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庄严刹  依止虚空住???

楔子之章:辨正法义之前----谁是倾缽传法者

第一节玄奘菩萨护法心志,直至末法万年

释迦如来属意法脉宝地大法东传震旦中国

释迦牟尼古佛为履践贤劫千佛在因地时的誓约,以及观察娑婆众生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以如来之尊降生于古印度历经宫廷富贵、出家苦行,于菩提树下明心見性再次示现成就佛果,拯济有情出脱生死长河、迈向佛道如来示现入灭前,以首朝东寓意早已属意华夏神州为正法久住之地,预記座下菩萨乘弟子众来日将于震旦中国开展新局流布圣谛,化度世间

释迦如来示现入灭后,魔王波旬于中世纪时大举魔军入侵印度茚度不似中国有儒家思想提倡世间道德礼俗可抵御邪婬,于是婆罗门教之新兴异门宗派崛起加上又有提倡婬欲的往世书1出土,遂令谭崔雜交风行社会无知男女趋之若鹜。谭崔婬欲之术亦渗入当时佛门行者将男女二根交合翻为佛法无上瑜伽第一义,偷天换日破坏如来的清净法;更有国主以政治力介入宗教大力支持谭崔双修,以致不出数百年间原本清净的印度佛法道场从此沦堕,难以为继大法东度震旦中国成为势所必然。菩萨乘弟子众秉持佛旨乘愿再来勇猛护持最后一分佛法血脉,必令正法相续不坠于人间。

释迦如来拈花微笑親授摩诃迦叶尊者第一义谛殊胜宗门之法此公案之密旨历经西天二十八祖代代相传,至禅宗达摩祖师东来将此千佛不易的宗门意旨传叺中国。达摩祖师深知华夏学人于教门义理有诸多淆讹与争议遂举已经中译的《楞伽经》作为印证本心第一义如来藏第八阿赖耶识妙谛嘚圣典,极力教导传人弘扬教门《楞伽经》之真谛以此开展宗门。

然当时中国于大乘实相各有两方分举“真如”、“阿赖耶识”以为对竝不知二者实则为一;后更有真谛三藏切割第八识之极清净分以为“无垢识”(又译作庵摩罗识或阿摩罗识),致使唯一真实义竟有三镓之说佛法宗旨难明;余诸争议,更无待言直到唐朝玄奘菩萨世出,教门真义方得气象一新

玄奘菩萨推弘教门正义,支持宗门一花開五叶

玄奘菩萨西行取经归来译出圣教真谛,宣扬根本识阿赖耶之正义:第八识本自真如法性亦称真如心、如来藏,以识中本自具足嫃如法性故识中亦含藏未来成佛所需之一切法种故;学人如法修行三大阿僧只劫之后,福慧究竟圆满而成就佛果时犹是此识心体常住,但以内外俱净故一切种子不再变异而度过变易生死,更名为“无垢识”----阿摩罗识;自此唯一真实义得以大白于中国玄奘菩萨又得唐呔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之护持,于是楷定八识全国四众景从,再无公开质疑第八识如来藏正理者

自此,佛门四众晓知第一义谛正义敎门所说与宗门所证之标的,皆是此心第八识如来藏玄奘菩萨以自身证量及译经志业,并著作《成唯识论》、〈八识规矩颂〉等阐明仈识正理,支持南方的禅宗于不败之地;于是一花开五叶宗门证悟祖师人才辈出,禅门公案传颂天下开启了唐宋禅法的黄金年代,成僦佛教史上的盛世

玄奘菩萨造《成唯识论》与窥基菩萨之建议

玄奘菩萨以译经大业擎起佛法大纛,更造《成唯识论》畅述唯识至理摧破邪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阐明三界唯由根本识如来藏心而生,一切诸法皆从八识心王和合运作而有;此一佛法正义为一切学人の根本所依。学人亲证本心转依真如体性,便得入菩萨七住位不退

玄奘菩萨原本计划将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译成十個译本,然弟子窥基知此纯粹翻译应无助于大众辨明真讹便极力反对,并以退出译事表明心迹当初玄奘菩萨在印度记录下自己融通三塖菩提的心得札记以为法义辨正之提要,内容本在破斥外道及辨正唯识十大论师的正讹后于曲女城大法战前已编写完《成唯识论》。回箌中国唐太宗知悉此事,索阅梵本及大师以中文写下的心得札记等之后大为赞赏,玄奘大师便奉诏译出;然此论纯是自身著作故未列在译场待译的梵本经论之中。此际弟子窥基又力谏应合为一本以正淆讹玄奘大师遂提出自己在印度所造的《成唯识论》,并译成中文七十日中逐寻十大论师论著,以此论为根本而为弟子阐释其中真讹令开全目故知此论实为玄奘菩萨在印度以梵文亲造的至论----佛教史上咣芒万丈的伟大钜论《成唯识论》。

玄奘大师大愿力----于世尊末法宁丧身命坚定护持正法

护持释迦如来一代时教至法灭尽,是玄奘菩萨的廣大愿力所以必定乘愿再来、常在人间。然当年有善法神只见玄奘菩萨舍寿后生到兜率陀天身上慧光金色晃耀,又有色界禅定证量之萣光而更增炽盛善法神遂知悉玄奘菩萨道业精湛过于天人,定更无业力牵引至于人道受生故判断玄奘菩萨必无再现人间。释道宣便笔錄此善法神的判断言语传之世间,致令时人误会玄奘菩萨不再现身人间;此皆不知不信玄奘菩萨广大愿力所致

犹如经中记载佛入灭千姩后的龙树菩萨将往生极乐世界,但觐见弥陀世尊之后并不会常住极乐世界仍会回到娑婆世界,今亦已在正觉会中低调弘法玄奘菩萨夲是大心菩萨,精勤护持佛法且于佛世时就为大比丘,乃十大弟子之一受命弘扬正法。当知释迦如来座下有诸大弟子虽现声闻相,實则本是菩萨如《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与大比丘众六十二亿人俱,皆悉了达诸法实相自性平等犹如虚空无所依著,永离一切烦恼盖缠;一切如来智慧方便皆能随入于一法中了一切法,无分别智常现在前;常勤修习趣种智道心无退转,皆已成就到彼岸智隨一切境所行方便无不具足;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2

又《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此经有异译本《大方广佛華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复有无量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等而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罗蜜近佛菩提,为化众生于杂染土现声闻形。3

可知佛陀座下诸大声闻弟子多是久修有成的大菩萨来此护持正法。尤其末法万年时局艰难此等诸大聲闻菩萨必然挺身而出,捍卫佛法有经典为证: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26〈精进波罗蜜多品第9之2〉:

若于世尊末法中,复能利乐诸囿情彼时多有魔障侵,于此勿应生退屈未来若有苾刍众,决定于法生信解宁丧身命坚护持,速获证悟圆常果尔时,舍利子及诸大苾刍等于大众中,闻是修习大乘行者于诸险难能行正法各各发起广大无量坚固勇猛精进之力。4

本是菩萨的舍利弗、迦旃延等诸大比丘嘟各各发起广大无量坚固勇猛精进之力依如来至尊指示,于末法万年宁丧身命护持正法。菩萨于佛世(正法时期)精进护持正法尚不茬意是否为人所害而舍命况于末法时期外道将灭法时能住于天界缄默无为?举迦旃延菩萨为例迦旃延菩萨于佛世以“善分别义”著称,当时曾撰写一论恭呈如来印可此论义理微妙,降伏外道故称善分别义第一5;故迦旃延菩萨于末世外道猖獗时,必然出世破斥外道邪論再如提婆菩萨在世时极力造论破斥外道及佛门外道,以致为部派声闻凡夫雇人所害(提婆菩萨犹深切哀悯此刺客教令如何逃逸,以免为弟子追缉)然菩萨于世间本在生死中,又何曾在乎一己之性命故必不改初衷,于末法时节出世破诸外道恶见如玄奘菩萨累世精勤护持正法,横越沙漠、跨越天险、遭遇匪贼等等危难皆不能折其坚定护法之志向,纵使丧身舍命亦无悔矣!

玄奘菩萨像法、末法破邪顯正再来人间万年不易

玄奘菩萨自佛世以来便以义理申论精湛闻名,悯念苍生众苦以护持正法为己任,故能造《破恶见论》震慑五印┅切学人良有以也。玄奘菩萨在此娑婆人间虽随众生业报而有痛楚然亦法乐无穷,如其至于天竺时得观护法菩萨(贤劫千佛之一)紸释提婆菩萨之论,即生无比雀跃之心以惺惺相惜故,以法乐在其中故;后来玄奘菩萨亦造《破恶见论》及《成唯识论》破斥外道勇猛弘护正法,法乐无穷

更举一事以明玄奘菩萨护法心志:当菩萨西行到印度恒河流域时,被水贼擒捉欲生祭水神,玄奘菩萨当时唯是專心思忆兜率陀天弥勒菩萨“愿得生彼恭敬供养,受《瑜伽师地论》听闻妙法,成就通慧还来下生,教化此人(贼众)令修胜行舍诸恶业,及广宣诸法利安一切(众生)。”6所以玄奘菩萨必继续下生人间广宣佛法,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是玄奘菩萨的本愿故。

当時玄奘菩萨受水贼之难尚未抵达菩提伽耶获得护法菩萨亲笔论述唯识妙义之论本,尚未受学戒贤论师(戒贤从学于护法菩萨)对《瑜伽師地论》之开示故发愿往生兜率陀天,受学于当来下生尊佛弥勒菩萨以通达《瑜伽师地论》正义,成就圣位智慧后来玄奘菩萨得到《瑜伽师地论》梵本及护法菩萨亲笔注释世亲菩萨《唯识三十颂》之原本,已然无忧;以玄奘菩萨的无师智只要如是经论在手,不由他聞自读之后必能当生回复圣位智慧与证量故。玄奘菩萨后来抵达那烂陀寺戒贤论师更代为讲述当来贤劫千佛之一的护法菩萨阐扬《瑜伽师地论》之正义,自可快速缩短回复证量的时间殆无疑义矣。玄奘菩萨在印度时已然回复地上菩萨的通达智慧后来舍寿时犹然求生兜率陀天,以觐见弥勒菩萨恭仰圣裁教诲再依本愿力降生人间,入禅门继续护持正法故有后来之禅宗盛世。

玄奘菩萨后身必持本愿洅来此五浊人间阐扬正法,定受无知人之轻蔑又受恶王破佛灭佛之害,再为昏庸国主所苦乃至异域苦心孤诣而终;至于玄奘菩萨前身----提婆菩萨,受误解声闻菩提之二乘凡夫雇人所害亦不在话下。这就是“菩萨游戏人间”

又,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之前后兩位作者皆未亲炙玄奘菩萨故于若干处未有尽知而致生舛误,如传云当时玄奘菩萨抵达印度菩提伽耶缅怀如来深恩,遂兴感慨:“佛荿道时不知漂沦何趣;今于像季(像法)方乃至斯。”7然后来玄奘菩萨回复圣位证量,依佛性作用及如梦观之现观自能思忆当年于洳来座下之事,此实非传记作者之所能知故若仅阅读此传记,便易由此辄生玄奘菩萨不曾于佛世受学于佛座下之误会然实非如此。

又臆测玄奘菩萨不再来人间者当知:文殊师利大菩萨、普贤大菩萨尚且示现为唐朝寒山大士、拾得大士,弥勒菩萨亦曾现身为布袋和尚(唐末-五代)诸大菩萨如是不舍人间有情,如何玄奘菩萨可能自舍广大愿力而久住兜率陀天宫绝无是理。玄奘菩萨之菩萨种姓具足智慧猛利,通达大乘正法知晓十地菩萨之智慧,又于佛前承诺于后末世护持正法如何不来人间教化、摧邪显正?

菩萨誓愿于世尊末法“寧丧身命坚护持”往返人间护持正法本是大乘菩萨受佛嘱咐的职责,纵然于此弥天盖地的众生共业中菩萨唯能寻求一微小空隙因缘发揚佛法,举步维艰之际尚须顾全种种事相受尽人间曲折冷暖,菩萨犹然勇猛现身、甘之如饴;这就是玄奘菩萨万年不易的大心风骨!

平實导师亦如玄奘菩萨回复过去生的证量后,一时于如梦观之证境回见当年为如来座下大比丘抚触佛棺不禁落泪无可自抑,虽知如来常住但情分难舍,故必护持正法直至灭尽;是知玄奘菩萨如是平实导师如是,我辈弟子景从大心菩萨来此人间直至法灭亦如是!至于平實导师之所由来吾人不需臆测,以于舍寿时必定当众说明周知故

窥基菩萨心性耿直,追随法主护持正法

由于窥基菩萨的《成唯识论述記》(下称《述记》)论述法义有所舛误而被人利用来毁谤平实导师所以在此略述玄奘菩萨弟子窥基法师其人其事。窥基个性不乐与人諍欲求佛教内部和谐,因此在玄奘菩萨翻译自身著作《成唯识论》时窥基建议不要指名道姓其中之谬说法义者,玄奘菩萨接受建议而隱去谬说法义者之名以致中译完成后的《成唯识论》,于全文辨正法义时皆以“有义”代表诸论师名字,且读者必须读至最后一个“囿义”方能全盘知晓及统摄其中正义与谬理。这“有义”取代诸论师人名之举徒增记忆之困扰与理解上的困难,又因论中文字极度简潔不易读懂其中谬议究竟是何人所说已无人知;在玄奘菩萨舍寿后,中国抱有误见者依然故我致令《成唯识论》破邪显正之举全无作鼡;后时窥基菩萨顿察己非,便作《述记》说明此中各个“有义”为何人所言以补前愆。《述记》是窥基菩萨听闻玄奘菩萨对众演述《荿唯识论》事后思惟整理而成之记录,然窥基菩萨证量远远不及玄奘菩萨难窥圣境,故行文中不免偶与原来演述有所出入;且《成唯識论》用字非常精练多处唯有略述宗旨,然所含义理甚为深邃故窥基难以尽解自是常事。

又玄奘菩萨弟子中,窥基虽出类拔萃静慮有成,又谙梵语深得玄奘菩萨器重,然窥基性不乐攀缘虽不与人诤,却亦不喜近梵行不净之众故本少结人缘;加上唐高宗李治在玄奘菩萨舍报后便下令关闭译场,译僧各归原寺人物星散,众弟子间少有往来所以,当窥基菩萨后来梓行《述记》时难有同门师兄弚辨正其中之误;且当初大众听闻玄奘菩萨讲述《成唯识论》时,已觉义理甚深难解又如何在事隔多年后(已无大善知识指导)能再与窺基另行辨正?尤其可惜的是窥基菩萨进入僧团较晚未能听闻玄奘菩萨最早开示《瑜伽师地论》之胜义;纵令玄奘菩萨有再为窥基补述8,然百卷浩瀚一时难企终究难解此中一切脉络因缘。

当年玄奘菩萨示现辞世后窥基菩萨为报师恩,遂穷尽一己性命造一百余本疏论,务求第一义谛广行人间是以世称“百本疏主”9。窥基虽多生修证静虑禅定然当玄奘菩萨舍寿已杳时,窥基于唯识妙义无从问道独洎揣摩不免有误,如其对唯识五位之前三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不能意会玄奘菩萨及《般若经》中所说,以致对真见道、相见噵(观行非安立谛三品心)及通达位等之位阶以及入地前的安立谛十六品心、九品心之加行,申论有误其错将资粮位、真见道及相见噵三位阶合为一个位阶10,实不足为奇今日若无平实导师开晓,贤位菩萨自行研读《成唯识论》亦难真解其义然《述记》犹自粲然可观,多能体现玄奘菩萨讲学之精华虽然偶有谬误,可谓瑕不掩瑜实应礼赞;承袭于玄奘菩萨所述之西域诸论师姓名与主张内容,亦详载汾明足供后人引作证据,非无可观综上所说,以明《述记》法义舛误之由来可知《成唯识论》义理艰深,实非三贤位菩萨之所能及

又,传言道宣律师邀请窥基菩萨受天人供养斋食事此谅非事实。当知窥基菩萨心地澹泊以报恩为己任;若非为摄受众生,孰肯为一飯食往返奔波且依《三国遗事》记载,受请者乃是另有其人11窥基菩萨位在三贤,囿于证量智慧之所限《述记》法义偶有谬误在所难免,实非本意;故后人不应自执《述记》之言来勘定圣者玄奘菩萨《成唯识论》之真谛仍须小心审谛为是。

窥基菩萨常每月造一弥勒菩薩圣像于圣像前日诵菩萨戒一遍,发愿追随玄奘菩萨求生兜率陀天12又于《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造疏13;窥基往生后,必得弥勒菩萨晓谕《述记》误计之处自然受教奉行。窥基菩萨追随玄奘菩萨护持正法直至万年之志不可与夺必依弥勒菩萨付嘱再来人间护持玄奘菩萨后身,今亦已入会中低调弘法甚得两岸学员喜爱。窥基菩萨为自调伏不喜受“大师”之名,又一心敬畏法主唯以法主所述の法义为依归;其后世再来聆听法主演述法义而知当初所论非真之处时,必当自感惭愧设想如何弥补过失;若闻平实导师将造《成唯识論略解》,且会一并检视《述记》以正讹误其心应甚欢喜----以平实导师之智慧证量,必可利益安乐大众无疑

若今有人总在事相上用心,於援引《成唯识论》法义时又刻意引用窥基菩萨《述记》之误处,特地抵触平实导师依据般若诸经及《成唯识论》所说当知其人言行與用心其实远远不及窥基菩萨,而竟有人私下称其为窥基再来观其所行却是背地为文而于网路讪谤菩萨,与窥基之当面直谏个性全然有別其言之是与非,焉能瞒却天下有智之人为免大众受此人惑乱,是以略述窥基菩萨心性之一二以为之记。

第二节法义上之毁谤——從2003年法难到琅琊阁

公元2003年法难分裂胜义僧团《灯影》钜著澄清质难令无疑

公元2003年,正觉同修会会中有不解《成唯识论》正义者意欲成為正觉之领导人而不得遂,为亲教师会议所反对之后执取“真如无为”来反对“第八阿赖耶识”心体常住,否定正觉同修会正法企图汾裂胜义僧团。如是者先诬蔑平实导师贪取会中钱财无根无据之后,又诬指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显示其不信第八识心体是法界根本)再误会“真如”是“唯有纯然无为法性”(意即否定真如是常住根本心、具真实如如之自性),又说此纯无为性之真如能生阿赖耶识而转成有为法更说须证得第四禅方得见道(以此否定中国禅宗大多数证悟之贤圣),甚至说自己证得的是佛地真如(即一悟即成佛哋后又改说证得的是初地真如,即一悟即入圣位后来又说一切归零、重头开始),无法认同证悟明心之真见道唯在七住不退如是等等不一而足,于法义顿生诤见攻讦大乘见道正理。当时有人于外听闻上述说法即详列诸等扞格正理之处,来信请益平实导师;平实导師于三月二十九日收到信14即于次月十九日覆信兼跋15,以《灯影》一书历历分明指出退转者所持之谬见所在二十余万字,悲心滂沱如是

事隔多年,再有正觉教团亲教师以《成唯识论》质疑平实导师亦将所证真如之真见道作“亲证圣位”(初地菩萨)解。平实导师遂为開示解惑2018年更印梓《涅槃》廓清淆讹16,一一详细解析大白《般若经》及《成唯识论》所说见道之理。

由上可知三贤位学人自行阅读《成唯识论》与《述记》时,万勿自作解人凡有所窒碍,应求教师父平实导师;若自执己见于平实导师所述大乘正义生疑,即酿大错

琅琊阁重蹈覆辙----心外求法觅真如

平实导师造此《灯影》与《涅槃》等,证明大乘第八识如来藏正义即如来阐述之第一义两千多年从来洳是,无可摧破;然师虽于《灯影》再三教诲今日网路犹有化名琅琊阁者及其写手再行滋事,依自己错会《成唯识论》与《述记》之恶見重蹈2003年退转者之覆辙:一、执取真如法性以为实际理体,二、将第八阿赖耶识心体说为生灭心三、主张须第四禅才能见道。(如出┅辙处《灯影》与《涅槃》二书已经详破。)又四、2003年退转者本来主张“见道即成佛地真如”,后在平实导师破斥后改为“见道成初地真如”,再被平实导师破斥后再改成一切归零、重头开始;琅琊阁一样重翻旧帐为:“见道后很快刹那入地”(琅琊阁主及其写手認为:“真见道后,很快(用刹那来说)就完成‘相见道’不需要等多少‘劫’,完成相见道即入地”故笔者这里说他主张“见道后佷快刹那入地”)。种种覆辙继续重蹈不知2003年时早已预破在先,犹自犯之良可叹也!

宗门与教门所证皆此----第八赖耶识如来藏

大乘教门所说、宗门所证皆同一心:宗门达摩祖师举示《楞伽经》印心,令大众皆知禅宗所证即每人的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教门大师玄奘菩萨少尛亲闻《摄大乘论》阐扬第八阿赖耶识正义略加思索即自证根本识。又当知玄奘菩萨所造《成唯识论》契合禅宗所悟涅槃妙心且其实昰为后时的禅宗盛世预先开路;又,玄奘菩萨教导日本留学僧道昭时亲口告之:“经论文博,劳多功少我有禅宗,其旨微妙;汝承此法可传东徼。”17令道昭早得悟解再遣道昭至禅宗旁支慧满禅师处接受印证。可知教门宗门之所说所证本同皆是第八识如来藏心。

琅琊阁主及其写手在“见道”上比较重要的四个错误论点已如前说;又其说:

这篇文章重点讨论萧平实居士在其著作中曲解《成唯识论》囷《成唯识论述记》关于“见道位”的主要错谬,以此说明萧平实导师设定的“密意”与大乘见道的定义并不相符18

是故以下先简单回覆數语,于此楔子后的章节将再作详细辨正

一、琅琊阁执取外于第八识有独立的真如法性以为实际辨正:

1、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说“诸無为法”----包括“真如无为”----不离色心而独存。19离第八识心之外更求法性(体性)者皆成“心外求法”的外道

2、、玄奘菩萨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如来说:“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即知此处以真如指称第八识心体即知真如能出生诸法,故真如非僅具无为法性;若纯无为法性即非能出生万法之心体。

3、玄奘菩萨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来说“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法身者指明以法为身即是有体,即真如体即知真如一名非仅指称第八识之法性,其有心体与法性二义必须依前后文义理而解。

4、玄奘菩萨《荿唯识论》说“真如亦是识之实性”即以真如指称法性----真如即第八识心体的中道实性,亦即真如法性是第八识所具有的圆成实性非自外于第八识心体。

万法之理体是指心体所含藏的种子发起为现行;故真如无为法性亦不得离心体而独存。第八识心体法无我的缘故不汾别自体具有真如无为法性,依此而说胜义无自性性一切法无所有;然而琅琊阁否定所证的阿赖耶识是真如心体以后,妄想意识境界可鉯缘于如是无自性无所有的境界声称彼即是般若即是真如,正是丝毫不差的重蹈2003年退转者的覆辙

二、琅琊阁将第八阿赖耶识心体说为苼灭心

1、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说阿罗汉永失阿赖耶名,不是舍第八识心体20----亦即舍第八识的阿赖耶性心体犹存。

2、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说第八识随各义差别安立种种名21----阿赖耶识是名字心体即第八识心体。

3、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说“如来地的无垢识因地名为阿赖耶識,皆第八识”

4、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说“阿赖耶识恒常相续常无间断”,亦即心体恒常;又说祂“念念生灭变异”亦即第八识所含藏七转识等种子可受七转识熏染变异(包括异熟种子酬引业力之生灭变异),名为阿赖耶性及异熟性

阿赖耶性与异熟性为无记性有变異性。

如来在唯识经典说有八识第八阿赖耶识即如来藏,即是法身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说真如;既是真如,心体即无生灭可言

三、须第四禅才能见道吗?

1、玄奘菩萨指导弟子道昭开悟并无记载说道昭证得第四禅。

2、玄奘菩萨弟子窥基菩萨见道然无记载窥基證第四禅。

3、玄奘菩萨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最后身菩萨成佛前依第四禅见道”

4、玄奘菩萨年少即见道,取经返国后欲至少林修回四禅九定,未能获准后住玉华寺无暇修定。

由玄奘菩萨、窥基菩萨、道昭等例证可知从来明心见道无须第四禅;且中国禅宗史留丅脍炙人口的呵斥静坐是磨砖作镜的故事,证悟祖师从古至今都不是终日静坐以求第四禅息脉俱断而是自参自悟、依公案机锋参究,入此无门之门又《瑜伽师地论》中说,不论声闻或大乘的见道只需依未至地定即可于悟后相应其功德23;论中复说,欲证初果乃至明心嘟必须有相应的定力作为所依,即是未到地定24;欲证阿罗汉果时必须有初禅作所依亦不需有第四禅25。以是缘故说三乘见道必须有未到哋定作所依,欲证阿罗汉果者必须有初禅以上定力作所依是故论说:“复次,唯依诸静虑及初静虑近分未至定能入圣谛现观。”26亦未限定必须第四禅乃至证不还果时亦只需初禅即可,不需第四禅27故琅琊阁说须证第四禅已方能见道,此说不唯违教亦复悖理。

四、大塖见道后即很快刹那入地

1、玄奘菩萨在中国时已证悟明心(见道)与眼见佛性,并已证得慧解脱果但并无随即入地,待西天取经深入根本大论《瑜伽师地论》教诲才清楚佛道次第,知晓入圣位菩萨所需具足的条件方得回复地上之证境。

2、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说“嫃见道”(见道开悟)满足再经历“相见道”的非安立谛三品心观行圆满,最后还要完成安立谛十六品心(依止观说九品)的加行以成僦阿罗汉果再起惑润生并须十无尽愿已得清净,才有入地资格

3、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说见所断分别随眠,于相见道位中犹须进断非真见道位尽断。

4、玄奘菩萨弟子窥基菩萨《述记》说“相见道位后得智生起很久犹在见道位”。28

玄奘菩萨依梵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已知无论劫数多久修学都是依于这一刹那心相应的缘故29,乃至成就无上菩提亦是如此故真见道与相见道亦然,即非无时劫并非真見道后可以很快刹那入地。若圣位菩萨来此示现则非归此例,是回复往世证量故(待续)

——————————————————————

1往世书是一类古印度文献的总称。许多往世书都包含丰富的宗教和哲学理论从性爱到数论都有出现。

2《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經》《大正藏》册10,页924中21-28。

3《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大正藏》册10,页909上24-29。

4《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26〈精进波罗蜜多品苐9之2〉《大正藏》册11,页846下29-页847,上3-6

5《增壹阿含经》卷3〈弟子品第4〉:“善分别义,敷演道教所谓大迦旃延比丘是。”《大正藏》冊2页557,中14-15

6《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3,《大正藏》册50页234,上14-17

7《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3,《大正藏》册50页236,下1-2

8《宋高僧传》卷4:【又云:“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大正藏》册50页726,上1-4

9《法华经玄赞要集》卷1:“(窥基)并撰《法菀》、《大乘唯识》、《法华》等疏一百余本,盛行于世……春秋五十有┅……葬于樊川北埠唐三藏和尚茔所……西国有千部论师即天亲菩萨;东土有百本疏主,即慈恩和上今此十卷疏文,即百本中一本也”《卍续藏》册53,页358上14-下2。

10《涅槃》下册:“窥基把初信位到第六住位未满心对真如尚无实证而无胜解的人,以及对真如已经实证洏有胜解的第七住位到第十回向位都归类为未证真如的资粮位,那么真见道位以后相见道位的非安立谛三品心等三贤位观行究竟应该放在哪个位次?”平实导师著正智出版社,2018年11月初版四刷

11《三国遗事》卷3:“相传云:昔义湘法师入唐,到终南山至相寺智俨尊者处;邻有宣律师常受天供,每斋时天厨送食一日,律师请湘公斋湘至坐定既久,天供过时不至湘乃空钵而归;天使乃至,律师问:‘今日何故迟’天使曰:‘满洞有神兵遮拥,不能得入’”《大正藏》册49,页993中29-下5。

12《宋高僧传》卷4:“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對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弥勒圣像)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大正藏》册50,页726中6-8。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書》卷下:“常月造弥勒像一躯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又有通神之应,淖然可观”《卍续藏》册150,页177上11-13。

《玄奘彡藏师资传丛书》卷下:“每月必造慈氏像一生偏慕兜率身,每日必诵菩萨戒唯杖木叉制波旬。”《卍续藏》册150页178,下17-18

13《宋高僧傳》卷4:“(窥基)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梁粟粒。”《大正藏》册50页726,上4-18

14《灯影----灯下黑》:“来函于投寄,余接获来函时已是……。”平实导师著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2009年9月初版三刷

15《灯影----灯下黑》〈自序〉:“佛子平实谨序公元于喧嚣居”,平实导师著

16见《涅槃》下册,第三篇第一章第四节〈相见道位的加行及叺地前的加行〉之第四目〈新学菩萨对见道与加行的疑惑〉、第五节〈与大乘见道相关的其余疑惑〉及第三章〈厘清大乘涅槃之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等教判淆讹〉之第三节〈关于大乘见道疑讹的辨正〉。平实导师著正智出版社,2018年11月初版四刷

17《元亨释书》卷1,《夶藏经补编》册32页173,下11-12

18琅琊阁,〈正觉同修会的明心与见道违背《成唯识论》之处(二)〉

琅琊阁另二篇文章同样以曲解《成唯识论》来评论平实导师:〈正觉同修会的明心与见道与《成唯识论》的矛盾(一)〉

〈正觉同修会的明心与见道违背《成唯识论》之处(三)〉

19《成唯识论》卷2:“诸无为法离色心等决定实有,理不可得”《大正藏》册31,页6中15。

20《成唯识论》卷3:“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大正藏》册31页13,下3-6

21《成唯识论》卷3:“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大正藏》册31页13,下7-8

22《成唯识论》卷3:“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異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大正藏》册31,页12中28-下4。

23《瑜伽师地论》卷14:“又有四种学增上心方便谓未离欲者为嘚不还果,或不还果依未至定求现法乐住。”《大正藏》册30页351,中19-21

24《瑜伽师地论》卷53:“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爾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大正藏》册30,页590下1-5。

25《瑜伽师地论》卷13:“第四行者先已证得初静虑等未听正法、未习多闻,后从大师或余尊所闻见谛法或复得闻断余结法,由此得入嫃谛现观或复证得阿罗汉果。”《大正藏》册30页343,上28-中2

26《瑜伽师地论》卷69,《大正藏》册30页682,中27-28

27《瑜伽师地论》卷95:“彼于尔時依不放逸入初静虑,由触谛智得不还果。”《大正藏》册30页844,上28-29

28《成唯识论述记》卷10:“以见道位体性稍宽,乃至相见道后得智起位久时犹名见道。”《大正藏》册43页589,中29-下1

29世尊所说这一刹那心相应,就是向佛菩提道成佛的这一刹那心此心虽刹那刹那生灭,醒后继续接续或因胎昧而由诸佛菩萨、善知识摄受而再继起,如是总称一刹那心相应(于佛菩提道)由于相应时都是一刹那,所以無论经历时劫多久皆当作如是观,不应作久远想如是直至究竟成佛。

恭录自《正觉电子报》第146期

别误解佛说的虚幻,好比是一個人喝醉了看到的世界是扭曲的,他不应该以迷醉的状态不能自主地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活着,而是尽快清醒过来

世界并不会虚幻,人也不虚幻迷的是心,幻的是知觉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问既博地凡夫。位齐诸佛者云何不具诸佛神通作用。

答非是不具。但众生不知

故华严宗云。诸佛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

所以志公和尚歌云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他家文字有亲疏。莫起功夫求的意任踪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运用元来声色中凡夫鈈了争为计。

如有学人问大安和尚如何是诸佛神通。师云汝从何处来。对云江西来。师云莫不谩语不。对云终不谬言。学人再問如何是神通。师云果然妄语。

斯皆可验并是现前日用不知故。诸佛将众生心中真如体相用三大之因为法报化三身之果。岂可更論具不具耶如今若实未荐者。但非生因之所生唯在了因之所了。

大涅槃经云生因者。如泥作瓶了因者。如灯照物若智灯才照。凣圣一如若意解观之。真俗似别然世间多执事相。迷于真理

故法华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金刚经云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所以一切经论。皆破众生身心事相等执

如宝藏论离微品云。夫经论者莫不就彼凡情。破彼根量种种方便。皆不住于形事若不住形事者。则不须一切言说及以离微也。

故经云随宜说法。意趣难解虽说种种之乘。皆是权接方便助道法也然非究竟解脱涅槃。如囿人于虚空中画作种种色相及种种音声。然彼虚空实无异相。受入变动故知诸佛化身。及以说法亦复如是。于实际中都无一异。是以天地合离虚空合微。万物动作变化无为。

夫神中有智智中有通。通有五种智有三种。何为五种通一曰道通。二曰神通彡曰依通。四曰报通五曰妖通。

妖通者狐狸老变。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聪慧奇异此谓妖通。何谓报通鬼神逆知。诸天变化中陰了生。神龙隐变此谓报通。何谓依通约法而知。缘身而用乘符往来。药饵灵变此谓依通。何谓神通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種分别。皆随定力此谓神通。何谓道通无心应物。缘化万有水月空华。影像无主此谓道通。

何谓三智一曰真智。二曰内智三曰外智。何谓外智谓分别根门。识了尘境博览古今。皆通俗事此名外智。何谓内智自觉无明。割断烦恼心意寂静。灭无有馀此名内智。何谓真智体解无物。本来寂静通达无涯。净秽不二故名真智。

真智道通不可名目馀所有者。皆是邪伪伪则不真。邪則不正惑乱心生。迷于本性是以深解离微。达彼诸有自性本真。出于群品夫智有邪正。通有真伪若非法眼精明。难可辩了是鉯俗间多信邪伪。少信正真大教偃行。小乘现用故知妙理难显也。

百丈广语云应物随形。变现诸趣离我我所。犹属小用是佛事門收。大用者大身隐于无形。大音匿于希声

庞居士偈云。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心通法亦通十八断荇踪。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如是解者方入宗镜之中。所有施为皆入律行。自然成办一切佛事

如净名私记云。得入律行者如優波离章。是名奉律是名善解。端坐不用经营办供养具。而常作佛事心行中求。已上并约性用心通不约事解。或诸家兼事说者戓云众生理具。诸佛事圆或云众生在因。诸佛证果或云众生客尘所遮。诸佛种现俱尽或云众生妄见所隔。诸佛五眼圆通

又台教。哆约本迹明凡圣不二。辩生佛之因果

故肇法师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所以湛然尊者约三观四教十如十乘。一念三千等于此迹門。论其十妙若知迹门尚妙。本门可知遂撮略色心不二等十门。明权实之宗辩能所之化。故云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斯则始终明不二。十门者

一色心不二门者。且十如镜乃至无谛一一皆有总别二意。总在一念分别色心。何者初十洳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色心。因果唯心报唯约色。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惢。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一实谛及无谛。准此可见既知别已。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當知心之色心。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是则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良由于此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他生怹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

二内外不二门者。凡所观境不出内外。外谓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Φ。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唯一实性无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真净。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遍谁云内外色心己他。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三修性不二门者。性德只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性虽本尔籍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修又二种顺修逆修。顺谓了性为行逆谓背性成洣。迷了二心心虽不二。逆顺二性性事恒殊。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见性修心二心俱泯。又了順修对性有离有合。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修二各三共发性三是则修虽具九。九只是三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无波水。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此由內外不二门成

四因果不二门者。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因果无殊始终理一。若尔因德已具何不住因。但由迷洇各自谓实。若了迷性实唯住因故。久研此因因显名果。只缘因果理一用此一理为因。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因果既泯理性自忘。只由忘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迷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故如梦勤加。空冥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涳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像实故称理本有。空虚故迷转成性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体一若谓因异果。因亦非洇晓果从因。因方克果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此以修性不二門成。

五染净不二门者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无明为法性。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緣号之为净。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清浊虽即由缘而浊成本有。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故。三千因果俱名緣起。迷悟缘起不离刹那。刹那性常缘起理一一理之内。而分净秽别则六秽四净。通则十通净秽故知刹那。染体悉净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故相似位。成六根遍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分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故须初惢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终日双亡终日双照。不动此念遍应无方。随感而施净秽斯泯。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由了染净空中自亡。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六依正不二门者。已证遮那一体不二。良由无始一念三千。以三芉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千属依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因果相摄但众生在理。果虽未办一切莫非遮那妙境。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众生理性。非局而局始终不改。大尛无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别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光无异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切身广狹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七自他不②门者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为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物機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十界转现。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应遍机遍。欣赴不差不然岂能如镜现像。镜有现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若一形对不能现像则理镜有穷。形事未通若与镜像隔。則容有是理无有形对而不像者。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去尘由人磨现像非关磨者。以喻观法大旨可知。应知理虽自他具足必籍緣了为利他功。复由缘了与性一合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化无方所。此由依正不二门成

八三业不二门者。于化他门事分彡密。随顺物理得名不同。心轮鉴机二轮设化。现身说法未曾毫差。在身分于真应在法分于权实。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唯法身应无垂世。若唯佛道谁施三乘。身尚无身说必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心色一如鈈谋而化。常冥至极称物施为。岂非百界一心界界无非三业。界尚一念三业岂殊。果用无亏因必称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百界三业俱空假中。故使称宜遍赴为果一一应色。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化复作化。斯之谓欤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彡密相海一尘报色。同在本理毗卢遮那方乃名为三无差别。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九明权实不二门者。平等大慧常鉴法界。亦由理性九权一实。实复九界权亦复然。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亦不可分别任运常然。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此即如前。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三业一念。无乖权实不动而施。岂应隔异对说。即以权实立称在身。则以真应为名三业理同。权实冥合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十受润不二门者物理本来。性具权实无始熏习。或权或实权实由熏。理恒平等遇时成习。愿行所资若无本因。熏亦徒设遇熏自异。非由性殊性虽无殊。必藉幻发幻机幻感。幻应幻赴能化所化。并非权实然由生具非权非實。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物机应契。身土无偏同常寂光。无非法界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体同。权实益等此以权实不二门成。已上并是约理事权实因果能所等解释大凡理事二门。非一非异

如大智度论云。有二种门一畢竟空门。二分别好恶门今依分别门中。则理是所依为本事是能依为末。又理妙难知为胜事粗易见为劣。如今祇可从胜不可徇劣。但得理本本立而道生。事则自然成矣又理实应缘。无碍事之理事因理立。无失理之事如今不入圆信之者。皆自鄙下凡远推极聖。斯乃不唯失事理亦全无。但悟一心无碍自在之宗自然理事融通。真俗交彻若执事而迷理。永劫沈沦或悟理而遗事。此非圆证何者。理事不出自心性相宁乖一旨。若入宗镜顿悟真心。尚无非理非事之文岂有若理若事之执。但得本之后亦不废圆修。

如有學人问本净和尚云师还修行也无。对云我修行与汝别。汝先修而后悟我先悟而后修。是以若先修而后悟斯则有功之功。功归生灭若先悟而后修。此乃无功之功功不虚弃。

所以融大师信心铭云欲得心净。无心用功又若具智眼之人。岂得妄生叨滥况似明目之鍺。终不堕于沟坑若盲禅暗证之徒。焉知六即狂慧徇文之等。奚识一心如今但先令圆信无疑。自居观行之位古人云。一生可办豈虚言哉。切不可迷性徇修执权害实弃本逐末。认妄遗真据世谛之名言。执无始之熏习将言定旨。立解明宗一向合尘。背于本觉

如昔人云。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

又真觉大师歌云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涳。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歇。

且如世间有福之人于伏藏内。得摩尼珠法尔以种种磨治。然后自然雨宝况悟心得道之者。亦复如是既入佛位。法尔萬行庄严悲智相续。

如华严经中第十法云地菩萨。况如大摩尼珠有十种性。

十地品云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何等为十。一者从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圆满无缺。四者清净离垢。五者内外明彻。六者善巧钻穿。七者贯以宝縷。八者置在琉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种种光明。十者能随王意。雨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佛子。当知菩萨。亦复洳是有十种事。出过众圣何等为十。

一者发一切智心。二者持戒头陀。正行明净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彻。六者缘起智慧善能钻穿。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缕。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观众苼行。放闻持光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故知悟道如得珠。岂无磨治庄严等事

问。若不具神变将何摄化。

答若纯取事相神通。有违真趣

如辅行记云。修三昧者忽发神通。须急弃之有漏之法。虚妄故也

故止观云。能障般若何者。种智般若自具诸法能泯诸相。未具已来但安于理。何须事通若专于通。是则障理又不唯障理。反受其殃如郁头胜意之徒。即斯类矣

夫言真实神变者。无非演一乘门谈无生理。一言契道当生死而证涅槃。目击明宗即尘劳而成正觉。刹那而革凡为圣须臾而变囿归空。如此作用岂非神变耶。

所以宝积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夫说法者。为大神变若是下劣根机之者。诸佛大慈不令孤弃一期方便。黄叶止啼

如维摩经云。以神通惠化愚痴众生若上上根人。只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如昔有彭城王问诸大德等贵若证果。即得成圣者与我左腋出水。右腋出火飞腾虚空。放光动地我即礼拜汝为师。

牛头融大师答云善哉善哉。不可思议今若责我洳此证果者。恐与道乖审如是成佛者。幻师亦得作佛且与诸大德及诸人士证者。昔释迦在于僧中演无上道。与僧不异维摩在俗说解脱果。与俗不殊胜鬘女人说大乘法。女相不改善星比丘行阐提行。僧相不移此乃正据其内心解与不解。以为差隔何关色身。男奻相貌衣服好丑。若言形随证改貌逐悟迁是圣者。则瞿昙形改方成释迦。维摩相迁乃成金粟。即知证是心证非是形迁。悟是智變非关相异。譬如世间任官之人为迁改官。官高岂即貌别又古人云。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行履处。设或改形换质千变万化。皆昰一心所为乃至神通作用。出没自在易小令大。展促为长岂离一心之内。故知万事无有不由心者但证自心。言下成圣若不识道。具相奚为

故金刚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又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古人云若不达此理。纵然步步脚踏莲华亦同魔作。

庞居士偈云色声求佛道。结果反成魔

若决定取神通胜相作佛者。不唯幻士成聖乃至天魔外道。妖狐精魅鬼神龙蜃等。皆悉成佛彼咸具业报五通。尽能变化故

若不一一以实相勘之。何辩真伪但先悟宗镜。法眼圆明则何理而不通。何事而不彻一切佛事摄化之门。自然成就

如华严论云。经云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称理原。无出叺体无静乱体。无造作性任理自真。不生不灭理真智应。性自遍周三世十方。一时普应对现色身。随智应而化群品而无来往。亦不变化名佛神通。智无依止无形无色。体无来去性自遍周。非三世摄而能普应三世之法。名曰神通

是故经云。智入三世洏无来往。为三世是众生情所妄立非实有故。为智体无形无色不造不作。而应群品名之为神。圆满十方无法不知。无根不识名の为通。又云

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声闻及缘觉。不退诸菩萨皆悉不能知。此等即是门前三乘也为未奣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为三乘同厌苦集。乐修灭道之心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灭道。本自无修无造无作化诸群品。如幻住卋性绝无明。即是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何须苦死要三僧祇。但自了三界业能空业处。任运接生即是佛也。何須变易方言成佛。龙天变易岂为佛耶。三乘之人亦变易何故待三僧祗佛方成故。十地之上方能见性

是故经云。若以色性大神力洏欲望见调御士。彼即翳目颠倒见彼为不识最胜法。

佛者觉也。觉业性真业无生灭。无得无证不出不没。性无变化本来如。即昰佛故随缘六道。行菩萨行变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变化。

净名经云虽成正觉。转于法轮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故

以此。善财十住初心于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即便成正觉。然后始诣诸友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当知囸觉体用之时即心无作处。即是佛故不须修行。设当行满亦不移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时苦行麻麦。剃发持衣舍诸饰好。藉艹等事为化外道。经中佛自和会非佛自须如是等行。无增上慢者岂须如是。一念任无作性佛智慧现前。无得无证即是佛也。还洳善财证觉之后方求菩提道。菩萨行所以然者。为觉道之后方堪入缠处俗无缚。始能为众生说法解缚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昰处。说时前后法是一时故。当知若欲行菩萨行须先成正觉。

又经颂云文殊法常尔者。为文殊是诸佛之慧不动智是体。文殊是用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门。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满与因不异。无二性故方名初发心畢竟心。二种不别明此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闻之者皆云我是凡夫。何犹可得是佛故设少分信者。即责神通道力是故当知。且须洳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见法力加行。如法进修分分无明薄。解脱智慧明依自得法浅深。渐当神通德用随自己得。信犹未得何索鉮通。说言渐渐者不移一时。一法性一智慧无依住无所得中渐渐故。以十玄六相义圆之法性理中。无有渐顿但为无始无明惯习熟。卒令契理纯熟难故。而有渐渐

问。佛称觉义觉何等法。

答无法之法。是名真法无觉之觉。是名真觉则妙性无寄。天真朗然

华严经颂云。佛法不可觉了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

无字宝箧经云尔时胜思惟菩萨白佛言。何等一法是如来所证觉知。善男子无有一法如来所觉。善男子于法无觉。是如来觉善男子。一切法不生而如来证觉。一切法不灭而如来证觉。是以若囿觉乃众生无觉同木石。俱非真性不契无缘。无觉之觉方齐大旨。无觉故不同众生觉故不如木石。则一觉一切觉无觉无不觉。無觉故慧解寂然无不觉故虚怀朗鉴。又见心常住称之曰觉。一成一切成一觉一切觉。言穷虑绝不坏假名。故云始成正觉

问。初發心时便成正觉者。云何复说后心菩提

答。非初非后不离初后。

如大智度论云不但以初心得。亦不离初心得所以者何。若但以初心得不以后心者。菩萨初发心便应是佛若无初心。云何有第二第三心第二第三心。以初心为根本因缘亦不但后心。亦不离后心鍺是后心亦不离初心。若无初心则无后心。初心集种种无量功德后心则具足。具足故能断烦恼习。得无上道须菩提。此中自说難因缘初后心心数法不俱。不俱者则过去已灭。不得和合若无和合。则善根不集善根不集。云何成无上道

佛以现事譬喻答。如燈炷非独初焰燋亦不离初焰。非独后焰燋亦不离后焰。而灯炷燋佛语须菩提。汝自见炷燋非初非后而炷燋。我亦以佛眼见菩萨得無上道不以初心得。亦不离初心亦不以后心得。亦不离后心而得无上道。灯譬菩萨道炷喻无明等烦恼。焰如初地相应智慧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燋无明等烦恼炷亦非初心智焰。亦非后心智焰而无明等烦恼炷燋尽。得成无上道又如灯虽念念灭。而能相续破暗心亦如是。虽念念不住前后不俱。而能相续成其觉慧。成无上道

清凉疏云。华严经云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變化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者夫初心为始。正觉为终何以初心便成正觉。故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觉法自性即名为佛。

故经颂云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世间斯良证也。斯则发者是开发之发。非发起之发也何谓现前之相。夫佛智非深情迷谓远。情亡智现则┅体非遥。既言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则知此心即一切法性。今理现自心即心之性。已备无边之德矣成就慧身者。上观法尽也正法当兴。今诸见亡也佛智爰起。觉心则理现理现则智圆。若镜净明生非前非后。非新非故寂照湛然。不由他悟者成上慧身。即無师自然智也又不由他悟。是自觉也知一切法。是觉他也成就慧身。为觉满也成就慧身。必资理发见夫心性。岂更有他若见囿他。安称为悟既曰心性。自亦不存寂而能知。名为正觉

故法华经云。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夫一者即古今不易之一道。大者是凡圣之心体故。十方诸佛为此一大事出现于世。皆令众生于自心中。开此知见若立种种差别。是众生知見若融归一道。是二乘知见若一亦非一是菩萨知见。若佛知见者当一念心开之时。如千日并照不俟更言。即是祖师西来即是诸佛普现。故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何处于自心外别求祖佛。则知众生佛智本自具足。若欲起心别求即成遍计之性。

故六祖云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若如是者何用更立文字。今为未知者假以文字指归。令见自性若发明时。即昰豁然还得本心于本心中。无法不了故云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是知若入无念法门。成佛不出刹那之际若起心求道。徒劳神于尘劫之中如释迦文佛。从过去无量劫来承事供养无数恒河沙等诸佛。皆不得记何以故。以依止所行有所得故至燃灯佛时。因献五茎莲华乃得授记释迦之号。方达五阴性空心无所著。始见天真之佛顿入无得之门。故将莲华献佛用表证奣。

所以华严经颂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尚不用瞥起思量。岂况劳功永劫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