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记忆是?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谁?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谁?唐宋八大家简介
众所周知唐宋八大家,但是所谓的八大家是指哪八大家哪?接下来就由小编我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当然是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的八大诗人。分别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三苏”)。明朝初年,朱右选用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的 文章编辑成《八先生文集》,从此便有了八家之名。韩愈的古文写作理论,是“文以载道”,其含义除儒家伦理外,其中还包含“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原因;二是反对“骈四俪六”,提倡单行散句的先秦两汉散文,尤为注重“词必己出”和“文从字顺”。韩愈说理文感情充沛,态度鲜明。《原毁》、《师说》、《进学解》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叙事文成就更高,影响也更大。他的《柳子厚墓志铭》,文情并茂,卓绝一代。韩愈柳宗元散文的第一项成就是寓言小品,《三戒》是广为传颂的名篇,众人皆知。他的山水游记也较有名,《永州八记》最为着名。他的记叙文多是有感而发的,如《捕蛇者说》就是感于“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而写。在《童区寄传》中,他把同情放在区寄一边,将他写成反抗强暴的英雄。他的说理文也很精彩,《封建论》、《天说》等都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篇章。柳宗元欧阳修的散文、诗、词均有特色,但是词不如诗,诗不如文。他的散文政治倾向性强,《与高司谏书》是其代表作。欧阳修的散文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如《伶官传序》提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见解,不仅对帝王,对“庶人”也有警戒意义。欧阳修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现在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着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着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三苏雕像王安石的散文以拗折峭劲着称。峭劲的代表作是《答司马谏议书》,简峭强劲,英气逼人。《读&孟尝君传&》是拗折的范例,很有气势。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将叙述与哲理融合为一体。身在山中,神游象外,不畏艰阻、百折不挠的精神,于行文中灼灼可见。王安石的文章充满了英气、锐气、正气,是一大特色。王安石曾巩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以平易见长。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在“唐宋八大家中,其成就不如另外几个人。曾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作者最新文章韩愈为何能成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要]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始自明代,有一个叫茅坤的选家,编了一部《唐宋八大家文钞》,将韩愈名列领衔位置,一直为世人所首肯,延续至今,无人异议。《中国人的教训》(上册),李国文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本文摘自《中国人的教训》(上册),李国文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爱哭穷的韩愈韩愈(768&#)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曾担任要职,参与政治活动;他崇奉儒学,力排佛老。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实践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公元802年5月(唐贞元十八年),时值初夏,风光明媚,初露头角的韩愈作华山游。那年他35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好年纪,何况又刚刚拿到太学里的四门博士委任状,情致当然很好。虽然四门博士,约相当于今天的研究员,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属较低职位,不为人待见。正如时下有的人在名片上标出“一级作家”字样,会有人因此将他或她,当作一盘菜吗?不过京师官员的身份,对一个苦熬多年的文士来说,也算讨到一个正果。做一名公务员,唐时和现时差不多,在有保障这一点上,总是值得欣慰的事。他在公元786年(唐贞元二年),来到京师应试。那是当时的全国统考,要比当今的高考难上好多倍。他用六年工夫,一连考了三次,都以名落孙山告终。直到公元792年(唐贞元八年)第四次应试,老天保佑,他得中进士。随后,他又用了十年工夫谋官,因为中了进士不等于就可以到衙门做事,还需要参加遴选官员的考试,考上以后成为公务员,方可留京或外放。唐代的科举,一方面要有学问,一方面要靠关系,后者比前者甚至更重要一些。在后者上韩愈是个弱势考生,一无门第背景,二无要人荐举,不过他有性格倔强的一面,相信自己的本事,三次参加吏部博学鸿词科会试,结果却三次扑空。不认输的韩愈,接着上书宰相,陈述自己的能力和品格,足堪大用,求其擢拔,不知是宰相太忙,还是信未送达,写了三次信都石沉大海。看来命也运也难以强求,失望之余,他退而求其次,便设法到地方上谋一份糊口的差使。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使劲儿折腾也许是出不了头的。韩愈的一生,证明这个道理。人从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其长处,必有其短处;有其优点,亦有其缺点。图为元朝鲜于枢《韩愈进学解》,内容是韩愈的名文《进学解》。鲜于枢用行书、草书所写,前半部以行书为主,后半部以草书为主,潇洒自然,一气呵成,刚柔顿挫,节奏分明。正好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赴任,需要人手,他投奔而去,在其手下任观察推官。后来董晋病故,他又转到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属下任节度推官。不久张建封也病故了,不走运的韩愈连一个小小的法官或者推事,也干不成,只好回到洛阳赋闲。从贞元二年到贞元十八年,他的遭遇恰如《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诗中“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写的那样无比辛酸。不过文学讲夸张,诗歌讲比兴,难免浮泛的成分,可信也不能全信,韩愈的日子不算好过,却真是事实。韩愈的一生,怕穷是出了名的,一篇《送穷文》大谈穷鬼之道。元人王若虚讽刺过他:“韩退之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于文字 。”还奇怪他:“退之不忍须臾之穷。” 韩愈发达以后,很会搂钱,渐渐富有,一直富到流油的地步。唐人刘禹锡这样形容“一字之价,辇金如山”,稿酬之高,骇人听闻。但有了钱的他,为人也好,为文也好,仍旧哭穷不止。现在已查不到他是怎么谋到四门博士这个位置的,但可以查到“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欲率其徒伏阙下,请愈为博士”(《韩愈年谱》)这样一条花边新闻。看来,他有群众,他有声势,甚至还有舆论支持,说明他颇具能量、挺能折腾。他竟然蛊惑国子监的师生一众,聚集紫禁城下,伏阙示威,要挟最高行政当局,必让德高望重的韩先生来教诲我们,不然我们就罢课罢教。学运从来都是领导人头疼的事,也许因此,韩愈得以到太学里任四门博士一职。这说明16年他漂在长安,混得不错。穷归穷,诗归诗,苦归苦,文归文,声望日高,人气颇盛,否则众多太学生也不会成为他的“铁杆粉丝”。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使劲儿折腾也许是出不了头的。韩愈的一生,证明这个道理。话说回来,你没有什么才华,或者,有点儿才华也不大,还是不宜大折腾,因为这要折腾出笑话来的。同样,你确有才华、确有本事,你要不折腾,对不起,你就窝囊一辈子吧!凡既得利益者,因为害怕失去,无不保守求稳、循规蹈矩,努力压住后来者脑袋,不让他们出头;凡未得利益者,因为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无不剑走偏锋、创新出奇、想尽办法,使出吃奶的劲儿踢开挡道者、搬开绊脚石。看来韩愈成功的“葵花宝典”,奥秘和他始终以先锋、新潮、斗士的姿态出现有关。应该说,要想在政坛、文坛立定脚跟,第一是领先,走前一步;第二是创新,与人不同;第三是折腾,敢想敢干,这是生死攸关的说不上是秘诀的秘诀。哪怕用膝盖思索,用脚后跟思索,也该明白:沿续前人的衣钵,前人的影子会永远罩住你;跳出前人的老路,没准能够开辟自己的蹊径。一个人,即使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也不会甘心一辈子扮演乖宝宝的角色,何况有头脑、有思想、有天赋,因此不安于位的人呢?扛起文学革命大旗的韩愈在韩愈之前,有一个名叫陈子昂、字伯玉的人,在中央政府任职,颇受武则天赏识,授麟台正字(相当于国务秘书)。因他见解睿智、能力出色、敢出奇牌、行为独特。那女皇帝用他又疑他,关过他又放了他;曾擢至右拾遗,官四品高抬重用,也曾一抹到底解职归乡,将他抛弃。最终,陈子昂竟遭到一个小小县令的构陷,瘐毙狱中。他死时只有四十多岁,实在令人惋惜。当初,他从四川射洪来到长安为官,这个慷慨任侠、风流倜傥的人,很快成为那些活跃的、时代的、风头的、逆反的、非僵尸型同行的核心人物。长安很大,比现在的西安大十倍,没有公交,而且夜禁,天一黑就实行戒严。这一伙潮人,吃喝睡住,成天厮混在他身边。陈子昂不甚有钱,但敢花钱,这与韩愈有钱还哭穷正好相反,经常邀朋聚友高谈阔论,文学派对座无虚席,或评弹文坛,或刻薄权威,或笑话同行,或索性骂娘。因为,初唐文人仍旧宗奉“梁陈宫掖之风”,骈文统治文坛,而为唐高宗文胆的上官仪,以宫廷诗人身份所写的轻靡藻丽的诗篇,竟成为时人竞相仿效的“上官体”流行一时。让陈子昂相当恼火,什么东西,老爷子这种“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玩意儿,怎么能够大行其道呢?于是他和他的文友,酒酣耳热之余,拍案乱喷狂言,对主持文学领导层面的要员表示不敬,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一次到幽州出差,登蓟北台,朔风呼啸,山海苍茫,天高地阔,心胸豁朗,这是陈子昂在巴蜀盆地、河洛平原,绝对欣赏不到的大气派、大场面。他马上想到当时那种很不提气、很不给力的花里胡哨、空洞无物、精神萎靡、情志衰颓的文字,马上想到承继着六朝以来、骈偶浮艳、华而不实、毫无生气可言的文风,马上想到这一切与盛世王朝绝对相背的文学状况,得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结论。在这样的大时代里,读不到震撼灵魂、振奋人心的大块文章,真是好不爽,好不爽啊!于是,脱口而出,写下四句名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几乎无人不知,解释者也其说不一,其实他的这首吊古伤今的《登幽州台》,并无悲天悯人之意,而是充满着诗人对于当时文学走入绝境的忧虑。有人说他呼唤时代、呼唤英雄,这就是绝对的走题了。从李世民到武则天,那是唐朝最强盛的时代,而李世民和武则天也是唐朝最杰出的英雄,用得着陈子昂在那儿迎风掉泪吗?这四句诗,是领风气之先的文学呼唤,具石破天惊的警醒意义,从此揭开了唐代文学运动的序幕。韩愈有一首《荐士》诗,其中一句“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他也认为陈子昂是唐代最早提倡文学改革的先锋。从陈子昂到韩愈,约一百多年间,尝试文学改革的人士络绎不绝。包括“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的《滕王阁序》,是多漂亮的一篇骈文啊,即使这样一位大手笔,他也认为唐代文风没有什么起色,“骨气都尽,刚健不闻”,让他感到沮丧。同期还有萧颖士、李华、颜真卿、元结诸人,用散文写作,推动改革。但改骈为散的努力,一直未成气候,有什么办法呢?文学老爷的厉害,就在于他要掐死你,易如反掌;你要推动他,比撼山还难。上官婉儿的祖父,除了武后能收拾他,一帮文学小青年徒奈他何?直到韩愈打出复古旗帜,加之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翱、皇甫湜等人志同道合,才终结了宋齐梁陈以来的软文学。软文学并非绝对不好,要统统都是软文学的话,文学离完蛋也就不会太远。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学的发展,总是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它俩是命运共同体,两者有时吻合一点,有时疏离一点,但背道而驰是绝不可能的。时代变了,文学也得变,辛亥革命后的五四运动,取白话文,去文言文,这一场仅仅是书面语言的改变,竟比民国后剪掉辫子更让国人震动。这也是时代变了,上层建筑势所必然的适应;同样的道理,当下中国读者为了期待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相匹配的伟大作品,而恨铁不成钢地鞭策当代作家之不振作、不成器,痛斥那些文学瘪三制造出无数的文学垃圾,如陈子昂一样地吼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所说的话也许不甚中听,但却为催促我们这个民族的壮丽史诗产生,期待我们这个国家的鸿篇巨制出现,热忱之心,情急之意,是应该理解的。韩愈为何在北宋颇受推崇?现在来说攀登华山的韩愈本人,他生于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逝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享年57岁。字退之,邓州南阳人,后迁孟津(河南省孟州市)。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谥文,又称韩文公。他还有一个不见诸典籍的响亮头衔,为“唐宋八大家”首席。唐、宋两朝,乃中国文学最为黄金的时代,文人如满天星斗,璀璨夺目;作品如大海涌涛,波澜壮阔。就在这成百上千的杰出人士之中,选了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这八位,为散文大家,这是何等崇高的褒誉?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原则上每年一个,而近八百年的唐和宋,就选了这八位,平均下来每一百年才有一位,这就意味着“八大家”的每一位,等于得了100个诺贝尔文学奖。而其中的首席韩愈,成为“百代文宗”,也就顺理成章地印刻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如果你问任何一个中国人,你读过古文吗?如果他点头,这就意味着他知道韩愈,知道“唐宋八大家”,这是稍通文化的中国人最起码的文学常识。如果你问任何一个外国人,你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吗?如果他点头,你要是让他一口气,不查资料,不点百度,能说出八位获奖者的名字和代表作,估计张口结舌者多。“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始自明代,有一个叫茅坤的选家,编了一部《唐宋八大家文钞》,将韩愈名列领衔位置,一直为世人所首肯,延续至今,无人异议,这大概是真正的不朽了。近年来,追求不朽,成了某些人的心病,一些还健在的有点成就的作家、一些刚逝世的有点名望的作家,便来不及地盖庙建祠、树碑立传、香烛纸马、供奉鼓吹,以示不朽。文学史这把尺子,以数年计,以数十年计,而不是以数百年来测量不朽,往往是不准的。新时期文学三十多年,从轰轰烈烈到一蹶不振,从光芒四射到了无声息,一串一串的大师,一出一出的闹剧,一批一批的不朽,一堆一堆的泡沫,都是我们大家亲眼目睹过的。如今已成为广东潮州的一个景点的韩祠,又称韩文公庙,却有值得人们思考的地方。唐代文学大师的庙,到隔朝宋代才修,说明古人对“不朽”一词的慎重。这座公元999年(宋真宗成平二年)兴建的庙,离韩愈逝世的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已有175年的时间跨度。是真金白银、是废铜烂铁,是骡子、是马,经过近二百年的过滤沉淀,朽或不朽,自有公论,板上钉钉,毋庸置疑。由此来看,肉眼凡胎的我们,对于同时代文人和作品的判断,难免有藕断丝连的感情因素,再加之炒作、起哄、鼓吹、抬轿,云山雾罩,扑朔迷离,薰莸不分,泥沙俱下,弄得读者无所适从,莫衷一是,远不如时间老人那样看得准、看得透。在跟班和跑腿的马屁簇拥下,在虚荣心和麻木感的微醺懵懂中,那些建纪念馆以求不朽的人,自封不朽,贻人笑柄,人捧不朽,更是笑话。再说不朽又不是小笼包子需要趁热吃,至于那么急着加冕吗!该不朽,谁也挡不住你不朽;不该不朽,你即使如明末魏宗贤盖三千生祠,最后不也土崩瓦解了嘛!韩愈这个名字,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来有自,因他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人物。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盖文学小庙者,可曾有创新、领先,走在时代前面,令文学面貌一变的努力?如果回答为NO,这种一相情愿,以为树一个牌位、挂两张旧照、放几本著作、存数册手稿,就会永远被后人记住,那也太自作多情了。唐代的古文运动,说到底是把丢掉的东西重新捡起来,所以又称之“复古”。不过,韩愈并非全盘照搬地“复古”,而是在继承古文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散文文体。虽然他主张“破骈为散”,恢复两汉以来司马迁、扬雄自然质朴的文体,但他更主张“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言贵独到”,“能自树立”,“辞必己出”,“文从字顺”,“唯陈言之务去”。然而,去陈出新,谈何容易。他在《答李翊书》里说,创新是“戛戛乎其难哉”的事情,问题还在于新生事物,不但不会得到习惯势力、保守思想的接纳,而是被抵制、被非难,甚至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坚信,只要能够“处心有道,行己有方”,顶住压力,冲锋陷阵,古文运动的这场改革,在他看来,只要“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地坚守阵地,倒下再起,总是能够荡涤浮华,扫尽艳丽,而奠定唐代古文基石的。韩祠建成以后,又数十年后,对韩愈崇拜之至、褒美之至的宋人苏东坡,撰写了一篇激情洋溢的碑文,现在潮州韩文公祠里还保存着这块碑石。其中赞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以及“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评价之高,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宋人司马光在其《答陈师仲司法书》中说到韩愈,有“文章自魏晋衰微,流及齐、梁、陈、隋,羸备纤靡,穷无所之。文公杰然振而起之,如雷霆列星,惊照今古”等文字,也是臻至极致的赞美。钱钟书在《谈艺录》里,对宋代高抬韩愈的现象,有过一番讽刺:“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矣……要或就学论,或就艺论,或就人品论,未尝概夺而不与也。”北宋追捧韩愈是一种必然,北宋立国以后,到真宗、仁宗之际,适与陈子昂《登幽州台》问世时的唐代,从“贞观之治”到武后临朝,同处于盛世光景的辉煌中。对于前朝文学遗产的扬弃,对于当代新兴文学的建立,遂成迫切的要务。而北宋所承接的五代文学,除了绵软无骨的花间词,便是空泛无物的西昆体,可谓乌烟瘴气,不成气候,与前朝的“梁陈宫掖之风”、浮艳骈偶之文,有得一拼。于是,以韩愈为样板,欧阳修、尹师鲁奋起拨乱反正,加之司马光、王安石、“三苏”、“两曾”等人的创作实践,使文学重归于正道。“唐宋八大家”,唐二、宋六,证明宋代散文的发展,要先进于唐。北宋的诗文革新,也是在阻力多多、障碍重重中前行。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选了苏轼、曾巩,而将时望所归的考生除外,就是因他们的文章华而不实。欧阳修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来促进文风的改变。结果事与愿违,开封城里竟引发了落榜考生闹事的风潮。他们在官道上包围主考大人,兴师问罪,幸亏当时不兴扔鸡蛋、摔西红杮,否则欧阳修真得吃不了兜着走。“及试榜出,时之所推誉皆不在选。嚣薄之士候修晨朝,群聚诋斥之,至街司逻吏不能止。”(宋朝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由此可以想象,北宋文人也许因为惺惺相惜之心,深感唐代韩愈进行古文运动之艰难,出于同志式的知心、战友式的敬意,笔下便情不自禁地拔高。《宋史·欧阳修传》也将韩、欧一体而论:“文章涉晋、魏而弊,至唐韩愈氏振起之。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欧阳修又振起之。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之力也。”不过,即使在北宋,韩愈成为抢手的绩优股,溢美夸饰,不绝于口的同时,也有清醒者,既认可他、肯定他,也看到他的不足、他的欠缺。譬如司马光在《颜乐亭颂》中说:“韩子以三书抵宰相求官,如市贾然,以求朝夕刍米仆赁之资,又好悦人以铭志,而受其金,观其文,知其志,其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如此。” 譬如欧阳修在《与尹师鲁第一书》中说:“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感感怨嗟,有不堪之穷苦,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这就是历史的视觉差距了,历史看一个人,总是聚焦于忠奸贤愚的主要方面,而模糊其小是小非的次要方面,如同电子学上的栅极作用,年代愈久,时间愈长,光辉的部分愈被烛照,愈被强调,无关紧要的部分愈益淡化,愈益虚无。后人只记住“千秋万岁,名不寂寞”的韩文公,而不在意“或就人品论”的其实“无异庸人”的韩昌黎。反佛辟佛的同时,却与和尚们交往频密韩愈一生,最有影响、最为风光的一件事,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复兴古文运动;最为英雄、最为知名的一件事,为“忠犯人主之怒”的谏迎佛骨事件。公元819年(唐元和十四年),佞佛的宪宗李纯要将法门寺的佛骨迎至长安,供人敬奉。出于捍卫道统、出于尊儒排异,或出于自我感觉良好,此前一年,“公以裴丞相请,兼御史中丞,赐三品衣,为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见《年谱》),韩愈上《谏迎佛骨表》:“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李纯阅后大怒,要付以极刑。幸亏丞相裴度为之缓颊,韩愈才保住了一条命,却被流放广东潮州。从此,人们记住了上书“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的铮铮铁骨,记住了那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悲壮诗篇,然而,并不在意他反佛辟佛的同时,却与和尚们交往频密。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这位反佛人士的府邸里,老衲出入门庭,小僧趋前奔后,而且据宋人朱熹说,那都是些酒肉无赖之辈,就不知所为何来了。到了潮州以后,他又与一位名叫大颠的法师,结为莫逆之交,书来信往,甚为投契。连苏轼也认为韩愈的拒佛,“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所以为了他心目中一个完整的而不是人格分裂的、自相矛盾的韩愈,断然声言韩愈的《与大颠书》为伪作,“退之家奴仆,亦无此语”。其实,物有优劣,人有长短,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虽然儒学原教旨主义者将复古重儒的韩愈,在孔庙配享的排位列于孟轲之后,等同于圣人。但圣人并非完人,他发配到潮州以后,攀附甚至巴结大颠法师,是否期待这位大德高僧影响那位佞佛的唐宪宗,而对他被贬的政治处境有所改善呢?按他当年“三书抵宰相求官”的脸皮厚度,未必会不存此心。韩愈登华山,在其《答张彻》诗中有“洛邑得休告,华山绝穷陉”句,用他最害怕的这个“穷”字,来形容他华山之行的路径,可见对这次旅行,那想起来后怕的场面,犹耿耿于心。那天,到达华山最高峰后,他定睛环视,千峰壁立,万丈深渊,立刻头晕目眩、魂飞魄散,整个人面如死灰,像散了架似的颤抖不已,惊吓得不成个儿。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时只看到脚前方寸之地,尚可勉为其难地行走,下山时那脚下却是命悬一线的生死之途,往下深不可测,往远看云雾缥缈。腿肚抽筋、浑身凉透、举步维艰、精神崩溃的四门博士,竟失控地放声大哭起来。据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峰,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恸哭,华阴令百计取之,乃下。”现在传世的韩愈肖像,很是庄严肃穆的,据五代陶谷说,弄错了,那是南唐韩熙载的画像。不过,无论如何,这样一位圣人,那一脸眼泪巴岔、鼻涕横流的德行,我真是想象不出来。人,自始至终,从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有其长处,必有其短处,有其优点,亦有其缺点。看人,要懂一点“两分法”,尤其那些大师,则必须一分为二,千万别被他的光环唬住。《中国人的教训》图书简介《中国人史鉴》是中国知名作家李国文专心于大众历史写作近三十年,在中国人血与火的往事中,找寻我们今天生活智慧的标志作。它以中国历代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人生态度、命运遭际、成败得失为依托,突出了他们人生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苦心经营、艰难成功,是首部中国人反思人生轨迹、吸取生活经验的传记体通史。(本文为腾讯文化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始于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25岁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36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50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诗歌有独创成就,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韩愈的集子,为其弟子李汉所编,外集为宋人所辑。现存韩集古本,以南宋庆元魏怀忠所编刻的《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它保存了不少原本已失传的宋人旧注,今有影印本。南宋末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经明代徐氏东雅堂翻刻后,最为通行,系全录朱熹《考异》和节录五百家注而成。廖氏原刻今有影印本。诗集单行注本,清代有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2种。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的,宋代有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文考异》,清代有陈景云《韩集点勘》、王元启《读韩记疑》、沈钦韩《韩集补注》、方成□《韩集笺正》,近人有徐震《韩集诠订》。韩愈生平事迹,见于皇甫□《昌黎韩先生墓志铭》、《韩文公神道碑》和李翱《韩公行状》,这是最原始的材料。新、旧《唐书》本传,朱熹并有《新唐书》本传的详注。编为年谱、年表的有好几种,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方崧卿《年谱增考》即合刻在洪谱各条之后。研究著作,王鸣盛《蛾术编》、郑珍《巢经巢文集》、俞□《俞楼杂纂》诸书有关条目或文章,具有学术价值。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诗文的代表著作。单篇论文,以近人陈寅恪《论韩愈》为最著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贞元九年 (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调为蓝田县尉。不久,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为同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诸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由是为宦官、藩镇、保守官僚所反对。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改元永贞。九月,王叔文集团遭到迫害。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元和十年 (815)春,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外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六月至任所,官虽稍升,而地更僻远。他在这里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殁。当地居民哀悼他,在罗池地方建庙纪念。现在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有柳宗元衣冠墓。诗歌的数量较少,只存 140多首,都是贬谪以后所作。前人评论柳诗,大多以为是继承陶渊明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 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苏洵()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
其它14条答案
附近的朋友等待您的帮助
包打听移动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宋八大家没有李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