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唐代绞胎杯价值

关于绞胎、绞釉陶瓷器的实物资料较少[1]研究的展开也不多。部分专家、学者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求但部分著文中似有不太重视资料收集、积累,即仓促命笔、潦草将事不少问题并未获以真正解决,且自相抵捂之处亦屡见不鲜资料占有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深度因此资料对研究鍺至关重要,而收集整理资料又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目前笔者所收集的各公私藏品文字图片及资料(文字纪录)约250件,剔除了一些記录不准确(如同一件作品被误为另一件作品等)共计约200余件绞胎器,约20件绞釉器标本图片无数。本文拟以多年收集、积累的资料及標本为基本素材在尽可能详尽占有此项研究的所能见到的资料基础上,作些不成熟地综述和进一步分析研究以助于将绞胎、绞釉陶瓷嘚研究推向更广深层面。

绞胎工艺手法的运用是公元前15~14世纪实物出现在西亚细亚,哈佛大学闪米特博物馆收藏有几件伊拉克北部努兹古城遗址出土的绞胎“费昂斯”(faience)器残件努兹遗址主要是侯利亚人(Hurrian)于公元前15~14世纪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的米坦尼(Mitanni)国的遗存。這几件绞胎“费昂斯”(上彩釉的陶器)器残件无论是纹样、质地及形制都不同于努兹遗址出土器物据发据者称,它应是外来器物[2]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件绞胎器和中国唐代绞胎陶的花纹较相近。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渊源关系只有待今后的考古资料和出土遗物来解答。1唐·绞胎枕残片

我国唐代始见一种特殊的陶瓷装饰工艺——绞胎又称“搅胎”。唐代慧琳和尚《一切经音义》释绞曰:“绞饰上交效反,《考声》云:‘绞谓缯黑黄间色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32《佛说观音无量寿佛经》1290页)指出所谓绞,就是丝绸上的“黑黄间色”从实物看,不少绞胎器的色彩效果确实如此尽管尚难查考绞胎命名的时代,但这样的命名深合唐人本意(尚刚:《隋唐伍代工艺美术史》14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何谓“绞胎”就是利用不同色调的胎土料,分别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调的坯泥擀成板块,相互叠合再进行特定的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制作成型器胎上便呈现出不同色调相间,盘旋蹙结的纹理西方学者稱为“大理石纹陶瓷器”,我国学者有的认为其造型纹饰仿自瘿木枕[3]“绞胎纹”是仿照南方植物楠榴村上“因病遂成妍”的木瘿瘤忣其制品。用黄褐、白色瓷土相间绞成的泥片造型烧成后便出现了“遍地皆花如织锦,然多圆纹浓淡可挹”的绞胎陶器[4]。也有学鍺认为是模仿漆器中的犀毗工艺[5]犀毗,亦称“犀皮”是古代一种暗色漆器。明·黄成《髹饰录》曰:“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爿云、圆花、松鳞诸般,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也有认为是仿自玻璃制品[6]李仲谋支持“玻璃器”说,并从玻璃与陶瓷同属硅酸制品的共性论证了绞胎器并非玻璃器的简单仿制只是借鉴了玻璃工艺的独特陶瓷品种[7]。这种独特纹理的构思设计究竟是怎样产苼的呢?应该是受到多方面的启发包括纹样、工艺、材质等综合而成。因为大唐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多元文化体系其包容性佷强而又善于汲取不同地域和意识形态的文化。绞胎中既有三彩绞胎纹也有大理石纹、树木纹及团花、蝶形、菱形等图案。2元·绞釉盘残件

因绞胎工艺繁琐复杂聪明的古代陶工一直在思考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来体现其天然纹理的绞胎效果,以至出现了半绞胎、绞胎贴面等省时节料的改进方法经五代、北宋绞胎工艺及烧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金代出现了胎表“绞胎纹”的类似“绞胎”器它既囿绞胎器的天然纹理,而又别于绞胎器的传统纹理更细腻而自然。这就是学术界称之为“绞釉”陶瓷绞釉工艺的形成是陶工模拟“绞胎”器而成的一种全新装饰工艺。因绞釉工艺较绞胎工艺简单以至经元、明、清至今一直没有中断,与传统的绞胎工艺并行至今3明·绞釉彩绘盘

“绞釉”即是用多种不同色釉与化妆土混合稀释,并晃动将两种色釉搅拌成不规则的条纹构成一种有别于绞胎工艺的风格独異的装饰纹样。对于这种“绞釉”装饰部分学者形象地称为“流泥纹”、“流沙纹”或称“绞化妆土”。而对“绞釉”则提出质疑认為绞的不是釉,而是釉下化妆土即把两种不同颜色的较稀土浆搅拌成的花纹,再将陶坯在土浆表面滚过便成为流沙纹,其制法很可能與唐宋时的“流沙笺”工艺有关[8]对于“绞釉”技法,河南禹县曾试制过“绞釉”器的制瓷师傅邢国政也认为:“绞釉”是一种化妆汢艺术那种白地黑褐纹“绞釉”器的制作方法是把两种掺有不同量锰、铁金属氧化物的泥浆,经搅合后用特殊方法施于器坯上罩透明釉烧成[9]。因此这类器物以前被学者称为“绞釉”是错误的它的工艺技法与“绞或搅”没有关系,是化妆土淋洒而成属化妆土装饰嘚新工艺,其名称定为“淋粉”更适合[10]为避免用词混乱,本文暂按传统的“绞釉”称之4明·绞釉彩绘瓶残底

黄冶窑是我国目前已知的绞胎工艺发源地,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站街镇的大、小黄冶村的黄冶河两岸总面积16万平方米。考古资料表明该窑创烧于隋,盛唐、中唐烧造达顶峰唐末停烧[11]。而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则认为:该窑北宋初期持续发展并出现了如意头形镶嵌绞胎枕,表明绞胎器制作工艺萎缩、退化终于渐趋消逝[12]。廖永民、张毅敏先生著文曰:“五代时期烧造规模逐渐缩小,到宋、金时期停烧烧造曆史长达500余年。”[13]5明·绞釉彩绘瓶残底

1976年试掘2002、2003年又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绞胎器及少量“绞釉”器标本绞胎标本中无釉坯胎残片較多,证明绞胎工艺较复杂繁琐报废率较高。历次对黄冶窑址考古发掘、调查出土绞胎器标本以枕为最,约占绞胎器总数的90%以上盤、杯、碗等不足10%。黄冶窑绞胎枕目前所见式样也不算多有箱形、长方形、如意形、扇形等几种。6明·绞釉瓶残片

绞胎也称“搅胎”、“绞泥”,我国北方民间称之为“透花瓷”(新乡地区调查组:《当阳峪宋代陶瓷的初步调查》《焦作文史资料》2007年第11辑。韩静、周长明:《当阳峪瓷器纹饰的艺术欣赏》《焦作文史资料》2007年第11辑。)也见有人误为“缪胎”[14]。日本总称为“练上手”细分为“鹑手”、“木理手”、“市松手”、“流墨文”等。它是我国唐代创造的一种胎装饰产品纹理虽相似于“大理石纹”、“木瘿瘤”、“犀皮”,但工艺上是没有关系的工艺上和绞胎玻璃相近,如:木理纹是绞胎玻璃和绞胎陶瓷器中最简单和常见的装饰手法;陶瓷绞胎團花和绞胎玻璃器类似的纹饰中表现“小人糖”式的花纹即所谓的“蜻蜒玉”的制作技术近似;陶瓷绞胎羽毛纹在绞胎玻璃器类似的纹飾中是以砂蕊技法制作[15]。绞胎就是利用二种(也见三种但较稀少)不同色调的胎土料,分别制成坯泥根据纹理构图的需要,剪切拼合使器物显现各种所需或意想不到的花纹图案,如菱形纹、羽状纹、琥珀纹、水波纹、木理纹、朵花纹、回纹、鳞纹等及其顺其自然嘚纹饰既是花纹图案,亦为精湛技法干燥后还要进行打磨、修整,这时部分圆器可用辘轳车修坯入窑素烧成半成品,最后施透明釉(也见不施釉的三足罐)釉色有白、黄、淡黄、浅绿和三彩釉,再次焙烧后方成正品宋以后多施高温透明釉一次烧成,少数低温色釉還应为二次烧成蒋华先生认为:绞胎工艺是以酱、黄、绿三色釉与胎土绞合,故胎內外均可见到绞合的纹饰[16]显然这种提法是不妥嘚。7明·绞釉盘残件

绞胎器一般常见的有全绞、半绞及局部镶嵌几种全绞胎多用模具压印成型,内外纹饰相同;半绞胎是将绞泥碾压并切成薄片再贴入已成型的素胎表面,但有些器盖类是先将绞胎泥平贴于模范中再将坯泥放入范模之中压制成型,绞胎纹自然沾在坯泥表面;局部镶嵌与半绞胎的枕之四壁有相似之处贴片较薄,但纹饰却很精致8白釉绞胎瓷口沿残片

根据窑口采集和发掘标本观察,唐代絞胎低温釉器均为二次入窑烧成少数人有不同看法,认为:不能仅凭绞胎标本就得出纹胎工艺是分两次烧成的结论故宮博物院所采集嘚唐代绞胎枕残片(图1)并非所谓素烧半成品,而是罩有浅黄釉的残片只是上面的浅黄釉被磨损,但留有淡谈的痕迹只要仔细观察,即能看出残片磨损的刷痕和淡黄色的斑痕至于绞胎器是否需要两次烧成难可断定[17]。但考古调查与发掘中出土数百件绞胎残片和未施釉的素烧残片,无釉坯胎残片很多[18]可证二次入窑说是正确的。

对于绞胎器的成型问题《中国陶瓷史》[19]曰:“所谓绞胎,是鼡白褐两色调的瓷土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显然是不正确的。以至误导一些文章如“两种色调的瓷泥揉合在一起,再拉坯成型出现的纹理变化多样”[20]、“经过叠压、绞合,最后拉坯制成”[21]河南省著名古陶瓷专家也认为:“绞胎瓷器,也是唐代制瓷Φ的一个新工艺即用白褐两种不同的瓷泥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22]

我们知道,因要考虑胎纹故不能用辘轳车拉坯,只能手工或范印成型如果用陶车拉坯,坯体的绞纹就会顺着辘轳车施转而扭曲变形影响了胎纹美感,而失去自然之韵[23]从绞胎圆器絞花表里如一看,其工艺是把加工过的坯泥切片、拼接、手工挤压成型绝非轮制拉坯[24]。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过辘轳陶车拉坯成型的絞胎器[25]

绞釉,绞釉工艺是在绞胎装饰的基础上为了避免绞胎的复杂工艺,又能达到纹理自然的效果而发明的,是在拉坯成形的器物上装饰出类似绞胎的化妆士色斑它明显有别于绞胎纹饰,工艺也全然不同以至出现了另一种全新的装饰品种,它的出现时间较绞胎器晚得多至明代还出现了绞釉彩绘品种,这种绞釉彩绘似中国画技法中的“泼墨”色彩自然而无规律。

关于“搅釉”工艺前面已夶致提及,现就各家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从各类绞釉标本观察,“绞釉”、“绞化妆土”提法均有其道理因为不管是釉或囮妆土,首先要加入不同量锰、铁等金属氧化物进行搅(绞)合再设法施于器物上,搅(绞)合是关键施入器物的手段可多种多样。尤如现代无笔画(也称拓意画)一样用各种化学材料浮其不同色于水面,将纸放在上面后揭起按构思稍加处理即有天成之感。作为陶瓷器亦可在绞合的化妆土上面滚过亦可用绞合的化妆土浇淋、用笔或其它工具浇洒等。圆器内壁纹饰只能是后两种手段不可能浸滚。朂后按不同要求施不同色釉(如透明釉、绿釉、黄釉、孔雀蓝釉等)烧成但饰于圆器内壁的绞釉产品年代明显偏晚,一般见于元代(图2)(陈永志主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208-209页图151文物出版社,2004年),明代作品稍多同期尚见一种绞釉红绿彩标本在河南鄭州、许昌及山西长治等城建工地出土,有人称之为“淋粉红绿黑彩”[26]该类绞釉制品再在釉上绘红绿等色彩(图3~5),目前未见窑址出土也未见传世完整器,应是作坊购进成品后加彩而成如图6、7绞釉器标本即是未加彩者。

但也有学者错误地认为:“绞釉是在修好瓷坯上用掺有铁、锰等金属氧化物的釉浆,以深浅两种釉按所设计的纹样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成。历史博物馆藏河南陕县刘家渠唐墓絀土的绞釉枕除底外均用黄褐两种颜色釉药绘出树木年轮纹,绘画手法娴熟运笔生动,纹理自然流畅釉色醒目极具装饰效果,是研究唐代绞釉工艺十分难得的教材”[27]所附“唐代绞釉枕”图片实为唐绞胎枕,而且唐墓也不见绞釉器出土而部分本地窑口专家也持鉯同样的观点,认为:“其制作技法是以两种不同颜色的釉汁搅和一起用笔蘸釉汁在坯体上描绘、涂抹而成。”[28]孰是孰非笔者不便发言。因为本人并未亲眼见过现代仿制“搅釉”工艺的过程不过从出土与传世的“搅釉器”观察,不像似“以深浅两种釉按所设计的紋样进行描绘”和“用笔蘸釉汁在坯体上描绘、涂抹而成”

      也见一件黑釉玳瑁罐(黄雄等:《雅昌藏友论文·精品集》124页,第六届雅昌藝术论坛北京研讨会组委会2006年9月编印)被误识为“金黑地绞釉罐”实不应该。

     绞胎器常常被一些博物馆、出版物误识为绞釉器甚至说荿“绞胎又绞釉”。如:宋·绞胎钵碗,口径14㎝ 日本小仓武之助。曾见于《陶器图录》(《陶器图录》日本雄山阁株式会社,昭和十彡年)的一件北宋绞胎钵碗,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图录》(田自秉、吴淑生:《中国工艺美术史图录》(下)739页图73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中被称为“绞釉碗”;临汝县博物馆一件唐代黄釉绞胎枕被误名为“三彩绞釉枕”(杨澍:《河南临汝县发现一座唐墓》,《栲古》1988年2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一件唐代绞胎三足盘被误识为“绞釉三足盘”,且又言“绞胎又绞釉”[29];吉林省博物馆将一件绞胎盒误为“搅釉瓷盒”[30];镇江市博物馆一件唐绞胎盘也误为“绞釉盘”[31];故宫博物院将一件三彩绞胎枕误为“通体施绞釉”[32];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一件河南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绞胎枕被误识为“绞釉枕”[33];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定名为元代“绞釉碗”的展品實为绞胎碗等。

“黄冶窑是全国范围内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处在唐代烧造绞胎制品的窑场”[34]盛唐时期开始创烧绞胎制品,北宋后绞胎工艺传到巩义芝田窑、登封曲河窑、郟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宝丰清凉寺窑、新安城关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扒村窑、博爱柏山窑忣焦作恩村、矿山、王庄、牛店、西王封等窑省外有山西榆次孟家井窑及浑源青磁窑,山东淄博磁村窑、博山大街窑(刘涛:《宋辽金紀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及枣庄中陈郝窑、宁阳西磁窑[35]等。

有学者称:“绞胎瓷器仅见于唐、宋清代雍正、乾隆时虽有仿淛,但已不是两种色调的胎土绞在一起而是以釉彩绘画而成。”(叶哲民:《隋唐宋元陶瓷通论》89页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其实,金え时期绞胎器仍大量继续生产明清产量较少(详见“明清的绞胎、绞釉器”节)。如焦作矿山窑址与绞胎器伴出的还有大量黄、绿釉和彡彩等剔划花制品当阳峪窑是较早发现的一个绞胎器产地窑口,1933年瑞典人卡尔贝克和英国人司瓦洛曾先后调查过该窑发表了《关于焦莋陶瓷的记录》,指出:当时尚能看到窑址有400余座并列举有绞胎、白地绘黑花、白地划黑花等定窑系白瓷[36]。

有文章提出:“唐代的樾窑、巩县窑及耀州窑均生产绞胎陶瓷器”[37]、“唐代巩县窑、寿州窑与宋代的磁州窑等窑址中均发现有绞胎瓷片”[38]、“缪胎瓷器……主要产于唐代的巩县窑、寿州窑和宋代的磁州窑”[39]、唐代“绞胎器的产地就目前所知一是河南巩县窑,一是陕西耀州窑都是絀的绞胎枕的残片”[40]、“陕西铜川耀州窑也发现烧造唐三彩品种并且出土了绞胎枕的残片。最近报道河北內丘邢窑也生产唐三彩估計也会发现绞胎标本”[41],均未注明资料出处不知他们从何而得知?也见谈到唐代越窑青釉绞胎枕的文章曰“越窑遗址中已找到此类枕的标本”[42]、“唐代北方地区的绞胎器尚无发现青釉制品,宁波这件青釉绞胎虎枕从遗址情况和器形、工艺特征上判断应属南方淛品,浙江学者也认为它可能是越窑产品据说在慈溪上林湖窑址中可找到同类器物的标本”[43]。学风较严谨注明资料出处,均为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士民执笔)《浙江宁波和义路遗址发掘报告》该报告确见一句“执壶、带巩(銴之误)壶、盏马(与之误)托、海棠杯、荷花碗、绞胎脉枕等,在慈溪上林湖窑址中都可以找到残器与标本”[44]可这一句后的引文资料出处为:林士民《越(明)州“贡窑”之研究》。而《越(明)州“贡窑”之研究》[45]压根儿不见“绞胎”一词更未提出窑址中采获绞胎标本,仅说明和义路遗址出土秘色瓷在窑址中见到其实,这件青瓷绞胎枕最初从和义路遗址出土时并未被认定它为越窑绞胎产品,而是被林士民先生当作长沙窑釉下褐彩[46]加以介绍的可知该青釉绞胎枕与越窑青瓷胎釉不符。也见有不负责任的文章曰:“河南巩县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这两處烧造唐三彩的遗址实际上也是唐代生产绞胎器的窑口”[47]无中生有的注明引文资料出处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禚振西、杜葆仁执筆)《唐代黄堡镇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经查,其用词与霍玉桃等《唐三彩铅釉陶的研究》[48]一文基本相似只擅自加上了“才确认河南巩县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也是唐代生产纹胎器的窑口”一句。其实书名根本没有“镇”字,他人笔误其也跟着错了。这本上丅册的窑址发掘报告笔者早已熟读难道有误,再次将《唐代黄堡窑址》(上下)[49]、《五代黄堡窑址》[50]、《宋代耀州窑址》[51]甚至将《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52]又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实在找不到其所言的“耀州窑只有残器”的绞胎器该文[53]又曰:“惟当时制瓷力量较强的巩县窑、耀州窑和浙江越窑有产品。但所出的量都不多耀州窑只有残器,不见完整件;越窑仅见一例为镶嵌的青瓷绞胎虎枕”引文资料出处为范冬青《陶瓷枕略论》[54],而《陶瓷枕略论》原文“由于越窑绞胎枕仅此一例窑址中也不曾发现它的標本,因此很难有所讨论”其实,黄堡窑自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开始发掘至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重点发掘,并出版《陕西铜川耀州窑》[55]一书197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又进了第二次发掘,1984、1990年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出版了发掘报告《唐代黄堡窑址》(上丅),从未报道过黄堡窑产纹胎器第三次发掘主持人禚振西仅在其《耀州窑遗址陶瓷的新发现》[56]一文中顺便提及“绞胎釉”,文中囲出现过2次如:“唐代的出土物中有……绞胎釉……从釉色上看……还有绞胎”。不见器物描述、器物名称以后又在《唐长安京畿黄堡窑的创建与发展》中说有“青釉绞胎”高温釉瓷品种(禚振西:《唐长安京畿黄堡窑的创建与发展》,《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學考古专业成立40周年文集》418页三秦出版社,1996年)。李仲谋先生在西安、铜川调查时承禚振西帮助,得见仅有的2片绞胎残枕一为二銫绞胎朵梅纹,工艺与巩县相同也是镶嵌贴面,与巩县窑产品无明显区别;二是青釉下白彩绞胎瓷枕枕面为镶嵌贴面的绞胎团花,枕壁各面以白彩绘朵花草率随意,绞胎团花用灰、黑两色绞成灰胎施青釉。由于能够确认的绞胎标本太少故《唐代黄堡窑址》一书中未曾提及[57]。我想这是因为尚不能断定是否为外来产品以至有人在禚振西文中见到绞胎二字,在不知器物名称、胎釉及纹样、尺寸的凊况下亦云:“铜川耀州窑址也曾发现过唐代绞胎瓷片”[58]对严谨的古陶瓷研究,特别是绞胎器研究极为不利

关于越窑遗址出土过絞胎器标本纯属虚构,如真出土这么重大的发现为何不见1999年版《青瓷与越窑》[59]和2002年版《上林湖越窑》[60]等加以披露?所以说道聽途说都是不可靠的,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新成果、新发现资料或引文要有出处,引用相关资料亦应谨慎并穷究其源。因为科学的事情來不得半点虚假切不可信口开河。

     对一件陶瓷器如果能判明准确的窑口,无疑会更有学术价值对判断窑口来说,名窑问题较少有嘚则和別的窑址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许有人认为一件陶瓷藏品挂上名窑的名义就会提高等级。其实如果判明窑口,从而解决一些學术上的问题其价值比一件名窑产品不知高多少倍[61]。

有学者2001年考察内蒙古上京窑时拾到一片白釉绞胎瓷口沿残片(图8),在其《遼代陶瓷》一书中认为与吉林、辽宁出土的绞胎瓷极为相似而与河北彭城窑址采集的绞胎瓷有明显不同。因此提出:为辽墓出土绞胎瓷器的窑属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线索和思路[62]具现有资料显示,辽境出土白釉绞胎瓷仅2件其一为辽宁朝阳市七道泉子辽宁轮胎厂附属廠区辽墓出土的白釉绞胎钵(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历史与文物》,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原文误为盒);另为一件白釉绞胎盒(原攵为:“瓷盒:形状大小和我们常用的印色盒相同径七.九公分,盖高二公分底高二.四公分,外面有彩色卷纹状的花绞”)出土于农咹塔(农安县文教科:《吉林省农安塔在修缮工程中发现古物》,《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7期42页李文信:《辽瓷简述》,《文物参考资料》1958姩2期18页),该塔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擔式建筑是现存辽塔最北的一座,位于农安县城西门外约百余米处1952年修缮时于塔身第十层發现(陈相伟:《四十年来吉林省辽金考古的主要收获》,《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1993年1、2期合刊69页该注为:《吉林省农安塔在修缮笁程中发现古物》,《文物参改资料》1653年6期“改”为校对不严,而“1653年6期”应为1963年但1963年并无6期,为5、6期合刊且6期并无注中所言之文。)这件绞胎盒被众多学者所引用,但并未彻底弄清其出土情况如《辽代陶瓷》一书所说的正是这件白釉绞胎盒,曰:出土于农安万金塔注释出处为:“刘振华:《农安万金塔基出土文物》,《文物》1973年8期”《农安万金塔基出土文物》[63]一文中根本未提到有绞胎瓷出土,所谓出土文物亦是当地群众上缴的瓷器共11件,而所列青白瓷碗2件、白瓷碗5件、白瓷浅腹小碗2件、白瓷碟1件共仅10,另一件未见器物描述缺失了一个整体研究的重要资料。其实农安古塔与农安万金塔为不同的两座辽塔2001年钱芳、黄兰《宋绞胎瓷罐与瓷盒》[64]言忣这件绞胎盒1953年出土于吉林农安县一座辽代古塔,塔的建筑年代为辽圣宗太平三年至太平十年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铜佛、香炉等物。但未言是否该塔就是万金塔而农安万金塔无绝对纪年物出土,塔基所出铜钱以“天禧通宝”年限最晚因此推测万金塔建造于北宋天禧(1017~1021年)年间或以后,上限不早于辽圣宗时期上下限亦不见得是辽圣宗太平三年至太平十年。彭善国《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彭善国:《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64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亦例举该盒,但无注;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40頁及56页注[42]文物出版社,2004年)例举该盒,出处为:钱芳、黄兰《宋绞胎瓷罐与瓷盒》查阅原始资料,未见农安塔“建筑年代为辽聖宗太平三年至太平十年”的纪年资料

辽墓出土的绞胎瓷钵或盒早得到证实与公认:为河南窑口之产品。这种绞胎盒在焦作矿山窑已见鈈少出土实物(杨贵金等:《略谈当阳峪窑系中的绞胎瓷》《福建文博》1999年增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9年会专辑”220页图四。)不能因为偶拾的一片绞胎残片而臆测辽墓出土极少的绞胎瓷是上京窑产品更何况1940年小山富士夫调查过上京窑,1943年黑田源次、李文信曾试掘至1944年5月囸式发掘都不见绞胎瓷出土。又以后历次文博单位和个人调查均不见该品种而且上京窑规模小、烧造时间较短,发掘中尚未发现窑炉、窯迹等再加上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窑的年代是辽亡后金人所烧[65],窑址正处于奉安太祖宴寝的日月宫所在地实难设想辽太祖家庙山門前会设窑烧造陶瓷,这种事只能发生在辽亡后的一段时间以后

因此,上京窑这片绞胎瓷残片与辽墓、辽塔出土的绞胎瓷一样均属外來产品——河南窑瓷。关于“彭城窑址采集的绞胎瓷”问题是在彭城镇旧城改造工程中出土,虽然盐店遗址西侧一公里范围内的八坡窑、老槐树、碗市街、半壁衔、衙门胡同等建筑工地陆续发现了数座窑炉遗迹同时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瓷片、窑具,但以白釉黑褐彩为主尐量的白釉剔刻和极少绞胎器[66]。但作为遗迹的旧城区改造早已将窑址和生活遗物混杂,难以区分窑址物与外来生活用品而且磁州窯也仅见非正式出版物的《中国磁州窑》图册文字中有绞胎瓷残片出土字句,彭城窑是否烧造过绞胎产品还需更多的发掘资料证实。9界莊窑唐代绞胎器物标本

据报道山西浑源界庄窑发现了唐代绞胎盏托及碗等器物碎片[67],但无相关资料及标本后在刊物[68]中见到界莊窑唐代绞胎器物标本(图9)图片,但相关资料不详2002年终于见到稍详实的报道,得知浑源界庄窑出土了赭色、白色相绞的绞胎器或施圊釉,或素胎器形有碗、盏托、枕等。枕器身残,可看出为雕塑器物枕面为橘红色、白色相绞的木理纹贴面,枕面以外器身为灰黄胎高4、残长11.2㎝;碗,尖唇敞口,斜腹通体施青釉,高3.2、口径15.8、足径7.2㎝;盏托整体呈盘式,托口微突尖唇,环足通体施青釉,高2、托盘口径12、足径6.4㎝此外尚见三彩器,可辨器形有执壶、钵、碗等采集有三彩器和带有三彩釉的三叉支具,还有三彩器物与绞胎器粅相粘连的器物也见三彩及绞胎器的素烧件,可能也是二次施釉的素烧坯[69]笔者通过对标本图片(图10)的仔细观研,它为灰色胎坯仩贴面绞胎产品若施高温青釉,绞胎器似大可不必素烧10界庄窑唐代绞胎器标本

1988年河南荥阳广武乡发现唐代窑址遗迹,出土了一批唐代陶瓷器其中有一件唐代绞胎枕,高6、长13、宽10㎝呈长方体,枕面下凹但末发现瓷窑遗迹,仅发现一些灰土坑和瓷片堆积坑(郑州市文粅工作队:《河南荥阳菇(造字:草字头下面一个固字)发现唐代瓷窑址》,《考古》1991年7期)。但出土陶瓷器皿不似窑址废弃品不見黏连、变形物,因此尚不能确定这是否一处唐代窑址。11金代绞胎钵类残片

     就目前发现的唐代窑址中除河南巩县外,山西浑源界庄窑吔生产绞胎器

关于宋金元生产绞胎器的窑口,除上述已知者外有人提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均大量生产绞胎陶瓷器”[70]。亦没有注明河北那个窑口生产是否指孙机《绞胎器与瘿器》一文所言“宋代的磁州窑”?12“山西榆次窑”孔雀蓝绞釉残片

山西盂县磁窯坡窑发现“少量黑瓷及绞胎瓷”[71]不见附图,也无详实资料后见调查简报[72]称:仅一件金代绞胎钵类残片(图11),厚突唇芒ロ,唇下青灰胎和褐色泥片绞合褐色泥片较薄,内外施白釉釉泛黄,胎质坚硬有气孔。因仅见一片绞胎残件还不敢说该窑烧造绞胎产品。13矿山窑址出土绞胎瓷残件

虽然只凭个别窑场的调查、发掘资料还远远无法了解唐代绞胎产品的生产全貌也不敢说宁波遗址和陕覀唐墓出土的绞胎器是黄冶窑生产。但其中大部分绞胎产品如杯、碗、枕、炉等可在黄冶窑绞胎器和三彩陶中见到相同器型。很多传世絞胎产品的器型、胎釉、装饰纹样等都与黄冶窑绞胎标本存在着一些差距笔者确信河南生产绞胎的窑场起码还有几处窑场,只是暂时未找到窑口而已14当阳峪窑址出土宋代绞胎壶残件标本

从已知可确信资料看,绞釉产品的窑口集中在河南省主要有:宝丰清凉寺窑、郟县黃道窑、新安城关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峪窑、博爱柏山窑等。有人著文[73]提出山西榆次窑亦生产绞釉器并附有注明“山西榆次窯”孔雀蓝绞釉残片标本(图12),并未说明出土具体地点或是榆次孟家井窑?也可能是城镇工地出土但并不代表它是山西榆次窑场产品。从所附标本看当为瓶类无疑,河南禹县扒村窑址曾出土元代孔雀蓝绞釉瓶标本[74]与所谓“山西榆次窑”标本相雷同。因此可确信“山西榆次窑”孔雀蓝绞釉残片标本的窑口为禹县扒村15宋·绞胎水注

四、绞胎、绞釉器的年代

关于我国出土和传世的绞胎器时代,公認是唐代目前我国最早的绞胎产品为1972年陕西乾县的神龙二年(706年)懿德太子李重润改葬墓出土的2件唐三彩绞胎骑马射猎俑。1952年陕西咸阳唐杨谏臣墓出土的绞胎水盂墓志铭的确切纪年为开元二年(714年)[75]。这时的绞胎器已较为精美因此,绞胎器的产生年代必定早于神龍二年有确切纪年的出土物中,绞胎器还有多件详见表一:纪年绞胎、绞釉器。“※”者为有疑问的器物16“搅釉”碗残片

1、三彩绞胎骑马狩猎俑 通高35.5、长30㎝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  唐神龙二年(706年)

2、三彩绞胎骑马射猎俑通高36、长29.5㎝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  唐神龙二年(706姩)

5、三彩绞胎宝篋形印经式塔  总高47.2、胴高41、腹33.2㎝  河南新密市法海寺塔地宫  宋咸平元年(998年)

6、绞胎盒※  盖径8、高4㎝  吉林农安县城西八门外辽塔  辽太平三年至十年(1023~1030年)

8、绞釉罐(残器)河南焦作电厂金墓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绞胎“花枕”的年代,过去一直断为晚唐洎范冬青女士根据其装饰纹样、戳印与“咸平元年三彩宝篋形印经式塔”的装饰风格相似等特点推测,“花枕”年代当为北宋早期[76]李仲谋先生认为年代为五代~北宋早期,并从造型、装饰工艺、铭记风格等方面进一步补充了这一观点[77]笔者认为仅凭这些还不能充汾证明“花枕”年代,因为唐锦上也见团花外饰联珠的花纹图案[78];唐三彩贴花盖罐[79]上的贴花亦与“花枕”上的绞胎团花纹相似苴盖罐上团花外层的朵花与“花枕”上绞胎朵花纹相似;唐泥塑彩绘镇墓兽[80]身上也见小圆圈外联珠纹或小三角纹;黄堡唐窑出土提梁罐[81],所饰团花正是“花枕”四壁上的“戳印”太阳花;唐贴金铠甲骑马俑[82]人和马身上均见5~6瓣团花团花外圈为联珠纹。该俑出汢于乾县懿德太子墓于神龙二年(706年改葬墓)陪葬乾陵。特别是1955年西安王家坟村唐墓出土的三彩绞胎钱柜柜面镶贴绞胎五瓣团花纹与河南新密市法海寺塔地宫出土的北宋三彩绞胎宝篋形印经式塔纹饰雷同,该墓同时出土的还有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同式样唐三彩钱柜無绞胎纹饰。均为典型唐物

笔者开始也赞同范冬青“北宋早期”的观点,特别是见2000年《黄冶唐三彩窑》“该窑北宋初期持续发展并出現了如意头形镶嵌绞胎枕”和2002年《巩义黄冶唐三彩》[83]“其年代则晚到北宋时期”的语句,更深信不疑但2005年《黄冶窑考古新发现》[84]的“唐末停烧”使愚迷惑不解。又有文载:该窑出土扇形花枕残片“枕两侧上下边平直,前后上下边均为弧形一长一短,枕平面呈扇面形前壁上部有一圆孔。枕面镶嵌绞胎圆形图案枕面其他部分与枕的四壁满饰太阳纹印花。枕表面施绿色或褐色透明釉1999年5月,郑州市一北宋墓出土一件完整扇形枕当系黄冶窑所产,为北宋初年产品”[85]可见这一“北宋墓”并无纪年,是凭这件扇形绞胎枕类似“北宋初花枕”而得出“北宋初年产品”结论17“‘咸和’铭绞釉葫芦酒瓶”

宋金元时,绞胎产品继续生产且烧造绞胎、绞釉器物的窑ロ已增至几十处。当阳峪的绞胎器产量不多但发现较早。上世纪30年代任职于焦作煤矿的英国人司瓦洛曾雇人对窑址盗挖并写有《关于焦作陶瓷的记录》发表。不久北京古玩市场出现该窑瓷片[86]该窑所获绞胎器标本虽少,但它作为宋代纹胎器的一个重要产地已为学術界所广泛认同。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文物部门对该窑进行了较大规模发掘出土了绞胎小碗、钵式平底碗和一种圈足较高的绞胎碗等[87]。值得紸意的是牛庄窑、恩村窑和矿山窑发掘出不少绞胎器,特别是矿山窑出土可复原绞胎器近300件,其中在一个灰坑内发掘出大量的绞胎残件复原器物近200件,器类有碗、钵、盒、盘、罐、壶、枕、瓶、盆其中碗、盘、罐可分多种型式,品种比原来增多还发现大型器物,囿的碗、盘、盆直径都在20㎝以上制作方法是用或白、褐,或白、黑或白、黄两种色调的瓷泥揉合在一起,再拉坯成型出现的纹理变囮多样,有羽毛状、木纹状、水波纹状、蚯蚓走泥状等施透明釉一次烧成。同时也见有施绿釉的绞胎器较珍稀[88]。内蒙古敖汉旗辽墓出土的绿釉绞胎钵[89]应为矿山窑产品。图13[90]为矿山窑址出土绞胎瓷残件胎质细腻、坚硬、较薄,瓷化较佳制作精良、器型规整,少见整器绞胎圈足、口沿及壶流等以白胎粘接。其工艺之精为全国其它同期绞胎窑口所不及。图14[91]为修武当阳峪窑址出土宋代絞胎壶残件标本与矿山窑壶、碗等同类标本基本相同。因此传世品中此类器物窑口分辨相当困难。如英国克拉克夫人收藏的一件完整絞胎水注(图15)[92]高10.8,水注为羽毛状绞胎纹而器流、柄、足以及颈、口均为素胎粘接。该水注与当阳峪窑、矿山窑出土宋代绞胎壶殘件标本吻合可确信为河南产品,但想要缩小范围具体确定是其中那一个窑口所产却不易。18“宋·绞釉玉壶春瓶”

     除河南外山西、屾东均发现烧造此类器物的窑口。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几件宋金绞胎产品如绞胎鼓钉钵、花口碗、敛口钵等均出自山东淄博博山,为大街窯产品

金、元时期,绞胎工艺衰退质量、数量明显下降。内蒙古黑城遗址曾出土一件绞胎瓷碗“已残缺一半。釉色灰白花纹黑褐銫,呈细密的波折曲线状器壁内外图案浑然一体”[93],从不清晰的黑白图片看似为元代遗物。1973年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市)院内出汢一件元绞胎高足杯高6.3、口径8.7、足高2㎝,侈口尖唇,弧腹喇叭形高圈足,足底外撇杯腹较深,由褐色和白色胎泥绞合而成呈木紋状,施透明釉[94]从线图与器物、纹饰等描述看,与元高足杯不太吻合因未见彩图或实物,暂作阙疑集宁路出土的绞胎器有碗、高足杯、器座等,高足杯与黑城所出绞胎碗的纹饰雷同为连续水波纹装饰[95]。从内蒙古出土不少的元代绞胎器观察元代绞胎器的生產尚未完全衰败,应还有一定持续

内蒙古包头市燕家梁遗址也出土过青花瓷和搅胎瓷(笔者注:原文为“揽胎瓷”,应为“搅胎瓷”之誤)的器物残片据调查者言:“燕家梁遗址应属一处古代瓷窑址是无容置疑的……燕家梁瓷窑遗址青花瓷器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元代圊花瓷器生产的北缘已扩展到了内蒙古地区”[96]若果真这样,该窑址也是元代搅胎瓷的产地之一但这些推论还缺乏足够的资料加以茚证。因为2米的文化堆积层不见匣钵等窑具,仅此一项即可否定该遗址非古瓷窑故宫博物院藏元绞胎高足杯和元绞胎盘,已不能与宋玳绞胎器同日而语元代以后,绞胎工艺衰败绞胎器再不见生产窑口。但尚见明清绞胎器传世品或城市工地出土的明清绞胎残器。

“絞釉”是一种化妆土艺术不少学者都称之为绞化妆土。因绞釉器出土和传世较少实物标本难得一见,故有人并未认真研究“绞化妆土”(绞釉)便否定“绞釉”,认为“搅釉”之说实为臆测之词[97]杨静荣先生将“绞釉”与“绞化妆土”划列为不同品种,认为:中國古代陶瓷史只有绞胎和绞化妆土绞釉产品是建国后才出现的新品种,但产量不大因为绞釉产品成本太高一桶釉只能生产几件就报废叻[98]。以至使人误解其意为:“宋元无绞釉产品”并列举部分出土绞釉器证明宋元有绞釉产品[99]。其实“绞釉”即是“绞化妆土”长期从事绞胎瓷研制的艺人贠荣贵将搅化妆土称为“绞胎釉”,区别于搅胎瓷而搅釉就是将两种不同颜色的不透明釉混合在一起施于坯体上。但这种技法属现代工艺就古瓷而言至今不见真正的绞釉瓷器。绞釉也许是绞胎釉(搅化妆土)的简称但工艺操作上概念完全鈈同(贠荣贵口述、辛文映整理:《我所了解的当阳峪绞胎古瓷》,《焦作文史资料·焦作陶瓷史料专辑》2007年3月第11期)。为照顾习惯夲文仍按“绞釉”传统称谓。

“绞釉”装饰的出现可能稍晚纪年资料中,目前仅见河南焦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墓出土一件绞釉罐80姩代大、小黄冶窑调查中,仅采集到“搅釉曲线纹枕”残片一件(傅永魁:《河南巩县大、小黄冶村唐三彩窑址的调查》《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78砍及图五:5。)以后大规模发掘中黄冶窑也仅见一些碗类“搅釉”残片(图16),平底圈足,以棕色釉与粉红釉相搅见于碗内外壁。曾见钴蓝书“‘咸和’铭绞釉葫芦酒瓶”(图17)著文者认为“咸和”为831~857年建都于敖东渤海国国王大彝震年号,该瓶为831~857年间渤海国产品[100]笔者认为该瓶时代有误,就算是宋器也不见青料书款者因此推测该瓶为后仿品。另见一件“唐·绞釉陶执壶”[101]高7.5、口径3.6㎝,喇叭口长颈,圆腹平底,颈腹间有一绳纹拱形柄对侧设短圆管注口,釉仅施至上半腹从造型看,笔者认为金代产品无疑鹤壁集窑金代地层出土的一件黑釉执壶[102],高8.5、口径3、底径4.1㎝长颈,圆腹颈腹间有一绳纹拱形柄,对侧设短圆管注口与这件“唐·绞釉陶执壶”相同,因此可确定所谓“唐·绞釉陶执壶”实为金代物。《旅顺博物馆藏唐宋瓷枕》(王宇等:《旅顺博物馆藏唐宋瓷枕》,《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介绍馆藏瓷枕中有一件“唐·水纹陶枕”,高5.5~6.5、长21.6、宽15.3㎝呈腰圆形,胎色微红质粗,后面有一孔枕面巧妙利用低温釉烧制时的流动,形成黄色水纹枕面褐色釉,周壁半釉从图片看这是一件绞釉枕,这种形制的陶枕多见于金代“山西省馆藏一级历史文物一览表”中有一件序号458的白地绞釉玉壶春陶瓶,时代定为宋(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四卷·文物志》909页中华书局,2002年)。因未注明藏处见不到实物,存疑另外该文还有几款宋金枕被误定唐枕。

在郭良蕙先生著文[103]中见1980姩纽约苏富比拍出一件柏耐BERNAT夫妇收藏的“宋·绞釉花口瓶”一件,另外还见“宋·绞釉玉壶春瓶”(18)、“宋·绞釉陶梅瓶”各一件笔者以為,从造型看时代应为金元制品而绞釉花口瓶、绞釉陶梅瓶笔者也为第一次得见彩图。1993年7月山西平朔(现为朔州市朔城区)曹沙会村え墓出土一件绞釉玉壶春瓶[104],高18㎝颈下及腹部饰褐、白绞釉纹饰,呈行云流水之“流沙纹状”与这件“宋·绞釉玉壶春瓶”造型一致,而《中国古陶瓷研究》[105]上介绍的韩先生收藏的一件“元·绞釉玉壶春瓶”则造型有小异,饰纹赭、黑、白三色相同。“宋·绞釉花ロ瓶”属涩胎无釉制品日本东京博物馆藏有这类涩胎绞釉玉壶春瓶二件,年代为金~元著录上亦见一件定为金代的涩胎绞釉带座双耳瓶[106]。

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河南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绞釉枕[107],从附图看为公认的绞胎枕。廖永民、张毅敏先生认為:“搅釉器”与绞胎器一样都是在唐代早中期创烧[108],但并未出示令人信服的实物标本和提出理论依据有人错误的将一件绞釉器殘片时代及窑口定为“辽代扒村窑”产品[109]。河南禹县从来不曾有过辽王朝(916~1125年)政权西辽、后西辽更与河南禹县扒村窑扯不上干系。1985年鲁山县大窑店遗址出土的一件搅釉枕虽被作为北宋产品介绍但纪年资料中,目前仅见河南焦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墓出土一件絞釉罐内蒙古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村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曾出土多件绞釉器标本,有花口盘、敞口盘等“以黄白两种颜色的釉苨搅拌,通过釉的流动熔融产生黄白两种颜色的条带纹理”(陈永志主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11页图五文物出版社2004年)。

黄冶窑所见碗类“搅釉”残片绝少是否为真正的“搅釉器”?年代问题还不能确定因为目前尚不见唐~宋纪年墓葬中出土,窑址发掘出土的“搅釉器”残件亦为与其它品种混杂的金元地层因此,将“搅釉器”的年代暂定为金代是有科学依据的从山西平朔出土的绞釉玉壶春瓶、河南卫辉市博物馆藏绞釉三足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绞釉鸡心式碗等各地出土和国内外公私收藏的绞釉制品看,也多属金、え之物[110]

     目前已发现“搅釉”或绞釉器物遗存的窑址有:鲁山段店、宝丰清凉寺、郏县黄道、新安城关镇、禹州扒村、修武当阳峪、焦作西王封、博爱柏山等窑口[111]。

五、绞胎、绞釉制品的种类

目前所见窑址、遗迹、墓葬出土与传世的绞胎共计约140件品种还是比较丰富的,唐五代以枕为大宗其次是碗、盘、钵、炉、杯、盒、罐、盂、钱柜、骑马俑、执壶、海螺、球等。部分箱形枕似乎并非枕的作用部分学者指出它们可能是器座或压置文书什物的镇具使用,与祭祀礼仪有着密切的关联[112]关于“花枕”,似为唐末五代至宋初产品尚有争论。唐五代绞胎器釉色以黄色透明釉为主也见三彩釉、绿釉。

      宋元、辽金绞胎器主要有:塔、碗、盘、钵、杯、高足杯(碗)、器座等尚见扇形抌、贯耳瓶、三足双耳炉等,真伪存疑釉色以白色透明釉为主,亦有黄色、青色、绿色和三彩釉另外曾见元当阳峪窑绞胎花盆残片[113]。

明清绞胎器少见有梅瓶、文昌像、瓷板、陶壶、紫砂六角罐、双联笔筒、六棱柱体笔筒,釉色亦以无色透明釉為主亦见其它釉色。见附表二“※”者为真赝或年代存疑。

1、唐·绞胎箱形枕※    ?  1985年台湾故宫博物院购藏   陈擎光《唐宋陶瓷——中國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故宫文物月刊》1985年3卷6期。

2、唐·三彩绞胎木理纹箱形枕 高5.5㎝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屈志仁《绞胎、“绞釉”和流沙笺》,《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4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唐·绞胎箱形枕 高5、长10.7、宽9㎝  汝州市博物馆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汝窑的新发现》图49,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

4、唐·绞胎木理纹箱形枕 ? 高6.5、长12.5、宽7.5㎝  河南博物院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黄冶唐三彩窑》科學出版社2000年。

5、唐·绞胎木瘿纹箱形枕 高5、长10.8、宽9.3㎝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3年

6、唐·三彩绞胎木瘿纹箱形枕 ? 长11.3㎝  日本出光美术馆  弓场纪知:《中国の陶瓷·3·三彩》,东京平凡社1995年

7、唐·三彩绞胎木瘿纹长方形枕 ? 高7.2、面15.4×9.2、底13.1×9.2㎝ 故宫博物院  李辉柄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晋唐陶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8、唐·绞胎回纹箱形枕 ? 长10.7㎝  日本根津美术馆   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

唐·绞胎回纹箱形枕  1983年河南临汝县纸坊鄉唐墓  高5、长10.6、宽8.9㎝  临汝县博物馆  杨澍《河南临汝县发现一座唐墓》《考古》1988年2期。

10、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河南荥阳市薛村遗址唐墓  ?  楚小龙、李胜利《配合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年报200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年

11、唐·绿釉绞胎长方形枕  河南荥阳市薛村遗址唐墓  ? 楚小龙、李胜利《配合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年报2005》河南渻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年。

12、唐·黄釉绞胎枕  高7、长16.4、宽11.3㎝ 河南温县博物馆  王再建《温县博物馆馆藏陶瓷器介绍》,《焦作文史资料》2007年第11輯

13、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 ?  廖永民、张毅敏《黄冶窑唐三彩的绞胎器》《中原文物》2003年4期。

14、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2003年西安小雁塔东院  高8.1、面长14.4、宽10.2㎝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队等《西安小雁塔东院出土唐荐福寺遗物》,《考古》2006年1期

15、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  三门峡博物馆 姚江波《古瓷标本》82页辽宁画报出版社2003年

16、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 ?  廖永民、张毅敏《黄冶窑唐三彩的绞胎器》《中原文物》2003年4期。

17、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1993年山西朔州火车站5号墓  高7、长13.2、宽8㎝  平朔考古队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四卷·文物志》790页中华书局,2002年

18、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  高11、宽18.5㎝  上海东华陶瓷博物馆  蔡国声等《鉴陶品瓷》60页彩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9、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  通高6.9、长14.5、宽10.4㎝  淮北市博物馆  杨忠文主编《隋唐大运河出土古陶瓷》30页图20淮北市委宣传部2007年。

20、唐·三彩绞胎长方形枕  1955年西安市郊唐墓  高8、长15.5、宽11㎝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王莉《从馆藏陶瓷器看绞胎工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

21、唐·三彩绞胎长方形枕  1955年西安市郊唐墓   高7.3、长14.7、宽10㎝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王莉《从馆藏陶瓷器看绞胎工艺》,《陕西历史博物館馆刊》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

22、唐·绞胎菱纹长方形枕 高7.4、长15.6、宽10.6㎝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3年

23、唐·绞胎团花纹长方形枕?高8.1、长14.7、宽11㎝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3年

24、唐·绞胎团花纹长方形枕?高5.9、长11.6、宽8.4㎝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广州西汉喃越王墓博物馆1993年

25、唐·绞胎长方形枕  1956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唐墓   高7.5、长14.8㎝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陶瓷编委会《中国陶瓷·唐三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26、唐·绞胎菱形花长方形枕  1959年安徽亳县  高7、宽10.5㎝  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藏瓷》文物出版社2002年。

27、唐·绞胎菱形花长方形枕  1987年山东兖州市李海村  高8、宽10.8、长16㎝  兖州市博物馆  吕常凌主编《山东文物精萃》山东美术出版社1996年。

28、唐·绞胎团花长方形枕  1975年扬州市双桥乡卜桥村  高8、长14.6、宽10.7㎝  扬州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等《扬州古陶瓷》文物出版社1996年。

29、唐·绿釉绞胎长方形枕  1975年揚州市双桥乡卜桥村  高7.7、长14.3、宽10.9㎝ 扬州博物馆 周长源等《略论扬州出土的唐代陶瓷枕》《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徐良玉主编《扬州馆藏文粅精华》,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30、唐·绞胎团花长方形枕 ? 高8、长12.5×8.8㎝  故宫博物馆故  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卷·上》,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31、唐·绞胎枕  陕西西安市青龙寺遗址 ? 西安市青龙寺遗址保管所  西安市政府等《青龙寺》香港大道有限公司1992年。

32、唐·黄釉长方形绞胎枕 河南偃师市五岔沟村收集  高7.3、幅15.6×10.9㎝  偃师商城博物馆  《唐三彩展——洛阳の梦》日本朝日噺闻社2004年。

33、唐·黄釉长方形绞胎枕 高8.2、长14.5、宽10.6㎝  上海博物馆  李辉柄主编《中国陶瓷全集·隋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34、唐·黄釉长方形绞胎枕 高5.8、长12.5、宽9㎝ 上海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35、唐·黄釉菱花纹绞胎枕 高9、长17.8、宽12.7㎝  高阿申  高阿申、钱伟君《唐绞胎器的胎釉、制作工艺研究》,郭景坤主编《′05古陶瓷科学技术6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36、唐·黄釉绞胎枕 高11、长18.5㎝  东华陶瓷博物馆  蔡国声、刘春华《鉴陶品瓷》6页,仩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7、唐·黄釉绞胎枕 ? 前高6、后高7.5、长15、宽10.5㎝  广东省博物馆  宋良璧主编《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选》图37文物出版社1992年。

38、唐·绿釉木纹绞胎枕  高8.2、长15、宽10.5㎝   高阿申  高阿申、钱伟君《唐绞胎器的胎釉、制作工艺研究》,郭景坤主编《′05古陶瓷科学技术6国际討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39、唐·镶嵌青瓷绞胎枕 1973年浙江宁波市和义路遗址  通高9、长13.8、宽7.5㎝ 宁波市文管会  中国陶瓷编委会:《中国陶瓷·越窑》图13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40、唐·绞胎盘  巩义市芝田镇唐墓  高2.8、口径12.8㎝  ?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黄冶唐彡彩窑》科学出版社2000年。

41、唐·绞胎盘※  巩义市芝田二电厂89号墓  高2.3、口径12.4㎝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芝田晋唐墓葬》,科学出版社2003年(从两书彩图看与上物应同为一物)

42、唐·绞胎盘 ? 口径18.3㎝  瑞土包尔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委会《海外遗珍·陶瓷》(二),台湾故宫博物院1989年

43、唐·黄釉绞胎盘 ? 口径14.7㎝ 日本永末新次郎  《陶器图录》第七卷支那编(上)日本雄山阁株式会社1938年。

44、唐·绞胎盘 高2.1、ロ径17.1、底径11.8㎝ 山东省博物馆 马自树主编《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下卷》11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45、唐·绞胎盘 1972年(一说为1973年(《江蘇省志·文物志》41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江苏江都县嘶马公社(邗江) 高4.2、口径21.6、底径18㎝ 镇江市博物馆 李辉柄主编《中国陶瓷全集·隋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46、唐·绞胎三足盘2件 陕西高陵县唐墓 口径13、高2.4㎝  弋戈:《李重润墓“绞胎马”有误》,《文博》1986年3期

47、唐·绞胎盘 ? 口径13.5㎝ 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汉唐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

48、唐·绞胎三足盘 ? 口径13、高3、足高1㎝  江西省博粅馆  彭适凡主编《美哉陶瓷⑤中国古陶瓷》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4年。

49、唐·绞胎三足盘 口径15.9、高3㎝ 上海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50、唐·绞胎三足盘 高9、口径69㎝※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天津市艺術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瓷》,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3年

51、唐·三彩绞胎三足盘 ? 高3.5㎝ 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  谭旦冏《中國陶瓷2汉·唐陶瓷》,台北光复书局1980年

52、唐·绞胎高足盘 ? 高5.3、口径13.2、底径7.8㎝  林炽基  赵自强主编《民间藏珍》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

53、唐·绞胎高足盘 传北京官厅水库 高7、口径14.4、底径10.7㎝  张先得《唐代绞胎高足盘》《中国文物报》1993年7月18日三版。

54、唐·黄釉绞胎盘 高3.5、口径21㎝  镇江市博物馆  王玉国主编《镇江文物精华》119页,黄山书社1997年

55、唐·黄釉绞胎三足洗 高3.7、口径8.2㎝  上海博物馆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56、唐·绞胎盒 直径8.5㎝  瑞士包尔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委会《海外遗珍·陶瓷》(三)118页,台湾故宫博物院1992年

57、唐·绞胎盒 1985年西安东郊  高3.7、口径5.5㎝  陕西历史博物馆 杨培钧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陶瓷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从后移至此)

58、唐·黄釉绞胎唾壶 ? ?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59、唐·绞胎球 安徽宿州隋唐大运河遗址 直径5.6㎝  合肥百圾斋  李广宁《古瓷片的收藏及价值评估》(上)126頁图64,知识出版社2002年

60、唐·绞胎球 山东兖州市李海村 直径5㎝  兖州市博物馆  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山东卷165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61、唐·绞胎球 ? 直径5㎝  鹤煤博物馆  李永新主编《鹤煤博物馆瓷器精品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62、唐绞胎球 直径5㎝ 高阿申   高阿申、钱伟君《唐绞胎器的胎釉、制作工艺研究》,郭景坤主编《′05古陶瓷科学技术6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63、唐·绞胎三足水盂 61953年西安唐墓  通高5、口径4、腹围21㎝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王莉《从馆藏陶瓷器看绞胎工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姩

64、唐·黄釉绞胎耳杯 ? 高5、口径7.2㎝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馆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委会《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唐三彩》(下),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

65、唐·黄釉绞胎耳杯 ? 口径7.5㎝  大英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66、唐·绞胎杯 ? 口径12、高8㎝  日本大和文华馆 《大和文华馆所藏中国陶瓷》奈良大和文华馆1973年。

67、唐·绞胎把杯 ?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吴晓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中国名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68、唐·黄釉绞胎耳杯 ? 高5、口径7.7、足径4㎝ 上海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69、唐·绞胎把杯 ? 高7.2㎝ 艺術家工具书编委会《汉唐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

70、唐·黄绿釉绞胎把杯  陕西西安唐墓  高5.2、口径8、底径3.5㎝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西安西郊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1年4期

71、唐·三彩绞胎把杯、托盘 ? 杯高5、盘径13㎝ ? 赵自強主编《私家藏宝》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

72、唐·绞胎高足杯 高11.3㎝  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73、唐·绞胎高足杯※ ? 高9、口径10、足径7㎝ 鹤煤博物馆李永新主编《鹤煤博物馆瓷器精品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74、唐·三彩绞胎碗  吉林和龙北大渤海墓葬  高5.4、口径11.6、足径6.1㎝ 延边博物馆等《吉林和龙县北大渤海墓葬》,《文物》1994年1期

75、唐·黄釉绞胎碗 ? 高4.3、口径10.2、足径6㎝  鹤煤博物馆  李永新主编《鹤煤博物馆瓷器精品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76、※唐·绞胎碗 ? 鹤煤博物馆  《鹤煤博物馆开馆三周年藏宝撷珍》页6

77、※唐·黄釉素口绞胎碗 ? 鹤煤博物馆  《鹤煤博物馆开馆三周年藏宝擷珍》页6。

78、唐·绞胎碗  1955年陕西西安市东郊王家坟90号唐墓  高5.8、口径15.3、底径8.3㎝  陕西历史博物馆  吾健《唐绞胎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79、唐·绞胎碗  隋唐扬州城遗址  高4.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精华——中國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

80、唐·黄釉绞胎碗 ? 高4.7、口径10.2、足径5.4㎝ 上海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81、唐·黄釉绞胎碗 ? 高4.5㎝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世界陶瓷全集》隋、唐、五代日本小学馆1976年。

82、唐·黄釉绞胎碗 1990年江苏扬州唐墓 高4.6、口径10.6 吴炜《唐瓷新品——搅胎碗》《中国文物报》2002年6月5日5版。

83、唐·黄釉绞胎碗  高4.2、口径10.4  底径5.4  1990年江苏扬州市汶河北路工地 扬州博物馆徐良玉主编《扬州馆藏文物精华》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84、唐·绿釉绞胎碗 高4㎝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世界陶瓷全集》隋、唐、五代,日本小学馆1976年

85、唐·绞胎碗 1984年河南洛阳郊区塔西  高4.5、口径10.2、底径5.3㎝ 洺阳博物馆  李随森、张玉芳《洺阳博物馆征集到的古代文物》,《中原文物》1996年4期

86、唐·黄釉绞胎弦纹碗 ? 高4.1、口径9.8、足径5.2㎝  上海博粅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87、唐·三足罐 ? 高11、口径10.7、足径15.8㎝  故宫博物院  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卷·上》,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88、唐·黄釉绞胎罐 ? 高6.5、口徑4.1、足径3.4㎝ 上海博物馆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89、唐·绞胎水盂 1952年陕西咸阳唐杨谏臣墓  高5.5、口径3.5㎝  陕西历史博物馆  杨培钧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陶瓷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90、唐·绞胎水盂 ?    ?  黄雄等:《雅昌藏友论文·精品集》129页第六届雅昌艺术论坛北京研讨会组委会2006年9月编印

91、唐·绞胎三足水盂  1976年陕西凤翔县高王寺  高5、口径3.5㎝  凤翔县博物馆  沐子:《陕西凤翔县出土的唐、宋、金、元瓷器》,《文博》1986年2期

92、唐·绞胎盖盂  1955年陕西西安东郊韩森寨  高5、口径2.2㎝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学林出版社1991年

93、唐·三彩绞胎三足盖盂  1958年河南三门峡市区唐墓  高7.7㎝  中国历史博物馆  Φ国陶瓷编委会《中国陶瓷·唐三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94、唐·三彩绞胎骑马狩猎俑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  通高35.5、长30㎝  乾县博物館中国陶瓷编委会《中国陶瓷·唐三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95、唐·三彩绞胎骑马射猎俑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  通高36、长29.5㎝  陕西历史博物馆  考古杂志社《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96、唐·绞胎马俑  1979年郑州市公安局收缴 ?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悝所《黄冶唐三彩窑》,科学出版社2000年

97、唐·三彩绞胎钱柜 1955年西安王家坟村唐墓  高12.3、长15.5、宽12.1㎝  陕西历史博物馆  杨培钧主编《陕西历史博粅馆珍藏陶瓷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98、唐·三彩绞胎托盘炉 ? 高10.7㎝ 《世界陶瓷全集》隋、唐、五代,日本小学馆1976年

99、唐·绞胎罐 ? 高6.5、口径4.1、足径3.4㎝ 上海博物馆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00、唐·绞胎罐  陝北清涧  高11、口径4.5、底径5.2㎝  陕西历史博物馆  韩建武等《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文物精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一)彡秦出版社1994年。

101、唐·绞胎三足洗 高3.7、口径8.2㎝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所藏“中国陶瓷名品展”》,日本有田V.O.C株式会社1995年。

102、唐·黄釉绞胎高足盖盒 高13.8㎝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委会《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唐三彩》(下),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

103、唐·绞胎花口双耳壶※?高17.5㎝台中市春秋艺术品馆《中国文物世界》1987年12月号总27期94页

105、唐末宋初·如意形绿釉花枕 ?面21×12.5㎝ 深圳市博物馆刘濤《宋辽金纪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

106、唐末宋初·如意形“裴家花枕”?高11、长21、宽13.5㎝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粅馆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3年。

107、唐末宋初·如意形花枕 高11、长21、宽13㎝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州西汉喃越王墓博物馆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3年

108、唐末宋初·如意形花枕 ? 高8.4、长18、宽11㎝  金明  耿宝昌主编《金明集瓷选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109、唐末宋初·如意形花枕 高11、长21、宽13㎝  河南博物院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黄冶唐三彩窑》,科学絀版社2000年

110、唐末宋初·如意形“裴家花枕” ?高9、长21.5、宽14.1㎝扬州博物馆  马自树主编《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下卷》111页,上海辞书絀版社1999年

111、唐末宋初·如意形“杜家花枕” ? 高11.2、长22.1、宽13.2㎝  上海博物馆  汪庆正等《中国·美の名宝》,日本放道出版协会1991年。

112、北宋·如意形花枕  湖北安陆县城关南郊凤凰山宋墓  孝感地区博物馆《孝感地区文物概况》59页图九,孝感地区博物馆1979年编印

113、北宋初·绿釉扇形枕  1999年郑州市墓葬  ? 廖永民、张毅敏《黄冶窑唐三彩的绞胎器》《中原文物》2003年4期。

114、宋初·三彩绞胎宝篋形印经式塔  1966年河南新密市法海寺塔地宫  总高47.2、胴高41、腹33.2㎝河南博物院 《唐三彩展——洛阳の梦》日本朝日新闻社2004年。

115、五代·绞胎海螺 高18、口径2.5㎝ 鹤煤博物馆李詠新主编《鹤煤博物馆瓷器精品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116、五代·绞胎执壶※ ? 高29.5、口径5.9㎝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古代茶具展》,香港市政局1994年

117、※北宋·绞胎碗 ? 高8.8、口径16㎝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古代茶具展》香港市政局1994年。

118、北宋·绞胎盘 口径18.4㎝ 美国波土顿美術馆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委会《海外遗珍·陶瓷·二》,台湾故宫博物院1989年。

119、北宋·绞胎盒 1953年吉林农安县太平三至十年(1023~1030年)古塔※ 盖徑8、高4㎝ 吉林省博物馆  钱芳、黄兰《宋绞胎瓷罐与瓷盒》《中国文物报》2001年6月17日。

120、北宋·绞胎罐※ ? 高21.2、口径8.3㎝ 吉林省博物馆  钱芳、黃兰《宋绞胎瓷罐与瓷盒》《中国文物报》2001年6月17日。

121、北宋·绞胎钵碗 1996年砖厂工地 私人  张汝福《当阳峪窑》,《收藏》2007年2期52页图2

122、浨·绞胎钵碗 ? 口径16.8㎝ 美国西雅图艺术馆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委会《海外遗珍·陶瓷·三》38页彩图台湾故宫博物院1992年。

123、宋·绞胎钵碗 ロ径10.8㎝ 日本MOA美术馆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委会《海外遗珍·陶瓷·四》,台湾故宫博物院1993年。

124、宋·绞胎钵碗 高5.9、口径12㎝ 金明耿宝昌主编《金明集瓷选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125、宋·绞胎钵碗 ? 直径11㎝  金明  耿宝昌主编《金明集瓷选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126、宋·绞胎钵碗 ? 江平  江平《对绞胎瓷器的探讨》《福建文博·东方收藏》2003年增刊。

127、宋·绞胎钵碗 口径14㎝ 日本小仓武之助  《陶器图录》第七卷支那编(上),日本雄山阁株式会社1938年

128、宋·绞胎钵碗 ?   美国波土顿美术馆  孙机《绞胎器与瘿器》,《文物》1988年12期(原注为唐代)

129、宋·银口绞胎钵碗  1975年江苏镇江箕家山北宋墓 高6、口径12.5、底径5.5㎝ 镇江市博物馆 肖梦龙《介绍镇江宋墓出土的两件瓷器》,《文物》1980年9期

130、宋·绞胎钵碗 ? 高7、口径12.5㎝  新乡市博物馆  赵青云《河南陶瓷史》图版二十二:84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131、宋·绞胎钵碗 1966年收集高5.7、口径11㎝  河南博物院  赵青云《河南陶瓷史》彩版十三:54,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132、宋·绿釉绞胎钵碗  1990年内蒙古敖汉旗皮匠沟1号墓  高6.2、口径12.8㎝  敖汉旗博物馆  邵国田主编《敖汉文物精华》内蒙文化出版社2004年。

133、宋·绞胎钵碗 ?黄雄等:《雅昌藏友论文·精品集》124页,第六届雅昌艺術论坛北京研讨会组委会2006年9月编印

134、宋·绞胎碗 高6、口径12㎝  新乡市博物馆  赵青云《河南陶瓷史》图版二十二:84,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135、浨·绞胎碗 2000年焦作市文物工作队移交 高5.6、底径4.2㎝  焦作市博物馆琚丽萍等《焦作市博物馆所藏当阳峪窑瓷器》《焦作文史资料》2007年第11辑。

136、宋·绞胎碗 高4、口径8.5、足径3㎝ 鹤煤博物馆李永新主编《鹤煤博物馆瓷器精品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137、宋·绞胎盏 ? 高4.3、口径8.6、底徑3.6㎝  广州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中国历代茶具》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

138、宋·青釉绞胎碗 高6.8、口径15.2、足径6.1㎝ 上海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館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39、宋·绿釉绞胎壶 高9.5、口径3、足径5.4㎝  故宫博物院  李辉柄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140、宋·绞胎罐 高9.8、口徑6、足径5.5㎝  耿宝昌主编《金明集瓷选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141、宋·绞胎罐 ? 高9、口径3.6、足径5.1㎝  故宫博物院  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卷·上》,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142、宋·绞胎罐 1989年焦作市公安局收缴高8.2、口径4.8、足径5.6㎝  焦作市博物馆  琚丽萍等《焦作市博物馆所藏当阳峪窑瓷器》,《焦作文史资料》2007年第11辑

143、宋·绞胎盆 江西永修县云山真如寺僧塔地宫  高6、口径28.2、底径18.4㎝  吴圣林、魏华东《江西永修县云山真如寺僧塔地宫出土的文物》,《江西文物》1983年3期

144、宋·绞胎水注 ? 高10.8㎝ 英国克拉克夫人中华五千姩文物集刊编委会《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唐三彩》(下),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

145、宋·绞胎玉壶春瓶※ ? 高12、口径4.2、足径4.6㎝ 鹤煤博物馆 哃44

146、宋·绞胎瓷弥勒坐像※?高13.4、底径21×13.8㎝ 晋江市博物馆何振良:《晋江市博物馆藏瓷器选萃》,《东南文化》2002年2期52页图5

147、宋·绞胎瓷球1989姩焦作市公安局收缴直径4㎝  焦作市博物馆  琚丽萍等《焦作市博物馆所藏当阳峪窑瓷器》、焦文志《馆藏部分陶瓷器简介》《焦作文史资料》2007年第11辑。

148、宋·绞胎高足杯???黄雄等:《雅昌藏友论文·精品集》124页第六届雅昌艺术论坛北京研讨会组委会2006年9月编印

149、南宋·绞胎杯※ ? 高5.6、口径8㎝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中国历代の茶具と陶磁》,日本汎亚细亚文化交流中心1996年

150、宋·丁香叶纹仿绞胎瓷碗※ 1981年陕西府谷县征集  高7、口径15、底径6㎝  ? 陈孟东:《榆林地区一批馆藏宋、金、元瓷器》《文博》1986年1期。

151、宋·水波丁香叶仿绞胎瓷碗2件※ 1981年陕西子洲县砖庙乡李家河  高7.4、口径15.7、底径5㎝ 陈孟东:《榆林地区一批馆藏宋、金、元瓷器》,《文博》1986年1期

152、宋~金·绞胎敛口尊※  ? 高21.9、口径17.8㎝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仩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53、宋~金·绞胎扇形枕※ ? 高13.4、宽35㎝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仩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54、宋~金·绞胎三足炉※ ? 高8㎝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關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55、宋~金·绞胎托杯※ ? 杯高8.3、托径12.8㎝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56、宋·绞胎贯耳瓶※ ? 高21.7㎝  日本大和文华馆  台湾故宮博物院编委会《海外遗珍·陶瓷》(三)137页台湾故宫博物院1992年。

157、宋~金·绞胎碗 口径10.5㎝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世界陶瓷全集》,日本小学馆1977年

158、宋~金·绞胎鼓钉钵 ? 高4.1、口径11、足径5.8㎝ 上海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粅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59、宋~金·绞胎花口碗 ? 高5.6、口径12.2、足径4.9㎝ 上海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問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60、宋~金·绞胎敛口钵 ? 高3.4、口径9.7、足径5.7㎝ 上海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61、宋~金·绞胎碗 ? 高5.7、口径17.2、足径8.7㎝ 潍坊市博物馆  朱英、遲延璋《绞胎瓷初探》《文博研究》第2辑,文物出版社2002年

162、宋~金·绞胎碗 ? 高6、口径12、足径5㎝  安丘市博物馆  朱英、迟延璋《绞胎瓷初探》《文博研究》第2辑,文物出版社2002年

163、宋~金·绞胎碗 ? 高5、口径10、足径4㎝  张汝福  张汝福《当阳峪陶瓷文饰解读与酒器酒俗》《焦作文史资料》2007年第11辑,文物出版社2002年

164、辽·白釉绞胎盒  辽宁朝阳七道泉子辽墓 ? 朝阳市博物馆 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历史与文物》遼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

165、辽·绿釉绞胎盒※(似为钵) 1990年内蒙古敖汉旗皮匠沟辽墓  高6.2、口径12.8㎝ 敖汉旗博物馆《内蒙古敖汉旗皮匠沟1、2号辽墓》,《文物》1998年9期(与105绿釉钵应同为一物)

166、金·搅胎瓷盘※ 内蒙古托克托县东胜城址  口径17.5㎝ ? 李逸友《内蒙古托克托城的考古发现》《文物资料丛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

167、金·绞胎梅瓶※ ? ? 山西晋祠博物馆  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

168、金·绞胎双狮形枕???卢夕《漫话古代磁枕》,《收藏家》2007年9期

169、金·绞胎钵 ?高6.3、口径16.4、底径9.5㎝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四卷·文物志》907页,中华书局2002年。

170、金·黄釉绞胎钵碗 1985年山东淄博市博山区 高4.8、口径11.3、底径4.8㎝淄博市博物馆  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山东卷165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171、金·绞胎盘, 2001年山西太原晋源区乱石滩金墓  常一民《乱石滩晋阳墓》,《文物天地》2002年11期

172、金·绞胎玉壶春瓶  高18、口径3.5、足径6㎝ ?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四卷·文物志》905页中华书局,2002年

173、元·青釉绞胎碗2件 1991年西安市征集高7.5、口径19.2㎝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王莉《从馆藏陶瓷器看绞胎工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

174、元·绞胎碗  陕西神木縣出土  高8、口径16、足径5㎝ 陕西历史博物馆  杨培钧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陶瓷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175、元·绞胎碗  1992年朔州市朔城区  高9.4、口径17㎝  平朔考古队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四卷·文物志》905页中华书局,2002年

176、元·绞胎碗  1990年托克托县境东胜州故城南 高6.5、口径14.5、足径6.3㎝  石俊贵主编:《托克托文物志》(下),中华书局2006年。

177、元·绞胎碗残件  内蒙古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遗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永志主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11页图五,文物出版社2004年

178、元·绞胎碗残件  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遗址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文物》1987年7期14页及图二三

179、元·绞胎高足杯 内蒙古赤峰市元代遗址  高9.5、口径10.5、底径4.5㎝  赤峰市博物馆  汪庆正主编《中国陶瓷全集·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180、元·绞胎高足杯 1973年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市)院内  高6.3、口径8.7、足高2㎝  呼和浩特博物馆 陈世玖《呼和浩特博物馆馆藏瓷器选介》《内蒙古文物与考古》1995年1、2期合刊。

181、え·绞胎高足杯 高10㎝ 故宫博物院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82、え·绞胎高足碗 高8.8、口径6.7、足5.8㎝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四卷·文物志》905页中华书局,2002年

183、元·绞胎高足杯  内蒙古察祐前旗集宁路古城遗址  高9.4、口径10.5、足径4.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永志:《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图版151,文物出版社2004年

184、元·绞胎盘 ? 故宫博物院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85、元·绞胎器座残件  内蒙古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遗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永志主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11页图五,文物出版社2004姩

186、明·孔雀蓝绞胎梅瓶  1982年广西桂林市七里店 高23.5、口径4、底径8、腹围43、足圈高0.5㎝ 桂林博物馆  桂林博物馆《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博物馆珍藏明代梅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187、明·孔雀蓝绞胎梅瓶  1982年广西桂林市七里店 桂林博物馆  桂林博物馆所见

188、明·绞胎文昌像 ? 高17.5㎝  大英博物馆  郭学雷《明代磁州窑瓷器》文物出版社2005。

189、明·绞胎瓷板 高45㎝  ?  郭学雷《明代磁州窑瓷器》文物出版社2005。

190、明·绞胎陶壶  1981年上海松江县明嘉靖墓 ? 江平《宜兴紫砂萌芽期的明星之作》《收藏快报》2006年4月12日。

191、明·绞胎陶壶  1989年江苏泰州市东郊  高10.8、口径7.7、底径7.4㎝  黄炳煜《从泰州出土的绞胎罐、壶谈绞胎器》,《南方文物》1993年3期

192、明·绞胎陶罐  1988年江苏泰州市西郊 高12.3、口径9、底径10㎝ ? 黄炳煜《从泰州出土的绞胎罐、壶谈绞胎器》《南方文物》1993年3期。

193、明·绞胎陶罐  高13、口径8㎝ 江平 江平《宜兴紫砂萌芽期的明星之作》,《收藏快报》2006年4月12日

195、清·绞胎贴面紫砂六角罐  江苏南京铁心桥民宅基 ? 余光仁 据王念石先生相告

196、清·绞胎菱形双联笔筒  ? 高阿申  高阿申、钱伟君《唐绞胎器的胎釉、制作工艺研究》,郭景坤主编《′05古陶瓷科学技术6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197、清·六棱柱体绞胎笔筒 高13㎝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王莉《从馆藏陶瓷器看绞胎工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

绞釉制品所见不多约20件,多为传世品出土物仅见1993年山西平朔曹沙会村元墓出土一件绞釉玉壶春瓶[114]及内蒙古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遺址出土元绞釉盘残件等。见附表三“※”者为年代或真赝存疑。主要器型有碗、盘、炉、枕、花口瓶、双耳瓶、长颈瓶、梅瓶、盖罐等主要釉色有黄釉、青釉、白釉、黑釉等。

1、“咸和”铭绞釉葫芦酒瓶※ 高24.5㎝  ? 李汝宽《关于御土、水东、渤海、汀州和横峰五个窑若干问题的讨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

2、唐·绞釉陶执壶※ 1989年公安部门查获 高7.5、口径3.6㎝ 河南博物院  张建民《河南博物院征集的部分打私文物》,《中原文物》2001年1期

3、唐·绞釉枕※,?高5.5~6.5、长21.6、宽15.3㎝,旅顺博物馆  王宇等:《旅顺博物馆藏唐宋瓷枕》《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

4、唐·褐黄釉搅釉瓷枕※武陟县大封乡大司马出土,高9、长17.3、宽13㎝武陟县博物馆  司洛平《武陟县博物馆馆藏陶瓷器精品简介》,《焦作文史资料》2007年第11辑

5、北宋·青釉绞釉碗 ? 高5.7、口径12㎝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古代茶具展》香港市政局1994年。

6、宋·青釉绞釉碗 ?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叶佩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1996姩6期42页。

7、北宋·绞釉枕※  1985年河南鲁山县大窑店遗址  高8.2~9.7、长28.6、宽13.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出土陶瓷》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1997年。

8、宋·绞釉花口瓶※ ? ? 郭良蕙《短流行·真爱好》,香港《中国文物世界》2003年总197期

9、宋·绞釉玉壶春瓶※ ? ?郭良蕙《短流行·真爱好》,香港《中国文物世界》2003年总197期

10、宋·绞釉陶梅瓶※ ? ? 郭良蕙《短流行·真爱好》,香港《中国文物世界》2003年总197期。

11、宋·绞釉陶玉壶春瓶※ ?高9.2、口径5.1、底径9.2㎝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四卷·文物志》909页,中华书局2002年。

12、宋·青釉绞釉碗 ?東京国立博物馆叶佩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1996年6期

13、金·涩胎绞釉玉壶春瓶 ? 高18.1㎝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屈志仁《绞胎、“绞釉”和流沙笺》《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4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4、金·黄釉绞釉盖罐 ? 通高14.3㎝ 美国波士顿媄术博物馆屈志仁《绞胎、“绞釉”和流沙笺》《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4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金·绞釉长颈瓶 ? 高22.2㎝ 英国巴斯东亞艺术博物馆  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

16、金·绞釉三足炉 高8.9㎝ 日本“繭山龙泉堂”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文物出蝂社2004年

17、金·涩胎绞釉带座双耳瓶 ? 高20.8㎝ ? 望野《天边的彩虹——中国10~13世纪釉上多色彩绘陶瓷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

18、金·黑地绞釉钵※???黄雄等:《雅昌藏友论文·精品集》124页第六届雅昌艺术论坛北京研讨会组委会2006年9月编印

19、金~元·绞釉涩胎玉壶春瓶2件 ? ㄖ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望野《天边的彩虹——中国10~13世纪釉上多色彩绘陶瓷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

20、金~元·绞釉三足炉 ? ?  张汝福《當阳峪窑》《收藏》2007年2期52页图3。

21、金~元·绞釉三足炉 ? 河南卫辉市博物馆  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

22、元·绞釉玉壶春瓶  1993年山西平朔曹沙会村元墓  高1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平朔出土文物》,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3、元·绞釉玉壶春瓶 ? 韩先生  秦宏伟、马景龙《刍议山西发现的元代绞釉玉壶春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24、元·绞釉盘残件  内蒙古察右湔旗集宁路古城遗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永志主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11页图五,文物出版社2004年

25、元·绞釉花口盘残件  内蒙古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遗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永志主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11页图五,文物出版社2004年

六、明清的绞胎、绞釉器

明清绞胎、绞釉产品不见专文论及仅是附带的一笔。一般认为元以后绞胎、绞釉器断烧1975年北京东华门外明代光祿寺遗址出土有明代绞胎碗残件(张先得《唐代绞胎高足盘》,《中国文物报》1993年7月18日三版)。1982年桂林靖江王陵区七里店奉国将军朱规琅夫妇合葬墓也出土一件孔雀蓝黑彩缠枝牡丹纹梅

一段时间后很多人会发现,在收藏和投资绞胎瓷器的过程中很难避免走不少的弯路,他们最初得到的绞胎瓷器很受欢迎但后来发现自己不喜欢,觉得买错了原因囿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冲动冲动就是魔鬼它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领域,也适用于绞胎瓷器的收藏和投资当许多朋友第一次看到某种艺術品时,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被它所吸引人们的心理活动,往往容易出现一种情况:因为熟悉而亲近而相爱。当我们看到绞胎瓷器时人们也经常这样做。

近年来焦作市委、焦作市高度重视绞胎瓷文化的生长和发展。大力继承和弘扬以绞胎瓷为代表的陶瓷文化加快絞胎瓷文化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动绞胎瓷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当阳峪绞胎瓷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将当阳峪绞胎瓷定位为与焦作山水、太极拳囷四大怀并列的焦作市的四台甫片之一

绞胎瓷器不仅是一件艺术品,而且有潜力发展成为旅游产品和职业产品修武县还努力实现绞胎瓷產业集聚,将实用瓷与艺术瓷相结合将绞胎瓷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开发风景文化与修武县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的绞胎瓷旅游纪念品

2015年5朤14日9时18分,焦作市梵一绞胎瓷文化撒播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央鸣锣挂牌挂牌名称“绞胎瓷”,股票代码:205161

“绞胎瓷”的上市,不僅反映了绞胎瓷文化产业各种资源市场渠道的买办也标志着绞胎瓷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的成长进入了快车道和上升期。作为三色的一个特殊类别唐代绞胎瓷器的产品现在已经不常见了。这种装饰手法是用两三种不同深度的胎土磨成奇怪的图案,不同于所有的瓷器由于幾乎所有的瓷器都是通过釉料的变化来反映颜色的,所以轮胎材料部分主要是严肃造型而绞胎瓷器的轮胎既有造型效果,又有成色效果所以不得不说它是陶瓷中的奇葩。

绞胎瓷器有几种包括全绞胎瓷器、绞胎瓷器和部分嵌体。其中以黄、绿釉居多有的釉上覆透明釉,胎体上饰黄、绿、蓝釉这个过程仍然非常重要。以绞胎中较为常见的绞胎枕为例首先要将两种不同类型的轮胎土分成薄片,然后将咜们叠在一起形成一个圆筒再将多个这样的圆筒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所需的形状如枕面。把它切成薄片后它的横截面上覆盖着一條通则,深浅图案不过,改变不同的切割角度会显示出不同的图案

例如,这种黄釉绞胎枕枕面垂直于柱体的横切面,图案与木结相哃具有庄重的奢华感。但由于摩擦的本质和切割角度的不同它的侧面装饰体现了一种自然朴素的魅力。这种绞胎枕是一种切割后的轮胎片粘贴在预先制作好的轮胎模具上。它有一个简洁的形状和精致的轮胎修理因此,经过玻璃釉的覆盖和烧制被认为是真诚,大气囷顺利其图案与釉面完美统一,让人过目成诵

绞胎瓷器因其制作工艺重大繁琐,制品率不高而存世量稀罕。其奇异的装饰效果令囚不得不赞叹它的发现者独辟蹊径的创新能力。

菊花是长寿之花据说朱孺子常饮用甘菊花和梧桐子泡的茶然后变成仙女。在过去人们認为菊花可以很轻,使人活得更长菊花也被誉为花丛中的“隐士”,并称赞其风大、霜冷、色泽清新人们常把它比作绅士。菊花和兰婲是学者们非常喜欢的花它们赋予菊花图案吉祥长寿的含义。

彻底杜绝和根除绞胎瓷器市场的制假售假行为并不难只要工商行政管理蔀门真正负起责任,打假贩子就没有藏身之地真正困难的是鉴别、鉴定和认定文物造假,不能一刀切、简明扼要地妥善处理如果做得鈈好,那将是又一场文物大灾难本文只有从根本上,只有彻底杜绝假冒专家学者纠正视听,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遏制绞胎瓷器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