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世态化喜剧的创作创作对以后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隐身衣”下的智性写作——杨绛戏剧整体观
杨绛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存在,而杨绛戏剧又是其独特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以小说《璐璐,不用愁》跨入文坛,但真正使她名声鹊起的却是“喜剧双璧”①在沦陷区的上演。杨绛一共创作四个剧本,其中《游戏人间》已失传,《风絮》有1946年的原创和1986年的改编两个版本,我们的研究就围绕着她的喜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和两版《风絮》展开。
全文共五个部分,导言部分总结了杨绛总体创作情况和她戏剧创作与上海沦陷区的关系,以及其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通过分析杨绛《称心如意》,探讨欧式客厅喜剧如何在她笔下实现转化。此章探讨了这部喜剧在场景、人物和结构上的特点,并指出杨绛戏剧创作一上手就体现出“隐身衣”下的冷静创作态度。
第二章分析杨绛世态喜剧的佳作——《弄真成假》,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文明激烈碰撞的剧情发生地上海入手,研究此剧新、老两代人的婚恋观中透露出的对封建等级和商业拜金推崇的可笑。指出作者嘲讽的态度与对底层民众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理解和同情。
第三章从语言、情节、人物等方面,对比分析了1946版《风絮》和修改后的1986版《风絮》。指出前者是情感超越理智“反浪漫主义”剧本。后者是理智节制情感的“古典主义”文本。指出包括作者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思考。
结语部分中认为,在杨绛戏剧中,理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使有“越轨”的文本,最终也回到智性的轨道。杨绛用含而不露、智性的方式表现了知识分子对普通人生存的关注。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浅谈杨绛喜剧艺术论.pdf4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杨绛喜剧艺术论
姓名:杨扬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座机电话号码
作为一名学者型的作家,杨终仅留下了两部世态喜剧:《称心如意》和《弄
真成假》,这两部喜剧在我囡现代戏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继中国现
代喜剧创始人j。西林之后中国现代喜剧的“第二道里程碑”。
本文从世态喜剧的文化内涵、具体的文本分析和作品中的哲学思想方面阐
释了杨绛剧本的价值及艺术特点。
杨绛以温婉机智的笔调展现了20世纪30一40年代上海社会的人情世态,
以理性节制讽刺,描桀了形神毕肖的人物图卷和生活剪影,同时赋予了他们…
定的文化内涵。杨绛以l_I_ 个人为线索,在空间的变动中展示不断重复出现的因
素,从而对上F层社会的双重世态有了一个全面的再现。杨绛关注普通市民的
生活,对女性阀题和r呻q方文化也进行了探讨。
在剧本艺术和薄剧手法上,杨绛也有提高和突破。她运用了主角贯穿和对
比的结构艺术,采取反差、突转、躲藏、误认等多种手法和机智幽默典雅的语
言‘,加强了剧本的喜剧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在视觉和行为 :,杨绛选择了“隐身衣” 对人情世态只展示,不加入作家
的个人判断和感情 的“看”和写作的立场,以疏离的态度来描写世态,于无
褒贬中显现褒贬,温和巾展现了智慧、坚强和乐观的永恒力量。
hadwrittentwo
As scholarly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重要中国现代文学三年十全部名词解释.doc 2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重要中国现代文学三年十全部名词解释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2《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3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推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这场革命的先驱者一身二任,同时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文学革命自然纳入新文化运动轨道,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实有力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利色彩。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表明了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2)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从启蒙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已“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5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2)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3)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4)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文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有突出贡献。6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刘等人的响应,钱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角度说明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刘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意见,但在思想禁锢的“无声的中国”一时未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发难者们甚至有些寂寞,于是钱和刘在《新青年》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7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文学革命先驱把批判“黑幕派”和“鸳蝴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周作人写了《论黑幕》剖析了晚清以来那种专门泼污水揭阴私的“黑幕小说”的社会根源,指出其与复辟思潮同气相求的本质。钱玄同指出当时黑幕小说的提倡是北洋军阀政府以“复古”达到“愚民”的一种手段。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蝴派”思想上的一个最大错误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等文,指出鸳蝴派借白话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袁昌英、杨绛喜剧作品比较
本文力图通过对两位作家喜剧作品的比较,找出两者风格上的差异与深层联系,并以中国现代喜剧的发展规律和作家自身生活体验作为切入点,对两位作家的喜剧风格作出合理的解释,以此了解中国现代喜剧逐步实现民族化而走向成熟的过程。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二部分分别从剧作选材、人物形象、喜剧结构、语言风格、地方色彩多方面对比两位作家喜剧作品风格。第三部分首先从两位作家的喜剧作品对我们民族生活展示的广度,对我们民族思想感情与心理性格特征挖掘的深度,以及对民族感情的表达方式三方面总结两位作家喜剧作品在民族化上的主要差异;然后深入到两位作家作品的精神层面,探究了她们作品在深层民族内涵上的联系。第四部分从两方面探究了两者喜剧风格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则总结了袁昌英、杨绛两位作家喜剧作品比较的意义。她们的喜剧创作不仅是中国现代喜剧创作从机智化到世态化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喜剧作品民族性逐渐增强,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剧的创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