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庄的周家庄人民公社门票制度有什么特点

周家庄的启示:34年前在这里万名农民摁下红手印坚持走集体化道路
点击:1066&&作者:忠言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综合编发&&发布时间:
  【揭秘】34年前,周家庄万名农民摁下红手印誓走集体化道路
  (作者:忠言;原载:家庭百科)
  在安徽小岗村,有个十八人摁下红手印偷偷单干的故事;
  然而,在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也有摁下红手印的故事,那是周家庄万名农民誓保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坚决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摁下的红手印。
  只是这个红手印故事被人为刻意掩藏。如今,是揭开这个秘密的时候了——
这是1982年11月第一生产队全体社员,为保留人民公社制度摁下的红手印,明志继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成立于1958年的周家庄人民公社,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顽强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其健康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成功实践,充分显示了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威力,昭示着中国三农问题的光明前景。
  1982年,在全国政策性、强迫性解散人民公社的压力之下,周家庄人民公社党委实事求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排除种种干扰义无返顾地选择继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共同富裕道路。周家庄人民公社6个生产队的万名社员用勇敢和智慧抵制住了解散人民公社的风潮,勇敢摁下红手印明志,保住了人民公社经济集体体制。
  当时,担任周家庄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雷金河怎么也想不通,新中国开创的农业集体化道路有什么错?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错?况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人民公社已经具备了十分雄厚的物质基础,十分适合社会化的大生产,如果分田单干必然是对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前身合作社时期的老账本
  当时,许许多多的公社顶不住压力纷纷解散,周家庄人民公社面临生死考验。当时,河北省调整县级领导班子给县委书记的一大任务就是把周家庄公社解散,把土地分掉。雷金河这位老共产党员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党一贯讲实事求是,为什么在解散人民公社问题上就不能实事求是呢?就不能尊重群众的愿望非要搞“一刀切呢”?
  “大家都知道集体经济基础比较好,开会讨论是否要分地的时候,除了一两户之外,其他的社员都不愿分地到户。”
如今年逾古稀的刘建中亲自参加了当年征求群众意见的讨论会,至今记忆尤新。人民公社带头人、“老坚决”雷金河,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开始了他的顽强的力争。先是拖,拖不过。雷金河心急如焚四处奔波向上反映情况。
  老书记雷金河用过的笔记本
  雷金河()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晋州农民走合作化、集体化道路的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1949年周家庄诞生了第一个互助组,1951年建立了晋州市第一个合作社,1956年6个村联合诞生了1500多户的高级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雷金河任党委书记。
  雷金河也是河北省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且由于周家庄人民公社早就是河北的先进典型,也认识了不少上级领导。据传雷金河在抗战时期就是威震敌胆的游击队长,作战英勇,与当时驻扎冀中的彭真、吕正操等八路军高级将领亦有生死之交,这也成了他能顶住巨大压力的资本。他多次京,向当年的老首长陈述乡亲们的愿望,但中央领导都不敢给予明确答复,只是让他“再观察一下。”
  游客留言:人民公社好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表示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决心,周家庄农民采取了十分特别的办法明志,以示保卫人民公社的坚定决心。在传达讨论上级解散人民公社的会议后,社员们都不愿意分。于是,每家派代表在保留人民公社的“生死状”上签上名字,摁上了鲜红的手印。
  除此之外,雷金河还向当时的河北省省委书记李尔重同志写下保证书:“不分包到户,社员的收入可以高于分包到户的农民。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我们就将地分了。”就这样,在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地抗争之下,周家庄的人民公社经济体制才最终“换汤不换药”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但省里提出的条件是必须把公社的名称改成乡。
  人民公社大食堂毛主席画像
  30多年来,周家庄“人民公社”虽然改成了乡,但经济体制和和核算单位没有变,他们实行的是集体联产承包,社员们仍挣工分,年终分红。社员们以热爱集体为荣,始终保持了高亢的劳动热情,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从1981年开始,周家庄的家家户户就免费使用上了自来水。次年开始对年满65周岁的老人实行养老津贴、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等福利政策。所有乡民享受免费医疗、教育、住宅等10多项福利或补贴,而且福利范围和水平在不断扩展和提高。当初,从公社出走搞单干的几户人家又纷纷回到了公社的大家庭。
  多年来,周家庄在以农为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已经建有修配厂、印刷厂、五金水暖厂、轧钢厂、建材厂、纸箱厂11家,建有商业、建筑、服务企业7家,成为周家庄重要的经济支柱。2011年周家庄人均纯收入12095元,集体公共积累35566万元。与1978年相比,公共积累增长70倍,社员收入增长93倍,工农业总收入增长116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被中组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民公社展览馆荣誉室
  “公社是颗常青藤,社员就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周家庄精神,就是坚持理想信念,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农民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坚持一个原则,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
  老书记雷金河对农民怀有深深的感情,曾五次拒绝组织上让他转干的机会,始终保持了普通农民的本色,被称为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硬汉子、“老坚决”。他的继任者们依然保持着“老坚决”的优良作风和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定信念。
  雷金河去世后,原河北省委书记、省长李尔重撰文纪念他,他们共同经历了保卫人民公社的那场风波,李尔重同志的压力甚至比雷金河还要大。
  全国劳动模范公社老书记雷金河雕像
  李尔重语重心长地写道:“用'解雇相威胁',用'金钱为诱饵',用'激发个人利己主义为经典',这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支配奴隶的办法。用这种观点观察公有制生产体系,当然不可能懂得'个人之所无,正是众人之所有',当然是看不出光明的前景。然而成千上万的先烈,确实与剥削阶级留下的传统思想完全决裂为共产主义献身了,王铁人式的英雄们确实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贡献了一切。我们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就是在这种精神下,使落后的设备焕发出不可想象的作用的。革命的人民思想是可以摆脱旧思想束缚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威力是无法衡量的。这是历史证明了的”。
  周家庄实践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冀中大地,成为中国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尽管由于种种政治上的原因,多年来周家庄很少被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但是这里依然吸引了广大农民的目光,并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赞誉。实践证明,周家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阳关大道,是中国亿万农民的梦想和期盼。
  人民公社展览馆荣誉室
  人民公社大食堂
  周家庄人民公社第九生产队
  由王任重题写园名的人民公社公园“农民乐园”
  周家庄合作史纪念馆
  企业产品
  记述周家庄人民公社的书刊
  周家庄卫生院
  公社社员住宅
  周家庄千亩梨园
  周家庄农民文化宫
  写于杜润生逝世之际——中国集体村庄的启示
  (作者:潘毅;原载:破土工作室)
  近日,杜润生的去世,又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孰优孰劣的问题推到了舆论的前沿。1980年代以来,“分田入户”的小农经济在经历几年短暂的繁荣之后,很快便陷入停滞。到1990年代,已经不能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计,而且制造了“三农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来重新看待这段历史,又有何经验、教训或反思。潘毅教授带着我们走进周家庄。与数十万个倒下去的合作社相比,周家庄成功地将集体合作社存续至今。在今天的中国,它的经验当然不具普遍性,甚至面对着全球化资本流动和城市化的冲击,情况令人担忧。但是,在杜润生过世之际,如果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周家庄的发展,提升当下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争论,将有助于我们从必然性逻辑回到历史情境,从而一方面更公允地评价历史上的集体经济,另一方面打开未来的合作经济的想象。
  中国人比较厚道, 在人过世之际,
一般不会说三道四。但是在中国农村改革之父逝去之际,再望神州:三农问题越演越烈。空心村、留守儿童、独居老人、两亿七千万农民工,几千万个分离家庭……这是一笔死人账,还是一笔活人簿?还真是不好说。
  关于杜润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孰优孰劣的问题上。关于这个问题,三十多年来一直不能盖棺定论。此刻,人亡,棺盖,我们就大胆来个论定。
  “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明显是对前三十年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践的一种抛弃。1978年以前,中国的制度,主要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要标志,期间伴随着对自由市场的否定和对公有制之外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强烈批判和排斥,建立了最新的、公有制主导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分田到户”的改革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意味着生产方式和资源分配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主导下的生产方式为市场主导的私有经济所取代。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否定转变为大力赞扬外资、民营在内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时至今日,就规模而言,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在农村,这一改革历程最鲜明地体现在人民公社的普遍解体,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农村重新取得了统治地位。从1978年末小岗村宣布“包产到户”、“打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枪”,到1985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全国共建9.2万个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82万多个。仅仅6年时间,就把艰苦奋斗了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从而使人民公社退出了历史舞台。
  过去多年,人们给予杜润生力推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小农经济的弊端
  然而,农村在经历几年短暂的繁荣之后,很快便陷入停滞。九十年代以来,小农经济不单不能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计,而且制造了“三农问题”。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既无法实现规模经营、亦无力通过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这使得农民增收困难,亦使得农村变成了纯农业社区,农业之外的多种经营无从谈起。由于人多地少,农业人口无法完全被小农经济吸纳,于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便出现了,这是中国半无产阶级化的前奏。
  农民工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和农业生产已经无法容纳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供给。“打工潮”在19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并愈演愈烈,造就了中国特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路径,促成了“世界工厂”
的发展模式。
  然而,“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的隐患。由于出口导向型的工业高度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以及国内廉价劳动力的供应,一旦国际市场供求出现大的波动,就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劳工工资长期偏低造成内需不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而在农村,由于农业产出低,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年轻的精壮劳动力纷纷流向城市,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乏力,更带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街知巷闻的社会问题。
  在农业生产领域,规模化经营被政府视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各地涌现出的“公司+农户”以及扶持种田大户的做法,无不着眼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以期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这样的规模化经营操控在公司和少数大户手中,广大农民的生计依然难以改善,甚至沦为农业雇佣工人。
  人民公社效率低?看看周家庄合作社
  人民公社作为集体合作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乃至于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目前,主流的论述对人民公社都持否定的态度。关于过去的历史,我们有待探索,目前,还留下来的集体村庄,我们出于好奇,终于在2009年的春夏之交,第一次来到周家庄集体村庄,土地面积21046亩,人口4495户,13029人。周家庄实行两级管理,下辖10个生产队。由于短暂停留,除了惊讶周家庄的发展水平,就是村庄内部的建筑物井井有条,家家户户分有一套不算豪华、但是整洁的别墅。对于带着对人民公社许多负面印象的我们,周家庄作为一个特例,它的存在,挑战了我们的“常识”,也让我们意识到“常识”很大可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建构。2010年的三月份,我们再次来到周家庄合作社,在这里小住五天,集中走访了2个生产队,浏览了丰富的档案。为了深入研究,我们留下了研究助理,她们对村庄进行了多次的深谈,也做了录像记录。直至2012年,我们每年都有研究生到周家庄做田野研究。
  周家庄隶属于河北省晋州市,从1952年建立第一个村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转为联村大社,直到今日,周家庄对外的名称因时变化,但它的合作社体制一直没有变化,迄今已历六十多年,是极少数没有中断的维持集体经济实践的村庄。生活在周家庄的许多社员今天仍依赖着集体计划经济生活,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统一分配,是周家庄的主要劳动形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和研究的机会。在人民公社普遍遭受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早已取得主导地位的今天,周家庄合作社存续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周家庄,没有一个到外面打工,也没有一个外嫁女。我们有开小店的,也有开小工厂的,但也是在村庄周围,没有去远的。”在走访中,不止一个村民对我们说着类似这样的话。当我们多次问:“你们为啥不分田呢?分了不是更有干劲吗?”,最典型的回答是:“我们不分田,省心呀!”2010年,村里的农村劳动力,一般年龄比较大,年分红收入达到25000元到28000元,占村里总劳动力比例25%。其他的年轻人,在集体工厂里工作,年分红收入大约是30000元到35000
元。刚生完孩子的妇女,呆在家里,说:“不操心!待孩子长大一点,就可以回到工厂里上班”。周家庄没有退休的概念,八十岁的老人家如果愿意工作,譬如做一个看门人,年收入也可到一万多元。乍看,周家庄的生活无忧——“省心”两字是我们在村中听到最多的词汇;间中,也会听到抱怨,有一位村民,由于不满生产队队长分工不均,2010年初,自由退社,自己搞了一个小卖店。他说:“我生意好的时间,就留在外面(合作社外),生意不好,再回去,我们这里一年考虑一趟。”
  对于一个多年研究农民工的团队来说,这个安居乐业的村庄似乎展示了一条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劳动力剩余、免于“离土又离乡”的打工命运的道路,它算不上富裕,却为当下的“中国现实”提供了另类的可能性。如果说合作社的农业生产和集体企业体现了优势的话,那么,周家庄是如何达到有效的劳动管理和合理的分配制度,又如何能够做到有效降低监督和管理成本呢?请看李长江的《集体经济养懒汉?周家庄劳动管理有办法》。
  集体村庄的优势分析
  周家庄走的是一条工农牧业共同发展的道路,有效地解决了城乡分隔、工农分家的发展模式,改变了城乡空间永久性的分离。
  周家庄的经济主要分为农业和工业两部分,前者以生产队为单位,后者则主要是指集体企业。由于合作社的再生产的投资主要来自于自身积累,因此在工业发展初期,以农补工,用农业生产的收入来进行工业投资,兴办了一批集体企业。
  1974年,由于社队企业的发展,工副业收入已经占到约全社总收入的25%。1980年代后,随着大环境逐渐走向开放,集体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到1992年,集体企业已经发展到18家,后来虽然集体企业的个数有所减少,但在总收入中一直都占据绝对优势。这种条件进入到以工补农的阶段。1990年农业应提留66.65万元,但由于工业的盈利已经比较可观,当年不仅免除了农业的这笔提留,还从工业利润和其他收入中拿出90万元补贴农业,用于农业生产者的年终分配。2009年,合作社农业生产更是获得补助合计216万元。
  另外,对于集体企业,公积金和公益金的提取比例分别为纯收入的7%和3%,其他,大约86%的纯收入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参加集体企业生产的社员之间分配。适度的提取比例避免了过度调节可能造成的平均主义,在兼顾公平的同时比较好地坚持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除了工业,周家庄合作社的农业生产也不断转型,实现了有自己特色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1979年以后,国家数次提高棉花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棉花种植的积极性,周家庄的棉花无论单产还是总产都屡创新高,给合作社带来了丰厚的现金收入。
  2000年以后,周家庄开始推进农业的多样化经营,尤其是推广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周家庄大田作物主要种植冬小麦、夏玉米和谷子,早已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目前农业劳动力仅占全队劳动力的不到10%。
  近年,除了口粮田之外,小麦种植全部改为种子田。种子的收购价格要高于普通小麦10-20%,周家庄乡之所以能够做到,正在于其集体生产所具备的规模优势,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土地面积,而且实行统一的耕作和管理,便于保证种子品质。
  此外,果树种植目前主要包括果园和采摘园,占地面积达900亩,主要发展观光农业,兼有果树、草莓、蔬菜、生态养殖业等经营种类。
  2009年,周家庄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9亿元,农业总产值5252万元,第三产业产值1736万元,工业总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7.6%,农业仅占9.3%。
  与当下招商引资下借助外来资本进行投资的发展路径不同,集体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公共积累。各生产单位(生产队和集体企业)扣除成本之后的纯收入在分配给社员之前,还要先行扣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基金,用于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和推行公共福利事业,在上世纪90年代就对老年人、贫困孤寡人口进行补贴,并提供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等等。
  周家庄对社会经济的启示?
  与数十万个倒下去的合作社相比,周家庄是发展得比较成功的个案,在今天的中国,它的经验当然不具普遍性,甚至面对着全球化资本流动和城市化的冲击,情况令人担忧。但是,在杜润生过世之际,如果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周家庄的发展,提升当下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争论,将有助于我们从必然性逻辑回到历史情境,从而一方面更公允地评价历史上的集体经济,另一方面打开未来的合作经济的想象。
  今天,中国的工业化和整体经济水平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换句话说,那些当年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缺失的历史条件很多已经具备。在这样一个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之下,周家庄集体经济的实践对于我们解决市场经济下严重的“三农”问题,对于我们探寻一条真正推动农村发展的道路,就具有了特别的启示意义。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必然的趋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该以怎么样的方式取代小农经济?
  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其农业生产还是集体企业,周家庄合作社都采取了一种集体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家庭不再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个体的劳动力只是劳动分工中的一环参与生产。当然,这并不是合作社独具的特色,而是一切企业化生产方式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合作社与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基本方面:首先是产权共有,合作社的管理者并不是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就避免了建立在产权私有化基础上的剥削的出现,保证了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民主管理和控制;其次,也正是在上述基础上,劳动成果能够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实现按劳分配。
  毫无疑问,与那些背井离乡在“世界工厂”里打工的农民工相比,与那些分田单干后守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的农民相比,周家庄的集体经济为其成员提供了一个另类的、同时也更加有保障的工作和生活。
  今天,愿死者已矣,生者如斯。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综合编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周家庄人民公社就是好!_滦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3,277贴子:
周家庄人民公社就是好!收藏
选文化石不要光图好看,朋友选错后悔已来不及
周家庄人民公社已经存活了52年,那里的许多社员仍依赖着集体计划经济生活,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统一分配是周家庄的主要劳动形态。周家庄2010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余元,而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3000多元。2行政沿革编辑
行政沿革编辑属于河北省晋州市,面积17.5平方千米,人口12811人。
周家庄乡乡政府驻周家庄合作路9号,邮编052260。[区划] 辖第一生产队、第二生产队、第三生产队、第四生产队、第五生产队、第六生产队、第七生产队、第八生产队、第九生产队、第十生产队共10个生产队。因乡政府驻地而得名周家庄乡。周家庄乡的前身是曹同义农业合作社。1958年春,在高级社合并为联村社的基础上,首先建起了公社,命名“黎明人民公社”,同年下半年撤销归属“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周家庄为驻地建周家庄公社,1984年改周家乡至今。周家庄乡一直为集体经营,不设村委会,是全县唯一的乡生产队,“两层楼”的管理体制,本乡共设10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直属乡领导。
年终分红编辑日,该乡为六个自然村的村民发放近7000万元的年底分红,
年终分红人均分红6000元左右。“(红利)用外面的话说就是工资,一年在村里工厂或者地里挣工分的钱,减掉饭钱、电费等等就是这些钱了。”周家庄乡党委副书记王月双说,而且分红过程有警务人员“保驾护航”,“7000万元中有3000万元的现金,为了资金的安全,从银行取出来后就在警务人员的帮助下尽快发下去了。”6队一位王姓村民的儿子在当地的阀门厂干活,他下地挣工分。相对于干农活,在阀门厂做工钱要多一些。“在这里,不是你想干啥就能干啥的,队长让干啥就得干啥。”老王说。
人均收入编辑周家庄乡有12000多人。按照7000万元粗略计算,
周家庄乡人均分红在6000元左右。对于社员的收入,周家庄乡有个特殊的算法叫“平均生活水平”,与人均纯收入的算法不同。人均纯收入是将第二年的生产资料投入也计算在内,周家庄乡的人均生活水平则没有包括生产资料投入,是纯用于消费的收入。由于算法不同,晋州市每年把周家庄乡单算,并不参加全市乡镇排名。据了解,多年来周家庄乡的人均生活水平一直高于晋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晋州市农民纯收入是3774元,同年周家庄乡人均分红5609元。
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号称“最后的人民公社”,是目前我国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位于河北省晋州市中部,西距石家庄市50公里。周家庄乡1949年创办互助组,1952年建合作社,1958年建人民公社,1983年建农工商合作社。自1952年至今,合作社始终集体统一经营,体制一直未变,已有55年历史。而我国其他地区的人民公社只存在了24年,1982年就已经解体。
晋州周家庄特色观光园两年增收360万元来源:长城网 时间: 22:29:00关键词:观光园   长城网8月24日讯(通讯员 张军霞 贾景海 记者 冯素琴)金秋八月伴随着丰收的喜悦而来,晋州周家庄特色观光园采摘节拉开帷幕。一走进绿色的观光园,搭在宽敞平直通道的棚架上,硕果累累,挂满了长长的大丝瓜,绿油油的亚葫芦,绿色的屏障上还挤满即将成熟的看瓜、北瓜、梅豆。   周家庄采摘园有4000亩无公害红地球葡萄生产基地,3000亩出口鸭梨生产基地,1000亩高档苗木生产基地,其中,周家庄牌葡萄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这里田园风光独特,千亩成方,百亩一色,由于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有机肥,统一使用高效无残留生物和矿物源农药、统一销售,所有农作物无污染、无公害,粮食、果品、瓜菜、豆类等皆为绿色产品。   在周家庄采摘节上,除了采摘葡萄、鸭梨、西瓜、丝瓜、辣椒、毛豆、刨花生、刨红薯等农产品,还可以捉农家鸡、钓鱼、吃大食堂农家饭、租种果树、参观上世纪古老农具、用品,可以摸鱼、射鸡、拾土鸡蛋、走苗圃迷宫,可以选购农村传统的黄豆、黑豆、红小豆、豇豆、绿豆等小杂粮,金小米,粉条等绿色产品和布艺画、粮食画、紫铜浮雕、葫芦画、棉猴、虎头鞋等工艺品。   周家庄特色采摘园被省旅游局首批确定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成功地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集种植、观赏、旅游、环保、销售于一体,两年来共接待游客33万人次,农产品价格均以高出市场价格的3-5倍销售,直接增加农业收入360万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是活事实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最后的“人民公社”: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公社制度保留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农村兴起了一场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原有的人民公社集体经营体制的运动,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数为576.4万个,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97.8%,这一数据说明当时仍然有极少数的一部分地区保留或者基本保留着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统一经营的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部分农村,有的后来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的却坚持走到了今天。为什么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的改革浪潮面前,这极少部分农村愿意选择一种已被定性为“落后”的经济体制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以现存的唯一一个“人民公社”——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做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周家庄公社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在制度变迁中周家庄人所起到的作用的研究,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本文以村庄调查为基础,通过单独访谈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引证,对二十世纪80年代初周家庄的公社制度及其变迁机制进行了深入描述和研究。  作为研究个体的周家庄,位于河北省晋州市,该乡有人口1万余人,耕地面积1.5万余亩。在人民公社时期,该乡共有10个生产队,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公社化体制,迄今依然采用生产队集体种田,乡统一核算,集体收入实行按劳分配。面对市场化的冲击,乡集体经营的范围比改革开放前有一定收缩,部分果园、菜园及乡办企业实行专业承包,但就整体而言,周家庄依然保留着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统一经营和按劳分配,周家庄的绝大多数村民仍然留在大集体里,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和获得保障。目前,周家庄的制度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公社制度遗存。  在此之前,曹正汉对广东省中山市崖口村公社制度得以保留下来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虽然研究个体不同,因为同为公社制度的遗存现象,因此两个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曹正汉以人本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为研究框架,他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公社制度之所以能够保留,不单单是基于损益计算,也是为了实现村民集体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信念。通过研究发现,周家庄的公社制度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是利益计算的理性因素和信念及情感的非理性因素在共同起作用。通过保留公社制度,周家庄的村民可以从集体中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可靠的社会保障,而周家庄的管理者们也可以通过保留公社制度来保证周家庄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些都表明公社制度在周家庄依然产生着它的绩效作用。同时,由于对“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公社制度和周家庄灵魂人物雷金河的情感因素,使周家庄人普遍对公社制度有着较高的认同。此外,在制度选择过程中,周家庄村民也受到了“路径依赖”作用的影响,由于周家庄的集体经济发展一直很好,使村民对公社制度、对周家庄的领导人雷金河普遍存在着信任的态度,他们不希望打破原有的公社制度,而愿意继续在这一制度下继续走下去。正是基于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两方面的作用,才使得在全国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原有的公社制度的过程中,周家庄的公社制度能够得以保留,并延续至今。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家庄人民公社大食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