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重逢,十团聚,头领蓝天,出红波按钮,是什么?..

杂文选刊·上旬刊&2012年第10期
&杂文选刊·上旬刊 2012年第10期
2012年10上(总第351期)&&
百字杂文&&
交钱 刘玉芯 1
趣味“提醒” 马张留 1
以谁为“标” 晓 晓 1
不用怕 陆成文 1
门 丁迎新 1
公民讲坛&&
让我们嘬起小酒 王 安 4
文化盛宴与艺术权力 杨小彦 9
中国何必在“舌尖” 林少华 12
“花一般的天桥” 林 琳 14
人造美女与旧城改造 孙贵颂 16
良性退场,理所当然 叶延滨 20
孩子们的梦想 苇 笛 22
“痛感递减”之忧 童&& 声 23
“六畜兴旺” 过传忠 25
  ——教育改革联想&&
聊斋闲品&&
剪辑三则 韦其江 5
不希望你们来支教 佚 名 10
一周语文 黄集伟 19
今天你摇号了吗 鲁振鸿 21
一针见血 钟 禾 32
立此存照&&
治巫先治吏 王学进 6
矿工走不出“迷宫” 冯海宁 11
葡萄和苹果的悲喜剧 肖复兴 15
野牛也“投票” 阮 直 17
“请你告诉我” 吴 非 18
体制内的诱惑 赵民望 24
不折腾也是政绩 鱼&& 春 27
贪官当公务员 魏雅华 29
人生解读&&
身份的焦虑 李小米 7
两次大海难 洪巧俊 26
没见识的知识分子 刘震云 31
史海备忘录&&
我看《三国》英雄 狄 马 8
蔡京的黑白人生 陈 良 28
乌纱与道德符号 朱大路 30
李逵的从政之路 安立志 34
精品卷宗&&
贫穷何颂 周钢鸣 36
·现代经典杂文小识(之八十二)·&&
为贫苦者呐喊 周春梅 37
   ——读《贫穷何颂》&&
杂文作家档案&&
鄢烈山小传& 38
我与杂文 鄢烈山 38
档案珍藏者语 本 刊 39
陈方新作小辑&&
“神医”不死的传说(40) 陈& 方 40
“分裂”是社会病?(41)&&
生命的代价(42)&&
·作者告白·&&
不做裁判员(43)&&
杂文专版撷英&&
鸡和蛋 陈世旭 44
无用而大用 江曾培 45
低头再拜屠羊说 默 笙 46
见仁见智&&
工程报道别吹破牛皮 苏文洋 47
真相不能跌落 王石川 48
追责反思 曹 林 49
“天灾论”的事件“悬案” 林 琳 50
天定高速 王学进 51
社会档案&&
多少年能拉平城乡课桌 陈倩儿 52
三个少年的人生悲剧 刘 承 吕博雄 54
中华杂文网文选&&
宣传片及其他 知 风 56
心硬化治疗中心开业广告 凡夫微言 57
酷的脸 徐怀谦 58
竞选村主任 吴水群 60
表决器 许 仙 60
“出事了” 刘国芳 61
疏漏 张金初 62
动物也来做公益 王瑞虎 13
只眼观世 吕士民 33
交流平台&&
我读封面等 晓& 清等 63
本刊直播&&
本刊聘请签约杂文家 本 社 17
《杂文选刊》2012年9月中、&&
 下旬版精彩推荐 本 社 35
关于调整本刊荒诞版的说明 本 社 59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
 答问(之七) 本刊编辑部 59
读者服务部邮售书目 读者服务部 64
吹拉弹唱一台戏 张书信 封面
语丝画痕&&
文∕图 白晓东 封二
特别推荐&&
《中国杂文》卷一至卷五作家名录& 封三
2013年《杂文选刊》征订广告& 封底
2012年10月(上)
--------------------------------------------------------------------------------
08:38:26&&
2012年10上(总第351期)&&
百字杂文&&
交钱 刘玉芯 1
学生开学第一天第一件事:交钱。  患者去医院,导诊小姐说:“先去交钱吧。”  马路上,交警冲我一敬礼:“去交钱吧。”  乡村里,村支部大喇叭响了:“乡亲们,该交钱了!”  常来“检查”的部门到了:“交钱吧。”
趣味“提醒” 马张留 1
香烟盒上印着“吸烟有害健康”;
  网吧墙壁上贴着“未成年人禁入”;
  多媒体光碟刻着“翻版必究”;
  黄色书刊的封面印着“少儿不宜”;
  贪官的书房明镜高悬:“清正廉洁”。(
以谁为“标” 晓 晓 1
小时候,他举报爸爸“拿”生产队的粮食被唾为不孝之子;
  读小学,他告诉老师同桌考试抄同学考卷,大家不再理睬他;
  就业后,他因拒绝为乡亲违法违纪而被亲友斥责无情无义……
   为生计,他放弃心中坚守的,迎合了世俗的。于是如鱼得水了,他光宗耀祖了,然而他被绳之以法了。   他迷惑...
不用怕 陆成文 1
上边来人检查了,造假窝点老板说:“不用怕,已经有人给咱‘通知’了!”
  调控政策不放松,房地产开发商说:“不用怕,地方政府比咱还着急呢!”
  前边警察拦车,超载司机说:“不用怕,交点钱也就没事了,不超载警察的日子也难过!”
  新的“补课禁令”发下来,有偿补课教师说:“不用怕...
门 丁迎新 1
阿龙曾自豪:自己最擅长敲门。
  身为农家娃,敲开大学的门,踏进城市的门,打开了官场的门,找到了晋升之门,同时也摸到了发财的门。名符其实的鲤鱼跳龙门呀!
  阿龙写了一部书,名字叫《门》,仅此书,即为阿龙带来百万进账。然而就在阿龙写《门之二》的时候,换地方创作了,那儿也有一道门,...
公民讲坛&&
让我们嘬起小酒 王 安 4
金喇叭、红领巾,一群少先队员冲上台。细看:大胡子、大波浪,少男少女六十啦!
  这是周日晚在北京音乐厅《生命如歌音乐会》的开场,演员大都是当年中央电台少儿合唱团的成员。到1991年,这些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又聚在一起,成立了童心合唱团,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国报”李小玢。又二十年,童心们已六十上下,童心不泯,同心协力。
  虽然都是童心,都为唱歌,但彼此的境况各异。有为健康烦恼的,有替子女操心的,那些下岗退休的童心,一定不能体会还在国企做高管的伙伴的滋润。
  有多滋润?众人只能从原中石化老总陈同海一顿饭花费几万元的豪举中合理想象几分。但实际上,这不犯法,这叫职务消费。然而,当这职务消费洪水般泛滥开来,董事会、监事会、总裁室、职代会、纪委、审计署都拦不住了,逼得中央高层再次联手抗洪,日前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国资委印发《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严禁十二种行为。
  细看《办法》,如果说,买公务车,装饰办公场所,报销差旅费、车辆交通费、通信费、出国考察费和业务招待费,这些好歹还算是职务消费,最多是超标;但用公款支付个人购置住宅、住宅装修、物业管理等费用,支付个人的各种名义的培训、书刊等费用,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用公款为亲属、子女支付各项费用——这些好像就算不上职务消费了。
  这算什么?这是检察官、法官的权力,咱不好说。只记得小学课本里有这样的故事:小英雄刘文学看到地主偷摘生产队的辣椒,奋起斗争,英勇牺牲……
  和小英雄刘文学一样,四十三岁的湖南好汉廖红波也奋起斗争。
  从今年3月起,廖红波以撰写2012年《湖南小康年鉴》为名,向湖南长沙、湘潭等地十多个镇政府申请公开三公经费信息,十多个镇政府无一回复。人家可能以为是拉赞助的吧?廖红波急了,告几个镇政府不作为。有三个镇政府怕了,在法院立案后公布了信息。三个案子判下来了,廖红波败诉。
  为什么折腾镇政府?找国家部委或省政府,不是响动更大吗?这不是捡软柿子捏吗?镇政府可不是软柿子,大家都不向着廖红波。
  法官固执,或不立案,或劝撤诉,或干脆判廖败诉。镇长抱怨:如果人人都申请公开信息,那镇政府别的什么事都不用做了,光回复申请就忙不过来。亲朋不高兴:这是和政府作对,没好果子吃。庭下有人撇嘴:这人没事干,干点啥不好?
  廖红波说:“怎么是和政府作对?我这是帮助政府完善自身。”错,童心们都不可能同心,廖红波怎么能和大家同心?
  正此时,又一好汉杀到,此人是江苏徐州市贾汪区委书记吴新福。近日在徐州贾汪区勤廉评价系统官方网站上,六百名科级干部的家财悉数晒上。
  此前全国十六个试行官员财产公开的地区,主要是针对新提拔的干部,新人新办法,且多在内网或内部公示,外人莫知。吴新福说:“要公示就一视同仁,要上网就上外网,要公开就彻底公开,或许,还能为全国官员家庭财产公示制度探条路。”
  当然,有官员是打了埋伏的。比如住房,大部分人只报一套。“收入嘛,除工资外,无其他非正当收入。”有公务员泄密说,他们单位的头儿就不止一套房,还有私家车,但都没申报。问他为何不举报,答曰:“我又不愣(傻),关我啥事?”
  像廖红波的遭遇一样,大部分人与吴新福也不同心。但吴新福想得远:现在瞒报是诚信问题,万一哪天被举报,就是违纪问题。再说,天天面对自己的虚假申报,也是一种压力。
  【原载日《中国青年报·世说新语》】
  插图 / 战战兢兢 / 焦海洋
文化盛宴与艺术权力 杨小彦 9
 有一次参加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研讨会,讨论推出本省文艺名家的做法。省文联组织部来了一位干部,耐心介绍其中的意义,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们已经有钱投资文化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开一场文化盛宴了。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点什么菜,而且,我们更不知道应该由谁来点菜,邀请谁来赴宴。”
  我一听就哑然了。把文化比喻为盛宴,开始觉得突兀,细想才发觉准确无比。在号召大搞文化的当下,在许多领导文艺的要人看来,文化就是一场盛宴。
  于是就有筹办盛宴的举措。比如中国国家画院,为了庆祝建院三十周年,邀请艺术名家近六百人;在北京机场接机的,是一溜儿排开的奥迪,一人一车;展览办在国家博物馆,听说画家们住的都是超五星级宾馆;画册整整两箱,全是八开本硬装,事先就知道嘉宾无法携带,已经非常周到地全部委托快递公司邮寄,来者只要留下地址即可。事后我一打探,花费居然有几千万,不禁咋舌且摇头。
  这恐怕是全球最为昂贵的一次艺术活动了;而内容不过是一家画院——尽管是国家级的——三十年的庆典而已。展览画作水平如何我且不作评说,但展览规模已经有力地证明:现在的文化活动,不是盛宴,又是什么?
  与这一类盛宴相平行的是北京《艺术财经》一年一度的“艺术权力榜”评选,每年榜上都有十来个艺术界的要人。
  而所谓“艺术权力”,无非是指那些身居要位,掌握了展览权力或拍卖权力和策划权力的人。结果是,有的人不管其能力如何,每年肯定上榜。
  如果将艺术视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从社会学角度看,似乎是无可非议的现实;但是,如果把艺术解释成制度,则精神表达无所附丽,也就无所谓精神表达,艺术就很可能变成歌功颂德和阶级斗争的双重载体。这在过去的历史中已经完全应验,不用我来述说。
  艺术之于现实,即所谓“艺术界”,肯定存在着因掌握了关键部门而享有艺术“生杀大权”的要人队伍,全世界都一样。从这一点看,著名博物馆馆长和拍卖行董事长拥有让艺术家生畏的权力,是颇为自然的事。但是,以为如此就要突出他们的权力,列“艺术权力榜”以公示之,本身就是对精神性生产的最深切羞辱,其结果无非让艺术无地自容。
  就《艺术财经》来说,本来就是一本借艺术之名行经济之实的杂志,但它刊登年度“艺术权力榜”,居然能搅动艺术界“超脱”之心,让众人产生希望挤进去的欲望,倒是形象地说明,今天中国之“艺术界”,大概只有艺术之名,而“界”中之实就是一个“钱”字。
  盛宴是享受,权力是裁决。“文化盛宴”的产生、存在与发展说明,文化是一道奇异的大餐,舌头决定品位,与思想文化无关。艺术权力则解决了由谁来点菜、由谁来圈点出席者的名单,以及由谁来主持宴会等等重要事项,从而成了盛宴能够举办的保证。两相结合,或许恰恰验证了当前我们的文化事业何以空前繁荣、皆大欢喜。
  只是,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上了艺术权力榜的人们,在大嚼冠以文化之名的独特菜式的同时,究竟能生产多少艺术的思想?
  也许,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盛宴中,在权力无情的安排中,生产出来的吧。
  【原载日《中国科学报·文萃》标题有改动】
  题图 / “节节”高升 / 周喜悦
中国何必在“舌尖” 林少华 12
我虽不看电视,但也晓得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下搅得举国谈舌尖——我仿佛看见十三亿人正飞快掀动着十三亿枚鲜红亮丽的舌尖大谈舌尖。刹那间,我甚至产生一种恐慌感,觉得自己正在被无数舌尖包围和淹没……常言道:“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忽然接得媒体电话,一位漂亮的女编辑轻摇舌尖,要我以“舌尖上的……”为主题写篇文章。我郑重地谢绝:“我是舌尖反对派,写来岂不扫人雅兴?何况所有市民正在兴头尖上……”
  是的,我是舌尖反对派。反对,缘于我根深蒂固的美食偏见或饮食观念——如果不能称之为信念、理念——我认为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吃太看重了,太执著了。诸如“民以食为天”、“食不厌精”、“食色性也”等说法简直数不胜数。总之,在吃字上面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过多,远远超出维持自身生命的需要。值得么?
  说句未必纯属笑话的话吧,中国人之所以总是眼巴巴看着别人一个又一个捧走诺贝尔奖,原因除了以前我说过的学英语耗掉过多脑细胞之外,此刻我还想加上两个:机心、吃心。国人机心太重,几乎个个老谋深算以至老奸巨猾。官场、职场自不用说,甚至学府之人亦城府极深。如果说西方人富于野心,总想称王称霸;日本人富于匠心,多有能工巧匠,那么国人则富于机心,为此活得焦头烂额纠结万分,哪有多少心机干正经事?此外就是舌尖过于敏感,吃心太重。要么“机心”,要么“吃心”。众所周知,西餐就那么几个菜式,往往一个汉堡包就把肚皮打发了;至于“日本料理”,常规性的也不外乎那么几样,即使是市县长官或企业老总,中午也常常吃完酸梅干盒饭就一抹嘴干活去了。餐馆菜单也足够简单且长年不变。哪里像吾国这边不断花样翻新,一个星期不去就发现已然“莫名其妙”了?说得夸张些,看菜谱活像看学术专著,边看边猜,边猜边看,光点菜就耗掉半个小时,一顿饭吃完不耗掉小半天或小半夜才怪。啧啧!
  所谓“舌尖上的中国”,换成鲁迅先生的说法:中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厨房。若让我“翻译”一下,中国是个超大的饭局。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警察老板抑或学者教授,无不是这个厨房这个大饭局的食客。既是饭局,那么必有局外工夫——心尖与舌尖的完美结合,机心与吃心的高度和谐!于是乎,官员忘了公务,警察不抓小偷,学者无暇著书。恕我偏激,当下中国社会种种弊端,恐怕舌尖难辞其咎。
  也许你说,文化名人中不是也有看重舌尖感受的吗?梁实秋、汪曾祺、王世襄等人好像都专门写过谈吃的文章。但相比之下,对吃不那么津津乐道的人绝对是大多数。
  其实,纵使是对健康来说,舌尖太挑剔也没什么益处。台湾地区王永庆的养生之道——吃得简单,越复杂越活不长。“王永庆从不吃山珍海味,而是以小菜为主,有时候吃一个鱼头,几片藕,一碗稀饭。”结果,同是巨富,王永庆仙风道骨,自有一种清癯、清虚、清高之美,而大陆巨富哪个不油光满面肥头大耳?
  当然,我不反对美食本身,更不反对富有人文情趣的美食、民间美食。我只是不赞成过度追求舌尖感受,忧心由此衍生的种种社会弊端。为今之计,敝人斗胆建议,较之“舌尖上的中国”,莫如来个“笔尖上的中国”——人人妙笔生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或者来个“脑尖上的中国”——削尖脑袋钻进诺贝尔奖获得者行列。果真如此,何其快哉!没准全国人民为之“三月不知肉味”!
  一句话,中国何必在舌尖?
  【原载日《东方早报·文化专栏》本刊有删节】
  插图 / 吃文化 / 英 韬
“花一般的天桥” 林 琳 14
近日,有关深圳南山区“春花”天桥“投资二十亿元”,堪称“豪华天桥”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新华社8月18日的报道称,深圳南山区官方微博回应:“春花”天桥实际造价约五千万元。作为大运会举办前的“应急工程”,该天桥位于两条主干道交汇处,车流人流十分巨大,所以有关方面设计的规格较大,导致投资较高。
  五千万元和二十亿元相比,确实少了很多,可五千万元对建一座天桥来说,少吗?这天桥确实造型漂亮,空中俯瞰正如一朵六瓣的“春花”,所用材料可能也确实讲究,如“航空级钛合金铝材”、“光能动太阳板”之类,还配套了全自动手扶电梯和垂直电梯、上千个A级LED灯。可这座天桥的运行使用情况如何呢?当地公众反映,电梯长期停运,桥面积水,LED灯晚上不亮。有电梯不开,有灯不亮,那这座装备豪华的天桥使用起来与普通天桥还有什么两样,又何必花那冤枉钱?至于所谓“应急工程”,则更令人费解,从未听说谁家把应急住的帐篷盖得比豪宅还豪华。
  说白了,“春花”天桥之所以饱受批评,一方面,是因为五千万元的确不是个小数目,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五千万元带来的使用体验并非“物有所值”。五千万元能建多少个普通天桥?能铺多少米达标的下水道?能买多少辆结实的校车?与一座花一般的天桥相比,公众期待的是更合理的财政支出和投入。
  五千万元建一座天桥,十万元建一个仿古公交站台,一百八十万元建一个四星级公厕,几万元换一个路牌……近年来,一些地方城市建设中的“大手笔”实在不少,尽管干的也都是惠及民生的事,但似乎并未讨来什么好。就在几天前,广州市建委宣布,经过两年试验发现,2010年耗资四千九百二十万元在十六座桥梁上涂装的黑漆路面,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维护困难且成本较高,应停止使用——又一个五千万元,又一笔打了水漂的投入。
  “投入产出比”是投资项目、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中一个被立项管理部门经常使用的指标。如何以有限的财政资金获得更大的产出和回报,发挥更大的效用,无疑是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当然,很多民生工程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不是用简单的数字可以衡量的,但花多少钱办什么事发挥什么作用,还是可以有一个基本判断的。天桥,不就是用来过街的吗?设计合理、建得结实就行了。厕所,干净整洁些便是了。花五百万元就能干好的事,非要花五千万元,百姓能不心疼吗?
  一些地方如此不计成本地将巨资投入一些项目和工程,原因也不难理解。项目越大、投资越多,可以腾挪的寻租空间或许就越大。再说了,真打造成地标性建筑或者同类工程中的“首屈一指”,领导也有面子。
  记得曾有国家审计署官员表示,近年来审计中除了发现违法违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等问题,这类问题带来的危害有时并不亚于贪污腐败。
  不必投入的投入了,可以投入少些的投入多了,日积月累,损失浪费的财政资金节节攀升。这是时下不少地方面临的问题,也是公众和舆论质疑的重点之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对地方财政资金的效益审计、对决策失误的问责或许是关键。
  【原载日《工人日报·社评》标题有改动】
  插图 / 偷梁换柱 / 吴 奎
人造美女与旧城改造 孙贵颂 16
 如今,人造美女越来越多。人造美女大概是与天然美女相比而言的。有一年,北京天九伟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搞了个环球洲际小姐大赛,一位杨姓姑娘花十多万元请人精心“加工”了一下,顺利进入复赛。不料有人举报,说杨姑娘是人造美女,大赛组委会经过研究,决定取消杨姑娘的复赛资格。杨姑娘以自己受了歧视为由,将主办单位告上法庭,两方对簿公堂。
  其实据我观察,凡美女,纯天然的着实不多,或者干脆说几乎没有。就像某些食品,虽然号称纯天然,但基本上都添加了防腐剂和色素。纯天然的美女应当是天生丽质,天然去雕饰的。可是当今的美女,有哪一个是名符其实的“原装”,而不是靠化妆,靠高跟鞋,靠华服丽衣撑起来的呢?假如将这些东西统统去掉,那么,真正的美女恐怕就绝收了。所谓天然与人造的区别,只是被“加工”的成分或比例多少而已。
  人造美女,一般说来,只是局部作为,主要的或说首选的,是脸蛋。个中原由,一是脸的地位重要,二是以目前的市场行情看,人造美女的造价太高,动辄几万元,甚至十万百万元,若从重点与热点的角度选择,莫不如先做做脸蛋这个关键部位。鲁迅先生曾说“人一阔,脸就变”,那么倒过来讲,脸一变,人就阔,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由人造美女联想到我们的旧城改造,二者之间相似之处颇多。比如说,都特别重视局部。美女是看重脸蛋,而城市的脸蛋就是主要地段和街道。有些城市,下的工夫可真大。建大型广场,盖豪华办公楼,改造交通要道等等,雕塑喷泉点缀其间,碧树绿草交相辉映。有的竟搞大树“农转非”,把些几十年土生土长在农村的大树硬性移到城里,伤筋动骨,生死难料。东北有个省会城市,阔到在街道上铺汉白玉,每天都需清洁工人用抹布擦拭。经过这番大动干戈,城市的局部面貌像人造美女一样,立时旧貌变新颜。
  想问题,定决策,当然应当而且必须有个主次缓急。旧城改造,主要街道当然要搞,而且应作为重点来搞。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个底线,你把主要街道弄得花枝招展,可是一离开主干道,往里走不多远,映入眼帘的,不是垃圾,就是污水,脏乱不堪,行走不便;在主要街道上,修剪花草就像美女描眉一样仔细,而小巷中只要一包沙子、半包水泥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一个水坑,却经年累月地没人过问,两相对照,反差太大,总容易给人以两张皮、两重天的感觉。这无疑是旧城改造过程中操作失衡,不注意协调的后果。
  这种现象,是与人造美女相似的“面子问题”。谁都知道,主要街道是外地人特别是上级领导光顾的地方,容易留印象、添光彩。可是,主要街道大部分都是办公区、写字楼或者商业区,普通的百姓,还是居住在小街小巷的多。那里的地理位置虽然次要,但这些居民却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共和国的纳税大户,对于国家和城市的贡献很大。如果让他们长期在破烂不堪、污水遍地、蚊蝇猖獗的环境下生活,无疑有失公平。怎样做到主要街道与背街陋巷并举,“面子”与“屁股”并重,实在应当引起决策者的思考。
  【原载日《北海晚报·博客》】
  插图 / 如此“政绩” / 蔡 欣
良性退场,理所当然 叶延滨 20
 在北京的各个机关中,世界级名人最多的单位,要算是国家体委了。我不知道国家体委的大门里,总共走出了多少个世界冠军。说成百上千,恐怕不算过分。在北京的各个机关中,下岗退休转业人数最多的单位,要算国家体委了。当然,那些国家队的队员,也许从来没有进入国家体委铁饭碗的编制中,但是他们是国家体委“国家队”的一线将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这儿算是对上号了。
  体委能出这么多世界名人,当然可以找出若干原因,如改革开放了、国力提升了、思想工作深入了,这些都是写在报道和总结中的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国家体委统率下的各个“国家队”,都有严格而明确的退场规则:无论你曾经何等风光,只要你不能再出成绩了,请你走人。不仅没有当冠军的要走人,就是当了冠军的也要走人。流水席才能让新人脱颖而出,换句话说:先有了出,才能有进。
  现在说激励机制,多是一说上岗,就是竞争上岗;一说进入一个单位,就是公开招聘。其实,没有说的那一面更重要,退场与转场。就是说原先站在这地方的人不再适应事业发展了,或者说这里的事业不能很好地为在场者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了,要让这些人能下、能退、能跳槽。否则,新人挤进场,老人走不了,天下不太平。要让社会和谐,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能让人心平气和地接受的退场规则!
  客气地讲,现在的退场能让在场者接受的地方,首推两个,一是体育界,二是军队。军队要打仗,所以复员转业是年年必办的大事,老兵走了,营房里才有空床让新兵蛋子睡觉。体育更是“硬杠子”,更高更快更强,谁比谁“更”上了,另一个就服气走人吧。除了上面所言,一个单位不能适应个人的发展,个人要跳槽,一般说来目前还能正常退场。
  不客气地讲,现在许多部门还是没有建立良性退场规则,不是说没有,而是说不良性。何谓不良性?就是在场者对“退场”没有健康的心态,不认为那是理所当然之事,把退场与失败、错误、丢面子等量齐观。向上走,体面光彩;向下走或者是换个地方,则生气、丧气、怨气,甚至于生病得癌也咽不下那一口气!
  在场者对于退场没有良好的心态,这是“软件”出了问题,它反映出我们退场规则的硬件设施不健全。说到硬件,当然制度化是重要的。和谐人际需要必要的制度作为基础,特别是在“退场”这一流动环节。
  长期以来,中国的人才制度以仕为主,以品级的提升作为激励,千军万马走独木桥。退场是人生失败的标志,退休是事业终结的标志。因此,很多人都宁死不退,作生死较量,守土如命。在这种人才环境中,退场机制成了一种绞杀人才的机制,这种影响至今还存在,它严重地影响了人才流动。同时,由于进退不畅,在每个具体的单位,为进退上下,在人际角力、窝里斗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人力资源是巨大的浪费。
  最优秀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和谐社会讲究的是和谐。和谐者,最适当的搭配也。最有力的例子是婚姻。中国的婚姻法,新中国婚姻自由的第一次实施,是“自由结合”。新凤霞唱评戏唱出大名气,重要的是一句唱词“从此后要自己找婆家呀”,唱到了亿万人心坎上了。改革开放后,婚姻自由的第二次强调,是“离得自由”,离婚不再是“不光彩”之事,也就是让冤家分手,让现存家庭更多地处于真正的和睦状态中。认真想一下,跳槽也罢,分流也罢,退场也罢,都是让一种不和谐的关系中止。“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这是老祖宗常挂在嘴上的话。
  完善的退场规则,不仅是一种人才制度、人事管理方针,更是和谐社会的基础。退场者或心悦诚服,或心满意足,或心平气和——将这些落实到人心,人心稳,天下安!
  【原载日《渤海早报·渤海潮副刊》本刊有删节】
  插图 / 占据 / 海 春
孩子们的梦想 苇 笛 22
 翻着手中厚厚的一叠调查表,我只感到自己的一颗心,不断地往下沉。调查表上的问题只有一道:“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你最想得到什么?”调查对象,是班里的三十四名学生。作此调查,我就是想看一看,孩子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梦想;而结果,竟然让我目瞪口呆。
  统计表明,全班同学中,有九名同学直接要钱,有十一名同学想得到MP5、电脑、“爱疯4S”之类的电子产品,还有四名同学想要“宝马”。这些答案是梦想吗?不,不是的,它们只是欲望,赤裸裸的欲望;更可怕的是,此类同学的比重,竟然高达百分之七十一。当然了,班里也有同学渴望纯真的友情,渴望美好的爱情,但他们,寥若晨星。
  面对手中的调查表,我长久地叹息。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有着鲜花一般的年龄,青春年少的他们,理应拥有无数浪漫的、空灵的、不着边际却让人眼前一亮的梦想啊!可他们的梦想,又到哪里去了呢?他们当中,为什么没人想要永恒的真理?为什么没人想要无尽的创造力?为什么没人想要哈利·波特的魔杖?为什么没人想到太空漫步?为什么没人想与老子会面?为什么没人想要穿越到未来?他们的梦想,为什么被欲望取而代之了?而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哪一个不是天生的梦想家呢?他们梦想彩笔一挥,就能画出一颗太阳;他们梦想轻轻一跳,就能跳到月亮上;他们梦想眼睛一转,就能找到一座神奇的宝藏……可在成长的岁月里,他们的梦想,都到哪里去了呢?
  到哪里去了?孩子们不会告诉我,但社会却给了我答案。
  看看我们这个社会吧,看看我们这个社会推崇的成功人士:他们行有名车,他们住有豪宅,他们挥金如土……而支撑这一切的,无疑就是大笔大笔的金钱。事实上,这个社会,正是将金钱当作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谁有钱,谁就是成功人士。而在家里,父母们的努力目标不外乎买辆好点的车子,换套大点的房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也是金钱。
  耳濡目染,金钱渐渐消解甚至取代了孩子们的梦想,他们最想得到的是钱,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外,从孩子们踏入校门的那天起,老师与家长就一再告诫他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有份好工作。为了考上好大学,孩子们只能拼命读书,将一个个标准答案念了又念背了又背;可当孩子们的头脑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标准答案时,他们的梦想还有容身之地吗?及至考上大学后,他们更是直奔“赚大钱”的目标而去,至于曾经的梦想,早就不知所踪了。看看吧,正是极度物质化的社会,剥夺了孩子们的梦想。
  可孩子们又怎能没有梦想呢?没有梦想的孩子,就如没有花朵的春天,让人觉得分外悲凉、分外痛惜。但我不知道,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怎样才能帮孩子们找回曾经的梦想。
  【原载日《大公报·大公园》标题有改动】
“痛感递减”之忧 童&& 声 23
8月29日,四川省攀枝花市肖家湾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截至9月2日23时,已发现遇难人员四十五名,仍有一人下落不明,搜救工作仍在进行。9月1日上午,国家安监总局通报了这起矿难的详细情况,初步查明,煤矿没有瓦斯监控系统,经营者违法违规开采是导致惨剧发生的主要原因。相关人员表示,事故发生到现在,该矿竟没有提供一张与井下实际情况相符的图纸,“不知道井下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像一个迷宫”。然而,这样一个生产管理极其混乱的煤矿,竟然六证齐全。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这起事故是2009年以来全国最大的一起瓦斯事故。从安全生产事故的等级上说,这是一起特别重大的事故,但从媒体和舆情的反应来看,人们对这一事故的质疑、讨论、追问的热度似乎不及不久前的哈尔滨大桥“侧滑”和多处地陷。原因何在?从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来说,大桥“侧滑”死了三人,而此次矿难已经死了四十五人。如果说造成如此惨重后果的是一场空难或者列车追尾事故,公众的反应会这么“淡定”吗?
  不是公众缺乏同情心,实在是因为矿难之于我们,早已不是新闻,痛感不那么强烈也在情理之中。有统计数字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我国矿难使五万余人丧失生命。近年来,尽管我国因矿难死亡者数量逐年下降,2011年更被称为近年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最好的一年,但全年仍有一千九百七十三人因煤矿事故死亡。肖家湾煤矿事故仍在救援之际,又一起矿难发生了。9月2日中午,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高坑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二十三人安全升井,十四人死亡,一人下落不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的事情,人们怎能不“习以为常”?
  现实生活中,不少事情都因一再发生而不再引人关注和愤怒,比如一些官员的贪腐问题,一些牛奶的质量问题、一些公务员的骄奢问题、一些公车的私用问题等等。当同样性质的事件,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方,换一个主人公,再次重演,公众关注的热情自然会有所削减。具体到一再发生的矿难,这种趋势同样值得警惕。而在公众痛感递减之时,有关部门对煤矿的监管、对矿难的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的问责绝不能有任何放松。
  就此次矿难而言,已有的调查显示:管理混乱、违法违规开采、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设备、糊弄监管部门等问题均很严重。一个漏洞百出的煤矿居然六证齐全,监管部门作何解释?若说这“六证”背后没有相关人员的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和权钱交易的“潜规则”,几人能信?
  接下来的步骤亦不难预见:关停煤矿、处罚矿主、赔偿遇难者家属……然而,这些无法挽回逝去生命的举措真能有效避免矿难的再次来袭?不出事的时候什么都合格,出了事便“大梦初醒”一般什么漏洞都看出来了,如此“事后诸葛”,让公众情何以堪,让那些失去亲人的矿工家属情何以堪?若不对某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来个彻查,不对“拿人钱财,替人颁证”的监管人员来个严肃问责,下一次矿难只怕用不着等太久。
  如果不是死亡人数突破了三十人,构成特大事故,很难说攀枝花的这次矿难就能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也在“围观就是力量”的现实语境下,没有了“围观”,还能有多大的监督力量则更加堪忧。
  【原载日《工人日报·社评》标题有改动】
“六畜兴旺” 过传忠 25
 ——教育改革联想&
 小时候听奶奶唱家乡民谣,说的是亲家婆来作客了,女主人马上到前院去杀鸡。不料鸡反驳道——
  “俺的身短脖子矬,你咋不杀那头鹅?”
  鹅也不肯,同样予以反驳——
  “俺的身团脖子长,你咋不杀那头羊?”
  羊也不服,而且引起了许多家畜都不服——
  那羊说:“四个金蹄往前走,你咋不杀那条狗?”
  那狗说:“晚上看家白天嗓子哑,你咋不杀那匹马?”
  那马说:“拉着金鞍往前游,你咋不杀那头牛?”
  牛当然也不服。指了一圈,最后还是猪有自知之明——
  那猪说:“你们都怪俺不怪,俺是人家的一道菜。”
  矛盾终于就这么解决了。近年来忽然几次想起它,是因为由此联想起一个成语——“六畜兴旺”。
“六畜兴旺”,六畜缺一不可。可这么浅显的道理,移到人才培养的教育领域上来,大家似乎都不懂了。
  有位教授批评我们的教育,说是“用驯马的办法来喂牛,不出问题才怪呢”。教授的话固然一针见血,但现实社会仍然只是“目中有马”。进不了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也就是当不上“千里马”,那就得“窝囊”一辈子。
  生活中应当“六畜兴旺”,社会上也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可严峻的现实是: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操作型人才严重短缺,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用工荒”;另一方面,培养这类人才的高职、中职等院校却仍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办学举步维艰。这就如同把牛喂得再壮实,不能像骏马那样驰骋万里也是白搭。
  其实,近年来,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在发展的,至少在就业率方面不比本科与研究生差,成了“香饽饽”。笔者曾就对中职毕业生的印象访问过金茂君悦酒店和德国拜耳公司的相关人员,他们的满意度都很高,认为中职生“比较容易沟通,想法比较灵活,要求相对较低,忠诚度比较高,流动性也比较小”。而从中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在月薪待遇、提升机会与继续学习机遇等方面与本科生,尤其是高职生也没有显著的差异。
  然而,这些红红火火的情景仍然难以融化职教领域的坚冰,像往年一样,职业院校仍然要为生源绞尽脑汁——学生们要么不愿来,要么来了也是无可奈何,自视“落难”。
  这就不能不归结到社会的教育理念上了。“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不从观念上扭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对“蓝领”前途的恐惧,如此尴尬的局面实在是难以改变的。
  近日去参加了一所中专师生自办的“技术博览会”,展出的教学成果固然吸引我,但展板上有些学生的题词更引我深思,下面不妨抄录几条:“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
  有人提倡要“提早进行求职启蒙教育”,首先需要启蒙的应当是教育界人士、各级领导干部,以及那些人才市场上的伯乐们,不要拿相马的那套去考察牛、羊、猪了,须知,“六畜”同时“兴旺”,
“各得其所”,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
  【原载日《文汇报·笔会》】
聊斋闲品&&
剪辑三则 韦其江 5
记者:请问大哥,今年家里的收成怎么样?
农户:还行吧。今年庄家遭受了多年不遇的水灾,好在我们积极抗灾,产量和去年基本持平,但肥料和农药实在太贵,增加了近10%的成本,而且乡镇截留我们的良种补贴,发放到农户手里的种子更是少之又少。
新闻播出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农业生产实现全面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虽然今年我县部分地区遭受了多年不遇的水灾,但是全县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灾害,使产量和去年基本持平......
记者:你好,请问你对我县的整脏治乱治理工作有何感想?
路人:我完全支持政府的做法。虽然集中整治了几个星期后又死灰复燃,但自从整脏治乱工作开展以来,城市环境卫生好多了。过去步行街一带到处都是占道经营,不但影响市容市貌,而且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新闻播出时: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整脏治乱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自从整脏治乱工作开展以来,城市环境卫生大幅提升......
记者:你好,你觉得我县的医疗服务质量怎么样?
病患:虽然部分医生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的确不敢恭维,并由此激发医患矛盾。但过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是有了大的改观。
新闻播出时: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医疗服务质量出现了质的转变......过去那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了极大改观......
不希望你们来支教 佚 名 10
 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们的公益热心。我们担心,我们的“无知”伤了你们那颗奉献的心。真的,叔叔阿姨,我们没有任何的恶意,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再来这里“支教”。
  每年假期,当你们带着大包小包结伴而来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去接受你们给我们的帮助,接受你们传授知识的火花。
  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你们的到来,热血沸腾,我们单纯地以为,你们会和那些“三支一扶”的叔叔阿姨一样,至少能呆三年;我们单纯地以为,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成绩。后来,一天晚上,校长对我们说:“明天就不用来了,他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我们才明白我们彼此之间的“游戏”结束了。打点着七天的收获,突然间明白,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你们所给予我们的,远没有我们土生土长的,喝着泥巴水,口口声声“再不念书,我打断你的腿”,脸上永远没有微笑的老先生来得实在,更能让我们感悟知识的力量。
  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扔在校园走廊里的矿泉水瓶子上知道了水是有区别的,原来纯净也是一种享受;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舞动的青春飞扬的气息里,从你们牵着手很亲昵地漫步在校园小路上的行为里知道了原来男生和女生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浪漫,怪不得每年假期支教的人这么多;后来,县上某局的小车来把你们接走了,据说是带你们去我们这里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看景色去了;据说晚上你们在县上小有名气的酒店里吃了顿很不合胃口的大餐,喝了些我们平时在电视广告里才能看到的名酒后,连句“谢谢”也没有说就走了,我想我们这里的土地一定让你们失望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你们是“贵宾”,是被人宴请的,据说是因为你们当中有某厅领导的儿子。再后来,我们从一向威风的校长在你们面前点头哈腰的背影里,知道你们原来是来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我们开始想,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怎么就没有我们这边一个小小的职业院校毕业的、每月领三百元工资的姐姐教书教得实在些呢?
  叔叔阿姨,在你们走后的日子里,听说你们因为对我们的爱心获得了学校的奖赏,你们的经历增加了你们的人生厚度,开拓了你们的视野和格局。
  在这之后,支教的、助学的,天使计划、爱心行动接踵而来,以我们贫穷的名义,挤进我们的细胞,渗入我们的骨子里。
  在这之后,我们开始有点反感,我开始明白你们所给予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这些,也许你们永远无法察觉,毕竟,你们是来旅游的,你们是为了让这块热熟着的黄土地见证你们的爱情而来的,你们是带着爱心寻求自我心中的安静而来的,你们是为了寻找、呼吸西部贫瘠的空气而来的,我们以肤色的名义同意,以档次的不同疏远着。
  因此,别来了,真的不希望你们来了,叔叔阿姨,你们不来,就是一份真爱,就是一种大爱。
  【原载2012年9月6日《文汇报·教育·校园》标题有改动】
一周语文 黄集伟 19
 我能说的几乎都无价值
  语出著名主持人孟非微博:“时至今日,微博于我是这样一种东西:我想说的几乎都不能说,我能说的几乎都无价值,我不说又觉得既有愧于人也有愧于心。”这则微博在很短时间内转发量便数以万计,忽略“名人效应”因素,或许也因为大家对此颇有同感。
  来自编辑萧三郎周三推荐,语出365微头条微博:“本名‘农民工’;小名‘打工仔’;别名‘进城务工者’;尊称‘城市建设者’;昵称‘农民兄弟’;俗称‘乡巴佬’;绰号‘游民’;宪法名‘公民’;党给的封号‘主人’;时髦称呼‘弱势群体’……我到底叫什么?”——这段小文聚合近、同义标签文字,在同义、近义、口语、书面语、场面话、私房话的微妙落差乃至悬殊对比中缓慢洇渗出三分悲凉、七分辛酸。
  运动员表演班
  语出作家带三个表腾讯微博:“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全国二十所艺术院校近日联合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希望在艺术院校设立运动员表演班,以防止伦敦奥运会上国羽女双比赛中出现的表演失真的尴尬场面再度出现;同时也邀请中国足球俱乐部老板、教练、运动员担任客座讲师,为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传授表演经验。”
  当代孟母
  来自本周新闻。据中青网报道,河南卫视新近启动“寻找当代孟母”公益活动,女航天员刘洋的母亲牛喜云作为“当代孟母”候选人到场。该活动时长两个月,拟评选十大当代孟母。此活动引发讨论。作家老愚说:“航天员只是一种职业而已,谈不上英雄。现在非要把她作为英雄人物拔高竖起,还要荫其母亲,弄出有其母必有其子的定律来,只怕会贻笑大方。”而网友沈潇同则认为,真要评选当代孟母,似另有标准:“那些毅然带孩子移民的都是孟母”。
  北京7·21特大水灾发生两天后,即7月23日,北京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出紧急呼吁,号召市民捐款,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这一消息引发讨论或质疑。
  一位隐去姓名的网友在微博里转发一则段子,说:“请问北京市民政局,没有北京户口可以捐款吗?在北京纳税不满五年可以捐款吗?纳税满五年但期间间断过的可以捐款吗?今天星期二身份证尾号不是二的可以捐款吗?捐款资格要摇号获取吗?外地户口满六十岁的老年人可以捐款吗?”
  【选自网易博客】
今天你摇号了吗 鲁振鸿 21
梅运来攥紧手里的彩票躺在沙发上,认真看着电视里那正在滚动的摇奖箱,眼看那些号码就要摇出来了,老婆却在此时关上了电视。“你关电视干吗?”梅运来气得跳起来。老婆白了他一眼:“你天天买彩票,中过奖吗?”“没中过就不能看了?没中过的人多了。我就爱看摇号!”梅运来梗着脖子说。老婆不耐烦道:“赶紧睡觉去,明天上午9点咱家车牌摇号,下午3点儿子上幼儿园摇号,让你过足瘾头。”“不就是摇号吗?现在什么事都摇号,未来是摇号时代,我很期盼呢。”梅运来说着钻进了被窝。
  早晨起来,眼看就要8点了,梅运来急得焦头烂额,出门恰好看到电梯下来,梅运来一个劲儿按电梯按钮,可电梯直接就下去了。梅运来正要开骂,没想到另一部电梯开了门,梅运来刚要进去,电梯里的服务人员却拦住了他:“请问您身份证号最后一位是?”“2。”梅运来亮出身份证说。“请进。”电梯服务员说。梅运来不解地问:“你刚才问我身份证号干什么?”“物业公司根据新出台的《摇号法》决定,以后这部电梯只向身份证号为偶数的乘客开放,奇数的只能坐另一部电梯。”“《摇号法》?”梅运来嗫嚅着走出了电梯。
  梅运来走到公共汽车站,就听到车里传来司机的喊声:“请大家抽卡,抽到1和2的乘客请上车,抽到3和4的乘客请等下一辆。”这也摇号?梅运来看不懂了。等车极无聊,梅运来本想买些吃的,没想到卖早点的大姐告诉他:“你摇到的是小号,只能购买一个烧饼。”
  好不容易来到车牌摇号中心,已经9点多了,门卫说他抽的号需再等两个小时。梅运来有点气急败坏,门卫耸耸肩说:“这个世界人口多,摇号是必然趋势,不摇号马路就得堵车,吃饭就没秩序,人们就不懂得遵守规则。我们已幸福地进入了摇号时代。”看来突然间人们衣食住行都要摇号了。难道真的都要摇号?梅运来看到路边有个乞丐,他拿出一元钱正准备放到乞丐面前的罐子里,乞丐却拿出一个全是球的瓶子说:“大哥请抽个签吧,单号施舍一元,双号的必须施舍两元。”“我给你钱,也要摇号?”
  梅运来猛然坐起来,这才发现刚才是个摇号的梦。梅运来擦擦汗,低头意外地看到老婆拿着他最爱吃的早餐站在床边。他刚想伸手去拿,突然老婆拿出一个瓶子说:“老公,你摇个号吧,要是双数才可以吃哟。”梅运来愣愣地张大嘴,只希望梦快点儿醒来。
  【原载日《新民晚报·市井故事》】
一针见血 钟 禾 32
“承建方福建交建集团只是扮演‘泡茶人’角色,而泡出来的茶不好喝,其问题可能来自茶叶、水,也可能是泡茶人的问题。”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通车不足一年就发生了垮塌事件,作为坍塌桥梁的施工单位,福建交建集团工作人员以“建桥好比泡茶”进行比喻。
  “下雨的时候,浑身被淋湿,尤其是冬天,冷得发抖。夜晚,一个人在漆黑的洞穴里任由蚊虫叮咬。饿了就偷偷钻出来,到山上挖红薯、吃野菜,渴了就喝溪水。身体痛苦可以忍受,最让我饱受煎熬的是对家里人的挂念。”
  ——原海南一家银行的副行长陈建学,因涉嫌贪污挪用公款两千余万元,挖地洞藏山林潜逃八年上演现代版“白毛女”。他说这八年露宿山洞的生活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
  “幼儿园会把孩子家长粗略分为学者型家长和非学者型家长两大类,把每一类家长的孩子分成一个班。家长类型不同的班配备不同的老师,比如,学者型家长班就配学术感更强些的老师。这样分配的原因,一是家长有相应的要求,二是同类的老师和家长之间比较容易沟通,有利于孩子成长。”
  ——学期开学之际,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看似简单的分班背后蕴藏很多“玄机”。某幼儿园园长朱敏介绍,幼儿园分班除了考虑年龄、性别比外,还会参考孩子的“家庭背景”。
  “是害人的,害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不值得讲——胡闹了,走上邪路了,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起到反面作用。”
  ——谈起“奥数”,国内当今数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吴文俊院士就急了,对于“奥数”,他如是说。
  “他们总是能活下去的,否则早就走了!”
  ——山西临县有一群警校毕业的年轻大学生,2008年被公安局统一招考为派出所协管员,当年月薪二百元,四年后的今天,大部分人的月薪依然是二百元,甚至从今年1月份开始,一些协管员的工资已经被停发,但大部分人依然苦苦坚守,照常去上班。对此,县委政法委书记这样表示。
  “本来,我们有笔有纸有古书,生活也就够了;可日渐猖獗的数字盗版,已经控制我们的根了!谁都可以扫描我们的东西,我们就甭想生存下去了!”
  ——谈及惨遭盗版侵袭的古籍整理行业,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揪心地说。
  “法院的判决,就是一张废纸;就算是联合国的判决,也得有个时间。”
  ——“我要吃牛奶,我要上学,还我父母血汗钱……”日前,十三名孩子来到云南大理南国城大理东盟玉石城门口替父母讨要工资,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二十岁,最小的仅五岁。他们的父母六年前曾在南国城打工,开发商拖欠一千多名农民工工资达两千多万元。云南省高院下达终审判决已两个月,开发商拖欠的两千多万元仍未支付。开发商这样称。
  【原载2012年第17期《中华儿女·声音》等】
立此存照&&
治巫先治吏 王学进 6
  今年6月,海南乐东一名自称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巫师”的人(真名叫高永川)在为六十一岁女子陈作善治病时,坚持称陈身上有鬼,随后会同陈的三个儿子给陈灌下十几斤白酒吐“鬼”,但陈实在吐不出“鬼”,于是高永川等人便用手掌、拳头、木棍将其打得不省人事,然后拉到墓地活活烧死。
  迷信杀人,竟然还是子弑母。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施暴中,死者的女儿、三个外孙及十几位亲属无一人出面阻拦,可见他们与施暴者一样中了邪。
  等待六位杀人凶手的将是法律的制裁,但法律能够祛除愚昧者心中的邪吗?中国之所以封建迷信大肆泛滥,除了与封建迷信的传统特别悠久密切相关外,更重要的是,有众多官员带头信神信鬼,参与迷信活动,为封建迷信的兴起推波助澜。
  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听“高人”说自己有当副总理之命,只是命里还缺一座“桥”,于是将国道改线,在水库上修起一座大桥;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居然拜在一位女“大仙”门下潜心修佛;海南一个县工商局原局长,任命下属时要请人算一算此人是否和自己“相克”,他的家中竟然装了八面“照妖镜”;更滑稽的是,原湖南省冶金集团总经理邹恒春,2002年被省纪委“双规”后,竟感叹老尼姑“预测”自己“命该如此”的准确性……
  再看有些部门的迷信活动。湖南省双峰县法院一法警不慎从该院四楼跌落身亡,法院党组于是集体讨论决定,由单位报支六百元经费请“法师”到法院大楼“驱鬼祛邪”;山西交口县主要领导数年未得升迁,认为是县委大院“风水”不好,便找人看“风水”。根据风水先生的指点,数十名干部齐刷刷地跪在香案前,“代表县委县政府”,虔诚地埋下“镇邪物”和“升官符”;福建省政和县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名义,耗资上百万元“镇妖、避邪”,建造了一座“七星塔”——当地群众称之为“风水塔”
  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研究员程萍博士完成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均存在相信迷信心理。其中,自称相信“相面”这种迷信形式的人比重最高,为28.3%;自称相信“周公解梦”的人比重排第二,为18.5%;自称相信“星座预测”的人比重为13.7%;自称相信“求签”的人比重为6.0%。这一调查结果与上述事例互为印证,突出表明一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员和官府带头信神鬼,上行下效,民众自然风行影从了。
  由此我想到,要整治巫风、神道等封建迷信,得借鉴西门豹治邺的经验,治巫先治吏。西门豹治邺,实施的是“三步走”战略:先是“问民所疾苦”,从中了解到巫婆与官员沆瀣一气,共同制造了河伯娶妇的闹剧,借机渔利;第二步是“投巫妪入河”,一天内,他连续设计杀了罪大恶极的巫婆和“三老”,以此震慑“廷掾”与“豪长”,结果是“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最后顺利地实施了第三步战略:“发民凿十二渠”。
  有道是,吏治不清,灾联祸结;吏治清明,天下太平。
  【选自新浪博客】
矿工走不出“迷宫” 冯海宁 11
  9月1日,国务院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肖家湾煤矿“8·2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在攀枝花市召开。截至1日晚,事故已造成四十三人死亡,被困三人的位置已经锁定。相关负责人称,发生事故的煤矿矿井图纸与实际严重不符,瓦斯超标仍不停产撤人。
  尽管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过多起,但“8·29”事故依然让人很惊诧,不仅是因为这起事故是2009年以来全国最大的一起瓦斯事故,还因为事发煤矿开采图纸像迷宫、瓦斯监测装置安装在新鲜风口、瓦斯聚积超标仍没有停产撤人等问题,让人看后难以置信,难以平静。
  这个煤矿有不少恶劣的违规行为,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痛斥:“这确实是极大的犯罪行为。”显然,这样的煤矿管理者眼里只有经济利益。
  众所周知,近几年矿难不断,如8月28日新疆昌吉矿难导致六死六伤;8月29日四川攀枝花矿难导致四十三人死亡。人们不免要问,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条例、规定、办法有一大堆,为何难以成为矿工生命的保护伞?
  据相关报道,该事故煤矿属于某民营企业,早在2006年,四川启动小型煤矿安全治理整顿,肖家湾煤矿因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被四川省列为第三批安全生产不达标关停煤矿。2010年,肖家湾煤矿又因为年产量只有三万吨,且安全生产存在隐患,被列为四川省煤矿整顿首批拟关闭矿井。
  也就是说,该煤矿一直是主要整顿对象,却没有被彻底关闭。尽管2011年2月完成了技改扩能,但从此次事故发生后开采图纸像迷宫等问题来看,所谓的技改扩能只是扩大了产量,并没有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据说攀枝花市政府先批准该项目试运行,2011年12月又让该项目获得了验收,试问:究竟是怎么批准和验收的?
  所谓批准和验收,从常识来说,应该是相关部门进入矿井进行检查验收。那么,像迷宫一样的矿井,相关部门监管人员是否进得去出得来?或者说,监管人员究竟有没有进入“迷宫煤矿”检查验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8·29”不是一起简单的安全生产事故,很可能隐藏着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图纸像迷宫一样的煤矿,不仅严重影响了矿难救援,还折射出某些人“迷失”了自己。首先,为事故煤矿开“绿灯”的攀枝花市有关负责人“迷失”了自己。当地政府只看煤矿产量,不管安全生产,折射出“煤炭财政”、“煤炭GDP”思维,即为了追求煤炭开采带来的政绩,把安全生产抛在了脑后。
  该煤矿的负责人也“迷失”了自己,即眼里只有经济利益,没有安全生产。显然,“迷失”之人往往会失去理性,无论是相关官员还是煤矿负责人,为了眼前利益漠视安全生产,迟早是要出事故的,而在事故发生之后,为了眼前利益付出的代价更大。至于“迷失”的原因,主要是存在侥幸心理。
  【原载日《法制日报·声音》标题有改动】
葡萄和苹果的悲喜剧 肖复兴 15
 近日读报,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兰州附近的高速路上,一辆满载葡萄的大货车侧翻,一车葡萄全都翻到了地上。四周的村民闻讯赶来,将全车的三千三百箱葡萄哄抢一空。竟有甚者,骑着摩托车赶来抢葡萄,还有人喜不自胜地打电话,通知亲朋好友赶紧来抢葡萄。好像这是一次红利分配,是一次送葡萄下乡。
  这一车葡萄价值三十万元,司机无奈而悲伤地讲:这一车葡萄的损失,会让他倾家荡产。哄抢葡萄那一刻,没有人会想到他痛彻心底的悲哀,也没有人想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更没有人站出来制止村民们这种类似动物本能一样的集体行为。早已没有起码的同情心和廉耻感,人们正沉浸在葡萄的盛宴和狂欢之中。
  其实,这样的场面在我们这里并不是绝无仅有的。不要以为哄抢葡萄是村民道德的缺失,从而感叹教育农民是重要的问题。其实,在城市,也发生过类似的哄抢事件。城市人不比农民高明多少。
  记得十多年前,在北京,有一辆汽车上掉下了一包牛仔裤,整整一百条,路过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都停下来,甚至开小汽车的人也停下来,不约而同的一起参与哄抢。最后,除了一位工人师傅将捡到的三条牛仔裤交到报社,其余九十七条都被一抢而空。同样,在宁波街头,从一辆摩托车后座上掉下一包整整十万元的现金票子,天女散花一般洒落街头。开摩托车的司机意识到钱失落了,踩下了刹车,只是车在惯性的作用下又开出几十米。等他回来找钱时,十万元,已经被一哄而上的人们抢走了四万元,然后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牛仔裤也好,钱票子也罢,葡萄也算上,都是我们今天社会、现实与人心的一面镜子。或许,会有人说,这样的事情的出现概率很小,并不是经常发生。但是,就是这样的出现概率,足以让我们脸红。我们曾经赖以自豪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传统,我们曾经唱过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的歌谣,我们曾经恪守的“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干,别人的东西不拿”的古训,似乎并不那么牢靠结实。
  我想起了三十年前,我的朋友上海作家赵丽宏写过一篇《雨后》的文章。写的是雨后下班放学的时候,一辆装着两箱苹果的平板车,在拐弯的时候,车子翻倒了,两箱苹果滚落一地。放学的学生,下班的人们,都停下了脚步或自行车,包括开车的司机也停下来,一起赶过来帮助拉苹果的人捡拾苹果,然后把苹果一个个完好无缺地放回到两个箱子里。
  如今,回想赵丽宏的这篇三十年前的文章,恍如隔世,觉得简直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三十年,GDP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准似乎并没有与之成正比,能够齐头并进,水涨船高。相反,道德的滑坡,不信神,不敬天,不畏心,不要脸,无所顾忌去哄抢一切东西,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也是格外令人痛心扼腕的事情了。
  【原载日《羊城晚报·花地》】
野牛也“投票” 阮 直 17
 动物的智慧是本能的智慧,这是不难理解的,就连专家遇到有些动物的奇妙智慧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时,也常常说“那是遗传、那是本能”,于是只能观看“动物世界”的大众也就不再刨根问底了。
  可当动物们的智慧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在举行一次集体的“投票”表决,动物们还服从表决后的多数原则时,我们不能不震惊吧。
  央视科教频道9月1日在“动物的智慧”栏目中介绍,非洲野牛每年夏秋之际的大迁徙都要经过坦桑尼亚大草原。在水草丰美的沼泽地带吃饱喝足之后,它们常常不知道下一站的方向,这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德高望重”的雌头牛,雌头牛经过反复的辨别之后认定一个方位,然后把牛角对准那里卧倒,其他牛如果认可了雌头牛的选择,也把犄角对准同样的方向,然后卧倒。如果不认可雌头牛的选择,就自己选定下一站的方向,然后把牛角指向那里也卧倒。上千头野牛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不断地卧倒、起立、重新调整方向,最后都安静下来,确认多数牛角指向的方位为下一站的目标。这是野牛群用犄角完成的一次庄严的“投票”。
  野生动物专家经过多年的跟踪考察,知道雌头牛的选择并不是每次都被群牛认可的。当雌头牛的选择多次被否定之后,或选择的方向错误,如缺少食物、遭到大型食肉动物的多次攻击,那么雌头牛的地位也就会为其他牛所取代了。
  野牛用犄角投票,采取的是多数被认可的原则,这是野牛群在生存、进化进程中找到的最佳生存法则,否则要是采取雌头牛的一票决定制,把野牛群领入了一个山穷水尽之地,那葬送的就是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了。野牛群选择大迁移的路线是多年的最佳路线,但一头野牛的记忆是不可靠的,雌头牛可以做出引导,但不能做出决定。正是野牛用“投票”,靠“集体智慧”决定迁徙方向的生存法则才保证了野牛群不至于经常误入歧途。
  野牛没把它们的野蛮劲儿用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这是野牛的幸运,否则野牛也像其他动物那样都由强壮的雄性经过激烈的暴力打斗、厮杀后决出“头领”,那非洲大草原就要天昏地暗了,连狮子、猎豹也难在非洲大草原找到一块安身之地。
  可惜的是像非洲野牛群这样的“文明”动物族群还是太少了,连两只山鸡也都要通过暴力决出高低,拿到“话语权”,绝不用尾巴投票决定领地。这就难免发生在山鸡打斗时让狐狸、山鹰受益的事了。
  【原载2012年第22期《演讲与口才》】
“请你告诉我” 吴 非 18
有一年暑期的新教材培训,有件事印象很深。散会时,有位女教师过来问,第几模块第几专题的文章该怎么教。我说:“上午培训时不是说过了吗?”女教师坦然地说:“上课时我没在意,没听清,麻烦老师再说一遍。”
  这就让我很为难,她像是很认真地在问,我只能大致复述一下自己的建议,并请她看一看有关资料。但她接着说,新教材难教,不熟。我说,一回生二回熟,好在这些文本都是经典作品,不应当有太大的困难。她说,我作品读得少,理解有困难。我说,你是中文系出身,怎么会“理解有困难”呢?她说,在大学阶段读作品的同学“都有点呆”,“考试考不过别人的”。我想起高校教授的介绍:中文专业很多学生不读作品,却能写出文学评论甚至论文。
  我说:“既然是这样,我可能也帮不上什么忙了。因为读不懂作品是没法教的,你就当作和学生一同学习吧。”
  她惊讶地问:“那怎么可以?请你告诉我,我得教书啊。”
  “那你就边看文本边看教参吧。”——说实话,我不想谈下去了。
  她问:“那么,那本《教学设计选编》,有用吗?”
  我说:“你可以看一下,对你可能有用。”
  她问:“有哪些用呢?请你告诉我。”
  我觉得应当尽快结束这样的谈话,说:“有些设计很巧妙,能有效地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她问:“我能用这些教学设计直接去上课吗?”
  我说:“这些教学设计是帮那些初上讲台的老师编的,提供一些思路给他们参考,让他们以能有根‘拐杖’;不过,我认为最好能有自己的创造和发现。”
  她说:“可是我没有时间全看一遍呀?”
  我真的有些不耐烦了,说:“你如果没有时间全看一遍,也就算了;你可以参考一下,看看有哪些设计是可以参考的,多多少少会有些作用的。”
  她问:“你报告中说的那个例子在哪一页呢?请你告诉我。”
  我说:“你根据题目自己看啊,自己找啊,只要自己感兴趣的,就用到你的教学中去。”
  她说:“可是我还是没有时间找啊!还是请你给我勾几篇……”
  我全面崩溃了。可是,另一位含笑站在她身边,也拿着书等我“勾篇目”。
  如果我的学生这样,我一定会怀疑他此前没有遇到过一位真正的教师,以至于养成了如此糟糕的习惯,我有可能会批评他过多地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可是面前站着的是教师,我就很难说话了。对这个没完没了的“请你告诉我”,我真的有些绝望。我不敢相信这样问话的人会是教师,然而我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教师”。
  这样的青年是怎样当上教师的,她当上教师后是怎样教学的,对她的教学会有什么样的评价,这样的教师还有多少……这些本不该由我想的问题,我不得不悲观地想;然而我又想到,结果可能大大出我的意料。因为如今那莫以名状的社会风气,也造就了我们中国的许多奇迹:这个不动脑筋的青年教师,说不定还是某个地方的“先进”、“优秀”或“骨干”呢!
  学者们在讨论,认为课改的核心是教师的素养,而现实是约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专业素养不合格。对此,中小学同行甚不以为然,认为学者们不怀好意,出言苛刻。其实这类问题不用争论,——现在的教师(包括校长主任,也包括学者教授们),往往比学生更怕考试。
  你说过,你那里也有这样的教师,看来我们所处的环境差不多。我们谁也不敢说自己聪明,保证不会问愚蠢的问题;但是那种总是强调客观原因,依赖外部条件,没有一点自觉学习意识的教师,学生从他那里是不会学到什么东西的。
体制内的诱惑 赵民望 24
 千军万马报考公务员乃是中国才有的独特风景。不仅仅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热衷于公务员的“官帽”,即便是不差钱的“富二代”,也钟情于此。
  有报道说,在陕北榆林一带,不少年轻的“80后”、“90后”公职人员虽然每月的工资不到两千元,但开的车却是奔驰、宝马、路虎。这些人多是富商子弟,个个是小富翁,他们只想有一顶“官帽”,即便是在一些没有技术和无关紧要的岗位上,甚至做临时工也认可。只要能进入到体制内,即便当不上官,心里也踏实舒服。有钱没势是他们的“心病”,同时,他们更明白,只有金钱才是顺利地通往体制的唯一途径。他们的理想是“当官”。公务员的工作之所以那样充满诱惑,其实关键在于一种体制内的保障无所不在。审计署日前披露的“2011年,中科院以项目名义给在编职工发放近亿元福利”并非个案,近年来曝光的政府机关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新闻,已经令公众无法忍受。从中央部委食堂既丰盛又有营养的“免费午餐”,到央企的福利房;从过节过年的“购物卡”,到每年获财政补贴数千万元的机关幼儿园。当然,也包括怎么也用不完的“三公经费”。这些福利待遇,不在体制内自然难以享受!
  体制内隐性福利所制造的社会的不公,体制外的公众只能忍受。然而,各地发生的“吃空饷”怪象,令公众非常愤慨。据报道,近期全国多个省份开始清理“吃空饷”的人员,在已完成清理工作的四川、海南、重庆、湖南、河南、宁夏、内蒙古七个省级行政区,共清理出“吃空饷”者七万多人。如果以年人均消耗财政支出五千元至两万元计算,这七个省份一年共增加支出三亿五千万元至十四亿元。测算“吃空饷”对于财政的侵蚀只具数字意义,主要的是,“吃空饷”对社会公正的侵犯无可争议。比如,有些地方的公职人员犯罪获刑后,居然可以一边坐牢,一边照样享受着在册“干部”的待遇。据山东省沂南县检察院针对当地发生的数起国家工作人员“带薪坐牢”事件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近三年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里,已判刑的六十一人中,有三十二人的工资没有变动。
  目前,公众最为不满的养老制度、医保体制的改革之所以长期以来推不开、改不动,深层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基本的福利制度同样存在体制内与体制外之分。因此,当有关部门提出了推迟退休年龄的意向之后,反对者基本上都在体制外,体制内大概不会有多少人反对。
  官员很乐意延迟退休。一则旧闻显示,在中国内地市值排前五十的上市公司中,有三十四位政府退休高官任独立董事,其中不乏副部级以上高官。有关调查称,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聘请的前官员总数达一千五百九十九人,其中四百六十七人在上市公司的职务是独立董事。“领导干部”都可以“发挥余热”,延迟退休岂不名正言顺?
  公众或许一点也不错愕,体制内的人心里也明白,这种被割裂的社会生态,所维持的种种诱惑对体制内有益!问题是,体制内体制外的这种差别化游戏,还能够并且应该继续下去吗?
  【原载日《中华工商时报·观点》标题有改动,本刊有删节】
不折腾也是政绩 鱼&& 春 27
一位领导到南京,谈到城市建设时特别嘱咐当地主管:要注意“建”与“不建”的关系,建设是功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建设有时也是功劳。因为城市建设有个特点,抹上一笔便很难拿掉。若是在不该建的地方建了不该建的东西,能窝囊人几十年,还可能给后代添麻烦。真要下决心推倒重来,代价极大。如果当初不建,岂不是功劳?
  由此想到十多年前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提出的一个令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的“新政绩观”:不折腾也是政绩。面对媒体采访,朱清时说:“我做校长十年,对科大做的最大贡献,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没有搞瞎折腾。没有听有些人的劝告搞大学城,建新校园区,进行大规模扩招。在高校评估活动中,没有打乱正常教学秩序,搞花里胡哨的大场面,让老师和学生手捧鲜花,穿着节日盛装,去隆重迎接上级派来的专家评估组,也没有宴请评估组,给评估组送礼,而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正常的环境下安安静静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科大建校五十八年来,每毕业一千个本科生就有一个当选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中科大的教学和科研成就在国内比较突出,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年免除了不少的大折腾。”
  “不建设”、不折腾,不是“平平安安占位子,年年都是老样子”。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乱作为。强调的是对城市建设、大学治理以及其它各项事业的谋划实施,要留有一份敬畏心:敬畏历史,敬畏自然,敬畏先人,敬畏子孙,劳民伤财、经不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老百姓反对和指责的事一定不要去做。
  东北有一个号称“中国奶牛之乡”的县级市,提出“石牛搭台,活牛唱戏”的施政口号,投资一亿多元,建成一条五公里长的“牛街”,一心要创石牛雕塑和奶牛图案地面砖规模、数量两项“世界纪录”。而实际情况是,该市养牛户因饲料严重不足、奶资长期拖欠等问题久拖不决,不得不含泪卖掉奶牛。老百姓说:“政府为了自己的‘大手笔’,把人折腾苦了。”
  “不建设”、不折腾,体现的是一种为官之德、为政之道。评价领导者的功过是非,不能单看“干劲”大小,“干事”多少,还要看怎样干事和干的什么事。要从社会效果上着眼,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看对老百姓是福是祸来考量。对于胡干蛮干,不切实际、不讲科学的事,干劲越大,干得越多,国家财产受到的损失、人民利益受到的侵害越严重,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该干的干,不该干的不干,强调“不建设”有时也是功劳,不折腾也是政绩,在当下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警示意义。
  【选自天津网】
贪官当公务员 魏雅华 29
7月30日《新京报》报道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政府被爆于2009年下发文件,要求各机关事业单位对六十一名被判缓刑者重新安排工作,进机关入事业编制。这些人多为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全部因受贿罪获刑。当地政府回应称,此举有“政策依据”。
  此文甫一见报,便引起舆论大哗。激愤之声,汹涌如潮。因为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贪官们在被判缓刑后,不仅依然可以衣食无忧,饭碗铁定,生老病死国家全包,享受所有的公务员待遇,甚至可以不去上班,悠然自得地养鸟遛狗,吃空饷,依旧可以在公务员队伍中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既然当地政府回应称,此举有“政策依据”,那好,我们便先说“此举有政策依据”。这话像是真的,因为当地政府是“书面”回应,不是口答记者,会口无遮拦,错在难免。“书面”回应自然会引经据典、斟字酌句。该回应全文未能见报,我们便只好猜想了。
  既然他“引经据典”,那么我也该“引经据典”,以针锋相对。依《公务员法》第九章《惩戒》第五十三条之第七条: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公务员法》规定,凡有以上行为者必须予以惩戒。
  如何惩戒?《公务员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而这六十一名被判缓刑贪官,均己违反了《公务员法》第九章《惩戒》之规定,己受到了国家的刑事处罚,所受到的自然应为《公务员法》中《惩戒》之最严厉的惩戒——开除。
  所有这一切,都在《公务员法》中白纸黑字,规定得清清楚楚,毫无歧意可言。所以阜宁县政府此举有“政策依据”的所有论据,均无讨论价值。因为任何“政策”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任何与“法律”抵触的“政策”,都是违法的“政策”,都必须立即废除。不仅必须立即废除,还应追究此种“政策”制定者的违法责任。此事让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阜宁县政府会出台如此厚爱贪官的“政策”?答案只有一个: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即唐《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中所说:“切闻狐死兔悲,恶(物)伤其类。”
  制定这样的厚爱贪官的“政策”的人,十有八九也是个贪官,甚或是一群贪官。要么,落网的贪官是这一群贪官中的一个,“牺牲我一个,幸福一群人”。我们似乎听到了不幸落网的贪官在说:“兄弟我先走一步了。”而在位贪官们说:“兄弟,我吃一只蚂蚱,有你两条腿。”
  就本质而论,这是在位的贪官给“不幸”落网的贪官的封口费。有这样的后门钥匙,不幸落网的贪官,是会拼死护住在位的贪官的。保护他们,便是保护自己。
  制定这样的“政策”,在位的贪官既施爱于“不幸”落网的贪官,又为自己如果也有一天“不幸”落网,留条后路。弄清了这样的利益链,你就会得到所有的问题的答案。
  如果说厚爱贪官的本质是大幅度地降低贪污腐败的成本和风险,最大程度地保护在位的贪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相信我们的公务员队伍的自洁能力?自洁能力如此低下,又会给我们的公务员队伍带来什么?
  【原载日《西安晚报·漫笔》标题有改动】
人生解读&&
身份的焦虑 李小米 7
  我偶尔会陷入一种身份上的焦虑。说穿了,也就是一种“我是谁”的糊涂。
  一个人来到这世上,最初的身份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同的孩子。后来,扮演的社会角色多了起来,往往眼花缭乱,常把自己给搞丢了。这就需要用一定时间进行清理,人也得像那行驶了一定里程的车辆一样,按时做一做“保养”。
  几年前名片流行时,那上面经常印着一长串职务、荣誉称号什么的,看着看着就头晕,往往不能一下把眼前派发名片的人,与本人真实身份重叠起来。我曾看见一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男人,手里夹着一个包,慌慌张张地赶路,声称自己从早到晚要出席十来个会议,他每天就耗在会议里了。一看他的名片,正反两面印了二十多个身份。
  我有一个结交了十多年的朋友老王,给自己的身份定位太潇洒了,简直如行云流水。他首先是一个官员,在单位,出席会议,人家喊他王局长。王局长不无谦逊而矜持地点头致意,咳嗽或者抬头望一望会场,镇一镇场子后开始讲话,讲着讲着,就开始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有时会突然读几句自己写的诗,渲染烘托一下严肃有余的会议气氛。与会人士这才想起他是一个诗人。
  王局长出过两本诗集。有次我去他单位,大门旁值班的刘老头正在摇头晃脑读王局的诗,刘老头连说“好诗啊,好诗”。他还声称,自己年轻时也好这一手,给一个地主家的女儿写过一首旧体情诗,后来运动太多,就把自己的文学天分给压下去了,只有老老实实做人了。“要不是这样,我也许就是一个诗人,国家要给我发工资,我就安心写诗。”刘老头舔舔嘴唇说。我把这个事给王局长作了汇报,他很开心,说中午要请我喝茅台。于是从那天起,大家纷纷称呼他为王作家、王局长、王老师,老王一概笑纳。只是去年,他从局长位置退下来以后,在大街上,一个昔日部下喊他:“老王,我中午请你吃猪大肠火锅嘛。”老王头也没回,拂袖而去。我明白,老王很失落,有一件事情足以证明,在他老婆每天买菜的单子上,他都要龙飞凤舞签下四个字:同意报销。
  我深情安慰老王,有时那身份就如套在肉体和精神上的盔甲,在通往自由之途中,成了切切实实的绑架。我还安慰他说:“你看,老王,你不当局长了,我也没那么世俗嘛。老家乡亲送来两个老南瓜,我们两家一家一个。我原来请你喝四块一瓶的啤酒,而今升级为五块一瓶的了。”
  说别人的痒,止自己的痛。话虽这么说,其实我对自己的身份有时也是蛮在乎的。我从乡下来,也想混成个有身份的人,好衣锦还乡给祖坟添彩。可如今,我尚为自己的身份犹疑。我是一个在机关写信息简报材料的人,别人这样介绍我,我难堪,因为我从来就认为,那只是我谋稻粱混衣食的工作。我甚至觉得自己在对这社会做无用功。别人介绍我是作家,我赶紧摆摆手:拜托了,大爷大妈,我不是干这个的,不过我有个表叔是作家。我没有底气被人这样认定身份。有一年我游手好闲去乡间采风,也被乡人误认为是诗人,我好比出售假种子的被人识破,慌忙逃窜。
  那我又是什么身份呢?人到中年,看大地常常也是白茫茫的了,好比人生,渐渐干净,我写一点文字,希望也是清淤。我的真实身份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他爸。
  【原载日《中国社会报·世象杂谈》】
两次大海难 洪巧俊 26
2012,距离泰坦尼克号沉没已经整一百年。一百年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蒸汽客轮、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却因中途撞冰山而沉没。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人,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沉重感,却始终挥之不去。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还有这样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
尽管真相没有电影中那么完美,“妇女儿童优先”的动人救生口号并非完全属实,因为获得优先权的主要是头等舱、二等舱的妇孺。统计数据表明,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但是在那等级森严的时代里,“妇女儿童优先”还是十分可贵的。由于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这是“泰坦尼克”号奉献给世界的一条活生生的文明守则。
面对生死抉择,有些人选择绅士般的死亡。携带佣人、司机等共同登船的富豪本杰明·古根海姆看到女性登上救生艇之后明白自己没有获救机会,他返回自己的船舱,穿上了自己的晚礼服。他说:我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准备像一个绅士一样下沉。告诉我心爱的妻子,我已经尽自己所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还有亿万富翁约翰·雅各布·阿斯德问负责救生艇的船员,他可否陪同正怀着身孕的妻子马德琳上艇,那个船员说了一句“妇孺先上”之后,他就像一个真正的绅士一样,安静地坐在那里,直到轮船沉没。阿斯德当时是“泰坦尼克”号上唯一的亿万富翁,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富的人之一。
“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去的地方,我也去!”这是63岁的老妇艾达·斯特劳斯拒绝抛下丈夫、梅西百货的创始人伊斯多独自逃生。她把自己在艇里的位置给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还把自己的毛皮大衣也甩给了这个女佣,说“我再也用不着它了!”斯特劳斯夫妇最后的时刻是一起坐在甲板上,等待着巨浪将他们吞没……
把这些泰坦尼克号中的真实故事写出来,是为了对比中国的汕头海难。汕头海难要比泰坦尼克号海难晚9年,泰坦尼克号沉没是发生日,而汕头海难却是发生在日。泰坦尼克号1500多名乘客葬身海底,而汕头海难却也是1000多人丧生。汕头海难是因为轮船突然触礁,船被撞开一条大缝,海水大量涌入,轮船严重倾斜。在这关键的时刻,这里没有文明的“妇女儿童优先”,也没有人选择绅士般的死亡,更没有生死在一起的爱情故事。而是乘客为争夺救生艇,竟然挥舞起斧头、刀子和棍棒。就是船长命令船员对空开枪,也没能控制住船上的相互残杀。那些胜利者没有想到,通过弱肉强食跳上救生艇后,等待他们的却也是死亡,救生艇却被下沉的轮船撞得粉碎。令人心痛的是丧生的1000多人中,却有一半人死在刀枪之下。(2002年6月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目击劫难100年》第一卷175页)
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却生还705人。我们知道,掉进冰山的海水里,几乎是没有生存的可能。而汕头海难轮船触礁正在驶进汕头港,在3月的汕头几乎没有冰冻天气,如果救援及时,大多都有生还的希望。令人悲哀的是轮船上的人几乎都葬身海底,更痛心的是一半人不是被海水淹死,而是被同胞杀死。危难当中不是呈现英雄本色,而是弱肉强食。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所谓的强者,也不过比弱者晚一些时候死。海难是悲剧,然而这种海难面前还弱肉强食的悲剧,还有什么比这更惨烈,更卑劣?
其实,从这两次海难中看到了文明与野蛮,也看到了野蛮给人类带来的更加深重灾难。自古至今文明都与野蛮抗衡着。野蛮毁灭文明、文明驱散野蛮。文明的天使面孔会在文明的社会风气中展现;野蛮的魔鬼嘴脸在野蛮的社会环境中暴露。
由此我还想起了另一场灾难。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发生恶性火灾事故,造成325人死亡、132人受伤。死者中288人是学生。至今那句:“学生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仍在我的耳边回响。克拉玛依这场灾难,映照出最鄙陋残忍的一面。泰坦尼克号虽然也分等级,但在等级中仍然遵守“妇孺先上”的文明守则,却没有“官员先上”的行动。
“人生几回伤往事,晴空碧海吊孤魂。”泰坦尼克号沉没已一百周年,它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不是那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是文明守则。我想,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发生危难,是“领导先走”,还是“妇孺先上”?如果不是“妇孺先上”,那就说明我们文明已经落后人家百年。无数的灾难事实告知我们,不遵守文明守则,灾难只会更加深重。
没见识的知识分子 刘震云 31
现在有的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他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到博士毕业,考试成绩都非常好,别人和他提到的事情,他全知道。但他缺的是见识,是远见。就像我们修马路,往往第二年就要挖开看一看,可能前一年施工的时候,把什么宝贝给落进去了;我们的很多座大桥,寿命超不过20年。
  未必是读过书的人是知识分子,有些不识字的人,见识特别深远,在我看来就是非常好的知识分子。
  在我开始接触知识的时候,有两位大“知识分子”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第一位根本不识字,是我舅舅。他在我们村里赶马车,赶得特别好,方圆几十里,再调皮的牲口放到他手里,马上就变成一只温顺的猫。我13岁那年,他跟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谈话。他说,你觉得你聪明吗?我说不太聪明。他又问我,你笨不笨?我说,我也不笨。他说,世界上就怕这种人,要不你聪明,要不你是个傻子,你生活得都会非常幸福,像你这种既不聪明又不笨、不上不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难混。我问他,那我的一生应该怎么规划?他说,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他说,其实我跟你一样,我也是个不聪明也不笨的人,所以我一辈子就赶马车。我记住了这句话,直到现在为止,我就干一件事,就是编“瞎话”。
  另外一位大“知识分子”,是我另外一个舅舅,他是一个木匠,方圆几十里,他的木匠活做得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别人打一张桌子花3天时间,他花10天,所以他打出来的桌子就比别人的好。这个舅舅教了我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所以别人写一本小说花3个月,我花3年,人家说我的好,其实并不是我的手艺比那个人好,而是我花的时间比那个人长一些。这是我写作最大的秘密和诀窍。
史海备忘录&&
我看《三国》英雄 狄 马 8
 在“三国”的世界里,人们不问是非,只问成败。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是懦夫,不存在“失败的英雄”一说。可惜这种成功只是动物学意义上的。杀伐掳掠的时候,当然要把天下苍生、仁义道德挂在嘴上,虽然都是用来遮丑或当幌子用的。
  刘备攻下西川,占领益州,逼得同宗兄弟刘璋纳土归降。这事即使搁三国时代也不大光彩。你不是口口声声说曹操是贼,你才是“正统”吗?现在我们姑且认为你确实是汉室帝胄,但你姓刘,刘璋、刘表不也姓刘吗?他们也是“贼”吗?刘备大概也觉得此事做得不地道,因而看见刘璋捧着官印文书出城来了,就赶紧上前拉住他的手,痛哭流涕地说:“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刘备入川本来说好是为打张鲁的,一应军资粮草也全由刘璋供给,后来刘备以供应不足为借口,反攻倒算,窃取了西川,这事的是非曲直虽三岁小儿亦可明了,但经此一役,抢人的刘备成了三分天下的英主,救人的刘璋却成了暗弱无能的庸才。
  刘璋救过人吗?当然。这一点即使在酱缸一样的《三国演义》里,也至少留下两处令人动容的记录:
  第一次是刘备大军攻陷雒城,从事郑度向刘璋献计说:“刘备大军劳师袭远,粮草不多,吃的是山里的野谷和百姓仓库里的粮食。如果我们将百姓集体移民到涪水以西,然后实行坚壁清野,刘备没有吃的用的,自然不战而退。”如果从“成功”的角度上看,郑度此计当然极为高妙,连孔明听后也大吃一惊,说:“若用此言,吾势危矣!”但刘璋的选择却出人意料:他宁愿让军队正面迎敌,也不愿让百姓拖家带口地搬迁(“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备敌也。此言非保全之计。”)。
  第二次是刘备命马超率部攻成都,兵至城下对刘璋喊话让他归降。刘璋虽然气得昏倒在地,但醒来后却对众人说:“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董和说:“城中尚有兵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回答说:“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众人闻之,皆落泪。
  鲁迅曾经感叹“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刘璋能不能算一个?
  关羽死后,刘备倾全国之兵七十五万,为二弟报仇。赵云首先站出来反对,刘备回答:“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在刘备看来,全国民众理应爱吾所爱,恨吾所恨。我的二弟就是全国民众的二弟,我的杀弟之仇就是全国民众的杀弟之仇。如果一个人贵为天子,连杀弟之仇都不能报,那么,国家再强大(拥兵七十五万),幅员再辽阔,又有何用?
  你看刘璋与刘备相比,一个为了救满城百姓,宁愿舍弃江山,到公安县当百姓,靠上边发的救济过活;一个为了一己私仇,不惜将百姓绑到他的战车上,最后全军覆没;你说谁是真英雄,谁是假仁义者?
  【原载2012年第8期《同舟共进》本刊有删节,标题有改动】
蔡京的黑白人生 陈 良 28
蔡京多才多艺,诗词文章写得很好,书法更是独树一帜;他在官场上也很得意,曾经四度出任宰相,先后把持朝政十七年,位极人臣,显赫一时。但是,蔡京终究是以奸臣的形象闻名,《宋史》毫不含糊地将他列入“奸臣传”。
  作为奸臣,蔡京最擅长取悦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贾红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