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 郭嘉死》中曹操和郭嘉这对cp吸引了多少粉?

《军师联盟》里郭嘉对曹操自称“臣”有错吗? | 刘三解_凤凰资讯
《军师联盟》里郭嘉对曹操自称“臣”有错吗? | 刘三解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最近写了好多篇《军师联盟》,三解都有点审美疲劳,不过好不容易有个历史热点,不做点科普实在太浪费了,还是硬着头皮上吧。
▲《军师联盟》中郭嘉盛赞曹操
刷评论的时候,三解发现有不少人说“看到郭嘉对着曹操自称臣,曹操自称孤”就弃剧了,因为编剧不懂历史啊,曹操又没自立为王,下属怎么能称臣,自家如何称孤道寡?
那么,咱们来掰一掰这个问题吧!
三国时代,谁能称孤?
郭嘉是三国知名人物,受荀彧举荐,被曹操重用,《三国志&郭嘉传》记载: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请诸位严谨的历史考证派观众注意以上的文字,在曹、郭二人的首次面试时,曹操已经称“孤”了。
首先,曹操自称“孤”很正常,在曹操的名文《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见《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
孤始举孝廉……孤复定之,遂平天下……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时为建安十五年,曹操既非帝,也非王,也没当上魏公,真是一口一个孤,凭啥?凭两汉制度,诸侯王、列侯即可自称孤。
再来一个刘备的例子,见《三国志&先主传》:
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脣齿。
这一段是在建安十八年(213年),这时候刘备的爵位还是曹操上表请封的宜城亭侯,终究也是个侯,还有一个孙权,在曹操来袭时也自称孤,见《三国志&吴主传》:
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
这叫孤对孤,不过孙权的爵位封的是晚点,到建安二十年(215年)坑死关羽时,曹操才表封他为“南昌侯”,在这之前是不是拿着父兄的爵位撑门面,咱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支撑着“野生历史学家”们自信心的,无非是流传民间的种种明、清忌讳,什么只有皇帝能用明黄色、只有皇帝能用龙纹、只有皇帝能称朕啊,这是汉朝啊,汉朝,皇帝上朝的衮服都不穿黄色好吗?
至于被秦始皇限制为皇帝自称的“朕”字,《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就记载:
庚戌,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难道不是应该像清宫戏里一样称“哀家”吗?
不是,不是,不是,重要的事情说完三遍,该说郭嘉了。
▲《军师联盟》中曹操带兵逼宫
郭嘉称臣,真的错了?
郭嘉投入曹操麾下,担任司空军祭酒,这个要这么看——司空+军祭酒。
司空是曹操的官职,东汉为“三公”之一,不是三公消费,是司徒、司空、太尉三个官位,地位崇高,有“自辟僚属”的“开府”权力,也就是自己招公务员,国家承认职务给待遇。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申请在司空府设置了军师祭酒这个职务,也就是郭嘉担任的军祭酒,是《三国志》的作者晋朝人陈寿为了避讳司马师的名字,去掉了师字,可以看做是曹操为郭嘉因人设岗,萝卜招聘。
曹操此时的官位是司空、行车骑将军,他赖以掌握整个军政集团的组织结构,仍旧是在汉朝的体制下,汉朝的常规政府机构称为“公府”,他的机构称为“霸府”,他在“公府”的代表就是尚书令荀彧,所以尊称“令君”,而“霸府”由他自领。曹操的“霸府”和“公府”一样,都是合法的政府机关。
与我们来自于明清的君臣理解不同,在东汉乃至魏晋南北朝的政治逻辑里,“府君”和“属吏”之间是明确的“君臣关系”,也即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总结的,当时的士大夫具有明确的“二重的君主观念”,即皇帝是君、府君也是君。
《后汉书&郅恽传》记载,汉光武帝时汝南太守欧阳歙想向朝廷推举督邮繇延,引发僚属议论:
恽(郡功曹郅恽)于下坐愀然前曰:“……明府以恶为善,主簿以曲为直。此既无君.亦复无臣,恽敢再拜奉觥。。”歙色惭动,不知所言。门下掾郑敬进曰:“君明臣直,功曹言切,明府德也。可无受觥哉?”
可见早在东汉初期,太守已经和僚属以君臣相待,另见《后汉书&独行列传》:
修排合直入,拜于庭,曰:“明府发雷霆于主簿,请闻其过。” (宰)晁曰:“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修因拜曰:“昔任座面折文侯,朱云攀毁栏槛,自非贤君,焉得忠臣?今庆明府为贤君,主簿为忠臣。” 晁遂原意罚,贳狱吏罪。
以上为东汉初年,再来看东汉末年,程度上只多不少,《三国志注&刘表传》引傅玄《傅子》:
嵩(刘表之僚属韩嵩)对曰:“嵩,守节者也。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在君为君,则嵩守天子之命,义不得复为将军死也。唯将军重思,无负嵩。”
这段话有点绕,是韩嵩向主君刘表剖白心迹,自己被刘表任用,有君臣名分,就会以死忠君,但是,如果自己受刘表委派到京师,汉天子授予一官,则自己就是天子的臣子,只是刘表的故吏,尽忠之节,就要转移到天子身上。
这也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的根本价值所在,即在各个割据势力瓦解之时,以天子诏的形式,分化对方的团队,最终以汉室的名义将臣属于对手的士大夫消化掉,再选择其中精华部分纳入曹操自己的“霸府”。
具体的方法就是对人才在汉官的基础上,授予“霸府”的“参军事”头衔,比如荀攸、贾诩、钟繇、华歆、王朗、董昭、陈琳等人,再在“霸府”的职务序列里进行迁转,纳入自家的集团。
这个顺序正好和韩嵩与刘表的情况反过来,即藩镇到朝廷,“忠”的对象由小到大,而曹操这里则可以由大到小。
当然,郭嘉这种直奔曹操府中的,不需要这么麻烦,委质效忠的对象就是曹操,自然只有一重君臣之义,曹操就是君,他就是臣,自称“臣”有什么奇怪的?
再补一条汉代称谓的材料,见《汉书&爰盎传》:
刺者至关中,问盎,称之皆不容口。乃见盎曰:“臣受梁王金刺君,君长者,不忍刺君。然后刺者十余曹,备之!”
一介刺客自称“臣”,唤爰盎为君,此时爰盎不过一个退休的老头罢了。
▲《军师联盟》中曹操持剑欲杀曹丕,有趣的君臣父子
门生故吏,曹魏之敌?
说过了两汉特殊的二元君臣观念,再来说说由此衍生出的门生、故吏。
这个词儿,在《三国演义》里说袁绍的时候就反复出现,但是在小说里,作用并没有体现,袁绍看起来就和个软柿子似的,曹操捏两下就爆了。
其实,这也是东汉特殊的概念。当时,三公、刺史、太守等两千石以上官员都拥有征辟属吏、察举贤良的权力,可以征辟属吏或向朝廷推荐人才,凡曾被某人察举入仕或征辟为官的人,已经不在此人部下,即成为此人的“故吏”,而此人则称为“举主”。
而人才的标准,是儒学的学问和相应的德行,这个学问此时仍旧封闭于家族传承,比如袁绍家,汝南袁氏就是世传孟氏《易》,杨修家,弘农杨氏则世传欧阳氏《尚书》,像司马懿他们家就没有这个学术传承。
那么,类似司马氏这样的家族,要在学问上有所进益,就需要投入这些大家族的门下,而这些大家族的大学者,往往又是高级官僚,这就出现了大批师生关系存续终生的“门生”。
“门生故吏”在东汉是皇帝都不得不承认的特殊关系,《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大讼党人,言甚方切。帝省奏大怒,即诏司隶、益州槛车收鸾,送槐里狱掠杀之。于是又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禁锢,爰及五属。
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并列受罚,甚至排名在前,处于罢官之后永不叙用的重罚,可见这个特殊关系在汉代官场上的价值,甚至超过家族成员。
以故吏而论,即使其官位超过了“举主”,这种主从关系仍旧发挥作用,比如《后汉书&郑弘传》记载:
弘少为乡啬夫,太守第五伦行春,见而深奇之,召署督邮,举孝廉。……元和元年,代邓彪为太尉。时举将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而自卑。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
乡啬夫是所谓的斗食小吏,第五伦以太守察举,也算是本分,但是等到郑弘做到太尉,位次在司空第五伦之上,没到朝见时,都深深鞠躬以显示第五伦,皇帝知道了,就设了一个屏风把他俩隔开,让俩人不至于尴尬。
这一方面说明郑弘本人知恩图报,另一方面也说明东汉皇帝一样尊重这个政治传统,可见其广泛流行的程度。
在东汉一代,故吏为举主复仇、鸣冤,史不绝书,而且都是当做好事来记录,这要按照清朝“防朋党”的路子,估计早砍了不知道多少个脑袋了。
▲《军师联盟》宣传海报,走钢丝的读书人下面是万柄利刃
最后,再说一下“九品中正制”,究竟是不是历史倒退,看看上面这些信息,大体应该有个印象了。在东汉的用人体制下,府属、故吏、门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大网,又有“二元忠义”思想作为理论支撑。
太守、州牧权势之重无以复加,包揽了地区的选人权、用人权、财政权、军事权,天下偶有动荡,地域割据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以“九品中正制”里的中正官分太守的选人权,以中央掌握的“九品”选用来争夺太守手中的用人权,这无疑是曹魏政权吸取汉末教训的一个创举。
又以中军、外军、州郡兵三级军事制度,代替东汉的募兵制,以都督诸州军事上收州府、郡国的军事权力,只保留郡府的财政功能,可以大大削弱地方势力滋生的自立风险。
当然,一利生一弊,曹丕费尽心机地中央集权,最终便宜了代魏的晋朝,晋朝的藩王典兵体制,又造成了新的内乱契机,这些,没有人有前后眼,自然不得而知,只论当时,恐怕不是一句历史的倒退就可以概括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6560
播放数:593712
播放数:1839151
播放数:5808920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39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军师联盟》热播引发全民追剧 吴秀波灵魂演绎司马懿大获好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大军师司马懿军师联盟》正在热播。对于喜欢历史剧的我来说,当然是&精彩不容错过&。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说,《军师联盟》无疑是成功的。衡量成功的标准,不需要列举收视率、豆瓣评分等等,
《大军师司马懿军师联盟》正在热播。对于喜欢历史剧的我来说,当然是&精彩不容错过&。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说,《军师联盟》无疑是成功的。衡量成功的标准,不需要列举收视率、豆瓣评分等等,也不必列举一部剧要流行的那些元素(宫斗、三角恋等等),只要看看它制造了多少网络流行的槽点或者梗就行了。比如,司马懿不从曹司空的征辟,不惜压断自己的双腿(正史的记载是借口染上风痹,赖在床上下不了地),网上演绎的段子是&为了不上班把腿压断了&,可供今日&就业难&的人们聊以解嘲耳。不难看出,编剧在挥汗如雨的时候,处处是要有意要制造一些网络流行元素的。什么孤男寡女同处一室干柴烈火,其实是在烤衣服;不同角色比如曹操和郭嘉(郭奉孝)、曹操和荀彧(荀令君)、曹丕和司马懿等等的浓浓的CP基情&&实在是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不想对此有什么苛责。毕竟,说是历史剧,毕竟要流行先,很难真的用历史正剧的思维审视之。剧中开始是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镇压反对派的戏码,按正史记载的话,曹丕才13岁,但有什么关系呢?在编剧笔下,照样可以变成一个武功了得、已经深陷宫斗的大好青年。这都是分分钟的事情,不在话下。但据导演对外宣称,这部主要讲司马懿的电视剧,力图超脱过往的权谋文化的主调,多从家庭等角度来刻画他。这个我就想多啰嗦几句了。为什么会有阴谋家?鹰视狼顾深受三国演义影响的人们,一谈起司马懿,总是愤愤不平的。一者是说他善于玩阴谋诡计,简直是阴谋家的代名词;二者是说他那么能活,熬倒了多少豪杰,尤其是让我们敬爱的诸葛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最后竟然夺了天下,命运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怎么最后的胜出者总是坏蛋?我记得小时候大中午的用收音机听袁阔成说《三国演义》评书(当时有个段子,收音机中午放三国演义、杨家将等这些评书的时候,家里不用锁门,因为小偷都去听评书了),听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时候,真是太伤心了,对司马懿恨得不行。不错,《军师联盟》对司马懿一家的刻画很多,但阴谋气其实一点都不少。你看前面几集,除了司马懿和张春华夫妇的一些趣事,主要还不是和杨修的斗法?一番算计和陷害之后,最后司马懿在荀令君和曹丕的帮助下惊险逆转。只不过,为了所谓纠偏,编剧把司马懿刻画成了受害的一方而已。似乎潜台词是说,司马懿的善于玩阴谋也是一步步逼出来的。这个纠偏还是值得肯定。没有谁是天生的阴谋家。就像权威不是人为树立起来的,必须是在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一样,阴谋家也不是一天练成的,那可能是在一场场生死较量中&修成正果&的。但以我的理解,不是杨修(准确的说是剧中的杨修)等敌人的阴谋陷害,而是荀令君的死对司马懿的影响更大。荀彧被曹操称为自己的张良,曹操每次大的出征,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并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历史记载:&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郭嘉、司马懿等小年轻都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如剧中刻画的,荀彧是忠心汉室的,所以反对曹操称魏公(按照当时政治运行的逻辑,大臣称公,是篡位代汉的先兆),最后无奈自杀。这个事情为什么重要呢?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凸显了曹操和士族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说,一个本来有着共同理想的团队,却因为理想和政见分歧发生了决裂。一个丧失了共同理想而只以夺权为目的的团队,已经不是一个团队,其实是一个团伙,是一个忙着争权夺利和分赃的团伙。这才是产生阴谋家的最大政治土壤。更何况,古代政治的残酷性在于,它是杀人头政治,就是说解决理想和政见分歧的手段往往是杀人头,而不是数人头(如民主投票)。在政治斗争中落败的一方无法安然退出,只能是你死我活。这样的政治,盛产阴谋,盛产阴谋家,一点都不奇怪。曹操在210年发布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的很清楚,也很坦率:&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翻译一下就是:皇帝赏赐的几个县的封地,我可以做做样子让出去,但交出兵权,没门,我可不想找死。真正厉害的不是玩阴谋但对阴谋的刻画浓墨重彩,对电视剧来说好处多多,一个是观众爱看,看热闹的从来不嫌事大;一个是想像空间巨大,可以充分发挥,反正也无法求证,只要情节设计的足够巧妙,足以赢得喝彩。所以,你看,不管导演怎么说自己想纠正对司马懿阴谋家的印象,但&鹰视狼顾&这个最典型的先入为主的说法还是不想放弃,因为这在电视剧中会特别出彩,吴秀波的&狼顾&也的确演的比较精彩。其实,用&鹰视狼顾&印证司马懿一开始就是个野心家,和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一样,都更像是集荒唐和精彩于一身的小说家言。我真的不喜欢这种所谓的&阴谋文化&。不管古代政治多么盛产阴谋,但过分渲染阴谋,也就遮蔽了历史上真正有光彩的部分。也许,很多人觉得会玩阴谋才厉害。历史上的那些谋士不就是帮着&主公&玩阴谋的高手吗?错了。我觉得,真正厉害的谋士是帮助&主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断的那些人。事后诸葛亮,总会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但真回到当时的场景,能做出正确决断的又有几人?这些人为什么又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呢?原因很多,但有一条很关键,就是看透对手,看透对手的前提又是把人性看透了。易中天老师在他的&成名作&《百家讲坛品三国》中有个观点,说的太好了,大意是说:在政治斗争中取胜的人,往往是把人看透了的人,就是看透对手心思的人。比如郭嘉为什么那么厉害,因为郭嘉看人特别准,所以每次关键时刻都能帮助犹豫不决的曹操做出决断。比如曹操征乌桓的时候,诸将都担心刘表会让刘备从背后插一刀,偷袭许昌,郭嘉则说:&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无忧矣。&事实证明郭嘉预料的没错。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就可以理解,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为什么会痛哭流涕的说:&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司马懿晚年凭借3000死士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政敌曹爽手里可是有皇帝这张王牌,但司马懿料定曹爽这个人是&驽马恋栈豆&,不会采纳智囊提出的奉天子到许昌号召天下勤王的主意。果然,一番连哄带骗的诱降之下,曹爽就乖乖缴械,似乎有意印证司马懿的判断一般,幻想着&不失为富家翁&&&大权在握时的耀武扬威和危急时刻的怯懦短视,真的往往是同一个人。至于《军师联盟》中郭嘉临死劝曹操若不用就处死司马懿的桥段,只能说是演绎(等于&演义&),既证明不了郭嘉多高明,也衬托不了司马懿多厉害。过分的如此演绎,只会沦为鲁迅先生形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样:状多智而近妖。能看透人性、顺应人心的政治家,往往对人有同理心和同情心。他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以及做人做事的格局都很不一样,比一般人都会高明一些。比如曹操对抚哭旧主的敌人的敬重和宽容,打了胜仗回去还要感谢那些提出过不同意见的人,等等,以阴谋的角度来看都是表演,其实是彻底否定了人性的光彩的部分。但只要真正理解了他们的厉害之处到底在哪里,也就明白,这些表现不是表演,而是真情流露,是阴谋文化也无法扼杀的人性闪光之处。杀人政治再残酷,但真正的胜利者也不是杀人最多的,而往往是那些看透人性、顺应人心的政治家们。对《军师联盟》的主角司马懿来说也是如此。所以,观众真正期待的是《军师联盟》的下部对司马懿和诸葛亮对手戏的演绎。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企业观点,与凤凰安徽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邵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师联盟郭嘉写的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