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当年马救了苏氏的老族人是真的吗

传说当年马救了苏氏的老族人是真的吗-百谷歌十二生肖马故事传说和来历
  属马的人都会有着一种很自信的态度,但是也是会容易会在事情中自信过头,那么十二马故事传说和来历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马故事传说和来历
  生肖马相关的传说故事
  得宠的马儿
  楚庄王是个爱标新立异的人,他非常宠爱一匹马,他给那匹马穿上用五种装饰而成的锦衣,并且将它养在富丽堂皇的房子里,还给它睡没有帐幕的床,它吃切好的蜜枣干。楚庄王派了五十位仆人专门服侍这匹马,将它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是这匹养尊处优的马,竟然因为太过肥胖而死了。楚庄王当然是非常的伤心,他决定要大臣们为这匹马办丧事,并且想要用大夫的礼仪来葬马,优孟听到这件事,就飞也似地走进宫殿中,号啕大哭,楚庄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
  &你有什么事哭得这么伤心?&优孟回答:
  &听说大王的爱马过世了,凭楚国这样的大国,却只用大夫的礼仪来葬大王的爱马,这未免太草率了!请大王用君王的礼仪来葬它,这样一来,天下诸侯都会知道大王原来是一个贱人贵马的人啊!&
  楚庄王听了,才恍然大悟的说:&我的过错,难道已经大到这种地步了吗?&
  超级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是五霸之一,乃是能控制世局的杰出人物。
  有一次,秦穆公问伯乐:&你是天下第一等相马的人,有没有可以继承
  你的子弟?&伯乐微笑:
  &我的儿子一个个都是平凡庸俗的人,恐怕没有鉴赏天下良马的能耐,大概只能稍稍辨识马的好与坏罢了!因为好马能筋骨辨别出,但是&天下的马&的相法却是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令人无法捉摸,我那几个笨儿子,是没有这种知马的功力啊!不过我知道有一个名叫方九皋的人,有鉴赏马的特殊力能,超过我很多。他的个性淡泊,常常替人做工或是自己砍柴为生,但是他特别喜欢相马。要是您不嫌弃的话,我很乐意为你引见这个人。&
  穆公听了,非常高兴,马上对伯乐说:&我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就请先生为我引见,越快越好。&穆公接见方九皋后,就命令他出去寻找天下的良马。过了三个月后,方九皋才回来见穆公,穆公问他说:&先生找到的是什么样的马啊?&方九皋愣了一下,才说:&嗯!是匹黄色的雌马吧?&
  穆公带着侍卫去看了看,结果马厩中站的不是黄色的雌马,而是黑色的雄!穆公觉得非常失望,马上把伯乐叫来问:&你推荐的方九皋并不像你所说的那么好,而且还有点笨笨的呢!甚至连马的色泽、雌雄都分不清楚,那里有什么不能去认识&天下的马&呢?&&其实您批评方九皋不认识马的地方,正是他识马的才能啊!他所看到的是一匹马内在的美好才能,而不是外在的形态。他的相马法是超越马的躯壳,直接认识本质的高妙境界啊!&伯乐说。果然,方九皋带回来的马,经过审试后,证实是匹超越群马的&天下
  之马&!
  驴子和马
  一个人赶着一头驴和一匹马在路上走。驴子对马说:&我吃不消了,驮不动这么多东西。帮帮我吧,哪怕只帮我驮一小部分也好啊!&
  马没有理它。 &()
  因为过度劳累,驴子终于倒在地上死了。主人便把驴子身上驮的东西都放到了马背上,还加了一张驴皮。于是,马叫道:&唉!我多命苦,多可怜,多不幸,多倒霉!当初我不帮驴子的忙,现在呢,所有的东西全压在我背上,还加上了驴子的皮。&
  关于生肖马的来历
  马是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时&&&中午十一点至中午一点又称&马时&。易卦为&干为马&。
  传说古时的马有双翅,叫天马,它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天马因玉帝宠爱,渐渐骄横起来,时常胡作非为,一日,天马出天宫,直奔东海要硬闯龙宫。守宫门的神龟及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了神桂,此事告到天宫,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马双翅。并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许翻身。
  200多年后,人类始姐&&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天宫玉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了信,并告诉天马如何才能众山下出来,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来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间终生为您效力。&人祖听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马所言,砍去了山顶上的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昆仑山底一跃而出。
  天马为了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来到人世间,终生终世为人祖效劳。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在战时,披甲备鞍,征占沙场,同主人出生入死,屡建占功。从此,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最选 推选的动物之一。玉帝也因马立功赎罪 ,有助于人而允许马当上了生肖。
  民间的传说固然是虚构的,但事实上马与人类的关系这亲密,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的。自从人类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马就成了人类最先伺养的动物之一。马以它的那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的特征,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无论是在农耕、狞猎、运输、交通等方面,还是在古今中外的血雨腥 风的战场上,马都给人类立下了汗马功劳。无怪古人将马作为&六畜之首&来评价了。在今天,尽管由于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马作为人类的助手这一作用对削弱,但千百万年来那一幅幅瑚马行空、老骥伏枥、千金买骨、义马救主的动人图景,那一份祖先遗传下来的恋马之情却永远不会消失。
  马,以它的忠诚、勤恳、灵性获得了人类的认同,它成为人类的生肖是当之无愧的。
  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物者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
看过这篇文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十二生肖马,故事传说,来历相关文章:
网友阅读最多的文章:
&推荐阅读(祥安阁推荐以下文章供您查阅)
推荐文章列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从黔东北的石马传说谈土家族对马的信仰图腾
在黔东北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江口等土家族聚居地区,历史上由于山高坡陡,江河切割,交通极为不便。因此,自古以来,马是人们沟通内外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除江河水路以船为交通工具之外,马即为替代人力肩挑背驮的被称为山区陆地的“船”。在如今,凡是公路触角延伸不到之地或车辆无法到达之处,马还是唯一的能驮在较重物资的畜力。在广大农村,我们称专门以马作运载工具的职业群体为马帮。有了马帮,物资能到达再偏僻之地,再高大之山巅。因而,马成为土家族口口相传、绵延千万年的意象传奇,那些肖马的山形、图案、石头等土家族叫“石马”,也是人民寄托感情之载体,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和象征。&
在黔东北,关于“石马”的文字记载许肇始见于《田氏宗谱》。民国《沿河县志》建置志按:考《田氏宗谱》,隋末(公元617年)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倡乱,调黔中刺史田宗显往征,兵至天鹅山与战,贼溃奔成都,追及复败走渝城,潜往小河,踵至漆地(后坪金竹山下),建牙(通衙),访贼至石马,问住民何所,答以石马故庸州也。宗显以山水秀丽,土地肥沃,兼之城郭依然,迨贼受首,遂家焉(是为田氏入据沿河之始)。《沿河自治县地理志》附记: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授田宗显(字辉先、号耀光,陕西蓝田人)黔中刺史,后浩封为国公节度使,镇管黔中思州一十八堡、沿河四十八渡,旋加封为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世居石马,子孙世袭宣慰职,军民两管。
嘉靖《思南府·县志》山川篇记载:石马在府治北二百八十里。铺舍篇记载:沿河司…….曰石马铺,去司一百四十五里。《思南十景诗序》:考图按经,取山有石柱、万胜、石马……民国《沿河县志》古迹志:唐武德初(公元618年),其地当牂牁之冲,苗夷反覆不常,设庸州以弹压之。《德江县志》则记:庸州治所,位于泉口乡新联村。隋唐时期曾在此设庸州治所,管辖周边邻县,南宋时期设石马泉口司治所。德江县旅游局称庸州遗址在泉口乡政府所在地。《沿河自治县地理志》载:石马,今沿河中寨乡骡子岩,城廓犹存。由此看来,石马在德江泉口、沿河中寨一带,属庸州故属地。然而石马究竟何地?是沿河中寨乡骡子岩,还是德江泉口乡新联村或泉口乡政府所在地?
我们根据《思南府续志之二》:“石马山,城北二百八十里,峰峦耸拔,独冠诸山,中有燕子洞”的记载和访问中寨、泉口当地人知道,沿河中寨乡骡子岩、德江泉口乡新联村或泉口乡政府所在地均不完全符合志书所载情况,因为泉口乡政府所在地无此山,只不过因马腊溪或沿河中寨乡骡子岩离之不远而在南宋才根据石马山名设石马泉口司治所。马腊溪在泉口乡政府北7公里处,半山树木葱茏,林中有一形似石马巨石,山上还有一小洞可通山脚,但山形并不“独冠诸山”。中寨乡骡子岩在泉口乡政府东6公里处清河村,寨前一条马儿河蜿蜒到思渠万张坝和凉桥间汆入暗溪河入乌江,寨后有一雄峻的山崖,其山峰峦耸拔,独冠诸山;山崖半壁上有一深不可测的大洞,当地人称马尿洞,洞干多蝙蝠和燕子。洞前不到50米崖壁只是一个白色图案,每当夕阳晚照和夏天,崖上似骡似马的图案更清晰可见,骡子岩因此得名。与马相关的地名在骡子岩周围到处有,如马儿河,石马山、马腊溪、马脑顶、马鬃岭等。骡子岩寨上古城迹明显,老房老屋多,是田氏家族世居地。
沿河置县时,泉口寺、骡子岩属卜龟图十甲,1942年贵州省调整县与县地段,拨出泉口寺、马腊溪等归属德江。因为思南府辖内名山《思南十景》云:“石马名山”,所以历来关于石马的民间文学作品很多。如《思南府·县志》载:峰峦耸拔,独冠诸山,上有石马焉,因名。相传,居民稻熟,往往有践食之者。土人惊怪,因踪迹之,则此石马尾下有粪,因折其一足,怪遂息。而骡子岩的马似乎与此传说又不完全相符,试想,崖上之图案人们又如何因折其一足呢?显然没有马腊溪石马巨石被折足的符合现实情况。&
除此之外,在沿河的板场、谯家瓦厂坝、沙沱淇滩、干溪桂田坝等地都有相近的关于石马的传说故事和风物景象。传说在沙坨电站坝址上游500米处,石马座落在离沿河县城7公里的淇滩镇铅厂坝对面,在沙坨与彭家交界处的粮油直库下乌江西岸约5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石马右侧靠岩壁,头部逆江流斜向西南方,全身站于岩壁中下段,身长2米,胸围1米,四肢朝下,身色淡黄,石马唇边长着野草。相传几千年前,在彭华村(彭家)的田地里,群众发现一匹马在吃庄稼,群众追赶一天,野马四处奔跑,被逼到石马座落的悬崖顶而无路可逃,于是纵身跳下悬崖,不见踪影。人们认为是石马作怪,就聚众来到岩底,爬上悬崖,用铁锤将石马头部打掉。事后,在石马受伤处的颈部流了三年黄水,从此,不见有野马在地里吃庄稼。在甘溪田坝村寨的坝田中有一处形大如牛的石头,相传离石头北边600米远的洞里只要那大虫一出,必惊起石牛。石牛平常隐于稻田的泥土中,在大虫为害之时,它必显露其全身,呈躺卧状遥看西面板场坝方向。每当夜幕降临,在板场“较场坝”(今板场完小),就必有一头奇大无比的牛狂奔不已。天亮,板场的人们就惊异发现到甘溪方向沿路庄稼都被牛践踏过。如此反复,板场人便循牛足印到田坝,才知石牛之怪,遂怒斩一蹄。谯家瓦厂坝山顶有一山堡形如马,当地人也说是因马践踏庄稼被人们折足后变成。很显然,无论是马也好,牛也罢,对于一直以农为本的山区,自然把保护农作物不被践踏,获得丰收视为第一心愿。
在土家族地区,祈愿丰收的祭祀和信仰活动举不胜举,最典型的是每年春节的说春、跳灯,四月嫁毛虫,七月吃新节,八月“腊八粥”,还有平时的祭风神、傩堂戏等。也由此衍生出诸多文化来,古来诗词歌赋、成语谚语,传奇故事,礼仪祭拜等成百上千,难以一一举清。鞍不离马、鞍马劳顿、鞍马劳困、鞍马之劳、鞍前马后……等带“鞍”之“马”成语指军旅中的马之状态。马前马后、宝马香车、北叟失马、弊车羸马、破车瘦马、兵荒马乱、兵马未动、兵强马壮、伯乐相马、不食马肝、车殆马烦、车马盈门、车水马龙、车在马前……等比喻人们生活、势力、政治、经济、文化研究等各方面状况。因马而成的词汇有马锣、马刀、马枪、马球、马上、马车、马鞭、马甲、马褂、马市、马头(码头)、马路、马鹿、马蓝、马戏、马力、马达、马头琴、马尾松、马兰草、马蹄莲、马铃薯、马海毛、马大哈、单枪匹马、弓调马服、高车驷马、打马虎眼、短衣匹马、放牛归马、非驴非马、肥马轻裘、风樯阵马、归马放牛、裹尸马革、害群之马、寒蝉仗马、汗马功劳、横戈跃马、呼牛呼马、金戈铁马、金马玉堂、东风吹马耳、风马牛不相及……等等,不已而足,说明马已经与人们的方方面面相联系。&
关于马及石马景观的诗也很多。德江佚名作《石马》诗为:&
“石马无鞍在庸州,古来遗下几千秋,大风忽忽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嫩草风吹难开口,长鞭夜打不回头。强人大力难牵走,天地和栏夜不收。”&
还有一诗为:“石马归槽生得好,凡水处处有峥嵘。一程来至石马地,鱼米之乡好安身。”&
一个姓李的穷秀才为沙沱崖壁上的石马赋诗为:“石马原来在月舟,从古留下几千秋;邪风荡起无毛动,细雨瓢飘有汗流;嫩草登唇难开口,铁鞭任打不回头。”&
在思南城南二里有一处白虎岩名山也叫石马山。相传明代郡守每断狱,用刑即伤人。后考察知,因府治向东,是石马在右作祟。只好移公堂到治堂,将公堂作暖房,门前以石狮镇压为此思南人安康有诗云:&
“石马名山接上台,郁葱云树见龙媒。大完气象由天造,琭駬精神特地来。&
风过不闻嘶紫陌,春深惟见长苍苔。时人贪爱同支遁,题咏还归老杜才。”&
有人还记为:&&&&&&&&&
“石马名山接上台,郁葱云气近蓬莱。大完气象由天造,西及精神岂匠裁。&
风过不闻嘶紫陌,春来惟见长苍苔。时人贪爱同支遁,题咏还归杜老才。”&
思南安孝忠以此山形作《天马》诗曰:&
“房星下照驻南嵿,屹立骅骝势自然。衍应南时多学者,着鞭肯让祖生先。”&
从以上几首诗可以看出,无论是德江地域的石马,还是沿河境内的石马石牛,抑或是思南城郊的石马山、白虎岩,其传说故事核心部分和关于石马的诗文都如出一辙,没有实质性区别。这充分说明了在土家族地区马作为一种图腾信仰,已经深入人心,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现实性。它是与白虎崇拜一样的又一重要图腾,在土家人心里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历史及现实生活中,马是一种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动物。自古以来,马就同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功名声誉国家等密切相关。汉文马部字121个之多,马在《说文》中解释为:“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充分说明人们对马的研究不仅从上古时期以来就相当深入,同时将马作为民族威武、快速等阳性图腾象征和一种精神的升华。由此,人们对马称谓各种各样,分门别类。《山海经》“北海有兽,其状如马,名色青”为非凡神马。现实中二龄幼马为驹,公马称骘、牡,母马称骒。马六尺为骄、八尺以上为龙;六尺以上为马,八尺以上为戎。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驷或一乘。好马为骏、骥、骜、骁骏,劣马为骀、驽等等。&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畜力需要,人们对马的用途进行逐步分化,形成了几种具有明显特色功能的类型马。如大型挽马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生产及运输需要改种后的一种体力强的挽用马。类种有铁岭挽马&、吉林马、黑龙江马、关中马、渤海马等。兼用型马大部分集中在牧区,兼用体形,适应较佳,速力较快,适合牧区骑乘及城市竞技用,役用亦可,但体高及挽力均不如挽用大型,有伊犁马、三河马、金州马、锡林郭勒马、青海挽乘马等。山地型马在西北海拔2500m以上高原山地,以军用乘挽驮为目标,培育成新马种,适合在山地及草原区使用,爬山力强,持久力好,种类有山丹马、伊吾马等。&
由于马与人的长期生活与相伴,因而具有一种比较固定的象征意义,成为土家族甚至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符号和力量标志。典型的就是龙马精神。传说龙马身高八尺五寸,长长的颈项,显得无比伟岸高大,骨骼生有翅翼,翼边缘有一圈彩色鬓毛,它一旦引颈长啸,就会发出动听美妙的声音。祖先把龙马等同于阳“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说:“乾为马”,是天的象征,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等一切阳性的东西,因此,在千万年的发展中,龙马成了江河的灵魂,成了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着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所以,龙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仅说明马代表神采骏逸的形象和潇洒昂扬的身姿,还是中华民族的精魂。&
马又是奇异、非凡、能力、圣贤、人才、功著的象征。如日行千里的“千里马”,出神入化的周穆王“八匹骏马”,黄门“蒲稍、龙文、鱼目、汗血”四骏,孝忠得光武“大骊”所乘,吕布的“赤兔”骏马,曹操的“绝影”乘马,曹洪与魏武的“白鹤”,陈思王得汉武帝赠的大宛“紫骍马”以及颡上有白毛之“的卢”、驰骤烈风举帆之疾的“惊帆”&、拜伏善舞“赤龙驹”、死后双赤蛇出其鼻的“赤蛇”等其典故与名马不胜枚举,他们无不与主人一起珠联璧合成中华历史上人们永远瞻仰的特指对象。这些马或因其特别优异而名,或因主人的功勋伟大而著,总之是非凡之马。&
马,从农耕时代田野走来,从金戈铁马的平原走来,从神话传说的故事里走来,从一山一石的形态里走来,从现代竞技物欲与需要中走来。无论它是矫健身姿,还是风尘仆仆;无论是静卧万年,还是鲜活亲近;也不管是天马行空、驮马古道,还是龟纹纸墨,马都是人类默契的朋友和精气之神。因此徐悲鸿大师一生画马,以马表达他的感情和观点,以马寄托他的爱国主义的情怀。无论他早期所画的“踯躅四顾,萧然寡俦”、“为觅生刍尽日驰”&踯躅孤独马,还是后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昂扬奋进马,都是他借以抒写苦闷心情或表达希望和理想的主题。人们喜欢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龙,于是观音菩萨把龙王之子变成《西游记》里的唐僧坐的白龙马人们崇拜的忠心忠诚,勇往善良精神神武的象征。应当说,马是中华民族图腾。因为龙即为马,龙首像马,龙身部分也是马体,龙和马是互变的。《山海经》里讲:“马实龙精”,所以龙王的孩子才能变成马。《周礼》上说:“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才有“龙马”。&
而在土家族,以活马精化的石马承载着土家人民特别的情感和愿望,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石马是土家族祖先崇拜的精神或神灵化石。&&&&
马伴随着土家民族一起生存的历史非常久远。在土家族语言中,马仍读着马,与汉语音相同。《山海经》关于马的记述非常多,有马头人,马身动物,马蹄动物等奇人怪兽。《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海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骔。有兽焉,其名曰驕,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山海经·海外西经》:“一臂国在其北……有黄马虎文。……奇耾之国在其北,其人乘文马。”《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是禹的父亲)”。说明,马与人类相伴在千万年以上,是人类祖先的化身。在黔东北地区,以马精神而成的地名、村名“马鞍山”很多,亦有相应的神话传说故事,十分美丽传神。正如以上所述,马是龙的精化,当龙无法在现实中以具体的物象代表时,马是人们首选之物。马即神,为龙神。
龙是土家族的祖先,有传说土家族祖先蒙易是喝虎奶长大,有天去井边洗衣,不慎将戒指掉落井里,她于是解衣下井而被白龙射光怀孕,生下了土家族崇奉的白帝天王三兄弟。荜路蓝褛,披荆斩棘的土家族,老虎、龙、马就是土家族在同大自然斗争中一种民族生存、进化的人格精神的象征。因&“……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后汉书》的记录和《雍尼补所尼》古歌讲述一个老太婆生八个女儿“喝虎奶龙涎长大”的故事,把土家族的祖先与虎、龙、马直接联系起来,成为土家族把它们当民族图腾崇拜的依据。之外,马也是白虎和土家族先王的替代。土家族地区崇拜白虎,所以,许多地方的白虎岩、白虎图、白虎石都被赋予马的精神和传奇。
思南城郊的白虎岩就是一例,白虎崖也是石马山。德江荆角乡角口村高800米形如白虎的悬崖叫白虎神崖。在江口,建有白虎庙,是土家族祭祀白虎和“山王”的处所。在沿河板场乡熊家沟有一个大虫岩地名就是白虎岩湾,白虎岩湾对面又叫马家坡,马家坡下是马家沟,这里是李(虎)姓人家住的地方,是虎马之地。很显然,马就是虎,就是白虎、大虫。“马虎”一词也体现了马和虎的密切关系,因为“云从龙,风从虎”,马是龙,虎从龙,风从云,所以,虎在马之后,叫“马虎”;同样,《虎荟》卷四:“周幽王时,……牛化为虎”,牛和马都是土家族视为祖先神加以崇拜,在牛和马位序上,以词“风马牛”为代表,牛在马后。至于为何在黔东北地区,出现人们折马蹄、断牛脚的故事,这是与土家敬虎和赶虎同样的道理,其诸多传说故事反映了农耕经济时代人们保护庄稼,追赶践踏作物的神的历史。
马还是伏羲的符神。自古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天水一处有伏羲庙,其大殿中有一匹形状似龙似马的雕像即就是龙马。传说天水是伏羲故里,伏羲根据龙马身上的花斑河图创造出八卦。在河南省孟津县也有一个龙马负图寺,供奉着一匹三米多高的龙马。伏羲是虎形象神,所以土家族傩堂戏奉敬的神伏羲就是土家族的祖先。而千古不变的山形石头,除具备土家族尊神敬祖所凭依的功用外,更能体现土家族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所以关于石马的崇拜活动在土家族地区表现较多纯属自然而然的现象。&
&&&&二、敬马是土家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具体反映。&
在土家族地区,人们尤其喜欢能在山区盘山路上驮物之马。人们驯良它,受惠于它,驾驭于它,所以把马当作家庭的一分子,历来受到尊重和敬祀。土家族每年正月初六就是马过年,享受与人一样的待遇与尊重。但活马毕竟是有限生命的畜生,当土家族要把他升华为精神时,就会以其他来替代,比如纸马、木马、石马等。马作为神的代表,在民间祭祀中普遍用纸马即“甲马”。《辞海》称:“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而祭赛之,毕即焚化,谓之甲马。以纸为神佛之所凭依,似乎马也。”&土家在“冲傩罡神”时,禳灾益寿,驱瘟纳吉就要用纸折一个动物代表人和神的意愿,这个发挥船载作用的使者就是“纸马”,其送神活动叫“送船船”。还有在傩堂戏中,符马就是神马,即菩萨马子,具有求子求财的吉祥意义。在土家族家庭中,办事务(红白喜事),厨房菜案下的支撑架子就叫“马”,主人或客人都有祭奉。鲁班师傅作业的木椅架也叫“木马”,主人和木匠都要用公鸡、纸钱、香烛等祭奠,小心谨慎,丝毫不敢冒犯这个木头做的东西,因为它就代表鲁班先师。
在土家族的神仪式中,无马不成礼。印江县、沿河县都有回车马的婚俗,还有一个长有五支脚的龙驹马的传说。沿河等地观花请神时所请七仙姊妹和王母娘娘都是骑马而不是腾云驾雾下凡尘。在傩堂戏中,正戏《引兵土地》中的土地神引来千军万马的神灵交给傩堂戏的掌坛师。人们动则有马,立即办事叫“立马”、“马上”,出面解决问题叫“出马”,因此,土老司又叫“梯玛”(梯马),是祭祀时要上刀梯的马。等等这些,都是土家族将人化马、将马化神的表现。&
三、石马传说体现了土家人共同的精神向往与人格力量。&
余秋雨说:“深刻意义上的文化史,也就是集体人格史”。当土家族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人性特征时,它所反映的恰恰就是土家族的人格精神。神话来源于现实,历史升华为神话。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是土家族人民精神的化身,是民族人格的体现者。由于马是龙,是土家族的祖先,代表威武、忠诚、阳性等土家文化英雄,所以,马同土家族众多祖先——龙虎、伏羲、廪君、八部大王一样是族人凝聚的核心和共同的精神领袖。人们把土家族尊崇的对象、令人敬佩的品行、才智和功绩等根据需要创造出来,并以现实中的东西作依凭,当作真实的人物奉为至上,加以敬奉、传扬,以此光辉门面,树立自信心,龙如此,虎如此,马亦如此,都是土家族的民族认同的共同标志。马的形象和精神就是土家族在艰难恶劣环境中能够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族群图腾崇拜的典型象征,是族群共同人格的集中附合,是大家作为有相同血液关系标志物。所以,关于马和石马,才会在黔东北广大区域出现相同的地面,相同的故事,相似的诗词,并为人们争相传颂,作为当今文化品牌打造的资源。&
因此,石马在何处?我们不需要太多地劳神费力去考证。可以肯定地说,在有土家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石马和石马的传说,因为石马活在土家人心里,是土家人共同的图腾象征。(作者单位: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史志办)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