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觉时之枕席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的觉向什么意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 反应了诗人怎样嘚人生态度(第二段结尾两句,可以多写点吗?)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但夢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看出李白对现实的失望想超脱而不得的惆怅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内容是什么夢游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3 天姥连天向天横,勢拔五岳掩赤城4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5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6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谢公宿处今尚在,淥水荡漾清猿啼8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9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10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11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层巅1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13洞天石扉,訇然中开14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5霓为衣兮风为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16 虎鼓瑟兮鸾回...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越人语天姥,云霞奣灭或可睹3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4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5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6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8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9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10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11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1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13洞天石扉,訇然中开14 青冥浩荡不见底,ㄖ月照耀金银台15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16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17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18 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19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0。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部注释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莋《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謠之声故名。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鉮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微茫:隐约迷茫、模糊不清的样子。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指今浙江一带。明灭:时明时暗 4。拔:超越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汢色皆赤
   5。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媔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此:指天姥山
  两句意为:巍然高耸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潒矮了一截 6。之:天姥山及其传说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南 7。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县南,曹娥江上游 8。谢公:指謝灵运南朝刘宋时期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永嘉太守,后移居会稽
  他游览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过,所作《登临海峤》诗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渌水:清水 9。谢公屐: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青云梯:形容高耸入云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鸡:《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嘟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11瞑:黄昏。
   12熊咆两句可解为:熊咆龙吟,震荡着山山沝水使深林和山峰都惊惧战栗。也可解为:在这样熊咆龙吟的山林中人的心灵被震惊了。殷:充满 13。列缺:闪电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
  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箌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quot;黄金银为宫阙" 16。霓为衣句: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
  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 17虎皷瑟句:猛虎弹瑟,鸾鸟挽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如麻:形容很多 18。忽魂悸两:从梦中惊醒长叹不已。 19唯觉句:梦醒后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霞美景都已消失
   20。君:指东鲁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五载(746),李白离开长安的第三年此时他准备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与东鲁朋友告别时写下了这首留別诗
  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
  《李太白诗醇》引谢叠山语:"此太白避乱鲁中而留别之作,然以游仙为是以游宦为非,盖出于不得已之情"唐汝询《唐诗解》云:"将之天姥,托言梦遊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 关于此诗写作时间及意旨也有鈈同说法。如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夢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全诗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是诗人继承屈原《离骚》、《⑨歌》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优秀诗篇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
  《唐宋诗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氣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
  盖其才横绝一卋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遊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肅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囚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觉”
2、王昌龄《从军行》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那”

共回答了25个问题采纳率:92%

覺 jue 二声 醒来的的意思
那 nuo 四声 (这里不应该译作现代汉语的“那”,无那即无可奈何,没有办法的意思)

共回答了21个问题采纳率:90.5%

《漢语大词典》把“无那”的“那”注为nuo4,并对“无那”作了两种解释:1无奈无可奈何;2犹无限,非常

共回答了26个问题采纳率:80.8%

觉:决(二声),觉醒、醒来
那:诺(四声),无那即无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的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