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历朝历代疆域变迁的皇族后裔经历王朝更迭后会怎样

图表:中国历史朝代演进表() 图表: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 动画: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
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前770-476年
平王姬宜臼
前475-221年
前221-207年
始皇帝嬴政
前206-公元8年
23年2月~25年9月
汉更始帝刘玄
光武帝刘秀
魏文帝曹丕
汉昭烈帝刘备
吴大帝孙权
晋武帝司马炎
晋元帝司马睿
高祖光文皇帝刘渊
太宗武皇帝李雄
高祖明王张
高祖明皇帝石勒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
世宗明皇帝符健
太祖武昭皇帝姚苌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
太祖懿武皇帝吕光
烈祖武王拓跋乌孤
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
太祖昭武王李
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
燕惠懿帝高云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
武悼天王冉闵
济北王慕容泓
*西蜀(后蜀)
宋武帝刘裕
齐高帝萧道成
梁武帝萧衍
陈武帝陈霸先
魏道武帝拓跋
魏孝静帝元善见
魏文帝元宝炬
齐文宣帝高洋
孝闵帝宇文觉
隋文帝杨坚
唐高祖李渊
梁太祖朱晃
唐庄宗李存勖
晋高祖石敬瑭
高祖孟知祥
太祖杨行密
太祖王审知
武穆王马殷
武信王高季兴
太祖赵匡胤
太祖耶律阿保机
太祖段思平
景帝李元昊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元世祖忽必烈
明太祖朱元璋
清太宗皇太极
孙文(孙中山)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东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更多:备注: 根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夏朝应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当然夏商周断代工程被人讽刺是“系统性编造历史”,“一群老混蛋最后找到的最大的证据是几片远古篱笆遗址”。需要说明的是,汉高祖既非刘邦的庙号,也非谥号。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终年62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 王莽既无庙号也无谥号,虽然自称新朝皇帝,但后来刘姓君主并没有对王莽进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进行之中唯一一个没有追封庙号的君主,但王莽在位时为前代多个皇帝追封庙号,庙号也从他这一代开始泛滥。 “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后边,为什么不叫“后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国中是前,十六国里有两个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苌的后秦。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称秦,故以前后秦区分。“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且像孙功达《氐族研究》所称,还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战国时期。 北燕的第一代皇帝是高句丽人高云(高句丽王族,高云的祖父高和,是高句骊族群的分支。慕容宝收以为养子,赐姓慕容,因又名“慕容云”,称帝后恢复原姓高),实际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太祖文成皇帝)。 慕容泓在前燕时期慕容俊在位时被封为济北王。慕容泓在位时虽未正式称燕王或燕帝,且原本有意归附慕容垂,惟建立年号已表示有独立于其他政权之意,故一般以慕容泓为西燕之建立者。 十六国时期(公元301年――公元460年 ),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的五胡在中国北方范围内相继建立的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数目远多于16个。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详细: 北魏后来和汉族融合为汉族。命令鲜卑贵族改姓汉姓,与汉族大地主通婚,学习汉语,穿汉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唐朝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在历史上还有这一段插曲,本来西魏以前以山东地区的李姓一门为望族,这一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又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了关陇李姓为望族。有人据此认为李氏一门是破落贵族,还有人说李氏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现在一般的习惯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清朝(公元1616年~1911年),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简称“清”,因此把皇太极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 中国历史各朝代疆域变迁(动态图)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国家的国号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国家诸如晋、宋、汉、周、赵、魏、楚、吴等等这些明星国号,在后代也经常反复出现,就是因为后代建国或者起兵或者领袖的封地,都在这些古老的区域内。 李氏在太原任职起兵,故国号为唐。赵匡胤在开封黄袍加身,国号为宋。刘邦被项羽封为是汉王,统一后国号为汉。司马家世居晋地,国号为晋。隋朝开国主杨坚承袭父亲爵号称“随国公”,即以隋(因随字中有“走”,故而去掉走字,造字隋)为国号。即使是南北朝时期胡人建立的政权,国号也严格依据地望,如北凉、南燕、前秦、后赵等等。其中有一个例外,是西汉末期王莽建立的“新”朝,有革故鼎新之意,赋予了王莽新政的含义。 其实,在宋代之前,胡汉建国大都在禹贡九州的体系下活动,建国者都能找到各自对应的地望。而随着中国的扩大,地望已经不能涵盖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国家了。比如,禹贡九州并没有包括东北和蒙古地区,所以从东北起家的胡人也很难按照地望来取国号。从辽开始,金元等从东北亚起家的胡人取消了以地望立国号的传统,而赋予国号以意义。辽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金能胜铁,故女真取国号为金。所谓“大哉乾元”,元是初始的意思,故蒙古取名为元。明虽然是汉人建立的政权,然而也不准备恢复古制,据说国号取自明教。清则是金的变体。综上,国号的取法,辽以前是依据地望,辽以后是赋予国号以意义,还是挺有规律的。 武则天国号为周,因为出身本不显,为了表明自己其实出身显赫,就开始想给自己找个出身很高的祖宗,最后找到了周平王小儿子,因为他出生时手心纹路呈武字,后人就以武为氏,表明武氏出于姬姓。与此同时,也给自己母族杨氏强行附会了姬姓。所以给自己父亲从应国公加封为周国公。唐人认为,唐以前的盛世只有周和汉,而周又比汉更为称赞。《对词课脑房撇摺防镅,周用王道教化一而人从,汉杂霸道,刑政严而俗伪。所以武则天在建立周朝之前,就用周礼进行改革。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周:周部落到古公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蜀:刘务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也有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慌急赶路,马被累死。努尔哈赤为此难过地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于是皇太极改国号时改为大清。国号的分类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国的王朝更是多的让人眼花缭乱。那么这些国号是怎么来的呢?归纳了一下,主要有六类。一是以族名为国名,以族名为国名在中国上比较常见。夏、商、周三代都是以族为名的。再比如契丹,也是以族名为国号。二是以地名为国名,在周朝时的诸侯国最常见。比如陈、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国号。三是以姓为国号,战国初期的赵、魏、韩三国就是典型的以姓为国号。四是以原封号为国号,开国皇帝在未当皇帝前,有过封号后来就以封号为国号。比如:曹丕在当皇帝前被汉朝皇帝封为魏王。当皇帝后就以魏为国号。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刘邦当过汉王,杨坚当过隋国公,司马炎当过晋公等。其实封号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五、从文化角度确定的国名。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的晚期比较常见。国号都寄托了某种愿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话“大哉乾元”。元为首,为刚。而明则是和朱姓有联系。清又是五行属水,水克火,明属火。是从五德文化角度上确定的。六、继承历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国名。比如: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继承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金。再比如,宋朝前期在山西北部的北汉,皇帝姓刘,就继承汉朝的国号。这些无非是显示皇族的历史悠久和血统高贵。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政权)?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拓跋于太初元年(386)称王,初称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结束十六国时期,统一北方,传17帝,历171年。天兴元年(398)称帝,都平城。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河南、陕西、内蒙古的大部,辽宁、安徽、江苏、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国南端一部分。后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迁都洛阳,加速鲜卑族汉化及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改拓跋氏为元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北魏亡。东魏(534年~550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称东魏,传1帝,历17年。西魏(535年~556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35年魏宗室元宝矩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传3帝,历22年。北齐(550年~577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50年高洋废东魏帝自立,都邺城,国号齐,史称北齐,传6帝,历18年。北周(557年~581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57年宇文觉称天王,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传5帝,历25年。辽朝(916年~1125年),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历时210年,传9帝。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907年耶律阿保机为契丹酋长。916年,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做了皇帝,辽建立。918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947年改皇都为上京,1007年迁都至中京道大定府。“辽”的疆域的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至蒙古国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是当时统治中国北方与宋朝对峙的一个王朝。“辽”最初建国时,国号为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其间于983年至1066年间曾重称“契丹”。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历经9位帝王,1125年(辽保大五年)灭于金。金朝(1115年~1234年),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国号“大金”;“金”建于1115年,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金开兴二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共经历10位帝王。元朝(1206年~1368年),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灭亡于明朝。清朝(1636年―1912年),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爱新觉罗氏。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电视剧《孝庄秘史》里,皇太极自称“后金”真的是让人笑cry)。都城为赫图阿拉(又名兴京、赫图阿喇、黑秃阿喇、黑图阿拉,满语“横岗”之意。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西永陵镇老城)。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嘻嘻网备注:中国历史教科书称元朝、清朝是最为完整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不过也有学者表示了反对:分明是被成吉思汗子孙征服的蒙古帝国――元朝;被辫子军入关建立的奴才王朝――清朝。那当年日本侵华要是成功了,历史教科书上称之“日朝”吗?::中国朝代前缀的含义 中国历史朝代里的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南朝北朝,西晋东晋,南宋北宋是后人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呼的,南北东西怎么来区分的? 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国家的国号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国家诸如晋、宋、汉、周、赵、魏、楚、吴等等这些明星国号,在后代也经常反复出现,就是因为后代建国或者起兵或者领袖的封地,都在这些古老的区域内。为了表达自己的传承(绝大部分就是刻意追祖认宗,比如匈奴人刘渊自认是刘禅的后人,嗯,就是那个乐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斗,建立的政权也叫“汉”),后世的一些朝代非得要跟前朝同名,因此中国好多朝代名称并不是只有一次使用,所以现在的史学家往往在前面加一些词以示区别,比如五代的时候,梁唐汉晋周前都加了一个“后”字,因为这些朝代以前都出现过,同样的还有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历史上亦称为后金,区别于女真族与宋朝同一时代的金朝。有时又以统治的中心来区别,比如两汉,为了有所区别,因为刘邦建立的汉定都是在长安,而刘秀的汉朝定都在洛阳,由于洛阳在西安以东,于是就把刘邦的汉称为西汉,刘秀的汉为东汉,同样的情况还有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的划分。 这些全部都是现代人或者后世人对以前的称呼,当时不会这么叫的,只会自称大汉,大宋,大周之类的。 一、“东南西北”都是以都城的位置来区分的,就分成了东西两汉,宋朝、晋朝、周朝皆如是。例如: 1、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东周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后人于是根据镐京在西,洛邑在东,所以称为西周、东周。 2、西汉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东汉在洛阳(今河南洛阳附近)。同上,称西汉、东汉。 3、西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西晋灭亡后晋室东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同理,分西东两晋。 4、南北朝,是因为他们的统治区域,南朝基本是在黄河以南,后来也萎缩到淮河以南。北朝基本是在今中国北方。也可以这样理解,南朝都城,基本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北朝都城,平成(今大同附近),洛阳(今河南洛阳)等,都在建康北边,所以,分南北朝。 5、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临时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北一南。称北宋、南宋。 这些都是该王朝经过一重大事件导致几近倾覆,但是皇统皇权犹在或者可以复建,但是国都变迁过并且东西南北相距甚远,如西周东周国都为镐京和洛邑,就是长安和洛阳,西汉东汉也是长安和洛阳,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后来史书,更多的是口头上,为了更好的记录描写述说,就用东西南北来区分,让人一看一听,就知道发生在什么时候,历史背景如何。但有一个例外,就是西夏,因为当时夏国在北宋西面,当时就已经有宋人称夏国为“西夏”。 另外一个朝代的命名在国号前往往加上主体位置,如蜀汉,刘备在四川建立的汉政权。 二、“前”、“后”是以建立的时间先后来划分: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后凉等。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等。 在朝代里标注“前”、“后”在十六国(“”)里和五代十国里非常普遍。不过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十六国里有个叫“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后边,为什么不叫“后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国中是前,十六国里有两个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苌的后秦。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称秦,故以前后秦区分。“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且像孙功达《氐族研究》所称,还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而“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皇帝的谥号和庙号 图:中国帝王的庙号和谥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庙号:帝王驾崩后,子孙在太庙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刘知几《史通/称谓》:"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有宗有德, 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一般皇帝就用一个年号,才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万历帝,崇祯帝,康熙帝,雍正帝。谥号: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业迹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郑玄注云:"谥者,行之迹也"。 《五经通义》:"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 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汉复其旧,历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依据生平业绩,根据 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基本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皇帝都有庙号了,加上谥号开始变长,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到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比如隋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很短,一般称谥号。如:刘恒,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史称“汉文帝”;司马炎,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杨坚,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史称“隋文帝”。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如: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史称“唐太宗”;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因为谥号太长了,所以唐朝起一般称呼庙号。而且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因此像赵佶这样的昏君,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史称“宋徽宗”。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景、庄、宣、懿等都是好字眼;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思、怀、愍、悼等。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那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年号:也叫帝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到了明清,谥号已经跟缠脚纱一样,又臭又长了,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比如像清宣宗爱新觉罗?F宁,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谁记得住?而年号道光,史称道光皇帝,多么简单。。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如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后相应的也有类似的号,名为徽号,如慈禧的徽号就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手机版请访问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可以保存收藏,也扫码后可以分享给好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朝历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