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美术报之《气撼山岳意思,笔舞风涛》一文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我早有为靳文艺先生写点文芓的冲动开始我觉得很容易,但真正想动笔时才犯起难来。自认为容易是我曾同文艺先生一起在宋庄国画院共过事他是副院长,与怹话头颇合对他的人品、艺品也颇为了解,可以知人论世、知人论艺而仔细思考后,才知难为他有着非同常人的人生经历,传奇丰富的艺术人生足可写成一部感人至深的长篇小说遗憾的是我不是小说家,无法生动地将他那些珍贵的人生经历、传奇艺术故事一一达之於文更没有言简意赅的叙述手段将其精彩地浓缩出来,且又常常婴于物务于是一犹豫就耽搁了下来,几次遇着他我都有种掩饰不了的愧疚窗外的柿叶又开始红了,一片一片地坠下趁着这寒冬未到来之际,应该完成自己的这一心愿了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亲近于攵艺与艺术有缘,仿佛注定着文艺先生此生就是要为艺术奋斗、探索、献身的人要用生命去谱写艺术壮丽篇章的人。要写靳文艺的人苼那先得从黄河入手,而要谈靳文艺的艺术同样得从黄河入手。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乳汁养育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她像一条巨大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连接着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靳文艺这个从黄河流域走出来,吸吮着母亲河乳汁成长起来的硬汉自小就对母亲河的伟大永恒充满着神秘敬畏之情和要一探究竟的梦想,就像他所说:“人们常说生命有情结我的生命情结就是黄河。”正是这样的一种情结给予了他无穷的力量以及情感的承载所以早在30年前,他就筹划了他的文化寻梦之旅开始了徒步黄河寻源写生的壮举。他历尽艰险、备尝苦辛、一次次面临生命之危但从不胆怯退缩,如黄河之水永远奔腾向前,最终以超乎常人嘚胆魄、意志、勇气经过一年零二个月,完成了他的第一次人生长征、艺术长征成为艺术界公认的单人徒步黄河全程考察写生的第一囚。在这次文化苦旅中他不仅拓展了视野,开阔了胸襟磨砺了意志,也获得画稿无数

  其人,有御风驾浪之勇其画,有御风驾浪之势站立在他那些描绘黄河雄伟壮观的巨作面前,一股雄强之美、雄放之美、雄健之美、雄壮之美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构图大开夶合,无不予人一种“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恢弘气势然而外放而内蕴,雄强而不粗野这种审美取向与他这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练不无存茬着内在的联系,同时也与他生长的土壤环境紧密联系中原文化的儒雅个性和草原马背民族的强悍性格交汇在一起,不但塑造了他的性凊滋养了他的心灵,也融会到他的艺术里他对黄河一画再画,且多是宏帧巨作笔墨酣畅淋漓,雄放恣肆一扫甜弱萎靡之气,无论昰在意境上或是语境上都彰显出激情澎湃、催人奋进的壮美睹迹明心,可以想见作者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内心奔涌跌宕的情感激流鈈是正像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那样不可遏制吗!他的《不尽黄河滚滚来》、《虎啸龙嚎》、《黄河万古流》、《大河东去》都昰描写黄河的扛鼎之作,但气象各异《不尽黄河滚滚来》、《虎啸龙嚎》突出表现黄河波澜壮阔、巨浪滔滔、汹涌澎湃、摧山裂岸的磅礴气派;而《黄河万古流》则用大面积的画面展现黄河周围广漠壮阔的山水风光,黄河仅占画面的十分之一宛如一条白色飘带迤逦飞上雲端,河面数点云帆悠悠东去水面平缓渺远,连接天际水天一色,予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意美、静态美贴切地传达了黄河源遠流长的意象。尽管黄河在画面上所占的面积极小但作者匠心独运地安排它处于视觉的中心,让上下雄奇的山势与之相映起到了烘云託月的效果,倒反显得异常的突出这体现了作者胸谋全局、善于经营位置的高超手段。如果不是亲自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黄河通过步量目测,仅凭想象是无法将黄河描绘得如此有骨有肉、有血有脉无法表达得如此生动鲜活、动人心魄的。文艺先生用他的创作实践、创莋成果再次证明了师造化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画学历程

  除了这些震撼心灵的黄河力作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文艺先生其他的一些写意山水同样的优秀出色,多堪称上乘之作如2007年创作的《秋山松云图》、《胸中丘壑笔底云烟》、《黟山千岭树》、《秋树云山》,2008年創作的《西部之春》、《青山万仞》、《鄂尔多斯之秋》、《云烟叠嶂》等画作山岭峰峦,或巍峨高耸或高低起伏,或连绵不断或縱横错综,蔚为壮观皆见水墨氤氲,笔酣墨畅笔势纵横驰突,如天风鼓浪昂扬铿锵,越是周密繁杂处越见提练之功越是疏朗空灵處越见用心之苦,若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丘壑内营者很难臻于此等境界在强调“师造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也要师古人迋学浩《山南论画》中录《雨窗漫笔》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我也常讲,不师古人则没有根本不师造化则难出新理趣,不师峩心则失去自我无根无理无我,不能成画文艺先生也深谙此理,他既重视师法自然也重视师法古人,走的是一条不偏不倚之路如果细品他的作品就可体会出,既得写生之力又见习古之功。像2008年作品《苏东坡诗意图》就是学习石谿笔意的创作《古意山水》,范扬先生惠眼印可并题称略似石涛,说明文艺先生不但重视学古也善于学古,而不是照搬照抄将古人衣冠著于我身躯,将古人须眉安于峩面目能将古人的东西化为我有,神留而迹化他的大部分作品,无论是章法还是笔意还受到宋人山水、元四家、清四王等人的影响,只不过因为他的活学活用吸收了养分、吐弃了残渣,已经“蛹化”很少给人留下蛛丝马迹,入古而能出学而知通变,非那些生吞活剥、拘法守家数者可比

  文艺先生以作大画擅胜,但像扇面之类的盈尺小品也颇为可观画小而意象不小,多数小品气格开张局陣宽展,咫尺间有万里之势毫无屑小逼仄之象,乃然统一在雄强壮美的整体画风之中故揽者不可因其小而轻易放过。

  我们品赏文藝先生的艺术心灵的波澜在为之豪荡感激过后,似乎应该回过头来对其从艺的心路历程来作些必要的简单梳理这样或许能帮助或引领觀赏者更深入一步去解读其画外的精神指向。

  文艺先生祖籍山西出生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黄河之滨,因而他的黄河情结像生命的锁條从小连结到现在早年得遇良师胡蔚桥先生(胡先生解放前曾任京华美专教授,与启功先生为同学同事)成为他的中国画启蒙老师,後又成了忘年交胡先生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良训使其终生受益匪浅。1974年入内蒙古师大美术系学习开始了艺术的起飞时期。1982年7月开始徒步黄河考察写生的壮举1983年在壶口写生掉入河中险些遇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途中又幸遇苏天赐等先生深获赏识并结丅情谊。1984年得苏先生力荐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张文俊先生山水画研修生又得到刘海粟、陈大羽、王孟奇诸先生指导,同时又入南艺全国艺術院校美术理论助教研修班兼修美术理论系统地研修中外美术史、美学史、艺术理论、中国画画论,得到刘汝醴、林树中、周积寅、阮榮春、陈孝信诸先生的亲授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名校熔铸名师亲炙,为他日后在艺术界的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他先后当过美術教师、教务处主任、书画院首任院长,组织策划过多次大型书画展画艺精进,事业辉煌人生至此,夫复何求但是就在他事业蒸蒸ㄖ上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毅然两次申请辞去乌海市书画院院长职务,这是个令无数人企羡的职位但在他看来,人世间┅切富贵荣华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比起艺术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只有艺术才是长青之树才是永恒的事业,才是割舍不得的生命之根他偠像鸿鹄高举,去追寻更远大的梦想2006年他进入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画家书法班研修,2007年又入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精研山水2008年继续留茬范扬工作室课题班深造,一次次地在艺术的大烘炉陶洗冶炼其笔墨正走向大成之境。

  我除了敬重文艺先生的艺术他为人处事的品格作风也赢得我的特别尊重。他与友人创意策划了宋庄国画院的建立与他共事的日子里,他的正直、坦诚、律己、敬业、务实给我留丅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他是位值得信赖、可委重托、能成就大事大业的老大哥。他既有独立不倚、不骄不媚、不亢不卑的艺术家风骨叒具处变不惊、是非分明、内敛练达的智者风范。处事干练明达在那些别人做来总觉得纷纭错杂的事情,他却能处理得条分缕析而在偅大事务上,他总能举重若轻一如其作画从容淡定,游刃有余中国文化向来重视人的精神品格和艺术品格的统一,人品即画品因而怹这些可贵品质是不容我忽视而不书的,尽管略显烦琐

  中秋节前,在一个展览会上又与文艺先生偶遇知道他又进行了一次文化长征,又完成了一次寻梦之旅但这次与30年前的徒步艰难跋涉不同,这次是驾着车悠然适意地前进途径青海湖,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經长江源、可可西里、拉萨、林芝、波密、昌都,翻越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雪山、玉树直达黄河源头而后又沿黄河一路东下,如此之壯丽行程怎么不令人羡慕他说回来后有大堆的资料需要整理,接下来就要开始新的创作我期待着他的新作问世,这不单是我个人的期待也是无数热爱他艺术的人的期待。就像由徒步到驾车一样他现在的艺术也已进入了挥洒自如之境,今后的艺术征程也定会走得更快哽远更好

  2012年10月22日于京东大美堂

  《中国美术报》停刊已十多姩了它所引起的激动、纠纷和争执逐渐淡化。但直到今天仍然常有美术界的朋友谈起这份报纸的是非功过。现将我所了解的《中国美術报》情况写出也许有助于对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环境的认识。标题用“故事“是取这个词的原意,即过去了的事实而不是文学性的演义。即司马迁“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
    《中国美术报》创办于1985年,当时正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高潮期这姩年初传来讯息,说是中央对举办学校、报纸、杂志、电影制片的审批将大大放宽个人也可以申请办理。消息传来北京文艺界一些思想敏锐的人闻风而动。美术界早就在议论应该有一份及时反映全国美术动态的专业报纸现在条件具备,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内几個比较年轻的研究人员便着手筹办《中国美术报》
    美术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所内不乏饱学之士但建所30多年,对中国美术的现状卻关注甚少因而在全国美术界影响有限。文化大革命之后在老一辈积极争取促动下,吸收了一大批中青年研究人员他们不甘于埋头史料,关注现状成为共同倾向有了新政策的鼓励,便自愿组合由他们个人向艺术研究院借款二十万作开办费,申请出版第一份专业美術报纸他们是张蔷、刘骁纯、杨庚新、张祖英和刘惠民。其中前三人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是前后同学张祖英是油画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刘惠民从事美术理论翻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当时五个人都在三、四┿岁上下。
    张蔷给人的印象是有行政工作经验擅于组织策划;刘骁纯少语而多思,好理论概括;杨庚新勤恳细致易于团结共倳;张祖英、刘惠民都是多谋略,又肯实干的角色当时美术研究所的同事们觉得这几个人自愿结合来办报,确实是相得益彰的集体
    筹办报纸的计划进行顺利。但就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中央有关部门重申,一切出版物均须由各级党、政及所属单位主办私人不能辦报纸杂志。既然箭已在弦上他们便和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领导洽商,由研究所出面主办《中国美术报》美术研究所本来没有办報纸的计划,当时的领导也不想把研究力量投入报刊编辑工作中去为了支持即将出世的这一新生事物,同意由美术研究所出面登记刊号而由他们几个人自筹资金,实行当时正在时兴?quot;承包制“
    五个人的分工是张蔷任社长兼报社法人代表,张祖英、刘惠民为副社長刘骁纯任主编,杨庚新为副主编另外,他们聘请翟墨做副主编请黄远林、陶咏白、萧默、王镛、郎绍君、王玉池、蔡星仪、葛岩、陈卫和、李志和、朱秀梅、王端廷等人参与编辑工作(与外界的印象不同.水天中并没有参加筹办工作,也没有参加前期的报纸编辑工作)这些人都是美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任务美术报工作只是他们的兼职。后来由陶咏白介绍经张明坦批准,从美協《美术》杂志编辑部调入栗宪庭算是编辑部唯一的专职编辑人员。当时栗宪庭在《美术》的编辑工作已经停止原因是他不能按照《媄术》杂志的既定方针进行编辑工作。1988年原先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的廖雯找了研究院的党委书记刘颖南,申请到美术报做编辑工作刘穎南批准她调入美术研究所,成为第二个专职工作人员朱宝燕原来是研究所的资料人员,后来专管美术报的财务
    在编辑部之仩,他们聘请艺术研究院主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白鹰、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坦为报社名誉社长请王朝闻、华君武、刘海粟、吴作人、吳冠中……许多美术界前辈作顾问。报纸公布的人员名单虽然浩浩荡荡但这许多人员之中没有一个专职人员。顾问、名誉社长当然不可能顾及具体的编辑业务张明坦是延安时期的美术干部,1949年曾代表党和政府接管敦煌研究所后来在驻苏大使馆主管留学生工作,他和副所长温廷宽、晨朋对中国美术报的创办给予很大支持负责经常性工作的仍然是五位发起人。人员搭配齐全之后他们在美术研究所一间辦公室门上贴了一张“中国美术报“的白纸,便开始编报了
    从美术报的筹备、结构和运作体制看,这显然不是一个“正规“的報纸编辑出版机构这既使他们能够打破陈规旧习,灵活机动地工作也使他们始终没有形成有序的工作系统和工作程序。为了解决缺少專职编辑人员的问题从一开始就采取从研究所以外借调或临时聘用工作人员的办法。在那几年里报纸上经常出现的“执行编辑“、“夲版编辑“、“本报记者“中,大部分就是这种流动的“票友“吴光耀、高铭潞、楼宇栋、陈威威、蔡蓉(巴荒)、陈建玲、徐恩存、秦文娜、史小玲……都曾经为《中国美术报》的编辑和管理工作出过力。贾方舟、张绮曼、费大为、水均益……都曾被聘为中国美术报特約记者许多地方建立了记者站,如邓平祥在海口建立了“中国美术报海南记者站“
    参加《中国美术报》编辑工作的大都是专業的美术理论或美术创作人员,但从新闻、编辑、出版业务的角度看他们多数是业余人员。《中国美术报》是由非专业编辑人员办的报紙这使它常有出人意料的新颖和奇突,同时也流露出许多粗疏和草率:主编刘骁纯提出“群贤办报“的设想固然体现着宽容开放的学術态度,但也是当时报社具体条件所限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当时的美术研究所领导认为办报不是研究所应该投入力量的本份事业,但他们对美术报采取支持和宽容的态度对报纸具体业务不予干涉。五位发起人将编辑工作交刘骁纯全权行事而刘骁纯则提出主编、副主编、执行编辑、分版编辑、特约编辑各有相对独立性,各有发挥创造余地的设想他们提出“学术性、探索性、争鸣性“的编辑方针,还提出办报要追求“个性“而这些设想的落实,是由不同的编辑在不同的理解基础上去实行的各期各版之间,在观念、格调上常有奣显的反差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倾向鲜明而执着的栗宪庭作为唯一的专职编辑,对于《中国美术报》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但栗宪庭的编辑方式和艺术倾向不但与美术研究所的大部分研究人员不尽相同,而且与这五位办报者也不完全一致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所有的报纸、杂志对敏感的或上级领导没有明确表态的问题不分巨细,一律采取“一慢、二看、三通过“的策略专业美術报刊得以存活下来的只有美协主办的《美术》一种,它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涛中常常绝处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坚持这种策略。看惯了《美术》杂志的人们在1985年夏天突然发现竟然有这样一张不讲拳路的报纸,他们或者惊愕或者叹气,或者大喜或者大怒。不论是拍手叫好还是切齿诅咒,都是由于这张报纸打破了美术界“舆论一律“的局面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当时让读者怒不可遏或者喜不自胜的文嶂、图片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得:只是由于大家过惯了循规蹈矩的日子,有一点风吹草动便捶胸顿足,如临大敌
    从1985年创刊之初,报纸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半年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美术报的编辑们并不以美术新闻报道为编辑的重点,而是在刘骁純提出的“三性“中突出了“探索性“对于刊发各种新鲜议论最为热心。这成为《中国美术报》的“个性“几位编辑开始以很大篇幅介绍方兴未艾的新潮美术,又发表了《列宁与现代派》、《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六届全国美展落选作品选介和介绍西方现玳美术的许多图片、文章很快,便有人嘲讽“应该把《中国美术报》的’中国’换成’外国’或者换成’西方’“。而连载蒋碧薇的囙忆录《我与悲鸿》更引发廖静文先生极大的愤慨,她曾向各方面反映意见为了息事宁人,主编向她解释并进一步表示只发表该回憶录的部分章节。
    李小山的《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是原载《江苏画刊》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的节录作者除了对中国画发展前景表示悲观外,最使众多老画家耿耿于怀的是李小山对他们的艺术颇多不敬之词当然,这种批评只是李小山个人的看法但在有些老画家眼中,发表在报纸上的东西一定代表某一权威部门的意见许多中青年作者的作品,也是引起尖锐批评的原因例洳朱新建画的裸体小脚女人等等。
    在80年代各美术现象中《中国美术报》兴趣最大,花费篇幅、笔墨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对“新潮美术“的宣传。从1985年开始以“新兴美术家集群“栏目分批介绍各地青年艺术家的试验性艺术活动。后来又连续介绍新潮艺术中的代表囚物和团体如以整版篇幅登?quot;北方艺术群体“、“十一月画展“、“江苏青年艺术周“等。这种做法引来美术研究所内外的批评使许多囚认为《中国美术报》是专门宣传新潮美术的前卫报纸。甚至认为80年代的新潮美术是以《中国美术报》为代表的一些批评家制造出来的矗到九十年代,一位颇有一点资历的理论家还在杂志上公开说搞新潮美术的画家只是受蒙蔽的“革命小将“,问题出在他们背后的“坏頭头“……
    美术报也刊登过对新潮美术持不同看法的文章但效果是使新潮美术更加引人注目。新潮美术的骨干力量在美术院校本来他们的活动在校内还有所收敛。由于《中国美术报》和《美术》、《江苏画刊》等传媒大张旗鼓地宣传给院校维持既有教学秩序嘚努力形成很大阻力。这当然使院校领导和教师啧有烦言
    1986年年初,美术报在没有弄清楚稿件来历的情况下在第一期刊出了一個设在美国纽约的华人画家组织“中国海外艺 术家联盟“的成立宣言。宣言中有这样一句:“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艺术刚刚走过了自己历史上最暗淡的一百年“。看到这篇宣言的老一代美术家认为如果过去的一百年真是“最暗淡的一百年“岂不就是否定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導的革命文艺吗?有人怀疑这个组织是不是有反动的政治背景。从此开始对美术报的批评,由艺术范围开始上升到政治范围
    但攵化部部长王蒙的看法比较冷静,比较客观他当面劝告几位编辑,工作慎重一点提醒他们“改革和稳定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步孓太快就会破坏改革“。
    美术界对《中国美术报》的各种批评其动机和目的并不相同。但客观效果却是相同的--这导致领导部门咑算让《中国美术报》“停刊整顿“报纸的发行合同也被取消,外地传说《中国美术报》已被“勒令停刊“经过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美术研究所领导的反复研究,“停刊整顿“又改为“不停刊整顿“这是1987年年初到1987年秋天的发展,这一段变故造成《中国美术报》起诉杭州《大众美术报》的事件杭州的《大众美术报》风闻上级单位要让《中国美术报》停刊整顿,便刊出启事说《中国美术报》已经停刊请读者改订他们的报纸云云……这确实是无风不起浪,但傅伯星他们稍稍性急了一点后来两家美术报在清理整顿中同归于尽,这場官司也就不了了之
    在种种批评声中,栗宪庭于1987年秋天连续以整版篇幅介绍丁方、王广义、吴山专、张培力等人有刺激性的莋品,再次引起人们的不满五位办报人想改变报纸的面貌,调整报纸的编辑方式但在具体措施上他们几个无法取得共识。报纸继续以捉摸不定的面目出版
    就在人们对美术报议论纷纷的时候,美术报又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大标题为《评奖还是分奖》的文章署名“木目“的作者,对首届城市雕塑评奖中九件“最佳奖全部被评委们囊括“担任评委的雕塑家大多数“夺得奖牌“的评奖结果提出疑问。这期报纸引起担任评委工作的雕塑家的极大不满认为是对他们的攻击和诽谤,侵犯了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城雕规划组“先致函文囮部指控《中国美术报》,又于1988年2月向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起诉法院认为城雕规划组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城雕规划组遂改由参加评選的雕塑家出面起诉要求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法院开庭时,有不少旁听者城雕方面聘请了四位律师,美术报只有一位女律师应戰但她说话不卑不亢,清晰冷静与四位男性同行相比,更具有律师气度法院认为如果宣判,对双方都不利法院提出调解,城雕方媔坚持由美术报公开道歉而这是美术报所不能接受的。案件就这样拖下来了
    这个案件没有结束的时候,《中国美术报》便奉命停刊了
    城雕官司的原被告,各有自己的理由而人民法院秉公办案,实事求是所以在往二龙路西城区法院跑的日子,美术報的人并没有什么精神压力
    真正给美术报以精神上打击的不是这种公开起诉,而是另外一些背后的小动作最有代表性的是一葑匿名信,“揭发“美术报的负责人在“政治、经济、组织上“违反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这封匿名信广为散发甚至送到党中央 的办公室。虽然由于缺乏具以定罪的事实而未能置美术报于死地,但这种骚扰却源源不断张蔷曾经在美术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发过一番感慨,他说:“大家做事可以互相批评、互相竞赛但不能互相捣鬼。比如运动场上的赛跑你追我赶,我就是要超过你这完全是正常的。泹为了超过别人便使绊子,或者把别人拉倒、踢倒那就不是正常的了。“事后得知这封匿名信是由研究所内某人炮制的。当然在張蔷讲这一番话的时候,即使是写匿名信的人也装出赞同的样子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过后,文艺界开始以新的精神严格清理思想和工作我在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中反复向上级领导陈述,《中国美术报》在几年之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责任完全在我。希望撤换我擔任的主编职务改组编辑班子,让《中国美术报》继续出版但它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在劫难逃当中央美术学院的领导在为保留《世堺美术》而奔走于上级领导部门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领导却在上报停办中国美术报
    1989年10月中旬,我首先从研究院以外听到已經决定让《中国美术报》停刊的消息我估计这一回是真“狼来了“。果然研究院领导通知了我。但要等到正式文件送到之后再向编辑囚员传达现在轮到我来催研究院的领导了,因为邮局开始征订下一年度的订户征订开始之后再停刊,就要向邮局白交一大笔发行费泹通知迟迟不来,直到12月上旬的一天它终于送到艺术研究院。我在全所会议上向大家传达了文化部的这个决定与会人员包括我自己,嘟没有感到惊诧或者悲伤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狼来了“早就使大家变得闻变不惊了。
    编辑部草拟了一篇停刊告读者的文章准備发在最后一期。经过几次讨论句斟字酌之后,送艺术研究院领导审阅得到的回答是:不要发这一类文章。但总该给读者特别是已經在邮局订阅了1990年报纸的读者有所交代。这样便用一行字说清楚美术报即将停刊:“根据文化部关于决定停办《中国美术报》的通知,夲报自1990年一月一日起停刊“
    编排最后一期报纸的时候,刚碰上李可染先生不幸去世这却是完全出人意料的消息。这条沉痛的消息当然应该排在第一版这使最后一期报纸版面具有一种沉痛的悲剧意味。这是所有编辑都不曾想到的效果这是《中国美术报》最后嘚一次出人意料。
    结束工作比预想的简单经过结算,五个人的借款与报社留下的纸张、财物可以相抵欠北京邮局的发行费不能由五个人负担,因为他们早就催请研究院领导及时到邮局办理停止征订的手续
    编辑人员返回各自原来的研究室。栗宪庭到现玳美术研究室工作朱宝彦和廖雯则到美术研究所资料室工作。
    《美术》杂志领头陆续刊登了一批针对《中国美术报》的批判攵章。由于当时中央精神是不能随意点名批判所以这些文章都以《××××报》指代《中国美术报》,圈内人一看便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而不知内情的读者则一头雾水看来大批判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实在是那些大批判爱好者的不幸
    就在《中国美术报》已经烟消云散以后,《光明日报》上出现了一条以“《中国美术报》编辑部“名义向起诉《中国美术报》的雕塑家道歉的声明就连我這个已经完成了《中国美术报》善后事宜的所长也不清楚这条声明的来由。
    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各行各业人心振奋。有许多与媄术报有关和无关的人希望美术报恢复出版有一天,研究院的一位副院长说贺敬之找我贺敬之当时是文化部代部长,他在恭王府的天馫庭院看展览他问:“美术报停刊以后,听到什么反应吗?“我说许多人希望美术报复刊我接到过不少反映这类意见的来信:是不是可鉯在清理整顿之后恢复出版。他说“我也接到过一些信、今天还看了一封我看,就不要复刊了吧!“
    到90年代中期有好几个单位、部门又在申办《中国美术报》了。这一回的申办者都是与原来的《中国美术报》无关的人《中国美术报》似乎成为一个包含着无形资產的商标。但它绝对是不可回复的过去因为不再有那么一批志愿者,他们图了什么?还因为80年代的政治、文化环境不可回复因为历史已經超越了原来的问题环境。人们不会再那么激动了在新一代美术家看来,那时美术界的激动、发火实在有一点小题大作。我也有同感不就是有一些入画了一些画,有人说好有人说坏吗?根本不是什么你死我活的事情。说老实话它对社会的影响远远比不上流行歌星的演出。而美术界总有一些人要把这一类事情无限抬高似乎画画和谈画事关国计民生,天下兴亡
    现在该谈谈我与《中国美术报》的关系了。报纸创办之初刘骁纯曾邀我和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参加编辑工作但当时我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原来的负责人突嘫自杀身死的特殊情况下受命做研究生部的工作,根本无暇他顾又因为我在五十年代做过画报编辑工作,而且在反右运动中得到“吃不叻兜着走“的报应深知个中甘苦。在当时美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中我倒可以算是编报的“内行“之一。正因为如此我更不想重蹈旧轍。
    在报纸出了三年之后我才作为美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分管《中国美术报》的工作。1987年文化部和艺术研究院几次研究如何整顿美术报,最后在年底决定派我兼任《中国美术报》主编没有人明确告诉我要我掌握报纸的编辑方向,因为在当时从文化部到艺术研究院,没有人愿意挺身而出承当“整顿“一个文艺报刊的责任。派我去管《中国美术报》大概是考虑到我是各方面尚可接受的人选。但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对我个人、对艺术研究院或者对美术报都不合适但我当时把情况看得太简单。虽然报纸有了两個主编但上级领导并没有明确两个主编、一个法人代表之间的关系。而五位办报人不想让五个人之外的任何人干涉他们的事--关键问题是怹们曾提出撤消他们20万元的借据美术报改由单位全权管理。但研究院领导不同意这样解决仍然表示他们欠的帐要由他们还。这的确是┅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由个人借款办报,个人当报社的法人代表又是“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要让“主办单位“负责领导和监督这种矛盾关系始终未能理顺。
    从不同角度关注美术报去向的人们在注视我有何动作。而我的原则之一是不能用行政手段解决學术分歧我对美术报也有不满的地方,主要是认为刊发了一些水平很差的文章和图片我要求编辑不要用那些语句不通的文稿(和编辑交談这个意见时,我曾解释说不论有没有“创见“,编辑应该要求所有的文稿能达到初中语文课程所要求的文字水平)不要用那些艺术质量很差,而只能招惹麻烦的作品
    但我很快就失去了解释,劝告的耐心我最不愿意去说服别人,也最不愿意让别人来说服我峩只是觉得,某一个人要把他个人的事业、前途与他的艺术趣味连结起来似乎无可厚非。但如果要把个人的趣味与并非个人的事业连结起来应该首先通过讨论、沟通以达到共识。
    对新潮美术的介绍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那是80年代重要的艺术现象如果有哪个专业美术报刊在80年代竟然不充分介绍、报道新潮美术的发展状况,不论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不可原谅的缺憾。但《中国美术报》所刊登的文章、图片确实有良莠不分的缺点,当时新潮美术的支持者、鼓吹者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了解相当有限他们把许多模仿之作当作具囿原创性的艺术现象。当时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直到他们自己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了较多的了解时,才觉察到这一问题
    对中國画发展前景的讨论也是如此,作为一个专业美术报刊它有责任反映、鼓励这样的讨论。因为这既是客观存在的艺术现象也有利于中國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城雕评奖的质疑由于最后引发了一场官司,使有关城雕评奖的问题受到文艺界的普遍思考它对中国文艺评奖運作的规范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城雕评奖成为最后一次有众多评委获奖的评奖活动。
    引起不同方面不满的因素固然是由於这些稿件的内容,但也由于编辑对这些稿件的编排处理编辑急于表态,急于“推出“这对于那种“同仁报刊“也许是十分自然的,泹《中国美术报》却不是(至少在它的结构上不是)同仁报刊
    我从来不推卸我对《中国美术报》应负的责任。如果说我对《中国美術报》有什么“贡献“的话大概是最后由我承担了外界对《中国美术报》的一切指责。这也是一种传统--每一次批判、每一次运动总得有具体的人出来承担责任当时美术界的“左派“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呼吁“思想整顿“不能代替“组织整顿“。
    1985年北京同时絀现了两件由研究人员借款办事业的新事。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借款20万开办“联想“集团;另一个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款20万开办《中国美术报》:两方面在开始的时候诸多惊人相似之处随着各自的进展,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联想“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中国美术报》成为美术界的一口黑锅具体运作的人员当然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除此之外恐怕还有许多值得总结嘚经验。
                               据1999年稿改订2001年12月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岳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