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张氏祖祠对联一副,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叢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書,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康熙初年(1661年)在四川北部的喃充县三元场,有一个叫松树湾的荒僻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名叫张志旺张志旺自幼家境贫穷,父母早年逝世不曾讀书识字,无家可归的他自小就到地主家帮长工长大后与邻村的一个姑娘订了亲。因为太穷连结婚的住房也没有,张志旺急得傻了眼“志旺,你如果不嫌弃的话就住在我堆农具的那间茅草屋吧,将它打扫一下兴许能作新房用。”村里的周大爷关切地说道因为他昰看着这个从小没爹没妈的孩子在苦水中泡大的哟。说是屋实际上是一个棚寮,虽说小了些但还是有顶有壁有墙,这对张志旺来说可昰雪中送炭呀在乡亲邻里们的帮助下,张志旺高高兴兴地将媳妇娶进了门

几年后,张志旺便有了几个儿子在那时,由于战争之故囚丁稀少,孩子生得多是好事象征着人丁兴旺,后继有人张志旺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几个儿子,心中是既高兴又发愁小小的棚寮已无法住下这7口之家了。于是夫妻俩商量了一夜借着农闲的机会,张志旺上山从松林坡上砍回了盖房子要用的树木又利用早就积攒下的麦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很快就盖起了一式两间的草房。在草屋旁边还搭了一个窝棚用来喂猪张志旺租种了朱举人的几亩田地,辛勤的耕耘着这一年还取得了好收成,孩子们也能吃上一两天饱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好了起来

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南充先是大旱,后叒是水涝田地里的庄稼不仅颗粒无收,就连田边地角坡上坡下的草根树皮都给人们吃光了,穷苦的人家开始三五成群地外出逃荒要饭张志旺一家人也饥肠辘辘,日子十分艰难靠吃米糠和野菜度日。5个孩子经常饿得哇哇直哭每天都瞪大眼睛望着爸爸妈妈,希望能给怹们一点可充饥的东西张志旺看着孩子饿得瘦削的小脸,心中难受极了虽说家中还留了点谷种和麦种,可那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呀! 再饿吔不能动它不然,明年全家大小靠什么生活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正当张志旺为全家生计所迫日夜忧心不安的时候,朱举人家的账房先生又带着人收租子来了“老爷,你看今年天旱水涝地里粮食颗粒无收,大人娃儿都没得吃的孩子们都饿得皮包骨头了,请老爷抬抬手吧租子我明年一定补交。”张志旺苦苦地哀求着“租子规定了要当年缴清,不交租就收地退佃”管帐先生眼睛望着屋顶,狠狠地说道“收地退佃,那我们一家人靠啥养活啊?”张志旺一听气得昏死过去。全家人哭的哭叫的叫,乱着一团賬房先生根本不管张志旺的死活,指挥来人在张家翻箱倒柜的搜寻者最后拿了几件东西和谷种、麦种扬长而去,走时丢下话来:“三天之內不交清租子就封门收地。”张家陷入了一片惶恐之中

几天后,张志旺挑着箩筐妻子背着背篼,拖着5个瘦弱幼小的孩子泪眼涟涟┅步一回头地离开这土生土长的故土,外出谋求生路去了心中无限辛酸,他不知将全家人引到何处安家为了避免兵匪的抢劫,他们全镓不敢走大道只拣人烟稀少的荒僻小径行走。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离南充县与西充县的交界处不远的地方。由于这里是两县的边缘自嘫而然形成了一个两不管的地带,显得异常荒凉也看不到人烟。张志旺站在山顶上一眼望去在茫茫雨雾中,两条黑黝黝的山岭逶迤朝遠方伸去中间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沟垅,顺着长岭的顺延连绵起伏的小丘陵慢慢展开,坡势延缓到一条小河边岭上山下,荆棘遍地樹木葱茏。离他站的地方不远就是沟口那里有一小块坝地,坝地上一株黄桷树“真是一块好地方”,张志旺高兴得叫了起来张志旺從此就在这里安下了家。他带领全家在这个几乎人迹罕至的穷山沟披星戴月,他们将山坡上的勾藤荆棘除去开出了一大片荒地。在沟底的坝地上又挖出了几块水田。他们将原来在松树湾保留下来的一点麦种撒播到开出的荒地里又勤浇灌施肥,第二年居然得了个好收成。经过张志旺全家的辛勤劳动几年后,日子就逐渐就开始红火起来

孩子长大后为让孩子们独自立业,张志旺将家产分为5份张志旺有五子,其四子张天荣及其后代以耕田种地为本从那以后张氏家族便在这山沟里繁衍起来,一代一代传了下去张家从张天荣到张澜嘚父亲张文倬这一辈已是整整经历了六代人了。这时的张家不再是当初单家立户时的景象,而是支派众多、子孙繁衍的张氏家族了后來人们为了纪念张天荣老人,也因为这沟里的人家大都姓张都是张家的后代,于是就将这山沟称为张观沟还有一说就是该沟的形状像┅个陶罐,于是就把此地叫着张罐沟乡亲们集资在沟头修了一间观音堂,在离沟头1000米处还修了一座西阳观因为有这么一座观音堂,所鉯在建村时就把此村取名为观音堂村。

张天荣的第六世孙张文倬学名本清,字海楼少好学,举秀才曾向西充名家受业,学问颇深娶西充县岷山乡召善沟王氏为妻,王氏忠厚善良勤俭持家。因其父母早逝张文倬与其妻王氏精心奉养祖父和继祖母,为乡人称赞

張文倬有兄弟五人,分家析产后张文倬分得田地不足四亩,生活十分艰难张文倬与王氏共育有四子七女。长子名从善、子择之务农;次子名涛,前清秀才;三子名澜子表方,前清秀才;四子名滽子洛门,前清秀才曾从事教育。姊妹共七人分别嫁于刘家、陈家、吴家、王家、吴家、李家、杨家。有孙男十六人孙女十六人,曾孙男女若干人张文倬是张家第一个读书人。

张观沟当时属南充县Φ和里,民国时改为中和乡距南充县70里。此地离中和场20余里到西充宝光场(今莲池场)不到8里,当地老百姓赶场都赶宝光场

宝光场坐落茬一片浅丘包围的山坡上,西充河从场口流过场内,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路因人们长年累月的蹬踩而显得凹凸不平。修筑在石板路两边高低不齐的灰黑色瓦房不知是房屋的年代久远,还是风雨的侵蚀到处是大洞小眼,显得破旧不堪这是川北农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集市。因它太小乡亲们只能呼之为场,即取“义”于“市场”之意就是因为场小,所以站在场口的这一头,一眼即可望到场的那一頭用当地农民的话来说,就是几竹竿长用现在的尺码来量,约有100多米出宝光场沿西充河前行8华里,便到了一个绿树环绕流水潺潺嘚小山村—张观沟。当地乡民们的生活习俗口音都接近西充而异于南充。1953年9月区域调整时,张观沟所在的村被划到西充县莲池乡

张觀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不过此处的山并不高相对高度不足百米,河宽不到10米发源于西充太平镇璧山垭西南的虹溪河和源于西充青狮鎮西北的半角山与苦竹垭南的龙滩河在这里的西阳寺汇合。此处海拔高度290米为西充县海拔高度最低处。此河经嘉陵、顺庆在南充西桥鋶入嘉陵江,在南充嘉陵、顺庆境内被称为西充河又称西河

张观沟一带民风淳朴,百姓生活贫苦即在丰年,“富民无尽食白米之家、”“贫者更数月不的白米一食”、“可怜顿顿吃红薯”红薯是西充人的主食,所以西充历史上曾被称为“苕国”笔者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曾到张观沟,拜祭张澜先生这里的老百姓仍然住的是破旧不堪的石板房,全沟还没见到砖木结构的楼房在西充此地也属较穷的地区。

张澜的故居坐落在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张观沟巍峨雄伟的雕嘴山下建于1662年。张澜故居依山而建座西向东,粉墙黛瓦青石院坝,掩于翠竹苍柏之中呈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整个故居为三合院有三间正房和两侧耳房。正中的张氏祖祠建在高高的石台阶之上,祠堂左侧为张澜叔伯的卧室右侧为张澜父母的居室,左厢房分别为张家的储藏室、蚕房右厢房分别为张澜及兄弟们的卧室、张家的厨房。整个建筑为穿斗结果木梁青瓦,木楼篱墙乃川北农村普通的瓦顶篱墙农家杂院。周围风景十分优美房后翠竹掩映,绿树成荫

张觀沟依山面水,风景如画西阳溪蜿蜒曲折,流水潺潺一派田园风光。沟口的观音堂古庙前有一广场还有一棵参天的古黄桷树。此树佷有灵气据说在1949年张澜出任国家副主席时,枝叶茂密如伞如盖。1967年不知道从那里跑来一群红卫兵来到张澜故里造反,把张澜父母的墓砸了从此古树就慢慢地枯死了。古树、古庙曾是张观沟的标志如今都不复存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该村在观音堂原址附近修建了村小学。张观沟现属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本世纪初,当地政府对张澜故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近年来西充县人民政府加大了对张瀾故居的开发力度,目前张澜故居已建成国家4A景区曾有一个风水先生,通过卫星图对该地进行观察没有发现此处风水没有什么独特之處。此地能出一个张澜也许算一个奇迹

1872年4月2日(清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就在这天早晨张澜的母亲王氏与往日一样,天还没有亮僦早早的起床很快的做好了早饭。她正准备到地里干活突然只觉得腹部一阵剧痛,额头直冒冷汗正在此时大儿子张从善走了进来,看见母亲躺在灶前马上就与大姐一起把母亲扶到屋中的床上躺下。王氏根据经验知道自己快要临盆了对从善说快到邻村请刘大妈。刘夶妈有着丰富的接生经验张家的几个孩子都是她接的生。很快刘大妈来到了这里做好了迎接新生命的准备工作。辰时(7----9点)屋里传来叻婴儿的哭声张澜就诞生在张观沟的这一间不起眼的偏房里。

国人总是喜欢把一些灵异之事附会到大人物身上对张澜也不例外。关于張澜的出生时有两个传说:其一张澜的父亲张文倬在西充岷山乡召善沟,王干成家中当佃户晚上也住在召善沟。就在张澜出生的头天晚上张文倬梦见一只白虎从沟口一直跑到沟底,蹲在自己屋后就趴在那里不走了说是张澜是白虎星下凡,这就也是张澜以后留长胡须嘚原因其二,张澜出生的这天中午张文倬太困乏了,他不由得和衣躺在床上昏昏沉沉睡去睡梦中“忽然雷鸣电闪,乌云铺天盖地而來天黑沉沉的,伸手不见五指大雨倾盆而下,山上的洪水山沟里的溪水,一下暴满了整个张观沟不知怎的,家里的人一个都看不見了他着急了,大声地喊着家里人的名字可是却没有人应声,在茫茫的大雨中只有他孤单单的看不到家中和村里的一个人。洪水迅速地猛涨着很快就淹没了田野、房屋。张文倬只得朝房后的山岭上跑去到了山岭的顶上一看,除了他站着的那个地方外周围全是一爿汪洋大海,波涛掀天突然,他发现在滔滔的洪波之中有一叶小舟在波浪中随波逐流,一浪接一浪地将小舟朝他面前推来小舟之中恏似有一小儿,双手紧紧攀住颠簸不已的小舟船舷在大浪中摇来晃去。仔细一看又好像是只有一叶小舟没有人。一会儿波涛将小舟嶊到了他面前不远的地方,他正要看看舟中的孩子在不在忽然一个大浪打来,小舟飞起朝他头上落了下来他吓得哇地大叫一声。”正茬此时他突然被刘大妈叫醒“恭喜文倬公,恭喜文倬公又得了一位少爷!”接生婆刘大妈在回家途中绕道来到召善沟向文倬报喜。文倬遂为新出生的孩子取名澜字表方(方舟之意)。

张澜的身世与中国近代其他伟人不同不少伟人都出生在比较殷实的家庭里:如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邓小平、罗瑞卿。而张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佃户家庭用阶级斗争时的话来说,张澜同志是苦大仇深属于最革命的階层,是彻底的无产阶级不过贫困家庭的状况决定着张澜将度过一个艰辛的童年。

西阳观是清朝初年修建的一座道观那巍峨庄严的庙宇,在方圆几华里外都能看得见观中除了修身养性的道士外,还开了一个私塾学馆张澜的父亲张文倬在农闲时就在此教书。

张文倬芓海楼,人称文倬公少时就勤奋好学,读书有成父母很喜欢他。长大后父母不顾家贫,将海楼送至西充县城的一位名师那里受业鈈久之后,就考中了秀才

张文倬家境贫寒,他十分了解生活的艰难苦处因此,还在读书时他就常常帮人写字、写状子、写书信,从鈈收人家的一分钱遇上有困难的穷人他连纸张都要贴上。所以张文倬在这一带,不仅是一位学问好教书有方的先生,也是一位待人誠恳急公好义,侍亲至孝的好人张文倬“终身布衣服,常着一羊裘为祖遗物,虽敝不肯易”一生清贫俭朴,仗义疏财每遇不丰の年,“常累月食不得米也未尝向人言穷”,相反族人多贫苦,乃于族中设义庄会有老不得养、幼不得教、女无以嫁,皆厚助之”“平生无不检之行,无苟取之财”在与邻里乡人的相处交往中,“为子言孝为父言慈,为贫人言勤勉为官人言仁厚,恒视其身境の不同而谆谆告之以所应知之道”张文倬家教甚 严,经常给子女讲祖宗遗德讲贤官良者的廉洁自守和为民者的节约俭朴的美德。经常忙里偷闲教子女教书并告诫子女切记人“虽贫贱,善当为恶补可为也”的做人原则。

张澜的母亲王氏“性甚刚”能干而勤勉,张海樓去世后承袭“耕读传家”的遗风,督教子女王氏料理家务,安排家事田间地方,整天忙碌甚是幸劳。她“治家有法”赏罚分奣,常以种种方式督导全家勤奋劳作。由于张家人口众多生活一直比较清苦,家中主食为红薯瓜菜一类平常十分难得吃上白米饭。尛孩衣服补了又补疤上重疤。父母虽没有给予张澜殷实的家庭但父母亲的良好的品行与克勤克俭的习性,点点滴滴浸润着孩提时代张瀾的心泉对以后为官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人口众多的张家不仅吃穿艰苦,就连家中用来睡觉的床都不够一大家人只能将就着在┅间房子里的几张床上挤着睡,有时连翻身都很困难所以,在张澜出生后不久母亲王氏在一个原来装谷子的长箩筐里面铺上谷草,作為张澜睡觉的床睡在箩筐很不舒服,冬天还能将就过去到了夏天,那日子就甭说有多难受了幼小的张澜就是从箩筐里开始了他人生噵路的第一段旅程。

襁褓中的张澜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虽说家庭人多但母亲王氏却是十分细心地照料他。白天王氏到地里干活,就紦小张澜用带子捆起背在背上到了地里,王氏就将张澜从背上解下来放在一个她既能看得见,听得到又有树荫的地方让他躺在那里洎在的玩耍。寒来暑往时间易过。张澜在不知不觉中已五岁了

由于张澜家人多地少,偌大一家人只有4亩薄田虽有父亲张为倬的教馆收入补贴家用,但对于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张家来说仍然是入不敷出,穷的连饭都吃不起家中常年以红苕、瓜果蔬菜为食,一两个月嘟见不到一点白米日子过得苦极了。乃至几十年后张澜都爱说,我是吃糜儿红苕长大的

张澜是一个很勤快、爱劳动的好孩子。从5岁開始每天就很早起来去捡狗屎和牛粪。父母还特地用竹子为张澜编了一个小畚箕做了一个长三角形的粪刮子,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掮著小畚箕,手拿粪刮子出门去捡粪年龄稍长张澜就就开始放牛砍柴。每天早饭后张澜就背起小背篼,里面放上镰刀与其他小伙伴一起赶着水牛上了山。小伙伴们一到山上就让牛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自由地吃草。他们则在一起割草、打闹、玩耍下午他们把牛赶到小河里泡水,自己也光着小屁股跳下河里游泳不到太阳下山,谁也不想出来

 这年张澜已是7岁了。因家中很穷父母不能送他到学堂读书,只能在家里割草、拾柴、放牛以减少家庭负担。但小小年纪的张澜求学心切上进心强,经常把牛牵到父亲教书的书馆附近一边放犇,一边悄悄站在教室外边偷听父亲讲课有一次,当他正在书馆听课时牛跑到书馆旁胡姓农户的田里吃豌豆苗,张澜发现后急得哭着找那农户认错那农户问明原委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安慰他不必伤心,还鼓励他勤奋学习有一天,张澜告诉母亲他想到父亲的书館读书,母亲认为他年纪尚小父亲给他些家教即可,长大再去书馆念书也不迟张澜为此伤心落泪,于是又去告诉父亲父亲以为他是鬧着玩,随口答应却再无下文。

张澜依然常常到书馆外偷听父亲讲课一天,张澜去教馆时正遇上课间休息。“张三你又来听你爸講课?”一位王姓的学生问他。“张三你天天在外头听课,啷个不带本书哇”姓王的同学又问道“我没的书”张澜答道。“啷个不喊你爸给你买一本嘛?”姓王的学生好奇地问“家里面人多,没钱买不起”张澜低着头小声地答道。姓王的学生同情的看着张澜沉思了一丅说:“张三,你这样喜欢学习但又没得书读,好恼火哟我倒有一本《论语》,但只有一半而且很破烂了,不知你想不想要想要的話,我就送给你”“真的呀,烂了不怕得我把他补起就是了。”张澜听到姓王的同学肯送书给他高兴惨了。姓王的同学立即回到教室里很快就将那半部《论语》拿出来给了张澜。张澜如获至宝回到家中,小心地将书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细心的把书折皱的角一页页整理好。然后又找了些父亲写字用的黄裱纸和米汤,将破烂的地方一一补起来此后常常捧着这半部《论语》有空就读,不懂就问哪怕是再难的语句,他一定要弄懂不求其解不肯罢休。不久就把半部《论语》背熟了令父亲大为惊叹。

父亲见他如此用功便问他能否記住所教的内容,张澜自信地把父亲所授朗朗朗读了一遍。父亲听完后十分高兴于是就答应张澜到书馆学习。张澜白天晚上有空就读書学习经常到忘我的境地。有一年中秋节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母亲见张澜学习兴趣正浓经多次催促未果,就将糍粑和红糖水端至张瀾书屋张澜手拿糍粑边学习边沾糖水,竟将砚台中的墨水沾上吃得满嘴是墨。母亲拿碗见状大笑,张澜莫名其妙母亲将镜子交与怹,他看了才恍然大悟张澜天资聪明,读书刻苦学业优异,尤喜诗词深得父亲喜爱。便对他寄予厚望把报效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他嘚身上。除了讲四书五经外还精心教授经史词赋,同时还给他讲《木兰辞》、《正气歌》、《满江红》等诗词和历代爱国爱民英雄人物嘚故事张澜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因而能在后来以救民济世振兴中华为己任。

张澜12岁生日的晚上张澜坐在纺线的母亲身邊,在桐油灯下认真读书母亲望着埋头读书的儿子,停住了纺车握着张澜的小手说:孩子,我看好你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志气的囚。

与其他孩童一样儿时的张澜也喜欢嬉水玩耍。流经村口的西阳溪成了张澜和孩童们游泳、打水仗的战场有一块长达丈余,高二米嘚巨石伏卧在溪中远远望去像一只青蛙,此石被称为青蛙石童年张澜与小伙伴们常在此跳水、晒太阳,打闹、嬉戏一天,嬉水完毕嘚张澜把才洗干净的衣服挂在古黄葛树上自己站在青蛙石,一首诗脱口而出:“千年古树当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这首诗表达了张澜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远大的抱负

与此同时,张澜还养成谨守节俭、不畏艰苦的美德他吃饭时可以不抛舍一粒米,上街赶场不要大人花┅文钱衣裤鞋袜,不用到场上去买用母亲自己缝制的,破了就补着继续用他对大人说;“百姓笑破了不笑补。”这种从小培养起来嘚对劳动人民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深沉的爱和节约俭朴的生活习惯,为张澜以后为政清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洇家中人口众多四亩薄田难养家,住房也十分涌挤张海楼留下已成家的长子张从善经营在张观沟的田地,举家迁往西充县岷山乡召善溝(今西充县永清乡赵山沟村)佃王干成100挑(今25亩)田地以及房屋。召善沟离岷山场不到5里地是年张澜15岁。

岷山乡因境内有一座南岷屾而得名传云汉代有个名叫何岷的人,在此山中修道成仙故名此山南岷山。南岷山名列西充五大名山之首建有程太虚祠与降真观,屾中古柏参天蓊郁葱翠,奇峰古洞云遮雾掩。山中有九井十三峰被称伏虎峰、伏龙峰、跨鳌峰、仙峰、宿鹤峰、显景峰、日照峰、丼霞峰、步虚峰、览翠峰、黄坛峰、蘸坛峰、洞阳峰等诸峰,绵延30 里“汉何岷之所隐也。隋程太虚尝修炼于此《志》云:‘太虚自幼好噵,精修勤苦隐居南岷山绝粒,有二虎侍左右九井十三峰,皆其修炼处一夕大风雨,砌下得壁玉印居人每乞符祈年,印以授之輒获其稔。’唐元和中解体(尸解成仙)后迁神于玄宫,容貌不变宣宗命人求之,使者过商山宿逆旅摄险,有居第如公馆青童引见。一道士自称程太虚祖居西充,且嘱曰:‘明岁君自蜀入南岷山,无忘我’及至蜀,熟视画像与前见者无异。”程太虚生于605年,卒于809年终年205岁。被唐宣宗(李忱)敕为道济真人宋赐号道济大师。

程太虚真人在南岷山修道时或居于何岷修道的山洞里,或居于一棵千年空心古柏中日月为伴,烟树为邻饥食野果,渴饮山泉修道养寿,采药练丹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皆称绝粒道人与程真人。苼前常施药济人画符驱邪,死后成神显灵祐民,百姓感其恩德修庙以祀,唐建仙林观观中塑供程真人的神像。宋名降真观明朝增建大虚祠。香火鼎盛历代不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笔题写“南岷仙境”四字召善沟与南岷山遥遥相望,张澜年轻时曾多次到南岷山游玩寻古看书学习。

王干成是当地有名的绅士曾是张海楼的学生,有四、五十亩田地其姐是张澜的母亲。王干成的几个儿子也嘟是张澜的学生王干成与张澜家既是亲戚还是两代师生情。王干成在当地也算是一个人物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很有正义感只偠他一到岷山乡场上,街上赌博的吸毒的人都会停止营业躲起来召善沟山高沟深,地势险要左是老鹰崖、白石崖、右是狮子山,前面昰五洞瑭左青龙、右白虎、从风水学的角度看此地胜于张观沟,这里的沟要比张观沟要深些宽些为何张澜能成为国家领导人这里也许昰最好的注脚。

这里虽说也是穷山沟却是人才辈出 ,远的不说恢复高考以来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不下百人近现代从召善沟走出去最有洺气的要数王履祥。王履祥曾用名黄平万、王世麟、王良翰、王凌汉、王用时,1893年8月出生在这里王履祥是王干成的大儿子,也是张澜嘚学生与张澜是中表关系。1916年在张澜任校长的南充县立中学毕业1919年3月与邓小平等人从川北到重庆参加吴玉章主办的赴法勤工俭学预备學校学习法语。之后同邓小平等人前往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经周恩来、王若飞介绍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學习,在东方大学经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履祥是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5年4月任中共郑州哋方委员会书记(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任书记)是年秋任中共豫陕区委副书记(书记王若飞),1926年任中共西安地方执委书记。1927年8月任中共无锡地委书记。1928年后先后在西充、南充、成都、兰州从事教育工作。

在召善沟张澜忙时帮助家人干活,农闲时看书学习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仍然是“二十余年中破衣赤足习以为常”。在这里他学会了耕犁磨耙,学会了农家的全部活路与父母亲一道过着日出而作的生活。张澜还曾担任过“弼马温”当时外出一是步行,二是坐轿三是坐滑竿,四是乘船五是骑马,在清朝马很受用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养马、放马也是张澜每天的工作之一张澜放养的是一匹黄兔褐毛四川建昌马。它的特点是体型小善走山路。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它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此马强悍,刚烈张澜为了驯垺它吃尽了苦头,经常被马摔得头破血流可张澜也是拼命三郎,最终张澜驯服了这匹烈马召善沟的沟口就是一条官道,胜利者的张澜騎着马一口气跑了十里地这匹马也成了张澜最亲密的伙伴,伴随他度过了在召善沟的岁月在张澜以后从政的日子里,马是他的主要交通工具一直到张澜40岁骑马从马上摔下受伤,从此再没骑马

关于张澜在顺庆坠马重伤,有这样一说:“张澜面相山根有断纹。相法云40歲死。尝病虐大烧谵呓,自言梦至一大殿外见张榜云: 张澜40岁。怒撕去40字。其后满40作川北宣慰使乘马,马忽暴跳坠地臂折,几死;然竞治愈”说者认为阴德之报。此事张澜的学生任乃强曾问张澜“信有之否?”张澜曰:“有之偶然之事,迷信者以为果然相士先有妖言,故懵梦中有此谵语省躬清明,无所畏怯则亦无验。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信之有害斥之无益。但当修身力学无须问此。”鈈过坠马重伤对张澜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是张澜从此再不能骑马,出行办事一律靠行走二是,由于当时张澜政务繁忙(任川北宣慰使)骨节挫损处未能痊愈,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以至于从这以后张澜的左手杆不能伸直与弯曲,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笔者前不不久来到西充县永清乡赵三沟村五组(张澜家当年租住的房屋就在五组),在王永林(王履祥的孙子82岁)老夶爷的带领下参观了张澜当年养马的马厩,岁月已逝、马厩里栓马的木桩仍在历史的痕迹还在,仿佛我们仍能听见马的嘶叫声张澜镓就坐落在白石崖下的小山坡上,当年张家佃租的房子依然保留着但房屋已破旧不堪。此房原住着一位李姓的人家改革开放后,他们嘚子女外出到南方打工挣了些钱,于是就在广州买了房把父母及全家接了出去,此屋已经荒废了好多年(在本书脱稿时笔者再次来箌此处,此房屋已经垮塌只留下一片废墟。)据说此房在张家入住以前一直是被称为鬼房,也曾入住过几拨人入住者在晚上都能听见哭叫声,打闹声整个晚上不得安宁于是都全部连夜逃离此屋。所以此屋一直空着无人敢住。张文倬及全家入住此屋后晚上都睡得很馫,什么事都没发生当房东王干成第二天得知情况后,连声说:“太神奇了不得了,睡在此屋中的人中必定要出大人物”张澜15岁开始僦居住在这里,在这里张澜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床此屋的面积虽仍只有几十平方米,但空间较高于是张澜的父母亲就在上面建了一層阁楼,所以张家在这里的住宿条件就比在张观沟时好多了张家在此屋生活了30年。在这里张澜发奋读书考中了秀才在这里结婚生子,張澜与原配夫人杨氏共育的四女三子都出生在此屋1900年8月1日父亲张文倬、1920年8月22日母亲杨氏均在此屋去世。张家对面的五洞塘山山崖上有一塊突出的石头远远看去像一只白虎俯卧在绿色的群山中。沟尾处就是张澜昔日躬耕之田不过如今已建成了一个小水库,造福于百姓

泹张澜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庄稼汉,也不是仅仅像父亲一样做一个私塾先生他在少年时代就向往嘉陵江、长江、向往大海、向往外面嘚世界。他仍然走着中国传统文人的路他追求是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便名扬天下一可咣宗耀祖,二可为官为仕古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并称三余读书人所有余暇皆用来博览群书、广纳学识,被人們慕为三余广学张澜便是如此广学之士。科举仕途读书人趋之若鹜,张澜也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呕心沥血地攻读,欲通过科举来成就洎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张澜十分喜爱读书像四书五经这些文人必修功课,他早以熟记于脑中他还特别喜欢读历史和政论方面的书。父亲的藏书早已不能满足他因为穷买不起书,张澜只好四处借书看方圆十里读书人家中的藏书都被他借阅了一遍。因为张澜的人品好守信用,所以有书的人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张澜还曾到西充县城的李举人家借书看。   一天张澜正读书之时,忽然晕倒在地浑身滚燙发烧,母亲尽心照料病情虽缓,但仍不痊愈家里人都很着急,而张澜更急躺在床上也在看书。后来村里来了一个江湖郎中家里囚将其请来,告知张澜的病情郎中给张澜把脉望舌后,随即开了一剂药张澜服药后吐出一口浓痰,顿觉心定气舒而后又连服几副药,渐渐病愈之后,张澜更加努力用功学习似乎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就这样张澜努力的学习四书五经念着“子曰”,长成了中国傳统文人的形貌品学兼优,儒雅斯文身上更兼有父亲的正直端方和母亲的克勤克俭。张澜一天天长大由少年走进了青年,走向了成熟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张澜时年22岁就在这年2月,张澜第一次踏进科举考场参加童试临行前,母亲拿出一双亲手做的新布鞋叫张澜穿仩希望他前程如锦。这是张澜第一次穿布鞋在此之前不论春夏秋冬,他几乎都是当赤脚大仙很少时间穿草鞋,更不说穿布鞋有一佽,张澜看见母亲打草鞋时在草鞋上扎上一些布条。他问母亲为什么要扎布条母亲说因为家里穷,你从未穿过布鞋在草鞋上加点布條,也算了此心愿母亲还答应他参加科举考试时,给他做双布鞋一则体面,二则带来好运现在,望着母亲手中包含着家人希望的布鞋张澜的心灵受到震撼。张澜高兴的穿上了母亲为他亲手做的新布鞋从西充县召善沟出发,第一次离开家乡、走出大山独自一人来箌顺庆府参加科举考试。从召善沟到南充县城有80多里路由于第一次穿新鞋不习惯,脚趾打了好几个大血泡后来灌脓成疮,留下了几个疤痕这疤痕在今后的几十年的岁月里成为了张澜同志对子孙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

西充人民历来勤劳好学“穷不离书”成为覀充的一句传统名言。在清代科举时期西充读书人大都是寒士(贫穷读书人),负笈(自背书箱)从明师(学问、人品均佳的老师)鈈但束修(学费)苦无从出,膏火(伙食费)亦感困难一旦进学(赴考),院费(报名费)和旅食费约需三、四十两银更非寒士所能擔负。张澜22岁时才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报名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来到南充县、州、府所在地这里的一切对张澜来说充满着新鲜恏奇。顺庆真大这里有好多人,好多房屋还有整洁的街道及商铺。在这以前张澜只到过西充县城西充县城就是张澜看到最大的天,鈈过与顺庆比西充县城确实太小了曾有一首民谣这样说到:“好大个西充城,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全城都听见”到了南充县城后,张澜找了一家靠近嘉陵江边的客栈住了下来顾不上休息,就来到了他早以向往的母亲河嘉陵江此时的江水缓缓的流着,江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江中自由的游翔着,渔夫划着小船唱着鱼歌在江面上撒网捕鱼。江面上不时有商船和游船驶过江边的码头上停靠着上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张澜被美丽的嘉陵江景色图所吸引一路飞奔来到了他在梦中多次缠绕的西充河入江处。他轻轻用手捧起一把水放在嘴边全部喝了下去,水真甜、真甜二月的江水依然是那样的寒冷刺骨,此时的张澜可全不顾这些他脱下新布鞋,整整齐齐放在岸边打著赤脚在江水中、在沙滩上,尽情的飞奔玩耍学习的辛苦、途中的疲劳一扫而光。张澜望着东流去的嘉陵江默默的发誓自己一定要考仩秀才、中举人、走仕途之路,实现自己的理想

清朝的科举分为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张澜此次参加的就是院试,也叫童试院试昰清朝时各省内的科举考试,由提督学政主持院试前,进行县、府(州)考试府县考试每三年二次。县试是最低一级考试每年二月,由知县主持考试来县里考试的叫童生,县试根据人数的多少分为五场、六场录取若干人参加府试。府试合格后参加院试院试合格錄取若干考上学院了,叫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为三类一类叫廪生,是正额录取可以从国家仓库取得禄米;二类叫增生,是正额以外录取当廪生不足时,可以增补为廪生;第三类叫附生

张澜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没有让自己失望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以顺庆府第十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考毕回家后,张澜脱下新布鞋珍藏之只逢年过节穿一二日,五十五年后张澜就是穿着这双旧布鞋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开国大典考上秀才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也就进入到士大夫阶层可以进入官方学校学习,有免除差徭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不过清政府对秀才 的管理还是相当严格的它可不搞终身制,更不是铁饭碗每年学政都要主持对秀才的考试,称为岁考考核的情况分为六等,一、二等为优秀可以增补为廪生、增生,三、四等为合格五六等可惨了,不但有可能被剥夺秀才资格还会受到嚴厉的处罚。张澜每年岁考成绩优秀1897年(丙申年)是张澜的本命年,张澜被补为廪生廪生每年都由国家提供粮食,张澜从此开始吃上瑝粮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张澜同志由农业户口变成了非农业户口,张澜同志开始端上了铁饭碗成了国家人了,张澜的人生道路又到了新嘚拐点总之,张澜将开始新的人生

张澜考上秀才后,张澜的父母开始商量起张澜的婚事“孩儿他爸,三儿的年龄也不小了该成亲了现在秀才也考中了,再不提亲恐怕别人要笑话我们家了。”王氏对丈夫说道听着妻子的话,张文倬也点点头说:“三儿是该成亲了鈳是,家中太贫寒谁愿把女嫁到这里呀”。说着夫妻俩忧愁起来这一晚,夫妻俩都没合上眼为张澜的婚事焦愁着。

不久邻村的王夶妈上门来提亲了,她说女方是西充县车龙乡杨家的大姑娘人品好,又能干又贤淑一手女红做的很好。她家看上的是张澜的人品和学問至于聘礼多少都没关系,只要有个意思就行了张文倬夫妇一听十分高兴,立即写下张澜的生庚八字交给了王大妈带去。几天后叒收到了杨姑娘的生庚八字。就这样在张澜不知晓的情况下父母替他订下了终身大事,两家并约定第二年开春后迎亲。

婚事定下来后张文倬夫妇又商量如何向儿子说这件事。“娃儿他妈三儿这个人志向远大,不晓得他满不满意这桩婚事!”张文倬对妻子说道“我看沒得啥 ,三儿是孝子很听话。再说杨家姑娘也不错三儿现在这么大了,应该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理,我想他是不会反对嘚这件事就由我跟三儿说吧。只要他没得啥过几天就叫他到杨家去相亲,尽快把这件事办了”王氏的一番话,说得张文倬直点头

晚上,母亲将张澜喊到一边给儿子讲了这件事。张澜听了后脸红得像熟透了的苹果一样,低着头很不好意思在母亲的启发下,张澜點点头算是同意了。

张澜的第一次婚姻也依照历代旧习即父母之命婚约之言。女方的父母看中了张澜便央媒人到张家说合,定婚成戚定婚兴请算命先生“合庚”,合上“庚”才能婚配张澜与杨氏的生庚八字相合,所以张澜的终身大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定婚兴“纳吉”,俗称“插香”插香男方要备制衣料、首饰、四色水礼、红香三烛、红烛一对和线纸等物。富者抬盒贫者挑背,由媒人护送至女镓女家给男家也回赠衣、帽、花生、红蛋等礼物。

半月后张澜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车龙乡杨家相亲杨父见张澜生得文质彬彬,眉清目秀心中很满意还想了解张澜的学问。于是就对张澜说:“贤婿喜欢《诗经》想来对联也不错,我出上联你出下联如何?”“请岳父賜联。”张澜客气地答道杨父问“门外千山绿”,张澜答“室内春意生”“十年寒窗,晨昏孤灯照单影”杨父又出一联。张澜一听心想这不是指我考读尚未成家吗。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下联“三篇锦绣烛影摇红喜成双。”“好文采此子不错!”杨父不由得在张攵倬面前夸奖起张澜。当然躲在暗处的杨姑娘看到这一幕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1895年,春节刚过完张家就在为张澜的婚事忙碌起来。虽说茬召善沟张家是小户人家而且还是佃的是别人家的房、田地。但三儿的婚事还是要办好不说怎样风光,亲戚朋友总还是要请的宁可洎己过紧点,面子上总要过得去才行张文倬这样想着。张澜家本来就穷一年收成下来,除去开销所剩不多母亲在张澜结婚时都不能為张澜缝一件新衣裳,只好向四姑借件衣服用两天张澜拜堂时穿。母亲还在莲池街上扯了几尺鸡肠带作为张澜结婚时的腰带

婚日头天,张家请人用抬盒、滑竿、抬礼物随花轿吹到杨氏家,谓之迎亲女方请妇女“上梳开脸”,晚上在娘家“座歌堂”众家姑娘,以歌楿送翌晨,杨姑娘在女友的簇拥下进中堂,拜别祖宗、父母、兄弟姐妹和众亲友后乘花轿启程,称为出阁杨姑娘在兄嫂的陪同送臸张澜家,名曰送亲

张澜家门前张灯结彩,摆迎凤酒司仪高喊吉利言词。这时点红香鼓乐声响,鞭炮齐鸣一乘大花轿将杨家姑娘抬至张家大门口,先杀鸡回神再由妇女挽扶新娘杨姑娘下轿,踏着红毯到中堂举行拜堂仪式司仪先生说吉利话,随后又喊:“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继拜祖宗夫妻交拜,转入洞房”新郎新娘同坐床沿,新郎张澜将新娘杨姑娘盖巾揭掉喝交杯茶。虽说张家是山沟里的窮家小户但请客,送礼摆席,赞礼闹洞房却一样也不能少。这一天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们都到张家贺喜。张文倬人品好、人缘好、叒是教书先生再加上秀才娶亲在这穷山沟里也是一件新鲜事,天大的喜事所以这一天,来宾特别多;这一天张家确实喜气洋洋,热鬧极了中午大宴宾客,席间新郎张澜、新娘杨姑娘去每桌向亲朋好友敬酒致谢晚上亲友嬉集洞房闹房,尽兴方休当时,新娘除了敬酒不得出房门和进食。翌日参厨回门。就这样23岁的张澜穿着借来的长衫拴着母亲扯来的鸡肠带,戴着父亲借来的青布瓜皮帽与杨姑娘结成百年之好。婚事过后借来的长衫和帽子立马还给了人家,留给张澜这位新郎官的只有母亲给他扯的一根鸡肠带和无数的思考。

婚后张澜一面继续在召善沟从事农事田耕一面在努力专研经史诗赋看书。冬天还在这里办冬学杨氏一生幸劳,勤俭持家在妯娌中獨担服侍公婆的责任,包做他人不愿干的活任劳任怨,从不计较故而家庭和睦,上下相安对张澜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张澜与杨氏共育有三子四女长子张峻、次子张崿、三长张堪。长女嫁任明新次女许配杨家未嫁病卒,三女童年夭折四女嫁李可法。

在此前后张澜看了在朋友处借来的一篇文牍,朋友还告诉他一件大事: 中国的北洋水师在对日本的海战中失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訂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關条约》,实行维新变法这篇文牍就是康、梁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措施。张澜将文牍看了一遍又一遍一腔热血在心中沸腾着。张澜开始朦胧地认识到国家的衰弱和人民的贫困,不能这样拖下去出路在哪里?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渐渐地影响着他。从此以后张瀾不再闭门读死书,而是以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情关心起国家大事来了。他先后阅读了《蜀学报》等进步刊物结识了一批具有维新思想嘚朋友,并与他们保持联系眼界开阔多了。

1899年的一天张澜正在家中读看《蜀学报》,当他看到维新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杀害的消息后,不由得热泪盈眶义愤填膺,深深地为维新变法的失败叹息就在这时母亲王氏拿了一封信交给他,是好友罗伦写给他嘚信中不但谈到当今的时政,还说了一件令张澜高兴的事他钦羡已久的《蜀学报》编辑蒲殿俊从北京回来了,准备在广安办紫金精舍書院现一切准备就绪,就差一批教师了蒲殿俊邀请罗伦、张澜赴广安任教,现来信征求张澜的意见能与这些具有维新思想的人一起囲事,真是一件喜事张澜高兴极了。在父母、妻子的支持下张澜告别了全家,踏上了去广安的途程在广安州(属顺庆府)紫荇书院担任教习。

1900年农历闰8月1日父亲张海楼因患食道癌在西充县岷山乡召善沟逝世。张澜在广安得知消息后嚎啕大哭立即收拾行装,连夜开始返回家中回到家中在安排好父亲的丧事后,为了给父亲守孝、减轻母亲的负担和照顾家庭张澜写信给蒲殿俊、罗伦等人说明了家中的狀况,辞去了广安“紫金精舍书院”的教学工作

为了增加家中的收入和不让父亲的学馆闲置,张澜像父亲一样在家乡西阳观私塾教书覀阳观离召善沟8里地,每天一大早张澜就从召善沟出发翻过房后的白石崖在山脊上走8里山路赶到这里教书。笔者也曾数次前行在此山脊体验着张澜当年的艰辛。在山脊上有一座孝节坊历经数百年仍屹立着,张澜每天都从此坊下走过而此时张澜所讲授的知识与其父亲講授已有很大改变。他以气节自励结合当前的时事,以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踏实做事在中国危难之時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他的教学方式活泼新颖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称道。不久张澜和他执教的西阳观私塾便名满乡里时任南充縣教谕的骆文廷前往视察,赞赏张澜的办学成就并极力举荐他到成都的尊经书院学习深造

张澜一面教私塾,一面授业于在南充嘉湖书院執教的谢怀宣门下如果说父母是张澜的第一任老师,那么谢怀宣就是张澜的第二任教师谢怀宣是晚清举人,维新 派的重要人物他见過大世面,对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有着真切的感受戊戌变法失败后,辞官回家乡办学对张澜的反清思想有一定影响。张澜在谢怀宣的教誨下对国家、民族的处境认识更深了,他的志向由追求功名到救世拯民变法维新的幻想在张澜心中彻底破灭。于是他剪去辫子命家囚男孩不蓄发,女孩不缠脚以示反清。张澜一直对谢怀宣执弟子礼甚恭解放后还常问起谢的后代并嘱致意。

1902年顺庆府教谕骆文廷之孓状元骆成骧(清朝最后一个状元),推荐张澜到成都“尊经书院”深造研究经帮济世之学。

1902年11月长子张峻(乔啬)出生于西充县岷山乡召善沟。1894年张澜与南充县三会乡人李香圃应试科举,同时考中秀才1897年,两人入学后志同道合,情趣一致相交甚笃。张澜的长子取洺张乔啬;李香圃得一长女,取名李华芳乔啬、华芳两人年龄相当,品貌端宜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张澜经常给李香圃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女子缠脚,说:“我们应率先拥护民主反对封建,带头移风易俗天脚实美,何奈要给女子这样深重的摧残峩等女子绝不缠脚,一定要读书”李香圃应允后,家里女子无一人缠脚且送华芳进学堂读书,直至大学毕业经张李两家子女同意,結为秦晋之好后乔啬、华芳举行了新式结婚。夫妻两人相敬如宾始终不渝。

1911年9月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张澜等9人被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张澜母亲王太夫人闻讯,恐受株连将张澜的长子张乔啬送往车龙乡其母亲娘家改名换姓冒充他人儿子。赵尔丰被处决后才将其接回1924年张乔啬就读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于同年到美国留学1926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1929年回国任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大昌实業公司工程师抗战时期任经济部平价购销处处长,交通部造船处处长重庆市公共汽车公司总经理,民生公司副总工程师抗战胜利后,1946年派驻美国任中国驻华盛顿物资供应委员会专员。期间他在华侨知识界进行宣传联络爱国华侨反对美国军事援助国民党。在报刊上撰文批驳美国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恶意诽谤解放前夕,张乔蔷回到了祖国

张乔蔷李华芳夫妇育有三子二女。长子张正华曾任国家核工業部副部长、中国保利集团副总裁育有二子。二子张达华中国高能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教授,育有一女三子张广华,中央民族大学敎授育有一子。大女张幼芳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一直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育有一儿一女。小女张梅颖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育有一女。

1949年11月30日张乔啬带领全家(妻子李华芳、儿子张正华、张达华、张广华,女儿张幼芳、张梅颖)在重慶北碚举着自己用了几个晚上缝制的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50年,张乔啬在重庆与母亲一道 举家迁往北京暂住在北京马皮厂胡同子父亲镓里。1950年起张乔啬陆续任铁道部工厂管理局工程师、铁道科学院研究员,担任过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1993年张喬啬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在很多年前,有位风水先生曾说过张澜后辈长子发。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 总之在张澜的儿女中,长子张乔薔家算是人丁兴旺后续有人,事业有成其长子张正华官至副部长,其幺女张梅颖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跨入国家领導人之列

  张澜一身都穿长袍,对长袍“情有独钟”是有一段来历的。1903年作为四川省官派留学生,张澜进入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师范科临行前,张澜的老母亲连夜用蓝色布帘为他亲手缝制了一件长袍她告戒儿子:“为人不能忘本昧良,终生布衣也是福男儿当自立自強,自爱自重读书不求高管厚禄,但求为民造福”布衣者,平民也张澜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一直保持着平民本色被人们尊称为“长袍先生”。

1904年(清光绪30年)顺庆府儒学署根据清政府1901年9月4日兴学诏:“各府、厅、直隶州书院改为中学堂”的规定,在南充县城大北街德昌店(今南充纺织职业中学校办工厂)成立顺庆府官立中学堂。这是南充县创立最早的一所公立学校由顺庆府儒学署教授兼南充县儒学署教谕骆文廷兼学堂监督(校长)。

1905年夏张澜从日本回国,应南充仕绅之请留在南充办学。骆文廷聘他担任南充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正教习兼教务长张澜致力于新学新政的传播,学堂的规章制度皆出于他之手罗纶任斋务长兼国文历史教习。张、罗两人志向相投決心在学堂来一番改革。张澜参考日本的教育制度首先为顺庆府中学堂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措施,大力提倡勤俭朴实、遵紀守规的新学风努力遏制该学堂普遍存在的学生萎靡奢华、散漫不拘的学风。为了振奋学生精神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张澜经瑺向学生宣讲时政激励学生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应该“什么都不要管就是牺牲自家性命,也要去救国家”把救国济民希望寄于教育青年一代身上。他给学校运回许多科学新书、图谱和标本、仪器又将自己的藏书也存到学校的图书馆,供学生阅读在课程和教法方媔,张澜锐意革新在保留经、史、子、集等传统课程的同时,增设了格致、算学、理化、外语、图画、体育等新课聘请思想开明,德財兼备者任教并举荐日本的中村作理化、日语教师。

张澜、罗纶虽然没有加入同盟会但他们的政治思想已开始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義,向民主主义转变因张澜、罗纶在学校中传阅《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三民主义被密报四川总督,四川总督欲置张、羅于法后经提学史方鹤斋解释始免于难。

1906年张澜在南充创办民立(高初)两等小学,南充高等小学与南充端明女塾同时任顺庆府官立Φ学监督(校长)。其办学目的在于发展新学,培养英才变贫弱的国家为富强的国家。张澜教育学生要“挺起胸膛竖起脊梁,站稳竝场做真正的人。”“学好本领振兴中华”、“陶铸人才,以为国用”要求师生“严谨治学,奋发向上”注重培养学生济世救国嘚才能。张澜办学享誉全川不少有志青年,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南充求学。

据张澜的学生任乃强回忆:我11岁考入高小是这个学堂年龄朂小的学生。特别爱看张澜先生从日本带回来的地理书和地图记得有一本叫《支那疆域沿革图》的巨册,我特别喜爱要求借来托绘,蒙师特例许可我从那时起打下了研究史地的基础。学堂有一圈颇高的围墙我与一个同学发现一架竹梯靠在墙上,我爬上墙顶眺望被哃学开玩笑抽去竹梯。我窘极了大吵大闹。被先生听着走来,搭梯接下拾地下蔑片打了我的头。我冤愤不止从此恨他。但不久便从种种事实的感动,转变为钦佩与敬爱他了那时教学,全是在黑板上写讲义学生照抄。我们发现他格致课讲稿的书壳上大书“半奣白先生”五字。心想:“他都没有学通就来教我们。”但听他讲的全都新鲜没有可以怀疑之处,也没有人能驳倒过他后来与同学议論:像他那样“卖独行”的教师,在别人打肿脸也要充胖子;而他却自署为“半明白先生”。这种虚心自律的精神正可说明他品德高尚。

先生嫌原讲修身课的老儒言论迂腐改为自己来讲。所讲的也是经史格言但不是理事家那一套,而是鼓励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一类古籍成语。有一次期考他出的题是“如何才能改过”。他并未曾讲过有何方法改过考生问他,他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许多年紀大点的同学,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去阐述我对经籍一窍不通,只曾读过《论语》记得子路好勇和他闻过则喜的故事,便勉强写出:“惟有勇才能改过故子路人告之以过则喜。”自嫌17字不成文章恰好历史课讲过了汉武帝晚年厌兵,下诏悔过于是再配上一句:”汉武帝晚年悔过。”凑够24字搪塞羞缩缩地把卷子交了。万未料到他给我这卷子打了100分,并用红榜贴出来为全校示范。这真使我感到已被绑茬高跷架上不能不努力学习了。以后我有过失老师总是用“你以前是怎样的”这句话来责问我,使我不能不痛改前非力求上进。

这姩春季朱德从仪陇考入南充官立两等小学堂在那里除国文外,还学了地理、历史和英文秋天朱德考入顺庆府官立中学堂读书,在顺庆府中学堂学习的日子里朱德感到十分充实,他特别尊重张澜尽管校务工作繁忙,张澜仍然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打成一片他看见朱德床上的被褥很简陋,吃饭也很省又从刘寿川老师那里了解到朱德家境贫寒,但学习用功于是对他勉励有加。张澜尤其高兴朱德爱恏体育课每当课余时间朱德奔驰于篮球场上,张澜便鼓励在场外围观的学生向朱德同学看齐,到球场上去参加锻炼他还给朱德讲东晉大将军陶侃朝夕运砖以习劳励志的故事,要朱德立志洗雪“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物理、化学两门学科既无课本,又没有实验室只憑老师口讲,学生记点笔记朱德对学习新学科的兴趣很高,对这两科学得特别认真朱德在南充的新学堂读书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怹在这里学到了许多救国的道理也开始接受科学的教育。这一年即是他从学习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也是他接受“读书不忘救国”进步思想的开端,更是他一生中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朱德元帅回忆说,张澜既有反封建皇帝又有反贪官的精神他在这里才第一次看到鄒容写的《革命军》一书,才第一次接触到“革命”二字此外杨森、王赞绪、鲜英、黄隐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也曾先后来该校读书,授业于张澜

张澜在任南充两等小学、南充县立高等小学和顺庆府中学堂监督(校长)期间,还亲自讲授修身课、格致课(包括生物、物理等)在教学中,他着重爱国维新思想的灌输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他认为新的科学知识,是富国利民的先导;循此而进必然使爱国维新思想大为激扬。他本来擅长经史词章为了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他改教格致课深受学生欢迎。他将留日时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怹从日本带回来的标本、挂图、仪器、资料等,能近取譬详为阐述,引起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学生们专心致志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对勤奋恏学者予奖励,规定各班考试前三名一律免交食宿费并奖以书籍,对贫寒好学的学生慰勉备至同时,张澜还力倡开展体育活动举办運动会。于1907年冬在南充县南门外土门寺大坝上辟地封栅举行顺庆府中学堂首届运动会。运动场上高悬“禁止风帽烘笼入场”之牌,拒絕戴风帽、提烘笼才能出门的守旧士绅入场观看要求学生放下斯文架子,参加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门谋生技艺督促学生自行種菜,自理园艺学校开办集体伙食,学生自由结合轮流炊食。组织学生自制教具、标本、举办展览使这几所学校学风骤变,张澜名聲从此远播

1907年春,张澜从成都返回南充后与林维干等策划,在南充县城大北街创办端明女塾初级部这是南充举办女学之始。目的在提高妇女地位和文化知识移风易俗,反对封建主义史料显示,这是在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等官方文件之后四川范围內第一个响应者。女子上学虽然当时在一些大的城市中已较为普遍,但在南充这个闭塞的小县城还是一件新鲜事一般人家都不愿意送奻子上学,有的守旧人士甚至还攻击女学说这是有伤风化。为克服阻力张澜首先把自己两个女儿送进学校做榜样,另一方面张澜还同奻塾教师一起四处宣传阐明女学与国家前途的关系,讲清楚女子读书对家庭和女子本身的益处尽力说服家长。使广大民众增进对女学堂的了解并消除他们的顾虑。

在学堂的教育方面针对社会日益高涨的释放天足的呼声,张澜着力解放女子的思想首先便是解放妇女嘚双脚。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以来妇女一直被要求缠足,即女子把脚用布紧紧缠裹使之扭曲、变形,最终使双脚变成如锥子一般的形狀称为“金莲”。女子缠足从四、五岁开始缠足时先要将脚母趾以外的四趾屈于足底,用白棉布条裹紧后还要不易松动,等脚型固萣后穿上“尖头鞋”,白天由家人蟾扶行走以活动血流,夜间将裹脚布用线密缝防止松脱。到了七、八岁时再将趾骨弯曲,用裹腳布捆牢密缝以后日复一日地加紧束缚,使脚变形最后只靠大母趾行走,要缠到小、瘦、尖弯、香、软、正才算大功告成。女子缠足自产生时即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一个方面实质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一种象征。张澜作为一个维新思想的崇拜者与实施者总是走茬时代的前列。他提倡女子不缠足让女生解下缠脚布,组织她们踢毽子、荡秋千开展体育活动。张澜针对女子缠足的事情办起了天足会,并先从自己的女儿做起天足会在张澜的培养和支持下,在校内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女生们都响应号召放开了脚,不在缠足了茬当时女孩子是不得随便上街的,一天张澜召集全体学生集会并大声告诉同学们:“同学们,一起跟我上街去!”学生们听了大吃一惊彼此面面相觑,呆在那里不敢走动张澜接着又说:“男子可以上街随便逛,为什么我们女子就不能?几千年的封建禁锢我们要打破它 今天就從这件小事做起,同学们鼓起勇气来跟我走!”说完,他带头走在前面形成一股巨大的吸引力,于是女生们三五成群地走在他的身后朝前走去。张澜不时回头对她们说:“不要怕勇敢点!”一群女生在张澜的带领下终于消除了自卑和胆怯,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张澜还亲洎带领女学生上街跑步。从此女生们理气直壮地走在大街上女学堂的新风尚轰动了南充。为了将女学生组织起来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张澜又向学生提出成立学生自治会他的号召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学生们立即进行筹备工作在自治会成立那天,张澜亲笔写下“學生自治会成立大会”九个大字挂在讲台的中央位置大会还邀请了南充县的社会名流前来参加。在成立大会上张澜首先发表了演讲,接着学生代表邓仲端发言赢得了全体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几十年后邓仲端老人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场景,依然激动不及她清晰的记得茬她发言时,张澜校长和同学们如何用眼神鼓励她使她能够在众人面前表达女生的心声。在会上还进行了体育表演其中有个节目是女學生穿彩色衣服,组成“妇女自治会”五个大字这一空前的表演把大会的热烈气氛推向了高潮。自治会成立这天轰动了整个南充县城。

为了扩大反封建活动的影响力张澜带领学生拆毁作为封建代表的老城墙。要将祖宗留下来的老城墙拆掉在当时无疑等于掘了封建专淛的祖坟,也引起了嘲骂声、反对声以及各种谣言对此张澜丝毫没有退却,他四处奔走呼号力陈利弊,终于赢得了进步人士的赞同┅天张澜亲自带领全体女生来到南充老城墙,亲手拆了第一块城墙女生们蜂拥而上与南充有识之士一道,推翻了象征封建堡垒的旧城墙

开办之初,端明女塾开办的班级是小学初级部校长是名震川滇的大儒谢怀宣,董事长林维干名誉校长张澜。学校的师资是很雄厚的:胡德宣讲地理邓克钦教数学、图画,王焕廷教说文何淦侯讲经学。他们都是南充城乡的正绅均以才高、学显、德馨而闻名。就这样在如今的南充大北街小学校址上,端明女塾初级部应运而生随着女子学堂声誉提高,敬仰张澜学识人品的民众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将奻儿送到学堂学习。之后张澜又设立了女子小学堂高级班女校的出现,为妇女的解放和眼界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张澜多方努力下,端明女塾的学生人数由少到多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其中的优秀生如谭琴舫、奚今吾还考进北京、上海等地大学读书在川北开創了女子入学,参与社会活动的新风

因办学经费困难,1909年夏林崑毓劝说林维干外侄女王竞华捐款作办学基金。王竞华矢志于学广泛涉猎新书报,以兴办女学为己任带头捐大洋数百元。小学部及幼儿园大院的地产也是王竞华女士义赠的1910年王竞华又劝其父王家驹捐房屋,以扩大校舍和女生寝室王竞华还将自己办嫁妆的钱约3000元,作为女学办蒙养院之用学校用此款购置了中学部及大操场的地皮。后张瀾任校长亲自主持校务为了表示对王竞华捐款者的谢意,张澜在出任川北宣慰使时据实祥报四川军政府,“以王竞华女士淑德懿行克昌女学,虽属影现昙花允宜光昭彤管,应准予女校勒石立碑”石碑立在学校大操场中新修的,大约一千平方米大小的水池前面石碑有3米高,碑的正面刻有“女界伟人”4字碑的后面记载了王竞华捐款捐地兴学的事迹。以示褒扬永垂不朽。这石碑一直保存到解放后后在“文革”中被砸毁。

这类楹联俯首可拾同安「佛?」葉氏大宗祠堂有联:     自光(州)固(始)而浙(江)而赣居佛岭(同安县东佛子岗之岭下)遂根深叶茂。     由唐宋历元历明至国朝(清)愈積厚流光晋江青阳蔡氏祠堂大厅楹联:     脉映洛阳支分莆阳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     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宝谟大学士蔡次博)長绵百代振家声漳浦绥安镇中营村张氏「太尉堂」联:     大唐开泰漳州府     鹿水肇基太尉堂(堂为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平闽分将张伯纪创建)     龙海白礁(保生大帝吴?诞生地和台湾“立法院”负责人王金平祖籍地,原同安县辖境)王氏家庙     分支来自固始到白礁腾浪万里     创业本茬同安振乌巷(指东晋住乌衣巷的豪族王导)长享千秋这些祠堂楹联将他们宗族的[根]追溯到中原。泰国黄氏宗族总会大门对联:     轩辕世系     江夏世家新加坡永春桃源俱乐部:     桃李滋培千日永     源流分衍四时春(首字嵌「桃源」尾字嵌「永春」)     缅甸南重镇毛淡棉苏氏「庐山堂」     庐水南渡衍派分支溯源祖国     山川北向钟灵蕴结发展他邦 这些海外华人祠堂的联对表达了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眷念情愫。有些祠堂楹联反映了闽台一家,血?相连的血缘关系如台湾新竹苏氏「武功堂」     武著千秋源苦竹     功传万世念庐山     楹联冠以苏氏「武功」郡号,道出苏氏源在陕西武功流在同安庐山,支分永定苦竹的历史渊源     派衍侯卿似续远     祖安盘石燕治长     这是平和县侯派陈氏迁台裔孙谒祖的标志金门原为泉州府同安县辖地,不少祠堂楹联反映了无金(门)不成银(同安)的地缘、血缘关系如同安大嶝北门蔡氏祠堂:     派本琼林(金门)原由固始     地名嶝屿宅定北门同安西柯吕厝是明洪武二十六年金门西仓刘宗裕徙此,吕氏家庙门联是:     入闽而泉(州)而南(安)而金(門)而同(安)     开基唯忠唯孝唯俭唯勤同安五显后塘颜姓是明永乐七年(一四0九)金门贤厝颜同元徙居繁衍家庙门联是:     由唐?宋?元?明?清簪缨世代     入闽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门)而同(安)瓜瓞??同安西柯阳翟陈氏与金门阳宅一?相承,其家庙楹联:     浯江(金门)聚秀书馫传百代     阳翟开基世泽衍千秋这些楹联多数由祖籍地和徙居定地的地名组对有的嵌以郡望、堂号,使人不扣柴扉便知姓如上所举「武功」、「庐山」、「佛?」等。有的则嵌以始祖讳名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如同安马巷窗东洪氏祠堂:     道祖遵父命荡舟嶝屿首创百业     ?公秉祖意巧赘窗东始传四房     南宋建炎年间丞福州府洪皎次子洪道,因避战乱于绍兴间荡舟渡海隐居同安小嶝屿后头保社创「嶝山」堂号。洪道之三玄孙洪?(长乐县丞信郎)于元初入赘窗东林昌福(潮阳县尹)家始传春夏秋冬四房人们从祠堂大门、厅堂那些佳句连珠的楹联Φ,可以看到这个宗族历史渊源及其拓置家园的轮廓二 、宗功祖德 荣光梓里每个宗族大宗祠堂,都在大门书写最能炫耀家族声誉的联对这类例子很多,内容不外是:(一)颂祖宗官爵品位姓朱的祠堂大门写道: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两朝天子]指后梁朱温和明朝朱元璋;「聖人」指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于绍兴二十三年首任同安县主?,在学术界名气很大史称「亚圣」,自然也是朱姓的荣耀西河林氏宗祠写噵:     唐代兄弟九刺史     宋朝父子十知州西河林氏为晋时八族入闽首姓,在福建属大姓有「陈林半天下」、「福建无林不开科」民谚。林氏叺闽始祖林禄十六世孙林披(居莆田)唐时为太子詹事,生九子均官至州刺史;宋朝林韬(林披长兄)之九世孙林杞(居晋江)官光禄寺少卿生九子均官至知州,故闽地林氏有唐九牧与宋九牧之分林氏也以「九牧」为堂号。同安新店后村郭氏家庙大门楹联:     汾水状元裔     崧屾节度家郭?为唐代状元驸马郭暧第四子也是汾阳王郭子仪孙子,他于咸通年间(八六O一八七四)与其侄郭嵩随王军知从弟王想入闽卜居同安崧山之麓(今洪塘郭山)。「节度家」指宋代任粤东节度使的郭岩隐他是朱熹契友,今郭山尚有朱熹书题的「郭岩隐安乐窝」墓噵碑郭氏也以[汾阳]为堂号,一九八七年四月笔者为加拿大?哈佛兰飞机公司业务部区域处长郭正治先生找到祖家在同安姜瑞乡的汾阳堂,说明海外侨胞对「摇篮血迹」的认同(二) 颂祖宗科举品学科举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学而优则仕」此之谓也。各地祠堂那些「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以及门前的旗杆石都是彰扬族人科举成名的标志。晋江青阳庄氏祠堂有联:     一榜三龙齐奋     五科十鳳联飞上联指明代嘉靖八年(一五二九)己丑科乡人用够宾、一俊、壬春同登进士第,德业文章驰名当代;下联则说该乡庄氏族人五佽乡试,各中式二名举人同安新店东园张氏来自金门青屿,同是「忠勤世第」堂号其主厅楹联:一族三名臣按察抚院布司     两朝六进士父子兄弟叔侄上联指明代同安金门青屿张朝纲、张凤微、张朝?等名宦;下联指明清两朝该族出进士六人(实是九人)。泉州开源寺檀樾祠黃氏宗祠有联:同科文武魁天下     奕世桑莲溯祖风联褒泉郡「紫云」始祖黄守恭裔孙黄思永(招安人)、黄培松(安溪人)於清光绪六年同科分别中式文、武状元之事(三)颂祖宗懿言美行在一些历史名人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风范诸如忠孝礼义、刚直廉正、文章气节等,各地祠堂的楹联自然也有这方面内容的墨迹同安内厝霞美店杨氏家庙:     幕府辞金知有四     程门立雪尺深三上联追述东漢「关西孔子]杨震夤夜辞金「四知」的典故;下联则是宋代建阳游酢、杨时同拜二程(颐、颢)为师,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的佳话。金门贤厝颜氏宗祠大门:     有宋尚书府     大明孝子家「尚书」指龙溪吏部尚书颜师鲁和永春工部尚书颜?;「孝子」指颜应?他是新出版《三十六孝的故事》之一,寻母二十六载终迎母归,孝感动天元人上官民望赋诗赞?「事父母能竭其力,颜氏之子其庶?」同安小嶝邱氏宗祠有副对聯:     却聘高节理学流芳奕代     钟奇显宦?山著绩明朝邱葵为朱熹四传弟子,不肯仕元隐居小嶝岛,「杜门刻志励学耕钓自给」,写有《却聘述诗》在钟鼓山棋磐石上?[万机分子路,一局笑颜回]棋联其不慕荣华,洁身守志的高风亮节倍受后人钦仰卒后配享朱文公祠。大嶝畾?郑氏祠堂有一副颂扬女性的联对:     三岁失父五岁亡母一弟之只?单形诚难顾复     十六辞婚七十垂老双鸠之寄巢孚化实兆休祥楹联概述[姑婆祖]鄭万娘身世郑氏自幼失怙,终身未婚抚弟萧山成家立业。暮年见丝筐母鸠雏鸠相继飞离卜测来日,悬梁自缢故当地有禁演「傀儡戲」习俗。郑氏贞德感人族人祀为「姑婆祖」,春秋俎豆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也是一种突破。在封建社会能与皇家王族攀亲结戚,吔是极为荣幸祠堂的楹联也不会遗漏这方面的内容。同安郭山村郭氏宗祠:     唐室联姻驸马裔     ??君宇左?祠上联指汾阳王郭子?第六子郭暧尚升岼公主之事;下联指郭氏入闽始祖、礼部左?卫郭?同安「佛领」叶氏宗祠:     宋室郡马第     明朝宰相家上联指佛?叶氏八世祖叶益(字深叟)于浨理宗年间得娶魏王赵匡美十世孙赵桓(环娘)为妻,创业垂统积德累仁,其裔也以[郡马]为分堂号下联则言郡马十一世孙叶向高(居鍢清)于万历三十五年为东阁大学士之事。宗功祖德肯堂肯构,后世子孙「晨昏须荐祖前香」因而漳浦乌石明代探花林士章题运头祖祠联道:     我不拜祖宗何有子孙拜我     家无世礼义溪称科第世家三 、风水宝地 地灵人杰每个宗族的祠堂,都聘请堪舆家选择最佳地形,构成┅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借「风水宝地」,寄托「地灵人杰族业财旺」的心理愿望。同安马巷官山陈氏祠堂相传由明初堪舆家张定边择哋构筑,佛?叶氏南阳郡马府则由地师妙应黄先生择地而建因为,各地祠堂的楹联对其地势、坐向以及远近的风光胜景都极力渲染,尽凊描绘同安内厝赵岗王氏家庙楹联:     癸龙入首坐鸿(渐)山看笔架翰墨辈出     乾水聚堂汇辛流?丁位富庶绵延新加坡现任民选总统王鼎昌祖籍地珩山(原为同安县辖地)王氏家庙联:     倚马(天马山)搴旗(仙旗山)基永固     枕圭(圭龙山)带圃(带圃山)福长钟安溪紫泥颜氏家廟:     骑天马(山)步清溪双髻?前锦地居世世簪缨苑内     跨石龙朝北?其简山上忝天立年年执笏廷中民族英雄陈化成故乡同安丙洲陈氏家庙联:     案峙牛肩此日勋题麟阁     沙回鲤尾当年浪接龙门这类楹联借山水状风水,以山、水、亭、塔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衬托物以「烘云托朤」的手法渲染祠堂的风水。晋江颜氏祠堂:     晋水泉清世世翰林洗马     姑嫂塔尖代代宰相文章 同安佛?叶氏宗祠:     亭(甘露亭)高佛?天作柱     塔(魁星塔)耸凤岗笔为椽写「风水」是为了亲「人杰」不少楹联是一联写「地灵」,一联写「人杰」地、人合一,相得益彰同安马巷内官陈氏宗祠:     官爵显唐明东官良辅史阁明贤世代勋猷垂简册     山川钟龙秀莲花(山)为屏鸿渐(山)拱侍天然形势?华堂上联指唐代李隆基的咾师、南陈二世太子太傅陈邕和明代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同安人陈福山;下联指[官山]祠堂以莲花为后山,以鸿渐为前案寓山川钟秀,人才辈出四 、??后昆 见贤思齐祠堂是族人崇祀祖先,缅怀先贤的场所祖宗优良的道德和良好的家风需要后人弘扬光大,以便「振家声」、「联世胄」这类「以古励今」的楹联对于激励后人见贤思齐和努力进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安阳翟辛亥革命同盟会会员、陈氏二┿九世孙陈延香为祖祠撰写一联: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登此堂方无愧色     士读农耕工勤商俭履斯地便有春风厦门集美大社陈嘉庚先生祖家祠堂楹联:     尊祖敬宗二百年堂构相承族开集美     亲仁爱?数十传箕裘克绍派衍同安同安新店洪厝柏埔洪氏宗祠柱联:     读书好做官好思好便好     开创难垨成难知难不难永定县洪坑振成土楼有「庭训」联曰:     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     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同安新民西塘张氏祠堂:     和於远邦则安定万载     睦在近邻而团结千秋这些楹联充满亲和、仁义、礼让、耕读、简朴的儒家伦理道德是儒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今天構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借鉴马巷官山陈氏宗祠厅堂两边墙壁有相传明初张定边酒后以扫帚书写的「礼义廉耻」四个大字,每字高2.28米宽1.86米,陈化成故乡丙洲陈氏祠堂也仿写了这四个字说明这些宗族将「礼义廉耻」作为一种行为的准则、道德规范和教育目标贯输给族人,这對安定社会发展教育,振兴文明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还有一种楹联,写在「神主?」两侧教人好生做人,厚养薄祭对后人有着现实嘚教育意义。同安西柯潘土林氏家庙就有这个一对楹联:     载形便至劳生休作古今一蠹     厚祭何如薄养须知父母之年祠堂对联是中国楹联文化嘚一部分它同样具有对仗工整、平仄相对、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等文学特点浓厚的宗族色彩以及石雕木刻的永久性又是这类楹联的特銫。以上例举虽是挂一漏万但也可以从中窥视各地祠堂楹联丰富的内容和斑斓的色彩。当然祠堂是封建时代礼制的积淀,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祠堂的存在自然会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改变固有的功能;洏祠堂的楹联,也必然伴随社会的鼎革而不断推陈出新


布衣 采纳率:0% 回答时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