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恺威如何评价颖儿《山坳上的中国

如何评价《山坳上的中国——问题、困境、痛苦的选择》? - 知乎3被浏览109分享邀请回答
还没有回答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信息价值
铁屋子读书
许平中:革命的经济学解读
铁屋子读书
15:53 转贴发表在
中国革命的经济学解读 许平中
摘要: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变迁,都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及其变化条件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在任何社会中,统治者的职责都是为其居民提供保护和公正等公共产品而以税收作为报酬。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但下层等级中总潜伏着一种破坏社会秩序的“恶的倾向”,历史上在长寿的大王朝后期发生的“贫民起义”就是由这种“恶的倾向”聚合起来的,所以它们从来没有建立过稳固的政权。中国革命及其特定结局至少由五大“外生变量”的掺入所引起。高产作物的引进、资本主义的扩张、十月革命的榜样、劳动价值论的传播和日本的入侵就是五大外生变量。这些变量缺少任何一个,中国革命就不会发生或者会有大不相同的结局。“路径依赖”使得新中国必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关键词:制度变迁 理性选择 恶的倾向 外生变量 市场经济 民主政治
一、三大问题的轻重缓急
二、千年历史遗产:人地矛盾危机
三、传统社会的阶级和谐与冲突
四、毛泽东类似于刘邦、朱元璋,还是类似于黄巢、李自成?
五、隐含的人口变量和直接的日本侵略
六、农民革命中的劳动价值论
七、经济建设中的劳动价值论
八、毛泽东悲喜剧
九、结论:外生变量、群体选择与世界大势
(以下为正文)
1917年10月(公历11月),俄国共产党人通过发动工人和士兵进行武装起义,用暴力推翻了二月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建立了“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发动农民革命,经过22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49年驱逐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把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塞入社会形态更替的理论框架,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来解释这两次社会主义革命。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形态更替理论引起的问题比它能够解释的问题还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1990年代发生的苏联东欧巨变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使众多学者力图对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进行彻底反思。不过,由于“唯物史观”理论的影响,人们很难摆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线性因果关系框架的束缚,所以这一反思至今没有取得系统性成果。
本文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所应用的“经济人选择史观”的基本原理,引入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五大“外生变量”,力图对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结局作出客观分析。这些分析是否做到了“客观”,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敬请读者给予评判。我要预先求助于读者的宽宏大量,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尽量平心静气,不要被那些不合常规的评述所激怒,以至于难以读完全文。如果您实在不能接受笔者的评述,那么不要紧,您先放下来,等204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再看看能不能接受它吧!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铁屋子读书
大家都在看
铁屋子读书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如何评价《丑陋的中国人》? - 知乎1185被浏览441016分享邀请回答225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688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更多9 个回答被折叠()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菏泽民间观察)
(菏泽发展研究)
(菏泽发展研究)
(菏泽发展研究)
(菏泽发展研究)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德凯如何评价刘雪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