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旅游签证材料是如何成就“近代宪政体制”的。有何深远的影响?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7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名校2017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原卷版)
2017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名校2017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原卷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5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230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山西省2017届高三9月名校联考历史试题
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2. 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
A. 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 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C. 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3.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人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这说明唐初
A.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
B. 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
C. 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
D.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
4.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 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 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5.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 必须人人参政
B. 宣扬平等意识
C.政治自由有限
D. 强调依法治国
6.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民众掌握决策大权。这种观点
A.忽视了雅典民主主体的狭隘性
B. 否定了公民大会的作用
C. 以财产等级制作为史实依据
D.其依据是平民担任政治领袖
7. 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
B.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C.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D.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2014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他领导的保守党在2015年的大选中胜出.将举行英国是否退出欧盟的全民公投。当选后,他的这一行为
A. 应对议会下院负责
B. 会遭到议会上院的否决
C. 必须得到国王授权
D. 不可能得到内阁的支持
9. 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A.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 民主共和说念渐入人心
C. 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
D. 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10. 1873年夏天,俾斯麦曾告诉威廉皇帝,他的政策是坚决排除在欧洲以外去谋求领土,1884年,俾斯麦改变了初衷,他甚至曾在私下里说“殖民事务都是骗局,但我们需要它帮助选举”。1884年到1885年,他通过一系列活动把殖民大旗插到了非洲、南太平洋。材料表明俾斯麦
A.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B. 其宰相官职不再由皇帝任命
C. 霸权思想日渐膨胀
D. 调整殖民政策以顺应时政
11.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
A. 完善国家政权组织结构
B. 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
C. 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
D.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
12.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坤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优”。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 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 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 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 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13.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14.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草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15. 1845年,恩格斯说,“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 ,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这反映出
A.工人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B. 政权争夺加剧矛盾激化
C. 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形成
D. 西方代议制民主不完善
16.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A.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 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
D.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17.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中称,民族主义是被征服民族抵抗战胜民族,“是以本党之民族主义主张融合与此人类四分之一人口,以与战胜民族反抗”。“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由支持转而压制民众,摧残民众团体。这反映了了
A. 国民党趋向政治独裁
B. 国共两党开始出现利益分歧
C. 资产阶级反侵略失败
D. 中共民主革命目标发生变化
18. 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放区域自治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 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 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19.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
20. 1972年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l973年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 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
A. 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
B. 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
C.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
D. 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两岸关系缓和
21.毛泽东在新中国初期对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一文进行了部分修改,毛泽东对该文章修改的主要背景是
A. 法西斯同盟国取得了胜利
B. 毛泽东思想己经走向成熟
C. 冷战下国际关系发生变化
D.冷战初期中国与苏联结盟
2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 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3. 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凉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A.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B. 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 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D. 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24.有学者认为:“ ‘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B. 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C.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D.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才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
l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纽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梢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 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据纯计,从l912年至1922 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 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音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 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 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真正的自由既不能在在专制制度中找到,也不可能在极端的民主中实现,而是存在于这二者的中间形式之中”。这样“联邦使享有每个共和国良好政治的幸福;而在对外关系上,由于联合的力量,已具有大郡主国所有的优点”。汉密尔顿将各自都拥有主权的联邦称为“政治上的怪物”,建议“ 中央政府可以宣布各州法律无效,享有否决权,州政府首脑由中央政府任命”。他认为在代议制政体下,人们对行政权的限制权非常仔细,司法权的界限又很明确,由此,立法部门的权限范围应作明确的法定限侧制,还应将立法机关本身分为不同的单位。他强调立法、行政、司法各部门成员的薪俸要依法固定,使他们在公职报酬方面尽可能少地依赖其他部门的成员。与此同时,他主张总统对立法部门的提案与决议享有否决权,可以连选连任,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国家元首、陆海军总司令。
——整理自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
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革命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嬴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密尔顿关于美国宪政设计的主张,( 6 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8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根据材料,指出美国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战略意图实现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战略意图:攫取世界霸权.有利条件:欧洲强国走向衰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不利条件:苏联的崛起,第三世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答案带解析】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的技术。依据所学,A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朝更迭,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科技·认识
考点分析:
考点1: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⑴冶铜:商周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⑵冶铁业: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纺织 &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陶瓷业:⑴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相关试题推荐
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
)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官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公共机关)。……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而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它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探讨中国君主政治制度改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大地已经萌生一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与此适应,黄宗羲提出的与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封建异动因素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是令人瞩目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客观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与生活愿望。 ——摘编自谢贵安《&明夷待访录&“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出现的时代特征。(9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诺门罕是位于内蒙呼伦贝尔盟与外蒙之间的一片荒原,旧译“诺门坎”。月,日本与苏联在这块不毛之地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双方调用了除海军以外的所有兵种和现役装备,最终日本惨败。材料一:苏军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战术,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苏军早就通过谍报网搜集到了日军军事情报,并进行了战前准备,利用哈拉哈河左岸蒙古高台的优势和合理的战略战术,在开阔的平坦地形上有明显优势机械化战法,在诺门罕张网以待。——摘编自日本军医松本草平回忆录《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等材料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按德、日盟约,希特勒一再催促日本对苏开战。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德国再次催促日本出兵。但日本鉴于诺门坎之战的惨败,不肯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被诺门坎战役改变了。1 945 年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关东军许多部队一击即溃。——摘编自何立波《诺门罕之战:关东军为何惨败于苏军》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军赢得诺门罕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诺门罕战争对二战进程的历史影响。(9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政治妥协是一种极高的政治智慧,中西方的传统政治文化中皆蕴含着深刻的妥协精神。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材料二: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英国、美国在宪政确立和发展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征。(6分)(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你认为在政治制度构建和发展完善过程中应采取的立场,并阐明你的理由。(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声誉一落千丈,陷于危机之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的职能。……科学研究在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充其量不过是副业而已。大学无论对德国社会的发展还是民族的统一均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不再处于进步的状态,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机构,大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兰伊春《论19世纪前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材料二: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70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全都是德国首创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那种“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或者叫做“彻底性”)在新的工业革命层面上得到了新的激励和发扬。……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对此作了这样的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尹朝安《19世纪德国的崛起与制度创新》(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德国社会发展影响。(7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年秋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单元综合检测(三)(岳麓版含解析)
2016年秋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单元综合检测(三)(岳麓版含解析)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岳麓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9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232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三)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  )
年的“光荣革命”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年议会选举改革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抓住问题关键信息“不深刻”结合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A项虽然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但是保留君主制和贵族制;B项《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C项扩大选举权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D项责A项。
有学者评论:“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能长期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  )
分权制衡    B.议会权力至上
国王“统而不治”
解析:分权制衡不足以控制君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原则使得原来的“控制者”——国王处于议会控制之下故B项正确;在光荣革命中并未实现国王“统而不治”故C项错误;两党制在政治中发挥较大作用是在“光荣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大国崛起·解说词》“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从此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权力。”上述文字描述了一项在英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  )
《大宪章》
B.《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 D.《拿破仑法典》
解析:从材料中看此文件用法律的形式限制了英国的王权保证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故选B 。
从下示材料可见当时(  )
年一名年仅17岁的青年阿瑟·奥康纳突然开枪刺杀刚要跨上马车的维多利亚女王被现场抓获。在审理这起未遂刺杀案时法官裁定这名凶手
A.大英帝国衰落
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矛盾激化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英国女王没有任何特权
解析:关键信息:1872年、“大英帝国的法律原则不允许我滥施刑罚。最终维多利亚女王屈服了。”题干反映的现象说明君主C项正确;A、B项都无法从题干中体现;D项“没有任何特权”说法是错误的。
汤因比曾评价说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是在评价(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美国联邦共和国的建立
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
D.中华民国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B、C、D属于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发动“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光荣革命”时间是1688年是在18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之前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是1689年也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故B项错误;责任制内阁的建立是在18世纪前期限制国王的行政权力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由“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可知解决这种状态就是改变贵族、大地主把持政治权力状态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拥有更多议席故D项正确。
这个新国家采用了一套新的立国原则即平等、自由、民主、法制、权力平衡”从而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体现该国立国原则的法律文献是(  )
《民法大全》
B.《权利法案》
美国1787年宪法
D.《和平法令》
解析:《民法大全》是公元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其中没有否定王权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标志对君权作了限制并没有否定王权而且建立的也不是共和国故B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否定王权规定了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C项正确;《和平法令》是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与立国原则无关故D项错误。
有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伟大创举”是(  )
实行政党政治
B.实行联邦制
实行民主共和制 D.创立内阁制
解析:美国的开国领袖们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创造性的在一个大国确立了共和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大法官共9名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任职终身……”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资*源%库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实现“三权分立”
防止高级司法人员流失
D.鼓励法官忠于职守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总统、最高法院、国会之间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年3月到6月美国总统向国会提交了15项重要提案国会予以全部批准。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美国(  )
国会失去了立法权力
分权制衡体质形同虚设
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时间15项议案全部通过充分说明了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C。
资*源%库答案:C
华盛顿曾说:“即使对宪法表示最热烈拥护和支持的人们也并不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假如这些缺点将产生恶果也应在今后加以补救。”事实上其“补救”形式主要是(  )
B.宪法修正案
D.扩大议会的权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后来通过宪法修正案来补充完善1787年宪法故B项正确;A项议会改革发生在英国故A项不正确;C项两党竞选与补救宪法无关故C项不正确;D项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可能扩大议会权力故D项不正确。
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宪法大都规定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美国的元首都(  )
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解析: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而美国是总统制C项。
反映以下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A.《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解析:《权利法案》规定英国为君主立宪政体其国家元首是世袭的且《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行政首脑不对议会负责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对行政首脑负责故C项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所给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历经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多次斗争到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上述史实体现法国(  )
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
B.社会性质的变化
资产阶级政体最后定型
D.政权性质的变化
解析: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政权不属于封建专制故A项错误;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标志民B、D项错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最终确立共和政体之后法国政体没有变动故C项正确。
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一平衡表现为(  )
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的是议会制共和制故A项错误;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故B项正确;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而不是决议故C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共和政体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而不是共和派和民主派故D项错误。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各个国家确立的形式有所不同(  )
资*源%库强调国家权力突出“分权与制衡”
议会权力至上国王“临朝不理政”
议会掌握立法须得皇帝批准才能生效
经参议院同意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解析: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来看总统权力非常大不体现“分权与制衡”故A项错误;当时的法国没有国王故B、C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经参议院同意总统可解散众议院故D项正确。
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资*源%库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解析:依据材料联邦议会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只是得到首相的授意A项错误;德意志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有批准法律的实权故B项错误;作为立法机构的联邦议会听命于掌握行政权的宰相的要求可见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故C项正确;联邦议会有立法权只是受行政权控制本身不完整故D项错误。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修改自1866年编纂的《德意志邦联宪法》并由多个单独的文件汇总而成被德国历史学家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俾斯麦帝国宪法”这一名称实质上反映出(  )
宪法中规定的首相的权
B.宪法对欧洲等国的影响深远
俾斯麦对立宪起到关键性作用
宪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
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的皇帝的权力极大故A项错误;宪法对欧洲等国的影响深远在题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俾斯麦对德国的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故C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故D项正确。
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是(  )
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
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1871年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解析:英德两国虽然都是君主立宪制但英国是议会君主立宪制德国是二元君主立宪制。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皇帝有很大的实权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名为君主立宪实为君主专制议会并不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C、D是德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下列关于欧美政治发展史的介绍正确的是( 
①英国是最早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 ②法国最终确立共和制度得益于其工业革命的完成 ③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后各州都必须无条件地与中央保持一致 ④《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专制主义的基础依然存在
解析: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①项英国是最早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说法正确。第②项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起共和政体与工业革命的完成有密切关系。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
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演变。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
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掌握行政权力的内阁政府或总统可以对议会的权力加以限制。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英、法、美、德四国建立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主要共同点是(  )
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
C.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行使立法权
都实行了严格的三权分立的原则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英国女王和德意志皇帝世袭产生项排除;德意志帝国的最高行政实权在皇帝手中项排除;D项在德意志并未实行。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不尽相同的政体。下列文献与政体对应正确的是(  )
英国《权利法案》——联邦共和制
美国1787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联邦共和制
解析:结合课本基本知识即可作答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是议会共和制故选C。
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共性都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法律文献故B项正确;A项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特点但不符题意故A项错误;C、D项是四个法律文献的共性故C、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50分)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人教版教材
(1)根据材料一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来&源:(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6分)
解析:第(1)题可从美、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思考。美国采用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总统与议会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总统领导内阁;英国采用君主立宪制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第(2)题依据材料信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可见议会对君主没有制约作用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综合看德国政体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影响可从军国主义富有侵略扩张性方面思考。第(3)题从英、美、德三国的政治体制以及政权组织形式方面思考。英国采用君主立宪制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美国采用
答案:(1)美: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总统领导内阁。英: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2)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德国积极对外扩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英:议会主权至上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美:掌握立法权与总统、最高法院相互制约;德:不掌握实权受帝国皇帝控制。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三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
——《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6分)
(3)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4分)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结合“光荣革命”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材料一中“革命”是指处死国王可以得出“反革命”就是保留了国王;第二小问结合《权利法案》的内容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来作答。第(2)题第一小问结合美国的联邦制3)题第一小问结合万隆会议的内容及精神可以概括为反殖民主义、求独立、发展经济、求富强;第二小问根据“万隆会议”“周恩来”信息可以判断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4)题根据三则材料所体现的和平、社会进步等关键信息来作答。
答案:(1)理由:“光荣革命”保留了国王。表现:议会是权力中心;国王“统而不治”。
(2)实现: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3)愿望:反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和平)发展经济。策略:求同存异。
(4)积极作用:有利于造就和平政治;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的重大问题;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政治文明的发展。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己任
——姜守明《高中英国史教学与史学范式》
材料二 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总统为民选
——夏玉成《
中传统价值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的特点。试以近代英国政体的变革为例加以说明。(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法两国在变革的方式和内容上有何差异。(6分)
(3)综合材料一、二概述“阳光革命”和“闪电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6分)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从材料“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英国形成了以温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直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2)题第一小问美国变革的方式从材料中“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进行归纳。法国的变革方式可以结合所学与美国的方式对比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从材料“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议行合一金鸡独立’”“单一民主”进行归纳。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一分为二辩证地组织答案。
答案:(1)特点:传统与变革相结合;温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渐进1832年议会改革等使政体逐步完善。
(2)方式:美国以温和的方式把传统与变革相结合;而法国则用暴力把变革与传统割裂开来。内容:美国在吸收古罗马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复合共和制”;法国则把共和制与君主制对立实行议行合一的单一民主制度。
(3)“阳光革命”: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和保守性;另一方面和平渐进的方式有利于社会政治相对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闪电革命”:一方面能较快改变社会现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旅游签证材料清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