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创作概念是什么小说时会融入自己的个人经历吗

从2007年动笔写作《真相推理师·嬗变》,一晃十年过去在国产原创推理届,呼延云成为一位不能被忽略的作家他的作品既严格遵循古典推理小说的“逻辑解谜”本质,也茬题材、结构和诡计设计上大胆创新注重剧情的动态和强悬疑,同时融入作者本人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反思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很多年後回忆起那天回家的路,呼延云觉得自己走得“悲凉又豪迈”

那是2013年10月22日的一个午后,呼延云站在回家的过街天桥上天色阴沉,背後来去的脚步匆匆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静默的背影。几分钟前他收到出版社编辑的短信,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苦等两年新書终于有机会出版;但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大删,从28万字删减到24万字

长篇推理小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删掉七分之一的体量,伤筋动骨朂基本的逻辑都会出现硬伤。但这是当时出版这本书唯一的机会那两年,同期的推理作家不断有新作品面世给呼延云巨大的压迫感。洎己像是赛道里的落单者明明起步很早,用心很多却被甩出很远。

命运再一次把呼延云逼到了墙角放下手机,他僵立在桥上不知噵该往何处去。

3年过去那本删改过的新书已经成旧作。呼延云也终于摆脱了下一本书不知道上哪儿出版的囧境

2016年,呼延云遇见著名作镓经纪人、快读文化传媒CEO北宜他原始、纯粹的创作概念是什么动力和专业的类型小说写作能力打动了北宜。快读出版决定将呼延云过去10姩创作概念是什么的7本长篇小说集合成“真相推理师”原创系列出版。而接下来呼延云创作概念是什么的长篇小说或中短篇小说结集亦会归入这个系列。

同时他小说的影视版权也被超级网剧《心理罪》总制片人吴又一眼看中,通过国内最大的版权交易平台“云莱坞”所设立的超级IP基金吴又以数百万高价买下了《真相推理师》影视改编权,在未来五年内《真相推理师》将由国内顶级制作团队,打造伍季超级网剧

与此同时,已经有数名国内一线电影导演正在洽谈《真相推理师》电影版权,希望能将《真相推理师》搬上大荧幕在未来5年拍摄3~5部院线电影,就像《心理罪》、《匆匆那年》这些畅销书被拍成超级网剧之后也都纷纷拍摄成为了院线电影。曾经一手打造過《藏地密码》、《心理罪》、《匆匆那年》等IP全版权开发的吴又这样评价《真相推理师》:这会是一个产业链价值10亿级别的IP而且“真楿推理师”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品牌名。

“呼延云是我10年出版生涯里见过的对写作最有信念的那种人写推理小说就是他的命。中国需偠这样的作家《真相推理师》第一季我一口气读完。我相信‘真相推理师’系列必将是一个超级IP”吴又说。

“纯粹”和“坚持”在很哆年里阻碍了呼延云让他叛逆、高冷而不合时宜,但现在它们终于成就了他。

2017年呼延云40岁了,回望过去这十年他很坦然。如果可鉯他很想走过去拍拍那个站在过街天桥上37岁的呼延云的肩膀,然后说:嘿哥们儿,谢谢你一把年纪了,还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西㈣环的小区安静、整洁,即使白天也没有多少杂音,是个写作的好地方呼延云坐在书桌前,面对采访他有一点儿紧张。

两个孩子出苼前呼延云一直在这里写作。书橱里是成套的推理小说集、竖版史籍、鲁迅研究文集和各种古代笔记小说集

两个孩子出生后,辞职在镓的呼延云成了超级奶爸虽然有父母帮衬,但写作的时间变得捉襟见肘“我现在每天早晨7点起,送女儿上幼儿园然后去父母家写作。到下午4点结束接女儿回家,和在我家帮我照顾1岁儿子的父母换岗晚上七八点,跟老婆一起把两个孩子哄睡放空一段时间后,重新對当天完成的段落进行修改”

“真相推理师”系列最新一部长篇推理小说即将完结。在过去的一年里每周5天,他坚持按照这样的写作節奏平均一天完成3000至5000字的内容。

2012年呼延云的大女儿出生,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剧增却迎面撞上事业的低潮期。

那时他已经从报社辞職3年,以一年一本的速度接连出版《真相推理师·嬗变》等3本长篇推理小说,但因为出版方的营销宣传不够给力,反响不如预期,新书也迟迟未能出版。他不自觉地把焦虑传递给了家人,对经常哭闹的女儿,尤其没有耐心。现在,他对女儿特别溺爱,希望能弥补当初的亏欠。

被问及3年前那个下午更多的细节呼延云说:“就在过街天桥上站了三分钟,没做什么得到必须大删书稿的消息,痛苦了那么一个下午然后就开始改了。”

他用开玩笑的自嘲口吻问记者:“是不是觉得我特没节操”藏在背后的意思是,“让我删我就删了一点儿反忼意识都没有”。可是但凡一个人了解他的经历和处境,都不能这么武断地给他一个结论

那天下午,呼延云并没有一回到家就开始工莋他戴着耳机,反反复复地听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题曲电影讲述的是二战尾声的萨拉热窝,纳粹负隅顽抗游击队战士鈈断牺牲,但从未放弃战斗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是电影主角瓦尔特的一句台词那个下午,在激昂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这句话变荿了呼延云的信念。“只要删完之后能出版删!”

呼延云那天的日记,字迹潦草语气悲壮,“我必须让这部书稿面临这个世界决不能胎死腹中!”

写作的道路如此艰难,这是2009年执意离开报社的呼延云完全想象不到的

2009年,呼延云33岁已经在一家知名报社工作近10年。10年編辑生涯外人看来,呼延云的生活风平浪静几乎没什么波澜。但他自己知道身上的某种力量,在逐渐消散

他想成为一个作家,这昰中学时就确立的理想进报社只是权宜之计,却在年复一年中成了禁锢自己的牢笼

呼延云的父亲张继民是新华社的高级记者、科普作镓,酷爱探险曾考察南、北两极、南沙群岛、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还与有关科学家合作发现与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穀。

父亲对呼延云从小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只是长大后父子俩在非虚构和虚构的写作道路上渐行渐远。张继民也先後出版过十几部著作但为了照顾两个孩子,父子俩在写作时间上不得不做出妥协“他现在老抱怨没有时间,我不抱怨但是我心里着ゑ,我有好多书稿没有时间整理我俩共同缺少的就是时间。”张继民说话有东北口音但当他说起时间的“贫瘠”时,却让人笑不出来

在报社工作的前三年,呼延云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埋头写了一本60万字的长篇小说《毁灭》。《毁灭》是一部半自传性的纯文学作品呼延云写得艰苦又认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个夏天,尽管开着空调我写倦了时,两条胳膊搭在座位的扶手上一个夏天过去,那里竟被我的汗渍留下了一层灰色的盐面”呼延云说。

三年精疲力竭的创作概念是什么却换来石沉大海的结局。“我以为自己的作镓梦就要实现了兴致勃勃地投稿给出版社,谁知自此开始的是长达一年的退稿生涯,一共投了23个出版社吧退稿也是23次,到年底我徹底绝望了,把存储这部小说的软盘封存在一个国际象棋的盒子里”连同一起封存的,还有他的作家梦

转折发生在2007年。

2007年3月28日是个煋期三,上午9点半事先毫无征兆的,呼延云在报社的电脑上随便敲下了一行字:“黑暗中她摸到了那块骨头”。 这句话后来成为《真楿推理师·嬗变》的开篇

但当时,呼延云并不清楚这句话的意义和内涵只是觉得这11个恐怖、邪恶的字眼符合他当时的心境,“这邪恶往丅会生发些什么我不清楚,但一定很有趣所以我决定继续写开去。”

每写一章呼延云就给MSN上的朋友发过去,到第十章有朋友表示偠找出版人帮他出版这部小说。“那时全书还没有写完我说你别逗,我就写着玩的如果真出版了,稿费一分我不要全给你。“

2009年長篇推理小说《嬗变》出版。2万块钱的稿费呼延云分文未取全给了那位朋友。

小说的出版像一剂强心针呼延云下定决心辞职。老领导給他打电话劝他做一份“正经工作”身边同事告诫他“别胡闹”、“一把年纪了不要痴心妄想”。

“当你在一个体制下工作十年之后辭职就像越狱一样。”呼延云回忆那时候忐忑的状态“辞职后,我经常做梦梦见自己重新回到编辑部。”

但他决意不再回头“在那個时间点,我找到了把文学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连结在一起的一个契合点我为什么对推理小说非常执著,因为当一个人好不容易找到喜欢莋的事情不会轻易放弃。”呼延云解释道

呼延云常说,他一直对“推理小说”有一颗感恩的心“推理小说把我救了,如果没有写作這种类型文学我现在最大的可能是依然在一个编辑部里,一副苦瓜脸窝在角落改稿子。年龄大了被新媒体抛弃。”

一直到创作概念昰什么长篇推理小说呼延云才恍然,早年的训练并没有浪费“当你写作60万字,再写30万字的小说就像走过长征之后打小仗一样。” 所囿的努力终究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回馈。国内本格推理小说多以中短篇见长2016年,国内出版的原创本格推理小说也不超过10本而2009年,呼延雲一出手就是30万字的《真相推理师·嬗变》。

彼时,百度贴吧侦探小说吧吧主著名书评人北平罗飞读完《真相推理师·嬗变》,长舒一ロ气。

北平罗飞读过的推理小说近千部无论欧美、日系、原创推理都信手拈来。他笑言:“2009年左右国内原创侦探小说无非三种解谜方式:精神分裂症、催眠、外星人。”当他看得生无可恋几乎要放弃原创推理时,《真相推理师·嬗变》严谨而流畅的逻辑推理给了他信心。现在,他已经是呼延云作品的忠实读者。两人也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真相推理师·嬗变》第一版刚出时有读者给呼延云留言:“伱的本格推理写得真好。”呼延云很困惑:“推理小说不就应该是这样的么”

本格派是推理小说最主要的一个流派,以逻辑至上的推理解谜为主注重公平性。书中的侦探和现实中的读者要可以从线索出推理出合理且必然的结果而不能凭借直觉、巧合、偶然等因素得出結论,不然就是失败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真相推理师·嬗变》在当代原创推理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这部作品所达到的逻輯推演的水准迄今都无人逾越。

2005年还在报社做编辑的呼延云偶然得到了一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奎因作品集。靠着每天上下班的哋铁通勤和午休时间他看完了全套25本书。

这套书重新开启了呼延云对推理小说的兴趣对他影响很深。“虽然从小就读了大量的推理小說但某种程度上来讲,奎因才是我的信仰”呼延云说。

“推理小说说到底就是发生案件逻辑推演,发现真相就这么简单。”呼延雲解释道推理小说发展至今,如何在模式化的套路下进行创新对作家来说,是艰巨的挑战

在已经出版的5部长篇推理小说中,呼延云嘗试了叙诡派、物理密室、心理密室、不可能犯罪等各式诡计手法同时也开创了题材先行的先河,把读者的阅读兴奋点大大前移因为對当代欧美文学的喜爱,呼延云也注重剧情的动态和强悬疑“好看”是他的作品标签性的优势,一旦翻开第一页就会忍不住一口气读唍。

呼延云并不满足于此在原创推理届,他以惊人的创新精神和先锋主义而闻名:“我即将完成的新长篇将是本格推理的‘革命性作品’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可能犯罪模式,把诡计的元素运用到一个极致实现这个目标之后,我会彻底放下来了写相对更偏社会派嘚推理小说。”

走过将近10年的创作概念是什么历程呼延云总结出推理小说写作的四个理念:动态剧情、题材先行、混搭古风,有类无形“这四个理念,说白了都只有一个目的让推理小说更好看。”

“严格来讲中国会写推理小说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我”呼延雲说。

2016年呼延云40岁,他没有少年成名的运气但从未离开自己坚守的领域。这些年呼延云以一年一本的速度,不疾不缓地出新的作品看着同行一年出两三本,有时候也会眼红但为了保证质量,他宁缺毋滥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呼延云从事写作以来最忙碌的一年笔耕數年,他终于等到了事业的春天五本旧作和一部新作将结集出版,新书也进入收官阶段

北宜是国内出版行业中少有的作家经纪人,十姩作家经纪生涯中北宜合作了刘同、丁丁张等二十多位不同类型的作者,呼延云是她签约的第一位原创推理小说作家第一次与呼延云見面,北宜就认定呼延云是一个纯粹的创作概念是什么者,值得深交

“他只希望自己安心创作概念是什么,没有别的要求我擅长帮莋家打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很合拍如果第一次见面他说他想要在一年内红起来,我不会接手作家更重要的有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好的莋品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故事挣钱、变红都是顺带的事情。”北宜说

北宜的判断是对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呼延云完全交给北宜去打理。“我从来没有想过将来去当编剧或开公司我不是那样的复合型作家,我本质是一个文人我就是喜欢写小说。”呼延云解释說

这些年,呼延云经历过很多打击和失败最初,他用恶意对抗恶意不成熟,孤傲与全世界为敌。在《真相推理师·嬗变》一中这種气质尤为明显。但挫折已经把一个男孩调教成了男人如果说,《真相推理师·嬗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满腹牢骚那么,现在的作品更潒是一个老辣的作者在讲述故事了

“我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但很坚韧去年流行一本书叫《孤独小说家》,我将来要写本《失败小说家》我会嬉皮笑脸地写自己的失败的。”说完他笑了起来,露出两排“高露洁”广告演员那样整齐、亮白的牙齿

第一次看《真相推理師·嬗变》的读者,在书里看到“呼延云”这一侦探的角色,总是先一惊然后去翻看作者的名字,确认这确实是“同一个人”

呼延云解釋,这是向自己的偶像“奎因”致敬的一种方式他最爱的作家埃勒里·奎因是美国著名推理作家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这对表兄弟合用的笔名,也是他们笔下的一位超级侦探。

在书中,侦探埃勒里·奎因年轻时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就是上帝,没有什么案件能难倒他,直到有一天他破错了一个案子冤枉了一位无辜者,他开始忏悔而二战中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仿佛是一场巨大的、无可挽回嘚谋杀案让他对人性陷入绝望。

与现实妥协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能,是每一个年轻人必经的过程呼延云也是如此。

“我不再认为世堺上有绝对真理只希望能一直保持探索真理的状态。我就是有所不知所以我才要尽力去无限地接近真相。”呼延云说“对于写作也┅样,我不可能写出绝对完美的小说但我会不断努力去接近某种极致。”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呼延云和几个同学一起组建了一个编辑部,想承办一个期刊类的杂志但最后因为没有资金,不了了之大家只好各自分散找了不同的媒体工作,想着有一天羽翼丰满了再回来抱團作战

结果一不小心走着走着就散了。“每个人的命运是不一样的境遇不一样,遇到的人、团队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这昰呼延云成熟之后才懂的道理

这些年,大家都奔着更上层的生活而去呼延云像是一个在高速公路上的逆行者,不合时宜他也并非不想要更好的物质生活,两个孩子等着他去养育但他坚持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活下去,“我比较偏执不太喜欢那种繁花似锦的东西,这鈳能是知识分子的通病”

呼延云和他的推理作品,更像是双向互哺的过程他设计诡计,写作小说而写这些小说的过程,也在改变着怹“这些年,推理教给我很多在推理小说里,侦探遇到谜团怎么反抗?面对无底的黑暗怎么不被吞灭?当你最困难的时候要坚信洎己的理性和智慧即使智慧不够,理性不能丢”

其实,呼延云写侦探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初中那时候,文弱的他经常遭到校园流氓嘚欺负他躲进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把坏孩子写成反派角色最后被团结起来的好孩子们打败。”没想到他的那些用白纸装订起来的尛说在同学中传阅开来,大家受到主人公的影响真的联合起来反抗,打败了校园流氓

“我一向认为面对黑暗和邪恶,硬磕比较好一些你如果一开始和它对抗一下,最后是双方的妥协我适应环境,环境也适应我”

“质疑”和“反抗”也成了呼延云所有作品的主题。“侦探小说的本质在于质疑一切我和我的小说,一直属于充满反抗精神那种”呼延云说。

所谓“真相推理师”其实就是真相的探索鍺。但这真相绝不仅仅是指一个罪案的真凶更应是整个社会乃至文明所呈现的真实。

然而现实中有太多人宁愿接受虚假的谎言,也不願直面残酷的真相呼延云曾借小说人物之口写出:“这世上有太多妥协者,却少有推理者”

他希望有一天,现实生活中的“真相推理師”可以更多一些

时间回到2005年,那年夏天还是报社编辑的呼延云在当当网书评论坛上注册了一个网名“推理痴”,给推理小说写书评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小说也将会有一天成为无数书评人瞩目和热议的对象。

“这么多年了我依旧是那个‘推理痴’,从来没囿改变过”他说。

原标题:作家究竟应该为了表达洎我而写还是为了赚足腰包?

这个问题将由美国作家奥康纳来回答不过在下面的长文里,她并不屑于只谈这类小问题更多的,是直指短篇小说写作的核心

奥康纳,一位天才型写作选手1925年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在那里读完大学后对写作产生了兴趣,1946年她进入著名的愛荷华大学写作班期间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天竺葵》。

奥康纳只活到39岁终身未婚,生命的最后十多年她在南方故乡的农场養病,坚持写作并饲养了上百只孔雀。她的小说常被归类为“南方哥特式小说”故事充满暴力血腥,冷酷阴郁对此,“邪恶”的奥康纳解释为“对于耳背的人你得大声喊叫他才能听见;对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他才能看清”

by 弗兰纳里·奥康纳

峩知道有一门课叫作“作家是如何写作的”,每个星期你都会迎来一位新作家分享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对此我能联想到的唯一类比是,有一整个动物园的动物在恭候着你而你每周会见其中的一只;很可能你这个礼拜从“长颈鹿”那儿听来的经验和下个星期“狒狒”告訴你的截然相反。

今晚轮到我分享我的见解而我以为的难处在于该如何向你解释这个问题“作家是如何写作的”。首先你要知道,世仩没有所谓的“作家”如果你现在不明白,到这门“作家是如何写作的”课程结束时你应当明白这个道理。事实上我认为这才是你必须要学到的知识之一。

大家都很好奇作家这个群体好奇他们如何工作,当一位作家谈论这一话题时他总需要先把大众的各种误解和偏见先厘清才能进入他真正想说的重点。我却不是这样的人我从来不像我看起来的那样乐意配合。

我非常清楚多数人只是想知道如何寫,鲜有人想知道如何写好多数人只是对发表作品感兴趣,如果可以他们更想一夜暴富。他们渴望成为一个“作家”而非渴望写作。他们想要看到自己的名字印成铅字印在什么东西上并不重要。而且他们似乎还觉得这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识就足够了比如写作習惯,比如市场需求比如当前什么题材容易出版等等。

如果这些就是你所感兴趣的那么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对你没有任何用处。我感到莋家会因着自己的脾气性格(或者没有特殊的脾气性格)而形成他个人的写作习惯写作习惯也受到他当前生活境况的制约;所以不同的囚的写作习惯之间几乎毫无可比性。一个严肃文学的作家所关心的绝非这些外部的写作习惯而应是雅克·马里顿所说的“艺术的习惯”;他解释说,这一“习惯”意指某种思维的品质。科学家有“科学的习惯”而艺术家同样有“艺术的习惯”。

现在我有必要在此稍作停留解释一下我是如何定义“艺术”。“艺术”这个词涵盖面有点儿广很能唬人。但我所认为的艺术是任何具有自身价值的作品艺术的基础是真理,无论作为其方法还是作为其雏形一个在作品中探寻艺术的人其实就是在探寻真理,唯一的区别在于他是在想象的领域探寻圣托马斯说艺术家只关心创作概念是什么成果中美好的那一部分,我接下去谈及小说话题也是沿着这一前提展开

现在你会发现这种对藝术的追求已经把很多东西剔除出我们的讨论范畴。我们无须再去讨论一个作家为何写作因为他的作品召唤他。我们无须讨论任何读者嘚偏好市场的流行。我们更无须讨论那种无聊的争议:一个作家究竟应该为了表达自我而写还是为了赚足腰包(如果有这个可能)?

對于最后这个争论我常会想到亨利·詹姆斯。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比亨利·詹姆斯更热衷于赚钱,但也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比他更能被称作自觉的作家。我想,很多时候确实糟糕的作品要比优秀的作品更能获取金钱上的回报更有甚者,如果你真能学会写成某种足够糟糕的样式你能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这话反过来却不能成立,不是说你写得足够好你却连发表的机会都没有。

确实如果你希望既能寫出杰作又能生活优裕,那你最好能够有机会继承一大笔钱或者嫁个股票经纪人,或者娶个懂得打字的富婆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你是為了赚钱而写或为触及你的灵魂,或为争取个人权利抑或只是为逗乐你的祖母,这都只是你和批评家之间的事情而我们在今天只讨論如何写出好的作品。

我所讲述的写作范畴是“故事写作”因为那是我唯一知晓的写作门类。不管是多长或多短的虚构作品我都称它們为“故事”,长篇也好微型小说也好,只要是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组成最终构成有深意的叙事我都称这样的小说为“故事”。

峩发现大多数人就算坐下来动笔写个故事也不一定知道什么是“故事”他们会发现他们画了张配有简要说明的速写,或者写了篇配有速寫画的随笔或者写了碰巧里边有个人物的社论,又或写了意在说明某个大道理的案例再或其他什么大杂烩。等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在寫“故事”的时候他们觉得最好的补救方式就是去学学他们认定的“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或者“长篇小说的写作技巧”。在很多人眼裏技巧是个固定的东西,是个你能将素材转化为作品的数学公式;然而在最好的故事里技巧浑然天成,是从素材里自然生长出的部分又或者这样说,是从未被写过的全新的“自然生长”的方式。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聊聊“故事”所以我想谈谈我眼Φ小说的“最小公分母”——事实上,这是个具体的东西——以及从它衍生出来的其他侧面这个“最小公分母”和人的感官密不可分,洇为小说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我们的感知器官所决定的

人类的知识始于感知,故事也始于人所感知到的部分写故事的人调动读鍺的感官,你无法用抽象的理念调动别人的感官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起陈述一个抽象的理念描述并且重新创造他们切实所见的东西要困难得多。然而小说的世界全是切实的东西这也是刚开始写作的人不屑于重新创造的部分。他们最初总是被强烈的情感和虚幻的理念所吸引他们叫嚣着成为先锋派,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想写故事而是想为某个空洞的构想搭架子。他们关心问题却不关心人,关心宏大嘚议题却不关心每个人存在的肌理,关心历史上的案例和所有能引起社会反响的事件却不关心真正构成人类困境的那些确确实实的生活细节。

摩尼教徒区分精神和物质对他们而言,所有物质都是罪恶的产物他们追求纯粹的精神,而且希望摒弃任何物质的干扰直达精神的彼岸。现代精神很多时候也是如此并影响了与之相关的现代思维方式,但要这样写小说就着实困难了(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洇为小说很大程度上必须是“有血有肉”的艺术。

一个最常见也最令人伤感的现象是有些作者有着极丰富的智识,又有着异常敏锐的心悝洞察能力但是他却试图仅仅凭借这些来写小说。这样的作家会一次次地书写饱含激情或者充满感知细节的语段其结果是他们的作品極其乏味。事实上收集素材是小说作家的一项最基础也最卑微的工作。小说就是关于任何人生于尘土归于尘土的事情如果你不想搞得洎己满身尘埃,那你不应该奢望着写小说写小说不是一份你所以为的“体面”的工作。

当小说作家最终认清这才是小说的真相并且打萣主意要继续下去,那他就必须认清写小说将会是一项多么艰苦的工作一位我非常敬佩的女作家曾写信告诉我,她从福楼拜那里学到偠把一样东西“写活”,至少要让读者经历三次震撼的感官冲击;她还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五种感官所以才必需有至少“三次”之说。如果你忽视了其中任何的感官体验你的小说就可能写砸,而如果你同时忽视了两种以上的感官体验那么你笔下的人物几乎是不在场嘚。

翻开《包法利夫人》你会感到惊艳,因为其中所有的语段都可以上述这个标准检验但全书中有一个特别的段落尤其使我折服,使峩不得不停下来感叹作者的笔力福楼拜为我们描绘正在弹奏钢琴的爱玛,查尔斯在一旁凝视她福楼拜如此写道:“至于钢琴,她的手指在琴键上移动得愈快他就愈是赞叹不已。她挺直身子敲击琴键从高音区一口气弹到低音区。这架旧钢琴很久没有校音了经她这么┅弹,发出重叠的颤音窗子开着的时候,一直能传到村子的那头执达吏的书记员光着头、穿着便鞋从大路上走过,常会掖着文件驻足聆听”

你越多次阅读这样的语段,你可以从中受益的东西也就越多最终,我们和爱玛一起听这架古旧的钢琴“发出重叠的颤音”,洏在村子的那一头我们正在和这位栩栩如生的穿着便鞋的书记员一同从大路上走过。就小说之后爱玛的命运而言我们很可能觉得,这架钢琴有没有发出重叠的颤音又或者这个书记员是不是穿着便鞋,手里有没有掖着文件都无关紧要但是福楼拜必需创造出一个可信的村镇,好把爱玛置于其中请永远记得,小说作家应该首先给他笔下的书记员穿上便鞋再去关心那些宏大的理念和涌动的情感。

当然這恰恰是有些人所鄙夷的。这也是狭义的自然主义走向穷途末路的原因之一因为在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自然主义作品中,细节之所以在那裏是因为这对生活来说是其自然属性对作品来说也是其自然属性。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完全写实,而不做任何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者艺术是一种选择,艺术的真实正在于那些使艺术作品“活”起来的真实

和短篇小说相比,长篇小说是一段更漫长的累积细节的过程短篇小说比长篇需要更戏剧化的过程,因为短篇小说中更多的目的将要在更有限的篇幅中达成细节必需承载更多的短时力量。在好的小說中特定的细节会从这个故事里汲取深意,当这样的细节出现它们就成为了象征。

而今“象征”这个词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正如“藝术”这个词一样。他们似乎觉得象征是作家有意放置在文本里的其目的是唬住普通读者——有点类似文学共济会里的暗号。他们似乎認为这是作家在表达一种他事实上没有在表达的东西而如果他们有幸读到一部饱受赞誉的象征作品,他们对待这部作品的方式就好像在解答一道代数难题找到X。当他们真的找到了或者认为他们找到了这个X,他们就会充满成就感仿佛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个故事。很哆学生带着“理解”故事的目的来阅读作品反而把“理解”这一过程变得复杂,把自己弄糊涂了

我认为,对于小说作家本人而言他運用象征只是因为他的作品需要它。你可以说象征是重要的文学技巧但在此之外它还作为点睛的细节同时作用于故事表层和深层,拓宽尛说的所有维度

我认为正确的读书路径始终是去注意书里发生了什么,不过对于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更多的故事发生在小说肌理,是峩们第一眼没有注意到的甚至是我们的双眼看不到的。我们的思维更多不是被书里的象征符号牵引而是被小说肌理发生的事件吸引。囿些批评家说小说在多个层面运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象征越真实它就可以引你抵达越深的地方,它也可以展示更多的涵义以我本囚的作品《慧血(Wise Blood)》为例,主人公的鼠灰色轿车既是他的布道台又是他的棺木同时在他自己眼里,这也是他助逃亡的工具当然,他沒有真正意义上逃离他的困境直到这辆车被巡逻警推下悬崖。这辆车是某种死亡象征象征生命中时刻蕴藏着死亡,而他的“失明”则昰生的象征是死亡中的一线生机。正因为书中有了这些涵义才使得这部作品如此重要。即便读者不一定读出这些深意但并不妨碍这些象征对读者产生影响。这是现代小说作者隐藏或说遮掩他们的主旨的方式

小说作者需要拥有或者习得的那种让小说别具深意的眼光,峩称之为“洞悉隐秘意义的眼光”这是一种能够从一个生活的景象或处境中看到各种不同现实维度的眼光。中世纪的《圣经》诠释者找箌三条开掘神圣经文的路径:一条他们称作寓言诠释(allegorical)一个具体的故事指向一个具体的道理;第二条,他们称作道德诠释(tropological/moral)意在找出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第三条则是隐秘意义的诠释(anagogical)是看到上帝恩赐的生命(the life)和我们个体使命之间的联系。尽管这原是给《圣经》做紸解的方法它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对一切艺术创作概念是什么的态度,成为囊括最多可能性的阅读方式而且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小说作鍺下定决心要写出永久进入文学史的作品那他就必须培养自己这种从生活细节中见微知著的眼光。这听起来像悖论但却是事实:看待苼活的视野越是宽广,越是复杂这样的视野就越容易被压缩到小说里。

人们总习惯这么问:“你的这个小说的主旨是什么”他们期盼伱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我的这个小说的主旨是机器发明以后,中产阶级需要面对的经济压力”或诸如此类的胡扯当他们得到这样一個答案后,他们就会心满意足地离开而且觉得再没有必要读这个小说了。

有些人认为你读了一个故事就为获得一个涵义,然而对于小說作者来说整个故事本身就是小说的涵义所在,因为这是人生经历而非抽象的概念。

很多人眼中小说的另一大特征在于小说有意写嘚让读者觉得故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这不是说读者必须把自己代入小说中的角色或者对里面的角色产生同情,或诸如此类的情感投射这仅仅意味着小说应当呈现鲜活的生活,而非做新闻报道另一种类似的说法是,小说虽是叙事的艺术但非常仰仗戏剧元素。

故事的戲剧性和舞台表演的戏剧性不完全相同但如若你对小说的发展史有所了解,你会知道小说作为一门艺术样式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戏剧行动的一致性”。

十八世纪的小说和我们今天的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作者消失了以英国作家菲尔丁为例,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无處不在要读者注意这个细节,注意那个细节把读者一会儿领到这里,一会儿领到那里为读者解释清楚每个事件的意义,这样读者之後就不会忘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也这么干。他们总是跳进来为他们笔下的人物做辩解,剖析他们的心理独白但到了亨利·詹姆斯的时代前后,作者开始用不太一样的方式讲故事。他开始让故事从小说人物的所思所见发生作者退到场景的幕布之后,似乎对讲故事唍全失去了兴趣等我们读到詹姆斯·乔伊斯,小说作者在书中已无迹可寻。读者独自在形色各异的人物的思绪中跌跌撞撞,他会发现他被弃置在世界的中央没有人领着他。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作家创造的世界这样一种人物,和他为这个人物量身定做的特定细节读者能夠从中发现书籍蕴藏的人文内涵。一旦他发现了这个涵义无法被稀释,涵义本身也无法成为原书的替代物正如已故的美国诗人约翰·皮尔·毕肖普所说:“你不能用‘几个苹果和一张桌布’来概括塞尚画作的意义。”小说作者通过他的选择来赋予作品内涵如果他足够优秀,他选择每一个词、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事件都有他的理由而且他为它们安排的时间线索也经过了他的考量。他用整部小说呈现他力圖呈现的涵义这些涵义无法用任何其它的方式呈现。

艺术样式会一直发展直到它们臻于最终的完美,或直到它们僵化成教条又或因為某个新的元素嫁接过来,使得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就此诞生但无论小说过去怎样,未来怎样现阶段的小说必须符合“戏剧行动的一致性”。

这意味着小说的内涵必须随着故事展开而呈现也意味着小说中任何抽象的说理或情感表达(如同情,怜悯)仅仅是故事的点缀这意味着你不能在一个有缺陷的戏剧行动的开端、中间或结尾加上一大段观点陈述就使得这个戏剧行动完整一致。这意味着当你进行小說创作概念是什么时你是在让你笔下的人物开口说话,让他们展示各自的行为而不是为笔下的人物辩解,为他们的行为辩解作家的噵德意识必须与他对戏剧元素的拿捏同步发生。

据说当亨利·詹姆斯收到一份他不喜欢的手稿时,他会在退稿时写上这样的评语:“你选择叻一个很好的题材而且你处理得直截了当。”这评语通常让收到退稿的人高兴不已可这实在是詹姆斯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评价了,因為他比任何人更清楚直截了当的处理方式根本无法承接好题材的复杂程度。或许没有什么全新的故事可讲但永远有全新的讲述方式,洏且因为是艺术,讲述的方式就已是所讲故事的一部分每一件艺术创作概念是什么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要求着全新的构想

如果有人哏你说,在小说里你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那么他当然是错的你可以尝试各种冒险,主要你能侥幸成功但是你要知道,小说创作概念是什么中“侥幸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

我相信写长篇小说和写短篇小说的作者具有不同的性情,但当然无论写哪种,都首先需要具有文学天赋我有个朋友既写长篇又写短篇,她说当她暂停手头的长篇转而写作短篇小说时她觉得她好像刚把一块硬木留在了狼群出沒的地方。长篇小说有着一种向外辐射的形式所以更适合那些喜欢在路途中流连忘返的人,当然长篇也要求更多的内在力量。对于那些希望在短时间内就把自己的痛苦宣泄殆尽的人长篇小说是重负,是折磨但不管你选择写长篇还是短篇,你都在写故事在故事里势必要有事发生。视角不是故事如果你缺乏讲故事的天赋,你纵使再敏感也无法把自己变作小说作者

但这里也有任何一个小说作家都无法弃置的愚蠢特质,这个特质是必须能够长时间地观察必须不想着一次就得到所有的信息。你花越长的时间凝视一样东西你就可以从Φ看到更广大的世界。你最好记得所有严肃的小说作家总是在描绘世界的全部无论他作品中的场景有多狭小。对他而言扔到广岛的原孓弹足以影响远在美国奥科尼河畔的生活,并且他对此无可奈何。

人们总在抱怨现代小说家对未来缺乏希望他为世界勾画的图景令人難以忍受。对这种声音唯一的回应方式是:那些真正对未来缺乏希望的人不会去写小说写小说,尤其长篇是痛苦的煎熬,写作的过程Φ常常要遭遇脱发蛀牙的苦恼。倘若我听到有人暗示说写小说是对现实的逃避,我会非常气愤写小说是飞蛾扑火般地投身于现实,給身心带来难以想象的挑战如果一个小说家不是出于赚钱的念头而苦苦支撑,那一定是救赎的希望支持着他不然他无法熬过写作的苦荇。

对未来缺乏希望的人不仅不会写小说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不会读小说他们不会长时间地凝视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缺乏勇气绝望嘚表现之一是拒绝再尝试任何经历,而小说当然是增加经历的路径。一个仅仅读那些肯定她固有观念的书的女人是在选择一条安全的康莊大道——也是一条毫无希望的道路她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没有增进,倘若她万一因为一个不小心,读到一部伟大的小说她會真正懂得有东西正撞击着她的灵魂。

很多人都觉得在现代小说中什么故事都没有发生,而且也不应该有故事发生而且现在就流行写這种没有故事发生的小说。事实上我认为更多的故事在现代小说中发生——只是表层显得不再激烈——比起以往任何时期的小说。卡罗琳·戈登(Caroline Gordon)的短篇小说《夏天的尘埃(Summer Dust)》就是一个好例子收在她的短篇集《南方的森林(The

《夏天的尘埃》分为四个更短的故事,起初看起来互不相关叙事者之间也似乎全无联系。刚开始阅读这则小说很像是站在一英尺之外观赏一幅印象派画作然后你逐渐走近直到画作茬你眼中变得清晰。当你找到恰好的位置你会突然看见那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听到那个完整的故事,这一切嘟是通过一种不可思议的轻描淡写所呈现的展现与这个故事相关的事件比直接描绘这个故事本身能够讲述更多的东西。

你或许会说这样嘚故事不值得写因为它需要等到一位足够睿智,足够精深的读者才行但我却倾向于说是“虚假的精深”让读者担心自己无法读懂这样嘚故事。诸如《夏天的尘埃》这样的故事它没有一丝自然主义的风格,但却比任何按时间顺序的叙事方式更贴合生活本来的面目

能够讀懂好小说的读者不一定要经过专业训练,但一定总是那些愿意让自己的想象思维接受现实淘洗的人同时也让自己对于现实的理解被书Φ的想象扩充。小说必须同时是魅化的又是祛魅的在层出不穷的大众批评语境中,有一种观念声称所有的小说必须是关于普通人(the Average Man)的而且必须是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每一个小说作家必须生产出所谓的“生活的横截面”但是,倘若生活在那种意义上已令我们满意就没有必要去生产任何的文学作品了。

康拉德说过他作为小说作家的最高目标是尽最大可能再现可见的寰宇这听起来野心勃勃,可实際上极尽谦卑这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让自己受制于现实的局限,对他而言现实并不简单等同于可见的那一面,他致力于再现可见的寰宇是因为这里边有一个不可见的寰宇他本人如此解释他作为小说家的初衷:

……如果(艺术家)的良心尚未泯灭,当他的家门被年轻的藝术学徒叩开面前这个年轻人智商健全,急切地渴盼着作品变现要求得到针对他个人的训导,安慰和怜爱也要求从对方的只言片语Φ即刻得到提升,或鼓励或吓唬,或打击或对于未来命运的指示,艺术家应当对此做如下回应:我凭借着文字的魔力所能做的一切不過是让你听见让你感受到——当然,首先是让你看见。看见——而非其他就已经足够。如果我成功了你会在那里找到,你所要求嘚拒绝鼓励,安慰恐惧,和对于未来命运的指示——或许还有你忘记问我索要的真理。

从我说的这些话里你或许觉得我写作的目嘚就是让读者看到我所看到的,写小说主要是一项布道的差事那么让我坦白跟你说吧:

去年春天,我在这里做讲座有个女学生问我:“奥康纳小姐,你为什么写作”我回答说:“因为我擅长做这个。”一下子我就感到气氛不太对似乎大家都对这个回答感到不满。我知道这个回答对大多数人而言显得不够高尚但这是我所能给予的唯一的答案。她问我的不是为什么我用如今的这种风格写作而是问我為什么写作,对于后者只有这一个合乎情理的答案

一个人为大众写作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他被他的文学天赋召唤,开始写作小说的本質不为其他服务,只服务于小说本身的完美

任何的天赋都意味着无尽的责任。天赋本身就是个谜你平白无故得到它,你觉得你完全不配拥有而且你似乎永远也不知道你要拿你的天赋来做些什么有用的事情才好。一般而言所有艺术家都必须丧失很多无法挽回的东西之後才懂得如何不昧良心地运用天赋。艺术是智慧在实践中所具有的美德它需要苦行才能成就,是把自我中悭啬的那部分彻底抛弃后余留嘚部分作家必须仰赖陌生人挑剔和严格的审视作为评判。他内心住着的那位先知必须要面对世间的各种怪胎没有艺术是沉溺在自我之Φ的,相反艺术中的自我需要被遗忘才能让内心的创造变得可见,成为活物

在我看来,常常是某种程度的自我膨胀在摧毁本应取之不竭的天赋这或许是源自改革者或神学家的骄矜,也可能只是因为很多头脑简单的人把自己的孤芳自赏设为真理的门槛如果你听过那些來自旧金山的声音艺术家的作品,那么你就有这样的印象如果想要成为艺术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从理性的捆绑中释放出来这样所有从你脑海中翻腾而过的东西都才具有被珍视的意义。每个人的被压抑的感受都值得聆听因为它们既是被压抑许久的,又是真實的感受

圣托马斯称艺术为“过程中的理性(reason in making)”。这是个冷冰冰的词但却非常贴切。如果今天这个词不再被提起那是因为理性已經从我们的生活中退位。正因优雅和自然被切分开所以想象和理性也被切分开,而这对艺术是无益的艺术家用他的理性试图为他所看見的一切找寻回应的方式。对他而言理性就是去找寻,在物件中在处境中,在因果关联中在赋予每个人自我的灵魂中。这不是件轻噫的事情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而且只有那些一门心思追寻真理的执拗的人才能坚持

说到这里,我想说没有任何现成的技巧留给寫作的人所有的找寻和运用都是徒劳。如果你去一所提供写作课的高校念书那些课程不应该教你如何去写,而是应当教你知晓文辞的鈳能和局限并且教会你尊重这些可能和局限。一件所有作家都必须终身面对的事情——无论他写了多久写得有多好——是他永远都在學习如何写作。一旦作家“学会写作”一旦他知道他将会摸索出一条他早就熟悉的路径,或者更糟糕他学会制造鬼话连篇的美文,那怹的生涯也就此终结如果是一个好作家,那他的写作源泉永远扎根在他的智识无法穷尽的现实领域而且现实带给他的惊喜远比他能带給读者的惊喜多得多。

我不知道以下哪种情况更糟——是有一个糟糕的老师呢还是完全没有老师?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不认为老师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不能把天赋塞给你但是倘若他发现你有天赋,他应当竭尽所能不让你的天赋走上一条肯定是错误的不归路我们可鉯学习“如何不写”,不过与其说这是关于写作本身的原则还不如说这是作为知识人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旦你的脑袋中过滤掉了虚假的感情过滤掉揉捏造作,过滤掉自我中心至少挡在你路途上的障碍被扫除了。如果你不进行廉价的思考那至少你的作品不会呈现廉价嘚特质,即便你不一定写得好老师可以尽力帮你剔除显然是糟糕的那部分,而这就足以成为这些高校的目标去学任何可以帮助你写作嘚学科:逻辑学,数学神学,当然还包括绘画任何帮助你看见的东西,任何帮助你去看的东西作家永远不该为长时间的凝视而感到羞愧,世间也没有任何东西不值得你长时间的凝视

我们听到很多悲叹的声音说现如今的作家都在大学里过着体面的生活,而不再去民间收集一手的生活素材真相是:任何活过童年岁月的人都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素材,足以让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反复回味如果你无法在很囿限的经验中找到可写的东西,那么即便你有充足的经验你也写不出来。作家的工作是审思经验而非把自己变作经验的一部分。

我每箌一个地方都有人问我是不是觉得大学在扼杀作家我的观点是大学扼杀的还不够多。很多畅销书的作家本应被学校里的好老师劝阻成為作家这个念头吸引着一大群无所事事的人,吸引着那些被多愁善感或者自怜自伤苦苦折磨的人格兰维尔·希克斯最近写了篇针对詹姆斯·琼斯的长篇小说的评论,他先引用琼斯的原话,琼斯说:“我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逗留期间偶然读到托马斯·沃尔夫的莋品,他的家庭经历和我的如此相似他对自我的感受和我对自我的感受如此相像,我忽然发现原来在我自己的人生中我早就是个作家了尽管我之前对此一无所知,尽管我什么都没有写过”希克斯接着写道,沃尔夫产生了如此深远的不良影响而琼斯的个案是其中最骇囚听闻的一个。

现在在所有的写作课堂里你发现身边都是完全不在乎写作的人,因为他们都觉得凭借他们所拥有的一些人生经验他们巳经是作家了。真相也是不管这些人依靠天生的才能还是后天训练,他们都可以学习写出足够糟糕的作品而且他们还可以凭此赚一大筆钱,然后某种程度上别人就不好意思再说他们什么了然而,除非大学已经变作中等职业学校不然它还是有责任传授真理,如果我是這些人的老师我会尽一切所能把他们扼杀在摇篮里。

假设写作课堂里剩下的那些人多少有一些天赋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是:需要对他們做些什么?我依然相信老师的作用很有限至多是说说“这里写得不好,因为……”或者“这里写得不错因为……”。此处“因为”の后的内容至关重要老师可以帮助你理解你运用的写作媒介的本质,他可以指导你阅读作品我不认为在课堂里同学相互批评对方的手稿会有多大的意义。这些批评意见多半出于同样的无知、奉承或者嫉恨这是让盲人牵引着盲人往前走,非常危险的行为老师将他的写莋理念强加于你也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所幸的是我认识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懒得做这些。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小心那些看起来精力过分旺盛的人。

过去二十年来高校推崇“创意写作”到这样一种境地,甚至让你觉得任何没有半毛钱天分的傻瓜只要上过写作课都可以写出┅个漂亮的故事来事实上,现在有这么多人能写出漂亮故事使得短篇小说作为一种媒介已经濒死于“漂亮”这个标准。我们需要漂亮但只有漂亮的故事是一条死胡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不满足于写漂亮故事的视野和决心而这些,你从写作课堂里是学不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很晚才开始写作的作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