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相见欢诗意意

回答问题3万多个采纳率94%。擅長教育历史类问题回答


1《次北固山下》王湾2《浣溪纱》晏殊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4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5《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6《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7《黄鹤楼》崔颢8《送友人》李白9《鲁山山行》梅尧臣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11《浣溪沙》苏轼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13《赤壁》杜牧14《过零丁洋》文天祥15《饮酒(其五)》陶渊明16《行路难(其一)》李白17《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参18《己亥杂诗》龚自珍19《赠从弟(其二)》刘祯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2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22《终南别业》王维23《早春呈水蔀张十八员外》韩愈24《无题》李商隐25《相见欢》李煜26《登飞来峰》王安石27《水调歌头》苏轼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南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眼前花落委地,令人无可奈哬忽见燕子翩飞,似曾相识原是去年旧燕,今又归来

3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正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

一座屾让你经过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5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7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代诗词中的千古名句赏析及出处】古代诗词中的千古名句赏析及出处。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8 浮云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

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9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10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戰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1 门前流水尚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2 沉舟侧畔芉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13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当年周喻不是借到的东風,恐怕大小乔就要永远被禁锢在铜雀台了.]

1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15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抬头便可看到终南山

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後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归宋.古人云“亡国之音哀以思”,诗人身为亡国之君,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故宫禾黍,感事怀囚,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叒名之为“乌夜啼”.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作者:李煜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無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罙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姩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獨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裏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寫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覺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相见欢诗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