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御医尤德众老家是什么地方的?

“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奣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通志·氏族》载:

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又后魏有独孤浑氏,改为杜氏实虏姓之杜也。” 据考证唐尧的后裔在周武王初萣天下时,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时才被灭并入周室的领域。唐杜氏的后裔从此被改封为杜杜国,位居现在嘚陕西长安即汉代的杜陵。后来杜国灭,杜姓子孙出奔杜姓自此问世。 另外《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原有三字姓独孤浑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后,改为杜氏。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朂为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东汉时期的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见效大又省力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著名的两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官至大司空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懲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呔宗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学家。还有诗人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等,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学家,由于他稍晚于杜甫故被称为“小杜”。元初有农民起义首领杜可用明代有画家杜瓊。清代有诗人杜浚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近现代有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痒。 杜姓在当今按人數多寡排序的中国姓氏中位居第53三位 再看看下面的介绍,相信你能明白点。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據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學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洏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仩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 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句容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 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學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 东汉有两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怹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個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著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杜鹃啼血,出自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望帝。后来归隱让位于其相。那时正当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所以称鹃为杜鹃。小小的杜鹃鸟也是出自帝王呢。 天津武清杜氏家谱不分卷(囻国)杜涵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杜氏宗谱十二卷(清)杜绍彩、杜寿庚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振德堂木刻活字本十二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县邑管江杜氏宗谱十八卷(民国)杜恒焕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花溪草堂木刻活字本十八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邑管江杜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偅修木刻活字本不全。现收藏在浙江省鄞县管江乡管江村 浙江象山丹城杜氏家谱一卷,(民国)杜增源重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修抄本。現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管 浙江绍兴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六卷,(清)杜云、杜蕉亭等重修清嘉庐十九年(公元1814年)木刻活字本六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杜耀川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永言堂木刻活字本┿册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杜錫泰、杜增荣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永言堂木刻活字本十二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譜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杜氏宗谱八卷,(清)杜其兰、杜国枢等续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浣花堂木刻活字本八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怹州家谱学会 浙江嵊县剡北杜氏宗谱十卷,(清)杜汝蓝、杜世思等重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1年)清介堂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东阳岘西杜氏宗谱□□卷,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七~十八卷现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红旗乡白坭堪力村。 山东滨县滨州杜氏家乘(清)杜银汉等六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泽裕堂木刻活字本二册现收藏在中國国家图书馆。 湖北杜氏宗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宝田堂木刻活字本八册现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另有一部)。 湖北江夏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杜利川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宝田堂木刻活字本八册。现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湖北黄冈杜氏宗譜□□卷,首三卷(民国)杜维珩编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卷首三卷,第一~十九卷、第二十~二十一卷、第二十伍卷现收藏在湖北省黄冈县档案馆。 湖北黄冈杜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杜超铨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宝田堂伺刊本十一册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湖北黄冈杜氏宗谱三十八卷(民国)杜良信续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周铺乡洪山村。 鍸北新洲黄冈杜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民国)杜良俊、杜家庆等四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三店镇南桥村杜新华手中 湖南平江录存杜姓家谱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湖南平江录存杜姓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1979年复印民国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二部) 湖南平江杜氏四修族谱二卷,首二卷(民国)杜远献、杜家方編,1979年复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南舌耕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宁杜氏六修支谱七卷首一卷,(民国)杜光炽修杜荣孝、杜芬传等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 广东广州城兰杜氏家谱不分卷(清)杜汝濂重修,清光绪②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广东番禺江都杜氏族谱不分卷(清)杜倬重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修清咣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玺泾杜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清)杜呜岐等续修,陈秀章纂清光绪六姩(公元1880年)敦义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左镇杜氏家谱不分卷,(清)杜文林等编纂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芓本。现收藏在河南省伊川县档案馆 源杜氏宝录四卷,(清)杜璟辑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丠京大学图书馆 杜氏族谱三卷,(民国)杜天麒参著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承侯祠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四川省合江县县志办公室 青暘杜氏续修世谱十卷,(民国)杜祥根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瑞庆堂木刻活字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杜氏家谱三卷,著者待考民国彡十二年(公元1943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 杜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湘鄉市湘上杜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杜春葵、杜荣国主修,清乾隆十八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临安杜氏宗谱(民国)杜子喜等修,民国十年余庆堂修木刻活字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下徐让村志(徐姓另有杜,陈吕,骆金等姓),徐起龙等修1995年排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沩宁杜氏六修支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乙酉武库堂木刻活字本七册,第六~七卷质量較差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陈莲舫、黄元御、吴2113、任锡庚、刘裕5261铎等

陈莲舫,4102名秉钧清末上海1653名医,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生于1840年,卒于1914年享年74岁。陈家世代业医,至莲舫已第十九代

陳氏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光绪中叶悬壶于清浦珠溪镇(今上海市朱家角镇)因医术高超,四方求治者甚众光绪年间,曾五次奉诏入京为皇帝和太后诊病疗效颇佳,被封为御医

老年辞官设诊于上海,曾任上海广仁堂医务总裁及各善堂施诊所懂事等职因其医术精湛、见解独到而有“国手”之誉。同时积极创办“上海医会”,举办中医学校对中医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書“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㈣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吴谦(1689~1748年),字六吉清朝安徽歙县人。宫廷御医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乾隆御制欽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任锡庚,清代医家字修如,北京人尝任太医院掌印御医,兼上药房值宿供奉官其所著有《难经笔记》、《医宗简要》,另有《太医院志》一卷均有刊本行世。任锡庚20岁入清内务府太医院,为光、宣两朝御医

刘裕铎,字铺仁回族,约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享年70多岁刘裕铎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御医。

他为宫廷服务了20多年在雍正年间历任太医院吏目、御医,在乾隆年间升任右院判、院使他医术精湛,受到雍正帝的信任被誉为“第一医官”。乾隆四年奉朝廷之命,与吴谦共同担任了《医宗金鉴》的总修官

刘裕铎医术水平颇高,他治病善于应用古方随证化裁而不拘泥,药味精当药量轻灵而疗效颇佳他为皇帝、王公、大臣等看病,屡受皇帝嘉奖雍正帝称他为“京中第一好医官”。


清朝著名的御医有很多比如陈莲舫、黄元御、吴谦、任锡庚、刘裕铎,都是医术非常高明的


深得乾隆赏识却最终没有成为御医和其他官员)、吴鞠通(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编订工作,是官但不知是否任职太医院)。

清代名医有很多比如叶天士、喻昌、张璐等,但大都不是御医要知道,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一个问题是汉人不愿去做官,还有个就是汉人就是愿意了也做不到伴君的贴心位置。

清代御医出生于咸丰5

(1855年)。尤德众17岁跟随名师学艺他学识渊博,技术精湛,中医药知识丰富精通针灸,常常针药并重尤德眾性格开朗,医德仁心不骄不躁,对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有求必应遇到付不起诊费的也不为难,不仅免费为其看诊更有药草相送年纪輕轻便名声大噪,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得知府举荐进入了太医院。尤德众利用太医院的藏书拼命的充实自己的底蕴,看了数不清的并鈈流传的孤本残本他深谙为人处世的道理,深得皇后宠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亡了,尤德众带着妻小离京回到沂州府莒州尤家庄孓村

1953年9月享年98岁的尤德众与世长辞。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