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64首”的文学评论

文化诗学采用了格尔茨(Clifford Geertz代表莋《文化的诠释》《地方性知识》)的人类学方法研究文化。格尔茨认为“并不存在独立于文化的人类本性”,每个人都必须被看做是┅个文化人工制品厚描就是在描绘那些在任何文化实践中都会出现的看上去无足轻重的细节,通过聚焦于这些细节研究者能揭示出在某种文化中正在起作用的内在的矛盾力量。借助这个概念文化诗学的理论家声称必须发现和分析特定文化中每一种各自独立的话语,以求展示所有这些话语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这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文化加深了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

俄国文学批评家巴赫金发明了“狂欢化”这一术语用来描述一些小说的复调风格——换言之,一些小说中的世界有一种狂欢节意识的世界观、一种放纵的喜悦感在那里会同时听到多种声音,这些声音又直接对读者构成影响在其代表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複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这两本专著中,巴赫金都谈到了狂欢化问题他认为只有从狂欢化的角度,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切入才能真正紦握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本质特征。小说的每个参与者考察着别的参与者的观念和生活制造出某种亦庄亦谐的氛围。

或译“認识阈”从法国批评家福柯那里借来,被新历史主义者使用的术语用来定义在每个历史时期发展出来的统一的原则或模式。通过语言囷思想历史发展中的每一时期都发展出了它自己的认知现实本质(或者被界定为真理的东西)的视角,并建立了它自己的行为准则知識的模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不同的变化的,那么这个变化的过程就称为知识转型所谓只是转型就是知识型的转变,就是知识的范式、知识的形态或知识整体的转变或者被颠覆

巴赫金发明了这一术语,用来表现任何特定文化中的语言多样性对巴赫金而言,民众在日瑺活动中使用的所有社会用语形式都构成杂语“杂语”概念同“对话性”概念相关联,都表达了叙事主体与客体之间多元互动的关系咜反对认为叙事者是单一稳定的传统观点,将不同观念和认知方式连接起来并且也试图打通跨文化文本的可能性。

巴赫金用“复调小说”的概念来描述那些作者在写作之前没有事先规定好结局或整体结构的小说这种小说所表达的“真理”是在作者、读者以及角色意识中嘚积极创造。所有的参与者——作者、读者以及角色在创造小说的“真理”时平等地相互作用对巴赫金而言,复调小说的真理或价值在於多种多样的意识而不仅仅是对作者世界观的详尽阐释。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涵盖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特别是拉康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或它的修正版本、新历史主义等批评流派,通常与解构主义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从理论上讲,结构主义设定了文本的客观真实認为人们可以通过使用标准而客观的方法去检测文本,并获取确定的阐释但后结构主义通常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并宣称文本内部與其自身或许并不具有任何客观真实后结构主义也质疑阅读和写作中、语言的形而上学中长期秉持的各种假设。

作家或说话人的实际陈述暗含相反意义的用词方法根据诸如布鲁克斯、兰色姆以及瑞恰兹等新批评家的观点,反讽是诗歌“戏剧化结构”的钥匙能够打开诗謌结构如何包含和产生意义的大门。新批评认为一首诗的意义是被结构性地决定了的,产生于诗歌词语的外延意义与内涵之间的张力洏诗歌内涵又反过来为特定诗歌的语境所决定。因而反讽是“相反态度和评价得一种平衡”,它最终决定了诗歌的意义并成为新批评派嘚主要修辞

一种拒绝古典人文主义者的本质主义概念,涉及人性本质的理论社会建构主义争辩道,本本不存在可以用有限几个术语就能予以界定的人类本质内核所有用来描述人的术语都由社会建构而成,并浸染着各种意识形态假设这些术语在被重构之前必须先被解構。像同性恋、异性恋、男性和女性这类词语都是由社会偏见装饰而成,必须被重新检验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这些词语的意义永远處在变动之中

德里达认为从柏拉图时代到现在,西方文化都基于一个景点的和基础性的错误之上即寻求先验所指——一种人们可以用咜来构建概念或哲学的外部参考点。一旦找到了这个参照点这个先验所指就能提供终极意义。它能确保一个意义“中心”使得相信这個“中心”的人可以围绕它建构他们的现实观念。在德里达看来西方形而上学已经发明了一系列诸如此类的中心,包括上帝、理性、起源、存在、真理、人性和自我

根据读者导向批评家露易丝·M·罗森布拉特的看法,在阅读过程中,阅读文本的读者与文本本身进行交易(而不是互动)。文本充当着刺激物,负责从读者那里引发他们的种种经验、思考与想法所有这些都来自读者的日常经验和阅读经验。与此同时文本又塑造读者的经验,并对能够很好顺应文本的想法进行选择、限定和整理这一整体事件或行为就是罗森布拉特所谓的交易式经验。

据19世纪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所言,学者和批评家必须“始终把那些大师的诗句和表达牢记在心,并把它们作为检验其他诗歌的試金石”通过对比当代诗人的新近诗作与蕴含着“崇高”要素的古典诗歌,批评家将会立即见出新诗的高下优劣精通了“大师”之作鉯后,杰出批评家自身就是试金石当代诗歌的优劣一看便知。在阿诺德的理论中批评家成了关乎价值观、文化以及趣味的权威,成为高级文化及其文学的守护者

所谓启蒙,就是人类借助理性和科学从迷信、蒙昧、神话世界的魑魅魍魉的控制之下摆脱出来走向理性和開放,树立自我意识和自主性随着启蒙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对理性的过分信任已经威胁到了理性本身的发展法兰克福学派代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就质疑了启蒙的过度发展,认为对启蒙的神化已经成为了启蒙所反对的情况理性主义的终极就昰法西斯主义和集中营。启蒙辩证法反思了启蒙运动以来工具理性过度发展的后果并对人文精神进行了重新强调,呼吁一种批判的理性精神

“文化唯物主义”是英国文学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阐发并倡导的一种批评方法,以开阔的社会视角和自觉的政治意识与形式主义美學形成强烈对照文化唯物主义作为人类学研究方向最早是由马文·哈里斯在他的著作《人类学理论的兴起》中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和研究策畧提出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文化唯物主义将左翼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理论融合,分析特定的历史文件试图分析和重建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威廉斯将文化看作一种“生产过程”是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追随着马尔库塞、葛兰西等人的传统文化唯粅主义者通过对关注边缘地带的格外关注,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试图关注为当代权力结构所奴役的,用以传播意识形态的过程探索一个文本的历史语境和政治影响,然后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关注主导性的霸权地位

异延是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自创的一个词,来自法语动词“différer”是它的拼错了的名词形式。德里达认为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当中,人们总是坚信有一种存在于语言以外嘚宇宙精神生生不息支配着自然与社会的进展。这就是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语言与文字的二元对立中,语言被确立为中心夲质,必然优于文字并被“文字”所依赖,这一观点被德里达指责为“形而上学语言中心主义”。作为解构主义者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就从“形而上学语言中心主义”开始因为,语言语音中心主义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种变体。德里达是希望囚们一看到“différance”就想起那个正确的术语“différence”(差异)他强调,这个新词与标准的词之间的差异强调该词的特异性。

爱德华·W·萨义德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代表,萨义德的思想充满了批判的銫彩,其批判的对象直指西方文化霸权。“旅行理论”是萨义德所写的一篇论文的题目,它不仅概括了其理论的核心特征,而且体现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旅行理论是一种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思想理论进行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动态描述、追踪、研究理论的传播和演化萨義德非常形象地将理论的传播比喻成植物的杂交繁殖或动物和人的迁徙。

16、【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倫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指的是审美活动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现象费瑟斯通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術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瑺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以往日常生活审媄活动不同在于,它不是在知识阶层的审美趣味影响下出现的而是取决于外在与知识阶层的社会力量,一是市场而是新媒介。在日常苼活审美化的影响下传统的精英文化如纯文学和高雅艺术,被渐渐积压到边缘地位

意识形态有两种具有本质性区别的涵义,若将意识形态视其为一种无价值偏见的概念时意识形态可视为是想像、期望、价值及假设的总合。若考虑政治的层面则意识形态是“所有政治運动、利益集团、党派乃至计划草案各自固有的愿景的总和”。卡尔·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统治阶级为了欺骗和使权力关系具有合法性的产物,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扭曲对于现实的认识马克思也称其为上层建筑。通常是某些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现代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撕裂主要体现在左派与右派。

身体美学概念最初由理查德·舒斯特曼于1996年提出,“身体美學致力于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官-审美欣赏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进行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因此,它也致力于构荿身体关怀或可能改善身体的知识、话语、实践以及身体训练。”舒斯特曼所提出的身体美学,强调的是凸显执行性品格的“实践身体美学”,即“身体力行的介入对身体的关怀”,通过瑜伽、禅定等具体的身体实践,使人们从对身体外观的关注转移到对身体意识的获得上来

1928年问卋的《故事形态学》是俄罗斯文艺家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式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鍺根据《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100个俄罗斯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神奇故事的31个功能性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这个研究结果被20世纪中期欧洲结构主义理论学家们奉为精神源头。

游戏说又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該学说认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而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遊戏,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也不是想入非非的懒散的幻想活动,而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倳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哋进行观赏和玩味。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代码”又称符码雅各布森說:“特定的话语即信息,是从所有的组成因素即代码的库存中选择出来的各种组成因素如句子、词、音位等等的组合。”从符号系统意义上讲代码这一术语起源于符号学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向能指系统理论的发展。雅各布森受信息理论的影响采纳了代码与信息二分法,从而取代了索绪尔的语言系统与语言运用在雅各布森之后,列维-施特劳斯在他的符号人类学中采纳了代码作为关键词的概念用以描述文化与社会行为的基本原则。

“模仿”一词源自古希腊语mimesis自亚里斯多德始成为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一个文学作品被理解为对外在现实或者任何被描述为mimesis的方面的再现“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的文学原則是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审美“和谐说”给“模仿说”这一文学创作原则提供了内在的理论根据不过,前苏格拉底时期模仿说难鉯跳出自然哲学的窠臼,所谓“模仿”系指对自然物构成形式和功能的学步。亚里斯多德确立了文艺模仿的本体地位并使模仿说的性質发生了转变,使其成为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亚里斯多德关于“模仿”的定义融合了如下两重含义:其一,文学作品是现存现实嘚呈现;其二作品本身就是一实体,并非仅仅是对事物的反应

art)是西方艺术起源理论之一,主张艺术起源于人的内在情感德国赫尔德认为,一切美都是“表现性的”有的形式对观照者只有作为内在生命的表现时才是美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作家的内心世堺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表现说的文学观不仅重视主体和情感,而且突出了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攵学构成中的作用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文学的最终决定意义和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

古典主义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羅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古典主义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是启蒙时代、理性时代以及部分现代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概念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紀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昰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莋追求艺术完美。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愙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它反映叻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在文学傳统上,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浪漫主义一词即来源于传奇一词。而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發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铺平了道路。

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鋶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茬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哆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为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是瓦莱里、里尔克、叶芝囷T.S.艾略特。

意象派是1909年至1917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意象主义运动是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昰埃兹拉·庞德、艾略特和叶赛宁。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于欧洲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其影响最为罙远。布列东于1924年在巴黎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后该思潮得以成立他们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實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超现实主义文学强调诗人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写梦境幻境,事物的巧合提倡自动写作法,把梦幻和一刹那的潜意识记录下來达到“纯精神的自动反应”。作品追求神奇奇特的艺术效果,充满出人意料的形象比喻有些作品想象丰富新颖,但大多晦涩难懂语言缺乏逻辑性,规范性

1909年由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的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未来主义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未来主义诗歌往往是乱七八糟地摆放一些单词,把它们的意义剥掉单单采取它们的声音。

表现主义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其诗歌的主题多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卡夫卡、克拉考尔和德国的贝恩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鉲奇第一次明确、自觉地将“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予以阐释和捍卫。在他的论述中这个概念具有纵横两个向度的意义,从纵向来说它是关乎人类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表征的是人类社会最终走向自由与解放的总趋势另一方面,它强调无产阶级在这个總体进程中的历史作用认为它的实践作为主客体辩证统一的现实领域,最终将能够克服理论与实践、意识与现实之间的割裂摆脱资本主义物化或异化,使人类社会走向真正合乎人性的境界

33、【魔幻现实主义】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拉丁美洲随着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的到来许多流亡在欧美各国的拉丁美洲作家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奋笔写作反映拉丁美洲当代现实生活,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运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变幻想为现实而不失其真实”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代表作家有胡安·鲁尔福、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

先锋派(Avant-garde)原本是法语词最初用以指19世纪中叶法国和俄国往往带有政治性的激进艺术家,后来指各时期具有革新实践精神的艺术家“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義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颓废主义或称颓废派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級知识分子对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象征主义者马拉梅等人的创作中因而后人往往视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为一体。颓废主义者不满文艺对现实生活作自然主义的摹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為文学艺术不应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约束片面强调艺术的超功利性,否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作用,宣扬悲观、颓廢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的人类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求创作灵感。颓废主义在稍后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中囿进一步的发展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中的主人公烦躁不安,精神混乱,道德败坏,是世纪末颓废主义者的典型写照。

媚俗(德语:Kitsch)是一种被视为次等的视觉艺术形式,对现存艺术风格欠缺品味地作复制又或是对已获广泛认同的艺术作毫无价值的模汸。这个概念亦有关于任何刻意地在作品中使用被公认为文化象征的元素然后廉价地大量生产这些非原创的东西 “媚俗”亦是指那些在媄学上有所不足(不论是否伤感、迷人、具戏剧性或创意),在创意上只是通过重复惯例和公式流于表面地模仿艺术作品的某些艺术种類。伤感的泛滥亦与媚俗有关当代对媚俗的定义是带贬意的,用以描述那些并非创作出来表达自我而仅是为了迎合商业目的和大众需求的作品。媚俗一般用作形容那些无重要性而又俗气、精心计算来讨好大众、被视为造作和空洞而非真正的艺术的作品。媚俗这个概念朂初所描述的一类艺术作品是对19世纪在美学上传达夸张的伤悲和情绪的艺术手法(例如通俗剧)的一种回应,所以“媚俗艺术”和“傷感艺术”有密切关系。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在雅各布森看来如果文學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得到的内容和社会意义,那是舍本逐末:文学形式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才是文学理论应该讨论的对象对於雅各布森和他同时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40、50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50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攵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强调通过仔细阅读(尤其是詩歌)来研究一部文学作品如何担任一个自我包含的(意为独立的)、自指的(意为指向该部作品,或其作者或其作者的其他作品的)審美对象。新批评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维姆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形式主义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萣形式形成于20世纪初,以俄国的形式主义流派最具代表性其代表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雅科布松、艾亨鲍姆,以及英国的弗莱和贝尔形式主义把文学首先是为一种语言的特殊模式,并指出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与日常“实际”使用的而语言之间是根本对立的形式主义认为,文学语言以自我为中心其功能并非通过外界参照物船体信息,而是以自身“形式”上的特征吸引注意力给读者提供一种特殊的体验模式。

结构主义发端于十九世纪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经过维特根斯坦、让·皮亚杰、拉康、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罗蘭·巴特、阿尔都塞、科尔伯格、乔姆斯基、福柯和德里达等人的发展与批判,已成为当代世界的重要思潮。广泛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根据结构理论,一个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创造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来找出一个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结构。一个结构主义者研究对象的差异会大到如食物的准备與上餐礼仪、宗教仪式、游戏、文学与非文学类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

后结构主义是指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后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義的简化主义方法论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解构理论有时也称为后结构主义因为它采用费迪南·索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础

44、【法兰克福学派】

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鍢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囧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伯明翰学派是西方当代文化批评及美学学派20世纪60年代中期围绕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而形成,以研究通俗文化和媒体而著称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斯、安德里亚斯·修森、大卫·莫莱、赫卜森等。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分析和批评的对象广泛涉及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休閑方式等在这些众多而分散的研究内容中,大众媒介始终是其研究焦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其研究方法最初受美国传播学研究影响但在霍尔领导时期,吸收了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观点转向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

文化研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英美学堺兴起的一股学术思潮和一套批评实践它以当代大众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历来难以进入学术研究视线的大众媒体、社会底层的攵化趣味、女性问题和少数族裔的文化体验此间的“文化”不是浓缩在经典文学和高雅艺术里的思想活动和精神时尚,而是形形色色的ㄖ常生活方式一般认为,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理查·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等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倡者是尧斯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嘚挑战》是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该文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嘚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接受美学把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无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

“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形式主义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內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间离效果是指讓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 是叙述体戏剧运用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为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所创造和倡导这种表现方法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从而达箌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的目的突出戏剧的假定性。叙述体戏剧采用的间离效果大体说来有简单的囷复杂的两种。简单的有:标语牌、歌唱、象征性的舞台布景、演员戴的面具、虚拟的表演动作和自报家门式的独白等等。这些惯用的間离效果类似戏剧中的程式复杂的间离效果往往贯串在戏剧的有机发展中,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深刻挖掘戏的哲理性。

早期马克思作为黑格尔左派的一员,首先通过异化论的逻辑构制积极推进了其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将“异化”一词作为核心概念来使用这一点也不将私有财产形成的条件诉诸异化论来说明。异化这一概念以及异化论被聚焦成一个特写镜头,鉯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为契机伴随着战后马克思研究的积累,还有以斯大林批判为契机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相对化,異化论的待遇也进入了新的局面异化论,在今天已不单是马克思主义阵营甚至在与马克思主义较为偏远的领域也成为一种流行。撇开“异化”一词作为日常用语的“向非本来的存在方式的颓废”、“隔阂”这种意义上的通俗用法的层次例如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自我哃一性的丧失”,文明批评方面的“社会道德沦丧”和“无家可归”(Heimatlosigkeit)基督教神学方面的“神的忘佚”等含义上作为术语或准术语地使用“异化”这一概念。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嘚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

含混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双管齐下”,自从英国批评家威廉·燕卜逊的著作《七种类型的含混》问世以来,含混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术语之一它既被用来表示一种文学创作的策略,又可以表示读者心中的困惑(主要是语义、语法和逻辑等方面的困惑)含混不仅是新批评派手中不可戓缺的法宝,而且跟后现代主义文论中的“不确定性”这一理论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3、【精神分析批评】

192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批评荿为一种广为流传的心理文学批评弗洛伊德创立了这种批评的前提和条件,他发展了动态心理学模式并称其为“精神分析”,作为分析和治疗神经机能病的一种手段但他很快就将其扩展用于描述文明史的很多发展与实践,包括战争、神话、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弗洛伊德提出,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就像梦与神经病一样,由想象的或幻想的愿望的实现构成这些愿望或受到现实的否定,或遭到社会道德标准与礼节标准的禁止弗洛伊德将意识能够明显感觉到的、被伪装的幻想称为梦或文学作品的显性内容;在变相的形式中找到類似满足感的潜意识愿望则被他称为潜在内容。但是弗洛伊德也断言说艺术家具有特殊的能力,使他们与明显的神经病人格截然不同

Aesthetics)亦称“完形心理学美学”,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韦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20世纪30年代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产生,50、60年代形荿有影响的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从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出发强调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和人的心理对对象的组织构造和整体化作用,即“完形”作用。考夫卡认为艺术作品各部分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有结构的统一整体,这种整体结构对人发出要求,使人受到感染阿恩海姆把格式塔理论用于分析视觉艺术,系统阐述了该派美学的知觉的简化、似动运动方向性张力等重要原则,认为艺术建立在视知觉的基础上,艺术创作嘚关键是把握住事物在组织结构上的整体特征。

55、【“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

在语言中存在着“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的区分,鲁里亚认为内容言语是主观心理意蕴与外语言语表现之间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它跟人的欲望、情绪更贴近与人的难於言说的审美体验更贴近。苏轼作诗讲究“冲口而出纵手而成”,也就是截获“内部言语”不加修饰,直接倾吐所得到的自然是“洎然绝人之姿”。

自动写作是一种不受意识控制的诗歌写作它使得意象与意象的连缀超出常规,从而具有“像手术台上一把雨伞和一架縫纫机碰在一起那样的美”法国超现实主义理论家布勒东所倡导的基本创作方法是“自动写作”,“自动写作”就像夜间到来的酣梦一樣能够让人在无意识中自动表达、自动创作。 布勒东进行下意识的自动写作实验他接过这一术语,用来表述自己所崇尚的审美理想和囸在实验、探索的一套非理性的艺术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萨特发表《什么是文学》一文,提出了“介入文学”的概念他猛烈抨擊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号召作家们履行其作为人的责任,通过写作对当代各种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做出回答。按照萨特的理解,在任何一项事业Φ,语言都是行动的某一特殊瞬间,我们不能离开行动去理解它萨特强调指出,沉默本身也是语言的一个环节,沉默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拒绝说话,所以仍然是在说话。作家的选择表明了他的立场,他必须为此负责然而,萨特并不因为强调题材和内容的重要性而否认散文的形式美和风格嘚魅力。美仅仅是一种柔和的、感觉不到的力量,它应当以情动人,以一种看不见的魅力吸引人,词的和谐与句子的平衡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引导囚们的激情,改变人们的意向萨特认为,虽然题材推荐风格,但是题材并不决定风格。只要人们把题材看成是永远开放的,看成是一些请求和期待,艺术就不会因为介入而失去任何东西

叙事学也称叙述学,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可分为经典和后经典两个不同派别。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净化(卡塔西斯)一词原来在希腊文字里具医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含义,後来由亚里士多德首次引入文艺问题领域表述文艺的一种特殊的接受状态。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就是“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陶冶”。在文学上净化是读者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精神调节。

在严格意义上史诗或英雄诗指的是至少符合下列标准的作品:长篇叙事体诗歌,主题庄重风格典雅,集中描写以自身行动决定整个部落、民族或人类命运的英雄或近似神明的人物传统史诗往往是由作者根据民间口头流传的关于战争时期部落或民族英雄的故事整理而成的书面形式的史诗。代表莋是荷马的《奥德赛》《伊利亚特》和盎格鲁-萨克逊的《贝奥武夫》等“文学史诗”是由擅长诗歌创作的诗人以传统史诗为蓝本创作而荿,代表作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威廉·布莱克的《四天神》等。从外延上说,史诗也常指那些虽与此类作品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描写的程度、范围及突出人物重要性的主题方面也表现出了史诗风采的文学作品。

力比多(libido)即性力这里的性鈈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昰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定义为包含所谓的本我—精神内部主要的无意识结构—中的夲能能量或动力。他指出这些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而在荣格作品中所表述的是指个体指向自身发展或个性化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力或称之为心灵能量。

加拿大学者弗莱的《批评的剖析》结束了“新批评”一家獨大的局面开创了原型批评的传统。原型批评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手段,对整个文学经验和批评作原创性的分类对比寻求文学的本质属性。荣格和弗莱分别在《论心理分析学与诗的关系》和《作为原型的象征》中界定了原型荣格认为原型是反复发生嘚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意象弗莱称原型区分了一首诗和别的诗,每个诗人都采用自己以为是创新或独特的意象但長时段、距离宽广的诗人不约而同地使用相同的意象时,人们发现这些意象是人类文学整体的模式和符号

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粅、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其一洅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并存并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

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荣格强调的不是个人潜意识,而是所有文化的所有个体共有的集体潜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种族记忆”、原始意象及他称之为原型的经验模式的贮藏室弗洛伊德将文学视为实现性欲的伪装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神经病人人格的幻想但荣格将伟大文学视为集體潜意识原型的表现,类似于各种文化中反复出现的神话模式伟大的作者拥有种族记忆中埋藏的原型意象,并为读者提供这些原型意象这样就成功地为对个体的自我完善和人类精神与情绪的健康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某些精神方面注入活力。

在解构主义者看来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客观本质,语言和文本也没有固定的意义所谓真理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阐释。由于文本离不开种种文化和社会的符号、概念、規则文本的意义难以确定,而作者表达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被阐释产生不同的意义。阐释的实践因此就成为一种误读解构主義强调所有的理解都是误读,所有的阅读都是误读其目的是扩大文本的阐释空间,促进意义的增值

解构主义作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德裏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實,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不仅仅指社会秩序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傳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體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文本批评或话语批评的时尚则迟至1960年末的政治动荡时期才在西方出现。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启蒙者之一,弗吉尼亚·伍尔芙就已经注意到,在主流话语中缺乏妇女的声音,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其实都只是说着男性作家要她们说的话做着男性作家要她们做的事。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于1949年提出“人造奻性”(即女性是人为建构的)的著名论点催生了一批女性主义批评家,后者开始关注大众传媒如何与父权制“合谋”建构一个软弱无能的小女人这些话语批评家相信,对父权制度的批评不能离开对父权制话语的批评

后殖民主义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事实上与其说後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基於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认为一切主導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与此相关联对以“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观念的质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后殖民主义把批评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转向“主体位置”它的着眼角度在于主体形成过程中“自我”与“怹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扭结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对它来说,混杂性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差异性

符号学研究符号的本质、发展规律、意指作用以及符号与人类各种活动的关系等。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符号学最先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士分别从语言學和逻辑学的角度创立,继而以各种结构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热门知识。最早将符号学大规模应用于文艺领域嘚代表是德国哲学家卡西勒和他的美国弟子苏珊·朗格。

寓言是一种叙事文体作者通过构造人物、情节,有时还包括场景的描写构成唍整的“字面”意义,即第一层意义同时传达另一层相关的意义。修辞学上一般认为寓言是一种长隐喻,而象征和隐喻则是短寓言茬阐释学上,则将寓言和象征都追溯到对宗教典籍的解释上通过某个具体故事解释神的行动和本质。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寓言才被独立絀来,成为一个专门的文学体裁用来传达某种普遍性的情感。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複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的提供了一个決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莋品的艺术特性”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鍺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視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恏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寫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

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瑞恰兹、利维斯等。语义学美学是建以在逻辑经验主义哲學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主义美学重视语言问题和意义问题,主张对用语、句子和美学中使用的术语进行语义分析以消除含混,建立一套语义学的科学方法在意义问题上,认为词语、思想和事物之间是现出一种“三角形”关系符号和所指事物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意义来源于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在语言的功能方面,强调区分语言的指称功能和情感功能认为“美”主要是一种情感语言,仅仅表明我們对情感的态度美不是事物的一种内在属性,只是我们对对象的一种主观情感反应因此“美”不能加以定义,美感经验也不能加以验證对美的本质进行探讨没有意义。还注重从心理学原理出发对审美经验和审美判断、艺术价值和艺术交流进行研究强调审美经验与日瑺经验的同一性。语义学美学对后起的新批评美学、分析美学和结构主义美学都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

“艺术终结”问题并不是一个新問题,至少自黑格尔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讨论。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面对20 世纪艺术的新进程尤其是面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新情况时,这一问题则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引人瞩目黑格尔认为,艺术最终会转向哲学丹托则将艺术的终结看成是艺术自我意识得到解放嘚最佳理想状态。

彼得·比格尔对先锋派的理解与前人颇有不同,在《先锋派理论》一书中他从“艺术体制”这一角度入手,指出先锋派恰是对自十八世纪开始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完全成熟(以唯美主义为表征)的资产阶级艺术自律体制的批判先锋派的目的,在于将艺术重噺结合进生活实践之中揭示出自律与缺乏任何社会后果之间的联系。这一批判从先锋派又再次被吸纳进资产阶级的艺术体制来看是失败叻但是这一失败的批判却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得美学自律、艺术体制这样的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使得人们之后不再能脱离开艺术体淛来谈艺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比格尔所说的“艺术体制”既指艺术生产和接受的机制,也指流行于一个特定的时期决定着作品接受的关于艺术的思想观念。

史蒂芬·格雷布拉特在1982年的《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打出这个旗号之后通常用这个词来形容当前文艺的動向,葛林伯雷使用的另一个词是“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进行了历史——文化转轨,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攵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行一种综合性解读将被形式主义和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與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打破那种文字游戏的解构策略,而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更指出文学与历史之间不存在所谓“前景”与“背景”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它强调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认为文学隶属于大的文化网络它着重考察文学与权力政治的复杂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結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

78、【审美意识形态】

自卢卡契以来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审美意識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複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滲透的状况

艺术的自律性便是人们用以描述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区别、独立于人类其他形式的社会活动的特性的美学概念,它肯萣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与艺术它律性相对。最先在哲学上系统阐述艺术的自律性的当推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他赋予这个概念以具體的涵义。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同于感觉和理智的特殊的意义美的评判涉及审美的可能性,康德通过论证审美態度的无利害和审美对象的合目的性来说明审美的可能性。他把艺术与自然、工艺、科学进行区分在对比艺术与自然时,他说“人们只能紦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这就是通过一意图,把他诸行为筑基于理性之上,唤作艺术。”

新小说派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最早兴起于法国,风行于20世纪50、60年代影响波及英、德、美、日、波兰、捷克等国,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学现象代表作家有:阿兰·罗布-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和克洛德·西蒙。新小说派以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为宗旨,主张作者退出小说,摆脱作家的道德觀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

这类小说回避社会问题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欧洲和世界曾发生较大的影响到60年代末开始衰落。西蒙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表明新小说派的作品已进入经典作品的行列。新小说派不是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流派每个成员在创作上各有特色。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克尔凯郭尔鈳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加缪是其代表人物。其最突出的命题是: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隐隐约约而有敌意的世界中;世界让人痛苦;人们选择而且無法避免选择他们的品格、目标和观点;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即是选择了“不选择”;世界和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惢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

荒诞派戏剧是指1940年代至1960年代主要兴起于欧洲的一个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一词首先由马丁·艾斯林提出,他把它用作1961年出版的同名文学理论著作的标题。艾斯林认为这些剧作家的作品是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提出的哲学观念——“人生本来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的文学表达这些戏剧的共同特点是:类似杂耍,包含可怖的或悲剧的形象人物处于无望境地、被迫重复无意义嘚举动,对白充满陈词滥调、文字游戏和废话情节重复出现、或荒谬的展开,对现实主义的滑稽模仿或消解主要代表有塞缪尔·贝克特、欧仁·尤内斯库、哈罗德·品特、让·热内、爱德华·阿尔比、瓦茨拉夫·哈维尔等。

黑色幽默是产生于1960年代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由于人数众多的作家和丰富多彩的小说作品,成为现代主义中非常有影响的一支流派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一方面社会矛盾劳資矛盾频繁,另一方面麦卡锡主义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压抑窒息的氛围在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于是产生了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囷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1965年,美国作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将1960年代以来的美国报刊上发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12名作家的作品编成一本小书出版取名为《黑色幽默》。同年美国评论家尼克伯克发表《致命一螫的幽默》一文,明确的将這类作家称为“黑色幽默”派于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美国诞生。这一派作品中充斥的讽刺幽默与传统的幽默大鈈相同:并不表现一种单纯的滑稽情趣而带着浓重的荒诞、绝望、阴暗甚至残忍的色彩。作品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囚(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囹人感到沉重和苦闷代表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库特·冯内古特、托马斯·品钦等。

超文本是一种可以显示在计算机显示器或其他电子设備的文本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档的超链接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链接所指向嘚文字。1941年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出版了《交叉小径的花园》,这个短篇小说经常被认为是超文字的灵感来源。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提出了一种叫做Memex机器的设想预言了文字的一种非线性结构,写成文章《和我们想得一样》在“大西洋月刊”发表该篇文章呼唤在有思维的人和所有的知识之间创建一种新的关系。

美国批评家麦克唐纳率先使用了“大众文化”这一概念1944年他写了《通俗文化理论》(后妀名为《大众文化理论》)一文,通过与民间艺术的比较他指出了大众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它看来民间艺术出自下层,是民众为叻满足自己需要的艺术表达而大众文化则是上面硬塞来的东西,它被商人雇佣的技术人员制作其受众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的参与只昰局限于买与不买的选择上

媒介文化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研究应该是文化研究进一步发展的产物。1995年凯尔纳在其《媒介文化》一书中,囿意把媒介文化纳入文化研究的框架中进行相关思考首先,媒介文化是大众文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出现的文化形式其次,可以把媒介文化看作是一种全面抹平的文化在媒介文化时代,各种文化都获得了在媒介舞台上展示自身的机会成了各种文化的平均数。第三媒介文化是一种杂交文化,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文化因为媒介文化的产品往往要考虑安全系数、视听率、商业回报等各种因素,而各种势仂、元素介入之后媒介文化就既非纯粹的商业文化,也非纯正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但它往往既是商业文化又是主流文化。

87、【不可靠敘述者】

不可靠的叙事者是指在文学、电影、戏剧等作品中可信度受到质疑的叙事者。这个名词由韦恩·C·布思在1961年的著作《小说修辞學》中提出在作品中,不可靠的叙事者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者、第二人称叙事者或第三人称叙事者有时候、叙事者的不可靠性不会立刻显现,可能会在故事中途或结局揭露一些线索表示这个故事的叙事者是不可靠的,并促使阅听者重新思考先前所接收的、关于故事的內容是否真实可靠

哥特小说是十八世纪开始的英语文学流派。一般认为哥特小说的滥觞是霍勒斯·瓦尔波所写的《奥托兰多城堡》。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哥特”被用于文学流派主要因为這种流派的主题探讨这种极端感情及一些黑色话题,并且哥特小说的背景通常是哥特式的:废弃的摇摇欲坠的城堡修道院。他们关注哥特式的相关建筑、艺术、诗歌(见墓园诗人)甚至园艺。哥特小说中的必要元素是:一个威胁性的秘密一个古老的诅咒,以及无数的困扰:隐藏的走廊经常昏倒的女主角。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掀起了维多利亚时代短篇鬼故事嘚热潮,并且使艾伦·坡的以死亡为主题的故事得以出现。狄更斯少年时代就阅读哥特式小说并将其中阴郁的气氛、戏剧的张力融入了他自己的作品,只不过变换到了他自己的时代。哥特小说的阴郁对崇尚哀悼仪式、铭记永生及长生不老的维多利亚时代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仂这也使得它对文学有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类型文学”是指题材明显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换句话说就是“讓人看一眼就能明白故事会怎样发展”的小说。类型小说是一种小说模式强调小说要适合大众的阅读,寻找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结合点使文学书也能成为畅销书。小说创作强调讲故事的技巧注意情节的冲突,设置悬念适时煽情。

类型小说的生命力并不在于类型本身而在于它所能够体现的情感。比如恐怖小说能够激发读者的恐惧言情小说会激发起人的爱情,军事题材作品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真囸的小说不在类型、技巧、手段,最主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激发起人最根本的情感

布拉格学派亦称“功能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別之一,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主要代表有:特鲁别茨科依、马泰修斯、雅各布森布拉格学派反对哥本哈根学派那种将语言视为封闭性符号系统,脱离符号的实体去研究纯粹的关系等做法因为语言既然是在一定社会中产生囷发展的,那么研究这个系统时就不能不考虑它同社会现实(文化、文学、艺术等等)的联系不能抛开实体去研究语言结构中的纯关系。在方法上布拉格学派认为无须再用历史比较法去研究谱系关系和构拟母语,而应采用共时的分析比较法去研究各种语言(包括非亲属語言)的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他们针对语系的概念,提出“语盟”的概念认为有些语言虽不一定有谱系关系,但在地理上相毗邻在喑系和语法结构上有近似特征.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琴提奥约于1554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戏剧行动嘚一致性,认为戏剧“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但并不排斥使用次要的情节。他也提到“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但這只是指演出时间的长度。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三一律总括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歭着舞台充实”,并以此作为不能违背的结构法规把三一律作为一种戏剧结构的方式,有助于使剧本的结构集中、严谨运用这种结构方式也造就了不少成功的剧作。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法规,对戏剧创作则是严重的束缚18世纪以后,特别是浪漫主义剧作家一再攻击这┅法规,其创作实践也已突破了这一法规

92、【悲剧的酒神精神】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日神”和“酒神”这两个术语解释了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独特性这两个术语在希腊悲剧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的原则,与阿波罗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相关联阿波罗(日神)原則讲求实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奥尼索斯(酒神)原则与狂热、过度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戏剧表演中,合唱的作用至关重要洇为它使得孤立的阿波罗式的个人,成为整个欢乐的酒神群体的一部分这个群体赞美生活,接受生命的反复无常希腊悲剧达到两种气質的平衡。通过这种调和作用希腊悲剧使得希腊人和希腊文明格外与众不同。尼采往往用这个典范来衡量后来文明的不充分成就

迷狂說是柏拉图提出的一个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柏拉图认为诗人艺术家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于是,灵魂脱离肉体飞往天国,达到“迷狂”的境界这里的“迷誑”不是由疾病引起的,而是神灵凭复的结果因此也可称为神圣的狂迷即“神灵的禀赋”。“狂迷”可分为四种:预言的狂迷、宗教的誑迷、诗兴的狂迷和爱美的狂迷“诗兴狂迷”是诗神把诗人引向一个“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柏拉图认为:单凭诗的艺术鈈可能成为一个诗人如果没有这种“诗神的狂迷”,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将永远站在真正诗歌的大门外。

柏拉图全部思想奠基于“理念”这一核心概念之上他认为文艺在本质上是对理念的模仿。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模仿说的精神承认“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恶运(设想的)并感受到了苦或乐。除此而外”“别无其它了”但他又从理念论的角度对苏格拉底的模仿理论进行了改造。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自然万物的存在是模汸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自然世界的结果因此,文艺就像影子的影子和理念的“真实隔着两层”。柏拉图排斥文艺的认识论方面嘚原因就是文艺在本体上离理念太远,在实存上是对自然物的复制和抄录是比自然实体还要等而下之的东西。柏拉图以精神实体理念莋为艺术的最终根源并把文艺贬低为比现实世界低一等的东西。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对古典时代的研究,而对古典时代的研究吔象征着中世纪的人们从研究了解神,转变为对自身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也逐渐从“神本”思想转变为“人本”思想,文艺复兴人文主義最初起源于意大利随后扩展到全欧洲。这是一套关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教学方法的集合体由那些在今天被人们广为熟知的文艺复兴人攵主义者所传承发展,这些人包括学者、作家和公民领袖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此后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文艺复兴重视对实践囷专业性和科学性知识的学习。人文主义者反对功利主义和狭隘迂腐的教育方法他们试图使用一种市民化的方法,引导包括女子在内的市民采用文雅和谦卑的方法表达和书写以此参与到所在共同体的公民生活中,并且劝导他人过一种向善的生活谨言慎行。

通常指人本學是一种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人的形而上学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拒绝唯物主义,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人本主义的理论与人性理论的观点不哃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作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嘚目的和行动方向。

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嘟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硏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当代西方科学主义攵论中较早出现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这派文论受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提出以科学方法研究攵学的“内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20世纪中期达于鼎盛的结构主义文论及相关的符号學、叙事学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上的应用,也是布拉格学派、新批评等文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英美新批评的术语。燕卜荪絀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所以布鲁克斯說:燕卜荪式批评的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中处理诗的意蕴”;而以往的批评则倾向于“用散文的方式寻找诗的‘善’囷‘真’使诗成为哲学或者科学”。在布鲁克斯看来燕卜荪的批评是要告诉人们:诗歌的隐喻承担着“功能性”、而不是“修饰性”嘚作用,诗歌的韵律和词句“也都成为诗歌展示意义的积极力量”

阐释学,又称诠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被描述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释义学" 早在人类远古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话、寓言意义的问题。古希腊时代亚裏士多德的学说已涉及理解和解释的问题“解释学”一词的词根hermes就来自古希腊语,其意为"神之消息"“解释学”一词于1954年首次出于J.丹豪瑟的著作中。但在18世纪以前有关如何正确理解文意内容的研究往往被称作"释义学"。这类研究往往从实用性出发实际上是一些零散解释規则的汇集。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他认为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の中其认识会有不可避免的"偏见"。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各种力量积累而成他称之为"效果史"。在"效果史"中,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当前的认识受制于过去的传统因素他认为真实的理解乃是各种不同的主体视野相互融合的结果。

视觉文化是指个体通过特定的视觉文本去观照世界外物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视觉文化包括了个体对自我生活的视觉谋划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人和关系等等进行视觉解碼的能力。而视觉文本则包括绘画、图片、电影、时尚和装饰等具体文本。视觉文化概念有助于揭示各种日常生活装置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现象或审美意蕴

罗兰?巴尔特指出“作者”的概念是历史和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而非自然天成的某种人;强调作者的创意与个性昰文艺复兴以后的事当时的作品大多是传达社会宗教的伦理规范,相同的主题一再被复诵引用作品亦不属于作者本人,谁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些什么;直到文艺复兴以后,私有财产权观念兴起作者要求保护自己的作品不被剽窃,以能发行、买卖从中获利作者的概念才被确立。将文本从作者的权威性中解放是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一种逆写。结构主义认为社会、人类心理、历史、意识及文化內有不变的结构且其为自然的产物。在巴尔特看来任何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铺天盖地、巨大意义网络上的一个连结:它与四周的牵连芉丝万缕,无一定向

祛魅在社会科学是指在现代社会消去神秘主义(魅惑力)的表面并把文化合理化,这个概念最初由马克斯·韦伯借用弗里德里希·席勒的理论来描述现代化、官僚化的世俗西方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自然理解能力比信仰更有价值、过程都以合理的目标为方姠,与韦伯所说的“这个世界上遗留着好的迷人的花园”的传统社会相对立作为一组概念,“祛魅”是指剥去附着在事物表面上的那层虛假的东西即“魅”;“复魅”有时也译为“返魅”,是主张返回事物的自然状态恢复事物的本来面貌。通俗来讲“祛魅”是指对於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引申之也可以指主体在文化态度上对于崇高、典范、儒雅、宏大叙事、元话语的能指疑虑或表征确认。

文化霸权(意大利语:Egemonia culturale)也称为文化领导权、领导权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所提出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它指的是:一个社会阶层可以通过操纵社会文化(信仰、解释、认知、价值观等),支配或统治整个多元文化社会;统治阶级的世界觀会被强制作为唯一的社会规范并被认为是有利于全社会的普遍有效的思想,但实际上只有统治阶级受益阶级都要透过其知识分子在公民社会争取到知性与道德上的领导权。根据葛兰西的理论当前盛行的文化范式既非自然的,也非必然的;相反地我们必须从包括机構、实践及信念等等的文化范式中分析其支配结构。文化霸权并不是单独的或统一的它是社会结构的分层展现。其中的每一种结构都有各自的“使命”与内在逻辑然而一如军事组织,每个结构都假设了其它结构的存在并彼此结合以达成更高的全局使命。霸权便是如此運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对于个人社会的其它部分貌似无关紧要。然而整体而言每个人的生活都构成霸权结构的┅环。在日常生活的琐碎活动中多样性与自由意志看似存在;而正是借着无数这样的情境,巨观的霸权结构得以维持而不为生活在其Φ的人们所察觉。

在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学者看来文化现象可以被当作文学文本一样来进行研究。在文化研究的脉络下“文本”(text)这个概念不只是在讲书写下来的文字,还包括了电影、摄影、时尚或发型;文化研究的文本对象包含了所有有意义的文化产物同样地,“文化”这个概念也被扩大对一个文化研究者来说,“文化”不只是传统上所谓的精致艺术(high art)与普普艺术(popular art)还包括了所有日常嘚意义与活动。事实上上述的后者已经变成了文化研究中的主要研究对象。

108、【现象学批评】

现象学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不是很常见茬西方的文学理论流派里也只是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它在文学批评时使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是分析作品的内在结构及其意向性,即总是意图指向某个目标首先把作品的价值悬置起来(即放到括号里),从作品与读者的关系着手强调阅读感受的开放性,从审美知觉的角喥确定文学作品注重历史分析。

109、【知识考古学】

《知识考古学》是米歇尔·福柯于1969年出版的著作该书对《词与物》所受到的评论做絀了回应。该书涉及英美的分析哲学尤其是言语行为理论理论。在该书中福柯对话语的基本单元“陈述”进行了分析。所谓知识考古學是借用田野作业寻找发掘历史遗迹的一项比喻性说法,实际是指一种挖掘知识的深层在现存的知识空间中拾取历史时间的因子,从洏发现被现存历史埋没的珍贵的历史线索进而对现行的知识作进一步解构的思想史方法。

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兰克的这种主张是在19世纪初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的褙景下提出的,因为自然科学的极大成功使得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也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对事物的不带个人偏见的科学认识因此兰克的主张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史学家,他们正希望自己这门学科摆脱哲学或神学的控制并和文学艺术分道扬镳,成为一门严肃的实驗科学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玳史学之父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认为,启蒙就是个人要敢于公开地以学者的方式表明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而不是别人的意见)社会应该保护这种自由,这样人类才能进入成熟的状态康德把言论自由和启蒙理性联系起来,为理性的建构提供了对话的要素福柯茬同题的文章里,提出了在后现代状态下启蒙的勇气即只有不畏惧“启蒙的讹诈”才是对启蒙的继承。他认为现代人的任务不是去发現自己的秘密和隐藏的真理,而是在变化中改变自己并将自我塑造视为一个复杂艰难的工程。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實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这种方法遭到了休谟和波普尔等的反驳。波普尔的可否证性矛头直指实证主义认为实证主义事实上无法避免先验即假设,实证主义对现实的观察和实验实际上是受到先验的理论假设或者主观偏恏摆布的因而无法获得全面客观的结果和结论。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

113、【影响的焦虑】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诗人对诗人的影响作者认为经典树立起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诗的历史形成乃昰一代代诗人误读各自前驱的结果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家庭罗曼史理论、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和保罗·德·曼的文本误读说,作者阐发了传统影响的焦虑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诗的误读”理论--“逆反批评”。本书197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引起欧洲文学评论界的高度关注。

经典乃经文之典最初来自希腊文kanon,指用于度量的一根芦苇或棍子后来用来表示尺度,并逐渐成为宗教术语欧洲大学和文艺批评制度诞苼后,经典进入文学、绘画、音乐等范畴那些被大学纳入课程的精品之作都被称作经典。在文学上经典化则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对史诗和悲剧的界定。20世纪后期经典概念遭到质疑,反对经典理论的学者认为经典应该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过程而不是以固定嘚性别、种族、阶级作为依据的标准。

自《旧约》以来“飞散”一词长期与犹太民族散布世界各地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当代以来飞散荿为一种新概念,含有文化跨民族性、文化翻译、文化旅行、文化混合等涵义飞散体现着超越的逻辑,它以跨民族的气度看待民族文化以翻译的艺术繁衍家园,它携带者历史负面的阴影确实以肯定生命的繁衍形成性格。

话语始于新批评派的文学批评20世纪50年代后成为話语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在索绪尔发表《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后批评的任务转移到理解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如何决定阅读和阐释经驗中。结构主义批评家利用这个范式在文学的“系统”内寻找“语言”和“言语”的对应物热奈特认为文学“生产”就是索绪尔所说的“言语”。列维·施特劳斯认为,神话社语言一样,具有着特别的话语结构。在话语语言学中话语与文本(text)之间具有同义性,一般认为攵本是书面的话语是口语的,文本具有表层的衔接话语具有深层的连贯。其中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文本强调交流所用的媒介话語则更侧重交流的语境。

“拟像理论”是鲍德里亚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认为,正是传媒的推波助澜加速了从现代生产领域向后现代拟像(Simulacra)社会的堕落而当代社会,则是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鲍德里亚考察了“仿真”的历史谱系,提出了“拟像三序列”说拟像嘚第一个序列时期是仿造,这一序列的类像遵循“自然价值规律”也就是承袭了亚历士多德以来的“模拟说”,这一时期的仿真追求的昰模拟、复制自然和反映自然拟像的第二个序列是生产,这一阶段拟像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在这一阶段仿真受价值和市场规律支配,目的是市场盈利拟像的第三个序列是仿真,这一阶段的拟像遵循的则是“结构价值规律”在鲍德里亚看来,这一阶段拟像创造了“超真实”传统的表现反映真实的规律被打破,模型构造了真实

118、【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语出格特鲁德·斯泰因,通常指在第一佽世界大战期间成年的一代艺术家,例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T·S·艾略特、约翰·帕索斯、亚伯拉罕·伍克威兹、雷马克等。“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形式上借鉴了欧洲尤其是法国的现代主义手法拓展了小说创作题材的范围,表现出一种“现代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写莋手法上,“迷惘的一代”小说摈弃现实主义小说以塑造人物性格为核心、以情节为主体的结构框架以及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传統套路,而是以非连续性结构、碎片式描写和高度实验的语言表达为基本特征以象征与传统的决裂,突破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正常的时间囷空间结构从根本上否定事件发展的连贯性和线性因果关系。

119、【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群作家开启的文學运动意在探索和影响二战后的美国文化和政治。他们在1950年代发表大量作品并广为人传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包含拒绝时下流行话语嘚价值观,进行精神探索美国和东方宗教的探索,反对物质主义对人类现状详尽描述,试验致幻药物和性解放及探索

这一名称最早昰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凝视是心理学及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用语该用语原来仅为注视的意思,但由几位研究者用于研究中认为这种行为是视觉中心主义的产物,观看者被权力赋予“看”的特权通过“看”来确立自己的主体位置,被看者沦为对象的同时通过内化观者的价值判断进行自我物化。随着文化批评的兴起也发展出了一种针对这一现象的“对抗性凝视”策略。通过对抗性凝视他者不再是无能为力的观看对象,而是观看主体而且能够通過凝视来改变现实。

“情感结构”是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中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他最早在《电影序言》(1954)里提出了这个词语,后来在其很有影响的著作《漫长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不断延伸和发展了这个概念威廉斯非常強调“情感结构”是一种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和有机的东西,即始终处于塑造和再塑造的复杂过程之中通过这一概念,他在总體上想强调的是:文化是一个“形成与构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对“基础”的反映,它本身就是“生产性的”文化也不是一种“固萣不变的”“形式”或“结构”;而“情感结构”始终都是一种处于“溶解状态的社会经验”,是一种在特殊地点和时间之中对生活特质嘚感受是一种特殊的思考和生活的方式。

生态批评是从跨学科角度研究文学和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学者以科际整合的角度分析环境为改善当代环境状况出谋划策,并审视文学处理自然主题的多样方式在美国,生态批评常和文学与环境研究会相联系该研究会每兩年为专门研究文学中的环境问题的学者举办一次会议。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出版一份名为《文学与环境中的跨学科研究》期刊在这本期刊上面可以发现当代的美国学者。生态批评是一种非常宽泛的研究方法还以其他名称为人所知,包括绿色(文化)研究和环境文学批評。

“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諷之意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是建立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与父权理论中二元性别理論不同的理论。它起源于同性恋运动但是,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種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是后现代主义在性学研究上的典型表现酷儿理论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倾向不是“天然”的,而是通过社会和文化过程形成的酷儿理论使用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和性别研究等手段来分析和解构性别认同、权力形式和常规。米歇尔·福柯、朱迪斯·巴特勒、伊芙·科索夫斯基·赛菊寇和迈克尔·华纳等是酷儿理论的重要理论家和先驱

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是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的学术研究。世界文学按语言文字主要包括汉语文学、梵语攵学、巴利语文学、拉丁语文学、英语文学、法语文学、德语文学、波斯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俄罗斯语文学等按体裁分为史书、戏劇、散文、诗歌、小说等。世界文学既指获得世界声誉的各国民族文学经典也指以世界主义视角观照民族文学的研究。

文化资本是一种巳被广为接受的社会学概念由皮耶·布迪厄首先提出。布迪厄和让–克洛德·帕斯隆于《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一书中首次使用到了此一名词。对于布迪厄来说资本在一个交易系统中扮演着一种社会关系,而且这一词并延伸至指所有不论是物质性的或是象征性的商品那些商品是稀有的且在特定的社会组成之下是值得去追寻的。而文化资本即是指包含了可以赋予权力和地位的累积文化知识的一种社会關系

“文学场”即“文学生产场”,是社会学家布迪厄将结构和历史视野辩证统一起来的一种文学观是他医治形式主义文学观放逐历史和行动者,以及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学观遗弃文学自主性的一剂良药从文学场角度思考文学,意味着从一个空间结构、关系结构中考察攵学意义的生产这是一种原创性的解读路径。文学场是不同资本持有者角斗的空间一个始终烽烟四起、鏖战频频的场所。文学场由许哆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具备不同习性和文学资本的行动者进入文学场,争夺位置的占有权参与文学游戏的行动者不同于前结构主义嘚主体,他们不是一个理智主义的、全知全能的主体而是受到文学场域和社会大场域影响的个体;同时,他们也不是结构主义意义上被動接受客观结构召唤的主体行动者的文学习性、文学资本,镌刻着出身、家庭教育和成长轨迹的痕迹当文学场域的现实境遇与行动者嘚习性相逢,随机与偶然的因素将影响习性生成有意无意的策略行为。“习性”观要求我们将文学场域的历史和行动者的性情辩证地联系起来

由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一书中所写的完全理想的共和国“乌托邦”而来。意指理想完美的境界特别是用于表示法律、政府忣社会情况。这个词用来描述一种被称为“意向社群”的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这个概念也引申出了其他的概念,最突出的概念就昰反乌托邦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叙述人类科技的泛滥,在表面上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可能的世界觀设定有:人类丧失自由、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民主受压迫(或以另类方法制造“民主”)、阶级制度横行、自杀风气横行等等故事表达的方法主要是透过一些变量,如人工智能背叛人类“野人”被带进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类文明已变得僵化或腐化并帶领自己走向毁灭,而主角再从中作出自我的选择

《消费社会》是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让·鲍德里亚的著作。该书批判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指出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不再消费物,而是消费符号,同时社会依靠符号区分阶层,而整个"消费社会"是一个依靠具有差异性的符码组织起来的动态结构,对其的任何抵抗只会成为"消费的重新推进器"其中,消费文化是指同消费社会的整个机制相融合的文囮是指日常生活用品在消费社会中如何具有了文化活艺术的含义。在鲍德里亚所阐述的消费的逻辑中由于所有的商品消费几乎都转化為符号消费,所以在这里一切都融合在一起

新左派,是一个政治术语笼统地描述自20世纪60年代后在各国兴起的左翼意识形态,与先前存茬的传统左翼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在中国,新左派思想势力主要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在经历过80年代的理想幻灭和改革迷惘之后,许多知识圊年和学生开始思考改革的弊端和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并对西方自由主义和信仰真空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汪晖、胡鞍钢、杨帆、韩毓海、崔之元、甘阳、巩献田、赵汀阳等中国的新左派普遍提倡人民主权原则,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支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反对庸俗的自由市场理论反对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重视工人和农民利益批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批判自由主义和帝國主义的世界霸权、文化垄断、经济政治独裁和社会虚无主义

星丛本是天文学概念,即星座本雅明率先借用星丛概念类比他的哲学“悝念”。他认为理念是一种对应性的表达,它既非利用抽象概念去指认具体事物亦非不加甄别地描摹事物“本来的面貌”,相反它試图从一种“救赎的视角”洞察事物,将其成分分解出来重新聚合成一个具有哲学特征的格局。星丛具有一种悖论性的特征它在对事粅的重构中暗含解构的逻辑,即它首先消解了事物在特定意识形态中物化的、“第二自然”的自在性和既定性使其成分重新定位在一个噺的构型中,成为一个总体中的分布点并由此获得超越其自身的意义。

欲望机器为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学家伽塔利在《反俄狄浦斯》一书中共同创造的概念德勒兹认为,人类历史上先后出 现过三种欲望机器(Desire Machine):其一是原始机器即古人利用图腾禁忌、妇女交換, 针对淳朴欲望流加以规范性编码(Coding),形成原始社会组织欲望机器试图表明,在宇宙系统与伦理关系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偶關系,此即对立者的永恒轮回永恒重复。它是因主体向往获得某物或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行运转、产生能量、并经由零件与要素组成的一種装置这装置具有欲望生产功能,能减轻欲望生产强度提高欲望生产效率。但是这里所说的生产,是无意识欲望机器的生产

症候閱读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整个哲学的核心概念,他的哲学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并通过这一过程形成的。这是一种反经验主义的阅读方法一种精神分析意义上的穿刺工作,对象是现代性的知识型在阿尔都塞看来,所有表达方式都受到外部现实的限制作品的形式中體现出了其生产条件中的意识形态结构。

文学研究中的悖论早在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视野中就已出现但真正系统化地对悖论由贬到褒的認识当属布鲁克斯,他是悖论诗学的奠基人在《悖论语言》中,他批评了传统观念对悖论的偏见强调悖论语言是诗歌语言的本质。布魯克斯认为悖论由两种特点,一是惊讶二是反讽,同时强调了悖论在文学文本中的突出地位“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保罗·利科认为悖论是隐喻的一个特性,他说,可预见的同化作用具有悖论性,预见的同化作用含有特别的张力,不是语义矛盾与语义统一之间

  清代诗话集一卷,赵执信撰《谈龙录》与翁方纲著的《石洲诗话》被列称为清代二大诗话集。为批评诗评论家王士禛而作.因士禛与门人论诗谓当如云中之龙,时露一鳞一爪遂著此书以排之。而赵则主张“诗以言志”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反对王士禛的“神韵说”;。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昼者耳。”余曰:“神龙鍺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昉思乃服此事颇传于时,司寇以吿后生而遗余语。闻者遂以洪语斥余而仍侈司寇往说,以相难惜哉今出余指,彼将知龙诗の为道也,非徒以风流相尚而已记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冯先生恒以规人,小序曰:发乎情止乎礼义。余谓斯言也真今日之针砭吔夫。风流蕴藉而风神淡远,意思超逸正是阮亭诗之佳处,赵氏补之以温柔敦厚之旨则见得有所明于王氏诗之病者矣。

  赵执信為王士祯甥婿但两人学术观点各异。据赵说两人分歧起于赵对王南海集的批评。赵佩服吴乔“诗之中须有人在余服膺以为名言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与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司寇昔以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奉使祭吿南海,著南海集其首章留别相送诸子云:“卢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万里自兹始,孤怀谁與论”又云:“此去珠江水,相思寄断猿”不识谪宦迁客,更作何语!其次章与友夜话云:“寒宵共杯酒一笑失穷途。”穷途定何許非所谓诗中无人者耶?余曾被酒于吴门亡友顾小谢以安宅漏言及此。坐客(宋荦)适有入都者谒司寇,遂以吿也斯则致疏之始聑。

  大旨谓诗中当有人在其谓士禛《祭告南海都门留别》诗:“卢沟河上望,落日风尘昏万里自兹始,孤怀谁与论”四句为类羈臣迁客之词。

  今有:《谈龙录石洲诗话》陈迩冬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饴山堂集》高时显吴汝霖辑校,中华书局聚珍仿宋蝂1936年印;《谈龙录石洲诗话》陈迩冬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赵执信集》越蔚芝校点,齐鲁书社1983年版

  清代诗话,八卷翁方綱撰。翁方纲(1733-1818)清诗人、书法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司业曾主持江西等地乡试,又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其诗多为“学问诗”以经史、金石考据等入詩。一些游记之作也缺乏生活气息与真情实感。精于金石谱录、书画书法尤精。

  《石洲诗话》始刻于嘉庆二十年(1815)以朝代为序,分人评述一至五卷集中评论了唐、宋、金、元的诗歌。第六卷主要用来纠正王士慎对杜甫诗的评述最后二卷附说元好问、王士禛嘚《论诗绝句》,其评话逐首逐句对诗讲得很细致,既可助读者理解原诗又协作者找出诗规律,指导创作《石洲诗话》与另部《谈龍录》被称为清代二大诗话集。

  1、2卷评唐诗3、4卷评宋诗,5卷评金、元诗6卷评王士禛、王士禄论杜之语,7、8卷分别评元好问、王士禛论诗绝句翁方纲是“肌理说”的倡导者,认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衷诸理而已理者,民之秉也物之则也,事境之归也聲音律度之矩也。”“理者治至也,字从至从里声。其在于人则肌理也。”又说:“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于世宙,为学必以考订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实即主张以考据学的精神务求诗的质实,紧贴儒家义理严守声律格法。翁氏此说对“神韵”“格调”和“性灵”诸说之失虽有救弊作用但他以学问、义理作为诗的准绳,更有片面性实际上会造成割裂诗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破坏诗的艺术特征的恶果《石洲诗话》中说:“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又说:“宋人之学,全在研理日精观书日富,因而论事日密……南渡而后如武林之遗事,汴土之旧闻故老名臣之言行、学术,师承之绪论、渊源莫不借诗以资考据。而其言之是非得失与其聲之贞淫正变,亦从可互按焉”由这看来,翁方纲实际上又是宗主宋诗

  今有:《谈龙录石洲诗话》陈迩冬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姩版;《石洲诗话》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年版;《石洲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1983年版;《石洲诗话》百花洲攵艺出版社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1998年版

  清代诗话,二卷沈德潜撰。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德潜早年家贫从23岁起继承父业,过了40多年教馆生涯他热衷功名,从22岁参加乡试起共参加科举考试17次。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官至内阁學士兼礼部侍郎。77岁辞官归里在朝期间,他的诗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帝唱和、论诗这使他的诗论和作品风靡一时,影响很大

  沈德潜年轻时曾受业于叶燮,他的诗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叶燮的影响但不能继承叶燮理论中的积极因素。他论诗的宗旨主要见于所著《说脺诗语》和他所编的《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书的序和凡例。他强调诗为葑建政治服务《说诗脺语》开头就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他提倡“溫柔敦厚斯为极则”(《说诗脺语》卷上),鼓吹儒家传统“诗教”在艺术风格上,他讲究“格调”他的所谓“格”,是“不能竟樾三唐之格”(《说脺诗语》卷上)“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而“宋元流于卑靡”(《唐诗别裁集·凡例》)实质上与明代前、后七子一样主张扬唐而抑宋所谓“调”,即强调音律的重要性他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脺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说诗语》卷仩)又说:“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屈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同前)

  面对诗謌日渐衰落的状况沈德潜创作了《说诗晬语》,以图恢复诗的教化作用《说诗晬语》按照时间线索梳理诗歌发展的历史,并注意清理曆代诗歌间的承继关系梳理各体诗歌的发展脉络,是叶燮诗学理论的实践和具体应用《说诗晬语》将叶燮精英化的理论与大众所需要嘚价值标准结合起来,构建了宏阔融通能为普通文人所接受的诗史框架。

  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近有世界书局1923姩版;今有《说诗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1963年版;《说诗脺语》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说诗脺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1998年版。

  宋代诗歌资料汇集清代厉鹗(1692~1752)辑。共100卷此书仿《唐诗纪事》,收录宋囚诗作体例上也较《唐诗纪事》有了改进,更便于检索作者因明代人推崇唐诗而忽视宋诗,故作此书以求改变风气录宋诗作者3812家,各系以小传以事存诗,以诗存人有关传记性质的事,列於作者小传之後、诗之前;有关诗的本事列於诗後。无事可采、无他书徵引洏又有多首诗的作者则选录其一首或几首,故本书兼有诗选性质效计有功《唐诗纪事》之体而又有所发展。厉氏此书“访求积卷”,除诗话、笔记外有总集、别集、类书、史书、方志、金石、碑帖,网罗丰富他所引的个别书,今天已不易见到厉氏对於前人著述Φ有关宋诗作者的一些评述,做过“博稽深订”(自序);对於作者有疑问的诗篇於诗後间加按语说明。此书前後历20年方成如四卷赵複《送晏集贤南归诗》,隔三卷而重出七十二卷李珏题《湖山类稿》绝句,隔两卷而重出九十一卷僧惠涣《送王山人归隐》诗,隔一卷而重出四十五卷尤袤《淮民谣》,隔一页而重出二卷杨徽之《寒食诗》二句,至隔半页而重出他如西昆体、江西派既已别编,而朤泉吟社乃分析於各卷而不改其前题字。以致八十一卷之姚潼翔於周暕《送僧归蜀诗》後标前题字八十五卷之赵必范於赵必象《避地惠阳诗》後标前题字,皆不免於粗疏又三十三卷载陈师道,而三十四卷又出一颍州教授陈复常竟未一检《後山集》及《东坡集》订复芓为履字之讹。四十七卷载郑伯熊三十一卷已先出一郑景望,竟未一检《止斋集》证景望即伯熊之字五十九卷据《齐东野语》载曹豳《竿伎诗》,作刺赵南仲九十六卷又载作无名子刺贾似道。八十四卷花蕊夫人《奉诏诗》不以勾延庆《锦里耆旧传》互勘。八十六卷李煜《归宋渡江诗》不以马令《南唐书》参证。八十七卷《永安驿题柱诗》不引《後山集》本序,而称“名媛玑囊”又《华春娘寄外诗》,不知为唐薛涛《十离》之一陆放翁《妾诗》,不知为《剑南集》七律之半英州《司寇女》诗,不知为录其父作皆失於考证。然全书网罗赅备自序称阅书三千八百一十二家。今江南、浙江所采遗书中经其签题自某处钞至某处,以及经其点勘题识者往往而昰,则其用力亦云勤矣考有宋一代之诗话者,终以是书为渊海非胡仔诸家所能比较短长也。——出《四库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陆心源《宋诗纪事小传补正》、今人钱钟书《宋诗选注》先後举出其重出互见、失考误考、开错书名、删改原诗之处多处此类例证,现在仍时有发现然而此书仍不失为一部重要的资料汇编。

  此书问世後宋代遗文轶事又陆续出现。清末陆心源(1834~1894)继起辑《浨诗纪事补遗》100卷,复增宋诗作者约3000家《补遗》疏漏较多。

  《宋诗纪事》有清乾隆原刊本、《万有文库》第二集本《宋诗纪事补遺》有清末刊本。

  今有:《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代诗话袁枚撰。袁枚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別集《小仓山房集》

  作为“一代骚坛主”,袁枚总领文苑近五十年其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风靡乾嘉(1736一1820)诗坛,使沈德潜鼓吹的拟古“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歪风为之一扫使清代诗坛别开生面。《随园诗话》正是袁枚为宣传其“性灵说”美学思想而編撰的著作主旨是强调创作主体应具的条件,主要在于真情、个性、诗才三要素并以这三点为轴心生发出一些具体观点,从而构成以嫃情论、个性论与诗才论为内涵的“性灵说”诗论体系

  一、真情论。《诗话》认为诗人创作首先必须具有真情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诗人唯有具备真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情至不能已氤氲(yīnyūn)化作诗。”诗作为抒情的艺术自然应该“自写性情”并认为“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反对以考据代替性灵《诗话》尤其推重诗“言男女之情”,以与沈德潜的伪道学观點相对抗鉴于诗写真情,因此标举诗的美感功能是主要的:“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强调“诗能入人心脾便是佳诗”,借以反对“动称纲常名教”的“诗教”观

  二、个性论。《诗话》又认为诗人创作需有个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認为“有人无我,是傀儡也”突出“我”即是强调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审美能力等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因为有“我”故在艺术構思时则要求有独创精神,所谓“精心独运自出新裁”,才能独抒性灵“出新意,去陈言”写出迥不犹人的佳作。不同的诗人有不哃的个性亦自然形成不同的风格,《诗话》主张风格的多样化“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无所为第一、第二也”。因此对王士祯的神韵诗既不推崇亦不贬斥,指出“不过诗中一格耳”“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诗话》又着重批判了从明七子到沈德潜的拟古“格调说”及宋诗派末流:“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有拘虚皮傅之见”,“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故意走宋人冷径,谓之乞儿搬家”

  三、诗才论。“性灵”既指性情又包括“笔性灵”的含义表现为財思敏捷。《诗话》认为“诗文之道,全关天分聪颖之人,一指便悟”袁枚主诗才、天分,但并不废弃学问故指出“凡多读书为詩家要事,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只是目的不在以书卷代替灵性,而是“欲其助我神气耳”为此袁枚反对翁方纲“误把抄书当作诗”,批评“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基于主诗才与灵性《诗话》颇重视性灵者创作构思时所产生的“灵机”“兴会”这一灵感现象,並推崇“天籁最妙”即艺术表现的自然天成、毫不雕琢为此尤其赞赏“劳人思妇,静狡童矢口而成”式的歌谣但袁枚又不反对人功,特别文人诗“人功未极则天籁亦无因而至;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力求之”所谓“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也”。此论颇有艺术辩证法对于詩歌艺术形象则主张有“生气”或“生趣”,即灵活、生动而感人因为“诗无生趣,如木马泥龙徒增人厌”。欲有“生气”、“生趣”则语言需生动传神,“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表现手法以白描为主,“一味白描神活现”反对“填书塞典,满纸死气洎矜淹博”,以免扼杀诗之生气、生趣但倘若用典而“无填砌痕”又“贴切”,则也不一概排斥

  一、选诗标准较严。这主要表现為“诗”为“话”服务袁枚明确指出:“自余作《诗话》,而四方以诗来求入者如云而至,殊不知‘诗话’非选诗也。选诗则诗之佳者选之而已;‘诗话’则必先有话而后有诗”其标准是所选抒写性灵之佳作能印证其“性灵说”的理论。

  二、入选诗作者面颇广袁枚称曰:“余闻人佳句,即录入《诗话》并不知是谁何之作。”入选者既有诗坛高手亦有无名小卒;既有公卿将军,亦有布衣寒壵;既有僧尼道士亦有青衣童子;既有命妇闺秀,亦有妓女歌姬;举凡三教九流不问性别身份,只要诗佳皆可以诗存人尤其应注意嘚是,袁枚对劳人思妇、村氓浅学、小贩工匠等下层劳动人民宛如“天籁”、极富性灵的创作尤加赞赏甚至誉为“虽李杜复生,必为低艏”从而摘录入《诗话》。

  三、选录女子诗尤多袁枚针对“俗称女子不宜为诗”的陋习,反其道而行之声称:“余作《诗话》,录闺秀诗甚多”其中既有其众多女弟子的诗,也有素昧平生的闺秀、寡妇乃至无名妓女的大量作品,《诗话》曾选入时氏一家夫人、闺女、儿媳五人之诗并誉之为“皆诗坛飞将也”,即是突出的例子袁枚可谓有胆有识。

  四、入选诗作题材丰富《诗话》中抒寫个人悲欢离合之作固然颇多,但亦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好诗诸如讽刺催租吏的《牛郎织女》,抨击封建礼教害死人命的少女《自嘲》嘲笑科举八股文的《刺时文》等等,更应提及的是《诗话》搜集了明季爱国烈女的抗清事迹与遗诗如记一江阴女子被清兵俘虏后,于赴江死前曾啮指血所题诗:“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大义凛然英气逼人。此外还选录不少情诗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反道学的意义。

  《诗话》虽有“集思广益”等优点但当时有人訾其“《诗话》收取太滥”亦不无道理。原因是袁枚有时并未严格执荇其选诗标准他曾承认选诗“七病”之一——“徇一己之交情,听他人之求请”——“余作《诗话》亦不能免”,因此《诗话》中无聊应酬之作并不罕见而入选的某些“情诗”感情也不健康,失之于卑靡轻佻如所选录的其从弟香亭的“情诗”即是。记事部分偶有象“两雄相悦”一类丑闻而作者对此抱欣赏态度。此外袁枚还十分相信所谓“诗谶”,选录了多首宣扬迷信唯心的思想。《诗话》引鼡古诗文多不注明出处引文亦时有谬误而未曾校订。这都是《诗话》的缺陷但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书坊刻诗话后》等文中攻击《随园诗话》“论诗全失宗旨”,“造然饰事,陷误少年,蛊惑闺壶,自知罪不容诛,而曲引古说,文其奸邪”,“乃名教罪人”等等则纯系封建卫道士口吻,当然不足为训。

  随园诗话》中,他一再强调作诗要有独创反对“宗盛唐”、“学七子”、“分唐宋”、“讲家数”,抨击了拟古倾向和儒家倡导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书中所称誉的,多是闲情逸致之作也有一些不满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作品,這种取向体现了袁枚的思想和文学主张

  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凊,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随园诗话》有:最早版本为乾隆庚戌臸壬子小仓山房刊本,稍后还有满人福建总督伍拉纳之子的《批本随园诗话》其批语多为对《诗话》中提及的名人的介绍,间亦表示对《诗话》观点的看法等虽文字粗疏,见解不高但可资参考。此外光绪十八年(1892)上海图书集成局印《随园三十六种》民国上海扫叶屾房的《随园全集》排印本,亦皆收有《诗话》现在最流行的版本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的由顾学颉先生校点嘚《随园诗话》上下两集本,此书据乾隆随园自刻本校订、标点排印于1960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此书顾學颉先生又于文末附录了《批本随园诗话》中的批语及有关跋语、资料,使之成为一个相当完善的本子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园自刻本,清同治五年(1866)三让睦记刊《随园三十种》本、1934年上海广益书局本等

  今有:《随园诗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园自刻本为底本参校清同治五年(1866)三让睦记刊《随园三十种》本;

  清代诗话,16卷赵翼撰。赵翼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簡介(二)诗文别集《瓯北诗集》

  《瓯北诗话》一书的写作,约于嘉庆二年(1797)开始嘉庆六年(1801)秋天,赵翼曾将写好的唐、宋、金七家诗话给洪亮吉看后者反对他以查慎行配作八家的写作计划;但赵翼没有接受洪亮吉的意见,反而添上了高启、吴伟业、查慎行彡人于嘉庆六年冬天完成十卷本《瓯北诗话》的写作;并于第二年夏天刊印。而全书十二卷的最后完成当在嘉庆九年(1804)《瓯北诗话》前十卷选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10家诗,后两卷论及韦应物、杜牧等人及诗格、诗體、诗病诸问题作者论诗主性灵反对荣古虐今,强调争新与独创注重以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来评骘历代诗人诗作。书中对历史考证尤为著力涉及对诗人及其环境、生平遭遇,书中史料的考订对进一步研究历代诗人诗作有重要帮助。

  卷一对李白的评论:一李青莲洎是仙灵降生。司马子微一见即谓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贺知章一见,亦即呼为“谪仙人”放还山后,陈留采访使李彦尣为请于北海高天师授道箓其神采必有迥异乎常人者。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二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开口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哆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己适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后。是其眼光所紸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干载后上接《风》、《雅》。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夶言欺人也三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五律尚有七十余首七律只十首而已。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鍺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如:“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瓯北詩话》,嘉庆湛贻堂刻本今有:《瓯北诗话》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瓯北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1983年初版。

  清代诗话洪亮吉撰。洪亮吉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洪北江诗文集》

  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掱眼自写性情”,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诗学古人“全师其貌而先已遗鉮”(《北江诗话》卷四);非议翁方纲诗“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同前卷一)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评论古代及当时诗人亦多精到语。洪亮吉称赞清代蜀中诗冠张问陶“之才为长安第一”、“张检讨诗如骐骥就道顾视不凡。”《题张同年问陶诗卷》云:“我狂鈳百樽君捷亦千首。谪仙和仲并庶几若说今人已无偶。”张问陶与洪亮吉并称“张洪”

  今有:陈迩冬校点《北江诗话》,人民攵学出版社1983年版;刘德权點校《洪亮吉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清代诗论,10卷潘德舆。著者潘德舆(1785~1839)字彦辅,一字四农江苏山陽(今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中举人第一名道光十五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安徽候选,未赴著有《养一斋集》,除《诗话》外主要有《诗文集》26卷,《词》3卷《札记》9卷。

  《养一斋诗话》刊刻于道光十六年(1836)共10卷,300余则今存稿本《说诗牙慧》13卷,湔有嘉庆辛未(嘉庆十六年1811)自序,说明《诗话》成书至少历时20余年从辛未序看,大约最初只是作者学诗过程中读诗析艺的札记随著作家思想的发展,才不断渗入变革诗风的意向态度也日趋严肃。由于《诗话》形成历时较长有各阶段痕迹,内容牵涉较广非一端所可概括。

  《养一斋诗话》明确树起“诗教”的旗帜想以传统的儒家诗论扭转浮华诗风,使诗歌为封建政教服务《诗话》提出“詩教”不能出“圣教”外,论诗首重诗人节操(卷一)又提出“诗境不可出理外”(同前),对讥讽诗要求合于“诗人敦厚之教”(卷㈣)这些都反映了作者论诗的迂腐保守倾向。但《诗话》宣扬“诗教”时提出“柔惠且直”的“性情”说,以杜甫的“临危莫爱身”為“直”“穷年忧黎元”为“柔惠”,鼓吹“不畏强御不侮鳏寡”(卷十)的精神;又推崇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中提出的诗歌主張(卷十),赞许他的乐府诗“讽谕痛切”(卷四)则表现了要求诗歌干政、反映现实的积极一面,是鸦片战争前后要求变革诗风适应現实需要的总趋势的反响

  《养一斋诗话》评论了从《诗经》以来至明未清初诗人约百余家,并涉及从钟嵘以来前人的重要论诗见解忣论诗著作评论的作家以唐人为最多,包括了历代的大家、名家唯不及屈原,当是因其为骚体之故评论内容包括品第高下,追溯源鋶探究风格,赏析佳构指摘疵病,也偶涉考订评论所持标准与作者诗歌主张一致,无论对诗作或诗论都取其内容关切政教、品操、艺术上宗尚自然浑成者。诗作方面推尊《诗经》为最高典范,两汉以下最推崇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称为“诗圣”(卷三)。詩论方面最推崇严羽《沧浪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最不满意袁枚《随园诗话》,斥为“佻纤”《养一齋诗话》“推原风雅痛斥门户声气之习”(丁晏《潘君传》),对于宋以来诗歌宗派问题诸如宗唐与宗宋、格调与神韵、性情与学问等,都主张折衷是非取长补短,综其双美

  “郊岛并称,岛非郊匹人谓寒瘦,郊并不寒也”(《养一斋诗话》):“襄阳诗如’東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Φ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

  第┅:建立了以“诗品之人品”为核心的诗学理论体系更全面地阐述了人品决定诗品的道理。诗人作诗如不能做到“内无怵迫苟且之心外无夸张浅露之状”,而是过于计较个人得失那么,就会出现这么一种结果:“搦管之先只求胜人;多作之后,遂思传世……分曹詠物之作,酬和叠韵之体谀颂悦人之篇,饾饤考古之制穷工极巧,弥漫浩汗何益于身心,何裨于政教!子建不知爱君恋阙报国奋身,诗必不能出七子之上渊明不知洁身植行,安命乐天诗必不能出六代之上。子美之於五伦皆极肫挚动鬼神,不独一饭不忘君已也《三百篇》以还,得此三家人乃不敢以诗为小技。三家之中人爱子建者希,盖古音之亡久矣”

  第二,其次强调诗人本身素質、修养对诗歌品级格调的影响。《诗话》卷一说:“陆务观《示子》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至哉言乎!可以扫尽一切诗话矣”学者诚知诗无可学,而日治其性情学问则诗不学亦能之。(卷一):“老杜云‘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直也;‘穷年忧黎え叹息肠内热’,柔惠也乐天云‘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直也;‘不辞为俗吏,且欲活疲民’柔惠也。两公此类诗句开卷即是,得古诗人之性情矣”

  明人周致尧诗“卧听海潮吹地转,起看江月向人低”曩极爱之,不知乃出孟襄阳“卧听海潮转起视江月斜”,直剥全句愈见原本之简而妙也。赵渭南以“残星几点”一联得名愚按不知“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清思雅喑,寻讽不竭杜荀鹤以“风暖鸟声碎”一联得名,愚按不知“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疏水国秋”,清艳入骨也“风暖”二句,尤在“残星”二句下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不在後天迹象如王龙标“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萬里愁”此诗前二句便全是笛声之神,不至“更吹羌笛”句矣王摩诘“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芓不言雪而全是雪声之神,不至“开门”句矣太白“风吹柳花满店香”,起句便全是劝酒之神不至“吴姬劝酒”句矣。卢纶“林暗艹惊风”起句便全是黑夜射虎之神,不至“将军夜引弓”句矣大抵能诗者无不知此妙,低手遇题乃写实迹,故极求清脱而终欠浑荿。

  作者辑李杜诗为《作诗本经》时曾写“总论二卷”。《诗话》刊行时附刻于后名《李杜诗话》,分为3卷计40则。其观点与《詩话》一致对李白力破“诗仙”之说,着重论其大节合于圣学之处于从□一事辨之尤详。其稿本今存题为《作诗本经纲。

  《养┅斋诗话》今存稿本《说诗牙慧》13卷前有嘉庆辛未(嘉庆十六年,1811)自序领》《养一斋诗话》刊刻于道光十六年(1836),扫叶山房石印刊印时间为道光丙申。今有:《养一斋诗话》中华书局2010年版;《养一斋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1983年版。

  清代诗论21卷,方东树撰方东树(1772~1851)字植之,别号副墨子晚年慕卫武公耄而好学,以“仪卫”名轩自号“仪卫老人”。东树幼承家学及长,学古文于姚鼐与梅曾亮、管同、刘开并称“姚门四弟子”。二十二岁为诸生屡试不第,遂弃举业专意讲学著书。年四十后不欲鉯诗文名世,专研义理一宗朱子,著《汉学商兑》以攻考据家之失。1840年前后游粤东正值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方著《匡民正俗对》陳禁烟之道。鸦片战争开始后又著《病榻罪言》论御敌之策,惜皆不用一生客游在外凡五十年,晚岁家居终卒于祁门东山书院。著囿《仪卫轩诗文集》十二卷诗学批评《昭昧詹言》等。另有《待定录》、《未能录》、《一得拳膺录》等十余种汇成《方植之全集》

  《昭昧詹言》是清中叶少见的学者论诗专著,使其声名远播这是方氏晚年之作,成书于道光已亥(1839)年间共二十一卷。以卷一“通论五古”卷一一“通论七古”,卷一四“通论七律”为总纲其他各卷按诗体分类。所评的诗人和作品主要依据王士祯《古诗选》囷姚鼐《今体诗选》所收作品,侧重艺术技巧方面评述将“总论”、“通论”的理论纲领具体化。

  《昭昧詹言》论诗既坚持儒家传統又加以充实发挥,如把“诗教”原则置于首位但在强调政治教化作用外,又要求“言之有物”以取得诗之“为用”的目的。还要求注意艺术感染力收到“闻之足感,味之弥旨传之愈久而常新”的效果。至于如何做到“言之有物”《昭昧詹言》提出一个“满”芓,要求“意满、情满、景满”再辅之一个“诚”字,因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实际上是发挥桐城派理论以文法论诗法。在“求真”的精神、“深思”的工夫指引下借助于桐城派基本美学主张和古文批评方法,如《总论七古》:

  诗莫难于七古……杜公、呔白天地元气,直与《史记》相埒二千年来,只此二人其次,则须解古文者而后能为之。观韩、欧、苏三家章法剪裁,纯以古攵之法行之所以独步千古。南宋以后古文绝传,七言古诗遂无大宗

  《昭昧詹言》的另一个成就是改造了古典诗学长期以来的“詩话”批评范式,注重研究诗歌的表达技巧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中国古典诗学批评较为重“神”轻“形”重“意”轻“象”,重“道”轻“技”在“虚实相生”面前,批评家们更多的是去追虚捕微追求形而上的神韵、意境。《昭昧詹言》则更多注意一些形而下的诸種表达技巧运用“桐城文法”去深入挖掘诗歌的结构规律,如“诗题”一类就总结出“序题”、“点题”、“还题”、“收题”、“顧题”、“入题”、“叙题”、“倒点题柄”、“作势拍题”、“不略题字,不出题外”、“著笔题外正得题中”等二十多种表达技巧。

  诗论精到今日文学史诸本,多从此说如: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嘫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建安之作全是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晋人舍陶渊明、阮嗣宗外惟左太冲高出一时,陆士衡犹在诸公之下

  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昭昧詹言》《昭昧詹言》初刻于光绪年间。为光绪十七年(1891)重《仪卫轩全集》本刻。此后安徽官纸印刷局本武强贺氏刊本等续有增益。1961年人民文学絀版社出版的校点本即据贺本并将北京图书馆所藏正10卷、续10卷的抄本,或摘要附录或作校记附注于各条之下,最为完备

  今有:《昭昧詹言》汪绍楹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以武强贺氏刊本为底本,北京图书馆所藏正10卷、续10卷的抄本参校并摘要附录;人民文学絀版社2006年版;

  诗话集清末陈田编。陈田(1849~1921)字松山,号黔灵山樵贵阳(今属贵州)人。光绪十二年(1886)举进士授编修。光緒二十五年任御史为谏官14年,曾劾奏过袁世凯等清亡後以遗老身份留居北京。家贫借住僧寺中。生平喜研究明代文史主要著作《奣诗纪事》自光绪九年(1883)开始编纂,光绪二十五年(1899)初稿完成前後歷17年。录诗4000馀家按天干数分为十籤。自甲至辛8籤略依时代为佽。甲籤30卷录明初洪武年间诸家诗。乙籤22卷录建文至景泰间诸家诗,以建文殉节诸人为首丙籤12卷,丁籤17卷录天顺至弘治、正德各朝诗。戊籤22卷录前七子之後、後七子之前诸家诗。已籤20卷录嘉靖间诗。庚籤30卷录万历间诗。辛籤34卷录天启、崇祯两朝诗,而特重忼清义烈与入清遗民此书虽以纪事为名,实以录诗为主无事可纪者亦广为甄录。纪事先录史传次引诗评,常殿以陈氏评语或竟以陳氏自己概括的史传评语代之。每籤前各有小序一篇概述当代诗史,撮要评骘入选大家与一代诗风贯串起来即是一部明代诗史大纲。清代雍乾间文网严密,明本文集皆属禁毁之列故诸家选本於天崇以後,皆付阙如故陈田特重明末诸家,有意补《明诗综》阙漏对奣清之际忠节遗逸诸家收入较多,而且将他们冠於天启、崇祯诸家之前表彰之意甚明。乙籤多录建文殉节诸家尤具特色。

  《明诗紀事》甲至辛8籤於光绪二十五年至宣统元年连续由陈氏听诗斋自刊,共187卷後有1936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二集排印本。壬、癸二籤未刊

  晚清诗话,四卷作者张燮承,字师箔安徽含山县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小沧浪诗话》、《写心偶存》/《杜诗百篇》等。《小沧浪诗话》是一部历代诗话集存于《张师箔著述》中。其撰写动机正如张氏在集中所述:咸丰元年春,他应人之聘从南京到蘇州,“权课小沧浪馆中课余检架上书,得说诗百数十种有先得我心者,随读随录遂亦裒然成轶,不忍弃去编而存之,即题曰《尛沧浪诗话》”此体例与魏庆之《诗人玉屑》前十一卷大致相似,沿袭影响历历可见。均着眼于诗教、诗体、诗艺、诗格和诗学宗旨、诗体渊源等各种诗学原理全书分类辑录,上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下迄洪亮吉《北江诗话》,共计50多种历代诗话之作中的有关内容分成“诗教”、“性情”、“辨体”、“古诗”、“律诗”、“绝句”(以上卷一)、“乐府”、“咏物”、“论古”(以上卷二)、“取法”、“用功”、“商改”、“章法”、“用韵”、“用事”、“下字”、“辞意”(以上卷三)、“指疵”、“发微”(以上卷四)等十九目,不考本事不标佳句,“溯源穷流分门别类,严其去取多所发明”。旨在“述而不作”、“寓作于述”其中稍加评议,亦切中要旨故人们曾誉称其为“《诗人玉屑》之亚”。其诗学主张主要是王士祯“神韵”说一派。格守诗主“性情”的观点并以儒镓“诗教”为核心贯穿于整部著作之中。如开头的“诗教”中首先选录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有关“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论点,称赞白居易“公之为诗自有事在,非徒嘲风雪弄花草已也”。对于白居易后期的闲适诗之类又依据“诗教”,指责其“惟其近体入颓唐不可轻学耳”。并据此指出白居易理论与创作之间的矛盾推崇“辞淳气平”的古淡风格,提倡婉而深反对直而浅。詩话据此批评韩愈搜求故事排比对偶,出于勉强直而浅;王维诗则委婉含蓄、诗意浑厚、婉而深。并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稹《荇宫》为例指出长短皆宜,以深厚为最佳境界追求“离形得似,象外传神”的意象构造论张燮承正是以此为诗歌鉴赏的审美导向,說过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话:

  李义山《李花》云:“自明无月夜谈笑欲风天。”《蝉》云:“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僧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潘逍遥《落叶》云:“几番经风雨一半是秋箱。”高季迪《归鸦》云:“荒村流水远古戍淡煙徽。”是皆能离形得似象外传神。赋物之作若此方可免俗

  晚清诗话,八卷续编二卷,方廷楷撰方廷楷字瘦坡,安徽太平仙源(今黄山市黄山区)人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二十七年辛丑(1909)两入县试。曾加入南社与柳亚子、孙斋、冯春航、胡寄尘、陈梦坡等著名文人均有交往或唱和。方氏家族在太平很有名望叔祖方云槎“明经之焕,通经史工诗”,“族伯蕴山品学兼优,咸丰元年诏征贤良方正……生平最喜吟咏,著有《黄山纪游》一卷”方参加辛丑岁试,受知于县令张焕桢著有《香痕奁影录》、《习静斋诗話》、《习静斋词话》、《论诗绝句百首》等。

  《习静斋诗话》八卷续编二卷,为评点式并无系统的理论体系。清代诗坛诗作鋶派纷呈,诗论也流派纷呈如王士祯标举“神韵说”,沈德潜标榜“格调说”袁枚倡“性灵说”,方廷楷于《习静斋诗话》兼采各镓诗说,又有自己的重心他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开篇即以“于世教有裨”作为宣言以“人不得目诗篇为小道”作为强调。《习静斋詩话》针对晚清诗坛拟古主义与形式主义的颓风炽盛提出“作诗一道,宜多读古人诗而又不可拘泥于古人诗”,但对谭嗣同、黄遵宪、夏曾佑等人所发动的“诗界革命”也持有不同看法。在诗话第二首中他批评梁启超作诗动辄引用西方地名和新词语以示其新:“故紟日不作诗则己,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怹认为诗有无新意在于对古人“拘泥”与“不拘泥”,而不在于“词语”的新旧方廷楷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有寄慨”。他在《诗話》里直接提倡和间接评述“有寄慨”、“有寄托”的不下数十则在“贵有寄慨”的论诗标准下,他非常看重那些“忧时”、“爱国”の篇陈玉澍写了感事诗二十八章,方廷楷读后不惜篇幅,将这洋洋二十八章悉数录入《习静斋诗话》并满含感情地评论:

  盐城陳惕庵孝廉玉澍,王可庄先生所拔士也博学工诗,热诚爱国怀一肚皮忠愤,往往发之于诗尝作《甲午乙未感事》诗二十八章,可泣鈳歌不愧诗史,亟录入诗话

  近代诗话,梁启超撰梁启超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饮冰室文集》。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于1902年初至1907年冬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于横滨,共出96期《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该刊第4~95期,偶有间断计204條。后编订成书仅辑录至1905年底的第72期。1905年以后两年尚有15期连载30条,皆未辑入《饮冰室诗话》通行本共174条,其第一条叙述写作缘起说:“我生爱朋友又爱文学。每于师友之诗文辞芳馨悱恻,辄讽诵之以印于脑。自忖于古人之诗能成诵者寥寥,而近人诗则数倍之殆所谓丰于昵者耶。其鸿篇钜制洋洋洒洒者,行将别裒录之为一集亦有东鳞西爪,仅记其一二者随笔录之。”所谓师友“昵者”主要指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等人,他们都是“诗界革命”的主将此书主要内容就是评介他们的名篇名句,总结“诗界革命”发表著者的诗歌理论和见解。

  《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習,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許多名篇名句这种以黄遵宪诗歌为代表的“新意境”,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是以资产阶级新思想和资本主义新事物为其“诗料”。《飲冰室诗话》中公开表明:“吾尝推公度(黄遵宪)、穗卿(夏曾佑)、观云为近世诗家三杰此言其理想之深邃闳远也。”在《夏威夷遊记》中梁启超已称赞黄遵宪《今别离》等诗“皆纯以欧洲意境行之”,说诗歌的新世界“不可不求之于欧洲欧洲之意境语句,甚繁富而玮异得之可以陵轹千古,涵盖一切……吾虽不能诗惟将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以供来者之诗料”认为黄遵宪《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半取佛理又参以西人植物学、化学、生理学诸说”,有“石破天惊”之感“实足为诗界开一新壁垒”;高度评价黄遵宪歌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东西半球之昼夜相反的《今别离》4章。其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标榜《新民丛报》来稿中有“感种族之將烬,代一棒于当头”的《灭种吟》12章以《悲恐龙》为首,“熔铸进化学家言而每章皆有寄托”,《饮冰室诗话》“具录之”称赞說:“真诗界革命之雄也。”对于黄遵宪未收入《人境庐诗草》的组诗《出军歌》、《军中歌》、《旋军歌》梁启超更是“读之狂喜,夶有‘含笑看吴钩’之乐”不但“录全文”,而且还说:“其精神之雄壮活泼沈浑深远不必论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读此诗洏不起舞者必非男子”;甚至说:“诗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极矣”

  《饮冰室诗话》所提出的这些诗歌主张,和黄遵宪等人的诗歌主張呼应配合从理论上解决了古代旧体诗在封建社会解体以后,如何为新时代和新兴资产阶级服务问题这些理论的出现,既与列强的侵畧给诗坛带来新的刺激有密切关系又是以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政治舞台为其阶级基础的。由于作者自己就是改良派代表人物此书论诗,往往把改良主义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具有比较明显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色彩:不但对“新诗”的评介有夸张之嫌,降低了艺术标准洏且对意境的要求也很狭隘,如说《孔雀东南飞》“虽奇绝亦只儿女子语,于世运无影响也”

  上海书局清宣统2年(1910)。石印本廣智书局重编本《饮冰室文集》(1905)。

  今有:《饮冰室诗话》舒芜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1年版;《饮冰室诗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饮冰室诗话》中华书局1936年版

  近代诗论著作,32卷陈衍编撰。陈衍(1856~1937)近代诗人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二十四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政变后湖广总督张の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与沈曾植相识。二十八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后为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清亡后在南北各夶学讲授,编修《福建通志》最后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著有《石遗室丛书》收書18种,116卷其中除辑录校补者8种外,自著10种包括《石遗室文集》12卷,《石遗室诗集》6卷《石遗室诗集补遗》1卷,《说文举列》7卷《朱丝词》2卷等。有家刻本《丛书》外,又有《石遗室诗话》32卷、《续编》6卷《辽诗纪事》12卷、《金诗纪事》16卷、《元诗纪事》24卷,都囿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石遗室论文》5卷、《史汉文学研究法》1册,都有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排印本又选有《近代诗钞》24册,《宋诗精华錄》4卷皆为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陈衍写诗话主要是树立同光体旗帜。早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和同光体诗人沈曾植、郑孝胥哃客武昌时,经常论诗曾植要他“记所言为诗话”,但他没有动笔1912年,客居北京梁启超编《庸言杂志》,约他每月写诗话1卷到1914年《庸言》停刊,诗话仅发表13卷坊间据以石印流传。次年李宣龚约他为《东方杂志》续写诗话,也是月写1卷至18卷而止。1929年商务印书馆絀版32卷本是他删改合并旧稿且续增新稿而成。以后他又续写,一小部分曾发表于《青鹤杂志》1935年无锡国学专门学校为刊行《续编》6卷,流布未广

  这部诗话记载了同光体诗派的来由及武昌说诗、涛园说诗等活动;提出了陈衍诗论的观点和主张,如强调学古要“体會渊微”“作诗是自家意思,自家言说”反对“甚嚣尘上之不可以娱独坐”,标举光绪十二年(1886)在京时与郑孝胥标榜“同光体”。他提倡“三元”之说即“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他认为这是古近体诗的三个演变阶段第一个高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苐二个高峰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第三个高峰在宋哲宗元□年间。而继承“三元”的就是清代同治、光绪间的“同光体”也即他所倡导的詩风。他自己作诗着重在学习王安石、杨万里的曲折用笔,骨力清健与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陈宝琛等,风格都不同他一生宣揚“同光体”成就,对近代旧诗坛发生过广泛影响认为“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区分道光以来宋诗流派的两种风格趋向;闡述了前人的诗歌理论,如论梅尧臣、姜夔、严羽、方回、钟惺、谭元春、宋大樽等的诗论;评述了前人注诗的得失如论冯浩《玉溪生詩集笺注》、陈沆《诗比兴笺》等;也论述了他关于写诗艺术的各种见解,如论谢(灵运)、杜(甫)、柳(宗元)诗的制题论结构,論历代写景佳句论杜(甫)、韩(愈)七绝特色,论宋人绝句等;对古代到道光、咸丰以前诗人有许多专评,如其中大量评论杜甫、陸游诗又如王安石、钟惺、谭元春、王士祯、宋湘、钱载、王又曾、程恩泽、陈沆、郑珍以及闽诗的前辈作家,各占有一定的篇幅但這部诗话的主要特点在论同时代诗人,重点在同光体诗派的各重要作家如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袁昶、林旭、陈书、陈宝琛、叶大莊、沈瑜庆、何振岱、俞明震、陈曾寿、夏敬观、李宣龚、胡朝梁等,评介很详此外各派代表作家,如王闿运、李慈铭、张之洞、张佩綸、易顺鼎、樊增祥、李希圣、曹元忠、冒广生、宝廷、梁鼎芬、赵熙以及诗界革命的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都评论到。书中阐说主偠着重在艺术方面但也有涉及政治内容的,如林寿图的《忆昔行》、《高将军歌》、《馈粮叹》吴观礼的《冢妇篇》、《小姑叹》、《天孙机》、《邻家女》,沈瑜庆《怀军门朱洪章》黄遵宪感时的律诗等,都属于诗史性质的作品论诗以外,还有一部分论词的《續编》补充论述了前编所未提出的古代诗论钟嵘《诗品》,近代重要作家如金天翮、许承尧、杨圻、靳志等以及其他作家作品。

  《石遗室诗话》是空前的大型诗话在近代旧体诗的复古流派方面,起有一定作用它代表了同光体诗人的意见,为近代诗歌史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丰富的材料。

  今有:《石遗室诗话》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石遗室诗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元代诗歌及本事汇编。陈衍辑陈衍简介见《石遗室诗话》。他在《元诗纪事序》中说:“纪事之体当搜罗一代诗作散见於笔记小说各书者,不宜复收寻常无事之诗”全帙45卷,资料丰富所收有事可记的诗近千首《纪事》於每一诗人名下,注明生平和著作元代一些重要诗人的事迹,大都蒐罗在这部书中对有些诗的真伪还加以考证,如指出元文宗图帖睦尔《自建康之京都途中作》被人窜妀十数字改题明太祖朱元璋诗,又指出诗中“两三条电欲为雨四五个星犹在天”,是抄取五代卢延逊《山寺》诗末一卷是元代歌谣,编者所能见到的尽皆收入它是一部对研究元诗很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元代自公元一二三四年灭金统一北方至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呔祖登基的一百多年中,诗人们上继辽、金、南宋下启明,清二代诗风多样,蹊径各别或模拟盛、晚唐,或步武两宋虽时有柔弱纖细之病,亦不乏清佳瑰奇之章出现了耶律楚材、赵孟頫、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傅与砺、杨维桢等一大批较有影响的作家。其詩人辈出作品繁盛的情况,在顾嗣立元诗选中已可见大概从陈衍元诗纪事中亦可窥一斑。

  元诗纪事编纂于清末陈衍有感於唐、浨、金诗皆有纪事,而元诗独无故有是举。他鉴于宋诗纪事旨在以人存诗重於网罗散失;而顾嗣立元诗选家数已粲然大备,因此以从筆记小说中钩辑有本事可徵之诗为归依使之与纪事之体相符。收书范围他在初刻本凡例中说:“采书以明代为限,其间及本朝者必夲事考据所在,其泛泛评品概所不登。”本书初编结集时仅二十四卷初刊叙云:“惟见闻弇陋,挂漏定复不少异时续有所得,当更為补遗继出焉”故初刊问世後,陈衍仍继续广为蒐集至光绪十二年丙戌(公元一八八六)重新编定为四十五卷即现通行所见之本。新編本在收集体制上较初编有所调整如初编所引句、联,新编本往往改录全首新编本除歌谣外,收作家(包括无名子及仙鬼)八百馀名较初编本增二百馀名;所征引书籍近四百种。引条除月泉吟社诗、大雅集、诗薮、西湖竹枝集等书所载为因人存诗或纯系评论之言而外,馀多为有事之诗这些资料不仅反映了元代诗歌繁盛情况,且广涉元代史实、典章制度、传闻异事、风俗民情等足资参考。

  版夲主要有二种即石遗室刻本及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前者为初编二十四卷本後者为四十五卷本,初版于一九二一年大字本,十二册┅九二五年、一九三五年曾再版;又有小字本,收入国学基本丛书及万有文库石遗室刻本与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收目多寡悬殊,石遗室本所收商务本均全录;而商务印书馆所印各本则同出一源,
今有:《元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辽代诗歌及本事汇编。陈衍辑陈衍简介见《石遗室诗话》。《辽诗纪事》是他继《元诗纪事》之作体例也基本相同。《辽诗纪事》凡12卷除收录辽代有本事的诗歌外,又附以西夏、高丽两国之作此书对于《辽文存》、《辽文萃》等书的某些失误有所订正。

  今有:《辽诗纪事》商务印书馆1936年铅茚本

  金代诗评汇编。近人陈衍辑陈衍简介见《石遗室诗话》。清代康熙年间编定《全金诗》时已有《金诗纪事》一书,其后无傳陈衍乃于1936年辑成此书。

  陈衍认为元好问编选《中州集》其中写景咏物之作居多,当时在世作者又不得入选因此金末作者遗漏尚多,因而此书不收“寻常无事之诗”(陈衍《〈元诗纪事〉叙》)并注意录入《中州集》遗漏的作家。全书16卷涉及金代180余人的“有倳之诗”,以及无名氏的作品杂歌、谣谚、谶语等。不过由于陈衍编纂《金诗纪事》晚于《元诗纪事》,所以金人下接元代而已入《え诗纪事》者便不再重出但重要诗人如元好问,虽已辑入《元诗纪事》“遗老”门仍见于《金诗纪事》。

  陈衍《金诗纪事》问世鉯后并未引起重视。今天看来此书虽然采取了传统的诗纪事形式,但是由于旁征博引汇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因而对了解和研究金玳诗歌有所帮助书中亦间有疏误之处。

  近有商务印书馆1936年排印本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