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最主要的石质工具是________: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细石器 D、复

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中国文化要略试题-360文档中心
360文档中心免费免积分下载,各行业
知识、技术、信息等word文档下载网站
中国文化要略试题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必考科目
练习题第二章 中国地理概况
1、以下哪个国家不与中国接壤?
马来西亚 B. 老挝 C. 缅甸D. 吉尔吉斯斯坦 (华中师大)
2、在以下行政区划的简称中,_____的来源与历史名称有关。
(厦门大学)
3、春秋时期的郑国位于今天的___________省。
4、新疆的全称是_________(南师大)
5、判断对错:长江是世界上第二大河流。(
)(西南大学)
6、南宋的都城临安是在现在的___________市。(西南大学)
7、中国行政区划中,省级区划有______________个。(2010,西南大学)
8、判断对错:七大古都有五个位于黄河流域。(2011,北师大)
9、填空:明清时期,中央权力机构由六部、都察院、________、大理寺等组成。六部为____、_____、____、兵部、_____、______。(2011,武汉大学)
7、中国第一大淡水湖______位于江西。(2011,中国传媒大学)
8、判断:上海西部地区在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因此,上海又别称“申”。(2010,浙师大)
9、下列名称不是中国别称的是___________
A 中州中原 B 赤县神州 C 交趾安南 D 禹贡禹城(2010,华中师大)
第三章 中国历史的发展
1、最能反映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2010,厦门大学)
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是______。(2010,浙师大)
3、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石质工具是________: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器 C 、细石器 D 、复合石器(2011,武汉大学)
4、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的遗址属于 __________ 。(2011,浙师大)
A .大汶口文化
B .龙山文化
C .河姆渡文化
D .红山文化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__________。(2011,中山大学)
6、________是中华文明的摇篮。(2011,中山大学)
A.长江 B 黄河C 珠江三角州 D 华北平原
7、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掘现场位于__________.。
A. 云南元谋 B 浙江余姚 C 内蒙赤峰 D 河南安阳(2010,华中师大)
8、判断:仰韶文化要早于河姆渡文化。(2010,南师大)
9、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是_________。
A 元谋猿人 B 蓝田猿人 C 北京猿人D 汤山猿人(2010,南师大)
10、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________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国北方各民族大融合。(2010,浙江师大)
11、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的遗址属于____________。
A .大汶口文化
B .龙山文化
C .河姆渡文化
D .红山文化(2011,浙江师大)
12、秦灭六朝,建立统一的秦朝是在___________年。(2010,西南大学)
1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被合称为“______五霸”。(2013,北师大)
14、在北京_______发现了北京猿人。(2013,北师大)
15、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2013,北师大)
免费下载该文档:
中国文化要略试题的相关文档搜索
中国文化要略 练习题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中国文化要略 练习题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简...中国文化要略试题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简论 1. 《》:“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 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 简论 1. 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中国文化要略的重要试题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中国文化要略的重要试题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第一章 简论 1....中国文化要略练习题(1516章)_IT认证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第十五章风俗习惯 1.东汉末年()的( 《》) ,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 2.中国风俗习惯的...中国文化要略练习题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文化要略练习 简论 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中国文化的特点:外在特点(4)和内在特点(3) 一是进一步...中国文化要略·试题汉语国际硕士 (精心整理搜集)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文化要略- 风俗习惯 1.东汉末年(应劭)的( 《风俗通义》,恐怕是世界上...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古代的吉礼,据《周礼》讲,就是___的典礼。 2.西周官吏选拔制度,春秋以前...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初步分析
&&& 所谓新石器时代早期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对它绝对年代的划分学术界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对于把距今8000年作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分界年代已经没有多少异议。在我国对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讨一直是学术界很重要的一个课题,长期以来学者们根据不同阶段所拥有的材料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内容涉及了考古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广西地区由于其材料的相对丰富,一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域,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区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但面对众多的材料,学者们对于哪些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存在不同的看法,相应地对于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以及年代、分段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方面必然出现不同。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对广西地区现有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资料进行初步分析,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 早期遗存的确认
&&& 广西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经过几代考古学人的努力越来越多的该时期遗存被发现。
&&& 早在1935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考古学家裴文中与杨钟健、德日进在广西桂林市郊和武鸣县的苞桥、芭勋、腾翔等地洞穴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一批洞穴遗址,采集到了刮削器、砍砸器、砺石等遗物。由于这些洞穴所发现的动物和人类化石的石化程度很轻,动物种类均为现生种而且文化遗物主要为用不同种类的砾石制造的刮削器、砍砸器、石磨盘、石磨棒、穿孔砺石等,虽然有用鹿角磨制的骨器但未发现陶片和磨制石器,所以裴文中先生把它们定为中石器时代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重新调查了这些地区的洞穴遗址,发现部分类似的洞穴遗址中出土磨制石器和陶片,认为从武鸣等地洞穴出土的石磨盘和穿孔石器具有进步特征,主张将他们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尽管对这些洞穴遗址的年代归属存在争议,但这些洞穴遗址的发现却掀开了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考古学研究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裴文中等人还在来宾的麒麟山盖头洞、龙洞岩等堆积相似的洞穴里发现了磨制石器 ,因此推测这两个洞穴有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以后陆续的考古调查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更多的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20世纪70年代,广西文物工作者对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发掘是当时我国考古界的一件大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研究 。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地区陆续发掘了临桂大岩 、桂林庙岩 、甑皮岩 等包含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的遗址,使桂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具备了更加丰富的资料。在柳江流域的柳州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柳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多次对白莲洞进行了清理 ,1980年和2000年考古人员又对柳州大龙潭鲤鱼嘴遗址进行了发掘 ,确认这两处遗址都含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在邕江流域,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广西文物工作队联合对南宁邕宁顶蛳山遗址进行发掘,确认该遗址也包含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另外在右江流域的百达遗址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
至此在广西地区从北到南都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分布范围覆盖了北中南西四大区域。
对于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辨认目前还存在不少争议,这种争议不仅仅表现在对不同遗址是否包含早期遗存的看法上存在分歧,而且还表现在对那些确认包含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遗址中到底哪些属于早期遗存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首先必须对广西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进行确认。
人们一度将广西南部沿海地区的防城亚菩山、马兰咀山、杯较山等遗址也归入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现在看来当时过分以存在打制石器数量多少来判断年代的做法显然存在缺陷,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证明许多大量打制石器存在的遗址其年代并不早,这种现象的存在也许更多地和生业模式、自然环境有关,而与时代早晚也许没有必然的关联。综合各种因素分析防城亚菩山、马兰咀山、杯较山等遗址不会早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因此基本上排除了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可能。
对于一些没有经过正式发掘的洞穴遗址,也有人根据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其归入新石器时代早期。例如有人认为武鸣苞桥A洞、芭勋B洞、腾翔C洞、桂林D洞、东岩洞、柳江陈家岩、思多岩、崇左矮洞等洞穴的堆积在地层上晚于更新世,含大量的螺,蚌壳及脊椎动物化石,所出动物化石几乎全部是现生种类,文化遗存有丰富的石、骨、角,蚌器,石器工业以打制的砾石石器为主,大多用锤击法单面打击砾石制成,石片石器较少,基本器类中以砍研器为多,还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其内涵与柳州白莲洞第2期文化以及周围其它一些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相似,因此尽管没有发现陶片或者磨制石器之类的典型新石器时代遗物,但仍然应该将他们归入新石器时代早期 。笔者认为,由于这些洞穴大多没有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其文化面貌并不清晰,而且洞穴遗址本身堆积十分复杂,因此目前很难准确地对它们进行时代归属的判断。鉴于此,本文暂时不把这些遗址归入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范畴,当然这样的处理并不排除这些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可能。
到目前为止广西地区年代比较清楚明确包含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遗址有桂林甑皮岩遗址、大岩遗址、庙岩遗址、白莲洞遗址、鲤鱼嘴遗址、顶蛳山遗址等。但对于某些遗址中哪些遗存该归入新石器时代早期还存在分歧,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广西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包括甑皮岩遗址1~4期遗存、大岩遗址2~4期遗存、庙岩遗址②~⑤层堆积、白莲洞遗址东④层以及西②层、鲤鱼嘴遗址2004年发掘的第2期和1980年发掘的下层遗存、顶蛳山遗址第1期遗存、百达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现分别予以简单介绍。
甑皮岩遗址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麓。甑皮岩洞穴属于脚洞型洞穴,洞口朝向西南,由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组成。考古工作者于1965年、年和2001年分别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多次发掘发现史前遗存和宋代遗存,其中史前遗存包括墓葬、灰坑、火塘等遗迹和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遗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遗骸。2001年的发掘者将遗址史前文化堆积分为5期:第1期出土器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石器均为砾石打制石器,多为单面直接打击而成。陶器主要为敞口、浅斜腹的圜底釜,羼和粗大的石英颗粒,捏制而成,在器表上部有滚压而成的粗绳纹痕迹,器型低矮,胎厚,烧成温度很低,制作工艺十分原始;第2期出土器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石器以砾石打制石器为主。陶器数量增加,器类大多为器型较大的敞口、束颈、鼓腹圜底罐,器型简单,另外有少量装饰刻划纹或者附加堆纹的小件器物。均为夹砂陶,以灰褐或褐色陶为主,有部分红陶,火候较低,器表均施分段多次重复滚压而成的绳纹,少量在绳纹上加施刻划纹。出现了泥片贴筑的制作技术,器型变高变薄;第3期出土器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石器均为打制石器,以砾石石器为主。陶器大多为敞口圜底罐,另外有少量装饰刻划纹或者附加堆纹的小件器物。均为夹砂陶,以红褐陶为主,火候较低,多为泥片贴筑法做成。纹饰以中绳纹为主,另外有少量的刻划纹、捺压纹。骨器中除了原来的骨铲、骨锥之外新出现了骨针;第4期出土器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石器均为打制石器,以砾石石核石器为主。陶器以敞口圜底罐为主,另外有少量敛口釜、高领罐、敛口釜,均为夹砂陶,以红褐陶为主,火候较低,以泥片贴筑法为主,出现了分体制作工艺,胎壁变薄。纹饰以中绳纹为主。发现蹲踞葬墓葬2座;第5期出土器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等,石器除了打制石器外还有大量的磨制石器,主要为斧、锛类,制作精美,通体磨光。陶器数量多,有敞口罐、高领罐、敛口釜、盘口釜 、盆、钵、支脚、豆、圈足盘等,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出现了泥质陶,泥片贴筑法和分体制作工艺继续使用,出现了用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火候较高,胎壁薄。纹饰丰富,样式复杂,主要有绳纹、扁草纹、刻划纹、戳印纹、捺压纹等,以细绳纹和刻划纹为主。从文化面貌分析1~4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第5期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 。
大岩遗址遗址位于临桂县临桂镇二塘行政村小太平自然村东南约500米的下岩门山北麓,东北距离临桂县城约3公里,由A、B两洞组成,两洞洞口相临,A洞在东,B洞在西,均朝正北。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桂林市文物工作队等单位联合对A洞进行了科学发掘,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重要文化和自然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蚌器等史前人类生产生活用具和水陆生动物遗骸。 发掘者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物的变化,自上而下分为6期:第1期主要出土打制石器,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第2期出土有磨制骨器和经火烧制的陶制品,处于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第3期出现了制作粗糙素面的陶容器和精美的磨制骨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第4期石器仍然以打制的砾石石器为主,但出现了少量的磨制石斧、石锛,仍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第5、第6期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笔者认为根据文化面貌判断,其中2~4期遗存当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庙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雁山镇东北李家塘村500米的庙山东南山腰。庙岩海拔高程为150米,高出当地平原地面约20米。有南、东两个洞口,从东向南贯通山腰,洞口高出山脚13米。南洞口宽12米,高4&5米,东洞口宽8米,高2米。洞内面积约130平方米。1965年发现,1988年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试掘了50平方米,堆积可以分为6层,其中②~⑤层内含人类骨骼及丰富的遗迹和遗物,第⑥层为掺入少量兽牙、螺蚌壳的黏土层。在第③层发现大片红烧土,在烧土的中心有一处直径约42厘米、深约46厘米的充满灰烬的坑。遗址共出土石制品356件,绝大部分是石核和石片,打制成型的石器只有107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砾石盘状器、砾石铲形器、砾石球形器、石锤、石砧、砺石、穿孔器等。出土骨角制品77件,蚌器13件。在第⑤层发现原始的陶器残片数块,难以辨认器形,颜色为灰黑色,素面无纹,部分表面有烟炱,陶质粗糙,吸水性强。另外遗址还发现用泥捏塑但未经烧制的马蹄泥塑1件以及动物化石29种 。从出土的遗物分析,②~⑤层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白莲洞遗址
白莲洞遗址位于柳州市东南郊都乐村白面山南麓。白莲洞分外厅和其后的长穴道两部分,文化堆积位于外厅,洞口朝南,洞高5~6米,洞口海拔约123米,高出附近地面约27米。20世纪70、80年代柳州市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对其进行了多次清理。根据发掘的结果来看白莲洞遗址包括新旧石器时代两套堆积。洞穴东侧堆积剖面如下:第①层为含陶片的钙华板,局部有零星螺壳。该层碳14年代测定为距今年。第②层为含螺壳的钙华板,即第一钙华板;第③层为灰黄色亚粘土,含大量螺壳、动物化石、磨制石器、打制石器、烧骨、碳粒等,该层铀系法测定年代为距今年;第④层为黄褐色亚粘土,有少量螺壳、并含动物化石、磨制和打制石器以及碳粒等;第⑤层为第二钙华板,偶尔见螺壳;第⑥层为棕褐色含岩屑亚粘土,顶部富集螺壳,出打制石器及穿孔砾石;第⑦层为第三钙华板;第⑧层为红褐色角砾层。洞穴西侧剖面被分为⑩层:第①层为浅灰色亚粘土,含动物化石、螺壳和烧骨;第②、③层出穿孔石器、磨刃石器、燧石小石器;第④层为钙华板;第⑤层为黄褐色亚粘土,出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第⑥层为钙华板;第⑦层为黄褐色亚粘土,含角砾,出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人牙化石;第⑧层为钙华板;第⑨层为黄褐色亚粘土,偶见铁、锰质微粒;第⑩层为钙板数层,上部夹粘土,偶见动物化石碎片。 报告作者把该遗址分为3期,第1期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包括西⑤~西⑦层,第2期为中石器时代文化,包括西③~②层,第3期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包括东⑥层、东④层、东③层以及东①层。
仔细分析该遗址我们可以看出,东部以第⑤层钙华板为界,上部出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下部不见新石器时代遗物,属于旧石器时代。西部②层出磨刃石器、燧石小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⑤层及其以下属于旧石器时代。因此该遗址包括新旧石器两个时代的遗存。由于东①出土的陶片显然已经不是很原始的状态,已经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因此东①层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当属无疑。从出土物和测年判断,东③层也可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综合分析东④层以及西②层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鲤鱼嘴遗址
鲤鱼嘴遗址位于柳州市区南部大龙潭公园内的大龙潭东北龙山南麓的岩厦下,北距柳江河约3公里。遗址面积约200余平方米。月,柳州市博物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发掘,该次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比较丰富,其中,遗迹包括墓葬6座;遗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及蚌器等千余件以及大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发掘者把遗址区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含大量螺丝壳,出打制石器、石片、石核、磨光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及动物骨骼等,陶片为泥质,火候较高,饰弦纹、划纹等纹饰;下层文化层有大量烧结土和螺丝壳,出土打制石器、大量石核、石片、磨刃石器、骨器、陶片及动物骨骼等,不见蚌器。其中打制石器中包含大量的燧石小石器、石核、石片,陶片主要为制作粗糙的夹砂绳纹陶且数量很少。报告作者根据文化面貌和碳14年代测定结果判断,上文化层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下文化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州市文物考古队和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新的发掘,总计发掘面积约8平方米,共发现陶片、石器、骨器以及石核、废石片等千余件。依地层迭压关系及出土文化遗物的变化,遗址堆积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时期。第1期出土遗物主要为数量众多的石器以及少量水、陆生动物遗骸。石器以燧石石器为主,砾石石器次之,未见陶器及其他质地的文化遗物。燧石石器主要为石片石器,石核石器较少,包括刮削器、尖状器和切割器等,另有大量的石核和废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均是从石核上直接打击剥落下来的,大部分未经二次加工,极少见北方典型细石器中的细石叶和各种形态的细石核。砾石石器以砍砸器为主,且制作粗简,加工技术单一,多为单面单向打制而成,以中小型石器为主,表现出典型的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器物特征和技术风格。第2期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及较多的水、陆生动物遗骸。文化遗物仍然以细小的燧石石器为主,砾石石器次之,其器类和技术风格与第1期基本相同,唯一重要的变化是该期发现了陶器。陶器均为残片,以夹粗砂红褐陶为主,部分为灰褐陶,质地疏松,火候较低,器形以敞口、束颈的圜底(釜)罐类器物为主,器表多饰粗绳纹或中绳纹,以印痕较浅、较凌乱的粗绳纹为主,部分器物的口沿上压印一周花边,口沿下施一周附加堆纹,附加堆纹贴附不牢,极易脱落。陶器制作方法基本为泥片贴筑法。第3期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及各种水、陆生动物遗骸。陶器仍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但夹砂大部分为颗粒较细的天然砂粒,少部分为方解石或石英碎粒。纹饰以细绳纹为主,印痕较浅,但规整致密。制陶方法仍为泥片贴筑法,但部分陶片上可见轮修痕迹。陶器器壁较薄,火候较高。器形仍以圜底釜(罐)类器为主。石器发现较少,燧石质细小石器和砾石打制石器基本不见,只见少量磨制石器。骨器数量也较少,仅有骨锥一种 。对于1980年发掘的下文化层由于标本之间年代差别很大,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可以划分不同时期,但由于没有地层学证据的支持,要正确划分早晚阶段是很困难的,因此本文除了把2004年发掘的第2期看作新石器时代早期之外仍然把1980年发掘的下层遗存归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顶蛳山遗址
顶蛳山遗址位于邕宁县蒲庙镇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东北约1公里的顶蛳山上,北距县城约3公里,坐落在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阶地,地处八尺江与清水泉交会处的三角嘴南端。遗址现存约5000平方米,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发掘共发现墓葬149座,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和自然遗物。根据地层堆积情况和遗物的特征发掘者将遗址分为4期:第1期堆积为棕红色的黏土,不含或者少含螺壳。未见遗迹现象。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陶器未见完整器物,陶片数量不多,均为夹粗石英碎粒的灰黄陶片,胎心呈黑或褐色,手制,质地疏松,器表装饰粗绳纹。器型难辨,带口沿者仅釜1件。石制品方面主要为少量的穿孔石器和大量玻璃陨石质细小石片、石核;第2期堆积以螺壳为主,发现墓葬16座,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仅见直口、敞口或者敛口的圜底罐,手制,器型比较规整,火候不高,器表多装饰篮纹,均为夹砂陶;第3期堆积以螺壳为主,发现墓葬133座,灰坑少量,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除了圜底罐外新出现了敛口或者直口的釜以及高领罐,器表多装饰绳纹,篮纹基本不见,手制,均为夹砂陶;第4期堆积不含螺壳,未见遗迹现象,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出现了轮制和泥质产品,装饰以绳纹为主,出现了多线刻划纹。作者把第1期归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第2、3期归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两期属于同一个文化,并命名顶蛳山文化,第4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 。
二 考古学文化特征分析
综合分析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各地的文化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区域之间的差别,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至少可以区分为漓江流域、柳江流域和邕江流域三个区域类型。右江流域因为资料没有正式发表,本文暂时不做详细讨论。
1 漓江流域
以桂林甑皮岩遗址1~4期遗存、大岩遗址2~4期遗存、庙岩遗址为代表。
该区域类型的特征主要包括:均为洞穴遗址,以含大量螺壳的堆积为主。出土的器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石器基本上都是打制石器,以砾石石器为主,主要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穿孔石器、石锤、盘状器、石凿等,其中砍砸器所占比例最大。大部分为石核石器,在打制的方法上以砾石的自然面作为台面,用锤击法从单面或者双面直接打击出刃部,刃部一般比较陡直。器型以中等为主,岩性以砂岩占绝大多数,包括各种颜色的细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等。磨制技术已经出现,但主要应用于加工有机质的工具如骨器、蚌器。骨器主要有骨铲、骨椎、骨针等。蚌器主要有穿孔蚌刀。陶器大多为圜底罐和釜,另外有少量装饰刻划纹或者附加堆纹的小件器物。均为夹砂陶,以红褐陶和褐陶为主,火候较低,多为泥片贴筑法做成。纹饰主要为中绳纹。墓葬主要为屈肢蹲葬。
2 柳江流域
以鲤鱼嘴遗址2004年发掘的第2期、2004年发掘的下层遗存和白莲洞遗址东④层、西②层等为代表。
该区域类型的特征主要包括:均为洞穴遗址,多为亚粘土堆积,含少量螺壳。出土的器物包括石器、陶器、骨角器等。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少量磨光石器,打制石器以砾石石器和燧石小石器为主。砾石石器的岩性砂岩占绝大多数,器类主要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穿孔石器、石锤等。大部分砾石石核石器在打制的方法上以砾石的自然面作为台面,用锤击法从单面或者双面直接打击出刃部。燧石细小石器的存在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多用燧石小石石片略加修理而成器,有的还用压削法制成,具有类似细石器的风貌,在加工方法和制作技术方面表现出简单粗糙的特征,器型包括刮削器、箭镞、雕刻器、尖状器等。 磨制石器数量很少,主要为斧、切割器、锛等,其中通体磨光的极少,有的只是刃部磨光。骨器主要有骨针、骨椎、骨刀等,不见蚌器。陶器均为残片,以夹粗砂红褐陶为主,部分为灰褐陶,均为手制,质地疏松,火候较低,胎厚。陶器制作方法基本为泥片贴筑。器形以圜底(釜)罐类器物为主,器表多饰粗绳纹或中绳纹。部分器物的口沿上压印一周花边,口沿下施一周附加堆纹,附加堆纹贴附不牢,极易脱落。出现了仰身屈肢葬和俯身屈肢葬。
3 邕江流域
邕江流域目前只发现顶蛳山遗址1期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遗址的类型上为台地遗址,表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漓江流域柳江流域存在明显区别。堆积为棕红色的黏土,不含或者少含螺壳,未见遗迹现象,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石核和天然玻璃陨石。陶器数量不多且器类简单,仅见圜底的罐或釜类器物,不见平底和圈足器。陶片均为夹粗石英碎粒的灰黄陶片,胎心呈黑或褐色,质地疏松,器壁厚薄不均,火候不高。器表装饰粗绳纹,纹饰为分段滚压而成,且绳索扭结不紧,印痕较深,部分陶器底部施纹杂乱。器物口沿多捺压花边,沿下见有附加堆纹。石器数量少,仅穿孔石器和玻璃陨石质细小石片石器两种。
综合来看,漓江流域、柳江流域和邕江流域这三个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面貌上是存在一定区别的。邕江流域与漓江流域、柳江流域两个地区比较,在遗址的类型上不同,反映了人们在居住方式、生业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漓江流域和柳江流域虽然都属于洞穴遗址,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区别,例如漓江流域石器主要为砾石石器,而柳江流域除了砾石石器之外还存在燧石细小石器。漓江流域存在的屈肢蹲葬习俗在柳江流域也没有发现。
漓江流域、柳江流域各遗址的文化面貌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单面打击的砾石石器,穿孔&重石,各种的骨、角、蚌器、掺大粒石英的素面或绳纹陶器等则是它们共有的文化内容,各遗址所处的生态环境基本相同,取食经济的方式大体一样,居住的方式更为一致,因此它们应该属于同一个文化的不同区域类型。而邕江流域不论在器物特征还是遗址的生态环境、居住方式等方面都和漓江流域、柳江流域不同,因此应该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在同一区域类型里面各遗址之间也存在区别,例如在漓江流域,甑皮岩遗址1~4期遗存、大岩遗址2~3期和庙岩遗址尽管出现了磨制技术却没有发现典型的磨制石器,都是打制石器与陶器共存,而大岩遗址4期是陶器与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共存。在柳江流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白莲洞遗址东④层以及西②层等遗存只见磨制石器而不见陶器,鲤鱼嘴遗址早期遗存则出现了陶器与磨制石器共存。这种区别反映了同一区域类型里各个遗址之间在文化面貌上呈现出来的复杂性。
三 年代与分段
对于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年代测定已经有了不少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和文化面貌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大致的年代确定和分段研究。
有关单位对庙岩遗址的10多个样品做了14C年代测定 ,其中北京大学对取自②、③M、④M、⑤L、⑥L层的5个螺壳样品进行了测定,年代数据分别为距今,、、、(半衰期为57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右②、左②、左⑤层3个螺壳样品年代数据为距今、、年;北京大学对⑤层出土的陶片进行年代测定,陶片残渣为、陶片腐殖酸的年代为;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也测了2个木炭末样品,底层样品的数据为距今年,上层样品的数据为距今年。如果说考虑到&死碳&的影响,螺壳的年代有可能偏老年的话,那么陶片样品年代尤其是陶片腐殖酸的年代应该是可靠的,因此庙岩遗址最早不会晚于距今15000年。综合分析,把庙岩遗址②~⑤层的年代定在距今1年应该是合适的。
关于甑皮岩遗址的年代测定的数据很多,傅宪国、李珍等人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各期的年代框架,第1期距今1年,第2、3、4期大致处于距今1年。但傅宪国等在文化分期的时候并没有采用按照测定数据得出的年代框架,而是把甑皮岩遗址1~4期遗存的年代分别界定为距今1年、1年、1年、年,以1000年的跨度平均分期 。从文化面貌来看,分期所采用的年代应当是符合实际的。
根据上述遗址的这些测年数据结合文化面貌,我们似乎可以把漓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段包括庙岩、甑皮岩遗址第1期遗存、大岩遗址第2~3期遗存,陶器大部分为素面无纹,为夹粗砂陶,陶质粗疏,制作技术原始。年代大致为距今1年;
第二段包括甑皮岩遗址2~4期遗存、大岩遗址第4期遗存,陶器制作技术进步,基本都装饰绳纹,年代大致距今1年。
与白莲洞遗址早期文化有关的数据有这么几个:西②层顶部的钙板品年代为(BK93033),西②层底部的钙板品年代为(BK94049)。在后来的发掘研究中将西②层划为新西①层,新西①层上部的碳屑样品年代为年(BA94027),新西①层下部的螺壳样品年代为年(BK94011) 。由于钙华板的形成因素比较复杂,用于年代分析时应该谨慎,我们认为西②层的两个钙板样品年代的可信度是存疑的,而新西①层的碳屑样品和螺壳样品年代值得参考,扣除&死碳&因素,我们认为西②层或新西①层的年代大致为距今1年。由于东③层铀系年代为(BKY82239),东⑦层碳14年代为(BK82096),因此推测东④层年代应该大致在距今10000年左右。
鲤鱼嘴遗址下层上部两个人骨样品14C的年代为距今年,年 ,结合文化面貌分析,把鲤鱼嘴遗址早期文化的年代大致定在距今1年应该是合适的。
根据有关的数据和文化面貌,我们也可以把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为②个阶段:
1第一段:以白莲洞西②层为代表,年代大致在距今1年,石器以打制的砾石石器为主,出现了磨刃石器;
2、第二段:以鲤鱼嘴2004年发掘的第2期及1980年发掘的下层遗存、白莲洞遗址东④层为代表,年代大致定在距今1年,石器以打制的砾石石器为主,有磨刃石器,出现了质地疏松、火候较低的夹砂陶器,器形以敞口、束颈的圜底(釜)罐类器物为主。
邕江流域由于资料的缺乏暂时还无法进行分段研究。根据顶蛳山遗址2期的1个螺壳14C数据为距今年的情况来看,顶蛳山遗址1期年代当在距今10000年左右 。
从目前的材料分析,漓江流域和柳江流域进入新石器文化早期的年代要早于邕江流域。尽管年代上存在早晚,但邕江流域与漓江流域和柳江流域相比文化面貌差别很大,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因此邕江流域的文化也是独立迈入新石器时代的。
虽然漓江流域和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时间也大致相同,但它们文化的发展却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漓江流域的第一阶段就出现了陶器而柳江流域第一阶段却没有陶器出现,同样柳江流域第一阶段出现的磨制石器(磨刃石器)在漓江流域的第一阶段也没有出现。在第二阶段柳江流域普遍存在的磨制石器在漓江流域的一些遗址中并不常见,同样漓江流域比较先进的制陶技术在柳江流域一些遗存中也不见。这说明两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就整个广西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而言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以包括庙岩、甑皮岩遗址第1期遗存、大岩遗址第2~3期遗存、以白莲洞西②层,年代约距今1年。有陶器出现的地方陶器工艺原始,基本只见制作粗糙的素面夹粗砂陶,有磨制石器出现的遗址也仅见磨刃器,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初始阶段;第二段包括甑皮岩遗址2、3、4期遗存、大岩遗址第4期遗存、鲤鱼嘴2004年发掘的第2期及1980年发掘的下层遗存、白莲洞遗址东④层、顶蛳山遗址1期等,年代约距今1年,该期在有陶器存在的地方陶器技术变得比较先进,而磨制石器也进一步发展。
五 有关问题的思考
1关于早期文化类型多样性的思考
在观察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时,我们会发现在陶器与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的组合上有三种情况:在一部分遗址中只见陶器与打制石器共出而不见磨制石器,如顶蛳山遗址1期、甑皮岩遗址1~4期遗存、庙岩遗址、大岩遗址2~3期遗存、鲤鱼嘴2004年发掘的第2期遗存等;一部分遗址只见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而不见陶器,如白莲洞遗址东④层以及西部②层。另外部分遗存陶器与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共存,如大岩遗址4期、鲤鱼嘴下文化层等既有陶器又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存在。这些说明,在一些地区磨制石器和陶器产生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地区只有打制石器和陶器共存而无磨制石器的现象意味着在这些地区陶器产生的时间应该早于磨制石器。而有的地方磨制石器比陶器出现早或者大致同时出现。无论属于哪种情况,他们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毫无疑问的。
传统的观点将制陶业、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制造业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四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各个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即使是同一地区也存在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这种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就会使农业、家畜饲养业、制陶业和石器的磨制技术在各地产生的时间各不相同。一个遗址或某一个遗址某1期文化是否进入新石器时期,不能用农业、家畜饲养业、制陶业和磨制石器这四要素一同去衡量,亦即四要素同进具备即新石器时代。无陶而有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无磨制石器而有陶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陶器和磨制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三种类型。
从遗址的类型来看,大部分属于洞穴遗址,说明洞穴是人们主要的居住方式,但顶蛳山遗址1期遗存的发现,为我们认识早期人类居住方式开阔了视野。顶蛳山遗址1期遗存属于台地类型,与其它两个区域的早期文化内涵并不相同却同时发展,说明早期人类居住生活的方式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文化类型的多样性。
2 关于农业起源的思考
探讨早期居民的生业模式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农业起源的研究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出土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骨来看,当时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依靠于采集渔猎。以甑皮岩遗址为例,该遗址发现的水生动物有中华圆田螺、桶田螺、方形田螺、削田螺等、杜氏珠蚌、圆顶珠蚌、圆头楔蚌、甑皮岩楔蚌、斜截篮蚬、曲凸篮蚬、美好篮蚬、原坚篮蚬、卓丁篮蚬、横廷篮蚬,以及鲤科、鳄等,发现的动物群的有草鹭、池鹭、鹳、天鹅、雁、鸭、雕、石鸡、白马鸡、原鸡、雉、鹤、伯劳、鸦、沙鸡、桂林广西鸟等,以及猕猴、红面猴、兔、仓鼠、褐家鼠、姬鼠、中华竹鼠、豪猪、貉、豺、狗獾、猪獾、水獭、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猫、食蟹犭蒙 、猫、豹、虎、亚洲象、犀、野猪、獐、麝、赤麂、小麂、水鹿、梅花鹿、秀丽漓江鹿、水牛、苏门羚等 。同时甑皮岩遗址的各期浮选结果和工具的残余物分析表明,甑皮岩人的食物结构中始终包括有块茎类植物。这些表明采集渔猎是当时的第一经济活动。
但是这样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并不排斥农业经济的存在。从甑皮岩遗址的各期浮选结果来看,每期都发现有炭化块根茎植物遗存,另外在一些石器或者骨器的刃部发现了附着的芋类淀粉颗粒而且数量丰富,表明块茎类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许多石器中例如大量砍砸器和穿孔石器都可以用于无性繁殖的根茎果类即园艺性作物的栽培。因此认为在广西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产生了园艺性作物的栽培技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有没有存在稻作农业的可能,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虽然没有直接的考古学证据,但仍然可以通过其它材料进行一些合理的分析推测。与广西紧密相临在地理上同属于南岭地区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玉蟾岩是湘南石灰岩地区的一个洞穴遗址,洞厅内的堆积较完整而时代相对单一,两次发掘出土了各种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陶器。石制品全为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锄形器等,基本是单面加工的砾石石器。骨器有锥、铲等。陶器仅于近底部发现两堆,火候低,胎厚,黑褐色,陶土中掺有石英岩颗粒,复原的一件为圆唇侈口斜腹尖圈底的釜形器。这里陶器的内外壁均拍印有单股绳纹。在3个文化层中发现有稻属植硅石,更为重要的是出土了4枚稻谷壳,其中有2枚发现于近底部的层位中,根据稻谷壳表面双峰乳突形态的镜下分析,研究者认定它们是一种由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过程中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这表明早期的稻作农业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据研究玉蟾岩遗址年代在距今10000年以上 。从文化面貌和测年数据来看玉蟾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与广西地区大部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相比,玉蟾岩遗址不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相似,都位于南岭附近,而且年代相近、文化面貌相似,因此玉蟾岩遗址古栽培稻的出现也为我们在广西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寻找古栽培稻提供了可能。在大岩遗址的浮选中在相当于甑皮岩遗址第5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少量的炭化稻谷遗存表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广西新石器时代早期许多遗址大致处于最后一次冰期的盛冰期过后,全球气温逐渐回暖的一段时间内。在盛冰期时退至南岭附近的北亚热带北界虽已经开始逐渐往北推移,但南方地区的气候仍较今日干凉。在当时的气候环境下,野生稻分布的北界应较现在更偏北一些,即南岭一线。而稻作农业起源的&边缘理论&认为,在野生稻分布的边缘地区,既有栽培稻所赖以产生的基本物质基础,又有因野生稻数量不多不便采集而激发起的人工培育的动力 。广西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许多都位于南岭附近,而且文化较为发达,因而有可能成为中国栽培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当然这种推测多是理论上的,还缺乏考古学实物证明,因此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这种推测或许会被逐步证明。
3关于陶器起源的思考
如前所述在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一部分遗址只见陶器与打制石器共出而不见磨制石器,如顶蛳山遗址1期、甑皮岩遗址1~4期遗存和庙岩遗址、大岩遗址3期遗存、鲤鱼嘴2004年发掘的第2期遗存等,显示在一些地区陶器比磨制石器出现的时间更加早。顶蛳山遗址、甑皮岩遗址、庙岩遗址、大岩遗址、鲤鱼嘴遗址等都出现了超过10000年前的陶片,庙岩遗址出土的陶片甚至超过了15000年,无疑该地区已经成为研究陶器起源的重点地区。大岩遗址第2期出现两件烧制的陶土块,泥质,均残,完整器形难辨,一件略成圆柱状,一件较薄,表面具有凹凸不平的捏按坑窝,整体呈一凹形。从残余部分观察,这两件器物均不是陶容器,但它们显然经过有意的捏制和烧制;第3期发现三件陶容器,器壁极厚,制作技术相当原始;第4期的陶器为饰粗绳纹、敞口、束颈、圜底的釜(罐)类,制作技术相对成熟,显示了陶器制作技术从从实验到初步成功再到进一步提高的过程。上述遗址的情况显示在距今大约15000年左右广西地区开始了制陶。而且,从类型学角度看,这些早期陶器的形态十分原始,表明一个漫长的试验和发展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才开始成为遗址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因素,早期陶器的发明是末次冰期的盛冰期过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进化的环境与文化过渡阶段的产物。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在人口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人类对动植物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有了空前的增加。从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工具组合、动植物遗存种类和形态等观察,人类经济已表现出广谱适应性特征,植物采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种植园艺性作物,并且存在稻作农业的可能。广西地区所发现的早期的陶器基本上都是陶釜(罐)类器形,属于炊煮器类。陶器和螺蚌等淡水带壳类动物以及块根茎类植物具有共生关系。显然作为炊煮器的陶器,应该主要是针对块根茎类和螺蚌类的食用加工而被加以采用的。对食物的炊煮是广西地区陶器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力机制,同时陶器的产生和定居的生活方式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不仅数量多,内涵丰富,而且类型多样,为我们研究人类新石器时代文化产生、发展等方面内容提供了重要资料,广西地区无疑成为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重要区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许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相信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石器时代的工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