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母亲母亲叶卡捷琳娜死于什么时候

当前位置: &
斯大林母亲临终的话:真遗憾你没当成神父
扫描到手机
14:48:48 &国家人文历史 & &
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东正教教徒,她是一位农奴主的女儿,她不会喜欢沙皇,当然更不会希望自己的儿子当沙皇,做一个裁缝,当一个神父就是她对儿子最大的期许。斯大林的母亲叫叶卡捷琳娜,是格鲁吉亚一个农奴的女儿。斯大林的父亲叫比索·朱加什维利。婚后,叶卡捷琳娜一年生了第一个孩子,但是两个月的时候就夭折了,比索也因痛苦开始不停地喝酒。两年以后生下第二个孩子也没能活下来。最后生下了约瑟夫(即斯大林)。叶卡捷琳娜干过洗衣工、裁缝和女佣当洗衣工。后来,母亲把斯大林送到教会学校读书。丈夫在一次酒后斗殴中被人用刀捅死,斯大林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切,而她对孩子的唯一期许是希望斯大林成为一名神父。斯大林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东正教教徒,因此她希望儿子将来能作个牧师。她选择把斯大林送到格鲁吉亚一所神学校,专门学习圣经。开始斯大林学习很刻苦,老师们也觉得他有前途,但是后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开始对宗教产生怀疑,开始他对同学说上帝是不存在的,后来就总是逃课,神学课成绩也一落千丈,学校最终决定开除他,因为他在学校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的母亲知道后非常伤心,跪在校长面前一边流泪一边朗诵经文祈求不要开除他的儿子,希望能感化这个顽固不化的儿子也希望学校继续收留孩子,自尊心极强的斯大林拉着母亲飞奔出校门。斯大林被学校除名后,没有回家,而是到观象台找了一份工作。他的母亲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笃信宗教的她承受了可怕的打击。她觉得自己当初为儿子所做的牺牲都白费了,她担心上帝会就此抛弃儿子。她来到观象台,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想劝服儿子回到教会中学去,但没有成功。从1899年斯大林离开教会学校开始革命活动后,这位母亲自学读书写字,就是为了给儿子写信,她写下的日记记载的全是她担心的儿子索索(斯大林小名, 1913年索索34岁,自作主张将名字改成了“斯大林”,意思是“钢铁”,但是母亲希望她做一棵挺拔而优秀的树,她不喜欢强硬而又冷漠的钢铁。她还是喜欢叫他索索),这些用格鲁吉亚文写的日记直到90多年后,才被发现和公布(《青年斯大林》一书的传记作者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十月革命后,斯大林将母亲接到第比利斯的一座宫殿居住,她故意挑选了一个光线暗淡的小房间,让儿子把房间弄得像乡下一样,她觉察到儿子可能在干着一件非常违背上帝意志的事情,可是却见不到孩子来劝说他。母亲后来执意回到乡下,还给自己的索索留言:我的索索,我仍希望你回到上帝身边。她觉得上帝才是最安全的,他会庇佑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比如做一个手艺好的裁缝。“真遗憾,你没当成神父”1935年,斯大林回到故乡格鲁吉亚看望已经身患肺病的母亲,这是他母亲最后一次见他,此前斯大林一直想请母亲去莫斯科住,老人都拒绝了。她问斯大林,“你现在到底是什么职务?”斯大告诉她:“苏共中央总书记。”母亲不明白,解释说:“妈妈,你还记得沙皇吧?我现在的地位就像沙皇一样。”这位善良母亲却在他耳边悄悄的说:“真遗憾,你没当成神父。” 这位母亲是一位农奴主的女儿,她不会喜欢沙皇,当然更不会希望自己的儿子当沙皇,做一个裁缝,当一个神父就是最大的期许。1937年6月,叶卡捷琳娜因肺炎与世长辞,她没能盼到她的索索来做最后的道别。那时,她的索索正在开展血腥的大清洗,每天莫斯科都有数百人被捕,斯大林正扮演另一个“教父”。现实对于这位母亲来说总是事与愿违,希望孩子成为一棵树,却成了冰冷的钢铁;最大的愿望她的索索成为善良的神父,却成为了残暴的屠夫。
(责任编辑:张海潮 CM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当前位置:&>&&>& > 正文
斯大林母亲临终遗言:斯大林险些成为神父
发布时间:&&&&发布者:
斯大林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东正教教徒,她是一位农奴主的女儿,她不会喜欢沙皇,当然更不会希望自己的儿子当沙皇,做一个裁缝,当一个神父就是她对儿子最大的期许。
斯大林的母亲叫叶卡捷琳娜,是格鲁吉亚一个农奴的女儿。斯大林的父亲叫比索&朱加什维利。婚后,叶卡捷琳娜一年生了第一个孩子,但是两个月的时候就夭折了,比索也因痛苦开始不停地喝酒。两年以后生下第二个孩子也没能活下来。最后生下了约瑟夫(即斯大林)。叶卡捷琳娜干过洗衣工、裁缝和女佣当洗衣工。后来,母亲把斯大林送到教会学校读书。丈夫在一次酒后斗殴中被人用刀捅死,斯大林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切,而她对孩子的唯一期许是希望斯大林成为一名神父。
斯大林的母亲叶卡捷琳娜
斯大林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东正教教徒,因此她希望儿子将来能作个牧师。她选择把斯大林送到格鲁吉亚一所神学校,专门学习圣经。开始斯大林学习很刻苦,老师们也觉得他有前途,但是后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开始对宗教产生怀疑,开始他对同学说上帝是不存在的,后来就总是逃课,神学课成绩也一落千丈,学校最终决定开除他,因为他在学校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的母亲知道后非常伤心,跪在校长面前一边流泪一边朗诵经文祈求不要开除他的儿子,希望能感化这个顽固不化的儿子也希望学校继续收留孩子,自尊心极强的斯大林拉着母亲飞奔出校门。
斯大林和母亲叶卡捷琳娜
斯大林被学校除名后,没有回家,而是到观象台找了一份工作。他的母亲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笃信宗教的她承受了可怕的打击。她觉得自己当初为儿子所做的牺牲都白费了,她担心上帝会就此抛弃儿子。她来到观象台,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想劝服儿子回到教会中学去,但没有成功。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02344',
container: s,
size: '1000,90',
display: 'inlay-fix'
中国军事_中国军事网_军事网 今日军事版权所有 鄂ICP备号-3斯大林子女悲惨结局:长子死在纳粹集中营
&&&&&&&& 斯维特兰娜:父亲斯大林毁了我的一生    日,无疑是斯维特兰娜一生中极富戏剧性的一个转折点,这位苏联前铁腕领导人斯大林唯一的女儿,在这天通过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辗转“叛逃”美国,一时轰动世界。为此她与自己留在苏联的一双儿女阻隔了17年,直至1985年才重返祖国。    她早早便总结自己的一生:“我这一生太沉重了,沉重得不堪倾诉,更不堪活下去。”她的一生,比小说和电影无疑更跌宕起伏。&&&&& 但传奇的结尾却充满孤独与荒凉:斯维特兰娜于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因结肠癌去世,终年85岁。临终时没有子女在她身边,一星期后,她的死讯被女儿奥尔加通过邮件向媒体公布。    斯大林的宠爱渐渐成为枷索    在斯大林的三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斯维特兰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斯大林的书信中,他只对女儿才使用亲昵的称呼。日,斯维特兰娜降临人间,父亲斯大林已经47岁了,他格外用心地为她取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斯维特兰娜。&&&& 意思是“光影”,源于一首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要知道那时候苏联干部的子女不是叫“奥克佳布里”(十月革命),就是“玛佳”(五一劳动节)。一时之间,苏联数千名新生儿都因之起名为斯维特兰娜。    斯大林经常抚摸、亲吻、赞赏女儿,亲切地呼唤她为“小麻雀”,但不是一切都像童话那样完美无缺。1932年,斯维特兰娜的母亲、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在一次晚宴后。&&&& 回到自己房间,朝头部开枪自杀。原因众说纷纭,已然成谜,最后斯大林下令严厉封锁一切相关档案,党内的公开说法是娜杰日达患有“精神病”。&&&& 6岁的斯维特兰娜被告知母亲死于急性腹膜炎,那时她对死亡还一无所知。10年之后,斯维特兰娜在学习英语时,从一份外国报纸上才得知母亲死于非命。    妻子死后,斯大林对女儿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他甚至称女儿为“女主人”,并吩咐她给自己发命令,例如:“我的第一秘书斯大林同志。命令你允许我和你一道去看电影或者看戏。女主人谢坦卡(斯维特兰娜的昵称)”——这是斯维特兰娜儿时常常玩的游戏。&&&&& 但随着她渐渐长大,这种强烈的爱更像是令人窒息的绳索,父女代际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后来的第三本自传《遥远的乐声》中,斯维特兰娜回忆:10岁时,斯大林让她读《联共(布)简明历史教程》,可她认为这本书非常无聊,让父亲很是生气。&&&&& “23岁上大学时被拉进党组织,党史考试却不及格,这使得学校的党组织大为尴尬。我总是和着自己个人主义的乐声,踏着另一种节拍前进”。    在个人生活上,斯大林也古怪地对女儿的衣着横加干涉,如同过去对妻子一样。按照斯大林的命令,裙子的腰部要宽大,要像睡裙一样宽松;穿短裙或穿短袖毛衣,都是犯禁的,因为他不喜欢别人看见女儿的胳膊和膝盖。&&&&& 当斯维特兰娜从少先队夏令营给父亲寄来一张身穿短裙的照片时,斯大林勃然大怒,用红铅笔在照片上画了个大叉,又在背面写道:妓女!”并派飞机寄回。  被父亲毁掉的初恋与两次婚姻    等到1943年斯维特兰娜读莫斯科大学,她选择专业也无法顺遂自己的心愿:喜欢文学的她,在父亲的命令下改学历史。毕业后,斯维特兰娜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成为教授苏联文学和英语的老师,之后还曾做过文学翻译。    同时,她的初恋也受到父亲的强力干涉。1942年底,16岁的斯维特兰娜在一次聚会上,结识并迷上了40多岁的电影导演阿列克谢·卡普勒。斯大林讨厌他的犹太人血统,而且认为这个莫斯科著名的“情场高手”惟一的本领就是擅长勾引女青年。&&&&& 当着女儿的面,斯大林把卡普勒写给她的情书、照片、小说文稿、新剧本统统撕掉。卡普勒也为这场恋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前后被强制关押了10年,直至斯大林去世后才被放出来。    1944年,斯维特兰娜再次爱上一个犹太人。这次她果断地先斩后奏,跟曾经的大学同学格利戈里·莫洛索夫迅速结婚。无可奈何的斯大林对此的回应是:“是的,春天来了,见你的鬼,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 1945年斯维特兰娜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约瑟夫。但1947年两人还是分手了。离婚后,莫洛索夫很快被单位开除,父亲也遭到清洗,据说仅仅是念在他是自己外孙的父亲的分上,斯大林才没置他于死地。  1948年,斯维特兰娜再次结婚,丈夫是当时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两个“官二代”联姻,婚礼极为盛大。“(我们)婚前甚至没有约会过。当时父亲年事已高,我不能总是违背他的旨意。”&&&&& 婚后第二年,女儿卡佳出生,但这桩格外“门当户对”而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不久就破裂了,1952年两人离婚。“父亲对此极其不满,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明白,我总是做那些他不喜欢的事。”斯大林当时已身患重病,无力干涉太多,不过父女间的不愉快还是显而易见。&&&& 赫鲁晓夫曾在回忆录中记下,1952年的新年晚会上,斯大林扯着女儿的头发强迫她跳舞。  日,几个月都没见到父亲的斯维特兰娜,在社会科学院的法语课上被带走,带到当天凌晨中风的父亲的软榻前,他已经无法说话了。3天后,斯大林死了。&&&&&& 斯维特兰娜后来写道:“我感觉自己从来不曾是个好女儿,从来没有给这个孤独的灵魂、这个年迈的被世人拒绝的病人以任何帮助……”“曾经27年,我是父亲在精神上走向毁灭的见证人,我亲眼目睹了人们逐渐离他而去。慢慢地,他变成了一尊阴沉的塑像。”    斯大林去世后,斯维特兰娜仍享有父亲生前给予的待遇,比如公车和别墅。但反对斯大林的运动不久便开始了,1957年斯维特兰娜将名字改为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从母亲的姓氏;同年,她向政府提出收回对自己的一切特惠待遇。  出逃美国,公开谴责斯大林    1963年10月,斯维特兰娜与来莫斯科治病的印度共产党员布里杰什·辛格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但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柯西金反对她嫁给一个外国人。在反复的拉锯战中,1966年辛格因肺结核离开了人世,他们终没能得到一张合法的结婚证书。&&&& 斯维特兰娜随后表示希望能到爱人的故乡去,将他的骨灰洒向恒河。经过漫长的等待,柯西金终于同意了她的出国申请。  把辛格的骨灰撒到恒河后,斯维特兰娜躲开苏联克格勃方面的跟踪,在日——原定回苏联的前一天,她跟谁也没打招呼径直走进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 一开始,使馆工作人员还以为这是个玩笑。美苏关系其时正逐渐转好,政府也担心贸然接纳她是否会损害外交关系,但最终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还是决定将她接到美国,不过要求一切低调。&&&& 美国中央情报局马上派员到印度接应,斯维特兰娜经意大利转道瑞士,住了6星期后抵达纽约。上飞机前,斯维特兰娜最后一次答复:不后悔。  据有的资料显示,当时苏联克格勃曾一度对斯维特兰娜动过杀机。斯大林的女儿要到美国寻求保护,这一爆炸性新闻无疑具有太多象征意味的解读。柯西金回敬她是一个“有病的人”,赫鲁晓夫认为“她向苏联制度的敌人提供了笑柄”,世界各国媒体争相报道,把这看成是“红色公主”对自己父亲和国家的背叛。    至于出逃的原因,斯维特兰娜谈及寥寥,在自传中也仅只言片语地提到,部分原因是认为当局虐待了辛格。此外,“当时有一些人去了美国,我想效仿他们”(赫鲁晓夫下台后,他的儿子也去了美国)。&&&&& 1967年4月,斯维特兰娜抵达纽约,她随后举行媒体发布会,宣布永远不会再回苏联,并高调地发表一系列演说,公开谴责苏联当局。她指责父亲斯大林是“道德和精神的恶魔”,苏联体系“严重腐败”,“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一个后果严重的悲剧性错误”。  1970年,斯维特兰娜再次坠入爱河,这次的对象是一位美国建筑师维斯勒·彼得斯。巧合的是彼得斯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的前妻就叫斯维特兰娜,他们见面就是前岳母有感于此而撮合的。&&&&& 3周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拉娜·彼得斯成为斯维特兰娜的新名字。当年,44岁高龄的她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奥尔加。然而生活还是不能一切如意,斯维特兰娜因丈夫凡事听命于前岳母而屡屡爆发冲突,1973年,这场“闪婚”便走到了尽头。    日,斯维特兰娜宣誓加入美国国籍。而早在1969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就已决定剥夺她的公民权。她甚至注册成为共和党员,还给自己最喜欢的保守派杂志《国家评论》捐了500美金。  17年后重返苏联,又再次离开    三次婚姻,每次持续时间从未超过4年。反复无常,大概是斯维特兰娜性格中最明显的特点。这与她成年后波折横生、尔后又动荡漂泊的生活也许不无关系。斯维特兰娜讨厌回忆过去,觉得自己“活得像一个特殊背景下的奴隶”。&&&&& 而另一方面,她又凭借“斯大林”这个名字,写了两本畅销的自传。《致朋友的二十封信》、《仅仅一年》于1967年末、1969年相继出版,这些书给她带来了超过250万美元的收入。   她曾公开谴责自己的父亲——不啻于一种“背叛”,但《时代》周刊1983年的报道中,她又撤回当年的控诉,并承认“如果父亲知道我做了什么,他可能会枪毙我”。斯维特兰娜还时常不停地远行搬迁,她的朋友们表示,她似乎无法在一个地方居住达两年以上。   斯维特兰娜对美国的看法也日趋复杂,她最初宣称:“我在美国的生活无比的自由、快乐、多姿多彩。”后来逐渐体会到美国社会不同于苏联的规则和秩序,给她带来种种的不适与孤独。她觉得律师们骗走了她大部分的稿费收入,对于媒体更觉不胜其扰,毫无隐私。&&&&& 斯维特兰娜曾出语深刻地总结:“我今天要对所有潜在的变节者说,不要忘记在河的另一岸是相同的人类,他们也包括了一些不完美的、沉闷的、无能的、背叛的、痴呆的人,一如你们所离弃的那些人。我17年前所不懂的,就是两个超级大国在好的和坏的方面竟是这样相像。”    时代也在发生着变化,苏联官方于1983年解除了斯维特兰娜与国内接触的禁令,这时大儿子约瑟夫已38岁了,是一位内科医生,他们重新取得了联系。对家人的思念和在西方的孤独使她吃了回头草。1985年,这位曾经全世界知名的苏联流亡者重返故土。&&&& 她又公开肯定苏联的制度,并对美国倒头一戈:自称是“中情局的宠儿”,从没获得过真正的自由。彼得斯夫人和女儿奥尔加随后被重新授予苏联国籍。    好景不长,斯维特兰娜在俄罗斯生活得并不愉快,奥尔加坚持佩戴十字架,无视整个国家东正教的信仰。已是一名地球物理学家的二女儿卡佳,甚至拒绝跟她见面——她不能原谅母亲“当年的冷酷”。而他们还觉察到自己生活在克格勃的监视之下。1986年斯维特兰娜再度离开苏联。    早在1962年,斯维特兰娜就在莫斯科秘密受洗加入东正教,尽管她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由于爱人辛格的缘故,她又信仰了印度的宗教。在美国期间,斯维特兰娜曾经是基督教科学派的成员,而晚年在英国,70岁的她又成为了罗马天主教的信徒。&&&&& 最终宣称“我找到了一生都在寻找的平静和失去的希望”。斯维特兰娜一向不善于理财,这导致了她晚年生活的窘迫。彼得斯死于1991年,大儿子约瑟夫也于2008年11月过世,奥尔加远在波兰。生命的暮年,孤独如影随形,她孤身一人住在一家养老院里。    斯维特兰娜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是在2010年,当被问及父亲斯大林是否爱她时,她回答:“是的,父亲爱我,因为我跟母亲一样都有红色的头发和雀斑。”尽管如此,她依旧无法原谅他,“他毁了我的一生。”她一再强调,“我想要告诉你,他毁了我的一生。”&&&&& 斯维特兰娜一生中不止一次地歌颂父亲,逃避父亲,诅咒父亲……爱和恨都同样强烈。但正如她自言:“我从来都是父亲这个名字的政治囚徒。”她终身无法摆脱斯大林女儿这一烙印,并由此永远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斯大林长子雅可夫:惨死纳粹集中营    1904年,斯大林与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她是一个像他母亲一样虔诚的格鲁吉亚姑娘,以做裁缝为生。他们的儿子雅可夫于次年3月23日来到人间。当时两人都太穷,叶卡捷琳娜病倒后,斯大林没钱为妻子看病,1907年她死于肺病。    安葬完妻子,斯大林很快就为革命四处奔走,把儿子留给祖父母养。斯大林几乎整整15年没怎么关心过他,这也导致雅可夫一直与父亲感情淡漠。斯大林1919年再婚,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对继子还比较关心。她给过他这样的评价:虽然很胆小,但惹恼了他,也会暴跳如雷的。  雅可夫22岁毕业于莫斯科工程技术学院,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第一次婚姻随着刚出生便夭折的女儿而破灭,后来在一次招待会上雅可夫看上了美丽的舞蹈演员朱丽亚。朱丽亚当时已是有夫之妇,但雅可夫拆散了他们的婚姻,1935年娶得美人归。朱丽亚的前夫后来被秘密警察逮捕并枪决。1936年,女儿加林娜出生。    叶卡捷琳娜芳年早逝,或许也是一种幸运,几十年后她免于看到自己家人的悲惨遭遇。1937年大清洗高潮期间,她的弟弟亚历山大,曾是斯大林亲密战友,被六亲不认的斯大林逮捕,并于1941年枪毙。他的妻子玛丽亚和他的妹妹、也就是斯大林的妻妹玛丽科,后来也被当局枪毙。    二战期间,雅可夫成为苏联红军第14坦克师第14炮兵团某营营长。1941年初,苏联红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失利。同年7月,雅可夫被纳粹军队俘虏,被关押在德国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德国后来提议由雅可夫交换被俘的德国陆军元帅保罗斯,但斯大林回说:“我不能用元帅交换一个士兵。”雅可夫被俘不久,生性多疑的斯大林将儿媳朱丽亚也关进了监狱。    日,雅可夫死在战俘营。他的死因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版本。一说他被德国党卫队特工谋杀。一说是雅可夫在集中营里坚贞不屈,继续斗争,和战友一起壮烈牺牲。&&&&&& 为此,苏联政府才追授他一级卫国勋章。另一说是自杀,因为斯大林曾讲过,战场上没有战俘,只有叛徒。有人说雅可夫在战俘营里和波兰战俘交上朋友,当他得知“卡廷惨案”中苏联扮演的极不光彩角色后,彻底幻灭,再加上父亲的抛弃,因此绝望自杀。  不过据最新解密的资料显示,雅可夫更有可能是在越狱时被德国士兵开枪打死。雅可夫的女儿加林娜后来成为一名作家,许多年来她一直执着追寻父亲的真正死因。日,加林娜得到来自美国助理国防部长杰宁斯亲自移交来的档案。&&&&& 档案显示,雅可夫在死亡集中营被关押期间表现得十分英勇,从未向纳粹德军表现出丝毫的妥协,更没有投降。死亡通知书和现场报告等最原始的资料显示,雅科夫是在准备逃离死亡集中营,眼看就要越过电网逃生时,被看守发现。哨卡上的重机枪接着疯狂扫射,雅可夫当场被打死,身中至少15发子弹。    值得指出的是,德军刚一投降,美英联军最高统帅部即已得知雅可夫死亡真相,但他们对此缄口不谈,据说是“担心这会给斯大林元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不管怎样,斯大林至死也不知儿子雅可夫是怎样死的。  斯大林次子瓦西里:41岁狱中酗酒暴毙    瓦西里出生时家庭就并不平静,日,母亲娜杰日达将他产在莫斯科郊区的一家小医院里,而不是克里姆林宫医院。因为分娩前,她和斯大林刚刚爆发过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她赌气离开家。&&&& 相比第一个儿子,斯大林对瓦西里态度更为和蔼,但也很少陪伴他。瓦西里感情上极为依赖母亲,直到他12岁那年,娜杰日达自杀。妹妹斯维特兰娜后来回忆说:“母亲死时,他崩溃了。她是他的爱和他的保护伞,母亲是他的一切。”  瓦西里逐渐变成一个“问题男孩”,始终不能专心学习,学习成绩很差。斯大林曾在一封给家庭教师的信中写道:“请对瓦西里尽量严格些,别怕那个任性的小子用错误和敲诈的方式威胁您,甚至别怕他用自杀来威胁您。”长大的瓦西里迷恋上酒精与女人。他结过3次婚,留下2个孩子。    但作为斯大林的儿子,这种耀眼的身份终不至于被无声地“埋没”。1938年从军事航空学校毕业后,瓦西里进入空军。1943年他开始走向发迹之路,22岁的他已成为飞行员管理部门的指挥官,指挥过一个师。&&&&& 1948年,27岁的瓦西里即晋升为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员。一年后,由父亲斯大林亲自签署命令,授予他中将军衔。这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顶点。  但1952年一次飞行检阅失败,父亲斯大林又亲自将他撤职,当着最亲近的助手狠狠骂他:“不学无术”,“傻瓜、笨蛋”。失意的瓦西里开始呆在家里喝闷酒,从此一蹶不振。&&&&& 斯大林去世前,瓦西里曾向兄弟阿尔焦姆·谢尔盖耶夫(斯大林收养的义子)说:“我只有两条路:要不这样,”边拿起手枪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要不这样,”边用手指比划成酒杯状。    一语成谶。1953年4月 28日,斯大林去世后不到两个月,32 岁的瓦西里被捕入狱。罪名至今难以说清,有“打人酗酒”、“滥用职权”,也有“背叛祖国,反党反社会主义”。有分析称,这跟一向有反抗精神的瓦西里知道太多而又管不住自己的嘴有关。1955年9月,瓦西里被判8年徒刑。  期间瓦西里曾有过一次可能被释放的机会,但最终还是擦肩而过。1960年1月,苏联克格勃主席谢列平和总检察长鲁坚科联名上报苏共中央委员会,请求特赦重病缠身的瓦西里。&&&& 不久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亲自接见了他,时任克格勃侦察处处长奇斯季亚科夫回忆,这位40岁的前将军模样极尽落魄。4月9日,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伏罗希洛夫也找他谈心,劝他戒酒:“现在你还是浑身酒气。我这辈子酒鬼见得多了,知道都是些什么货色。如果你不思悔改,你就彻底没救了。”    4月13日,谈心记录放在了赫鲁晓夫办公桌上。第二天,苏共中央委员会就收到鲁坚科和谢列平的密函建议撤销主席团做出的提前释放瓦西里的命令。函中称:“尽管苏共中央作出担保,但瓦西里·斯大林仍经常喝得烂醉……还发表反政府言论,诬蔑个别党和国家领导人。&&&&& 不久前,瓦西里醉酒驾车,撞上了日本大使馆的汽车,本人肇事后逃逸……近日,瓦西里·斯大林还私自拜会中国大使馆……”赫鲁晓夫看完后,一边骂, 一边问身边亲信: “我们该怎么办?继续关押他,他会死掉;不关押他,他也会死掉。”    瓦西里再次被投入监牢,1961年被流放喀山,判其再服刑5年。狱中,他被强制改名为瓦西里·朱加什维利(斯大林的原姓),不允许他姓斯大林。&&&& 日,瓦西里因“酒精中毒导致动脉硬化引发急性心脏病”,撒手人寰。5天后即是他的生日,那天,克格勃当地分局为其举行了简单葬礼,整个葬礼花费 426卢布零5戈比。
责任编辑:刘伟
24小时热门资讯
一周点击排行
24小时热点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与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建议使用IE 7.0以上版本或使用Firefox 3.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可获得最佳效果斯大林子女的悲惨结局:长子惨死在纳粹集中营--安徽频道--人民网
斯大林子女的悲惨结局:长子惨死在纳粹集中营
&&&&来源:&&&&&
  原载于《文史参考》2012年第1期
  斯维特兰娜:父亲斯大林毁了我的一生
  日,无疑是斯维特兰娜一生中极富戏剧性的一个转折点,这位苏联前铁腕领导人斯大林唯一的女儿,在这天通过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辗转“叛逃”美国,一时轰动世界。为此她与自己留在苏联的一双儿女阻隔了17年,直至1985年才重返祖国。
  她早早便总结自己的一生:“我这一生太沉重了,沉重得不堪倾诉,更不堪活下去。”她的一生,比小说和电影无疑更跌宕起伏,但传奇的结尾却充满孤独与荒凉:斯维特兰娜于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因结肠癌去世,终年85岁。临终时没有子女在她身边,一星期后,她的死讯被女儿奥尔加通过邮件向媒体公布。
  斯大林的宠爱渐渐成为枷索
  在斯大林的三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斯维特兰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斯大林的书信中,他只对女儿才使用亲昵的称呼。日,斯维特兰娜降临人间,父亲斯大林已经47岁了,他格外用心地为她取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斯维特兰娜,意思是“光影”,源于一首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要知道那时候苏联干部的子女不是叫“奥克佳布里”(十月革命),就是“玛佳”(五一劳动节)。一时之间,苏联数千名新生儿都因之起名为斯维特兰娜。
  斯大林经常抚摸、亲吻、赞赏女儿,亲切地呼唤她为“小麻雀”,但不是一切都像童话那样完美无缺。1932年,斯维特兰娜的母亲、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在一次晚宴后,回到自己房间,朝头部开枪自杀。原因众说纷纭,已然成谜,最后斯大林下令严厉封锁一切相关档案,党内的公开说法是娜杰日达患有“精神病”。6岁的斯维特兰娜被告知母亲死于急性腹膜炎,那时她对死亡还一无所知。10年之后,斯维特兰娜在学习英语时,从一份外国报纸上才得知母亲死于非命。
  妻子死后,斯大林对女儿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他甚至称女儿为“女主人”,并吩咐她给自己发命令,例如:“我的第一秘书斯大林同志。命令你允许我和你一道去看电影或者看戏。女主人谢坦卡(斯维特兰娜的昵称)”――这是斯维特兰娜儿时常常玩的游戏。但随着她渐渐长大,这种强烈的爱更像是令人窒息的绳索,父女代际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后来的第三本自传《遥远的乐声》中,斯维特兰娜回忆:10岁时,斯大林让她读《联共(布)简明历史教程》,可她认为这本书非常无聊,让父亲很是生气。“23岁上大学时被拉进党组织,党史考试却不及格,这使得学校的党组织大为尴尬。我总是和着自己个人主义的乐声,踏着另一种节拍前进”。
  在个人生活上,斯大林也古怪地对女儿的衣着横加干涉,如同过去对妻子一样。按照斯大林的命令,裙子的腰部要宽大,要像睡裙一样宽松;穿短裙或穿短袖毛衣,都是犯禁的,因为他不喜欢别人看见女儿的胳膊和膝盖。当斯维特兰娜从少先队夏令营给父亲寄来一张身穿短裙的照片时,斯大林勃然大怒,用红铅笔在照片上画了个大叉,又在背面写道:妓女!”并派飞机寄回。
  被父亲毁掉的初恋与两次婚姻
  等到1943年斯维特兰娜读莫斯科大学,她选择专业也无法顺遂自己的心愿:喜欢文学的她,在父亲的命令下改学历史。毕业后,斯维特兰娜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成为教授苏联文学和英语的老师,之后还曾做过文学翻译。
  同时,她的初恋也受到父亲的强力干涉。1942年底,16岁的斯维特兰娜在一次聚会上,结识并迷上了40多岁的电影导演阿列克谢?卡普勒。斯大林讨厌他的犹太人血统,而且认为这个莫斯科著名的“情场高手”惟一的本领就是擅长勾引女青年,当着女儿的面,斯大林把卡普勒写给她的情书、照片、小说文稿、新剧本统统撕掉。卡普勒也为这场恋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前后被强制关押了10年,直至斯大林去世后才被放出来。
  1944年,斯维特兰娜再次爱上一个犹太人。这次她果断地先斩后奏,跟曾经的大学同学格利戈里?莫洛索夫迅速结婚。无可奈何的斯大林对此的回应是:“是的,春天来了,见你的鬼,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1945年斯维特兰娜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约瑟夫。但1947年两人还是分手了。离婚后,莫洛索夫很快被单位开除,父亲也遭到清洗,据说仅仅是念在他是自己外孙的父亲的分上,斯大林才没置他于死地。
  1948年,斯维特兰娜再次结婚,丈夫是当时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两个“官二代”联姻,婚礼极为盛大。“(我们)婚前甚至没有约会过。当时父亲年事已高,我不能总是违背他的旨意。”婚后第二年,女儿卡佳出生,但这桩格外“门当户对”而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不久就破裂了,1952年两人离婚。“父亲对此极其不满,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明白,我总是做那些他不喜欢的事。”斯大林当时已身患重病,无力干涉太多,不过父女间的不愉快还是显而易见。赫鲁晓夫曾在回忆录中记下,1952年的新年晚会上,斯大林扯着女儿的头发强迫她跳舞。
  日,几个月都没见到父亲的斯维特兰娜,在社会科学院的法语课上被带走,带到当天凌晨中风的父亲的软榻前,他已经无法说话了。3天后,斯大林死了。斯维特兰娜后来写道:“我感觉自己从来不曾是个好女儿,从来没有给这个孤独的灵魂、这个年迈的被世人拒绝的病人以任何帮助……”“曾经27年,我是父亲在精神上走向毁灭的见证人,我亲眼目睹了人们逐渐离他而去。慢慢地,他变成了一尊阴沉的塑像。”
  斯大林去世后,斯维特兰娜仍享有父亲生前给予的待遇,比如公车和别墅。但反对斯大林的运动不久便开始了,1957年斯维特兰娜将名字改为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从母亲的姓氏;同年,她向政府提出收回对自己的一切特惠待遇。
  出逃美国,公开谴责斯大林
  1963年10月,斯维特兰娜与来莫斯科治病的印度共产党员布里杰什?辛格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但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柯西金反对她嫁给一个外国人。在反复的拉锯战中,1966年辛格因肺结核离开了人世,他们终没能得到一张合法的结婚证书。斯维特兰娜随后表示希望能到爱人的故乡去,将他的骨灰洒向恒河。经过漫长的等待,柯西金终于同意了她的出国申请。
  把辛格的骨灰撒到恒河后,斯维特兰娜躲开苏联克格勃方面的跟踪,在日――原定回苏联的前一天,她跟谁也没打招呼径直走进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一开始,使馆工作人员还以为这是个玩笑。美苏关系其时正逐渐转好,政府也担心贸然接纳她是否会损害外交关系,但最终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还是决定将她接到美国,不过要求一切低调。美国中央情报局马上派员到印度接应,斯维特兰娜经意大利转道瑞士,住了6星期后抵达纽约。上飞机前,斯维特兰娜最后一次答复:不后悔。
  据有的资料显示,当时苏联克格勃曾一度对斯维特兰娜动过杀机。斯大林的女儿要到美国寻求保护,这一爆炸性新闻无疑具有太多象征意味的解读。柯西金回敬她是一个“有病的人”,赫鲁晓夫认为“她向苏联制度的敌人提供了笑柄”,世界各国媒体争相报道,把这看成是“红色公主”对自己父亲和国家的背叛。
  至于出逃的原因,斯维特兰娜谈及寥寥,在自传中也仅只言片语地提到,部分原因是认为当局虐待了辛格。此外,“当时有一些人去了美国,我想效仿他们”(赫鲁晓夫下台后,他的儿子也去了美国)。1967年4月,斯维特兰娜抵达纽约,她随后举行媒体发布会,宣布永远不会再回苏联,并高调地发表一系列演说,公开谴责苏联当局。她指责父亲斯大林是“道德和精神的恶魔”,苏联体系“严重腐败”,“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一个后果严重的悲剧性错误”。
  1970年,斯维特兰娜再次坠入爱河,这次的对象是一位美国建筑师维斯勒?彼得斯。巧合的是彼得斯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的前妻就叫斯维特兰娜,他们见面就是前岳母有感于此而撮合的。3周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拉娜?彼得斯成为斯维特兰娜的新名字。当年,44岁高龄的她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奥尔加。然而生活还是不能一切如意,斯维特兰娜因丈夫凡事听命于前岳母而屡屡爆发冲突,1973年,这场“闪婚”便走到了尽头。
  日,斯维特兰娜宣誓加入美国国籍。而早在1969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就已决定剥夺她的公民权。她甚至注册成为共和党员,还给自己最喜欢的保守派杂志《国家评论》捐了500美金。
  17年后重返苏联,又再次离开
  三次婚姻,每次持续时间从未超过4年。反复无常,大概是斯维特兰娜性格中最明显的特点。这与她成年后波折横生、尔后又动荡漂泊的生活也许不无关系。斯维特兰娜讨厌回忆过去,觉得自己“活得像一个特殊背景下的奴隶”,而另一方面,她又凭借“斯大林”这个名字,写了两本畅销的自传。《致朋友的二十封信》、《仅仅一年》于1967年末、1969年相继出版,这些书给她带来了超过250万美元的收入。
  她曾公开谴责自己的父亲――不啻于一种“背叛”,但《时代》周刊1983年的报道中,她又撤回当年的控诉,并承认“如果父亲知道我做了什么,他可能会枪毙我”。斯维特兰娜还时常不停地远行搬迁,她的朋友们表示,她似乎无法在一个地方居住达两年以上。
  斯维特兰娜对美国的看法也日趋复杂,她最初宣称:“我在美国的生活无比的自由、快乐、多姿多彩。”后来逐渐体会到美国社会不同于苏联的规则和秩序,给她带来种种的不适与孤独。她觉得律师们骗走了她大部分的稿费收入,对于媒体更觉不胜其扰,毫无隐私。斯维特兰娜曾出语深刻地总结:“我今天要对所有潜在的变节者说,不要忘记在河的另一岸是相同的人类,他们也包括了一些不完美的、沉闷的、无能的、背叛的、痴呆的人,一如你们所离弃的那些人。我17年前所不懂的,就是两个超级大国在好的和坏的方面竟是这样相像。”
  时代也在发生着变化,苏联官方于1983年解除了斯维特兰娜与国内接触的禁令,这时大儿子约瑟夫已38岁了,是一位内科医生,他们重新取得了联系。对家人的思念和在西方的孤独使她吃了回头草。1985年,这位曾经全世界知名的苏联流亡者重返故土。她又公开肯定苏联的制度,并对美国倒头一戈:自称是“中情局的宠儿”,从没获得过真正的自由。彼得斯夫人和女儿奥尔加随后被重新授予苏联国籍。
  好景不长,斯维特兰娜在俄罗斯生活得并不愉快,奥尔加坚持佩戴十字架,无视整个国家东正教的信仰。已是一名地球物理学家的二女儿卡佳,甚至拒绝跟她见面――她不能原谅母亲“当年的冷酷”。而他们还觉察到自己生活在克格勃的监视之下。1986年斯维特兰娜再度离开苏联。
  早在1962年,斯维特兰娜就在莫斯科秘密受洗加入东正教,尽管她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由于爱人辛格的缘故,她又信仰了印度的宗教。在美国期间,斯维特兰娜曾经是基督教科学派的成员,而晚年在英国,70岁的她又成为了罗马天主教的信徒,最终宣称“我找到了一生都在寻找的平静和失去的希望”。斯维特兰娜一向不善于理财,这导致了她晚年生活的窘迫。彼得斯死于1991年,大儿子约瑟夫也于2008年11月过世,奥尔加远在波兰。生命的暮年,孤独如影随形,她孤身一人住在一家养老院里。
  斯维特兰娜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是在2010年,当被问及父亲斯大林是否爱她时,她回答:“是的,父亲爱我,因为我跟母亲一样都有红色的头发和雀斑。”尽管如此,她依旧无法原谅他,“他毁了我的一生。”她一再强调,“我想要告诉你,他毁了我的一生。”斯维特兰娜一生中不止一次地歌颂父亲,逃避父亲,诅咒父亲……爱和恨都同样强烈。但正如她自言:“我从来都是父亲这个名字的政治囚徒。”她终身无法摆脱斯大林女儿这一烙印,并由此永远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斯大林长子雅可夫:惨死纳粹集中营
  1904年,斯大林与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她是一个像他母亲一样虔诚的格鲁吉亚姑娘,以做裁缝为生。他们的儿子雅可夫于次年3月23日来到人间。当时两人都太穷,叶卡捷琳娜病倒后,斯大林没钱为妻子看病,1907年她死于肺病。
  安葬完妻子,斯大林很快就为革命四处奔走,把儿子留给祖父母养。斯大林几乎整整15年没怎么关心过他,这也导致雅可夫一直与父亲感情淡漠。斯大林1919年再婚,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对继子还比较关心。她给过他这样的评价:虽然很胆小,但惹恼了他,也会暴跳如雷的。
  雅可夫22岁毕业于莫斯科工程技术学院,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第一次婚姻随着刚出生便夭折的女儿而破灭,后来在一次招待会上雅可夫看上了美丽的舞蹈演员朱丽亚。朱丽亚当时已是有夫之妇,但雅可夫拆散了他们的婚姻,1935年娶得美人归。朱丽亚的前夫后来被秘密警察逮捕并枪决。1936年,女儿加林娜出生。
  叶卡捷琳娜芳年早逝,或许也是一种幸运,几十年后她免于看到自己家人的悲惨遭遇。1937年大清洗高潮期间,她的弟弟亚历山大,曾是斯大林亲密战友,被六亲不认的斯大林逮捕,并于1941年枪毙。他的妻子玛丽亚和他的妹妹、也就是斯大林的妻妹玛丽科,后来也被当局枪毙。
  二战期间,雅可夫成为苏联红军第14坦克师第14炮兵团某营营长。1941年初,苏联红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失利。同年7月,雅可夫被纳粹军队俘虏,被关押在德国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德国后来提议由雅可夫交换被俘的德国陆军元帅保罗斯,但斯大林回说:“我不能用元帅交换一个士兵。”雅可夫被俘不久,生性多疑的斯大林将儿媳朱丽亚也关进了监狱。
  日,雅可夫死在战俘营。他的死因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版本。一说他被德国党卫队特工谋杀。一说是雅可夫在集中营里坚贞不屈,继续斗争,和战友一起壮烈牺牲。为此,苏联政府才追授他一级卫国勋章。另一说是自杀,因为斯大林曾讲过,战场上没有战俘,只有叛徒。有人说雅可夫在战俘营里和波兰战俘交上朋友,当他得知“卡廷惨案”中苏联扮演的极不光彩角色后,彻底幻灭,再加上父亲的抛弃,因此绝望自杀。
  不过据最新解密的资料显示,雅可夫更有可能是在越狱时被德国士兵开枪打死。雅可夫的女儿加林娜后来成为一名作家,许多年来她一直执着追寻父亲的真正死因。日,加林娜得到来自美国助理国防部长杰宁斯亲自移交来的档案。档案显示,雅可夫在死亡集中营被关押期间表现得十分英勇,从未向纳粹德军表现出丝毫的妥协,更没有投降。死亡通知书和现场报告等最原始的资料显示,雅科夫是在准备逃离死亡集中营,眼看就要越过电网逃生时,被看守发现。哨卡上的重机枪接着疯狂扫射,雅可夫当场被打死,身中至少15发子弹。
  值得指出的是,德军刚一投降,美英联军最高统帅部即已得知雅可夫死亡真相,但他们对此缄口不谈,据说是“担心这会给斯大林元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不管怎样,斯大林至死也不知儿子雅可夫是怎样死的。
  斯大林次子瓦西里:41岁狱中酗酒暴毙
  瓦西里出生时家庭就并不平静,日,母亲娜杰日达将他产在莫斯科郊区的一家小医院里,而不是克里姆林宫医院。因为分娩前,她和斯大林刚刚爆发过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她赌气离开家。相比第一个儿子,斯大林对瓦西里态度更为和蔼,但也很少陪伴他。瓦西里感情上极为依赖母亲,直到他12岁那年,娜杰日达自杀。妹妹斯维特兰娜后来回忆说:“母亲死时,他崩溃了。她是他的爱和他的保护伞,母亲是他的一切。”
  瓦西里逐渐变成一个“问题男孩”,始终不能专心学习,学习成绩很差。斯大林曾在一封给家庭教师的信中写道:“请对瓦西里尽量严格些,别怕那个任性的小子用错误和敲诈的方式威胁您,甚至别怕他用自杀来威胁您。”长大的瓦西里迷恋上酒精与女人。他结过3次婚,留下2个孩子。
  但作为斯大林的儿子,这种耀眼的身份终不至于被无声地“埋没”。1938年从军事航空学校毕业后,瓦西里进入空军。1943年他开始走向发迹之路,22岁的他已成为飞行员管理部门的指挥官,指挥过一个师。1948年,27岁的瓦西里即晋升为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员。一年后,由父亲斯大林亲自签署命令,授予他中将军衔。这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顶点。
  但1952年一次飞行检阅失败,父亲斯大林又亲自将他撤职,当着最亲近的助手狠狠骂他:“不学无术”,“傻瓜、笨蛋”。失意的瓦西里开始呆在家里喝闷酒,从此一蹶不振。斯大林去世前,瓦西里曾向兄弟阿尔焦姆?谢尔盖耶夫(斯大林收养的义子)说:“我只有两条路:要不这样,”边拿起手枪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要不这样,”边用手指比划成酒杯状。
  一语成谶。1953年4月 28日,斯大林去世后不到两个月,32 岁的瓦西里被捕入狱。罪名至今难以说清,有“打人酗酒”、“滥用职权”,也有“背叛祖国,反党反社会主义”。有分析称,这跟一向有反抗精神的瓦西里知道太多而又管不住自己的嘴有关。1955年9月,瓦西里被判8年徒刑。
  期间瓦西里曾有过一次可能被释放的机会,但最终还是擦肩而过。1960年1月,苏联克格勃主席谢列平和总检察长鲁坚科联名上报苏共中央委员会,请求特赦重病缠身的瓦西里。不久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亲自接见了他,时任克格勃侦察处处长奇斯季亚科夫回忆,这位40岁的前将军模样极尽落魄。4月9日,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伏罗希洛夫也找他谈心,劝他戒酒:“现在你还是浑身酒气。我这辈子酒鬼见得多了,知道都是些什么货色。如果你不思悔改,你就彻底没救了。”
  4月13日,谈心记录放在了赫鲁晓夫办公桌上。第二天,苏共中央委员会就收到鲁坚科和谢列平的密函建议撤销主席团做出的提前释放瓦西里的命令。函中称:“尽管苏共中央作出担保,但瓦西里?斯大林仍经常喝得烂醉……还发表反政府言论,诬蔑个别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久前,瓦西里醉酒驾车,撞上了日本大使馆的汽车,本人肇事后逃逸……近日,瓦西里?斯大林还私自拜会中国大使馆……”赫鲁晓夫看完后,一边骂, 一边问身边亲信: “我们该怎么办?继续关押他,他会死掉;不关押他,他也会死掉。”
  瓦西里再次被投入监牢,1961年被流放喀山,判其再服刑5年。狱中,他被强制改名为瓦西里?朱加什维利(斯大林的原姓),不允许他姓斯大林。日,瓦西里因“酒精中毒导致动脉硬化引发急性心脏病”,撒手人寰。5天后即是他的生日,那天,克格勃当地分局为其举行了简单葬礼,整个葬礼花费 426卢布零5戈比。
(责编:钱玉杰、张磊)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卡捷琳娜二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