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上的费 就是指现在的327国道费县收费站吗

费县探沂收费站对费县人民有严重歧视!
您当前位置:
费县327国道收费站,对有探沂身份证的,公车,回民,内部工作人员的亲戚等,都是免费通行。对我们费县费城镇人民和其他费县人民都进行收费通行,我想问问政府部门这是不是歧视和分化??我们这里不是澳门和香港为什么也要搞一国两制??济宁327国道泗水收费站只对外地车辆进行收费,本地所有车辆都是免费通行,同样都是一个国道上的收费站,为什么收费不一样??
呵呵!!伟大的交通!!伟大的收费站!!伟大的费县人!!
我们是人民
老大!!那是探沂的地方~当初就说好了,探沂的免费通行的!!
你还说漏了,国家公职人员也是免费的你能咋地,就是歧视你
苍山,郯城的收费站都是对本县所有车辆免费通行,济宁市的收费站也是都对本地车免费通行,就像苍山人说我们费县人太老实了,老实人就是要被欺负的
官字2个口~~想怎么说~怎么说!!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老百姓就该死吗??公车,公务员,执法部门都免费,就收老百姓的钱,都是一个费县的地方还能搞出两种制度??把收费站建设在我们家门口还要理直气壮的收费??
收费站里上班是真好啊,上一天班休息三天月底还能发四千多的工资,收费站到期接着续期,05年到期后你们续到09年,09年到期你们续到13年,2013年到期你们续到2018年…………这就是费县收费站,郯城和苍山的收费站到期后就都撤了,我们费县的钱好收啊!!
什么没有照样过收费站
他三哥,不多说
开始探沂的也收费,被探沂的谁走那谁骂后来就不收了!!
无车无压力
楼主懂哪的情况不,就说。哪里是探沂的地方免费咋了。
不过就知道续费,冷嗲的
我们出租车更可怜,全国所有城市本县收费站都对本县出租车免费通行,只有我们费县收费站对本县出租车收费,拉个活去探沂还得绕路,家门口送人还的绕着走。
?﹏﹏﹏.??*﹏﹏﹏            
  一 [BLACK HEA如题 SUIT]    
  花 一 [BLACK HEA如题 SUIT]  
  一 叶 一 [BLACK HEA如题 SUIT]
  世 一 曲 一
  界 追 一 生
    寻 场 为
      叹 一
        人
,可以绕着走的
可以去申诉,在这里没人会看的。不过我认为没人理会的,我说了好几回都不行的
哥天天走& & 直接抬杆放行
这个收费是费县发展的一大阻碍,早该取缔了
费县就是个收费的县,所以县城那么小,费县有能力的人都走出去了,谁愿意呆在那个地方,憋死人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黄氏宗亲网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简繁字转换: 
&&黄氏宗亲网&寻根专区
寻根就是不忘本
作者:费孝通
日期:一九九三年一月三十一日
  我想起了10岁前住在吴江县城里时的事。那时候,我们晚上出门,还没有手电筒,总得提个灯笼。灯笼两面贴着两
行红字,一行是“江夏费”三个字,另一行是什么“堂”,堂名我已记不得。我也问过妈妈,“江夏”是什么意思。她
回答我说,这是你这家费姓的郡名,就是你这家姓费的祖先曾是江夏的望族。
  那还是我十岁前上小学时的事。那时我老是病,常缺课,小朋友里给我起了个绰号“小废物”。在我们吴语的口音
里废费同音。一天病在床上,妈妈在床头打毛线陪我。我拉住她的手,很认真地问她:“为什么要我姓费?”妈妈大概
认为我热度高了在说胡话,拍着我说:“姓费有什么不好呢?”我说:“那么为什么人家叫我小废物呢?”妈妈笑了,
“姓费的都是废物,我也不会嫁给你爸爸了。你爸爸姓费,你也得姓费,这是规矩。”
  我至今还记得这段话,可以说是我上社会人类学的第一课。我这一代早期的社会人类学里亲属制度是个热门。妈妈
所说是“规矩”,用课本上的话说,就是社会制度。她用中国传统的父系制度说明了我姓费的原因。但是当时我还是不
满意这个答复。我想父亲的父亲,一代代推上去总有一个老祖宗挑定这个倒霉的姓,为什么他愿意他的子孙当废物呢?
我没有把这个疑问说出口,怕妈妈又要说我老是“打碎罐头问到底”。――意思是问题里出问题没有个完。可是这个问
题却一直留在脑子里,而且还常常会冒出来,成了伏在我心里的“寻根”的根源。
  我又还记得在中学里上学时,有个死啃书本的同学为了显示他知识多,高人一等,硬是当众说我连自己的姓也念错
了,不应念“未”而应念“比”。吴语中费未同音。现在保存在苏州大学图书馆一九二九年“大学年鉴”里我的英文名
字还拼成Vee。我那位同学从当时通用的字典《辞源》里查到了费姓音“秘”,他揭发我读错了自己的姓,不仅要挖苦
我不学无术,而且在吴语里这个音是通俗粗话的构成部份。他既然有字典为证,我也只好认输了。后来我到北京上学,
燕京大学的注册科把我填写的Vee改成了Fei。我当时想Vee改成Fei是方言之别,所以推想fei和bi也可能是方言之别。
  后来,我在朱熹注的《论语?雍也章》里见到在“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句下注中有“费音秘,为去声……费,季
氏邑”。因而想到读为bi的费在孔子时代也许是个地名,姓从封地是有例可据的。查了分省地图,现在以费为地名的还
有一个费县,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的费县可能就是当时孔子自己也想去当官而没有去成的鲁国季氏封邑的故地。
  去年五月我去访问沂蒙山区,便想顺便去费县看看。费县离临沂很近,又有公路相通。由于这次访问的日程安排得
比较紧,费县之行只有一天,而主要参观对象是山区的扶贫成绩。我只在和当地主人闲谈时说起了寻根的意向。他们表
示愿意替我查查地方志,找一找费县和费姓的来历,写份书面材料给我。在我离开临沂之前,果然收到了这份材料,给
了我寻根的线索。
  费县给我的关于费氏考证的材料引用了《续山东考古录》的话:“《通鉴》注:费字有两姓,一字蜚,赢姓,出于
伯益之后;其一音秘,姬姓,出于鲁季友。按春秋之初,已有费伯,不必皆出于季友也。今山东称费县读作蜚音,非是
。”这份材料的作者认为这是说“费姓和□(即季友封邑)浑然一体,由于后人把□误读为费所以有了费Fei和□bi两姓
。或者作这种推断,□是祖先,他的后代一支姓了费,对此我们尚待认真探究。”所引《通鉴》的注说明当时费县已称
  有位朋友听说我在寻根,摘录了胡尧著《中国姓氏寻根》有关费姓的部份寄给我。这个抄件中也说“费有两家,读
音不同,来源也不同。一家读作fei,源出于姓。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费(在山东鱼台县西南),所以又称大
费,赐姓嬴。……另一家费读作bi,源出于姬姓。……鲁僖公为了奖励季友的功劳,把费(音bi)邑赏给他作封邑。季友
的子孙有以邑名作为姓氏的,就是费氏。”
  从以上摘引的两份材料看来,费姓fei和bi的不同读音由来已久。来自两源一是赢姓,一是姬姓。要搞清这两个源
头,就牵涉到了黄河流域的整部上古史。对我来说正如投入了个迷人的天门阵里。自从在大学里对顾颉刚先生的《古史
辨》着过迷以后,我对这段上古史一向有点望而生畏。怎样走出这个天门阵呢?我想这根降龙木只能在考古学的宝库里
去寻找了。于是去请教了一位考古所的朋友。他送来了一篇邵望平同志写的有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的论文
。从这篇文章里我对黄河下游上古时代民族和文化背景有了一个概括的认识。从这个背景里也就比较容易找到费姓这两
个源头的所在了。
  我不妨把这篇文章中有关部分摘录一段在下面:“公元前第二○○○年中叶,商王朝势力已东进到海岱区的湖东平
原一带,……到商代晚期商文化向东又挺进到胶莱平原西侧,最重要的发现有山东益都苏埠屯,滕县前掌大两处。……
商文化的影响尚未深入胶东半岛。……商朝东土的主要方国有奄和蒲姑。……奄的中心或许就在曲阜以南滕县一带。…
…〔益都〕苏埠屯大墓,……可能就是蒲姑君主的陵寝。……正是蒲姑和奄这两个由海岱土著文化与商文化结合所产生
的方国文化实体,成为周初齐鲁立国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海岱历史文化区是指“以泰山周围、渤海、黄海、淮河故道为自然界际”的地区。“该文化区的形成可
早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之交,即公元前三○○○年前后,整个公元前第三○○○年间则是它的鼎盛时代”,这时代是在
夏王朝建成前约八百年。当时“海岱地区社会发展及经济水平在黄河长江流域诸文化区系中是相当突出的。……其社会
发展程度绝不比中原地区落后。……然而夏、商王朝以中央王国的优势凌驾于海岱及其他文化区系之上。……当公元前
二○○○年以后……昔日海岱文化的光彩在崛起的夏商文明前黯然失色了。”
  这段话给了我对付古史天门阵的降龙木,找到了一个黄河下游古史的框架。在夏商二代住在黄河下游泰山周围一直
到海滨的居民,还保持了他们有别于中原的海岱文化。这些居民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为东夷。在夏商以前他们处于东亚大
陆文化的制高点。在其后的一千年中对中原的夏商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自身却相对地失去了优势,特别是政治
上逐步受到中原王朝的控制。到了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姬姓和姜姓联盟的周王朝灭商之后,接着就向东扩张,控制了海岱
地区。在原有东夷方国奄和蒲姑的基础上建立了鲁和齐两个侯国。此后到公元前二五五年周才亡于秦。从西周、东周、
春秋、战国到秦一共大约又有一千年,在政治上是胶东半岛进入了统一的秦汉王朝,在文化上是海岱文化融合入中原文
化,成了华夏文化核心的构成部分。我所想寻找的费姓的根源正处在这个历史的激流之中。
  如果依费县给我的材料作线索,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姬、嬴两姓的源头。姬姓来自周,我是早知道的,对我来说难点
是在嬴姓。我查了《辞源》嬴字有“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赐始嬴。”而这个伯益又就是帮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
他,而他不愿接受逃入箕山之阳的这个孔子推崇的人物。我再查《辞源》箕山,有一条说是在山东费县东南,上文中引
《中国姓氏寻根》一文的括弧中有伯益封地在山东鱼台县西南和此说相同。但接着又有一条说伯益避禹的箕山是在河南
登封县东南。这两说的出处都没有注明。我也无法追究了。可是在《辞源》伯益条下却引了《竹书纪年》“夏启二年费
侯伯益出就国。”这一条大概就是上述材料里所提到的费伯的文献根据。如果属实,费姓的根源可以上溯到夏代了。
  上引考古资料中指出鲁侯的封地是以夏商时代的奄为基础的。因此我又去《辞源》查奄字,果然有一条“商之盟国
嬴姓,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夏商两代,东夷和中原王朝关系是和好的,而且往来也不会少。且不说传说中夏初禹和伯
益的关系,很可能表示是部落联盟。夏末在朝廷里还有费仲和费昌握有大权。如果这些记载是可靠的话,表明中原的王
朝和东夷方国不仅有较密切的文化交流而且存在着政治上的联盟。
  从商代留下的甲骨文来看,商朝对东方的居民是平等相处的,把东方的方国称人方。人、仁和夷在甲骨文里是一个
字形。这表明并没有歧视的意味。中原王朝和东夷也发生过战争,史书里有的说商纣王之所以招致亡国是因为他在与东
方诸方国的战争中把国力消耗了。这些战争的具体对象和地域我不清楚。到周初存在的东方大国只有奄和蒲姑了。周初
的东征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而且战争一直延长到鲁齐两个侯国的建成之后。《尚书》最后第二篇《费誓》是封在鲁国
的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发动的对鲁以南的淮夷徐戎的誓师宣言。这篇宣言称作《费誓》,因为是在“费地”发□的。这篇
大约在公元前八四○年留下的文件对我的寻根很有启发。
  如果把费姓的一个源流放在和禹结盟的伯益,又认为伯益的老家是在鲁南,这应当就是费誓里的“费地”。它处于
鲁南和淮夷徐戎接界的地方。可以设想原来称费的地方住的东夷和夏商接触已有一千年,他们正处在海岱文化和中原的
夏商文化交流的桥梁地带。伯禽占领了奄国故地(汶、泗、沂、沭四河流域),费地正是它的南疆。周王朝对这地方的居
民已不称夷和戎了。这样看来费地当在微山湖两岸。这和费伯封于今鱼台县一带的说法是符合的。但是据所引考古资料
来看奄的中心似在今滕县。鱼台、滕县、费县是在一条纬度上,这里就发生了奄和费的关系问题。我在此只能存疑不论
  接着的问题是这个以东夷为主体的费,究竟读fei还是bi。我的看法和费县给我的材料不同。他们认为bi是古名,
后人误读为fei。我则相反认为在东夷读fei,乃是古音。bi是从西方来的鲁国姬姓人的读音。被封到费地建立□国的季
友是伯禽之后,是姬姓。□音bi,不同于当地原有的fei。
  我的根据有几条:一、bi音起于季友的封邑,最初费字加上“阝”旁,写成□,用以分别于费。那是在公元前六五
九年。范围只限于汶上和今费县地区。后来季氏强大了,在公元前四二七年,独立称费国,就不再用□了。这可能是从
bi变成fei的表示。二、朱熹注的《中庸集注》第十二章里有“君子之道费而隐”一句的注是:“费、符味反”即fei,
可见朱熹也知道费音bi只限于季友的封邑。否则他不必在这句下加上这个注了。三、《辞海》在费字下还有“春秋鲁邑
,旧址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费亭。”我查《春秋》的《左传》注有:“费,鲁大夫费□父之食邑,读如字,与季友费邑
读曰秘者有别。”这是说在鱼台附近还有个音fei的封邑,不读bi。如果和伯益的费伯封地相联系,可以说原来东夷所
据的费地是音fei的。四、上引《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说当时人已把费县读为fei,胡系宋元之际的学者,可见在宋末
元初bi音已失传。
  bi是季氏封邑的专用音。什么时候这个地名改称为fei,还是个疑点。现在费县上冶镇南部还有个古城,近年出土
文物证明是个古代的政治中心。可能就是□国的都城,现在附近有个称西毕城的地名,城北乡有个称东毕城的地名。这
个毕字引起了我的猜测。造出这个新字是不是表明当地已把费字读作fei之后,读作bi的□邑不得不另造个音bi的毕字
  从以上这些论据来说,bi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费字的专用音。fei是费字的经久通用的音。fei念成vee,那是吴语
  总的看来,我的寻根寻入了黄河下游在先秦时代民族和文化交流的总格局,小小的费姓也只有在这个总格局里找得
到它的起源。如果我以上的叙述有些符合历史事实之处,也可以用来充实我在前年所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讲话
的内容。现在自认为是汉族的费姓,很可能起源于山东早年的东夷。汉族原本是由多民族凝聚而形成的,费姓只是这个
民族海洋中的一滴水罢了。这滴水也正反映出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
  写到这里我想应当收住了。不料我孙字辈的年轻人读到了我的底稿,说我并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我生在吴江。这
一问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民族融合中的人口流动问题。姓费的人现已散布全国,虽是个小姓,总人数也不会太少。我这
一家怎么会定居在江苏吴江,也就是说姓费的人怎会从山东搬到各地去的呢?时间这样长,地域这样广,这笔帐我是无
从清算的。迁移和扩散经过,可能比根源更难寻找了。
  孙字辈的一问使我想起了十岁前住在吴江县城里时的事。那时候,我们晚上出门,还没有手电筒,总得提个灯笼。
灯笼两面贴着两行红字,一行是“江夏费”三个字,另一行是什么堂,堂名我已记不得。我也问过妈妈,江夏是什么意
思。她回答我说,这是你这家费姓的郡名,就是你这家姓费的祖先曾是江夏的望族。我追问江夏在什么地方,远不远。
妈妈也不清楚,没有答复我。
  后来我看到了老家收藏的家谱,手抄本。这本家谱早已遗失,但是因为我那时正在看《三国演义》,所以家谱上费
□这个名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还记得。这是说我的祖先中有这个受诸葛亮表扬过的人物。其实哪一家的家谱都要
找几个历史上的名人作祖宗装装门面,是否真有血统关系就难说了。这次要写这篇寻根絮语,我特地在《辞海》里查了
费□究竟是那里人。结果发现这位历史人物果真是江夏□县(今河南信阳东北)人。当然这并不能证明费□是我的祖先,
很可能我的祖辈中有人为了要高攀这个名人,所以用江夏作为郡名。
  为了查明费□的籍贯,我原有的《古今人名辞典》早已在“破四旧”中被抄走了。所以还只能请教《辞海》。查到
了费□,同时也查到了不少其他费姓人名。这一系列人名中把外国人的译名抛开,我一数共有十名是中国人。我想如果
把他们的年代、籍贯排列一下,也许可以看到一些费姓迁移的路线。当然这是不够科学的,因为选样太少了,但也不妨
  这十个人名按时代安排如下:1.费直,学者,东莱人(今山东掖县)。2―3.费长房a.东汉方士,汝南人(今河南上蔡
西南),b.隋佛教学者,成都人。4.费□(?――二五三),三国,江夏县人(今河南信阳东北)。5.费□(五○二――五六
七),南朝梁,江夏人(湖北武昌)。6.费信(一三八八―?),明航海家,苏州昆山人。7.费密(一六二三――一六九九)
,明清之际学者,新繁人(四川)。8.费扬古(一六四五――一七○一),清将军,满洲正白旗人。9.费丹旭(一八○一―
―一八九○),清画家,浙江乌程人(今湖州)。10.费穆(一九○六――一九五一),电影导演,江苏苏州人。
  也可以说是巧合,按这张名单所列这十名历史人物的出生地,除其中一个是满族,按年代安排恰是从山东到河南、
湖北,一支去四川,一支去江浙。有两个是江夏人,可是按《辞海》说一是在今河南,一是在今湖北。如果允许我凭主
观推想一下:原在山东南部“费地”的东夷人,从周初在奄地的基础上成立了鲁国,受到了姬姓的统治。而且鲁侯对异
族的居民采取了强制移风易俗的政策,一些不愿顺从的土著居民向南迁移是可以理解的。从鲁到楚原有道路相通。战国
初年的墨翟据说曾经用了“十天十夜”从鲁步行到楚,即从山东走到湖北。这条路必须穿过今河南省境。从山东南下的
费姓中有些在河南南部和湖北中部的江夏地方停留下来,当属可能之事。如果上述的费姓迁移路线,结合了我家灯笼上
的郡名,我作出这样的推想,至少不能说全属想入非非。
  汉末诸葛亮就是从山东琅□进入河南南部的南阳,高卧隆中的。他后来转战于湖北荆州才进入四川。他很可能就在
南阳韬光养晦之时结识了当地的望族费□,一同入川,建立蜀国。按《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有个胞兄诸葛瑾却沿长江
东下出仕于吴国。入川和入吴,兄弟两人在江夏一带分手也属可以想象之事,这和费姓的东西两支各奔前程,不谋而合
  在这里总结一笔,从民族形成的过程来说,在公元二千多年前费姓的祖先可能曾和中原的似姓结成部落联盟,夏商
两代的一千多年里,他们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了联系,成为东夷和中原文化、政治交流的桥梁,使海岱文化西进充实和
提高了中原的夏商文化。到周初从《费誓》这个文件来看,费姓已不再称夷戎以别于徐淮的东夷了。至于什么时候摘掉
这顶异族的帽子,还很难说。经过近四百年,“费地”的一部分被鲁侯封给了季氏成为□国,出现了姓bi的费姓,至于
什么时候统一于fei已难查考。
  春秋战国的五百年之间,现在回头来看,正是华北地区民族大混合的时期,最后凝聚成了汉族,给秦汉的统一国家
打下了基础。这时原在山东的东夷子孙大部分已成了汉族。其实汉族不就是像滚雪球那样滚出来的么?在整个世界上,
从古到今,能包容凝聚如此多的不同来源的人,使其认同于一个民族的除了汉族之外找不到可以相比的例子了。而这个
在多元基础上形成一体的过程在汉族形成之后,还在继续不断发展而成当前的中华民族。我想今后全人类认同于一个共
同体,也许还得采用我们在东方大陆上经过五千年积累的这一点宝贵经验。这种设想已超出于我寻根的范围,不必在这
里多谈了。
  寻根絮语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耄耋之年不可能有此壮志了。写此絮语只能说是和下围棋、打桥牌一般的日常脑力操
练,希望智力衰退得慢一点而已。当然,如果一定要提高一个层次来说,寻根就是不忘本。不忘本倒是件有关做人之道
的大事。在此不多唠叨了。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TA的最新馆藏当前位置:>> >> >>
《论语》中的故事(5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仲由(子路)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做事坚决果断,政事对他来说没有啥问题。
又问:子贡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子贡豁达,政事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又问:冉有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政事于他来讲不算什么难事了。
根据常理,季康子能向孔子问这样的问题,说明他父亲季桓子已经不在世了,他继承了父亲的位子。孔子在季桓子在位的时候离开了鲁国,季康子继位的时候他在陈国,这段对话至少是在孔子在列国之间周游完一圈回到鲁国之后的事情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时子路、子贡、冉有都已经名满天下了,季康子是不该有这么一问的。
可能向孔子问这话的是季桓子,辑录的人搞错了。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闵子骞的故事,说他母亲死了,他爹给他娶了个后娘回来。后娘很坏,跟他用芦苇絮做棉袄,看着厚厚实实,其实一点都不裹暖。还总在他爹跟前说他坏话,后来他爹发现了,揍他的后娘,他出来拦阻。
上面的那个故事是孤儿与后娘的标准版本,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有人就喜欢搞这种悲情的东西,经常搞些额外的加工,很令人头疼。
闵子骞后来被加工成标准的孝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孝的二十四个人里面的一个。二十四孝的故事告诉人们,当孝子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结果到现在孝子越来越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父子相残的故事。
在孔子的一干弟子中,闵子骞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以德行著称。古人追求的德行有异于今人。一个人的德行要好,要有一个起码的条件:有相当的辨别能力,知道是非对错。没有辨别能力,不知道对错,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乱作,明明是在害人,却还说是为人民服务,他的德行就不可能好得了。
季氏家族在鲁国是老大,费邑的位置在现在临沂费县一带,是季氏家族的根据地,能到费邑做行政长官,是一桩不错的美差。但是闵子骞拒绝了。
他说:想办法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有来找我的,我就去汶上了。
善为我辞焉,通常被解释成为好好地替我辞掉吧。这种理解与下文的意思不相衔接。实际上&善&在此是一个谦辞,隐藏着&务必&的意思,所谓&善为我辞&是请一定要替我辞掉的意思,如果辞不掉,我就要跑路了。
做费邑的地方长官是许多人都巴望不到手的事情,为什么闵子骞要推辞?孔子曾经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季氏专政,属于一种无道的行为,闵子骞就是根据这一条来拒绝了季氏的聘请。
有人会奇怪,当初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占据费邑搞割据,召请孔子,孔子曾经想去,现在季氏聘请闵子骞,闵子骞却不肯去,是不是孔子背叛了自己的理论?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必今天的人质疑,子路那一帮子人就能把孔子折腾半死,古时的人比较直爽,大家尊重你是因为你的德行学问,如果一个人背离了自己的学说,阳奉阴违,谁还会跟他客气?
闵子骞与孔子当时的情况是有差别的。季氏聘请闵子骞,是管理费邑,他是没法做出什么调整的,他做得越好,季氏的权力越大,鲁国尾大不掉的局面越严重,这是不合礼乐制度精神的。
而孔子去叛臣那里,不是协助叛臣作乱,而是要开辟出一块礼乐制度的新天地来。
&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这才是孔子去的目的,他是要在东方建立一个礼乐文化的理想国。
如果用企业来比喻的话,季氏招闵子骞就相当于在鲁国这个大企业下面找人为自己谋私,孔子去费邑则相当于这个企业已经独立出去了,属于独立的一个企业。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病得很重,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里伸进手去,握着他的手,说:上天将要放弃他了啊,命啊!这样一个人竟然生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生了这样的病!
关于孔子从窗户外握着伯牛的手而不是进屋去探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伯牛生的是恶病,不想见人,所以让孔子在窗户外探视。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孔子是不该伸进手去握他的手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出于当时的一种礼节。
后一种讲法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亡之,有两说,杨伯峻先生认为&之&是发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另一说认为&之&是代词,指伯牛。亡指丧失的意思。
我认为后者似乎更为恰当,&亡之&指上天要让这个人离开人间,与下文&命矣夫&在含义上也能无缝对接。
钱穆先生持这种看法。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先生说:贤哉,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狭窄的巷子里,别人都不堪其忧,颜回却能不改其乐。贤哉,颜回!
如果从翻译的角度讲,贤哉不翻的时候,含义更丰富,如果翻译不恰当,会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比如杨伯峻先生把贤哉翻译成&多么有修养啊&,感觉非常别扭,倒不如干脆保留,反正现在人们的文化修养都比较高,完全看得懂。
这一章的解读前面已经涉及过,今略。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这是非常好玩的一章,由于孔子对弟子们要求太严,大家开始跟孔子讨价还价。
冉求就是冉有,他对孔子说:不是说您老人家主张的那些东西不好,不过是对人的要求实在太高咧,俺做不到。
孔子说:少来了。什么是做不到?做着做着做不下去了,这是做不到。你现在还没开始,就说做不到,分明是想偷懒!
记得有本书上说子贡也曾跟孔子讨价还价过,下场跟冉有一样,被批了一顿,只好按照老先生指引的道路继续前进。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女,同汝。这一章通俗的如同白开水,不必精通古文,但凡识得这几个字的都知道是什么意思,翻译不是目的,搞懂才是关键。
那么,儒是什么?君子儒指什么?小人儒又是指什么?
《周礼》又称《周官》,是一本记载周代官职与官责的书,它相当地完备,完备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我们能想到的它有,我们想不到的它还有。有人曾经统计过,周王如果按照《周官》的要求把所有官员配备齐整,大约需要五万多人。五万人在今天不起眼,在过去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攻打纣王,所带的部队加起来大约也就三万多人。到了春秋初期,社会人口较周初大大增加,各诸侯国之间斗殴,像齐楚晋这等大国最多也不过才能出动到几万人。
五万人不是当时的财政能担负得起的一个数字,所以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这本书是有人在《周官》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而构建出的一部著作。因此,其中有些官职我们在历史资料中能看到,符合历史;有些官职我们在历史中则看不到,可能是作者觉得祖宗搞得不够尽善尽美,因此费心替他们完善了一下;还有一部分与礼乐文化有冲突,估计是搞这个资料的人对礼乐文化的某些部分不是很了解造成的。
比如《周官》中有这样一章,讲得是一些家庭困难没有依靠、年老多病或者体弱幼孤的人如果受了官长的冤枉,申诉无门时该怎么处理。这位老兄出的主意是这样的:让被冤枉者在一种特殊的石头上连着站上三天,然后就会由专门的人来听他们诉说自己的委屈,代他们处理。
我非常理解作者的心情,他是担心有人告刁状,有事没事地给领导们添麻烦。不过,这位老兄虽然替领导们考虑地挺周全,却没有考虑告状人的实际情况,如果体弱有病,站不了三天怎么办?岂不是得一辈子受冤枉?因此说,这是一个非常缺德的主意。我们在电视剧《铜嘴铁牙纪晓岚》里还能看到这种思想的影子:如果有人想击登闻鼓伸冤,就得做好撅起屁股准备挨三十大板的心理准备,挨过去之后才能谈告状的事情,挨不过去算你活该倒霉。
记载周王日常工作安排的《月令》上,有一些关于刑狱方面的规定可以给我们作参考:1、周王会定期派人视察刑狱,嘱咐不要虐待犯人。2、即便是重刑犯也要尽量地给予优待,该给改善生活的要改善生活,不能没事揍犯人取乐(后面这句是我加的)。3、农忙季节,放轻刑犯回家干活,罪行轻就得照顾,不能因为一个人做错了事,搞得家人跟着挨饿。4、每年的七月会派人给犯人查体验伤,派人重新审理,进行最终的决断。
两相比较就会发现,《月令》记载的制度比较人性,符合以仁得民的主旨,处处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周礼》中的这些规定则背离了这种精神,处处考虑怎么整治老百姓,好像生怕让老百姓沾了什么便宜一样。
应该说这种立场既不是民众的立场,也不是君王的立场,而是那些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希望有机会为君王打工者们的立场,总想着如何替主人治民,千方百计地防止人们偷奸耍滑,所以不自觉地就将这种思想带进自己编的制度里面去了。
从上面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想研究礼乐制度,《周礼》是一本常有参考价值的书,前提是你得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别让里面掺杂的私货把你蒙了。
关于儒的问题,这本书里是这样说的:以九两(耦)系万国之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礼》在天子和普通老百姓之间设立了九等人,让这些人协助天子治理天下,儒排在了其中的第四位,相当地牛。他们的职责是凭靠道替天子维系民众,至于这个道是指什么,比较费猜。
排在儒前面的三位分别是:牧(诸侯)、长(大夫)、师(有人说是老师,但这种解释不怎么合理);排在它后面的几位分别是:宗(大族的族长,从《春秋》的记载中可以了解,这部分人很多就是大夫)、主(有人解释说是有封邑的大夫)、吏、友(《周礼》说这部分人是以任得民,究竟为何,与朋友的友是不是一回事,搞不清楚)、薮(指山川水泽的官员,老百姓的生活有时会依赖这部分地方的出产,周厉王就是因为将这些地方统统划归自己才倒了大霉)。
根据《周礼》的记载,儒的地位在当时应该算是非常高了,但我们在历史中(比如《国语》、《春秋》、《周书》等)却很难发现这个字的影子,不但在正儿八经的历史中很难找到它,就算在《论语》中也只有本章一处提到了儒字。
它的地位如此重要,而人们又找不到历史的佐证,因此人们就怀疑搞《周礼》的那位先生,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顺便把自己的地位给提高了一下,因为编写这种资料的人往往是儒生。
鲁哀公有一次与孔子聊天,对孔子穿的衣服非常好奇,问孔子:先生穿的这身衣服,是属于儒专门穿的衣服吗?
孔子说:我小时候居住在鲁国,喜欢穿肥肥大大的衣服(衣逢掖之衣)。长大以后去宋国的时候,觉得那里人戴的帽子比较有特点,就开始戴那种帽子(冠章甫之冠)。我听说作为君子来说,学问要渊博,衣服则要随乡入俗。没听说过有什么专门的儒服(丘不知儒服)。
对于孔子和鲁哀公的这段对话,有人这样解释:孔子之所以说自己不知道儒服,是因为嫌鲁哀公不关心儒,只关心儒服。
有些人总能把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而且很有意思的问题让他们这样一弄就会变得了无滋味,整个世界都被搞得怪里怪气的,这也算是一种本事吧。
从鲁哀公问孔子穿的衣服是不是儒服上面,能反映出四件事情:第一,儒不是官员编制,如果是的话,该穿什么衣服,鲁哀公不会不知道。第二,孔子是儒。第三,鲁哀公不知道儒该穿什么衣服,儒这个行当在当时是不是有专门的礼服谁也不知道。第四,鲁哀公见过的儒生大多都穿这种衣服。
正因为如此,鲁哀公才会好奇地问孔子。好奇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如果一个人对一些不常见的现象总不感兴趣,不好奇,这人就不正常了。
孔子的回答也很正常。他从小长在鲁国,喜欢穿本地人习惯穿的那种肥大的衣服。到了宋国之后,发现宋国人戴的帽子非常有特点,就喜欢上了宋式的帽子。当然,这种帽子于孔子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他的祖先是宋国人,自己是殷商后裔,带这种帽子,有点缅古的意思。就像有些华人后裔喜欢上了中国的唐装旗袍一个道理。
那么,儒到底是一些什么人?钱穆先生引《说文》解释说,儒是术士之称,谓士之具六艺之能以求仕于时者。
这种说法不靠谱,纯属信口胡吹,所谓&具六艺之能&就是指全部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的人,孔子的弟子们跟老师学的就是六艺,他们大多都是那个时代的儒,如果大家都具六艺之能,大家就都是孔子了,还跟孔子学什么?有这种才能的人不必去求仕了,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有的是人来求你。
张荫麟先生认为儒是祝、宗、卜、史一类的人物在大夫破产之后,流落在社会上而形成的一个阶层,因为这部分精通礼仪,所以经常为人们主持个红白喜事啥的,他描绘这一类人的特征时说&古礼是他们的饭碗,守旧是他们的他们的习性,文弱是他们的本分&。
这种描述显然是把后来儒生的样子硬加到了春秋时期儒生的身上。通过前面的释读我们已经看到了,春秋时期的儒生一点也不文弱,非但不文弱,个个都还身怀绝技。而且祝、宗、卜、史在早期是非常重要的官职,即便在孔子时期,也不算如何落魄(像卫国的祝D,《论语》中有提到他),他们有文化有影响,即便自己跟着的人被干掉了,只要他们自己还活着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说儒生最早是由这部分组成也有些靠不住。
儒生的来源可能比较复杂,有的来自于破落的家庭,有的则是由于当时的继承制度造成的。前面讲过,即便是周王的儿子,经过四五代的繁衍之后,有许多子孙就会落成平民,与普通人相比,这部分受过相当的教育,对于礼乐制度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生活在他们周围的老百姓遇到有些什么事情,经常会请他们协助。当然,有时候贵族家里的事物需要人手打理,也会请他们。
与一般老百姓比,他们有文化,懂礼仪,身上有些贵族气,贵族会玩的东西,他们大多也都会。而与真正的贵族比,他们又是属于落魄的一族,贫穷,要自谋生路。
他们在当时的地位大概与现在山东鲁南、鲁东南、鲁西南一带的一些人差不多,这部分人在本地一定范围内有点名望,愿意出头露面,懂得各种礼节,经常为人主持红白喜事,在现场人们通常称这些人为总管或大总管。
从周初到春秋时期,不知道有多少贵族子孙变成了平民,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成了儒,做儒的营生,有些可能做了其他的行业,比如农民。《论语》记载的几个怪人就可能属于这种情况。
总而言之,儒大约就是这样一类人汇集而成的一个阶层。当然,最初他们都是生活在各种的家乡,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使他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这个人当然就是孔子。
这些人本来就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加上原来的家庭背景,容易与孔子产生共鸣,对孔子的思想主张深以为然,再加上被孔子深不可测地学识所折服,所以都死心塌地围绕在孔子的周围。
孔子的弟子出身各式各样,大部分是儒生,包括孔子自己也曾作过类似的事情。儒对比起来虽说不是一件什么丢人的事情,也算不得如何光彩,所以当时提到它的人并不多。
《礼记》有一章专门记载了孔子与鲁哀公的谈话,这一章叫《儒行》,在那些谈话里,孔子告诉鲁哀公,儒的品行是怎样的,能做到什么程度,听得鲁哀公不断地欢喜赞叹。
这些当然都是孔子根据礼乐制度为自己和自己的弟子们规制出来的,在他之前没人提出这种标准,孔子那样干,有点做广告的性质。
正因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多是出身于儒,而礼乐文化在当时的传承又是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为主线,所以儒的地位才慢慢的提高起来,到了战国时候,荀子把周公都敛化到了儒里面去了。
不过荀子的那篇文章做得比较含糊,也可以理解为做到周公那个样子,才能称得上大儒,而不是说周公自己是大儒。
古代祭祀的时候非常多,红白喜事又非常隆重,因此从事儒这个行当的人在当时就比较多,人多了就容易出良莠不齐的情况。
有的为了不辜负自己所学,鼓动主家竞相攀比,大搞奢靡之风,这种现象我们从《礼记》里可以看出端倪,哪里如果死了人,特别是那些有名望的人死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喜欢去观摩学习。
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观摩完了自然就有些人要效仿,拿着丧主做实验,这种做法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红事还好,东西置备完了还可以继续用。白事就麻烦了,不管搞多少东西,都得搁土里埋了。虽然这给后来的考古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莫大的痛苦。
懂得了这些之后,就会理解为什么子路对孔子说&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的时候,孔子要告诉他&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了。
实在是折腾不起了。
今天的那些大总管们似乎也在干着同样的事情,在有些地方,无论是婚礼还是丧礼,越搞越复杂,越搞花费越多,人们不胜其苦,却又没有办法摆脱,因为这部分深通这方面的学问,因为是乡里乡亲,对主家的情况又非常了解,总是能挤掇着主家拿出倾家的钱财来展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什么火化完了还得用棺材,骨灰外面得铺上西装,出殡的时候要烧童男童女各式的仆役、房子、轿车、手机、家电等等,现在据说连小三都配上了,真孝子也,怎么能折腾死人怎么来。
更有甚者,还有吃霸王餐的(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有这样的记载,我没有找到例证)。
这些做法给儒这个行当抹了不少黑,孔子就深受其害。齐景公想重用孔子,去问晏婴,晏婴听了直摇头,说儒搞的那一套规矩,平常的人一辈子也未必能学会,怎么能用它来治国?再加上又崇尚厚葬,让死人堵了活人的路,这怎么成?
齐景公一听也有道理,就把这事放下了。
其实孔子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非常懂得权变,更不主张在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投入太多的花费,他力主陪葬要用明器(古代专为陪葬制造的器物,像我们现在挖掘出的兵马俑就是这样的东西,在这之前都是真材实料,用活人殉葬的),都是因为儒喜欢穷讲究,把名声搞坏了,结果孔子也受到连累。
本章大约是孔子和子夏谈论到儒的各种情形时嘱咐子夏的话,小人儒就不要说了,鼓动着老百姓瞎折腾就是了。
君子儒应该是指按照礼乐文化的精神来,能省点就省点,有些事情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别去做贱人。
君子守道,小人顺乎人情,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差异。
君子儒也可以理解为像《礼记&儒行》记载的那种要求,不过我觉得有些玄,因为那些要求似乎太高了,比《论语》中提到的一些要求还高,所以拿不准儿,言语也过于齐整,很像后人瞎编的。
而且,《儒行》中的那些内容如果真是孔子讲的,可以算是对儒最详尽的要求了,何以《论语》中连提都未提到过?此为最可怪也者。
我引的那个鲁哀公请教孔子儒服的故事也来自《儒行》,这个故事本身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但都与儒服无碍。即便故事是假的,也可以说明编故事的人尽管把儒吹出了花儿,但在儒服这个问题上还是没有办法做手脚的,就像我们编排别人的故事,会在衣服穿戴上尽量务实一个道理。
------分隔线----------------------------
《论语》故事相关文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第三章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一章有两种观点。 一种的意思是说诸夏...
第五篇 第一章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是...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费县颜真卿公园收费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