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戏珠有啥寓意玉凤的寓意,出处?

《风月宝鉴》创意及其题名来源
&&&&&&&&&&&&&&&&&&&
《风月宝鉴》创意及其题名来源
&&&&&&&&&&&&&&&&&&&&
——— “四十年华付杳冥”之《红楼梦》创作母体稿《古镜》诗一首
&&&&&&&&&&&&&&&&&&&&&&&&&&&&&
&&&&&众所周知,《红楼梦》题名中,有一题名是《风月宝鉴》。书中第一回楔子中明确:由一僧一道引起女娲补天遗石“宝玉”故事,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按照楔子中明确的思路:《石头记》(本名)——《情僧录》(空空道人改名)——《红楼梦》(吴玉峰题名)——《风月宝鉴》(东鲁孔梅溪题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题名),最终定名为《红楼梦》,则采用了吴玉峰题名。仅此一点足以证实,改名者、众题名者及最终编撰成书者“曹雪芹”,均为作者笔名。若“曹雪芹”是单指一个人名,则最终定名《红楼梦》,不可能采用吴玉峰题名,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有甲戌眉批注:“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该批明晰了“东鲁孔梅溪、棠村”是同指,也明晰了初名为《石头记》的《红楼梦》大书,成书依体本是“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雪芹旧有的《风月宝鉴》之书是什么面目?棠村是怎么个序法?迄今为止,也没发现《风月宝鉴》一书一星半点的蛛丝马迹。难道作者又在玩“烟云模糊法”?
书中的“风月宝鉴”,是一面正反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既然是“风月鉴”,也自然是一面涵盖史迹的镜子。《红楼梦》题名之一《风月宝鉴》,顾名思义,是指整个红楼故事,具有以史为鉴的警世寓意。史、鉴二者合一,“风月宝鉴”创意即与古镜有关。
&&&&&&目前的红学研究者,主要分为两大派别:一大派别认为,前八十回《石头记》即完本《红楼梦》;另一大派别认为,百二十回《红楼梦》是连筋带骨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红楼梦》。
两大派别各踞一盘,唇枪舌战,难分高下。作者的《风月宝鉴》一书及题名来源和用意,被大家忽略掉了。我个人认为,若“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只是望月探海般虚无飘渺的不存在的文字,批语就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它是“书、序”了;既然题名之一《风月宝鉴》是“书、序”,就不能轻视其在《红楼梦》创作中的分量,它应该有具体指向。如何找到《风月宝鉴》之书、序的痕迹及真容?本文重点探讨《风月宝鉴》之书、棠村序以及《风月宝鉴》创意及其题名来源,以还原《红楼梦》一书之全貌。&
恒仁《古镜》诗&
&&&&&宜孙、宜兴之父恒仁(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四世孙)《月山诗集》卷三中,有一首《古镜》诗,该诗是恒仁应兄弟兼诗友熏之的要求作的长歌。恒仁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五月去世,该诗作于何年,文中未明确。
恒仁《古镜》诗,以吕公、范公两位相国对古镜的态度入手,引用黄帝古镜、师旷古镜以及《古镜记》传奇小说中的古镜故事,兼带周勃、李德裕(李卫公)、苏绰、许敬宗等相国事,最终以赞赏吕公、范公为人正直,做官清廉收尾。恒仁以古镜取材作诗,落脚点却在为人做官上。回落到自身家族遭遇,则有“前车之鉴、以史为鉴”的警诫作用。&&&&&&&&&&&&&&&&&&&&&&
&&&&&古镜,在历代文人墨客文字中屡见不鲜,古镜里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最神奇的古镜传说,则是黄帝古镜。《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内传》说:“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用而用,此镜之始也。”这一点,证实了黄帝是镜子的发明人。《述异记》也说:“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似乎证实黄帝的确铸造过神镜、宝镜。
无论十五面,还是十二面,传说中的黄帝古镜,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屡屡渲染,已赋予它们更加神奇的色彩。它们不仅能疗疾除魔,左右乾坤,还能洞悉过去,预知未来。黄帝古镜,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通灵之宝。我们如今见到的古镜,大多有黄帝古镜形类样貌。
&&&&&史上一些大家,也喜藏古镜。如,苏轼《东坡文集》中记载:“近获一铜镜,如漆色,光明冷彻。背有铭云:‘汉有善铜出白阳,取为镜,清如明,左龙右虎(俌)之。’”
汉有善铜,是指汉代铜镜,原材料以铜为主,和以银、锡等材料。苏轼言铜产地白阳,对照东汉初期善铜铭:“汉有善铜出丹阳,取之为镜清如明,左龙右虎备四旁,朱雀玄武顺阴阳。”白阳,可能指丹阳。苏轼收藏的,应该是新、东汉时期的铜镜。可见,汉代铜镜,在古镜中算是制作精良,在收藏家眼中是个宝物。
&&&&&汉代,也只是以铜作原材料铸造铜镜。黄帝古镜,到底是如何铸造的?又是如何通灵,左右乾坤的?古人对镜子很是推崇,他们漫无边际地想象古镜种种神奇性,毫不足怪。而“鉴”,成为人们警世诫言的代名词。如,北宋《资治通鉴》,总结从战国到五代历代统治者的得失功过,是对观历史的一面镜子,对统治者的治理有警示作用。
&&&&&第十二回文中,贾瑞照“风月宝鉴”正面“凤姐”死了,“凤姐”雷厉风行的形象活现。“风月宝鉴”和“凤姐”捆绑式显现,二者是紧相连属,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第三十九回文中,李纨言平儿:“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平儿的“奶奶”,即琏二奶奶王熙凤。由此推知,“风月宝鉴”之“凤姐”,是解开《红楼梦》一书的总钥匙。
&&&&&书中批语在《风月宝鉴》题名下着重强调其是“书、序”,而解开是书的一把总钥匙是“凤姐”。“凤姐”这一把总钥匙隐藏在哪里呢?显然,最简便的途径,便是从《红楼梦》一书内容及相关史料中寻找。
细读敦敏、敦诚诗文,多处看到“凤”。敦诚对其弟敦奇有诗言:“凤誉期吾弟,火攻笑阿奴。”凤誉、火攻,是《红楼梦》一书正、反面内容;敦诚对族兄寅圃(敏诚)有诗言:“相期六翮待摩霄”,这是指相约期待恢复“凤誉”;敦敏对寄居寺庙的卢素亭有诗言:“醉残禅榻僧求画,秋冷寒毡自著书。喜得阿戎谈共久,敢题凤字到门闾。”阿戎、凤字,是指武将后裔之“凤誉”。从“秋冷寒毡自著书”一句,解读出“卢素亭”即“假语村言”者。“卢素亭”,只是个“假语村言”代号而已。
再细敲敦诚“四十年华付杳冥”一诗句,我茅塞顿开。原来,恒仁去世四十年之后,其子宜兴刊刻的恒仁遗稿《月山诗集》,是解开《红楼梦》一书的总钥匙,《古镜》诗就在其中。
《红楼梦》作者,正是从恒仁《古镜》诗文中提炼、设计了具有黄帝古镜般神奇功能的一枚“通灵宝玉”和一面“风月宝鉴”,编排了“通灵宝玉”和“风月宝鉴”正面、背面含有截然不同故事层面的警世故事。通灵宝玉、风月宝鉴二者,如同孪生兄弟。而风月宝鉴正、反面的“凤姐”和“骷髅”,也如同孪生兄弟。“风月宝鉴”不过是“通灵宝玉”的另一面,二者的警诫寓意,贯穿《红楼梦》一书始终。
&&&&&&&若把恒仁《月山诗集》当作“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则其《古镜》诗一首即《风月宝鉴》棠村序。恒仁《古镜》诗,是《风月宝鉴》创意及其题名来源,也是《石头记》创作思想之母体,更是孕育百二十回《红楼梦》文字的根源地及其成长的摇篮。&&&&&
恒仁《古镜》诗解读&&&
&&&&&&&恒仁《古镜》诗,含盖量非常丰富,诗句生动,通俗易懂,语句幽默。上至传说中的黄帝古镜、师旷古镜、唐、宋古镜传奇故事,下至现实中的古镜收藏者熏之以及自身对古镜的看法,恒仁诗文,把传说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下面试分析其诗内涵,以解读《石头记》作者创意来源以及对书名加一题名《风月宝鉴》之缘由所在。
&&&&&&&诗云:君不见吕公面大如碟子,安用镜照二百里。又不见范公古镜称绝奇,一日能报十二时。古人作事各有以,辞镜藏镜谁敢讥。薰之吾兄真好古,家有宝镜寿光伍。书来乞我作长歌,此物不可无君语。嗟余未覩古镜形,试问此镜有何灵。得非铸从师旷手,不然制自轩辕廷。五色盘龙镂何代,千年奇字谁所铭。蚀随矅灵可许见,鸣如清磬或曾听。解救疾疫胜药饵,驱除魑魅同雷霆。窃料二者必处一,岂比凡镜徒荧荧。我目未见百炼质,心知奇物藏君室。爱惜休教轻示人,济时利物当有日。戏作此诗君一笑,范公千载有同调。异时作相却馈遗,应识吕公言语妙。&&&&&&&
&&&&&&&解读:
1,吕公面大如碟子,安用镜照二百里:出处是北宋欧阳修《归田录》笔记体文集,原文为:“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吕蒙正,谥号文穆公,河南洛阳人,为人宽厚,任宰相,深受宋太宗关照和器重。朝中有一个官吏,家有一面古镜,自称能照二百里。他想通过吕蒙正弟弟,把镜子送给吕蒙正,以博取他好感。吕蒙正弟弟试探哥哥的口风,吕蒙正说:“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用得着照二百里的镜子吗?”他弟弟再也不敢说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感叹和佩服吕蒙正的为人,不次于李卫公(李德裕,晚唐文、武宗时相国)啊!像吕蒙正这样嗜好少,又不为物欲所累的行为,古代贤人也不容易做到。
2,又不见范公古镜称绝奇,一日能报十二时:范公曾经收藏的古镜,我也未听说一日能报十二时。
从恒仁诗文中得知,范公也曾收藏古镜,我没有找到范公收藏古镜的文字出处。范公,即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任宰相。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出生于河北真定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世称“范文正公”。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清朝宰辅范文程先祖。范仲淹自幼刻苦读书,生活俭朴,范公为人做官的品行,成为世人典范。北宋诗人释文莹《湘山野录》中的“断齑画粥”典故,即出自范仲淹苦读经历。
&&&&&&“一日能报十二时”,见隋末唐初小说《古镜记》。传说中,黄帝铸造的第八面镜子,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附有十二生肖画,十二辰位能报十二时。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正是敦诚笔下“寒冬噎酸齑”、“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状态,敦诚应借用了范公“断齑画粥”典故。
3,古人作事各有以,辞镜藏镜谁敢讥:古人作事,各有各的理由和原则。丢失镜子或收藏镜子,谁敢讥笑,说三道四呢?
辞镜、藏镜一说,也出自《古镜记》。《古镜记》中说到:天下的神物,一定不会一直留在人间,黄帝铸造的镜子(指第八面镜子)有灵性,当它不适宜继续留在某处某人家(或人间)时能够突然不翼而飞,主人在不知不觉中丢失镜子。有些奇人,能够洞悉过去,预知未来。隋朝汾阴县姓侯的一个奇人,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主动把宝镜送给了王度。而王度收藏到宝镜,过了若干年后,宝镜却突然不翼而飞,已离开了人间。无论赠送给别人,还是镜子自己消失,都谓“辞镜”。藏镜,按《古镜记》说法,凭白无故的人,不可能得到黄帝古镜,能够得到并收藏的人,均在高贤之列。
4,薰之吾兄真好古,家有宝镜寿光伍。书来乞我作长歌,此物不可无君语:薰之兄好古玩,家里有宝镜陪伴他的时光,薰之兄要求我为宝镜作长歌,说此镜不能没有我的评价。
薰之,是恒仁来往密切的兄弟兼诗友,他们之间经常酬和吟诗。恒仁有一首《赠薰之兄(讳德沐)》诗,得知薰之本名为:德沐。
&&&&&&&5,嗟余未覩(dǔ)古镜形,试问此镜有何灵。得非铸从师旷手,不然制自轩辕廷:可叹我并未亲眼目睹过古镜,试问这一面镜子到底有多灵?莫非薰之兄得到的古镜,出自师旷之手?不然,是黄帝铸造的镜子?
&&&&&&&师旷,名旷,字子野,也称晋野,是晋国著名盲人音乐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生活在宫廷中,为宫廷乐师。传说中,师旷当年曾经炼造了十二面镜子。宋代宋太宗时期编纂的《太平广记》中,收录有一则唐朝古镜传奇故事,篇名为《陈仲躬》。篇中说到,唐天宝年间,有一金陵书生陈仲躬到洛阳读书。他在洛阳清化里租一所房子居住,院中有一口古井,井水很深,经常有人掉里面淹死。邻家一女孩经常来打水,有一天来提水,迟迟不离井口,突然坠井而死。陈仲躬觉得古井有问题,一想自己没有家室顾虑,看看古井里面到底是什么缘故。一次闲时,他从井口往下看,看见井水里有一个媚态万千衣装鲜亮的女子,很是妖冶。他一时心旌摇荡,神魂恍惚,有点把持不住自己了。他叹息,掉里面淹死的人,一定是被这个女子诱惑的。他立刻清醒过来,回屋了。有一天早上,有人敲门请求拜见,让进来人,陈仲躬一眼认出,来人正是井里的那个女子。女子告诉他,她叫敬元颖,受井里毒龙所迫,每诱惑世人掉井里,以满足毒龙吸人血的需要。从汉朝绛侯(汉朝开国功臣周勃,任右丞,后辞职。其第二子周亚夫也为汉朝丞相,后入冤狱致死)掘成这口井至今,井里的毒龙已经害死了三千七百多人。她今天能出来,是因天下大旱,井里的毒龙被太一神(神名,也作泰一神)召集去了。毒龙不在,井里也就无水,她求陈仲躬救她一命,须下井底找,说完就不见了。陈仲躬派了几个人到井底搜寻,只找到一面古镜。他想,大概这一面古镜就是敬元颖了。他把古镜擦拭干净,焚香供奉起来。一更以后,敬元颖从门外进来,直奔古镜前跪拜焚香,她得救了。该女子称:“某昔本师旷所铸十二镜之第七者也。其铸时,皆以日月为大小之差。元颖则七月七日午时铸者也。”
&&&&&师旷铸镜的时候,以铸造的月、日为镜子大小尺寸,并在镜子背面刻上铭文。唐贞观年间,许敬宗(唐太宗、武则天武周时期的相国)的婢女兰苕将师旷铸造的第七面镜子落入井中。陈仲躬救出的女子敬元颖,正是化为人形的师旷第七面镜子。因七月七日午时铸,镜阔为七寸七分。背面有铭文二十八字,镜名为“夷则之镜”。铭文左右刻有图形,为龟、龙、虎、雀四神兽。
6,五色盘龙镂何代,千年奇字谁所铭。蚀随矅灵可许见,鸣如清磬或曾听。解救疾疫胜药饵,驱除魑魅同雷霆:
&&&&&&五色盘龙、千年奇字,出处是北朝北周庾信《庾子山集·镜赋》:“镂五色之盘龙,刻千年之古字。”古代有五色盘龙镜,对观一些史料,似乎是盛唐时才大量流行盘龙镜。庚信在隋朝建年(公元581年)去世,他就已有“镂五色之盘龙”文字了,证明五色盘龙镜早已在一些地区广泛流行。盘龙,本指盘曲的龙,古代器物饰品上多见,多为皇室用品。盘龙,也专指蟠龙钗。出处是晋朝崔豹《古今注》:“蟠龙钗,梁冀妻所制。”梁冀,梁氏世家大族出身,是东汉时期外戚出身的权臣,在朝廷中专横跋扈,激起群愤。当发觉到自己已是末路时,他吞药自杀,他有一个妹妹是汉顺帝皇后。“蟠龙钗”,成为外戚的代名词。
&&&&&&蚀随矅灵、鸣如清磬、解救疾疫、驱除魑魅:均为传说中黄帝铸造的第八面镜子的神奇功能,出自《古镜记》。
&&&&&&7,窃料二者必处一,岂比凡镜徒荧荧:我私以为,此镜必出自二者之一(指黄帝、师旷),普通镜子的微弱光亮岂能与之相比?
8,我目未见百炼质,心知奇物藏君室。爱惜休教轻示人,济时利物当有日:我没有亲眼见到铸造精美的古镜,知道奇物收藏在君家。劝君爱惜宝镜,不要轻易示人,或许哪一天成为济时利世之物。
&&&&&&9,戏作此诗君一笑,范公千载有同调:戏作此诗,博君一笑。若范公在世,应该也会有同感吧。
10,异时作相却馈遗,应识吕公言语妙:范公作北宋宰相时,把古镜馈赠给了别人。应该说,吕公的言语更为绝妙。异时作相,指北宋,范仲淹官到参知政事(宰相);却馈遗,即馈赠给了别人。馈遗,也是佛教术语。
&&&&&&恒仁借古镜,对吕公、范公的为人做官大加赞赏。恒仁古镜诗,从古镜本身,转化成为人做官的品行上,已有警世寓意。&&
恒仁《古镜》诗中引用的黄帝古镜传说,来自志怪小说《古镜记》&&&&&&&&&&&&
&&&&&&《古镜记》:隋末唐初传奇小说,作者王度,生卒年不详。王度在隋大业(隋炀帝时期)初为御史,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兼著作郎,奉诏撰国史。九年,出兼芮城令。大业末写作《隋书》稿未完成,约于唐武德初年去世。唐末人陈翰编著的传奇小说选集《异闻集》中,收录了《古镜记》。下面摘发与《石头记》创作相关的《古镜记》部分内容,为阅读方便,除摘录黄帝古镜样貌功能原文部分外,其他原文都省略,按原文直接翻译过来。每一段故事下面,附加我自己的看法,前面加“——”号为标识。
&&&&&(一)黄帝古镜样貌和神奇功能&&&&&&&&&&&&&
&&&&&&《古镜记》原文部分:隋汾阴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师礼事之。临终,赠度以古镜,曰:“持此则百邪远人。”度受而宝之。镜横径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依方陈布。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绕轮廓,文体似隶,点画无缺,而非字书所有也。侯生云:“二十四气之象形。”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举而扣之,清音徐引,竟日方绝。嗟乎,此则非凡镜之所同也。宜其见赏高贤,自称灵物。侯生常云:“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翻译文:隋朝汾阴县有一个姓侯的天下大奇人,王度常常以师礼待他,对他非常尊重。侯生临终前,赠给王度一面古镜,说:“你拿此镜,则百邪外祟都远离你。”王度接受了此镜,拿它当宝贝收藏。镜子横径八寸,镜柄(镜把儿)上雕刻着一只蹲伏的麒麟,绕过镜柄,看见镜子四方是龟、龙、凤、虎四个神兽,在四角分布。与四角神兽对应的是八卦,八卦外面设置了十二辰位,配有十二生肖画。十二辰位和生肖外面,则有二十四个字,绕镜子轮廓一圈儿,文体像隶体,点画无缺,字面很清晰,但非字典上能够查到。侯生说:“这是二十四节气的象征。”要是拿镜子对着太阳,则镜子背面的文字和图画部分就阴暗下来,显露在影子里,看文字和图画丝毫不差。用手敲击镜子,声音清脆,半天才消失。嗳呀,这可不是一面普通的镜子,能够见赏到此镜的人也都是高贵贤人,这是个通灵之物。侯生也曾经说过:“以前,我听说黄帝当年铸造了十五面镜子,其中第一面镜子直径一尺五寸,是效法十五的月圆数作的。其后铸造的镜子,各自相差小一寸,这个镜子是其中的第八面镜子。”
&&&&&——这是黄帝第八面镜子的详容。古人大多认为,龟、龙、凤、虎为四神兽,黄帝铸造的第八面镜子和师旷铸造的第七面镜子上,均有此四神兽。有些古籍记载中,麒麟、凤、龟、龙为四神兽。传说中,麒麟是神的坐骑,是仁兽﹑瑞兽,是天上人间互相通灵的纽带和桥梁。黄帝铸造的第八面镜子,则把麒麟、龟、龙、凤、虎同铸在一面镜子上。“持此则百邪远人”表明,它有驱邪祟、降妖魔的神奇功能。八卦、十二辰位、二十四节气等表明,此镜兼带占卜、左右天象等众多功能。黄帝古镜,成为世人心目中的通灵之物。
&&&&&&(二)《古镜记》故事一则:华山府君庙前长青松树下千岁老狸狐——鹦鹉故事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五月,王度卸任御史职回河东老家,恰遇侯生即将去世,便得到了侯生赠送的宝镜。六月,他回长安时途经长乐坡,晚上就借宿在一个叫程雄的人家里。不久前,程雄家里接受了别人寄放的一个婢女,该女子端庄秀丽,名叫鹦鹉。既然决定投宿这里,王度便开始整理衣装,拿出宝镜自己照了一照。鹦鹉远远地看见,立刻匍匐在地叩头,叩得血流不止,嘴里还不停地说:“再也不敢住了!再也不敢住了!”王度觉得很奇怪,就找来程雄问其缘故。程雄说:“两个月前,有一个客人带着此婢从东面来,当时她病得很厉害,客人便寄放她留在我这里,说过几天就回来带她走,结果,到现在客人也没回来,我也不太清楚此婢的来历。”王度怀疑她是妖精,就拿出镜子逼迫她现原形。婢女立刻叫道:“饶命啊!我现原形。”王度收起镜子说:“你先老实交待你的来历,再变回原形也不迟,我就饶你一命。”婢女再次叩拜,自己一一道来:“我是华山府君庙前长青松树下的一只千年老狸狐,由于变形为人,被认为惑乱人世间而遭到府君的追捕,论罪合该死罪。我逃到河、渭水(黄河、渭河的并称,也指陕西渭南一带)之间,被下邽的一个叫陈思恭的人收为养女,承蒙陈思恭的妻子郑氏厚养,安排我嫁给了一个叫柴华的同乡。我与柴华性情不和,无法过到一起,就逃往东边。出了韩城县,被常年在外游荡的一个叫李无傲的人抓住。李无傲是个粗暴无礼的男人,带着我在外游荡了好几年。前一段时间到了这里,他却忽然把我丢下走了。不曾想,我在这里遭到神镜的照射,大概是天意吧,再也无法隐形了。”王度又问她:“你原本是老狸狐,非要变形为人,岂不是来害人的?”婢女回答说:“我变形为人,并没有害过人。但到处逃匿躲藏时,变幻成各种样子,难免被神仙们所厌恶,我知道自己是合该死的。”王度又问道:“要是我想放过你呢,你觉得怎么样?”鹦鹉说:“恩公对我已经很宽厚了,我怎么可能做无德的事呢?宝镜一照,我再不能隐形逃遁了。但是,变成人形时间长了,再羞于恢复原形,希望您把镜子放回匣子里,准许我一醉到死。”王度又问:“我把宝镜收回匣子里,你不会逃跑吧?”鹦鹉笑道:“刚才恩公好意要放过我,我又何必让您收了镜子再逃跑,那不是辜负了您的好意?宝镜一照,我已无路逃窜了,我现在只希望在余下的短短的生命期限里,尽享一生中最后的欢乐。”王度登时拿出镜匣把镜子放起来,又置办了美酒,把程雄家人及其街坊邻里悉数召来,大家一起欢宴。很快,婢女就醉了,她起身挥袖起舞,边舞边唱道:“宝镜啊,宝镜啊!你让我如此地哀叹自己的命运。自从我离开自己的原形,而今我经历了多少人间坎坷?活着有许多的快乐,死去也不必太悲伤。什么是我最眷恋的呢?也就是我曾经守着的这一方天地!”歌毕,婢女再次拜谢大家,即刻化为老狸狐死去了。举座的人,无不感到惊异和叹息。
——美貌婢女鹦鹉,原来是一只千年老狸狐变形为人的,原本没有祸害。但是,她已惑乱了人间,也得罪了天神,惟有一死,才能平息由她造成的人间惑乱。妖魔鬼怪,在王度的宝镜照射下无一遁形。千岁老狸狐鹦鹉居住地:华山——府君庙前——长青松树下。
&&&&&&&(三)《古镜记》故事一则:王度古镜的来龙去脉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冬,王度兼任著作郎,奉诏撰国史,受命准备为苏绰(南北朝时期的北朝西魏大臣,左丞)立传。王度家里有一个家奴叫豹生,年已七十了。豹生原本为苏绰家部曲(南北朝时期的家兵、私兵,部曲用法很早,按今天的蒙古语“伯奇”释义,即家丁),知道很多历史掌故,苏家的事了解得更多,也能写点文章。他看见王度准备为苏绰写传记,竟然悲痛得控制不住自己,王度就问其缘故。豹生告诉王度,说:“苏公待我不薄,有知遇之恩,今天看见老爷您为苏公写传记,我想起他来,感到悲伤。您所收藏的宝镜,原是苏公一个河南朋友苗季子留给他的,苏公非常喜爱此镜。苏公临终那一年,闷闷不乐,总是悲戚。曾经叫来苗季子,跟他说:‘我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不知道我死后此镜会落入谁手,今天我准备算一卦,你在我旁边看我算卦吧。’我便取来蓍(蓍蔡,指卜筮,也即蓍龟,古代占卜工具),苏公自己摆揲(古代数蓍草用以占卜)布卦。卦象出来后,苏公说:‘我死十多年后,我家会丢失此镜,不知会流落到哪里。但是,像天地间这样的神物,它的来去,总是有征兆的。现在,河、汾(黄河与汾水的并称,也指山西省西南部地区)地区之间往往有宝气,与我的卦兆相合,镜子可能会到那里去?’苗季子说:‘也被人得到?’苏公又详细地查看了卦象,说:‘先落入姓侯的人家,之后落入王氏手中。再往后,就不知道落入谁手中了。’”豹生说完,涕泪纵横。王度就问了苏家的人,果然,都说以前是有此镜的,苏公去世后就丢失了,真的跟豹生说的一样。因此,王度为苏公写传,也把这件事写于传记末篇中。说起苏公算卦的绝妙本事,是天下无双,但他很少露自己这一面,总是偷偷地算,这就是一个证明。&
——王度的讲述,印证了苏绰的卦象。侯生说这一面古镜是黄帝铸造的,苏绰的卦象也似乎印证了侯生说法。像苏绰这样善预测占卜的人,能够算出古镜未来的两度转手去向。自然,王度也知道了自己留不住镜子,迟早有一天会失去,这是古镜本身的神奇性注定的。古镜故事,实则表露一个主题:黄帝古镜,不仅具有降妖除魔的功能,也伴随着谶纬之说。镜子本身是有来历的,谁人得到或失去,也必然是有来历的。如果古镜选择离开人间,也是不受人间意愿所左右的。古人对古镜,赋予了神秘色彩。&&&&&&
&&&&&&&(四)《古镜记》故事一则:一个行踪诡秘的胡僧,曾到王度家授法如何保持古镜灵光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初一的早晨,有一个胡僧(胡人和尚,胡人,古代指北方、西方的游牧民族)来王度家讨饭。王度弟弟王绩开门一见,觉得他气质神采不俗,便邀请他到家中,招待他丰盛的饭食,与他聊了很久。胡僧对王绩说:“施主家好像藏着一面绝世宝镜,我能不能看一看呢?”王绩说:“法师(通达佛法的人才能称法师),您怎么知道的?”胡僧说:“贫道学过古籍中记载的一些秘术(法术),会看风水宝地。施主家房上每日都有一股青气升腾连天,这一股青气与月亮气息相通,是施主家宝镜发散出来的。贫道已经观察两年了,选择今天这样的吉日来,就是为了能一睹宝镜。”王绩便取来宝镜,让胡僧看,胡僧十分虔诚地手捧着宝镜跪在地上,脸上露出欣喜雀跃的表情。之后,他又说道:“这一面宝镜有很多灵幻之相,平常不会显露出来。如果涂上金色的面膏,拿珍珠粉擦试它,阳光下一照,绚烂的光影便会在墙壁上呈现出来。”胡僧叹息着,又说道:“它更有一种神奇的法变,施主若一试,宝镜应该能照见五脏六腑,人就不用惧怕因无药可救而身亡。如果用含有金粉的香火烟熏,用含玉的水(也指洁净的水)擦洗,再涂上面膏和珍珠粉,把它藏在污泥里,它的光影也不会晦暗的。”王绩便按胡僧说法,用金烟玉水熏洗擦试了一遍。果然,胡僧说的一一灵验。而这个胡僧,从此再没有出现过。
&&&&&&——这是既有佛家法理,又有道家秘术的古镜故事。胡僧来王度家讨饭,是有来历的。他露出欣喜雀跃的表情,应深知这一面古镜的来龙去脉,却又不点破其机密,还要授法让它发挥灵光。王度能够得到这一面古镜,一面是赋予了古镜神奇的渊源。一面是表明他自己能拥有此类灵物,已非凡人所比,也在高人之列了。
&&&&&(五)《古镜记》故事一则:通灵古镜托言,疫病是上天惩罚老百姓的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冬天,王度作了御史兼任芮城(今山西省西南端)县令,奉命到河北一带,开仓放粮,为陕西东部赈灾。当时,天下大乱,遭遇自然灾害,民间疾病蔓延,蒲陕一带疫病最为严重。有一个河北人,叫张龙驹,在王度手下当小官,他家几十口人都得了疫病。王度很同情他的处境,便去他家探访,让他晚上拿着宝镜照一照。这些病人看见镜子,都很吃惊地起来,说:“看见龙驹举着一轮月亮照在我们身上,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像清凉的水一样沁人心脾。”随即,热症很快就消失,当天晚上病人都好了。
王度认为,拿镜子照射,于镜子无损,又可以救治百姓,便令手下悄悄地拿着镜子到百姓家巡视。当天夜里,宝镜透过匣子,在里面发出清冷的嘶鸣声,鸣声响彻很远,很长时间才停下来。王度独自暗想,想不出什么原因,感到很奇怪。第二天一早,张龙驹来跟王度说:“我昨晚做梦,忽然梦见一个龙头蛇身的人,戴着红帽子,穿着紫色的衣服,对我说:‘我就是镜子里的神灵,名叫紫珍。我对你曾经有过帮助,所以,来托你办一件事。请替我告诉王先生,老百姓有罪,上天才降下疫病惩罚,王先生为什么让我违反天命去救助老百姓?且疫病到下月,自然会消失,不要为难我再受苦了。’”王度知道镜子已显灵,依托言做了。到了下月,真如镜中神灵所说,病人果然都渐渐好了,疫病没有了。&
&&&&&&&——戴红帽,穿紫服(原文:朱冠紫服),名为紫珍的人,到底是哪个神灵呢?王度只是讲述了这个经历,没有作出结论。就古籍传说故事而言,龙头蛇身的人,是传说中开辟天地的神——盘古。紫珍是否为盘古?似是又似不是。紫珍是哪个神灵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黄帝古镜能够通灵。王度能够得到黄帝这一面镜子,潜台词是受神灵所赐。
&&&&&&&(六)《古镜记》故事一则:王度失镜&&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王度弟弟王绩,辞了扬州六合县丞官职归家,又准备遍游山水,这是他追求的生活理想。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著名诗人,医生,清傲嗜酒,隋末曾任扬州六合县丞,不喜做官,归隐北山东皋(《东皋子集》)。王度看时局混乱,奉劝弟弟放弃远游的打算,不要像昔日的尚子平(东汉朝歌人,众多史籍中均有他游历名山五岳,不知所终的说法)一样,游历五岳却游丢了。王绩没有听从哥哥的奉劝,搬出了孔子“匹夫不夺其志矣”的言论,说道:“人生不过百年,倏忽间匆匆过去。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如果连这种快乐都失去了,才是人生的一种悲哀。尊重个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也是圣贤们的主张啊!”王度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弟弟的主张。临行前,王绩恳求哥哥把宝镜借给他,等他远游归来即还,王度答应了。王绩出游,没有具体目的地,他带着镜子就出发了。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夏,王绩回到了长安,把镜子还给了哥哥。王绩出行,遇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事。幸好,王绩携古镜,安然无恙。王绩把路途见闻和镜子的神奇功能,一一讲述给王度听。
&&&&&&王绩游程,我简单说一点大概:王绩先后所到之处,用古镜除妖,治病,在游江南时退去潮水。古镜,已经具有了左右天象的功能。期间,王绩遇到一个会稽(今浙江绍兴)高人张始鸾,跟他学了一些天文、算学、奇门遁甲之类的法术。到了庐山,遇到一个隐士叫苏宾,他是个博识之人。精通《易经》,能够洞悉过去,预测未来。他对王绩说:“天下的神奇之物,必然不会长久地留在人间。现在整个天下局势动乱,你去其他地方未必安全可行。此镜还在你身上,足够防卫,应该尽快回家去。”王绩依然故我,他走到了河北,夜里做梦时,镜子在梦中对王绩说:“我承蒙你兄厚待礼遇,如今要离开人间远去了,想和他告一别,请你早点回长安吧。”王绩在梦中答应了镜子。到第二天早晨天亮,王绩独自回想梦境,是一片模糊,继而惧怕得心跳,他立刻寻回乡路。几个月后,王绩回到河东见到了哥哥,总算没有食言,还了镜子。王绩告诉哥哥王度,恐怕此灵物最终也非哥哥所有。
&&&&&&镜子托梦于王绩要离开人间的事,果然成为事实。王度《古镜记》末尾记载:
“大业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匣中悲鸣,其声纤远。俄而渐大,若龙咆虎吼,良信乃定。开匣视之,即失镜矣。”
&&&&&&大业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王度镜匣中的镜子发出了悲哀的嘶鸣声,声音细小而深远。不一会儿,渐渐大起来了,有如龙在咆哮,虎在吼叫。王度深信,该是镜子离开自己的时候了。他打开镜匣一看,果然,镜子已不翼而飞,不知去向。
——王度失镜,是在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十五日(鬼节)。鬼节,又叫中元节,俗称“七月十五”,是道家倡兴的。按照古镜通灵托梦于王绩的说辞,古镜已离开人间了。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王度《古镜记》写作手法有个特点,他把玄道色彩的故事,讲述得如临其境,既有年代,又有具体情节,不知不觉中,把读者也带入了书中情节。《古镜记》故事背后,却隐藏着具有道家色彩的末世谶语。
恒仁《古镜》诗牵涉要点&&&&&&&&&&&&
&&&&&&几面古镜:有黄帝古镜、师旷古镜、北周庾信《镜赋》中描述的五色盘龙镜。古镜正、反面,皆有照射功能。
&&&&&&神话故事:黄帝古镜、师旷古镜、王度《古镜记》故事,均有神话色彩。
&&&&&&相国事:诗文中轻重不一地牵涉到吕公、李卫公、范公、苏绰、周勃、许敬宗等历史人物,均为相国事。有为相清廉的,如:吕公、李卫公、范公;有为相不计前嫌,忠心耿耿的,如:李卫公;有为相善于改革定制的,如:苏绰。有为相被诬告谋反的,如:周勃;也有为相谋一己私利,指鹿为马仕途通达的,如:许敬宗。
&&&&&佛、道人物:有胡僧、张始鸾、苏宾、王度、王绩等人物,他们都在高人之列。
&&&&&谶纬,医病说:黄帝古镜能除妖魔邪祟,也能疗疾,又有谶纬功能。王度藏镜疗疾、镜子突然不翼而飞,充分证明古镜有不受人力所限这一点。古镜故事,含谶纬说。
&&&&&警世诫言:恒仁称赏吕公、李卫公、范公等相为官清廉。反之,则自然对篡权者、谋一己私利者持否定态度。恒仁《古镜》诗,合自身家族事体,具有前车之鉴、以史为鉴的警诫用意。&&&&&&&&&&&
&&&&五&《红楼梦》一书写作创意,来自恒仁《古镜》诗
&&&&&(一)棠村《风月宝鉴》序,是以恒仁《古镜》诗文作底本初步拟订的《石头记》创作大纲
第一点,《红楼梦》中不少具体情节是敦诚、宜孙一起出行的见闻(见《如影相随之“曹雪芹”:额尔赫宜、宜孙、宜兴》等文),宜孙比敦诚小六岁,宜兴是宜孙弟弟,就更小了。“雪芹”之弟、《风月宝鉴》序者“棠村”确切指向,只能是宜孙。
&&&&&&恒仁《古镜》诗文,以古镜入手,称颂了吕公、范公等相国为人做官的品行。落实到恒仁家族整体悲剧,《古镜》诗就是一个警言。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在其弟摄政王多尔衮(顺治朝)去世后,为谋求摄政王位失败,获罪赐死。清朝没有宰相一类的官职,辅政王、摄政王、议政大臣等职相当于相国。阿济格同母之弟多铎,也是顺治朝辅政叔王。阿济格第五女,则是康熙朝权臣明珠(明珠相国)嫡夫人,明珠终生在官场上起伏不定,惨淡经营了人生。阿济格三兄弟及其后裔,算是和相国事体耗上了。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家族悲剧,则起源于三兄弟生母、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皇后)在努尔哈赤去世后,被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逼迫,以“留之恐后为国乱”的罪名自缢殉葬于努尔哈赤。为一方皇印所属权,阿巴亥大妃成为第二个杨贵妃。
&&&&&&阿济格三兄弟的亲舅舅阿布泰,自从其所属国乌拉国被努尔哈赤吞灭并归附后金之后,仗着姐姐阿巴亥受宠地位,职位迅速升迁,起初晋封固山贝勒,不久提升总兵。随着姐姐阿巴亥被迫殉葬,他的政治生命彻底完结。他的职位,从仅留游击之职,降为备御,阿布泰一败涂地,结局惨淡。虽然清朝不存在外戚专权的情况,皇室中各支子女的舅舅们,在朝廷中仍然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
&&&&&&书中有众多舅舅形象,形形色色的舅舅们时常在贾府露脸。平民百姓家族的子女,无所谓舅舅不舅舅,皇室子女的舅舅背景则非同小可。国舅要是硬仗起来,搞不好江山易主了。林黛玉亲舅舅是荣国府赦、政二人,黛玉初进贾府就被二位舅舅慢怠。宝钗、宝玉的舅舅是王子腾、王子胜二人,王家是个大起大落的舅舅家族背景。迎春有后舅邢忠(邢岫烟之父)、邢德全二人,邢忠穷得没脸面,投靠了妹妹邢夫人,邢德全也是个提不起来的“傻大舅”。探春的亲舅舅是赵国基,也提不到台面上,探春只认嫡母王夫人娘家的王氏舅舅。贾芸的舅舅卜世仁,则完全不是人,不仅不接济贾芸母子,还韶刀得不堪。巧姐的舅舅,则是“狠舅”。皇亲国戚的命途莫测,似乎是自古以来的惯例了。
&&&&&&《红楼梦》一书,明面是闺阁文字,背面是改朝换代的政治斗争。明面闺阁舅舅论,背面朝廷相国事,都是书中刻意渲染并着重落笔的情节,最终都归结为老庄论。结合阿济格三兄弟家族事体,恒仁《古镜》诗文“前车之鉴、以史为鉴”警言,书中确有落实。
&&&&&&&《风月宝鉴》序,大概是宜孙根据其父恒仁《古镜》诗文初步拟订的、具有《风月宝鉴》题名意义框架的《石头记》创作大纲。因而,《风月宝鉴》既是书,也是序。“棠村”,即宜孙。
&&&&&&&第二点,不排除敦诚、宜孙共同切磋,以恒仁《古镜》诗文作基础本拟订了《石头记》创作大纲。宜孙是敦诚从堂弟,《古镜》诗,出自宜孙之父,书中楔子明确棠村《风月宝鉴》序是“书”,无非是为突出整体《石头记》创意来源在于恒仁《古镜》诗。书中明言“曹雪芹”是《红楼梦》编撰者,则《风月宝鉴》之书、序者“棠村”,其作者之一身份突显无遗。
&&&&&&宜孙是恒仁第二子,庶出,嫡母去世之后其生母陈夫人扶正,转成嫡子。嫡兄十一岁时夭折,他又是事实上的长子。额尔赫宜、敦诚、宜孙都是“二爷”,是《红楼梦》创作之主力。书中到处是“二爷”,上至主子,下至家仆和醉汉,有政二爷、琏二爷、宝二爷、芸二爷、倪二、鲍二等。有些二爷的家族排序背景模糊,如,琏二爷排序是怎么来的?就如同现实中的敦诚,从亲生父亲瑚玐一支来排序,他是二爷。若从继祖父经照过继孙子角度看,他既是大爷,也是独子,出行应酬中的通称仍是二爷。书中的贾府,不仅琏二爷排序模糊,第二春迎春排序也很模糊,她到底出自赦老爹哪个妻或妾?多尔衮三兄弟家族史笔中,也有多个有故事的“二爷”,多尔衮是三兄弟中的“二爷”,傅勒赫是阿济格子女一支“二爷”,多尼是多铎子女一支“二爷”。恒仁是否也是“二爷”?不甚清楚,《月山诗集》中未曾提及。&&&&&&&&&&&&&&&&&&&&&&&&
&&&&&&落实到多尔衮三兄弟后裔现实处境,“风月鉴”是一面十分鲜活立体的反观镜。三兄弟家族后裔,既为家族前案感到悲冤,又无可奈何;既希望家族案得以昭雪,又因有前车之鉴,处处谨慎。无可奈何之日,只有以“为闺阁昭传”的梦幻故事作寄言,达到以文字为家族前案翻案的目的,抒发胸中沟壑。
&&&&&&因而,雪芹之弟棠村《风月宝鉴》序,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只为带出《古镜》诗。对封建统治者子弟而言,《红楼梦》一书,也有警世诫言作用。书中牵涉到皇室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礼、乐、射、御、书、数、茶、医、养、绘、教、易、诗、春秋等众多文化,作者又岂止仅在于书写家族蒙冤事体?《红楼梦》一书,几乎是相关清朝皇室家族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第三点,四十年华付杳冥,是指恒仁去世之后,宜兴为其父刊刻的《月山诗集》遗稿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恒仁去世四十年之后,宜兴才为其父恒仁《月山诗集》等遗稿刊刻,《古镜》诗即其中一首。为什么隔了四十年才刊刻呢?时值《红楼梦》成书,且其抄本广泛流传于宗室及上流社会中。宜兴的刊刻安排与《红楼梦》创作和抄本流传有没有关系?答案很简单:有关系。
&&&&&&敦诚同一题名《挽曹雪芹》诗,有三套说辞,很能说明问题。为便于大家了解敦诚诗文内容,我把三套《挽曹雪芹》诗一一列出来。出自敦诚《鹪鹩庵杂诗》的,有两首:
&&&&&&&第一首: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肠回故垅孤儿泣(数月前,伊子殇,雪芹因感伤成疾),泪迸荒天寡妇声。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衡?
&&&&&&&第二首: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出自敦诚《四松堂集》抄本的一首,有“甲申”标注,《四松堂集》刻本无此诗:
&&&&&&&甲申一首:四十年华付杳冥,旌旗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有些研究者认为,敦诚对自己《挽曹雪芹》一首诗中的个别诗句作了修改。比如,把“四十萧然太瘦生”改成“四十年华付杳冥”。我认为,这是敦诚刻意斟酌出来的文字,绝不是修改句,两句分别有不同的指向和用意。“四十萧然太瘦生”一句,应指“曹雪芹”大体卒年,三十多岁到四十岁之间去世,无确指年龄,这个不成问题。而“四十年华付杳冥”一句,因出自敦诚同名挽诗,人们附和“四十萧然太瘦生”一句,也笼统地理解为是同指。但细究其涵,指向截然不同。“四十年华付杳冥”更准确的指向,应该是指隐在整个《红楼梦》创作背面的母体稿《月山诗集》。
&&&&&&敦诚“晓风昨日拂铭旌、旌旗一片阿谁铭、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竞负君”众诗句,与恒仁《月山诗集》卷二中的《凌砚斋先生是归嘉禾二首》中所述事体吻合,也与沈廷芳先生为恒仁撰的墓志铭中所述事体吻合。
&&&&&&凌砚斋先生(“砚斋”应为其字或号)是恒仁右翼宗学老师,浙江嘉禾人。恒仁涕别宗学之后,私下里仍从学于凌砚斋先生三年。以其诗前一首为证:“不逐王侯客,甘为弟子师。三年宗学住,万里旅人思。白以忧亲老,青云报主迟。圣朝方贵士,莫即事耘耔。叹息吾师去,萧然久客身。诗篇燕岭雪,舟楫越江春。失意今如此,知音复几人。祗应门下士,惜别一霑巾。”
“三年下第曾怜我”,是指凌砚斋先生和恒仁私下里的交情。
&&&&&&恒仁另一个宗学老师沈廷芳先生,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们交情笃厚。沈廷芳先生为恒仁撰墓志铭,写到恒仁:“无何以尝受封故例不得留学,垂涕而出,盖在学仅二十五日。”恒仁因受过封而被令不得入学,在宗学中学仅二十五日,宜兴在《月山诗集》后记(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墓志铭中还有一段:“今年四月中,生来删定其诗,余诺之。临去依依,其容若有不释然者,别二十余日竟死,年仅三十五,悲哀哉!”这里的“今年四月中”,是指乾隆十二年,四月中旬还找沈廷芳先生论诗的恒仁,五月十一日就病故了。
“晓风昨日拂铭旌、一病无医竞负君、旌旗一片阿谁铭”,指向沈廷芳先生为恒仁撰的墓志铭。
&&&&&&敦诚挽诗三套说辞中,“四十年华付杳冥”是关键。不妨大家一起来细审“四十年华付杳冥”句中的“付杳冥”三个字的着落点:&&&&&&&&&
付,基本字义:交,给。如,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说文》:付,与也。交付,交给。
&&&&&&杳,基本字义:幽暗,深广。冥,基本字义:昏暗,深奥,深沉。杳冥:指事物遥远不清晰,渺茫,神秘莫测,隐在阴暗处的样子。
&&&&&&既然“曹雪芹”是“邺下才人应有恨”,就看邺下才子曹丕《感物赋》中的“杳冥”用法:“伊阳春之散节,悟乾坤之交灵。瞻玄云之蓊郁,仰沉阴之杳冥。降甘雨之丰霈,垂长溜之冷冷。掘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
这是具有浓重的佛道特色的赋,“悟乾坤”即悟虚空;“降甘雨”即指降甘露,作者感叹诸蔗之“先盛后衰,悟到兴废之无常。”无常,也是佛教用语,意为世界万有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这里的“杳冥”,形容阴暗、模糊、幽远的样子。也与佛教“皈依三宝,众冥皆明”寓意吻合。&&&
没有人把一个鲜活生命的终结,形容为“付”。难不成“曹雪芹”到“四十年华”就该死了?那么碍眼地活着,那是糟蹋了多少粮食和空间而引起了众怒?既如此,敦诚又何必再二再三地“挽”呢?
也没有人会用“杳冥”一词,形容一个鲜活生命终结的去向。死得那么阴暗、遥远、神秘,为哪般?“四十年华付杳冥”,是指恒仁去世四十年之后,才把隐藏在《石头记》创作背后的底本《月山诗集》付诸刊刻而面世的事。
&&&&&&问题就来了,“付杳冥”刊刻说出现了矛盾。若把敦诚《挽曹雪芹(甲申)》中的“四十年华付杳冥”一句落实到《月山诗集》刊刻上,年份上撞墙了。恒仁是乾隆十二年去世,他的遗稿刊刻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恒仁去世四十年之后刊刻的《月山诗集》,无论如何,敦诚也不能在乾隆甲申(1764年)时就声言“四十年华付杳冥”。难道除了《月山诗集》,他们家族中人也有其他相关《红楼梦》创作的书稿刊刻面世?然而,细品恒仁《月山诗集》全部文字,是彻头彻尾的《红楼梦》创作隐含体,《古镜》一首诗是核心,是通部《红楼梦》创作中的依体稿。从这一点上看,挽诗中的“甲申”标注只有一种可能:是敦诚假托的年份标注。
&&&&&&无论前八十回《石头记》文字,还是百二十回《红楼梦》文字,也无论《红楼梦》有何题名,众题名均是从恒仁《月山诗集》中“孕育”出来的“嫡子、嫡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是同一作者的刻意编排。前、后文是一脉相承的语言文字特色,后续文试图对前八十回文字进行细化,对是书起笔时的前文谶语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删改,在保持前八十回文字大廓基础上,渐转成沐天恩之结局。
因此,敦诚“付杳冥、太瘦生”说,指两厢事,既有透露《红楼梦》创作母体本之义,也有透露作者大体卒年之义。恒仁《月山诗集》文字,融《石头记》一书创作框架及书中众多事体隐含,恒仁是整个《石头记》创作及“曹雪芹”编撰事体总根源。纵观敦诚《四松堂集》文字,却原来是环环相扣,套中加套,谜中隐谜。
&&&&&&(二)通灵宝玉,风月宝鉴、黄帝古镜的内在关联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其他题名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无论从石头、情僧、风月鉴、众钗哪一个角度审视文本故事,通部百二十回故事最终寓意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均归结为老庄论。因而,《红楼梦》成为众题名之主题。《风月宝鉴》题名,是从古镜正、反面均有照射功能的角度,赋予“风月鉴”以警世寓意。下面分别列出《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风月宝鉴与传说中的黄帝古镜有多少相似之处:
&&&&&&&第一,通灵宝玉,黄帝古镜,风月宝鉴三者的外观和功能
&&&&&&&“通灵宝玉”的基本特征:正面镌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背面有“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十二个字。通灵宝玉原形是被女娲废弃不用的一块有瑕疵的石头,因而,幻形为通灵宝玉,是踮脚。踮脚的通灵宝玉,有秦传国玉玺特色。书中的“腊油冻佛手”,其色质“血丝”,也应有“通灵宝玉”色质隐含。关于这一点,忽略。
秦传国玉玺什么来头?按照古籍各种记载,大致为:战国时,楚国有和氏璧,原被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之后才发现实是一枚美玉。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用和氏璧琢制了象征统治天下的秦传国玉玺,上有丞相李斯撰的鸟虫篆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王莽新政时玉玺缺了一角,用金补角。后世传的秦传国玉玺,都是补金传国玉玺。历代统治者认为,玉玺是镇国之宝。因而,传国玉玺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之宝物。在老百姓视觉中,一定程度上,传国玉玺已成为一枚“祸根孽胎”。书中的“通灵宝玉”,既有帝王玉玺之“通灵宝玉”特质,又有除邪祟、疗冤疾、知祸福等众多功能。由于古籍中对传国玉玺的外观形容多有记载,且有玉质不同的说法,我省略其出处典籍。
&&&&&黄帝古镜的基本特征:具有“百邪远人”功能,上有铭文。黄帝第八面镜子上,刻有四神兽,麒麟蹲伏像,十二辰位,十二生肖画,八卦,二十四节气文字。黄帝古镜,既是帝王之灵物,又有照妖、除邪、八卦、主宰乾坤等众多功能。
&&&&&警幻仙子制“风月鉴”的基本特征: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两面皆可照人,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风月宝鉴,既是警幻仙子之灵物,又有除邪疗疾、济世保生(警世)等众多功能。
&&&&&第二,通灵宝玉,黄帝古镜,风月宝鉴三者在人间的踪迹,都伴随着和尚道士的神秘身影
&&&&&通灵宝玉:一僧一道大谈玄幻之事时,石头口吐人言,要求僧、道带它去人世间。一僧大施佛法,把本质粗蠢的大石头幻形为一块美玉,一僧一道一起携带它落到人间。贾宝玉衔玉而诞、中邪祟、失通灵宝玉,均有和尚道士神秘的身影。
&&&&&黄帝古镜:王度兄弟二人,得到一个化斋的行踪诡秘的胡僧授法,宝镜保持了灵光。王度失镜,善占卜的苏公、庐山道士苏宾都有预测。最终,宝镜自匣中不翼而飞。
&&&&&&风月宝鉴:跛足道人携带风月宝鉴,突然来到贾瑞家,要为贾瑞治邪思妄动之症。这个跛足道人,是跟一僧携通灵宝玉飘然而去的一僧一道之一道人。通灵宝玉和风月宝鉴有如亲兄弟般,如影相随。
&&&&&第三,通灵宝玉,黄帝古镜,风月宝鉴三者,非普通老百姓持有
&&&&&通灵宝玉:贾府是王府(事实上,据宁国、荣国二公之后而论,贾府同时也是相国、摄政府),贾府掌门人贾母的宝贝孙子衔玉而诞,因取名:贾宝玉。贾宝玉是侯门公府之家出身,是富贵公子、王孙公子。
&&&&&&黄帝古镜:侯生说,得到古镜的人,都是高贤。能够鉴赏到古镜一面的人,也在高人之列。先后得到古镜的苏公、侯生、王度等人,非泛泛之辈。苏公是相,侯生是奇人、师,王度是朝廷命官。
&&&&&&风月宝鉴:跛足道人说,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贾瑞是贾家族内一支贫儒——贾代儒之孙,贾瑞虽落魄,却也是王孙公子。作者借跛足道人之口,侧面交代了贾代儒时这一支已落魄。贫与不贫,落魄与否,均不能抹煞贾瑞聪明俊杰、风雅王孙之形。
&&&&&&第四,通灵宝玉,黄帝古镜,风月宝鉴三者,均有语言功能
&&&&&&通灵宝玉:石头口吐人言,苦求再四,一僧才答应带它到人世间。石头若没有语言功能,也就不能有供众人传抄的《石头记》故事问世了。第二十五回中,贾宝玉逢五鬼邪魔,等邪祟一除,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既是贾宝玉言,也是石头语。据第一百二十回文交代:“宝玉,即宝玉也。”贾宝玉,即通灵宝玉,是个会说话的石头。
&&&&&&黄帝古镜:古镜能通灵,王绩做梦,镜子在梦中对王绩说:“我承蒙你兄厚待礼遇,如今要离开人间远去了,想和他告一别,请你早点回长安吧。”王绩在梦中答应了镜子。张龙驹做梦,梦中,古镜里的神灵托言张龙驹,让他转告王度,不要让他再受苦受累了。
&&&&&&风月宝鉴:贾瑞照正面死了,家人一时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原来,读者们不会照背面,都成贾瑞家人了。当然,此言是我贫嘴戏言,不要当真。
&&&&&&第五,通灵宝玉,黄帝古镜,风月宝鉴三者,去向迷离
&&&&&&通灵宝玉:第九十四回,贾宝玉神秘失玉。前八十回文中,贾宝玉没有失玉,确有贾宝玉身边的袭人等丫鬟保护细致,兢兢业业的功劳。批语有“甄宝玉送玉”言,证明贾宝玉失玉是迟早的运数。后续文中,点化了读者迷津:“宝玉,即宝玉也。”他是下凡的赤瑕宫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子案前挂号,由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造历幻缘。俗缘已毕,仍由一僧一道带回归彼大荒,并在警幻仙子那里交割清楚了。“通灵宝玉”,也是由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飘然而去,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才落入红尘。历尽一场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之后,仍由一僧一道带回,归彼大荒青埂峰下。贾宝玉失玉、甄宝玉送玉,贾、甄合一,前批“甄宝玉送玉”言已落实。前、后文中的“通灵宝玉”寓意,是完全一致的。“通灵宝玉”到贾府下凡一次,已磨出光明,修成圆觉,无复遗憾了。
&&&&&&书末交代:“空空道人又经过了青埂峰,见石头又历叙了收缘结果的话头。空空道人复又抄录下来《石头记》,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找到悼红轩中的曹雪芹,将《石头记》传述了。”这一段,明晰了悼红轩中翻史书的“曹雪芹”前八十回文、后四十回文之间的内在延续性。至于“通灵宝玉”何时再下凡历世,何时再归彼大荒,只有等空空道人再度经过青埂峰了。来贾府,只是赤瑕宫神瑛侍者他一个侍者的经历,下回再去哪里?通灵宝玉,来去踪迹扑朔迷离。
&&&&&&黄帝古镜:王度镜匣子里的古镜,在上元节(鬼节),突然发出一阵悲哀的嘶鸣声。之后不久,如龙咆虎吼,王度打开镜匣一看,古镜已失去,不知所踪。据古镜自言,它离开人间了。古镜言如同宝玉言“打发我回去罢”,离开人间去哪儿了?回轩辕廷了?什么时候再到人间?是个未知数。&&&&&&&&&
&&&&&&风月宝鉴:跛足道人从外面跑到贾瑞家来,把即将被烧毁的风月宝鉴抢入手中,飘然而去。将它带回太虚幻境了?还是带到其他地方继续治妄动邪思之症去了?去向迷离。
综合以上五点,《石头记》之“通灵宝玉”,是《风月宝鉴》题名寓意之“风月宝鉴”,二者是“一母所出”;《风月宝鉴》创意,源自恒仁《古镜》诗;题名《风月宝鉴》,是《红楼梦》故事警世寓意一面的主题。恒仁《古镜》诗,是《红楼梦》众题名之总根源。
&&&&(三)《红楼梦》故事情节安排与《古镜记》故事情节相合点
&&&&&第一,美貌贾宝玉之“通灵宝玉”,本是女娲补天时遗弃的瑕疵品,因该石头通了灵性,在一僧持诵下变幻形体,被一僧一道携带混入了人间。俗缘满后,石头归大荒,自述自己在人世间的经历,《石头记》文出台。末世之贾宝玉,必然出家归隐。该石头源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倚古松(青埂峰下倚古松)。
《古镜记》中的美貌婢女鹦鹉,是一只经过千年修炼,通了灵性的老狸狐变形为人的。她造成了人间惑乱,也得罪了天神,被王度古镜照射,无法继续隐形,便把自身经历一一讲述给王度听。临死之前,她要享受人世间最后的、短暂的欢乐时光。她边歌边舞,哀叹自己的身世,之后,化为老狸狐死去。为末世伤感的千岁老狸狐鹦鹉居住地:华山——府君庙前——长青松树下。
&&&&&“通灵宝玉”的出处和经历,借自《古镜记》志怪小说中的千岁老狸狐鹦鹉故事,二者如出一辙。
&&&&&&第二,一僧一道安排贾宝玉衔玉而诞,从娘胎里带来的玉上本身镌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薛宝钗金锁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宝玉、宝钗八字相合。金锁上的八字是怎么个来历?薛宝钗说:“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莺儿补充说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第二十八回原文有一段:“薛宝钗想着母亲曾向王夫人提起‘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的话语,故意远着宝玉。”显然,薛姨妈把癞头和尚仅仅送了八字的事,演说成连金锁带上錾的八个字,都是癞头和尚送的,薛姨妈很有机变。无论薛姨妈跟王夫人是如何提金锁来历的,薛宝钗金锁上的字,由癞头和尚授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然,二宝的“金玉姻缘”,有行踪诡秘的癞头和尚和一道授意的一面。
&&&&&《古镜记》中的王度兄弟接受了一个行踪诡秘,学过法术,也会看风水的胡僧授法,用金粉、珍珠粉、玉水处理了一下古镜。果然,胡僧所言一一灵验。从此,胡僧再没有出现过。保持住古镜灵光,有什么用意呢?无非是说明,胡僧预知王度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留住此镜。王度兄弟二人持此镜,既杀妖除邪,也受镜灵护佑。
&&&&&玄幻故事中,总是少不了僧、道影子,他们动辄动用秘芨,大施法术。二宝“金玉姻缘”的策划者一僧一道,来去无踪,神秘莫测。而王度兄弟见到的胡僧行踪,又是莫名的诡秘。他来自哪里?去向何方?何故观察王度家两年?仅仅因为他家屋顶冒出的气息能够通月?王度兄弟,对此机密全然不知。通灵宝玉和金锁的“金玉姻缘”创意,来自《古镜记》胡僧授法故事。
&&&&&第三,书中第二十五回,凤姐和贾宝玉姐弟遭魇魔法逢五鬼。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二人,突然来到贾府,持颂了通灵宝玉一番,要贾府众人将玉悬在门上。贾政等人依言做了,凤姐和贾宝玉二人,果然玉悬邪除。第四日早晨,宝玉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
&&&&&《古镜记》故事中的千年老狸狐鹦鹉,寄住程雄家时遭天镜照射,叫道:“再也不敢住了!再也不敢住了!”最后,现形死去。
&&&&&&凤姐和贾宝玉是玉悬门上,邪祟即除。他们非妖孽,顺利通过了通灵宝玉的验证。鹦鹉,不能承受天镜照射,惟有一死。贾宝玉说:“我可不在你家了!”鹦鹉说:“再也不敢住了!”书中这一段情节,完全借自鹦鹉故事。二者语气类似,只因身世不同,结局截然不同。
&&&&&&第四,第九十四回,随着大观园怡红院里的一株海棠花突然逆时盛开,贾宝玉神秘失玉。众人疑心,贼人是谁?嫌疑最大的是贾环。众人一阵私寻悄觅之后无果,找来贾环小心翼翼地探问,贾环严正声明自己非窃玉贼,此案悬而未决。按照“顺者昌,逆者亡”的自然规律,海棠花逆时盛开,必然是凶兆。贾宝玉失玉,是有先兆的,宝玉即将离开贾府也是一定的。接下来,元妃薨,预示着贾府要落败。
&&&&&&《古镜记》故事中,按照苏公卦象,王度必然会得到古镜,也必然会失去古镜。古镜去哪里了?古镜自己托梦于王度弟弟王绩,它要离开人间了。离开前是有先兆的,先是镜匣里有龙咆虎吼声,之后,镜子不翼而飞。&&&&
&&&&&&贾宝玉神秘失玉情节和王度失古镜情节类似。宝玉、宝镜的来去,不受人力所限,谁人得到或失去,都有定数。&&&&&&&&&
&&&&&&第五,第一二一十二回,贾母去世后,贾府众人各有各的心机烦恼。家族众人在铁槛寺贾母灵前辞别,只有贾政之妾赵姨娘爬在地下不起,叩头,胡言乱语,她中邪了。胡言乱语中,她说出贾府一大串案子,交代了自己作案经过。赵姨娘跪地求饶,求琏二奶奶(王熙凤)饶恕她,直至嘴里鲜血直流,说:“打杀我了!红胡子的老爷,我再不敢了!”赵姨娘一通折腾、痛苦之后,第二天暴毙。
&&&&&&赵姨娘死状,完全借自《古镜记》中的鹦鹉被宝镜照射致死的情节。赵姨娘暴毙时,身边也恰恰有鹦鹉陪伴。鹦鹉,到底是怎么个来历?她在贾府的真实身份扑朔迷离。
&&&&&&第二十九回文中,贾母去清虚观打醮,有鸳鸯、鹦鹉、琥珀、珍珠四个丫鬟随行。鸳鸯、琥珀、珍珠三人,在贾母身边时常露脸。袭人也曾叫“珍珠”,贾母派给宝玉之后,贾母丫鬟堆中又补上了“珍珠”一名,书中有补缺一说。总之,珍珠并没有神秘失踪。鹦鹉哪儿去了?她的行踪不十分明朗,清虚观打醮之后,前八十回文中正面再没见到鹦鹉。一时,她似乎在贾府消失了;一时,她似乎就是第三回中贾母派给林黛玉的名唤鹦哥的二等丫头,至第八回时有批注,鹦哥改名为“紫鹃”。然而,贾母去清虚观打醮时,贾母丫鬟鹦鹉又出现。贾母丫鬟堆中也如“珍珠”一样补上了“鹦哥”一名?书中未明确。更有一笔学舌帐,林黛玉养着一只能够学舌的鹦哥(鹦鹉)。它居然会吟林黛玉作的《葬花吟》,也居然会叫:“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鹦哥长叹一声,也和她的主人林黛玉一个声气,黛玉和紫鹃主仆二人都喜欢这只鹦鹉。紫鹃和林黛玉朝夕相处,寸步不离,鹦鹉有此等口声实属正常。贾府里原本养着很多鹦哥,惟对林黛玉潇湘院里的鹦哥有特写。
&&&&&再看后续文,第九十七回文中,鹦哥以黛玉小丫鬟身份与紫鹃、雪雁一起出现过,黛玉死后归侍贾母。第一百一十三回文中,贾母去世后停灵于贾府家庙铁槛寺,邢夫人派了鹦哥等一干人伴灵。众人欲回府辞灵,赵姨娘突然中邪,之后暴毙。陪伴赵姨娘留在铁槛寺的,只有贾环、鹦鹉、周姨娘等人。鹦哥等人是伴灵的,鹦鹉等人是照应赵姨娘的,周瑞家的等人是总管。三拨人,均留在铁槛寺。铁槛寺里的鹦哥、鹦鹉,是否为同一人?贾环是赵姨娘亲生子,陪伴赵姨娘理所应当。连贾环尚且问王夫人要不要留下陪伴赵姨娘,王夫人训斥贾环一通:“你姨妈的死活都不知,你还要走吗!”原来,王夫人眼中,赵姨娘仅仅是贾环的姨妈,贾环自己做不了主。周姨娘也是贾政之妾,和赵姨娘同等身份,周姨娘留在铁槛寺照应,是薛宝钗背地里安排的。鹦鹉是什么角色?是谁让鹦鹉留下来照应赵姨娘的?她到底是赵姨娘丫鬟还是贾政之无排名小妾?甚至是贾政侍女?书中没有交代。邢夫人派的鹦哥、赵姨娘身边的鹦鹉,在赵姨娘暴毙之后,也再没影子。伴灵的鹦哥即照应赵姨娘的鹦鹉?惟有这种解释。鹦鹉的真实身份,不是太奇怪了吗?
&&&&&有人认为,作者对鹦鹉的安排有疏忽,交代不明确。也有人认为,鹦哥、鹦鹉、紫鹃三者是作者误笔。也有人认为,后续文作者把前八十回文中的鹦哥、鹦鹉身形模糊写法刻意延续下来了。
但是,细看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文,发现钗、黛有一段奇怪的对话。贾宝玉忘情地欣赏宝钗妩媚风流的形容,已然忘了看她从左腕上褪下来的红麝串时,被蹬着门槛子的林黛玉瞧见。宝钗看见黛玉,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接下来,林黛玉就将手里的帕子甩到宝玉脸上,正打在眼上。大雁虽非鹦鹉,而书中惟独对林黛玉养的鹦哥有特写,钗、黛貌似一段日常对话,难道不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吗?
&&&&&为什么鹦鹉的来去行踪那么模糊?对照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文字,不知不觉中才发现,鹦鹉始终在贾府。贾母丫鬟鹦哥、鹦鹉——贾母派给林黛玉的丫鬟鹦哥、鹦鹉及潇湘院里养的鹦哥、鹦鹉——铁槛寺里现身的邢夫人之鹦哥、赵姨娘之鹦鹉,是书中一条鹦哥、鹦鹉神秘链。鹦鹉貌似不明朗的行踪,实为作者刻意的编排。作者把“通灵宝玉”、“风月宝鉴”、黄帝古镜三者融合到一起了。&&&&&&&&
&&&&&若把“通灵宝玉”、“风月宝鉴”、黄帝古镜三者,打包折斤分两解读,就会发现它们在同一个平衡点上:贾府的通灵宝玉,是贾府衰败的根源;“通灵宝玉”居住处,和鹦鹉居住处无二;鹦鹉不能承受天镜照射,贾瑞不能承受风月宝鉴照射;贾府的“鹦鹉”身形影影绰绰,原来,她是千年老狸狐鹦鹉的化身;赵姨娘类人物,则是千年老狸狐鹦鹉在贾府中的现实角色。
&&&&&如同秦可卿被宁府淫威所迫自缢身亡,是贾府家事消亡之根源,赵姨娘也是个加速贾府家事消亡的不折不扣的祸根孽胎,她集通灵宝玉、风月宝鉴、古镜寓意于一身。
&&&&&&仅以上五点就足以说明,百二十回《红楼梦》一书,是一个前后呼应的完整体。里面的隐语,场景的设计,均有作者精心的安排。
书中直面观者的“风月宝鉴”影射故事,是贾瑞之死&&&&&&&&&&
&&&&&(一)书中惟一直面观者的“风月宝鉴”故事,是贾瑞之死
&&&&&&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讲述了贾瑞对王熙凤动了邪心,执迷不悟,被王熙凤设局致死的过程。了解贾瑞之死,有利于更加精确地了解作者书写《红楼梦》一部大书的真正用意所在。
&&&&&&第一,贾瑞出自贾府哪一支?有必要先了解贾瑞出身。贾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代儒教养。贾府宁国公、荣国公二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国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贾代化是宁国公袭官的一子。荣国公居次,贾代善(贾母夫君)是荣国公袭官的一子。贾代儒,应该是出自宁国公或荣国公一支的未袭官的一子。无论贾代儒出自宁、荣二公哪一支,都在贾府正脉一列,贾瑞自然是贾府苗裔。出自贾代善一支的贾宝玉与出自贾代儒一支的贾瑞,二人是从堂兄弟关系。
&&&&&&第二,贾府苗裔之贾瑞,如何被嫁进贾府荣国府的王夫人之内侄女、琏二奶奶王熙凤设局致死了呢?这是有起因的,贾瑞千不该万不该对贾府实际掌权人王熙凤动邪心。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审视,贾瑞是不自量力,他患上邪思妄动之症,病入膏肓了。王熙凤是否想一锤子置贾瑞于死地?绝非!从九月半的时候,王熙凤在宁府园子里遇见贾瑞觑着凤姐儿,到腊尽春回时他的光景越来越差,凤姐儿几番戏弄了贾瑞,给过他改过收心的机会。无奈,他执迷不悟。直至王熙凤联合宁国府贾珍之子贾蓉、贾珍之侄儿贾蔷二人,正照风月鉴死亡。&&&&&&&&&&
&&&&&&第三,贾瑞正照风月鉴“凤姐”身亡,反照风月鉴是骷髅,也代表着死亡。贾瑞遭到王熙凤的再三捉弄,依旧没有觉悟。直到得病,无药不吃,也不见效。忽然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声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求道士给他治病,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道士从褡裢中取出来的,是一面镜子——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道士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道士再三再四地强调,此镜千万不可照正面,只能照背面。贾瑞是怎么做的?他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好奇害死猫啊!糊涂先生贾瑞,接下来想着“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他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死亡。
&&&&&贾瑞觉得进了镜子见到凤姐,实是意淫。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得到秦可卿,也是意淫。对比贾宝玉、贾瑞二者意淫背景太虚幻境,贾宝玉、贾瑞的意淫,有贾府家族案底的延续性。
第一点,二者有先后顺序问题。
第五回文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游程为:秦氏引领入太虚幻境——薄命司——警幻仙姑——警幻仙姑将自己妹妹秦可卿许配于贾宝玉——对贾宝玉予以训诲。&&&&&&&&&&
&&&&&第十二回文中,贾瑞照风月宝鉴致死,过程为:道士送出自太虚幻境的“风月宝鉴”——空灵殿——警幻仙子——镜像正面是凤姐——贾瑞死亡。
&&&&&贾宝玉在先,贾瑞在后。由薄命司之秦可卿,影射出空灵殿之凤姐。从薄命司之秦可卿带为训诲,已转化成空灵殿之凤姐警告,致贾瑞死亡,有前后延续性。
&&&&&第二点,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始演红楼梦十二曲。贾瑞照“风月宝鉴”,始出前车之鉴警世寓意。
&&&&&第一回文开篇即明,通灵宝玉落入红尘,入住贾府,《石头记》故事开场。第五回文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大橱中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转至后面,才“曲演红楼梦”,题名《金陵十二钗》本义从第五回开始。至第十二回文时,才出现贾瑞照风月宝鉴致死的故事。由贾府祸根孽胎贾宝玉牵扯出来的贾府前、后案顺序为:通灵宝玉——红楼梦十二曲——风月宝鉴。
&&&&&如果说,贾宝玉意淫仅仅是被训诲阶段,则贾瑞意淫,即进入了“前车之鉴”实质性阶段。贾府百多年故事,从太虚幻境中脱胎而出,玉、鉴二者齐头并进,从贾瑞之死幻化进现实。由此,得出“风月宝鉴”正、反面寓意:贾瑞被赐死。&&&&&&&
&&&&(二)书中没有直面观者的“风月宝鉴”影射故事,是师旷古镜传说
&&&&&师旷古镜故事,书中是隐写。如,第三十二回文中,王夫人房中丫鬟金钏,因不堪王夫人几巴掌羞辱投井而死。第四十三回文中,贾宝玉在井边偷偷祭祀她。此前,她也曾经奚落过贾宝玉:“我这嘴上才擦的胭脂,这会可吃不吃了?”前和宝玉二人说笑,宝玉把香雪润津丹掏出来向金钏儿口里送,宝玉还想跟王夫人讨要金钏。金钏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此话被王夫人听见。在王夫人看来,金钏也非安分的主儿。又如,贾王氏大姐儿(巧姐),是七月初七生日。巧姐虽然出场不多,却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收尾人物,代表着贾府百多年故事结局寓意。
&&&&&金钏、巧姐故事情节的编排,来自师旷古镜传说故事敬元颖。敬元颖本身是师旷第七面古镜化身,她诞生于七月初七。她身上连带着史籍中的二相故事:一是汉朝绛侯,即汉朝开国功臣右丞周勃,周勃第二子周亚夫也是汉朝丞相,后入冤狱致死;一是唐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人,高宗、武周相国许敬宗故事。敬元颖落入井中,正是许敬宗婢女兰苕不慎所致。兰苕是何人?原来,她曾经是许敬宗前妻的侍女,许敬宗休妻之后,纳侍女兰苕立为正妻。
&&&&&七夕节(乞巧节),俗称“七月七”,是农历节日。七夕节起源于汉代,有史籍为证,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葛洪是江苏丹阳人,《西京杂记》所记大都是遗闻轶事。葛洪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我国最早的天花记载,出自葛洪。书中的巧姐,也正出过天花。
&&&&&薛宝琴《交趾怀古》诗谜中,明面有东汉开国功臣“马援自是功劳大”句。三国时,西域康居国弘扬佛法的康僧会,也曾经居交趾。就葛洪本身而言,他是道教领袖,他曾寻丹砂到交趾,并在罗浮山炼丹。交趾,具有浓重的佛、道痕迹。
&&&&&作者假借汉、唐书写一书,隐带的师旷古镜传说故事,不次于明面所述贾瑞故事。黄帝古镜、师旷古镜传说故事,均在“风月宝鉴”之正、反面故事当中。
&&&&&(三)贾瑞之“瑞”和王熙凤之“凤”是一体
&&&&&&对影射改朝换代、皇室内部自相残杀的《红楼梦》一书来说,设计一个被“风月宝鉴”正面“凤姐”照死的风雅王孙“贾瑞”,有深意。
第一,贾瑞之“瑞”义
瑞,基本字义 :1,古代作为凭信的玉器。如,瑞玉:诸侯王朝见帝王时所执玉器的统称。2,吉祥,好预兆。如,祥瑞,瑞雪。
&&&&&&瑞,相关古代“五凤”说,有一瑞四孽说、五凤俱瑞说。五凤:赤者凤,黄者鹓雏,青者鸾,紫者鸑鷟(yu&
zhu&),白者鹄。“凤凰”,古代历来是皇室象征。无论一瑞说,还是五瑞说,也无论贾瑞是否落魄,是否愚钝,他终在“瑞”之列,是贾府苗裔。凤姐儿,毋须赘言,她本身就是一只雌凤。从“凤姐”照死“贾瑞”角度来说,“凤姐儿”是既“凤”又“凰”。
第二,五凤裁诏体
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有蒙回前总批:“叙贾母开寿诞,与宁府祭宗祠是一样手笔,俱为五凤裁诏体。”
五凤裁诏体,自然是指皇室内部争夺皇位之争。历来的皇室相内残根源,无非是在日月、帝后、嫡庶之间为争封夺玉而展开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第七十一回文中,讲述了鸳鸯拒绝贾赦的故事。贾赦相中了贾母首席大丫鬟鸳鸯,欲纳她为妾,派了自己正妻邢夫人向贾母讨要,贾母严词拒绝,并骂了贾赦。贾母去世之后,鸳鸯预感到自己未来的艰难处境,自缢殉葬于贾母。&
第十一回文中,宁府排家宴,庆贾敬寿辰。贾母未去,凤姐儿一干人都去了。饭后,凤姐儿因和秦可卿说梯己话,推迟去看戏的时间。尤氏打发人请了两三遍,凤姐儿才动身去看戏。书中有一段文:“凤姐儿慢慢的走着,问:‘戏唱了几出了?’那婆子回道:‘有八九出了。’说话之间,已来到了天香楼的后门,见宝玉和一群丫头们在那里玩呢。”
天香楼,是秦可卿自缢的地方。藏传佛教密宗中,特指王宫(即中原皇宫)。国王在王宫里选王位继承人时,置七宝瓶焚天香供七天。宁府园子里的戏唱了八九出之后,凤姐儿看见天香楼,也看见宁府园中景致,有一段文:“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
怎么理解“黄花、白柳、若耶之溪、天台之路”?黄花白柳之无名墓冢、西施浣纱溪、僧道踪迹之天台山、藏传佛教之若耶溪尽括在内。宁府园中景致,活脱是个无名墓冢。第十二回文中,凤姐儿设局,贾瑞被“风月宝鉴”照死。紧接着,是秦可卿之死。秦氏之死,理所当然也在“五凤裁诏体”之列。宁府的戏唱了八九出,该收场了。书中有批语:“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红楼梦》明面闺阁文字中的“婚嫁”事体,背面是朝廷玉玺之“改嫁”之争。
&&&&&&从起初的薄命司之秦可卿,至秦可卿影射出空灵殿之凤姐,再到贾瑞正照风月鉴之凤姐身亡,是贾府前后有延续性的家族史笔。
“凤姐儿”既“凤”又“凰”,“五凤裁诏体”,影射清朝薄命、无祭祀灵位的皇后阿巴亥以及被罢黜宗室,没有墓地、没有灵位的阿济格、多尔衮兄弟相关史笔。&&&&&&&&&
&&&&&结束语&&&&&&&&&
&&&&&本文重在探讨《风月宝鉴》之书、序之本源。初名为《石头记》的《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创作,是以《风月宝鉴》之书、序为基础的。书中楔子及批语,已经足够说明了这一点。恒仁《月山诗集》里面,含有《红楼梦》一书背面众多故事。其中的《古镜》一首诗,确是《石头记》创作大纲本源。
&&&&&因此,恒仁去世四十年之后,由宜兴付梓面世的《月山诗集》遗稿,即“四十年华付杳冥”之“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古镜》一首诗即棠村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月山诗集》既是书,又是序。雪芹、棠村、东鲁孔梅溪等书、序、众多题名者,无非是作者们的假托和笔名。《红楼梦》书写和作者年份的假托,更是比比皆是。仅“曹雪芹”卒年,就有几种说法。
敦诚“四十年华付杳冥”一句,也或许包括敦诚继祖父经照私人所藏满州旗人、女诗人兆佳氏所著《西园诗钞》。迄今,我也没有得到《西园诗钞》详细资料。经照宅是西园,《西园诗钞》作者兆佳氏,为敦诚家族先人是无可置疑的。普照、经照宅是“一垣之隔”,普照宅东轩,也即恒仁宅“杏斋”。而敦诚宅“西园、松斋”,也即敦敏口中的“松轩”。批语中的“杏斋诸子”,即恒仁杏斋中吟唱酬和的家族众人,恒仁《月山诗集》遗稿,即《红楼梦》百万文字根源地所在。
在不清楚《风月宝鉴》一书、序及其题名来源的前提下,谁人敢断言八十回《石头记》文字和百二十回《红楼梦》文字(加后续四十回)出自截然不同的作者手笔?多铎后裔裕瑞“狗尾续貂”论,不过是以此地无银之举透露《红楼梦》创作背面隐含。作者的“狗尾续貂”本意,通过书中妙玉言为后续文作了伏笔。
第七十六回文中,史、林联句二十二韵,妙玉认为过于悲凉,笑道:“也不敢妄加评赞。只是这才有了二十二韵。我意思想着你二位警句已出,再若续时,恐后力不加。我竟要续貂,又恐有玷。”遂续十三韵。史、林、妙韵合一为后书:《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这个“三十五韵”,事实上,即第一百零一、二回文中即景。
&&&&&&史、林“二十二韵”,也即书中第二十二回末庚辰批言:“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笏叟。”妙玉言“我竟要续貂”,从是书明面看来,是妙玉续史、林二十二韵又加十三韵。从佛教角度释义,却是指“十三大劫”。故而,有妙玉遭遇不测的结局。妙玉言,也成为是书谶纬说辞证言。从一僧一道到空空道人,既佛教又内道,是藏传佛教典型特征。
普照、经照(定斋)、功宜布(如松之父)、额尔赫宜等名字,都是佛教用语。敦诚的僧道心态,有其诗句为证:“近觉空山生道心,生寄死归敝屣脱。况是百年剎那耳,朝槿荣名谁复屑。”
&&&&&&以一僧一道出台,以书中贾宝玉及其贾府众多人出家收尾的《红楼梦》一书,主题思想即南柯一梦、万境归空,走向老庄。
因此,若把前八十回文字和后续四十回文字横断截开,是肢解了一部完整的作品,完全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更谈不上达到探究其写作艺术层面的境界了。百二十回《红楼梦》一书,是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红楼大梦故事。
我下文是《〈红楼梦〉之魂:玛哈嘎喇神》,将揭开《红楼梦》一书创作之历史渊源、家族事体大背景,也是我个人探研《红楼梦》作者论方面的终结篇。
&&&&&&&日修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盘龙柱寓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