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唐末农民起义义究竟存不存在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文史博览》2014年02期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摘要】:正文史学者唐元鹏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12次"农民起义"为样本,统计其主要领袖"职业"后发现,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
【关键词】:
【分类号】:K207【正文快照】:
文史学者唐元鹏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元末农民起
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12次“农民起义”为样本,统计其主要领袖“职业”后发现,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祚民;;[J];学术月刊;1979年08期
张宏杰;[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10期
牛致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01期
蒋祖缘;;[J];学术研究;1964年Z1期
晓许;[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02期
叶茂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3期
陈昌远;[J];文史哲;1978年05期
田昌五;;[J];文史哲;1979年01期
沈茂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罗秉英;;[J];思想战线;197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漆侠;;[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关山远;[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位置:&>&&>&&>&
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谎言!
  自从网络普及以来,我们不时的在网络上看到&为历史翻案&的大作,其中就包括&董存瑞、邱少云不是英雄&&秦侩是英雄&&雷锋是小人&此类的无稽之谈。总而言之,这些谎言、谣言、惑言的大行其道、得以大行其道,甚至达到颠覆黑白、混淆是非,迷乱大众,这和网络的便捷有很大关系,但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有关系。今日,腾讯今日话题历史版,更是推出了力作&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看似东拼西凑据理来论证,其实不过是强钻牛角,说白了,不过是这帮流氓文字舞弄者别出心裁的否定历史,通过否定历史,从而反过来,达到否定立论&农民起义&的人,进而否定现状和体制,达到这群带路党流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纵观世界历史,人类大多数人认为的正,比如正义战争的定义,往往为被小撮的带路党所否定,比如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其实不必要,均是这些小流氓一贯的伎俩罢了。其实,他们真正的目的,就是把正说成反,把黑说成白,把人类一切的美贬成丑,然后把人类一切的丑吹成美,从而达到混乱思想意识,侵占思想阵地的丑恶目的,因为,据他们带路党的战略思想,假话说多了,就自然成了真话。
  自以为中国人都泯灭了良知,其实不过是掩耳盗铃。那么,请诸位看看,也请谣言惑众的带路党自己看看,他们的论断何其可笑和漏洞百出。
  一、先看他们如何断章取义,否定中国历史对古代农民起义的正确论断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农民起义的章节里,朝代更替的基本模式是这样的&&封建统治者贪婪又残暴,导致土地集中,民不聊生;然后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最后农民起义动摇了封建王朝的根基,完成朝代更替。比如在高中历史的教案里,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苛捐杂税繁多、土地兼并严重、皇帝昏庸腐朽,等等。&
  正像他们引用的,古代朝代更替,的确就是封建统治者贪婪残暴,官逼民反的结果。现在的中国之所以伟大、强大,正是1949年以来,结束了农民民不聊生的历史局面,开拓了最广大的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纪元。为了否定农民起义,带路党小流氓先否定什么呢?
  &按理说,农民起义应该由农民领导,但实际上大多数的起义领袖并非农民,&农民起义&确切说是因为起义主体是农民而得名。&所引用的这些话,就是带路党流氓文字舞弄者否定农民起义的开始。其意不过是对尊重我们1949年以来编印的历史教科书的人说,你们说的农民起义,领袖不是农民,怎么是农民起义?不过,流氓们自己扇自己嘴巴也不知道,&农民起义确切说是因为起义主体是农民而得名&,难道以农民为主体的起义,不叫农民起义,而是以某个人的身份来确定吗?这种断章取义钻死胡同的伎俩,我们已经看透了。接着,流氓舞文弄墨者,例举了中国古代十二次农民起义为样本,揭开起义领袖职业的秘密。。。。。。中国古代十二次农民起义依次是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流氓的论断是,十二次农民起义中,吏员出身9人:秦末农民起义:刘邦(亭长)绿林赤眉起义:王匡、王凤(评理诤讼的小吏)隋末农民起义:翟让(东郡法曹)、窦建德(里长)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巡检)、陈友谅(县吏)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驿卒)白莲教起义:徐天德(差役)。我们就拿刘邦来揭穿流氓者的谣言就足够了。刘邦出身农民家庭,只不过是这个人游手好闲,不劳动而已,还因此被嫂子责骂而记恨。刘邦少慕魏公子,很想投入门下。于是西行至大梁,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门客亦召纳门客,于是至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及魏国灭亡,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去。刘邦回到家乡沛县。这是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的,后来才做的沛县的亭长。农民的子弟,农民的身份是主体的,亭长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临时身份,这样说刘邦不是农民,不是显然的荒谬吗?如果因为出身农家的刘邦,曾经担任过亭长,就说刘邦不是农民,而否定刘邦不是农民起义,那他应该就做皇帝领导的农民起义吗?因为刘邦后来当了皇帝啊!!所谓&从领导层来看,农民起义领袖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 荒谬之处可见一斑。而从难言其说的荒谬中,臆断出&&&农民起义领袖中没有农民,多是地方小吏和商人&&民变领袖起来&造反&,从来都不是为农民谋利益,更是自踩脚跟了。陈胜吴广是农民,但被流氓者说成军人。古代文献上,说的是陈胜吴广不过是带队的农民队长,还有两个军人押着,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不是农民起义,是什么起义呢?
  二、再看他们如何以点说面,否定农民起义初衷为农民谋利益的意义
  流氓弄墨者在文中提到:&印象中,农民起义之目的,肯定是要为农民谋利益,要均田免粮的。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起事之初,所要谋求的都是个人富贵。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动员戍卒造反时,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说明他们鼓动驿卒造反的承诺并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贵。戍卒们非但没有反抗地主阶级的意思,反而愿意追随陈胜、吴广打出的&公子扶苏、项燕&的旗号。&
  须知,陈胜吴广所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不是为个人富贵而言,而是认为农民也可以改变命运。而他们所提出的均田的主张,正是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所为之不断奋斗的目的。至于起义军到后期打出扶苏的旗号,不过是政治手段而已,因为而扶苏有仁德而不为主,秦二世当政的秦政暴孽,才有农民走投无路而起义的事情。
  流氓弄墨者文中又说:&唐朝晚期的黄巢、王仙芝都是大盐商,因走私贩盐而暴富。他们造反显然不是为生活所迫,也没有帮农民反抗地主的意思。王仙芝、黄巢在造反途中曾多次向唐朝政府请降,如879年,黄巢上书,请求封他为广州节度使,但唐廷只同意给他一个四品小官,结果当然是没能谈妥。&黄巢、王仙芝不是为自己的生活所迫起义是对的,但是他们为广大受苦的农民生活所迫起义,有什么疑问吗?正因为他们看到了农民生活的困苦,才毅然抛弃安逸的生活,带领农民走上起义之路。
  流氓弄墨者文中还说:&朱元璋出身赤贫,自己没有土地耕种,连农民都不如。但是他投身&革命&的心思一点都不坚决。当同乡汤和来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郭子兴时,朱元璋去找朋友周德兴商量,周鼓励朱元璋参加。朱元璋依旧犹豫不决,直到皇觉寺被烧,他无处可去时,还是先去算了一卦后,才决定投奔郭子兴。&流氓弄墨者把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中的朱元璋归类为和尚,在这里又自己打了自己一个响亮的巴掌,&朱元璋出身赤贫,自己没有土地耕种,连农民都不如&朱元璋这不就是贫困农民吗?
  至于通过起义领袖后期的思想分化,否定农民起义为农民&均田均贫富&的初衷,是太可笑了。教科书已经正确的告诉我们,从为农民翻身的目的来看,中国古代历史上这十二大农民起义,均属于失败。而失败不能否定其为农民谋利益的初衷。今天的中国之所以繁荣昌盛,人民幸福,正是因为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农民都分到了土地,土地让广大农民有了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也正是今天的中国社会稳定、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三看他们如何化小为大,把农民起义说成是被裹胁
  流氓弄墨者在文中提到:&帝制时代之中国,乃农业社会。故而农民必然在历次民变中是主要参与者。但中国历史上,地主与农民的界限并不分明,二者间的矛盾,也未如想象中那般尖锐。许多民变中,农民之所以加入,原因很复杂,甚至有被裹挟者,大多非为反抗地主压迫。。。。。&说道地主和农民界限不分明,不过自欺欺人。讲到矛盾不尖锐,那怎么会有农民起义呢?还说什么&&&中国古代,真正尖锐的矛盾不在地主和农民,而在于民间和朝廷&,这句话不过偷梁换柱而已,古代民间存在大量的农民,古代封建朝廷不过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地主和农民的尖锐矛盾,从大的说,也就是古代农民为主体的民间和古代封建朝廷的矛盾,所以古代农民起义,都是打着以推翻代表地主阶级的封建朝廷为旗号而号召农民的。陈胜吴广均田均富贵,灭秦二世暴政,就是原因。
  而流氓弄墨者在文中又提到的:&中国历代皇朝都实行土地买卖和诸子析产的制度,&再加上皇朝更替和战争造成周期性的社会动乱,&致使地主和农民都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地主因犯罪丢官、经营不善、战争破坏、多子析产而下降为农民,&农民因科举得官、精于经营或经商致富而跃升为地主,&这两种情况经常发生,&使两个阶级不断出现人员的交流,&由此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渗透。&众多周知,在农民变地主、地主变农民的过程中,人数微乎其微,而将人数少得可怜的转换,想臆断出古代没有农民和地主之分,那么是欲盖弥彰,根本说不过去。假如正向流氓者所说,农民和地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封建社会要么全部是农民,要么全部是地主,那当然不会有农民战争,也不会有农民起义了吧?而事实上,正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广大农民在某一段时间内生活穷迫,难于活下去,才会起义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没有跳出这个怪圈。
  而把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天国被俘虏的将士的供状中,说到裹挟的词语,而说农民起义的农民都是被裹挟的,这更是以小放大,顾左右而言他了。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文献不可能用好的词语来描述这场伟大的反封建反帝的农民起义。所谓被裹挟的,正是那些顽固的封建势力,那些古代脑肥肠肥的地主阶级。
  四、四看他们如何心存芥蒂,大言不惭农民起义没有给农民什么好处
  流氓弄墨者在文中提到&所谓起义,即仗义起兵,如果所行不义,那还是起义吗?在想象中,起义军所过之处一定是秋毫无犯,打破州城府县就要开仓放粮。事实与此截然相反,起义军到的地方少不了烧杀掳掠,以致生灵涂炭。20世纪上半叶,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李达即说,农民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严重的。如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人。&
  说古代农民起义不是的人,他们以为借着否定古代农民起义,否定中国的正史,从而倒打一耙,否定执政党的历史,只不过,揭开他们的真名目,昭然于天下之时,这些牛鬼蛇神就会颤抖不已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次,也是成功的一次解放农民的起义,已经由伟大的毛泽东完成了。今天广大的中国农民生活幸福,他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而否定古代农民起义的,不过是一些既得利益者,主要是非法所得过着骄奢淫逸的、或者是贪官污吏未被查处惶惶不可终日的、或者是暗中出卖民族利益暴富的、或者是掠夺人民公共财产做着发财梦的,他们担心人民群众会找他们算帐,故而心态不平衡,想借否定农民起义自我安慰,殊不知,中国人民不是吃素的,反腐倡廉的利剑,正在亮着呢。
  确切的说,农民起义的义,是道义,是社会的公平。而开仓放粮,救济贫民,也是大义。农民起义还有一个重要的义,就是均田平富贵,让大多数的农民有田耕,有饭吃,有衣穿。只不过在古代大小好多次的农民起义中,均没有完成历史使命而已。至于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以致生灵涂炭之说更是荒谬的。农民起义军和代表地主阶级的军队打仗,战争总是死人的。因为有了古代农民战争的经验,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起义才解放了全中国。包括世界在内,也因为广大农民的解放,思想的统一,大团结而不再有战争。说古代农民起义军烧杀掠抢,刘邦的约法三章,太平天国的&均田&朱元璋起义军的与民秋毫无范做何解释?农民起义军屠城不可信,因为成王败寇的因素在内,封建的正史不会记载有好话给农民起义军的。恰恰相反,曾国蕃攻破天京,屠杀天京军民无数,全城成为死城,这不叫烧杀掳掠吗?恰恰相反,今天某些强国肆意侵略,炸弹之下多少老百姓灰飞烟灭?这不是烧杀掳掠?而摸黑古代农民起义,为八国联军立&贞洁牌坊&的,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耳!
  因此,我们要一剑斩断造谣者否定历史的妖言惑众:&虽然不排除历史上某些民变事件,其起因系农民自发起来反抗暴政;但此类小型民变,一旦升级为中型民变、乃至我们所熟知的著名大规模&农民战争&,则确无一例,可算名副其实之&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无相关信息
网站QQ:&&红歌会网粉丝QQ群:
(投稿)邮箱:
还不是会员?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或是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但在严格意义上,所谓“农民起义”并不存在。
史学界对“农民起义”的定性和评价一直存在分歧国人对“农民起义”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对陈胜、刘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详。大陆史学界也曾一度热衷于研究“农民起义”。如范文澜之《中国通史》认为:“地主成为农民面前唯一的大敌对阶级,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翦伯赞之《中国史纲要》则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推动了各地农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中国史纲要》至今还是很多高校历史专业的必用教材。但在民国时期,通史中却很少有关于所谓“农民起义”的内容,在提及时多有贬义。如钱穆之《国史大纲》称王仙芝、黄巢为“流寇”,称白莲教、拜上帝教为“邪教”;吕思勉之《白话本国史》说陈胜、吴广“造起反了”、“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乱”。台湾当代学者傅乐成则使用较为中性的“民变”来称呼“农民起义”。钱穆先生及其名作《国史大纲》从领导层来看,“农民起义领袖”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考察究竟是否存在“农民起义”,首要之务,是考察其领导层的基本构成。事实上,所谓“农民起义领袖”,几乎没有种地的农民,他们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贵族后裔。这些人起事之初,亦无人怀抱“反抗地主阶级”之目的。&“农民起义领袖”中没有农民,多是地方小吏和商人毫无疑问,“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大的民变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文史学者唐元鹏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十二次“起义”为样本,统计其主要领袖“职业”后发现,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另外还有几个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在唐元鹏看来,只有杨幺是渔民、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炭的,勉强能算在农民行列中。农民无法成为民变领袖,是有其必然性的。古时农民长年在田间耕作,没有文化,既无法意识到造成自身厄运的原因,也没有能力提出恰当的政治纲领。生活经历单一的农民,最缺乏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来领导一支“起义军”。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不仅有一定文化,还见多识广,知道如何仿效朝廷体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规则。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参与,常常能使“起义军”迅速壮大。刘邦、朱元璋有了张良、李善长等人的协助,才最终取得了天下。民变领袖起来“造反”,从来都不是为农民谋利益印象中,“农民起义”之目的,肯定是要为农民谋利益,要“均田免粮”的。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起事之初,所要谋求的都是个人富贵。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动员戍卒造反时,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说明他们鼓动驿卒造反的承诺并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贵。戍卒们非但没有反抗地主阶级的意思,反而愿意追随陈胜、吴广打出的“公子扶苏、项燕”的旗号。唐朝晚期的黄巢、王仙芝都是大盐商,因走私贩盐而暴富。他们造反显然不是为生活所迫,也没有帮农民反抗地主的意思。王仙芝、黄巢在造反途中曾多次向唐朝政府请降,如879年,黄巢上书,请求封他为广州节度使,但唐廷只同意给他一个四品小官,结果当然是没能谈妥。朱元璋出身赤贫,自己没有土地耕种,连农民都不如。但是他投身“革命”的心思一点都不坚决。当同乡汤和来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郭子兴时,朱元璋去找朋友周德兴商量,周鼓励朱元璋参加。朱元璋依旧犹豫不决,直到皇觉寺被烧,他无处可去时,还是先去算了一卦后,才决定投奔郭子兴。濠州当时五帅并立,按照吴晗《朱元璋传》的说法,“军粮摊派,孙德涯一伙主张当然该多派地主,贫苦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再派粮不是要他们的命。郭子兴却有另一种主张,地主要少派些,横竖地面上只有数得出的几十家地主,派多了,地主吃不消,会逃跑。贫农小户,虽然油水少,但是人数多,一家派一点,汇总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后来朱元璋站到郭子兴一边,显然没有为农民反对地主的想法。民变领袖在成声势后,虽然往往打出“均贫富”之类的旗号来招揽人心,但在他们自己来说,目的再单纯不过,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团为核心的新政权。群雄逐鹿为的是问鼎中原,而不是什么“农民利益”。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鼓动戍卒造反从目的看,农民非为反抗地主,甚至是被裹胁“起义”帝制时代之中国,乃农业社会。故而农民必然在历次民变中是主要参与者。但中国历史上,地主与农民的界限并不分明,二者间的矛盾,也未如想象中那般尖锐。许多民变中,农民之所以加入,原因很复杂,甚至有被裹挟者,大多非为“反抗地主压迫”。中国古代,真正尖锐的矛盾不在地主和农民,而在于民间和朝廷在“农民起义”的历史叙述语境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极为尖锐,时时处在对立之中。但揆诸史实,在中国历史上,地主与农民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如学者孟祥才所分析的那样:“中国历代皇朝都实行土地买卖和诸子析产的制度,&再加上皇朝更替和战争造成周期性的社会动乱,&致使地主和农民都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地主因犯罪丢官、经营不善、战争破坏、多子析产而下降为农民,&农民因科举得官、精于经营或经商致富而跃升为地主,&这两种情况经常发生,&使两个阶级不断出现人员的交流,&由此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渗透。”全国半数以上的土地在自耕农、半自耕农手中,那种认为地主掌握大部分土地的看法是没有依据的。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类的话,或者是夸张,或者是特殊情况。佃农、雇农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为地主耕种,但因农村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地主与佃农、雇农往往身处宗族网络中,让所谓的“阶级矛盾”难以显露出来。在古代中国,真正尖锐的矛盾不在于地主与农民,而存在于民间与朝廷。一个王朝在中后期常常给老百姓以沉重赋役,此时地主、农民事实上处在同一地位。秦朝征发戍卒,为保证农业生产,都是先征住在闾右的豪强,等到豪强不足时,才征闾左的农民,所谓“秦戍役多,&富者役尽”。在苛政之下,地主、农民都会对国家政策产生不满,怀有反抗情绪。故而,所谓的“农民起义”是不准确的。参与这种“起义”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秦末的大动乱,先是由一群戍卒“打响第一枪”。随后农民、知识分子、官吏、地主都起来响应,出现了人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的情况老百姓参加“起义军”不是因为土地,很多出于畏罪或迷信即使黄巢、朱元璋这样的豪杰不是为农民造反,农民也该是为争取土地参与其事吧?事实上也不都是。陈胜身为屯长,负责管理戍卒,带他们到驻地去。路上赶上大雨,无法在最后期限前抵达目的地。延误了期限,所有人都要处斩。戍卒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情况下,才选择了追随陈胜、吴广造反。刘邦做亭长时曾奉命押送犯人去骊山,结果走到半路时,犯人就逃跑了一多半。刘邦知道,等到了骊山,这些犯人肯定就跑光了,索性就在一天夜里把所有犯人都放了。结果有十余名犯人愿意追随刘邦。刘邦在逃亡过程中发生了“斩白帝子”和头上“常有云气”两个传奇事件,沛县的人听说后都觉得刘邦将来能成大事,纷纷前来投奔。由此可知,投奔刘邦的这些人并不是因没有土地耕种而生活不下去的农民,没有怀有反对地主阶级的目的。很多农民参加“起义”,非是出于自愿,而是被乱局所裹胁历代“起义”中,不乏因天灾人祸,导致饥民走投无路而冒险起事者,如王匡、王凤的绿林军。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广西大旱。但是随着“义军”规模的扩大,很多参与者就非主动,而是被裹胁了。李秀成供状中说:“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烧了。寒家无食,故而从他。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这就是最先被裹胁“起义”的一部分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出兵北伐。有史料说北伐军“沿路裹胁”、“到处裹胁,&愈聚愈多”。有“跟随官兵挑负行李,&到独流”后被北伐军裹胁去的;有在赶集时被裹胁去的;还有的在“城内看戏,&不料长发贼进城”&而被裹胁去。北伐军统帅李开芳在被俘后供称,“所到各处,&裹胁的乡民,&也有用银钱邀买跟随的,&亦有怕杀跟随的。”因为害怕被裹胁,以至于有些地方在北伐军到来之前竟“人民逃亡,&十室九空”。有的人被太平军裹胁后,又想着如何去裹胁别人。以下这则史料如今看来,让人不寒而栗,“保安周生曾问数贼曰:‘尔在彼中掳来乎?投来乎?’曰‘掳来,&且焚抢殆尽’。复间曰:‘尔恨掳尔之人及害尔之人乎?’曰:‘恨’。‘然则何以今日亦行掳人害人之事。’数贼众一词曰:‘因自家焚掳一家,&己身复被掳,&每见完善之地人民,&以为我如是,&伊辈何独安处。愤慈不平,&必将其人掳来,&同我一样,&我心始快。’”被裹胁去的人只好跟随太平军造反,“裹胁之人,&能写字者派司笔墨,呼以先生,不令出仗。老弱胆小者,&令扛抬物件,&烧火炊饭。”剩下的青壮年则发给长矛、刀剑,有太平军士兵在后面监督着上战场,谁要是退却,就会被当场斩杀。对于太平天国裹胁百姓的事情,钱穆的论说非常精辟,“饥荒可以促动农民,却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要临时组织农民,便常赖于宗教。为要在短期唱乱而临时兴起的宗教,决无好内容。这是农民革命自身一个致命伤。”“因中国疆域之广,饥荒灾歉,只能占大地之一角。而且饥荒有其自然限制,一两年后,情形即变。因一时一地的变乱而激动变乱,要想乘机扩大延长,势必采用一种流动的恐怖政策,裹胁良民,使他们无家可安,无产可依,只有追随着变乱的势力,这便是所谓‘流寇’。这一种变乱,骚扰区域愈大,虐杀愈烈,则裹胁愈多。这一种变乱,骚扰区域愈大,虐杀愈烈,则裹胁愈多。”不难想象,在历代“起义”中都存在类似北伐军的这种做法。“起义军”到一个地方要补充兵员,自然会想办法让当地人从军造反。表现太平军北伐的连环画从结果看,“起义军”所过之处,农民并未获得什么好处所谓“起义”,即仗义起兵,如果所行不义,那还是“起义”吗?在想象中,“起义军”所过之处一定是秋毫无犯,打破州城府县就要开仓放粮。事实与此截然相反,“起义军”到的地方少不了烧杀掳掠,以致生灵涂炭。20世纪上半叶,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李达即说,农民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严重的。如“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人。”以唐末黄巢为例,他的队伍中病死、饿死、战死的总数在一百万以上。中原本来人口稠密,但到了黄巢败亡之时,已经纵横千里,渺无人烟了。在广州,仅仅是回教徒、基督徒被黄巢所杀的就有12万以上。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曾被黄巢作为首都。当唐军反攻,黄巢狼狈撤离前,他下令放火,将长安烧成一片平地。从此长安再没有机会成为国都。李自成大军以纪律严明著称,但其所过之处,“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骚然不得安生,&甚则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如果说这还算是对所谓地主阶级的打击的话,那他在攻破偃师后的屠城,受害者就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了。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更为知名,如温江县“人类几灭”。因为在古代史书中,各种民间起事都被记作“盗贼”。1949年后,大陆史学界流行将“盗贼”一概理解为“起义”。其实这些盗贼中很多是在太平岁月聚众劫掠的大盗,破坏性极强,没有任何“起义”的纲领。这些被冠以“农民起义”之名的民变事件,很多时候作用也是消极的。正如学者戎笙指出的那样,很多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之后,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衰落的状态。有的农民战争之后,还出现了分裂割据,社会生产力遭到长期的破坏。至于中等规模的农民战争没有推动生产力的例子就更多了。所以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种观点,不攻自破。在“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说法过时后,“农民起义”的作用通常被解释为:迫使新统治者承认农民在动乱中获得的土地,并颁行轻徭薄赋的举措。事实上,在经过“起义”带来的大动乱后,国家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只能采取上述政策。这与其说是对农民让步,不如说是新王朝建立者要巩固统治。黄巢大军攻入长安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钱穆《国史大纲》、唐元鹏《古代农民起义领袖职业调查》、孟祥才《重新审视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黄敏兰《究竟是谁否定了农民起义》、池子华等《北伐太平军“&裹胁”&问题述论》、毕英春等《朱元璋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史式《对“黄巢起义”的再思考》等。
虽然不排除历史上某些民变事件,其起因系农民自发起来反抗暴政;但此类小型民变,一旦升级为中型民变、乃至我们所熟知的著名大规模“农民战争”,则确无一例,可算名副其实之“农民起义”。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微博
人参与评论
太平天国被贴了“平等”、“革命”的标签。
当时大地主已经很少,中小地主规模和普通自耕农区别不大
工坊式小科学很灵活,非常适合做探索。
不存在“八成地震善款流入政府”,但政府主导
联系电话:010-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