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文学何时走出 “诺奖”情结

莫言“诺奖”传闻引热议(也有人趁机卖卖私货)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揭晓之前,围绕莫言能否获奖的话题,媒体、网络已在热议。此前,法新社一则报道称在瑞典博彩公司猜测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表上莫言排在第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紧随其后。对于莫言能否折桂诺奖,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看法,看好者有之,不看好者也有之。也有人主张对诺奖要理性、淡定。对于媒体的热烈报道和外界的广泛关注,莫言以“我没看法”低调回应。甚至据微博传言,莫言暂时关了机,低调地去了山东老家静心写作。
由于在两家著名博彩公司诺奖赔率表上,莫言和村上春树分别占据头两名。一些网站及微博发起了投票活动。一些评论家、作家及莫言的好友也进行了预测分析。如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比较看好莫言:“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从种种迹象来看,今后莫言获奖的可能性或高于村上春树。”批评家严锋坚决支持莫言获诺奖,并对其进行高度评价,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等。
微博博主“严锋”发微薄称:来看看没有得诺奖的作家吧:托尔斯泰,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博尔赫斯,契柯夫,易卜生,亨利詹姆斯,左拉,马克吐温,昆德拉,纳博科夫,格雷厄姆格林......这些不可直视的名字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轻易干翻绝大多数获奖者。所以,今天晚上要是有什么“意外”,大家千万淡定,不要有什么想不开。
微博上除了各种猜测讨论外,甚至出现了一些段子,比如微博博主“@Fenng”发微博称:“最新消息:莫言已经得奖! 他的秘书说,莫言副主席刚刚收到获奖短信:瑞典作协温馨提示:您已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奖金100万瑞典欧元。为了办理您赴瑞典领奖的手续,请汇款人民币10000元到以下指定的农行账户。”
也有人在微博上趁机搞营销,比如有微博称发布【有奖转发】:“传说诺贝尔文学奖明晚将中日对决——莫言PK村上春树。我们挺莫言,希望的是中国作家雄起,希望他们不要不务正业、不要剽窃炒作、不要只顾赚钱过日子,希望他们用作品追问人性与灵魂。明晚19:00前关注@**并转发此条微博,如莫言胜出,将随机送出163本莫言获奖作品实体书。”
国人的纠结:一直没获奖,一直很在乎
各类“中国作家与诺奖”的说法多年来流传广泛
稍一搜索就可发现,多年来,网上有很多围绕中国作家与诺贝尔奖之间的真假难辨的传闻。比较常被提及的,比如鲁迅、老舍、林语堂、沈从文、巴金、钱钟书等人。据一些材料显示,鲁迅曾被瑞典方面询问是否考虑参与诺奖评选,但被鲁迅写信拒绝了。也有人考证,当时只是鲁迅的朋友有此建议,并非瑞典诺贝尔评委会的建议。
此外,网上还流传着一段钱钟书拒绝诺贝尔评委马悦然的故事,有微博网友说:“国外曾有人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和授予中国作家,只有钱钟书先生受之无愧。当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著名汉学家马悦然与钱钟书谈及此事时,钱钟书却对马悦然说:‘你跑到这儿来神气什么,不就仗着我们中国混你这碗饭吗?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家,到中国来,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评价委员会的专家。’”但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已在微博中对此“谣言”做了澄清:“敬告版主,钱先生已经过世了。请勿传播无中生有的谣言。马悦然当选瑞典学院院士是一九八五年,钱先生与马悦然见面是一九八一年、八二年,见面时马悦然的身分是欧洲汉学学的会长。两次见面杨绛先生都在场。马院士还没当选,钱先生如何跟他谈论诺贝尔文学奖?”
虽然在莫言之前,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无缘,但此类的流传却非常普遍。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了百年,中国作家却无一获奖,这对文学大国的中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虽然在世界文学史上,如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卡夫卡等很多公认的文学大师都与诺奖无缘,诺奖并不代表最好,但中国人与中国作家却总有一种强烈的诺奖情结。到今天,更有人说,与诺贝尔奖无缘,更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称。
每年10月成“诺奖讨论季”,中国人对诺奖有崇拜心理
其实,几乎每年10月都会有一场“中国何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讨论,以至于有人调侃,“又到了该追问为什么不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季节”。中国为何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呢?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文学能否走出被世界“遗忘”的尴尬境地?这一命题已成为盘桓在国人心中的“结”。文学评论家白烨评论这种现象说:这种情结,每年一到10月份就会爆发,反映了中国人对本土作家获奖的渴望。在他看来,人们关心诺贝尔文学奖,更多是非文学的,是一种社会性和媒体性的关心。这些关心,可以单纯地看作一种热情,一种基于民族主义热情的想象。
白烨认为,国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结,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文化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向往和需求。人们希望中国文学能像经济一样,在世界上占得地位,摘取重要的奖项。这背后是“大国意识”在文学上的反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反映出国人的渴望,又反映出一种不自信——好像获个奖,才能被真正证明。
对于中国民间和舆论对今年诺奖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周宁也认为,这反映出一种急于被西方主流文明认可的心态。中国人愿意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做是一个代表最高级别认可的奖项,因而产生对它的崇拜,这就可能走进误区。
“诺奖”并不是给中国文学打分的语文老师
文学的优劣不能凭诺贝尔奖来“认证”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说明其作品是最好的?显然,在很多人潜意识中,确实是这么想的,因此,希望中国人获此奖项以说明中国人的水平也是高的。但越来越多的人并不持此看法。莫言就在获奖后表示:“诺贝尔奖不是最高奖项,只代表评委的看法。”
译林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王理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奥运会,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奖项而非一场竞赛,是瑞典文学院的评委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评定的,选出的不一定是当年最好的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认为无需过于在意是否得奖。“文学欣赏与个人审美情趣有关,不同人有不同的口味和偏好。”他还指出诺贝尔文学奖的平台有限,可文学的天地无边,因此呼唤广大读者更多关注中国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而不是声名和奖项。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诺贝尔奖只是一个奖项,它并不能代表世界文学的最高水平。中国作家之所以不能获诺奖,有这样的原因:汉语翻译成英文的作品,太少,而且汉语非常难翻译,国际上优秀的汉语翻译家也太少。而且,获不获得诺奖也不能代表中国作家的水平与世界文学差距有多远。因为诺奖在评选时,评委们个人的文学观念、审美角度以及对政治文化的理解都会影响评选结果。
文学评论家白烨也表示,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诺贝尔文学奖曾授予非常好的一批作家,赢得了声誉。但进入新世纪之后,这一奖项跟过去比整体水平在下滑,颁给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作家,这些作家到现在仍然还火不起来。从中国作家来说,大家并没有把诺贝尔文学奖看成一个至高无上的奖项。因为它也有很多非文学的因素。即便是文学的,也有很多偶然因素。所以不能把它太当一回事,它只是很有历史传统、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奖项而已,不能把它当成中国作家的奋斗目标和文学标准。
更有人生动地评论说:全世界作家无数,他们绝对不是某学校某班的一帮小学生,诺贝尔文学奖也绝对当不了那位判作文然后给出分数的语文老师。某一个文学奖,只能说明某一类人喜欢某一类作品,甚至只能说明某一些人想通过推出某位作家的作品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实际利益,政治上的,或者是经济上的。
西方人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学还需时日
也经常听到一些人认为,中国作家之所以迟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西方评委对中国文学不能理解,那么,他们此次把奖项颁给莫言,是不是表示能够理解中国文学了呢?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的答案是否定的。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不能由此说明中国文学被西方真正理解与接受了。
刘康说:尽管此次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莫言,也并不能说西方真正认识了中国的文学。瑞典的评委看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视角仍没有太大变化,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学的复杂性。比如贾平凹、陈忠实这些作家,不太可能获奖,因为他们“太中国”。中国的文明有其特殊的东西,中国太复杂,这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虽然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世界各地的很多作家,然而,除了此前的中国,也没有颁给伊斯兰世界的作家,因为西方价值观和穆斯林价值观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南美洲、非洲的作家之所以能获奖,很大原因是他们曾长期受西方的殖民,接受融汇了西方的文化。而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则都有着自己顽强的文明特征。
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和中国的国情、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立足于本土文化,把它作为参照就好了。他指出:中国人的作品如果要竞争世界奖项,有两方面问题。一个是作品所反映的内容问题。作家在选择题材、主题,构思故事,使用语言的时候要选择具有人类共通性、普遍性的,而不要过于独特。否则外国人可能会看不懂。白烨特别强调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他说,目前中国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大。一般的情况是,作家的作品推出后,完全是自然而然,有人看中喜欢就翻译。在组织性、推介性上做的很不够。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其他文字,主要靠的还是国外的汉学家。
莫言获奖,相信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的。长期以来,国人盼诺奖而不来,如今来了,相信对国人是一个“莫大”的慰藉。然而,诺奖毕竟只是一个奖项而已,它并非真理的最高标准,一个人或国家的文学之优劣,并不能依此而最终评判。中国文学今后尤其需要不受诺奖的影响而更加“纯粹”地创作。相信领略到此番意味的国人,也会慢慢化解心中的诺奖结吧。
TA的最新馆藏【关注诺奖】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因中国作家莫言能否获奖的争论,早已热火朝天。在两家著名博彩公司诺奖赔率表上,莫言和村上春树分别占据头两名。据法新社的报道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很可能在二者中产生。虽然关于莫言能否最终得奖众说纷纭,大家的热情居高不下。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9:00公布。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
莫言告诉记者,“挺我也好,批评也好,我都非常的感谢他们。”莫言表示,获奖并没有值得特别兴奋的地方,尽快从目前的状态中走出来尽快写作才是他希望的。他还风趣的说,“要花大量时间应付你们这些记者了。”
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对一些具有浓重诺贝尔文学奖情结的中国作家来说,每年底的诺奖揭晓都是一种精神煎熬。其实,期盼中国作家荣登诺贝尔文学奖奖台,远非许多中国作家的梦,它也让那些把此奖项与国家荣誉链接在一起的国人,魂牵梦绕了许久。
莫言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莫言很幸运 114万美元奖金都不用扣税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额视诺贝尔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上世纪90年代达到100万美元左右,今年的奖金则为800万瑞典克朗(约114万美元)。面对巨额奖金,网友比莫言更不淡定,甚至有人已经开始帮莫言算要缴多少税,其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莫言本次诺奖所得的奖金将可以获得免税。
该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的免税条件: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将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
杭州作家眼中的莫言
庆春路新华书店,莫言的作品已被摆在服务台上
麦家:未来这半年,他有得忙了
昨天,麦家也一直在等待诺贝尔颁奖的消息,中午他发了条微博,里面说:“中国人一向在乎外国人认可,如果谁被诺奖认可,对中国文学是幸事,至少可激发更多人关注文学,哪怕是短暂的。”在莫言得奖的消息传出之后,他又第一时间更新了微博:“当一个人斩获这么大的奖时,荣誉已不再属于他个人,而是他代表的语言、民族和国家。”
卢文丽:无论艺术成就还是人品,他担得起这个奖
“这个奖项是对脚踩大地、孜孜不倦地用汉语辛勤耕耘的中国作家的肯定,更是对一个大国崛起的文明和成就的一种肯定。”
土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这是位于山东高密县平安村的莫言老宅。
据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介绍,老宅子是1912年建成的,1966年家里对老房子进行了翻新。这座老宅承载了莫言的很多记忆,他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女。
“弟弟童年时在老家的小学读书,‘文革’时辍学,在村里劳动。在老家,他生活了20多年。”管谟欣说,“1987年拍《红高粱》时,我们母亲还在这住着。不过最近20多年,房子一直空着。”
“弟弟6岁上学,8岁开始看大部头的文学名著。他喜欢看书。我们这里农村,大家家里的书都比较少,他就一户户去借,还拿我的新华字典去背。我记得,当时他写的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
莫言生在红高粱之乡,靠红高粱成名,红高粱之乡也靠他出名。莫言和红高粱已经成为了高密的文学地标。
故乡的风情给了莫言创作灵感
莫言的十部作品
诺奖之争众说纷纭 能否提升中国文学发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何对待奖金
诺贝尔文学奖是规模宏大、奖金丰厚的诺贝尔奖的一种。
按诺贝尔的遗嘱,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写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它从1901年开始颁发以来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间除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年以及由于不能形成决议的1935年停颁外,每年颁发一次。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盘点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法国诗人。《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德国历史学家。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麦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问鼎就像奥运夺首金
我觉得,无论有什么非议,但说它是世界知名文学大奖,意义丰富是没有问题的。但同时它也是独立的,也有很个性化的要求。任何评奖、比赛,只要是人当评委,都会有遗憾。像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这些公认的大家都没有得过诺奖,这就是遗憾。我们中国人向来是很在乎得到世界承认、认可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上拿了一个公认的大奖,我觉得就像在奥运会上拿了金牌一样,你看拿到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的许海峰,大家记了这么多年。
欧阳斌(文学杂志《红岩》副主编):中国作家水平上还差一截
奖励文学创作中有理想倾向作品的作家,这就是诺贝尔在遗嘱中对文学奖的定位。你看近几年的得主就能证明,诺奖在回归经典,敬畏文学,这些得主都是文学界有开创性的作家。莫言他在文本开创意识是走在中国作家前面的,近年多部作品都在文本方面作出了非常好的尝试,但我个人觉得莫言的写作气象没有达到理想倾向。得奖确实对提高国人对文学关注的有帮助,但中国作家确实水平上还差一截。
李元胜(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莫言北岛都是文坛代表人物
尔文学奖是一个有价值的国际性奖项,但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存在非常完美化无缺陷的奖项,差不多都或多或少有问题或缺点。莫言和北岛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都各有千秋,都可作为中国文坛的代表人物,但总的来看(中国)整个作家群体都没有太大差距。
贺斌(媒体人、业余作者):最看好特雷弗和卡达莱
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世界最好的文学奖之一,但任何评奖都会挂一漏几,在我心目中,像博尔赫斯、波拉尼奥,远的像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没入围,应该是这个奖的遗憾。近年像莫言,阎连科,王安忆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在西方的译介都不错,应该说中国作家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中国人的 诺奖梦
早在1927年,就收到自己的学生台静农的信件,提到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事情。鲁迅信中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据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透露,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他。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透露,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但那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诗人海啸—— 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灾难。诺奖标准无非是建立在西方视野下,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学“后殖民化”的消解与鲸吞,不是有无“资格”获奖的问题,而是中国作家并没有准备好“诺奖”之后的某些与文学本身并无太多关联的承担能力。
侯小强(盛大文学CEO) —— 我内心特别希望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想,主要原因无他,大概是,我特别希望中国人离文学更近一些。文字之美,惊心动魄。
李敖:诺奖有偏见,并不公正——2000年,李敖的长篇小说就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对于这个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世界性文学奖项,李敖的评价是它“带有偏见”。谈到自己曾获诺贝尔奖提名,李敖表示:“那根本不算什么,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都有提名资格,瑞典文学院每年都会收到数百个提名,但最终还是要看被提名的小说到底怎么样。”
龙应台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最泥土最国际
龙应台认为,莫言创作当中充满土地的元气,“每回读莫言的小说,都会感叹,我不如他。”龙应台表示,她最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认为他的小说充满方言,可以彻底看到村落的经验是如何给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国际”,他可以成为文化大使,到世界游走,“他多有魅力,一开口就迷倒所有人。”
纽约时报:莫言获诺贝尔奖打破欧洲作家垄断
纽约时报刊发评论称,过去10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他的获奖也打破了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日本评论家:莫言获诺贝尔奖可能考虑平衡因素
川村湊在接受共同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亚洲阵营”的说法在结果公布之前已悄悄传开。在日本,村上春树被寄予厚望。但日本已经有两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却还没有,评奖时或许多少会考虑到其中的平衡。
文学评论家:应关注文学意义上的莫言
在世界文学和艺术史上,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有无数例证可以说明,即使那些现实中有过相当不光彩作为的作家和艺术家,我们仍然不可能抹杀他们作品的伟大。只要莫言的文学成就已可与大师比肩,支持他获诺奖的理由之一甚至也可以是更好地批判和反省,包括莫言、自我、他人……但就诺奖而言,毕竟是写作奖,关注的是作品的力量,不是作家的个人身份和行为。只要我们认真读过莫言的《酒国》、《生死疲劳》、《十三步》、《蛙》等小说,就不能否认,莫言的思想与艺术高度绝不是表面肤浅的“迎合现实”可以解释的。相反,莫言令人震撼地挖掘了现实和历史中最隐秘的真实,并且用各种富于魔力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迸发出巨大的批判性言说力量。
人民网评: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我们向莫言表示祝贺! 编辑:李龙胜、高婷婷您好, []|
邓聿文: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资深媒体人、民革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又到了一年一次诺贝尔奖开奖的时候。今年的诺奖——具体地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中国作家莫言问鼎的概率较大,已经吊足了国人的胃口。根据外媒报道,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很可能在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中产生,连全球著名博彩公司Unibet也把宝压在莫言身上。莫言能否最终摘得这顶“贵冠”,不到公布一刻谁也不知道,因为相比诺奖的其他奖项,文学奖的变数最大,可预测性最差,但不管怎样,其能上博彩公司赔率表的第一顺位,表明中国离诺奖又近了一步。诺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全世界共有近800人获得过该奖。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中国与此奖项无缘。进入21世纪,虽然有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作家和科学家预测中国不久在文学和物理学等方面会有人摘得诺奖,然10年又过去,中国本土科学家和作家还是未能出现在这个获奖名单上(严格地说,中国有作家获得过诺奖。2000年,旅法作家高行健获得该年度文学奖,虽然高此时已加入法国籍,但其获奖小说《灵山》却是在中国完成的,并于1992年以瑞典文出版,所以应该看做此奖是颁给中国作家的,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机构也是这么看待的),这不免让人有些五味杂陈,情何以堪。若说过去中国经济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学术研究不受重视,文学也不繁荣,对诺奖不敢奢望,或者即使奢望也难以获得,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国力和科学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奥运也举办了,航天员也在太空行走了,“嫦娥奔月”梦想也实现了,经济实力也已跻身世界第二了,唯独在科学和文学竞赛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国的名义获得诺奖。难道诺奖对中国的作家和科学家格外吝啬?这对自诩文化历史悠久,人口又众多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尴尬无比。因此,国人有诺奖情节,为诺奖纠结、耿耿于怀甚至魂牵梦萦,都可以理解。按照诺贝尔当年的遗嘱,他设立诺奖的目的,是旨在奖励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以及和平领域(1968年又增加了经济学)中“对于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依照这个遗嘱,中国在过去整整100多年,没有能够诞生“对于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也就是说,在人类创造的知识大厦中,十几亿中国人并没有贡献多少份额,如果不讲零的话。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在诺奖的竞争中还不如一些小国?我们当然可说诺奖在评选过程中,有很多偏见和失误,其得主,也并非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完全达到了诺贝尔当年的设想要求。这在文学奖、和平奖甚至经济学奖中很明显。也可以对诺奖持不屑态度,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类最高的科学和文学成就,但毕竟不能代表一国的国力,更不能解决吃饭问题,而这些对一个国家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如此,我们却万不可轻视它。因为诺奖代表的是人类的未来,它看重的是某位科学家对某一领域长期的、有革命意义的贡献,它所奖励的是原始性创新科技,是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科学研究。换言之,诺奖检验的是一个国家对人类知识大厦的贡献度。由此来看,要获得诺奖,必依赖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解决人类之前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不能急功近利,跟着政府项目走,要能够沉潜下来,埋首做学问。前一点讲的实际是诺奖的价值指向,也即是诺奖提出的问题及答案要与人类的福祉有关。这在自然科学奖项方面不成问题,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的都是人类面临的难题,没有国别之分。但对经济学奖,则是个问题。因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国别之分,就好比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解释,是国际经济学界的一门显学,但迄今并没有经济学家以此而获得诺奖的。所以,中国学者要想获得经济学奖,不能仅对中国的改革做出解释,提出中国的问题,而必须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经济难题。但在这方面,我们与世界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解释世界的能力不太高。后一点讲的是做学问的态度,也适合每个学者,不过中国在这方面更突出。态度实际与环境有关,也就是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科研和学术的体制与环境。造福人类的原始创新研究和重大科技发明与发现,固然跟一国的总体经济实力相关,然更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科研环境以及科技政策和管理体制。科研和创作是否有学术民主,能否自由探索,并得到公正评价,对于能否获得诺奖其实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当前中国的学术和创作环境普遍浮躁,教育和科研的行政化、功利化和科层化倾向明显,以论文数量为衡量标准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以及围绕政府做项目和研究,扼杀了人才的创新能力,导致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重量不重质,难以对人类的知识增添新的材料。总之,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正在不断上升的国家,中国确实需要一次诺奖来证实自己在人类知识的大厦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中国人对诺奖的情节,正反映了这种应得而未得的纠结心理。这并非坏事,但倘若我们能够从诺奖情节中深入进去,反思和改正科研和学术体制的缺陷,则幸矣。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评论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新闻博客评论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历任中国领导人的诺奖情结(图)_人民时政_人民论坛网
历任中国领导人的诺奖情结(图)
原标题:历任中国领导人的诺奖情结
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诺奖。&政事儿&发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习近平等领导人都同样关注诺奖,或接见诺奖获得者、或阅读诺奖作品等。
昨天起,媒体及社交网络因为一个中国老人的名字而沸腾:屠呦呦。这个被誉为&青蒿素之母&的85岁中国女药学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诺奖。&政事儿&发现,中国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同样关注诺奖。
晚年在中南海接见杨振宁和李政道
毛泽东晚年,除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一般很少接见客人。不过,他接见了两名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1973年,杨振宁和毛泽东的见面,是在毛泽东中南海的书房里。谈话结束以后,杨振宁说他快走到门口时,毛泽东和他握了握手,并且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希望在科学上能够有所贡献,不过自己没有做到,他很高兴杨振宁能够对人类的科学有所贡献。
毛泽东与杨振宁
《李政道文录》一文记载:日早6时许,在北京饭店,李政道的房间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有人通知他,毛泽东想在1小时内在中南海的住所见他。令他惊奇的是,会见时毛泽东想了解的第一件事情竟是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毛泽东问他,&告诉我,为什么对称是重要的?&
李政道如此描述这次会见细节:毛泽东询问了有关对称的深刻含义以及其他物理专题的许多问题。他对过去没有时间学习科学表示遗憾,但他还记得J.A.汤姆孙的一些科学著作,他在年轻时很喜欢阅读这些书。
[责任编辑:李 鲁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奖文学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