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下联:杨七有绝活茶汤香透碗的, 下联: 有关杨八的

言  第一部分
古镇景区  第二部分
长城景区  第三部分
自然景观  第四部分
民俗客栈  第五部分
风味小吃  第六部分
酒风酒趣  第七部分
花会庙会  第八部分
语言习俗  第九部分
当地特产  第十部分
门匾楹联  前
言  亲爱的朋友,我们真诚地欢迎您到古北口文化文物旅游区来旅游,古北口位于北京东北燕山山脉峰峦环抱的峡谷之中。北纬40°41′,东经117°12′。距北京市区约100公里。峡谷以东为蜿蜒起伏的蟠龙山,以西是高耸入云的卧虎山,长城绵绵于山脊之上,潮河穿流于峡谷之中,地势极为险峻。  据史书记载:“京师北控边塞,顺天所属以松亭、古北口、居庸关为总要,而古北口为尤冲”。自古以来,古北口因其“两山壁立青宵近,一水中行白练飞”被人们誉为“地扼襟喉趋溯漠,天留镇钥枕雄关”。  自古以来,古北口就是中原地区通往松辽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咽喉要地,是山海关以西,居庸关以东的重要关口,出口往北就是河北省滦平县县境,以南则由北京市密云县管辖,古北口村同时也是古北口镇所在地。在中国万里长城百余座名关中,古北口关始终在人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说起来她可能比不上“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或许也比不上“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嘉峪关。但是,在中国军事历史上特别是在自西汉以来的军事历史上,古北口的历史地位是其他所有关口都不能比拟的。中国历史上的几千次战争,曾经有上百次发生在古北口或直接间接与古北口有关系,所以人们都说古北口是万里长城诸多关口中战事最多的关隘之一。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2008年古北口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2011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北口镇作为北京唯一入选的中国历史的文化名镇,在这样重要的评比中榜上有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北口,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载体的功能将不断显现,同时也将承担起中国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双重历史责任。古北口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其在历史上,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断形成的演变过程,造就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所独有的军镇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古北口文化文物旅游区包括古镇景区、长城景区和自然景观等三个组成部分。古镇景区包括古北口村、河西村、潮河关村、杨庄子村、北甸子村、汤河村和司马台村等古庙宇、古民居景区。长城景区包括西从八道楼子、卧虎山、东到蟠龙山、五里坨、金山岭、司马台等旅游景区和黄金西沟、卧虎山、万寿山、蟠龙山、潮河等自然景观特别是古北口大关(铁门关)、古北口关、南天门等三座名关,与三座名关珠联璧合的内环、中环、外环三道长城防线,十座古城遗址和100多座长城空心敌楼、100多座明清古民居、100多座古庙宇及其遗址、21个少数民族和100多个宗族姓氏,使古北口名符其实地享誉“天下第一要塞群”“华夏诸神庙宇群”“中国民俗文博群”的美誉。正如许多来过古北口的游客在留言中所说的:到了古北口,真的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来了再也不想走了。古北口就是一本让您永远读不完的书,古北口就是让您永远也挖掘不完的富矿。古北口的山,古北口的水,古北口的长城,古北口的庙宇,古北口的民居,古北口的传说,古北口的故事,让您看也看不够,听也听不够。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43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部分
古镇景区  一、形胜古北十座城:“断山喻古北,石壁开峻远”。早在东周时期,古北口就是内地与胡人交往的重要关口。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曾在古北口筑墩设防,现虽无遗址可寻,但在挖掘北口遗址时,我们却意外地发现了部分秦砖。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北口就是一个重要隘口。据史书记载,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上,古北口一共先后修筑了十座城池。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有最为古老的县城缇奚城(现河西村)、潮河关城(潮河关村)、怀古城(黄金西沟)、铁门关瓮城(古北口大关)、北口城、潮河川堡(上营小城)、司马台小城、古北口关瓮城和古北口城等九座城池遗址。与众不同的是,金筑北口城遗址的北门既是古北口大关(铁门关),其南门则是古北口城的北门,根据这个地理位置,我们可以推测,潮河川堡(上营小城)是金筑北口城的城中之城,古北口城是建在北口城之南群山之巅的一个城上之城,古北口大关(铁门关)瓮城、北口城、潮河川堡(上营小城)和古北口城是一个典型的连环套城。  汉武帝最早在古北口河西村筑缇奚城,南北朝时期北齐皇帝高洋在古北口筑潮河关城和铁门关城,金泰和五年金章帝完颜璟在古北口筑北口、东经二城,再到明朝徐达、戚继光又在修长城的同时筑古北口城、古北口瓮城、铁门关瓮城、怀古城和司马台小城,前前后后共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间。  二、古城冠山如鸟巢:从潮河东阴山和潮河之间的山顶上,有一条重要通道,被人们称之为北口。从古北口河东北门坡上北山,至今还可以看到一堵高5—6米、长17米,用碎石、石灰、三合土堆砌的城墙,这就是北齐长城的北口遗址。当时,这里曾经是一条南北方向的自然山冈,山冈上修的这段长城厚20米,高7—8米。就在这条山冈之上,筑城人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高3米,宽2米的拱形门洞,门洞上面镶有“北口”两个大字。这个“北口”,既是古北口的正关,又是现在古北口城的北门,“古北口”之名亦是因此而来。当时的北口前后有一条曲折的山路可供行人、马匹或小木轱辘车上下。这是自商周以来,由松辽平原、蒙古高原通往华北平原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通道。当时,进出关口的商贾行人成帮结伙,络绎不绝。但是,这条路不能走马车,马车必须沿着潮河大道走,因为当时的潮河大道在古北口段的10多里路程中,还没有桥梁,从那里走要连续4次跨过潮河,再加上河边的大片沙滩,对行人、马匹和小木轱辘车来说,实在不方便,因此,只有从北口进出。  在隋朝时,北口曾经是长城上的31个军镇之一。在《新唐书》里,还没有“古北口”这个地名,而只有“铁门关”、“北口”、“虎北口”这三个地名。公元698年武则天为防御契丹南进,下旨在东军(现在的曹家路)、北口设立“守捉”。“守捉”是当时军队中的一个职务的名称,一个“守捉”大约统军1—2万人。由于古北口这个地方驻军多了,家属孩子也接踵而至,从而使这里的商业、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的所谓“虎北口”实际上包括了卧虎山之北的山口,|那么,人们又为什么把“北口”称之为“古北口”呢?这主要是因为,到了五代时期,“北口”已建成400多年,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古老的关口,所以当时的人们就习惯地把它称之为“古北口”,“古北口”因此得名,并长期沿袭至今。  古北口城,它象一个大鸟巢高耸于山顶之上。此城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城高十米,城墙基础不用石条而随山势起伏升降,蜿蜒曲折,城墙外侧单砖砌墙,内侧挖掘山脊见硬,城下则削山为堑,山顶越高,城墙越高,加上密集墩台,非常利于防守。故此城外观有城,内看无城。在城的东南角和东北角还有几处被削得直上直下的壕沟,完全切断了山脊通往城下的道路,使来犯之敌根本无法兵临城下。正所谓“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如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弰”。  自南北朝以来,古北口一直是中原统治者与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必争的要地。五代时期,契丹兴起东北,建立了辽王朝。据《辽史》记载,神册5年(921年),辽军曾下“古北口”,伺机南侵,后晋建国时(936年),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给辽,古北口遂被划入了辽王朝的版图。当时辽兵曾屯重兵于古北口,北宋使臣去辽上京均须从这一关口经过。北宋末年,宋军也曾驻古北口,但很快又被金兵击溃,随后金与辽又多次在古北口鏖战,最后,以金在此灭辽告终。  金、元、明、清四个朝代,先后700余年,都把北京定为国都,古北口也就成了保卫京畿的“北门锁钥”。据《大金国志》记载,泰和5年(1205年)曾“筑北口、东径二城”,今东径城在何处,城为何形状,已无从可考。但北口城的遗址大体上就在今天古北口东山和南菜园的位置。明
朱元璋在南京建国后,派大将徐达北上攻下北京(元称大都),元顺帝退走蒙古高原。为防止蒙古军队继续南侵,明
派徐达监修长城,明洪武12年(1379年),徐达在古北口建“营城”,当时所建的“营城”即今天的的古北口城,它屹立于河东村南的阴山与福峰山之间。其南门和东门分别建在两山之间,而北门即现在的北口,形成了城里是个村,城外是个镇的城乡格局。明永乐11年(1410年)明军又在关城北建北口关门,使其仅能通一人一骑。明嘉靖29年(1550年),俺答汗军队自古北口西侧侵入关内,进逼京师,随后又绕京北陵区转古北口出关,使大明王朝大为震惊,这就是历史上的“庚戊之变”。  “庚戊之变”即暴露了明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也充分证明了古北口战略地位的重要。这以后,明朝在古北口加强了防守,增设了古北口、潮河川等部参将,并设了左营游击和右营游击。
  三、人间沧桑古御道:进入古北口城,再进入古北口村,您所走的这条路就是古御道。古御道是从密云县檀营、刘林池、九松山、石匣(现已淹在密云水库之下)、瑶亭、上甸子、南天门到古北口至承德的一条道路,是清朝皇帝从北京去避暑山庄的必经之路。虽然这条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自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但是自从清朝皇帝每年去承德都要走几次以后,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这条道路上,由于修了很多行宫、驿站和供皇帝们玩乐的旅游点,所以老百姓就习惯地称这条路为古御道。古北口这段古御道是沿着小河边修过来的一条小路,其宽度有四、五米,平时由老百姓用铁锹铲平,或用耙子楼平,老百姓也可以在这条路上自由行走。但是皇帝的龙车风辇通过时,老百姓不仅不能走,而且还要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在古御道的路北面,是一条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的山岗,山岗前那条盘旋向上的石板路就是不断向前延伸的古御道。过了山岗上的“北口”就是古北口著名的“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了。  四、古北一百零八庙: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古北口河东河西山丘高台之上的青松翠柏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竟然建过108座庙宇、寺院和祠堂,至今还有40多座保存比较完整的庙宇和寺院。这些庙宇集中了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诸佛、诸神、诸仙、诸圣、诸主的所有牌位,堪称“华夏诸神庙宇群”。其中比较著名的庙宇有南上坡高台上的令公庙;南上坡瓮城边上号称“两步三座庙”的药王庙、关帝庙、龙王庙、佛阁;河西村潮河边的清真寺;河西村后沟的财神庙;北甸子村东的太阳庙(兴龙寺);河西村万寿山上的吕祖庙;河东村蟠龙山上的青云寺;北台村西头、河西村关帝庙西的菩萨庙;南门外路东的火神庙;潮河关村路西的瘟神庙;河西村黄榆沟口的龙王庙;东关城外的二郎庙;南关南头的廻龙庵;上营城北的玉皇阁;北门坡上的大佛寺;上营城外的真武庙;河西中街和上营的关帝庙;东关的千手观音寺;河西东南角的河神庙;河西大街南和河西西校场的男女祠堂;南关路西和河西后街的三官庙;肉丘坟外的王母娘娘庙;东关东街的东岳庙;柳林营前的马提督祠和古北口大关的蔡总兵祠等等。  古北口还有众多的碑、塔、桥和古墓等建筑物和建筑组群,形成了许多优美的旅游景点,构成了统一和谐的人文景观。可以说古北口的每一个景点,都有一段九曲迥肠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远的可以追溯到宋辽时期,近的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大多都与古北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关。  五、 慷慨悲歌令公庙:令公庙建在古北口河东关城门驿道旁。此庙规模虽不大,但其知名度却极高。传说此庙始建于辽代,是专门为纪念北宋抗辽名将杨继业的一个祠堂,关于令公庙,亦有很多说法。一是杨令公既不是佛,也不是道,人们为什么要为他修一座庙;二是杨令公生前从没有到过古北口,人们为什么要在古北口为他修—座庙;三是当时的古北口归燕云十六州的辽国领地,人们为什么要在辽国领地内为身为大宋名将的杨令公修一座庙呢?原来这里面还真有着更加深层次的故事。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宋雍熙3年(公元986年),杨继业兵败被俘于雁门关西北的陈家谷口,在被押解去辽国途中,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最后绝食而死于古北口。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杨继业而修了祠堂。辽人亦感其忠勇而未加以阻止。还有一种说法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围檀州,大将跶览被宋兵用箭射死,辽国战败请和,双方订了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和好,宋真宗赵恒与辽圣宗隆诸以兄弟相称,互相往来,十分亲近。其实,这契丹民族也是神农的后代,他们一 直生活在松辽平原与蒙古沙漠之间,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宋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皇帝驾崩,辽主隆绪很是悲痛,他命令辽国的大臣、皇后、妃子
和宋朝的使臣集会,进行追抚,一边哭一边说:“我兄(指宋真宗)比我大两岁,我们是同月生人,现在我兄去了,我也没有多少日子了。”说罢痛苦不已,他在皇宫里设了真宗的灵牌,做了100天道场,这时他又想起这30多年来,杨继业始终在两朝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大宋人民以及燕云十六州人民热爱民族英雄杨继业的感情,已经成为强宋反辽的巨大力量,为了表达契丹人民也热爱英雄杨继业,同时也为了平息燕云十六州人民和大宋臣民的反辽情绪,促进契丹和大宋的和睦关系,于是就在古北口城外建了杨令公祠,从而使两朝官员和人民都能瞻仰杨继业的仪容,从感情上得到一种满足。杨令公祠建成后,很快成了培养宋辽人民爱国精神的重要基地,据密云县志记载,宋仁和2年(公元1005年),宋臣刘敞使辽路经古北口时曾拜谒杨继业祠,并以“杨无敌庙”为名,写下了
这样一首诗:
  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  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  由此可见,在杨继业死后仅60年时间,古北口就建有杨令公祠。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使辽时过古北口也曾拜谒杨令公祠,并留下这样的诗句: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如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  驱驰本为中原用,常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杨令公祠有前后两殿,前殿琉璃瓦庑殿顶,内供杨继业及他的8个儿子,后殿硬山顶,内供佘太君及其她杨门女将。 杨令公祠经历800多年的历史,几经建设和维修,颇具规模,颇有名气。杨家将和“杨令公祠”与古北口名扬天下,古人颂,今人传,它是爱国主义的象征,是英雄主义的象征,古北口人自然地把古北口与杨家将、杨令公祠联系在一起,传说起来让人更加感到真实可亲。  众所周知,杨家将一直在山西作战,从未到过北京(当时为辽国的南京)但北京附近的很多地方却留传着许多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其中以杨家将在古北口的传说最早,在密云县的传说最多。有人说,潘仁美挂帅曾扎营于古北口潮河关,至今在潮河关还保留潘仁美军营和马圈的迹址。有人说杨七郎打擂打死潘豹就发生在古北口,杨七郎因此被害于古北口。还有人说,杨六郎独把三关口就是现在的古北口、白马关口、墙子路口。传说杨六郎在独把三关口时,曾有一匹白龙马为自己的座骑,这白龙马本是白马关川的一匹神驹,杨六郎来白马关镇守时,神驹给他托了一个梦,要六郎带上它杀敌保国。第二天杨六郎出关巡视时,真的发现白马山下,站着一匹白马,正是他梦中的神驹在向他嘶鸣、点头,杨六郎将他收为座骑之后,在沙场上屡立战功。后来,杨六郎在去其它关口巡视时,曾将白马神驹拴在白马关城头上,这辽兵竟然不敢闯关。白马关因此而得名。墙子路也是因为杨六郎把自己的银枪插在城头上使辽兵不敢闯关。这些故事虽然有些附会,但都是因为在古北口修了杨令公祠而繁衍出来的。  令公庙远近闻名,来往参观人很多。此庙于1966年8月被毁,1992年古北口镇人民政府筹款进行重新修葺并对外开放。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古北口杨令公祠前的时候,又一次看见了那“威震边关”和“气壮山河”八个大字。于是,我们很想把这八个大字赠给那些曾经为古北口浴血奋战过的英雄,赠给那些曾经在古北口浴血奋战过的前辈。这时,我们又想起,相对于古今中外所有的民族英雄来说,杨令公,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是一位让汉族人民热爱、更让少数民族人民敬佩的民族英雄。他不是凭借欺骗圣上换取功名的英雄,也不是靠施展淫威夺取帅印的英雄,他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英雄桂冠的英雄,他是为了国家献出青春献子孙的英雄。
  六、一院两步三座庙:被古北口人形容“五大胜景”之一的“两步三座庙”,其实是座落在古北口城北门外,面对北门的一组庙宇建筑群,它由关帝庙、药王庙、龙王庙及菩萨阁组成,统建在一个高台上。原来高台上的西院为关帝庙,东院为药王庙,药王庙的东南侧为龙王庙,菩萨阁则建在更北面一点的高台阶上。  药王庙是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徐达修古北口城北门以后建成的。当时只有三间殿堂,它前面的抱厦,西面的关帝庙,东南的龙王庙,东北高台上的菩萨阁和南面的山门大戏楼是经过一些年头之后增建的。  药王庙自建成600多年来,香火一直很旺盛,有道是“药王庙的牌匾数不清”,多到殿堂里挂不下,把抱厦都挂满。这些牌匾有大有小,有木板刻的,也有在布上写的。其内容包括哦“妙手回春”、“神灵保佑”、“济世救人”等。公元2000年重建的药王庙正殿供的是“尝百草”的药神神农氏,靠东墙供的是扁鹊、和张仲景,靠西墙供的是孙思邈、华佗。在西墙华佗像前,还有一只叫“嘿喽儿爷”的身上带有黑色花纹的石雕小老虎。  七、喜怒哀乐大戏楼:过去,古北口镇域内有许多戏楼。如潮河关瘟神庙戏楼、司马台老爷庙、北头老爷庙、河西老爷庙戏楼、河东南上坡财神庙戏楼。这些戏楼其实都是戏台前台和后台的房子分开并呈马鞍形。遗憾的是,这些戏楼大部分都毁于战火或被人为破坏。在两步三座庙的大门口,至今保存有一座三间四坡五脊歇山顶建筑的大戏楼,大戏楼有四根擎天柱支撑,分上下两层,上层供演戏之用,舞台朝北,下层中间为出入的过道,两边为储藏室。为进入三座庙的大门,大门外有九级台阶,台阶下是五米宽的大道,大道南是著名的琉璃影壁。这种将山门与戏台建在一起的做法,在外地虽有不少遗存,而在北京地区却极不容易见到。大戏楼座南向北,分前台后台,前台进深6米,宽10.45米,后台进深2.45米,宽10.45米,台高2.07米,整个戏楼占地8.45米*10.45米。这座大戏楼的建筑样式在北京地区极为少见,其完整、雄壮、美观、坚固、实用的构造,超过了当时许多地方马鞍形的戏台模式,是明朝初年比较先进的建筑形式,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每逢古北口的庙会,都要有专业剧团在古北口大戏楼唱五至七天的京剧、评剧或者河北梆子,丰富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据古北口的老人讲,中国戏剧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小白玉霜、赵丽蓉等,都曾经来过古北口大戏楼演出。
  八、琉璃影壁靠大道:古北口的老“八景”里有个“琉璃影壁靠大道”。1931年,日寇开通北门坡顶的小老爷庙废墟成为大道以前,大道一直是从戏楼和琉璃影壁之间的石路上经过。1958年,大道改走火车洞子,这里就不是大道了。  琉璃影壁在戏楼南相距5米,壁高4米,长6米,厚80厘米,青砖结构,后面紧靠瓮城城墙东端,它就是戏楼的影壁。它前面是绿色琉璃的“二龙戏珠”,有两条张牙舞爪,飞腾盘绕在影壁上的龙,面对中间一个人形的大蜘蛛。这个“人”形的样子是披头散发,鼓着两个红色眼珠子,眦着牙,咧着嘴:前后各两只手不是手、爪不是爪的四肢托着一个圆鼓鼓足有50--60匣米直径的大肚子,中间的肚脐上有一个小眼儿。
  据传说,这个大蜘蛛是个蜘蛛精,它的肚子里有个无价之宝,自古以来,古北口人就用这蜘蛛精的肚子来观测气象。每逢天旱无雨的时候,只要肚子上挂满了水珠,天就要下雨了:如果在阴雨连绵的日子,看到这肚子上是干的,就要睛天了。在古北口,多少辈子以来,每天天一亮,就有很多人来看这蜘蛛的肚子,一方面是为了知道天气变化;另一方面是十分爱护古北口的这个“宝”。尤其是出门的人,不来看看是不能决定出不出门儿的。
  琉璃影壁是山西太原一个叫王金的人垒砌的,而修琉璃影壁的材料都用大铁瓦车从山西拉来的。由于当事人怕中途有损坏或在建筑中损坏,就拉了两座影壁的材料侥幸在运输和建筑中没有一块损坏,影壁建成后,把另一套材料埋在附近的地下,以备将来修补或重建时用。  至于琉璃影壁的筑造年月,上面没有记载,只有“山西太原王金垒砌”和“崇祯重修”的刻字。  九、皇亲国戚格格府:在古北口城古御道拐弯处前方100米处,有一座非常典雅的大四合院,即现在的古北口村文化大院。文化大院大门上方,挂着一块大木牌匾,上书“格格府”三个大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古北口还真出过一个“格格”。话说一八九四年十月初十(清光绪二十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岁诞辰,皇太后过生日,当然要大事铺张。一八九三年刚一入秋,清朝皇宫里的王公大臣们就开始进行筹备。但是,真正到了一八九四年的初秋,外国军队又打到天津卫了。万般无奈,慈禧太后只好带着那些王公贵族、公主后妃北上承德避难。当她们走到古北口时,听说外国军队打下塘沽就停止进攻了。于是就在古北口河西的万寿行宫住下来了。这时,慈西太后的寿诞之日也到了。一八九四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在古北口既简单,又隆重的六十大寿。第二天,刚刚过完生日的慈禧太后游性大发,带着文武百官、公主后妃向河东走来。当她们一行来到古北口城里时,正赶一户人家姑娘出嫁,一家人和亲朋好友看到慈禧太后的龙车凤撵到了门前,哗啦啦全都跪倒在大门口。这一场面让慈禧太后龙颜大悦,她兴冲冲走到新娘子面前,说了一句话:“都说古北口的姑娘长得漂亮,让我看看”。此时,新娘子抬起了头,慈禧太后一看,新娘子长得的确漂亮。更高兴了。她说“这姑娘长得和我女儿一样漂亮”。新娘子一听,马上给慈禧太后行了一个三跪九叩大礼。慈禧太后一下子大新娘子扶了起来。拉住新娘子的手说“这个女儿我认下了,小李子,赏!从今天起,古北口所有女人用的胭脂粉全部从宫中调拨”。自此以后,每年的三月初三,古北口的街主都要牵着四匹大骡子到北京故宫内务府为村里的所有女人领取胭脂粉。皇家胭脂粉一直到一九二四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皇帝赶出故宫,才停止特供。  十、废墟之“宝”老爷庙:古北口城自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修了北门城洞以后,在城门洞外的西面和北面,有厚两丈,高三丈的瓮城城墙,城墙根面临大道处,有三间一明的一座关帝庙。中间供了一尊一米高的关帝铜像。铜像两旁有周仓和关平的立像。这尊铜像比较矮小,因之被当地的老乡称之为“小老爷庙”。民国初年,老爷庙后面有几间瓦房,住着十几位道士。老爷庙的主持名叫陈明玉。民国十年(1921年),道士们又在瓮城顶上盖了十间房子,作为道士们学习经卷、办理庙会、招待施主和唱经的地方。由于老爷庙地处南北咽喉,地形险要,特别是瓮城上的房子前后有窗,非常适合召开会议和指挥作战。  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任命冯玉祥为第三路军总司令,开往赤峰、锦州和张作霖的奉军作战。冯总司令于10月10日到了古北口,就把司令部设在老爷庙的小楼上。就在这座小楼上,冯玉祥与段祺瑞及张作霖的使者马炳南、孙中山的使者和驻北京的孙岳、胡景翼、蒋鸿遇、参谋长刘骥等秘密商议,在副总司令王承斌、旅长张之江、鹿钟麟、李鸣钟、刘郁芬、熊斌的大力支持下,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北京政变”。推到了北京政府及总统曹锟,把溥仪赶出了皇宫,迎接孙中山北上。  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东北军第六十七军第一一二师和中央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也曾把老爷庙最为抗战指挥部指挥中国军队抗击日本军队的进攻。  老爷庙和瓮城小楼于日午后被日军飞机轰炸起火,所有建筑物和作战物资烧了三天三夜,老爷庙和瓮城小楼变成了一片废墟。
  十一、观鱼胜过富春江:在古北口村的古御道旁,有一条四季奔流不息的小河,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塞上小漓江”的红门川河。红门川河虽然是条季节河,但枯水季节也有水。它发源于大岭沟里,流域北至蟠龙山长城山脊分水岭,南至北齐长城山脊分水岭,小河自东向西流集沿途二寨沟、桃树沟、门洞沟、石盆峪沟流出,再向西南经下湾子汇入潮河,全长10多公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红门川每到秋天都有半米深的河水,水坑里还有鲶鱼、红翅、马口、泥鳅、青蛙和其它小鱼。近几年来,村里对红门川小河进行了整修改造,小河分段修了十几道漫水坝。河道里种植了荷花,放养了一群一群的红色鲤鱼。真正是河水凭鱼跃,遍地荷花开。  十二、兵家九曲黄河阵:在古北口城东门外,紧贴城门洞有一处古代兵家布下的易守难攻的阵式,因其阵象九曲黄河而被称之为九曲黄河阵。占地面积有两亩多地,很多人都管它叫迷宫。你不要小看这个迷宫,它与军队和战争都有着密切关系。它起源于军队防御时设置的路障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九曲黄河阵。试想,在遥远的冷兵器时代,任何进攻一方的军队,在九曲黄河阵面前,冒着防御一方的弓弩和箭羽,没有半个小时的时间绕来绕去,是不可能冲到城下的,即便是冲到城下,其官兵也所剩无几了。
听老人们说;九曲黄河阵是武王伐纣时遇到的奇阵。这一传说在《封神演义》中是这样说的;赵公明被姜子牙用钉子七箭书射死之后,他的三个妹妹号称三道姑,即云霄、碧霄、琼霄为了报仇,用闻太师的六百大汉摆成的一个九曲黄河阵。“此阵内藏先天之秘密,生死机关,外按九宫八卦,连环进退,井井有条。人虽不过六百,却胜过百万雄狮。”“此阵内按三才,藏天地之妙,中有惑仙丹,闭仙诀,能失仙之神,消仙之魂,陷仙之形,损仙之原本,损仙之肢体。神仙入此而成凡,凡人入此而即绝。九曲曲中无直,曲尽造化之奇,抉尽神仙之秘,任他三教圣人,遭此也难逃脱。”三位道姑将玉虚门下的十二位真人,全部用混之金斗压入此阵,最后姜子牙只得上昆仑山请出道教的祖师元始天尊和老子才破了此阵,救出了玉虚门下的十二位真人,这就是历史上的九曲黄河阵。  在明嘉靖年间,古北口方圆几十里内,瘟疫肆虐,虫害连年,五谷不收,男人英年早逝,女人不生孩子,天灾人祸害苦了这一方百姓。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道法高深的道长,他说:“你们这一方有一恶魔在作孽,你们在北口外建一座观音阁,并在来年七月十五在东关摆一个九曲黄河阵,就能消灾免难。”村民在半信半疑中出钱修起了观音阁。第二年七月十五在东关摆了一个九曲黄河阵,人们在四周观望九曲黄河阵,突然有一股青烟从阵中腾空而起,恶魔死于阵中。奇迹果然出现了。这一年乃至以后多少年,方圆几十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喜添贵子,人们为了祈求永远幸福,于是每年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在东关摆九曲,但无人去游绕。多少年之后又有一位奇人出现,他将九曲黄河阵的一根根桩木用高粱杆连起来,把里面所有的死门全部堵死,所有的活门全部打开。开始人们不敢进去,有一个被病魔缠绕的人放大胆子去绕游。结果病好了。于是有很多人开始绕游九曲黄河阵。凡是绕游过的人,有病的病没了,读书的考取了功名;不生育的,喜添贵子;受穷的发财了。这才发现了这几个弯中蕴藏着福、禄、寿、喜、富、安、康、祥、顺的瑞气。只要瑞气俯身,你将终身受益。正因为这样,九曲黄河阵,这一民俗项目几百多年来在庞家会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而且愈来愈旺。这正是“昔日兵家黄河阵,今朝游者喜乐园”。  十三、中国书画珍藏馆中国书画珍藏馆座落于古北口道里人家度假村内,共有四个展厅组成。珍藏馆共收藏有500多幅当代中国书画家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所有作品全系书画家在古北口道里人家度假村现场创作,而这些书画家又大多是当今中国书坛和中国画坛最为活跃最有发展前途书画名家。其中包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段成桂、中国书法家协会员米南阳、李洪海、周孝国、程茂全、王文学、唐龙、张锦隆、刘水露、金开、王金棉、于宝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程正国、赵刚、金鸿钧、爱新觉罗·瑜嘉、单志华、刘东海、柴祖舜、台启中、肖志敏等人的作品。  十四、万寿明珠吕祖庙,当人们走在古北口河东的公路上,就会看到潮河西岸有一座绿茵上点缀着片片苍松翠柏的青山万寿山。万寿山海拔301米,相对高度86米,吕祖庙就座落在万寿山东南峰顶。今天,不论是大路上从南往北走,还是由北往南走,都会被这座山和这座庙的美丽风光所吸引。如果登上此山,站在庙门之外向长城内外极目远望,只见群山如浪,自己好像置身于碧玉塔上,而这座吕祖庙又像塔顶上镶的一颗明珠。俯视眼底,潮河奔流,险关如旧,古道上车马往来,人流熙攘,历历在目。  吕祖庙本叫“慈云寺”,原为明朝成化年间(年)所建,寺里有观世音菩萨塑像,还住有和尚。清朝时,此寺曾改名为“虔建寺”,乾隆35年(1770年)皇帝60大寿,驻守古北口的军政官员想到皇帝每年去围场狩猎,去热河避暑,来来往往要经过古北口几次,每次都要上万寿山的寺上去观赏长城内外的风景。这山、这庙,正是向皇帝讨封领赐的晋身之价,于是,就在皇帝寿诞之日,古北口的文武百官齐集万寿山,在寺中正殿挂上皇帝“圣像”,行“三拜九叩”之大礼,为皇帝贺寿,礼毕又大摆宴席,把寺改成“万寿亭”。  乾隆36年(1771年)皇帝母亲大寿,这些文武官员,又旧戏重演,把“万寿亭”改称为“万寿寺”。到了光绪末年,古北口有一个叫郝祥麟的,曾任三军都统,因杀人太多,彼人告到慈禧太后那里,慈禧太后降旨捉拿他,郝祥麟弃官逃到滦平县朝阳洞出家当了道土。宣统年间(年)郝祥麟来到此地,自己把万寿寺改为吕祖庙,在庙中供上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从此放下屠刀,立地成道了。  吕祖庙虽不大,但其位置极佳,自河东仰目,甚是壮美,据庙内碑记,清朝乾隆去承德路过此地,赞美吕祖庙为天然人文合一,山与庙可谓珠连璧合,天一无缝。此庙座西朝东,为一处三合院落,三间西大殿,南北配殿各2间,均为硬山顶,至今保存尚好。
  十五、历史见证清真寺:古北口清真寺是密云、石匣、古北口三座军事重镇仅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清真寺。这座落在河西干桥南,全寺东西长55米,南北宽35米,面积1925平方米。寺中间主体建筑是卷棚勾连搭明三暗九的正殿,正殿坐西朝东前出廊,廊里是木隔扇,四周是磨砖对缝的青砖墙,殿顶是南北两条大脊,脊头的吻兽栩栩如生,下面为圆筒合珑瓦,西临望西楼琉璃宝顶,雄壮威武。殿堂内部,宽敞大方,四面墙上悬着二十七、八块金字大匾;明柱上挂着雕刻的楹联,记述着历代人们对真主的颂扬。  正殿前原有3间对厅,厅殿之间,有一座4角腰殿,左右曾是松柏参天。正殿南北两侧,各有讲堂3间,北面还有浴室3间,清水井l眼。对厅的前面,曾有大门一座和对厅,都是磨砖对缝,建造精美壮观。
  这座清真寺,是古北口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做礼拜等活动的中心,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寺。它始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从一些资料和新近挖出的石碑上刻有:“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的字样来看,此寺始建起码不少于元、明年间。  清朝康熙42年(1703年),甘肃籍,回族人马进忠由总兵提升为古北口新任提督,他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其所带之兵大部分也是回族人。马进忠在古北口驻守20多年,掌握古北口的军政大权,对古北口的建设颇有贡献。康熙路过古北口时,曾为马进忠题诗一首,以表彰马进忠的功绩:  勇贯先锋气,鹰扬后阵威。  秦关提宝剑,消碛历天旗。  白发秋霜肃,丹心皎日辉。  饯饮军民别,恩崇赐御衣。  马进忠为了团结回民,安定地方,曾经出钱对清真寺进行了重修。
  十六、死亦鬼雄七郎坟:在古北口河西卧虎山东面的山坡上,有一座高7米多,倒立的棒槌形黄土柱子,当地传说这是埋葬杨七郎大腿的坟莹,被列为古北口五大胜景之一。那一年,杨令公带领杨家将来到北方和辽国作战,在两狼山被辽兵层层围困,两个多月里,内缺粮草,外无救兵。在情况是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身为大元帅的潘仁美却把营寨扎在古北口潮河关按兵不动。老令公杨继业几次叫儿子突出重围,去搬救兵,都没有成功。后来,是杨七郎杀出重围,直奔潮河关元帅大帐去搬救兵,这潘仁美一听说杨七郎来搬救兵,非但不给,还命令手下把杨七郎绑了起来,治他临阵脱逃,引辽兵入关之罪。杨七郎气得双目圆瞪,大骂潘仁美是卖国贼,有意陷害忠良。潘仁美一听,也顾不上自己和杨七郎是翁婚关系,不管女儿的后半生了,执意把杨七郎捆在大树上,叫士兵用乱箭射死。不知道那些士兵被杨七郎的凛然正气给震住了,还是那些士兵不愿让杨七郎冤死,一连发了几百支箭,却一箭也没有射到杨七郎身上。这时,潘仁美恼羞成怒,就叫人用七七四十九层黑布把杨七郎的眼睛蒙住,最后用乱箭把杨七郎射死了。然而,这并没有完全解潘仁美心头之恨,他又叫人把杨七郎的身体分成几段,扔进了潮河。这一天,古北口的老百姓发现有条大腿,一直逆着滚滚的潮河水往上漂,他们知道这是杨七郎的“神腿”,于是许多人纷纷下河,把杨七郎的大腿捞上来。众人一边哭,一边祷告:说七郎你再也不要往上漂了,从这里是漂不到两狼山的。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人们就把这条腿埋在了卧虎山下东部的山腰上。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天早上,那埋腿的地方,竟然长出和大腿的形状一样的大柱子来。那大柱子一点一点地长,那山也在一点一点地长。后来,人们就把这大柱子称之为“七郎坟”,妓列为古北口五大胜景之一。尽管杨七郎生前没有到过古北口,但古北口的“七郎坟”却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无论谁到古北口来,都要去“七郎坟”凭吊。1936年11月,湖北省一个叫张环海的人专门为“七郎坟”立了一座高78厘米,宽46厘米,厚14厘米的墓碑。遗憾的是,当地老百姓盛传用七郎坟的土去填自家祖坟可以修得好风水,于是每年清明节都有好多人到这里取土去填自家的祖坟,结果在1946年把七郎坟挖塌了,现在我们只能见到的是“七郎坟”的遗址和碑亭。  十七、乾隆御封三眼井:在古北口城北门外,有一口被称为古北口五大胜景之一的“一步三眼井”。三眼井,并不是一步之内有三眼井,而是一口井有三个打水的眼儿。这口井建于金代,当年古北口城建成之后,成千上万的军人要用水,南来北往的行人要用水,每天都有许多人要到井边来打水,井口的人经常堆得象赶集一样。为了安全用水,于是就有人在井口盖了一块米黄色的,直径1.46米,厚度16厘米的经石匠专门打造过的扁圆石板。石板上有三个足型直径为30厘米的石眼,在三个石眼的中间还有一个直径10厘米的小石眼,在这个小石眼上,安装了一根枣木桩子,用来拴提水斗的绳子。由于此井的年代久远,人们传说这口井三眼的水有三种滋味,一个人每天都能喝到三种滋味的水,能祛病延年,长生不老。还有传说这口井直通东海龙王家的后厨,龙王爷每天吃什么美味佳肴,这口井就有什么味道。于是乎,来此喝水的人越来越多,似乎喝到三眼井的水,就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有一年,清朝乾隆皇帝去承德避暑山庄路过古北口在行宫小住,一天从井边经过时,不知道井边为啥这么热闹,就叫纪晓岚去打听,纪晓岚来到井台一看,发现此井有三眼,每个井眼打上来的水又不一样味道,马上回禀皇上。乾隆皇帝立刻来了兴趣,只见他走下龙辇,撩起龙袍,挽上龙袖亲自打水,一下子,在场的文武官员和来此打水的老百姓跪倒了一大片。皇帝打上来一斗水,品尝一口,这些人就喊一遍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皇帝一斗斗地打又一斗一斗地尝,竟然没品出什么味来,这时他又把三只水斗都打满,放在井台,一连品尝了几个来回,还真品出了三种滋味,连连称赞:“真是一口好井。”据说这口井受此“皇封”后,身份一下子高了起来.几百年来此井帮一直坚固如初,井水常年不断,来此打水的人络绎不绝。“一步三眼井”,也被列为古北口“五大胜景之一”。  十八、潮河川堡乾隆井:在潮河川堡西门外御道的西边,有一口神秘的古井,井深18米,井沿高出地面0.5米,井水非常清澈。只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村里人家都在自家的院子里打了轧水机井,因而来这口井打水的人逐渐少了。但是这个小城里的人都知道,这口井的名子叫乾隆井。  乾隆井不是乾隆所打,也不是乾隆年代打的,而是元朝初年当地驻军打的一口水井,那么,为什么人们都叫它“乾隆井”呢? 话说有一年初夏,乾隆皇帝带着皇后、妃子、王公大臣、贵族、扈从几百人去热河避暑。途经古北口,当地的官员早已发动老百姓用黄土垫“御道”,用井水把“御道”泼湿,免得皇帝一行人马燥热。当皇帝一行人马刚从古北口南面露面,在这座小城恭候多时的文武官员立刻跪倒一大片,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皇帝来到文武官员面前,撩起龙袍走下辇来,一挥手,官员们都站立起来,但谁也不敢直腰,都低着头站在那里。这时皇帝有些口渴,要饮茶,因此有好多官员都在路边摆上了茶几,从衙门打来开水,献给皇帝。乾隆皇帝喝了几家的茶水,都不好喝。当他喝到上营晓骑营官员献上的茶水,品尝一口就楞住了,连忙问到:“这是哪里的水?”,晓骑营的官员心里一阵害怕,急忙上前跪倒如实禀告:“这是从前面那口井打上来的水沏的茶,请万岁品尝”。乾隆皇帝一声:“好啊,立刻着人打水上来。”随着皇帝旨意,当即有人打来一桶水,倒入壶中烧开。乾隆皇帝把随身带的明前龙井倒入茶壶,用开水沏过慢慢地品尝起来,他品完两杯茶,又叫人拿碗去舀桶里的井水,品起水的滋味,只见他越品越眉舒目展,越品兴致越高。而后他又高高兴兴地走向井台,在井台边上转了一圈,然后探头看看井深,对大臣们说:“我还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好的水,这水喝着好甜、好香、好凉。”只见皇帝龙颜大悦,尽情地喝了起来,乾隆皇帝说什么也没有想古北口会有这么好的水供他饮用,于是又降旨北关晓骑营和河西提督衙门的官员找来木匠,为他做两对用马驮水的扁圆型木筒。两位官员不敢迟延,集中古北口的能工巧匠连夜加工木筒,第二天,木筒做好,用两匹马驮上400斤井水水随着皇帝到热河去了。秋天,乾隆皇帝由避暑山庄回北京,路过此地,又从井里取了400斤回北京去了。此后,每逢过节过年或是皇帝、皇后寿辰,古北口的官员都要派人往皇宫里送水,“乾隆井”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古北口的大小军政官饮用这口井的水,阔气富户饮用这口井的水,而且许多远道而来的客人路过古北口也要打上几壶这口井的水,拿回去向亲友邻里炫耀。
  二十三、李息监修缇奚城:在古北口筑城的直接原因是匈奴连续三次对西汉发起的战争。公元前129年,也就是汉武帝刘彻元光6年,匈奴3万骑兵沿着鲍丘水(潮河)南下,企图大举进攻中原,他们沿路把年轻的女人掠走,男人一律杀死。他们一直烧杀强掠到渔阳,却没能攻下渔阳城,只好沿着原路退回到坝上去了。  据历史资料记载,缇奚设县是在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为了加强北部边疆的防务,在今古北口的卧虎山下设了一个缇奚县。但是这个缇奚县只有县衙,没有城池,所以匈奴骑兵一来,县官、衙役和几千守军根本抵挡不住匈奴骑兵的进攻,每次都是几尽被捉,老百姓也被劫掠一空。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发展国家经济和军事上有一套独到的办法,汉武帝为了发展渔阳郡一带的农耕和商业,就从黄河两岸移民17000多户到渔阳和缇奚一带。不料这年秋天,匈奴大队人马又来袭扰,他们把新搬迁来的移民抢掠一空,周围三五十里的村舍也没有得到幸免。于是汉武帝决定加强渔阳和缇奚的防守,派材官将军韩安国率1万多骑兵和步兵,屯守渔阳并分兵驻守缇奚。结果到了第二年,匈奴的两万骑兵又经缇奚沿着鲍丘水直扑渔阳,西汉驻军与匈奴大军在渔阳城周围进行了激烈厮杀。由于匈奴兵多将广,城外的汉军兵少势弱,伤亡太多,最后只好退守到狐奴(今牛栏山)方向去了。韩安国率残兵死守城池,匈奴强攻了两天两夜不克,只好向北退去。第三年,即汉武帝元朔2年(公元前127年)春季,匈奴的大军2万多人,又沿着鲍丘水过缇奚直扑渔阳,经过3天3夜的激战,韩安国的军队阻挡不住匈奴兵只好退出渔阳城。匈奴兵在城内大开杀戒,杀死官吏和居民2000多人,正在此时,汉将军李息从广阳(今北京)率兵赶到,与韩安国的部队联手反攻渔阳,击杀匈奴官兵3000多人,匈奴败退,望风而逃,李息与韩安国挥兵追过缇奚。  为了彻底消除北方匈奴的军事威胁,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夏天,亲率18万大军征讨匈奴。经过缇奚到达原来燕国的北界长城,只见1000多里的路上旌旗猎猎,尘土飞扬,单于十分惊恐,率军向北逃去。汉武帝认真吸取匈奴几次攻下渔阳,威胁中原的教训,在凯旋途中,看上了缇奚这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他授命李息在此修筑县城,以阻挡匈奴骑兵的进攻,使缇奚成为保卫渔阳的天然屏障。  李息将军带领十几名军官和谋士,在如今的古北口周围做了几个假想城,然后让大家讨论究竟哪个地方易守难攻,哪个地方既临河又靠山,成为扼制南北之咽喉,在经过一个多月的选择和比较之后,最后决定把城建在卧虎山下鲍丘水西岸。缇奚城的北半部在山上,南半部在山下,设东西两门,东门外和南城外是大河滩。北城筑在山顶,在北城外的山岭上凿下宽、深各60丈的凹槽,视为天堑。城内东西有条笔直的大街,是出入南北必经的行车大道。缇奚城高5丈,厚3丈(汉尺比现在的尺小)一律用大毛石块和石灰构筑。在城东北卧虎山与蟠龙山相对的鲍丘河边均派有重兵把守,在城西南有阴山西端与野猪岭南端之间的河套相连,其地势也十分险要。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山环水绕、城大壕深的缇奚县城终于建成了,它正好堵在山口与渡河的河口上,如果闩上城门,敌人靠乘车骑马,是万万也无法过去的。所以自古以来,古北口就有铜墙铁壁、固若金汤之称。  缇奚县县城东门和西门相距500米,近正方形。汉武帝派遣县令统军8000人在此镇守,又从太原、云中、九原等郡迁来居民1200家来此落户。一时间,城北山坡和城外一些需要把守的地方都盖上了官兵和居民住的房子,整个缇奚城内,房舍紧凑,街道繁荣,男女老幼、士农工商,进进出出,好不热闹。面对这座拔地而起的缇奚城,匈奴骑兵多次想进攻,但几经作战,都损兵折将,败兵而归。看来,有城墙和没有城墙是大不一样的,从这里我们也就充分理解古人筑城的初衷了,充分理解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会提出“高筑墙、广积粮”了。  缇奚县城从建成到汉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一直称缇奚县,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称孰德县,东汉和5年140年),叫“提奚”,三国的魏国景元3年(262年)叫“提奚城”,西晋建兴4年(316年)叫“提奚”,北魏孝昌元年(525年)称提奚故城,东魏武定4年(546年)叫“提携城”。
  二十四、千年古城潮河关:潮河关城位于河西村西南一公里,是一座东西南北各156米的正方形小城。此城东西建在山上,北、南、西三个方向面对潮河,城墙用毛石和石灰砌垒,城的西南方向有砖砌城门一座。潮河关所以称关,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北齐长城的一个关口。北齐长城自怀古关直上野猪岭山顶小高楼,再由小高楼向东南上的野猪岭山顶,山下就是鲍丘水(现在的潮河),过河东又沿着山脊把长城修到阴山的制高点。由于两山之间的河岸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所以,监修长城的官兵和民夫又在离原提奚县城西南1公里路的一个平台上修了这座石头城,即现在的潮河关古城。另外一个方面这座小城可以北控黄榆沟,西控西沟一带。由于原来修在河西的提奚故城的城墙已经破烂不堪,废弃不用,所以人们也曾把这座小石城叫做“提携城”。  潮河关古城是古北口现存最早的古城,它建在阴山西端,潮河环绕城南、西、北而过。西面的城墙厚5米,现在基本完整,北面城墙厚6.5米,现在拆了一个豁口方便过往行人,东面的城墙修在山上,成了一条碎石堆,南面城墙已拆尽全无。此城的北面城墙,既是古城的北城墙,又是长城的一部分,用料都是粗糙的毛石、石灰、石质和颜色相同,城墙高再向上1.2米,像是分三期建成,第一期距地面80厘米,第二期自80厘米向上1.5米,第三期再向上1.2米,这种分期施工的痕迹,说明潮河水经多年泛滥,泥沙淤积,使城墙表面变矮,不足防敌而两次加高的。它的第一期工程起码不能低于地面8米,所以潮河关至少有8—9米已经深埋在地下了。当时的潮河关,不仅城里驻满了兵,而且因为潮河上和岸边在那时还不能筑长城,所以在城外也驻扎有大量兵马,以防止敌人沿河道侵入。  据《北京历史地图集》记载,潮河关在北齐武平3年叫“提携城”,隋唐时叫“提奚城”,元朝叫“潮河关”,明朝万历年间叫“潮河所”,清至今又叫“潮河关”。潮河关东南原衙门口有大狮子一对,再往东是古代的炭市、柴市和粮市,现在只剩下一片遗址了。1990年春天,国家拨款100多万元,在潮河上架了一座长182米,宽5.5米的钢筋水泥大桥,使这座掩映在绿色密林中,像世外桃源一样,充满神秘的色彩的千年古城,露出了美丽的面容。  二十五、帽儿山下七勇士:在古北口城到二寨沟口的道边上,有一座山峰,山峰的下部和北面相连,上部是孤立的山顶,周围有高不可攀的黑色山崖,山崖的上面有一个东西长15米,南北宽3—5米,凹凸不平的山顶,从山顶的南面看,很像一帽子,所以自古来人们都叫它帽儿山。人们站在帽儿山上,往东可以看到龙王峪,往西可以看到古北口河东、河西,往北可看到将军楼一带,往南可看到北甸子沟的古道红门口,其地势十分险要。杜聿明旅长很重视这一高地的战略价值,于是就派出145团一个班的7名士兵在山顶设了一军事哨,以便用电话传递消息和监视敌人。 11日,日寇占领将军楼后,随继又占领了古北口城和龙王峪一线,到12日中午,帽儿山哨所和师指挥部联系的电话线被敌人飞机炸断。此时,许多部队都已从阵地撤离,帽儿山下东西南三面都有部队在撤退。帽儿山上的7名士兵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向北面的敌人进行猛烈还击。此时,日寇似乎发现山顶上有大部队,于是三架五架一组的飞机不停地向帽儿山顶投炸弹、扫射。将军楼的敌人用重炮向帽儿山顶轰击,八士沟口高地上的敌人用机枪向这里扫射,北面山上的敌人集中主力向这里攻击。整个帽儿山的山上山下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硝烟与尘土,到处都是中国军队官兵的尸体,直到剩余的官兵撤到南关和潮河对岸以后,帽儿山周围的硝烟与尘土才渐渐落下,但是,山顶哨所的7名士兵却撤不下来了。日寇发现山顶还有中国军队在抵抗,就用飞机投弹轰炸,炸弹在山顶周围不停地涌起烟尘、石块,直到下午2点多山顶才逐渐沉寂下来。于是一队队鬼子兵就开始从山下往上爬,当他们爬到半山顶不好向下退的时候,山顶上的机枪和步枪又响了起来,爬到半山顶的鬼兵全部都死在7名士兵的阵地前。此后,日寇更加疯狂地用大炮向山顶轰击,一会儿,山顶上又没了声音,日寇就又组织部队往上爬,结果又全部被士兵仇恨的枪弹打死。此时,7名士兵都已经负了伤,其中一个士兵被飞来的弹片炸得满脸是血,一个士兵的大腿被炸断。此时,山顶东北角上还有十几个鬼子利用大石块做掩护继续往上爬,为了节约子弹,班长和4名士兵就举起石块向敌人砸去,一个敌人向山顶扔过一颗手榴弹,被一士兵踢了过去,在鬼子身边爆炸了。  气急败坏的鬼子误认为中国军队的指挥部就设在帽子山顶,于是就组织飞机、重炮和步兵联合进攻这个山头,这时,山头上只剩下4个士兵,他们的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石块没有了,就和敌人拼刺刀,直到全部牺牲。帽儿山虽然失守,但山顶山腰却留下了160多具鬼子的尸体。日军指挥官原以为山上起码有几百人在抵抗,攻上山头说不定还能抓住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官杜聿明,日军攻上山头一看只有7具中国士兵的尸体,一下子被眼前惨烈景象惊呆了,他们对中国军队英勇精神的敬佩之情油燃而生。在日军指挥官的安排下,几十个日本鬼子把这7个中国士兵的尸体抬下山来,他们按照日本的礼节在帽儿山下阳坡上挖了一个坑,然后把这7具尸体一个一个摆好埋上土,堆成一个大坟,还在前面立了一个高1.8米,宽18厘米的三角形木牌位,上面用中文写着“支那七勇士之墓”。
  二十六、壮怀激烈肉丘坟:古北口长城抗战,从日至5月14日,中国军队以沉重的伤亡代价,抗击了在武器装备方面占优势的日军近63天之久,中国军队在没有飞机、大炮、坦克和武器装备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出生入死,多次激战,先后攻击、扼守和转战几十个阵地,东北军第107师、第112师伤亡官兵五千多人,第17军各师、旅伤亡官兵一万多人,如此惨重的伤亡,如此悲壮的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中华男儿,不怕牺牲,勇猛拼搏的精神将永载史册。  古北口长城抗战,先后有一万五千多名中国军人倒在古北口长城脚下。古北口山山岭岭,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尸体,古北口的每一条河水都被忠烈们的鲜血染成了红色。在河北省滦平县的青石梁上,东北军第107师官兵在阻击日寇三天两夜后,绝大部分都牺牲了。在将军楼和炮筒子沟口的长城内外,东北军第112师官兵在和敌人拼杀了30多个小时后,几无生还。在古北口到龙王峪一带长城内外光秃秃的山岭上,横七八竖地躺着第17军第25师官兵的尸体。在古北口东关街头坝坎下和原二府衙门对面河北躺着100多具抗日官兵的尸体,这些牺牲的官兵有的瞪着眼,板着愤怒的面孔,有的被日寇刺刀挑出了肠子和内脏,有的仍然半立姿在那里好像准备还击。在当地爱国道士王乐如的率领下,古北口的群众对烈士们的尸体分期分批进行掩埋,他们扛铁镐,铁锨,把山山岭岭上的烈士尸体抬到山边有土的地方掩埋,把田野里的烈士尸体就地掩埋,把村里各家院子里的烈士尸体抬到村外掩埋,把成堆成片的尸体,分散掩埋。  1934年清明节,又是在爱国道士王乐如的带领下,联合当地商务会,到国民党军委会北平分会,要求捐款,准备在古北口建立“癸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王道士等古北口镇的爱国人士,根据北平军分会的要求,把原第17军25师的500具尸骸挖掘出来交军分会送到安徽蚌埠烈士陵园,对已经找到原国民第17军25师和原东北军第107师、第112师的360多具尸骸抬到古北口南门外右侧大花楼山下,在那里挖了一个直径18米的大坑,里面一层苇席一层尸骸,共安放了三层尸骸,然后堆起了一座10米高的坟墓。在墓前立了一座高2.5米,宽5.4米的纪念碑,墓碑的下面上书古北口宿儒何佩衍先生书写的“癸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1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墓碑的后面则记载着战役及建碑经过。在前面院门的门垛上,有何佩衍先生题并书的“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门上的铁方是“铁血精神”4个大字。此后50年,公墓年久失修,1984年,古北口人民又集资重修烈士陵墓,1993年古北口镇又对陵墓进行整修,在陵墓周围修了院墙,建了门楼,栽了松柏,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古北口镇和密云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如今,逝者已去,然而再站在这残破的城墙上,看到这些曾被战火烧黑、被炮弹炸残的墙壁,耳边犹然又听到了飞机的轰鸣,大炮的怒吼,中国军人誓死守卫长城的情景又浮现于眼前。苍茫大地,万物生灵,没有谁能抹去这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的一幕,没有谁能忘记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  据古北口的老乡讲,古北口长城抗战之后,那些已经牺牲的抗日官兵忠魂始终不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古北口人在深更半夜经常听到烈士陵园前的马路上有部队在进行操演,一、二、三、四的口号声中不时隐隐约约在山谷中回响,一阵一阵气吞山河的撕杀声,时远时近在关城内外回荡。在烈士陵园附近居住的人家夜里睡觉时,经常被长城抗战部队官兵的喊杀声惊醒,当他们拉开大门往外看,什么也没有,关上大门回到屋里刚要入睡,这声音又传了过来。就是当时驻古北口的日军,也经常排上整齐的队伍到中国军队的烈士陵园去吊凭,学习中国军队的铁血精神。日军甚至规定,所有官兵路过中国抗战烈士陵园都要下车、下马,等看不到陵园才能骑马、坐车。其实这正是中华先烈忠魂威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国魂威力之所在。  令人欣慰的是,古北口长城抗战虽然中国军队战败了,但是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国人从此吸取了教训,并最终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历史不会忘记,中国军队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第25师关麟征师长、第73旅杜聿明旅长、第2师师长黄杰,第4旅旅长郑洞国、第145团团长戴安澜等将军,正是在战争教训中走向成熟,成为一代名将。听古北口的乡亲们说,1987年长城抗战将领郑洞国将军、覃异之将军曾重游古北口,凭吊长城抗战牺牲将士。覃将军还在古北口留下了自己的诗篇:  五四年前血战地,白头老将又重来。  长城依旧雄华夏,倭寇而今安在哉。  当年喋血卫神州,八载麈兵报国仇。  古北口前怀战友,中兴喜讯告坟头。  此后又有十几位长城抗战将领的后代先后来过古北口凭吊先烈,他们在古北口战役纪念碑前敬放花圈、花篮,久久不愿离去。看到他们一个个穿着讲究,十分阔绰,古北口人为他们庆幸。往事如烟,今非昔比,他们尽可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以有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黄杰、郑洞国等前辈为自豪,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日本鬼子的刺刀大炮,当然也用不着冒死去拼杀,浴血奋战了。  据说,时至今日,在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中,还有一个古北口长城抗战研究会,在与大陆只有1.8公里之隔的金门岛,当地守军根据古北口长城的特点,专门修建了以三座空心敌楼为主体的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以告诫官兵不能忘记1933年的古北口长城抗战。
  二十七、慷慨悲歌纪念馆:2008年,古北口镇政府在古北口修建了一座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该馆座落在古北口城南门外的一处高台上,是一个典型的仿明清古建四合院,馆内一共分三个展厅,六个单元。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军队东北军第67军第107师、第53军第112师,中央军第17军的第25师、第2师、第83师在古北口长城抗战中的英雄事迹。让人们在游览古北口长城的同时也了解一下古北口长城抗战,让人们在参观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之后,更多地了解一下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十分有价值的事情。
  二十八、 古北口保卫战阵亡烈士纪念碑人们不会忘记,从1945年到1946年,古北口还经历过一场戏剧性的反反复复的历史变迁。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苏蒙联军几个骑兵师同时进驻古北口,古北口镇和附近长城上的所有日军据点都挂起了白旗。苏蒙联军像赶绵羊一样把一群群日本兵都集中到古北口兵营的大广场上,然后由日本海军陆战队驻古北口最高长官本野向苏蒙联军最高军事长官递交了一块用黄布书写的投降书和表示缴械之意的一把日本军队指挥刀。此时,古北口人民纷纷走上街头,奔走相告,互相传递着“日本投降了”的消息。 11日早晨,苏蒙联军的4个骑兵师、1个坦克师开始从河北滦平向古北口涌进。苏蒙联军进驻古北口,不住民房,他们在旷野中扎起帐蓬,吃的是随军带来的牛羊。苏蒙联军到古北口后,由于不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反动地主关伟臣抢先和他们接上了关系,建立了一个伪“区自治政府”。正在这时,我党第14分区领导派承兴密县委书记李守善,带领区干部和民兵到巴克什营和苏军正式谈判,苏蒙联军于9月19日把古北口正式移交给承兴密县政府接管,承兴密县政府解散了伪“区自治政府”,逮捕了伪区长关伟臣,并召开群众大会,镇压了血债累累、罪大恶极的日本“一四一八”特务队队长王魁武和日本汉奸,伪镇长刘沛然,清算了大地主关伟臣和李尧臣罪行。古北口的父老乡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第一次解放。
10月初,根据苏联远东军区的命令,苏蒙联军全部撒出古北口。日本鬼子投降后,国民党蒋介石火速调兵北上,妄图抢占胜利实,再次挑起内战。日,就在国共两党还在举行停战谈判之时,蒋介石就开始密令国民党军“应于停战令未下之前有利地点,在下令前进驻基地,而尚未到达者,应促其前进”又密令第11战区行辕主任孙连仲,限期攻占承德、赤峰一线,于是国民党军队分3路向热河解放军发起进攻。一路以敌92军为主,沿锦承铁路向叶柏寿,凌源方向进攻,一路以敌54军为主,由翼东向喜峰口进攻,而敌主力沿平古路进攻。到1月9日,国民党92军和16军等3个军加上3个保安团布防在燕落、不老屯、石匣线集结,并开始进攻古北口。当时保卫古北口的解放军只有冀东14军分区的16团和55团,16团布防在燕落、不老屯、兵马营一线,55团守卫栗榛寨、芹菜岭一线。国民党军队十数倍于解放军,但解放军两个团密切配合,并肩作战,英勇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轮番进攻。守卫兵马营南山的16团3营7连,接连打退国民党军队一个营的7次冲锋,而后进行反击,吃掉对方一个排。由于解放军的顽强阻击,国军被迫停止在董各庄、大小清水潭、兵马营、车道岭、团山子、新开岭一线。  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规定于13日午夜前正式生效。就在这时,蒋介石又向国民党军队下达“手令”,内称:“各部在停战令未生效前,应迅速抢占战略要地,尤其是热汤方面,最好于停战令生效前占领承德,否则必迅速抢占古北口……”根据这道“手令”,国民党军队再次向古北口发起大规模进攻。解放军急调冀晋、冀察两个纵队前来保卫古北口。  12日晨,国民党军队由石匣、小营出动,向解放军燕落、不老屯、兵马营一线阵地发起攻击。14军分区的两个团虽英勇抗击,但终因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不得不退守兵马营以北山地。这时冀晋纵队由延庆急行军赶到古北口侧翼之燕落一带,钳制国民党军队。冀晋纵队1旅从延庆永宁堡经过急行军,12日夜间也及时赶到古北口,未及吃饭休息即开赴阵地。 1旅3团于新开岭、兵马营一线前沿构筑工事,准备战斗。 14军分区部队则调到香水峪一带,防守右翼o 1旅2团为旅预备队,集结在郝家台待命,1团到潮河以东南台一带设防,以防备国民党军队迂回进攻。  13日上午9时,在5架飞机的掩护下,国民党92军56师全部和16军22师两个团向解放军大小新开岭一线进攻,56师66团则于河东向南台一线发动牵制性佯攻。在新开岭方面,仍以为我守军微弱,所以只打了几发炮弹,便毫不顾忌的向解放军的阵地推进。就要到山顶时,3团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手榴弹冰雹般砸向国民党军,打得对方死伤一片。国民党军这才发觉解放军主力已至,遂集中炮火向阵地猛烈轰击,接着发起强攻。 3团指战员英勇战斗,连续打退国民党军8次冲锋,杀伤大量国民党军。中午12时,主峰妈妈山暂被敌人占领。下午l时,公路两侧的几个高地又被国民党军攻占。这时,旅预备队2团奉命出击。2团从侧翼悄悄接近国民党军,突然向国民党军占领的高地发起冲锋,国民党军受到沉重打击,仓皇逃窜,2团接连夺回了几个山头。国民党军据守公路以西的最后一个制高点拼死顽抗,2团战士前仆后继连续冲锋不止,有的士兵衣服被打着起火,他们就带着满身的火苗扑向敌人。对方完全被解放军的勇猛气势压倒了,许多士兵掉头逃窜,解放军乘势冲上高地,生俘连长以下35人,将高地占领。对方乘解放军立足未稳又马上组织反扑,前后7次冲锋都被击退。黄昏时2团插入新开岭东山,3团也配合夹击,经过一小时短兵相接的搏斗,新开岭东山守敌一部被歼,一部沿潮河逃窜,其余退守妈妈山。战斗正激烈进行中,冀晋纵队2旅赶到古北口,加入了战斗,2旅5团两个营进入河东北甸子设伏将一股进犯之敌消灭,6团到南台协同1旅1团将进犯之敌两个营击溃,4团进驻下甸子,列入1旅战斗序列。当晚,4团一个营奉命偷袭国军阵地妈妈山,予严重杀伤后主动撤回。经一天多的鏖战,除妈妈山主峰暂时还被敌军控制外,其他高地均被解放军夺回,蒋介石企图在停战生效前抢占古北口的美梦被粉碎了。
  国民党军队仍不甘心失败,14日拂晓,即停战令生效后5个小时,又发动了新的进攻,以新开岭牵制性的佯攻为掩护,猛烈进攻香水峪一带阵地。解放军将1旅2团调至香水峪一线,与14军分区部队一起共同阻击进攻之敌,战斗十分激烈。敌人向阵地倾泄了无数发炮弹后,不惜代价的连续发动大集团冲锋。至中午,国民党军队虽暂时占领了几座山头,但伤亡惨重,已无力继续进攻。这时,解放军开始全线反击。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战士们争先跃出战壕,端起刺刀呐喊着冲向敌阵,一批批敌人迅速被消灭,一座座山头被夺回。正当战士们乘胜追歼溃敌时,突然从南面飞来几架美国飞机,低空盘旋,撒下大批停战传单。美机不迟不早偏偏在国民党军队即将被我消灭之际赶来散发停战传单,正说明美帝国主义并不是什么“和平使者”,而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帮凶。这激起全体指战员的极大愤慨,他们更加奋勇地冲向敌人,至黄昏,收复了全部阵地,将国民党军队赶回石匣地区。停战前后双方这次大的较量,终以国民党的失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结束。  古北口保卫战,国民党军队直接投入战斗的兵力达1.2万余人,经过五昼夜激战,解放军毙俘对方1500余人,自己仅阵亡百余人。这次战役,保卫了承德,保卫了热河,保障了东北与华北两大解放区的联系,给蒋介石抢占东北的阴谋以沉重打击,是一次战略性的胜利。  古北口保卫战的胜利是在地方党和政府及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特别是热爱自由民主生活的密云人民,同子弟兵并肩战斗,全力支援前线。密云河东、河西县委和县政府的负责同志都亲临前线组织支前工作,保证部队要人有人,要物有物。河东还成立了支前办事处,专门为部队筹集物资。河东、河西县支队都开到前线,为主力部队运送弹药。密云各地人民运送粮食、蔬菜、粉条、猪肉等源源不断地抵达古北口,古北口人民在保卫战中更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抢救伤员,古北口镇副镇长刘承印带领全镇木匠一夜钉好了600多副担架,赶送前线;古北口车站铁路工人组织了平道车,昼夜不停地运送伤员;全镇人民总动员,男人全部到前线抬伤员,运物资,女人烧水做饭,照料伤员,并把开水和饭菜一担担送到十几里外的战场;许多人在战斗打响后几天几夜没合眼,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保卫战开始后,热河省委派出以省政府第一副主席李子光为首的战地工作团来前线慰问,并在古北口令公庙前召开大会转达热河省人民对全体指战员、全体支前人员的亲切关怀和问候,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斗志。  1月中旬,军民万余人在古北口召开祝捷大会,热烈庆祝古北口保卫战的胜利,表彰保卫古北口的有功单位和个人。1月26日,万余军民又在古北口举行隆重追悼仪式,沉痛悼念在保卫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会场上千百幅挽联围成庄严的祭台,周围摆满了花圈。1l时许,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赵尔陆、热河省农会主任曹国章于哀乐声中主祭,军民等各界代表讲了话。会上古北口车站铁路职工提议为烈士修建纪念碑,当即被大会一致通过。同年7月1日,一座高约5米的“古北口保卫战阵亡烈士纪念碑”在古北口东山矗立起来,碑座四周镌刻着100多名为实现和平而献身的烈士姓名、年龄、部队番号和籍贯,碑身背面镌刻着赵尔陆司令员手书的四个苍劲大字:“河山永在”。后来,解放军进行战略转移,曾一度撤离古北口,“古北口保卫战阵亡烈士纪念碑”被国民党军队凿掉碑上刻字,并抹上了水泥把纪念碑改成为“国民党军进驻古北口纪念碑”。全国解放后,当地政府又派人剥掉碑上的水泥,但纪念碑的本来面目已难恢复。时至今日,这座国共两党军队反复争夺过的纪念碑,仍矗立在祖国壮丽的土地上,矗立在古北口人民的心中。
  二十九、一脉相承南天门:在与古北口相得益彰的古建筑群中,还有一处非常值得一提的人文景点,那就是距古北口长城往南5公里,距密云县城东门45公里的南天门,这里的山势也十分险要,风景很是奇丽。  地处瓦山东麓的南天门正好在北京至承德避暑山庄的辇道边,它始建于康熙43年,是皇帝去避暑山庄的必经之路。据“南天门碑记”记载:“经列(神圣)巡幸热河,息饮与此,内阁大学士李、内务府大臣谷,县奏请款修建。”于是,清政府责成提督太监雇行问筹集工料,动工兴建,南天门建在瓦山东麓的两山崖口中间,门呈拱形,上有链式木栏
杆圈围着椎楼,门前依山垒筑平台,上建南海大土,真武大帝大殿各三楹,关圣帝君,二郎神配殿各三楹,山门外建禅房6间,周围有群墙高2.5丈、长390丈,此项工程峻工后,康熙皇帝手书了“南天门”匾额,新建的南天门“前拱神京(北京),后临古北(口),崇山逻列,峻岭迢遥,地虽无雁门之险,景亦若有剑阁之形”,陈豫明在《南天门》一诗中曾这样写道;  屈曲沥深涧,夏岭当马前。  崖应神斧劈,径向霁霄穿。  佛日辉金界,僧茶煮玉泉。  名于阊阖称,北极紫微连。  乾隆5年(1740年)乾隆皇帝由潮河涧经柳林营至南天门,见四山河水环束,波流迅驶,每岁秋月弥栏很不方便,于是,下令在此建正付浮桥以渡河之用。在修造潮河浮桥的同时,乾隆皇帝又在南天门敕建观音寺,寺旁建有几处非常精致的房舍,并御制额曰“揽胜轩”,工成之后,南天门又平添了几分新的情趣。在清朝作过兵部尚书的范承勋在《南天门诗》中写道:  “昔日看山坐水宾,溪山为主我为宾。  而今结屋清溪上,又向溪山做主人”。  清乾隆5年(1741年)乾隆皇帝从热河返回北京时路过南天门,也写下了《南天门观音寺遥望诗》:
  古刹礼大士,虚堂息劳身,旋起凭栏望,归径还如新。  谷转见行骑,山高截片云,是时秋始猛,绿为犹繁芬。  两山辟仙境,一路无纤尘,袅急旌旗影,隐现出嶙峋。  乾隆29年(1764年  北河涧接南天涧,谷中小气金风翻。  须臾日出高峰朗,跋马真是霜天门。  祗园左侧有精舍,我问名之揽胜轩。  每采憩坐必揽胜,萦青缭白罗樽樽。  偨池夏木犹余翠,低蕤高叶纷繁坠。  九阍何必守虎豹,夔夔为忆三百言。  从上述诗赋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南天门不仅香火很旺,就连皇帝老子也特别喜欢这个地方。然而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随着清朝政府统治危机的不断加剧,南天门也日渐萧条冷落。虽经几次修葺重新,但南天门的旧日风光已不复存,特别是1933年,日本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发动对长城各口进攻,南天门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毁于日军炮火。
  第二部分
长城景区  一、北口长城知多少?据《密云县志》记载,密云县境内的明长城从县境东部下棚子村入境沿县东北西三面边界,盘旋起伏,穿越54个村庄,最后从县西南小水峪出境入怀柔县,县内长城达300多公里,其中213公里实有城段,而这些城段又由墙字路辖下的7个关口,曹家路辖下的15个关口,古北口辖下的15个关口,石塘路辖下的24个关口相连接成一体。据《钦定日下旧闻考》卷153记载:“原古北口关寨一十八,东自卢家安寨,西蚕房谷寨延
九十五里,古北口下关寨、卢家安寨、鸦鹘安寨、司马台寨、丫鬟山寨、沙岭儿寨、砖垛子寨、龙婆谷寨、古北口关边域五十里,附墙台一座空心敌台八十四座,潮河第一寨、第五寨、第六寨、潮河第七寨,吊马谷寨、徒道谷寨、蚕房谷寨。边城九十二里,空心敌台二十七座。由将军台十里至卢家安寨,又三里到鸦鹘安寨,山俱险,通布。又十四里至司马台隘口,通单骑,又六里至丫鬟山,又三里至沙岭寨,又三里至砖垛子关,又六里至龙王峪,又十里至师婆谷,又十里至古北口,俱外通大川,各墩空,俱通骑,极衢。”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北口明长城自古北口向东到将军台五十五里,有空心敌台八十四座,墙台一座。自古北口向西到蚕房峪四十里,有空心敌楼二十七座。即以古北口为中心的长城全长九十五里,共有敌台一百一十一座,墙台一座。有些朋友认为,金山岭长城是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司马台长城也在金山岭长城辖下。其实,我们认为,无论是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是不能和古北口长城相提并论的,它们都是古北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密云县志》的记载来看,古北口路长城辖下的关口包括:司马台口、汤河口、沙岭口、砖垛子口、龙王峪口、窖子峪口、红门口、炮筒沟口、古北口正关、古北口潮河口、古北便口、鸽子洞口、黄榆沟口、七寨口、吊马寨口、乍儿峪堡等16个关口。无论是大金山楼、小金山楼还是望京楼、仙女楼,它们都属于古北口长城的范围之内。  二、北齐长城今犹在:战国时期最后修筑的燕国北界长城,虽然与古北口有一段距离,但是,燕国的官兵和百姓进出长城,都要从古北口通过,古北口是南北朝修筑长城前上千年连接燕山南北的重要通道,更是南北朝修筑长城后1500多年的重要关口。  为了防御东胡人入侵,燕昭王29年(公元前283年)从燕国各郡调集了10万大军和20万民夫去修长城,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修筑的一条长城,即由现在张家口东北的独石、经多伦、围场、赤峰、阜新、开原、新宾到鸭绿江边,长2400多里,谓之燕国的“北界长城”。  需要说明的是,北界长城并不是燕国和东胡的边界,而是燕国把长城建在距离边界很远的领土之内的一种军事防御工程。国家一旦有事,军队既可以在长城外用兵,又可以依托长城抗击敌人。北界长城修好之后,燕昭王在长城内设了上谷、渔阳 、古北口、辽西、辽东五郡,并从内地迁入上千户居民,开发人烟稀少的郡城和土地。其中渔阳郡就设在密云县城西南统军庄村南一个叫“南城子”的地方,这里就是渔阳郡的郡址。渔阳郡所辖的地区很大,包括现在的顺义、怀柔、密云、滦平、隆化、围场一带地方。那时,古北口还不叫古北口,而是叫缇奚。从渔阳郡去北界长城必须经缇奚、滑盐(现在的巴克什营)的西河川,到如今的虎什哈向东,再沿着伊逊河向北,才能直达目的地。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历史发展到南北朝的北齐天保年间,只有500米见方的提携城,经过700多年的历史冲刷,已经残破不全,再也抵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了。  天保6年(公元555年)秋天,北齐皇帝高洋为了防御北方的契丹、柔然和突厥的进攻,先后从全国调集了180万民夫修筑长城。高洋派了一大批官兵和民夫,在古北口潮河东岸的山与河之间,排出河水,用土石筑起一道六、七米宽的城墙,中间设有一个门洞,向外安了两面包着铁皮的水门,起名为“铁门关”。此门白天打开,供口内外的人来往进出,晚上则用两个人才能抬动的大铁锁锁上。这把大锁一直用到民国初年,所以历史上古北口又有“铁门关”之称。  北齐天保7年(公元556年),又有大批的官兵和民夫、.车马来到古北口。这些武士拿着大刀长矛,驱赶着民夫,把坚硬的大石块运到八道7年(公楼子、卧虎山、蟠龙山、五里坨、金山岭和司马台一线的山脚下,然后让民夫用脊背将大石块肩扛或者背上山顶。民夫用卧虎山两侧的石灰岩石烧成石灰,然后在山顶用三合土加大石块筑成厚4—6米,高6—8米的城墙。这些城墙顶部都修筑了垛口,且可以来回走人。大约经过两年的时间,这道用数10万民工的血泪和尸骨筑起来的长城终于修起来了。
  三、万里长城咋修成?有的朋友在游览古北口长城之后,曾提出这样的问题,长城耸立在高山峻岭之上,现代人别说往上搬运东西,就是徒手往上爬都非常困难,在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修如此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般人所能干得了的。这些长城究竟是些什么人建的?又是怎么样建的,据中国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介绍,参加修长城的人主要来自以下三支队伍:一是戍边的军队,他们是修长城的主要力量;二是从全国各地征调的民夫,其中包括具有很高技术水平的瓦、木、工匠;三是因犯罪被发配充军的罪犯。这些人要把2000多斤重的石条和几十斤重的城砖以及大量的石灰运上去,其劳动的艰辛可想而知。其搬运建筑材料上山的办法大约有以下三种:一是人力搬运,即靠人背、肩扛、筐挑、杠子抬等办法把城砖、石灰、石块搬上山去。在山路比较狭窄的地方,采用把人排成长队的传递方法,从而提高运输效率;二是利用简单的机械把建筑材料运上山,当时人们已经发明了手推车、滚木、撬杠还有的在山头安装绞车绞盘,把巨大的石条绞上山去。在跨越深沟峡谷之处,还采用“飞筐走索”的办法,把建筑材料用固定绳索滑到筑城处;三是利用动物运输。据传说古人在修长城时,曾利用毛驴和山羊把城砖托在驴背或挂在羊角上以代替人力运输。对此,我只有一点怀疑,就是山羊角能否挂住几十斤重的城砖,但有一点,我始终相信,就是长城上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浸着古代戍边军人和劳动人民的血汗,同时也表现出他们高度的聪明才智和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  四、先睹为快大花楼:大花楼是明朝洪武11年(1378年)徐达修建长城和古北口城时同时建起来的一座大碉楼。大花楼底座10米,实体高10米,垛口1米。守城官兵站在大花楼上往北能看到长城外,西能视卧虎山八大楼子的情况,南能控制南天门,东能守古北口城。此楼四面各有3个箭窗,南北两面是中间一个大箭窗,两面各一个小箭窗,而东西则由一个大箭窗靠北,两个小箭窗靠南。这主要是因为,从古北口城西北角到大花楼的东北角,还有一段高5米、宽6米的北齐石块长城,守城的士兵可以沿着这段长城往来于古北口和大花楼之间,进出大花楼北面、中间和东面靠北的大箭窗。对于所有的古北口人和曾经到过古北口的游客来说,大花楼就像一个巨人,每天从古北口南来北往的游客在距古北口很远的地方就会首先看到这个巨人,当人们逐渐走近它并且从它的脚下轻轻走过时,巨人的那两个小箭窗子就像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密切地注视着每一个过往的行人,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巨人长年累月站在山顶,战时,它藐视着从任何方向袭来的刀枪剑戟,战火硝烟,代表着驻守官兵刚直不阿、临危不惧的胸怀;平时,它笑迎南来北往的客人,代表着古北口人淳朴豪爽、热情大方的气概。
  五、奇特双星姊妹楼  在古北口潮河西岸的长城根下,还有一对奇特的双楼,北面楼子较高、南面楼子稍矮,两座敌楼的距离不过20米,几乎是紧紧连在一起。从远望去活像两个美丽的少女挽着胳膊向东远望。这就是万里长城仅此一对的“姊妹楼”。  关于姊妹楼的建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明朝万历年间,在古北口河西柳林营住着一户姓马的阔财主,马财主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大雪,小的叫小雪,姐妹长得一模一样,如果不看个头,还真分不出哪位是大雪,哪位是小雪。  这一年,蓟镇总兵戚继光,派大将严洪福来古北口修大关长城,当他把古北口的地形反复勘察之后,心里凉了一大半,他看到古北口地形复杂,不是峭壁悬崖,就是七沟八岔,特别是蟠龙山、卧虎山之间的那条潮河,经常洪水泛滥,这长城怎么修呢?这时,他没了主意,就急得哭了起来,正赶上大雪、小雪姊妹俩从后花园出来,就问洪福为何哭得这样伤心,洪福就把修长城的难处说给大雪、小雪听。姊妹俩听完洪福的话,不由一阵好笑,洪福问小姐为什么取笑他?大雪说:“瞧你这五尺男儿,因这点小事就这般伤心!”洪福说:“小姐哪里晓得,戚总兵对我十分厚爱,我要是设计不好这段长城,怎么好向他老人家交代啊!”大雪问道:“你认为在这里修长城最难的是什么?”洪福用手指了指眼前说道:“这山、这水。”大雪毫不思索地指出:你何不让“长城水上过,崖头筑双楼,两边伸双须,东西各出头”呢?洪福听后简直跳了起来,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多谢小姐,你的构思真是太绝妙了。”晚上,洪福就把大雪的设想向戚总兵作了汇报,戚总兵非常高兴,当即让洪福照此设想进行施工。  洪福指挥着几千军人和民夫开始建水上长城和河西岸的双楼,建成以后,双楼就像两姊妹一样,也是一个高,一个矮。楼下是潮河水,楼上接长城,妹楼的东门与水上长城相连,姊楼的南门与妹楼的北门相连。两个楼可以驻兵200人,还可以存放很多武器、粮食,此楼是万里长城中独特的建筑形式,对保卫古北口的水门关有重要作用。  戚继光为了表彰当地老乡和这姊妹俩的功绩,决定把这两座敌楼命名为“姊妹楼”。凡是经过古北口南来北往的人,走到大关里面,一眼就看到潮河西岸那亭亭玉立、互相偎依的姊妹俩,即雄壮威武又美观秀丽,是古北口长城上著名的一景。民国初年,有瑞士人路过古北口,照下了一张姊妹楼的照片。不幸的是,此楼在“文革”中被毁,从而给古北口人和研究长城的人留下了极大遗憾。  六、凤毛麟角水门关:古北口长城有许多与其它长城不同的特点,其中尤以卧虎山与蟠龙山之间的长城让人称奇。众所周知,万里长城的关口不下几百个,而被人称之位“水门关”的却凤毛麟角。明朝在修了古北口大关以后,其瓮城外临潮河,河面与沙岸宽50丈,外敌极容易沿着河道侵入关内,戚继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在这里建了一座水上长城,取名为“水门关”。  戚继光修的水门关由瓮城西南角沿着河坝向南修了45丈长城,在长城南端修了一个碉楼为桥头堡,往西修了一道3丈高的水上长城,长城下留着过水的三个拱洞,全部用大石条砌成。中间的大拱洞长18丈,高两丈,两边都设有尖形分水。水上长城和水洞总称为“水门关”,也叫城桥。桥的部分,基础厚3丈,桥顶2丈2尺,城的部分厚两丈,城桥东端直通瓮城,西端紧连姊妹楼。
  七、雄关如铁铁门关:当我又一次站在古北口长城上,就不难发现,潮河穿长城水门入关,水门以西悬崖壁立,长城蜿蜒直上;水门以东是古北口正式关口“铁门关”及其瓮城;南有关城与长城主线在东山相连;北有龙须般的夹墙沿潮河两岸向北延伸,形成一钳形防线;夹墙外有若干个独立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一个环行防御圈;瓮城南有独立小城一座,被当地老乡称之为“上营小城” 或径直称为“营城”。其实,这完全是一座“城上之城”在万里长城的众多关口中绝无多见。到此,我们不得不从军事的角度来读解古北口,古北口真正是一个多层次,三维式向立体空间发展的军事防御体系,它是中国古代军事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历代军人留给子孙后代的聚宝金盆。  八、兵家必争将军楼:将军楼是古北口长城蟠龙山段的制高点,它处于古北口长城大关往东到24眼楼之间,楼成正方形,东西长10.10米,南北各有4个箭窗,东西各有4个箭窗,内部为圆桶形,有东西南北4个门,上面是穹隆顶,顶上4周是垛口。将军楼是否住过将军,今已无从考查,但却是守长城军人议论军机大事的处所。自明朝建立长城以来,历次战争都把将军楼作为重要的争夺目标,无论是防御的一方,还是进攻的一方,都要首先占领或守住将军楼,因为只有占领或守住了将军楼,才能控制住古北口东北方向的最好部位,控制住古北口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局势,所以将军楼的周围,是古北口历次战争中死伤人数最大的地方。  1933年1月,日本侵略军在占领东三省后,分兵三路,控制了热河(承德),继之,又进一步把侵略矛头指向长城各口,古北口这个被称之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关口,自然首当其中。抗战之初,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尤其是京、津、沪等大城市的工人、学生和爱国人士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抗日,蒋介石在全国抗日舆论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抽掉一部分国民党军北上长城一线抗日,当时奉命北上古北口长城一线抗日的国民党军有:  驻江苏徐州、安徽蚌埠一带的第25师(师长关麟征);  驻陕西潼关、河南洛阳一带的第2师(师长黄杰);  驻湖北花园、孝感一带的第83师(师长刘戡)。  此外,还有国民党军独立炮兵第4团、第7团,骑兵第一旅,重迫击炮第一营以及其他直属部队。
  当时,驻守在古北口长城一线的部队是国民党东北军第67军军长王以哲所属第107师(师长张正舫),在距古北口30公里的河北省滦平县青石梁构筑防御工事。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112师师长(师长张廷枢)所部正在古北口长城一线构筑工事。  3月5日,日军占领平泉、承德,先头部队已抵滦平。 3月8日,日军第6师团第16旅团开始进攻古北口,中国守军奋力抗击,那是一场激烈而悲壮的血战。  这天清晨,日军步兵在3辆坦克的掩护下向国民党军古北口守军发起攻击,国民党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112师635团团长白玉麟指挥战斗。  整整一天一夜,敌人的飞机一次又一次在长城上空掠过,炸弹一枚又一枚如雨点般落下来。炸起的石块、土块在第112师635团官兵的身边砸下。仅管如此,敌人猛烈的进攻依然未能使中国守军退缩,他们拼死保卫着大关和左右长城。敌人见从正面攻不进古北口大关,于是就让火斗山小韦子峪一个叫李长山的汉奸带路,在3月9日由二寨南沟进攻炮筒子沟,但炮筒子沟口长城和将军楼上的634团官兵一直在奋力抗击,一天下来,日寇伤亡惨重。  经过两天的惨败,日寇还不死心。天黑以后,他们又叫李长山带路,偷偷越过八士沟口长城,从侧面进入炮筒子沟口的里面,结果造成炮筒子沟的守军腹背受敌,沟口内和沟口外的敌人用“小钢炮”对守军进行猛烈轰炸,战士们拼死向城墙前后的敌人射击,长城上下一片火海。在敌人重火力的攻击下,守城的战士渐渐支持不住了,一边战斗一边向将军楼撤退。  635团团长白玉麟发现右翼战事异常后,立即带了第二营急赴将军楼支援。此时炮筒子沟口已经完全被敌人占领,形势很不利,白团长为挽回这种危险的局面,亲自率领第二营的战士,从敌机扫射,炮弹、枪弹密集的长城上向下冲,终于夺回了的将军楼及附近的长城阵地,但白玉麟团长不幸阵亡。此时,整个蟠龙山长城一线,尸横遍地,到处都是日军和国民党守军的尸体。到了10日黄昏,中国守军支持不住又放弃了炮筒子沟口。  11日上午10时112师守卫的将军楼被日寇攻占,主力向南退去.日寇随之就占领了蟠龙山大关、古北口大关,并集中兵力向古北口城和龙王峪包围。  日军占领将军楼后,首先用炮火封锁住了古北口城通往龙王峪的道路,继之又封锁了刚刚进入古北口的第25师通往大关的道路,使25师指挥部陷入瘫痪的境地.而112师634团、635团在将军楼,炮筒子楼沟口长城上面对日寇飞机的轰炸、扫射,在日军第八师团和骑兵第三旅团前后夹击的情况下,拼死坚持了一天一夜,最终从长城上退了下来。
  10日清晨,前来支援的第17军25师刚刚占据古北口城东西两侧高地和龙王峪口以及西部长城,就遇到了日军的猛烈攻击。  10日晚,73旅乘夜暗调整作战部署。11日拂晓,敌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开始对73旅进行总攻击。坚守一线将军楼和龙王峪阵地的112师,因缺乏支援,阵地很快被敌军突破,古北口关口即被敌军占领。敌继之开始集中主力向25师右翼阵地龙王峪猛烈攻击,阵地守军145团,因遭受敌军两翼包围,伤亡惨重,再加上占领将军楼的敌军以猛烈炮火封锁交通,截断了团部与旅部的联系。与此同时古北口南城第二线的战斗也十分激烈,当时,关麟征师长命令杜聿明旅长指挥本线战斗,自己则率领特务连拟夺回将军楼阵地支援龙王峪145团的战斗。关师长率队前至中途即与敌人遭遇,随继又率149团登将军楼以南的险峻山岭。此时北面的高地已被日军占领,关师长率兵强占南面高地之后,双方在两高地间展开激战,短兵相接,又相互增加援兵,战斗极为惨烈。关师长率部最终占领了北面高地,并与145团取得了联系,但是,进攻将军楼的战斗却因敌人的密集火网受阻。此战,149团团长王润波牺牲,关麟征师长腹部被炸伤。
  九、神神秘秘龙峪口:龙峪口又叫龙王峪口或龙王峪关。1933年春,我第十七军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换机上联口和下联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