你这个‘积善人家’罄里有鱼,为什么不拿出来招待客人呢?”  佛印听了,才知道上了他的当,不觉哈哈大笑,摆出鱼和酒,与苏东坡再次喝酒论对联。  有一次,苏东坡与黄庭坚一起外出春游回家,当时正逢红日西坠,彩霞满天。天边火红的晚霞把半边江水染得通红,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啊!黄庭坚灵机一动,一对妙联涌上心头。只见他对苏东坡说:“如此美景,我们联上一对如何?”苏东坡满口答应。于是黄庭坚便吟道:“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此联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上联借此美景,把“满江红”这一词牌名嵌了进去,联句浑然一体,自然贴切。黄庭坚吟罢上联,得意地望着苏东坡,意思是说,看你怎么对这个下联。没想到苏东坡含笑想了一会儿,不紧不慢地对出了下联:“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对联也用了“普天乐”这一词牌,与上联属对工整,天衣无缝。  苏东坡在任杭州刺史时,有一次与黄庭坚一起穿着便服游莫干山。时值盛夏,他们走得又累又喝,便到途中一座小寺庙里去休息。庙中的主事和尚见他衣着十分朴素,便瞧不起他,漫不经心地说了声“坐”,又对小和尚淡淡地说了声“茶”。谈了几句后,发现苏东坡很有才华,言谈不俗,学识渊博,觉得他定非常人。于是便请他到厢房,并客气地说“请坐”,又对小和尚说“敬茶”。当谈了一会,知道来人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便恭恭敬敬地请苏东坡到客厅,说“请上坐”,又对小和尚说“敬香茶”。苏东坡与黄庭坚对和尚的这种以貌取人和溜须拍马的脾气很不以为然,相视一笑。正在这时,老和尚知道苏东坡是书法名家,便要求苏东坡为其留一墨宝。苏东坡也不推辞,提笔写了一上联:“坐,请坐,请上坐。”  写了上联,眼望着黄庭坚含笑不语。黄庭坚知道这是苏东坡在考验他,便会心地一笑,随口念道:“茶,敬茶,敬香茶。”  苏黄二人会意地一笑。苏东坡果然提笔写下了这个下联。和尚想到刚才的情景,惭愧地笑笑,羞得无地自容。此联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叠字法,又把和尚前后的语言变化实录出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意思含蓄,诙谐而又批评,平中见奇。和尚看了如芒刺在背,悔不该以貌取人,“以人下茶”,弄得个歪嘴婆娘照镜子――当场出丑。呐呐地说不出话来,只好羞愧地收起了苏东坡的墨宝。  还有一次,佛印与苏东坡、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三人一起游三峡。当船过三峡时,佛印根据巫山出了一个有趣的上联:“无山得似巫山好。”  此上联里面巧妙地用了两个读音相似的字:“无”和“巫”,因此要对出下联是不容易的。但是,聪明机智的苏东坡却很快地对出了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辙想了想,把下联改了一下,更妙;“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  但是,大文豪也有对不出来的对联。他在杭州为官时,有一次与佛印等友人同游西湖。大家正玩得高兴,一歌女不慎将壶掉入水中,佛印即事出一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并要求苏东坡等人对出下联。可是,大家挖空心思对了半天也对不出来。这上联到如今也是一个千古绝对,无人能对出下联。  还有一次,苏东坡与黄庭坚等人乘船顺江而下,要到苏杭去玩。他们一行人在船上联对饮酒,好不快活。这时,一个船家少年居然给他们出了一个上联:“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此上联把从一到十十个数字用完,并按顺序,又嵌入了地名,难度实在是大。苏东坡一行人搜肠刮肚,也想不出答案。此上联也成了一个千古绝对。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一说的是某一年闰了个八月,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所以说这一年“两度春秋”,于是王安石便出了一个上联要苏东坡对:“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对不出来。这一联,直到七百多年以后,才被清朝的某人对了出来,对句是:“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七中,也曾记载此事,并说上联经他改正过。)  其二说的是他们二人有一次外出游玩,王安石即兴出一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也对不出来。后来,三百多年后有人对出了下联:“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二、苏小妹将门无犬女   俗话说“将门无犬子”,如果去掉重男轻女的观念,就应该还加上“将门无犬女”一句。事实果然如此。上面说到了“三苏”的才华,特别是说到了苏东坡的杰出,顺便也说了一说苏小妹。其实,与苏小妹有关的佚事佳话还多着呢!比如象“三难新郎”什么的,也可谓家喻户晓。下面单说一说与对联有关的佚事。   苏小妹本人才华横溢,当然不想找一个绣花枕头做丈夫。于是,她找丈夫首先的一关就是审查诗词,当然也要查对对子。象方若虚那样被苏小妹批示为“笔底文才少;胸中韬略无”的人不知有多少人。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他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少游。秦少游名观,少游是他的字。他就是北宋时期被人们称为“苏门四学士”的四个才子之一。   秦少游得到了苏小妹的亲睐,但他还想考一考苏小妹的才华,那样才能放心。有一天,他知道苏小妹要到某个寺庙里去上香,便化装成一个道士,前去试探。当苏小妹来到寺中,秦少游便迎了上去,向这个小姐“化缘”,出口就是一上联:“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一见是个道士,心里有几分不快,就冷冷地脱口而出:“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说完,转身便走。秦少游一听,不错嘛,不经意间敞口而出,也对得那么工整。心里有几分满意了,但他还不死心,几步赶了上去,继续说道:“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苏小妹心上更加不快了,信口答道:“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不舍。”   秦少游也有七分满意了。但是苏小妹把话已经说绝了,他也不好再去打扰,只好在旁边暗暗地观看。过了一会儿,苏小妹上完香,玩了一会儿,准备回家了。秦少游又上去拦住去路,打拱施礼,并随口说出一联:“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见这个道士几次三番地纠缠不清,不觉讨厌起他来,便对答道:“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秦少游对苏小妹非常满意,当即答应完婚。   新婚之夜,苏小妹才发现原来秦少游就是那个道士,心中老大不高兴:这个家伙居然化起装来考我!于是,她就想报复他一下,便有了新婚之夜的“三难新郎”。她紧闭洞房门,出了三个题来让秦少游在门外答。第一个题是一首诗,每句嵌了一字,秦少游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原来诗中嵌的是“化缘道人”四个字。他知道化装考查她的事败露了,她在讥讽他,只好依她和了一首诗。第二道题是猜四个谜语,他也很快就猜出来了。第三道题是对对子,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   他起初觉得不难,但是仔细一推敲,才发现这个上联对起来十分困难。他在洞房外徘徊,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好在苏东坡听说了这个上联,并很快就对出了下联。他想去提示秦少游,又不好说得出口,一来怕伤了秦少游的自尊心,二来怕妹妹怪他多事。好在他灵机一动,捡起一块石子投入了天井中的一个鱼缸中。秦少游听到投石水中的声音,当即恍然大悟,对出了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   秦少游完成了三道难题,才得以允许进入洞房。从此,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就这样传开来了。
三、宝塔妙对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名声远扬,前来求学者不可胜数。因此,他的门下弟子虽不及孔夫子有三千,也还是不少。王安石一向与他不和,因此,有一次到杭州来的时候,便想出他一丑。   一日,一行人到郊外游玩,王安石对苏东坡说:“师高弟子强,苏学士才高八斗,你的弟子一定不弱。”苏东坡客气地说:“哪里,哪里,只不过凑合罢了。”王安石见他并不怎么谦虚,就说道:“今天我来试一试你的弟子如何?”苏东坡当然满口答应。于是王安石指着远处的白塔,出了一上联要苏东坡的弟子们对:“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此上联太难对了!用三个数字把白塔的特征勾画得清清楚楚,言简意明。王安石得意地指着苏东坡的学生们,一个一个地问他们对出下联来没有。那些学生对不出来,不好意思开口,只好把手掌摆了几摆。于是,王安石便对苏东坡说:“大学士的弟子们怎么连这么简单的对子都对不出来呢?”苏东坡笑着说:“他们不是已经对出来了吗?”王安石也觉得奇怪。苏东坡解释说,他们都对出了下联,只是大家不好说,用手势来表示,其实下联很简单,那就是:“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   王安石想了想,对得不错。他明知道是苏东坡跟学生们解了围,但是没办法,只好再改一对来让学生们对:“远看尖尖白塔,七层四面八方。”   学生们又对不上来,但是怕再给老师丢丑,便一个又一个地举起手来遮住额头,生怕王安石点了他们的名。苏东坡一见不对劲,趁王安石还没开始一个一个地点名,便说道:“他们又都对出来了。”王安石问道:“何以见得?”苏东坡又告诉他,学生们的意思分明是:“近看平平手掌,五指二短三长。”   王安石又没法了。但他不甘心,走了一会儿,又出了一个难度更大的上联要学生们对:“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阁亮。”   这下学生们更傻眼了!因为上联不仅写出了宝塔里面点灯的景色,关键的是其中用了谐音法,把诸葛亮的名字嵌进去了。“诸阁亮”其实是“诸葛亮”的谐音,并且“诸葛亮”又字“孔明”。他们直勾勾地望着苏东坡,焦急地等他解围。恰在此时,他们已经走到了一块栽着莲藕的水田边。苏东坡暗暗地用手指了指藕田。学生们不解其意。当王安石又一个一个地问他们时,他们又个个都用手指着藕田,只是不敢开口说话。王安石不解其意,问苏东坡道:“他们这是何意?”苏东坡又笑笑说,他们又对出了下联,并解释学生们的手势的意思,那是:“田中栽藕,节节里白里太白。”   下联也用了上联同样的手法。“里白”谐音“李白”,当然,“里太白”谐音“李太白”,因为李白字太白。王安石明知这是苏东坡在捣鬼,但也不得不佩服苏东坡的学识和才智。
四、黄庭坚对联逞风流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与苏东坡等人交好,常常诗词歌赋往来,唱酬为乐。当然,他们之间联对取乐,也是必修之课,也留下了不少的佳话。  黄庭坚少时天资聪慧,才华横溢,因而也就自负其才。  有一次,黄庭坚到江南的繁华胜地江州府(今九江市)去游玩。当地的人听说大名鼎鼎的才子黄庭坚来了,都想一睹其风采,也想试一试他的才学,看他是不是浪得虚名之辈。因此,不少的文人学士都相邀陪同他一起去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这天,他们来到了甘棠湖中的烟水亭上,只见亭上的有个游客正在悠哉游哉地吸着水烟。有个书生灵机一动,一句绝妙的上联就产生了。只见他微微一笑,开口念出上联并要求黄庭坚对出下联:“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此上联利用“烟水亭”这个地名,并反复地用了“烟”和“水”两字,要对出下联有一定的难度。这烟水亭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江州司马时所建,因其《琵琶行》中有句“别时茫茫江浸月”,因此名为“浸月亭”。后来,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来此讲学,其子又在此建亭,取诗句“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趣,而更名为“烟水亭”。此亭由于与众多名人有关,当然是一名亭。黄庭坚听罢上联,知道这是江州人在考验他的才学,如果对不好下联,岂不让江州人笑话!于是他略加思索,想起了刚刚游览过的“浪井”来,随口对出了下联:“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众人听了,暗暗叫好,那个书生也点头表示赞赏。这浪井也是有来历的,相传是西汉名将灌婴驻兵九江时所凿,称“灌婴井”,又由于井紧靠长江,每当江中大风吹起,江涛汹涌时,井中也随风作浪,故称浪井。李白有诗云:“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说的就是这口井。用浪井对烟水亭,可以说不管是从名胜的名声,还是从字面来看,都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黄庭坚对于联对吟诗之类的乐事,本来就很喜欢,再加上被众人撩拔起了兴头,不免一发而不可止。他知道江州诸人对他黄庭坚还不是很了解,也想露一手。于是,当他们来到思贤桥时,也随口吟出一联,要求众人作对:“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  其中的“刺史”指的是白居易,因为他在江州做过司马之后,又到杭州和苏州做过刺史。他离开江州时,当地百姓便建了一座“思贤桥”来纪念他。此联一出,倒还真没人能对出下联。于是黄庭坚便自己对出了下联:“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马泪沾襟。”  不用说,联中的“情多司马”指的也是白居易,他的《琵琶行》最后的两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不难看出。  黄庭坚巧妙地对出了别人的上联,而他出的上联又没人能对得出来,于是言语间不免有一点骄傲之色。他的傲气使众人有一点不满了,大家都想出他的丑,让他收敛一些。一行人不久来到了小乔梳妆楼下,其中一个人说道:“我们江州有一才女,新婚之夜,学苏小妹三难新郎之举,以此梳妆楼为题出一上联,要新郎对下联,否则不能进洞房。可惜新郎才疏学浅,竞未能对出,以至郁郁而死。今幸逢修水才子光临,恳请不吝赐教,以使泉下冤魂瞑目。”说着,就念出了上联:“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此上联暗藏对黄庭坚的贬低,认为他在显示自己的才华,目的是哗众取宠,把他比喻为献媚取悦于君子的痴女。那个人想,看你怎么对下联,这下总要出一下你的丑!但是黄庭坚毕竟是才子,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只见他眉头一皱,心想,这家伙还讥笑我呢,一定要想办法“回敬”他一下。正在思索,偶然抬头看见对面的延支山上,正是叶落花残的时候,便应声对出了下联:“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此一联针对上联而答,上联把他比喻为献媚取悦的痴女,下联他把自己比喻为春风,把其他人比喻为依附春风的残枝败叶,昨日黄花。可谓针锋相对。  有一次,大文豪苏东坡与黄庭坚在一棵松树下弈棋,一颗松子突然落于棋盘之上。苏东坡见此情景,脱口说出了一个上联:“松下弈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一听,马上对出了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下联应对天然工稳,情景交融,令人拍案叫绝。  黄庭坚晚年填过一首叫做《西江月》的词,开头两句便是一副对联:“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此联运用了藏词格。上联出自韩愈《遣兴》诗:“断送一生惟有酒。”隐藏了一个“酒”字。下联出自韩愈《赠郑兵曹》诗:“破除万事无过酒。”也隐藏了一个“酒”字。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喜欢“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地把古人的诗句化用,由此可见一斑。黄庭坚的博闻强识,富有文才,也由此可见一斑。
五、吕丞相讽势利人情&?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吕蒙正(944 -1011),字圣功,北宋初年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曾仕于太宗、真宗两朝,并先后三次出任宰相。为人刚介耿直,敢于直谏,聪明机智,以“智压朝纲”闻名。  但是,他早年生活贫困,进士前就连生活都没有着落。有副对联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用藏字和谐音的方法写了一副门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  此联表达的意思是:上联隐藏了“一字”,即缺“一”,谐音为“缺衣”;下联隐藏了“十”字,即少“十”,谐音为“少食”;横批隐藏了“东西”两个字,即无“东西”。合起来就是“缺衣少食无东西”,写出了在进士以前,他的凄凉生活。  由于“缺衣少食无东西”,夫妻二人栖息于一破窑中,靠到附近的一座寺庙里去讨一点斋饭过日子。但是,日久天长,寺庙里的和尚们对他厌恶不已,便想办法捉弄他。原来,吕蒙正知道庙里敲钟后就要开饭,每次听到钟声,就到庙里去讨斋饭。和尚们知道了以后,“慈悲为怀”的心肠里产生了不满,便有意捉弄吕蒙正,他们常常吃过了饭才敲钟。于是,当饥肠辘辘的吕蒙正听到钟声,端着破碗到庙中讨斋时,见到的只是清清亮亮的洗锅水。每当这个时候,端着空碗回到破窑的吕蒙正,见到同样饥肠辘辘并在等待着他捧回食物的妻子,只好与妻子抱头痛哭,只好任咕咕叫的肚子彻夜鸣叫。在这种情况下,亲戚朋友当然都是避之唯恐不及,他就是想跟别人借一个铜板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吕蒙正贫贱而志不移,虽然饥寒交迫,却努力读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比之年,他中了状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后,他当然是高官任做,骏马任骑。“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吕蒙正一中状元,那些亲戚朋友们便纷纷趋之若鹜,登门送礼以示“庆贺”。吕蒙正有感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便提笔在门上书一长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此联一出,那些趋炎附势,企图来沾光的人见了,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六、才子对联联姻&?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王安石从小才华出众,传说在他二十三岁那年赴京赶考,途经江西马家镇,在此稍歇。马家镇有个马员外,家有爱女,才貌双全,他在走马灯上写了个上联挂在门前:“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一说“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并且声明,凡对得出下联者,便以女相许。此联一出,引来了无数的公子哥儿冥思苦想,最后都摇头而去。王安石不知不觉地走到此处,见到上联,不由得拍手连称“好对!好对!”由于他不知道事情的原委,称赞这是一副好对联,称赞之后信步离开了。站在旁边的家人马上进去禀告员外,待员外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的踪影。  考试时,王安石在考试卷上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即时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便传来面试,当即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一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一听大喜,未经分秒思考便随口答道:“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  他对得又快又好,使主考官惊叹不已。  王安石考完试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机缘,便信步走到马员外门口,想再去看看走马灯。家人一见是原先那个叫“好对”的人,便把他请到府中应对。王安石毫不谦让,拿起大笔,信手写上主考官给他的上联做下联应对。马员外见他对得又快又巧,字又清秀刚劲,喜不自禁,立即把个女儿许配给他。当即择出吉日,就在马府成婚。  结婚那天,正当新郎新娘行婚礼时,报子报道:“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高兴万分,重谢报子,重新开宴。王安石正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自觉喜上加喜,醉意三分,于是拿起一张红纸挥笔写了一个大“喜喜”字贴在门口。并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此,“喜喜”字便成了人们在喜庆时贴在门窗喜物上的喜庆装饰。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贤妻,从此传为佳话。  无独有偶,明代的文必正也有类似经历。  文必正,明代洛阳才子。有一次,文必正到庙里烧香,与出身天官府的名门闺秀霍金定邂逅相遇,二人一见倾心。为了试探&?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霍小姐的人品才华,他自卖为奴,到了天官府。&/?xml:namespace&  到了天官府后,有一天文必正终于有机会见到了霍小姐。他随口吟了这样一个上联试探:“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文必正在这里用了对联中的联旁格,也就是对联中的字都是用同一偏旁,每个字都包含有宝盖头。而且联中自然地表明了自己卖身为奴的寂寞心情。这种对联对起来难度是十分大的,因为要选用同一偏旁的字来组成一句有意义的话,并且要切合实际,毕竟不容易。但是霍小姐略一思索,随口续出下联作答:“迷途远逝,返回达道游逍遥。”(古“游”又作“游”)  文必正见霍小姐才思敏捷,非常喜欢,当下又出一上联试探:“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一说“竹本无心,外生许多枝节。”)  霍小姐又对道:“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一说“藕虽有窍,内中不染污泥。”)  文必正见霍小姐对答如流,已是十分欢喜,心中早已有了结缘之心。不料霍小姐对了几联,还不知道文必正的才华如何,当即也出一上联求对:“吏部堂中,一史不读枉作吏。”  此上联用了析字格,即把“吏”字拆为“一”字和“史”字,巧妙地写进对联。这种对联对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对联难不倒洛阳才子。只见他微微一笑,轻松地对出了下联:“天香阁上,二人叙情夫为天。”  霍小姐见他才华横溢,也十分满意,于是二人定了终身,结为百年之好。
七、解缙应对自如作趣联&?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明代才子解缙,江西吉水人,自幼以捷才闻名遐迩。他是当时著名学者,永乐初任翰林院大学士,曾主持编纂《永乐大典》,以声名、识学俱佳而官居高位。他性情刚直不阿,为人幽默风趣,才华横溢,铁骨铮铮。给人的感觉有点恃才放旷,终因得罪权臣,被害入狱,并死于狱中。有关他的传说很多,下面仅举几例与对联有关的事。  解缙少时家贫,但矢志读书,志向高远。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样一副春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  上联是写实景,因为他家对面有一座大山,山上种着一山的竹子,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这使他很满足,因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嘛。下联是抒情,表现自己虽然贫穷,但是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人穷志不短,立志藏万卷书,读破万卷书。  没想到解缙的一副对联却惹恼了一个人,那就是竹子的主人,一个很自负的老乡绅。他想,一个穷鬼,还藏万卷书呢!居然还抱负不小!便叫家里的长工把一山的竹子给砍了。这下子看你对什么千棵竹了。解缙觉得这个人太小气了,居然如此愚蠢!他又好气又好笑,提笔在对联上下联各添加了一个字,于是对联就变成了:“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解缙用了急转联的手法来对付老乡绅。所谓急转联,就是对联的语句写到半句时,语意陡然变换,联句下半截的文词改变上半截的内容,从而使全联格调一变,翻出新意。竹子被砍了,只剩下了短短的一小截,不是变短了吗?  老乡绅一看,这不是与我对着干吗?好嘛,要斗就斗下去,看哪一个最终斗胜。他于是叫人把这些竹子连根刨掉,看你对什么千棵竹了,长也罢,短也罢,看你对什么。解缙一看更好气,为了一副对联,值得这样大动干戈吗?何必这样呢?他略一思索,提笔又在对联上下联各添加了一个字,对联又变成了:“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他再一次运用了急转联的办法。老乡绅一看,无可奈何,再也没办法斗下去了,竹子都没有了,还怎么斗呢?为了斗一口气,白白地损失了一山的竹子,斗气又没斗赢,还被众乡人白白地笑话,实在是值不得。  但是他还是不甘失败,继续跟解缙斗下去。他授意家里的长工把解缙家周围的小路挖得窄窄的,让他们一家人进出很不方便。解缙实在是忍无可忍,便去找老乡绅评理。这正中老乡绅下怀,只见他翻着白眼,爱理不理地说:“我家的田地,长工们想怎么挖就怎么挖,你管得着吗?”解缙气愤地说:“那也得要人过路呀!”“要过路是可以的。你不是很会写对联吗?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得出下联,我就把路给你修好。”说完,随口吟出一上联:“小犬无知嫌路窄。”  这正好合解缙的胃口,因为对对子是他的拿手好戏,于是他也随口应道:“大鹏有志恨天低。”  解缙不仅还击了老乡绅的辱骂,还表示出自己是一个有鸿鹄之志的大鹏。老乡绅再一次失败,不得不履行诺言,乖乖地把路给解缙修好。  解缙数次智斗老乡绅的事传开以后,一时名声大噪,很多人都叫他“神童”、“小才子”、“小天才”。  有一次,解缙的父亲出了一句给他对:“仙女吹箫,枯竹节边生玉笋。”  他对的下联特别精妙:“佳人撑伞,新荷叶底露金莲。”  其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可见一斑。  后来,解缙参加科举考试,果然考中了进士。主考官听说他很有才华,便单独地召见了他。去的那天,主考官正在门前的树荫下跟人一起下棋,见解缙一来,便顺手指着门前的石狮子,出一上联要解缙对:“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  解缙略一思索,便答道:“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钩销?”  主考官见他应对自如,便又指着棋盘对解缙说:“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  并要求他对一下联。没想到他想都没想,一下子答道:“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主考官一听,果然名不虚传!但他不放心,想再试他一下,于是便指着墙上的一副画,嘲弄着说出上联:“旧画一张,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馨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聪颖的解缙毫不慌乱,沉着地指着棋盘,应声答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足,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主考官一听,此人果然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联恰到好处,又是即物联对,出口不凡,当时便对他刮目相看,格外青睐。后来,他便有心招他为婿,托人做媒,要把女儿嫁给他。媒人把这个意思告诉他后,他也有意。主考官为了听一听他本人的意思,便叫他到家里,出一上联要他对:“因荷而得藕?”  他也马上答道:“有杏不须梅。”  
主考官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从表面上看,“因荷而得藕。”的意思是说,因为有了荷花,才得到了藕。但是,上联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荷”其实谐音为“何”,“藕”谐音为“偶”,即上联的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解缙的下联也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从表面上看,“有杏不须梅”的意思是说,有了“杏”就不再需要“梅”了。而另一层意思是,“杏”谐音为“幸”,“梅”谐音为“媒”,即“有幸不须媒。”不仅下联与上联对仗工整,使用了同样的修辞手法,而且含蓄地表现了自己有意联姻的意见。可谓天衣无缝,世间“绝对”!主考官大喜,便招他做了乘龙快婿。&?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解缙中了进士以后,由于他的才华和名声,官做得越来越大,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经常与皇帝在一起吟诗联句。有一次,明成祖朱棣看到一个难度较大的上联:“色难”,便让他对。他略一思索,便答道;“皇上,容易。”皇帝等了半天没下文,便说:“既然容易,快快对来。”他忙回答道:“皇上,臣说的‘容易’便是对句。”明成祖略一思索,也回过味来。原来解缙用了一种叫作“无情对”的方法。所谓无情对,指的是上联与下联之间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只讲究对仗。如这样一些对联:“鸡冠花未放;狗尾&?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叶先生&/?xml:namespace&。”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  解缙用“容易”对“色难”,“色”是脸色的意思,“容”是面容的意思,以“易”对“难”。这是典型的无情对。  由于解缙得到皇帝的喜爱,当然就招来了有的大臣的嫉妒。有一次在宴会上,有一个手握大权的大臣要让解缙当场出丑,他明知解缙出身贫寒,便故意问解缙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解缙的父亲是卖烧饼的,母亲是推豆腐卖的。如果直说出来,必然引起大家的笑话;如果不说真话,又会引起别人的进一步的盘问。他思考了一会儿,不动声色地说出了一副对联:“严父肩挑日月前街卖;慈母手推磨盘转乾坤。”  此联一出,在场的很多人都点头表示赞赏,佩服解缙回答得妙。那个官员见没达到目的,反而给解缙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心中很是不平,便出一上联要他对:“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一听,就知道这个人意在骂他,让他出丑。这副对联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他马上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此下联一出,满座皆惊!他们不仅仅惊解缙的才华,也惊他的胆量。那个官员气得脸都变成了猪肝色,但他还不肯罢休,瞧了一眼解缙身上穿的衣服,说出了一句上联;“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一听就知道这是在借衣着羞辱他,便也瞧了瞧那个官员一身的大红官袍,对出了下联:“落汤螃蟹着红袍。”  那个官员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没想到解缙还不解气,居然对这个大臣说:“晚生学艺不精,倒要向老先生请教一句。”说着,便念出一句上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那个大臣想了半天对不出下联。解缙缓缓说出了下联:“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并且马上说道:“晚生此联,倒是晚生的真实写照。”这一下在座的人更加吃惊了。很明显,解缙此联是针对那个大臣说的。那个出对联的大臣面红耳赤,没想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吃亏的居然是他自己!但是,不敬的话题是他自己开的头,也不好当场发作。不过,后来他也报了此仇,把解缙陷害入狱,并让他冤死狱中。一代才子,就因为恃才傲物,作了冤魂。
八、祝枝山妙联显风采  祝枝山,原名祝允明,明代著名文人,也是一个杰出的画家、书法家。为人深沉,不苟言笑。但是才华杰出,常常批评世人不留痕迹,有很多这类的佳话流传至今。他曾手书这样一联:“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  有一次,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作了一篇狗屁不通的“文章”,拿给祝枝山看,看了以后,还要求祝枝山为他题词――也许是以为名流在上面题词以后,文章就有身价了,他就有了炫耀的资本。祝枝山不好怎样下结论,只好在上面题了一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那个小少爷一看,顿时心花怒放,他还以为这是祝枝山在赞扬他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他以为这是赞扬他的文章象黄鹂的鸣声一样清脆悦耳;“一行白鹭上青天”,他以为这是预言他将象白鹭一样“青云直上”。于是,他见人就把自己的文章和祝枝山的题词拿给人家看。别人看了之后,无不掩口而笑,只有他还蒙在鼓里。  其实,祝枝山引用这两句唐诗作为一联来题赠他,自有妙处:“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露上青天――离题(堤)万里”。祝枝山在这里运用了谜语联,不学无术的家伙怎么猜得出来呢?他还沾沾自喜呢!  还有一次,有人来求祝枝山给他写一副寿联。他问道:“你是哪一天过生日?”那人回答说:“十一月十一日。”只见祝枝山不慌不忙地提起笔来,写了对联的上联:“十一月十一日生。”  那人觉得非常奇怪,怎么这样写寿联呢?把生日写在上面就完事了?但是他是来求人的,祝枝山又是大名人,因此他不好怎么说,只好嗫嗫嚅嚅地说:“这……这上联……”祝枝山看了他一眼,没有理他,只是莞尔一笑,从容地提笔写了下联:“三千春三千秋寿。”  那人见了,拍案叫绝。上下联巧用数字,把生日嵌入对联,实在是构思奇特,妙不可言。  祝枝山常常给人写对联,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从他手里得到好对联。有一个贪婪吝啬的富翁想从他手里得到一副好春联,就把他请到家里,要他写。祝枝山对这种人历来是嗤之以鼻的,但又不好当面发作,只好挥笔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富翁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的意思是:“人多,病少,财富。”其实,祝枝山的意思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这里的“山老鼠”指的是鼹鼠,其个头比家鼠还小。横批的意思是:“人多病,少财富”巧妙地运用不同断句的手法,明为吉利话,实际是大大的不吉利。
  富翁很满意,于是叫祝枝山再给他写一副对联。祝枝山不由眉头一皱:这家伙又愚蠢又贪婪!便又写了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富翁想当然地认为对联的意思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其实祝枝山的意思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用了与前一联同样的办法,把图吉利的富翁搞得实在是大不吉利。  还有一次,一个财主也请他写一副春联,祝枝山本来想拒绝他,但是看到财主的那种傲慢像,便想收拾他一下,于是提笔写了这样一副春联:“此地安可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把对联拿回家,他的儿子认识几个字,一读,不对劲!这不是骂我们吗?便把对联念给他老子听。财主一听气得暴跳如雷,心想,这个穷书生还讨厌,我要让你吃苦头!便带上对联到县衙门去告状。县官就问祝枝山为什么要咒骂财主。祝枝山坦然回答道:“我没有骂他呀?”便把对联念了一遍:“此地安,可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县官知道这是祝枝山把财主给耍了,但也无法可想,便骂财主道:“你自己不学无术,倒怪人家骂你,岂有此理。重责四十,退堂!”  财主被骂了一顿,又被打了四十大板,却把祝枝山无可奈何。  有一次,祝枝山和唐伯虎等友人一起出去游春,唐伯虎看到一丛竹子下面睡着一只小狗,灵机一动,吟出了上联:“笑指深林,一犬低眼竹下。”  这上联用了拆字法,即将一个“笑”字拆为“竹、犬”两字,且结合当前情景,可谓构思巧妙,出神入化。  祝枝山抬头一看,果然有一只小狗睡在竹子下面,不得不惊叹唐伯虎的机智与才能。他正在苦苦思索下联,偶尔看见旁边一家人的门中竖立着一根木头,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闲看邃户,孤木独立门中。”  此联也是用拆字格,把“闲”字拆为“门、木”二字,巧对上联。同行众人不得不称赞二人才思敏捷。
九、风流才子巧留联  此处所谓风流才子,指的是唐伯虎(),即唐寅是也。名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自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第一,世称唐解元。此人风流倜傥,恃才傲物,蔑视世俗,生活狂放不羁,薄名利,广交游,素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其诗词不拘成法,多用口语。自号之所以为“六如居士”,是因为他说万事万物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转眼皆空”。诗文书画俱佳,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才子”。又因绘画成就突出,与仇英、沈周、文征明合称“明四家”。唐伯虎为人聪明机智,才思敏捷,在对联创作中也有很多佳作。  唐伯虎小时候,常常随父亲陪客人。有一次,父亲以炒豆和西瓜待客,他行抓了一把炒豆放在兜里,又拣了一大片西瓜要啃。父亲正要批评他,客人说:“你若对出这个对子,这西瓜才让你吃。”于是捻开一粒豆子念道:“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甲。”  唐伯虎捧着西瓜立即对道:“甜瓜节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对得工整快捷,使父亲和客人都笑了。  还有一次,唐伯虎跟父亲一道去游春,见一和尚敲着木鱼走来,父亲信口念了一上句要他对:“木鱼口内含珠,吞不入,吐不出;”  他见不少乡下孩子正在放风筝,便随口对出了下联:“纸鹞腰间系线,放得去,收得来。”  唐伯虎常常与友人一起饮酒赋诗,联对取乐。他有一副对华太师的对联:“假山真鹿走;死水活鱼游。”  还有对张灵隐一联:“绣鞋低罩绿罗裙,鸳鸯戏水;金钗斜插青丝鬓,鸾凤穿云。”  “吉祥草伴忘忧草,吉忧相兼;龙爪花连金凤花,龙凤双现。”  这些对联都看出他的思维敏捷,联句别具一格。有一次,几个友人一起到郊外游春,戏游山水,赏景吟诗。当此时,大地春回,万物生机勃勃,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时的农夫,也忙着进行春耕,有的在耕地,有的在车水灌田。他们一伙人走过几块稻田,发现两个农夫正在用水车(民间称翻车为水车,用于提水灌溉的农具)车水灌田,突然之间,不知什么原因,翻车不动了,两个农夫跳下翻车,检查出了什么毛病。同行的祝枝山(祝允明)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出一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这个上联结合当时的情景,巧妙地利用“水”和“车”字,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回环往复,其妙无穷。祝枝山说出了上联,觉得这样的上联一定没人能对得出来,因此说过后得意地要求同行的几人对出下联。但他没想到,与他一起同行的还有一个风流才子唐伯虎!只见唐伯虎微微一笑,轻易地对出了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此下联使用了与上联同样的修辞手法,同样的结构,可谓属对工整,天衣无缝。  这唐伯虎自从无端被牵进科场舞弊案后,不用说政治上完了,名声上臭了,思想上空了。终日借酒浇愁,赏花吟月。囊中羞涩时,只得卖字卖画换酒。还曾和祝枝山一起着破衣装乞丐,讨钱买酒喝呢!不再求名利,不再想功名,不再顾面子。只是喝酒这一桩事上,倒不曾忘了一日。话说有一天,几个酒朋友又相约到一姓陶的朋友家里喝酒。姓陶的朋友也实在是爱桃,前院中就栽了几棵大大的桃树。时值初夏,桃儿正正鲜红欲滴,叫人垂涎三尺。鲜桃下酒,似乎醉得特别快,不多一会儿,一伙人便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其中一个人好象尚未尽兴,摇摇晃晃的要爬上桃树摘桃下酒。爬了几次都爬不上去,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唐伯虎摇头晃脑,即景吟出了一妙联:“陶宅院前酣醉;醉汉前院摘桃。”此联妙在:谐音兼回文,构思奇特!“陶”与“桃”,“宅”与“摘”,“酣”与“汉”读音相近,利用这几个字的谐音,构成了一个回文联。下联就是将上联的字倒着念过来,读音完全一样。众人拍案叫绝,马上叫人搬来笔墨。唐伯虎趁着酒兴,大笔一挥,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这一奇特的回文对联。  唐伯虎诗文书画俱佳,又是当时的一大名人,人既然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一幅“墨宝”,并以得到唐伯虎的字画为荣。但是这个风流才子又不大动笔,因此要得到他的一幅字画也实在是不易。有一次,他到一座古寺去与一老僧谈论诗画,喝酒唱诗论文。老和尚乘着酒兴,拿出他画的一幅墨荷图,要唐伯虎在上面题字作为留念。唐伯虎见画画得不错,欣然同意,拿出笔来,在上面题写道:“画上荷花和尚画。”  老和尚也很高兴,当即把画收了起来。此句在当时没人看出其中的奥妙,直到200多年之后的清代,有一天,著名的诗人李调元也来此古刹,见了此题字,仔细思忖,才发现这是一句谐音兼回文句,“上”和“尚”,“荷”和“和”是谐音的。此句顺着念和倒着念,读音是一样的。他于是灵机一动,即兴补作一句,作为下联:“书临汉字翰林书。”  此句也是谐音兼回文句,“临”和“林”,“汉”和“翰”是谐音的,与上联一样,顺着念,倒着念,读音都是一样的。  有一次,一个乞丐出身发了财的商店老板请他写春联,并要求要写上生意好、钱财多的意思。唐伯虎于是写了下面一副“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这本是一副对仗工整,颇为典雅切题的好对联,可老板是个粗人,看不懂,不满意,求他再写。他于是写了一副非常通俗的对联:“门前生意,好比六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此联全用俗语,通俗易懂,老板看了非常高兴。  还有一次,唐伯虎在一个乡村小田埂上游春,中途遇一老农挑一担塘泥往田里送。老农一见唐伯虎就拦住了他,要同他对对子,并声称“如若对得上,我挑往田里让你过去;如若对不上,你必须脱下鞋袜下田让路。”唐伯虎当然欣然同意。老农即时出一上联:“一担重泥拦子路。”  从字面意思上看,好象是说:我挑了一担很重的塘泥拦住了你的去路。好象很好对。但是,唐伯虎仔细一琢磨,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对联中暗含了两个人名,“仲尼”和“子路”。他想了好久,实在是对不出下联,便一面称赞老农的聪明才高,一面脱下鞋袜下田让路。可是,当他走到河岸时,看见纤夫们一边拉着纤索一边说说笑笑地回顾后船,因而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他兴奋地跑回去找到老农,对出了下联:“两岸纤夫笑颜回。”  下联与上联一样,也暗含了两个人名:“庆父”和“颜回”。老农也点头称赞,不愧为“江南第一才子”。  有一天,唐伯虎路过一个小村,见一妇女边打扫门口乱柴,边叫小叔子来捆。正觉得有趣,忽见一少女挑水挑塌了扁担,把只水桶箍跌落了,连忙叫小姑来箍。于是唐伯虎随口占了一趣妙联:“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令姑箍。”  联中运用了同音异义的字,构成了一副工整风趣的对联。  他看到一个和尚犯法,带着板枷,信口咏了一联:“削发又犯法;出家却带枷。”  巧妙地利用谐音,妙趣横生。  唐伯虎死后,因他的名声、骨气被人尊敬,人们为他修建了祠堂,也题了一些对联:“才子风流,岂在色字;名贤忠正,不附权奸。”  “沧浪亭中,吴郡名贤占一席;桃花坞里,金阊遗迹足千秋。”其中的桃花坞,是他在苏州的住所。  清代宋荦在苏州任职时,曾为唐伯虎修墓,有人为此事题对联:“在昔唐衢常恸哭;祗今宋玉与招魂。”宋荦在当时也是有名的文人,因此,这副对联含有才子怜才子,惺惺惜惺惺之意。
十、药联招婿  明朝时候,著名的“药都”樟树镇“同春堂”中药铺刘老板,膝下一女,貌美异常,才华出众,视为掌上明珠。依女儿之意,定下了以药联招婿的办法。  一天,药铺门前挂出了一上联:“刘寄奴,插金钗,戴银花,套玉镯,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含羞倚望槟榔。”  并说明,对出下联者,即招其为婿。  四邻八乡的后生闻讯蜂拥而来,个个用心,但无人能对出下联。突然,一位衣着寒酸的青年人挤进人群,凝视药联片刻,大声道:“徐长卿,持大戟,穿甲片,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凯旋回朝,车前欲会红娘。”  刘老板一听,满心欢喜。但见青年穿着褴褛,不像个读书人,便故意又出一上联:“一身蝉衣怎进将军府。”  青年即对:“半支木笔敢书国老家。”  随即又自出一上联道:“扶桑白头翁有远志。”  并自对下联:“淮山红孩儿不寄生。”  刘老板满心喜悦,将青年接入厅堂,细问身世,又试探地问:“遇木贼,入生地,安能独活?”  青年对道:“待半夏,进天门,定折玉(肉)桂。”  刘女在屏风后弹奏琵琶,青年细听,随轻拨桌上七弦琴和了起来,美妙动听。刘女款款而出,含羞上前施礼,吟道:“听徐长卿奏黄芩(琴),沈香阁内曲曲惊云母。”  徐拱手回礼对道:“闻女贞子弹枇杷(琵琶),防风屏前声声动天星(天南星)。”  刘老板当即招徐为婿。数日后,徐赴京赶考,果然蟾宫折桂,中了状元。
十一、农夫巧对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喜欢写对联、对对联,他把对联作为赏赐给大臣的礼物,送给功臣们;春节时还要求家家户户写对联。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对对联来考察大臣的水平。  下面两例,就是他与大臣们联对取乐的例子:“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陶安对朱元璋。  “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国号大明,更无大大明皇帝。”洪怀素对朱元璋。  有一次,他微服私访,来到一个小酒店,想进去喝两杯,可是,进去一看,酒店太简陋了,没有几样东西,便随口吟道:“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店家也是一个对联爱好者,随即对出下联道:“大明国一统万年,不分南北。”  朱元障听了非常高兴,便信手赏了他几两银子,把个酒店店主惊得来不知是怎么回事。  他又走了一会,来到一个卖菜的小市场。看见一个老农正在卖鲜藕,那藕又白又嫩又大,看了叫人眼馋。可是他一摸口袋,不妙,带的几两银子刚才都赏人了,怎么办?只见眉头一皱,对老农说:“当今天子提倡对对联,我们也来对对联赌一赌。”老农忙问怎么赌法,朱元璋告诉老农,如果老农能对出他出的对联的下联,他就把藕全部买完,并且出双倍的价钱;如果对不出,朱元璋就白吃他的藕,能吃多少吃多少。老农欣然同意,于是朱元璋就出一上联:“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老农一听,此人出语不凡,下联不好对!但他略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朱元璋大吃一惊,下联不仅对得工整,而且还与上联一样有气势。他忙再出一联:“一弯西子臂。”  农夫马上又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  此上联用西子臂喻藕之白,而下联用比干心指藕有七孔,对得巧妙。朱元境已无话可说,正在尴尬的时候,幸好随身太监赶了过来,用双倍的价钱买了老农的藕。  相传朱元璋还出过一副对联考一个书生:“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书生对的是:“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他听了非常高兴。  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是一个爱好对联的人。有一年元宵节,他微服私访,遇到一个秀才,谈得很投机。朱棣出了一个上联试他的才情:“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  秀才立即答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朱棣当时大乐,遂赐他为状元。  另一说,彭印山对永乐帝一联,与此大同小异:“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君乐民乐,永乐万年。”  再一说,某士子对成化帝联,也与此相似:“日又明,月又明,大明一统;华也化,夷也化,成化万年。”
十二、于谦少年志大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杭州)人。明代时著名的民族英雄,曾任明英宗和明景泰帝时的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于谦从小勤奋好学,立志高远。读书过目成诵,对句出口成对。有一年清明节,他和家里大大小小一家人去祭扫祖坟。当他们路过一个叫凤凰台的地方时,他的叔父想考一考他,便出了一个上联要他对:“今朝同上凤凰台。”于谦略一思索,应声答道:“他年独占麒麟阁。”此联一出,大人们惊喜万分。因为于谦不仅对句速度快,而且表现出了崇高的志向。小小年级,就立下了高远的志向,怎么不叫人高兴呢?后来,他们又路过一个石牌坊,上面写着三个字:“癸辛街”。他的叔父又对他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倒有两个字属于干支的,要用一个地名来对,恐怕不易吧?”不料于谦回答说:“易是不易,但是也能对的。”并回答说,可以用《三国演义》中写的“子午谷”三字来对。此地名也是三字中有两字是属于干支的。此对让一行人都惊叹不已,都夸他才思敏捷,将来必成大器。有一次,于谦出门玩耍时,一个和尚看他生得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有一股自然的灵气,便格外喜欢。于是,他一边抚弄着他的两个小小的发髻,一边逗着他玩,念出了一句:“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见和尚有意戏谑他,心中不高兴,反击了他一句:“狗嘴何曾吐象牙。”和尚无言以对。于谦回家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说他对答得好,不过,回答得不够礼貌。第二天,母亲就把他的发髻改为三个扎在头上的小发辫。和尚又看到了,又念出了一句:“三丫成鼓架。”于谦见和尚又来取笑他,心中更不高兴,又反击道:“一秃似擂槌。”和尚见这小孩子对答如流,也格外喜欢,对他回答的骂人的话也不生气,还直夸他有出息。有一次,于谦穿着一套红衣服,骑马去走亲戚,不料,在桥上与巡按老爷的仪仗在桥上相遇。巡按老爷责怪他不知回避,并要他以对句作为赦免的条件,于是出了一句:“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等他话音刚落,就应声对道:“赤帝子斩蛇当道。”巡按见他对答如流,才思敏捷,非常喜欢,也就不再责怪他了。
十三、拍马升官联一次,明代嘉靖皇帝在御花园的池边赏花。池里的荷花十分娇艳,荷叶碧绿,生机盎然。他见一片大荷叶上爬着一只绿乌龟,觉得十分惊奇,不禁脱口而出:“碧湖池内出碧龟,龟有九数,阴九数,阳九数,九九八一数,数按于道,道归元始天尊,一灵有感。”说完,嘉靖十分得意,忙叫旁边的宰相严嵩对下联。可是严嵩搜肠刮肚,怎么也对不上。嘉靖朝他瞪了一眼,很是生气。此时,有位姓孙的太监心想,机会来了,也许会捞到一官半职,忙跪在地上说:“皇上,此联我能对,不知……”嘉靖见有人续对,忙叫他对上来。那太监不慌不忙,奉承拍马,对出了下联:“丹穴山中生丹凤,凤乃六鸣,雌六鸣,雄六鸣,六六三六鸣,鸣闻在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嘉靖龙颜大悦,就称那太监有才学,忙赐一官职与他做。后来,这事在宫廷里传开来,都说孙太监靠对对子拍马升了官。
十四、金圣叹临死对妙联金圣叹,原名叫金采,明末清初时江苏吴县人,诗文评论家,明亡后乃改名为金圣叹。他因点评《水浒传》和《西厢记》而闻名于世。相传有一次,他到庙里找一个和尚借书,和尚听说他很有文才,便出一上联要他对:“一夜五更,半夜二更之半。”此联有数字“一”、“二”、“五”、“半”等,反复使用了“半”字,并且意义上天然合成,对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他反复吟哦了很久,始终对不出下联来。为此,他觉得是生平一憾事。清朝顺治十八年,他与17个秀才因“抗粮哭庙”案,得罪了清政府,被巡抚朱治国以“上惊先帝之灵”的罪名,判处死刑。被处死刑的那一天,金圣叹的儿子到刑场送别,见到父亲,悲痛欲绝,泣不成声。金圣叹是个刚烈汉子,此时不禁也泪流满面,他仰天长叹一声,吟出了一句上联:“莲子心中苦。”这个上联,巧妙地使用了谐音,语义双关,除了字面意思外,真正表达的意思是:“怜子心中苦。”此时,金圣叹的儿子已经悲痛至极,无心对下联。见儿子久久不对下联,他只好自己对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下联用了上联同样的方法,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离儿腹内酸。”表达了自己临死时与儿子的惜别之情。金圣叹自己对出了下联,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还欠和尚半副对联呢。如果不对出来,就没有机会了。那天正好是中秋节,于是他在刑场上反复地吟哦着那一个残缺的上联:“一夜五更,半夜二更之半……半夜……二更……之半。”想着想着,他一下子想到今天是中秋节,中秋节不是正在八月的正中吗?心有灵犀一点通,他马上对出了下联:“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想到这里,他把下联告诉儿子,并叫儿子马上到庙里去告诉和尚,说他对出了下联,可以死而无憾了。他的儿子果然跑到庙里,把下联告诉了那个和尚,和尚也被他的这种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当他的儿子返回到刑场上去时,他已经被杀害了。从此,金圣叹临终成联的故事,便这样传开了。
十五、汤显祖洞房续趣联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年),字义仍,号居士,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他自幼聪颖,才华横溢,他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他新婚之夜的一段轶事。新婚之夜,汤显祖送别了亲友,喜不自禁地急趋洞房。花容月貌的新娘在烛光辉映中,越显得妩媚可爱、美丽动人。汤显祖目不转睛地看着,越看越痴,越痴越迷,把个新娘子瞧得羞娇难堪,于是逗趣地说:“瞧你这个新郎官怎么老这样看着我,多不好意思呀!人家说你才高八斗,我现在请您对个对子怎么样?要是对不出来嘛,嘿嘿,对不起,就罚您坐到天亮!”那时,才思敏捷、心气甚高的汤显祖正想在夫人面前大显才华,见夫人有如此雅兴,不胜雀跃之至,随即答道:“如此甚好,恭请夫人出上联。”汤夫人环视一下洞房,见喜案上大红龙烛高烧,烛焰光耀闪烁,便脱口念出上联:“红烛蟠龙,水里龙火里化。”汤显祖一听,觉得这上联确是出得奇巧,但这类对联自不难应对。殊不知默吟良久,未得佳句,后来也想出了几句,终觉勉强,甚不如意,于是陷入了沉思。烛光噼啪,更鼓叮咚,夜已深了。汤夫人已经睡了。汤显祖不免感到慌急。他反剪双手,来回踱步。最后踱到床前,想看看夫人是否睡着。忽然,一眼瞥见夫人的绣花鞋,真是喜出望外,说了一声“有了”。接着高声吟道:“花鞋绣凤,天边凤地边飞。”夫人听到这绝妙下联,不禁喜形于色,立即坐起来说:“好对!好对!官人果然才高,如今恭请安睡吧!”
十六、剧作家少年妙对明代杰出的剧作家高则诚,也是一个善对的人。少年时代天资聪颖,留下了一些对联趣话。有一次,高则诚的父亲在家里招待客人。四岁的高则诚当然没有陪客的资格,只有在旁边羡慕地看着。满桌的好酒好菜实在是诱人。年幼的他忍不住从桌下悄悄地伸手在菜碗里偷了一片肉吃。客人无意中发现了,想取笑一下他,也想考一考他的文才,便随口说出了一上联:“小儿不识道理,桌边偷食。”高则诚听了,心里不服气,马上对出了下联:“大人有甚文章,场中出对。”客人一听大惊,果然出口不凡,于是再出一上联考一考他:“细颈壶儿,敢向腰间出嘴。”意思是说,这小小年纪的孩儿,居然也敢对句。高则诚听了,马上又对出了下联:“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客人见小孩子居然对答如流,不好意思了,涨红着一张脸。他父亲见客人下不了台,便连忙喝住了他。他却不以为然,摇头晃脑地说:“大人出联让我对,礼尚往来,我也出一上联向大人请教。”说着,便念出了上联:“懒童子数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此上联看似平易,实际很难,因为上联把“一”至“十”十个数字用完,想对得工整,确是不易。因此,客人想了很久都没对出来。最后,还是高则诚说出了下联:“瞎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此下联用十大天干对十个数字,可谓构思奇特,天下无双。无独有偶,明代著名的编修戴大宾,少年时也才华横溢,以善对著称。八岁应童子试时主考官指着厅堂中的虎皮椅出一上联:“虎皮褥盖学士椅。”戴大宾略一思索,对出下联:“兔毫笔写状元坊。”表现出少年时即有远大的志向,与众不同。十三岁时,与人对对联游戏,有人出了一个上联:“月圆。”戴大宾对了一个奇妙的下联:“风扁。”出上联者问道:“风无影无形,为何是扁的?不妥不妥。”他回答说:“风见缝就钻,不是扁的,难道是方的?”足见他少年机智,无与伦比。
十七、改联一字值千金&?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对联中的文字,有时稍加改动,便可意义大变,真可谓“改之毫厘,差之千里。”洪承畴是明代末年崇祯皇帝时的宠臣,官至兵部尚书,后来受命抗清,被俘变节,成了千古罪人。然而,这个恬不知耻的民族败类居然敢书这样一联高悬于大门两侧:“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一位读书人看了,气愤不过,在其上下联尾各添一个字,对联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改过之后,上联用的是表示肯定语气的“矣”字,说明洪承畴受到深似海的“君恩”是肯定的,因为他得到崇祯的信任,官至极品。而下联用的是表示反诘语气的“乎”字,说明洪承畴的“臣节重如山”是虚伪的。增加两字,语意大变,并且产生了辛辣的讽刺效果。某位教师六十大寿,几位学生拟一副对联相送:“诗书满架;桃李盈门。”不料老师乐极生悲,突然病逝。正当家人取下这副对联时,只见一位弟子在原对联上各增三字,对联变成了:“诗书满架悲空座;桃李盈门哭吾师。”寿联成挽联,且十分切合此情此景。从前有一个女人,凶恶无比,恰如一个“母夜叉”。但她自认为才能超群,智压世人,以“才女”自居。那一年,她正好满八十岁,儿子为她庆贺八十岁生日,生日前一天,请了当地一个秀才为她撰写寿联。她要求把自己的杰出的才能写进对联,秀才沉思良久,为她写了一副对联:“母星正八十世上难逢逢世上;才女超百代人间不现现人间。”她很高兴,叫秀才把对联写在大门上。第二天一大早,就听到门外人声鼎沸。她还以为是祝寿的人来了呢!谁知开门一看,原来对联变成了:“母猩正八十世上难逢逢世上;豺女超百代人间不现现人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的一副名联,后人据此作了一些修改,如:“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声;国事、公事、不问事,平安无事。”文革中,有人以此联讽那些“好好先生”。“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胡耀邦改此联,批评那些虚度年华的人,鼓励敢作敢为的青年勇士。“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霭色,色色皆空。”此联改后,颇有参禅的意味。
十八、长工的儿子也能对对联&?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相传,明末清初时,有个长工的儿子,名叫林大茂。由于这小孩子聪明伶俐,刻苦好学,每天在打柴放牛的时候,常常到学校墙外去偷听一会儿先生的讲解。时间一长,他也就学得了满腹学问。林大茂十一岁那年,县里科举考试,那些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儿都骑着高头大马,带得书僮到县里去考试。他呢,只好在放养的马中偷偷地拣了一匹沙灰色的花马,也奔县衙门去考试。才到县衙门口,他的破衣衫和沙灰马,以及只有十一岁的身材和满身的泥沙,就被看门的土官看不起了,被喝下马来。当土官听说他也是来应试的,不由得一笑:“你也来考试?如果想进考场,先过我这一关。”说着,念出了一句上联要他对:“沙人骑沙马,沙头沙尾沙屁股。”很明显,这是一句讽刺他的话。林大茂想了想,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土官坐土城,土头土脑土王法。”土官被这副对联弄得瞠目结舌,开不了口,只好让他进了考场。监考官一看进来这么一个小孩子,还以为他是来捣乱的。当听说他是来参加考试的,又知道他的名字叫林大茂时,就对他说,如果能对出他的对子,就可以让他参加考试。说着,就念出了上联:“嫩竹书生,几时等到林大茂。”此上联把林大茂的名字嵌入了对联,并且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你这个象嫩竹子一样的小小书生,要哪个时候才能成才,才能长成茂盛的竹林呢?林大茂一听,就知道监考官是在讥讽他。他知道这名监考官名叫叶梅开,就马上回敬了他一句下联:“梅花开放,何日见过&?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叶先生&/?xml:namespace&。”此下联也是把叶梅开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不过,为了不冲撞他,林大茂把“叶梅开”三个字拆开来放在三个地方,就没那么明显了。下联的字面意思是,梅花开放的时候,总是先开花,哪里见过叶子比花先长出来的呢?言下之意,我还没见过象你这样的先生呢!
十九、蒲松龄妙联戏讽“三朝元老”&?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善于用各种各样的鬼怪故事讽刺那些封建社会的丑恶势力和丑恶现象。正如&?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郭沫若先生所说的那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虏,入木三分。”他曾经写过一则短篇小说,题名为《三朝元老》。在封建社会,能称“三朝元老”的都是在朝中享有很高威望的人,所谓德高望重者。但是,蒲松龄笔下的“三朝元老”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看原文: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之八,次句隐无耻也。”&/?xml:namespace&故事很简单,说的是明朝的一个老宰相,后来向“流寇”投降,世人对他的评价颇不高。但他却自以为是,老年退隐山林,修起了祠堂,为之“歌功颂德”。为此,有人送了他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并且给了一块“三朝元老”的匾作横额。这副对联的妙处,文中已作了解释。原来是这样的,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好象忘记了“八”字,故为“忘八”,谐音为“王八”;下联为“孝悌忠信礼义廉”,按习惯的说法,应该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好象没有了“耻”字,即“无耻”。上下联合起来,就是“王八无耻”。原来,自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原来竟然是一个“无耻的王八”!对联巧妙地运用了谐音、藏字等修辞,把对“三朝元老”的评价寓于平谈的叙述之中,表面是赞,实质是批,可谓不留痕迹,妙不可言。后来,在民国时期,有人用同一办法写了一副对联(一说北宋时期的宰相吕蒙正已经作过此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此联的含义是,上联缺“一”,谐音为缺“衣”;下联少“十”,谐音为少“食”;横批无“东西”。合起来便是“缺衣少食无东西”,揭露了旧社会的贫富不均,人民过着缺衣少食、衣不敝体、食不裹腹的生活。
二十、郑板桥妙联戏和尚&?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郑板桥,原名郑燮,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画画得好,诗文也写得漂亮,诗书画堪称三绝。特别是他为人机智聪颖,幽默风趣。有关他的佳话流传下来的很多,有不少与对联有关。正如他为自己题写的对联所说的那样,他是虚心对联艺术,刚直对待人生:“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枝。”此联是郑板桥自己的真实写照,使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用竹子的“虚心”精神来对待艺术,对艺术精益求精,虚心学习,因此,他的诗书画才得以日益进步,成为当时杰出的画家、诗人、书法家。但是,对待封建官场的黑暗,他却不是那样了,就象一树傲然对待风雪的梅花一样,他从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对待百姓,他敢于伸张正义,敢于为民作主,当然,他也因此而丢了官。不过,他宁肯为民作主而在扬州卖画而生,也不随波逐流而做官,正展现了一个高风亮节的艺术家形象。正如他在自己的六十岁寿联上所写的那样:“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还有一些对联也写得很精彩:“粘来旧稿花前改;种得新蔬雨后肥。”“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话说郑板桥的家乡有一座寺庙,此庙里的和尚们贪图钱财,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干了很多骗人钱财的勾当。庙里的香火倒是很旺,和尚们也养得肥肥胖胖的。但是郑板桥看不惯这种坑人骗人的行径,有心要收拾一下庙里的和尚们。有一天,庙里的住持和尚来到郑板桥的家里,要求郑板桥为他的大殿撰写一副对联。也许是附庸风雅,也许是为了借重名士郑板桥的名气,以便庙里的香火更旺。郑板桥见机会一到,便欣然同意,提笔写了一联:“凤临禾下鸟飞去;马到芦边草不生。”住持和尚大喜,马上回庙找人把对联刻在大殿的两边。他想,又是“凤”又是“马”的,准是一副好对联。可是,对联挂出不久,凡是来庙里的香客,只要有一点文化的人,看了无不窃笑。那是为什么呢?原来,郑板桥在这里写的是一副字谜联。上联“凤临禾下鸟飞去”的谜底是一个“秃”字。因为当时的“凤”字是这样写的:“鳯”,中间的“鸟(鸟)”飞去了,再把剩下的“几”放到“禾”下面去,当然就是一个“秃”字了。下联“马到芦边草不生”的谜底是一个“驴”字。“马”字到“芦”字旁边,再把“草字头”去掉,当然是一个“驴”字。合起来,谜底为“秃驴”。自从这副对联刻在大殿两边的楹柱上以后,不少人都对着对联指指点点,含笑不语。住持还以为对联真的写得好,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果然达到了吸引香客的目的。他想,这郑板桥的名头就是大,写的对联有水平,再让他写一副吧。没几天,他又来到郑板桥家里,要求郑板桥为他的山门再写一副对联。郑板桥也不谦让,马上提笔又写了一副对联:“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炉火已灭,且把意马沾边。”住持和尚更高兴,马上把对联刻在山门两边的石柱上。他看对联中有“去掉凡心”啦、“意马沾边”啦等语句,以为这副比上一副还写得好,因为这副对联有佛家修行的味道,好象超凡脱俗,不问红尘事。但是,他哪里想到,他又着了郑板桥的道儿。因为这又是一副字谜联,谜底又是“秃驴”两个字。上联是“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香”字中的“日”字落下,只剩下“禾”字,“凡”字中的“一点”“去掉”,还剩下“几”字。合起来就是一个“秃”字。下联“炉火已灭,且把意马沾边。”“炉”字中的“火”字灭掉,只剩下“户”字,边上沾上一个“马”字,自然就成了“驴”字。这“秃驴”被反复地骂了两遍,还对郑板桥感激涕零呢!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当过县官。上任以后,他就在衙门口手书了一副对联:“黑漆衙门八字开;有钱没理莫进来。”老百姓不知他的底细,还以为又象其他官员那样是沽名钓誉的呢。不会相信他。有一天,来了一个告状的教书先生,案情很简单,就是他给一个有钱人家当教师,原来双方商定一年的酬金是八吊钱,可是到了年终,主人却赖帐。无奈之下,教书先生只好来告状。郑板桥想了一会儿,对教书先生说:“恐怕是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人家才不给你酬金呢?”教书先生忙叫冤枉,说本人虽说不才,教书还是胜任的。于是郑板桥便出一联来试一试他的水平。他指着大堂上挂的灯笼对他说:“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教书先生听了,思忖片刻,就以自己的悲惨遭遇作答:“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见教书先生对答如流,知道他很有才华,便传被告来,了结了此案。并把教书先生留下来,在他身边当差。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才相信了他的那副对联。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郑板桥也因公正判案,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郑板桥特别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鲜明地表示了自己对于别人的批评的态度:“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由此可见,他在乎的不是别人的批评还是赞扬,关键是看是不是评到实处。隔靴搔痒式的赞扬,没有什么意义。相反地,只要是正确中肯的批评,却是难能可贵。有一次,郑板桥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过了一会儿,夕阳落山,一弯如钩的新月斜挂天空。真是一幅好景呀!他不知不觉地吟诵起来:“半湾活水千江月”。可是,想来想去,就是对不出好的下联来。正在他冥思苦想下联的时候,天气不知不觉的变了,一阵狂风刮来,他的船翻了,他也掉入了水中,幸好被当地的渔民救了起来。渔民们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后,对他更是热情,请他和他们一起吃晚饭。饭间,渔民们告诉他:这湖可周身是宝,水里有鱼虾、有菱藕,更为可贵的是,湖里有一种个体大的蚌,里面还可以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正在说着,郑板桥心有灵犀一点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妙!终于对出下联来了。为了感谢渔民们的盛情款待和救命之恩,他把这副对联书写下来,并请石匠刻在一块石碑上,送给这些淳朴的渔民。郑板桥一生刚直不阿,勇于为民作主,得到老百姓的赞可。他既是一个诗人、画家,也是一个有名的清官。他一生留下了很多对联,对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他的一副自叙志联,很值得后人研究、学习:“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一面楼台三面柳;二分池沼八分田。”题山东潍坊复园草堂居。“咬定一两句,终身得力;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题北京白云观华室。上联言经,下联言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谈书画、文艺创作心得。他的很多风景名胜题联,也很有味道:“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题江苏镇江焦山壮观亭。“苍茫海水连江水;罗列他山助我山。”题江苏镇江海石庵。
二十一、穷书生巧对汉奸骂贼寇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侵略者攻占了北京城。攻占了北京之后,八个国家的侵略者头子大摆盛宴,欢庆胜利。在宴会上,有几个自称为“中国通”的侵略者得意忘形,文诌诌地玩起了中国文字。他们先是用汉字吟诗作词,摇头晃脑地作了一些“诗词”。后来其中一个居然提议大家对“对子”,也就是其中一人出上联,大家对下联,看哪一个的上联出得好,也看哪一个的下联对得妙。乱哄哄的闹了一阵后,其中一个翻译官居然出了这样一个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此联一出,侵略者们个个拍手叫好。好在哪里呢?因为此上联用了一种叫“联旁格”的对联创作方法。所谓联旁格,就是运用相同偏旁或某种相同形体结构的字,以组成对联。此上联的前四字,每个字上面都是两个“王”字,结构相同;合起来刚好八个“王”字。再者,八个“王”字合起来是“八大王”,暗合英、俄、法、德、日、美、奥、意八个国家,并把这八个侵略者称为“八大王”。侵略者们被称为“大王”,怎么不拍手叫好呢?但是,由于这个上联太怪,对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拍手叫好之后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对出下联来。不料这个汉奸翻译官的丑恶行径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是一个落魄的穷书生,但是由于他聪明机智,很有文才,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常常给人们写点对联、书信什么的,因此也被作为社会“名流”请到了席上。他怒火中烧又不敢发作,只好用对联来反击一下这些侵略者和汉奸,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客气地说:“鄙人有一下联,只是恐怕不怎么好听。”众人都说,席间凑凑趣,大家图个高兴,但说无妨。于是他正色说道:“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话一说完,惊得那些侵略者和汉奸们目瞪口呆。但是,由于有言在先,也不好当场发作。下联对得也很妙,同样运用了联旁格,但是把侵略者称为“四小鬼”,斥责了他们“犯边”的侵略行径。那翻译官还不服输,又出一句更长的上联,以增加对联的难度,以为这样总可以难住他了:“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此联又增加了析字格和合字格,对起来难度增大了。不料这书生却有几分文才,又对道:“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这一下联把侵略者气得半死,但有言在先,也不敢发作,只好干笑几声尴尬地又喝起了酒。
二十二、改联骂财主贪官从前,有一家财主,父子俩都不学无术,却想科场中举,光宗耀祖。于是用银两买通主考官,中了两个进士。由此,财主的妻子和儿媳妇也就成了贵“夫人”。有一年除夕,为了炫耀他们父子两人都中了举,财主在他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齐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同夫人。”此地有一个精明的老农,对这父子二位的“进士”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深恶痛绝,故此将对联添了几笔。把“士”字下边的笔画添长一些,变成了“土”字;又在“夫”字上添了一撇,变成了“失”字;在“人”字上添了两横,变成了“夫”字。第二天早上,大年初一,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同失夫。”粗心大意的财主父子居然没看出来,让这副对联在大门上原原本本地写着。他们还以为,这还是昨天写的那一副对联呢,还在沾沾自喜,陶醉在“父子齐进士”,“婆媳同夫人”的喜悦之中。周围的人很快就把这一笑话传开了,纷纷跑来看这一“妙联”。他们对着对联指指点点,暗暗地笑。财主一家人也陪着他们笑。直到第二天,老财主不知为什么抬头看了看对联,才发现不对劲!这下把他气得暴跳如雷,虽说没有“进土”,也把他气了个半死!无独有偶,清朝时有一个贪官,实在是贪得无厌,只要是财,没有不要的。真正是“为官一任,吃掉一方。”但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有一个春节,他在家门口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一个人深知他的底细,为了揭露他的虚伪和贪婪,半夜三更地起来在他的对联下添了几个字,把对联改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这个贪官早上起来一看,大吃一惊。苦心撰写的一副对联倒成了揭露自己贪得无厌的罪证,只好悄悄地把对联撕去,重新贴上一副表示吉利的其它对联。后来,这个贪官死了,那个好事者又送了他一副挽联:“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可谓一针见血。另外还有一个书生,也为他续了一个;“爱民若子,牛羊父母,仓廪父母,供为子职而已矣;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是岂山之性也哉?”从前有一个不会过日子的人,到过年的时候,无钱买年货。他自宽自慰,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行节俭事,过淡泊年。”一位了解他的人看后,便在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主人出门看后,感慨良久。
二十三、纪晓岚风流儒雅出口成章纪晓岚,原名纪昀,字晓岚,河北献县人。清代乾隆时期著名文人,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余年,为人坦率刚直,疾恶如仇,语言幽默风趣,入木三分。他才思敏捷,善于属对,所对对子,巧妙绝伦。相传在他三、四岁时,就与四叔对起了四婶的小脚。四叔出了一上联:“三寸金莲。”他就对出:“一双绣鞋。”四叔加一字:“三寸金莲瘦。”他也加一字:“一双绣鞋轻。”十五岁时,表兄牛稔文的儿子结婚,他给人家写的婚联是:“绣阁团圞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此联看似平淡,实则用了“犀牛望月”和“对牛弹琴”的典故,把结婚人的姓氏“牛”隐含其中。他不仅与同乡开玩笑,还敢与学生开玩笑。学生给他磕头,他却想起了妻子昨晚摔了一跤,大笑着吟了一联:“今日学生头点地;昨宵师母脚朝天。”弄得学生不知是何道理,傻乎乎地望着他。他还敢跟朝庭命官开玩笑。乾隆五十三年,工部(又叫水部)衙门失火,朝庭派工部尚书大司空金简去负责修缮。此时有一个南方人新任中书,高大魁梧,自称为“南人北相”,因为时人认为南人北相是所谓的福相。此人对纪晓岚的恃才狂傲早就不满,有心出一下他的丑,便出一上联要纪晓岚对:“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他认为,这上联里面嵌入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又结合了现在的实事,要想对出下联是难上加难。没想到,才思敏捷的纪晓岚早就成竹在胸。只见他面带微笑地说:“对是对出了一个下联,只是不雅。”那个中书还以为纪晓岚对不出下联,在找借口逃避呢,便紧追不舍地说:“什么不雅,文字游戏,一笑置之罢了。”纪晓岚见他如此说,便乐呵呵地念出了下联:“南人北相,中书公什么东西。”他巧妙地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来对“金、木、水、火、土”五行,并借机骂了“不是东西”的“中书公”,使他有口难言。有一次,一位宫中的太监也想出一出纪晓岚的丑,出了一个上联要他对:“三元解会状。”此上联就跟“三光日月星”一样,是非常难对的。因为“三元”就包括“解会状”。下联不能用数字“三”去对上联的数字“三”,而用其它数字,后面的事物不是多于三字,就是少于三字,很难对。不过,他随即笑笑,说:“此联要是对其他人,倒不能对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