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欧混血”能终结“非洲人类起源起源说”吗

作者:付丽丽 来源: 发布时间: 13:18:58
选择字号:小 中
一个“中欧混血” 能终结“非洲起源说”吗
&许昌人&发现者李占扬和&许昌人&1号头骨模型(受访者供图)
尽管提取&许昌人&化石DNA的探索仍在继续,但即使&许昌人&真的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距离终结&非洲起源说&也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日前,一篇题为《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县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这一说法再次挑战了所谓的&非洲起源说&,也为研究现代人类,特别是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再添重要证据。
现代人类到底从哪来?是像&非洲起源说&指出的那样都是非洲现代人类的后裔,还是像&多地起源说&指出的那样是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各自进化成现代人的?&许昌人&的研究发现让这个一直悬而未解的谜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许昌人& 到底何许人也?
经过连续12年发掘,考古学家共发现45件&许昌人&头骨化石,并将其修复、拼接,复原制作了&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
&&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终结了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论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2005年,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便开始了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灵井位于许昌县西北,距许昌旧城大约15公里。
尽管过去了将近10年,李占扬仍清楚地记得&许昌人&头骨化石发现时的情景。那是日上午,原本计划在15日就要停工的他们,因出土了几件正形石器标本,其中有非常精致的尖状石器和刮削器,觉得就此停工实在可惜,因此打算延期发掘,但寒流将至,只能延续两日。
&真是天公作美。往年一进入12月,不是封冻就是雨雪,可2007年最低温度仍在零度左右,这无疑是适合发掘的天气。同时,当时正在发掘的探方进入第十一层后,土质也变得松软,出土的化石和石器突然增多。&回忆起这些,李占扬仍是很兴奋。
17日上午刚一上工,就有人说:&今天人头该出来了!&和往常一样,人们只是把这话当作戏言而已。但此时,大家心里都明白,已经到了发掘的最后关头。
这时候有人发现了一个头骨化石,技工赶紧过去帮助清理化石上面的泥土。化石的轮廓顿时清晰起来:骨头呈淡黄色,表面光圆,更重要的是一侧边上已清楚地显露出了骨缝(这是人以外其它任何动物化石都不具有的特征)。
经过连续12年发掘,考古学家共发现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2014年以来,李占扬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修复、拼接、复原和研究,分别制作了&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人头骨虚拟及实体的复原头骨及颅内膜。1号头骨复原后保留有脑颅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来自一个年轻男性个体;2号复原后保存有脑颅后部,来自一成年个体。
&许昌人& 竟是中欧混血?
&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
通过对&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吴秀杰表示,他们发现&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
&&许昌人&可能是人类进化中出现的一个新人种。&李占扬说。不过,科学家目前还没有成功地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DNA分析。
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突,&许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北方古老人类的原始及共同特征。
同时,许昌人还呈现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特征,如脑容量增大、头骨变薄、眉脊较为纤细、头骨结构呈现纤细化等。1号头骨的颅容量约为1800毫升,2号头骨虽然小于1号,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类的变异范围平均值之上。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国尼安德特地区命名的古人类,生活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繁盛期为距今13万年至3万年,其头骨具有与世界上其他人种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特性状&&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许昌人&头骨上具有与其相似的特征。此外,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许昌人&与非洲古人类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情况,是尼安德特人活动区域以外第一次集中发现,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吴秀杰说,&&许昌人&混合型体质特征,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交流或杂交的结果。&
至于在何种情况下&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进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扬推断:&许昌人&之前,东亚大陆极度寒冷,&许昌人&先辈向气候温和的欧洲迁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杂交。距今12.8万年至7.4万年间,气候转暖,这批古人类重返家园。因为那里有大西洋暖流的庇护,或许一度成为人类的&避难所&。
&许昌人& 颠覆&非洲起源说&?
有专家指出,以&许昌人&化石外貌与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相似性,来终结&非洲起源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现代人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起源说&,两种观点对峙多年,但以&非洲起源说&占上风。
&非洲起源说&出现于1987年,当时3位美国生物学家选择了来自非洲、欧洲、亚洲等地的147名妇女,从她们生产后的婴儿胎盘中提取出线粒体DNA。分析发现,这些线粒体DNA都可以追溯至约20万年前一位非洲妇女(被称为&夏娃&)。此外,从遗传学上看,各大洲人的基因差异极小,不可能是分别发展而来。
但李占扬表示,&许昌人&头骨是2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其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如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安徽和县猿人等的一些特征,又有向现代人过渡的进步特征,此外还有欧洲尼安德特人特征。这就说明,这些化石同以往发现的其他人类化石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已经构成了一个新人种的要素。根据前两个特征我们可以说&许昌人&是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外来的。这就支持了现代人&多地起源说&,而对&非洲起源说&造成冲击。
&现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现代人的后裔,看起来很有问题,20多年来还未有一例得到证明,目前已经有分子遗传学专家发出质疑。& 李占扬说,&这次研究成果为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证据,这些证据是支持&多地起源说&的,起码在中国华北地区是这样。当然,这次研究还解决不了所有的起源问题。&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中国相信&多地起源说&,论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学者,大都是通过从蓝田人、北京人,乃至&许昌人&化石上体质的相似性(即&形态学&),来推断化石间的关联,远不及基因检测的科学性。现在所说&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有关系,也只是通过观察&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等实现的,并未被DNA检测所证实。
尽管提取&许昌人&化石DNA的探索仍在继续,但即使&许昌人&真的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距离终结&非洲起源说&也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世界各地发现古人类化石的机会实在太少。&任重而道远!&李占扬如是说。
&许昌人&老宅将建遗址公园
&许昌人&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于1965年,2005年首次进行考古发掘。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在此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学术界认为这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将其命名为&许昌人&,该遗址因此得名为&许昌人&考古遗址。2014年4月,文物部门在&许昌人&旧石器遗址又发现一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和其他个体的头骨碎片,较完整的头骨被称为&许昌人&2号。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许昌人&旧石器遗址在出土两个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之后,又发现两块古人类肢骨化石。这次发掘还出土一件顶骨化石断块,其性状和2014年发现的&许昌人&2号头骨接近,属于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第十一层,地层年代经测定为距今10万年左右。
近日,许昌市文广新局透露,今年,许昌市将启动&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初步规划遗址公园总控制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力争5至10年建成。届时将利用遗址公园内的博物馆举行出土文物标本展,将&许昌人&遗址出土的标本全部展出,让人们一睹&许昌人&的风采。据悉,河南省目前有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殷墟考古遗址公园、洛阳隋唐考古遗址公园、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是河南省第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7/3/19 21:45:33
“许昌人”只不过是曾经存在的、已灭绝的一个人种之一。
说是“许昌人”我们的祖先,没有令人信服依据。
更没有推翻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
<span style="color:#17/3/19 19:38:59
人类起源青藏高原,在二次世界大战已有定论。
目前已有2条评论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一个“中欧混血”&能终结“非洲起源说”吗
日07:46&&来源:
原标题:一个“中欧混血” 能终结“非洲起源说”吗
  “许昌人”发现者李占扬和“许昌人”1号头骨模型(受访者供图)
  尽管提取“许昌人”化石DNA的探索仍在继续,但即使“许昌人”真的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距离终结“非洲起源说”也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日前,一篇题为《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县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这一说法再次挑战了所谓的“非洲起源说”,也为研究现代人类,特别是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再添重要证据。
  现代人类到底从哪来?是像“非洲起源说”指出的那样都是非洲现代人类的后裔,还是像“多地起源说”指出的那样是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各自进化成现代人的?“许昌人”的研究发现让这个一直悬而未解的谜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许昌人” 到底何许人也?
  经过连续12年发掘,考古学家共发现45件“许昌人”头骨化石,并将其修复、拼接,复原制作了“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
  “‘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终结了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论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2005年,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便开始了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灵井位于许昌县西北,距许昌旧城大约15公里。
  尽管过去了将近10年,李占扬仍清楚地记得“许昌人”头骨化石发现时的情景。那是日上午,原本计划在15日就要停工的他们,因出土了几件正形石器标本,其中有非常精致的尖状石器和刮削器,觉得就此停工实在可惜,因此打算延期发掘,但寒流将至,只能延续两日。
  “真是天公作美。往年一进入12月,不是封冻就是雨雪,可2007年最低温度仍在零度左右,这无疑是适合发掘的天气。同时,当时正在发掘的探方进入第十一层后,土质也变得松软,出土的化石和石器突然增多。”回忆起这些,李占扬仍是很兴奋。
  17日上午刚一上工,就有人说:“今天人头该出来了!”和往常一样,人们只是把这话当作戏言而已。但此时,大家心里都明白,已经到了发掘的最后关头。
  这时候有人发现了一个头骨化石,技工赶紧过去帮助清理化石上面的泥土。化石的轮廓顿时清晰起来:骨头呈淡黄色,表面光圆,更重要的是一侧边上已清楚地显露出了骨缝(这是人以外其它任何动物化石都不具有的特征)。
  经过连续12年发掘,考古学家共发现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2014年以来,李占扬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修复、拼接、复原和研究,分别制作了“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人头骨虚拟及实体的复原头骨及颅内膜。1号头骨复原后保留有脑颅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来自一个年轻男性个体;2号复原后保存有脑颅后部,来自一成年个体。
  “许昌人” 竟是中欧混血?
  “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
  通过对“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吴秀杰表示,他们发现“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
  “‘许昌人’可能是人类进化中出现的一个新人种。”李占扬说。不过,科学家目前还没有成功地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DNA分析。
  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突,“许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北方古老人类的原始及共同特征。
  同时,许昌人还呈现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特征,如脑容量增大、头骨变薄、眉脊较为纤细、头骨结构呈现纤细化等。1号头骨的颅容量约为1800毫升,2号头骨虽然小于1号,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类的变异范围平均值之上。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国尼安德特地区命名的古人类,生活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繁盛期为距今13万年至3万年,其头骨具有与世界上其他人种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特性状――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许昌人”头骨上具有与其相似的特征。此外,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许昌人”与非洲古人类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情况,是尼安德特人活动区域以外第一次集中发现,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吴秀杰说,“‘许昌人’混合型体质特征,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交流或杂交的结果。”
  至于在何种情况下“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进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扬推断:“许昌人”之前,东亚大陆极度寒冷,“许昌人”先辈向气候温和的欧洲迁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杂交。距今12.8万年至7.4万年间,气候转暖,这批古人类重返家园。因为那里有大西洋暖流的庇护,或许一度成为人类的“避难所”。
  “许昌人” 颠覆“非洲起源说”?
  有专家指出,以“许昌人”化石外貌与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相似性,来终结“非洲起源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现代人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起源说”,两种观点对峙多年,但以“非洲起源说”占上风。
  “非洲起源说”出现于1987年,当时3位美国生物学家选择了来自非洲、欧洲、亚洲等地的147名妇女,从她们生产后的婴儿胎盘中提取出线粒体DNA。分析发现,这些线粒体DNA都可以追溯至约20万年前一位非洲妇女(被称为“夏娃”)。此外,从遗传学上看,各大洲人的基因差异极小,不可能是分别发展而来。
  但李占扬表示,“许昌人”头骨是2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其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如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安徽和县猿人等的一些特征,又有向现代人过渡的进步特征,此外还有欧洲尼安德特人特征。这就说明,这些化石同以往发现的其他人类化石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已经构成了一个新人种的要素。根据前两个特征我们可以说“许昌人”是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外来的。这就支持了现代人“多地起源说”,而对“非洲起源说”造成冲击。
  “现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现代人的后裔,看起来很有问题,20多年来还未有一例得到证明,目前已经有分子遗传学专家发出质疑。” 李占扬说,“这次研究成果为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证据,这些证据是支持‘多地起源说’的,起码在中国华北地区是这样。当然,这次研究还解决不了所有的起源问题。”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中国相信“多地起源说”,论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学者,大都是通过从蓝田人、北京人,乃至“许昌人”化石上体质的相似性(即“形态学”),来推断化石间的关联,远不及基因检测的科学性。现在所说“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有关系,也只是通过观察“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等实现的,并未被DNA检测所证实。
  尽管提取“许昌人”化石DNA的探索仍在继续,但即使“许昌人”真的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距离终结“非洲起源说”也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世界各地发现古人类化石的机会实在太少。“任重而道远!”李占扬如是说。
  相关链接
  “许昌人”老宅将建遗址公园
  “许昌人”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于1965年,2005年首次进行考古发掘。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在此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学术界认为这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将其命名为“许昌人”,该遗址因此得名为“许昌人”考古遗址。2014年4月,文物部门在“许昌人”旧石器遗址又发现一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和其他个体的头骨碎片,较完整的头骨被称为“许昌人”2号。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许昌人”旧石器遗址在出土两个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之后,又发现两块古人类肢骨化石。这次发掘还出土一件顶骨化石断块,其性状和2014年发现的“许昌人”2号头骨接近,属于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第十一层,地层年代经测定为距今10万年左右。
  近日,许昌市文广新局透露,今年,许昌市将启动“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初步规划遗址公园总控制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力争5至10年建成。届时将利用遗址公园内的博物馆举行出土文物标本展,将“许昌人”遗址出土的标本全部展出,让人们一睹“许昌人”的风采。据悉,河南省目前有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殷墟考古遗址公园、洛阳隋唐考古遗址公园、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是河南省第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付丽丽)
(责编:贺迎春、熊旭)
推荐阅读2017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走完“第二步”在2016年相继完成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今年4月中下旬,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开展货物运输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多项关键技术试验。
6329米!国产水下滑翔机“海翼”刷新世界纪录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上完成了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为我国深渊科考提供了新的科考手段。一个“中欧混血” 能终结“非洲起源说”吗
“许昌人”发现者李占扬和“许昌人”1号头骨模型(受访者供图)
尽管提取“许昌人”化石DNA的探索仍在继续,但即使“许昌人”真的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距离终结“非洲起源说”也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日前,一篇题为《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县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这一说法再次挑战了所谓的“非洲起源说”,也为研究现代人类,特别是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再添重要证据。
现代人类到底从哪来?是像“非洲起源说”指出的那样都是非洲现代人类的后裔,还是像“多地起源说”指出的那样是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各自进化成现代人的?“许昌人”的研究发现让这个一直悬而未解的谜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许昌人” 到底何许人也?
经过连续12年发掘,考古学家共发现45件“许昌人”头骨化石,并将其修复、拼接,复原制作了“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
“‘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终结了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论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2005年,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便开始了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灵井位于许昌县西北,距许昌旧城大约15公里。
尽管过去了将近10年,李占扬仍清楚地记得“许昌人”头骨化石发现时的情景。那是日上午,原本计划在15日就要停工的他们,因出土了几件正形石器标本,其中有非常精致的尖状石器和刮削器,觉得就此停工实在可惜,因此打算延期发掘,但寒流将至,只能延续两日。
“真是天公作美。往年一进入12月,不是封冻就是雨雪,可2007年最低温度仍在零度左右,这无疑是适合发掘的天气。同时,当时正在发掘的探方进入第十一层后,土质也变得松软,出土的化石和石器突然增多。”回忆起这些,李占扬仍是很兴奋。
17日上午刚一上工,就有人说:“今天人头该出来了!”和往常一样,人们只是把这话当作戏言而已。但此时,大家心里都明白,已经到了发掘的最后关头。
这时候有人发现了一个头骨化石,技工赶紧过去帮助清理化石上面的泥土。化石的轮廓顿时清晰起来:骨头呈淡黄色,表面光圆,更重要的是一侧边上已清楚地显露出了骨缝(这是人以外其它任何动物化石都不具有的特征)。
经过连续12年发掘,考古学家共发现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2014年以来,李占扬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修复、拼接、复原和研究,分别制作了“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人头骨虚拟及实体的复原头骨及颅内膜。1号头骨复原后保留有脑颅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来自一个年轻男性个体;2号复原后保存有脑颅后部,来自一成年个体。
“许昌人” 竟是中欧混血?
“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
通过对“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吴秀杰表示,他们发现“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
“‘许昌人’可能是人类进化中出现的一个新人种。”李占扬说。不过,科学家目前还没有成功地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DNA分析。
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突,“许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北方古老人类的原始及共同特征。
同时,许昌人还呈现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特征,如脑容量增大、头骨变薄、眉脊较为纤细、头骨结构呈现纤细化等。1号头骨的颅容量约为1800毫升,2号头骨虽然小于1号,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类的变异范围平均值之上。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国尼安德特地区命名的古人类,生活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繁盛期为距今13万年至3万年,其头骨具有与世界上其他人种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特性状——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许昌人”头骨上具有与其相似的特征。此外,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许昌人”与非洲古人类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情况,是尼安德特人活动区域以外第一次集中发现,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吴秀杰说,“‘许昌人’混合型体质特征,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交流或杂交的结果。”
至于在何种情况下“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进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扬推断:“许昌人”之前,东亚大陆极度寒冷,“许昌人”先辈向气候温和的欧洲迁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杂交。距今12.8万年至7.4万年间,气候转暖,这批古人类重返家园。因为那里有大西洋暖流的庇护,或许一度成为人类的“避难所”。
“许昌人” 颠覆“非洲起源说”?
有专家指出,以“许昌人”化石外貌与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相似性,来终结“非洲起源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现代人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起源说”,两种观点对峙多年,但以“非洲起源说”占上风。
“非洲起源说”出现于1987年,当时3位美国生物学家选择了来自非洲、欧洲、亚洲等地的147名妇女,从她们生产后的婴儿胎盘中提取出线粒体DNA。分析发现,这些线粒体DNA都可以追溯至约20万年前一位非洲妇女(被称为“夏娃”)。此外,从遗传学上看,各大洲人的基因差异极小,不可能是分别发展而来。
但李占扬表示,“许昌人”头骨是2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其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如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安徽和县猿人等的一些特征,又有向现代人过渡的进步特征,此外还有欧洲尼安德特人特征。这就说明,这些化石同以往发现的其他人类化石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已经构成了一个新人种的要素。根据前两个特征我们可以说“许昌人”是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外来的。这就支持了现代人“多地起源说”,而对“非洲起源说”造成冲击。
“现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现代人的后裔,看起来很有问题,20多年来还未有一例得到证明,目前已经有分子遗传学专家发出质疑。” 李占扬说,“这次研究成果为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证据,这些证据是支持‘多地起源说’的,起码在中国华北地区是这样。当然,这次研究还解决不了所有的起源问题。”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中国相信“多地起源说”,论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学者,大都是通过从蓝田人、北京人,乃至“许昌人”化石上体质的相似性(即“形态学”),来推断化石间的关联,远不及基因检测的科学性。现在所说“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有关系,也只是通过观察“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等实现的,并未被DNA检测所证实。
尽管提取“许昌人”化石DNA的探索仍在继续,但即使“许昌人”真的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距离终结“非洲起源说”也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世界各地发现古人类化石的机会实在太少。“任重而道远!”李占扬如是说。
“许昌人”老宅将建遗址公园
“许昌人”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于1965年,2005年首次进行考古发掘。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在此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学术界认为这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将其命名为“许昌人”,该遗址因此得名为“许昌人”考古遗址。2014年4月,文物部门在“许昌人”旧石器遗址又发现一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和其他个体的头骨碎片,较完整的头骨被称为“许昌人”2号。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许昌人”旧石器遗址在出土两个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之后,又发现两块古人类肢骨化石。这次发掘还出土一件顶骨化石断块,其性状和2014年发现的“许昌人”2号头骨接近,属于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第十一层,地层年代经测定为距今10万年左右。
近日,许昌市文广新局透露,今年,许昌市将启动“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初步规划遗址公园总控制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力争5至10年建成。届时将利用遗址公园内的博物馆举行出土文物标本展,将“许昌人”遗址出土的标本全部展出,让人们一睹“许昌人”的风采。据悉,河南省目前有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殷墟考古遗址公园、洛阳隋唐考古遗址公园、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是河南省第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责任编辑:赵清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起源于非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