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白中镇霞溪村后佳乡霞峰寨历史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闽清县上莲乡上莲至后佳公路改建工程闽清县上莲乡闽环评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闽清县 - 搜狗百科
声明:搜狗百科免费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编辑,坚决打击恶意篡改、冒充官方收费代编等违规行为。
闽清县,别称梅,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北部,闽江下游,介于北纬25&55’—26&33’,东经118&30’—119&01’之间。东邻,西毗,南接,北与交界。距省城福州50千米。闽清县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是福建省重点林业县和南方杂果基地,橄榄、柑橘生产基地之一,是中国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和福建省最大的出口基地。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1468.8平方千米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
闽清火车站 (在建高铁站)
Minqing Xian
当代文化名人
,,林如求等
行政区类别
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北部
2012户籍31.64万,非农业6.78万
古代文化名人
许将,,,等
水墨丹青文艺社团,文艺界联合会
公元785年(唐贞元元年)拆侯官县西乡十里设梅溪场,旋升为县,后改名梅清县。公元911年(五代后梁乾化元年)以梅溪与 闽江汇合,浊溪水清,改名闽清县。历属福州、、东都、福州、福安府、、福州府、闽海道。宋时分为奉政、寿宁2乡。元明仍沿其旧。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七年)分为升平、和丰2坊和旌良、旌善、绥来、淳化、怀德5乡。公元1936年(民国25年)划为3个区,公元1942年(民国31年)并为梅南区,公元1946年()划为梅城、玉文2镇和白台、半岭、金沙、龙峰、合龙、清溪、双芝、杉村、埘坪9乡。1949年仍沿其旧,8月15日 解放。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改属南平专区。1958年实行。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61年划为16个人民公社。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 莆田地区。1983年划归福州市,同年划为17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3个镇14个乡,后增设,并陆续将7个乡改镇。2000年,撤销省璜乡,设立。日,撤销闽清县后佳乡、佳头乡并入。
历史以来,盛传闽清自 北宋八年(1063) 许将中状元之后开始分都。据明代 黄仲昭的《 》,卷之十五记载,闽清系元代开始设都。全县设24个都,其中缺十三、十八都,其变化原因已无资料可考。明代,初期行政区划沿用旧制,乡不变,但复分居仁、护仁为两个里,全县计2个乡,9个里,统各个都。奉政乡辖宣政、金沙、贺恩、安仁等4个里;寿宁乡辖仁寿、孝顺、居仁、护仁、盖平等5个里。洪武五年(1372),实行乡、里(坊)、都、图制。奉政乡宣政里:升平坊、一都、二都统一个图。和、十六都、十七都统一个图。奉政乡安仁里:十九都、十八都、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统一个图。奉政乡孝顺里:六都、四都及三都的一半统一个图。九都、五都、七都、八都及三都的一半统一个图。寿宁乡仁寿里:十一都、十都、十二都统一个图。十四都、十三都、十五都统一个图。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全县设2个坊5个乡。升平坊:辖县城(包括县前铺、中街铺、县后铺、玉山铺)和六墩、葭(佳)洋、曹埔、下金、、下亭、岭头、上湖、石榴洋、东坑、祥溪口;陈洋、扶山、塔头、桥东、柿兜、马坪、西园等自然村。和丰坊:辖际上、官庄、台头、郑埔、后垄、前坪、火烧桥、吉溪、土城、潭口;樟边林、半山里、池埔、尾头、园头、溪前、前坪、上宅、马坑;半岭、、西山、前洋、后洋、一炉、苦山、桥头、大雄塘、尾楼、大塅、里炉、汤下等自然村。旌善乡:辖坂中、湖头、岭、巷尾、溪头埔、田坑、加斜、下山垄、名山寺、沙埕墘、堂边、坂头、车墘、下杭、上墩、仁溪洋、墘上、坪下、、杨厝柄、李厝柄、榕坪、上汾、堂下、前埔等自然村。旌良乡:辖坜埔、高厝前、岭、功德寺、坑头、龟洋、炉下;、罗坪、山中、郑地、葫芦门、礁垄、桥头;茶口、桐柄、炉溪、坂尾、塔庄、矮楼亭(爱留亭)、柯洋仙;隔头、、积善寺、溪西、溪东、楼仔、下庄、洋头、莲宅;桥头、省汾、枫坪、牛角桥、柴岭、陈山洋、兰兜洋、、塘下、水门里;磻亭、四角寨、上院寺、岭里、墓边、下店堂、下坂洋、山边厝等自然村。淳化乡:辖洋尾、公厝、坑口、官洋、玉水、际兜、饭洋、芹菜垄、、横坑;池园、井后、宝山、洋头、、潘亭洋、东峰头、溪墘里、溪坪、店前、吴厝后、上坑寨、大荣坂、田地、微溪;莲埔、炉下、田溪寺、来超寺、峰洋、隔头、田中(林中)、新墘、山头、下洋、庄洋、石圳、池边、际头等自然村。绥来乡:辖金沙堂、继善、下溪、上溪桥、上演、墘面、云际、宝峰、下路、林洋、东坑、横坑、小园头、广坑、大墘菜、下斜、古洋、朱洋山、龙贡隔、澳柄、浪汤洋、、人皇寺、鹤林;五峰桥、丽山头、朱墩、广济岩、普贤寺、宝安寺、宫场、田中、溪演、文里垄、白汀、前坂、下黄石、坑口、油濑(攸太)等自然村。怀德乡:辖杉仓、厚锦、云山、洋头、上祝、下祝、后房、溪源、洋边、罗桥、渡塘、前洋、后洋、坑、文洋;许庄、殿洋、半岭、乌山、竹河、高港、崎兜、仓后埔、姜园、上马;官圳、龙腰桥、南坑、过洋、局里、岭尾、桥头、墓垄、恭竹居、山限、横路、东山;感德洋、祭山寺、光、前场、祭源、小际、溪坪、大王坑、后柿、上地元;汤寿桥、岩头、温汤、四保、理北山、官山、曲坑、牛墘、、槐林、圳石、马洋、潭津尾、马坑、下保、李家义、半岭、北垄、山头顶、;桃园、潘宅、洋尾垄、前洋、后洋等自然村。后因在县屯粮,另立一乡。乾隆二年(1737)将海防屯粮割归在县,又立一乡,乡名和辖地已无法查证。民国时期,初仍袭清制。民国4年(1915),全县设5个区7个保卫团:第一区第一团辖一、 二、十六都;第二区第二团辖三、四、六都;第三团辖五、七都;第三区第四团辖八、九、十都;第四区第五团辖十一、十二、十五都;第六团辖十四、十七都;第五区第七团辖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都。同时,在区以下设保,保以下设甲,甲以下设牌。民国17年9月,实施《县组织法》,全县设5个。 民国23年5月,实行,区公所之下设保、甲。民国25年8月,撤销区公所,改设区署,全县设3个区署,30个联保,187个保,2071个甲。民国27年12月,区署不变,全县调整为19个联保,142个保,1665甲。民国29年6月,区署不变,撤销联保,建立16个乡镇,保甲不变。2008年,闽清县辖11个镇、5个乡: 梅城镇、 、 、 、 、 、 、 、 、 、 省璜镇、 云龙乡、 上莲乡、 三溪乡、 、 。
闽清县文化繁荣,各种文化组织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清文艺界品牌象征的 闽清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全国知名文艺团队 水墨丹青文艺社团。
闽清县人才辈出,文化名人众多,涵盖范围广,不仅仅有福建本土的第一个状元 许将,还有着 , 等古代与近代文化名人,当代文化名人也不少,例如 , , 林如求等。古代文化名人(列举)(1) 许将 ,福建闽县(今福建闽清)人。他生于北宋 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 政和元年(1111年)。 嘉祐八年(1063年)中癸卯科状元,年仅27岁,是历史上 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其人文武双全,廉洁奉公,深受 和 的器重,曾担任明州 通判、 兵部侍郎、 、 等职。(2) 萧德藻 ,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时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与 在湖南零陵旅舍中认识(据叶渭清《杨诚斋年谱》),言论契合,遂定交为友。次早,德藻动身,作诗为别,万里也和诗一首。德藻对万里说:“我们定交有如一样,应各留一诗为证。从此,二人成为诗友。但德藻早已淡于功名,无意做官。光宗朝,广西提点刑狱缺员, 杨万里曾推荐他担任,宰相说;“我深知萧东夫的性格,我曾请他作杭州太守,他称病不就,不必说更远的广西了。”绍熙二年(1191年),德藻既丧妻又失去儿子,既贫且病,但仍耽好作诗,苦吟不辍,后来曾一度到福州,担任福建安抚司参议的闲职,卒年不详。宋人方回在《》中说道:“如果萧不早死,即 杨万里犹出其下。”可见他在南宋诗坛上的地位。(3) 黄乃裳 (:Uòng Nāi-siòng,1849年-日),原名久美(也有写作玖美、九美), 字绂丞, 号慕华,晚号退庵居士。 福建 福州 闽清六都湖峰(今 湖头村)人, 基督徒。是 中国 清末 民初的 华侨 领袖、民主革命家、 教育家。现代文化名人(列举)(1) 吴孟超 (日-),2005年度获得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1922年生于福建省 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 。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 肝癌、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一级 教授, 。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为“吴孟超星”。(2) 林如求 , 1947年1月生,福建闽清人,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福建省文联第四届委员,《 》杂志副主编,副编审,会员、会员、中国新故事学会会员、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3) 刘武颍 ,笔名,字“ 子安”,号“疏影居士”,当代知名、诗人,传媒工作者, 水墨丹青文艺社团创始人。福建福州人(闽清),。原民间文学组织“水墨丹青文学社”创始人,水墨丹青文艺网创始人, 水墨丹青文艺社团创始人兼主席团总代表,国内权威排行榜数据库《水墨丹青文艺·排行榜》发起人,“忆安课堂”开创者兼主讲, 水墨缘诗会发起人, 南岸文学社创始人,现全国多家文学社负责人. 尚墨传媒工作室公益中心主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校园社团委员会副主任,福建校园社团委员会主任 ;《 》杂志社文盟水墨丹青作家培养基地负责人 ,《》杂志特约责任主编,《知友》城市记者团主席,《》福州办事处主任,《 》杂志社公益中心主任, 《》杂志社特约高级顾问,河南莫亦文学特邀顾问, 极文学社成员, 透世文学社·水墨丹青编辑部组织与创立者之一,《》杂志社合作人士, 会员, 中华作家协会理事。
闽清属于 中国江南古陆的一部分,由前构成褶皱基底,中生代时期强烈的形成了,奠定了面貌的基本格局,其区域构造线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为主,控制了全县 山脉、水系的展布和矿藏的分布。
闽清县复杂多样,山丘广布,平原狭小,层状地貌明显。闽清地当闽中大山带 和闽北山带 的交接 地段。县境内的闽江以南为戴云山脉东北麓,山岭绵亘于边境,由于梅溪强烈下切,丘陵广布,有 坂东、白中、塔庄、池园等河、谷平原,坂东平原为全县之最;北部系鹫峰山脉南麓,地势急剧上升,千米山峰遍布,山岭逼岸,坡陡壁峭,盆谷相间,东桥谷地最大。全县地势:四周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尤以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地势最高,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多盘踞于这些地带,并且随山脉、溪流的展布,整个地势具有从四周山地向中央的闽江、梅溪河谷逐渐降低的趋势。
县境属,由于地形地貌错综复杂,生态环境不 同,一年四季差异明显。春季,气温回升快,3~4月上旬气候多变,冷热无常,春播常遇低温阴雨,春末多阴雨,时有冰雹和洪涝灾害出现,个别年头遇春旱。夏季,初夏处于梅雨高峰期,多发生洪涝灾害,梅雨结束后天气晴热,午后时有大风、和 冰雹。台风在沿海登陆时多带来暴雨,少台风年份多出现干旱。秋季,一般天气晴好少雨,气候干燥,秋温高于,常发生干旱。高山地区10月末,平原11月中旬后出现初霜。冬季,天气寒冷,多刮,晴天夜间常有霜冻出现,山区冬末春初时有降雪,千米以上山峰则有积雪。
根据县气象和农业部门60至80年代观察记载的县内某些生物受气候和其他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不同现象的资料整理。植物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和花卉。粮食作物中的早、晚稻,主要观察坂东、白中平原地区;中稻观察下祝、桔林山区。大豆主要观察东桥、金沙、省璜乡;花生、芋和西红柿观察白樟、。果树和花卉主要观察梅城、梅溪一带。动物主要观察燕、、青蛙和蝉。燕,3月中、下旬从南方飞来,营巢屋内檩上或檐下,秋末霜降后飞回南方。布谷鸟,又名大杜鹃,4月中旬初开始鸣叫,说明农事到了播种季节,6月下旬终鸣。青蛙,4月中旬始鸣,10月下旬终鸣。蝉,5月初旬始鸣,10月下旬终鸣。
矿产资源:县境位于闽东南沿海 带中部, 岩质为中酸性碎屑熔岩,属 和火山碎屑系,已查明的矿藏有14种。(瓷土) 为县内蕴藏量最大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池园、白中、白樟、上莲、佳头,还有东桥、、等地。经省地质五队、省冶金厅地质队、省区划测量队和县地质部门和1982年勘察,为风化热液型,预测储藏量达1680.75万吨,加上未探明的十多个矿点,总储量在2000万吨以上,其中储藏量在百万吨以上的有珠中、后寨、福斗、白汀、上宝山等矿点,不仅数量多,且质量好。  产地在白中乡保林和水井后,经省冶金厅地质队1960年普查,为热液型,可生产各种耐火材料,储藏量153.5万吨。石英:产地在金沙的浪汤洋、古洋,东桥义窑,云龙乡的前坪和的白石坑。经县,为热液型,储量22.15万吨。:产地在的后洋村。1960年省冶金厅地质队普查,为风化型,储量达23.8万吨。磁铁:产地在下祝的前洋和白樟的下炉,为中高温热脉型。经县地质部门1961年踏勘,储量为36万吨。铁砂 主要产地在的鹤林、鹤垱、光辉、广峰一带和东桥乡的溪沙等村,为残坡积砂矿及冲积砂矿。经省区划测量队1961年踏勘,储量为300万吨。钨矿:分布在下祝乡杉村黄土岗一带。1979年县地质部门踏勘,为热液型——石英脉,估计储量为500吨。钴土:分布在上莲乡尾山溪坪和白中乡的。经县地质部门1958年初勘,为风化型,储量490吨。:产地在塔庄斜洋。1979年经县地质部门踏勘,为淋积型,储量1.6万吨。黄金矿:分布在下祝乡后岭。1981年经省地质队普查,为中温热液及中低温热液型,但含量少,达不到。铜矿:分布在井后村。1978年经省地质五队现场钻探,为热液型,面积大,但含量少,达不到工业品位。:分布在的马坑村。1961年经省区划测量队踏勘,为热液脉型,储量尚无数据。泥煤:分布在金沙乡的云际村。1976年经省地质五队普查,为沉积型,储量16.35万吨。花岗岩:为建筑用材,主要产地在安仁溪一带。1961年省区划测量队踏勘,蕴藏数量大,石质好。
2008全年生产总值6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6.1亿元, 增长6.2%;其中2.35亿元,增长7.1%。81.0亿元,增长15.6%;其中产值66.85亿元,增长17.8%。19.6亿元,增长4.5%。出口总值(海关统计口径)6513万美元,增长27.5%。130万美元,增长106.5%。13.8亿元,增长13.5%。7.6亿元,增长4.1%。5379元,增长11.1%。11366元,增长1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84.15亿元,比增11.9%。含水口财政总收入11.18亿元,比增4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4亿元,比增49.5%。不含水口财政总收入8.55亿元,比增3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8亿元,比增47.9%。工业总产值118.52亿元,比增1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5.79亿元,比增19.3%。农业总产值25.90亿元,比增4.4%。海关出口总额8315万美元,比增11.6%。实际利用外资222万美元,比增3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7亿元,比增6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2亿元,比增18.1%。农民人均纯收入6954元,比增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8元,比增11.4%。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106.42亿元,名义增速11.88%,实际增速13%。地方政财收入4873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9.96亿元,(不含农户)30.63亿元,经济分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59元。
闽清属中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适中,生物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生产颇为有利。新中国建立前,广大农民长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交通不便,经营单一,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落后,粮豆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1949年,全县粮豆总产量仅26366.85吨,平均亩产86.5公斤,粮食不能自给。新中国建立后,闽清农业生产虽有过波折,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从而解放了生产力,加上政府 执行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兴修农田水利,推广良种,施用化肥,开展科学种田,提高了生产水平,粮食单产和总产量有较大增长。1955年全县总产43167.45吨,亩产139.5公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63.7%、61.3%。1958年后,依靠集体力量,大搞,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但由于瞎指挥、定高指标、刮和“共产风”等“左”的失误,一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1960年,全县粮豆总产下降到37913.6吨,比1955年下降12.17%。1962年开展整风整社后,纠正了“左”倾错误,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亿斤大关。“”期间,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农民多种经营,忽视经济规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总产长期在1~1.4亿斤左右徘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农业政策,进行了农村,实行,农业生产又得到发展,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年连续5年增产,1983年产量达117453吨(为历史最高年份),农业总产值达6346万元,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村畜牧业相应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也得到促进。因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等原因,1987年全县粮豆总产为116522吨,亩产544公斤,分别比1983年减少5.1%、3%;但总产值达8496万元,比增33.8%。闽清粮食作物以谷物为主,1987年,水稻占耕地总面积的92.75%,其次为大豆、甘薯。经济作物有茶叶、花生、甘蔗、烟草、中药材等。园艺作物有柑桔、橄榄、蔬菜、、西红柿、等。其他作物有、食用菌等。2008全年,闽清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3万公顷,种植 蔬菜1.25万公顷,栽培食用菌9595万袋,造林面积0.32万公顷,建成梅溪等名优水果基地200公顷;梅溪等5种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引进了台湾等一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项目;19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组织实施金沙、白樟国家项目建设,改造中低产田666.67万公顷。完成牛头洋等3座水库除险加固。新建38处人饮工程和102个山地蓄水池。2010年通过发放、、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1203万元,推广3.6万亩,建立示范片6万亩,年粮食产量8.56万吨,比增2.1%。积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新植油茶5000亩、 金银花5000亩,新建优质茶园200亩,建成100万袋反季节 、700亩菌草、10万袋灵芝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立恒大、绿嘉等3个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新建成标准蔬菜大棚315亩。引进台湾等一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项目。上莲乡脐橙、金针菇等9种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产地认证。
南宋时期,闽清就有手工业作坊生产陶瓷。明 代为 福州府3个产铁县份之一。清代、除陶瓷、炼铁外,还有铸锅、土纸、纺织、榨糖、酿酒等生产。民国时期,县内陶瓷生产开始向细瓷、艺术瓷发展,出现小型水、以及碾米等现代工业雏形。但至1949年底统计,全县工业产值仅55.03万元,占5.3%。初期,县人民政府积极扶持私营工业、手工业恢复生产,并着手创办地方国营工业企业。1956年完成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私营工业全部公私合营,手工业组成纺织、碗瓷、铁竹木、缝纫、皮革、制鞋、建筑等生产合作社。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29.13万元,比1949年增长4.98倍。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民“”,大办“五小”工业,全县一轰而起,办起全民企业76家。由于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加上多数厂场设备简陋,原料缺乏,产品粗劣,经济效益不佳,在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大部分停办,至1963年底只剩14家,工业总产值比上年有所下降。1964年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业受冲击。1968年11月县成立后,加强对工业生产的领导,经过整顿,原有企业的生产秩序得以恢复,并在不到5年内,先后筹集1000多万元资金,厂、化工厂、水泥厂、、翻胎厂、水泥制品厂和耐火材料厂等7个企业,使本县工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至1978年,县内27个和20个县属的工业企业总产值达3313.15万元,比1949年增长60.2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落实,扩大企业自主权,调整县内工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立足本县资源优势,新建县味精厂,扩建县和第一、第二瓷厂等骨干企业,使全县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县内全民所有制和县属集体所有制的工业计58家(含1家),职工8190人,工业总值8488万元。比1978年增长1.56倍,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9.9%。乡镇企业,由1978年的495家发展到家,总收入13511万元,比1978年增长10倍,超过县属工业总产值59.17%。20世纪80年代,县内工业门类有陶瓷、冶金、电力、化工、造纸、机 械、建材、酿造、食品、印刷、纺织、塑料等19个,产品有日用瓷器、建筑用瓷、高、、矽铁、、水泥及水泥制品、及纸板、耐火材料、雨伞、味精、蜜饯、、塑料制品、翻胎、服装、家具等700余种,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日用瓷器、、机制纸、海藻酸钠、工艺竹编、雨伞、味精、山苍籽油、、、瓷土、矽铁、蜜饯等16种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欧美、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工业品外贸出口总值达991.53万元,占全县外贸总值的93.78%。2008年,全县47家规模以上建陶企业年创 产值29.6亿元,其中5家建陶企业实现产值超亿元;30家规模以上电瓷企业年创产值7.8亿元。新东方陶瓷等18家企业实现增资扩产,新上亿邦等3个工艺品项目,雅顺板材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修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表彰了2006年度实施品牌战略先进企业17家。红叶、旭日陶瓷被评为省名牌产品;等5项产品获市产品质量奖;金盛公司“金盛”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金陶公司“凯佳丽”等5家企业的商标被评为市。2010年全县工业区共会审27个拟入区发展项目。加快,新上大业、盛利达、联兴等3家新型建材项目,引进联合电工电瓷、万腾电瓷附件等一批电瓷项目。全县在建和新建工业项目27个,总投资12.98亿元,其中新丰陶瓷扩产、汇农食品等项目已建成投产。34家企业共投入2.2亿元实施技改,其中金盛钢业完成炼钢车间技改,年新增产值4亿元;表业启动二期项目,年新增产值1亿元。积极推进陶瓷企业清洁生产,豪业等6家建陶企业和百纳等10家电瓷企业改用天然气,财政兑现企业使用天然气补助补贴177.5万元。金陶、中陶等3家企业安装了轨道式锅炉煤耗效率测量装置,燃煤节省率达10%以上。
2008年共实施科技星火项目5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0项,专利申请量33件,引进推广使用先进技术15项。组织瓷乡艺术团等文艺演出48场次,改造完善池园、云龙2个,建立10个村级图书室和10个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完成18个省级、13个县级全民健身点建设,开展,“池园陶瓷手工制作工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清籍刘思雅获得了第12届世界柔道冠军。
新中国建立前,县内城乡街道都很狭窄,路面多铺,且店屋矮小简陋,环境污秽,长期无大改观。农村民房建设相对尚较讲究,尤其大宅第和火墙厝建筑规模闻名遐迩。20世纪50年代后,人民政府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致力于城乡建设,设立城建管理机构,进行规划布局。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普遍拓宽街道或建设新街,部分新街已铺水泥路面,设下水道,装置路灯,并改善了给水供电条件。城乡居民居住状况也有明显改善,住宅不少由老式瓦房变为新式楼房,的平顶楼房到处可见。建筑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具有建筑和装修10多层高楼的施工能力,承建工程遍及闽、赣各城市,远达广东、内蒙古等省区,赢得较好的社会声誉。以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机动车辆的增多,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环境污染问题日见突出。70年代初县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开始全面规划,抓监测并进行分批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此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008年,闽清县121县道白云山林场至雄江梅洋段和白中普贤至坂东鹿角公路改建工程竣工通车;123县道东桥段和上莲至后佳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工。硬化农村公路105千米,全县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率达99.3%。完成潭口停车场加油站和综合服务楼主体工程建设。新建成东桥等4个乡镇客运站和58个。完成白樟等3个乡镇的1∶1000地形图测绘和总体规划修编。城西拆迁改造区一期项目1.07公顷土地成功。学林苑、联通营业大楼、西大路改造等一批项目启动建设。安装了20个监视器和15个市政。改扩建了塔庄35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城乡得到进一步提高。新植苗木13万株,完成 闽清段两侧一重山造林绿化666.66万公顷。
闽清古有家塾、庠序以施教。宋代县学、书院接踵而起,文治超越 闽清县政府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前古,县内人才辈出, 许将首中状元,继而 黄唐、郑自诚也先后“大魁天下”,全县中进士者达137人。元、明、清3代均兴,劝农立社,封建教育及于乡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诏布“废科举、兴新学”,始现近代办学新形式。民国初()实施“壬子·癸丑”学制,县内办有3所中学、8所小学,学生数575人。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有11所大中专院校内迁闽清,促进县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制度,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中小学布局作了合理调整,并重视成人教育,大力普及文化、扫除文盲。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发展较多,但由于师生经常参加集体劳动,教学时间无保证,质量下降。1963年后强调多种形式办学,对中小学加强管理并确保其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质量逐步回升。“”开始不久,教育机构陷于瘫痪或半瘫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与科技被摆在战略重点的位置而得到空前重视,学校工作回到“以普及为重点,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全县教育事业面貌日新。1978年该县经省、地区检查验收,实现基本无文盲县。1981年开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把发展和成人教育作为重点,将4所改办为职业中学,并成立“电大”工作站、“自学考试”机构和职业培训中心等,形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使全民科学文化水平明显提高。普通教育也同步发展,1984年经验收,全县中小学“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到省教育厅二类要求。1985年又实现乡乡达标,达到省教育厅规定的一类要求。1987年,全县有中学11所(其中4所),学生12923人;小学407所,学生41590人;幼儿园241所,在园幼儿10337人。 闽清实验小学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2008年,闽清县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2万平方米农村小学实施危房改造,完成5所农村改扩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免费发放教科书2.4万人,免除195名寄宿生住宿费1万元,发放寄宿生37万元。华侨捐资助学1000多万元。
景点介绍: 在闽清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三溪乡上 洋村和山墩村,因山上岩石色白如玉而得名。山以岩景著称,据说方圆10余里内有岩景105处,故又称百景岩。最高峰为玳瑁顶,海拔1237米。主要旅游景点有 、悬鱼洞、 龙洞、“南蛇出洞”、“鲤鱼上天”、“”、“田螺晒日”、“美女妆镜”、“春笋破土”、 骆驼岩、飞来桥、伽蓝床、捣 药臼等。白岩寺在半腰三面陡峭的一片岩石上。始建于唐代,现存大殿为清代所造,1988年重修。寺前崖峭谷深,形势险要。寺后有仙君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建于岩穴内,建筑年代已无可考。寺下方有 ,是天然岩穴,顶压一石,高约30米,上小下大,如玉皇帽顶,殿内旧有玉皇造像。悬鱼洞在 白岩寺西菩陀岩下。有东西两个洞口,洞深约2丈,高宽各1丈多。洞顶悬一石,长七八尺,尾削头尖,中间扁平,其状如鱼,虚空欲坠,故名。菩陀岩顶另有一石如鱼,昂首,凌空欲飞,称“ 鲤鱼上天”。美女妆镜又名“玉镜”、“”,在白岩寺西1公里。在悬崖上兀立着一块高10余丈的岩石,其间有长七八尺,宽3尺多的灰白色平滑石面,远望好像一面长方形明镜镶嵌在崖壁上。龙洞离石镜约百米,宽丈余,深百米,由岩底直通岩顶。洞右侧突出一块怪石,状如龙头, 眼、 鼻、 齿、 须活灵活现,好像欲跃出洞的巨龙。每当白云笼罩,团团白雾便从 洞口吞入,又从洞顶飘浮而出。南蛇出洞在 白岩寺东。悬崖上有石突出,状如蛇头,凝神望去,有蠕动之感,如南蛇出洞。除此之外,还有,等著名景区。
日,福建省闽清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梅溪流域闽清段洪峰流量约5000立方米/秒,26.48米,超警戒水位10.68米,造成房屋倒塌、农田受淹、被毁,水电、通讯中断。灾情发生后,当地干部群众、部队官兵迅速投入到抗灾自救当中。截至7月11日13时,已造成全县受淹农作物面积7.9万亩,房屋倒塌3144多间,受灾人口9.5万人,全县21.7亿元,截至7月11日19时,死亡10人,失踪11人。
参考资料:
[引用日期]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省闽清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