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大明宣德炉的价格鉴赏

刘锡荣:破解宣德炉之谜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锡荣  |  责任编辑: 王道峰
    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们的最爱
    至于宣德炉的烧炼把玩,安置使用,鉴赏藏玩,学问研究等等,一直是个世世代代藏玩宣德炉者的瓶颈课题。
    然,宣德炉有如此高贵的出身,又得到古来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们的宠爱歌颂,不但重资求购,四下寻访,每得佳器,欣喜若狂,沐浴焚香,礼拜入藏。甚至于若是闻有好炉,不辞万里跋涉之艰辛,专情前去求购,即便不得,一睹尊颜,亦然满足。且又著书立说,诗文歌颂,历朝历代,又留下来多少为人称道的名人逸事呢。
    明清两代的许多皇帝都非常尊崇宣德炉,嘉靖、正德、崇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等,都不但国家大量仿制,且亲自日常用度,乾隆皇帝还将其“宣德炉三谱”收入《四库全书》,连“三希堂”内,都安置用景泰蓝工艺仿制的“连虬卧蚕彝炉”【此炉已著录于《钟鼎茗香》(二)】。明代文人大画家文徵明祖籍吴中,长于三湘,后来归宗故里吴中,以擅长书画,成为吴中才子之首,其日用宣德炉甚是痴迷,尤觉不甚满足,便求访松江名匠仇姓音观,为其定制“衡山”款识的筒式戟耳炉,铜银金合冶,使炉成为天下第一色:“水白色”【此器以著录于《钟鼎茗香》(二)】。明末“四公子”中的方以智、冒襄都是此中痴情之人。清代名臣大学者阮元,广集青铜器、宋代书画与瓷器,却是以“文房首器”的宣德炉尊置案首,常年红袖添香夜读书【此器著录于《钟鼎茗香》(二)】。李鸿章不但以宣德炉相伴公、私,且为了排挤左宗棠,到琉璃厂重金购买宣德炉,贡献给老佛爷慈禧太后,于凤颜大悦之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即便是他的恩师曾文正公国藩,不但己用,家中及祠堂亦然高享着。我在去年上海见到落款“天伦之乐”的冲天耳宣德炉,当是明代之物,款侧为后刻的曾家祠堂字样,此器昔年我曾在长沙上过手,因为索资太贵,放弃。
    宣德炉的客观存在与数量
    由于宣德炉的出身高贵,又有历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们的挚爱,此上行下效的举国文化现象,便与青铜器、宋瓷一样,如那唐诗宋词般的,痴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乃至于世界、古今。也就是当然的事情了。关于宣德本年制作的所谓真“宣德炉”的问题,一时半会难以明确,倒是台北故宫有两尊,北京故宫也有数尊,《钟鼎茗香》(一)、(二)中各有三两尊,已是入了许多人的法眼,只是尚有些研究空间,有待众家继续努力罢了。
   关于宣德炉的数量,也一直有些争议,有的说五千,有的说一万,有的说一万八千,有说两万的,也有说更多的,总是不得明确。我对宣德炉现有的、且能查到的所有文案,作了一些梳理,还是可以有一个相对科学的数量。
    赵汝珍的《古玩指南》认为:宣德炉仅铸造了五千具,书中也无有注明相关出处。而就现今我们所知晓的数量,以明代早期的遗存看来,赵汝珍先生的数量无有依据,不合古代文案记载的数字,却讹传了近一个世纪。青铜器的名称、仪轨与寓意,直到现今,我们也都是依据宋代“五谱”而论的,即《考古图》、《宣和博古图》、《祥符礼器图》、《元丰礼器图》、《绍兴礼器图》。至今,依然有些近年来出土的青铜器,无有名称,现今的专家们竟然也很难给定出一个科学的名称来。以致于青铜器在文化深层挖掘与突破方面,尚无有什么创新。
    古人做学问有局限,今人做学问也有局限,人类正是在不断地突破局限,在不断创新中前进的。任何时候,任何人,任何民族,如果只满足于现状,只躺在古人的成果上原地踏步,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希望的国家。历史的进步,是以突破与创新而进步的。突破和创新是建立在:重视和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实现的。
    宣德炉也有“三谱”,即《宣德彝器谱》(三卷本)、《宣德鼎彝谱》(八卷本)、《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本),此三种图谱中,都明确记载了宣德炉分两次铸造,首铸“宣炉三谱”数均为三千三百六十五具。补铸分别为:三卷本“四百具”,八卷本“一万五千六百八十四具”,二十卷本“一万五千具”。前者计三千七百六十五具。后二者合计皆为一万九千具左近。相对来说,作为国家作器,不会太少,否则,损坏遗失,如何补就?仪规所制,各地都要配置,又必须到位,故一万九千具左右,当为可信。
    我就三种“炉谱”中的金属材料作了测算。去除非金属材料部分,去除正常损耗,再去除大小两头的之后,加权平均,以流通量最多的两斤一尊计算,宣德炉的数量在一万八千尊左右,当为可以采信的合理数量。如此看来,就像马未都先生为《钟鼎茗香》(二)所作的序言:古人作学问都有局限。。。。。。。还是很有道理的。马未都先生在《马未都说收藏》,贾文忠先生为中国书店出版的《宣德炉彝器谱》序中,皆以一万八千尊为采信,著入文章。又与《四库全书》入载相符,境内外的研究者与藏玩家们,也大都无甚新的说法。
    赵汝珍先生的五千尊之数,自然是靠不住的了。
         2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宣德炉品鉴辨识;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点;古玩交易,文物鉴定,出具权威鉴定证书,文物古董无;搜集计划:;1、书画:中国书画、名人名作、扇面、册页、长卷;;2、油画:中国油画、西洋油画,古画;;3、瓷器:青花瓷,高古瓷器,官窑瓷器,瓷器精品、;4、玉器翡翠:玉雕精品、和田玉、翡翠、珠宝、国石;5、文房用品、紫砂壶、印章、砚台、雕塑等;;6、
宣德炉品鉴辨识
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点。明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明末清初的炉有拙朴的厚重感。雍正时期的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炉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当时有“省一德”之称,经多方查证,也有不省一横的包浆色泽
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难看。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上海朵云轩95年拍品中有一铜炉(高19.2厘米),其色泽就能达到佛经纸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铸工造型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7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重量级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数倍此件香炉样式来源于明宣德炉,以金铜制成,炉身形制规整。直口,两侧置双象耳,象首粗眉杏目,长鼻直竖,表情自然细腻,循“太平有象”之吉意装饰,包浆沉稳,色泽典雅,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是为书房陈设雅器。焚香其内,历史的厚重之感随香外溢,仿若置身其中,随香而止,怅然若失。底书“宣德五年吴邦佐造”楷书款。带底座。
古玩交易,文物鉴定,出具权威鉴定证书,文物古董无痕修复修基础
搜集计划:
1、书画:中国书画、名人名作、扇面、册页、长卷;
2、油画:中国油画、西洋油画,古画;
3、瓷器:青花瓷,高古瓷器,官窑瓷器,瓷器精品、名窑特性精品;
4、玉器翡翠:玉雕精品、和田玉、翡翠、珠宝、国石,田黄石,鸡血石,玉质佳、雕工巧、皮色好;
5、文房用品、紫砂壶、印章、砚台、雕塑等;
6、各式特性的金银器、佛造像、铜镜,青铜器;
7、名人书札、印谱等、拓本、邮品、钱币、票证、徽章;
8、明清特性家私、木器、漆器、犀角,牙雕件等。
在搜集的一起,能够帮您专业的剖析您藏品的商场特性和价值,关于藏友中有陶瓷类的藏品,能够进行热释光检测,热释光检测年法的利益是:查验准确度比较高。查验 2000 年以内的物品,必定过错能够小于 20 年, 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可将过错缩小到 0.5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13宣德炉品鉴辨识_图文等内容。 
 宣德炉品鉴辨识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宣德炉品鉴辨识 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点。明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 设计,都耐人寻...  王向辰剖析宣德炉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王向辰剖析宣德炉,宣德炉鉴赏、收藏知识今日推荐 88份文档 2014全国高考状元联手分享状元笔记 ...  史上最火的赝品之一 辨识真假宣德炉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史上最火的&赝品& 辨识真假&宣德炉& 史上最火的&赝品&之一 辨识真假&宣德炉& 做工细腻的...中初级信誉
发表于 10:47:19
明代宣德三年三月,因見郊壇太廟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式樣鄙陋,遂以暹羅所貢的風磨銅仿造古式大量鑄作香爐,自上用以外,並頒賜各王府兩京文武衙門使用,第一次製作數量計一百一十七款,三千三百六十五件。第二次於當年十一月間復應需要補鑄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四件,合計二萬零四十九件,件件著錄,是為有名的「宣德爐」。
宣德爐以其款式古雅、銅質精粹,百煉良金,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淡淡穆穆、玉毫金粟,隱躍膚理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瑩映徹,迴非他物可以比擬(註:明.項子京〈宣盧博論〉),因其質精物美,鑄造後仿鑄者眾,明末清初尤然。清張潮在其〈宣爐歌註小引〉稱:「宣爐一種,則涨盁o所師,後莫能繼,------所恨贗鼎紛陳,不可勝詰,非巨眼莫能辨之,良由愛之者多,則其值益貴,則贗者日繁」,所鑄銅爐盡以「大明宣德年製」銘款,蔚為香爐的另一番文化景觀。宣德爐分廟堂之器與清玩之器兩大類,以方形及圓形為大宗,廟堂壯觀瞻,故尚大器如鼎彝之類,清玩以口徑三寸之乳爐為主,以便摩挲把玩。今且就不同角度試看宣爐之特徵:
(一)型式:初期造型以博古圖、考古圖中所載鼎、彝、鬲、敦各形及金烏、兔、象、麒麟、鳳首、獅首等為主,計八十八種,間以柴、汝、官、哥、鈞、定窯器及仿唐天寶局及元人郭守敬造型如:鼓墩、朝冠、丹爐、金猊、素腹、天雞、台几、爐盤、金鶴、辟邪、百摺、橘囊等,計二十九種,合計一一七種。第二次補鑄之造型則以簠、簋、壺、尊、俎豆、鹵簿、獻瓦、斝、鐘、金猊、竹節等式,豐富多彩。
(二)耳:有五十餘種,以衝天耳、橋耳、魚耳、索耳、螭耳、如意耳、環耳、連珠耳、戟耳、蚰龍耳、夔耳,象耳、鋬耳、椒圖耳、連環耳、飛鳳貼耳等。
(三)足:有四十多種,如:三足、四足、圈足、乳足、馬蹄足、象鼻足、鳳足、環足、戈足、花足、尖足、雲頭足、如意足、竹節足等。
(四)口:有十餘種,如:平口、侈口、反唇口、折唇口、捲邊口、花唇口等。
(五)色:〈宣爐小誌〉稱:「煉爐者視爐之小大輕重,放火得法,其色或日漸以深,或日漸以淡,深有深妙、淡有淡妙。」〈帝京景物略〉載宣爐色五等,為栗殼色(黑黃色)、茄皮色(紅紫色)、棠梨色(黃中間紅)、褐色(微黃而淨)、藏經紙色(淨極光如水者),尤以藏經紙色為最」,其餘有青錄、古銅、黃褐等多達六十餘種。〈遵生八箋〉稱:「古銅以褐色為上,水銀黑漆鼎彝為次,青綠者又次之」,蓋宣廟喜仿褐色,故宣銅此色最多。
(六)飾:除銅自身紋飾外,以金、銀鑲嵌,或泥、或滲、或流。紋飾有迴紋、雲紋、雷紋、百折紋、卦象紋、夔龍紋、雲雷紋、饕餮紋、蟠夔紋,垂花紋、蟠虬紋、蟬紋、萬壽紋、如意紋、螭首紋、暹吋y等。
(七)款:〈遵生八箋〉謂:「其底識文用匾方印子,陽鑄大明宣德年製」真書,其書法自當時學士沈度之手,字劃完美,印地明晰。此外有少數作「宣德」二字之篆文款,僅作「宣」之一字篆文款及「宣德年製」之四字篆文款者,尤其補鑄者或作「宣德年製」四字小楷,或作「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楷書,或作「宣德」二字篆文,或作「宣德年製」四字篆書,或作「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歐體長方款等,不一而足,於〈宣德彝器圖譜〉中均有詳細紀錄。
链接——明清私款铜炉鉴赏
据历史记载,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铸铜炉,合计一万八千余件,现竟然失落得几乎无迹可寻,就连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也仅收藏了四座。其实,当时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炉(包括后仿炉和私款炉),不但失散了,甚至于销毁,至今宣炉已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炉、私款炉亦珍贵。原因是宣炉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间遭到了多种劫难。
  一、崇祯铸钱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朝,内优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间的铜器。
  二、咸丰铸钱
  清代咸丰年,亦是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发行钱币,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包括皇室历代旧藏的铜炉、薰炉、铜龟鹤等)毁掉用以铸钱。
  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做枪炮缺乏铜料,于是在我国各地搜集铜器,熔化后改做枪炮。如北京大慧寺内正殿原有高达十几米的铜观音像,在民国时期被日本人毁掉,换成了木制观音像即是一例。
  四、民间所藏铜炉的三次大劫难
  第一次是在年抗美援朝时,战争需要大量的枪炮弹药,便发动民间收集“旧铜”,从各地所收集来的旧铜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铜炉。
  第二次,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全民征集铜铁,老百姓家里的铜器,如铜盆、铜锅、铜勺、铜炉等都贡献出来了。
  第三次,是在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种古旧铜器,包括铜炉,自然作为迷信品“破四旧”被收集到铜材厂熔掉。虽然后来经文物部门拣选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数。这是建国后三次铜炉大劫难。
  五、销洋庄
  几十年来东西方的海外买家都大谈考古学,争相购买明清铜炉,然而有些人只会要求铜质精美,却不懂欣赏皮色的美丽,一些商人为了迎合买家,竟把旧炉磨成崭新的炉,破坏了不少好炉子。
  六、敷色
  有些玩家专门讲究炉色的绚烂,于是一些商人又将色皮剥蚀晦暗的旧炉,重新敷上色皮,破坏了原炉的美。
  七、凿底
  有些好炉,往往厚重,一些世俗的人怀疑是纯金铸造,就凿底部来化验,破坏了炉。或有部分铜炉的炉身镀了数量相当可观的黄金,人为地“杀鸡取卵”。
  正因为明清铜炉历史上经历诸多劫难,损失惨重,造成今日真宣德炉已成凤毛麟角,后仿炉和私款炉亦成为珍罕的历史文物。
  二、明清私款铜炉鉴赏
  私款即指私家铸款,是当时官宦人家或富人自用的款识。此种铜炉一般是孤品,亦有后仿。
  流传于世的部分私款炉的款名有:
  1、琴书侣。即吴邦佐,是宣德铸炉时的工部吏臣。后来自行开铸仿宣,落款有八字款、十六字款,亦有题为“琴书侣”三字款。2、宣德五年吴邦佐造。在这里没有称为臣,且是宣德五年,应是他私人铸造的,其实御制的宣炉是在宣德三年,以后年份均是私铸;3、宣德五年高氏监制;4、宣德年且闲主人监制;5、玉堂清玩。“玉堂”相传为严东楼的字号,严东楼是严嵩之子所建;6、大明宣德年仲师记;7、树德堂;8、品竹斋;9、宝鼎;10、赏心;11、清玩;12、王旭;13、杲竹山房;14、乾清宫造(不是御制,或为宫中之人私铸);15、琴诗侣。此款少见,后仿的琴书侣多见;16、正德年制;17、松月侣;18、杏朴斋清正主人;19、戊辰米山堂制;20、儆吾斋;21、珍赏;22、玉堂珍玩;23、月友琴居;24、飞云阁;25、登月;26、永存珍玩;27、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28、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呈邦佐监造;29、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30、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宦吴邦任造;吴邦佐误为吴邦任,这是清初一仿作款;31、宝云居;32、内用;33、其旋;34、阳春有脚;35、大清乾隆元年恭制;36、巴格仿宣;37、太极含元;38、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没有御制,此款是官制,还是年份款不详);39、佃袅金猊弄水沉;40、明丁菊月闇生制;41、康熙辛亥庚生氏。炉腹内底部施念峰制;42、康熙六十年制;43、明善堂冰玉主人制;44、大清乾隆年制;45有琴居用;46、大明李大观制;47、万历乙卯洪羽仪监制;48、诸葛亮铸亮铸。诸葛亮称为孔明,孔就是大,孔明也就是大明的意思,而“铸”与“朱”的音相近,亮就是名字,最后一个“铸”字,就是铸炉的意思,所以这几个字是暗示“大明朱亮铸”的款名;49、崇祯庚辰瑞图制于庆云斋中;50、少年一段风流事,尽在瑶琴不语中。王旭;51、大明宣德四年,内神宫太监掌监事臣阮安督造;52、物元清玩;53、宝月居;54、冰释;55、芰霞珍玩;56、宣德五年君赐谨身阁大学士陈山;57、大清康熙年制;58、弘亭;59、水云居;60、子孙用之;61、子孙永保;62、乾隆年制;63、永世之宝;64、镇宅大吉;65、昌龙;66、琴书清玩。炉颈上落款;67、云间胡文明制;68、胡文明制;69、红云山房;70、崇祯八年制;71、大明崇祯年制;72、内坛郊社。这是宫中道场旃坛所用的东西,应不属私款炉;73、荣秦记;74、大明隆庆年制;75、藏云;76、啸园;77、孟嘉家藏;78、豕情家藏亘鼎;79、万年永宝;80、御玩;81、家藏珍宝;82、门癸氏;83、陈赢家宝;85、神仙居;86、嘉靖;87、崇祯;88、花市敷制;89、永世宝;90、玉堂石叟;91、牧元清玩;92、兰嵨自藏;93、星闻轩制;94、飞云所作;95、文明;96、施口古制;97、崇祯辛末年制;98、吴兴庐次洲制;99、印铸局制;100、为君寿;101、飞云居;102、大明李弘光制;103、飞居;104、万寿宫用第捌号;105、大清宣统年制;106、大明成化年制;107、宣统年制;108、壬午冬子俊制;109、石叟珍藏;110、石叟;111、宣德贰年周羲叚修篁主人制;112、允锡家藏;113、云谷。
  日中国嘉德(北京)的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宝拍卖专场内有私款炉15个,款名有:湛氏之炉,李曲江制、玉堂清玩、在公家藏、深柳书堂、莫臣氏、奕文氏、弟子刘起龙造、完初家藏、孟博氏道光丁末秋定府行恒堂造、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大清顺治辛丑邺中比丘超格虔供佛、奕出流芳。
  铜炉体积太大不一定就好,因为用于庙宇神堂的大型铜炉往往制作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铜炉,由于文人专门订造,所以用料精,工艺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极品。而私款铜炉大部分属于官宦世家或富贵人家的文房用具、府内祭器,是专门铸造,所以属孤品,后有喜欢其传世的款名,亦有后记,但不会批量生产,所以形制好、、铜质精、皮色佳、款字优的私款炉,其文物价值、艺术品位和市场价值极高。日北京·中国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专场拍卖中,21个铜炉(其中15个是私款炉)拍出了一千多万的天价,其中一个拍出182.6万(包佣金),可见高品位的私款炉其文物、艺术、市场的价值可观。
  国人在室内焚香自战国时代已开始,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汉代的香炉中最著名的是“博山炉”,多用青铜铸成,偶有陶器成品出现。薰炉上有孔使香气发散,这熏香除秽的观念和炉器的形制,都是受了神仙方士等流行思想的影响。到了魏晋玄风盛行后,士人们开始讲究姿仪,“薰衣剃面”成了士族优雅风仪的体现,于是香薰的样式更趋多样化,多由青磁烧制。唐时佛教大盛,香具的形制自然更加繁多。质地有铜制品、绞胎器甚至金银,到了明清,用铜制造的薰炉,更是出现不少。
中初级信誉
发表于 10:48:37
中初级信誉
发表于 10:49:33
中初级信誉
发表于 10:50:25
中初级信誉
发表于 10:51:34
发表于 10:54:27
看似没有老的
中初级信誉
发表于 11:06:34
中初级信誉
发表于 11:08:23
发表于 11:48:43
发表于 11:52:43
信誉较好(提升)
信誉好(提升)
地址:湖南长沙市八一路亚华大酒店2504古泉园地
转:安支()拍卖结算(8009)网络技术(8005)个人专场(8003)园地评级(8010)对话宣德炉藏家:玩物采真 然后能乐_藏界人物_新浪收藏_新浪网
对话宣德炉藏家:玩物采真 然后能乐
  受访者:陈维骏&& 采访时间:日& 采访地点:融?艺术空间
  主持人:您最初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开始收藏宣德炉的?您觉得宣德炉的美体现在那些方面?
  陈维骏:我最初的开始收藏源于对“美”的感动,每天都在接触中慢慢喜爱上它,宣德炉就是如此。整个欣赏、鉴赏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最直观最理想的就是线条美,线条美就是你远看不用上手就能感受;第二个就是皮色美,与宋瓷同,优美的线条,温润的釉色,宣德炉同样拥有很漂亮的皮色,这种皮色是同样远看而不上手就可感受的;第三个就是上手之后整个铜质款饰的美。
  主持人:方才您提到了线条的问题,我们知道宣德炉的制造初始参照了大量皇家藏宋瓷,以及《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图谱,您最近也一直在梳理宣德炉的体系,有无发现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新课题或者新联系吗?
  陈维骏:我们通过收藏可以梳理出其脉络。吸收宋瓷的经典,结合手中宣德炉,去整理、建立它的美到底是怎么样,比如“筒炉”在高度上如何控制其分寸才算虽合理的?一个“鬲式炉”,炉肚、口沿、腿应怎样处理才是最完美的,炉腿的处理需要外撇还是直的,直的是否会显得笨等等这些细节问题,都是决定整个宣德炉的优劣与否,这需要通过很多细微的比对来说明细节的。
  主持人:您最心仪的宣德炉藏品是什么?是怎样入手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陈维骏:因为过手的东西有很多,选一件着实困难,若以这次展览藏品中选的话,则较倾向于“四方压经炉”,从其造型的设计感,突破它原本传统的压经概念,这是让我非常欣赏的。每一件器物,放在当代语境下,都可以是一种新创作。放在明代或者清早期,既继承传统,又是在传统中突破出新的语言。我的第一件藏品是一件小型带座带盖的立炉,它就符合刚才所讲的线条张力美,皮色的重量以及上手的质量,铜质非常精炼,轻轻敲击炉身,声音如同水晶玻璃一般清脆。
  主持人:方才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您用一只手掌就能很舒适的将铜炉握起来,这使我想到千利休一直提倡“一件好的器物是可以握在手里的”的审美要求,那么宣德炉是否有这方面的审美要求?
  陈维骏:当然有,由于我本身从事室内设计,所以对空间尺度的问题特别重视,活在怎样的空间其用之物就会长成什么样子。为什么现在留存都是十二到十五公分直径的宣德炉,甚至有些大炉也达到二十几公分。因为古代的房屋空间高达三至四米,其屏风、牌匾等都是放大的,条案也是两到三米长的,现在的空间是放不进去的,这是符合当时空间审美的。宣德炉在古代的房屋空间里也是如此,黄花梨的香几一般都是六十乘以五十公分,这个尺寸正好可以放一个二十几公分直径的香炉,或者也可以摆一套炉瓶盒三式,这些从明代的版画或者明清的绘画作品中都可以管窥,若按炉瓶盒三式来说,铜炉以十二到十五公分最宜。“盈手可握”的审美标准是最难的,这类尺寸非常难找,一百只宣德炉中可能达到此类标准的还不到十只,要满足这种“盈手可握”审美条件,且器形、皮色都达到标准的确是很少。刚才提到的第一件藏品,别看它器形小,这种尺寸是非常难得的。一般看得到的百分之八十的宣德炉都在十二到十五公分直径,像这种盈手可握的八到十公分的炉子更少。
  主持人:您曾经在媒体上谈到“宣德炉是活的艺术品”,对此您能否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陈维骏:所谓“活的艺术品”,即它可以根据你的收藏进行每天的微妙改变。古董的收藏项目很多,除了书画可以挂起来欣赏,很多藏家玩器物大部分都是放入锦盒进行收藏,但玉器、珠串之类的项目可以随身携带。那么,宣德炉与我们的生活也是有一定的紧密关联的,由于铜制所系,在每天使用焚香盘养之下,冷热的变化使得铜炉的毛细孔得以呼吸,皮色会越变越漂亮。
  主持人:在宣炉收藏的过程中,您得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能否跟我们分享您在宣炉收藏路上的一些难忘经历?
  陈维骏:收藏的朋友都知道“真宣难辩”。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好,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好,目前很难找到一个真宣。作为藏家,我们与博物院研究员对于宣炉的研究角度不同,我们是利用自己的力量把宣德炉的体系脉络慢慢拼凑出来。所以我个人认为收藏是追求一条“道”,单独看一件藏品的美是不够的,当收藏成为体系并且可以把脉络梳理出来,这种乐趣是最大的。
  主持人:作为资深的宣德炉收藏家,对刚入门的宣炉收藏爱好者有什么建议?
  陈维骏:过去几年宣炉收藏,拍卖市场也好,古玩市场也好,只是对“私家款”的炉子特别感兴趣,因为特别反映到价格。我觉得这是宣炉收藏的一个方面,无法以偏概全。每当我看到有藏家一拿到炉子就先翻过来看“屁股”(私家款),就感到非常难过。十年前,中国玉器收藏风行,白色色泽的玉器被炒得很高,大家都追求“越白越好”的审美标准,比如我今天卖你一个八十分的白,明天则是八十五分的白,后天九十分,当你收到九十五分或者一百分的“白”,就玩不下去了,当时这种商业行销手法是不可取的。还有一种现象,玩玉的朋友随身会带一枚玉牌,大家又在比厚度。当你买到一公分厚的玉牌时,你又没得玩的。这些例子虽然影响了价格的走势,但从玉器价值本身来说,收藏方式是错误的。这是一个体系问题,如果只是把百分之十的东西放大,把其它的部分都打死,那么最终只是买了百分之十的东西,对市场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宣德炉也是如此,如果经过民间藏家和文博单位的共同推动,我们就可以把宣德炉的全貌展现出来。
  宣德炉有很多的体系可以玩,我可以推荐四个大方向供宣炉爱好者玩:第一个是宣铜的概念,大多宣德炉都带着“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这也最有可能是真宣德的炉子,其实你可以通过“六字楷书款”这一体系进行收藏;第二个是我们讲的“官铸炉”(官家制造),它会带有“宣德年制”四字长脚篆书款,工艺非常好,铜皮非常美,宫廷的部分又是一条路;第三个是明代中晚期(嘉庆到康熙)文人概念的加入产生的“私家款”,嘉庆万历年间,整个中国的器物因文人的参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变,形成了带有订制性质的思想高度很高的时代。官宦人家也好,大户人家也好,都会涉及到订制,家具、文房、竹臂搁、漆器、铜炉等都一样,所以当时因时代风格留下来的铜炉都非常好,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私家款”;第四个是宣德炉的器形收藏,它是一个独立的多造型的立体件,宣德炉从明到清不断演变,拥有了上百种造型。宣德炉从中心剖开一般都是左右对称,可能三足、四足,又或者圈足,很挺很稳。刚开始玩的玩家都比较喜欢素的,但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希望展现给藏家更多的面。此次展览还附带有“全型拓”,拓的都是有纹理的东西。藏家都认为“花式炉”繁琐,尚素为雅,但是反过来讲,万物皆有可观之处,素有素的美,纹饰雕工有其繁复的美,只要把它的工艺、纹理等做到极致化了,就是漂亮的。
  主持人:您说道宣德炉也受到了很多文人的参与,那么其中有没有一些史料或者具体案例?
  陈维骏:中国是一个不留名的民族。铸造者多是工匠,能留下名的名匠也少。有不少宣德炉带有私家款和私家“堂号”,这便于我们能确切查到具体纪年。从史料上找可以找到胡文明这个人,他是明万历年间很有名的云间工匠,善制铜炉及手炉,工甚精,喜鎏金,洋人很喜欢,故胡炉在国际间身价颇高与正统宣德炉之崇尚线条,胡文明后,其子胡光宇亦落款为“胡文明男光宇制”,是为家族事业。我的藏品中有一件带“百城楼珍藏”底款的宣德炉,我据这一底款查到这是天启六年浙江兰溪父子两代藏书家所制,百城楼是当时浙江最大的三家藏书楼之一,该炉是一个形制较大的“冲天炉”,如果还原当时,这件器物应是放在大堂的大条案或者大的香几上。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订制方,参与了手工设计,当时的文人就是这样,以文会友,所以做了这么一个东西。
  主持人现在在学界对于宣炉又有两个学术事件,并持有不同观点。一个是宣德三年,宣德皇帝下令以红铜铸造3000座香炉这条史料,学界持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子虚乌有,有的则找到间接的材料,您对于这一问题如何看法?另一个是带有“石叟”款的铜炉,英铜器专家Rose 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江南作坊的“商标”;另一专家Paul 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器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您对此问题又持怎样的观点?
  陈维骏:对于宣德帝铸炉3000座这一事件,从史料上说比较少,我们在玩收藏的这十几年间,民间的收藏家大家都不遗余力的以各自的方法找些蛛丝马迹,从《明史》以及明代宫廷的纪录看,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具有说服力的史料。另外,《宣德鼎彝谱》经专家考证,他并不是宣德时期的书谱,而是明晚期所作。不管如何,这些还是让文博单位去研究,我们收藏家可以做的是把器物这一历史脉络梳理出来,所以真宣是否为宣德三年所作,具体几座到现在也是没有权威的说法。
  对于第二个问题,“石叟”他实际不属于宣德炉的系统,它产生于明代晚期,主要采用黄铜嵌银式的工艺。不仅铜炉,还做花器、花箍、盒子、雕像等各类器物。就我们经手过的带“石叟”的宣德炉还是很少的。目前来讲“石叟”应是个人,国内很少有说是商标号。我认为当时连工匠署名器物都很少的年代哪里来的商标号。宣德炉的制造有南北之分,南做属于蔡家,北做属于施家,所以会有“燕邸施制”“燕京施家古制”款识的铜炉,这可以确定为商标号。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也会进行传播与交流,离我国最近的日本在历史上几次派遣留学僧学习,最晚的一次便是明代,那么期间的交流,宣德炉是否与日本的文化产生催化剂?期间有无交往与传播?
  陈维骏:日本受到唐宋文化的影响很深,所以他的茶器都以粗陶一类为好,在铜炉方面,焚香之际他们基本使用瓷炉居多,宣德炉对其的影响相对比较弱。
  主持人:您认为未来宣德炉收藏行业前景如何?您未来的规划是怎么样的?
  陈维骏:我非常看好这几年的宣炉前景,很多的艺术品都需要被人了解,了解得多了相对就会喜欢它关注它。目前市场对宣炉已比较关注,且会有更多的好东西会出现。“物以知为贵”,任何一项艺术门类都需要有人慢慢去了解它,懂得了之后,才会花钱去收藏。对于未来规划,我会继续梳理收藏宣德炉,收藏是一条“道”,在零二零三的时候,当时东西也便宜,数量也多,我记得有一年最多收有五十多个炉子,平均是一周买一只。到了现在,因为藏家的不断加入,我去年也就买了三五只,宣德炉都被散于各路藏家之手。慢慢的你会发现一是数量变少了,二是审美标准变高了。正如我方才讲到的四条路收藏之路,每一条都能走出一条精彩的康庄大道。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假的大明宣德炉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