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后国民党为什么不惩办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制造者,反而下令取消新四军的

皖南事变国民党军参战人数及新四军失利原因
我的图书馆
皖南事变国民党军参战人数及新四军失利原因
试探皖南事变国民党军参战人数
及新四军失利原因
有关皖南事变诸多文章都说:“上官云相率第三战区之第三十二集团军八万多人,在蒋中正命令下,向新四军发起总攻。”还有说:“六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这些说法作为斗争和宣传的需要是无可质疑的,但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只是一种推测,而且是很不准确的。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还原历史真相的要求,本人对相关历史档案进行了研究,皖南事变国民党军参战人数应该在四万人左右,而不是八万多人。实际参战部队确实是七个师,但不是七个师的全部,只是七个师的部分,如果七个师全部参战,按七个师的编制人数算,差不多有八万多人。但是,在当时国民党军由于对日作战,伤亡很大,特别是参战部队多为杂牌军,各师都不满员,空缺较多,实际各师也就七到八千人。
皖南事变国民党军主要参战部队是:第三十二集团军的第二十五军之第四十师、第五十二师、第一零八师,第十军之第七十九师,第二十八军之第六十二师;第二十三集团军的第五十军之第一四四师、第一四五师、新编第七师。第二十一军之第一四六师。其实是九个师,但是其中第一零八师和新编第七师各只出动了一个旅,另外两个旅分别担任对日军的警戒,没有参战。第一四五师、第一四六师、第六十二师作为二线预备队,没有直接参战。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有关部队战斗详报、阵中日记和当事人的回忆,国民党军实际参战部队为:
1、《陆军第四十师方日英部在皖南围击新四军军部战斗详报(—15日)》《皖南事变资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
本师(欠野战补充团)一一八团、一一九团(附山炮、战车、防御炮各一门)、一二零团(附山炮一门)、工兵营(赵营长),师司令部及直属队(欠炮一连、辎重营、野战医院在三溪待命)骑兵连、通信连、卫生队。一月八日午前一时许,奉副总司令刘电话命令:在庙首之一四八师八八四团之唐营开绵川洞归本师指挥。
2、《陆军第一四四师唐明昭部在皖南围击新四军军部战斗详报(—20日)》《皖南事变资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
师四三零团(欠第三营留置太平),四三一团、四三二团(欠两连驻守太平仓库)辎重营之第一、第二两连、师通信连、工兵营、野战医院之一部、卫生队。新七师第二旅三团、四团(欠一营)。
3、《陆军第七十九师段霖茂部在皖南茂林一带围攻新四军作战详报(1941年1月)》《皖南事变资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
第七十九师第二三五团、第二三六团、第二三七团、及师直属部队(欠骑兵连)工兵营、辎重营、战车防御炮第十六连、山炮第六连。
4、《陆军第五十二师刘秉哲部在皖南围攻新四军战斗详报(1941年1月)》《皖南事变资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
第五十二师第一五六团、第一五五团、第一五四团、师指挥所及直属队工兵营、辎重营、师通信连。
5、《国民党第一零八师戎纪五部围击皖南新四军军部机密日记(日至18日)》《皖南事变资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
参战部队1.六四四团、六四八团及六四七团第二营、补充营、骑兵连,2.统计官兵五千五百员名,步枪一千三百七十枝,轻机枪一百四十八挺,重机枪十六挺,附弹药三十二万八千粒,手榴弹二千二百枚,追击炮八门,附炮弹六四零发,马九十二匹。
6、《陆军第三十二集团军上官云湘部围击皖南新四军军部战斗详报(月)》《皖南事变资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
元月六日匪倾其全力向我四十师进攻。本部奉令进剿,并以七九师、六二师、一四四师及新七师之一旅拨归本部指挥,遂以苏南第二游击区之部队仍任原守备任务,而以皖南之二十五军(欠四十师)五十二师、一零八师为右翼军,以四十师、七九师、一四四师、新七师之一旅为左翼军。六二师为第二线部队,向匪进剿,务期将匪包围子泾县以南地区,一举而歼灭之。
&&&&七、第二游击区兼总指挥上官云相、总指挥冷欣,指挥第八八军、忠义救国军、第六十三师、独立三十三旅、挺进二纵队及苏南地方武力担任原阵地守备,肃清防区内匪军匪党,并适当控置机动部队,防止该方面匪军为策应其皖南方面作战向我袭扰或暴动等行为,并于适当时机扫清在郎溪至竹篑桥之匪军兵站及其秘密工作人员,截断匪军苏皖交通,忠义军须准备一个团以便于必要时立即分路派出清扫郎溪至孙家铺间匪军之兵站及秘密工作人员。
&&&&八、剿匪右翼军指挥官第二十五军军长张文清,指挥第二十五军(欠四十师)附炮一团第二营(欠五六两连),应以一部担任宣城方面之守备,主力与左翼军确取连系,展开于南陵、泾县、永济桥、丁家渡之线,向戴家会、三里店、汀潭附近匪军攻击,尔后向繁昌方面追剿。
&&&&九、剿匪左翼军指挥官副总司令刘雨卿,指挥第四十师、第一四四师、新七师之第二旅附炮一团第二营第六连暨战炮总队直属第四营(欠十五连)展开于湾滩、茂林村、苏口、包村、乔木湾、饯家桥,丫山镇之线,向云岭、何家湾、沙土角(戴家会西北四公里)各附近匪军攻击而占领之,尔后与右翼军协力,向旧县、获港、坝埂头江岸追剿。
&&&&十、第七十九师位置于太平、石埭间,六十二师位置于榔桥阿镇三溪间,随时保持机动。
7、《上官云相袭击新四军的经过——武之棻(时任上官云相的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的少将参谋处长)》《皖南事变资料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版)
在兵力调配上,当时作了如下部署:第二游击区抽出第四十师后,其余各守原防,尽量多控置机动部队,准备应急使用。第二十五军的五十二师和一零八师,各仅留少数的一部对日寇监视守备,抽出主力准备对新四军作战。第五十军的一四四师、一四五师以及新七师之第二旅,各留一部仍归该军部指挥,对日军进行监视守备,抽出主力由刘副总司令雨卿指挥,准备对新四军作战。另加第七十九师(开太平)、第六十二师(开宁国)参战,可使用的兵力为七个师又一个旅。按可调出三分之二计算,每师为七干人,旅为三千五百人,共计约五万二千五百人,装备武器当更优于新四军。
当时的作战部队编组系统如附表:
第三十二集团军指挥部队系统表
总司令部:
总司令上官云相,副总司令郭勋祺(本人在重庆陆大学习),
参谋长徐志勖,政治部主任刘汉
第二游击区:
总指挥冷欣,参谋长徐笙,政治部主任沈铁汉
忠义救国军:总指挥周伟龙
第六十三师:师长冷欣(兼),参谋长伍开云
新编第二十一军:
军长范绍曾,副军长罗君彤,政治部主任张一青
挺进二纵队:
司令顾心恒,副司令胡炎,参谋长厉百川,政治部主任顾蓉君
新七师:师长田钟毅,政治部主任莫御,第一旅旅长刘克用
苏保一纵队:司令单栋
第二十五军:
军长张文清,副军长唐云山,参谋长韩谊民,政治部主任张麦秋
第四十师:
师长方日英,副师长陈士章,参谋长朱宇平,政治部主任严毅
第五十二师:
师长刘秉哲,参谋长黄家桢,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张廼鑫
第一零八师:
师长戎纪五,副师长顾宏扬,参谋长史耀东,政治部主任李亭林
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指挥所(五十军):
副总司令刘雨卿,参谋长卢荣光
第一四四师:师长唐明昭
第一四五师:师长孟浩然
新七师第二旅:旅长孟存仁
第二线部队
第七十九师:师长段霖茂
第六十二师:师长陶柳,副师长刘熏浩,政治部主任沈少巽
第三十二分监部:分监李笃忱,参谋长王次和
第二十三分监部:分监郭叔皋
我当即根据上官云相的指示,拟定作战计划要旨如下:
方针:对日寇仅留少数部队守备防线,集中优势兵力一举索新四军主力包围而歼灭之。
指导要领:
(一)以二十五军及五十军主力包围新四军于云岭地区消灭之。
(二)新四军如南移,则索敌主力包围消灭之。
(三)新四军如化整为零钻入我军防线后方,则分别包围消灭之。
(四)第二线兵力,逐次向敌(新四军)推进,不失时机投入第一线部队作战,但在新四军主力动向尚未判明时,须注意确保太平、宁国之安全。
&&&&部署:右翼军第二游击区,守备原防线,并监视大茅山方面新四军的活动。应抽调机动兵力,如发现新四军,应及时击破消灭之。
&&&&中路军:第二十五军(不包括四十师)除留少数部队守备防线外,主力集结于泾县附近。
&&&&左翼军:第五十军(以一四五师为第二线,以七十九师配属之)除留少数部队守备防线外,主力集结于太平以东。
&&&&直辖师:第四十师继续向北威力搜索,及时占领隘路要点,以待增援。
第二线师:第一四五师在太平附近,第六十二师在宁国附近。
第二十五军及五十军和六十二师(在宁国河沥溪,只到一个团即三六八团团长胡礼贤,六十二师和一四五师都未参加作战),各回原防。
8、《顾祝同的反共军事阴谋——岳星明(时任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参谋处长)》《皖南事变资料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版)
我当时认为:“掩护”北撤只要一个师,而防堵“流窜”的兵力,至少需要两个师。当时,第三战区的兵力无多,除了可以调用战区控置的川军一四六师(驻赣东乐平)外,只好从浙东抽调七十九师前往。当我将这些意见向顾祝同报告时,顾大体同意,并答应亲自打电话给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同意商调七十九师。不过,顾又着重指出:“一四六师可以调去,但装备差,怕不顶用,不要放在第一线,你再研究一下,应该增调一个师前去为好。”这时,我想只好打四十师的主意了。该师是由在海州的税警总团改编的,装备较好,配有德造卜福式的山炮。经我提出后,顾祝同立即说:“很好,你就把四十师列入计划,并且要用在第一线。”
根据顾祝同的这些指示,我拟出了一个防堵计划,经顾祝同核定,分别下达。大要如下:
&&&&(二)抽调诸暨方面的七十九师开往皖南太平附近,由浙东后方抽调一个暂遍师前往接防。
&&&&(三)五十二师和一零八师应缩短正面,集结兵力,加强机动作战力量。
&&&&(四)电催四十师兼程西开,预定开旌德、三溪和太平以东的地域,归第三十二集团军指挥。
&&&&(五)一四六师开皖南的休宁、屯溪间地域控置。
&&&&为了调集更多的兵力,后来顾祝同又指示从浙东抽调六十二师开皖南旌德附近,并请调原在第九战区的十九师(师长唐伯寅)开往皖南。后因战斗结束较快,六十二师只开到一个团,十九师只到达鹰潭地区,实际上都未参加作战。
9.《顾祝同转报袭击皖南新四军军部致何应钦密电(日)》《皖南事变资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
上饶。总长何:3025密。极机密。鱼(六日)未翱电计呈。顷据上官总司令虞(七日)午利电称:(一)支(四日)晚由湾滩章家渡南窜之匪军主力约五千余,因雨滞留于茂林、铜山徐一带山地中。鱼(六日)辰其警戒部队与我方师搜索部队在茂林、铜山徐附近接触中。(二)集团军基于钧座鱼(六日)未翱电要旨,以迅速围剿该匪之目的,于苏南及宣城方面对敌伪暂取守势,以主力于本(七)日拂晓开始围剿茂林、铜山徐一带之匪军。(三)第二游击区应严阵守备,迅即扫清该防区内之残匪及其兵站设施与秘密工作人员。(四)右翼军应以有力部队守备原阵地,主力展开于后山湾滩、李庄、溪里风、东流山之线,与左翼军切取连系,防该匪攻击。(五)左翼军(并指挥七九师)任进剿之主力,以一部扫荡清弋江以西匪区内之残匪,进出于南陵戴家汇、何家湾之线而占领之。另以一部守备章家渡及沿无名河以防匪军回窜。以主力与右翼军连系展开于屯仓徐、杨家、麻岭、小山、丁家、孝河口之线,向匪军攻击。(六)两翼共军作战地境为小葛村(三溪东北十二里)、坦(里)口、(东)流山、茂林、滩湾里、南陵县城峨桥之线,线上属右。(七)六二师控置予旌德芳川附近机动。上七项,除已分电遵照外,谨电鉴核。等情。谨电鉴核。职顾祝同。齐(八日)壬翱铋。印。[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根据以上档案和回忆可以明确实际参战部队,精确到连一级单位,哪些部队参战了,哪些部队没有参战一目了然,可以互相印证。除了一零八师明确记录了参战人员数量外,其他部队没有显示出实际参战人员数量。因为这些档案的原件,第二历史档案馆现不对外开放,只开放微缩胶片,其中的图表另外存放,无法看到。但是我们根据其他相关档案可以推算出实际参战部队的人员数量。
1、《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军事委员会颁布陆军暂行编制纲领(1938年12月)》
《陆军师(丙种,两旅四团制)编制人员统计表》[军委会后方勤务部档案]
陆军师(丙种)编制人员统计表
全师阶级分记
炮兵全营野炮之师
炮兵全营山炮之师
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军事委员会颁布整编军师编制系统表(1946年春)》
《陆军步兵师编制核减人员一览表》[国防部档案]
原编制人数
步兵第二团
步兵第三团
3、《陆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六师参加浙皖边区剿匪战役作战详报(孝丰战役)》(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七八七案卷号1799)
陆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六师参加浙皖边区剿匪战役作战详报第一册(坿表一)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一日止&&&&&&死&&伤&&表
战斗参加人员
减员:528&&&剩余:7350
4、《陆军第二十一军一四六师北面山红草山之役战斗详报&&二十九年三月》(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七八七案卷号12386)
参战部队情况:
第二十一军一四六师
师长周绍轩
副师长柏良
第四三六团团长凌谏衔
第四三七团团长郭&&英
第一营(欠一连)
第二营(原地驻防未参战)
第三营(原地驻防未参战)
第四三八团团长马国荣
第二营(欠第四连重机枪一排)
第三营(师预备队未参战)
师迫炮营(两个连)
师工兵营(两个连)
师辎重营(一个连)
炮一团第五连
附表一、陆军第二十一军一四六师北面山红草山之役参战人员伤亡表&&&&&&&&&&&&&&&民国二十九年三月
5、《第三战区第二十三集团军二十八年度冬季攻势战斗详报附表》(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七八七目录号5案卷号9221)
冬季攻势战斗详报
第二十三集团军参战人员统计表&&&&&&&&&&二十八年十二月
第二十一军
第一四六师
第一四七师
第一四八师
第一四四师
第一四五师
新编第七师
第二十五军
第五十二师
第一零八师
总&&&&&&&&&&&&&&&&&&&计
附&&&&&&记
1、本表系根据参战前各部现有人马数量统计
2、各部额外人员及坿员均未列入
3、四十及五十二两师未参战故未列入
6、《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第三战区三十四年元月份补充进度表》
从以上档案资料来看:
&&&1、国民党军的编制,一个师是在1万人左右。
2、1939年到1940年,国民党军废旅整编,一师六团或四团的师统一改为一师三团制,一个师的兵力下降到7000——8000人,一个团也就2000人左右,有的团只有1800人左右。特别是冬季攻势后,减员很大。新兵补充不及时,各师都设立了野战补充团,用来训练新兵,基本不参加战斗。在武之棻的回忆里也提到一个师只有7000人,一个旅3500人。
3、从兵员补充表看各军补充的新兵占三分之一,缺额占四分之一,由此推算,1万人左右的师,实际人数也就只有7500人左右。
4、《陆军步兵师编制核减人员一览表》是选取其中1946年整编以前的原编制部分,也就是1939年废旅整编以后的编制。皖南事变时,国民党军编制处于调整期,所以有一师二旅四团制和一师三个团外加一个野战补充团制。由于后者少2个旅部,人数应该比前者少。
根据以上档案资料,结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787案卷号2661《陆军团以上主官姓名册.各部队主官姓名表.秘密.第十六次第90号&&民国三十年二月二十日&&军事委员会铨叙厅调制》》编制出参战部队作战序列。同时,根据以上档案资料和分析,与新四军交战部队实为第四十师、第七十九师、第五十二师、第一四四师大部,第一零八师一个多旅、新七师一个旅;约五个师的兵力。各团、营、连的人数,参考编制数和第一四六师红草山战斗、孝丰战役的人数,以及员额补充缺额表,取平均数后,皖南事变的实际参战人数可以推算出来,填写在下面序列表各单位后面括号里,一个团平均以2200人计,一个营平均以500人计,一个连平均以150人计,野战医院、卫生队平均按100人计。参战部队作战序列和参战人数如下(无参战记录的单位没有标注人数):
参战部队作战序列:
第三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上官云相(总指挥)
参谋长徐志勖
副参谋长张襄葆
参谋处长武之棻
政治部主任刘汉
第二十五军
军长张文清(右翼军指挥官)
副军张温鸣剑
参谋长韩子正
参谋处长张思义
军直属部队(无参战记录)
野补团团长刘伟民(无参战记录)
特务营营长刘凤德(无参战记录)
辎重营营长朱敦典(无参战记录)
第五十二师
师长刘秉哲
副师长朱惠荣
参谋长黄家桢
参谋主任邵建中
第一五四团团长张俊清(2200)
第一五五团团长张廼鑫(2200)
第一五六团团长周&&鉴(2200)
工兵营营长陈金辉(500)
辎重营营长邱焕文(500)
炮五四团一营第一连(150)
(该师统计参战官兵7750员名)
第一零八师
师长戎纪五
副师长罗哲东
参谋长史耀东
参谋主任荆绍唐
第三二二旅
副旅长谢景唐
第六四三团团长刘修杰(对日军警戒未参战)
第六四四团团长李世镜(受第五十二师指挥)(2200)
第三二四旅
旅长夏树勋
副旅长乐丰
第六四七团团长李荣林第二营(受第五十二师指挥)(500)
第六四八团团长周振声(受第五十二师指挥)(2200)
补充营(500)
骑兵连(100)
(该师统计参战官兵5500员名)
第二十三集团军
副总司令刘雨卿(左翼军指挥官)
参谋长王冠
师长方日英
副师长陈士章
参谋长朱恺仁
参谋主任朱宇平
政治部主任严毅
工兵营营长黄国纲(500)
骑兵连(150)
通信连(150)
卫生队(100)
炮五四团一营(欠一连)(350)
第一一八团团长徐瑞享(2200)
第一一九团团长刘万俊(2200)
第一二零团团长惠景施(2200)
(该师统计参战官兵7850员名)
第一四八师
第八八四团团长林光裕
唐营(受第四十师指挥)(500)
(该师统计参战官兵500员名)
军长范子英
第一四四师
师长唐明昭
副师长唐映华
参谋长胡秉璋
工兵营营长何剑书(500)
辎重营营长张明著(500)
野战医院(100)
通信连(150)
卫生队(100)
第四三零团团长张昌德(欠第三营留置太平)(2200)
第四三一团团长李志千(2200)
第四三二团团长张定波(欠两连驻守太平仓库)()
(该师统计参战官兵7650员名)
新编第七师
师长田钟毅
副师长黄伯光
参谋长蒋蔚成
第一旅(对日军警戒未参战)
旅长周镐荣
副旅长谢崇文
第一团团长周镐荣(对日军警戒未参战)
第二团团长萧&&琛(对日军警戒未参战)
第二旅(受第一四四师指挥)
旅长孟存仁
副旅长田云从
第三团团长李园明(2200)
第四团团长田云从(欠一营)()
(该师统计参战官兵3900员名)
第七十九师,
师长段霖茂
副师长彭战存
参谋长胡碧华
第二三五团团长王永树(2200)
第二三六团团长李乃赓(2200)
第二三七团团长文&&礼(2200)
师直属部队(欠骑兵连)
工兵营(500)
辎重营(500)
野战医院(100)
通信连(150)
卫生队(100)
战车防御炮第十六连(150)
山炮第六连(150)
(该师统计参战官兵8250员名)
以上参战部队总人数为:41400员名
第一四五师(二线预备队未参战)
师长孟浩然
副师长许元白
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陈镕平
参谋长李志熙
第四三三团团长刘郁文
第四三四团团长罗心量
第四三五团团长刘&&一
炮兵营长陈决农
辎重营长江庆云
第二十一军
军长陈万仞
参谋长刘熙鉴
第一四六师(二线预备队未参战)
师长石照益(病休)
副师长戴传薪(代师长)
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柏&&良
参谋长李志熙
步兵指挥官徐元勋
第四三六团团长凌谏衔
第四三七团团长郭&&英
第四三八团团长马国荣
炮兵营长胡&&斌
工兵营长王仲莹
辎重营长龚华清
第六十二师(二线预备队未参战,仅到达一个团)
副师长刘熏浩
政治部主任沈少簨
第三六八团团长胡礼贤
&&&也就是说:皖南事变国民党军的实际参战人数应为四万人左右,而不是以往所说的八万多人。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宽松的数字,因为对日作战严重减员,以及虚报的空缺,实际人数可能还要少一些。
皖南事变新四军失利的关键,不是国民党军参战人数的多少,关键是国共双方对这次事变的处置,有很大差异。
一、从国民党方面看:
1、&&&&&&&&&&&&计划周密考虑充分
在何(应钦)、白(崇禧)发出皓电之后,顾祝同就让岳星明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充分考虑了新四军可能的意图,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掩护新四军直接北渡,不战而赶走新四军;中策,如果新四军违令南下或东移,调兵防堵;下策,如果新四军抗命不遵,原地不动,就地合围歼灭。总的方针是前堵后进,两翼夹击的围歼方针。
2、&&&&&&&&&&&&调兵遣将指挥得当
事变前第三战区专门召开了徽州会议,召集相关部队主官,布置作战计划,调兵遣将,参战部队由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部分部队的主官进行了调整,甚至于有些被剥夺了兵权,第二十三集团军的部队甚至于越过军一级指挥机构,由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刘雨卿直接指挥,第一零八师的部队直接由第五十二师副师长朱惠荣指挥,这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整个作战经过是由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为总指挥,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刘雨卿为左翼指挥官,第二十八军军长张文青为右翼指挥官,具体实施的。随时根据新四军的动向,统一调整兵力部署,情报、通讯、指挥及时通畅。
3、&&&&&&&&&&&&应变能力灵活机动
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军的应变处置是灵活机动的,本来国民党军并没有及时发现新四军的动向,直到新四军开拔两天后,与第四十师先头部队发生遭遇战后,立即调动第一四四师和新七师跟进,占据了新四军原来的驻地云岭等地,一直渡过青戈江跟进到茂林,断了新四军的退路。同时调集第一零八师部分、第五十二师大部、第七十九师大部,收缩集中,缩小包围圈,把新四军压缩在茂林东南方向的狭小地带,最后实施了集中歼灭。各部队在统一指挥下,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熟悉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调配有方。以绝对优势兵力,取外线向心作战的方式分进合击,处于主动地位。待全部包围形成后,开始总攻。
4、&&&&&&&&&&&&兵力部署重点突出
国民党军充分考虑了新四军的意图,调集中央军嫡系精锐部队第四十师、第七十九师到达茂林镇的东南三溪镇和正南方太平镇布防,一方面对新四军南下东移起到防堵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给新四军留下茂林地区请君入瓮,给新四军布下一个口袋阵。如果第四十师和第七十九师推进到茂林以北、青戈江以南地区布防,新四军就不会冒然南下东移了。
5、&&&&&&&&&&&&后发制人师出有名
第四十师1月2日开到三溪,接到命令就地驻防,筑工搜索,避免与新四军摩擦,说明国民党还没有立即开战的意图。第七十九师1月2日到达太平地区,也是奉令集结于城郊附近,准备机动,并对北及西北严密警戒。其他部队也原地未动,甚至不知道新四军的动向。新四军是4日晚开拔的,12月28日做出决定,然后就开始准备,部队开始调动,甚至把江北和南岸的守备部队都调走后,国民党还没有发现。直到部队开拔后,与国民党军完全切断联系,被国民党军发现人去楼空,然后开始搜索寻找新四军,直到6日上午与第四十师的搜索部队发生遭遇战后,才开始调集兵力、收缩集中,形成包围态势。并针对新四军的弱点,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术。
由于新四军没有按照国民党最后确定的路线行进,被国民党宣布为“叛军”,使国民党军中下级官兵不明真情,在上级命令之下,对新四军进行了致命的打击。第一四四师、新七师、第一零八师第六十二师等原为非中央军嫡系的杂牌部队,本来与新四军的关系还是非常融洽的,第一四四师前任师长郭勋祺、佟毅都是因为与新四军关系密切而被调职,明升暗降的。第一零八师的防区更是让新四军多次通过,就在事变发生前,还有大批非战斗人员和大批资材(一千多担)通过,相安无事。由于江北发生新四军与国民党军的摩擦,杂牌军也开始防范新四军与他们争夺地盘,所以在战斗中也是卖力的,但是毕竟不如中央军嫡系部队,在他们的防区里还是让一部分新四军突围出去,第一四四师的师长唐明昭甚至被第七十九师以放跑新四军的罪名关押起来。《上官云相袭击新四军的经过(武之棻)》(《皖南事变资料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版)。在整个皖南事变中最卖力的还是中央军嫡系部队第四十师、第七十九师和第五十二师,毕竟他们都是与共产党作战多年的部队,甚至于有些是参加过江西剿共的部队。使用杂牌军部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他们就在当地驻防,另一方面中央军嫡系的兵力也不够,否则不能形成包围态势。杂牌军部队是靠不住的,皖南事变后不久,第一四四师就因为内部人事问题发生哗变,投靠了日军。此后,在共产党军队的作战中都是拉拢杂牌军,集中力量专打中央军的主力。
二、新四军方面
&&&&&&1、舍近求远放弃准备
&&&&&&新四军本来准备直接北渡,江北无为地区有部队接应,江南有一个支队在江边铜(陵)、繁(昌)地区可以掩护,军部到江边不需要通过国民党军防区,已经准备了二百多艘船只,一次可以渡过七千多人,一夜可以全部渡完,如果先渡非战斗人员,战斗人员掩护,然后再渡,完全是有可能顺利渡过的《悲壮的史诗——回忆皖南事变的经过(叶超)》(阮世炯、杨立平主编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军部分会编《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专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事变前还专门从江北渡了一部分战斗人员过来,还把大批的弹药运到了江北,甚至于突围出来的1300多人都是从原路北渡的,说明这是唯一的生路《英雄的后卫团——皖南事变中的三支队五团(陈洪仁)》(阮世炯、杨立平主编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军部分会编《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专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由于借机多次向国民党索要开拔资金和械弹,拖延时间。认为日军在长江出没,江北李品仙部可能下手,结果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选择了一条“皖南部队全部以战备姿态,绕道经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脚)宁国、郎溪达溧阳,待机北渡”的路线。
这是国民党当局严令禁止的路线,一方面是防止新四军去黄山、天目山,另一方面,那里是国民党的后方,且有各兵站和上官云相的第三十二集团军指挥部(宁国)。经泾县、宣城向东,通过第一零八师的防区,到达苏南新四军游击根据地,是原来和顾祝同商榷可以通过的线路,事变前还有一部分非战斗人员和资材从那里通过,由于黄桥和曹甸战役的发生,这条路也不许过了,但是,如果强行通过也不是不可能的,傅秋涛率领的第一纵队的一部分,就是从这里冲出去的,但是,由于国民党军已经防备,即使冲过去,也会遭到国民党第二游击区冷欣部队的阻击和第五十二师、第一零八师的追击,小股部队还好分散游击,四处躲避,大部队就无法运动藏身了。
&&&&&&2、犹豫不决不能攻坚
&&新四军从茂林兵分三路,主力部队通过丕岭直击星潭,以为第四十师刚到三溪,立足未稳,可以冲过去,没想到第四十师凭借有利地形顽强阻击,新四军犹豫不决开了七小时的会议,项英竟以新四军从不硬拼为由,放弃了攻击,决定原路撤离。实际上,星潭附近只有一个团的兵力,星潭村只有一个营,新四军集中兵力是可以冲出去的。但是,如果真冲出去了,前面还有赶来的第六十二师,会遭到第六十二师的阻击和第五十二师、第四十师、第七十九师的追击,最后还是会再次形成合围。在行动部署上,以皖南全体战斗部队六个团编成三个纵队,分三路齐头并进,平均分配兵力,没有突出重点,指挥员不能掌握主力,无突击力量,以致发生情况,处处陷于被动。对敌情况缺乏正确的估计,在出动前过低地估计敌人的战力,接触后又过高地估计敌人的战力,以至于惊慌失措。
&&&&&&3、分散出击力量锐减
&&新四军从星潭返回后,南路受到第七十九师的合围,东路受到第一零八师和第五十二师的合围,后面有第四十师,前面有第一四四师和新七师,被压缩在东流山和榜山之间的狭窄地段,国民党军和新四军争夺两山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部队的野战经验差,在后方太平环境处的太久,一遭遇战斗,受到袭扰,便无法应付。未能把握山地战要领,轻易放弃制高点,使全军处于不利地位,阵地不断被敌突破。后方机关人员的军事常识差,遇到情况混乱不堪,严重影响指挥员的指挥和作战部队的行动和计划。最后,新四军无力再战,决定分散突围,没有了方向和目标,谁也顾不了谁了。过多的非战斗人员,本可以在12月随资材经苏南转移,他们都是文艺宣传人员和一些军队及地方的政工干部,随军行动,造成严重的拖累,特别是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死的非常不值。随军携带大量的财物,也是造成失利的一个原因,甚至项英的死,都是因为暴露了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的结果。
4、宣统优势未能发挥
宣传和统战是新四军的两大优势,但是,在皖南事变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新四军在开拔前对当地群众做了一些准备北渡抗日的宣传,举行了告别大会,散发了传单,但是没有说明行动的方向,对国民党友军却采取了保密措施。开拔以后的行动方向,不仅国民党军不理解,自己队伍中的许多同志也不理解,说明没有事先做好解释工作,因为是一次非正常的保密行动《悲壮的史诗——回忆皖南事变的经过(叶超)》(阮世炯、杨立平主编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军部分会编《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专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到茂林后,叶挺派人给第四十师送了一封信,要求让道,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第四十师接到的命令就是不许新四军从这里通过,怎么敢违抗命令让你过去呢?同时,新四军又干掉了第四十师在丕令的前哨连,接着就进攻星潭,第四十师只能全力以赴了《蒋军第四十师袭击新四军的经过(陈士章)》(《皖南事变资料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版)。叶挺和顾祝同、上官云相等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是保定军校的同学、校友,本可以很好的交往联络、相互沟通,由于转化为两个对立阵营,本可以很好发挥的统战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5、内部矛盾影响指挥
由于叶挺和项英之间长期的矛盾和分歧,项英和中央之间的矛盾分歧,在新四军北移的问题上,意见一直不能统一,从而在决策和指挥上产生了直接影响,在被围困的关键时刻,项英离队动摇,对最后的突围造成了混乱,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在战斗情况最紧张时,指挥员没有沉着应付和机动的指挥部队,使全军失掉指挥中心,而陷于混战状态,造成不利局面。未能把握兵团作战的指挥要领,部队分三路行进,中间间隔相当大,且是山地作战,而以电台指挥及行动中的相互联络不易,一开始就与一纵队失去联络,甚至分路攻击星潭的两支部队相互间发生误会,自己人打了起来,对汇攻星潭造成了不利影响。高级指挥员不能顺畅的实施指挥,中下级指挥员不能很好的掌握部队,遭遇敌人小股袭击,便失去掌握,发生混乱现象,影响整个行动和计划。最终新四军全军覆没,叶挺被扣押,项英被杀,结束了皖南事变。决策和指挥上的错误是皖南事变新四军全军覆没的根本原因。
6、政治层面国败共赢
从政治层面看,当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是暂时的,国共两党的斗争是长期的,是绝对的,是你死我活的。争的是领导权、统治权。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虽然讲统一战线,表示接受国民党的领导,却始终保持着独立性。八路军、新四军的迅速不断发展和壮大,对国民党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是国民党不能容忍的,所以皖南事变是必然发生的。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在军事上确实吃了大亏。但是,在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宣传上和统一战线上的优势,在政治上博得了各方面的同情,包括苏联、美、英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同情和支持。在军事上摆脱了国民党的束缚,真正做到了任意扩充和自由发展。特别是成立了周恩来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是一个不公开的秘密政治团体,它的参加者大都是国民党知名的上层左派,王昆仑是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屈武是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女婿,赖亚力在冯玉祥身边工作多年,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秘书刘仲华、刘仲容等,许多人是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的幕僚;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经常把了解到的重要政治、军事情报,直接向周恩来、叶剑英反映,或者通过王炳南转达。开辟了第二战线,为抗战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的政权,打下了基础。所以,皖南事变真正的赢家还是中国共产党。
参考资料:
1、《皖南事变资料选》编选组《皖南事变资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
2、安徽省文物局新四军文史征集组编《皖南事变资料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版
3、中央档案馆编《皖南事变(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版
4、傅秋涛、叶超等著杨明主编《皖南事变回忆录》安徽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第一版
5、阮世炯、杨立平主编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军部分会编《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专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
6、《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7、《皖南一九四一(房列曙)》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1月北京第一版
(二0一一年十二月八日初稿至十二月十六日修订补充完善。)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郝柏村谈皖南事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