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后是民国到民国初中国服饰有什么变化? 求详细点。推荐读什么书也可以

【图文】中国历代服饰变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大小:6.4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园地学术园地
民国初期男女服饰特征浅析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4849 次
&&& 摘要: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衣冠服饰也迎来了又一轮的变革。本文立足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以辛亥革命博物馆所藏的两套民国初期男女服饰为例,简要分析民国初年男女服饰特点以及历史意义。
&&& 关键词:民国初期 服饰文化 议员服饰
&&& “衣食住行”,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社会生活最为直接的窗口。其中首当其冲的“衣”,是人类生活必不可缺的要素,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孙中山先生说:“穿衣是由文明进化而来。文明愈进步,穿衣问题愈复杂。”服饰在满足保暖等人类生活的物质需求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
&&& 一、民国初期服饰特征概述
&&& 五口通商,特别是上海开埠以后,西装开始传入中国。清末,我国已有一部分留学生、文化人和通商口岸的市民接受了西方服装,并与本民族传统服装融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穿衣方式。辛亥革命前后,一批赴英美等国的留学生在国外学习西方文化,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他们剪掉长辫,脱去长袍马褂,换上西服。回到祖国的学生,把外国式样的学生制服和西服带回了国内,于是在中国形成了一次服装改革的浪潮。
&&& 日,辛亥革命成功。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代的冠服一律被摒弃,满族剃发梳辫的习俗和汉族妇女的缠足陋习也被逐渐革除。中华民族的服饰从整体上摆脱了古典服制的束缚。
&&& (一)1912年颁布的《民国服制》
&&&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改朝换代亦称为“改元易服”。易服是朝代更迭的重要符号之一。中国历代《舆服志》、《礼仪志》等,便是各朝代服制的相关记载。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颁布服制的政权。在南京临时政府期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签发了包括剪辫、放足在内的诸多法令。
&&& 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向全国公布参议院决议通过的《民国服制》,共三章十二条,并附有图式。其中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均为黑色,料用本国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遇丧礼,穿着礼服时,在左腕围以黑纱。女子礼服上用长与膝齐的对襟长衫,下用裙,周身得加绣饰。遇丧礼,穿着礼服时,在胸际缀以黑纱结。对礼帽、礼靴亦作了具体规定。这就确立了民初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服饰风格。其中,男子的常礼服除一种为中式长衫、马褂外,其余均采用西式礼服式样。由于这些条例不太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实际上未能完全实行。从民初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相继颁布了十余项服制规定。
&&& 1912年颁布的《民国服制》具有以下特点:1、中西并陈,西重于中。2、礼服贯彻平等的原则,官员统一着装。3、西方产品及西式文化的入侵,引发人们对于西式服装流行的忧虑。有人提出“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的设想,认为“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绒”。出于保护民族工商业的考虑,明确规定国服的用料为“本国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
&&& 民国初年的服制改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易服改元”,还是将西方服饰第一次直接地、自上而下地引入中国,并以此为社会政治变革的手段之一。从此中国的服饰开始了洋装年代。不过,到1928年民国南京政府成立,重新颁布的《服制》法令取消了西式的燕尾服,那些不合国情的纯西式服装在30、40年代时,逐渐被从中国文化中演化出来的中山装、旗袍所替代。
&&& (二)民国初期的男子服装
&&&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虽然取消封建社会的服装禁例,但各阶层人士的装束仍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和社交范围的差异。另外,由于年龄、性格、职务、爱好的不同,也在大同中求各异,并根据场合、时间分早装、晚装、礼服、便服等不同款式。
&&& 民国初期的男子服装具体分为以下六种:1、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皮松帽,下身穿中式裤子,登布鞋或棉靴。2、西服、革履、礼帽。3、学生装,头戴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4、中山装。5、长袍、西服裤、礼帽、皮鞋,这是民国中后期较为实行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较为成功的一套服饰。6、军警服。其中,20年代,男装长袍马褂或长袍坎肩、西服、中山装、学生装都是城市及乡间上层人士流行的服装,而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则是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 民国时期,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
&&& (三)民国初期的女子服装
&&& 一般来说,民国初期的女子服装流行上衣下裙的穿着方式。上衣有衫、袄、背心等;款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领、袖、襟、摆等处多镶滚花边,或加刺绣纹饰;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青年妇女往往穿着窄而修长的衫袄,衫袄的领子很高,下穿黑色长裙。上衣下裙的女装后来一直流行,但裙式不断简化,到30年代,前后有中幅的马面裙逐渐被自然淘汰。斜裙、绕膝裙、喇叭裙、百褶裙、节裙等逐渐流行。
&&& 民国初期,由于留日学生甚多,服装样式受到一定的影响,多为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质纹,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以区别于二十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之为“文明新装”。民国中后期,因受到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并且出现了各种奇异的服装。
&&& 民国以来的服装发展趋势,简言之,就是将服装上面不必要的点缀饰品逐渐减去,走向简约化、多元化、现代化。
&&& 二、民国初期男女服饰实例
&&& 这里,以辛亥革命博物馆所藏的两套民国初期男女服饰为例,比较以上所述的民初服饰的基本特点及文化内涵。这两套服饰原由广东省收藏家协会陈宏浩先生收藏,于日捐赠给辛亥革命博物馆。
& (一)民国初期议员服饰(图1)配“众议院”银质证章(图2)
&&&&&&&&&&&&&&&&&&&&&&&&&&&&&&&&&& &
&&&&&&&&&&&&&&&&&&&&&&&&&&&&&&&&&&&&&&&&&&&&&&&&&(图1)&&&&&&&&&&&&&&&&&&&&&&&(图2)
&&& 这套男子服饰由长袍、马褂组成,与“众议院”银质证章配套。参照民国初年《民国服制》中男子礼服的相关规定,可以确定为民国初期的议员服饰。
&&& 长袍,初为清代礼服,以其长度及至膝下而得名。多指男子的常服。以各色绸缎制,制为双层,或纳以棉絮;圆领,窄袖,大襟,下长过膝。多用于秋冬或初春。辛亥革命后,曾被用作男子礼服,制为齐领,窄袖,前襟右掩,下长至踝,左右下端各开一衩,质用丝麻棉毛;襟上有纽扣六颗。通常和马褂、礼帽及长裤等搭配。馆藏的这件长袍为青灰色,绸缎质地,双层,纳以棉絮,里衬为米色花卉图案;齐领,窄袖,前襟右掩,襟上有纽扣六颗;长袖,袖长至手脉;衣长至脚踝,左右下端各开一衩。其制式符合长袍的特征。
&&& 马褂,亦称短褂,是清代男子所穿的一种短衣。由行褂演变而来。因穿着便于骑马而得名。长不过腰,下摆开衩。衣袖有长短两式:长者及腕部,短者及肘间。袖口部分大多平齐。以对襟为主,也有大襟及缺襟等式。清初仅用以武士,康熙末年传至民间,随即普及全国。不论官庶,均可穿着,并演变为一种常服。清朝灭亡后,官服制度大多废除,但马褂得以保存。民国初年,被定为男子礼服,凡出入重大的社交场合,一般均需著此。其式亦有定制。《民服制》规定:“(马褂)齐领,对襟;长至腹,袖长至手脉。左右及后下端开,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黑,纽扣六。”馆藏的这件马褂为黑色,绸缎质地;双层,内衬为青石色;齐领,对襟,襟上有钮扣五颗;长袖,袖长至手脉;衣长至腹部;左右下端各开一衩,背部开一衩。其制式亦符合马褂的特征。
&&& 在马褂的正中挂有“众议院”银质证章一枚。日,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布的《国会组织法》中规定,中国国会采用两院制,即以参议院及众议院构成民国议会。众议院取“人口比例主义”,以各地方人民所选的议员组成。众议员是指民国初年国会中众议院的议员,通称国会议员。由各地方人民按选区直接选举产生,一般为每人口满八十万选出众议员一名。有中国国籍、年满二十五岁以上、有一定不动产和一定文化程度之男子,可被选举为众议员。任期三年。不得同时为参议员。此件证章的正中为篆书“众议院”字样,左右两侧环绕嘉禾图案。背面为两面交叉的五色旗,下方刻有编号“615”。议员证章是证明其议员身份的重要物证之一。
&&& (二)民国初期女子服饰(图3)配“民国万岁”五色旗香包(图4)
&&&&&&&&&&&&&&&&&&&&&&&&&&&&&&&&&&&&&&&&&&&&&&&&&&&&&&&&&&&&&&&&
&&&&&&&&&&&&&&&&&&&&&&&&&&&&&&&&&&&&&&&&&&& (图3)&&&&&&&&&&&&&&&&&&&&&&&&&&&& (图4)
&&& 民国时期的女子服饰在西化速度方面落后于男性,但就款式以及更新速度而言则比男子服饰丰富。女子礼服按公布的服制为上用长与膝齐,有领、对襟式、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周身加锦绣;下着裙子,前后中幅(即裙门,也称马面)平,左右打裥,上缘两端用带,基本上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此套馆藏的女子服饰由袄、背心和马面裙三部分组成。
&&& 袄,亦称“短袄”,即短衣。由短襦演变而来。最初多作为内衣,名“襦袄”。其制较腰襦为长,较袄子为短;大襟,窄袖。通常以厚实的织物为之,俗谓“夹袄”。也有在其中纳以棉絮,做成一种寒衣,俗谓“棉袄”。至晚清,袄的形制有所变化,除原来的短袄之外,又出现了一种长袄,其长盖膝。民国以后,袄的长度恢复到胯部以上,并一直延续。馆藏的这件女士上衣为淡绿色,绸缎质地,织有暗花,为鸟与花卉图案;齐领,大襟右衽,襟上有纽扣六颗;七分袖,袖长至手臂;衣长至臀部,左右下端各开一衩。
&&& 背心,也称“坎肩”或“马甲”,主要的特点是没有袖子或袖子很短。魏晋时期的裲裆是背心的最早形制,宋代以后男女皆穿。背心最初仅作为衬衣,后来可作为外衣,加罩在其他服装之外。当时背心的制式为对襟、直领,衣长至腰部,两侧开衩。衣襟间不用纽带,穿时任其敞开。到了明清时期,背心的形制有所变化,衣襟一般采用大襟、曲襟、一字襟等,并用纽扣相连。馆藏的这件背心为淡绿色,绸缎质地;双层,内衬为红色;斜襟,襟上有纽扣五颗,纽扣上为手持花朵图案;无袖;衣长至胯部;领口、衣襟处镶有黑边,上绣有花卉图案装饰,及花朵带状装饰条;右下摆处为类似蝴蝶形状的黑色刺绣图案,两侧有花朵装饰条。
&&&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是清代裙子的典型,另有百褶裙、鱼鳞裙和凤尾裙等。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延续至民国。清代马面裙较为繁复,褶子细密,有多至百褶的,褶为死褶,一些马面裙褶间还有镶边。常见的款式是在马面上缀以刺绣装饰,位置在马面中央或者下端,四周并有镶边。马面裙穿于衫袄褂子之内,上衣的下摆遮住了裙腰,整体上常常表现为低腰线效果。辛亥革命前后,受西方影响,裙子的穿着方式由围系慢慢向套穿转变。至20世纪20年代,有些套穿的裙子仍然保留着马面裙的裙门和裙褶的痕迹。此后,中国女性所穿的裙子与西式女裙的差别慢慢变小,传统女裙的元素渐渐消失。馆藏的这件马面裙为绸缎质地,百褶处为红色,镶以黑边;裙门为鸟与花卉图案的刺绣,镶以黑色裙边;腰部为蓝色宽边,穿着时围系于腰间,用绳子固定。
&&& 香包,也称“香囊”、“香桶”等,一般用来盛香料作饰物。香袋与琼瑶、玉环、香帕等,为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唐宋以来,风气大开,熏香佩袋,更为流行。明清以后,佩戴香袋极为普遍。一般佩戴于在腰际及胸襟,也有置于袖中的。馆藏的这件香包佩戴于主人胸前,香包上部挂有圆形方孔的铜钱一枚,正面刻有“民国万岁”字样,背面为八卦图案;中部为钟形香包一枚,黑色,有玫红、蓝色刺绣镶边,正、背面图案相同,分别绣有五色旗的双旗纹饰、花卉及云朵图案,云朵上用亮片装饰,两面用绿、红、白色丝线间断缝合;香包下挂有象牙质地镂空圆珠一颗。
&&& 三、结语
&&& 清末至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激烈的斗争和动荡的变革中。旧事物在斗争中没落、衰亡,新事物在变革中产生、发展。此时的服饰文化亦是如此。在新旧交替、西风东渐的形势下,其最大进步,在于废弃了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辩等威”的传统观念及等级制度。然而,西风东渐的浪潮越来越汹涌,使得中国传统服饰不断被西化,传统服饰几乎消失殆尽。如今,传统服饰被放入了博物馆,供欣赏及研究,我们在感叹传统服饰精美绝伦的同时,不妨思考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势。
&&& 本文作者:关睿 辛亥革命博物馆保管部
&&& 参考资料:
&&& [1]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 [2]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4]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
&&& [5]陈明远.百年生活巨变()[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 [6]章开沅.辛亥革命词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
&&& [7]袁仄.“国服”、“汉服”及民国服制[J].服饰研究.2006(04)
&&& [8]黄敏.民国时期的服装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8)
&&& [9]陈建辉.民国元年和十八年“国服”制度之研究[J].美术观察.2006(04)
辛博·友情链接
咨询电话:027- 版权所有:辛亥革命博物馆 鄂ICP备号 技术支持:&&&
当前访问人数:1108890人清末民初女装的变迁
摄影/小 新清代后妃白蝶袍清末民初服装上的盘扣清末民国是中国社会剧烈震荡的年代,各种文化因素交织碰撞。一系列划时代的变革使中国女性从深闺真正走入了社会。中国女性第一次“入世”,面对传统与现代的抉择、中西文明的碰撞,她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也清楚地体现在她们的服装上。清末的紫禁城中,太后的服装最能代表清末女装顶级豪华的形制。德龄在第一次见到慈禧的时候就被她华贵的服饰所震惊:“黄缎袍上面绣满大朵的红牡丹,冠冕的周围挂满了珠玉和翡翠,左边有一串珠络,中间是一只最纯的翡翠制成的凤凰,绣袍的外面是披肩。这个鱼网形的披肩,用了3500颗金丝雀蛋那么大的珍珠做成……”其他宫中女性的服装也大都用锦、缎、绸等高档材料制成,上装的装饰手法多样,精致华美。清末女贵族的服装,特别是正式服装都按照规定的制度缝制。以朝褂为例:朝廷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共有3种款式,均为石青色,其上用织锦缎或织金绸镶边。其中一种是圆领对襟、后开裾、无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褶裥。在胸围线以上前后各绣两条立龙,胸围线以下的装饰横分4层,1、3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剩余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彩云相间。 清末一般女子的服装虽然不如皇族命妇那样华丽多样,但服装的形制大体仿照宫中,也同样十分重视细节的修饰,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绦等。清代时,裙子主要是汉族妇女所穿,满族命妇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晚清时期,汉满服装互相交流,汉满妇女都穿。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玉裙、月华裙、墨花裙、粗蓝葛布裙等。总体而言,清末女性的服装黑色较多,且通常是层层包裹,衬衣、小袄、中袄、大袄、再加上云肩背心等,女性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变成了一个衣架子。 辛亥革命后,清代冠服一律摒弃。民国初年很快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的情景。按等级穿着的现象不见了,服装的式样和色彩自由选择。女士多为上衣下裙,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刺绣,或加精美的盘扣点缀其上。由于时代的新旧交替,此时女装也往往新旧相杂,打扮得不中不洋、不伦不类,但也使服装式样多元化。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渐在城市妇女中流行,腰身较宽松,袖口宽大,长度至脚面,并作滚边镶边。至上世纪30年代后,旗袍加长,两边开高衩,腰间紧绷贴身,充分显示女性的曲线美,视觉上也增添人体的修长比例。此时旗袍用纱、绸、缎、毛呢、棉布等面料制作。形式也多样,可变化成高领、低领、西式翻领、一字形平口领、方口领、圆领等。透过清末民国时期女性服装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时代风貌。另外,清末民国女性服装的变迁对中外现代女性服装审美观念及服制的多元化产生了一定影响。(据《东方收藏》)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
您现在的位置:&&
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验 2013---201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班别: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6分) 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正确表明作者观点的是(
)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 D.中国服饰西方化 3、辛亥革命后, 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 A.法治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 4、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 ②“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④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媚外心理的使然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D. 交通运输的发展 6、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有损皇家威仪,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7、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近代中国,带有“洋”字的词便成了当时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大家族,如:“洋伞”、“洋油”、“洋火”、“洋布 ”、“洋钉”、“洋房”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后来这些“洋”词在老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面前国人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B.新中国的成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C.国民政府规定不准使用“洋”词
D.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9、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
) A.实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 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D.开发商品房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10、1993年,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粮票是中国长期实行经济的产物B.取消粮票是建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的 C粮票的长期实行充分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D.粮票的取消意味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11、假日游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露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几千年来的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革 12、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A.火车A.电话
B.轮船 C.飞机 D.汽车 D.火车 13、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C.电报 14、19世纪70年代,我国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水上交通业的标志是(
) A.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成立
B.蒸汽机的发明 C.西方列强和买办共同投资兴办轮船运输公司D.各大通商口岸出现一批轮船公司 15、下列一组图片是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查找的。请推断其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应为(
) 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 B.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C.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6、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17、“人之言语……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 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8、2012年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D.中国疆域辽阔 19、如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20、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21、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
① 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④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A.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
)。 22、这两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23、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媒介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开展政治斗争?(
) A.报纸 B.电影 C.互联网
D.电视 24、清末上海出版的《游戏报》上记载道:“座客既集,停灯开演,旋见现一影,两西女作跳舞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种种诡异,不可名状……人生真梦幻泡影耳。”这段文字记载的是 (
)。 A.杂剧
B.京剧 C.电影
D.电视 25、右下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6、周杰伦曾经唱道:“消失的旧时光1943年,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现象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 A.报纸撰文介绍国产电影及其演员
B.上层人士在谈论知名导演的影片 C.电影院上演国产片《孤儿救祖记》D.人们争先恐后地观看当地电视节目 27、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28、大家对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聊天非常熟悉,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 ①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②传播信息快捷迅速十分可靠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便捷和最大限度获取信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二、填空题(22分) 1、 后,随着 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 和 等法令。 3、
、 、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4、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5、1909年,旅美华侨 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6、通讯工具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和。 7、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8、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的进步,电视迅速普及。 9、互联网同
、 和 等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 ”。 三、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人们生活习俗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 (不得摘抄原文)(8分)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8分) 材料三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
——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 (3)根据材料,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6分)2013---201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3周测验)
班别: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6分)二、填空题(22分) 1、 后,随着 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 和 等法令。 3、
、 、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4、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5、1909年,旅美华侨 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6、通讯工具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和。 7、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8、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的进步,电视迅速普及。 9、互联网同
、 和 等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 ”。篇二: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第一中学学年度上学期一调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南和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二一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2.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学派应是 A.法家 B.儒家C.道家 D.墨家 3.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不安本分。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4.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心学的开创者分别是 A.周敦颐和程颐
B.朱熹和陆九渊 C.朱熹和王阳明
D.周敦颐和王守仁 5.清代学者戴震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此话意在 A.抨击理学对人的摧残B.强调“理”大于“法” C.赞扬理学的积极作用D.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6.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继承了 ①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②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 7.将我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的主要是 A.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
B.敢于冒险行走四方的航海家 C.善于经营东西方贸易的阿拉伯人
D.中国皇帝派往西方的友好使者 8.如果你有机会进入上海世博园中国国家馆“智慧长河”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投影到100多米长卷上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馆通过多媒体手法,使《清明上河图》中的500多个人物都动起来,让观众通过白天和晚上的不同场景,领略到一个活的北宋汴梁生活场景。“相信走过这个长廊的每一位观众都会对北宋时期汴梁人的生活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王家开设锦帛铺
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D.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西厢记》 9.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10.《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1.颜真卿、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有“颜筋柳骨”之美誉,有“颜筋柳骨”之美誉的字体是 A
12.梅兰芳先生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起多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访问苏联并进行演出,展示了中国京剧的神奇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上材料最可以说明 A.我国京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 B.梅兰芳是晚清时期最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之一 C.民国时期梅兰芳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D.艺术交流可以调和国际矛盾,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友谊 13.历史知识中,“事实”和“解释”并不相同,学习历史就要知道如何分辨两者的区别。以下的历史叙述中,何者属于“解释”? A.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B.孔子整理古典文献,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 C.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 D.《定军山》之所以标志中国电影事业起步,因为它是最早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影片。 14.右图为建国后某个时期的结婚 证,从中可以读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 崇尚婚姻自由,婚姻受法律保护 ② 反映“左”倾思想泛滥, 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③ 它颁发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④ 它直接显示了历史的某一 片段,本身就是一种史料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 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 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 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业
C.航空运输业
D.电报、电信事业 16.“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中国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后期B.鸦片战争后
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 17.2010年将在上海举办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右图为其的徽标。下列有关该徽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 ②用中国的书法表达出世博会的精神 ③体现了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 ④表达中国人民在融入世界同时,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美国著名零售企业沃尔玛公司20世纪90年代进入墨西哥时非常困难,今天沃尔玛公司在墨西哥的分店超过600家。关于沃尔玛公司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90年代进入墨西哥时小商品不适合墨西哥人的生活习惯 B.经济侵略的表现 C.是商品输出的表现 D.各种贸易障碍的逐渐取消 19.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 A.全球化令人担忧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0.世界贸易组织的图标是 A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说》 夫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夫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说》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
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5分) (2)据材料指出李贽被视为异端的原因及临终表现。(3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其原因。(4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纂的儿童启蒙读物,从天文地理,到诸子百家,内容广泛。其中讲到: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者。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正,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材料二
解放初期,浙江省温州市深山之中的李山村流传着一本国民识字课本《李山书》。它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按天文、地理;时令、称呼、入学、契约、喜事、杂货等生活常识来分类,以温州方言押韵,日常工作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如修身六言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洋货篇介绍当时还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如洋油洋灯,洋伞洋巾,显微镜、地球仪等,可谓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书密切相关。 ——新浪网《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哪些古代典籍?(2分)长期流传的原因有哪些?(3分) (2)《李山书》在内容与形式上与材料一有哪些不同?(4分)《李山书》的社会效果如何?(3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各二例。(其中文学、艺术要列出不同类型,举出其代表人物与成就)。(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4分)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材料二:
街头剪辫子的情景 民国初年的新式婚礼 《点石斋画报》以《兴办铁路》 为题,报道了1884年夏天,清廷 同意“试办”铁路的实情(转载于: 写论文 网: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
孙中山给《铁道》杂志的题词
材料三: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4分)(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5分) (3)你如何看待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3分)
25.(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世界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 告诉记者:“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 说是很适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 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 对??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 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苏兹贝格:《七大洲四十年》 材料三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 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 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篇三:山西省运城会夏县二中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
) A.汉族 B.蒙古族 C.回族 D.满族
3.近代中国城市的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不包括 (
) A.西方的影响
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C.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D.受农村生活习俗变化的影响
4.原来,中国人在书写西方国家名称时,总加上偏旁(通常是犬字旁),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这种情况就明显减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夷”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是在1 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称为“洋”了。这些变化反映出 ( )
①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观念的转变②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挑战③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历程④中国之邦的大国风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 6.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7.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有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D.①③④ 8. 1920年,假如你想从天津到北京旅游,最快捷的交通方式是 (
A.坐火车 B.乘飞机 C.骑马 D.坐汽车
9.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10.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企业打工,后来他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企业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 )
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
11.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航运业的破坏
B.西方先进文明冲击下的必然结果
C.旧式水运走向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经营者管理不善造成的
12.某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只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轮船 D.电报
13.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14.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反映的共同的时代意义是 (
A.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
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
1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16.下面是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正确的叙述有 ( ) 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官方网站网址是“http://www, m1905. com”。网址中“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18.央视节目《非常6+1》为众多观众所追捧。它所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 ) A.传播资讯 B.播报新闻 C.娱乐 D.艺术欣赏
19.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依据这一媒体的特性与影响,下列说法你认为最全面的是 ( )
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拓展青少年知识
B.有助于青少年认识世界发展趋势
C.给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健康带来危害
D.上网可以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
20.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这突出反映了 ( )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波折
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介监督作用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1题11分,22题18分,23题11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本&&篇:《》来源于:
优秀范文,论文网站
本篇网址:/2017/huibaocailiao_.html
好文大家读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晚清到民国 mobi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