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算是什么人,我觉得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二的

(a其实我不懂)
(梦里青草香)
(月色莫名)
(泡芙小姐)
(不如初见)
第三方登录: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请选择打赏金额: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30秒后自动关闭
其实让一个人在心里 即使无法在一起 那也会是幸福的 是属于我自己 独一无二的 别">其实让一个人在心里 即使无法在一起 那也会是幸福的 是属于我自己 独一无二的 别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人:让我们独一无二的科学解释--人是什么之三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人:让我们独一无二的科学解释--人是什么之三","author":"tswang","content":"今天主要安利(做广告)一本书, Human: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
中文译名:人类的荣耀。
在英文著作里, 如果作者敢用一些简单的名词当书名, 通常说明这本书非常了不起。
书名里的单词越少, 说明这本书越牛逼, 书名敢叫 Human, 讲人是什么, 说明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内容相当的自信。 所以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应当就叫人, 或者人类。 译者自作主张加了荣耀两个字, 有画蛇添足之嫌。 吐槽模式结束, 下面进入正文。按照“人是什么”系列的一贯作风, 在具体说一说书的内容之前,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认知神经科学的先驱和主要贡献者, Michael S. Gazzaniga, 迈克尔.加扎尼加。可能很多人对这些脑科学,生物化学, 脑神经科学, 脑生理学, 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一大堆容易混淆的学科名词感到迷糊。其实也没有那么难理解,这里就先梳理一下。研究脑和人的学科, 一类是自底向上的脑神经科学。
从底层开始, 是分子生物化学, 主要观察细胞里面的化学反应, 研究分子的层面; 在此之上研究细胞整体行为的是神经细胞学。再上一层可以对细胞组成一个个不同功能集团进行研究, 而从生物层面,有神经生理学, 神经解剖学等等。 以上研究方法主要是面向动物, 因为都是破坏性的。 另一方面从底层来看动物和人, 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要研究人独特的东西, 特别是人的意识活动, 总不能破坏人吧(其实是有一段黑历史,主要靠研究战争和殖民地里不当人的人, 并且当年的相关学科曾经飞速发展过 )。碰巧在上世纪中叶之后我们有了非破坏性的观察脑部活动的手段, 包括PET 同位素成像和fMRI核磁共振等, 以上手段和一种通过外部扫描来重建三维的技术CT 结合, 就可以得到大脑的三维影像,并可以据此观测大脑的活动。于是就有了用fMRI和PET来研究大脑的脑神经科学。另外一路研究手段是自顶向下研究人的,也就是这个系列文章讨论的心理学。 心理学一开始就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但是因为人太复杂, 很容易就抓不住头脑,开始似是而非,甚至胡说八道。 中医理论就是犯了这种方法论的错误。要科学研究, 就得有能控制的实验。 而心理学的研究, 按照心理学女博士的说法, 主要靠三种手段:第一种就是研究自己, 自己的想法自己最清楚, 心理学大牛们没事就研究自己, 包括弗大夫在梦的解析里解析了自己好多梦。第二种是问别人, 各种心理学的问卷,量表,访谈都是在干这个的。 这样拿回来的数据, 很有可能有系统性的偏差, 这里先不展开, 有机会再说。 总归不是那么那么的靠谱。我自己的工作,用户体验研究主要依托的就是这类手段, 所以其实我在否定自己, 请各路高抬贵手,不要爆击。第三种就是观察统计人的行为, 行为学派就典型代表。给人各种刺激, 观察他们的反应, 然后就能得出结论。 行为学派因为有效, 能出结果, 曾经长期占领心理学界。 只从外部观察,把人当作黑箱的想法相当的极端,这一派的人也都比较极端,容不得别家的说法。 一极端, 就有反弹。所以现代的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都要研究人的内部活动。 长期以来, 这种研究依托脑电这类非常粗糙的技术手段。 得出的各种结论非常经不起考验。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 也真不容易。而从上到下的心理学, 和从下到上的脑神经科学终于遇到一起了, 两者的交叉就是所谓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 这是一门试图通过研究神经的生物过程来理解脑认知的学科。主要从上下两个层面来试图搞清楚大脑的功能性活动。 所以俺们研究AI的, 应当多多跟踪这个学科的进展。这一梳理就收不住, 按照快消费时代的阅读,感觉这篇文章要结束。 下面还是回到加扎尼加。 他有一本叫做双脑记的书, 从自身经历来讲述自己的科学研究。 开篇就写到要告别弗大夫, 你过时了, 我们懂的比你更多。 哎, 又想跑题, 收住!加扎尼加也是上帝的宠儿,他是弗大夫去世那一年出生的(冥冥之中有天意),
从小在加州长大, 有个外科手术医生的老爸(他一家子都是医生,他外祖父是洛杉矶著名的整形医师)。据说也是个从小就在车库里做实验的天才宝宝。 读本科的时候他跑去了美国东北的达特茅斯学院。 加州好大学不少, 他非要横穿美国跑到东岸, 不知是不是年轻时候的叛逆。 总之,他叛逆期一结束,就回到了加州。 学术生涯的一开端, 就在加州理工师从曾经得过诺贝尔奖的罗杰.斯佩里大师攻读博士学位。加州理工是个规模不大的标准精英学校,陈天桥两口子刚捐了一亿美元给他们,主要是为了这个学校的脑科学研究。
这个学校当年就可谓群星闪耀,牛人众多。 据说别闹了,费曼先生就经常来加扎尼加的实验室串门。 有一回去捉拿逃跑的实验动物, 加扎尼加差点撞倒了量子化学的创始人鲍林先生。 总之天天听大师教诲的学生也必然非同反向。 加扎尼加当时做的事情主要就是研究一个心理学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被试:裂脑人,威廉.詹金斯。威廉.詹金斯是个美国伞兵, 二战时有一次参加在德国的敌后跳伞行动, 落地时被德国人包围, 被一个德国军官用枪托打到后脑,打翻在地。 当时的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 不久之后威廉就被解救出来送回美国。 然而此时他的得了严重的癫痫,已经没法靠药物控制。 按照当时的医疗手段, 只能做裂脑手术(把大脑左右半球中间的连接体切开)。裂脑人威廉在治病的同时, 被他的医生约瑟夫.博根介绍到了加扎尼加老师斯佩里大师的实验室。 于是加扎尼加开始了对裂脑人的研究。 据他自己说, 当时他每天都和斯佩里大师探讨至少两个小时, 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 就是老师, 思考, 和裂脑人实验。现在我们都知道大脑两个半球, 左右脑的功能不同, 各种左右脑训练在社会上泛滥。 当年可从没有人这么想过。自斯佩里和加扎尼加开始。 通过一系列实验, 他们意识到了大脑两个半区功能的不同,和裂脑人的医生一起, 三个人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 并据此提出了左右脑分区的学说。斯佩里更是拿到了诺贝尔奖。加扎尼加毕业以后对自己的裂脑人研究并不满意, 他一直试图理解大脑是“如何产生意识”这一个关键问题。 为此他开始广泛的游学交流和碰撞, 特别是碰到了另外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 提出了记忆7+2理论的乔治米勒, 两人共同创建了认知神经科学。加扎尼加不光博古通今,研究范围广阔, 还特别善于写故事。 他把自己的理论思考,以及各个学科的进展通过写作科普读物的形式介绍给公众。 Human, 就是在2006年写的一本科普著作。 也是有关人是什么,从各个角度探讨, 包罗万有的一本书。 从面向大众的书籍里面, 我还没见过另外一本涉猎更广,更有深度的书。能够相提并论的都没有。 因此强烈推荐大家去读读书, 因为加扎尼加的文笔, 这本书读起来也非常容易。写文章通常是要开门见山。 而这篇推书的文章竟然三页不说书的内容。因为实在是看书就好,这样才不会错过各种精彩。 但这里还是大概啰嗦一下书里都讲了什么, 供大家参考。这本书主要讨论的就是人是什么, 人和动物有什么不一样。一共四部分。开篇试图从生物的角度, 特别是DNA来解释。 比如对比人和黑猩猩, 在人的DNA里只有一小部分不到2%参与遗传编码, 而这2%里, 只有1.4% 人和黑猩猩不同。 但是不要小看这1.4%的不同。 只要一个基因不同, 甚至一个碱基对不同, 就会有很大影响。两个特殊的基因, 小脑症和ASPM基因让现代科学意识到人其实一直在基因层面有进化。第二部分讨论人的社会性。 很多人知道一个社交的150人原则。 在这本书里说, 黑猩猩的群体规模只有5o人左右, 因为黑猩猩的社交主要靠给对方理毛, 每天黑猩猩之间要用大约20%的时间理毛。 所以这是黑猩猩社交,建立信任的基础。而人会说话, 经过研究发现, 不管多少人在一起, 对话通常是4个人一组的小群体, 一个人说,3个人听。 一对三, 和理毛的一对一比较, 人比猩猩的效率高三倍。 于是黑猩猩能搞定50个黑猩猩, 一个人能搞定150个人。 书中如此这般的启示比比皆是。第三部分讨论人独特的东西, 比如说美和艺术。 作者说艺术和美不同。 美可以人人有, 艺术是社会层级的产物, 是由社会精英创造, 大众试图模仿的东西。 在现代社会, 艺术强烈的与金钱挂钩, 因为现代社会地位已经由金钱的多寡来代表。第四部分, 简单的讨论了一下在人的生理限制之上, 还能做什么。 作者持开放的态度,认为人和AI或者其他机器的结合, 可以进一步扩展人的能力和范畴。以上简单提及了书里面的部分内容,仍然是 挂一漏万。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再说一遍,去读书!(全文完)","updated":"T02:06:2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collapsed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lastestTipjaror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fd898bec31a778b355ade70d98f7f57e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心理学"},{"url":"/topic/","id":"","name":"人性"},{"url":"/topic/","id":"","name":"人工智能"}],"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600,"height":399},"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feiqiu","name":"直升飞球"},"tipjarState":"activated","tipjarTagLine":"真诚赞赏,手留余香","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1,"tipjarorCount":0,"annotationAction":[],"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0:06:28+08:00","url":"/p/","lastestLikers":[{"bio":"华师大心理学大一学生","isFollowing":false,"hash":"6eeaea4e94ecf0e194155","uid":838400,"isOrg":false,"slug":"xiaoguangmi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Xiaoguangming","profileUrl":"/people/xiaoguangming","avatar":{"id":"7dee1bfaf6b","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summary":"今天主要安利(做广告)一本书, Human: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 中文译名:人类的荣耀。 在英文著作里, 如果作者敢用一些简单的名词当书名, 通常说明这本书非常了不起。 书名里的单词越少, 说明这本书越牛逼, 书名敢叫 Human, 讲人是什么, 说…","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a600b6ffdb75ad3b0073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心理学"},{"url":"/topic/","id":"","name":"人性"},{"url":"/topic/","id":"","name":"人工智能"}],"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终归还是个做产品的","isFollowing":false,"hash":"8fdb07cfdd58e8ce6b375f6df832d2da","uid":56,"isOrg":false,"slug":"tswa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To ask nothing, To expect nothing.
To depend on nothing","name":"王天树","profileUrl":"/people/tswang","avatar":{"id":"21c4f3f0f34f10b689a78fa","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feiqiu","name":"直升飞球"},"content":"个人觉得这个文章应当是相对比较好懂的, 不知为何没几个人看。 反省一下, 也许跑的太快了, 大家没有跟上。 因此这次先不谈超验。 回来再看看心理学的另外一类研究, 从教育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个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也许也会是一个有启发的角度。还是从弗罗伊德的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 超我谈起。 前面一篇文章说过, 马斯洛在此基础上, 做了扩展,变成了他自己的五层理论。 弗洛依德大夫是个悲观主义者, 他看到的是本我和超我的各种冲突。 在他眼里恐怕, 人之初,性本恶。而马斯洛教授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觉得只要满足了这些动物性的欲望, 人就可以追求更高的东西。因为能够自然追求更高层面的东西, 所以是人之初,性本善。 以上的解释有点牵强, 但是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回到弗大夫的理论,做为一个天才人物,他不光是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还同时提出了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他把整体意识分成了三层, 即意识, 前意识, 和潜意识。潜意识又叫无意识。 所谓意识, 是自己能主观注意到的东西, 只是整体意识的很小一部分,类似与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大量与心理活动相关的内容,实际上是意识注意不到的,水面下的冰山。 而水面之下的隐藏意识, 又可以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前意识是水下冰山里可以进入意识的一部分, 一般人前意识都可以转化为意识。而潜意识是真正看不到的东西, 也许来源于生物的进化和潜藏的记忆。 对一般人来说光凭意识是看不到的潜意识层面的。但是特殊的人不一样, 有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潜意识,并且利用潜意识, 这就是所谓超验体验的基础。 这个容我们以后专门再说,这里就不展开了。 类似的整体意识层次理论, 也符合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和认识。 可见弗大夫的天才, 一下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除了意识的分层,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还外带一套发展理论。 这就是大家可能早就听说过的力比多驱动, 从口腔期, 肛门期, 生殖器期, 潜伏期,直至青春期真正成熟的发展过程。 弗大夫要治病救人,因此他的学说是用来看病的。他说如果在各个发展阶段力比多被抑制了, 就会生病。 他并不研究正常人是怎么一回事,从正面来看该如何引导这个发展过程。要正面引导, 也就是所谓教育, 需要介绍另外一个天才人物, 皮亚杰皮老师, 他的一套人格发展理论, 是现代教育方法的基础理论之一。 我们还是从他的生平说起。皮亚杰比弗洛依德晚一代, 和斯金纳一样,都是在世纪交替时出生的。 他是瑞士人, 父亲是个大学教授, 家境优越。 因此可以说有非常幸福的童年。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所谓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细致的观察实验, 来研究事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来提出理论。 10岁的时候, 他在公园里玩耍时发现了一只得了白化病的小麻雀。就把麻雀带回了家。天才总是和常人不同,他并没有把麻雀当个玩具, 而是通过观察总结, 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病麻雀的论文, 并且在当地的科研期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引起当地自然博物馆馆长的注意, 邀请他主动参与博物馆对标本和生物的研究, 并随后发布了一系列文章。 特别是有关软体动物的文章, 在当时的欧洲动物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向。 这时,他还是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作为一个学霸, 皮亚杰19岁就大学毕业, 22岁拿到了生物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 随后去了巴黎游学, 3年之后又拿到了法国科学博士学位。 相比胡适博士的名誉博士,人家皮亚杰拿的可都是真博士。博士拿到手软之后, 皮亚杰又回到了瑞士, 在日内瓦大学独挡一面, 开始创立自己的学说。 此年他25岁。事业有成, 就当考虑家庭, 安定之后, 皮亚杰结了婚, 并随后的6年间有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因为皮亚杰有那么多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 他也就同时跨学科担任了好几个学科包括心理学, 社会学, 哲学, 科学史等等的教授。 学霸中的学霸小时候靠观察一只麻雀就能写出有影响力的文章。当他有了孩子之后, 通过对自己的三个孩子更细致的观察, 皮老师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论著。 成为了儿童心理学的世界级权威。特别是他本人的跨学科背景, 和自幼年就培养起来的的犀利视角, 让他对从出生,到幼儿,直到成年的儿童发展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思考。这比弗大夫的口腔期,肛门期可深度多了。皮老师曾经担任过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各种心理学的最高奖励拿到手软, 有60多本专著, 500多篇论文, 多个国家的几十个名誉博士,名誉教授, 名誉科学院士。 直到80多岁去世。走完了一个学霸应有的光辉灿烂的一生。 令人羡慕不已。与弗大夫的学说不同,作为一个科学家, 皮老师的认知发展理论包含大量细节,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 这里勉为其难说说一些基本的概念, 建议有机会还是要认真读读皮老师有关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专著。 才能体会到学霸的深刻思想。从哲学的角度, 皮老师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 共同促进的过程。 其中的核心观点是所谓图示schema。 图示是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
是相对固定的, 在认知活动中会不断重复;
另外又能随之变化发展的模式和结构。以上这段话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拿行为主义来做对比, 行为主义只注重可以观察到的外部输入和输出,认为观察不到的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是一个黑箱。 而图示的概念是试图结合行为来表征人的内部心理结构。 这样人就不是黑箱,而是由一个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或者节点构成的网络。 人的心理活动, 就不单单是输入到输出,而是从输入到图示再到输出的过程。在人和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 图示只是相对固定, 实际上是不断调整变化的。可以把这个变化过程当作是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图示由少到多, 由简单到复杂, 不断发展。 皮老师把这个变换发展过程分为两类: 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 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通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来调整已有的图示, 让图示变的更丰富, 更复杂。 顺应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在顺应中旧有的图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或者产生了新的图示。举个例子,蓉蓉家里养了一只金毛狗, 她出门又看到了博美,京巴,松狮等等各种不同的狗,于是她认识的狗就越来越多,但还都是狗,这就是同化。 有一天她去了动物园, 看到了老虎狮子, 这就不能当狗了, 就要顺应了。 从动物园回来, 蓉蓉就认识了狗, 老虎和 狮子。同化和顺应是并存的。在此之上, 还有一个平衡的概念。当一个人熟悉了周围环境了, 可以说是平衡了。而环境中出现了新的刺激, 按照原有的认知不能处理, 就不平衡了。比如蓉蓉不认识老虎和狮子,就不平衡。而通过认知活动, 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能够处理这个新刺激了。 就又平衡了。蓉蓉终于还是学会了辨认老虎和狮子。 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再平衡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理论, 智力并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 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不断变化和成长。 从平衡到再平衡的过程中, 个体要采取动作,要take action, 这是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的来源。人通过探索世界, 通过主动行动,收集反馈来建立自己的认知。
整个发展过程, 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 0-2岁。婴幼儿从一出生就会的基本条件反射开始,
慢慢的通过一些动作行为去适应环境。这一阶段,人会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但是仍然只有基本的直观感知。前运算阶段, 2-7岁。幼儿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来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所谓符号对应的就是语言, 会说话了就是不一样。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本阶段内,人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人开始有了抽象概念,同时也就有了逻辑,但是思维活动还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虽然能够算算术,还是不能脱离数苹果。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人的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的水平。思维形式开始摆脱内容。于是人就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所谓假想的命题,可以对假想的世界作出基于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人类发展出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而一旦想象中的世界出现, 就比现实世界更丰富多彩。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实际上是主要基于想象世界的。 人类活动的主要部分都是围绕想象世界展开。皮老师的阶段发展理论,可以为儿童教育不同阶段需要注重的内容提供一些参考。 但是现代小孩远比皮老师时代的小孩早熟。 所以相关的年龄阶段划分也仅供参考。 特别是天才,完全不在此列。 皮老师自己10岁就能发表文章, 一定已经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抓住皮老师思想的重点, 我们就知道学习是一个练习的过程, 特别是需要反复的练习。而从平衡到再平衡的理论,又解释了如果要有效学习新的东西, 一次不能学的太多。那就会引起混乱。 现代的所谓刻意学习理论,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刻意学习, 一万小时定律,是我们当下能够掌握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因此不管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有关学习的心理学简介到此结束, 下一篇我们要不要讨论超验呢? 也许要应当先说说无意识, 以及有关梦的心理学解释。 谢谢观赏!","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4:42:08+08:00","url":"/p/","title":"从弗洛伊德到皮亚杰-人是什么之二","summary":"个人觉得这个文章应当是相对比较好懂的, 不知为何没几个人看。 反省一下, 也许跑的太快了, 大家没有跟上。 因此这次先不谈超验。 回来再看看心理学的另外一类研究, 从教育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个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也许也会是一个有启发的角度。还是从…","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2e6b63e6fd_r.pn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人工智能"},{"url":"/topic/","id":"","name":"心理学"},{"url":"/topic/","id":"","name":"认知"}],"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终归还是个做产品的","isFollowing":false,"hash":"8fdb07cfdd58e8ce6b375f6df832d2da","uid":56,"isOrg":false,"slug":"tswa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To ask nothing, To expect nothing.
To depend on nothing","name":"王天树","profileUrl":"/people/tswang","avatar":{"id":"21c4f3f0f34f10b689a78fa","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feiqiu","name":"直升飞球"},"content":"(题图是香农)本来这一篇打算继续心理学系列讲意识。整理思路时发现, 要说意识, 就要理解记忆是什么。 而只从从心理学出发谈记忆, 很容易跑火车。这里先从计算的角度谈谈记忆,铺垫一下。在进入正文之前说点儿题外话。为了写这个系列的文章, 我查看了心理学, 认知神经学, 脑神经科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的经典文献,强烈的感受到现代科学在各种分支上已经走的太远,每个学科各自为战。即使一些学科内的顶尖人物,纵使这些人通常已经是跨多个学科的大才,他们作品中仍然流露出来片面的认识和不足。 因为大脑实在太复杂,可以被称作科学的皇冠,要研究大脑,就像人类的意识形成自我一样(这个我们后文详细谈),需要各个学科的有效配合,取得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各个学科的各自独立进展其实已经有不少了,就差整合。人工智能起源于1956年夏天的达特茅斯学院。 那一年的暑期,学界和业界的几个大佬, 达特茅斯学院的约翰.麦卡锡,哈佛的马文.明斯基,贝尔实验室的香农和IBM的罗切斯特在达特茅斯学院一起讨论了两个月。思想碰撞之下创建了人工智能这个学科。时至今日, 我们需要又一场思想碰撞。 热切的盼望有识之士能够把各个学科的大佬召集到一起,再搞一次暑期研讨班,来梳理人工智能和脑科学前沿的方向,必将能促进学科的突破和进展。是时候了。在去年夏天写的几篇讨论人工的智能的文章里, 曾经提到过想搞出类人智能的关键基础在于弄明白记忆的机制。我最早的想法来源于杰夫.霍金斯。 杰夫自己说, 他在1978年, 因为看到了神经科学家芒卡斯尔的一片论文而得到了启示,立志要搞明白智能是什么。芒卡斯尔那篇文章主要讨论大脑的新皮层,也就是支撑人类智能的关键部分。 文章的结论很简单,就一句话,大脑新皮层虽然功能有分区整体结构上却非常类似。不同功能的长的都一样, 这很奇怪, 因为耳朵和眼睛天差地别,而分别处理视觉和听觉的神经中枢竟然完全一样。这在当时是个突破性的想法。而在随后的各种实验中,这个想法得到了反复验证。实际上同样一块区域, 既可以处理视觉, 也可以被训练成处理听觉。 而大脑的新皮层,统共只有六层, 每层的神经元都是使用电化学反应来传递电信号, 因为用到的化学媒介其实很慢。 因此如果把大脑的计算当作一个计算机,顶多是几百HZ主频的量级。 但是大脑又极其的有效,识别一个人只需要零点几秒。 这靠传统的计算模型完全不可能。于是杰夫认为那些在当时搞ai的人完全走错了路。 要掀大家的桌子, 别人当然不答应。 如果杰夫不是因为创办palm挣到了很多很多钱, 必将会被当作一个民科来耻笑。 幸亏有钱就可以任性,杰夫自掏腰包成立了研究所, 按他的想法来研究。 他说大脑新皮层并不是在计算,而是在做记忆。 所谓识别, 就是在回忆。 而这个处理过程, 不应当是简单自底向上, 需要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配合。他把自己的学说写成了一本书 On intelligence 。 按照书名里名词越少书越牛B的定律。 杰夫的这本书也值得一读。杰夫有一些真正的洞见, 与我们对深度神经网络的最新解释是一致的。 比如传统上我们认为深度学习网络就是在提取特征,抽取模式的分层表示,这样的理解也许是是很片面的。 与杰夫的看法类似, 最新的深度学习研究猜测,深度学习比传统方法有效, 正是因为用大量的参数进行了记忆。 而相比大脑只要6层就搞定一切, 我们要150多层甚至1000层才在某一个特定领域与人可比。 说明我们的方法离人的效率还有很远的距离。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 我们的网络训练的时候利用了自底向上和自顶相下的结合。 但识别应用时只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杰夫认为大脑皮层在工作的时候一直是两种机制结合。 第二, 最近一些讨论, 认为我们的网络学习特别的不充分, 这表现在网络可以大幅压缩, 或者做各种量化都不损失性能,其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冗余。众所周知, 大脑的效率极高, 大约十几瓦的功耗就做了那么多事情。 令搞深度学习网络硬件实现的人汗颜。 做硬件的兄弟们其实已经发现,提高性能/功耗比的核心要义就是降频。 如果以芯片面积或者说制造成本为代价, 通过展开网络来降低对单层网络计算主频的要求,功耗就可以要多低有多低。 美国人韩国人在业界学界都干了类似的事情。 可以忽悠各路神仙。话有说回来,这个方向是对的。从硬件角度看,我们早晚是要和冯诺依曼结构说再见了。 为了实现记忆的有效计算, 我们需要计算和内嵌存储的小单元,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每个单元不需要复杂的指令, 只支持一些很基本的计算就可以, 但是单元之间的连接要快速和高效。神级网络硬件实现的核心要义是优化所谓data flow。 大脑的计算是大家追寻的终极的目标。 我们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杰夫虽然提出了概念, 其实并没有说明白, 记忆到底是什么。 我们目前也只有很初级的猜测。这里就大胆的探讨一下。 现在的深度神经网络大概分为几类, 最成功的CNN所做的都是感知, 用来从现实世界中抽取各种实体概念。 CNN的世界是静态的,处理不好动态。 要理解动态信号,流行的是RNN和一系列特殊形式的RNN。 各种变体比如LTSM,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也有大量应用。 这对理解记忆有有什么启示呢? 我们说记忆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动态演化, 对于神经网络的学习来说, 可以从两个理论的角度来考察:第一条路是统计。 我对统计的全部理解都来源于十六年前夏天听朱松莼老师开讲。 朱老师一上来就讲你们之前学的都是错的。释放气场之后,朱老师说这个世界是一朵云。 不管是旧金山的雨云, 还是硅谷傍晚天边的火烧云(前两天所见),都是概率云。 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 就是要掌握这个云的分布。 学习就是对世界的联合概率分布估计。好吧, 朱老师实际没说世界是一朵云。 他是说我们要研究问题是一朵云。 自觉讲世界会更酷一点, 毕竟大脑的任务就是理解世界嘛。 当我们对整个世界一无所知时,也就是没有任何信息时,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个世界最可能是一个处处均匀的死掉的热寂宇宙。这就是所谓最大熵原理,此时熵最大。随后我们开始观察这个世界, 世界的维度太高太复杂, 想一下子把握整体无从开始。 我们只能有用低维度的简单武器,在云上打一个洞。 就像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一样,找一个矿井, 打一个深洞, 抽取一段岩层, 看看岩层长什么样。 如果岩层仍是一整块, 说明这个洞打的不好,没有有效信息。 如果发现分了几层, 我们对世界多了点了解。目前人类在地球上打的最深的洞也就是万米级别。 假设地球是一个苹果,这个洞全在苹果皮上。
如果世界是平的, 按照不知道的就得均匀分布的最大熵理论,如果观察到几层,世界就是几层板叠在一起。 如果地球是个球, 就是几层大球套小球。 同样打一个洞,看到的分层越多, 说明获取的信息越多,熵的减小也越多。 我们希望每次打的洞, 都获取了最多的有效信息。 而对于看不到的东西就当做是均匀分布最大熵, 这就是朱老师教给我们的最大最小熵原理。我们曾经是山顶洞人,那是几万年前。 北京北边延庆县有个旅游景点叫古崖居。据说是辽金时期的一个村落遗址, 就是在一个山上打了很多洞, 人都住在里面,那是一千年前。 还有黄土高原上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多人住在窑洞里。 我外婆家就有窑洞,小时候去玩,住在里面冬暖夏凉,还可以亲近各种生物, 比如跳蚤。 可见从古至今, 住在洞里观察世界都大有人在。这是继承优良传统。等等, 这跟记忆有什么关系? 朱老师告诉我们打洞可以研究世界,而且每打一个洞都能知道这个洞打的好不好。 但是终究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打洞。胡乱打洞效率太低。 于是其实还是没解决问题。而深度学习正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武器。按照我们的打洞理论来理解深度神经网络, 每一个神经元都是一个洞。 洞是一层一层打的, 一开始先均匀的打一遍。 那个洞打的好, 下一次就在它附近多打。 打的不好的洞就不要了。
网络训练好之后, 有一些洞很好, 里面的模式很丰富, 特别是边界陡峭, 也就是说有很大很大的负熵在这个洞里。 我们在这个洞里看世界, 看的格外清楚, 这个洞就是构成记忆的一部分。 可称为记忆之洞。 记忆就是一些提供了最大负熵或者说最有效信息的山洞的总和。 其实仔细想想没有这么简单, 这里只是浅谈。第二条解释记忆的路径, 来源于理论物理。主要是换了另外一套术语。在理论物理看来, 世界由能量决定。 提出理论就是要先定义能量函数。 有了能量函数, 就可以描述世界。 而记忆在这个体系里, 进去是能量函数的极小值。 能量函数在极小值附近越陡峭,记忆就越好。 凡事都有两面, 记性好, 认的越清楚, 那么很容易差一点就不认了,这叫泛化能力弱,过学习。但是对神经网路不会过学习, 因为网络里有很多层,很多极小,不是各个都记忆好, 有的认识的多, 有的认的准, 大家互帮互助,就什么都认识了。熵和能量是一回事, 但是数学处理不同, 一正一负。 各有各的用途。好了, 以上从计算的角度说了说什么是记忆, 如果看完没有理解, 说明我是在胡说。下次我们换个角度, 看看心理学是怎么研究记忆的。 谢谢观赏!","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7:00:59+08:00","url":"/p/","title":"再谈记忆之墒和能量-人是什么系列外篇","summary":"(题图是香农)本来这一篇打算继续心理学系列讲意识。整理思路时发现, 要说意识, 就要理解记忆是什么。 而只从从心理学出发谈记忆, 很容易跑火车。这里先从计算的角度谈谈记忆,铺垫一下。在进入正文之前说点儿题外话。为了写这个系列的文章, 我查看了心…","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1,"FULLINFO":true}},"User":{"tswang":{"isFollowed":false,"name":"王天树","headline":"To ask nothing, To expect nothing.
To depend on nothing","avatarUrl":"/21c4f3f0f34f10b689a78fa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tswang","bio":"终归还是个做产品的","hash":"8fdb07cfdd58e8ce6b375f6df832d2da","uid":56,"isOrg":false,"description":"To ask nothing, To expect nothing.
To depend on nothing","profileUrl":"/people/tswang","avatar":{"id":"21c4f3f0f34f10b689a78fa","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columns":{"feiqiu":{"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api/columns/feiqiu","name":"直升飞球","creator":{"slug":"tswang"},"url":"/feiqiu","slug":"feiqiu","avatar":{"id":"37b511e33","template":"/{id}_{size}.jpg"}}},"columnPosts":{},"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AddVideo":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一无二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