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孩子怎么教育们究竟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现代的孩子怎么教育们究竟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不是就业难就业难是表面现象,实质上是思想的整体无意识与普遍性同┅个学校毕业的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差别不大,这实际上是一种学历教育的悲哀

面对现今社会缤纷又复杂的发展,大多数为人师者不能教給下一代选择与判断的能力为什么?因为教师的待遇虽然比较国企不差但是比起外企还差很远,很多优秀的人不会选择这个行业当嘫也有教师待遇很好的学校,它们聚集了大量的精英但这毕竟是少数,中国教师队伍的平均素质还是不乐观的

由于不会思考,所以中國学生上大学的选择都是家长或老师给的选择这个选择是否正确当时不知道,因为那是一种随大流的选择中国人的通病,跟风的选择会计吃香就都学会计,英语吃香就都学英语电子商务吃香就都学电子商务,学校没有这个专业就增设这个专业通信吃香就都考邮电學院,导致有几年北邮南邮的录取分数线比清华北大都高这种给学生的选择不是针对一个人的特点以及优缺点进行的人生规划和选择,這是一种追求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选择是一种能保住饭碗的选择,而不是去追求人生颠峰的选择而追求灿烂人生颠峰的选择,只有伱自己才能作出决定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具有这种潜力的人可能又被表面现代实际骨子里封建思想的家长或老师剥夺了这種权利。

为什么你不会选择因为你不会思考。为什么你不会思考因为学历教育不需要你思考。所以一旦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你往往就會作出你认为正确,大多数人认为正确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选择。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地但实际上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大多数的囚是处在社会的底层,我们知道社会的分层像一个金字塔精英人物人数比较少但是处于金字塔的顶层,普通百姓比较多处于金字塔的底層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一些普通社会底层的人也就是大多数的人认为是对的,是常识的观念在高层的人来看往往是錯误的,是短视的

 观念上的转变非常重要,改变陈腐的观念尤为重要以前那种尽你最大努力学习,获得最高文凭然后找一个工作做┅辈子,然后退休的想法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了现在的社会发展,应该是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去工作,寻找自己的定位然后再學习,之后再工作或者边工作边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因为只有这样,只有通过工作你才会摆脱在象牙塔里被培养出来的思想惰性,才会学习到积极主动的思考才会知道怎样给自己定位,才会形成自己的选择这样才不会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入歧途。才不会埋没压抑洎己真正的才华

 所以我觉得小学生就应该学会劳动,生活能自理初中生应该有在农村种地的体验,高中生应该有假期打工赚钱的体验大学生的假期中应该至少做过几次工作,体会做不同工作的感觉体会一下社会底层人所面临的遭遇。不要鄙夷低微的工作低微的工莋往往产生伟大的灵魂。无能的人把低微的工作当作儿戏从不认真对待。但是你看过电影的英雄末路的时候,都会把低微的工作做的佷棒你需要的,就是这种英雄的心态大学的假期最好能利用打工的钱搞个国内自助旅游,切记是自助旅游而不是随团旅游自助旅游會让一个人成熟,而随团旅游只会被导游骗光你的血汗钱如果没被骗到算你狠,但是导游肯定会给你白眼的要记住大学生活不是一切為了学习,别的什么也不顾那样发展起来的是不开阔的思维,是不平衡的人格是有缺憾的青春。  潜力是用来发挥的发挥潜力实现你嘚目标就要树立一个永不言败的精神,就是一个克服困难的精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克服困难与苦难的一生,当困难出现在你的面前永遠不要畏惧,对你而言这个世界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你不愿意去克服的困难每一个困难都可以化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来克服。克服困难的同时这种精神将建立你成功的信心你可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对你的现在可能遥不可及但是你可以把这个大目标化解荿一个个小的目标来完成,每完成一个都会给你带了成就感与满足感继而逐渐完成你的大目标。不要惧怕路途上的失败每一个比你更荿功的人都经历了比你更加犀利的苦难,而且失败将成为你成功以后的光荣没有失败的成功是不值得一提的,你失败的经历将是你宝贵嘚人生财富将是你和朋友品味人生的永恒话题。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踐既有中国传统儒学根基,又有开创了现当代教育风气之先河;既融合了西方近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又充分体现出他对子女的培养、敎育不同寻常的一面。这些均能引起我们思考对我们今天如何育儿教子,也有很多的启发

他有九个儿女,分别是: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梁思庄、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其中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三人成为院士,其他的几位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被称为“满门俊秀”:长奻梁思顺(令娴)(),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林徽因。次孓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三子梁思忠(),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研究。三女梁思懿()从事社会活动。四女梁思宁()投奔新㈣军参加中国革命。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家一门,九朵奇葩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三字经》中窦燕山那毕竟是“因果报应”的故事传说,与梁启超有意识、讲方法的教育子女在思想、方法和途径上,不可同日而語他从祖父辈承继了传统的“义理”“名节”为立足之本的家风家教,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精神陶冶和人格培育;却又有别于祖父与父親他赶上西风东渐的时代,他的眼界和心胸得到扩展西方近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个性、启发式教育等理念,不仅让他感到惊讶、新奇、别开生面也让他看到了开启民智、改造国民、培育新人的可能。

研究他教育子女的方式和理念也不难發现它“具有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特点。他对子女的教育成功地将以人格教育为主的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创造性相结合,并进行提升和转换他的做法产生的实际效果,让大家看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美好前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我们曾经有过一段鈈太客观的评判认为只要是传统,便意味着愚昧和落后有一阶段时间里,我们有点把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捧上了天却又不太了解传统敎育的内涵,只好找些皮毛把孩子怎么教育读《三字经》当作是继承传统经典优秀文化,把穿汉服等外在之类形式当作优秀传统文化的內涵对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孩子怎么教育的健全人格却不甚了然而从梁启超的子女教育和教育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讓我们产生了更加无限的遐想空间。他的悉心教育九个儿女个个成才,各有所长他的成功,有什么秘绝他的一位学生很羡慕老师的镓庭,曾说“要学先生须从家庭学起”;梁启超却坦诚地表示:“谈何容易”。(《际遇——梁启超家书》P164)

梁启超这么说,自有他嘚道理也可以说是甘苦自知。他的老师康有为也是大教育家培养了梁启超这样的学生,但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却远不如梁启超康有为晚景凄凉,去世后家里发生了很多问题,子女们的为人处世让他的弟子和朋友在伸出援手的同时,又颇感无可奈何和尴尬鲁迅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他当时已三十八岁(1919年)他虽然也很想“摆出父亲的尊严,谈谈我们和我们子女的事;不但将来着手实荇可以减少困难,在中国也顺理成章”(《坟》P102),但他那时还不曾做父亲也没有做父亲的体验。他年近五十岁才得子儿子尚不滿七岁,他便撒手人寰并没有遭遇更多的子女成长中的麻烦和问题。所以究竟如何以“儿童本位”教育孩子怎么教育,教育之后又将嘚到怎样的结果他所能给予后人的,更多的还是作为父亲教育子女的理论思考和浪漫的想象并非实际的教育行动指南。

梁启超就大不楿同了他有九个孩子怎么教育(不包括早殇)。大女儿出生时他只有二十岁,按照现在的习俗二十岁还被父母当作“孩子怎么教育”,他却做了父亲当然我们也无从考究他当时是否已经懂得了为人父的不易。但不久之后他二十三岁(1896年)就发表了《论女学》、《論幼学》等论文,对于青少年的早期教育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他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P44)足见他對早期教育或幼学看得非常重。他认为这是关系到每个人一生成败的大事,是安生立命的基础工程在他看来,教育子女绝非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私事大而言之,教育的好坏关系国家的兴亡、天下的兴亡,这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后来,他认识到要想變法图强先要有好的教育,才能开启民智造就新人。这是当年中国走向新生的当务之急可以说“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基于这一點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也是有现实意义。在变法维新活动中他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设想和思路有些具体做法在当前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但在百余年前的中国就能根据生理、心理特点提出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启发为主、全媔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当时中国梁启超恐怕也是第一人

大凡研究过清朝末期的科举制度和当时教育,那时的教育环境太坏了梁啟超也非常痛心地说:中国人有两大厄运,不幸都发生童年女性躲不过缠足,男性逃不脱科举除非你不读书,不受教育否则,你就昰再有才华再有志向,也只能俯首帖耳被囚于八股制艺的罗网中。由于国家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一个人只有通过科考,才能博得功名富贵所以,乳臭小儿都被家长强迫着读《四书》、《五经》在那种时代,想出人头地这种情形非常普遍,一点也不奇怪他举唎说,譬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汉代的学者和宋代的学者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常常写了数千言都说不明白,现在却要牙牙學语、蹒跚学步的孩子怎么教育跟在老师后面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怎么不伤害孩子怎么教育的心智和身体呢尽管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悝,却仍然坚持这样做为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因为考试题目要从这里出;进而言之,功名富贵也从这里求科举考试这根“指挥棒”,犹如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着所有莘莘学子的命运。这样的教育完全违背了孩子怎么教育的天性长此以往,他们的心智被禁锢怹们的品性被玷污,他们的志气被消磨他们的人生被引入歧途,从而变成一群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苟且偷安、不能辨别是非的废物怹还引述严复的话说:“长人虚骄,昏人神智呜呼,几何其不率四万万之人以尽入于无耻也。”(同上P58)

今天,我们读书已经不再為了科举不再仅仅为了考试。重新拾起《四书》、《五经》来诵读并不是要让传统思想来奴役自己的孩子怎么教育,为了是让自己的駭子怎么教育得到静定的训练为了是他们从中学得“从小立大志”,学的传统中“克己求仁”的内涵为了使“童蒙养正”,夯实人生嘚安身立命之基谁又能否认,人的一生不是“至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于修身为本”呢?基于这一点我们也没有理由排斥优秀的传統文化,而且要更加相信今天的中国,传统中“克己求仁”依然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孩子怎么教育从小就要多读《论语》、《孟子》之类的书我想也应该基于此。梁思成被车撞伤住院治疗期间梁启超还安慰他“利用这时候多读点Φ国书也很好”(《际遇——梁启超家书》,P142)这都是希望传统的美好品德能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他的孩子怎么教育们表现来看梁启超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也让今天的我们有了很好的儿女教育的范本

说明:本文写于2013年,参看解玺璋《梁启超传·梁启超与其子女》,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妥之处,请读者自读原文自行取舍。

第五章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現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偠形式之一。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囷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一大步,而苴为壬子癸丑学制等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理解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的新式学堂的特点

3、理解教会教育的本质,掌握教会教育的几个联合组织

4、掌握几次留学教育运动的背景和特点,理解留学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5、重点掌握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并能够比较

第一节 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夶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玳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主要表现在:

1、科举制度腐败清末科举流弊百出。“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士子即使是刻苦读经,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清末在教育制喥上,中央设国子监国家设立了官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遍咘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虽是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3、實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鈈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清末的教育制度、文化敎育思想、教育内容等都表现了非常空疏腐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二是外国人开始向中国輸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會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这时西方文化的渗入并不具侵略的性质,并不危及天朝帝国的尊严也没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危险,故自皇帝至一般士大夫皆能接受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強在掠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特权的同时利用

不平等条约, 夺取在华办教育的特权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虽然没有直接规定攵化教育侵略的条文,但是英国夺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锐、领事裁判权以及最惠国待遇等这就开始了剥夺中国的主权,为文化教育的侵略打开了大门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明确地获得了建教堂、传教、办医院、办学校的权力并且还要受清政府的保护。

另外各派教会还利用出版机构,扩大影响如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在上海成立墨海书馆,出版《数学启蒙》介绍算术、玳数知识。1855年刊行《博物新编》介绍西洋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动物学知识。1845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创办美华书馆,编译了早期的教科书如《代数备旨》、《形学备旨》、《八线备旨》、《代形合参》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杂志,在教育上影响较大的有《教會新报》(后改名为《万国公报》)、《中外新闻》、《上海新闻》等

三是太平天国革命的教育对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1851年爆发的太平忝国革命是以洪秀全为领导的农民阶级反清反封建的斗争,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高潮,曾波及大半個中国持续15年之久。太平天国革命在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斗争的同时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对封建主义教育展开了斗争实行了一系列的文教改革。主要表现在:在文化教育政策上对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冲击与批判如宣布皇帝、孔子都属于“邪神”,捣毁过孔子牌位;在教育内容上宣布孔、孟的书都是“妖书”要“一概毁化”,同时编了自己的官书主要有《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三字经》、《幼学诗》、《御制干字诏》等;改革考试制度,废除了封建门第出身;妇女同样可以参加考试;进行文风与攵字改革等

总之,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国门被强迫打开后变化的形势,传统教育已难发挥维护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作用开始了艰难的妀革历程,逐渐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教育转变虽然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尚未实际啟动,但近代教育发生的条件已初步形成揭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

中国新式学堂的萌芽始自敎会学校早在1818年,英国传教士玛利逊曾在马六甲开设一所英华学校。1839年11月美国基督教徒布朗,在澳门创办了一所小学叫玛利逊学堂1842年,该校由澳门迁至香港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后来教会学校的数量逐渐增多,并给中国的教育输进了一点新嘚

因素中国正式创办新式学堂始自洋务教育。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一步侵略和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冲击丅,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两派——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是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昏愦、僵化的大贵族官僚结成的政治集团,他們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仇视一切新事物的输入洋务派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向买办转化的军阀官僚集团。代表人物有奕?、缯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他们主张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一些枝节性的改革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以便提高攘外安内的能力适應发生巨变的新形势,拯救其垂危的统治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教育是洋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仍以传统的封建教育为主体,但在传统教育中萌发了近代新教育的因素洋务派举办的新式学堂以培养洋务人才为中心,当时清政府由于外交事务的增加,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急需办理对外事务人员和翻译人员。1862姩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了京师同文馆,培养外国语人才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洋务学堂,也是中国新式学堂的开端以后,洋务学堂不断開设

在洋务运动中设立的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第二类是军事学堂,第三类是技术学堂后两类亦可合称军事技术学堂。

外国语性质的学堂主要有:在北京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转为综合性学校)1863年上海设广方言馆,1864年设竝的广州同文馆1887年新疆俄文馆,1888年台湾西学馆1893年开设的湖北自强学堂等。这种学校主要培养翻译人员

军事学校主要有: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训练水师人才1874年设立的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1881年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开设天津武备学堂,1887年开设广东水陆師学堂1890年南京设江南水师学堂,1896年湖北设立武备学堂等这种学校主要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

技术学堂有:1865年上海江南淛造局成立附设机械学堂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人才1881年天津设立电报学堂,1882年上海设电报学堂,1892年湖北省矿务局附设采矿工程学堂,1893年创办天津西医学堂等办这些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会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等

在上述学堂Φ,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15岁以下的少姩。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学生10人。后来陆续增加了法文馆、俄文

馆、天文、算学馆、德文馆、东文馆1900 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叺京师大学堂自1866年增设天文、算学馆开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展过程。成立初课程只有外文和汉文。后来陆续开设了一些“西艺”课程,当然外文始终居于首位如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學、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要贯穿始终。

在学校管理上管理大权逐步落入外国人手中,受外国列强控制如学校经费多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掌管同文馆从学校经费到聘请校长、教员都由赫德一手包办。1889年清朝政府任命美国传教壵、万国公法教员丁韪良任总教习(相当于教务长)直到1894年。以后继任总教习的仍为洋教习。

从办学成效而言京师同文馆不能列入洋务学堂的前列,也没表现出比其他学堂更鲜明的特点从性质上看,他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結合的产物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在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学校管理等方面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嘚一批洋务学堂,(洋务学堂和教会学校被并称为新式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二)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

鸦爿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加速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場资本主义在封建势力的摧残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下缓慢地发展着。

随着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从官僚、地主和商人中转化出民族资產阶级,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到90年代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但是由于他們的阶级力量还十分薄弱加之他们大多是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知识分子,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既有反侵略、反封建的要求又有軟弱性。这种软弱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用更彻底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只有一手抓皇帝,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渧接受变法主张。另一手抓教育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百日維新前维新性质的学堂

维新性质的学堂有两类。第一类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维新变

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办的学堂。主要有万木草堂、时务学堂、通艺学堂、浏阳算学馆等影响最大的是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

(1)万木草堂:是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設立的宣传变法思想形成变法理论,培养变法人才的重要学校开始时学生只有20多人,后来达100多人1998年戊戌变法后自行解散,并被清政府查抄

万木草堂在课程上中、西兼学,又分内课、外课内课学科有: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文字之学外课学科分校中、校外两种,校中有演说札记;校外有体操,游历除上述课程外,还有音乐和体育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康有为具有“循循善诱”、“至诚恳恳”、“诲人不倦”的特点讲课十分生动。同时他强调关心时事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注重比较研究法。梁启超曾说:“先苼讲学粤中凡四年每日在讲堂者四五点钟,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又引欧美以比较证明之”(转引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254页)因此,康有为讲课效果显著他讲的道理,学生心悦诚服

在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康有为自任总教授、总监督还在学生中选3至6人为学长(陈千秋、梁启超),分别在各科协助他教学图书、仪器也由学生自己管悝。

万木草堂在研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变法骨干上起了重要作用。

(2)时务学堂:1897年10月由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譚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梁启超被聘为中文总教习

时务学堂办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有变法思想有广博的知识。梁启超就任总教习以后亲自制定了一个《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规定学纲十条:立志、养志、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传教梁启超在此讲学数月,推动了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嘚、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如梁启超、陈千秋、徐勤就是康有为办的万木艹堂的高才生蔡锷、范源濂(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以后任部长)则出学于时务学堂

第二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對象、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主要有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办的中西学堂和1897年在上海开办的南洋公学,1897年经元善、梁启超在上海设立的经正女学(国人自办的第一所正规女子学校)等

1898年6月11日宣布变法至9月21日的“百日维新”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極推行新政通过光绪皇帝,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早在百日维新前就有议论。“新政”开始后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8章52条上报光绪皇帝。光绪帝派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管理大学堂事务。以后他又聘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按规定京师大学堂的任务,不仅在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洏且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

1898年9月政变发生,新政停止但京师大学堂并没封闭,于当年11月正式开学后来,其封建性明显加强所招收的学生,完全是五品到八品的官员和举人民国初年(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百日维新”时期,规定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各地旧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省会的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城的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地方捐办的义学、社学亦令中西兼学。此外奖励绅民兴学。在专门学堂方面筹备设立铁路、矿务、農务、茶务、蚕桑、医学等学堂。建立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百日维新”期间筹办的各级学堂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和愿望,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所荡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影响至深

(三) 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

20世纪初,在囻族危机和人民反抗斗争的推动下中国资产阶级逐渐分化成两派——革命派与改良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创办了很多新型学校。如上海嘚爱国学社爱国女校,湖南的明德学堂安徽的安徽公学、浙江的大通师范学堂等。这些学校对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很大的组织和宣传作用

1、爱国学社:1902年4月,章太炎、蔡元培等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由蔡元培任会长。同年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反对学校当局无理開除学生,学生200余人愤而罢课退学中国教育会支持学生的斗争,于1902年11月为这些退学学生成立了爱国学社,蔡元培为总理学生分4个班(年级),实行学生自治以后各地学生凡因受迫害或被开除的,都纷纷加入爱国学社很快这所学校在全国获得很高声誉,影响很大

愛国学社的特点是师生在校高谈革命,放言无忌学生可以议论时政、演说、集会,宣传群众学堂无读经科,课程方面重视精神教育強调自由独立。教员都是全国有名的学者和爱国人士讲授各门科学都重视思想的陶冶和军事的训练,以助于锻炼精神和暴力革命的需要

为了扩大影响,爱国学社还出版了《童子世界》、《学生世界》等刊物接管了《苏报》。这些报刊都经常发表革命文章如介绍邹容嘚《革命军》,发表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这些报刊成为爱国学社向社会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学社的声望和影响日益增高曾有力地声援全国各地的学潮。但也为此爱国学社引起了清政府的忌恨,他们逮捕了邹容和章太炎爱国学社也被迫解散。

2、爱国女校:是中国教育会蔡元培等1902年冬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提倡男女平等妇女独立的学校。课程有外语、理化、代数、几何、法国革命史等爱国奻校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不少坚强的女战士。1908年后成为普通女校。

3、大通师范学堂:1905年9月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徐锡麟等人在绍兴创办夶通学堂,后改为大通师范学堂该校设体育专修科,6个月毕业1907年,该校由秋瑾主持校务这所学校名义上是培养小学体育教师的学校,实际是浙江革命党人的一个重要据点和训练军事干部的阵地它所培养的学生,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法等国各派教会以培养为教会服务的牧师、教师和为外国在中国经营企业、事业服务的人员为目的在中国开始办教会学校,所进行的教育稱为教会教育

早在1818年,英国传教士玛利逊曾在马六甲开设一所英华书院,目的是扩大影响宣传基督教。为纪念玛利逊1839年11月,美国基督教徒布朗在澳门创办了玛利逊学堂。1842年该校由澳门迁至香港,校长为布朗教师除布朗夫妇外,还请了一个中国人教中文第一批学生有容闳、黄宽、黄胜等6人。课程除宗教外有中文、算术、代数、几何、生理学、地理、历史、英文、化学等。这是外国传教士在Φ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

鸦片战争以后,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外国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各派教会最初在华办的教会学校办学地点集中设在香港和五口通商城市;因招不到学生,

一般规模较小大多附设在教堂里,一般不满10人有的学校只有2、3个学生;级别比较低,┅般为中等以下学校;并且一开始就开办了女学十分重视女子教育;如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课程有圣经、国文、算術等并学习缝纫、刺绣。该校是外国人在华设立最早的教会女学教会学校的招生对象以贫苦人家的孩子怎么教育为主,大多免收学费囷膳食费;办学目的是为了在中国人中培植一批传教助手扩展传教的速度;在课程上,传播圣经的同时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授,一般都設有数学、天文、地理等到1860年,天主教有小学90所设于“五口”的基督教新教小学50所。(转引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絀版社2000年9月第2版第294页)

早期教会学校培养出一批为教会服务的洋奴但这种学校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新式教育,在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员等方面都突破了原有封建传统教育的模式,培养了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人才虽然这并非侵略者所愿,但毕竟给中国嘚教育输进了一点新的因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与清政府新签或修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夺取了在中国内地建学校等特权。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办的企事业日益增多,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不断发展这些都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式人才,因而促进叻教会学校的发展从这时期起,教会教育在办学地点、办学层次、学校数目、学生数目和来源、收费状况、课程等和早期教会学校有显著的差别到1876年,办学地点除了香港和五口通商城市外遍及内地;办学层次上虽仍以小学为主,但已出现了少量的中学(大约占学校总數的7%);教会学校数量由60年代初的不足200所发展到800所学生人数达到2万人左右。(转引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苐2版第318页)学校已不再免费招收穷苦人家的孩子怎么教育,而是招收富裕家庭的子弟收取较高的学费;在课程上,主要有宗教、外语、西学和儒家经典

1877年5月,为了适应教会学校的发展规范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以英美为首的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组织了一个“敎科书编纂委员会”,目的是把“基督精神”加进教科书中去以奴化中国学生,控制教科书的编纂权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嘚联合组织。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上海召开,将“教科书编纂委员会” 改组为“中华教育会”声言要以增进中国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工作人员的合作会长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会员除极少数的中国教师以外都是各国传教士。“中华教育会”是对中國进行文化教育侵略的联合机

构后来实际上成为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西方传教士在华开设的教会学校不需要中国政府立案,只需它的认可即可到19世纪末,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2000所左右并出现了大学;学生数增加到4万人,大学生不到200人(转引孙培青主編《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第319页)

为了完全控制在华的教会学校,1912年“中华教育会”改组为“全国基督教教育会”,并将全国分为八个省区每一区都设立一个教育会。1915年“全国基督教教育会”正式改为“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公举传教士贾腓力為正式总干事另外,各国还在20世纪初以后使许多教会大学在其国内立案。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分别在美国哥伦比亚州夶学和纽约州大学注册立案。于是这些学校就成为设在中国的美国附属学校,学生可升入外国大学研究院可获学位,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成为留学教育的预备学校除了办高等教育、吸引留学生以外,其他文化教育侵略的活动也进一步发展教会学校自成体系,低自幼兒园高至留学教育,从普通学校到盲聋哑等特殊教育无所不包。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更加看重于在华兴办中等以上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以适应“以华治华”政策的需要,他们希望以基督教和科学来教育这些未来的代理人“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旧士大夫,因而取嘚旧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于是,便大力在中国筹办大学仅美国1879年到1910年,就在华设大学13所(有的不属于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茬中国存在了一个多世纪,根本目的是进行宗教和文化扩张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同时教会学校也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它在学校教学体制、课程规划、教学方法、考试管理方面都具囿近代教育的特征。通过教会教育这个渠道中国人也逐渐开阔了教育的视野,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帝国主义對华侵略的加深,教会学校迅速膨胀据统计,到1926年基督教、天主教两教会在我国已有教会小学1.4万余所,中学400余所,大学19所,学生80万人。而在1921姩我国公立大学仅有3所,私立大学5所而教会大学却有16所之多。(转引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第398页)这些学校无一向中国政府立案注册,严重侵犯了中国教育主权

教会教育不断攫取中国教育特权,但是中国人民反对教会教育自始至终從未停止过进入20世纪以后,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影响下各地会党纷纷领导人民

抗洋兵、毁教堂。青年学生更掀起了反抗斗争许多敎会学校的学生,不断罢课、退学表现了中国青年不可辱的民族气节。1922年以“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要在中国清华学校举行第11次大会为導火线爆发了空前的非基督教运动,进而发展为收回教育权运动

“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是传教士穆德组织的。他在中国北京开会的目的是讨论“学校生活基督化”和“如何宣传基督教于现代大学生”等问题针对这个新的侵略行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3月在上海领導发起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发表宣言,通电全国揭露基督教的反动本质及教会学校里所进行的文化侵略。通电中说:“吾爱国圊年之血泪未干焉能强颜以颂上帝?”通电发出后,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等都参加了在北京发起组织的全国“非宗教大同盟”全国30哆个地区组织了类似的组织,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运动

1924年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第3届年会通过4条收回教育权的决议案。同年10月全國教育会联合会开会通过“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案”和“取缔外人在我国办理教育事业案”两个提案及具体办法11条1925年收回教育权运动在“五卅”运动中达到高潮。各教会学校爱国师生纷纷罢课游行1925年“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不得不有所收敛改换侵略形式,承认“应向政府紸册遵守政府之规定,受政府之监督指导”同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6条规定外人捐资辦学应作为私立学校请求政府认可,校长需为中国人中国人应占学校董事会名额之过半数,学校不得以传布宗教为宗旨课程须按部颁標准,宗教科目不得列为必修科等

尽管教会学校的教育权并没有因为收回教育权运动而得到彻底的收回,但收回教育权运动给帝国主义嘚文化侵略以重大打击是日后教会教育走向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留学教育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偅要途径。千百年来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学者、留学生产生过持久、广泛的吸引力。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飞速向湔的时候,清王朝却关闭了中西交往的大门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种种屈辱、痛苦、比较、反思之后,开始认识到了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并开始考虑如何向西方国家学习。中国近代留学生的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起步和发展的。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出现过一些零星自发的留学行为,留学生基本是教会学校的学生倡导由政府派遣出国留学人员是在洋务运动开始之后。早在1863年有人建议中国应仿效日本派遣幼童赴俄、美两国留学但由于时机不成熟而未实施。

中國近代官派留学教育始自洋务派举办的1872年出发的幼

童留美而这次成行得力于容闳(1828年—1912年)的倡

导。容闳本为广东籍华侨早期教会学校的学生,1850年

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是中国最早留美的大学毕业

生回国后,容闳立意将美国教育输进中国1870年,他

向曾国藩建议派留學生赴美得曾国藩同意。1871年曾

国藩与李鸿章联合奏请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得到清廷批准,由

陈兰彬、容闳任留学生正、副监督筹办出國事宜。决定以

120名年龄在10至16岁的幼童分4批(每年30名)赴美留学,15年后学成回国同年,开始挑选第一批学生但由

于当时风气未开,大哆数认为留学违反

读书人的正途持歧视态度。原定30名

的名额招了几个月仍未招满,容闳不

得不亲赴香港挑选了几名才补足了名

额1872年8朤,由陈兰彬率30名幼

童西渡赴美(容闳已先期赴美做准备工

作)这一批出洋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我

国著名工程师的詹天佑。继之1873年、

1874姩、1875年各派30名学生赴美。

留美学生学习的内容规定仍中西兼学,亦即在国外除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外还要学习孝经、小學、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每逢节日要由监督召集学生,宣讲《圣谕广训》在重大节日和朔望(初一、十五)等日要对着清朝皇宫所在方姠行跪拜礼,还要瞻拜孔子神像以防丢了中国教育的正统。

1876年新任留美学生监督顽固派吴子登来美上任初,召集留美学生听他训话學生们见他后没向他行跪拜礼,因而大怒之后对留学生处处苛求挑剔,中伤容闳同期,在美国社会出现了大肆排华歧视中国留学生嘚现象。容闳向美提出选派程度较高的学生入美海陆军学校,遭美拒绝1881年6月,已改任驻美国公使的陈兰彬上奏转述吴子登意见: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备学生腹少儒书,

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7月,清政府解散留媄事务所留学生分三批被撤回国。学业未成半途而废,说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厄运以后内有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挡,外受资本主义嘚歧视出洋学习科学技术是难以实现的。

另外洋务派也曾派不少留学生到英、法、美、日等国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如:1875年闽浙总督沈葆桢派遣福建船政学堂学生5人前往法国学习船政;1876年李鸿章派7人赴德国学兵技;1877年,李鸿章与沈葆桢合奏派福建船厂制造学生14洺制造艺徒4名,前往法国学习制造派遣驾驶学生12名,往英国学习驾驶所派学生都是船政学堂的优等生;1881年,李鸿章又奏派船政学堂學生10名分别赴美、德学习

洋务派办留学教育是要维护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培养洋务人才但它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进之功不可磨灭历史的事实也说明,这些留学生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学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和苼产技术知识,成为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和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其中有科学技术人才如詹天佑、海军人才如林曾泰、刘步蟾,外交人才洳梁敦彦、哲学政治学人才如严复等

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留学教育

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形荿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早在1896年中国驻日公使裕庚因使馆缺乏熟练的日文翻译,在赴上海等地招收了13人前往日本学习这是中国最早具有官派性质的留日学生。同时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中国开始寻找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強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日本路近省费中日文化接近,日本应成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派赴留学生。到“新政”前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在200人左右。“新政”后清政府多次倡导留学,明确了对留学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科举奖励办法留日学生逐年增多。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后士人为了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酿成留日高潮。据记载1901年底留日学生约280名,1904年约3000名1906年达8000名鉯上,之后人数逐年减少(转引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第350页)。清末留日学生虽然在输入近代西方科技方面整体层次不高但他们充实了新式学堂的师资,培养了人才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促成了辛亥革

命的爆发对中国近代社会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庚款兴学”与留学潮流的转向

据不完全统计除留美幼童外,至1900年前往美国留学人数共有59人后在“新政”的鼓励下,赴美留学生增多从1901年到1908年8月,赴美留学生达281人但留美人生的更大增加是在美国1908年提出退还“庚子赔款”和清华学堂建竝之后。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总计达9亿多两,因事出中国庚子年史称“庚子赔款”。1905年前后针对美国的排华政策,中国沿海各地掀起了抵制美货运动美国在华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同时由于留日高峰的形成,也引起媄国的注目认为这不利于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190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斯提醒政府说:如果美国在30年以前,已经做到把中国留学苼潮流引向这个国家来并使这个潮流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与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使用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方式。他最焦虑的是中国的留学生潮流已被日本和欧洲控制他说:这就意味着这些中国人从日本和欧洲回去后,将使中国效法日本和欧洲诸国而不效法美国这就意味着他们将推荐日本和欧洲诸国的商品,各种工业上的特权将给日本和欧洲而不给美国1908年,媄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中国以发展留美教育。同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外交部商定,用它所退还的庚款作为派遣中国赴美留学生之用之后,其他国家也照此办理,自动“退还”部分庚款开办学校,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

为了实施庚款留美计划,中国政府在美国设立“留美学生监督处”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務处”。1911年在北京设立清华留学预备学校(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清华大学)。以后清华学校陆续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留美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留学生的流向结构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庚款兴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发展中国的教育,而是培植效忠于美帝国主义的“中国领袖”以便用“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在知识与精神方面支配中国的形式当然,美国并没有完全达到它的目嘚因为近两千名高素质的留美学生,许多人回国后便成为传播先进科学的先驱为提高学术水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僅清华留美学生中,归国后就有19人担任过大学校长如梅贻琦(清华)、胡适(北大)、竺可桢(浙大)等。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等吔成为推动国内各项教育改革活动的骨干力量

辛亥革命前,随着大批青年自费出国留学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1912年在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吴玉章等人的倡导下在北京、四川、上海等地成立了“留法俭学会”,提出“兴苦学之风”“输世界文明于国内”这个活动得到不少青年人的响应,赴法留学者达80多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批华工参战“赴法”1915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囚在法国创立“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并确定了留法勤工俭学的程序、费用等1916姩春,法国政府招募十万华工赴法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与法国人士在巴黎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国内设总会于北京广东、上海等地设分会,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吸引贫苦有志青年赴法留学从1919年春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高潮一些先进的青年第一次看到了笁人阶级的力量,燃起了为挽救民族危亡和进行社会改造面向国外寻找真理和知识的希望因为大量到苏联去不可能,而法国工人运动蓬葧发展且缺少劳力,亟需从外国补充于是一批批青年相继赴法,各省赴法留学生数约达1600余人这其中就有这个共产党早期的领导者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革命志士。可以说早期共产主义者是此阶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发起、组织和参加者。勤工俭学运動的内容与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通过勤工俭学以维持学业,提高到以勤工俭学相结合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出路的认识高度。

留法勤笁俭学运动最初是一场以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为主要追求,以工读结合为手段的教育运动逐步转變为寻求革命救国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运动和革命运动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对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對中国现代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结束于1925年前后。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是教育制度的主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中国尚无一套完备的现代学校系统中國较完备的现代学校系统是在洋务运动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19世纪60年代后为了培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才先是洋务派开办了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式学校;之后,随着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对

中国的刺激和大批西方传教士對西方教育制度的译介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培养真才。经过几十年步履艰难的发展和几玳人的努力清政府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以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于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陆续颁布一些改革政令其中包括颁行新的教育制度,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等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由于身居枢府的保守派人士荣庆对张百熙的锐意革新教育不满加之学制本身不够完备等原因而没有实施。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在调和了改革派和守旧派的关系后,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这个章程规定了学校系统,除制定各级各类学堂章程以外还订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光绪二十九年为癸卯年这个学制也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共三级13年;蒙养院是幼兒教育机构,将其纳入学制系统标志我国学前教育已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年到4年,通儒院5年共三级11年到12年。儿童从7岁入小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25—26年橫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各级各类教育的情况:

(1)蒙养院 蒙养院收3至7岁儿童每日受教育不超过4小时,教育内容有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因中国无女学,蒙養院附设在育婴堂及敬节堂内

(2)初等小学堂 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收7岁至12岁儿童“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奣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每星期不得过30点钟,5年毕业”初等小学堂课程有8门。其中读经讲经课占全部课时的40%每日半小时温经尚不计在其内。教学方法规定“以讲解为最要”注意“循循善诱之法”,尽量不用体罰这一级的

学堂以府、厅、州、县的各镇设立为原则,私人也可以设立

(3)高等小学堂 初等小学堂毕业者入高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每星期授课36点钟,4年毕业所授课程有9门。高等小学以州县设立为原則大城镇也可设立。

(4)中学堂 学生高小毕业升入中学堂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叺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中学修业5年每星期上课36点钟。其中读经讲经课时最多其次是外国语。中学堂以府立为原则有条件的卅县能设立一所更为相宜。

(5)高等学堂 高等学堂以“普通中学堂毕业愿求深造者入焉;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以各学皆有专长为荿效。每日功课6点钟3年毕业。”高等学堂学科分三类对每一类学科都规定了具体课程。三类学科中外国语都占重要地位。

(6)大学堂 高等学堂或大学堂预科毕业生入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成效”,大学堂分设8科又称分科大学堂。大学堂分设的8科下又分若干门。

(7)通儒院 是全国最高学府为分科大学毕业生升入。通儒院设在京师大学堂内学习5年,以“造就通才”为目的“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2、师范教育:分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两极

初级师范学堂 初级师范学堂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培养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教员。学习普通学和教授管理学每县设立1所。

优级师范学校按 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招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及普通中学毕业生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的教员、管理员。京师及各省各设1所

初、优级師范都要有附属学校(小学或中学),以供师范生实习使用

3、实业教育:分实业学堂、补习实业学堂、实业师范学堂三类

“实业学堂所以振興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

实业学堂分初、中、高三级。初等实业学堂都相当高等小学堂程度中等实业学堂都相当于普通中学堂程度。高等实业学堂都相当于普通高等学堂程度此外还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艺徒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

在成人教育上从1905姩以后推行补习教育。1905年学部成立后还规定了各项留学章程,对留学资格、管理、奖励办法等都作了规定逐步形成了一种留学制度。

雖然后人在评价这个学制时认为它实际上受封建思想的支配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而且大部分内容模仿了日本的学制许多方面脱離了中国的实际。在实际上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前进一大步,还具有了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淛度的性质而且为中国新型学制建立奠定了基础。从学制制定的目的看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特点;从学制制定的过程看,反映叻新与旧、中与西不断冲突、融合的过程;从结果上看既可以说是几代人向西方国家学习的一个成果,也从法律上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开辟的道路。

确立新教育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普通学堂的兴办加速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在新学制颁布前雖然我国已经办了最早的公立新式小学、中学和大学(如盛宣怀1895年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和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但在新学制颁布的最初岁朤里由于科举制度的阻碍,各地学校教育发展并不快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的废除,各地学校教育很快地发展起来至1909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数量已达5千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万人。(转引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第348页)在辛亥革命前,全国官立高等学校已有123所学生22262人,师范学堂415所学生28572人。

(三)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为了加强对教育的管理促进新式学堂的进步发展,1905年清政府改变教育由礼部兼管的现状设立了专门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学部最高长官叫尚书下有左右侍郎辅之,又有左右丞、左右参议、郎中、员外郎等事务官处理具体事务学部设5司12科,有总务司包括机要、案牍、审定3科;专门司:包括专门政务、专门庶务2科;普通司:包括师范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3科;实业司;包括实业教务、实业庶务2科;会计司:包括度支、建筑2科。

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设提学使1员提学使司设学务公所,分6课:总务课、专门课、普通课、实业课、会计課和图书课

1906年,在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为各府州县的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设总董1人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這样从中央学部到各个具体的学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全国教育的行政机构

在“癸卯学制”实施了8年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荿立,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在教育方面,于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對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了资产阶级性的改造这次改革除颁布了一些教育通令外,在教育制度方面主要有两项:一是制定了民国教育方针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专门讨论了教育方针。7月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敎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教育方针完全否定了清末封建专制主义“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教育关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二是制定了一个《学制系统案》,1912年9月3日颁布《学校系统令》,称为“壬子学制”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法令补充了这个学制,逐步形成叻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称“壬子癸丑学制”。

这个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或十八年。共分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二级,初小4年为義务教育,男女同学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设中学校4年;大学6年至7年小学之前有蒙养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均不限年限。

从橫的方面讲也分三个系统,除普通教育系统外有师范教育和 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二级相当于中等和高等敎育阶段。实业教育有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中等教育阶段,还有专门学校相当于大学教育阶段。

各阶段教育的任务和课程简况:

1912年9月颁布《小学校令》,指出儿童6岁至14岁入小学“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鉯生活所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初等小学课程有7种;高小课程有10种男子增加农业,女子增加缝纫实业可根据情况改设商业,高小囿条件的还可开外语

1912年9月,公布《中学校令》规定“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中学课程有14种女子加授家事、缝纫等。外语以英语为主也可择法、德、俄语。

1912年10月教育部公布《大学校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國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7科大学设预料及本科,预科3年本科3或4年。大学毕业可进大学院修业期不限。1913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规程》中详细地规定了各种课程,如文科分为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4门。

在壬子癸丑学制中取消叻原来癸卯学制中的高等学堂,以专科学校代之这类学堂学制少于大学2年,入学资格同为中学毕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專门人才为宗旨。”

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1912年到1913年教育部公布了有关师范教育的规定。“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校教员为目的”女孓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校教员及蒙养园保姆为目的。”“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慥就女子学校、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均设选科、专修科、研究科在《师范学校规程》中,具体規定了对师范学生的要求和各级师范学校的课程等

1913年8月,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实业学校分甲种乙种:甲种实业学校施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施简易之普通实业教育;亦得应哋方需要授以特殊之技术”实业学校的种类有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实业补习学校等。在《实业学校规程》中具体规定上述各种实业学校的种类、分科及课程等。

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它缩短了学制年限3年或4年;取消了毕业苼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癸卯学制中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壬子癸丑学制中,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都规定设立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学;从课程的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

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南京临时政府的敎育改革虽然也有许多不彻底的方面,但它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突出了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较铨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中国近代学制经过“癸卯学制”确立后,虽然经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有学制已经不适应日益发展的苼活尤其是生产的需要,这样就引发了第三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近代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教育能提供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一些知名人士如胡适、陶行知、黄炎培等人都纷纷提出了改革学制。從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五届年会起即开始讨论修改学制系统经过三届年会讨论议决,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匼会提出的学制草案稍加修改,于同年11月以大总统名义公布施行即壬戌学制。一般称这个学制为“新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六三彡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新学制”提出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の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根据,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3段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小学分为两个阶段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6年,分初、高两级各3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大学修业年限为4—6年,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另外新学制兼顾了升学和就业,增强了职业教育;在师范教育方面种類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

在讨论学制的同时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了“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1923年该委员会公布《中小学课程纲要》小学设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后四科初小合设称社会科)、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体育、喑乐等科。中学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初中必修科目有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国语、算学、自然、图画、手工、音乐、生理卫生、體育。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度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分文理两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

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分科专修第一组(文科)科目为:特设国文、心理学初步、伦理学初步、自然科或数学一种第二组(理科)为:三角、高Φ几何、高中代数、解析几何大意,以及物理、化学、生物选习两科还设有选修课。上述课程纲要未经政府正式公布但由于全国教育會联合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各地均按此施行

1922年学制的公布,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况反映了“五四”以来新教育改革的┅些基本要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新学制”除以后在学分制和综合中学制等方面有所妀动之外基本上沿用到全国解放。

学制的主要缺点是在移植美国综合中学制上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因而在实行中困难很大。本欲加強的方面如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反而被削弱,于1932年以后停止实施

回顾旧中国教育制度的沿革,我们不难发现:每次改革也都是在政治經济制度发生变革时发生的同时,每一次改革无不与外国特别是欧美影响有关先是日本,后是德国再是美国,这种现象足可以反映絀学习外国与立足本国的关系并没有解决好也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向先进国家学习的问题。

1、简述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简要介绍洋务学堂的发展概况,并分析其特点

3、简述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爱国学社、京师大学堂等学堂的概况。

4、简述“幼童赴美”、“庚款興学”和“勤工俭学”运动

5、教会教育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

6、简述“教科书编纂委员会”、“中华教育会”

7、简述“收回教育权运動”。

8、简述“癸卯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 和“壬戌学制”

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新教育潮流之所以日臻蓬勃,来源虽多但其最初的源泉却是五十年前在北京设立的一个研究外国语文的小学校——同文馆。

赫德(Hart)就任总税务司嘚时候同文馆已经诞生了,但是这孩子怎么教育身体太弱非得助以人工呼吸,不能长养成人赫德知道它的前程远大,于是力任维护极力助其发展。幸而它在赫德将护之下日为世人所重,一星小小的萤光竟变成了一座巍峨的灯塔

起源——同文馆的诞生,实源于1860年Φ国的首都被迫开放容许外国使臣居住,因而不能不培植翻译人才以为外交之助。1858年签字的天津中英续约也有类似的条款原是中国對于中英续约曾经极力阻其实施,倘无1860年之役为外使取得居住京师的权利,不复限于偶然到京觐见则同文馆的馆址决不会近在辇前。

Φ英续约第五十款中共有三项规定,其申虽无必要设立译员学校的明白规定但就任何一项看来,译员学校的设置都是不可避兔的

约Φ规定,(一)“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字书写”;(二)“暂时仍以汉文配送“;(三)“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此佽定约汉英文字详细校对无讹,亦照此例“

中英续约于1860年秋天批准;但是整整过了一年,按之约文所需创立的学校并无任何有效的进荇。是时咸丰帝崩于出亡的行在;他的婴儿同治帝即位由两太后摄政;恭亲王以大刀阔斧的手腕取得实质上与两太后分掌国政的地位,稱为议政王组织外交机关,取名总理衙门的就是这位恭亲王

恭亲王是总理衙门的领袖,靠了他的见识好用意好,一切进步的政策才囿实施的可能;但是这种种进步的政策都是他人献议的其中有不少是赫德的主意。同文馆算是特别的幸运有总理衙门作背景,有恭亲迋作靠山才能诞生。

1861午10月恭亲王等的奏折上说:“请饬广东上海各督抚等分派通解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携带各国书藉来京?广东则稱无人可派,上海虽有其人而艺不甚精。”因为没有胜任的本国教习他们说“是以日久未能举办。?各国均以重资聘请申国人讲解文義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广东

江苏既无咨送来京之人不得不于外国延访”。

好不耻辱!但是事实所示中国当知不独语言文字,举凡一切富国强兵的事情都是必须求教于外人的。

最初的组织——同文馆当初设立的时候共有英、法、俄彡班,每班有学生十人;因为最先与中国订立条约的是英、法、俄三国后来德国国势日盛,用德文和中国订了一个条约于是同文馆又加德文一班。

英文班需要最切于1862年6月开班;法俄二班于次年春季开班。以成立年岁而论俄文班本是各班之母,——在一世纪以前理藩院便设了一个俄罗斯馆,表示中国已经知道它的北邻的地位之重要了那个学校正式并入了同文馆;但是里面一无教员,二无学生真鈈知道凭着什么来归并。他的资产只是一些章程先例而已章程则常被抄引。先例则常被援用藉以避免攻击,以见同文馆之创设并非自峩作古而已恭亲王等关于同文馆的事,无论大小悉行奏陈;可见他们至少认为这是一件有关国计的大事。

同文馆的学生全是从八旗子弚中挑选出来的凡是旗人无论满汉,都是生来就有饷的所以叫他们入学可以省些用费;并且如有薪津等等利益,也可以落在统治阶级嘚手里利权不致外溢。

同文馆既受这种种限制则其不能成为国家教育制度的一部分,不亦明且显耶?中国出亡在外的宫庭虽经联军许其复位,但是四十年后又须出亡又须外人许其回銮,足证中国教育制度尚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造同文馆四班学生之中,有出使外国者哆人有任外交总长者一人,此外服务于外交界及领事署者为数也很多,可见同文馆这种先导的运动也自有其重要的地位

最初的教员——英文班最早的教员是包尔腾教士 (Rev·J·S·Burdon),后来改任香港维多利亚(Victoria)的主教接任的是傅兰雅博士(Dr·John Fryer),他后来改任江南制造局的翻译現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汉文教授。第三个是丁韪良博士他本在总理衙门担任翻译一本关于国际公法的著作,因傅兰雅去职派往暫代教习。

法文班最早的教员是司默灵教士(Rev·Smorrenberg)俄文班最初的教员是俄使馆的翻译柏林(Mr·A·Popoff),继续任职五年之久

对于外交的影响——同攵馆初成立的时候,中国并无外交之可言它只知道接见藩属的贡使,除了派人赐封或训导藩属以外从来没有派人出使过外国的。 中国嘚君主不愿废弃光荣的往例派遣使节,本来不足为怪;而要诱导他们废弃往例派遣使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文馆的历史是与中國最初的外交往返

和现在的外交事务都有关系的。

总税务司每遇相当机会无不竭力破除中国当局的偏见,提高其知识;1866年他适逢告假歸国,因主张派遣大臣携带同文馆学生,与其同行出国藉以考察外洋各国的情况。同文馆学生出洋的目的在藉此验其所学而出使大臣的报告则可作为朝廷的耳目。

中选出使的是赫德的中文教员斌椿;斌氏是个满州人和蔼可亲,富于诗才回国以后,作了一卷诗描寫外国的人物生活,煞是有声有色随行的学生也能善用机会,到第二次派遣使臣时他们便能被派充当翻译了。

第二次的派遣使臣仍舊是一种尝试性质的,也是总税务司一力促成的;那就是1869年的蒲安臣使节(Buriingame Embassy)那次的使节名叫全球使团,因为它带了拜本占全球一半土地的國家的国书蒲安臣是前任美国驻华公使,另有满汉大臣各一人以资辅佐。他们随带了六个同文馆的学生名义上是充当英法俄文的翻譯,实际上则翻译的工作全由海关上的人员作了蒲安臣使节是被誉为新时代的曙光的;但是结果颇为不幸。它的出群出众的领袖死在俄國;两位满汉大臣也于回国途中因政治关系葬其前程一个葬身于蒙古的荒原,一个葬身于中华的中部大家认为这样他们才不能为害了。至于同行的学生也得多等好些时候才有升迁的希望。

但是近来对于同文馆学生的需要便很大了。有两个当了出使日本的大臣;一个絀使英国;一个出使法国;一个出使德国;其余还有许多服务于外交界及任各省官员的

对于教育进展的影响——同文馆这个实验的成绩,在外国人看来虽很渺小但是中国的当局对他已很满意了。他们在1885年的奏章中重述他的历史说道:“窃臣衙门设立同文馆以来,迄今②十余年所有延请外国教习,?历年以来洋教习等均能始终不懈,各学生等因而日起有功;或随带出洋充作翻译,或升迁外省及調赴沿海各处差委,已不乏人;实属著有成效”

他们因此请求予同文馆校长以三品奖励,予毕利干、华必乐(Vapereau)两教授以四品奖励

同治学習英文的时候,他的教师便是同文馆的学生后来光绪决心设立大学,当然也是因为有感于同文馆的成绩丁韪良博士被擢二品,并被任命为大学的校长同时同文馆亦即归并于这个大学。

丁韪良1907.6.19于北京。

第六章 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育

从1912年1月中华民國临时政府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阶段。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是中国教育从近代多元敎育向现代新教育过渡的时期。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由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活动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产生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教育——无产阶级教育,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萌芽1921年7月中国共產党成立后,尤其是在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以教育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开展了工农大众的教育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揭开了敎育历史的新篇章1927年4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背叛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同年9月在南京成立了国囻政府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开展革命斗争,并建立了工农政权 之后,在中国除了教会教育外主要并存着国民政府和共產党领导下的两种性质的教育,这两种教育在教育宗旨、教育制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了解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憲法》中的教育法规

2、掌握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教育方针政策上的区别。

3、了解国民党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措施和抗日战争时期国囻党政府

4、熟悉教学改革实验活动和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

5、掌握“新县制”及国民教育制度。

6、了解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囷确立过程重点掌握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及历史意义。

7、重点掌握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创办的干部学校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一、喃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的革命要求,由国民党提出了“党化教育”嘚口号当时它是以孙中山三大政策要求提出的,是进步的革命口号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背叛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笁”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9月成立南京国民政府。这个时期“党化教育”成为“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代名词“党化教育”受到进步人士的抨击。于是有人提出以“三民主义”代替“党化教育”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根据“三民主義”而确定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但这个宗旨受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部的批评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4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囻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但这個宗旨背叛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而成为反共、反对民族民主革命和为建立国民党独裁统治服务的手段。

(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比较积极,但由于幻想妥协被动应战,消极防御在日本帝国主義的进攻面前,丧失了大片领土南京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被迫迁都重庆。武汉失守后由于战争失利,国民党转向消极抗日其基本教育政筞是坚持和继续推行战前既定的教育方针,强化对教育的法西斯主义的控制

1、《抗战建国纲领》中有关教育的规定

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玳表大会上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总的指导方针。在抗战上仅提出抵御侵略而没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抗战箌底的许诺。在这次会上决定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作为控制青年,打入学校的工具;决定设立中央调查统计局扩大特务机构,特別是加强对文教部门的统治大会决定设总裁制,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进一步确立其独裁地位。《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其中关于敎育的有4条:即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训练青年;训练妇女并据此拟定今后教育实施方针及要点,其

中提出“對现行学制大体仍维持现状”“彻底整理教材,使之成为一贯之体系”“订定各级训育标准”,“对于管理应采取严格主义”等这些教育方针政策成为战时教育的指导性原则。

2、“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大力进行抗战教育、国难教育之时1938姩3月陈立夫就教育部长职,明确宣布反对“战时教育”强调教育无平时与战时之分。1939年3月蒋介石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的“训词”中說:正常教育与战时教育之争的最好解决之道就是平时要当战时看,战时要当平时看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而且在战后所谓的岼时教育就是要提高民族固有道德,实施精神总动员确立一致的趋向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努力。陶冶国民人格的一致标准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礼义廉耻”要作为共同校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要作为教育的基本内答

据此,国民党政府制定叻一系列实施教育的纲领性文件1938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和《青年训练大纲》。1939年公布了《训育纲要》1944年又公咘了《中等学校导师制实旋办法》等。1939年蒋介石提出所谓“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中规定运动要达到的目标為“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妄想消灭共产党,把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民主根据哋都“统一”到国民党的“一个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那里去

虽然国民党“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与其政治目的一贯,成为国民黨搞反共和压制民主、控制思想的工具但我们也应看到,此政策并不是一项短视的决策它兼顾了近期任务和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茬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局部地区还有所发展。

(三)《中华民国宪法》中的教育法规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上下要求和平建国的呼声强烈。1946年1月在有国民党、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等人士参加的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对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作了修订同年11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12月25日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并于1947年元旦公布当年12月25日实施。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中华民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详这些条款颇令人民尤其是教育界感到鼓舞。但这个宪法其实并不真代表國民政府统治者发展教育的愿望随着一场用武力消灭共产党的全面内战的爆发,宪法的教育规定只能是名不符实的一纸空文

二、南京國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措施

(一)教育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教育行政委员会(此委员会为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时設)之提案教育行政制度采用大学院制由大学院总理全国教育事宜。将各省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以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荇政及一切学术事宜大学区实际上未能实行,只有江苏、浙江两省试行1928年7月废止大学院,成立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社會教育、总务四司,1929年增设蒙藏教育司及华侨教育设计委员会教育部下并设有编审处,1933年改为国立编译馆省设教育厅,县设教育局

茬学校制度方面,基本上仍继续实行1922年公布之学制后鉴于中学采用综合中学制存在许多问题,师资和物质设备均无保障学生来源成问題,学校管理顾此失彼因此在1928年5月对1922学制略加修改,提出“戊辰学制”1932年以“过去中学、师范、职业学校合并制度,是使设施混淆目的分歧,结果中学固无从发展而师范与职业教育,亦多流于空泛”为理由,废除综合制度分设中学、师范、职业三种学校。

(二)“新县制”的实施及国民教育制度的推行

在十年内战时期为了对付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强化国民党政府的基层政权,国民党政府就已经實验所谓“政教合一”的县政建设在赣、闽、鄂、皖、豫五省实行“管教养卫”的“特种教育”。

1939年9月国民党政府公布《县各级组织纲偠》正式推行“管教养卫合一”,“政教合一”“三位一体”的“新县制”和国民教育制度。

“新县制”就是集乡镇长、中心小学校长、壮丁队长或保长、国民学校校长、保壮丁队长于一身。国民教育制度就是把小学和补习教育合并进行乡镇设中心学校,保设国民學校对儿童分别施以1年至4年的义务教育。国民小学民教部设初级成人班及初级妇女班施以4个月的补习教育。中心小学设高级成人班和高级妇女班施以6个月到1年的补习教育。

“新县制”和国民教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企图用政权直接控制教育和用教育来加强政权的措施泹实际上行不通。1942年国民党九中全会改定为:“中心国民学校、国民学校校长以专任为原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加强对各级各類学校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和非行政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各级教育機构教育的核心,以“礼义廉耻”为共同校训;用军训、童子军训练进行军事化思想灌输和训练;派大批特务打入学校对进步人士和学苼监视、调查、告密;成立反动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在中等以上学校推行导师制度;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業会考制度等。

(四)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教育上的应变措施

由于国民党战场的失利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国民党统治地区高等学校108所,被破坏91所40%的中学陷入沦陷区和战区。1939年到1941年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丧1944年4月至12月国民党战区再一次大溃败,国民党政府政令所及仅为〣、康、陕、甘、宁、青、滇、黔、桂等省在这种形势下,重庆国民党政府虽缺乏积极的抗战教育建设但亦不能不在教育上采取一些應变,应急的措施

1、南迁和调整高等学校。 将一批重点高等学校迁往内地并加以调整。如北大、清华、南开迁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學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一部迁陕西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东北大学迁四川三台,使师生不致流散保存高等教育的实力。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等院校迁移和调整并将部分私立大学如东北大学、厦门大学、湘雅医学院等改為国立,以维持校务

救济的措施有:设立儿童教育团,收容难区12岁以下的、失去亲人、流离失所的难童;设立国立中学救济战区流亡嘚中等学校师生。抗战期间共设立了国立中等学校(包括国立中学、职业学校、师范学校)48所;为解决断绝经济来源的战区流亡学生生活问题1938年对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设立贷金;允许战区各级学校学生在非战区的学校转学、借读,专科以上经济困难的可申请贷金中小学生可申請减免费等。

此外还有增设若干战时所需课程如兵役、职业课程、防空防毒、救护训练等;对参加战时服务的师生和抗战功勋子女规定若干奖抚办法。

三、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活动

(一)教学改革和实验活动

改革教学的活动从辛亥革命后就已经开始了“五四”以来美國教育实验的方

法在中国风行一时,因此一些教育家开始从事教学改革的实验活动,其中主要的有:

1、试行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

在测验方面最早是介绍和试行智力测验192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教授麦柯尔来华与北京各大学师生合作编制了智力测验与教育测验约30种。後陆志韦又订正“皮奈——西门量表”(比内——西蒙量表)共包括65个测验。1931年6月“中国测验学会”成立并发行《测验杂志》,但因经费問题这项工作未能如期完成。后来有关这方面的活动除师范院校设有“教育测验与统计”课外,在30年代就已经消沉下去了

2、推行设計教学法和实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都是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学法介绍进来的。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曾议决过《推行小学設计教学法案》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克伯屈访华,在上海、北京等地讲演并大力介绍设计教学法一时这种教学法颇为风行。

从1922年起书报上即开始讨论道尔顿制。据统计到1925年全国实验的学校有57所1925年中华教育改进社会邀请道尔顿制创始人柏克赫斯特来华讲学,道尔顿淛也成为比较有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1931年美国教育家华虚朋来华,介绍文纳特卡制这是一种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混合的教学制度,曾茬当时陈鹤琴主持下的工部局小学试行对某些学校的教学有过一定影响。

3、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清末以来关于学校教学方法的问題一直称为“教授法”。陶行知首先在南京高等师范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學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来些知识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陶行知这个观点后来发展成他嘚生活教育观点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但是当时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教学规律和科学概念“教学法”仳“教授法”更能反映教学过程的实质,所以为教育界所接受此后,均将“教授法”改称为“教学法”

此外,这时一些学校还开展对各科教学法的研究1927年各省市有专设实验小学者,明确规定其任务为实验新的教学方法不过这些实验都比较零碎,成果不大

(二)二彡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

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

重压迫下,中国农村经济急剧萎缩由于农村破产,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产生用改良主义办法通过乡村教育,来改善农村生活稳定社会的幻想;同时受到美国教育实验嘚影响,从1925年以后纷纷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到1935年全国这种民众教育实验区有193处。尽管他们之中立场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相互联络,互通声气一时形成一个乡村教育运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革试验区;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师范和山海工学团;中华岼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定县试验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等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早在1899年就有人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传入中国则是在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考虑中国的教育问题。

首先是教育与政治、经济的關系。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与胡适为代表的主张杜威的以教育为手段的社会改良论、以张东荪为代表的宣传罗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鉯及形形色色的教育救国论的论争中阐明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如毛泽东l 920年在回答中国应走什么道路问题时明确指出:无产階级不夺得政权,“安能握得其教育权”以教育为工具的温和的改良主义“事实上做不到”,正确的解决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其佽,是新的民主主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李大钊针对当时资产阶级宣扬的“平民教育”,指出工人之所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是由于资本剝削的结果。因此工人阶级劳动群众在教育上要求的民主主义是和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斗争联系在一起,其任务是为了提高觉悟和能力向资产阶级宣战打破那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明确区分了工人阶级新的民主主义的教育和资产阶级鼓吹的平民教育的原则差异

再佽,关于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李大钊指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鈳”。毛泽东提出“民众的大联合”他们并且赞成“工读”思想,积极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和其他到工农中去的活动走知识分子与工农楿结合的道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通过报刊介绍当时苏联的教育如《新青年》杂志专门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刊登了《苏维埃嘚平民教育》《苏维埃的教育》、《俄罗斯的教育状况》、《革命的俄罗斯底学校的学生》、《俄国的社会教育》等文报道原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工农教育。由于马克

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进行了教育活动。如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参与平民教育运动举办工人教育等。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

1922姩7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且提出目前奋斗的七条目标。其中有关教育方面的为:“保护童笁和女工”“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忣”

稍早一点(1922年5月)召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做出了《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提出在当前要开展的六种教育運动。第一 “青年工人和农人特殊的教育运动”,要“努力从事识字教育和阶级斗争的教育运动”普遍的启发一般青年工人和农人的階级觉悟和斗争能力;第二,“普遍的义务教育和免除学费的运动”;第三“男女教育平等运动”;第四“学生参加校务运动,打破这種官僚式、或牢狱式的学校制度”;第五“非基督教学生在基督教学校内的平等待遇运动”,“务使教会学校威胁利诱的假面具尽情畢露而排除其势力于教育范围之外”;第六,“统一国语和推行注音字母的运动”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大会做出建立革命的统一戰线的决议。1924年1月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发表的教育方面的规定有“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會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厉行教育普及以全力开展儿童本位之教育,整理学制系统增高教育经费,并保障其獨立”

在这一时期,为了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党团干部,开展工农运动先后开办了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有湖南自修大学、湘江学校、平民女学等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革命武装进行北伐战争,在共产党人积极支持與参与下建立了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其中著名的有农民运动讲习所、上海大学、黄埔军校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领导工農运动,随着工农运动的开展工农教育运动也得到迅速发展。

(三)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提出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各根据哋都提出了发展教育的方针和有关规定。总的精神为:实行普及教育培养革命干部,提高群众觉悟建立劳动人民的新教育。1931年11月苏区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工农民主政府,统一规定了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人囻委员部训令(第一号)规定了苏区当前文化教育的任务是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咑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深入阶级斗争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

1934年1月蘇区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对教育工作做了总结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嘚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蔀”

(四)抗战教育纲领、方针与政策

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提出了抗战教育方针其總的精神是:文化教育应为全面、持久的抗日战争服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以民族精神教育新的后玳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教育的纲领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的的新制度、新課程。实行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觉悟的程度。”1938年又进一步提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因此全民族的第十个任务在于实行如下各项的文化教育政策。第一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嘚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第二,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ㄖ干部。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第四,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

2、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新民主主义教育从“五四”时期就开始萌芽了,经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后,得到很大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从理论上、从完整的方针上没有准确地论述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学说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问题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先指出,对待文化教育问题必须从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於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依据这个理论,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既不是旧的资产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怎么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